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困难与否,主要取决于硕博阶段的科研成果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有些学科可能容易出成果,学生自己也下功夫的话,毕业也是不难的。
超期博士毕业,教育部会重点抽检论文。无论正常学制或延期的博士学位论文都在抽检之列,未在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系统提交答辩申请的论文,不能安排答辩(每批答辩名单由答辩申请系统生成)。论文抽查主要检查的内容包括论文选题、逻辑、研究方案和计划、开题报告、学术规范等。经核实,毕业论文确有抄袭、篡改、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将取消其学位授予,并取消学位证书。
西南交大清理857名“超期博士” 最长就读21年
超期博士
西南交通大学对博士生学籍进行清理,2012年及以前入校的博士生尚有857名未毕业
其中还有两名博士生于1990年入学,就读已有21年之久
超期原因
其一,要求比较严格,既要刊发一定数量的论文,又须完成论文答辩
其二,部分在职博士研究生忙于工作或者职务,无心、无力完成毕业
交大重拳
6年期满若未能毕业的,年内须提出延长学年书面申请,若仍未在规定时间达到毕业条件,将自动终止学籍,予以退学
超过最长学习年限(6年)的博士研究生,其毕业证书不能在教育部网站上进行电子注册
拥有博士生学籍,但却一直没有毕业的现象将逐步在交大终结。西南交大研究生院日前发出《西南交通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的补充规定(试行)》,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清理超期未毕业博士。这是西南交大近年来首次大规模整治“超期博士”现象,也是目前川内首所在博士毕业年限上动真格的高校。
按照西南交大的规定,凡在2012年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研究生,都须在6年内完成学业,如果超出年限未答辩者,将自动终止学籍,予以退学。西南交大研究生院表示,此举是为抑制超期博士现象,提升学校博士生毕业率。
目前有857名博士生到期未毕业
博士生超期未毕业的现象到底有多严重?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在此前做了学籍清理,以3年学习期完成后再延长两年为计算节点(即2012年及以前入校的博士生),该校目前有857名在读博士生尚未毕业。
其中,入学至今已有10年(即2001级及以前入学)但未毕业的博士生达到253位。入学至今已15年(即1996级及以前入学)但未毕业的博士生达到65人。最为特别的是,该校甚至有两名学生是1990年入校,就读21年之久的学生至今尚未毕业。
这样的现象让校内一些博士生看了都叹为观止,博士生刘宁(化名)是该校已就读两年,目前已经在为博士毕业论文奋斗的他惊呼“要不是看了研究生院公布的表格数据,自己绝对不会相信,有人能在学校读10多年甚至20年仍尚未毕业”。
不过细想之下,刘宁也琢磨出,学院里的博士生导师确实带了一些学生,平时课堂上很难看到人,聚会时也没有出现,只听老师偶尔提及。
超期者多为公职人员和企业管理者
根据教育部2012年3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由学校规定”。同年,各个高校都出台了相关规定,一般年限设定在3~4年,最长约6年。西南交通大学当年也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要求“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但事实上,各个高校类似的规定执行起来就走了样。
“超期未毕业的学生,大多都是在职博士生,他们大多是有一定职务的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毕业要求。”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彭其渊表示,在职博士超期毕业的现象在各个高校和各个学科都非常普遍。
此外,博士生毕业要求比较严格,也是部分学生很难毕业的原因之一。据其介绍,该院要求博士生毕业必须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刊发4篇论文,“有些博士生即使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但因刊发的论文数量达不到要求,也还未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听说还有尚未毕业的1990级博士生,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廖海黎表示出了震惊,“不可能哦”。在确认是研究生院公布的统计数据后,他表示,超期博士生对高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毕业率”的考核指标上,从而影响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此前,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已下发了关于整治“超期博士”的文件,如今又下发了各个学院的具体数据,可谓动了真格。
将对超6年的博士生予以清理
而在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公布各学院超期博士生数量之前,一份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的补充规定(试行)》的文件已下发到各个学院。这也被各个学院视为对超期博士生下的“最后通牒”。
按照文件,该校2012年及以前入学的博士研究生,6年期满若未能毕业的',须于2012年12月31日前由本人向所在院系提出延长学年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所在单位的教授委员会批准,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可以保留学籍,且原则上应于2012年12月31日前完成论文答辩;若因特殊原因未能完成论文答辩的,经再次申请和批准后,最迟须于2013年12月31日前完成论文答辩。
若学生仍未能完成论文答辩的,将自动终止学籍,予以退学,根据《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学校将发给结业证书或肄业证书。此外,超过最长学习年限(6年)的博士研究生,其毕业证书不能在教育部网站上进行电子注册。
而据西南交大研究生院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是近年来该校对于超期博士生现象最严格的一次整治。旨在提升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据悉,研究生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规定的学制结束后),学生学籍在校,但不再享受在校研究生的相关待遇:不再享受各类助学金和奖学金,各培养单位不再计算该部分的教学工作量和指导工作量。
新闻链接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停招在职博士生
“超期”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严谨,为了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达到毕业条件,主动申请延期半年或者一年的。另一种则是忙于工作或者职务,无心、无力完成毕业的,而这一种超期的时间也更长。然而,从现实的情况看,“后者显然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但由于治理难度大,大多高校尽管设定了年限门槛,但基本很少严格兑现和执行的。至今,国内唯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明确表示“不招收在职博士生”,这也彻底杜绝了“超级博士”的现象。
成都商报记者从北大研究生院了解到,该校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是从2003年起对外宣布“不再招收在职博士生”的。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著名经济学家、时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 厉以宁 是在“经济改革与社会信任”第五届光华新年论坛上亮出的这条“家规”。厉以宁表示,为了培养真正的人才,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办成一所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就要顶住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无论是什么地方的副市长或者企业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都要顶住压力,不招收在职博士生。”如果真的要来读博士的话,就努力考入光华管理学院,辞职来读;然后一门学科一门学科地考完学分,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据北大研究生院称,当时,由于一些在职博士生工作任务繁重,入学后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缺课成为在职博士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超期博士很多,学校教学计划也很难按要求进行,甚至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博士研究生毕业可以说难于上青天。因为博士一定要研究出相应的东西才能毕业。
宋超,男,1965年12月出生,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毕业,理学博士学位讲授课程(一)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学技术导论。(二)研究生课程: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史与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系统方法论与复杂性科学,循环经济与生态建设,食品安全与技术伦理,国际科技合作及相关法律。
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现有“事后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和手推车(木牛流马)。生平与功绩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二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54岁的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归葬定军山。著作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隆中对 (隆中对) 》《悼周瑜 (悼周瑜) 》(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前出师表(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 (http://www.taosl.net/ys7.htm) 加以考证。)《诫子书 (诫子书) 》《诫外甥书(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马前课 (马前课) 》(绝非诸葛亮著作)《便宜十六策》后人评价陈寿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 化肃然也”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1999.09-2003.06:浙江大学,学士;2003.09-2006.03:电子科技大学,硕士;2006.03-2009.06:电子科技大学,博士;2013.01-2014.01:Temple University,Jie Wu(IEEE Fellow)
胡文瑞院士,男,1936年4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宇航院通讯院士,2001年当选国际宇航院院士。胡文瑞院士八十年代率先开创了我国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是我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国际微重力学术界知名学者。现任Microgravity Quarterly杂志客座主编,国际宇航联空间材料和微重力研究委员会委员,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的中方负责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流体物理分系统和实践10号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兰州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各一项。龙勉研究员,男,1964年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主任。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在重庆大学获生物力学博士(中日联合培养)。1990-2000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作,1995年晋升为教授。1996-1999年在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作高访学者。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0年起独立主持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实验室,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关系的生物力学理论、实验及其应用,以及空间细胞生物力学与工程等研究。在Nature、J. Biol. Chem.、Biophys. J.等杂志发表论文58篇,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现兼任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WCB)执委兼司库、国际生物流变学学会(ISB)理事、Cell. & Mol. Bioengi.亚洲区主编、Mol. & Cell. Biomech.杂志编委等。康琦研究员,男,1961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1年底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7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光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实验力学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并留所工作,1998年聘为研究员。多年来开展了多项微重力流体物理地基和空间科学实验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微重力流体力学研究”、中-俄航天合作国际空间站空间实验等大型项目。现任国防科工委“十一∙五”空间科学规划空间环境利用微重力科学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微重力科学专家组组长、国家载人航天二期微重力流体物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等职。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首届十佳“优秀博士后”和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刘秋生研究员,男,1959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1989年在北方交通大学获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94年在法国普罗旺斯大学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流体力学国际实验室从事客座研究,199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期从事微重力流体界面现象及其热毛细对流、蒸发对流、振动效应、空间液体润滑和流体管理研究。先后参加和承担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空间流体实验、国家攀登预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研究项目,以及我国“十∙五”和“十一∙五”空间科学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优秀工作者奖。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宇航联(IAF)空间加工与微重力应用委员会委员,《空间科学学报》副主编等职。发表论文60余篇。王育人研究员,男,1966年5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副主任。1987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4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物理博士,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其中1997-2001年在日本九州大学机能物质科学研究所任JSPS特别研究员。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理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至今。长期从事固态及液态结构分析、晶体生长、合金凝固及胶体自组装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如Phys. Rev. Lett., Appl. Phys. Lett.上发表论文44篇。曾作为主要研究成员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工作,曾主持并完成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在研973、国防科工委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陈启生研究员, 男, 1968年10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92年在北京大学力学系获流体力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科院力学所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机械工程系作博士后,2000-2001年为研究科学家。2001-2002年在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作Faculty Administrator。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从事微重力流体力学及晶体生长模型化研究。首次利用流动稳定性分析方法证实了在大Prandtl数情况下,半浮区液桥的热毛细对流的临界振荡Marangoni数对体积曲线有明显的两支。提出物理气相输运法生长SiC晶体的流动-动理学理论,即输运由扩散及Stefan对流两种机制支配,而结晶速率与过饱和度成正比。在J. Crystal Growth, Int.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被引用100余次。李凯研究员,男,1973年9月生,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3-2007年在日本九州大学历任博士研究员、教务员和助理教授。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流体力学,流动稳定性分析,微重力流体力学及晶体生长中的流体力学研究,并在J. Crystal Growth, 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 Int.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靳刚研究员,1957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科院力学所获激光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在法国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2-94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Paris)任合作研究员;1994-96在瑞典Linkoping大学做访问学者;1996年至今任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客座教授;韩国亚洲纳米生物科技研究所国际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物理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科院知识创新十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博导、纳米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发展战略重点规划专家(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科技部纳米科技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纳米生物和医药组成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技术委员会纳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德纳米生物技术协会特聘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和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解京昌研究员,男,1957年5月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分院获通信工程学士学位。1983起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分别在1994年和1996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作短期访问学者,2006年12月~2007年2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高访学者。曾作为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完成863项目、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一期流体物理分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攀登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交叉方向项目等研究;完成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的“不同重力下两相流流型微重力实验”、在我国神舟四号宇宙飞船上进行的微重力液滴Marangoni迁移空间实验等空间实验研究项目。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有返回式卫星空间实验技术总体、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二期、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等,从事微重力流体物理相关研究及空间科学实验工程技术与管理等。在J. Colloid Interface Sci., Int. J. Heat & Mass Transf., Int. J. Multiphase Flow, Microgravity Sci. Tech., Adv. Space Re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参加《中国百科年鉴》、《中国神舟》编写。获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及二期应用系统流体物理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兼任空间科学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微重力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赵建福研究员,男,1967年4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3年在浙江大学获流体力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武汉水力电力大学获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留所工作后被聘为副研究员,200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微重力气液两相流动与传热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相关应用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多相流与非牛顿流专业组组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十一∙五”空间科学规划空间环境利用专家组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客座编辑(2008,Special Issue Two-Phase Systems)。魏炳忱研究员,男,1971年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院获材料学硕士学位,1999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进入力学所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留所工作并聘为副研究员,200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工作,重要研究方向为亚稳材料的形成和机理研究。在Phys. Rev. B、Acta Mater、Appl. Phys. Lett.等重要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段俐研究员,女,1966年1月生,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物理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光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0年出站留力学所工作,同年评为副研究员,2007年底评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流体热质输运和界面行为的实验研究,并在相应科学需求的带动下进行先进流场诊断技术和挑战性空间实验技术的研究。研究工作涉及流体力学、材料和生物的物理过程、现代光学诊断技术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等,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浮力-热毛细对流表面振荡研究”、载人航天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以及“十一五”返回式卫星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曾获全国博士后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世界著名生态学专家李百炼教授: 李教授在"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的相互作用”,“生态复杂性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有突出成就。 李百炼教授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数学与理论生态学终身教授和CAU_UCR 国际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生态复杂性”杂志主编,是国际公认的生态学与生态学建模的权威。1988年,当选美国人类生态科学院院士;2005 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委员会名誉教授;2006年,被评为美国科学促进会(全世界最大的科学家、工程师的国际组织)杰出科学家,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他是极少数活跃在国际生态学前沿的华人科学家。2,李文华,1932年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2年获得前苏联科学院生物学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兼执行局主席,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小流域治理首席专家。 李文华系统总结了我国在农林复合经营和生态农业领域的经验,创立千烟洲生态农业模式,并在亚热带丘陵山地大面积推广。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科学联合会等组织的多个国际研究计划中担任主席、首席科学家等职,领导并参与了多项大型国际生态学研究项目。 李文华用毕生精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途。回首往事,所有的艰辛与快乐都源自几十年前,那最初令他怦然心动的一幅照片。 李文华出生于山东广饶县,是个普通的农家子弟。3,著名生态学专家刘照光长眠这里的是一个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生态保护的老人。这里靠生态建设脱贫致富的藏、羌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长江下游将少受或免受水患的人们将记着他,我们的子孙后代们也将记着他——“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倡导者、著名生态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所长刘照光。 可参考:
阳含熙,中科院院士,生态学家、林学家,我国生态学开拓者之一。李博,中科院院士,植被生态学和草地生态学家,参阅马世骏,中科院院士,昆虫生态学家,参阅百科。庞雄飞,中科院院士,昆虫生态学家,参阅百科。蒋有绪,中科院院士,森林群落学家,参阅孙儒泳,中科院院士,动物生态学家,参阅刘建康,中科院院士,鱼类生态学家,淡水生态学家,参阅张新时,中科院院士,我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创始人,参阅冯宗炜,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我国酸雨研究创始人之一。参阅林鹏,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岸生态学家,参阅金鉴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生态学家,参阅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家,参阅李佩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生态学家,参阅孙铁珩,中国工程院院士,wuran生态学家,参阅辛德惠,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生态学家,参阅可参照名人网-环保名人-生态环境部分,,我所列的都为科研领域所指生态学范畴。不知你所指的生态学范围是否和我指的一样。
孙儒泳 国内生态学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学生科的想起生态学肯定马上就会想起这个人(无它,所有教材的作者他总是排第一)。 孙儒泳(博士,1927年6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双聘院士。主要研究成果 孙儒泳院士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四十多年, 撰写和参与撰写的专著、译著、高校教材等共16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他独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获第二届高校教材评审全国优秀奖和1992年全国教学图书展一等奖。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十六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六项奖励,并于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它平行地出现于两种小啮齿类,生活在草甸中的普通田鼠(Microtus arvalis)和森林中的欧鼠(Clethrionomys glareolus),从而为兽类提供了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证据;同时,提出了地理变异季节相的新概念。他研究长爪沙鼠(Meriones nguiculatus)代谢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发现静止代谢率与平均每日代谢率的变化率不同,提出以20°C下ADMR为主要参数的weiner日能量收支(DEB)模型应予以修正。他提出恒温动物的恒温能力的一个新指数,在应用上优于Ricklef指数。他发现晚成性根田鼠的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呈“S”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般是1-3篇左右。sci论文是博士毕业常见的要求,发表几篇,什么时候发表,是见刊还是检索等,会因学校不同而有差异。
博士就读的学校有很多,每个学校对于博士发表论文都有相应的规定。关于发表sci论文的篇数,有的多,有的少,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篇数要求。比如: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统计学)学科(1)基本要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①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2篇论文;②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另外在EI、MEDLINE收录源刊物或在《中国科学》(中文版)、《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计算数学》或《系统科学与数学》上发表2篇论文。(2)免盲审要求:在本学科领域SCIE收录源期刊(分区表中Q1区或Q2区)上发表1篇论文。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学科(1)基本要求: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达到3.0(含)以上,且至少在国外期刊上发表1篇影响因子达到1.0(含)以上的论文。(2)免盲审要求: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单篇或累计达到8.0(含)以上,且至少在国外期刊上发表1篇影响因子达到3.0(含)以上的论文。3、西北工业大学理学类博士学位,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在SCI、EI检索源刊物和《西北工业大学学术论文投稿指南》上发表本学科学术论文4篇。其中,至少2篇刊物论文被SCI检索(数学学科至少1篇被SCI检索),至少1篇为外文撰写。(2)在SCI检索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至少1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论文属SCI 1区(数学学科属SCI 1区或2区),或SCI影响因子累计达到5.0(数学学科为4.0)以上。如何才能具备发表SCI论文的能力,这里我们分享三点基本功:专业扎实、英语扎实、科研工具扎实。(1)专业扎实专业书本(textbook)一般是讲广泛接受的、陈旧的知识。这个知识肯定要懂,而且对一些数据、公式、或者专业常识能做到非常熟练。(2)英语扎实现在年轻一代的英语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好。所以,这里我不想多说。平常看文献的时候,多注意作者(最好其母语是英语)的用词,句子的展开、段落的发展。(3)科研工具扎实包括室内野外(如果需要)实验技能、写文章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软件工具。关于实验方面的,不同专业要求不一样。在这儿我想说的是,从原始数据到文章成稿的过程中,你可能用到的软件工具:文字的(e.g. Word )、图形的(e.g. Origin, sigmaPlot…)、数据分析统计的(e.g. Excel, SPSS or SAS…)、数据模拟 的(e.g. MathCad, Matlab…)、文献管理的(e.g. Endnote…)及其专业软件。你如果熟练掌握以上软件,不但写文章的效率快,而且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
审稿时间通常都不会太长,1个月左右美国工程博士论文发表不难。但论文有质量是前提。刊物的等级也很重要,在顶级刊物业发表难。美国工程博士论文发表不难。但论文有质量是前提。
1、很多高校还是要求在读博士发表1-2篇SCI论文的,有的高校对SCI刊物分区和影响因子也是有要求的。也需要博士生提高自己的技能,要求稿件逻辑清晰,语句表述通顺易懂,能够证实自己的观点,在修改答复审稿人意见时候也要准确回答,这样的论文发表成功率才是比较高的。2、博士生发表SCI论文也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科研水平,体现自己在学位论文中的参与度和贡献,论文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知识面是否宽广能否适应通识教育等等。博士发表论文对毕业答辩也是很有帮助的,答辩前发表了论文,能够给导师留下较好的印象。3、从将来就业的角度来看,博士生们争取在SCI期刊特别是主流期刊发表论文,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人事管理部门的青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在同层次学校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每个单位和个人都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给自己定位和定目标。更多的博士阶段发表SCI论文要求,以及发表相关知识也可以和专业老师沟通,给您讲解更多发表的知识。️Sci 各个方向可以结合计算机出稿 ,在国内核心卡资质并且要求带课题,所以SCI受到更多作者的青睐。是 高职、事业单位、在读研究生、博士首选。那么申博、保研、毕业、评职、所需了解的【核心期刊icon】【论文】【专利】【著作】有哪些呢?1.SCI,SSCIicon,ISTP,EI,CSSCI ,C刊,南核,北核、科核 2.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3.各专业普刊、学报、核心论文 4.硕论、博论 5.学术专著、教材、独著
能是能,但对毕业或者评职称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而且如果你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旦你将该论文发表到任何期刊时,经知网检测,你的摘抄率会很大,是通过不了也无法发表的。所以楼主要慎重呀!!!
不会不会。不在超话里发帖子是不会显示在超话里的。当你在微博超话发帖时,左下角会显示一个同步到微博,你只要取消同步到微博选项就只会在超话中显示帖子了。
不会,如果只带上超话tag,在发布的微博里不会显示,只有发布到超话里才会显示。也就是说只要发布的内容里只有超话的tag,不发布到超话里是不会显示的。
是的,如果你发布的微博带有超话标签,那么你发布的微博会出现在相关超话里,这样你的微博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也会让你的微博有更多的回复和点赞。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发布的信息违反了超话的相关规定,那么也有可能会被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