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人类学学报副主编

发布时间:

人类学学报副主编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我可以给你翻译!但是我找不到《六书音韵表》全文!发上来!

吴承恩(写小说的)

一、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大将军 。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懋: 瑞德祥公司董事长,曾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社会主义先锋党。

南通大学学报副主编

刘尧等著《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刘尧著《教育评论学》中国文联出版社,刘尧著《新世纪高等教育评论》西北大学出版社,刘尧著《现代教育问题评论》作家出版社,刘尧等著《中学教研组建设论纲》西北大学出版社,刘尧编译《美国教育问题评论》中国文联出版社,刘尧副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尧著《教育难点:问题与评论》吉林人民出版社,刘尧等主编《科研兴校的实践与认识》吉林人民出版社,刘尧著《教育评论:问题与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刘尧著《农村现代化与农村高等教育》群言出版社,刘尧著《今日大学教育评论》群言出版社,刘尧等著《中学校本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刘尧著《中国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刘尧著《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评论》江苏大学出版社, 刘尧: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全文转载。刘尧: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教师校本培训《教育研究》刘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刘尧:重塑大学的教育理想《光明日报》刘尧:地方高校发展避免误区《光明日报》(11)刘尧、梁克荫:议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若干热点《教育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全文转载。刘尧:矛盾与协调: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探讨《教师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全文转载。刘尧:高等教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刘尧: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构想《教育发展研究》刘尧:应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4);《新华文摘》摘录。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农村高等教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刘尧: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刘尧:科学发展观:大学应协调的十大关系《教育发展研究》刘尧:民办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八大关系《中国教育报》;《新华文摘》摘录。刘尧:21世纪我国大学教学应实施发展性评价《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新华文摘》2007-2摘编。刘尧:中国教育评价现状与发展趋势评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刘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是”与“非”《高教探索》刘尧:教育评论的展开与教育文化的构建《教育评论》刘尧:对教育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刘尧:教育评论论证的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刘尧: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教育与现代化》刘尧:论教育评论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刘尧:论作为教育评论客体的教育文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刘尧:突破口: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战略选择《现代大学教育》刘尧:论教育评论标准的确立及运用《教育与现代化》刘尧:大众数学·数学文化·数学教育《高等理科教育》刘尧:21世纪我国高师教育的发展思路《教育与现代化》刘尧:新世纪:中国大学与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刘尧:教育学革命:从知识教育学到行为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刘尧:论“贫困综合症”与西部教育资源开发《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刘尧:论西部大开发的主体与客体《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刘尧: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的可能性《江苏高教》刘尧:求实:教育评论的魅力与威力《教育与现代化》刘尧:论教育评论的信息容量与质量《教育与现代化》刘尧:魔鬼之床与教育评论《教育科学研究》刘尧:倡导健康的教育评论《教育科学研究》刘尧:现代教育与中小学校长素质《教育科学研究》刘尧:西部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探析《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刘尧:教育评论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复旦教育论坛》刘尧:对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几点认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刘尧: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教育理论与实践》刘尧:辨证思考:我国高等教育问题《教育与现代化》刘尧、王焕轶:大学教师应当回归自由职业者身份《复旦教育论坛》刘尧:中国大学排名的目的、困惑与出路《教育理论与实践》刘尧: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教育与现代化》刘尧、傅宝英: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回顾与展望《高等理科教育》刘尧:西方高等教育质量观及评估综述《开放教育研究》刘尧:城乡和谐发展中的农村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与现代化》刘尧:大学校长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刘尧:地方高等学校走向何方《江苏高教》刘尧:我国大学内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刘尧、傅宝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教育与现代化》刘尧: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发展背景、现状与趋势《教育与现代化》刘尧: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复旦教育论坛》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 公开刘尧:教育要在功利与自由之间追求平衡《教育科学研究》刘尧、冯洁:县级社区学院与城乡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与现代化》刘尧: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反思与展望《教育科学研究》刘尧: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江苏高教》刘尧、余艳辉:大学教师学术声誉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究《现代大学教育》刘尧、刘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教育与现代化》刘尧、冯洁:雾里看花:谁是大学的主人《教育与现代化》刘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中国高等教育》刘尧:构建以研究与创新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江苏高教》刘尧、余艳辉:大学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诊断与防治《大学教育科学》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刘尧:对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全文转载。刘尧:中学教研组管理浅论《江西教育科研》;中国人民大学《中小学管理》全文转载。刘尧:中国教育科学的回顾与展望:评《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工作、图书评介》全文转载。刘尧:教育科学要先在教育界普及《中国教育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全文转载。刘尧:中学教研组职能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中小学校管理》全文转载。 刘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全文转载。刘尧:情感在教育评论中的作用与调控《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转载。刘尧:美国教师教育评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文摘卡片》摘录。刘尧: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振兴中国农村经济《现代大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转载。刘尧:教师评价与学校管理《北京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中小学校管理》全文转载。刘尧:中国教育公平现状研究《南阳师院学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全文转载。刘尧:父母:您懂得家庭教育的原则吗?《莫愁》;中国人民大学《家庭教育》全文转载。刘尧:英语课程小课题研究的组织模式与实施策略《课程·教材·教法》;中国人民大学《中学外语教与学》全文转载。刘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反思与改造述评《当代教育科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全文转载;《教育文摘周报》转摘;《语文教学通讯》转摘。刘尧:中国大学的十大怪象《当代教育论坛》;中国人民大学《管理科学》全文转载。刘尧:中国大学排名的历史、依据与市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全文转载。刘尧: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高教发展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转载。刘尧:教育发展要追求公平与效率的和谐《中国教育报》(3);中国人民大学《体制改革》全文转载。刘尧:关于教育、教育科学定义争鸣的评论《天津教科院学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全文转载。刘尧:教育评论风格:实话实说《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人民大学《教育学文摘卡片》转摘。刘尧: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特点述评《世界教育信息》;中国人民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教育理论与实践》(文摘)转载。刘尧:台湾社区大学在城乡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成人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刊》全文转载。刘尧: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中国人民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刘尧:教师评价功能:从奖惩走向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文摘卡片》转摘。刘尧、傅宝英: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及其质量保证问题述评《高校教育管理》;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刊》全文转载。

本刊主要刊载本院及教学医院和全国交通系统医疗卫生单位,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和航海医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医学论文。 高水平的编委会和业务能力较强的编辑部班子是保证本刊质量的关键因素。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中高级科研、医疗、教学、预防机构人员和高等医药学院校的师生。本刊作为中国科技情报所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对象被列为国内主要科技期刊。

18、2005,《多校联动 引领大学制度创新》,《中国高等教育》第13、14期。17、2005,《现代大学的精神气质与核心竞争力》,《南通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16、2005,《观念认同政府主导项目推动——再论打造“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极”》,《教育发展研究》第4期。15、2005,《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与赵曙明等合著),《高等教育研究》第4期。14、2004,《整合与联动:打造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极》,《教育发展研究》第1期。13、2004,《南京大学个案:创建一流大学的方略与路径》,台湾《教育研究杂志》第3期。12、2003,《对教育本质的反思与追问:高教研究的重要前沿》,《中国高教研究》第6期。11、2002,《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与质量观重构》,《全球教育展望》第1期。10、2002,《重视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使命》,《高等教育研究》第2期。09、2000,《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第1期。08、1999,《大学的国际化和民族特色——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的共同课题》台湾大学,《跨世纪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07、1998,《台湾“采认”祖国大陆大学学位政策之出台与叫停》《台湾研究集刊》第4期。06、1997,《试论大学素质教育》,《教育研究》第11期。05、1997,《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由来、使命与形式》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资讯》第6期。04、1995,Cultural Fusion or Conflict : A Challenge Confront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Lock Haven International Review (Issue 9)。03、1995,《关于我国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第12期。02、1992,《建设“重中之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01、1987,《大学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研究》第4期。 03、2005,《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02、2002,《南京大学百年史》(副主编之一),南京大学出版社。01、1995,《高等教育学新论》(与胡建华等合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解剖学报专业副主编

丁文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学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解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解剖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解剖学杂志》副主编、《解剖学报》、《解剖科学进展》、《解剖学研究》编委,上海市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解剖学杂志》主编;《解剖学报》副主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军解剖组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医学会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

牛建昭(1945--),女,北京东城中医医院特聘妇科专家,每周三、六下午出诊,太原市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带头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药抗器官纤维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三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化学实验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第四届科技委委员、生命科学二部副主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解剖学报》副主编及七个学术期刊编委,特邀专家。

河海大学学报副主编终审

(1)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并寄软盘。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作者可通过E-mail投稿,但不要和文字稿重复。(2)题名(含中英文)。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内容,并符合题录。(3)作者姓名(含中英文)。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4)作者单位。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5)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以300字内为宜。(6)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8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

1991年--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学硕士毕业;2000年--2003年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毕业。1986年7月—2007年1月,淮阴师范学院工作,历任社科部副主任、副书记,科研处副处长。破格晋升副教授和教授。2007年2月至现在,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2007年任博士生导师,兼任《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江苏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公民道德与人的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市厅级一、二、三等奖5项。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出版学术著作6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江海学刊》、《南京大学学报》、《学术月刊》、《教学与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和《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计3项。近年来,在省内外就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作报告100余场次。在省内外就公民道德、商业伦理、家庭伦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入学教育等主题作报告200余场次。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

优先出版对于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联合基金项目;有重大临床意义的病例报告和经验交流论文,本刊将于3个月内完成审稿、编辑和出版(数字出版或纸质出版)。对于境内外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英文论文,本刊将在2个月内发表并减免部分费用。实行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自数字出版之日起,可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和下载。期刊印刷出版的当月,作者论文的全文和英文摘要可被全球读者通过PubMed检索和下载。 投稿方式境内作者投稿请使用本刊网上投稿系统,境外作者投稿请直接E-mail。《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对来稿一律不收取审稿费,纸质稿件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还。来稿6个月未被采用或退修者可自行处理;退修稿逾2个月未修回者以自动放弃刊登处理。 权利与责任作者应保证资料来源的真实性,确保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可作文字修改、删节。本刊享有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未经本刊同意,该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文章出版后,即赠当期杂志2册。 文稿要求对论文篇幅不作限制,不欢迎将完整的研究拆分为几篇论文。投稿前作者可在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检索国内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报道。 作者署名和基金项目作者姓名和单位请参考本刊网站上已发表文章的格式进行标注。文后需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简介(学历、职称、电话、E-mail)。应标注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 摘要论文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一致, 英文摘要前应列出英文题名、所有作者姓名(如HU De-hui, ZENG Wei-sen)、单位名称(写到科室)等。 图表图表应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按先见文后见表(图)的原则排列。每幅图、表应有简明的中英文题目,图注和表格内容、表注等用中文表达。表格采用三线表,照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满足印刷要求。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线形图、条形图需清晰可辨,线条平滑,最好可用Office软件编辑修改。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依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上标标出。参考文献的作者超过三位的只写前三位,后加“等”或“et al”,未超过的三位的应全部列出。外文期刊名称和作者姓名缩写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Index Medicus》格式为准。 地址: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515

医学核心论文发表网系《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IM收录期刊)编辑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神经解剖学杂志》(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华西医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编辑部、《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杂志社、《中国美容医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杂志社、《医学临床研究》(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杂志社、《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医学》杂志社、《医学信息》杂志社、《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编辑部等联合发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西北办事处承办的“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专业知识学习(职称晋升政策、专科文献、执业医师模拟考试、期刊阅读)、论文写作辅导(论文写作知识、论文写作讲座)、进行学术交流(了解医学期刊知识、选择医学期刊投稿)、展示医学成就”的大型综合门户网站。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校级研究所17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急症中药制剂实验室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功能蛋白质组学实验室广东省胃肠疾病重点实验室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分子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图像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大精神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功能蛋白质组学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组织构建与检测实验室中药新药研究室南方医科大学新药筛选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肾功能衰竭研究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抗体工程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重大疾病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部省共建)脑功能修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骨与软骨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校级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医学图像实验室休克微循环实验室功能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组织构建与检测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病毒性肝炎研究实验室分子肿瘤病理实验室学生物芯片实验室新药筛选实验室肾功能衰竭研究实验室热带病研究所消化内科研究所肾脏病研究所神经医学研究所中医药研究所优生优育研究所(表格参考资料: ) “十五”以来,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世行贷款”项目在内的国家、军队和广东省教育研究课题93项。在多科性医科大学办学模式、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医学教育技术研究、科研促进教学、医学人文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改革实践。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49项,研制的《医学通用题库》,获得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50多家院校推广使用。学校开发的教务管理软件《军队院校学籍管理系统》,被指定为全军和武警院校的教务管理系统。73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占“十五”以来总成果的)已经转化为教学资源直接服务本科教学;主编出版“十一五”规划等高水平教材11部,58项多媒体教材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建有6门国家精品课程、19门广东省精品课程、2个国家实验教学中心、9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44门PBL课程、54门双语课程、33个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 “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各类课题2139项,获得纵向课题经费亿元,主持“97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4项。2000年以来,我校有5项科研成果7次入选国家公布的年度科技十大新闻。2004年~2008年,国家科技部公布的Medline 收录论文排名中,我校连续5年在全国1000余所高校中位居前16名;2006年,侯凡凡教授的原创论文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N Engl J Med》(《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影响因子,该成果被美国内科学年报评为“2006年内科学领域最重要的14项研究进展之一”。 根据国家科技部2004年底公布的发表论文全国高校排名中,学校位居第24位,在广东省高校中名列第2位;学校有5种期刊是国内本专业领域内的权威学术期刊,《学报》是广东省唯一一家同时被国际权威医学情报检索机构 IM 、CA 、AJ 同时收录的学术期刊,在全国92家医科大学学报类位列第二。 学校以项目为纽带建设了五大学科群:用于疾病诊断的生物新技术研究、重大疾病的分子基础及药物筛选、器官衰竭的防治研究、应对核化生恐怖的医学防护技术研究、疑难病证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优化及新制剂研发,2008年,该五大学科群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项目,获得建设经费逾亿元。 裴国献教授完成的“双前臂异体移植术”,是亚洲的第2例。舒斯云教授发现了人脑内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舒氏区”。尹炳生教授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符合参比系唯一性的头胸心电导联理论,被称为“尹氏导联”。张汉承教授率先开辟了泪液学研究领域,创造了“泪液学”的英文单词,被誉为“泪液学”之父。车小燕教授研制的SARS病毒抗原试剂盒,在发病首天就能从血液中检出SARS病毒,大大缩短了SARS的诊断时间。 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11月,图书馆文献总量万册,其中纸本书刊万册,电子图书105万余种,电子期刊3万8千余种,拥有 SCIE(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Nature、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Lancet(柳叶刀),BMJ(英国医学杂志)等世界权威综合医学杂志、各医学学科外文核心期刊、电子图书、实验室指南、临床医师考试题库及手术视频、解剖图谱等数据库共85种;自建了南医院士文库、随书光盘库、南医博硕士论文库、南医专业课程电子教材库、学科资源网和SCI-E收录我校发表论文目录查询系统等, 形成了以生物医学文献为重点,涵盖文、史、哲、政、经、法、教育、管理等学科的馆藏资源体系。自建有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随书光盘数据库和南医院士文库,形成了以生物医学文献为重点,外语、文学、计算机、军事、史地文献为特色,涵盖文、史、哲、政、经、法、教育、管理等学科的综合馆藏体系。 学术期刊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7个学报期刊,分别是:《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南方医学教育》、《护理学报》、《中国医学物理学》、《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 年,月刊,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已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