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苗族葬礼仪式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

苗族葬礼仪式论文发表时间

一:尊重生命,。二:团结友爱,构建和谐。在加勇社区丧葬中,很早就打破民族与宗族的界线。在治丧过程中,程序繁多,需要投入很多物力人力。若没有团结一致根本无法完成。而加勇苗族社区自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比较完善的治丧体系。设有内外总管、厨师团、炮手、饭匠、灯光、打井队、财务、迎宾、上酒、收洗等。主家全权委托给治丧团。治丧团无偿服务且责任心极强。治丧团成员大多包含苗汉民族很多家族的成员。社区内各自然寨都有不成文的规定:每户家庭需向主家赠送一挑柴和若干蔬菜。

拉灵柩的大棕绳和大杠往往由几个自然寨的群众自筹资金并投工投劳制造。并有专人管理。苗汉文化互相影响。如在汉族的葬礼中也吹芒筒芦笙。而苗族的葬礼中也吹唢呐〔俗称八仙〕。互相交融又保持独立。三:尊重祖先,怀念祖先。苗族由东方迁徙到黔东南。很多礼仪仍然按“勾工务尼”定下的古礼来操作。苗族老人的愿望是死后灵魂能回到东方故土的“堵阿吹,在八农”去。四,对未来充满憧憬。苗家人在历史上多灾多难。

总是希望明天更加美好。在葬礼中也自然也不例外。苗族人相信祖先庇佑自己。五:感恩。老人对自己有养育之恩。除了在他〔她〕有生之年孝敬以外,其死后也好好照顾。使其得以安息。

当然加勇社区的丧葬文化也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如以前守孝期为三年改为一年等。该社区丧葬文化的“吹芒筒芦笙”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该社区的芒筒芦笙队常应邀到山外演奏。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社区经济有很大的作用。

1、在丧葬期主家和客人都吹奏芦笙追悼死者,苗语称为“补你哪录”。吹奏的原因是芒筒和芦笙是苗族同胞生活的一部分,苗族人又认为在阴间有“打杆队牛”即芦笙场。阳间的人吹奏了,死者在阴间拥有芒筒和芦笙,才能够快乐。2、祭牲。苗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在阴间需要猪和羊喂,更需要水牯牛到阴间参加斗牛比赛。同时也需慰劳前来治丧的人员,故需要宰杀猪和水牛、山羊,杀水牛祭亡灵是苗家最高规格的葬礼。

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不一样的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某些还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多,黔东南及其它地区,基本上还保存有本民族固有习俗。丧亡分寿终,夭殇、凶死和产死几类,办理此类不同的丧事,各有不同的对待。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的道士相类,习成专业。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道士到家里来,为死者进行种种仪式活动,给他们多少不等的报酬。湘西和贵州松桃访的主要是汉族道士,黔东南和其它地区,主要请本民族的巫师。苗族把老人寿终,称为“最大的悲恸”,和汉族说的“当大事”的意义一样。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苗族一般都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正如《清一统志》所述:“丧则环哭尽哀”。接着即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的或较好的衣服,把尸首停放在堂屋的中间或火铺边。在家停柩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一般是一至数天。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迷信汉族星卜说法,停柩较久。苗族一般在老人亡故之前,就为其准备好“寿木”老人亡故,即在家入殓,再抬到墓地葬入。黔东南一带也分别把遗体、棺材运到墓地后入殓的。从江地区须到老人死时,现砍木材在地穴里镶成棺材,用担架似的“丧桥”,将遗体抬到穴地装人棺内埋葬。黔东南苗族老人死了,儿子、女婿都送给一幅垫尸布(有的是丝绸),或送给几钱纯银,这是很隆重的殉葬物,不能缺少。苗族普遍土葬,只有黔东南一些地区,对产死和麻疯病患者才用火葬。墓地的选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迷信汉族堪舆家风水说,择地安葬;黔东南和其它地区,有的在家族公有的墓地上,有的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都采用顺葬,脚朝前,头在后;川南和黔西北的一些地区,从前采用横葬,头向左,脚朝右。各地都堆土为坟,富有之家还仿效汉族竖立墓碑。苗族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浪费成份,尤其是办老人丧事浪费极大。黔东南地区要为老人“砍牛”,仪式很隆重。云南文山地区为老人办丧事也要杀牛或杀猪。广西隆林地区,老人死后,儿子和已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都要杀牛奠,巫师做法事后,还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之以祭奠。

一:洗身穿衣。老人去世后,其亲属用热水为其洗身,然后给他〔她〕穿上寿衣。移至堂屋停放。便于人们吊唁。在灵床前摆放一张桌子,用米升盛满稻谷放在桌上。孝子手持烧好的三根香〔苗语称为鸯,传说是亡灵的粮食〕向死者磕头三次,然后把香插在稻谷上。并烧几张钱纸。此后,直出柩前香不断替换,不能熄灭.煮一点米饭用白布包好,称为克格那,即包午饭。没有包午饭前,在主家是不能吃饭的。二:报丧。把死者移到堂屋后,放鞭炮和铁炮,向世人宣告家有丧事。社区的人们闻讯后自发前来守灵和帮助料理丧事。即使与主家有矛盾也不计前嫌,不遗余力地帮忙。

三:择日。请先生选择一个利于主客的日子为安葬日。苗族人最忌用酉日。认为酉日太猛,不利于平安。日子选定后,分派若干人去向正亲正戚们通知丧讯,并告知安葬时间。四:制备棺木:若死者年龄不是很大或者家庭经济困难,一般都没有预备有棺木。待人去世后,才砍自家的杉木,邀请几个木匠制作棺木。在这种情况,木匠们一般不收工钱,最多收少许礼信。若死者是已婚女性,其棺木要做得大一些。尤其是棺盖之雄头要高要厚。这一方面是尊重母亲,也预防娘家人说三道四,这是舅权的一种体现。

五:“他拜仪式”。由巫师主持。主家、女婿各出一只鸡,血缘较近的宗族筹集少量钱米。巫师念念有词,告诉死者:“你一个人独自去阴间,不要把阳间的灵魂也带走”。举行“他拜仪式”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减少灾难,健康长寿。

六:吃离别饭。由死者的亲属在出柩之后,上山之前在灵柩旁陪死者吃饭。通常是三五个人陪吃。陪吃时,在灵柩前摆放一个碗一双筷几片肉。表示死者与家人最后一次吃饭。

七:选地和挖墓穴。死者家属及寨老一道去选一个风水宝地。苗家人选地很少看风水书籍,自有一套评判标准。选出地之后,由一长者用几粒米洒在地上。并告诉死者:“×××,这里是你的打溜队仿,是你的打农队哉,是你花重金所买,是你安居之处”。

八:送葬。送葬前,先用两根大杠架在灵柩两侧。用几根棕绳把大杠与灵柩固定好。在灵柩两头捆绑两根子杠。另外用长几十米两根大棕绳捆灵柩。每根大绳的一头捆在灵柩一侧,一头则留给众人拉。捆好灵柩后。由巫师发丧,旨在于抬灵柩过程中平平安安。送葬时,由一老人在最前面不断纸钱。苗语称为“麻贡”,即买路。几百人在前面拉大绳。十几人在后面抬灵柩。若干个芒筒卢笙队在后面吹奏芒筒芦笙。而正亲正戚们则不断放鞭炮和铁炮。

在道路平坦的地方,拉绳和抬棺的人可自由开玩笑。而爬陡坡时,拉绳的人必须团结一致用力往上拉,而抬棺的人则用力往下拉。总管在一边喊口号:“透勒!敢机透勒!”拉绳的人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一拉一放,一放一拉,反反复复。一会有儿把抬棺的人及灵柩拉上坡去。这过程有点像拔河。不同的是拉绳的人必须团结,而抬棺则要有很强的体力和智力。

把灵柩送到墓穴旁,先把孝子的外衣放在地上,才把灵柩放下。孝子跪在地上,双手合十齐,三鞠躬并说:“多谢三亲六戚,老老少少不辞辛劳把我家老人送到山上!”。众人齐呼“快起快发”,既接受主人的感谢又祝愿好运早日降临主家。众人帮主家搬石头便于砌坟,又在墓地旁跳芦笙。

九:下葬。坟穴挖好后,众人员把灵柩放进墓穴。孝子把死者的遗体放正,整理其衣物。用瓦片垫死者头部。拿装有芭芒草的竹筒盛一点泉水给死喝。

把死者生前常用的一些工具像征性的交给死者。在这一过程,由一亲属手执伞遮死者面部,不让阳光照射。众人帮助把棺木盖好。孝子用宝剑在棺盖两头两侧各砍一,每砍一刀告诉死者所砍之处分别为日出日落大门小门的方向。砍棺完毕,孝子跪在棺盖上,告诉死者:“你把我养大,今天我把你安葬。”然后,东西南北各挖锄。孝子起身后众人齐力把坟砌好。在这一过程,放铁炮,吹芦笙。

十:喊魂回家。安葬死者的第三天凌晨,家属捉几条鱼,邀几个几个兄弟到坟边喊坟。先,在坟边烧火。并叫死者的灵魂来烤火。又烧鱼给灵魂吃。事毕点燃一束香叫灵魂回家。途中不断对灵魂说“***木在木,木在木”。到岔路口须跟灵魂说清楚。在路上遇人也不问。担心灵魂害羞。持香者不准回头。事先安排有人在家守候并关好门。喊魂队伍回到家门口时,持香者就问在家的人:“×××来到家没有?”屋内的人回答:“到了”。持香者又问:“他〔她〕什么来?”屋内人回答:“他〔她〕德飞德善劳〔意为带荣华富贵〕”。于是把大门打开,把香插在神龛上。表示灵魂到家。

苗族葬礼仪式论文发表

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不一样的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某些还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多,黔东南及其它地区,基本上还保存有本民族固有习俗。丧亡分寿终,夭殇、凶死和产死几类,办理此类不同的丧事,各有不同的对待。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的道士相类,习成专业。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道士到家里来,为死者进行种种仪式活动,给他们多少不等的报酬。湘西和贵州松桃访的主要是汉族道士,黔东南和其它地区,主要请本民族的巫师。苗族把老人寿终,称为“最大的悲恸”,和汉族说的“当大事”的意义一样。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苗族一般都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正如《清一统志》所述:“丧则环哭尽哀”。接着即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的或较好的衣服,把尸首停放在堂屋的中间或火铺边。在家停柩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一般是一至数天。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迷信汉族星卜说法,停柩较久。苗族一般在老人亡故之前,就为其准备好“寿木”老人亡故,即在家入殓,再抬到墓地葬入。黔东南一带也分别把遗体、棺材运到墓地后入殓的。从江地区须到老人死时,现砍木材在地穴里镶成棺材,用担架似的“丧桥”,将遗体抬到穴地装人棺内埋葬。黔东南苗族老人死了,儿子、女婿都送给一幅垫尸布(有的是丝绸),或送给几钱纯银,这是很隆重的殉葬物,不能缺少。苗族普遍土葬,只有黔东南一些地区,对产死和麻疯病患者才用火葬。墓地的选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迷信汉族堪舆家风水说,择地安葬;黔东南和其它地区,有的在家族公有的墓地上,有的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都采用顺葬,脚朝前,头在后;川南和黔西北的一些地区,从前采用横葬,头向左,脚朝右。各地都堆土为坟,富有之家还仿效汉族竖立墓碑。苗族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浪费成份,尤其是办老人丧事浪费极大。黔东南地区要为老人“砍牛”,仪式很隆重。云南文山地区为老人办丧事也要杀牛或杀猪。广西隆林地区,老人死后,儿子和已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都要杀牛奠,巫师做法事后,还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之以祭奠。

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不一样的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某些还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多,黔东南及其它地区,基本上还保存有本民族固有习俗。

丧亡分寿终,夭殇、凶死和产死几类,办理此类不同的丧事,各有不同的对待。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的道士相类,习成专业。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道士到家里来,为死者进行种种仪式活动,给他们多少不等的报酬。湘西和贵州松桃访的主要是汉族道士,黔东南和其它地区,主要请本民族的巫师。

苗族把老人寿终,称为“最大的悲恸”,和汉族说的“当大事”的意义一样。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苗族一般都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正如《清一统志》所述:“丧则环哭尽哀”。接着即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的或较好的衣服,把尸首停放在堂屋的中间或火铺边。在家停柩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一般是一至数天。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迷信汉族星卜说法,停柩较久。

苗族一般在老人亡故之前,就为其准备好“寿木”老人亡故,即在家入殓,再抬到墓地葬入。黔东南一带也分别把遗体、棺材运到墓地后入殓的。从江地区须到老人死时,现砍木材在地穴里镶成棺材,用担架似的“丧桥”,将遗体抬到穴地装人棺内埋葬。黔东南苗族老人死了,儿子、女婿都送给一幅垫尸布(有的是丝绸),或送给几钱纯银,这是很隆重的殉葬物,不能缺少。

苗族普遍土葬,只有黔东南一些地区,对产死和麻疯病患者才用火葬。墓地的选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迷信汉族堪舆家风水说,择地安葬;黔东南和其它地区,有的在家族公有的墓地上,有的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都采用顺葬,脚朝前,头在后;川南和黔西北的一些地区,从前采用横葬,头向左,脚朝右。各地都堆土为坟,富有之家还仿效汉族竖立墓碑。

苗族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浪费成份,尤其是办老人丧事浪费极大。黔东南地区要为老人“砍牛”,仪式很隆重。云南文山地区为老人办丧事也要杀牛或杀猪。广西隆林地区,老人死后,儿子和已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都要杀牛奠,巫师做法事后,还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之以祭奠。

报丧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守灵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择日

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 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下葬

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苗族葬礼上的打戛仪式

纳雍苗族凡有老人寿终过世都必定要以牛、羊、猪、鸡交牲祭祀。这种习俗源于古代传说和历史遗俗。据任防《述异记》卷上载,苗族先民著名的部落首领蚩尤被古代民间描述成牛的模样,“俗云 ( 蚩尤 ) 人身牛蹄……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上有角。”这证明牛和苗族先民有特殊关系。《路史·后记四·蚩尤传》又说,蚩尤死后,“祭蚩尤不用牛头”,证明历史上都有以牛祭祀的习俗。普遍的说法是,一是古礼古俗,代代遗传;二是人在生之时,以牛耕作,饲养有家禽家畜,过世之后是到另一世界 ( 阴间 ) ,要备齐他在“阴间”需要的物品,才好一起去。打戛,即打牛 ( 杀牛祭祀 ) ,是苗族丧葬习俗中最浓烈、隆重的仪式。

筹办丧事组建丧葬管事班子

首先由死者的家属、家族长辈和寨老商议“做戛”的具体事项,确定管事班子成员,设总管事 1 人,副管事 1 ~ 2 人,服务人员若干人,分内管事和外管事两组。内管事主要负责丧事期间财物的备办、钱粮的收支、伙食的安排等;外管事主要负责外客的通知、接待、用餐吃饭的部署、餐具的筹措、归还等,还通知亲友奔丧。

凡死者的亲戚,尤其作为主客的娘舅或姑妈 ( 即男死,姑妈是主客;女死,娘舅是主客 ) 和女婿。通知“主客”有一套特定的礼规,如姑妈过世,去舅家报丧的人要带上一壶 (1 斤 ) 酒。快到家时,要在路旁插上一根树枝 ( 象征死者亡灵 ) 并交待在此等候。到舅家门口,经舅家以醋坛 ( 以烧红的炭置于水中 ) 净身后方能入屋。此时请舅坐好,去者以跪拜礼把酒递上后说:“××家××老人已去世,叫我来报信,请于×日前往奔丧。”听完报丧后,舅家要杀一只鸡接待。鸡肉熟后,舀好饭、肉,请报丧者先入席。来者就到门外的一张小凳子上摆上饭、肉,并找来一个棒槌 ( 捶草棒 ) 立于小凳边,象征死者亡灵。然后口念供词,先供奉舅家去世的祖辈,再供奉死者亡灵。供毕即回屋内共餐。后返回孝家,并将原插路旁的树枝拔掉,表示死者亡灵已随返其家。

备办做戛必须的法器

棺木灵柩停于堂屋后,用一把弩挂在堂屋左边或右边壁头上 ( 男左女右 ) ,砍数根 ( 男八女六 ) 长约 3 尺、大指头般粗的茨竹 ( 有的用竹子 ) 放在大门背后 ( 男左女右 ) ,另砍一根薛刀把粗长约 4 尺左右的木棒,在顶部套上一把尖刀后,放在棺木后边 ( 这些弓弩、刀棍是给死者护身防兽的象征物,要在抬丧出门至戛房前,全部由孝家或亲朋年轻人拿着转戛直到出丧至戛房途中才将竹棍丢掉,刀弩则带入戛房。要扎纸马一匹、纸伞一把。要用一只开卦鸡,一只盖钵鸡。开卦鸡作制作卦等法器用,盖钵鸡作整个丧葬时期供奉之用。

法器的制作程序是:预先砍来一根茨竹或竹子,断做三半节,根部一节长约 2 尺,作制做指路法器;中间一节约长 2 寸,作制做供奉法器——卦;巅上一节约长 3 尺,作随灵柩法器,插于坟上。首先是制卦,把做卦的茨竹破为两片,一端削成尖面斜口,祭师手拿一只小雌鸡捏死 ( 口念祭语 ) 并斟酒奠于地下后,卦即做成。其次是指路法器的制作,把茨竹从中间划破 ( 半节 ) 成两半,在破开处卡上一只火麻丝和一个骨头,祭师右手握竹根未破的一节,左手把一只公鸡捏 ( 颈 ) 死,口念专用指路词,随后把竹子从鸡的屁股 ( 肛门 ) 穿入,直达鸡嘴穿出即可。三是随灵法器,仍然把竹子从中间划成两片,留一半不划,用数绺火麻丝 ( 男九女七 ) 剪成 3 寸长许,卡在划破处后放在棺木边,待安葬完后,插在坟头上。还有作供奉用的盖钵鸡和饭的制作。由祭师用手捏死一只公鸡,除毛去肚后,把整鸡和鸡肝煮熟,放于木钵里,还要做一锅手捏九把米做的饭放于钵底,鸡和饭都摆放在灵柩边的桌子上,由祭师每次供奉亡灵之用。

请鼓和接鼓

做戛非吊大鼓不成。大鼓,有转寨鼓和守家鼓两种。转寨鼓。就是谁家办丧事鼓就存放他家,别户遇丧才去接鼓;守家鼓则由一户专门存放,谁家办丧事用过后都要送回原处。请鼓接鼓都有一套固有的仪式。谁家办丧,就派去 3 人 ( 有 1 人吹芦笙 ) 提 1 斤酒到存鼓人家,对主人说明来意,主人把酒奠鼓并交待一番,才放下挂着的鼓交请鼓人 ( 鼓绝对不能着地 ) ,请鼓人把衣服盖在鼓上后才背鼓上路。一路上,鼓声、笙声相随不断,背入孝家,吊挂在堂屋中柱上。

吊鼓、正戛

大鼓吊挂好后,进入正戛仪式,开始了正式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从始至终都由族中的祭师 ( 一般称作鬼师 ) 主持。各宗族的鬼师是一代一代地言传身教的。他不仅熟悉本宗族丧葬程序和礼份,对其他不同宗族的规矩也略知一二。还要了解本宗族 5 代以上人员的分布、生卒龙脉及过世祖辈的名字。这样,在祭祀每位寿终的人时才好指名供奉和交待。

苗族葬礼接客和指路

接客

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特别是娘舅 ( 或姑妈 ) 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妈 )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但阳长、百兴、乐治等一带没有此规矩,要是岳父母任何一人过世,作为女婿家,一定要拉牛来做戛,至少也要背猪、抱鸡来祭奠,其哭诉之真诚、留念令人泪下。

指路

一般是在正戛的当天下午即举行开路 ( 指路 ) 仪式,有的地方则是在办完丧事,起山前才开路。指路一般都由专门的人念词主持。有专门的指路词语,一般是从死者火边指向东方。指路师一手拿着指路法器,一手捏着一只指路公鸡,口中念道:“……巅巅做你的穿处 ( 指穿鸡处 ) ,中间供你杵手,下边做你的路标……”,每念一段,就用竹竿敲一下棺木,念完后把鸡捏死,将指路的法器穿鸡 ( 指路鸡在出丧时丢在山上,孝家不能吃,但别的人家可吃 ) 。

1. 华人风俗 传统华人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1.1 江汉平原:红白喜事一样锣鼓 江汉平原上人们娶亲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锣鼓,为死人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但潜江浩口镇一带风俗特殊,不管是娶亲还是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 传说,从前潜江有个县太爷是有名的色鬼,一听见娶亲的喇叭响,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进县衙过一夜,许多青年男女与之抗争丢了性命。 有一位穷秀才娶媳妇前灵机一动,用送葬鼓乐迎亲,即娶亲时只请打锣鼓的、放鞭炮的,不请吹喇叭的。果然,穷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妇,县太爷却全然不知。 后来人们就学着穷秀才的样子娶亲,时间长了逐渐成为风俗传承到今。现潜江一带依然娶亲时不吹喇叭。 1.2 荆州:阎王请喝忘魂汤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荆州各县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松滋县有这样一个习俗: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仙桃地区还有这样一个风俗,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1.3 鄂东北黄冈:夫亡丧妻哭姐妹 鄂东北黄冈有一个奇特的风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事?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 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 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1.4 满梅:将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满梅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即人死后要把尸体扶到椅子上坐着,还要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死者面前再放一张小方桌。 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呢? 据说从前有一个媳妇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纪老了只好忍气吞声。 不久,婆婆死了,尸体被放在椅上坐着,亲戚朋友都来吊丧,媳妇也到椅前哭几声应景。不料婆婆阴魂不散,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把媳妇死死抱住,人们怎么也掰不开。 媳妇知道婆婆死也记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当着众多乡亲面,将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一一讲出。大家都跪下为媳妇求情,婆婆这才把手慢慢松开坐到椅子上。 后来人们怕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还放一张桌子挡住,这样死人也就跳不起来了。 1.5 土家人:欢喜跳丧送亡人 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散忧祸”、“撒尔活”。这种在亡灵前跳一夜丧鼓舞的习俗,据说是由巴人传下来的。 在土家山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活”。长阳就有这样的歌谣:“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姻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 随着门外“嗵、嗵、嗵”三声铳炮响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进堂屋,他们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他们的头、手、肩、腰、臂、脚上下一齐协调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他们时而相互击掌;时而绕背穿肘;时而扭肩擦背;时而嘴唇触地衔物,说是“燕子含泥”;时而蹲下踮脚打旋;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沉默;时而呼啸唱和。是欢乐还是悲哀,难以说清。不过土家人有这样一个习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1.6 武汉:清明扫墓奇观 每当清明前后,一向冷清寂静的石门峰、扁担山、九峰等公墓区顿时热闹起来。车声、鞭炮声、哭声、嬉笑声以及小商贩叫卖香烛、纸线、食品的吆喝声遍于四野。只见满山烟雾缭绕、火光点点,从山脚到山顶布满了人群,形成了武汉地区独特的祭扫习俗景观。 武汉人最看重的是庙祭和山头祭。从前富裕人家要烧91斤纸钱,表示对死者“九死一生还”的寄托,还要点9柱香、9支红烛,供奉的食物由必须有肉包子和香饼,以使死者在生还转世步出阴间时免受恶狗的缠噬。 当然,这些老规矩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了,但武汉人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变异。如扫墓时携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一笼酒菜或面包冷饮,然后春游踏青,边聊边挖野菜,据说这种野菜吃后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并无家人坟冢,但也随扫墓人流来到郊外,选择一环境优雅之处,用树枝就地划一圆圈,权当祖宗之墓烧纸焚香,然后席地而坐野餐,最后踏青于郊野。这样的人家是以祭扫为次,郊游为主。

苗族葬礼仪式论文发表要求

1、报丧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2、守灵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3、择日

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4、下葬

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扩展资料

苗族葬礼接客礼仪:

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特别是娘舅 ( 或姑妈 ) 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妈 )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

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

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苗族殡葬习俗

报丧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守灵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择日

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 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下葬

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苗族葬礼上的打戛仪式

纳雍苗族凡有老人寿终过世都必定要以牛、羊、猪、鸡交牲祭祀。这种习俗源于古代传说和历史遗俗。据任防《述异记》卷上载,苗族先民著名的部落首领蚩尤被古代民间描述成牛的模样,“俗云 ( 蚩尤 ) 人身牛蹄……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上有角。”这证明牛和苗族先民有特殊关系。《路史·后记四·蚩尤传》又说,蚩尤死后,“祭蚩尤不用牛头”,证明历史上都有以牛祭祀的习俗。普遍的说法是,一是古礼古俗,代代遗传;二是人在生之时,以牛耕作,饲养有家禽家畜,过世之后是到另一世界 ( 阴间 ) ,要备齐他在“阴间”需要的物品,才好一起去。打戛,即打牛 ( 杀牛祭祀 ) ,是苗族丧葬习俗中最浓烈、隆重的仪式。

筹办丧事组建丧葬管事班子

首先由死者的家属、家族长辈和寨老商议“做戛”的具体事项,确定管事班子成员,设总管事 1 人,副管事 1 ~ 2 人,服务人员若干人,分内管事和外管事两组。内管事主要负责丧事期间财物的备办、钱粮的收支、伙食的安排等;外管事主要负责外客的通知、接待、用餐吃饭的部署、餐具的筹措、归还等,还通知亲友奔丧。

凡死者的亲戚,尤其作为主客的娘舅或姑妈 ( 即男死,姑妈是主客;女死,娘舅是主客 ) 和女婿。通知“主客”有一套特定的礼规,如姑妈过世,去舅家报丧的人要带上一壶 (1 斤 ) 酒。快到家时,要在路旁插上一根树枝 ( 象征死者亡灵 ) 并交待在此等候。到舅家门口,经舅家以醋坛 ( 以烧红的炭置于水中 ) 净身后方能入屋。此时请舅坐好,去者以跪拜礼把酒递上后说:“××家××老人已去世,叫我来报信,请于×日前往奔丧。”听完报丧后,舅家要杀一只鸡接待。鸡肉熟后,舀好饭、肉,请报丧者先入席。来者就到门外的一张小凳子上摆上饭、肉,并找来一个棒槌 ( 捶草棒 ) 立于小凳边,象征死者亡灵。然后口念供词,先供奉舅家去世的祖辈,再供奉死者亡灵。供毕即回屋内共餐。后返回孝家,并将原插路旁的树枝拔掉,表示死者亡灵已随返其家。

备办做戛必须的法器

棺木灵柩停于堂屋后,用一把弩挂在堂屋左边或右边壁头上 ( 男左女右 ) ,砍数根 ( 男八女六 ) 长约 3 尺、大指头般粗的茨竹 ( 有的用竹子 ) 放在大门背后 ( 男左女右 ) ,另砍一根薛刀把粗长约 4 尺左右的木棒,在顶部套上一把尖刀后,放在棺木后边 ( 这些弓弩、刀棍是给死者护身防兽的象征物,要在抬丧出门至戛房前,全部由孝家或亲朋年轻人拿着转戛直到出丧至戛房途中才将竹棍丢掉,刀弩则带入戛房。要扎纸马一匹、纸伞一把。要用一只开卦鸡,一只盖钵鸡。开卦鸡作制作卦等法器用,盖钵鸡作整个丧葬时期供奉之用。

法器的制作程序是:预先砍来一根茨竹或竹子,断做三半节,根部一节长约 2 尺,作制做指路法器;中间一节约长 2 寸,作制做供奉法器——卦;巅上一节约长 3 尺,作随灵柩法器,插于坟上。首先是制卦,把做卦的茨竹破为两片,一端削成尖面斜口,祭师手拿一只小雌鸡捏死 ( 口念祭语 ) 并斟酒奠于地下后,卦即做成。其次是指路法器的制作,把茨竹从中间划破 ( 半节 ) 成两半,在破开处卡上一只火麻丝和一个骨头,祭师右手握竹根未破的一节,左手把一只公鸡捏 ( 颈 ) 死,口念专用指路词,随后把竹子从鸡的屁股 ( 肛门 ) 穿入,直达鸡嘴穿出即可。三是随灵法器,仍然把竹子从中间划成两片,留一半不划,用数绺火麻丝 ( 男九女七 ) 剪成 3 寸长许,卡在划破处后放在棺木边,待安葬完后,插在坟头上。还有作供奉用的盖钵鸡和饭的制作。由祭师用手捏死一只公鸡,除毛去肚后,把整鸡和鸡肝煮熟,放于木钵里,还要做一锅手捏九把米做的饭放于钵底,鸡和饭都摆放在灵柩边的桌子上,由祭师每次供奉亡灵之用。

请鼓和接鼓

做戛非吊大鼓不成。大鼓,有转寨鼓和守家鼓两种。转寨鼓。就是谁家办丧事鼓就存放他家,别户遇丧才去接鼓;守家鼓则由一户专门存放,谁家办丧事用过后都要送回原处。请鼓接鼓都有一套固有的仪式。谁家办丧,就派去 3 人 ( 有 1 人吹芦笙 ) 提 1 斤酒到存鼓人家,对主人说明来意,主人把酒奠鼓并交待一番,才放下挂着的鼓交请鼓人 ( 鼓绝对不能着地 ) ,请鼓人把衣服盖在鼓上后才背鼓上路。一路上,鼓声、笙声相随不断,背入孝家,吊挂在堂屋中柱上。

吊鼓、正戛

大鼓吊挂好后,进入正戛仪式,开始了正式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从始至终都由族中的祭师 ( 一般称作鬼师 ) 主持。各宗族的鬼师是一代一代地言传身教的。他不仅熟悉本宗族丧葬程序和礼份,对其他不同宗族的规矩也略知一二。还要了解本宗族 5 代以上人员的分布、生卒龙脉及过世祖辈的名字。这样,在祭祀每位寿终的人时才好指名供奉和交待。

苗族葬礼接客和指路

接客

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特别是娘舅 ( 或姑妈 ) 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妈 )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但阳长、百兴、乐治等一带没有此规矩,要是岳父母任何一人过世,作为女婿家,一定要拉牛来做戛,至少也要背猪、抱鸡来祭奠,其哭诉之真诚、留念令人泪下。

指路

一般是在正戛的当天下午即举行开路 ( 指路 ) 仪式,有的地方则是在办完丧事,起山前才开路。指路一般都由专门的人念词主持。有专门的指路词语,一般是从死者火边指向东方。指路师一手拿着指路法器,一手捏着一只指路公鸡,口中念道:“……巅巅做你的穿处 ( 指穿鸡处 ) ,中间供你杵手,下边做你的路标……”,每念一段,就用竹竿敲一下棺木,念完后把鸡捏死,将指路的法器穿鸡 ( 指路鸡在出丧时丢在山上,孝家不能吃,但别的人家可吃 ) 。

1. 华人风俗 传统华人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1.1 江汉平原:红白喜事一样锣鼓 江汉平原上人们娶亲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锣鼓,为死人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但潜江浩口镇一带风俗特殊,不管是娶亲还是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 传说,从前潜江有个县太爷是有名的色鬼,一听见娶亲的喇叭响,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进县衙过一夜,许多青年男女与之抗争丢了性命。 有一位穷秀才娶媳妇前灵机一动,用送葬鼓乐迎亲,即娶亲时只请打锣鼓的、放鞭炮的,不请吹喇叭的。果然,穷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妇,县太爷却全然不知。 后来人们就学着穷秀才的样子娶亲,时间长了逐渐成为风俗传承到今。现潜江一带依然娶亲时不吹喇叭。 1.2 荆州:阎王请喝忘魂汤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荆州各县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松滋县有这样一个习俗: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仙桃地区还有这样一个风俗,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1.3 鄂东北黄冈:夫亡丧妻哭姐妹 鄂东北黄冈有一个奇特的风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事?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 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 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1.4 满梅:将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满梅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即人死后要把尸体扶到椅子上坐着,还要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死者面前再放一张小方桌。 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呢? 据说从前有一个媳妇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纪老了只好忍气吞声。 不久,婆婆死了,尸体被放在椅上坐着,亲戚朋友都来吊丧,媳妇也到椅前哭几声应景。不料婆婆阴魂不散,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把媳妇死死抱住,人们怎么也掰不开。 媳妇知道婆婆死也记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当着众多乡亲面,将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一一讲出。大家都跪下为媳妇求情,婆婆这才把手慢慢松开坐到椅子上。 后来人们怕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还放一张桌子挡住,这样死人也就跳不起来了。 1.5 土家人:欢喜跳丧送亡人 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散忧祸”、“撒尔活”。这种在亡灵前跳一夜丧鼓舞的习俗,据说是由巴人传下来的。 在土家山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活”。长阳就有这样的歌谣:“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姻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 随着门外“嗵、嗵、嗵”三声铳炮响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进堂屋,他们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他们的头、手、肩、腰、臂、脚上下一齐协调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他们时而相互击掌;时而绕背穿肘;时而扭肩擦背;时而嘴唇触地衔物,说是“燕子含泥”;时而蹲下踮脚打旋;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沉默;时而呼啸唱和。是欢乐还是悲哀,难以说清。不过土家人有这样一个习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1.6 武汉:清明扫墓奇观 每当清明前后,一向冷清寂静的石门峰、扁担山、九峰等公墓区顿时热闹起来。车声、鞭炮声、哭声、嬉笑声以及小商贩叫卖香烛、纸线、食品的吆喝声遍于四野。只见满山烟雾缭绕、火光点点,从山脚到山顶布满了人群,形成了武汉地区独特的祭扫习俗景观。 武汉人最看重的是庙祭和山头祭。从前富裕人家要烧91斤纸钱,表示对死者“九死一生还”的寄托,还要点9柱香、9支红烛,供奉的食物由必须有肉包子和香饼,以使死者在生还转世步出阴间时免受恶狗的缠噬。 当然,这些老规矩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了,但武汉人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变异。如扫墓时携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一笼酒菜或面包冷饮,然后春游踏青,边聊边挖野菜,据说这种野菜吃后可使人避邪防病。有的人家并无家人坟冢,但也随扫墓人流来到郊外,选择一环境优雅之处,用树枝就地划一圆圈,权当祖宗之墓烧纸焚香,然后席地而坐野餐,最后踏青于郊野。这样的人家是以祭扫为次,郊游为主。

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不一样的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某些还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多,黔东南及其它地区,基本上还保存有本民族固有习俗。

丧亡分寿终,夭殇、凶死和产死几类,办理此类不同的丧事,各有不同的对待。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的道士相类,习成专业。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道士到家里来,为死者进行种种仪式活动,给他们多少不等的报酬。湘西和贵州松桃访的主要是汉族道士,黔东南和其它地区,主要请本民族的巫师。

苗族把老人寿终,称为“最大的悲恸”,和汉族说的“当大事”的意义一样。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苗族一般都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正如《清一统志》所述:“丧则环哭尽哀”。接着即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的或较好的衣服,把尸首停放在堂屋的中间或火铺边。在家停柩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一般是一至数天。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迷信汉族星卜说法,停柩较久。

苗族一般在老人亡故之前,就为其准备好“寿木”老人亡故,即在家入殓,再抬到墓地葬入。黔东南一带也分别把遗体、棺材运到墓地后入殓的。从江地区须到老人死时,现砍木材在地穴里镶成棺材,用担架似的“丧桥”,将遗体抬到穴地装人棺内埋葬。黔东南苗族老人死了,儿子、女婿都送给一幅垫尸布(有的是丝绸),或送给几钱纯银,这是很隆重的殉葬物,不能缺少。

苗族普遍土葬,只有黔东南一些地区,对产死和麻疯病患者才用火葬。墓地的选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迷信汉族堪舆家风水说,择地安葬;黔东南和其它地区,有的在家族公有的墓地上,有的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都采用顺葬,脚朝前,头在后;川南和黔西北的一些地区,从前采用横葬,头向左,脚朝右。各地都堆土为坟,富有之家还仿效汉族竖立墓碑。

苗族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浪费成份,尤其是办老人丧事浪费极大。黔东南地区要为老人“砍牛”,仪式很隆重。云南文山地区为老人办丧事也要杀牛或杀猪。广西隆林地区,老人死后,儿子和已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都要杀牛奠,巫师做法事后,还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之以祭奠。

苗族葬礼仪式论文发表意见

1、在丧葬期主家和客人都吹奏芦笙追悼死者,苗语称为“补你哪录”。吹奏的原因是芒筒和芦笙是苗族同胞生活的一部分,苗族人又认为在阴间有“打杆队牛”即芦笙场。阳间的人吹奏了,死者在阴间拥有芒筒和芦笙,才能够快乐。2、祭牲。苗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在阴间需要猪和羊喂,更需要水牯牛到阴间参加斗牛比赛。同时也需慰劳前来治丧的人员,故需要宰杀猪和水牛、山羊,杀水牛祭亡灵是苗家最高规格的葬礼。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不一样的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某些还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多,黔东南及其它地区,基本上还保存有本民族固有习俗。丧亡分寿终,夭殇、凶死和产死几类,办理此类不同的丧事,各有不同的对待。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两界的传达者,和汉族的道士相类,习成专业。办丧事的人家,请巫师道士到家里来,为死者进行种种仪式活动,给他们多少不等的报酬。湘西和贵州松桃访的主要是汉族道士,黔东南和其它地区,主要请本民族的巫师。苗族把老人寿终,称为“最大的悲恸”,和汉族说的“当大事”的意义一样。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苗族一般都很尊敬老人,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正如《清一统志》所述:“丧则环哭尽哀”。接着即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的或较好的衣服,把尸首停放在堂屋的中间或火铺边。在家停柩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一般是一至数天。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迷信汉族星卜说法,停柩较久。苗族一般在老人亡故之前,就为其准备好“寿木”老人亡故,即在家入殓,再抬到墓地葬入。黔东南一带也分别把遗体、棺材运到墓地后入殓的。从江地区须到老人死时,现砍木材在地穴里镶成棺材,用担架似的“丧桥”,将遗体抬到穴地装人棺内埋葬。黔东南苗族老人死了,儿子、女婿都送给一幅垫尸布(有的是丝绸),或送给几钱纯银,这是很隆重的殉葬物,不能缺少。苗族普遍土葬,只有黔东南一些地区,对产死和麻疯病患者才用火葬。墓地的选择,湘西和贵州松桃地区,迷信汉族堪舆家风水说,择地安葬;黔东南和其它地区,有的在家族公有的墓地上,有的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都采用顺葬,脚朝前,头在后;川南和黔西北的一些地区,从前采用横葬,头向左,脚朝右。各地都堆土为坟,富有之家还仿效汉族竖立墓碑。苗族的丧葬习俗,有很大的浪费成份,尤其是办老人丧事浪费极大。黔东南地区要为老人“砍牛”,仪式很隆重。云南文山地区为老人办丧事也要杀牛或杀猪。广西隆林地区,老人死后,儿子和已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都要杀牛奠,巫师做法事后,还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之以祭奠。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礼仪论文发表流程及时间

首先撰写文章,然后进行投稿,杂志社进行审稿,中间可能会修稿再审,审稿通过,最后见刊。文章发表完成

个人建议你还是找人帮忙我自己曾经发过一次,还没被采用。还好一个朋友给我来了建议,要我去淘宝找下看下,他店子名字叫精品书后面个字好像是香,排在第一个哟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步论文查重。之所以放在第一步,是因为期刊天空一直都建议作者投稿前查重,这样既能提前发现自己论文重复率多少,又不会给杂志社编辑造成不良印象,更减少了投稿后再查重导致退修,进而论文发表时间周期增加。发表论文必经流程和步骤第二步:筛选期刊。针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论文内容领域,到相应分类的期刊当中挑选。期刊天空编辑提醒,有作者因为发表论文不符合期刊发表方向而退稿的。第三步选定期刊:需要根据自己评职称、毕业论文发表要求,期刊天空编辑指出,这些内容一般从职称文件当中可以了解到,例如:期刊级别,选定后要了解期刊发表论文要求。第四步论文发表:选定期刊之后,可以通过邮箱、在线投递、微信QQ等发送文件,期刊天空编辑介绍,之所以有这么多方式,是因为各投稿方式相应的处理效率呈提高的趋势。第五步等待审稿。期刊天空编辑温馨提示:论文审稿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当中时间周期最长的,没有退修的稿件属于正常时间周期,如果存在论文审稿有退修,那么发表周期就会相应的增加。发表论文期刊的级别越高,发表周期就越长。第六步对于顺利被期刊录用的论文来说,杂志社会发送录用通知函,缴纳版面费用之后,即可安排发表刊期。第七步发表见刊。在到了论文发表安排刊期时,论文就算是正式见刊发表,作者需等待杂志社寄送样刊就可以当做评职称材料上交。

论文从初稿到发看需要三四个月左右。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

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

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

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

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