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媒体要看实际的转化率 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做新媒体的目标就是通过这些新兴的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产品,最后购买我们的产品。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运营人员一步步将用户诱导到我们的转化路径上来。 首先是让用户知道我们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来扩大知名度,让用户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从而让他们主动去登陆我们的产品官网。 其次是想办法引导用户注册,让他们从只看不买的粉丝变成我们的实际注册用户。 最后就是让用户购买我们的产品啦。
浅谈新媒体营销优势及方式
新媒体营销是指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的模式。在带来巨大革新的年代,营销思维也带来巨大改变,体验性(experience)、沟通性(communicate)、差异性(variation)、创造性(creativity)、关联性(relation),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时代。 并且出现了网络杂志、博客、TAG、SNS、RSS、WIKI等这些新兴的媒体。下面我通过本论文为大家介绍新媒体营销优势及方式。
论文摘要: 新媒体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并在传递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新媒体营销的优势,把握新媒体营销的方式,对营销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 新媒体;新媒体营销;微博;微信;客户端
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工具不断的增加以及迭代更新,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交活动已离不开新媒体,包括微博、QQ、微信等等,相信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移动用户不管有事没事,每天都会习惯性地打开那些社交工具,可见,用户对新媒体工具的依赖正是营销者看中的一大客户群。由此,每个聪明的营销者都不会轻易放过这个肥腻的市场,做移动互联网的营销首选新媒体是再正确不过,哪怕最初只是以社交为目的,通过这些平台去认识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主动关注你,这也将是营销资源的累积。
1 新媒体营销的概念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的概念在1967年就被提出了,那个时候新浪、腾讯还没有博客、微博,更没有微信,百度正准备上市,优酷土豆还没成立……关于新媒体的界定,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首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对于旧而言;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代表这个时间段的新媒体形态;第三,新媒体是一个发展概念,它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即新媒体要不断更“新”;当前,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多样化及大数据云计算能力的发展,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客户端成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
新媒体营销的概念
新媒体营销是在新媒体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这种渠道开展的营销活动。
传统的营销追求的是所谓的“覆盖量”(或者叫到达率),在报刊杂志上的体现就是发行量,在电视广播上的体现就是收视率,在网站上,便是访问量。将广告或者公关文章加载到覆盖量高的媒体上,便可以达到较多的注意。这种传播方式本质上属于宣传模式基本上传播路径是单向的。
与传统的营销相比,新媒体的营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营销模式,不仅仅能够精确的获取访问量,甚至能够收集整理出访问的来源、访问的时间、受众的年龄、地域、以及生活、消费习惯等等。这样比传统营销更精准、更有效、更节省时间。而且事实表明,采用新媒体营销将会使企业能够由单极向多极发展,选择更多;企业更有效收集客户资料,针对目标客户营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快更好的进行企业品牌宣传。
总的来说,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
2 新媒体营销的优势
信息公开透明
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所发布的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每一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一则轰动的消息又或者一篇有趣的内容在社交圈中分享出去,能够引起用户共鸣的,他们会选择主动转发和传播,不但成本小,而且营销效果好。
在此之前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所发布的信息对用户来说是有价值的,若你只是一个普通企业或者营销者,本来就没有基本的公信力度,如果一开始就在为做营销而做内容得话,所谓的广告不断刷屏,你的用户也将拒而远之。因此,做好内容是关键,让用户自然地认可和接受,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主动去关注你,营销效果也就水到渠成。
另外,抓住新媒体的这一特点,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机会,以关注热门事件刺激营销内容的传播为例子,最常见的是事件营销。就如前几天发生的.“优衣库试衣间”事件,短短的时间内引发的转载量已达数亿,可见新媒体营销的力量,这种借势营销的方式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因为对于一些不那么正当的炒作或者是营销策划,在达到营销效果的同时也担负着一定的风险,炒得好便是营销,炒的不好将会自毁,在善于创造的同时更要量力而行。
用户目标精准
在新媒体平台上,营销者可根据用户的资料信息、发布内容和显示出来的地理位置判断哪些是自己的目标用户,对于用户的喜好,兴趣方向一目了然,从而可加强对这部分用户的有可能关注的内容进行分享,当他们需要的时候也就会自动找上门。
假设你的营销产品是关于旅游业的,在你的社交圈中,多多关注那些经常晒旅游照片,各种吃喝玩乐内容分享的用户,研究他们的需求方向,分析得出他们的购买力,对于自身产品的定位定价都有一定的帮助,适时营销,必然会有收获。
用户互动性强
新媒体最初是以社交互动为主要目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发展成营销。以微信微博平台为代表,营销性质最强烈,对于发布的每一篇内容,用户可通过点赞评论给予商家一种反馈,在获得这种信息之后,营销者便可对自己的营销方式作出调整,可见,每一次互动都可看作是营销的成果。
当然,除了商家不愿错失新媒体的营销机会以外,新媒体也不愿错失给商家带来营销的机会,QQ近期新增的公众号服务功能,也是为营销而生,起初QQ只有空间、邮件、群消息推送可称为营销途径,局限性较大造成用户对营销的反感,如今开启公众号,将营销更加正规化。
3 新媒体营销的方式
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就是利用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微博这个新型的媒体,企业通过每天更新的内容跟大家交流,或者发起大家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发布宣传企业新闻、产品、文化等企业相关信息,慢慢地形成的一个固定互动交流圈子,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微信营销
微信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方式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精准推送信息的同时更能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基于微信的种种优势,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客户服务营销也成为继微博之后的又一新兴营销渠道。微博的天然特性更适合品牌传播,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微博的传播广度和速度惊人,但是传播深度及互动深度不及微信。微博好比一个人下面有几万人听众的演讲场合,更有广度,而微信好比两个好友冬日下午在茶楼泡上一壶普洱茶席地而坐,更有深度。
APP客户端营销
APP营销即应用程序营销,是指通过定制手机软件、SNS及社区等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来开展的营销活动的总称,其中APP亦即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而当前的APP营销多指第三方智能移动平台的应用程序营销。
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APP客户端上网的方式,而目前国内各大电商,均拥有了自己的APP客户端,这宣示着中国的移动营销时代已经“燎原”。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影响的时代背景下,营销企业必须适应新的传播时代,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对广告进行精准有效的投放,从而使广告发挥更大的传播效果。
3 态度
互联网与其他营销手段之间的影响非常强烈。Brigitte Muller和Jean-Louis Chandon 在2004年6月出版的《营销传播期刊》(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消费者在访问某品牌网站后将更倾向于对该品牌产生正面联想。
信任度
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研究。Hong-Youl Ha在《产品及品牌管理期刊》(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2004年版中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品牌信任度问题。他指出,在互联网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传统信任建设策略都能发挥作用。网络安全、个人隐私、品牌名称、口碑、消费者上网经验以及广告信息质量,这些因素都对建立品牌信任度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只有当这六个因素同时具备时,才能够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互动性
Wendy Macias在2003年秋季版的《当今热点与广告研究期刊》(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 Research in Advertising)发表文章,研究网站的互动程度对消费者理解网站内容的影响。经过研究,她指出,越高的互动程度越有利于消费者理解网站的内容。
娱乐性
Arthur Raney, Laura Arpan, Kartik Pashupati 和 Dale Brill在2003年秋季版的《互动营销期刊》(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上发表文章,考察了网站上娱乐和互动内容的效果。研究表明,娱乐元素中加入更多的品牌特征,将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回忆度。此外,网站越有趣,消费者再次访问的机会也就越大。
正当互联网通过电脑不断延伸的同时,手机也逐渐成为营销者建立品牌资产的一项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熊澄宇.新媒体与移动通讯[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
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
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
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
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
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
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
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
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
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个人感觉,一是提升从业者素质问题,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三是政府监管。这个是整体而言的,具体则可以展开。
在《受众分析》这本书里,麦奎尔搭建了一个理论研究的,提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这一概念。我从麦奎尔的理论范式出发,结合新时代环境下融合媒体的变局,试谈受众的角色转变。虽然受众并未消逝,却拥有了新的时代意义。这种新的变化与其说体现在新的定义上,不如说更为明显地体现在作为受众的每一个个体对于所处的受众大环境的新感知上。首先,这种新变化表现在:受众从批判学派认为的传播链条的末端(End)转变成当代传播环境下的中转环(Linked Chain)。受众不再是受操控的无知被动的接受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发散开新的信息,充当信息源头。其次,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呈现出更强的个体差异,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阅读印制好的报纸,实质是在阅读编辑筛选好的消息组合。受众观看电视节目,多是电视内容牵引着受众的注意力直到受众接受它。而在全媒体时代,LBS等基于地理定位推送信息的服务,更加符合受众的地域接近性。最后,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日益发挥作用,使权威媒体的刺激减弱,淡化了批判学派眼里传媒单向度施予受众的“心理无知”控制概念,使受众可以真正从自己的社会条件出发去解读媒介文本,并建构意义。麦奎尔在书中关于新媒体与受众的未来,做了一小节的探讨和预测。围绕“所指对象的消解”(Breakdown of The Referent)展开,他说:“没有人再乐意与他人同时接受相同的信息包”,细分化的受众以及受众需求的日益独特、多元化成为个性化传播时代的特征;可是,在基于拓展而非取代旧时代受众行为的模式下,受众却可以比任何时候人数都要多,规模也更为巨大,就好比回到了那个大众受众当道的沉默年代(Quiet Era)。这一问题同样值得思考,麦奎尔并不是一位技术决定论者,他在研究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时候也提出,我们不该仅仅从技术层面去思考一种新类型的受众形成的原因。他在肯定技术直接推动受众细分化、选择个性化的同时,亦辩证地提出这些新媒介技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受众行为。即使在传播渠道大大丰富的今天,大量的传播机器仍然准备开足马力努力将受众最大化。现实如此,从鲜明的传播者本位角度出发去做决定,也的确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就目前的受众实质而言,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巨变是对旧有受众行为的某种拓展,而非彻底改变。从“存在即合理”的角度看,麦奎尔相信传统模式下的大众受众仍有存在理由并且仍会适应现实情况,而新媒体孕育出新受众也是必然,只是这个孕育的结果如何被定量定性,是一个暂不可知的受多种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即他所说的“潜力未知”。《受众分析》的译者刘燕南在前言中指出:“麦奎尔对于传播技术发展与未来受众的探讨,并非一维的,而是二维或多维的;既是技术的,也是社会的。”或许也印证着麦奎尔一向抱有的观点:受众的形成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受众不只是技术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来源:青年记者2013年5月上
作为一种依托数字技术平台进行传播的现代化媒介,新媒体仅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便获得了传统媒体近百年才慢慢拥有的受众。也正是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为我们带来信息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变得不容忽视起来。一、新媒体的定义(一)新媒体的产生与界定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是1967年由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这一时髦单词提出之后,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新媒体?如何界定新媒体?时至今日,可以说仍旧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这种学术畏途的产生,英国学者理查德?厄豪尔斯曾分析过这样三个原因:“首先,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领域,即使最时兴的研究,到它成熟时就已经可能过时了;其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已经树立起来的重要文本和经典文本还很少;第三,甚至是‘新媒体’的定义还有待解决”[1]。事实上,自新媒体诞生以来,它的的发展历程经由精英媒体到大众媒体再到个人媒体这样三个阶段,不过也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和以往通过数百年时间才完成几个阶段发展的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发展速度惊人的新兴领域。在这样的发展速度面前想要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度分析立言,找出符合其现在乃至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义,是必须要再过一些时日,一方面观察其发展变化,一方面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虽然“新媒体”至今为止还并未存在一个确定的概念,但却已有了对于其相对准确的认识,而本文更倾向于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以及四川师范大学石磊博士的观点,即“相对论”的观点。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2]”同时,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天府早报》副总编石磊博士在《新媒体概论》中也对新媒体做了界定,他指出:新媒体一词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3]。(二)新媒体的构成要素新媒体虽然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对于现阶段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构成要素却有以下共识:1.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如果说传统媒体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那么新媒体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二、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与优势关于新媒体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对于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业界与学术界则有以下几点共识:1.交互性与及时性尼古拉·尼葛洛交庞帝曾经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当中中对“被动的旧媒体”与“互动的新媒体”进行了比较,认为交互式传播是新媒体的一种常态传播,这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是具有很大区别的。以伦敦火车相撞案为例:1999年10月初,伦敦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火车相撞事件,事发清晨,正是当天报纸出版之后,而下一次报纸出版还要十几个小时。这时,《卫报》网站立刻将现场照片、事发目击等报道送到网上,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受众发生的一切。可见,早在1999年,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已无可比拟。时至今日,发展中的互联网的传播时效已远远超过了报纸,仅需要第一现场的民众一条微博便可以广而告之。在拥有及时性的同时,新媒体也拥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互动中,新媒体则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制约,只要所处区域内有信号覆盖,便可以高速传播和更新信息,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评论都立即生效,可以直接与编者进行在线交流,几乎做到了与新闻事件同步。同时的,网络平台对于信息门槛的降低,使信息接收方和传播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一平等的平台上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至此,信息传播才逐渐真正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草根”话语权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尊重。2.海量性与共享性进入微博,我们可以看到大到社会热点、小至好友心情的众多信息,而云盘的使用则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汇聚共享。依托数字化平台,新媒体克服了报纸版面的容量限制使信息得以海量传播,冲破了广播电视的单方传播与不可重复性,使资源得以下载共享,这种“天涯若比邻”式的区域覆盖使受众在随时输录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便捷获得世界各地的讯息,而空间与时间上的开放性也促成了讯息的海量性,受众在汲取所需的同时也成为的信息的传播者,使受众在海量信息与讯息共享中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3.多媒体与超文本新媒体使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是一种以结点为单位的超文本呈现。相同的,新媒体的传播也是以是超文本、超链接为依托,以结点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的。面对不同受众的需求,信息通过这些结点的不同链接,构成特定的信息网络,提供不同事物信息媒体形式。网络将传统媒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对于用户来说,信息最终以何种媒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完全由用户根据信息的内容、自己的爱好以及接收条件自行决定”[5]。4.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出现后,虚拟社区、网络群团相继出现,受众不再受播出流程和内容的限制;各种网络平台尤其是博客微博的蹿红,使新媒体个性化与社群化这一特点便更加显著起来。以博客为例,对于博客最形象的比喻应该是公开性与私密性并存的“对外开放的私人闺房”。在这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的书写自己具有倾向性的个性化愿望,收看你的受众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回复。在具备这种个性化的同时,受众也在这个社群化的平台上拥有一群特定的观看者和收听人群。通过以上特点不难看出,以互联网为代表新媒体其优势在于:网络培养了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念,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是一种注重个性创新和个性文化的传播,它拒斥千人一面,崇尚文化多元;网络传播营造出人们通过自由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网络传播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使人类文化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时空的边界[6]。而这些,也正是新媒体能够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了必要性。三、新媒体所存在的问题新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它也暴露诸多问题(一)网络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良莠不齐,低俗虚假信息泛滥新媒体发展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便是信息量的绝对增加。根据美国学者弗莱德里克曾经做过的推算,即使以5年为周期来计算,也意味着,在今后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量将达到我们今天信息量的100万倍[7]。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克服了报纸的版面限制,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栏,使信息得爆炸式的增长。然而正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使得信息良莠难辨,低俗淫秽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而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为了引起关注则不惜捏造虚假新闻。据悉,2010年2月20日至21日,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级地震。从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渔翁”作出行政拘留。这些网络大V,利用网络的快捷传播与迅速扩散,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进而谋取不当利益成为网络“大谣”,在误导民众判断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二)市场利益驱使供应商传播不良信息,法律法规却未能跟上中新网曾发表消息称:“传媒与出版业是现在乃至新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受新媒体广大的受众市场与几何倍的利润回报的驱使,一些供应商便甘心以“人为财死”的方式追求眼前利益,无视法规法纪,向网络中大量投放、传播不良信息。以楼宇电视为例,由于户外广告媒体的不断增多,加快了户外广告投放额的上涨幅度。北京、上海、广州的楼宇电视与电梯平面媒体发展空间广阔,成长环境优越,面向的高、中收入消费群体相对集中,与其他市场相比,增幅显著,提升了一级市场的户外投放份额。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目前尚无播发新闻信息的资质,广告是其惟一内容,侵害了人们的公共空间,单一地播发商业广告,造成了“视觉污染”[8]。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管理中,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从而使牟取暴利的营运商罔顾社会责任,导致市场经营秩序无法得到维系。(三)网络平台在提供便捷言论的同时产生网络暴力,使公民隐私难以维护网络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平台,人们在畅所欲言的同时也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即:一定规模的有组织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非理性、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9]这样的行为使得言论自由产生异化,“人肉搜索”成为一些人泄愤的途径,公民的隐私权变得难以维护。以胡伊萱案为例,由于孕妇谭培培诱杀送其回家的善良少女的行为,导致满腔怒火的网民曝光了谭培培父母以及妹妹等不涉案者的个人信息进而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虽然这是大多数网民处于“公愤”与的行为“正义感”希望替枉死少女出气,但这样的行为,归根到底仍旧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而这案例并不是个案。可见,网络暴力影响着公民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侵害。(四)网络制度尚未完善,侵权抄袭现象难以遏制版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就是法律赋予创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表达、复制、传播及利用的控制权。它不是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在因特网中的微博、博文等,只要是首次公开表达的创造性表达,都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10]然而,由于网络上信息流通量大,审核能力有限,再加之在这个虚拟平台上通过网民的注册账号很难追查到本人,使得版权的维护变得举步维艰。大多数时候,人们仅仅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任意复制、抄袭他人的言论,并在未经作者允许的情况下任意转播他人作品。这样的行为已然侵权,却由于提供了大量可供免费快捷下载的资料,使得很多网民也乐于接受这样的 “免费午餐”,从而形成了既有抄袭者复制,又有传阅者下载的网络环境,也使侵权现象在网络上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许可”的行为。(五)政府监督困难,网络公信力有待提高2008年6月,中国已大幅超过美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达到亿。面对这样庞大的网民人数,要做好统计监督,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统计与规范过程。现今,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难度较大,仍然缺乏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监督力与审核力,一些希望借助谣言来博得眼球的网络媒体便不顾职业道德,大量散布谣言假新闻,造成了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缺失公信力的局面。(六)网络中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麻醉作用”与“数字鸿沟”的扩大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曾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针对现代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提出了“麻醉作用”一说,认为:大众媒介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占用人们的时间,使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自我满足中,从而丧失社会行动能力;所传递的浅俗、煽情化的内容,使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退化;使人们成为不假思索顺从现状的单面人。本文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所阐述的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同样也是网络所存在的问题。网络具有信息海量传播的特点,然而,在这些成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表层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新异性与刺激性,在吸引人们去点击阅读的同时也侵占了人们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肤浅的八卦娱乐之中,加之网络上缺乏深度的评论对人们的误导,很容易使人们沉溺在虚拟信息中难以自拔,失去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此外,网络在带来信息量增大的同时也产生了“数字鸿沟”。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一种“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随着新媒体发展中信息量的进一步增大,由于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与接受数字技术的机会的差异,便很可能会造成比大众传媒时代“知沟”更大的“数字鸿沟”产生。(七)负面舆论堆积造成“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网友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匿名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发表偏激言论,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现象,从“郭美美”、“干露露”到“天价月饼”、“豪华跑车”,由一点进而延伸到各个领域的负面信息五花八门,充斥全屏。就连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网络上也更多的表现成为了一种异化与奢侈,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认为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法律,长久如此,将会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缺失,投机主义已及社会风气恶化。四、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由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带来言论繁荣的同时也在带来言论失控与社会动荡的风险。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研究有效解决对策,对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几点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解决措施:(一)借助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健全信息审核平台信息审核是筛选网络信息是否适合传播的第一道门槛,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健立健全相信息审核机制这一关卡,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大面积传播,将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阶段。然而,在数量巨大的网民面前这样的审核并不好开展,因此,应借助广大受众的力量。由于受众是网络信息的直接受传者同时,是网络低俗虚假信息的第一受害人,因此,受众具有对媒介活动进行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可以通过个人信息反馈等手段建立民间信息审核平台,由“公众利益”来制约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展。(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法律规范应当如期而至。但是,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关于网络规范方面的立法资料还相对较少,在网络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法条法规。因此,应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注重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与著作权。使民众在享受自己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至于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罔顾他人的合法权力,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以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三)加强国家政府的舆论管控,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传播学教授郭庆光在《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这一章节中认为:“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12]。国家与政府强作为强力的管理者,在解决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上也居于主导地位。2007年中共中央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学习就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2008年,前总书记胡锦涛开与网民交流之先河,大力发展媒介和文化产业,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可以看到,国家正在重视和支持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于新媒体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将对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与舆论的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只有国家和政府站出来指导的舆论方向,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崭新阵地,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四)依托政府支持,加大技术监控治理力度从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来看,新媒体传播是产业链式的传播。整个传播过程需要涉及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移动平台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终端提供商、渠道合作伙伴等诸多环节。因此,新媒体的内容安全,也同样需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针对有害内容源、有害内容传播渠道、以及最终目标(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全生态系的防护体系,才能对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保障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应以政府为依托,研究不良信息传播的演化机制,加强对网络通信软件、网络传输内容的管理。规范应用商店对通讯软件的检验和测试流程,使用户,尤其是抱有新异心理的未成年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受到一定的合理制约,使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体系更加干净与安全。(五)媒体人增强自身自律感,坚守职业道德提高“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媒体人的自律与其对于职业道德的坚守,作为一个媒体人,其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便是在威胁与利益面前,坚守媒体从业者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面对问题深入调查,客观负责的评论,促进积极信息的传播,这是网络媒体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自律”换“自由”,以自律公约的形式强化自我约束和管理力度,才能在获得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使网民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六)提高网民素质,实行网络实名制在网络普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网民的思考与辨别能力,使网民具备对事件的基本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真实客观的负面信息报道,以避免将谣言信以为真而产生情绪激化。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是网络存在大量谣言的重要原因,虚拟身份使得一些网民认为自己可以摆脱法律的规范而大肆造谣散布非法信息,在一些主要领域实行实名制则可以辅助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民的行为,也为网络安全与“清网”行动提供了便捷。找出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未来,新媒体会将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发展,新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如何良好地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是需要国家、政府、媒体人乃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的,也只有这样,新媒体才能健康发展,社会也才能的构建和谐。
个人感觉,一是提升从业者素质问题,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三是政府监管。这个是整体而言的,具体则可以展开。
电视、新闻、影视剧这些传播方式,在传播学领域中,叫做大众传播,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他们又有什么新的进展呢
媒体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我整理了媒体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你有用。
参考文献
[1]刘扬。 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影视剧传播与本体美学特征 [J]民族艺术研究 .
[2]陈共德。 我国新媒体电影发展路径分析 艺术评论 [J] .
[3]陈思羽,姜东波。 论影视媒体的新媒体化转型[J] 艺术百家 .
[4]宁翔。 论新媒体广告的现在与未来 [J] 电影评介 .
[5]权亚楠。 微电影流行性成因分析 [J] 电影评介 .
[6]姜燕。 新媒体对新世纪十年中国电影制作的影响 [J] 现代传播 .
[7]陈吉。 一场失却了灵魂的杂耍--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批判[J] 探索与争鸣.
[8]石磊。 新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5.
[9]郭宇靖,张家正。 微电影:商业色彩下的电影梦 [J] 中国传媒科技 .
[10]齐伟。 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 [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11]刘瑞红,梁锐。 影视领域中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分析 [J] 电影文学 .
[12]未知作者。 从影视到影像--北京电影学院首届“新视像·新媒体艺术节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3]吴徐君。 综合性院校影视和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 电影文学 .
[14]孔彬。 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 [J] 广播与电视技术 .
[15]未知作者。 上海电影节巴塞罗那首度跨界举办新媒体论坛 [J] 互联网天地 .
[16]李鹏。 互联网--第二媒介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纪元 [J] 电影评介 .
[17]甘美忠。 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 [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18]唐乘花,肖凭。 浅论微电影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 [J] 消费导刊 .
[19]刘新业。 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传播变革 [N] 沈阳大学学报 .
[20]张名章。 网络剧的'艺术生成与美学特征 [J] 民族艺术研究 .
[21]未知作者。 新媒体,人人看电影?人人做电影?[J] 中国传媒科技 .
[22]林三芳。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影的平民化路线-兼论新媒体对国产电影平民化的影响[J] 当代文坛 .
[23]韩学周,马萱。 新媒体营销在电影中的推广应用--以《失恋 33 天》为例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4]谷国庆。 电影发行的新媒体渠道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5]黄凌子。 影像、网络与大众--以《11 度青春》为例看”新媒体电影“现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 .
[26]卢志强,张丽。 新媒体冲击下的影视与音乐产业 [J] 电影评介 .
[27]秦翼。 新媒体时代电影趣味的多元化转变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8]柳婷婷。 网络新媒体电影评论概析 [J] 电影评介 .
[29]向勇,李天昀。 试论新媒体电影的版权保护问题 [J] 艺术评论 .
[30]未知作者 新媒体:人人看电影,人人做电影[J] 中国传媒科技。2011(6)Christina Fan. Twitter Used to Predict Box Office Revenues. [OL]
[31]Seung-Bo ParkKyeong,Jin OhGeun-Sik Jo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 movie using character-net. [J]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32]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33]Delon, J. Movie and video scale-time equalization application to flicker reduc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34]Ufuk SakaryaZiya TelatarA. Aydin Alatan .Dominant sets based movie scene detection.[J] Signal Processing
作为一种依托数字技术平台进行传播的现代化媒介,新媒体仅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便获得了传统媒体近百年才慢慢拥有的受众。也正是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为我们带来信息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变得不容忽视起来。一、新媒体的定义(一)新媒体的产生与界定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是1967年由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这一时髦单词提出之后,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新媒体?如何界定新媒体?时至今日,可以说仍旧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这种学术畏途的产生,英国学者理查德?厄豪尔斯曾分析过这样三个原因:“首先,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领域,即使最时兴的研究,到它成熟时就已经可能过时了;其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已经树立起来的重要文本和经典文本还很少;第三,甚至是‘新媒体’的定义还有待解决”[1]。事实上,自新媒体诞生以来,它的的发展历程经由精英媒体到大众媒体再到个人媒体这样三个阶段,不过也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和以往通过数百年时间才完成几个阶段发展的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发展速度惊人的新兴领域。在这样的发展速度面前想要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度分析立言,找出符合其现在乃至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义,是必须要再过一些时日,一方面观察其发展变化,一方面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虽然“新媒体”至今为止还并未存在一个确定的概念,但却已有了对于其相对准确的认识,而本文更倾向于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以及四川师范大学石磊博士的观点,即“相对论”的观点。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2]”同时,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天府早报》副总编石磊博士在《新媒体概论》中也对新媒体做了界定,他指出:新媒体一词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3]。(二)新媒体的构成要素新媒体虽然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对于现阶段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构成要素却有以下共识:1.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如果说传统媒体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那么新媒体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二、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与优势关于新媒体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对于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业界与学术界则有以下几点共识:1.交互性与及时性尼古拉·尼葛洛交庞帝曾经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当中中对“被动的旧媒体”与“互动的新媒体”进行了比较,认为交互式传播是新媒体的一种常态传播,这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是具有很大区别的。以伦敦火车相撞案为例:1999年10月初,伦敦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火车相撞事件,事发清晨,正是当天报纸出版之后,而下一次报纸出版还要十几个小时。这时,《卫报》网站立刻将现场照片、事发目击等报道送到网上,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受众发生的一切。可见,早在1999年,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已无可比拟。时至今日,发展中的互联网的传播时效已远远超过了报纸,仅需要第一现场的民众一条微博便可以广而告之。在拥有及时性的同时,新媒体也拥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互动中,新媒体则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制约,只要所处区域内有信号覆盖,便可以高速传播和更新信息,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评论都立即生效,可以直接与编者进行在线交流,几乎做到了与新闻事件同步。同时的,网络平台对于信息门槛的降低,使信息接收方和传播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一平等的平台上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至此,信息传播才逐渐真正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草根”话语权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尊重。2.海量性与共享性进入微博,我们可以看到大到社会热点、小至好友心情的众多信息,而云盘的使用则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汇聚共享。依托数字化平台,新媒体克服了报纸版面的容量限制使信息得以海量传播,冲破了广播电视的单方传播与不可重复性,使资源得以下载共享,这种“天涯若比邻”式的区域覆盖使受众在随时输录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便捷获得世界各地的讯息,而空间与时间上的开放性也促成了讯息的海量性,受众在汲取所需的同时也成为的信息的传播者,使受众在海量信息与讯息共享中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3.多媒体与超文本新媒体使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是一种以结点为单位的超文本呈现。相同的,新媒体的传播也是以是超文本、超链接为依托,以结点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的。面对不同受众的需求,信息通过这些结点的不同链接,构成特定的信息网络,提供不同事物信息媒体形式。网络将传统媒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对于用户来说,信息最终以何种媒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完全由用户根据信息的内容、自己的爱好以及接收条件自行决定”[5]。4.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出现后,虚拟社区、网络群团相继出现,受众不再受播出流程和内容的限制;各种网络平台尤其是博客微博的蹿红,使新媒体个性化与社群化这一特点便更加显著起来。以博客为例,对于博客最形象的比喻应该是公开性与私密性并存的“对外开放的私人闺房”。在这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的书写自己具有倾向性的个性化愿望,收看你的受众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回复。在具备这种个性化的同时,受众也在这个社群化的平台上拥有一群特定的观看者和收听人群。通过以上特点不难看出,以互联网为代表新媒体其优势在于:网络培养了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念,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是一种注重个性创新和个性文化的传播,它拒斥千人一面,崇尚文化多元;网络传播营造出人们通过自由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网络传播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使人类文化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时空的边界[6]。而这些,也正是新媒体能够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了必要性。三、新媒体所存在的问题新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它也暴露诸多问题(一)网络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良莠不齐,低俗虚假信息泛滥新媒体发展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便是信息量的绝对增加。根据美国学者弗莱德里克曾经做过的推算,即使以5年为周期来计算,也意味着,在今后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量将达到我们今天信息量的100万倍[7]。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克服了报纸的版面限制,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栏,使信息得爆炸式的增长。然而正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使得信息良莠难辨,低俗淫秽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而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为了引起关注则不惜捏造虚假新闻。据悉,2010年2月20日至21日,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级地震。从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渔翁”作出行政拘留。这些网络大V,利用网络的快捷传播与迅速扩散,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进而谋取不当利益成为网络“大谣”,在误导民众判断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二)市场利益驱使供应商传播不良信息,法律法规却未能跟上中新网曾发表消息称:“传媒与出版业是现在乃至新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受新媒体广大的受众市场与几何倍的利润回报的驱使,一些供应商便甘心以“人为财死”的方式追求眼前利益,无视法规法纪,向网络中大量投放、传播不良信息。以楼宇电视为例,由于户外广告媒体的不断增多,加快了户外广告投放额的上涨幅度。北京、上海、广州的楼宇电视与电梯平面媒体发展空间广阔,成长环境优越,面向的高、中收入消费群体相对集中,与其他市场相比,增幅显著,提升了一级市场的户外投放份额。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目前尚无播发新闻信息的资质,广告是其惟一内容,侵害了人们的公共空间,单一地播发商业广告,造成了“视觉污染”[8]。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管理中,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从而使牟取暴利的营运商罔顾社会责任,导致市场经营秩序无法得到维系。(三)网络平台在提供便捷言论的同时产生网络暴力,使公民隐私难以维护网络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平台,人们在畅所欲言的同时也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即:一定规模的有组织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非理性、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9]这样的行为使得言论自由产生异化,“人肉搜索”成为一些人泄愤的途径,公民的隐私权变得难以维护。以胡伊萱案为例,由于孕妇谭培培诱杀送其回家的善良少女的行为,导致满腔怒火的网民曝光了谭培培父母以及妹妹等不涉案者的个人信息进而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虽然这是大多数网民处于“公愤”与的行为“正义感”希望替枉死少女出气,但这样的行为,归根到底仍旧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而这案例并不是个案。可见,网络暴力影响着公民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侵害。(四)网络制度尚未完善,侵权抄袭现象难以遏制版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就是法律赋予创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表达、复制、传播及利用的控制权。它不是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在因特网中的微博、博文等,只要是首次公开表达的创造性表达,都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10]然而,由于网络上信息流通量大,审核能力有限,再加之在这个虚拟平台上通过网民的注册账号很难追查到本人,使得版权的维护变得举步维艰。大多数时候,人们仅仅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任意复制、抄袭他人的言论,并在未经作者允许的情况下任意转播他人作品。这样的行为已然侵权,却由于提供了大量可供免费快捷下载的资料,使得很多网民也乐于接受这样的 “免费午餐”,从而形成了既有抄袭者复制,又有传阅者下载的网络环境,也使侵权现象在网络上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许可”的行为。(五)政府监督困难,网络公信力有待提高2008年6月,中国已大幅超过美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达到亿。面对这样庞大的网民人数,要做好统计监督,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统计与规范过程。现今,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难度较大,仍然缺乏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监督力与审核力,一些希望借助谣言来博得眼球的网络媒体便不顾职业道德,大量散布谣言假新闻,造成了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缺失公信力的局面。(六)网络中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麻醉作用”与“数字鸿沟”的扩大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曾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针对现代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提出了“麻醉作用”一说,认为:大众媒介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占用人们的时间,使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自我满足中,从而丧失社会行动能力;所传递的浅俗、煽情化的内容,使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退化;使人们成为不假思索顺从现状的单面人。本文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所阐述的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同样也是网络所存在的问题。网络具有信息海量传播的特点,然而,在这些成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表层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新异性与刺激性,在吸引人们去点击阅读的同时也侵占了人们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肤浅的八卦娱乐之中,加之网络上缺乏深度的评论对人们的误导,很容易使人们沉溺在虚拟信息中难以自拔,失去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此外,网络在带来信息量增大的同时也产生了“数字鸿沟”。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一种“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随着新媒体发展中信息量的进一步增大,由于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与接受数字技术的机会的差异,便很可能会造成比大众传媒时代“知沟”更大的“数字鸿沟”产生。(七)负面舆论堆积造成“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网友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匿名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发表偏激言论,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现象,从“郭美美”、“干露露”到“天价月饼”、“豪华跑车”,由一点进而延伸到各个领域的负面信息五花八门,充斥全屏。就连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网络上也更多的表现成为了一种异化与奢侈,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认为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法律,长久如此,将会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缺失,投机主义已及社会风气恶化。四、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由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带来言论繁荣的同时也在带来言论失控与社会动荡的风险。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研究有效解决对策,对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几点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解决措施:(一)借助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健全信息审核平台信息审核是筛选网络信息是否适合传播的第一道门槛,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健立健全相信息审核机制这一关卡,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大面积传播,将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阶段。然而,在数量巨大的网民面前这样的审核并不好开展,因此,应借助广大受众的力量。由于受众是网络信息的直接受传者同时,是网络低俗虚假信息的第一受害人,因此,受众具有对媒介活动进行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可以通过个人信息反馈等手段建立民间信息审核平台,由“公众利益”来制约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展。(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法律规范应当如期而至。但是,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关于网络规范方面的立法资料还相对较少,在网络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法条法规。因此,应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注重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与著作权。使民众在享受自己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至于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罔顾他人的合法权力,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以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三)加强国家政府的舆论管控,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传播学教授郭庆光在《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这一章节中认为:“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12]。国家与政府强作为强力的管理者,在解决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上也居于主导地位。2007年中共中央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学习就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2008年,前总书记胡锦涛开与网民交流之先河,大力发展媒介和文化产业,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可以看到,国家正在重视和支持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于新媒体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将对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与舆论的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只有国家和政府站出来指导的舆论方向,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崭新阵地,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四)依托政府支持,加大技术监控治理力度从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来看,新媒体传播是产业链式的传播。整个传播过程需要涉及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移动平台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终端提供商、渠道合作伙伴等诸多环节。因此,新媒体的内容安全,也同样需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针对有害内容源、有害内容传播渠道、以及最终目标(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全生态系的防护体系,才能对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保障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应以政府为依托,研究不良信息传播的演化机制,加强对网络通信软件、网络传输内容的管理。规范应用商店对通讯软件的检验和测试流程,使用户,尤其是抱有新异心理的未成年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受到一定的合理制约,使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体系更加干净与安全。(五)媒体人增强自身自律感,坚守职业道德提高“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媒体人的自律与其对于职业道德的坚守,作为一个媒体人,其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便是在威胁与利益面前,坚守媒体从业者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面对问题深入调查,客观负责的评论,促进积极信息的传播,这是网络媒体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自律”换“自由”,以自律公约的形式强化自我约束和管理力度,才能在获得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使网民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六)提高网民素质,实行网络实名制在网络普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网民的思考与辨别能力,使网民具备对事件的基本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真实客观的负面信息报道,以避免将谣言信以为真而产生情绪激化。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是网络存在大量谣言的重要原因,虚拟身份使得一些网民认为自己可以摆脱法律的规范而大肆造谣散布非法信息,在一些主要领域实行实名制则可以辅助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民的行为,也为网络安全与“清网”行动提供了便捷。找出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未来,新媒体会将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发展,新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如何良好地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是需要国家、政府、媒体人乃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的,也只有这样,新媒体才能健康发展,社会也才能的构建和谐。
新媒体研究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出版周期:半月任何核心期刊都不是,也不是任何统计源期刊!!就是个 普通期刊。
SCD全名为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SCD 。SCD期刊共收录国内期刊1205种,其中理科(含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门类)690种,文科(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7个学科门类)513种。以下为常见期刊:1.经济类:《经济研究导刊》《物流技术》《物流科技》《物流工程与管理》2.科技类:《软件》3.传媒类:《新媒体研究》4.英语类:《英语广场》5.社科类:《汉字文化》6.艺术类:《艺术研究》《美术教育研究》《当代音乐》《包装与设计》《艺术科技》《艺术教育》
国家级期刊。《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关于新媒体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期刊级别为国家级期刊。新媒体出刊周期为半月刊,期刊创办于2015年。新媒体研究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如果您希望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以下是一些步骤:
现在,如果你想在网上发布信息,最方便的媒体是互联网媒体。
互联网媒体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阅读量高。
在网上发布新闻稿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网络营销手段。
然而,有些人在发布新闻稿时遇到了一些问题。
让优誉界和你分享一下在网上发布新闻稿时应该注意什么。
1、尽量不要在非正规媒体上发布新闻新闻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在非正规媒体上发布信息对自己影响不大,但也有一些人会选择这种方式,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事实上,正规的新闻网站只有在国家批准后才能在上面发布信息,所以这种方式对他们有好处,但并不意味着在非正规媒体上发布信息不好。
正规媒体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远高于非正规媒体发布的信息。
2、不要为了所谓的“效果”而发新闻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在网上发布新闻稿可以增加曝光率。
然而,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我们选择用虚假的新闻标题来写文章。
这样不仅达不到推广产品的目的,还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别为节约成本而选择一些不可靠的网络媒体。
很多人都知道网络媒体是企业自己经营的,所以很多人会选择那些不靠谱的网络媒体来发布信息,以节省成本。
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还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选择网络媒体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有实力的网站。
4、重视发布新闻的内容质量。
写完新闻稿后,有些人选择在各种互联网平台上发布新闻,以增加发布新闻稿的数量。
其实这种做法不是很好。
因为这种做法对你来说毫无意义,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
因此,写完新闻稿后,我们必须首先审查文章。
如果发现任何错误,我们应该及时修改并重写一篇文章。
只有高质量的新闻稿才能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稿发布实施时,如何筛选优质媒体?
许多企业媒体策划人员,在做新闻营销时,内容写得很好,在实施发布时,但不知道发布哪些媒体。今天,优誉界给你一个答案,当新闻稿发布和实施时,如何筛选高质量的媒体?
第一:寻找同行新闻稿发布渠道
俗话说,学习同龄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研究和学习竞争对手的同时,也可以应用对方的推广方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筛选。简单的是每天搜索我们想推广的关键词,观察“百度相关模块”和“新闻源模块”是否有竞争对手的新稿件,或者看一些排名特别好的新闻稿发布的媒体。所以这些媒体资源的整合是最近相对高质量的网站。
第二:搜索媒体新文章查询收录
要确定新闻稿发布后效果是否好,必须注意是否包括在内。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著名的媒体不一定不好,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媒体,事实上,可能会在几秒钟内收集!
当我们判断一个媒体是否高质量时,我们会在网站上找到近一周内发布的新闻稿(时间过长或过短会导致搜索结果不准确),然后复制链接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查询是否包括在内。如果包含率在70%以上,那么媒体可以被判定为高质量的媒体。
第三:查询媒体seo属性(快照、收录量)
这里建议咨询【优誉界】我们可以在网站上输入媒体域名进行查询,查询其总收录量、快照更新期等,以收录量大、快照日期在一周内的媒体为优质媒体。不建议用户参考权重,因为该值仅为参考关键词排名设置的虚拟值,存在一定的算法不足,可以作为指标,不建议作为关键参考对象。
一般找别人发自媒体号大概10元左右。 一般新闻源稿件30元到600元左右,腾讯入口新闻源1300左右。 比如凤凰网,地区性的60到100左右,非地区性的大概都是200以上了,太多了就给你一一举例了。先投稿吧,先解决温饱问题,再寻求发展,投稿出去,通过对方编辑的帮助,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再自由发展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