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广西药膳发表论文的网站

发布时间:

广西药膳发表论文的网站

表论文都有哪些好的网站?★我看到:通知:全国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职称政策可搜:高级职称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论文办郑州郑密路20号(简称、统称,搜索可查各省全部信息,在百度、360、搜狗第58-68页,17年前是18号)、高级职称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论文办、高级经济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职称(高级经济师、农经师、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师)论文(论文选题、论文范文、论文辅导、报考条件、评审条件、考试科目)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中国职称大学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论文办等。在百度、360、搜狗第58-68页。即搜:高级经济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搜: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评审条件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搜: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报考条件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搜: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考试科目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选题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搜: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范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搜: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辅导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详搜:中国职称大学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郑州论文大学郑密路20号全国办、郑州职称论文大学郑密路20号全国办、郑州高级职称论文大学郑密路20号全国办、河南职称论文大学郑密路20号全国办、河南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河南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学院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 1、学生大论文中心 包含 哲学类 | 经济学 | 法学类 | 教育学 | 文学类 | 艺术学 | 理学类 | 工学类 | 医学类 | 管理学 | } 社会学 | ***学。为html格式。 2、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3、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4、论文帝国 门类较全。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论文网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 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 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3、教育论文 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 5、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 三、 专业类 1、优秀论文杂志 以科技类为主。 2、论文资料网 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 3、法律图书馆 文如其名。 4、法学论文资料库 文如其名。 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6、mba职业经理人论坛 7、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 8、体育论文 9、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10、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11、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12、论文商务中心 13、法律帝国: 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 1、学术论文 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 五、 博硕士论文 1、论文统计 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 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 3、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 4、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发表论文的平台如下:

1.知网

这里所说的是知网,是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共同办的这个数据库。在前些年他也叫中国期刊网,由于后来有人自己建了个网站也叫中国期刊网,自己收录期刊,假李逵装真李逵。玩文字游戏,导致很多作者上当。

所以现在知网对外不称中国期刊网了,就是叫知网。从论文发表来说,知网是最权威的,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库。

凡是知网收录的期刊,一定是正规的,可以放心大胆的发表的,但是最近这两年知网变得更严格,所以知网收录的期刊发表费用比较贵一些。

2.万方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文数据库,仅次于知网。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就等于是一个弱化版的知网,但是也是比较大。

从期刊正规性来说,如果一个期刊,知网不收录,但是万方数据库收录,说明还是比较正规的,虽然不如知网收录的那么正规。但是对于一般单位来说够用。

对于大学这样的单位可能必须要求知网。而对于一些企业单位,只要万方数据库能检索到已经发表的论文,就算不错了。所以,万方数据库也是一个必须参考的标准。

3.维普网

维普网在前些年实际上假刊比较多,比较泛滥,这两年所说期刊审核严格,上面审核严格,但是维普网收录的期刊从正规性和权威性上来说,都是严重不如知网和万方数据库。

对于很多要求不高的单位,或者评一些初级职称的单位,只有维普网收录的期刊还能管点用。稍微严格一些的,就不大灵光了。

广西药膳发表论文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10 《中国传统食俗》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 5 《SOHO早餐文化》 2007.1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摘要:本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为例,探讨其教学设计策略,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关键词: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回族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百岁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绝大多数[1]。究其长寿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食与疗密切相关,“以食养病,以食代药,医食同源”,是我国养生学界的瑰宝。在历代的回医回药著作中,饮食疗法都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回医回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更是健康饮食理念的重要内容。本项目致力于从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采用“以身探索”的 教学 方法 ,引领医学生体会回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本课程又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 教育 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一、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

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

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 谚语 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正文”先以回医回药理论进行阐释,要有理有据,有明确的文献来源;对相关内容进行中医中药论证、现代营养学论证。本部分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编写时应注重知识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食膳举例”部分应紧密贴合正文内容,列举的食谱应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选择、调味剂使用、烹饪方法等方面,应具有显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识小链接”部分是对上述内容的补充,相对独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识补充之处。

此部分内容应纳入相关的回族文化、生活习惯、养生谚语、宗教信仰、斋戒习俗等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体现,突出趣味性,富有启迪性,使本课程更具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思考问题”的设置,不应是对重点知识的提问,而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 发散思维 ”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目的,贴合实际生活。

二、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授课以“课堂讨论”为主,“以问题为主导”,追求“亲力亲为,以身探索”。教师只对关键性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对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内容,则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去理解回族饮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方面的考究及蕴含的养生理念,等等“;课堂讨论”还包括生活现象讨论、药膳分析讨论、疾病食疗讨论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提出不同意见,经过集体讨论后,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轮流小组组长以“ 报告 ”形式书面 总结 上交。本课程这样设计可使学生在互相探讨中增进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频教学所选内容多为公众媒体或专业网站上提供的素材,涵盖回族烹饪、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使本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课、文化课,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丰富课堂活动,更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动手的热情。

三、实施成绩综合评价

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撰写的“报告”纳入本课程考查范围,占成绩考核的30%。“试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药膳方的使用、食谱分析能力,占成绩考核的30%。“实践调研”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生活,对身边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常用食物进行调研分析,以培养学生“立足实际”“,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成绩考核的15%。在“动手能力”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自身、家人的体质特点,或者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痤疮等)的易感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自拟或自选药膳,在家操作,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呈交,并对药膳的功效进行口头阐述,对药膳的实际功效、服用时间以及体会进行如实记录,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结果纳入本课程考核内容,占成绩考核的25%。这也是本课程在成绩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点。

四、全面考察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理论的讲述上,以“够用,会用”为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化处理,始终贯穿“以应用为主线”,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是反应教学效果一个重要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等方面,以评价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成绩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学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 爱好 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最直接而简单的风向标。

本人认为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授课方式灵活、授课内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都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出勤率。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及课间学生咨询问题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所以应纳入教学效果的评估范围。本次课程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一个班大约为50名学生。

根据学生签到表、课堂互动情况、小组讨论及提交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气氛热烈而轻松,加深了学生对回族饮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具备了鉴别“美食与营养美食”的能力,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是本项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批判精神。

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个人的认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愈发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本项目开设的“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其内容取自回族古今相关书籍,如《回回药方》《饮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汤瓶八诊》系列丛书等,以及回族民俗、饮食习惯、烹饪习惯、伊斯兰经等大众通俗的内容。所以在作为一门课程讲授给学生时,教师必须首先要保证所授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发扬真正对健康有益的饮食文化;而教师更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所谓的批判精神,是指对既定的学说或理论进行思考与质疑,有自己独到的、科学合理的见解和判断,它是建立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正确的批判态度,与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完全不同[2]。

笔者认为,批判精神是 创新思维 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课程将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本课程“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或可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作为全国回民比例最多的宁夏地区,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较多的回族食物,对回族食物较为熟悉,学生往往可以根据亲身体会对日常饮食进行初步评价,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这是本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从长远来看,本课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学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促进民族融合,共建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月玲.从回族的节食习俗谈养生长寿[J].中国穆斯林,2001,(6).

[2]蒋笃运,蒋桂芳.谈大学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2).

试谈睡眠与中医养生

【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 经验 ,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1]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古人说:“凡睡至适可而止, 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2]

2 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 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处有风, 应该急避开, 尤其是体虚年老之人。《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 就寝即灭灯, 则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为阳气之精华, 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 处于优势, 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 亦为阳热之源, 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 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道藏• 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侧曲。”《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觉贵舒”此即“ 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孔子在《论语》中也说:“ 寝不尸”。《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于上可知,古人们均认为右侧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现代研究也证明了右侧卧有利于心脏功能,还有利于消化系统的运化吸收。因为, 心脏位置较高, 有利于心脏排血, 并减轻其负担; 肝脏位于右侧最低处, 可获得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肠和小肠通向大肠的开口都向右侧,所以右侧卧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肠内运行。[5]

4 睡眠情态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静则寐,神动则醒。大怒大喜深思则阴阳不和,神不守舍,很难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虑而不眠的睡前情态。

古人认为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心静无欲则能入睡,心情烦躁,杂念纷纭,常常难以入睡。[6]古人并详细介绍了睡心的方法,战国早期庄子所著的《南华经》记载睡心有“操纵”二法:“ 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著,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肤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 渐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尽量睡好觉,让身体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吴清忠. 人体使用手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养生法.保健医苑[J].37

[3] 赵颖初, 腾晶.道教睡眠养生观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中华中医药学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吴静.宋咏梅.睡眠养生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J]. 2010-4.22(2):47

[6] 宋执云,董桂兰.古代睡眠养生术浅探.安徽中医临床杂志[J].1995.7(1):62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广西药膳发表论文要求

首先,你要根据你们单位的评职文件了解单位是否对期刊有特殊的要求。有特殊要求的话就根据相应的标准来进行投稿就可以了。一般评初级职称不用发表论文,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三篇,公开发表,省级期刊。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论文五篇,公开发表;三篇国家级期刊,两篇省级期刊,如果名额有限,需要核心期刊发表几篇。另外,评职称也不是只有发表论文这一项,申请专利或者著作教材挂名副主编也是可以的哦!专业发表九年,只做正刊,流程完善,有保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我哦。

发表论文是不需要什么条件的,对于一般的刊物来说,比如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如果是核心期刊或者质量比较高的医学期刊,是需要条件的,比如有的要求必须是大学单位不能是高职,比如副高以上职称,如果是一些好的医学期刊,有的要求必须是三甲医院,必须带课题,有基金,总之质量越高的期刊,对于作者条件要求越高,跟找对象差不多。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这里面的规则,你去淘淘论文网上问下吧,那边是专门帮忙发表论文的,是个比较靠谱的平台,我之前通过他们那里发表过2篇,价格也能接受,主要是刊物正规。

①、看期刊是否正规合法:大家无论选择哪本期刊,都要首先确认自己要投稿的期刊是否正规合法,建议大家亲自去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查看一下,你所选择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被收录了!②、看期刊级别是否合适:对评职称的人来说,期刊级别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期刊级别的高低限制着你评职称的等级,如果评初、中级职称,省级期刊就可以;如果是评高级职称,则必须是国家级期刊!在期刊级别这点上,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单位的要求,有些单位会要求核心级的期刊,那么大家在选择发表论文的期刊时就要注意了!③、看期刊收稿方向是否符合: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有自己的侧重点,选择一本符合你论文发表方向的期刊,能够确保文章快速通过审核,也更能证明你论文的学术价值④、看刊期是否来得及:评职称也好,大学生发表论文也好,都是有时间要求的,所以大家必须看下你所选择的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能够及时见刊!

一般中级职称论文还是比较好发表的,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文章是原创的,抄袭率不能超过30%,这点也是最重要的,一般杂志社都会查抄袭率的;字数不宜太多,3000字左右,正好一个版面为佳;期刊必须有CN或ISSN刊号的,在新闻出版总署网可以查到的期刊。具体对期刊的选择最好是符合当地相关单位要求的;关注一下当地评职称相关文件,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例如有些地方发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加分是不同的;需要注意下发表时间,有些专业性强的期刊发表时间是比较长的,所以应提前几个月准备;还有你在中级职称时发表的文章是不能用作评高级职称的,也就是说评高级的时候还要发表新的文章,并且对期刊要求更高了。这是我发表了2篇以上的一点经验,具体的你可以去咨询百姓论文网,口碑不错,老师回答的也很有耐心,最后祝你发表顺利

广西药膳发表论文怎么写

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药学文献综述型论文的写作 综述是信息、研究中常见的而又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的名称除“综述”外,还有“评述”、“动态”、“进展”和“概要”等。综述的写作是信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科研课题实践的第一步。要求高年级学生写综述,作为搜集信息开展课题调研的锻炼;要求研究生写综述,作为开题前的科研基础工作;由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写综述,则作为承前启后,研究现状,开拓未来的先导。 (一)综述的文献特征 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从文献学角度划分,科技论文有两种,即原始论文和整理性论文,凡是由研究工作实践中积累从直接经验总结而撰写的论文,称为原始论文,或叫科研论文;凡是论文中只包含自己的部分经验和资料,但绝大部分取自他人的研究经验与资料而写成的论文,称为整理性论文,或叫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广泛收集和阅读后,就其中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加以汇总、摘录或摘译,有目的地对大量分散的文献资料分别整理、分类、归纳、综合,撰写出的能阐述该学科专业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一种专题情报研究论文。所以说综述是建立在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一种文献,即三次文献。通过比较会发现,综述论文不同于原始论文,因为综述论文不是对某一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及其结论与讨论的报道,更不是对论文内容的摘要和索引,不能简单地对文献进行罗列。综述是对许多互有关联的文献进行分析、对比和评论所作的高层次的文献资料的综合论述。 (二)综述的类型 1.动态性综述 一般就一个专题,按年代和学科发展的历史阶段,由远及近地综合分析,反映这一专题的研究进展。它在内容安排上按时间顺序着重介绍历史性成就。主要特点是学科发展阶段划分准确,每一个阶段要有代表性文献,旁支侧翼的文献则从略。 2.成就性综述 重点介绍某一研究领域的新成就、新技术、新发展。而不涉及其历史和现状。这类综述颇有实用价值,对当前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3.简介性综述 作者对多方面的事实、现象进行概括,对某一类新颖的尚不成熟的研究项目或一种疾病的文献资料进行简要地综合论述。 4.争鸣性综述 系统地总结出几种学术观点,由作者加以分类归纳和总结。按不同的观点安排材料,分别进行叙述。这类综述的关键在于争鸣,而时间顺序和具体成果不是要点。但学术争鸣性综述对原文的引用要严格,“综”与“述”都要用原文的事实和观点,不用作者的观点和分析。 (三)综述的作用 综述是对众多的专题文献进行搜集、分析、归纳和综合,并以高度浓缩的文章形式,向人们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情报信息。其作用大致有以下4个方面。 1.提供综合信息 综述是在大量的原始文献基础上凝聚成的情报性文献,提供综合信息,指导科学研究。阅读它,渎者可以花较少的时问获取最新的综合信息,了解学科(专业、课题)新进展、存在问题、努力方向,在把握学科动态的基础上及时指导自己的工作,为确定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参照系统。 2.报道专题文献 综述文章一般都列有相关的参考文献目录,报道专题文献,便于回溯检索。尤其在缺乏专门检索工具的情况下,经常可将综述作为检索工具来使用,从而省时省力地获取所需原始文献的线索。 3.反映现状趋势 不少综述文章是由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所撰写,提供决策依据。文中既有关于成就、数据、纵横对比的客观叙述,也有专家自己的评论、预测、建议等,这就使得综述成为科研管理部门了解科学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能为其决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4.培养文献信息研究能力 撰写综述需要查阅大量原始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这一方面是科研人员获取一手情报信息,把握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研究状况的重要手段。因而,撰写综述文章通常是选报课题、撰写学位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而另一方面,在撰写综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文献检索能力、快速阅读能力、分析整理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综述的写作方法 1.综述题材的选择 撰写文献综述前,先要确定选题,进而广泛收集阅读与选题相关的文献。文献综述选题可以介绍某一专业领域近些年来研究进展;反映某一分支学科当前的研究进展;介绍某一研究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等。选题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选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要贪大求全。要充分注意到各方面的客观条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及研究课题,或者与自己学科专业及研究课题之问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二是要考虑实际需要。主要选择当今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临床医疗中经常遇到,而目前尚未解决又迫切需要予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2.搜集和阅读资料 文献资料的广泛搜集是写好综述的基础,这一方面除了靠平时积累外,还要靠有目的地搜集。可以先搜集资料,再确定文题;也可以先确定文题,再按照文题要求搜集资料。当然,往往两者是结合的,即在平时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选题,再根据题目补充搜集素材。阅读文献是综述写作的“前奏”。阅读文献时,应选读一些近期发表的综述、述评,因为这样可以了解有关专题的概况,而省去查找和阅读大量原始文献的时间。而对查获的文献,应先进行普遍浏览,以求对文献的初步了解,并选定重点参考资料。然后通读选出的文献。通读时,要全面掌握每篇文献的内容及重点,做出摘录或笔记,完成选材。此外,阅读一篇文献时,应先读摘要和结论,经此来初步了解文献的主要内容,权衡其学术价值,确定其对撰写综述有无用处及实用性大小。可将查到的文献分成“价值不大”“有价值”和“很大价值”三类。对有“很大价值”的文献要精读,仔细推敲和深入分析研究,并做好摘要,记下文献著者、题目、刊名、年、卷、期、页、和重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数据、指标、核心观点等)。 3.写作构思与拟定提纲 构思是在确定写作主题后,根据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及对其整理和分析的结果,确定如何围绕该主题进行介绍和论证的思维过程。提纲是构思的具体化,包括各级标题、每一段落所要表明的论点及论据等。提纲是文章的骨架,应力争详尽,层次分明,有纲有目,逻辑性强。 拟定了写作提纲,可以说文章已写成一大半。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将摘录的全部文献浏览一遍,根据反映的内容主题,确定文章的主要段落和段落标题(一级标题);②将文献摘录中与一级标题内容相关的评论放置在一起;③按照一级标题的内容安排,确定是否分出二级、三级标题;④对以上的编排反复推敲,重点考虑编排顺序是否合理、标题与内容是否一致、各段落问是否呼应、论证是否符合逻辑和学科原理等。 4.综述的格式 根据需要,综述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广度和深度阐述一个问题,因而其形式与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一篇综述一般包括这样几个部分:题目、作者和第一作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部分、结语、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题目、前言、正文部分、结语和参考文献5个部分。 (1)题目题目应对综述内容起到概括和揭示的作用,要确切、简明、一目了然,且文题相符,切不可小题大做或文不对题。字数一般控制在20字之内。 (2)前言又称概述,是正文的引言,能起到破题作用,简明扼要地介绍该综述的学术意义、内容主题和撰写目的,与文章题目相呼应,读者能对全文有一个基本了解。前言既要开宗明义,又需短小精炼,字数一般控制在300~500字之内。 (3)正文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以论证过程为主线,一般程式是: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罗列证据,分析论点,得出结论,其问大多还进行历史回顾和现状介绍等。正文大多采用大标题下分列小标题方式展开,每段开头以论点引路,以论点带论据方式进行叙述,引用资料以使用公开出版的文献为原则,并尽可能引用近年出版的文献,引文应如实反映原文的观点及数据。正文的字数视内容而定,与一般论著一样,应控制在3 000~5 000字以内。 (4)结论即综述最后结论的提出。著者在此对全文进行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总结,指出本综述所涉及的专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动向,或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评价。字数一般在300~500字之内。 (5)参考文献文章末尾附有较多参考文献,是综述的特点之一。开列引用文献的意义有三:首先,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应标明引文出处表示尊重被征引者的劳动成果;其次,能说明综述是言之有据的,反映综述的可信程度;第三,为读者提供据此查检文献信息的线索,因此引用文献均要求按正文中引用顺序编码,并注明了著者姓名及文献出处。目前,国内期刊对参考文献数量有限定,一般不能超过30篇,这些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参考文献。引用的外文文献直接用外文,不必译成中文。 5.综述正文写作技巧 以下介绍综述主体部分两种常见写作方法: (1)搭架填空法所谓“搭架”,就是先提出论文综述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先将这些问题按学科理论的逻辑关系排列,就像造房子一样按总体设计将房子各部分搭起来。然后,将与各“房架”有关的问题归并在一个标题下,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写成小“综述”。其次,把这些小综述连接起来。这一写法的关键是各小“综述”(即小标题)的确定和连接,它关系到一篇综述的质量优劣,而抓住综述的专题的主线和内容主题间的逻辑联系则是关键的关键。 (2)火车接龙法这是一种按学科进展的时问顺序进行论述的综述写法,如“中国药物经济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故形象化地称之为“火车接龙法”。著者必须对该主题的科学进展非常清楚,可先按历史阶段分别写成小“综述”,每个小“综述”内也可按搭架填空法写,最后将各小“综述”联结起来。这种写法在选择和引用资料时,要注意反映所综述的专题的理论发展进程和阶段性的成果。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往往是以某一种方法为主,同时穿插运用另一种方法,这取决于写综述的内容和所掌握的文献资料。 6.写作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两种观点不能混淆不要把不成熟的(未被证实的或推测性的)观点和成熟的观点相混淆也不要把原始文献的观点与综述作者自己的观点相混淆。 (2)切忌文献堆砌切忌文献堆砌使读者阅后不得要领,应该吃透原著内容,经过充分消化吸取精华,达到融会贯通,再用准确语言清晰表达出来。 (3)要认真核对引用的文献要认真核对引用的文献务必保证引用的数据、观点、人名、术语等的准确无误。 (4)严禁剽窃不允许剽窃行为,不能将国内或国外期刊上一篇或两篇综述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综述文章再行发表。

广东药膳论文发表

章国荣发表的论文有《浅谈如何合理应用药膳》、《东台鱼汤面》等。章国荣出生于烹饪世家,自幼随父学艺,灶台边一站就是三十五个春秋;他将源远流长的烹饪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融合一起,研究出一道道可口又保健的药膳;他孜孜以求探索烹饪文化,一篇篇烹饪美食文章相继发表,其中他所写的学术论文《浅谈如何合理应用药膳》被作为大会理论探讨与学术研究的交流课题,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闻名遐迩的补益药——人参人参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贵药材,是闻名遐迩的滋补珍品。人参作为补益中药,在我国的应用最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并为我国历代中医学家所推崇。我国首部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人参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的功效。人参的性味归经、功效与主治人参味甘微苦,归脾、肺、心经,有大补、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中医认为元气是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元气不足则机体虚弱,四肢无力,甚至虚脱休克。人参有大补元气的作用,古人常用大剂量(30~50克)的人参治疗气虚休克的病人,取得很好的效果,故称其有“起死回生”之效。中老年人体质虚弱,四肢无力,精神疲倦,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等症状者,可以每日服l~2克人参滋补身体,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人参归脾、肺经,有补益脾肺之气的作用。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食物,并将食物中的精华转化为气血以供人体应用。肺主气司呼吸,负责人体的呼吸和气体交换。脾气虚则运化失职,食物的消化吸收不佳,气血生化不足,故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体倦乏力等症状;肺气不足则气短无力,甚至动则喘促。人参具有补脾益肺之功,治疗中老年人的脾肺虚证有较好疗效。人参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治疗因高热性疾病引起的多汗、口渴等症状的气津两伤之证。人参还有治疗消渴证的作用,中医所谓的“消渴证”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虽不能说完全相同,但亦有类似之处。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参皂甙及人参多糖或糖肽类均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 人参尚有安神益智的功效,单独应用即有治疗失眠多梦,惊悸健忘的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参具有促进学习和记忆的作用。老年人服用人参制剂后可以明显改善其记忆功能,与不服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国外的一些学者也证实服用人参后能够增强人的学习记忆和反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差错。瑞典学者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内给部分学生服用人参,结果服用人参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提高。脑力劳动者服用人参可以使人精力集中,思维清晰。大量的动物实验也证明了人参可以明显地提高动物的学习与记忆能力。生晒参药性为平,即药性不热也不寒,补益作用较平和,而红参则药性偏温,补益功效较强,所以在治疗或滋补时应注意有选择性地应用。如治疗元气虚损,脾肺气虚等证时应选择红参,因其补益作用较强,其药性偏温更适于补气固脱之用。当津伤口渴,失眠健忘时应选择药性平和的生晒参。中老年人用于滋补时也应注意人参品种的选择,当自己神疲乏力症状较重,并有体虚怕冷的感觉时,应选用红参;仅有神疲乏力症状,无怕冷感觉时,应选用生晒参。人参的现代医学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参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人参二醇类皂苷、人参三醇类皂苷及以齐墩果酸为苷元的皂苷。其他化学成分还有人参多糖、多肽、黄酮、生物碱、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理学研究证实人参具有多方面药理作用:延缓衰老人参能够提高人体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并能延长细胞的寿命。人参能够延长整体动物的寿命,并能改善衰老动物的机体状杰。斌,扮奠脐器白勺衰老忡病理变化。抗氧化近年采的研究证实,人类和动物的衰老与许多疾病和体内自由基对机体各器官细胞的氧化损伤有关,故抗氧化被认为是延缓衰老的重要环节之一。人参可以抑制多种脏器的脂质过氧化,清除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并能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组织的损伤。提高老年人的适应能力老年人衰老的重要表现是适应能力的下降,不能耐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日常生活中不良事件的精神刺激、气候的变寒或变热、偏重的体力劳动等,对中青年人也许影响不大,但往往会让老年人发生疾病。人参可提高老年人耐力,增强其适应能力。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人参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人参中所含多种皂苷、人参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与增强免疫功能有关。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服用人参,不但可以增强放化疗的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其毒副作用。 对内分泌系统和物质代谢的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依赖两大调节系统,即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人参除能调节神经系统外,还对内分泌系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人参能够延缓衰老引起的内分泌功能的减退和物质代谢的降低,能够增强机体的活力。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人参有强心作用,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和冠脉血流量,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性损伤和保护心肌。人参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等作用。促进血液生成人参能够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促进骨髓蛋白质及核酸等的合成,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及其他有核细胞的数量。临床研究也观察到人参对治疗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较好疗效,能够提高患者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血红素含量明显槔高。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人参有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作用。国外的一些学者的研究证实,人参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与其抑制胃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提高胆固醇由胆汁排入粪便的速度及清除血浆中胆固醇的速度等有关。人参降低血脂的作用还可以有效地防治脂肪肝和动脉粥样硬化。人参的应用 人参用于治病常用量为5~10克,但作为养生保健应用时用量宜小,一般为l~2克,只有长期服用方可取得较好的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作用。人参的服用方法人参在国内被称为“延年益寿”之珍品,在国外被称为“万灵药物”,可见其养生保健的功效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承认。但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人参用于治疗疾病时的剂量可以大些,当治疗休克病人时,最大剂量可用至30~50克。如独参汤用于治疗气虚欲脱之证,有拯危救脱之功效,但是用于养生保健方面,则宜小剂量长期服用。临床观察证实,长期坚持每日服用1~2克人参,确实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延年益寿的效果。以下为用于养生保健的长期小剂量服用人参的几种方法:噙化服“将人参薄片或参须段直接放入口中,如糖慢慢含化,待无参味时嚼服。此方法为清代宫廷服用人参的常用方法,如乾隆皇帝经常噙化人参,寿臻八十九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泡茶服:将人参切为薄片或将参须切为小段,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服,待多次冲泡参味变淡后,将参渣嚼。(所谓泡茶服,是指将人参片或参须采用日常泡茶的方法浸泡,然后如喝茶慢慢饮用,而不是将人参与茶共同泡服,切记!)浸酒服:最好用全须生晒参或鲜参放入白酒中,浸泡一月后,待酒中有明显参味时再适量服用。可随服随加入新酒,待参味淡时,将参取出蒸服。嚼服:将薄片人参或参须段放入口中细细咀嚼,连渣一起咽下。吞服:将人参干燥研成细粉,装入胶囊,用温开水送下。最佳方法:噙化服人参的药膳方——中老年人气虚血淤型冠心病,有胸闷或心前区痛、心慌气短,体倦乏力等症状者,每日服用红参3克,醋制元胡l克,三七l克,有益气强心、活血止痛的功效。服用方法:将3味中药磨为极细粉,每日3次分早中晚用温开水或温黄酒冲服。——中老年人糖尿病躯体虚弱,神疲乏力,手足发冷,口渴多饮等症状者,每日服用红参3克,麦冬5克,生地5克,有益气降糖、生津止渴的功效。服用方法:将3味中药用清水浸泡30—60分钟后,煎煮3次,每次用文火煮沸30分钟,将3次煎煮的药液合并,代茶饮用。——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大便溏泄等症状者,可服用红参5克,白术l0克,茯苓l0克,甘草3克,生姜l克,大枣7枚,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的功效。将诸药用清水浸泡后煎煮2次,分早中晚3次饭前服用。——高血脂症患者,有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头晕耳鸣等症状者,每日服用生晒参3克,玉竹5克,山楂5克,有滋补气阴,健脾降脂的功效。服用方法同上。——神经衰弱患者,有精神萎靡,全身无力,失眠多梦,心慌气短等症状者,服用生晒参5克,五味子5克,大枣l0枚,有益气安神的功效。服用方法同前。 ——癌症患者放化疗后,有躯体虚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口燥咽干等症状者,服用生晒参3克,生地5克,麦冬5克,五味子3克,大枣l0枚。服用方法同前。 注意事项及保存知识注意事项——人参作为补益药使用时用量宜小,每日1~2克。体质虚弱较严重者可适当增加用量,但亦不可超过3克。如希望加大用量时,需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美国发现当长期大量服用人参时,则出现兴奋、失眠、血压升高等症状,被称为“人参滥用综合症”。尚有因大量服用人参而致盲、致死的报道,所以人参用于滋补而长期服用时其剂量不可过大。——要坚持小量长服的原则,方能有补益效果。笔者曾见有人将大段人参根泡水,连服三五天。需知如此服用如同用大量茶叶泡茶,开始药物成分太浓,后来太淡,药力服用不均,而且人参体积过大则有效成分不能全部溶出,浪费可惜。且连服数日,时间太长,药物容易变质,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服用者当注意。——当患急性病(如外感、急性传染性疾病等)或发热时不可服用人参。——个别对人参不能耐受或过敏者不可服用。——服用人参时要忌服萝卜、浓茶,以免减弱人参的作用。——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用不同的人参品种,必要时可请中医师指导。冬季是吃人参的好季节。人参虽是百补之王:“功参天地”,却非百无禁忌,更不能因为它大补元气而服用过量而产生人参综合症。a 有强烈过敏体质的人,若服参后出现皮疹,则不可服用。有化脓性发炎时更不可服用。b 高血压病人属肝阳上亢者,服后易引起脑血管意外,但虚寒的高血压病者可用人参,不过用量宜少,当收缩压>180mmHg时,无论哪一型病者均不宜服用人参。c 感冒发热时一般不宜服用。因发烧时心悸剧烈,服用人参会提高血循环使心悸,更甚而使病情加重。d 因突然气壅而得的喘证,或因燥热引起的咽喉干燥,一时冲动引发的吐血、鼻衄等病都忌用人参。e 湿热壅滞导致的浮肿,服参后浮肿更甚(因人参有抗利尿作用),肾功能不全伴尿少者亦慎用。f 失眠、烦燥孱实证者不宜用,否则睡眠更差。g 凡气盛、身热、脉滑实有力,大小便不通而实热者均忌用人参。不同种类的人参其作用机理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西洋参药性属凉性,一般用于热证,如血压增高、便秘等。而人参性温,适用于寒证。其中生晒参为清补之品,主要用于气阴两虚的证候和症状。人参性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本品为大补元气之药。治疗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重危症候的要药。功效: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脉微欲绝,兼见四肢逆冷,阳气衰微;或者兼见汗多口渴,气阴两伤;肺气虚弱证。补脾益肺,治疗脾肺两虚证;肺肾两虚证;脾气虚弱证。生津,可以治疗热病气精两伤证,消渴证。还可安神,治疗气血亏虚,心悸失眠。 保存知识人参含有一定的糖质成分,所以春季易泛潮发霉、夏季易被虫蛀,故应经常检查。平时人参应放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一旦发现吸潮霉变、虫蛀,立即烘烤或晾晒。也可将大米用火炒干燥待凉后(有干燥剂效果)与人参一起放入玻璃瓶中保存,可保持较长时间不变质。怎样区别人参的好坏人参是很珍贵的一味药材,市场上的人参种类很多,质量各异,学会一点鉴别知识是有必要的。在人参中只有野山参是珍贵药材,生长年限由几十年到百余年不等,价格昂贵。由于山参产量稀少,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应注意鉴别。要想鉴别好山参,必须掌握好以下要点:既要看清“五形”,又要识别“六体”。 1.五形是指须、芦、皮、纹、体 (1)须:长条须,老而韧,清疏而长,其上缀有小米粒状的小疙瘩称之谓“珍珠点”。色白而嫩脆(俗称水须)者,则不是纯野山参。 (2)芦:芦较长,分为二节芦、三节芦、线芦、雁脖芦。二节芦——有马牙芦和圆芦者。三节芦——有马牙芦、圆芦和堆花芦。所谓马牙芦,是根茎上的茎痕明显,形如马牙状,多在根茎上段。所谓圆芦,是根茎上的茎痕因年久而长平,形如圆柱状。所谓雁脖芦,是根茎细长,稍弯曲,如雁脖状。所谓线芦,是因年限久远,根茎上的芦碗长平,根茎又细又长。 (3)皮:老皮,黄褐色,质地紧密有光泽。皮嫩而白者,则不是纯山参。 (4)纹:在毛根上端肩膀头处,有细密而深的螺丝状横纹。横纹粗糙,浮浅而不连贯者则不是纯山参。 (5)体:系指毛根。 六体是指灵、笨、老、嫩、横、顺 (1)灵:指人参体态玲珑,样子好看,体腿明显可分,腿多具两个,且分叉角度大。按形态分为“菱角体”和“疙瘩体”。 (2)笨:指人参根形挺直,体态笨拙而不美观,即使有两腿,两者粗细或长短也不匀称。 (3)老:山参皮老,色黄褐,横纹细密而结实。皮嫩色白者不是纯山参。 (4)嫩:皮色嫩白,横纹粗糙浮浅,须根嫩脆色白易折断者,则不是纯山参。 (5)横:指人参根粗短,两条腿多向旁伸展者,多为野山参。 (6)顺:指人参根顺理且直,单腿或双腿并拢者,多不是野山参。五加科植物家族的双子星座——西洋参与刺五加 西洋参与人参同属五加科植物,因产于美国、加拿大及法国,故名西洋参。原野生西洋参分布于北纬30~47度、西经67~125度的山地森林中,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海洋性气候丘陵地带,主要产于北美加拿大南部的蒙特利尔山区和美国北部、东北部等地区。由于野生西洋参被掠夺性采挖得濒于灭绝,所以,人们开始试种西洋参并获得成功,随后进行大面积栽培,其中以美国的威斯康辛州出产的西洋参数量为最多。西洋参的发觋西洋参与人参同属五加科植物,因产于美国、加拿大及法国,故名西洋参。原野生西洋参分布于北纬30~47度、西经67~125度的山地森林中,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海洋性气候丘陵地带,主要产于北美加拿大南部的蒙特利尔山区和美国北部、东北部等地区。由于野生西洋参被掠夺性采挖得濒于灭绝,所以,人们开始试种西洋参并获得成功,随后进行大面积栽培,其中以美国的威斯康辛州出产的西洋参数量为最多。据传,清康熙年间,法兰西的牧师雅图斯来到中国,发现皇家贵族及一些有钱有势的人经常服用一种叫人参的植物根来滋补身体。于是,他对这种长有人体形状根的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雅图斯仔细地考察了人参的植物形态特征、生长区域、生存条件以及临床应用,并以鞑靼植物为题将人参的情况及附图在英国皇家协会上发表。由于当时的西方文明发展较快,植物学与地理学知识已较丰富,所以论文发表后,引起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地区工作的法国传教士法朗士·拉费多的注意,他推想在北美有着与人参生长环境相类似的经纬度地区,也有着相类似的地理结构与生长条件,所以也应该也生长着类似的植物。于是,他便请当地的印第安人帮助寻找。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认真地考察寻找,终于发现一种与中国的人参相似植物,经鉴定后证实同为五加科植物,故名西洋参。此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开始输入,并借用美国国旗的图案作为商标,所以又有“花旗参”之称。西洋参故事的真伪没有必要去进行考证,但西洋参确实是在1716年(清.康熙年间)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首次发现的,以后在美国的北方地区也发现有同种植物。在我国清朝时期的中医药学家吴仪洛于1757年所著的《本草从新》和赵学敏l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已有关于西洋参的记载。如《本草纲目拾遗》就记载,西洋参有“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等功效。以此推算,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问,西洋参已逐渐为国人所接受。清代的宫廷医案中,也有关于应用西洋参的记录,如光绪21年前后,慈禧太后患有慢性腹泻,宫中的太医为其诊治时,为了防止人参药性之温燥,将方剂中的人参改用西洋参。西洋参的品种与名种西洋参也分野生及种植两种,但野生西洋参极少,市场很难见到,我们见到的均为种植的西洋参。近年来,我国的北京、河北、东北、山东、陕西及福建等地区引种西洋参获得成功,并大量进入市场。我国部分地区所产的西洋参总皂苷含量甚至高于进口西洋参。国产西洋参和进口西洋参根据其加工方法分为“原皮西洋参”和“粉光西洋参”两种。将生长期4年以上,于秋季采挖的西洋参洗净,进行晒干或烘干,外皮为土黄色,并有细密色黑的横纹者,称“原皮西洋参”;将采挖的西洋参去除分枝、须根,晒干后,再喷水湿润,撞去外皮,用硫磺熏制后,晒干,其色白而起粉者,称“粉光西洋参”。西洋参的质量鉴别西洋参的种植期一般认为以5~7年为最佳,但近年来对西洋参的需求增加,一般在4年即可采挖。有研究资料表明低于4年者其质量较差。 粒头西洋参为质量最佳者,其特点为主根较短,呈圆疙瘩状,长约2~4厘米,直径约l.5——2.5厘米,肩部及下部有分岔较大的切口,是切去侧根的痕迹短枝西洋参较次于粒头西洋参,其特点为主根短粗,肩部及中段丰满胀起呈泡状,长约2.5~5厘米,直径1.5~2.5厘米,下端迅速收纯。中枝西洋参主根圆柱形,单枝,顺直,长约5~7厘米,尾端有细根的切口。长枝西洋参主根圆锥形,单枝,顺直,长约7~9厘米,直径0.8~1.5厘米。总之,从外形上衡量西洋参质量的优劣,以根部呈圆形短粗者为佳,细长者为较差。从质地上衡量,西洋参体较硬者为佳,较软者次之。西洋参的性味归经、功效与主冶西洋参味苦、微甘,性寒,入心、肺、肾经。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清肺火,生津液的作用,善治肺。肾阴虚之证。肺肾阴虚,使之虚火旺盛,肺失清肃,临床表现有咳嗽虚喘,痰少或痰中带血,烦倦口渴,口燥咽干等症状,可用西洋参与麦冬、阿胶、知母等同用,养阴清肺化痰,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些外感高热性疾病或长期的慢性疾病,可以损伤人体的正气和阴液,造成气阴两虚证,表现为精神萎靡,肢体无力,头晕目眩,口燥咽干,食欲不振,手足心热,较重者有腰膝酸软,午后潮热等,可用西洋参与生地、麦冬、五味子等同用进行治疗。西洋参养阴生津作用较好,单用即可治疗津液亏虚所致口干舌燥等症状,如与滋阴生津的中药共用效果更佳。西洋参的现代医学研究现代研究证实西洋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人参皂苷,以及有机酸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量微量元素等。西洋参的药理学研究证实具有多方面的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西洋参因人参皂苷Rb1含量高于人参,所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大脑皮层具有镇静安定作用,并对生命中枢有保护作用。2、益智作用 动物实验证实,西洋参有促进幼鼠身体及脑神经细胞发育的作用,并能改善动物的学习记忆功能。3、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人参属植物均具有增强机体适应能力的功效,使机体对抗不良生活环境的能力提高。西洋参也能增强机体抵抗各种恶劣条件的能力。·4、对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的影响 西洋参有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肝脏RNA的量,降低血脂水平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及提高过氧物酶的活性等作用。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西洋参有明显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性变化,减轻心肌的坏死程度,减少梗塞范围,降低心肌耗氧量和纠正心律失常等作用。6、·增强免疫功能 西洋参是免疫增强剂,有促进T淋巴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增强体内自然杀伤性细胞的活性,提高抗体水平等作用,在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有一定的功效。西洋参与人参的异同西洋参与人参的相同点    (1)西洋参与人参同属五加科植物,药用部位主要是其干燥根。(2)两者同为补气药,均有治疗全身无力,精神疲惫,心慌气短,懒于言语,食欲不振等气虚证的作用。(3)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两者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均为人参皂甙,其他化学成分也基本相似。(4)药理学实验证实,两者在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机体代谢的影响基本相同。西洋参与人参的不同点    (1)人参(特别是红参)药性偏于温热,补益作用优于西洋参,特别适用于倦怠乏力,怕冷,手脚发凉等气阳两虚证患者。而西洋参药性寒,除补益作用外尚有清火作用,较适用于体倦无力,阴虚有热的气阴两虚证。(2)西洋参药性寒凉,适用于春夏季气候较为炎热的季节,人参偏于温热,适用于秋冬季气候较寒冷的季节。(3)人参不能用于外感或发热等疾病,而西洋参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应用。(4)凡有气虚有热的患者及不适用人参者,可用西洋参代替。(5)西洋参与人参所含的人参皂苷种类和含量有一定差异,所以在药理作用上也不完全相同,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以兴奋为主,而西洋参以抑制为主。(6)药理学实验资料表明,西洋参在抗缺氧、抗低温等应激刺激方面优于人参,而人参在抗疲劳、增强免疫功能方面优于西洋参。西洋参的应用及服用方法西洋参各种品牌的加工制品较多,但从剂型上讲主要分为参片及粉剂胶囊两大类。西洋参治疗用量为3~6克,养生保健用量为l~2克。介绍几种服用方法:    ——中老年人身体虚弱,精神倦怠,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心悸气短等,每日服用西洋参1~2克,可将市售的西洋参薄片直接放入口中噙化,待无参味时嚼碎吞下;或将西洋参薄片用开水浸泡,代茶饮;或将市售西洋参胶囊用温水送服。    ——气虚血淤型冠心病患者,有胸闷或心前区闷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者,每日服用西洋参3克,三七粉1克,有益气补虚,活血化淤的功效。服用方法:将西洋参片用清水煎煮40分钟,将药液分为2份,三七粉也分为2份,用西洋参药液冲服三七粉,早晚各1次,并将参片嚼服。——肺阴亏损的患者,有干咳久治不愈,口燥Ⅱ因干,气短乏力,消瘦等症状者,每日服用西洋参5克,银耳3克,麦冬l0克,红枣20枚,有滋阴润肺,益气生津的功效。服用方法:将银耳用清水泡发后,去掉杂质;麦冬洗净后,切碎;红枣洗净后,切开,然后将四味药共放入大碗中,加水适量,放入蒸屉中蒸l小时以上,加红糖少许调味,分早中晚3次服用,并将西洋参、银耳、红枣吃掉。    ——肝肾阴虚不足的患者,有体倦乏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视物不清等症状者,每日用西洋参3克,枸杞子15克,大枣l0枚,大米l00克,有滋补肝肾,益气补阴的功效。服用方法,将枸杞子与大枣洗净,切碎,同西洋参、大米共煮为粥,每晚服。    ——糖尿病患者,有身体虚弱,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口渴多饮等病症者,每日服用西洋参5克,枸杞子10克,生地5克,葛根5克,有滋补肝肾,生津止渴的功效。将以上诸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煎煮3次,合并药液后,代茶饮。——癌症患者放化疗以后体质衰弱,食欲不振,五心烦热,口燥Ⅱ因干等,每日服用西洋参5克,黄芪20克,麦冬l0克,香菇10克,大枣l0枚,鸡肉l00克,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功效。将以上诸药及鸡肉共煮l小时,食肉喝汤。注意事项及保存知识与人参相似,所不同者西洋参可用于气虚发热,阴虚火旺的患者。

在官网下载。1、打开东方药膳官网,点击文章。2、进入文章栏目,选择要下载的文章。3、点击文章底部的下载按钮,文章保存到电脑上。

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