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人文学科论文难发表

发布时间:

人文学科论文难发表

看问题有解决没有及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及实用是经过论证过的吗

追求学术之路上,在读文科博士生被毕业难、生活难、就业难“三座大山”压迫,本报记者调查发现—— 本报记者樊丽萍 2009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已于日前启动。当又一批已经摘取硕士学位的学子即将开始攀登更高的学术阶梯时,或许他们对今后三年读博之路所要承受的“艰辛”,还没有充分的估量。 苛刻的论文发表指标、完成一篇博士论文所需付出的巨大工作量、相对同龄人而言更加贫困的生活,以及今后并不明朗的就业前景……在如今的高校,越来越多在读博士正被毕业难、生活难和就业难这“三座大山”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相较于攻读理工科的博士生,读文科尤其是攻读人文学科的博士,由于读博期间所承接的科研项目更少、所研究的专业方向又不一定那么“实用”,因此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就业上,都面临着比理工科博士更甚的压力。 博士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剑” 当众多本科生和硕士生纷纷抱怨持续扩招和经济危机让自己“身价”下跌、工作难觅时,同样有“谋饭碗”需求的博士生们,却连抱怨经济形势不景气都顾不上。 “我们首先要担心的,是自己能否顺利毕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二年级博士生杨震宇,当年怀揣着“一口气把学位都读完”的想法,毅然在完成文科基地班四年的本科学业后,前往新闻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读本科的时候,杨震宇不仅是班上很会读书的尖子生,还是个“社会活动家”,既出任团委学生干部,在学生社团也干得如鱼得水。但到了读博阶段,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杨震宇不得不推掉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 “三年时间,要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论文,完成一篇10万字的博士论文,实在太紧张了。”杨震宇在读博的第一年,就听说了师兄师姐临毕业时的惨烈状况。“如果4月份要交毕业论文,从2月份开始,大家都极度紧张,焦头烂额。女博士们几乎通通都哭过一遍,哭完后继续弄论文。”一篇十万字的论文,从“工作量”上看,不过是写一篇硕士论文的3倍,但为此付出的劳动量可能10倍都不止,“要阅览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字的材料。” 博士生们不敢轻视毕业论文写作,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头上都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每个人的毕业论文都要送给校外专家接受“盲审”。一旦“盲审”没有通过,就只得选择延期,对已经不再青春年少的博士来说,延期意味着支付额外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 诚然,“盲审”制度的设置,初衷是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但如今的不少文科博士却对“盲审”颇多微词。因为在文科领域,判断一篇文章好与不好,没有明确标准,不同老师的评审结果差异也很大。“我们不否认多数被关掉的论文都是有问题的。但事实上,也有一部分论文,可能并不是整批送审论文中最差的,最后却没有通过盲审。” 读博延期,爱学术沦为“啃老族” 其实,论文通过“盲审”只是读博的底线要求。对一些真正热爱学术、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博士生来说,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更高。 在复旦北区,很多在读的研究生都认识或听说过王明(化名)这个“奇人”,倒不是因为他在学术上的另类表现,而是闻名于这位博士的“菩萨心肠”——每到晚上,王明总会拿着猫粮给学校周边的流浪猫喂食,坚持数年风雨无阻,照顾流浪猫已经成为王明生活的一部分。“猫粮是bbs上的网友捐助的,我就出点力而已。”在谈到对猫的喜爱时,王明也不经意间吐露了一句真言:“如果生活中没有猫,这几年一个人做学问,我可能会做疯掉。” 王明是复旦大学哲学系1998级的本科生。秉承着“几百年后人们撰写的哲学史中希望提到我的名字”的宏大梦想,王明一路从复旦哲学学院的硕士读到博士,但为了做出一篇“像样一点的博士论文”,王明不得不申请延期,这一延就是三年,今年已经是他读博的第六个年头了。 如果说追随哲学是王明无悔的选择,那么让他稍感愧疚的是,在选择学术的同时,他也变相给家人带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延期的第一年开始,王明连学校每月发给博士生的几百元生活补贴都拿不到了。 “吃在家里,住在学校;维持生计,基本靠‘啃老’。”王明这样描述自己博士延期后的生活状况。经济上的压力,以及与做学问相伴随的精神上的深层孤独,恰是王明最不愿意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在接受采访时,王明不断强调,他的案例在博士生中不算“典型”。“毕竟我们家还耗得起,还有能力供我做学问。我的同学中,有年龄更大的,也有从农村出来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同等条件下做学问,他们的生活压力比我大得多了。” “潜规则”下,发论文得付版面费 更多“一心向学”的博士生,还须接受另一件被他们视为“奇耻大辱”的事:为了完成学校设定的论文发表数指标,不管自己的学术论文做得多优秀,都不得不屈服于越来越猖獗的发论文“潜规则”。 1983年出生的陆庆祥,老家在山东,在南开大学读完硕士后,于2007年转投浙江大学攻读美学博士学位。照陆庆祥原初的想法,读文科写文章靠的是厚积薄发,“没有8年到10年苦读,根本写不出好的学术论文”。但进入正式博士阶段后,陆庆祥才明白自己原来很“天真”。来自同窗和师兄弟之间人心惶惶的气氛,随着毕业时限临近而日渐浓郁。 “在毕业前,我们必须在学校指定的国家一级刊物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各一篇。而要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困难的,一级刊物就这么几本,我们要在那里发文,相当于要跟已在大学执教的年轻教师竞争。” 陆庆祥说,为了在论文发表数上达标,博士生们如今不得不挖空心思。有的学生自己写好学术文章后拉着自己的导师当第二作者,借着导师在学术圈的“名气”,向杂志社捆绑式推销自己的论文;而更多的博士生只得支付版面费刊登学术文章。 据记者调查,目前国内一些文科核心学术期刊的版面费已经涨到了每页500-600元;按一篇学术论文至少刊登2页计算,博士生刊登一篇论文所需支付的版面费在1000-1500元左右。 眼下,沪上一些对博士生在读期间的论文发表数指标一般定在3篇左右。一些博士生坦言,即便导师愿意在自己发文上“帮忙”,最多也只能解决1篇文章的指标。搞定另外两篇文章,每个人准备2000元作为版面费,这个预算“不算太高”。面对越演越盛的发文“潜规则”,绝大多数博士生都选择了“遵从”,因为大家都不想跟自己的学位、前程过不去。 寒窗苦读,换不来理想工作 如果读博三年“折腾”能够换来一条更好的出路,那么博士生们咬牙苦读也心甘情愿。但眼下,博士生们却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博士学位已经没有他们预想得那样“值”了。 陆庆祥告诉记者,读博这两年间,他给远在山东农村的父母打电话时,总不忘给父母灌输一个概念:博士毕业后只能找个普通的工作。而按照他父母的设想,“读了博士就像古时候中了举人,以后不是做大官就是赚大钱”。陆庆祥说,他已经改变了父母的这种观念,父母也支持他到高校当老师。但他心里很明白,即便是希望当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这个目标也变得越来越不“普通”。 近年来,各地的高校院系纷纷提高了教师聘用的门槛,如今的在教师聘任上更热衷引进“海归”人才。也就是说,仅凭一纸国内的博士学位,已经很难让在读博士生们实现从“博士”到“大学老师”的角色转变。 “我们即便千辛万苦拿到了博士学位,但是未来去哪儿,心里已经没有底了。”杨震宇不禁感慨,若是在本科阶段,文科之间还稍微有点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差别,比如,读新闻的学生可能在求职上比读历史的学生更容易些。但如今到了博士生阶段,专业冷热之间的差异几乎全被磨平了。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就读人文学科的博士生谈及今后的就业趋向时表示,第一志愿仍是去高校当教师和科研人员。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深知,高校的教职名额已经不多,“读完博士,要留在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留在当老师已经不太现实了。现在可以选择的,仅仅是在一线城市找个普通学校,或者索性离开一线城市,到二线、三线城市的普通高校去执教。”

论文的具体质量判断人文社科研究拥有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范式的研究成果,其学术质量判断标准是有差异的。因而我们只能就不同的范式来谈论论文的具体质量标准。现实地看,人文社科类研究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哲学思辨类、人文解释类和经验实证类。在此作具体说明:1、哲学思辨类论文哲学思辨类论文不只是指哲学学科的思辨类的论文,而是指包括哲学在内的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本理论研究成果。此类优秀论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我国学术教育和研究传统历来不重思辨。加之学术从业者对于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钟爱,哲学思辨类的研究成果数量上较少,质量高的不多。由此还带来人们对此类研究价值在某种程度的怀疑和轻视。质言之,思辨即以思来辨,它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要依靠研究主体的直觉和逻辑能力,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寻觅意义,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新的理解。对于哲学思辨类的论文:首先要判断思辨对象的价值。因思辨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经验世界的事物是无需思辨的。对于经验以外的东西,原则上都能思辨,也只能思辨,但并非一切的对象都有思辨的价值。如果我们承认进入思辨范围的对象仅是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时才有意义,那么,一切关于与经验世界平行的、主观设置的思辨对象,至少在学术研究中是没有价值的。所谓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我们可以借助哲学本体论中的“存在”概念加以理解。“存在”不是“是”,它与“时空”这一经验框架保持着关联,所以,“存在”与“是”相比较,不是最抽象的概念,可与具体的“存在者”相比较又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显而易见,“存在”概念处于经验世界的边缘,再向前抽象,就到了“是”,也就只剩下纯粹逻辑的规定性了。原则地说,类似“存在”这样的思辨对象是有重要价值的。各个具体的人文社会学科,都有基础研究领域,其中不乏需要思辨的对象,知晓了思辨的旨意,就容易判断具体论文思辨对象的价值。其次,要判断具体论文的思辨水平。这是一个与逻辑有关又不只是纯粹逻辑学的问题,但对这一问题能够言说的却又只是关联逻辑的部分。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思辨就是以概念为元素、以判断为中介的推理过程。那么,面对哲学思辨类的论文,要先寻找文本中的关键概念,看其意义是否清晰、界定是否恰当以及前后意义是否一致;再寻找文本中的基本判断,尤其是作为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看其是否具有经验的和逻辑的可靠性;最后,也是很核心的是析出文本的逻辑理路,即推理路线,看其是否合乎思维形式的规则。其实,这只是判断论文思辨水平的初阶,再进一步还可考察文本的辩证水平,这就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范围。不仅如此,高水平的思辨文本通常能够反映出作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逻辑功夫和思维浪漫。再次,要看思辨结论的新旧与正误。一个学术文本必须提供新的结论才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有学术追求的作者通常都力图做到这一点,因而他们通常会自认为有新的进展。这就需要读者具有较好的学术视野和学养,要能判断具体论文的结论是否在已有的最先进的结论基础上有所进益,具体地说,要看其结论对原有认识是否有补充和丰富、是否有纠正和完善。若发现结论确有新意,则要进一步判断其正误。新,并不意味着真,仅意味着不是旧有。对正误的判断又要回复到论文思辨水平的判断上,可见对哲学思辨类论文的质量判断在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2、人文解释类论文中国传统学问以人文解释为其要务,以致中国学者多乐于并善于做人文解释的功夫,此类论文也比较多。然而,对于人文解释类的学术研究质量判断却是最难形成共识的,笔者以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此类研究的性质缺乏到位的认识。人文,以文、史为主要领域,兼及一部分哲学的工作,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用“做学问”来表达。既是做学问,功夫当在学、问之间,学者虚心涵泳,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借助对经典(或重要)文本的训诂,使人明白文本之义,也可借此阐发研究者的新意。其效用主要在于唤醒历史,彰显人文的活力,传承优秀的文化。从此意义上讲,判断人文解释类论文的质量,不可以创造新知为标准,而是要评估其所释文本的价值、解释的水平及所阐发意义的新旧与启发性。所释文本的价值是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质量的基础。历史遗留下来的文本是巨量的,虽然每一个历史性文本都具有自身的意义,但其学术研究的价值就大相径庭了。人文历史的残酷性表现之一就是只选择和留存可以为时代代言的重要文本,此外的文本客观上充当了重要文本产生的背景,正如“一将名成万骨枯”,无数的学者被湮没,无数的文本被搁置,名垂青史的只是有数的节点性人物及其作品。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本着创新的立场,存在着对重要历史性文本的解释性研究,也有把目光转移到较次要文本的做法。然而,文本的确有价值上的差异,如果一个论文所选择的文本少有价值,整个后续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一种体力的劳作,整个论文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是不可取的。假如文本的选择合适,读者则要审视其解释的水平。说到解释,中国传统学者所作的基本上是考据释义之事,他们忠实于文本,慎言言外之意,讲究无一念无来历,上乘者能够博学、慎思、明辨,其人可温文尔雅,其文能条理不紊。这样的学者有学养,这样的文本见功夫,这样的研究比的是学问的见识和功力,若言思想的创新和知识的增进则乏善可陈。考虑到人文学科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不断解读延续文化的血脉,弘扬人文精神,读者是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判断此类论文的,但考虑到解释一事在西方已由技术而方法论以至成为一种哲学的思维,又使人无法不面对传统解释作为人文学科研究手段的局限性。且不说当代伽达默尔(1900-2002)已将受到人们关注的历史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文本化,狄尔泰(1833-1911)早已把历史世界这一人的经验的整体实在视为解释学的对象了。中国人文学科有悠久的历史,却进步缓慢,看来需作哲学方法的文章,否则,高水平的学术作品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解释文本以喻人为要义,但绝不仅仅使人明白文本自身的意义。当我们把解释视为人文学科创新方法的时候,解释已经不是教书先生的一种本领了,它必须转变为人文学者阐发、挖掘人文新意的途径。在对经典的无限阅读、解读的过程中,人文世界的新思想才能不断涌现,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这也正是人文学者的应然使命。文本启迪学者,学者阐发思想启迪众人,方为人文学科研究的常态。面对大量的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期刊的读者作为论文“社会化之筛”的第一关,固然要审视论文所释文本的价值和论文作者人文解释的功夫,也应该关注人文解释的文化效用。不能简单地认为基于经典文本的思想挖掘和阐发是一种主观的随意,在阐发的过程中,新的思想被自然地创造,经典文本也因此不仅是永世诵读的对象,而且成为思想创造的资源。耳闻有的学者表达阅读经典的心得,屡被有功底的专业学者诟病,笔者意识到的是两种对待经典文本的态度和方法。批评的一方自然是坚守传统经学方法的学者,被批评的一方自觉不自觉地实践了狄尔泰解释学的方法。应该说,双方的学术性工作均有其个性化的价值,但相对说来,被批评一方的工作是应该被理解的。在理解的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有义务帮助这样的研究逐渐规范起来,如此,人文学科的研究才能够在延续优秀传统的同时获得新的生命。

看一篇论文的质量,这个需要专业的老师来看来评论。可能第一印象从字上来看吧,或者说再说就是看这个人的学历。

生科人发表学术论文难吗

医学sci论文发表难不难?“如果是医学专业,你要是能发到细胞、柳叶刀这样的顶级期刊上,难度肯定是非常大的。而且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当然如果能发在这样的期刊上发一篇论文,工作的事儿是完全不用愁的,夸张点说一辈子都不用愁。SCI期刊是国际核心期刊。从高到底有几千种。医学专业的也有很多,你想发顶刊基本上是不可能,但是如果想发一本普通的SCI还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你不挑分区,对影响因子没有特别高的要求的话,医学专业发表SCI的难度,应该说没有特别大。

SCI上发论文的确比较难,但是现在有一些平台可以帮助你更有效率的发表,我知道有一个网站,是专门收集医学论文并集中发表的,并且是家正规授权的网站,叫做创新医学网,你可以去看看。

发表论文无非就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自己投稿,买本杂志,根据版权页上的投稿方式去投稿(这种的弊端就是周期太长,对于着急的客户,不适用)当然,跟杂志社关系好能顺利发表的请无视我的话 因为直投杂志社容易,能成果发表难,我认识的主编跟我说他们邮箱里的稿件基本上没有低于过1000篇,而且杂志社就那么几个人,根本不可能忙的过来,就算抽时间看下邮件也就是看个题目,题目不新颖没吸引力的直接略过,就算点开文章,也是先大概看下职称、单位、研究方向、摘要、关键词,没什么吸引人眼球的内容也直接pass掉。第二种就是找代理机构发表(这种的需要睁大眼,发表行业鱼龙混杂,必须得保证自己发的杂志是正刊,也不能是增刊)。找代理机构认准以下几点;一、首先选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能查到的正规杂志二、其次是某宝担保交易,更有保障三、最后录用通知下来后,亲自打版权页或者收录网站(知网、维普、万方、龙源)上查稿电话查稿确认录用后,再付款。

其实吧,我感觉,发表sci的论文难度跟什么系别没太大关系。总的来说,不管什么系,自己发表,那基本上不太可能,因为太难了。找编辑发表,那不管多难,他们会想办法,自己倒是没啥太难的。想了解或者想要发论文的话,+丘丘

人文社科发表论文难

【cssci难度】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发表cssci期刊难度相对不大,相较其他类别核心相对会更好发一点,其中文科里面的经济类和管理类也比较好发,但是人文社科类,如哲学、思政等就比较难了。怎么发表论文快速发表见刊 1-3天审稿,投稿点这里查看广告【毕业生论文能发cssci吗】一般各位的毕业论文学校会进行收录,要到知网查重的,有的学校的毕业生论文也会上知网。如果你的毕业论文要上知网,那就不要用你的毕业论文发cssci,你的查重过不了。即使你在编辑社进行查重的时候,学校这边没有上知网,但是如果你以后要从事学术这一块的工作的话,那么你很可能被定为学术不端,那就是类似于一稿多发了,建议不要用毕业论文发cssci。2020年cssci期刊快速发表,3天审稿快,3月见刊查看广告【作者】如果你是硕士生,一般以一作身份发cssci难度有点大,文史哲以学生一作发难度就更大了。所以如果你一定要发cssci的话,那么就以你导师为一作去发表,比你自己为一作发表的几率大得多。【项目】对于文史哲的毕业生来说,想要发cssci的话能有多少项目就带多少项目,这对你的文章发表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毕竟期刊要进行评比,录用的文章的项目也是考核的一个方面。【创新】核心期刊比普通期刊的要求会更加严格一些,文章偏向创新。所以一般调查类的,有数据统计和分析这样的,在文科里面尤其好发,因为有创新。纯理论类的想要创新难度就比较大了,各位文史哲的同学,好好加油,稳打稳进。【期刊习惯】你完成了一篇优秀的论文以后,想要发表cssci,你首先要去知网看它以前收录的文章风格,以及作者的层次,找和自己文章风格相近,作者层次类似的cssci,你的发表几率更大一些。

cssci期刊发表论文有难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很多需要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都想知道如何顺利把论文发表到cssci,我在这里介绍:大家想要顺利投稿cssci刊物,就需要保证论文质量度,也可以通过专业的论文发表平台投稿,从而提升自己论文的水平,并且会推荐到合适的刊物上,让论文顺利发表。CSSCI论文发表本来就是一件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的事,甚至可以认为cssci论文“发表”的难度高于“写作”。很多c刊编辑部都使用的网上投稿系统,如果投稿后一直显示初审状态,大家可以适当的催稿,或者是时间过了很久,大家也可以考虑改投期刊,而对于通过初审、外审后获得的修改意见,一定要一条条对照着外审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好另外写一份修改说明,这样才能提高返修的成功率。投稿cssci刊物,一定不要一稿多投,如果同时一稿多投会有可能被编辑部发现,严重者直接进入黑名单从此失去录用机会。一定要在确定自己的论文没被某期刊录用,才可以再投向其他刊物,想要顺利发表cssci论文,还可以多参加学术会议,如果投稿论文能被纳入会议的报告论文,也是很不错的,对于优秀的稿件,编辑们也会向您主动约稿。总之CSSCI论文写作与发表是一件困难的事。只有真正沉下心投入时间与精力来提高论文的质量,并且多和专业机构老师沟通,提早做准备才有成功的可能,毕竟当前国内各大高校对文科博士的毕业要求一般为2-3篇CSSCI论文,此外发表CSSCI论文,不仅是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在校期间获取国家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的敲门砖

当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SCI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创办于1964年的检索性刊物,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涵盖了3000多个期刊和170+个学科。

SCI是理科类的数据库,人文社科类的就是SSCI。SCI每个期刊都会有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也就是平常说的IF。它代表期刊的质量,IF越高越好。发表一篇SCI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点,还需要一定的写作水平,对知识的逻辑性表达要求很高。因此对于初窥门径的本科生和登堂入室的硕士生而言,SCI的发表是很难的。也正因为如此,能在硕士期间发SCI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是很有成就感的。

人文社科论文发表难

关键在于论文的内容、形式与发表的位置,如果不考虑发表出处的话,应该不是太难。

论文为什么难发?1、发文章的人远远多于杂志社的版面,造成供小于求的局面; 2、在我国发文章多数人是为了评职称,而这一群体既缺乏写作文章的经验,更不知如何投稿,从而导致盲目投稿,造成投稿通过率低的现象。我建议你找一个比较专业的地方, 我给你推荐个 诚信义论文 发表

社科指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是基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的总称。下面是由我整理的社科类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浅析

摘 要:人文社科类学科特点和科研成果特点决定了成果的转化工作还远未像自然科学成果那样有效。为此,高校人文社科类成果的转化工作应当引起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的重视,针对不同类别的科研成果建设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推广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成果转化,使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

关键词:社科;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78-02

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基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的总称。人文科学原义是指与人类利益密切相关的学问,它是与神学相区别的。经过长期的演变,狭义上讲主要是对于希腊文、拉丁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这里面包括有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伦理学等研究。与之相对的社会科学则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现象,比如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等等,它的要义在于阐述社会存在的现象及演进规律。

我国高校承担着全国近一半的科研任务,在这些科研任务中,相当一部分产出都是来源于人文科学。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出现,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和自然科学类的科研成果转换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了解和关注。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1.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意义关系的事物

人文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不仅仅在于事物的普遍性,还要对特殊性加以研究。在研究期间,还要重视对于事物偶然性的研究,探究偶然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是主客体间的双向理解,这种理解往往表现在互动关系上。在科学的悠久长河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科学这座大厦的基石,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作用无可替代。

2.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双重特性

一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即为科学性与价值性。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是依托现实的科学,它以客观事实为依托,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依照合理的逻辑和程序,使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对相关事物进行认识与实践,从而得出一个科学的论证。正因如此,人文社会科学才有着科学的品格,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的特征。另一方面,自然科学是通过对于自然界因果关系的研究,揭露事物存在的普遍性,从而寻求事物的共性,来排除事物的偶然性。人文社会科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研究人类世界的普遍性与共性,除了在共性的基础上,排除偶然性外,人文社会科学还要研究人与人的创造与表达,研究人类的特殊性。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的特殊性,才使其具有价值性。

3.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综合性

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这就使得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显而易见的人文特性。这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价值性;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用性。所以,这些都说明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大学科,综合性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特性。

二、关于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分类及特点

在对于人文社科的科研成果进行分类时,采取的比较普遍的方法是依据科研成果的属性和表现形式。如果依据成果属性来划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是一脉相承的,都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和其他研究。如果依据成果的表现形式加以划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一般分为著作、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以及译著等等。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成果具有复杂性

人文社科科研环境的复杂性决定着其科研成果的复杂性[1]。人文社科由于研究的对象具有复杂性、相关性和不确定性,研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断变化,具有较大的或然性,其规律本身很难被捕捉。研究者认知程度和研究角度的差别,各种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会使研究成果千差万别。

2.作用具有间接性、延时性和长期性

人文社科的研究领域十分宽泛,某些研究成果能够直接作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是对于大多数成果很难产生直接效益,它们需要逐渐被人们认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价值需要时间的积累。

3.作用具有不确定性

人文社科的科研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成果作用于广大民众,在数量上、年龄分布上以及地域分布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基于精神产品所共有的特点,受到传播手段和途径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生的作用很难量化,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分析

1.成果转化率较低

大体来说,人文社科类的科研成果主要通过论文、专著和相关研究报告来表现。这些成果每年的数量少则上千、多则达万,有相当一部分成果是发表在核心或权威期刊上。这些产出的成果值得我们引以为豪,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成果来源于文科类,而非社科类,而且里面的高水平著作往往是对于某些领域的基础性研究,非专业人士对于这些研究根本不能理解,这也造成这些成果的转化率和推广率低下。相应的那些应用性强的成果,学术水平并不高,且多为借鉴所得,少有创新,更不必说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了。

高校里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和科研人员,虽刻苦钻研教学研究工作,但他们社交圈子相对狭小,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关注度较低。尽管有些研究成果的水平很高,但实际价值有待商榷。同时受到绩效考核压力和扩招后教学工作量增加的影响,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关心成果的数量,这就使得成果多为重复性工作,难以产生影响力。

2.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正是因为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复杂多变,使得这些成果能够直接为政府、企业所用的寥寥无几,这就需要传播来实现绝大部分成果的转化。而这部分成果大多是在科研人员之间进行传播,范围非常有限。只有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才能将行之有效的传播。当前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媒体的经营者由于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比起社会效益往往更关心经济利益。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社科类学术论文

科学发表论文难不难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 教育 和研究,而学术论文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AAAAA的方法,希望你们喜欢。 发表学术论文的方法 1、确定自己的学术论文专业和分类方向。 2、查阅期刊,寻找合适自己学术论文的相关期刊,并对其规范性,合法性,及专业程度进行综合的了解和考评。 3、寻找代理机构或者杂志社。在此杂志之家网就得提醒各位,一定确认其合法性,正规性了,对于这些机构,杂志社也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考评,并作出慎重的结论。 4、达成协议,支付定金。然后按照编辑或者审稿专家的意见对学术论文进行修正。 5、收到用稿通知后,付清余款。学术论文成功发表之后,杂志社或者相关机构会给你寄去样刊。 6、收到样刊,确认自己的学术论文已经成功发表。(记得确认期刊是正刊,并到知网去查询下有没有被收录) 关于经济的学术论文 关于高校科技统计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部份,准确的科技统计数据将为国家、为学校制定科技规划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然而,目前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统计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描述了高校科技统计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 课题中的投入人员工作量统计数据严重失真;配套经费计算太复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社会经济目标分类要求太细。文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案及建议与同行者探讨。 关键词:高校科技统计 重点问题 探讨 引 言 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由人文社会科学类与理、工、农、医类科技统计组成。统计数据的上报方式是以年报报表上报。年报报表内容包括[1]: 科技活动人员情况、科学研究与发展人员情况、科技活动经费情况、科学研究机构情况、科技项目情况、研究成果情况、学术交流情况、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情况。科技统计指标和教育部科技统计系统是开展科技统计工作的准则和工具,然而在执行科技指标和操作科技统计系统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 科技统计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 1.1课题中投入的人员工作量统计数据(即社科年报2表[2]与科技年报4-1表、4-2表[3]中的课题投入人员数)严重失真 课题中投入的人员工作量是指高等院校教职工中,在本年度内承担立项科研课题研究任务且研究工作时间累计在一个月以上(包括外籍或高教系统以外的专家和访问学者)的全时人员人数与非全时折合成全时人员人数之和,全时人员是指专职科技人员,非全时人员是指教师岗、教辅岗、行政岗中从事立项科研课题研究的人员。非全时人员折合成全时人员是按一年10个月的工作时间为标准进行折合。 课题中投入的人员工作量数据来源于科研项目中的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科研工作时间及参与项目的研究生人数。数据需要具体到参与某一科研项目中的每一个人具体在此课题中工作多少折合全时时间。需要所有科研工作者将每天就某一科研项目的工作小时登记记录然后到年底进行累计,累计之后再折合成全时工作量。由此可见,此项统计数据对数据的来源要求范围广、数据细。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课题中投入的人员并没有对具体的课题投入的工作时间的进行细致记录。从而使得课题中投入的人员工作量数据无准确来源依据。在目前的统计操作过程中,此项数据都是统计工作者根据数据的逻辑范围无可奈何地主观发挥,凭空设想数据,然后东拼西凑,将数据调整到数据的规定范围内,从而完成“课题中投入的人员工作量”的统计工作。这样的统计数据毫无意义,不尽加重统计工作者的无用工作量,而且有助于统计工作者对统计工作意义的负面思考。统计数据存在的这种不真实性,也是多年来统计工作得不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1.2配套经费计算太复杂,数据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在高校科技年报“科技项目情况表”(即科技年报st4-1表与st4-2表)中,配套经费要求根据项目类型(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进行分类统计,而在年报“科技活动经费情况表”(即科技年报st2表)中,配套经费又需根据项目来源进行分类统计(即当年学校科技活动经费,其中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配套)。如果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项目有配套经费,所带来的工作量不会太大。对于配套经费涉及面大的单位,此项经费的计算太复杂。目前,各高校配套经费在财务建档时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自财务建档时,配套经费就与项目下达经费一并做成一个经费帐号,这种情况下的配套经费经经过数据处理后,在“科技项目情况表”(即科技年报st4-1表与st4-2表)中能够很准确地体现出来,而在“科技活动经费情况表”(即科技年报st2表)中却无法正确体现。第二种情况,自财务建档时,配套经费就独立设立经费帐号,这种情况的配套经费可以分别在“科技项目情况表”及“科技活动经费情况表”中准确体现,但是需要通过复杂计算才能得出准确数据,计算非常繁琐,并且需要统计工作者有相当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由于当前的教育部科技统计系统在科技项目计算库中没有设有“配套经费”这一项指标,所以教育部科技统计系统在针对科技项目进行汇总计算时不会显示配套经费的汇总数量。计算“科技活动经费情况表”中的配套经费,需要统计工作者自建程序进行数据处理。这样的统计工作,给统计工作者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具备计算机编程能力的统计工作者很少,为了方便与显示数据,统计工作者会将全年的配套经费进行主观的分配,数据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1.3年报中“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要求太细,数据不准确 在年报中的科技项目统计指标(即st4表)中,其中有一项指标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即L17),统计中要求选择的分类代码为3位码。此项指标要求每一个项目(课题)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标准,从396项分类代码表[3]中选择合适的分类代码,这种分类代码在项目下达的合同书上(从国家课题到自立课题)没有进行具体的设置归类。而在做年报统计时,要求统计工作者对每一项项目进行如此细致的分类。如果有2000个在研的项目,就需要统计工作者进行2000*396=792000次选择,假设做一次选择的时间是10秒钟,那么完成项目统计中选择“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的工作时间就需2200个小时。事实表明这种统计分类指标要求太细,不切实际。实际中得到的结果只能是统计工作者根据项目所属学科做大致选择,然后以复制拷贝的方式填充相同学科项目中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即L17)栏的其他空白项。 1.4年报中的“社会经济目标分类与代码”要求太细,数据不准确 在年报中的科技项目统计指标(即st4表)中,其中有一项指标为“社会经济目标分类与代码”(即L18),统计中要求选择的分类代码为4位码。此项指标要求每一个项目(课题)按照《社会经济目标分类与代码GB/T 24450-2009》标准,从98项分类代码表[3]中选择合适的分类代码,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一样,“社会经济目标分类与代码”在项目下达的合同书上(从国家课题到自设课题)没有进行具体的设置归类。选择“社会经济目标分类与代码”的工作量同样很大。如按2000个在研项目进行统计计算,需要进行的选择次数应该为2000*98=196000次。如果做一次选择的时间是10秒钟,完成项目统计中选择“社会经济目标分类与代码”的工作时间就需544个小时。事实表明这种统计指标要求太高,不切实际。实际中得到是的结果也只能是统计工作者根据项目的承担单位做大致选择,然后以复制拷贝的方式填充相同承担单位项目中“社会经济目标分类与代码”(即L18)栏的其他空白项。 2. 针对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 2.1课题中投入的人员工作量的数据无准确依据,统计出来的数据太虚假,建议在年报的统计中取消对课题中投入的工作量进行统计。 2.2关于配套经费的分类汇总,建议在项目统计指标中增加“配套经费”,进一步完善教育部科技统计系统中的汇总计算程序,使得配套经费能够根据项目来源及项目类型进行分别汇总。 2.3对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 及“社会经济目标分类代码”,建议在年报统计时只需统计到大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选择到2位码,“社会经济目标分类代码”同样选择到2位码,这样不尽能减轻统计工作者大量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做好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3.1适时地修订统计指标 我国的高校统计工作是自1985年开始[4],至今已有27年的统计历史。虽然统计系统和统计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但是我国科技的进步是跳跃式的大发展,各类科研项目及投入经费都在跳跃式地猛增,科技统计的数据呈直线上升,可是各项统计指标20多年来还是基本上没变。以致出现当前科技统计中的某些指标与某些统计方法跟不上当前科技发展的变化。比如项目中各项工作量指标,以前一个人就从事一个项目,估算一下还可以基本准确地统计到实际科研工作量,可是现在一个人同时进行的项目有2个到10个不等,一个项目的参与人数一般有3人到30人不等,造成对工作量的统计难度极大。使得用现行的统计系统及统计手段来计算科研工作量已经变得不可行。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修订统计指标是非常必要的。 3.2增加高校科技统计研究课题的投入 每年的高校科技统计工作都是一项枯燥而又艰巨的工作。由于科技统计工作看似简单,实是艰难,对专项研究课题的投入也极少,致使实际从事科技统计的统计人员频繁变换。为了使科技统计与科技进步同步,稳定科技统计人员队伍,增强科技统计的科学技术含量[5],增加科技统计研究课题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3.3增强高校科技统计数据的应用性 高校科技统计年报是需要耗费科研统计工作者几个月的加班加点的艰辛努力而得出的数据结果。但是大多数学校领导并不太重视这份报表数据,原因之一是年报中的数据与各高校实际需要用于做科技决策的数据的统计口径及统计指标不大一致,原因之二是上级部门对高校科技统计年报数据没有做出评价结果。只有通过提高数据的应用价值,才能使科技统计工作得到各高校领导们的进一步重视,才能使统计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基金项目“基于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统计年报前期数据处理研究”(200911MS21)。 参考文献: [1] 吴利平,对高校科技统计的几点思考[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986-987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统计年报表(人文、社科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10 [3]高等学校科技统计(理、工、农、医类)工 作文 件,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2006.11 [4] 刘仁义,对高校科技统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年 11月(下)65-66 [5] 徐芳,加强高校科技统计创新 提高科研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 9期,150-151 作者简介: 龙凤英(1965.9-),女,汉族,湖南邵东人,广西大学科技处,高级工程师,从事科研管理及研究工作。 看了“发表学术论文难不难”的人还看: 1. 大学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2. 大学发表学术论文 3. 发表一篇职称论文要交纳多少钱 4. 学术论文都要花钱 5. 对学术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当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SCI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创办于1964年的检索性刊物,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涵盖了3000多个期刊和170+个学科。

SCI是理科类的数据库,人文社科类的就是SSCI。SCI每个期刊都会有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也就是平常说的IF。它代表期刊的质量,IF越高越好。发表一篇SCI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点,还需要一定的写作水平,对知识的逻辑性表达要求很高。因此对于初窥门径的本科生和登堂入室的硕士生而言,SCI的发表是很难的。也正因为如此,能在硕士期间发SCI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是很有成就感的。

发表SCI 论文有多难?SCI论文发表是一名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大部分高校要求博士毕业至少有一篇SCI检索的论文,但是对于博士而言,在读博期间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足可以用优秀或学术精英来表征博士的优秀了。可见发表SCI论文很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