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土地综合整治研究背景和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

土地综合整治研究背景和意义论文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全省农村地区出现了空间布局无序、资源利用低效、农业生态质量退化、农村居民点建设散乱、耕地碎片化等诸多问题,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

法律分析:是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体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对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的活动。规划先行,提高视野;吸引社会资本,整合各方面资金。

法律依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 一、目标任务 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前提,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治区域可以是乡镇全部或部分村庄),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到2020年,全国试点不少于300个,各省(区、市)试点原则上不超过20个。 乡镇政府负责组织统筹编制村庄规划,将整治任务、指标和布局要求落实到具体地块,确保整治区域内耕地质量有提升、新增耕地面积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的5%,并做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

水土流失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论文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1原因人为因素(1)、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2)、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加大了土地的载荷。(3)、掠夺性的开发与人为破坏植被引起风蚀和水土流失。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降雨、地面物质组成和植被四个方面。2措施1、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轮封轮牧;4、复垦回填,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起因:近几年来,全球水土流失的问题很严重,已经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了。一次自然课后,我们班成立了环保小组,对水土流失进行了调查和探究。查找结果: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而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 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还有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 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使江河边的泥土都流进了江河里,是河床上升,使 洪水泛滥成灾,而且土地裸露,造成了沙尘暴,淹没了土地,使原来的绿洲都沙漠化了。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楼等,破坏了植物,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防治:应该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续治理,才能奏效。还要多植树,使土地不容易水土流失。不能让人乱砍伐树木。不合适的地方你改一下,在添点

3研究方法试验设计径流小区设计径流小区位于宁化水保站后山,建于2007年11月,2008年1月开始观测。共有8个径流小区,每个径流小区均按照标准径流小区建造,即小区垂直投影长20m、宽5m、坡度15º,每个小区之间四周边缘用水泥筑隔墙,隔墙深入地下80 cm,高出地面30 cm,墙顶呈45°刀棱形分水界。本试验共设计了8种处理,其中5个为生物措施(小区号为1、4、5、6、7),2个为工程和生物相结合的措施(小区号为2、3),1个径流小区为对照(小区号为8),具体的设计处理见表1。径流小区下用集流槽承接泥沙和径流,并通过管道将泥沙和径流量汇聚到集流桶中,如果集流桶不够承接径流量,可以分流到集流桶旁的分流箱中。通过对不同试验处理的径流小区的观测,研究不同试验处理对紫色土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及降雨量与水土流失量的关系。表1 径流小区设计Table1 the designs of plot scales径流小区号 1 2 3 4 5 6 7 8试验处理 穴种狼尾草,株行距1m×1m 梯田(无埂)种铁观音,梯壁不种草 梯田种铁观音,梯壁种草 种百喜草,采用封禁植被恢复的方式 种百喜草和胡枝子,株行距×50cm 顺坡垦复种植油茶,株行距2m×3m,每行后种胡枝子作为生物带 与6一样,但无作生物带 对照野外模拟降雨试验设计由于自然降雨变化不均匀,造成降雨强度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也不均匀,为了分析各种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必须使各试验样地的降雨条件一致,模拟降雨容易控制雨强和降雨量,因此采用野外模拟降雨。本次试验所采用的仪器是便携式模拟降雨器,型号为M278960。根据国家对小雨、中雨和大雨的规定,为模拟降雨仪器设置了3个雨强(10mm/h、20mm/h、100mm/h),每种雨强的降雨时间为半小时。按照不同坡度、不同坡长、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原则选择六块试验样地,在每个试验样地设置3个简易径流小区(3个径流小区分别采用小雨、中雨和大雨3种雨强进行试验),小区所采用的材料是1m×的铁板,插入土层厚度1m,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将1m×规格的铁板插入土壤中,就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径流小区。试验时,将模拟降雨仪器放置于简易径流小区上方,每种雨强降雨半小时,每次降雨用量筒收集每次降雨所产生的径流,记录下每种雨强所产生的径流量。泥沙量采用烘干称重法获得,即在每次降雨产生的径流中取水样,过滤烘干后,称重,根据所取水样的量就可以得到每次降雨所侵蚀的泥沙量。这个试验主要是用于分析坡度、植被覆盖度对径流量和泥沙量产生的影响。表2 野外模拟降雨试验样地概况Table2 the general circumstances of the sampling terra for simulated raifall test in open country样地号 土地利用方式 植物类型 坡度(°) 坡长(m) 植被覆盖度(%)1 耕地(顺坡) 辣椒 15 40 702 园地 油茶 23 70 803 草地 类芦 8 40 604 荒地 少数草本植物 38 50 405 林地 马尾松、胡枝子、类芦 17 10 686 林地 马尾松、油茶 26 100 调查方法对进行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的各样地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了:土地利用方式、植物类型、坡度、坡长、植被覆盖度,通过收集当地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这六个样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坡度和坡长是利用经纬仪观测,在样地中设置3m×3m的小样方,调查样地的植物类型和植被覆盖度;每次降雨结束后,自记雨量计观测降雨量,径流深可以通过集流桶中的刻度读出,进而换算径流量,泥沙量用烘干称重法,但要把集流槽中的泥沙清入径流量中,然后将径流搅拌均匀,取出200ml水样,过滤烘干后称重,即可得到泥沙量。6个样地的情况见表2。数据处理经过野外试验后,得到两组试验数据,分别是径流小区和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径流小区的试验数据采用Excel处理,用SPSS对野外模拟降雨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对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关系。4结果与分析不同试验处理对紫色土水土流失的影响径流小区设计中所设计的7个试验处理是宁化水土保持最常见的措施,通过5个月对降雨量和径流小区的监测,得到7种不同试验处理的径流小区径流量和泥沙量的数据(见表3和表4)。通过分析不同试验处理对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影响,得到最佳的试验处理,为选择最佳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数据支持。表3 不同措施径流小区径流量Table3 the monthly runoff of runoff plot under different measures月份 降雨量(mm) 径流量(m3) 穴种狼尾草 梯田(无梗) 梯田 封禁种百喜草 种百喜草和胡枝子 顺坡种植油茶(有生物带) 顺坡种植油茶(无生物带) 对照1 合计 表4 不同措施径流小区泥沙量Table5 the monthly sediment of of runoff plots under different measures月份 降雨量(mm) 泥沙量(kg) 穴种狼尾草 梯田(无梗) 梯田 封禁种百喜草 种百喜草和胡枝子 顺坡种植油茶(有生物带) 顺坡种植油茶(无生物带) 对照1 合计 不同试验处理对紫色土径流量的影响径流的流动常常伴随着养分的流失,因此径流量大小往往能够说明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对8个径流小区的径流量进行累加排序,见表3,发现7个处理产生的径流量大小:无生物带顺坡种植油茶 >有生物带顺坡种植油茶 >穴种狼尾草 >种百喜草和胡枝子 >封禁种植百喜草 >无梗的梯田 >梯田。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顺坡种植油茶(无生物带)的试验处理产生径流量是最大的,而有生物带的试验处理产生的径流量比无生物带的少了近一倍。梯田(有埂)产生的径流量是最少的,这是因为当降雨时,梯田上的植被能截留一部分雨水,并且梯田的阶梯能逐层地截留雨水。从表3还可以了解,穴种狼尾草和百喜草产生的径流量只占顺坡种植油茶(无生物带)的60%和49%,可以说草比灌木截留径流的能力更强。不同试验处理对紫色土泥沙量的影响通过把5个月的泥沙量进行累加,可以对7种试验处理产生的泥沙量进行比较,见表7,比较结果:无生物带顺坡种植油茶 >穴种狼尾草 >种百喜草和胡枝子 >有生物带顺坡种植油茶 >封禁种植百喜草 >无梗的梯田 >梯田,其中梯田(无埂)产生的泥沙量最少,仅为对照地的,顺坡种植油茶(有生物带)产生的泥沙量也较少,无生物带的泥沙量是有生物带的6倍,可以说明生物带可以有效地减小土壤流失。从表4发现种百喜草产生的泥沙量是,种狼尾草的泥沙量为,说明种百喜草的效果好于种狼尾草。种百喜草和胡枝子产生的泥沙量比种百喜草的泥沙量大,但两者相差不多。综合以上两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梯田产生的泥沙量和径流量最小,种百喜草的顺坡种植油茶(无生物带)产生的泥沙量和径流量最多,而有生物带的处理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径流量和泥沙量。紫色土流失区水土流失量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从表3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试验处理径流小区的径流量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降雨量的减少而减少。3月份和5月份的降雨量只相差,所在月份的各种试验处理产生的径流量的差值也很小,各种措施的变幅为~。1月与2月的降雨量相差,各种措施的变幅达到~。由此可以发现各种措施的径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关系紧密。为了进一步分析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和曲线估计的方法,分析径流量和降雨量的关系,根据文献资料径流量和降雨量存在线性关系[17],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措施产生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式,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每个处理产生的径流量和降雨量的相关系数都在以上,说明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很紧密。表5 径流小区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式Table4 the relation model between runoff of the plot scales and rainfall措施 关系式 相关系数 N穴种狼尾草 5梯田(无梗) 5梯田 5种百喜草(封禁) 5种百喜草和胡枝子 5顺坡种植油茶(有生物带) 5顺坡种植油茶(无生物带) 5对照 泥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从表4可以明显看出,各种措施产生的泥沙量都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小而减小的,且两者关系很密切,3、4、5月份的降雨量两两间相差不多,它们对应的泥沙量也相差不多。对于降雨量最大的月份与降雨量最小的月份,泥沙量相差很大,这两个月泥沙量变化最大的是封禁种百喜草,相差倍,变化最小的是对照小区,仅差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泥沙量与降雨量也存在着线性关系[17],可以用线性方程表示泥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见表6。表6 径流小区泥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式Table6 the relation model between sediment of the plot scales and rainfall措施 关系式 相关系数 N穴种狼尾草 5梯田(无梗) 5梯田 5种百喜草(封禁) 5种百喜草和胡枝子 5顺坡种植油茶(有生物带) 5顺坡种植油茶(无生物带) 5对照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采用野外模拟降雨的方法,在每块样地上设置了三种雨强的模拟试验,分别测出每种雨强条件下的径流量和泥沙量。从表7可以发现:径流量最大的样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为荒地,通过调查发现,荒地的植被覆盖度只有40%,地表长期没有植被覆盖,土壤风化强烈而且干旱,当降雨一段时间后,土壤持水饱和后,就会产生大量的径流量和泥沙量,从试验中就可以看出,而其的径流量和泥沙量也是几个土地利用方式中最大的,而且远远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林地的坡度仅比耕地大2°,两个样地的植被覆盖度也仅差2%,但是耕地产生的泥沙量为 g/m2,大于林地产生的泥沙量,从径流量来说,也是耕地的径流量大于林地产生的径流量。园地和林地的坡度很接近,且园地的植被覆盖度大于林地的植被覆盖度,从表7发现,园地的泥沙量和径流量均小于林地。土地利用方式为园地和耕地的样地因为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对它们进行比较。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对不同利用方式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发现:荒地 >园地 >林地,荒地 >耕地 >林地。从以上比较结果,可见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影响,园地和耕地都是受人为影响频繁的利用方式,而林地每年均有一定枯枝落叶归还林地,使得林地有机质含量较高,加上表层植物根系穿插切割,土壤水稳性结构较好,因此土壤渗透性能较好,土壤不易受到侵蚀[20]。经过研究[20]土壤的各项可蚀性指标(包括土壤的分散率、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出渗值和稳渗值等),得出不同的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可蚀性大小比较,比较结果:荒地>园地>林地。这也说明了,在相同条件下,荒地产生的水土流失量最多,林地的最少,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表7 野外模拟降雨产生的径流量和泥沙量Table7 slope and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of sampling terras土地利用方式 坡度(°) 小雨产生的泥沙量(g/m2) 中雨产生的泥沙量(g/m2) 大雨产生的泥沙量(g/m2) 总的泥沙量(g/m2) 小雨产生的径流量(m3) 中雨产生的径流量(m3) 大雨产生的径流量(m3) 总的径流量(m3)草地 8 耕地 15 林地 17 园地 23 林地 26 荒地 38 注:样地的植物类型为:1:类芦, 2:辣椒, 3:马尾松、胡枝子、类芦, 4:油茶, 5:马尾松和油茶, 6:只有少数草本植物紫色土坡地坡度和植被覆盖度与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关系研究坡度与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关系研究当降雨量和植被覆盖度一定时,坡度是决定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因子。坡度越大,水流受到重力向下分力越大,这时的水流来不及渗透,沿着坡度流动,流动占主导地位。坡度越小,受到重力分力越小,水流速度小,有更多的时间渗透,以渗透占主导地位[21]。从表7可以看出随着坡度的增加,泥沙量总体上呈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减小而减小的变化规律。虽然泥沙量总体上与坡度呈正相关,但是在小雨和中雨条件下,有些样地并没有遵守这种规律。在小雨条件下,但是23°样地产生的泥沙量比26°样地产生的泥沙量大,主要是因为本身两个样地的坡度相差不大,主要是由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它们小雨产生的泥沙量,26°的样地土地利用方式是林地,受人为影响小,23°的样地土地利用类型是园地,受人为影响大,表面土壤结构较26°的松散,所以在小雨的降雨条件下,坡度为23°的样地会比坡度为26°的样地产生更多的泥沙量。在中雨条件下, 15°和17°的样地也不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主要也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15°的样地的利用方式是耕地,经过所采土样分析,发现该样地的容重为,是六个样地中最小,说明受到人为干扰,土壤松散。从总体上来看,泥沙量是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两者呈正相关,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把坡度、覆盖度和大雨产生的泥沙量数据输入SPSS进行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分析,坡度与大雨产生的泥沙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由于每个样地的实验处理方法一样(即降雨条件和降雨时间一样),因此可以把每次降雨产生的泥沙量相加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的泥沙量也是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者的相关系数为,呈显著正相关。从表7还可以得到,紫色土坡度每增加1°,平均泥沙流失量就会相应增加。为了进一步探求坡度与泥沙量的定量关系,对坡度和总的泥沙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关系式: L——泥沙量,单位:g/cm2S——坡度,单位:°把数据绘点制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发现当坡度大于30°时,泥沙量产生突增,8°~26°时,产生的泥沙量变化稳定,随着坡度的增加缓慢上升。一般来说,随着坡度的增加,径流量增加,但由于野外实验样地地表植被和利用方式不同,从实验数据来看,随着坡度的增加,径流量并没有呈现规律的变化。图1 紫色土坡地坡度与泥沙量的关系 the relation of slope and sediment in sloping field with purple 植被覆盖度与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关系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可以减弱降雨带来的雨滴冲击力,使土壤不至于因冲击而分散,从而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植被覆盖又增加了地表的摩擦力,增加了水流在坡面的时间,减小水流速度,使水流有更多的时间下渗[22]。因此紫色土坡地的植物覆盖度对水土流失有明显的影响。另一方面,土壤表面的植被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优化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可以提高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23],同样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得到不同雨强下的泥沙量与径流量,见表8。表8 各样地的植物覆盖度与产生的径流量和泥沙量Table8 vegetal coverage and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of sampling terras土地利用方式 植被覆盖度(%) 小雨产生的泥沙量(g/m2) 中雨产生的泥沙量(g/m2) 大雨产生的泥沙量(g/m2) 总的泥沙量(g/m2) 小雨产生的径流量(m3) 中雨产生的径流量(m3) 大雨产生的径流量(m3) 总的径流量(m3)荒地 40 草地 60 林地 68 耕地 70 林地 75 园地 80 注:样地编号的植物类型为:1:少数草本植物, 2:类芦, 3:马尾松、胡枝子、类芦, 4:辣椒, 5:马尾松和油茶, 6:油茶通过本次研究表明,随着覆盖度的增加,各种雨强条件下泥沙量总体趋势表现上表现为逐渐减少,经过SPSS计算,植被覆盖度与大雨产生的泥沙量的相关系数为,呈显著负相关。但是植被覆盖率为60%的泥沙量很小,不符合泥沙量逐渐减少的趋势。排除60%这个样地后的数据,植物覆盖度与大雨产生的泥沙量的相关系数为,与没有排除60%样地数据的相关性比较,排除覆盖度60%样地数据后的植物覆盖度与大雨产生的泥沙量更相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覆盖率为60%的样地坡度是这几个样地中最小的,仅8°,因此,覆盖度为60%的样地泥沙量主要受到坡度控制。排除植被覆盖度为60%样地的数据后,植物覆盖度和总的泥沙量的相关性系数是,两者是显著的负相关,即覆盖度越大,在相同坡度和降雨条件下产生的泥沙量越小。从表8还可以推算出覆盖度每增加10%,泥沙量就会减少 g/m2,把植被覆盖度和泥沙量用散点图表示出来,再使用SPSS的回归分析(排除60%这个样地的影响)进一步得出覆盖度和泥沙量的定量关系: L——泥沙量,单位:kgc——植被覆盖度(%)发现散点图和这个定量关系式画出的图相似,见图2。因此可以用 定量表示泥沙量和植被覆盖度的关系。从表8可以发现径流量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覆盖度为40%、60%、68%、70%、75%和80%的样地,总的径流量逐渐增加,分别为、、43200、、和62110m3,小雨、中雨、大雨产生的径流量也大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植被覆盖度和总的径流量的相关系数为,呈极显著正相关。简易径流小区的规格小,坡长只有,因此降水在坡长很短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时间下渗,此外土壤覆盖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裸露在地表的紫色土很容易风化,所以在植被覆盖度小的土地,降水很快就会渗透入土中,植被覆盖度大的坡地本身土壤有一定的含水量,而且有植物覆盖地表,降水不易在较短的时间内下渗,就会形成径流流动。降雨越来越大后,降水渗透能力逐渐变小,就会产生径流,这时植被覆盖度很小的地表不能阻挡水流带走松散的泥沙,径流量和泥沙量剧增,覆盖度为40%的样地反映了这一点。因此植被覆盖度越大径流量越大,覆盖度越小径流量越小。图2 紫色土坡地植物覆盖度与泥沙量的关系 the relation of vegetal coverage and sediment in sloping field with purple soil

土木论文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这个一般 ,OK.

这个最好还是自己好好做一下,不然别了还是什么都不懂,毕竟学到的都是自己的,我就是这样跟我的学生说的

自己百度一下就O了

土木工程论文提纲模板

所谓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下面我为大家推荐2篇关于土木工程论文提纲的模板,希望大家喜欢!

土木工程论文提纲模板一

摘要 3-5

ABSTRACT 5-7

1 绪论 11-27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4

论文研究背景 11-13

研究意义 13-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4

碎石土散体材料特性研究 14-17

渗流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7-23

研究进展评述 23-2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4-27

研究目的 24-2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5-27

2 库区重庆碎石土路基渗水破坏类型及特征 27-41

三峡库水位变化及地质灾害分布 27-29

库水消落区分布及库水调度 27-28

库区重庆地质灾害分布 28-29

库区重庆区域地貌及地质特征 29-34

库区重庆区域地貌 29-30

重庆库水影响区载地质特征 30-34

库区重庆公路碎石土灾害类型及诱因分析 34-40

重庆公路概况 34-37

库区重庆公路路基灾害诱因 37

库区重庆公路碎石土路基灾害类型 37-40

本章小结 40-41

3 路基碎石土物理力学特性及其渗水强度参数研究 41-81

碎石土材料特性 41-42

路基碎石土基础参数测试 42-49

路基碎石土颗粒级配 42-43

碎石土试验级配的确定 43-45

碎石土物理参数 45-47

试验结果及分析 47-49

碎石土压缩模量梯度变化规律 49-54

试验设计 49-52

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52-54

碎石土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54-67

试验设计 54-56

P-S 曲线及试验值 56-59

细粒土百分含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59-61

细粒土含水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61-63

细粒土百分含量及其含水量对 C、φ的影响 63-65

室内试验与现场大剪试验的对比 65-67

碎石土三轴试验 67-74

试样制作及试验设计 67-68

碎石土三轴 CD 试验曲线 68-72

试验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72-74

现场静载荷试验 74-77

库区碎石土参数区域特征 77-78

本章小结 78-81

4 库区公路碎石土路基流-固耦合分析 81-95

路基碎石土渗透特性影响因素 81-82

路基碎石土渗透特性试验分析 82-87

达西渗流定律 82-83

碎石土渗透试验参数 83-87

公路碎石土路基流-固耦合计算 87-93

碎石土流-固耦合的.计算模型 87-92

碎石土渗流系数的动态函数 92-93

本章小结 93-95

5 库区公路碎石土路基渗流弱化稳定性分析 95-117

含水量对路基碎石土力学特性影响分析 95-102

含水量对碎石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95-101

库水对碎石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101-102

库水位下降碎石土路基浸润线的确定 102-111

潜水非稳定渗流计算模型的建立 102-104

库水位下降时滑体内浸润线的求解 104-106

计算公式的简化求解 106-109

稳定库水斜倾浸润线的计算 109-110

库水位下降倾斜隔水层浸润线的计算 110-111

库水位影响下的路基弱化计算 111-114

碎石土路基边坡算例分析 114-116

本章小结 116-117

6 巫山某公路碎石土滑坡稳定性分析 117-131

碎石土滑坡区域概况 117-119

滑坡区区域工程地质 119-121

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 119-120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120

地质构造与地震 120-121

公路碎石土滑坡形成机制 121-123

滑体形态 121-122

滑坡成因 122-123

滑体物质组成及物理参数 123-125

滑体组成 123

滑体物理参数取值 123-125

碎石土滑坡稳定性分析 125-130

滑坡渗流数值计算 125-127

碎石土典型渗水滑面稳定性计算 127-130

本章小结 130-131

7 结论和建议 131-133

主要结论 131-132

建议与展望 132-133

致谢 133-135

参考文献 135-145

附录 145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45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145

土木工程论文提纲模板二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8-22

课题背景 8-10

材料与构件受荷载和腐蚀环境作用研究 10-17

材料与构件受荷载和腐蚀环境作用研究内容 10

材料与构件受荷载和腐蚀环境作用理论研究 10

材料与构件受荷载和腐蚀环境作用试验研究 10-17

钢筋混凝土构件疲劳性能研究 17-19

混凝土构件疲劳断裂基础研究 17-18

疲劳损伤累积理论研究 18-19

钢筋混凝土梁腐蚀疲劳问题研究 19-20

钢筋混凝土梁疲劳腐蚀断裂机理 19

腐蚀和疲劳耦合作用研究意义 19-20

论文研究工作 20-22

第二章 试验设计 22-33

引言 22

试验梁设计和材料试验 22-24

钢筋混凝土试验梁设计 22-23

材料试验 23-24

试验梁制作 24-26

试验梁荷载与腐蚀试验设计 26-28

承载力试验 26

恒定荷载和氯盐环境耦合作用试验 26-27

交变荷载和氯盐环境耦合作用试验 27-28

测点布置和数据采集方法 28-30

试验梁氯离子浓度测试方法 30-32

混凝土粉末取样方法 30-31

氯离子含量测试 31-32

本章小结 32-33

第三章 恒定荷载和腐蚀环境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梁试验研究 33-42

引言 33

承载力试验 33-37

恒定荷载和腐蚀环境耦合作用梁性能试验研究 37-41

试验加载过程 37-39

试验梁挠度结果分析 39-41

本章小结 41-42

第四章 交变荷载和腐蚀环境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梁试验研究 42-64

引言 42

试验概述 42-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57

试验过程和破坏形态 44-47

疲劳梁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47-52

相同荷载幅值不同环境梁混凝土应变分析 52-54

相同荷载幅值不同环境梁混凝土裂缝分析 54-56

相同荷载幅值不同环境梁固有频率分析 56-57

腐蚀试验梁钢筋锈蚀电位分析 57

腐蚀环境下混凝土梁氯离子扩散规律分析 57-61

腐蚀疲劳梁氯离子含量 57-59

恒载和交变试验梁氯离子含量对比 59-61

腐蚀疲劳特征分析 61-62

本章小结 62-64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64-66

引言 64

基本结论 64-65

展望 65-66

参考文献 66-69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9-70

致谢 70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潜力研究论文

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2 基于利益主体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机制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 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4 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5 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6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 浙江大学 2010 7 常州市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估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8 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新疆大学 20109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0 土地利用综合防灾规划及其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索道网提供国内外论文检索服务。

法律分析:是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体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对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的活动。规划先行,提高视野;吸引社会资本,整合各方面资金。

法律依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 一、目标任务 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前提,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治区域可以是乡镇全部或部分村庄),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到2020年,全国试点不少于300个,各省(区、市)试点原则上不超过20个。 乡镇政府负责组织统筹编制村庄规划,将整治任务、指标和布局要求落实到具体地块,确保整治区域内耕地质量有提升、新增耕地面积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的5%,并做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土地综合整治的继承,更是对土地综合整治的突破创新:①更加着力规划一个区域的发展功能,从整体上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②更加着力城乡统筹发展,将以往单一的田、水、路、林、村、城割裂开来或把各项工程分开实施的土地整治活动,扩展为把城镇和乡村放在一个整体的治理空间下,找准限制因素,补齐设施短板。③更加着力延展土地整治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结合“土地整治+”,注入新型业态,发掘新增长动能。④更加着力以人为本,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通过土地生态整治和土地文化修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⑤更加着力按照国土空间整治的目标,建构全域土地整治的内容结构和框架体系,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全域特点整治的治理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区域全域性管理以往的土地整治主要是对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数量,局限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耕地面积的单一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人口与政策条件等因素缺乏考虑,对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节约集约用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格局的优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缺乏较为成熟的研究。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国家政策的引导,土地整治逐步告别传统模式向“追求耕地数量、质量及生态管护”的“三位一体”的全面管护发展,促进了土地整治总体功能的转变和土地整治多功能性的突出,实现了土地整治对象的扩大,由单纯的农用地整治扩大至建设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城乡接合部建设用地),整治手段由粗放型向考虑景观生态学的精细型转变,充分挖掘用地的整治潜力,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全域土地整治是新时代土地整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推进土地整治范围由单一独立的项目区向区域全域性转变,借助行政区划或功能区划定位土地整治对象,更好地避免了土地整治在区域内各项目区建设内容重复、互相不协调的现象。(二)全域多样性治理全域土地整治需打破城乡土地管理方面的差异性,将城镇和乡村放置于一个整体的地域空间进行土地整治工程布局,使生态系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有效性,进而统筹“三生”空间用地的配置。“全域”旨在强调地理环境与资源要素间的系统整合,基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的视角,借助土地整治项目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全域土地整治旨在营造健康的土地环境,注重对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致力于打造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全域土地整治中基于生态过程优先规划生态基础设施,打破用地指标捆绑土地整治的现状,消除整治工程条块分割,强调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与整体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系统。(三)全域政策性规划全域土地整治应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新城镇体系、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生态修复等方向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全域土地整治的统筹部署,基于土地自然过程,诊断问题,分步实施,分期推进,以此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短期实施计划,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采用“反规划”理念以优先规划和设计生态基础设施的方式,认清资源环境中“长短板”,注重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来指导区域空间发展,其对全域土地整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致力于打造全域规划、精细设计、综合整治。全域土地整治能较好地解决快速城镇化对资源高速耗散、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和空间利用低效等资源承载能力趋紧、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三生”空间的合理配置和国土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有效解决土地整治转型适应生态国土建设的重要问题,其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四)全域多功能实现以全域视角编制土地整治规划,能综合考虑全区域的光、热、水、土、生物、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具体条件、生产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根据市场和国民经济需要等情况,有利于达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全域土地整治的实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节约集约土地、增加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浙江省常山县从区域与整体融合的角度出发,连片谋划核心区域,规模开发利用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将土地整治项目配合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进行,进而推进全域整治,垦耕地后备资源7671亩、旱改水资源5988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备资源6695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2000亩;垦造水田及旱改水百亩以上新项目达到8个,面积达亩。浙江省吴兴区八里店镇南部片区借力全域土地整治,7年形成3大现代农业园区,书写绿色田园版图。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抓手,打造平方千米的功能稻谷产业园、6平方千米的瓜果蔬菜产业园、平方千米的特种水产养殖园;完成复垦面积1153亩,其中复垦新增耕地995亩;项目新建农户安置,建新区总面积为1575亩,搬迁农户1325户。项目区还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实现了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浙江省海宁市开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适应新时代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利用新要求;《关于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了2018~2020年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行动,确保实现新增永久基本农田调优指标4万亩(力争5万亩)、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万亩、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万亩的工作目标;并规定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以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节约优先”总原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农村一定区域内依托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平台,有效整合利用各类涉农资金,对区域内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实施全区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的空间形态和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上海市“郊野单元规划”的创设来源于“两规合一”等一系列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整治规划、相关配套政策及区域平衡与综合调控,指导郊野地区全域统筹战略的实施,推广“多规整合、政策融合、资金叠合和项目集合”的全域全地类的实施性、策略性空间规划。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由国务院规定。

论文超市研究背景和意义

1、内容不同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主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

2、行文顺序不同

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意义则是对背景研究的结果。所以在论文中研究背景在研究意义前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课题背景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正文:

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致谢:

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1、涉及内容不同。

研究背景涉及的内容与研究意义涉及的内容毫无相干。研究背景是陈列出这项研究的由来,以及研究目前的条件限制。而研究意义是陈列出这项研究存在的各种价值。

2、顺序不同。

在写论文时往往先要交代论文的研究背景,把现有的条件交代清楚之后,在进行下一步。与研究背景相比,研究意义往往陈列在论文的后边。只有这样行文,才能让论文通俗易懂。

扩展资料:

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1)尾数"0”多的5位以上数字,可以改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等作单位(百、千、兆等词头除外)。例如:1 800 000可写成180万;142 500可写成万,不能写成14万2千5百;5000字不能写成5千字。

(2)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用以定位的"0”。数值有效位数末尾的"0”也不能省略,应全部写出。例如:、、不能写作、、2。

(3)数值的修约按照GB 8170-1987《数值修约规则》进行,其简明口诀为“4舍6入5看右,5后有数进上去,尾数为0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例如:修约到1位小数,修约为;修约为;修约为,修约为。

(4)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相乘,每个数值后单位不能省略。例如:5 cm×8 cm×10 cm,不能写成5×8×10 cm或5×8×10 cm3。

(5)一系列数值的计量单位相同时,可以仅在最末1个数字后写出单位符号。例如:60、80、100 mol/L,不必写作60 mol/L、80 mol/L、100 mol/L。

(6)分数在1行中排列时,分号用斜线。

(7)正文内并列的阿拉伯数字间用逗号还是顿号不做统一要求,各编辑部在同种情况下选用一种符号,做到全刊统一即可。

(8)表示数字的增加或减少,用词要准确。

①增加:可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例如:增加到原来的2倍(原来是1,现在是2);增加(或增加了)2倍(原来是1,现在是3);增加80%(原来是1,现在是);超额80%(定额是100,实际是180)。

②减少:不能用倍数的提法,只能用百分数或分数表示。例如:降低到原有的80%(原来是100,现在是80);降低(或降低了)80%(原来是100,现在是20);减少到原有1/5(原来是1,现在是);减少(或减少了)1/5(原来是1,现在是)等。

(9)用数字作分层或分组标志时,要注意避免含混不清或数值不连续。例如:共60例患者,<10岁者40例,>10岁者11例,>20岁者9例,应询问作者整10岁者属于哪一组;>10岁与>20岁有重叠,前者包含了后者,应予以明确区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背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主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 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意义则是对背景研究的结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