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周忠医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周忠医学论文发表

首先你就是要找到你的目标期刊,就是你想投哪本,比如临床医学进展,医学诊断等等,其次就是写论文,最后就是找编辑投稿,一般是去汉斯出版社的gzh上联系编辑咨询投稿

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如下:

1.田莹

田莹,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兼护理教研室主任,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云南省医学卫生技术人员护理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临床护理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委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论文1篇,核心期刊13篇(北大版核心7篇、统计源核心6篇)。

2.马芳

马芳,女,回族,护理学博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三批“百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培育对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心理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所招研究生类型: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统计源期刊文章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

3.杨春梅

杨春梅,女,白族,硕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支部书记兼护理教研室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管理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理事、云南省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护理组成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

4.苏真芳

苏真芳,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遗传科护士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

研究方向:辅助生殖护理、糖尿病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核心期刊4篇(统计源核心4篇),主编护理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5部。

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伙伴,治愈是人类的疾病是最终的期盼,医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医学的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措施

在诊断和治疗患者的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运用到基础检验技术作为诊断与质量的主要方式。在现代化临床医学中,基础检验技术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准确率,还会对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不良影响。快速而又准确的检验技术有利于节约救治病人的时间,从而保证了诊疗的效果。

一、临床医学检验项目、需求及重要性分析

针对临床医疗诊断需求,临床医学检验分为血液检验、尿液检验、粪便检验、脑脊液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液检查、胃液检查等内容。针对检查项目的领域以及对临床诊疗活动的影响,各项检查内容及技术应用也存在差异。而且,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临床医学检验,不仅关系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还关系到患者能否在最佳治疗时间内开展治疗活动。因此,现代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对临床诊疗活动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药敏试验等工作更是关系到治疗活动开展方向和治疗效果。了解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现状,能够促进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促进现代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措施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现状分析

现代临床医学中应用的检验技术的进步,需要多种学科互相配合,才能达到准确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基础检验技术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每一门单独学科在技术上的进步都会推动检验技术的提高。现代科技对物理学、生物学、光学等的具体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检验技术的提高,因此,基础检验技术发展的最为迅速。现阶段,临床医学的检验技术既能够运用在诊疗工作中,还能够运用在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或者康复活动等。

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检验技术的基础设备、设置规模、应用范围以及技术的提高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医院体系中临床检验科室是基础的组成单位。根据临床医学检验的要求,应该预先掌握检验技术应用的方法。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和管理检验技术,加强对检验科室的内部管理,对先进技术的运用进行有效的评估等。

2、探究基础检验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临床医学中运用的检验技术,绝大部分是以检测技术规定标准为基础的。但是因为没有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在实验方面的设施、医疗器械的配置、管理药材和科室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除此之外,新型技术的运用也对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具备足够的检验知识和技能,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根据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在运用中的效果,适当地进行改善,在实践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找出解决的办法,对使用检验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等,以此推动检验工作的完善和进步,从而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提高。

3、促进检验设施的完善,推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

临床医学工作中,检验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推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应该大力扶持医学检验设施单位,推进检验设施的更新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检验设施单位的经济效益。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或者采用利税的方法都能够提高医学检验生产单位在市场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样会促进设备单位更加有动力研究和发明更先进、更高端的检验设备,有利于推动医学临床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推动我国医学的检验工作的进步。1100

4、加强对检验科室的内部管理,推动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

我国对于医院的管理工作不仅应该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标准,同时还需要更新管理标准。以此来扩大检验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动检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用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则加强对检验科室的管理,能够保证医学检验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对人员素质的考核等硬性标准的发布,保持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针对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预案,保障临床医学检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

5、加快临床医学检验成果的转化,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许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研究成果并未实现产品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现代科研机构应加强成果的宣传与转化。针对一部分企业缺乏专利、成果转让费用的情况,采取技术入股等形式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技术入股降低科研成果转让门槛、同时开拓院校、科研机构研究经费来源,促进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6、以经验交流为重点,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临床检验人员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的一线人员,他们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发展方向有极大的发言权。目前的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发中,由于缺乏这类人员的参与,导致了许多技术实际应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发单位应在检验技术研究中,加强与一线检验人员的经验交流,使技术研究人员了解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此为基础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设备操作的便捷性。同时针对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快速检验的需求,加强研究工作中检验时效性的应用,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基础检验技术能够促进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提高,增强医生对疾病的诊断率。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系统的完善,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对基础检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基础检验设施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生产医疗器械的单位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研究的力度。在此过程中,应该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此提升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推动我国医学的检验工作的进步。

浅谈临床实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临床实习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医学生由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 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临床实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医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如何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习效果,成为广大临床教师的一大课题[1]。

一、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实习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医疗活动的效果。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医学教育忽视了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影响和阻滞了医学生日后的发展与提高。因此,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把自己对每一个疾病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样就能不断地激励自己,去认识新的疾病,学到更多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次,实习的目的是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转变过程,而是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态度,责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转变。在实习中,我们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理论上头头是道,而面对实际病人却不知所措。因此,作为实习医生,在实践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使自己实现这种转变,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二、临床实习常遇到的问题

病人的抵触情绪: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改革的不断的推陈出新,国家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国家不断的出台保护患者的各种权益,但保护医生以及保护医务工作者的权益却很少见,但保护实习,见习的医学生少而又少。此外,患者的很多的医疗操作都不愿意向实习,见习的学生倾诉与表达。在临床问诊与体格检查的时候,不愿意合作与配合。最后没有达到学校临床实习,见习的最终目的。

患者对医生这个行业的不了解与不尊重,有的患者认为医生都是为了赚更多的费用,让他们做各种医疗检查,各种开单,医闹事件比比皆是。这个问题是国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临床学生对见习实习的不重视:由于本科生在临床实习阶段面临大的就业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因此其关注重点放在了寻找工作和考取研究生上,导致许多本科生轻视和忽略临床实习阶段。我国传统观念,临床实习注重传授经验,对能力培养比较缺乏,因此对于见习,实习生在临床阶段大部分是走马观花,大部分以一种被动状态来接受医学知识,且学生与教师交流少。与此同时,我国医疗改革制度如雨后春笋,各种法律法规限制了实习生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动手机会,最终导致本科见习,实习生在接触临床后出现实践能力低下、医患沟通能力低下、医学科研及教学能力方面的缺陷,导致医学人才流失[3]。

三、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

临床思维能力:国外医学教育界高度重视临床技能知识的培训,重视临床水平的提高,其课程应该是以临床课程为核心,组成多学科、跨年度的综合课程,内容覆盖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交流技能、各个学科应该以服务临床为主,各个学科应该相互交叉,相互覆盖,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医学生结束了理论实习,进入了临床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把纵向能力转变为横向能力,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定思想,所以这个时候老师是起关键作用的时候到了。老师应该加以引导,临床联系理论,在病床面前,在疾病面前,最真实的接触疾病,认识疾病,认真的给病人做体格检查,这样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会记忆犹新。

职业道德:重视培养医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奉献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依据,医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上医院对违反医德的行为惩处不严,施之过宽,使得医疗工作中谋私和混乱现象禁而不止,少数医务人员不讲医德原则,给患者乱检查、乱用药、乱收费。更有甚者,收取红包,见利忘义[4],严重影响社会的医疗秩序。

促进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发展。所以在见习,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誓言牢记心中,在心里应该有杆秤,决心出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与荣誉,救死扶伤,决心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记住永远不要触犯法律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做个合格的好医生。

展望

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引用习惯对中文期刊零被引率的影响分析——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0年载文为例.《科技与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孔朝霞.陈璐.[2].《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10年发表中国医学科研论文分析与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5期.李晶.[4].应当慎重对待零被引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3期.孔朝霞.陈璐.[7].互联网+医学教育开启“人卫开放大学”之门中国医学数字教材与慕课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6期.王运平.[8].中国医学、法医学与解剖学关系之探析.《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3期.陈琦.[9].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在京成立.《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9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员部.[10].中国医学中的信息、系统和复杂性思想.《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4期.邬焜.二、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基于LibQUAL+®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被引次数:1作者:周琴.情报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13(学位年度)[2].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作者:魏民.情报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0(学位年度)[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方剂学数据库建立的研究.作者:陈桂卿.中西医结合基础内蒙古民族大学2012(学位年度)[4].近代日本汉洋医学之争探析——兼论日本岛国文化的特点.作者:邹小凤.世界历史四川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德贞与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被引次数:2作者:高晞.专门史复旦大学2008(学位年度)[6].中国医学作者撰写的英文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的体裁分析.被引次数:4作者:梁少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四军医大学2005(学位年度)[7].《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观念中的人文世界》英译实践及译后总结.作者:楼佳伊.英语笔译浙江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8].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次数:1作者:宋阿霞.内科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10(学位年度)[9].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论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古代中国医学合流的.被引次数:2作者:罗曼.中国哲学上海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10].当代中国医学 精神的模式构建及其实践意义.作者:许启彬. 学东南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医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Globalperforman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verthreedecades.Fu,J.Y.Zhang,X.Zhao,Y.H.Chen,D.Z.Huang,M.H.《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3[2]Adynamicmultiplereactionmonitoringmethodforthemultiplecomponentsquantificationofcomplex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parations:NiuhuangShangqingpillasanexample.Liang,J.Wu,W.Y.Sun,G.X.Wang,D.D.Hou,J.J.Yang,W.Z.Jiang,B.H.Liu,X.Guo,D.A.《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Identificationofrawcuscutaesemenanditsprocessedproductsby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iodearraydetection/massspectrometrycombinedwithprinciplecomponentanalysis.Cheng,X.L.Xu,L.Y.Wei,F.Dong,L.Li,Z.M.Du,H.Xu,X.J.Guo,Z.Y.Ma,S.C.Li,X.R.Lin,R.C.《Journalofliquidchromatographyandrelatedtechnologi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5/8[4]Quickdete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tractylodisMacrocephalaeRhizoma'piecesbysurfaceenhancedRamanspectroscopy.HaoHuangHongShiShangyuanFengJuqiangLinWeiweiChenYunYuDuoLinQianXuRongChen《LaserPhys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devotedto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LaserResearchandAppli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5]Advancesinanalyticaltechnologiestoevaluatethequal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Jing,J.Parekh,H.S.Wei,M.Ren,W.C.Chen,S.B.《TrAC:TrendsinAnalytical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6]PhotoacousticSpectroscopyAnalysi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uChenBinxingZhaoHongtaoXiaoRongshengTongChunmingGao《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ophys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8/9[7]Isothermaltitrationcalorimetryvs.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fingerprint:PredictionofadversedrugreactionsofcombinationforChinesemedicineinjections.Chen,L.Qiu,L.Yan,D.Zhang,P.Xue,F.Tan,M.Yan,Y.Du,X.Xiao,X.《Journalofthermalanalysisandcalorime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8]Determinationofxanthatinby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coupledwithtriplequadrupolemassspectrometry:Applicationtopharmacokineticstudyofxanthatininratplasma.CuipingYanHuanLiYuWuDonghaoXieZebinWengBaochangCaiXiaoLiuWeidongLiZhipengChen《Journalofchromatography,B.Analyticaltechnologiesinthebiomedicalandlifescienc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9]Acombinationofpharmacophoremodeling,moleculardockingandvirtualscreeningforiNOSinhibitorsfromChineseherbs.Wang,X.Ren,Z.He,Y.Xiang,Y.Zhang,Y.Qiao,Y.《Biomedic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1[10]Groupedpenalizationestimationoftheosteoporosisdatain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angLiYichenQinanmingXieFengTian《Journalofappliedstatis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4四、中国医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医学大成》研究.曹丽娟,2011中国庆阳2011歧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2]《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011年度摘录基金文章统计.魏民.王梓宁.李琳.庞玉萍,20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2011年学术年会[3]曹炳章与《中国医学大成》.曹丽娟,2010“医家传记研究的继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4]中文医学影像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以《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为例.杜艳霞.史晓娟.孙超.赵娜,2015第十三届(2015)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5]从文献计量角度聚焦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现状——中国医学科技国际论文计量分析.王敏.张玢.李海存.刘晓婷.许培扬,2009第九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6]曹炳章与《中国医学大成》.曹丽娟,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第十三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7]《中图法》四版“中国医学”类目设置质疑.任书俊,2009安徽省高校图工委文献信息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8]中

胡忠伟发表医学论文

是对不同能量形式的先后发现后主观提出的

邓练贤,汉族,1949年12月9日出生,台山市人,中共党员,生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 邓练贤是广东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身后被广东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叶欣,抗击非典英雄模范,原是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另外有其他几位同名人物的信息。

钟南山同志先进事迹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他既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医学专家,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为祖国争一口气 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 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但英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导师不信任钟南山,把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钟南山暗下决心为祖国争口气。他拼命工作,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他的勤奋和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当他完成2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已定,他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为党工作高于生命 2003年我国局部地区发生SARS疫情,国外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势力借机丑化中国。钟南山作为防治SARS的权威专家,利用经常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各国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发生的SARS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5月28日,钟南山应邀在全美胸肺学会(ATS)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他专业、开放、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理有利有节的辩论风格,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著名的CNN电视台在《今日美国》中评论“中国大陆的SARS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令人鼓舞”。钟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势力借SARS事件丑化中国的“话语垄断”企图,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那段时间,钟南山既要在临床一线救治SARS患者,又要协调各地的防治工作,极少休息,身体很疲惫。老伴经常劝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为此朝他发脾气。但钟南山停不下来,因为他把自己为祖国服务、为党工作的有限时间,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宝贵! 看病“三个一样” 说起钟南山,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总是很动情。她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自己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吃了很多药也不行,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应该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为确诊,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情得到证实后,钟南山又亲自安排了医生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好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五分之四,什么时候堵满了,阿琼什么时候就没了。阿琼深情地说:“钟教授的过人之处岂止在于他的医术,他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和对病人的爱心,同样常人难及。” 对个别医生索取红包礼物的行为,钟南山深恶痛绝,“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有任何折扣,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个品德。”在钟南山身边工作的人员都知道他有一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他还有著名的“三个一样”———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三个一样”成了所内医务人员的共同追求。 科学不能明哲保身 钟南山是一个求实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他决定开展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一氧化碳浓度在血液中达到15%时,同行们都不约而同地叫嚷:“太危险了,赶快停止!”但他认为这样还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咬牙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但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还要加上抽800cc的鲜血。 在2003年抗击SARS战斗中钟南山更是这样。他坚持实事求是,不畏权威,勇敢地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促成广东省决策层坚持和加强了原来的防治措施,这也是广东省取得SARS患者病死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很重要的原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 人要活在理想中 钟南山很喜欢中学老师的一句教导:“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他经常跟身边的人强调,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最重要,它是精神的灵魂和支柱。 从医以来,钟南山先后取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他和他的同行们在这个专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我国呼吸疾病某些项目的研究水平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来形容钟南山的成就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位68岁的老人,他仍然对事业保持着炽热的追求,在科学的殿堂坚持创新、永不停步。这种性格也深深地感染了他周围的人,熏陶出了一个勇于奉献、蓬勃向上的群体,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了国内瞩目的学术阵地———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博士学位授予点。 多年来,钟南山“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风格”。1997年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广东省卫生厅也专门行文,要求全省医疗战线的同志学习“南山风格”。2003年6月19日,因在抗非战斗中表现卓越,他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的特等功。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2.1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2.2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2.3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2.5%),临床研究95篇(15.7%),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2.4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7.3%),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2.5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2.6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0.50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34.5篇。本阶段特点:2.1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5.9%),临床研究541篇(39.2%)。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2.5%、临床研究15.7%)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2.2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34.3%,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1.7%(5/292)、60年代占12.5%(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2.3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2.4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2.5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3.1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3.2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3.3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3.4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3.5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4.1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4.2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4.3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4.4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4.5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4.6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4.61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13.8%,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4.7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于新忠发表的医学论文

北京儿童医学研究所(简称北京儿研所)是我国唯一一家集儿科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医学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儿童医学研究机构。王院长指的是北京儿研所现任院长王辉博士。王辉博士,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儿童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儿科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尤其在先天性心脏病基因突变与发育缺陷的分子致病机制和干预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王辉院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并于1987年留校担任助理教授。2004年,他被聘为北京儿童医学研究所教授、博导,200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等多个组织的成员。王辉院士是我国儿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他带领团队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子遗传和干预治疗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的成果,并获得了许多国内外奖励。他的成果为中国儿科诊疗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际先天性心脏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途径。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接收后还能加作者吗:首先其次最后双方沟通好了就可以加。有些是可以直接在proof上加即可,但是有的上面会讲明不能更改authership,如果要改需要跟编辑联系,讲清楚为什么加的原因,新的authership是怎么样的。一般主编会要求:要加的话需要所有人签字发扫描件。不是proof来的时候就可以随便改动作者,一些小的改动不会有问题,但如果大改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学术不端行为。因此,该阶段能不改就不改。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2012年全年科研经费约3.3亿元。2009至2014年,中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5项。 论文成果 200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共发表医学类SCI收录论文256篇,位列全国高校第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200篇SCI收录论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464篇MEDLINE收录论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的国内论文被引用总次数为4026次(表现不俗论文),位列全国医院第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国内论文1751篇,位列全国医院第3。2008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共发表医学类SCI收录论文41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364篇SCI收录论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571篇MEDLINE收录论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的国内论文被引用总次数为4817次,位列全国医院第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国内论文1969篇,位列全国医院第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达到SCI国际引用平均值论文31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发表达到SCI国际引用平均值论文7篇,位列全国医院第20,口腔类医院第1。2009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的国内论文被引用总次数为5787次,位列全国医院第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达到SCI国际引用平均值论文81篇,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该年度共179篇国际论文被引用488次,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发表达到SCI国际引用平均值论文21篇,位列全国医院第9,口腔类医院第1。2000~2009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793篇SCI论文被引用4043次,位列全国医院第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被SCI和MEDLINE收录的科技论文在2005年、2007年、2009年均名列全国医疗机构第一。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09年SCI收录论文和表现不俗论文位列全国口腔医学第一。 综合成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拥有中国规模最大、最早整体通过美国病理家学会(CAP)检查认可的医学检验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0-2009年收治SAP患者数量居国内单家医院第一。2004年,国内首例肝移植术后孕妇在四川大学华西妇产儿童医院成功分娩,以中国首例、世界上肝移植后最短时间受孕分娩等特征被记载入世界和中国妇幼医学发展的历史。四川大学华西妇产儿童医院妇幼医学检验中心是中国唯一通过ISO15189国际最高水平医学检验标准认证的专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获准建设全国口腔医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第一个973重大项目。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04年、2009和2013年连续获得全国口腔医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创办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杂志是第一本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口腔医学英文期刊,也是第一本被SCI数据库收录的口腔医学期刊。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拥有的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实验室,是中国唯一从事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研究的部级重点实验室。 馆藏资源 四川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6 年,是中国西南地区藏书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6,3100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609万余册。其中华西医学分馆位于华西校区内,面积8800平方米,馆藏以医学文献为主,形成了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的特色体系,其中在口腔医学文献方面的收藏优势尤为突出。 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CI收录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A 化学文摘收录期刊。《华西口腔医学杂志》: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中文核心期刊、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CA 化学文摘收录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际口腔医学杂志》:中文核心期刊、CA 化学文摘收录期刊。《华西药学杂志》:中文核心期刊,CA 化学文摘收录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华西医学》: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引用习惯对中文期刊零被引率的影响分析——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0年载文为例.《科技与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孔朝霞.陈璐.[2].《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10年发表中国医学科研论文分析与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5期.李晶.[4].应当慎重对待零被引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3期.孔朝霞.陈璐.[7].互联网+医学教育开启“人卫开放大学”之门中国医学数字教材与慕课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6期.王运平.[8].中国医学、法医学与解剖学关系之探析.《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3期.陈琦.[9].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在京成立.《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9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员部.[10].中国医学中的信息、系统和复杂性思想.《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4期.邬焜.二、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基于LibQUAL+®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被引次数:1作者:周琴.情报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13(学位年度)[2].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作者:魏民.情报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0(学位年度)[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方剂学数据库建立的研究.作者:陈桂卿.中西医结合基础内蒙古民族大学2012(学位年度)[4].近代日本汉洋医学之争探析——兼论日本岛国文化的特点.作者:邹小凤.世界历史四川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德贞与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被引次数:2作者:高晞.专门史复旦大学2008(学位年度)[6].中国医学作者撰写的英文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的体裁分析.被引次数:4作者:梁少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四军医大学2005(学位年度)[7].《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观念中的人文世界》英译实践及译后总结.作者:楼佳伊.英语笔译浙江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8].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次数:1作者:宋阿霞.内科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10(学位年度)[9].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论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古代中国医学合流的.被引次数:2作者:罗曼.中国哲学上海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10].当代中国医学 精神的模式构建及其实践意义.作者:许启彬. 学东南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医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Globalperforman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verthreedecades.Fu,J.Y.Zhang,X.Zhao,Y.H.Chen,D.Z.Huang,M.H.《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3[2]Adynamicmultiplereactionmonitoringmethodforthemultiplecomponentsquantificationofcomplex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parations:NiuhuangShangqingpillasanexample.Liang,J.Wu,W.Y.Sun,G.X.Wang,D.D.Hou,J.J.Yang,W.Z.Jiang,B.H.Liu,X.Guo,D.A.《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Identificationofrawcuscutaesemenanditsprocessedproductsby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iodearraydetection/massspectrometrycombinedwithprinciplecomponentanalysis.Cheng,X.L.Xu,L.Y.Wei,F.Dong,L.Li,Z.M.Du,H.Xu,X.J.Guo,Z.Y.Ma,S.C.Li,X.R.Lin,R.C.《Journalofliquidchromatographyandrelatedtechnologi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5/8[4]Quickdete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tractylodisMacrocephalaeRhizoma'piecesbysurfaceenhancedRamanspectroscopy.HaoHuangHongShiShangyuanFengJuqiangLinWeiweiChenYunYuDuoLinQianXuRongChen《LaserPhys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devotedto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LaserResearchandAppli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5]Advancesinanalyticaltechnologiestoevaluatethequal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Jing,J.Parekh,H.S.Wei,M.Ren,W.C.Chen,S.B.《TrAC:TrendsinAnalytical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6]PhotoacousticSpectroscopyAnalysi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uChenBinxingZhaoHongtaoXiaoRongshengTongChunmingGao《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ophys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8/9[7]Isothermaltitrationcalorimetryvs.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fingerprint:PredictionofadversedrugreactionsofcombinationforChinesemedicineinjections.Chen,L.Qiu,L.Yan,D.Zhang,P.Xue,F.Tan,M.Yan,Y.Du,X.Xiao,X.《Journalofthermalanalysisandcalorime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8]Determinationofxanthatinby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coupledwithtriplequadrupolemassspectrometry:Applicationtopharmacokineticstudyofxanthatininratplasma.CuipingYanHuanLiYuWuDonghaoXieZebinWengBaochangCaiXiaoLiuWeidongLiZhipengChen《Journalofchromatography,B.Analyticaltechnologiesinthebiomedicalandlifescienc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9]Acombinationofpharmacophoremodeling,moleculardockingandvirtualscreeningforiNOSinhibitorsfromChineseherbs.Wang,X.Ren,Z.He,Y.Xiang,Y.Zhang,Y.Qiao,Y.《Biomedic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1[10]Groupedpenalizationestimationoftheosteoporosisdatain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angLiYichenQinanmingXieFengTian《Journalofappliedstatis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4四、中国医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医学大成》研究.曹丽娟,2011中国庆阳2011歧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2]《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011年度摘录基金文章统计.魏民.王梓宁.李琳.庞玉萍,20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2011年学术年会[3]曹炳章与《中国医学大成》.曹丽娟,2010“医家传记研究的继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4]中文医学影像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以《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为例.杜艳霞.史晓娟.孙超.赵娜,2015第十三届(2015)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5]从文献计量角度聚焦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现状——中国医学科技国际论文计量分析.王敏.张玢.李海存.刘晓婷.许培扬,2009第九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6]曹炳章与《中国医学大成》.曹丽娟,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第十三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7]《中图法》四版“中国医学”类目设置质疑.任书俊,2009安徽省高校图工委文献信息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8]中

北京儿童医学中心王院长是张晓明教授,他于1984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并于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89-1990年,他在复旦大学儿科学系继续深造,取得儿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任职,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等职务。2001年,他被聘为北京儿童医学中心联合院长,任此职期间,他发挥主导作用,推动了北京儿童医学中心的发展,先后完成了抗病毒药物应用研究、儿童免疫学研究、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研究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为解决国内外儿童重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指导。张晓明教授在国家重大疾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技部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奖,并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荣誉称号。他还担任多家期刊的编委,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中国急诊医学会肺病学分会的常务理事。

张忠德医学论文发表时间

叶欣,抗击非典英雄模范,原是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另外有其他几位同名人物的信息。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 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输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总是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药物。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谦虚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沉痛悼念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 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 1976年毕业,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 1983年,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二沙分院时,叶欣主动请缨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在急诊科护士长连续工作二十年。 3月29日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叶欣遗体告别仪式,全体员工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沉痛悼念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 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 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 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 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 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 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 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用生命书写精诚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 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人民日报》4月18日述评:《人民健康重于泰山》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 这篇《大医精诚》,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1974年,考上该院的“卫训队”正式从医所上的第一课。 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叶欣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叶欣光荣殉职,终年46岁。 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叶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诊医生(负责她临终前的抢救工作),追寻这位白衣天使不灭的精神。 每天给大家派药送汤 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预防药物,连清洁工也不例外 2月份起,省中医院二沙分院陆续接诊非典型肺炎病例。由于此前在大德路总院已经有一线医护人员被传染病倒,叶欣护长尤其小心。 每天早上,她提前半小时回科室,给大家准备预防药物,派发到每位医生、护士、护工手里,连清洁工也不例外。有些预防药物有较强的副作用,叶欣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 进病房前,叶欣反复强调各项预防措施:换工作服、鞋子、袜子;戴好口罩、帽子、眼罩;进隔离病房前要更换隔离衣;出隔离病房要洗手、漱口。 在迎战非典型肺炎的日子里,她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仍不忘记临睡前煲一锅老火靓汤,有时是花旗参,有时是冬虫草,她要在第二天带回医院给同事们喝,提高抵抗力。 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面对危重传染病人,她身先士卒,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没有人能确定,叶护长是在哪一天、哪一次感染到非典型肺炎的。每次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到科里,她和急诊科主任就身先士卒,承担起繁重的医护工作,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同事介入。 “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 “叶护长可能是2月24日那天被感染的。”护士小容回忆起那晚,一位40岁的急腹症肠梗阻患者,在外科紧急手术后,发现还合并高烧、肺部阴影等非典型肺炎症状,于是送急诊留院观察,很快就出现呼吸衰竭。叶护长冲在第一线,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当时患者的分泌物很多,可能在抢救时喷在护长身上了…… “可能是小陈病倒以后,叶护长大搞清洁时感染的。”护士小余清楚地记得,2月底科里发生第一例护士感染后,叶护长一直冥思苦想,不知道到底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才给病毒有机可乘。她亲自给每台电话消毒、每个门把手清洁,连工作服放在哪里、在哪里换工作鞋、鞋垫的位置,都一一巡视并消毒。小余认为,叶护长在消毒时接触过这么多可疑的带毒物,没准就是那时给感染的。 “可能是3月1日早上,我们有四个医护人员都在抢救那位病人后病倒的。”同样病倒的急诊科主任张忠德对那次抢救的情形很难忘怀:三天后的3月4日中午12时、下午6时、晚上10时,急诊科叶护长、张主任和江医生分别发烧接受隔离,同一天麻醉师也发病了。 3月1日早上8时10分,急诊科正在交班。一位87岁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的家属冲进医生办公室:病人不行了!叶护长等火速奔到病人床前:只见病人面唇发紫、呼吸微弱,规律的心电图形变成了紊乱的波浪……大家当即把病房里其他三位病人和家属全部疏散出去,然后紧急进行胸外按摩、人工呼吸、心脏电击、建立静脉通道,反复推注急救、强心药物,插管上呼吸机…… 早上9时15分,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一例高度危险的病人,谁都知道应当换上隔离衣再抢救,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中,谁都不肯离开病人哪怕是几分钟去做好自我保护。 躺在病床还惦念工作 医生护士靠近她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 隔离治疗早期,叶欣还能打电话。她每天打电话回科里,叫大家记得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 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大家戏称急诊科的护长和主任在ICU还“鸿雁传情”呢…… 为了减少同事接触她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着:“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 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回复她:“护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 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护长的回信。她在插管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物进入“冬眠”状态,避免因为躁动使呼吸机脱落。3月24日凌晨辞世时,叶欣很平静。 同一天,ICU有一位病人康复出院。他就是2月24日晚叶欣冒死抢救的那例肠梗阻合并非典型肺炎的病人。为了不给他将来的生活留下阴影,出院时谁都没有告诉他:抢救他的护长,现在已经长眠在她奉献了半生的医院里。 集中专家尽全力抢救 一位70多岁的老名医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从天津飞到广州 叶欣染病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省委秘书长蔡东士慰问她和家属,了解病情;雷于蓝副省长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到医院过问治疗情况。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为抢救她提供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医院成立了治疗小组,邀请国内最好的专家参与会诊和急救。治疗小组组长是叶欣的前任急诊科主任刘旭生,他为了及时抢救,索性搬到医院住。他拿着叶欣的病例和资料,亲自登门到中山一院、中山二院、中山三院、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向传染科、血液科、肾科等专家请教。广州市呼研所副所长多次到病房会诊。患病后期,叶欣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出血和心、肝、肾多器官功能衰竭,医院邀请天津中西医结合医院专事研究多脏器衰竭的专家,这位70多岁的老名医二话不说,第二天就飞到广州,走进叶欣的病房…… 工作23年有“三突出” 她爱岗敬业,多年来腰椎突出、颈椎突出、成绩突出 1976年参加工作后,由于业务拔尖、品行端正,叶欣在1980年出任全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在每一分钟都与死神赛跑的急诊科,一干就是23年。23年来,她有“三突出”:腰椎突出、颈椎突出、成绩突出。 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护长”。她曾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在全国、全省的学术交流大会上宣读论文。 丈夫和儿子说,她敬业、尽责,面对非典型肺炎时不退缩,和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一样,可敬,可爱。 同事和同行说,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健康让给同事。我们心痛、心服。她的精神将鼓舞我们战胜一切病魔。

叶欣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东西。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学习。1976年毕业,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二沙分院时,叶欣主动请缨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在急诊科护士长连续工作二十年。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共13篇。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3月29日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叶欣遗体告别仪式,全体员工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担任公司老总的爱人不相信,总是泰然处之、波澜不惊,危险和死亡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走进明亮双眸的妻子,会永远离开了他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前连家中水电费多少都不知的他,如今要父子相依为命,从烧菜、洗衣开始照料自己。他强忍悲痛从叶欣工作的科室取来了她心爱的工作服和燕尾帽,让她与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因为,“她喜欢工作服,哪怕再旧再破她也喜欢”。眼含热泪,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其实,叶欣是知道这次抗击‘非典’危险的。她病倒前两周,我们连周末去老人那的聚餐都取消了。当病魔袭来时,叶欣是迎着上去的。她没有当逃兵,我们为她骄傲!”“这里危险,让我来吧”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无形的病魔,看不见、摸不着,即便你全副武装,有时也防不胜防。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常常无暇顾及没戴紧的口罩;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有的护士病倒了,叶欣心急如焚。每天上班,她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打来开水拿来预防药,亲眼看着大家吃下去。她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落实各项隔离措施,从医生到护工,一个也不能落下。其检查的严谨和认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在对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叶护士长注意到,很多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的疾病。原本虚弱的身体明显不敌新疾,多脏器衰竭随时可能发生。此时此刻,挽救生命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要有精湛的技术和医护的通力协作。原有冠心病,且处于心脏搭桥术后的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紫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叶欣护士长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使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接上床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静脉注射强心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因为还有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病人7床冼伯和9床高伯的护理工作等着她去检查……就这样,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叶欣。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可谁能想到,此刻的叶欣,是强忍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完成着一次次的抢救和护理。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和二沙急诊科主任张忠德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他们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或少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他们心甘情愿!“不要靠近我,会传染!”2月24日,对于叶欣来说是一个紧张而又寻常的日子。前天晚上值夜班时只觉得周身酸痛,疲倦得很。自从急诊科出现“非典”患者以来,她已经没有节日或周末的概念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她明显地感到精力不济,尤其是颈椎病、腰椎病和膝关节病似乎凑热闹般一齐袭来,可急诊科有太多的事需要她,她放不下。她更不敢将自己的病痛告诉同事和领导,否则她又要被强迫休息了。上午,一位怀疑肠梗阻的急腹症患者前来急诊,需要紧急手术,同时患者的某些症状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高度注意。随着检查结果的反馈,怀疑终于被证实:是非典型肺炎!紧接着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一切严重的症状都出现了,这是一位“毒”性极大的重症患者!叶护士长与专家组的成员迅速展开了抢救工作: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可“非典”病毒就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已经在一线连续奋战了好多天的叶欣身体。3月4日清晨,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只觉得周身困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中午刚过,极度疲倦的叶护士长开始出现发热症状,不得不到病房隔离留观。体温在升,补液在滴,但叶护士长记挂的还是科室里的几个危重病人。通过呼叫仪,急诊科的同事们又听到她那微弱但亲切的声音:“9床上呼吸机后,血氧饱和度上去没有?下午每隔两小时的吸痰量多不多?”“7床每两小时尿量有多少?危重病人可要按时翻身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哦!”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她不得不住进了她为之工作了27年的省中医院总部。在她刚进呼吸科的那几天,每当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和治疗,她总是再三叮嘱他们多穿一套隔离衣,多戴几层口罩。她甚至提出自己护理自己:“我是老护士长了,什么不行?”院领导前来探望,她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疾患,而是检讨自己的不足,责怪自己不慎染病,给医院和领导添了麻烦。她甚至询问自己科室的覃医生看看还有没有自己可以力所能及干的工作让她在病床上完成。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抽调一名主任负责全程治疗方案的实施。吕玉波院长要求医疗小组用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段和药物为叶欣治疗。治疗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的专家参与了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同时积极向全国寻求支援。一次专家会诊时,吕玉波院长听说天津有位医学专家对治疗多脏器衰竭有独到心得,当晚即打电话给这位远在天津的专家,专家被吕院长的急切和真情所感动,第二天上午即乘第一班机赶来广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护士长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不知有多少人在挂念着叶护士长,不知有多少人一上班就关切地询问“叶护士长怎么样了,好转了吗?”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在叶欣转入ICU病房不久,由于戴上了面罩,她已经不方便讲话了。一天,面对前来治疗的医生,她忽然急切地示意护士递给她纸和笔,颤颤巍巍地写道:“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护士含泪把纸递给了同事,但大家仍不怕危险,积极抢救。院长吕玉波回忆:“叶欣刚入院时,我去看她,为怕我靠近,隔着老远她就说,‘我39摄氏度,能顶住!’”现在已痊愈的张忠德主任哽咽着说:“当时我和叶欣都被传染了,同住在ICU病房,我们常写纸条,相互鼓励。”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省中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为她做最后的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遗像中,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叶欣1956年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很快,年轻的叶欣从同期护理班学员中脱颖而出,1976年毕业时她的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叶欣留院工作了。光阴荏苒,1983年叶欣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二十年。同伴们忘不了,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这买那。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在叶欣的护理生涯中,她的温情护理不知感动了多少绝望的患者。救死扶伤已经化成了她人性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对叶欣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本能的奉献!院长吕玉波忘不了,叶欣是知青返城后和他同时进入省中医院卫训队的。在他做院长后,叶欣只在电话里找他两次约谈。一次是二沙分院刚建立,她主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另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然后打电话给他作自我批评。伴随着急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急诊救治设备的快速更新,叶欣从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连那些自视甚高的小护士都觉得汗颜。1995年,叶欣关于《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她前后共有13篇论文发表。在叶欣担任护士长期间,她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院领导戏言:急诊科是医院培养和输送人才的窗口。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用生命书写精诚》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人民日报》4月18日述评:《人民健康重于泰山》“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这篇《大医精诚》,正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1974年,考上该院的“卫训队”正式从医所上的第一课。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的急诊科护士长,无论是现场急救跳楼的垂危民工,还是带头护理艾滋病吸毒者,还是冒死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叶欣从来没有“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2003年3月24日凌晨,因抢救非典型肺炎病人而不幸染病的叶欣光荣殉职,终年46岁。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叶欣的家人、朋友、同事、病友以及主诊医生(负责她临终前的抢救工作),追寻这位白衣天使不灭的精神。每天给大家派药送汤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预防药物,连清洁工也不例外2月份起,省中医院二沙分院陆续接诊非典型肺炎病例。由于此前在大德路总院已经有一线医护人员被传染病倒,叶欣护长尤其小心。每天早上,她提前半小时回科室,给大家准备预防药物,派发到每位医生、护士、护工手里,连清洁工也不例外。有些预防药物有较强的副作用,叶欣一定要亲自监督大家用开水服下。进病房前,叶欣反复强调各项预防措施:换工作服、鞋子、袜子;戴好口罩、帽子、眼罩;进隔离病房前要更换隔离衣;出隔离病房要洗手、漱口。在迎战非典型肺炎的日子里,她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仍不忘记临睡前煲一锅老火靓汤,有时是花旗参,有时是冬虫草,她要在第二天带回医院给同事们喝,提高抵抗力。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面对危重传染病人,她身先士卒,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没有人能确定,叶护长是在哪一天、哪一次感染到非典型肺炎的。每次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到科里,她和急诊科主任就身先士卒,承担起繁重的医护工作,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同事介入。“我已经给这个病人探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你们就别进去了,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这番话令很多年轻护士落泪。“叶护长可能是2月24日那天被感染的。”护士小容回忆起那晚,一位40岁的急腹症肠梗阻患者,在外科紧急手术后,发现还合并高烧、肺部阴影等非典型肺炎症状,于是送急诊留院观察,很快就出现呼吸衰竭。叶护长冲在第一线,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当时患者的分泌物很多,可能在抢救时喷在护长身上了……“可能是小陈病倒以后,叶护长大搞清洁时感染的。”护士小余清楚地记得,2月底科里发生第一例护士感染后,叶护长一直冥思苦想,不知道到底哪个环节做得不够,才给病毒有机可乘。她亲自给每台电话消毒、每个门把手清洁,连工作服放在哪里、在哪里换工作鞋、鞋垫的位置,都一一巡视并消毒。小余认为,叶护长在消毒时接触过这么多可疑的带毒物,没准就是那时给感染的。“可能是3月1日早上,我们有四个医护人员都在抢救那位病人后病倒的。”同样病倒的急诊科主任张忠德对那次抢救的情形很难忘怀:三天后的3月4日中午12时、下午6时、晚上10时,急诊科叶护长、张主任和江医生分别发烧接受隔离,同一天麻醉师也发病了。3月1日早上8时10分,急诊科正在交班。一位87岁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的家属冲进医生办公室:病人不行了!叶护长等火速奔到病人床前:只见病人面唇发紫、呼吸微弱,规律的心电图形变成了紊乱的波浪……大家当即把病房里其他三位病人和家属全部疏散出去,然后紧急进行胸外按摩、人工呼吸、心脏电击、建立静脉通道,反复推注急救、强心药物,插管上呼吸机…… 早上9时15分,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一例高度危险的病人,谁都知道应当换上隔离衣再抢救,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中,谁都不肯离开病人哪怕是几分钟去做好自我保护。躺在病床还惦念工作医生护士靠近她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隔离治疗早期,叶欣还能打电话。她每天打电话回科里,叫大家记得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发病第四天,她出现了呼吸困难,和急诊科主任一起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大家都戴上了氧气罩,只能靠发短信息和写纸条互相勉励,大家戏称急诊科的护长和主任在ICU还“鸿雁传情”呢……为了减少同事接触她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着:“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护长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回复她:“护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护长的回信。她在插管上呼吸机后,就被注射了镇静药物进入“冬眠”状态,避免因为躁动使呼吸机脱落。3月24日凌晨辞世时,叶欣很平静。同一天,ICU有一位病人康复出院。他就是2月24日晚叶欣冒死抢救的那例肠梗阻合并非典型肺炎的病人。为了不给他将来的生活留下阴影,出院时谁都没有告诉他:抢救他的护长,现在已经长眠在她奉献了半生的医院里。 集中专家尽全力抢救

什么意思?就是真情无悔的意思啊。两方面 1 真情 2 无悔 理解不了吗?

心甘情愿的近义词 真正的愿意一点儿都不后悔

天坛医院张忠发表教学论文

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通用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材料吧,根据事迹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一起来参考事迹材料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他出生在医学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就希望长大成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见到了各种病人的疾苦,高考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医学院学生,在五年的医学生涯中,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实习的时候,多次受带教老师表扬。20xx年7月他来到了天长市中医院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跨入了职场生涯。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副主任医师,14年的医生生涯,他勤奋工作,始终以科学的态度信服别人,以崇高的医德塑造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热心服务病人。

工作以来,没有完整的节假日,只要医院需要,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风雨无阻。把苦、累、脏留给自己,将乐、安、康送给病人。他曾经持续给一位没有心跳呼吸的病人按压一个多小时,只是源于对职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敬畏,不想如此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有时遇危重病人,他以院为家,一夜一夜的守护,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曾经有一次千辛万苦把病人抢救成功准备出院,病人却因其他疾病突然死亡,但是患者家属还是非常感谢他,因为家属能感觉到他的坚持不放弃,这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者如亲人。”简单的话语却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的人才能做到。

20xx年,他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呼吸内科,1年的进修时间中他刻苦学习、虚心请教,深受黄茂主任的赞赏。回到医院后参加了数十次呼吸危重病人的抢救及会诊,把一个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与同事们一起开启了医院呼吸危重病人抢救的新纪元。与张晓东医生一起开展了气管镜的检查与治疗,提高了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在内二科工作,虽然他的专业是呼吸内科,但他们科是综合内科,什么样的内科病人都有,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他一直坚持不断学习,主动请教。14年的坚持,不为什么,只因为病人以命相托,他要以心相对。在本科室同级别的医生中,他始终病人最多,服务最好。病人多,事情就多,除了外出学习,长年累月坚持早晚查房,了解病人病情,以便拿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对病区急危重病人的诊治能做到随叫随到,对院内急危重病人的会诊也同样如此。一周工作时间70小时以上成为常态化。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病人送红包的情况,他一概婉言谢绝,实在推不掉的就悄悄的给病人存在账户上。

作为一名医生,他深深懂得敬业精神至关重要。敬业就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力为病人解除痛苦;就是要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就是要关爱病人,甘于奉献。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神圣,选择了伟大,选择了高尚,选择了奉献。

xx,男,xx岁,大专文化,村医,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永乐镇高粱村人。自19xx年担任高粱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以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当地农民群众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一、情系农村,服务百姓无怨无悔。

20xx年,他在参与统一的手足口病防疫任务时,有一次晚上出急诊,由于雨天路滑,不幸跌倒。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尽管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她带伤仍然坚持战斗在一线,到病患者家中督导消毒杀菌,宣传疾病防控知识。群众看到她有时痛得直冒冷汗,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得到彭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二、扎根农村,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20xx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为了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他积极配合上级,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标准要求,建成了布局合理的规范化村卫生室,实现了六室分开、配备了微机和规范化的诊疗设施,并实现了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让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

同时,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主动地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现已为辖区2000多名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为辖区200多名老人,123例高血压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他特别关心老年人健康状况,每年都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查体信息存入档案,成为老年人的贴身健康顾问。

三、支持改革,利为百姓谋。

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但对于乡村医生来讲,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且待遇大幅度地降低。彭林医生没有丝毫怨言,还是一如既往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工作

作为村医,还是一名老百姓信任的村医,他除了日常工作还大力支持高粱村村支两委各项工作,遇到有不理解的群众,做出正面解释,还帮忙收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xxx,男,xx岁,永年县第一医院外三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本院外科临床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一手过硬的神经外科手术技巧,超前的手术理念。工作认真负责,技术精益求精,并能把国内先进的医疗技术、治疗理念结合本院实际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引进的重型颅骨损伤大骨瓣减压术方法填补了永年县空白。于20xx—20xx年度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期间,有幸获得时任神经外科主任刘吉祥副院长亲自指导,带教一年间,参与完成神经外科手术400余例,并且还得到前来会诊手术的北京天坛医院、天津环湖医院的知名专家亲自指导,为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手术操作技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参与著作的《脑外伤后无动性缄默症临床研究40例》已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综合临床》上发表,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合作的《颈前路微创治疗颈椎病》已取得20xx年度的邯郸市科技局的立项。因工作突出,多次被医院评为“十佳医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现在职攻读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神经外科病人多、急诊多,众所周知,大脑是人的生命中枢,容不得丝毫闪失,特别是对危重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20xx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接到急诊科的会诊电话,患者是一个39岁的男性因突发昏迷入院,经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当时急诊为患者行脑出血血肿钻孔引流术,手术非常顺利,但是仅仅术后2个小时患者病情再度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并发脑疝,紧急复查头CT发现患者二次出血,出血量较上次明显增多,果断为患者再次手术,结合病情采取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由于出血位于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位置较深,周围遍布血管神经,稍有不慎,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精心操作,终于完成了手术,这时才发现已近第二日中午,连续十多个小时的工作,中间更是滴水未进,手术中已将自己与患者的安危融为了一体,凭着这种坚韧的毅力坚持做完了手术。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习以为常。术后患者持续昏迷不醒,接着又出现了高热血凝、肺部感染等脑损伤后严重并发症,为了能随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每天都是最先来最后一个离开,期间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中西药联合应用,患者在一周后脱离了危险,逐渐清醒。由于出血部位位于重要功能区,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是在所难免的,患者情绪一度非常低落,针对患者这种心理,多次鼓励患者坚持康复锻炼,为其树立康复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其父再三感谢,道出真情,他们家是祖传中医,发病后经过他的多年行医经验,其子的生命是九死一生,并且是二次出血,抢救过来的希望非常渺茫,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咱们县级医院能够救治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业务上精益求精。神经外科在我国属于新兴的前沿学科,无论从手术方式还是治疗理念上来讲总是更新最快、最多的学科,为了使我县病人得到更好的、更前沿的治疗,总是不断的从各种途径汲取新知识、新观点,与科室内同事团结协作,不断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最新的'、最成熟的治疗理念、手术技术服务于患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存质量,取得了可惜的业绩。在去年除夕夜的鞭炮声中,采用新的术式,成功的为一名32岁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应用更加完善的治疗理念,从药物的剂量、应用时间、方法等微小细节做起,配合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使患者在术后第八周能够站立行走。看到家属满意的笑脸,自己的心中除了成就感外,油然而生的更是一种责任感,更加明白自己的社会使命,要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把握最新的学术动态,积极的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大医精诚论》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同样,作为现代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更要以先辈榜样,时刻牢记职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恪守医德,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钻研专业知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为造福我县百姓做出自己的贡献。

xxx教授从事心胸外科工作xx年,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深受患者、同行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xxx教授作为郑州大学二附院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理论创新、技术改革,独立完成各类心脏手术三千余例,成功率达98%。同时,在科研领域时刻把握医学科技前沿,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数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省内空白,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赞誉,为推动本学科科研发展及技术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是xxx教授对自己的一贯要求。在心肌保护上,当全国范围内还在普遍使用传统心肌保护液—冷晶体液时,xxx教授率先提出一种新的心肌保护液—温血停跳液,并完成“温血停跳液连续灌注术中心肌保护实验与临床研究”,提高了心肌保护效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他对此并没有满足,随后又进一步改进心肌保护液成分,制备去白细胞温血停跳液,完成“脱白细胞温血心脏停搏液微流量灌注对术中心肌保护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心肌保护效果,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再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使数以万计的心脏手术患者获益。

心脏干细胞移植就像医学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虽然应用前景广阔,但研究道路异常曲折。知难而上,勇于攀登的xxx教授于19xx年在省内率先主持开展“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课题组得到河南省创新人才工程项目资助,成功获得了细胞移植的理想种子细胞,发表论文10余篇,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杨辰垣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程邦昌教授、徐志云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均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20xx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法教授进一步提出了激光技术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方面的应用,并于20xx年成功申请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项目“LLLI(低能激光照射)预处理梗死心肌组织提高骨髓干细胞移植存活实验研究”。这一探索将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有效而且无创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干细胞移植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以临床促进科研,用科研指导临床。在干细胞科研领域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xxx教授适时地将部分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不能行冠脉搭桥和支架置入术的严重冠心病患者20余名。在经冠状动脉移植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发现,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功能恢复和改善是安全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将激光心肌打孔、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与冠脉搭桥相结合,开展冠心病杂交治疗技术,扩大冠心病治疗适应症,使更多患者受益。目前,该项技术已跨入国内先进行列。

此外,xxx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利用在干细胞研究中掌握的技术,进行“干细胞建立生物起搏器的研究”。该研究为科技厅基础与前沿项目,旨在将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具有起搏及传导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通过转染起搏基因拥有起搏功能。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研究一旦获得突破,将有可能取代人工起搏器,应用于临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意义十分重大。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脏外科专家,xxx教授在人工瓣膜研究和二尖瓣成形方面享誉省内外。他主持的河南省科技重点项目“组织工程生物瓣的体外构建”,旨在探索出一种具有外科实用价值的细胞移植方法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解决传统生物瓣衰败问题。目前已完成的“联合种植肌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提示,联合种植肌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一种先进的、有效的细胞种植方法。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杨景学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达优秀医生先进事迹到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20xx年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在心脏瓣膜成形方面,法教授的“自制软质二尖瓣成形环纠治心脏瓣膜关闭不全临床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设计的软质环获国家发明专利。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此项技术的科室,法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成为全国临床累积病例数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多的团队之一。法教授利用该科瓣膜成形的技术优势,在全省范围类积极推广应用,并对成形技术进行改进,提高远期疗效。法教授的工作受到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内科医生感人事迹教频道为此专门制作了一期题为《巨大决心》的专题报道。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医院党委书记和河南省胸心外科主任委员的xxx教授,不仅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更加注重致力于全省胸心外科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就任河南省胸心外科主任委员后,他积极组织制定并推行我省胸心外科医师专业准入制度,积极筹办《河南省胸心外科医师论坛》,在进一步规范提高河南省胸心外科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搭建了我省胸心外科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我省胸心外科整体水平提高。同时,他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主持了河南省第十届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和中南六省第十届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对中南六省胸心血管外科事业发展,尤其对河南胸心血管外科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无止境,永不懈怠的教授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刻苦钻研技术,勇攀医学高峰,为河南省乃至全国胸心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xx,女,19xx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主任中医师。19xx年高中毕业后作为知青被组织上分派到峰峰矿区青年林场下乡2年,后考入河北医学院中医系学习,19xx年毕业后分配到市中医院工作至今。现任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医师。

xx大夫从医近30年,曾先后在医院针灸科、内二科和脑科担任临床医师和门诊医师。她为人谦恭低调,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待病人满腔热忱。20xx年初,单位组织职工体检时查出肺部有肿块,被确诊为肺癌,后到天津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刘大夫立即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继续默默无闻的投入到门诊医师工作中,她没有向单位和组织提出任何的照顾要求。

当朋友和同事们得知情况后都劝慰她提前退休治病,因为按照年龄明年就可以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了,跟医院领导和组织上提出来也并不为过,然而刘大夫却说:“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诊病治病是我的职责所在,每天能够见到病人,为他们打开心结,解除病痛,我心里才踏实。虽然自己身体有恙,我有信心战胜它。来医院工作30年,对单位同事们和患者存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和眷恋,我有一些信得过我的患者群体,他们需要我,单位也需要我。是党和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使我从一名下乡知青成为一名人人敬仰的高级知识分子,这点病痛不算什么。我要用乐观向上的心态,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去挑战病魔,感染身边人,给所有病人和患者作出榜样,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只要是身体情况允许,我就会多尽自己的一份力,多位社会做一点贡献”。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xx大夫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传递出一名医务工作者勇于面对病魔、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毅力。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xx大夫仍坚持每周一到周五上午到诊室出诊,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悉心为病人诊治。在全省卫生系统大力倡导实践“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的今天,我院xx大夫的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市中医院党委号召全院干部职工向某某同志学习,她就是我们的“最美医生”。

把2005年的工作搞得更好——记南洋初级中学工会学习教育工会三届二次会议精神2005-01-12 作者(来源):南洋初级中学工会 董其庆 1月11日下午,南洋初级中学工会召开工会积极分子会议,学校党政领导和工会委员、工会小组长、退管会专职干部、工会财务等17人出席。 工会主席传达了1月6日区教育工会三届二次会议的主要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国工会十四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会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职、突出维护的原则,重点抓好素质工程与校务公开工作,提升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大家回顾了2004年的一些工作,展望了2005年的工作意向。今年的重点是深化校务公开和教职工素质工程。工会工作要配合党政,溶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提升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最近的教代会提出“提高专业素养,做减负增效的好教师”,二线人员也要提高专业素养。工会在学校党政的支持下,寒假中将人手一册《细节决定成败》,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读书活动,把开展读书活动同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结合起来,同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结合起来。 党支部魏俊江书记称赞工会积极分子在平时动作迅速,做了不少工作。他鼓励大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各项工作积极带头,把2005年的工作搞得更好。 第一版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隆重举行揭牌仪式本报讯 11月12日上午,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隆重举行揭牌仪式。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等领导、张金哲院士、我校党政领导、各附属医院院长、各学院与职能部处负责人参加了揭牌仪式。仪式由副校长王玉慧主持。原副校长陈嬿宣读《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党委书记吕兆丰教授宣读《首都医科大学关于建立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决定》(详见一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杜金香教授、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孙善存、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先后发表重要讲话。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批准的全国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以下简称“人才基地”)。我校是北京市属院校中唯一的中选单位,同时又是36个获批项目中唯一的“临床医学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它是以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为基础建立的学科资源整合的综合平台。人才基地在首都医科大学的统一领导下,以专科学院和专科学系的组织形式,开展临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追求学术目标的学科建设工作。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情况,人才基地首先建立“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外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耳鼻喉科学院” 三个专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科学系”和“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 四个专科学系。各专科学院和学系负责人全部由本学科著名专家担任。 校长杜金香教授在揭牌仪式上作重要讲话(详见讲话全文)。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讲话指出,健康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动力和保障。今后的医院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成为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基地和高新人才的孵化器、追求健康的场所。首医大人才基地的建立对北京医疗服务产业具有巨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北京市教委委员孙善学在讲话中对人才基地的建设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切实加强对基地建设的领导,领导责任到位,基地组织到位、政策到位,配套的资金、人才到位;二是要在基地的组织工作中不断创新,在课程、培养方案、医教研的结合等方面要有首医的特色;三是要通过基地建设积累经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市属市管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很好的经验。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讲话中指出,人才基地建设方案很有新意,在专业医院的基础上创建专业的医学院的新模式,可以把学历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对加强医学教育中的继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首都医科大学人才基地越办越好。(党委宣传部)校党委对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出部署本报讯 日前,校党委制定下发《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对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出具体安排。通知要求要认真学习文件,深刻领会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切实推动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良好氛围。号召全校师生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强大的凝聚力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推动学校在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医科大学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据悉,10月31日,校党委理论中心组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交流了学习体会。(宣传部)首都医科大学关于建立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决定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实现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发挥高等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根据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有关通知精神,我校决定建立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1、 性质与任务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以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为基础建立的学科资源整合的综合平台,在首都医科大学统一领导下,以专科学院和专科学系的组织形式,开展临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追求学术目标的学科建设工作。 2、 管理机构 为切实加强此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学校成立“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其组成人员如下: 名誉主任: 王忠诚 顾 问: 吴英恺 胡亚美 张金哲 翁心植 主 任 委员:杜金香 副主任委员:张国华 梁万年 吕兆丰 陈 嬿 王玉慧 齐 昉 张 建 王 辰 韩德民 戴建平 李仲智 孙 正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 莘 王宁利 尤 红 毛 羽 王松灵 王莒生 申昆玲 李义庭 仲生海 刘 建 张兆光 陈改清 张茂先 陈宝英 张 健 陈铁军 线福华 赵春慧 赵继宗 贾建平 贾建国 席修明 高晓兰 崔树起 3、 院系设置 根据学校目前实际情况,基地首先建立“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外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耳鼻喉科学院”三个专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科学系”和“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四个专科学系。由王忠诚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外科学院院长,王宁利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院长,韩德民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耳鼻喉科学院院长,贾建平担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王辰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主任,李仲智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主任,孙正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科学系主任。(2003年10月24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上的讲话校长杜金香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经教育部、原国家计委批准,我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高校首批成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校。今天,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正式启动,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对到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对给予这个基地极大支持与关心的领导、专家、师生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首都医科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我校是北京市属院校中唯一的中选单位,同时又是36个获批项目中唯一的“临床医学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这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北京医药卫生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心,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多年来北京市医学教育取得的成绩,展示了首都医科大学的整体实力。它有利于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资源和学科的进一步整合,有利于北京市医药卫生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我校来说,这个“基地”的建立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1世纪中国要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科技竞争十分激烈的世界上争取得到飞速的发展。在这一发展中,正在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知识经济格局的生命科学高新技术和新的医疗与卫生运行模式都将起着重要的支柱和推动作用。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更加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此,能不能站在生命科学高新技术革命和医疗卫生模式转换的最前沿是医学院校能不能生存发展、能不能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中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北京是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又是国际交往的中心,这种地位决定了对各项事业发展的很高的要求,要求北京市要达到国内一流的医药教育水平、预防保健水平、生物医学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这对首都医科大学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努力达到和保持北京市医药教育和卫生事业的一流水平,是我校在新世纪的重要历史使命。我校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市属重点医学院校,是北京高等医学教育的龙头和主体,承担着为首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输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健康卫士的摇篮,也是医学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目前有13所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临床医学院;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39个博士点,55个硕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有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30人,硕士生导师600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以上人员2500多人。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的医学专家和医务人员的努力,我们各个附属医院不断地发展壮大,并且各具有特色学科,学术水平高,在全国乃至于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医学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随着事业的发展,我们深深感到加强学科建设的整合、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专门人才、向更高的水平迈进是当务之急。今天,被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给了我们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基地建立的有利契机,发挥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为21世纪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但是,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校组织力量经过多次论证,决定把这个基地构建成为以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为基础的学科资源整合的综合平台。基地在首都医科大学的统一领导下,以专科学院和专科学系的组织形式,开展临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追求学术目标的学科建设工作。学校成立了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由著名专家王忠诚、吴英恺、胡亚美、张金哲、翁心植等5位院士及市教委、市卫生局、我校校领导、各专科学院和学系主要负责人、临床医学院负责人、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情况,在基地中首先建立了“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外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耳鼻喉科学院” 三个专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 四个专科学系。各专科学院和学系负责人全部由本学科著名专家担任。学校还认真制定了基地建设与管理章程,明确了基地的性质、组织机构、功能、任务及运行机制。 这三个学院、四个学系是在各级领导、专家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学校基础与临床的共同努力下建立的,是首都医科大学的新生事物。我们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新的学科成为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进入到这个“基地”来。学校将不断努力为各专科学院和学系的发展创造条件,希望各专科学院和学系严格遵守《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章程》,大力加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大力加强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相同学科资源的整合,高度重视面向北京和全国的临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也希望各专科学院和学系注重学科团队建设,明确本学科的建设目标,加强沟通与协作,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相信在各级领导一如既往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全体首医人的齐心协力、拼搏努力,首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一定能够建设成为集医学教学、科研与产业化为一体的医药卫生事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实现学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奋斗目标、为首都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丰台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开始我校被确定为右安门分会第一选区本报讯 按照市、区两级人大常委会区人民代表大会换届的决定精神,丰台区人民代表大会换届工作于2003年9月15日开始。我校被确定为右安门分会第一选区,选区还包括玉林西里、玉林东里三区两个社区,北京市残联、右安门环卫所和西南郊所三个单位。根据右安门分会的安排,我校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选举工作组,林瑞海同志任组长,任世和同志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目前,选举工作组已完成选民登记工作,截止11月11日共登记选民7988人,已于近日张榜公布。(选举工作组)吕兆丰教授为学生开办“我们vsSARS”讲座本报讯 11月13日下午,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党委书记吕兆丰教授的讲座“我们与SARS”吸引了全校的学生干部。 吕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堂精彩的医学专业课,还是一次生动的医德教育课。它使同学们懂得了医学生、医生的责任,加深了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为全校学生防SARS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们坚信,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情与SARS斗争,一定会打一场更漂亮的胜仗! �付丽市委教育工委检查组来我校检查《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试行)》贯彻落实情况本报讯 11月3日,由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明、组织处处长高喜军和副处长钱卫等组成的检查组来我校检查《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试行)》贯彻落实情况,并就相关问题和学校部分党务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党委副书记管仲军代表校党委汇报了我校贯彻落实《基本标准》的情况。党委书记吕兆丰、党委副书记马谊平参加了汇报和座谈会。 (党委组织部)返回页首第二版名校名院联手清华同仁共建MBA实习基地本报讯 (通讯员 程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学生实习基地”近日在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挂牌。在国内率先规模招聘MBA、组建职业化管理队伍的北京同仁医院,继去年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姻”后,又与清华大学携手共建MBA实习基地,成为目前国内最早涉足MBA培训的医疗机构。 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教授认为,适应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将医院管理模式与市场接轨,实现职业化、专业化管理,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方向。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学生选择职业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相互了解与适应的过程。实习基地作为连接培训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桥梁与窗口,具有人才培养和人才发掘的双重功能。同仁医院将根据学生特点和医院管理的需求,选择、接收和使用实习生,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实习生管理计划,对实习生的能力进行评估,并向学校反馈信息。在对学员进行指导和培养的同时,医院也将从中发现和储备人才,充实医院职业化管理队伍。孩子痴笑性癫痫持续发作病情严重罗世祺“仁心圣手”小患者“起死回生”本报讯 (通讯员 朱丽丽)来自厦门的小雅因患罕见的痴笑性癫痫持续发作,病情十分严重,著名神经外科专家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罗世祺教授主刀采用国际先进的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成功切除小雅的下丘脑错构瘤,再创神经外科领域奇迹。 小雅五个月前,在独自玩耍时突然尖叫,且莫名其妙地呲牙咧嘴傻笑一阵后戛然而止,笑时发出“咯咯”的声音,样子十分可怕,像一只活脱脱的猴子,孩子发病时目瞪口呆,口唇青紫、面色苍白、颈部强直,每天发作3-5次,每次持续3-5分钟,随后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且伴随呼吸困难。 经过缜密的术前准备,10月22日,罗世祺教授在助手马振宇主任医师的密切配合下,采用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的显微手术方式,成功地切除了小雅的下丘脑错构瘤。术后小雅不仅痴笑和癫痫的症状完全消失了,而且变得比以前还聪明伶俐了,望着术后天真活泼可爱的小雅,孩子的父母和亲朋好友都难以置信这亲眼目睹的现实。 小雅的妈妈流着热泪说:“小雅已经在死亡的边缘兜了几个圈,是罗教授仁心圣手让孩子起死回生,我们真不知该怎么感谢罗教授啊!”搭建血管桥 治好“喷血病”本报讯 11月4日,家住通州区的马大爷督促女儿带她去看一位在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亲人,更确切的说是恩人,一个给了他生命的救命恩人--该院血管外科的苑超主任。 一年前,马大爷因为吐血,在朝阳医院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喷血病”。当时医生劝他手术治疗,因为害怕,马大爷拒绝了。出院以后,马大爷经常觉得食欲下降,上腹胀满,人也一天天消瘦起来。今年下半年的一天,马大爷再次出现恶心呕吐,又吐出了大量鲜血,同时觉得头晕心慌,眼前发黑。孩子们马上把他送到了朝阳医院,在消化内科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出血暂时止住了,病情也逐渐平稳,但不知如何面对随时可能再次出现的“喷血”。当听说该院血管外科苑超主任治疗“喷血病”有丰富的经验时,马大爷终于同意手术治疗。经过积极细致的术前准备,在苑超主任的带领下,血管外科的医生为马大爷做了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造血管转流术,通过人造血管在病变的静脉两端架了一座桥,降低了“喷血”血管的压力,使“喷血”现象不会再轻易出现了。因患者既往有开腹手术史,术中发现腹腔内粘连严重,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但苑主任利用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顺利完成了手术。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彩超复查转流血管血流通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明显缓解。现在,马大爷已经出院两个月了,再也没有出现过恶心呕吐,食欲也比以前增强了,整个人也变得神采奕奕。 (李谈 张望德)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隆重纪念建院二十周年本报讯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自1983年建院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周年了。10月18-19日医院在多功能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应邀出席这次活动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常委兼秘书长王宋大、市政协原副主席陈大白、王澍寰、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史炳忠、市卫生局副局长韩德民、梁万年及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兆丰、校长杜金香、原副校长陈嬿、临床处线福华处长及首都医科大学多所临床医学院的院长等,应邀出席大会的还有全国著名的口腔医学界专家,如院士邱蔚六、口腔医学会会长张震康、副会长马轩祥、上海政协主席石四箴及各大口腔医学院的院长、书记、口腔医学教育专家等,我院在职及离退休高级职称为主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共计二百多人参加了大会。 教办戴建平院长荣获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本报讯 2003年10月28日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学术年会暨表彰颁奖会在山东烟台举行。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著名影像学家、医院管理学家戴建平教授等八人被授予医院管理贡献奖,以表彰他们在加强医院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戴建平院长作为北京地区唯一入选者,为首都卫生系统争得了荣誉。 (胡金龙 霍增辉)附属北京中医院获首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好新闻一等奖本报讯 日前在首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宣传工作总结表彰会上中医医院报送的《非典日志--见证2003年戴口罩的春天》获抗击非典卫生好新闻文字类评比一等奖;《非典时期的眼睛》荣获北京卫生系统第十二届“杏林杯”暨抗击非典电视专题片汇映二等奖;《北京中医医院抗非典纪念册(文献篇、纪实篇)》荣获首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优秀宣传品评比二等奖;《非典时期的眼睛》(照片)荣获首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卫生好新闻图片类评比二等奖。此次共有97家单位470余件作品参加了抗击非典宣传品评选,其中35件作品获一等奖,95件作品获二等奖,75件作品获三等奖。 (信息中心)市卫生工委书记尤兰田、副书记闵克到天坛医院视察工作本报讯 (通讯员 朱丽丽)瑞雪过后,京城阳光明媚。11月7日一大早,北京市卫生工委书记尤兰田、副书记闵克就来到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参观调研。 尤兰田书记、闵克副书记在天坛医院高晓兰书记、戴建平院长等院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天坛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和院所领导一同参加汇报会。高晓兰书记代表院所领导详细汇报了院所概况和医院在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建设、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预案》防非典准备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向来院检查工作的领导请示和汇报了院所其他一些工作情况。 尤兰田书记、闵克副书记高度评价了天坛医院党政领导团结协作、默契配合的工作格局。肯定了党政领导班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她特别肯定了天坛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现代化的办院管理理念和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戴建平院长代表院领导表示,院所领导一定会继续努力工作,按照北京市卫生工委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医院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北京市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项目第三期结业本报讯 由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资深精神分析训练师和来自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等6家单位,具有丰富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专家加盟的授课队伍,目前已经完成了在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技术支持下,由安定医院、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处以及北京市卫生局外事处联合承办的项目“北京市精神分析取向培训班” 第三期的培训工作,7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参加了培训,他们大多是有博士、硕士学位,在专业领域中拥有丰富经验的中青年专家。连续三年的培训班,深受广大心理卫生工作者的欢迎,并为培养临床心理人才,增进这门学科的国内外交流,缩短与国外的差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安定医院)友谊医院坚持服务创新院内急救“120”受欢迎本报讯 (通讯员 蒋月荣)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服务创新,推出院内“120”急救新举措,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受到广泛好评。 院内“120”急救小组配有专用的外出急救包。平常每周检查并进行除颤器充电,使急救包始终处于应急抢救状态。 开展“120”急救工作两年来,急诊科抢救了131名患者。其中猝死19例,占14.5%;过敏性休克18例,占13.7%;各种原因晕厥61例,占46.6%;心律失常21例,占16.0%;急性脑血管意外12例,占9.2%。猝死的患者中有15名复苏成功,成功率80%,其余患者无一例死亡。总抢救成功率达96.9%。一次看病多位专家会诊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成立神经心身疾病会诊中心本报讯 (通讯员 吴玉华)10月29日,来自怀柔的45岁的张女士有幸成为刚刚成立的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心身疾病会诊中心的第一位患者。张女士9月27日曾经出现发热,在当地医院按风湿病治疗未见效果,继而又出现四肢无力,随来朝阳医院诊治。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急性多发性感染性神经根神经炎”,但实验室检查却不支持医生的临床诊断。此次经会诊中心的几位知名的专家共同讨论、论证,考虑仍为“急性多发性感染性神经根神经炎”,并提出治疗修改方案。医生根据专家们的建议,马上调整了药物。这一天,几位专家共为5位诊断不明确的病人进行了会诊。 在朝阳医院每天看急诊的病人中,大约就有30%的病人是神经科的病人。这些患者往往就诊于综合医院,以躯体症状为主诉,不愿主动诉说心理症状及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更不愿意去精神专科就诊,使得病情复杂化,病程延长,到处求医,花钱又浪费时间。朝阳医院继宣武、天坛医院之后第三家成立神经、心身疾病会诊中心,诚邀协和、解放军301、北医、安定、宣武、天坛等10多家医院资深神经科专家轮流坐堂,定期出诊,方便了北京东部患者就医,也为全国各地神经、心身疾病疑难杂病患者就医提供便利条件。返回页首第三版“三个代表”与青年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党委副书记马谊平在学生党员培训班上的讲座摘录党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先进性、纯洁性的集中体现。党性修养是党员的自我完善和对党的本质属性的强化。党员是党的机体的细胞,党的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