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你自己填的志愿哈。如果你不想被志愿之外的录取,就填不服从好啦。滁州学院的前身是滁州师专。在安徽省内大专中排名第一。美术系是最好的系科之一。很多老师很有建树。作品在国家都获奖。可以登陆网站看看。
还可以啊,是2本,没听说过很正常的,因为很多学院都没听过~~学校很漂亮啊!而且有2个校区,感觉挺大的,旁边就是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风景秀丽~`所以滁洲学院的气候环境很不错的~~我那天从艺术楼经过,觉得艺术楼建的很漂亮。。而且由于滁州比较小,滁州学院是滁州最好的大学,所以一有什么活动一般找的都是滁州学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比较占优势~我以前就是在滁州学院里学钢琴的,里面环境很好的,我就是滁州的,我也认识人在滁州学院,感觉还不错,虽然是一个普通的2本。
我们现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不会被传到网上了,注意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传达之网网上一些网站
滁州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校址所在地滁州市,在京沪铁路沿线上,距南京仅50多公里,是安徽省的东大门,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核心经济协作城市,交通便捷、人文荟萃,有“金陵锁钥”、“江淮翡翠”的美誉。学校有南北两个校区,坐落于国家重点风景区名胜区—琅琊山东麓,与“天下第一名亭”的醉翁亭相毗邻。校园内四季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0多人,博士、硕士150多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0人,国家、省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15人。另有兼职教授50多人,外国文教专家4人。学校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大力实施“教授工程”、“博硕士工程”,加速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注重师德建设,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坚持“经济出题目,科研做文章”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科研工作思路,近年来完成省级以上各类研究课题260多个,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分别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科研成果奖励15多项,40多幅美术作品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从上面来看~还是不错的~我挺朋友说过这个学校,他们说比较不错~建议楼主有机会去看看~可以咨询一下这个学校的学生啊~另外如果能选择其他名气较大的学校还是建议不要考虑这个学校~比较保险~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预祝成功~~~
1、《略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哲学观》发表于核心期刊《江苏画刊》 1988年第6期。2、《苦心孤诣、不求闻达-章光新和她的骨艺》发表于《安徽日报》1991年第3期。3、《点点滴滴见真情-浅谈张海涛和他的绘画》发表于《安徽美术家》1991第12期。4、《关于加强美术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思考》发表于中国教育教学丛书1998第8期。5、《界画艺术发展》发表于《书画艺术》1998年第3期。6、《广告学与广告教育问题研究》发表于《滁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7、《论中国画色彩困境》发表于《美术界》2001年第5期。8、《论影响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因素》发表于《安徽美术论坛集》2003年。9、《解读梵高》发表于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10、《论画乃心印》发表于核心期刊《国画家》2003年第4期。11、《宗炳与杜尚的比较》发表于核心期刊《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2、《元代宫廷绘画衰落的探因》发表于国家重点期刊《美术研究》2004年第4期。13、《论宋徽宗对宫廷美术的贡献》发表于核心期刊《美与时代》2004年第7期。14、《批评不必连根拔掉》发表于《世界艺术家》2004年第10期。15、解读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发表于《滁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6、《二十世纪末中国当代美术行程》发表于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17、《文备传统书法探微》发表在核心期刊《美术大观》2005年第10期。18、《新中国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其意义》发表于国家重点期刊《美术》2005年第3期。19、《元代山水画--嬗变与升华》发表在核心期刊《美术大观》2006年第10期;20、《黄宾虹的启示--从学理走向深度的大家》发表在《科教文汇》2006年第11期。21、参与了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安徽省高等学校中国美术欣赏》教材编写。22、《图像中的知识青年的形象及其意义》发表于国家重点期刊《美术观察》2007年第4期。
滁州学院比较好,因为滁州学院是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滁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扩展资料:
截至2020年3月,滁州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滁州学院不错。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教学建设
数据截至2019年5月,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
“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3个应用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
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2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3、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现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9人、副高级职称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读98人)、硕士737人。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获批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
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1名教授作为全国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应邀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1名教授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养人选。1名教授入选我省第五批“特支计划”。
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
校风:爱国荣校尊学敬道
爱国荣校: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滁州学院人最基本的道德情操,是推动滁州学院人志存高远、担当济世的巨大力量。荣校就是热爱学校,不计一己之得失,勇于为校争光,这是凝聚人心的思想基础和情感源泉。
尊学敬道:就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创造。既要谦逊有礼,虚心好学,尊敬师长,又要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磨练,提高自己的修养。
“爱国荣校 尊学敬道”浓缩着滁州学院人对国家和学校深沉的挚爱,寄寓着滁州学院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执着。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滁州学院
滁州学院-大学文化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安徽省滁州市丰乐南路64号、邮编为239000。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滁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位于皖东历史文化名城、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核心城市——滁州市,紧邻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琅琊山和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是教育部优质专科学校建设单位、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连续八年荣获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称号、连续两次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3140人,教职工673人。
校园设施功能齐全,实习实训条件优越。学院现有龙蟠校区、清流校区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140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3亿元。新校区龙蟠校区坐落于滁州市城南科教园区,校园环境优美,设计新颖,教学楼、图书馆、综合实训大楼、现代化运动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套齐全。学院建有机械加工、数控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等9大实训中心,下辖实验实训室9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学院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近万元,居省内同等院校前列。
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内涵建设特色鲜明。学院立足地方办学。设有机电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贸易系、汽车工程系、食品与环境工程系、传媒工程系、基础部、体育部、安徽滁州技师学院等10个教学单位,设置高职专业45个,其中有28个专业与滁州市的智能家电、先进装备、新型化工、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硅基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结构相吻合。学院建有中央财政扶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型课程1门。
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院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现有专任教师547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12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26人,双师型或具备“双师素质”教师218人,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专业带头人10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坛新秀9名,有1名教师入选安徽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出版专著9部,主编和参编教材215部,发表论文千余篇,承担科研项目20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课题3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9项。
合作办学深入推进,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校际合作。连续19年与德资企业博西华(博世-西门子)公司合作,采用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并积极探索“双元制”模式中国化的方法和途径,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充分肯定。学院加强与滁州市及所辖县市区的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合作,成立了校地合作委员会。2013年7月,学院牵头成立安徽滁州职教集团,并当选首任理事长单位。学院通过职教集团平台加强与区域行业企业合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师资培训、协同科研创新、实训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引领区域中高职协调发展。
就业工作成绩突出,服务地方成效显著。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先后两次(2008-2009年度、2010-2011年度)被安徽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至今连续八年被评为“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学院创建以来已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22344名。2009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设立安徽滁州技师学院,培养预备技师、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可开展89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服务。近5年来,学校累计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23000人次,各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26000余人次。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办学声誉持续提升。学院发展得到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支持和肯定。先后荣获教育部高职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安徽省“双师素质”软件类师资培训基地、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滁州市文明单位、滁州市市直企业招工帮办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2013年5月22日,******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学院,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学院提出“将来要争取成为全国的示范典型”的要求与期望。2015年,学院以优秀等次顺利通过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和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被立项为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学院将秉持“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和“修能致用、笃学致远”的校训精神,立足滁州,服务安徽,面向“长三角”,坚持地方性、技能型、合作式发展路径,以内涵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努力把学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占地1140亩。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CHUZHOU POLYTECHNIC),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是安徽省属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优质专科学校建设单位,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由原滁州建筑工程学校、安徽滁州技工学校、滁州市商业干部学校、滁州市供销干部学校、滁州市粮食成人中专学校、滁州市财税干部学校等6所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9年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安徽滁州技师学院。
截至2018年12月,学院共有教职工663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13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47人,有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专业带头人8名,省级优秀教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教坛新秀13名,有34名教师入选安徽省“振兴计划”培养。
“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学院教师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千余篇,承担科研项目20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课题3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9项。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下,是滁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占地面积1140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学院设有机电系、土木系、信息系、经贸系、汽车系、食品与环境系、传媒系、基础部、安徽滁州技师学院等9个教学单位,设置高职专业45个,其中,有28个专业与滁州市的智能家电、先进装备、新型化工、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硅基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结构相吻合。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2162人,教职工673人。学院秉持“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和“修能致用、笃学致远”的校训精神,持续强化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办学声誉与办学规模得到快速提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0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32人,建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0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坛新秀7名,有1名教师入选安徽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成果丰硕。建有中央财政扶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型课程1门。学院实践教学条件优越。建有机械加工、数控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等9大实训中心,下辖实验实训室9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学院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9800多元,居省内同等院校前列。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先后2次(2008-2009年度、2010-2011年度)被安徽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至今连续九年被评为“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自合并组建以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22344名,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上茁壮成长,其中有不少已成为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校际合作。学院连续17年与德资企业博西华(博世-西门子)公司合作,采用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并积极探索“双元制”模式中国化的方法和途径,先后与安徽康佳、扬子集团、长电科技、东菱凯琴等几十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订单教育、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合作关系。学院加强与滁州市及所辖县市区的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合作,成立了校地合作委员会。2013年7月,在滁州市政府的领导下,学院牵头成立安徽滁州职教集团(共有成员单位102家),并当选首任理事长单位。学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辐射作用,以合作培养五年制专科人才为抓手,加强与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衔接、教学科研、实训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引领职业教育,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近四年,本校教师出版专著7部,出版教材167部,发表论文894篇,承担科研项目12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课题3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学院坚持多元发展战略。2009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设立安徽滁州技师学院,培养预备技师、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可开展65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服务。近5年来,学校累计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17000人次,各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26000余人次。学院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肯定。先后荣获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安徽省“双师素质”软件类师资培训基地、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滁州市文明单位、滁州市市直企业招工帮办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学院将立足滁州,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多元办学,以内涵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努力把学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富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所在地---滁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滁州市坐落于皖东大地,毗邻长三角,是安徽省的东大门,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一翼。东部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相连,南部与芜湖市、马鞍山市比邻,西部与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交界,北部接壤江苏省淮阴市、宿迁市。滁州市下辖两市、两区、四县,土地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452.9万人。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京沪铁路、宁西铁路穿城而过,沪陕高速、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直通市域,形成承南起北,连接东西的立体交通网络。滁州火车站作为京沪高铁江北第一站,到北京、上海分别只需要三个半小时和一个半小时。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战略中,规划有轻轨、城际铁路等14条快捷通道连接滁州。市内驱车一小时可达合肥新桥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学院重视国际合作和交流,先后与德国的莱茵应用技术大学、迈哈根学院、杜塞尔多夫大学,韩国的加图立上智大学,美国的微软公司等国外高校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姓名 刘蓓蓓学历与工作经历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 9.2004-7.2009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讲师 11.2007-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本科 9.1998-7.2002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 环境政策分析环境系统分析地方环境治理 环境政策分析环境系统分析 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实施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之“水体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主题“水污染控制政策创新与示范研究”项目“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技术与示范研究”课题,主要完成人,2008-2010;政府多方博弈对排污权交易政策绩效影响研究,南京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负责,2008-2009;发展循环经济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若干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主要完成人,2007-2009;苏州工业园区环境影响后评估及环境战略设计,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技术负责人,2006-2008;无锡新苏南模式发展研究,无锡市委,主要完成人,2007;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以废纸及纸制品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主要参加者,2006-2007长三角区域环境平台构建,(江苏省环保厅科技发展项目),主要完成人,2006-2007;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环境保护规划,国家环保总局,主要完成人,2005-2007;苏南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环境保护模式研究,主要完成人,2005;江苏省地级市自来水公司及污水处理厂绩效审计,江苏省审计厅,主要完成人,2004-2005;武进区生态区建设规划,武进区政府,参与,2004.6-2004.9; 刘蓓蓓,于洋,毕军,张炳,葛俊杰,处罚期望对排污收费政策执行的影响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终审)刘蓓蓓,李凤英,俞钦钦,于洋,毕军。长三角城市环境公平性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已接受)刘蓓蓓,毕军,于洋,俞钦钦。浅议排污交易政策的执行策略:以江苏太湖流域试点为例。排污交易国际会议,南京,2008刘蓓蓓,毕军,区域间招商政策差异存在的原因及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环境优化发展,从边缘走向主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 p126-130刘蓓蓓,毕军,区域间招商政策差异存在的原因及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青岛,2006, p106-110刘蓓蓓,李凤英,毕军。长三角城市环境公平性研究。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南京,2007, p289-294刘蓓蓓,毕军,张海燕。POP场地修复标准研究。第一届POPs论坛论文集,北京,2006, p365-370张炳,毕军,黄和平,刘蓓蓓,袁婕,2008,基于DEA的企业生态效率评价:以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企业为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8(4),p159-166葛俊杰,张炳,刘蓓蓓等,2007,苏南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中国经济报告,2007(4)王晓宁,毕军,刘蓓蓓等。 基于绩效评估的地方环保机构能力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06,26(3)李凤英,曲常胜,刘蓓蓓等。中国高风险行业环境风险保险制度框架分析,“风险、危机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2008卜茂亮,刘蓓蓓,2006,工业结构及水平对区域环境影响分析:以江苏省水污染物排放为例。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第六届年会,2006. p222-230王仕, 葛俊杰, 毕军, 刘蓓蓓,2007中国参与式环境管理的适应及挑战[A]. 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于红霞,丁翔,刘蓓蓓。取代酚类极性有机物C18膜/水分配行为的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2004(2)刘红玲,杨本晓,于红霞,刘蓓蓓。苯酚及其氯代物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和微观机理探讨。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 (1) 刘蓓蓓,葛俊杰,“第五章:环境政策与公众参与”,张玉林,袁增伟等编著,环境与社会讲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2008,p87-112毕军,李荔,刘蓓蓓等,“以创新精神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洪银兴,王荣主编,改革开放三十年:苏州经验,2008,(出版中)毕军,叶维丽,刘蓓蓓等,“分报告7 苏南环境保护模式的创新”,杨卫泽,洪银兴,创新苏南模式研究:无锡的实践与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p242-291毕军,张炳,葛俊杰,刘蓓蓓,李祥妹,“分报告9 苏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环境保护模式”,孙志军,洪银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309-330 刘蓓蓓,毕军,张炳等,受控环境下的排污交易实验系统V1.0,软件著作权毕军,于洋,刘蓓蓓等,受控环境下的环境税费实验系统V1.0,软件著作权袁增伟,毕军,张炳,葛俊杰,刘蓓蓓,黄蕾,方强,化学工业园尾水回用可行性判别方法。毕军,杨洁,张炳,李其亮,刘蓓蓓,葛俊杰,袁增伟,一种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识别的方法。
[1]基于中部崛起的武汉区域金融中心构建机制研究,湖北省教育厅, 2005-2006, 2006年12月结题,项目负责人.[2]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研究,湖北省教育厅, 2008-2009, 2009年12月结题,项目负责人.[3]货币政策的县域传导机制与政策效率研究——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教育厅, 2009-2010, 2010年12月结题,项目负责人.[4]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与风险控制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09-2012, 2012年结题, 5/7.[5]转型后期成本分摊的社会公正性与积极合理性的耦合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8-2012,在研, 3/8.[6]利率变动对湖北省支柱产业影响的成本效应研究,湖北省教育厅, 2012-2013,在研,项目负责人.近年来论文发表情况:李琼.货币政策在县域传导失效的原因分析.湖北社会科学, 2010(11).李琼.利益集团的政府俘获、行政腐败与高行政成本.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1(3).新华文摘检索.李琼.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冲击.商业时代, 2008(9).李琼.中国信贷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9(12).徐彬,李琼.中国经济转型成本分摊的现实演进与公正性检验.改革, 2010(5).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课题组.转型与发展成果分享理论及中国样本分析.发展研究, 2010(1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一、引进计划
见附件
二、引进条件
(一)基本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具备较高的素养、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
(二)人才标准
1.领军人才
符合安徽省财政厅、教育厅财教〔2016〕1805号文件认定的一类、二类和三类人才标准条件的、省级人才(见附件1)。
2.拔尖人才
年龄在50周岁及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授(或教授级高工),学术影响较大,业绩成果丰硕,工作能力突出,能够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拔尖人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②主持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二类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③获得一类科研奖励(前5名),或二类二等(前3名)以上科研奖励1项以上。
3.青年英才
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符合省委编办批准的我校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方案之《滁州学院人才标准》规定的条件。其中:
A类青年英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已评聘本科高校副教授职称,或以第一作者发表本学科高水平学术论文(理工科发表一类期刊论文5篇以上,其中SCI二区以上不少于1篇;人文社科发表二类期刊论文3篇以上);②主持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二类以上科研项目;③获得二类一等以上(前8名)、二等(前5名)科研奖励1项以上。
B类青年英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已正式出站的博士后;②以第一作者发表本学科高水平学术论文(理工科发表一类期刊论文3篇以上、人文社科发表二类期刊论文2篇以上);③主持省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三类(不含厅级重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上科研项目;④获得二类一等以上科研奖励,或二等(前5名)、三等(第1名)科研奖励1项以上。
C类青年英才应以第一作者发表本学科高水平学术论文(理工科发表一类期刊论文、人文社科发表二类期刊论文)1篇以上。
4.行业企业人才
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和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具有5年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工作经历,并主持或参与(前5名)过本行业重大技术研发(攻关)项目,或具有多项国家专利技术,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5.人才团队
由三类以上领军人才领衔,以拔尖人才、青年英才或行业企业人才等为主体组成,具有相对稳定的团队合作机制,已取得良好合作成效和共同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在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已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三、引进待遇
见附件
四、引进方式
高层次人才引进分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两种方式。全职引进主要通过公开招聘、工作调动等,报经省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的以占编方式聘用。柔性引进按学校相关文件执行,由学校自主研究聘用。高层次人才团队可以专、兼职相结合方式引进,具体“一事一议”。
五、选聘程序
1.报名。高层次人才应聘请直接发送个人简历电子版至各二级学院招聘邮箱,按照“毕业学校—学历层次—所学专业—姓名—应聘单位(学院)”格式标明应聘信息,并保证所提交的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2.资格审查。各二级学院进行资格审核,审核通过后,通过电话通知应聘者考核的内容、方式、时间和地点等。
被通知来校参加考核的人员,应携带以下材料:个人简历、身份证、各阶段学历学位证书、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应届毕业生)、部分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证明等材料(以上材料均验原件、留存部分复印件)。
3.考核考察。由用人单位组织相关学科专家(不少于7人)进行考核考察。高层次人才根据实际可以通过试讲、面试、面谈等方式进行。考察采取多种形式,由人事处和用人单位共同完成,具体考察初步拟聘人选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专业功底等情况。
4.录用公示。经考核考察、用人单位会议研究推荐、通过人事处考察和审核的拟聘人选,提交学校会议研究审定,确定拟聘人选,在学校人事处网站公示7天。
5.体检报到。经公示无异议的,签订就业协议,体检由学校统一组织在指定的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体检合格、符合招聘条件的拟聘人员,根据人事处通知及时到校办理报到手续。
六、相关说明
1.本公告为预公告,引进计划和条件等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结果为准。主管部门审批后如有调整,另行公告通知。
2.对业绩特别突出的或列入学校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首批申硕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急需引进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可视实际工作需要,根据业绩和聘期目标任务设定等实行“一人一议”。
3.行业企业人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工程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参照执行A类青年英才引进待遇;具有硕士学位的高级工程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符合入编条件并报经省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按照在编、副教授待遇引进,不再享受其他特殊引进待遇。
4.人才标准中所列业绩成果,以学校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时其前五年所取得的业绩成果为主,有关等级、类别依照《安徽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皖教人〔2016〕1号)和学校有关文件规定。
5.聘期目标任务及考核和其他事宜按照《滁州学院关于印发人才招聘工作暂行办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办法(试行)的通知》(校政人〔2020〕3号)等规定执行。
七、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会峰西路1号滁州学院人事处
邮编:239000
联系人:王老师、贾老师
联系电话:
Email:
网址:
引进计划.docx
引进待遇.docx
领军人才标准.doc
安徽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节选).pdf
滁州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办法(试行).pdf
滁州学院
2020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