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二胎家庭对孩子影响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二胎家庭对孩子影响论文文献

肯定有影响,因为老大会担心父母偏爱老二,所以可能会有心里变化1、注意力的不集中:因为老大在二胎没有出生之前,应该是家里面的关注的重点,所以到了二胎出生的时候,家中的人的关注会更多的放在更小的孩子身上,所以老大很可能因为心里的变化导致了注意力的不集中,面对很多的东西不能很长时间的进行,总是轻易被别的事情分散了注意力。2、脾气暴躁:二胎出生之后必然是要分散一部分大人的注意力,所以老大因为家里人的少关注可能会变得很敏感,然后遇见不如愿的事情就会一直哭闹。特别容易发脾气,他们会认为发脾气家长就能够更加的关注自己,所以妈妈要注意多多照顾老大的心里想法。3、不善交际:老大在二胎出生之后其实并不知道怎么与他们沟通,然后家人陪伴时间少,与其他同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间也会变少,所以他们的交际能力会逐步下降。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自卑的情况出现。所以建议妈妈训练老大照顾二胎的能力,让他们的心里有自豪感。对大宝来说,确立自己哥哥或姐姐的角色,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准备过程。为了做好大宝的心理建设,父母可以这么做:1.带大宝陪妈妈产检,让大宝看妈妈的 B 超报告,或是让大宝靠近妈妈的肚子听胎心跳,一方面和大宝讲述生命的起源,进行生命教育,另一方面也让大宝对新生命有所了解,产生兴趣。2.与大宝一起探讨要给未来的弟弟或妹妹准备哪些东西,让大宝陪伴你去买,增加大宝对二宝的期待。3.鼓励大宝帮弟弟或妹妹取一个名字,增加大宝对二宝的接纳度。4.多向大宝灌输二宝很爱TA,期待与TA见面;即便有了二宝,妈妈对大宝的爱依然不会减少,缓解大宝的焦虑。

二胎家庭中最怕的就是不公平对待,这会给孩子造成各方面的害处。1、对于大宝的影响很多家庭在没有二宝的时候总是倾尽所有对大宝好,但是一到有了二宝就对大宝很冷淡。大宝在小小的年纪就感受到了亲情的落差,并且总是让大宝无条件的让着二宝,会让大宝早早的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会随着这种现象和年龄越发的严重,最后成为大宝性格扭曲的一个罪魁祸首。2、对于二宝的影响家长总是教育大宝让着二宝,所以在二宝的成长中不仅有百依百顺的父母,还有对自己无条件谦让的姐姐或者哥哥,这样二宝就生活在一个溺爱的环境中。这种溺爱的环境会让二宝变得“无法无天”,对二宝的性格会惯的不服用管教,以后二宝进入社会会有不可预估的后果。3、对于家庭关系的影响不公平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让父母与大宝之间的亲子关系冷淡,因为长时间的委屈和不公平的对待会让大宝内心疏远自己的父母,淡薄的亲子关系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维持父母与大宝的感情。家长的不公平对待对于大宝和二宝之间的手足情也是很有影响,大宝会觉得是二宝抢走了父母的爱,二宝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这对手足之间的误会会起到消极的作用。让家庭感情在以后的生活中岌岌可危。

对于很多的家庭来说,相信都会有这样的一种顾虑。因为孩子的想法特别的单纯,不像我们大人一样复杂,他们很害怕父母有了弟弟妹妹以后就不爱家里的老大了,所以心中就会很排斥这件事情,不过只要处理得当,就不用担心这些事情。

因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想要与大家分享:

一、吃醋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旦家中有几个孩子以后,孩子之间也会有攀比的心理存在,尤其是父母给予的关爱,往往更偏向于年龄小的孩子,而家里的老大就会吃醋,甚至是故意做出一些事情来让父母引起注意,所以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最好是公平对待,绝对不要带有任何的偏见,否则很容易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从而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

二、经济压力减弱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像以前那些年代一样,只要能够吃饱喝足就足够了,他们不仅成绩要优异,还要学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这样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才能够有优越的地方,所以也会导致经济压力增加。所以我们再决定要二胎的时候一定不要鲁莽,而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以后再做决定,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不是与自己吃苦。毕竟现在的开销很大,无论是什么东西都需要钱购买,如果说连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还不如缓一缓,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在选择要二胎。

总而言之,在我们选择要二胎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前告知自己的孩子,并且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这样更能够让孩子接受。因为孩子也会有自己的自尊心,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孩子的心事才会与大人分享。

影响不小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很多人要二胎,可是因为老大老二年龄相隔很大就忽略了对老大的关心,认为老大已经长大可以稍微少点关心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我就看到了一个新闻一个姐姐把弟弟从斜坡上推了下去,妈妈发现追已经来不及这就是忽略老大的危害性,因此即使要二胎也要经常关心老大叫他或她知道父母依旧很爱她们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

二胎家庭教育论文

(一)营造温馨和谐的情感环境 幼儿喜欢模仿,受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影响,他们不仅从成年人身上学习知识和生活经验,还会学习他们爱人的方式。因此,作为家长,有义务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其感受到亲情、关心和爱护,从而形成健康且稳定的情绪。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中,家庭中的温馨、同伴的轻松平等、社会上的互助友善等关系,都能够让幼儿明显感受被关爱及相互关爱,进而得到较好的安全感,其社会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二孩家庭中,家长尤其需要为幼儿营造温馨和谐的情感环境,使两个幼儿之间相互关爱,并且用自身的行动去感染幼儿,使其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这样两个孩子都能够在模仿家长言行的过程中互相关心对方,尤其是头胎幼儿会非常爱护二孩,使他们之间的情感升温。同时,家长为幼儿营造的温馨和谐情感环境,也能够有效疏导头胎幼儿的心理情绪,减少二孩出生对其生活、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在二孩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为幼儿营造温馨和谐的情感环境。 (二)帮助幼儿准确地定位角色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理解每一个角色的真正含义,是承担角色责任的重要开端。但是,幼儿对不同角色的意义不够了解,还没有把握不同角色的能力,也就不能顺利转化自身的角色,他们更加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对于二孩家庭中的头胎幼儿,家长要提前告知弟妹即将来到这个家庭中,是家庭中的新成员,而他们的身份也将变成哥哥姐姐,此时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头胎幼儿认识哥哥姐姐的角色意义,使其提前适应自己的新身份。例如:家长和头胎幼儿一起玩“娃娃家”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扮演哥哥姐姐,留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理解和适应身份的变化。同时,二孩也应该给予其独立的空间,使其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降低二孩的依赖性,使其自信、快乐地成长。在二孩家庭的教育中,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在家长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他们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多与头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 在二孩家庭中,由于二孩的到来,家中的长辈忙于照顾二孩的生活,有时会忽视与头胎幼儿的沟通和教育,导致头胎幼儿内心产生不平衡感,甚至会对弟妹的到来而感到不愉快,这时就需要家长关注头胎幼儿的心理变化,对其进行教育。以笔者接触过的一名幼儿为例,他的妈妈在备孕二胎时,为降低长子的心理负担,使其能够接受自己的新身份——哥哥,不仅在情感、物质和思想上做工作,还专门购买绘本《我要当哥哥了》,进行亲子共读,并讲述妈妈自己小时候和舅舅相处的趣事、以及爸爸和姑姑小时候一起玩游戏等,让他逐渐意识到有个弟弟或是妹妹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妹妹出生之后,哥哥还是不开心,认为妈妈的关心、爱护都被妹妹抢走了。于是,这位妈妈经常与他谈心、沟通,说一说他小时候的趣事,讲讲妈妈是怎样照顾小时候的他。就这样哥哥越来越爱妹妹,甚至在大人比较忙的时候能够主动照顾妹妹。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二孩的家庭教育中,与头胎幼儿沟通对于两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 教育 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改进了教育 方法 ,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开心(化名)的个案分析,从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 措施 ,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家长;教育观念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 爱好 。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2.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 说说 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 春节 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 文化 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3.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身教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教的主要内容应是德育;婴幼儿时期是家教的关键期;家教场所随意化可以遇物则教,遇事则诲。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存技能的复杂化,在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机制有所分化,功能形成互补。家庭生活包括人类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存的活动,以亲子、血缘为纽带的交往活动,日常生活的观念活动,其特点是直观性、重复性、 经验 性和习惯性。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以言传的形式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与这种智育相比,德育更具生活化的特征。而家庭教育的生活性,也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延续传统,重视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主要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亲代对子代在道德发展方面的全部影响和作用。德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知善,更是希望孩子行善。就 儿童 道德学习、道德发展而言,家庭所独具的生活性机制,还有家庭所承载的礼俗的德育功能也与家庭德育融为一体,构成家庭独具的德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的关键期

中国家庭历来重视早期教育,《易经·蒙》写:“蒙以养正,圣功也”。根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潜意识的影响尤为重要,而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量远大于意识所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的早期经验影响人的一生。

人在婴儿以及幼儿时期,家庭对儿童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几乎具有独揽性的价值。人类较之其他生物而言,从出生到能独立行走乃至独立生存的时期较长,在这个时期对养育者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

父母和长辈要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联系和互动,与孩子建立亲密温和的依恋关系。蒙台梭利认为,婴儿时期是一个创造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个未来的个性被确定下来;婴儿的精神世界与所处的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流,因此成长中的婴儿需要外界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这个时期有如神助,婴儿的心灵得到神秘力量的激发,……这种无声无息默默的、内在的爱的激发,必将留下高贵的品质,并将伴随儿童一生。[1]

三、家庭教育场所的随意化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组织形式来看,教育大体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大类,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的。教育场所的随意化,需要父母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善于发现可供教育的素材,遇物则教遇事则诲,适时对子女进行教育。古代有很多以言行一致、身教统一、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动子弟,成功教育的名人。如唐朝皇帝李世民,虽日理万机,仍然抓紧点滴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弟。尤其是废承乾、立李治为太子之后,更是“遇物必有诲谕。”例如,吃饭时就问:你知道饭吗?李治说不知。于是就教育他不夺农时:“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李治骑马,就问他:你知道马吗?他回答不知。便教育他不尽民力:“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李治乘船,又教育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李治在曲折的树下休息,又教诲他:“此木虽曲, 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 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为君道德教育, 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作为贤明君主所必需的素质。这几则短短的事例,也充分反映李世民的高超家教艺术。[2]

四、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身教,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源自《后汉书·第五伦传》:“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在本文中,也可作示范理解。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身教,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从家教的主要内容来看,德育的生活化的特征需要身教的影响;家教的关键期方面,婴幼儿的生理特征离不开身教;家教场所的随意化更需要言行一致、身教统一。

马卡连柯说过,“父母监督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是首要的、最主要的教育方法!”还告诫父母:“你们自己的行为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要以为只有当你和孩子谈话,或教训他,或嘱咐他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你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孩子,即使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和别人交谈……你们怎样快乐和忧伤,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父亲和母亲本人以身作则是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反面的榜样,那么任何特殊的努力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你在家里很粗暴,或者爱吹牛,或者常酗酒,那么你就别想教育孩子了;你已经教育了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糟。”[3]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2]马镛著:《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3][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摘要】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

【关键词】礼仪教育礼仪意识家庭教育

柏拉图曾指出,“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青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今天,首先要接受最需要接受的礼仪教育。本文仅就家庭礼仪教育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

1.崇礼重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崇礼重礼,古今中外皆然。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

当今社会是高度开放的社会,也是高度协作化的社会。任何单一的个体都必须与其他的个体或群体交往、合作。任何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不仅使人生厌遭人唾弃,无助于建立世人间健康有序、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必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与团结”。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这样写着:“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2.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也在家庭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要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的人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的人。而作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在家庭里,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能够把已习得的礼仪要求,通过平时家庭成员间在共同生活中的相互接触、交流、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养成必要的礼仪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准备了良好的礼仪素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条件。

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有力支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社会的人,都必须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我们一切习惯的渊源。个体能否成功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所悦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接受的家庭礼仪教育。

庭礼仪教育架起了个体与社会的坚实桥梁。社会个体化再到个体社会化,其间联结的纽带就是家庭礼仪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只是给孩子多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养成礼仪习惯,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在共同的进步中发展中更进一步地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在这方面,家庭礼仪教育以其独特的即是首发站又是终点站的家庭的地位,无疑是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3.家庭礼仪教育看平时,重养成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看平时,重养成,自然是家庭礼仪教育实施的应有之义。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以礼带礼,突出家长表率作用。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为家长,我们的那些做父母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 文明礼仪 ,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如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都让她亲手送到垃圾箱里,不随意往地上乱扔。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等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作为家长,那些做父母的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以无胜有,营造家庭文化氛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孔子的话其实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为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误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点不良品格,都可以从他幼年的环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认为,创设彬彬有礼,愉快活泼,和谐协调,相互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的主要条件。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建议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亲情的幸福家庭,这正是孕育良好礼仪素养的摇蓝。

以练导行,强化孩子礼仪意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习惯,我们提倡重复和练习养成。”作为家长,必须向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训练,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礼仪重复、练习。

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是发展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在文明、礼貌、得体的交往中,我们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在对礼仪的思考、感悟中,抱着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公民道德建议实施纲要》等的具体要求,切切实实地深入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吧!

猜你喜欢:

1.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

2.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3. 家庭教育感悟范文

4. 浅谈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5.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精选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当今家庭教育》

摘 要: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亿万家庭的热门话题,家庭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们所重视,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永不会毕业的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而当今的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乏艺术,使家庭教育非但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还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应有的自然成长。家庭和教育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因此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会愈来愈重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一片成长的肥土,让孩子去发现生活的光点、人性的亮点、生命的真谛。本文从对子女影响的角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列举出了现有家庭中的几种亲子关系,并分别研究了其对子女的影响,最后,就怎样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重视家庭教育,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子女;影响;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2-01

一、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又能实现多少呢?显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有些家长甚至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我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1、对孩子过分溺爱。当今的中国家庭,多数都是“421”组合,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妻生下一个小孩,当成宝样心疼,“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凡事都包办代替,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孩子要吃的,玩的,样样都是百依百顺,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一一代劳,甚而有些祖父母代替孩子去参加学校劳动,逐渐发展成为溺爱。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得孩子变得没有了勤俭和爱惜的品格,没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没有了责任感、上进心。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值的表现,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没有尽到教养责任。

2、过分注重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合理。这是普遍存在于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现象。它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太过”和“不及”。望子成才的心态与迫切的心理,使得很多家长把希望或者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体现,然而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使其陷入苦恼的误区。有的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以孩子上重点大学为唯一出路,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孩子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孩子,不注意孩子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孩子个性的发展。促使一些孩子出现“智高德差、智高体弱”,或由于思想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障碍。一个朋友的孩子,以前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但由于一次考试他考了第二名,他不能接受自己是第二名的现实,便从此患上了忧郁症而无法继续再上学。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育,更应注意孩子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家庭氛围差,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面对孩子的错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犯了错或成绩不好,不问青红皂白的揍一顿,稍有不丛便发火、训斥。长此以往,使孩子产生“最多打一顿”的消极想法或是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便不敢敞开心扉,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类情况还有很多,不一一说了。

二、让孩子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孩子不溺爱,不推卸责任,漠不关心,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距离,在美国的家庭教育法则中就有一个20码法则,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相距20码,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不纵容孩子的基础上,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都有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赏识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鼓励和努力的动力,让孩子朝着个性的方向发展。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1]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子女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家长要坚持言教和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所谓言教,就是父母对子女进行语言的教育、劝戒、开导、鼓励、批评等,也包括用文字、书信、立家规等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了解孩子诸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进行指导,传授知识,进行鼓励、劝戒批评等的方法和渠道。

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民主氛围增强家庭的内聚力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成员之间温馨和谐的关系,促进孩子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秩序氛围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生活习惯,认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能自制、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确是塑造幸福人生、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 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家庭教育报,2005

[2] 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J].

[3] 谢沫珠.家庭教育的价值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

[4] 吴家晓.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

[5] 汪 春.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J].中国家长网,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

一、二胎降生:家庭的变化和影响 1 、家庭结构的变化。 在传统独生子女政策下,大部分家庭的结构是“2+2+1”的模式,即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代人构成,或者是“2+1”模式的核心家庭,即由爸爸妈妈和孩子两代人构成。在这种家庭模式下成长的孩子,毫无疑问成了全家的核心和焦点,他能够获得全家人的爱和关注。可是当二胎出生后,这种结构被打破,家庭里面的资源需要重新分配,孩子之间开始出现时间、物质乃至亲情上的竞争。 2 、家庭成员的变化。 二胎出生后,家庭成员的注意力更多放到年幼孩子身上。首先表现的就是主要抚养者照顾他们的时候比较多,老二和父母之间是一种完全依赖的共生关系。这时的“老大”基本上都在上幼儿园或小学,由于精力有限,家长们对“老大”独立的愿望会更强烈,因此常常会说“你现在是哥哥了,要懂事啊”之类的话,好像默认有了小的后,大的就会一夜之间长大。其次就是家庭里的其他人,比如亲戚朋友的态度和行为。家里来人时,大家都会习惯性的先看到小的或者抱小的,然后一圈人围着小的逗着玩笑哈哈,而这时“老大”可能就是很落寞的在圈外看着,心里在不断的呐喊:快看我啊,快看我,我也很好看。还有一些大人,喜欢对孩子恶作剧,我常常听到他们对“老大”说“哎呀,小可怜啊,爸爸妈妈有了妹妹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看到孩子吓得哇哇哭后大人们反而开心的笑了。网上有个新闻说的也是这种情况,后来”老大”趁大人们不注意时把老二从阳台扔下去酿成了惨剧。这其实是非常需要家长们注意的,大人一句简单的玩笑话,在孩子心里却投下一片阴影。 3 、“老大”的变化。 诸如以上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的种种变化,二胎的降生给“老大”在心理、情绪和行为上都带来了影响。 我有一个五岁的小侄女,在她三岁的时候父母给她添了一个弟弟。弟弟出生后,她很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不让她喜欢的人抱弟弟。先是会拉抱着的人的手,后面就会哭,再后面就是伤心的走开。没办法后,她爸爸通常就只能一手抱大的一手抱小的。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否认自己“姐姐”的身份,会说自己是“妹妹”,自己比弟弟还小。问她为什么要做“妹妹”,她说妹妹更可爱,还可以吃很多东西。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有了二胎后“老大”的心理世界发生了多么奇妙的变化。 首先,在认知上,“老大”会直接感到来自老二的威胁,产生被忽视、被抛弃的恐惧。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有一句话“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TA自己”,用以说明孩子的存在感和自我认同来源于母亲的注视。当家庭里增加了一个小生命后,“老大”得到的关注和回应相对减少,对“老大”而言,会产生一种“失去自己”“没有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因此,在情绪上,”老大”会变得敏感、脆弱,容易哭闹且时间更长不容易哄好,一有点不顺心就发脾气,和父母作对、吵架,还有就是明显的嫉妒和愤怒。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爱与老二争抢玩具、食物,甚至出手推打二孩。同时会出现一些退行性行为,比如原来明明自己能吃饭、穿衣服、刷牙,现在偏让父母来帮忙,以前能自己一个睡觉,现在也要妈妈搂着睡。一些学龄阶段的,在学习上可能也会出现成绩变差、不好好学的情况。这都是孩子在用他的方式吸引父母注意力,迫切需要父母关注的信号。 二、同胞竞争:同胞关系的本质 同胞关系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早的人际关系,对我们长大成人后的性格、婚姻、工作都有深远影响。所有拥有二胎的家庭,都有这样一份期待,希望孩子能相互陪伴、相亲相爱,这其实是对同胞关系的一种美化,真正的同胞关系是“相爱相杀”的。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很形象的写出了同胞生死之争。从心理学上看,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三角闭合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结合而有了孩子,孩子的出生也赋予男人女人以爸爸妈妈的角色身份,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同胞关系就不一样了,它是谁先谁后、谁长谁幼的序列关系,缺了一方另一方仍然能独立存在。所以,同胞关系蕴含着一种最基本的恐惧:即我的存在与否,或许都无关紧要。同胞间的竞争远比互助更趋向人的本能,早期的同胞关系也主要以竞争为主。 竞争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是因为吃的、穿的、玩的而发生言语和肢体上的冲突,家里有两个及以上孩子的,一般从小都会吵架或打架。表面上,两个孩子为了一个小玩具在争吵,但实际他们在为“自我存亡”的大事而争。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出面阻止,并劝“老大”说“你是姐姐,你大些让着妹妹一点”,可以说在这场斗争中“老大”他失败了。长此以往,”老大”将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干一件事情:证明我比弟弟或妹妹强,我是值得爱的。通常从上高中后,孩子吵架打架的情况变少,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竞争消失了,而只是换了一种更为成熟、隐匿的方式进行。比如它会藏在学习成绩、考大学、找对象、找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比较之中。虽然他们在这些方面可能会取得成功,但是这种同胞竞争的压力和“我是否值得爱”这个问题常困扰着他们,使他们活得不够自如开心。 三、 爱的平衡:从“同胞相侵”到“同胞相亲” 讲到这里,家长们也不要被吓到,因为同胞关系富有攻击的同时也是有温柔亲密的一面。孩子之间能相互支持,年长的可以照顾年幼的,彼此学习,互相模仿和认同,这些是从父母的亲子关系里得不到的。因此,如何平衡好对孩子的爱,使他们从“同胞相侵”走向“同胞相亲”,我主要想分享两点: 1、 公平又有差异的对待每个孩子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害怕不能被公正公平对待。家庭里要让父母做到绝对的公平比较困难,只能说首先父母们要有这种意识,即使生了二胎后, 在时间上对“老大”的关注和陪伴不能少 ,因为妈妈的精力主要放在照顾小的上,这个时候爸爸或其他的家人就需要给与更多支持、积极分担养孩子的一些事务。 在物质上如吃穿用等方面也尽量做到公平。 有些家庭生了二胎后,经济负担可能会加重,买东西会优先考虑给老二买,而不给“老大”买,或者觉得”老大”长大了不需要事事和老二一样,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我有个朋友曾经就抱怨说,自己姐姐每次回老家,父母都会做很多好吃的菜,并且提前给姐姐把床都铺好,而自己回老家呢父母就随便应付一下,床也没给铺,感觉父母更疼姐姐一点。其实她的父母听她这样说,心里也觉得很冤,手心手背都是肉,肯定都是爱的。只是他们认为姐姐回老家次数比较少,难得回来一次就准备的更好点。而我朋友回来比较多,就随意了一些。可见,同胞间的竞争一直是持续存在的,虽然孩子大了,甚至成年了,但是对父母爱的争夺却从来没有停止。还有就是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公正公平,不偏不倚,而不是对“老大”这样的要求,对老二又是那样的要求,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最后是在公平的原则上,差异化养育孩子。 大部分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苦恼,家里永远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二胎来了后,这样的孩子家里又出现了一个。父母们不再像第一次做爸妈时那么慌张了,很自然的他们会把养第一个孩子的经验迁移、复制到第二个孩子身上来,那么在两个孩子之间,难免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比较。比如“这个孩子睡觉更乖啦”“那个孩子更好动调皮啦”“老二比老大更早学会说话走路,老二更聪明啊”之类的话。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养出来一模一样的人。适当的比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而简单粗暴的比较,只会让两个孩子的关系更加紧张,优秀的会感到自豪,差点的会形成对自己不正确的认知,长期以往,孩子就会缺乏自信,做事畏手畏脚,害怕尝试新事物,害怕失败。 2、 看到并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年幼的、更无助的孩子由于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照料和身体亲近,这对“老大”来说是一种身份的吸引和对退行的诱惑,因为这是“老大”需要去克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二胎出生后,家里“老大”出现嫉妒和羡慕,行为退化、表现幼稚及攻击行为,是比较正常的一种现象。可是我们有些家长,看见“老大”欺负老二时,通常的反应是着急、愤怒,并对“老大”加以指责批评,像“你现在长大了,怎么能打人”“你再打弟弟,妈妈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都会出来,更为严厉的父母甚至还会对孩子进行惩罚;如果是孩子发生退行行为了,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不懂事,然后又是进行一通教育。这不仅不能让“老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使TA心生委屈,日后更频繁的去做这些事。前面我们说过了,这都是孩子求关注的一些信号,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退行空间,耐心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并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经常、直接向老大表达你对他的爱。 每个家庭都有序位,孩子之间也是这样,先出生的要排在前面。只有大的被尊重、被看到,他才能够感受到爱;当一个人不缺爱,才有爱给到别人,弟弟/妹妹才能感受到哥哥/姐姐的接纳和爱。

二胎对老大的影响研究论文

影响还是有的,所以要争取老大的意见一,首先,之所以争取老大意见,因为二胎生的太晚,老大已经到了懂事的年龄,如果不争取老大同意,生下二胎自然会给老大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二,其次,老大毕竟家庭一个成员,无论夫妻双方是否做了一个坚定的决定生或不生,老大的意见总要三选其一,无论同意与否,老大的参与会让他感觉到自己在家里的地位!三,当然是父母观念的转变。80年代前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三五个孩子,而父母生二胎三胎四胎也从没有对老大老二老三商量过,既然怀了就会生下来。如今生个二胎也要问问老大,说明父母的观念转变了,不在是父子关系而是朋友关系。四,为什么老大的意见那么重要呢?因为如果老大坚决反对,势必会影响到老干扰 健康成长和老大的心理健康。当然,如果老大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后,肯定会反对老二的出生,争求老大的意见得到反对后,父母可以跟老大讲,有个弟弟或妹妹的好处,比如有人陪他玩了,又多一个爱他的人等等。很多人说生不生二胎与老大没关系,是父母的事情,没必要征求老大的意见,小编觉得,这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所以,如果老大最终在没有得到任何人通知的情况下生下二胎,可想而知老大的心理是怎样的!五,当然,这种现象可以避免,如何避免呢?一,老大还没有自私意识之前生二胎,也就是三岁左右生二胎,即可以让老大有个伴,又能避免老大阻止生二胎。二,坚持不要生胎,认为自己经济实力不够,精力不够以及老大的确年龄太大等因素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避开咨询老大要不要二胎的问题。

影响不小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很多人要二胎,可是因为老大老二年龄相隔很大就忽略了对老大的关心,认为老大已经长大可以稍微少点关心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我就看到了一个新闻一个姐姐把弟弟从斜坡上推了下去,妈妈发现追已经来不及这就是忽略老大的危害性,因此即使要二胎也要经常关心老大叫他或她知道父母依旧很爱她们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

一个家庭选择要二胎,会对第一个孩子带来哪些影响?我想应该不会有多大的。昂,也就是对老大照顾的少一些了。因为精力都放在老二身上了。

如果家庭要生二胎的话,对于老大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老大特别反对母亲生二胎的话,在二胎生下来以后又忽略了老大的感受,以后很容易使老大觉得自己没有人关心了,甚至严重了以后还会对二胎心生怨恨和不满。在生二胎的时候最好是考虑老大的感受,如果老大不想要二胎的话,一定要多多的和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知道有了二胎以后,母亲和父亲也会像以前一样爱老大。甚至在生下了弟弟妹妹以后,老大也有了玩儿的伙伴也有了最亲近的人,慢慢的让老大知道二胎的好处。这样女性在怀孕以后,老大不知不会感觉不开心,相反还会特别的想要弟弟妹妹赶快出来。等到弟弟或者是妹妹生下来以后,老大也会特别的喜欢,并且也会特别的爱弟弟或者是妹妹,然后再二胎生下来以后,父母一定要多多的考虑老大的感受,让老大在有爱的家庭当中才能够使家庭更加的幸福。

关于二胎家庭的文章

随着二胎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新的生命,增添了1个或2个小成员。给家里带来了不少乐趣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有幸福的烦恼,甜蜜的负担。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拥有更多的关心,随着家里新成员的来临,兄弟或姐妹之间的纷争不断。面对这一切父母们头痛不已,既想一碗水端平,又要照顾每个孩子的情绪。 一个周末,跟一名是幼儿园老师的朋友小琴去闺蜜家做客,闺蜜是二胎家庭。有两个儿子,一个小宝宝3岁,大宝7岁。 通过一天下来的相处,发现哥哥特别容易生气,他不允许也不喜欢弟弟碰他的任何的东西。 做任何事情,只要妈妈给了负面的评价,他就会异常的愤怒,用手拍打着桌子又哭又闹,并坚持自己就是对的,妈妈这种行为纯粹是多此一举。 闺蜜为了照顾哥哥的情绪,放弃了去评价哥哥的错误行为。然而这样过度受关注的哥哥,却会给弟弟带来一些困扰。 吃完饭,我们约去逛街,闺蜜买了个新玩具,因弟弟玩的都是哥哥小时候玩的玩具,所以回家后就将新玩具给了弟弟。 结果哥哥瞬间就很生气地冲进房间,趴在床上又哭又闹。经过妈妈几次劝导无果,承诺给哥哥买新玩具,甚至将原本已给弟弟的玩具要回送给哥哥,都无法平息哥哥的愤怒。 于是只好作罢,等哥哥自己没有那么生气再出来才好。 在哥哥要写作业时,原本在书房玩耍的弟弟,被爸爸抱出房间,给大儿子一个足够的空间。 其实弟弟在书房玩根本不影响哥哥的,因为他们家专门搭了个儿童乐园式的小房子。 但这并不影响几乎全家的重点都放在哥哥身上,闺蜜和老公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惹得哥哥不开心。 小浅不太赞成闺蜜一家的做法,目前弟弟还小,不太懂得表达自己。若长此以往这样下去,弟弟越来越会觉得父母的偏心,从而加深这个二胎家庭的兄弟和父母矛盾。 我们很理解闺蜜是怕生了二胎,冷落了哥哥,会让哥哥觉得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或者觉得弟弟抢去了原本属于他的那份爱,由此对弟弟产生敌意和怨恨。 所以闺蜜一有尽量在生活上多多照顾哥哥的情绪,给他比以前更多的关爱,生怕一不小心弄得哥哥不开心。 其实这种兄弟争风吃醋和父母有所偏心的情况,在很多二胎家庭很常见,小琴和我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笑着问小琴:“亲爱的幼儿园老师,想不想帮忙改善一下他们的关系?” 于是在小琴的建议下,我们4个大人一起带上2个孩子去附近的游乐场玩。 我们首选了一项需要团体合作的项目,那就是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沙池中的小车运沙到另一个角落的红桶里。 同时,我们进行了角色设定,让闺蜜一家4口组一队,哥哥是队长。在整个过程当中,哥哥作为小领导,要帮助自己的三个队员,爸爸妈妈和弟弟佩戴上挂牌。 很快,哥哥帮爸爸妈妈佩戴好了,轮到弟弟时,哥哥问妈妈:“弟弟应该怎么戴,我怕戴不好会让弟弟摔跟头?”(因为三个挂牌都是成人的,所以有点长) 闺蜜听了很感动,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哥哥主动的询问弟弟的感受。在父母的帮助下,哥哥帮弟弟佩戴好挂牌,就正式开启运沙了。 一开始,我们让爸爸妈妈先不参与,于是他们就跟在家里一样,哥哥在运着沙子,弟弟在玩沙,各玩各的,互不相干。 于是我们提醒哥哥,这个是有时间限制的,要想完成任务,必须要跟弟弟一起合作才能完成。 加上大人们在一旁做着语言上的示范,很快,哥哥主动过来找弟弟,并教弟弟怎么装沙。弟弟也很给力,主动将小铲子递给了哥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哥哥转头对弟弟说了声“谢谢弟弟”。 接下来在两兄弟的合力配合下,沙桶已装满,让我们意外的是哥哥居然牵起了弟弟的小手,一起往对面角落的红桶走去,最后完满的完成了任务。 回来的路上,弟弟想玩哥哥的气球,我们让闺蜜不要不经同意就直接拿给哥哥,而是先问问哥哥的意见,看到我们大家期望的眼神,哥哥说:“考虑一下” 。 闺蜜很吃惊,说她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平时一碰就发脾气的孩子,用这样的一种状态在说话。 借此机会,小琴忙让闺蜜表扬下哥哥,我们纷纷夸赞了哥哥,哥哥也不好意思的笑了。 闺蜜也说太意外了,以后要尽可能让他们一块儿参与这种需要团队协作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子家庭的增加,像闺蜜家这样情况的并不少见。现实中二胎或多胎家庭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严格贯彻着 “大的要让着小的”这种的思想,好东西都是轮着小的优先。 曾经在邻居家看到一种情况,就是哥哥较内向,不太爱说话,弟弟活泼好动,深得父母喜欢。 在有一次别人送来的礼物中,有一把手枪,两兄弟都迫切的吵着想要玩。哥哥也难得的一次主动提出请求,希望爸爸能将玩具枪先给他玩。 爸爸不知如何是好,僵持不下之际,妈妈建议通过“剪刀、锤子、布”来决定,结果哥哥赢了。 哥哥自然就获得了玩具枪的优先权,这下弟弟不干了,直接在地上哭着打起滚来。于是爸爸没办法从哥哥手中夺起玩具枪给了弟弟,嘴上还一边说着“大的要让小的” 这种道理。 让人没想到的是,弟弟拿了玩具枪还在哭,哥哥被夺走了玩具也在哭,任大人怎么讲道理,怎么哄都不管用。 让人没想到的是,弟弟拿了玩具枪还在哭,哥哥被夺走了玩具也在哭,任大人怎么讲道理,怎么哄都不管用。 孩子是降落到家庭的天使,做父母的谁都希望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其乐融融。那么对于这些二胎或多子家庭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应该怎么解决呢?为此小浅总结五点建议如下: 1)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沟通体系:爸爸妈妈的态度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告诉孩子对错的同时,可以做些让孩子能换位感受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另外不要给孩子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模式,觉得自己的需求一定要满足,如果不满足,通过哭闹就会获得满足的错觉。 2)父母不要偏心,强调公平:当然公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样的,反而是需要区别对待,根据孩子年龄性别能力的不同,给到孩子不同的需要。有时候多说说“爸爸妈妈爱宝宝类”的小情话,多多拥抱孩子们。 尽量做到平衡(若买新玩具时,最好两个孩子都各买一个,可以买不一样的,两个人交换着玩),让他们明白有兄弟姐妹的好处,玩具都可以多样化。 3)带孩子们外出探索:选择需要兄弟姐妹之间合作完成的项目,合理分工,分配好各自的角色,设定好目标。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让孩子有机会自然的交流,大人在一旁看着适时地给予帮助。 4)彰显榜样的力量:强调哥哥或者姐姐是榜样,同时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他们不能承担过多的责任,要照顾到年长孩子的感受。 5)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耐心引导,分享不仅能够让别人快乐,也能让自己更开心。 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在享受着发展给我们带来更优越的生活,也增添了很多的烦恼,同时也迎来了非常多的挑战,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心里清楚,先引导孩子自己处理,毕竟大人和小孩子的思维是不同的。 一个个的孩子的背后是一个一个的家庭,在这些家庭的背后是全社会的教育现状。父母要能够明白,我们不能够只简单的停留在评价孩子的行为的阶段,我们更需要实际的帮助孩子的成长,通过辅导,彰显的是科学育儿的力量。 也许你看到的是一个一个孩子,现在的改变,我们却看到的是孩子们不同的未来。关于二胎家庭,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感恩关注!

这也是分情况的,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一个孩子受欺负,妈妈应该公平的对待两个孩子,不要偏袒任何一方,不管是谁做错了都要批评,而且有好的东西要给两个孩子平衡,这样才可以让两个孩子感受到一样的爱。

我家里不存在这种鄙视链,我妹妹对我特别好,有她认为的好东西她都会给我留一份,当然我也很宠她。感情都是相互的。

我们家处于二胎家庭鄙视链的最末端,兄弟组合。但是还好,虽然偶尔会干仗,兄弟感情还是不错的,会适可而止。

家庭对我的影响1500论文

家庭对我的影响1500论文

家庭对我的影响1500论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家,家庭对于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家庭对我的影响1500论文的相关内容。

篇1

从我呱呱落地那一刻到现在,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在这10年间,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和良好的家庭氛围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做人做事,有无数的记忆让我难以忘怀,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记得有一次,我被一道数学思考题难住了,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只好去请教妈妈。妈妈给我讲了一遍,可还是没有听懂,因怕妈妈说我笨,便撒谎说听懂了。于是,妈妈又给我出了一道类似的题让我做,我因弄不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半天也没做出来。妈妈见状,狠狠地把我批了一顿,我很委曲,豆大的泪珠从脸上滚落下来。妈妈严厉地说:“做学问要诚实,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不懂装懂。”听了妈妈的话,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才深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呀,如果刚才让妈妈多给我讲几遍,问题也许就解决了。”

于是,我如实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妈妈再给我讲几遍。妈妈耐心地给我讲了起来……她边讲边用线段图把题里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这样便于我更好地理解。一遍又一遍,我终于明白了。而妈妈呢,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从此以后,每当我遇到难题时,总能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实在想不出来,就虚心向别人请教,直到弄懂为止。这个习惯,使我受益匪浅,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我的爸爸也是一个诚实讲信用的人。他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从不食言;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从不许诺。“言必行,行必果”是他的座右铭。他经常教育我,做人要诚实。有一次,我在家里玩,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爸爸特别珍爱的杯子。当时我吓坏了,心想:这下完了,爸爸肯定饶不了我。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赶紧收拾残局,到时就说不知道。说干就干,我手脚麻利地收拾好,然后坐到书桌前装模作样地看起书来。平时我最喜欢的故事,这会却怎么也看不下去,心里老想着杯子的事。我想到爸爸的诚实守信,想起爸爸平时对我的教育,我对自己刚才的愚蠢想法感到羞愧,我决定大胆向爸爸承认错误。爸爸回家后,我如实向爸爸说明了情况;没想到,爸爸不但没批评我,反而还表扬了我呢。

我们这个和睦的三口之家,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是他们快乐的源泉。爸爸妈妈勤奋工作,为我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和学习环境,我在这温馨的家庭里快乐成长。我坚信,我会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让爸爸妈妈因我而骄傲,因我而自豪!

篇2

我觉得家庭对人的影响很大,快乐的家庭氛围往往就会有活泼开朗的儿女;同样怨声载道的夫妻也会让孩子自卑或者内向。

还有好多,例如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接人待物等等。

也许我要求太高,也许是我想的太多。可是我想有人告诉我,我考虑的应不应该。

从工作以来,相亲无数次,曾有同事调侃,说我们两个和在一起可以出本书了。叫《那些相亲的日子》。也许是缘分没有到吧,大家都是这么安慰我的。当真的是时不我待时,也不再想耽误下一代的时候,下定决心找对象。可是我知道,我心里的原则没有丢。

我不喜欢吸烟的人,我的气管及呼吸系统非常不好,无论上火或者感冒首先都是气管及呼吸道出毛病,所以我不喜欢吸烟的人。

我不喜欢小气的男人,小气的男人成不了大器。虽然没有打算这辈子大富大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小气的男生我会看不到希望,我想这也会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之一,因为给你妈啥了,没有给他家啥了的吵吵,不如不找。

我不喜欢没有爱心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一辈子也不会知冷知暖的疼你。

我不喜欢没有公德心的人,虽然现在世风日下,但是我想能做到力所能及的,让环境美好的.事情。大家总好说素质不素质的,在自己娱乐或者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要有基本的礼貌,公德,不让别人不舒服,是基础。

我不喜欢家庭和我的家庭相去甚远的人。也许准确说不是不喜欢,应该是不敢,我可以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但是不能做夫妻。我一直相信门当户对。所以我拒绝了富二代,拒绝了高官家的公子,拒绝了开着个破车、长的颇帅的公务员,而且我不会觉得可惜,我不想让自己在家里有不平等的感觉,我不是一个能忍的人。也不想父母来家里拘谨不快乐。

篇3

小时候,父母耐心地教我说话,教我走路,教我穿衣拿筷……长大一些后,父母又教会我如何拿笔写字,读书看报……父母不仅在生活上教我们做许多事,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的一举一动也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性格,人品以及道德观念。

从我记事开始,就记得我每次吃零食都会剩下一些,吃面包馒头有时也会余下一小块,而妈妈就像一个垃圾箱,每次都不厌其烦地把我吃剩的东西塞进肚里,我却对这中行为感到厌恶,因为我觉得只有贫民窟里的难民才会去做这种事。终于有一天,我看不下去了,生气地问妈妈:“干吗老吃我吃剩的?面包馒头桌子上不都有整个的吗?”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心想,这样对妈妈说话肯定要挨骂了。

课让我没想到的是,妈妈不但没发火,还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宝贝,我们小时候可不像你现在这样想吃什么有什么,那时候米和油都是按量供应的,别说面包和零食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本,想想那个时候,就知道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了,要懂得节约……”我听了不屑地撇撇嘴嘟囔道:“您那都是啥时候的事了,都快回到公元前了!”妈妈听了也没说什么,摇摇头走了,我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妈妈把一张从网上打印出来的照片给我看,我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照片上是一群非洲难民窟里的孩子们,他们手里拿着盘子,盘子里的菜汤都被他们舔的干干净净,他们都很瘦,小小的脸上似乎只剩下一双大大的眼睛,眼睛里闪着对食物的渴望,那眼神像利剑一样刺痛了我年幼的心,我当时就发誓不再浪费,那目光会让浪费的我受到良心的谴责,我从此学会了节约。

父母不单在道德观念上影响着我,也教会了我许多有用的学习方法。就拿背诵古诗来说吧。有一次,我在背一首很长的古诗,费尽心思却怎么也背不下来,而老师明天就要抽查,我心急如焚。而我越着急就越背不下来,眼看都过去一个小时了,可我还没有一点进展。这时爸爸进来了,问明了怎么回事后说:“不急不急,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爸爸说:“你看,我就知道是这么回事,你要先理解了它再背,不要怕浪费时间,理解后再背比你这样死记硬背要快很多,不信,你试试!”爸爸一语点中我的心思——我就是怕浪费时间,不肯去理解它的意思,熟不知我死记硬背中浪费的时间远比理解再背要多的多。于是我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果然,不出十分钟就背完了。这件事爸爸不仅教会我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还教会我一个道的理——“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我成长历程中,爸爸妈妈像阳光和雨露一样照耀滋养着我,让我渐渐地枝繁叶茂,让我茁壮成长,他们又像是一只啄木鸟及时去除我的坏毛病,他们教我快乐,宽容,博爱……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三岁看老”,一个人的品性绝大部分由小时候就决定下来了。家庭教育无疑是人一生中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我的父母不能给我创造什么富二代官二代的条件,但是我会一辈子感激他们教会了我很多这生受用的品

小时候的事情,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吃饭时候,爸妈总是关照自己,不管吃饱了还是没吃饱,不准离开饭桌。不准到处乱跑,不要用手吃饭。饭桌礼仪是现在很多小孩子缺少的。那时候父母好像从来不会端着碗跟在自己身后“囡囡啊,不要跑,乖乖来吃饭!”这种样子,而现在好多爷爷奶奶总会跟在自己家宝贝孙子孙女身后,弓着身子追着喂饭。还记得有一次早晨吃早饭,那时也还小什么都不懂。看着大人喝粥时候下饭的萝卜干,人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吧,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于是我看着就眼馋,就也要吃,妈妈给我一小块我还不满意非要吃一整个。那可是比我拳头还大的一个酱萝卜啊,那得多咸啊。爸爸在桌边都“威胁”过我肯定吃不掉的,就不要拿那么多。小时候肯定小脾气倔啊,我偏不!偏要拿一整个来吃,结果咬了一口就咸的不行,就想扔着不吃了,严父这时候就来了,非要我吃下去,毕竟是自己要拿一整个就要拿多少吃多少。吃吃剩剩不应该!那时候才三四岁啊,老大一个萝卜啃下去,喝了整整三大杯的水,吃完了父亲竟是赞许的表情。自从那次以后,不管吃什么,都永远会记得,“适度”两个字。不想再给自己苦头吃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对孩子适当合理的教育是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孩子从最懵懂的时候就开始效仿父母,因为可能是年龄小,父母是他们最最亲近的人,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眼中无形中就变得是他们认为最最伟大的人,小时候我就觉得我的父母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有父母在,没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我那时候就去学习着父母的所有动作,后来妈妈和我讲到小时候的趣事的时候,妈妈说我那时候刚刚学会走路,看到妈妈他们那样笔直的走着下楼梯,心里那叫个倾慕啊,于是也学着他们走路的姿势,结果,没走稳,从楼梯摔了下来,不过所幸的是没有大碍。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效仿,但是也可是以说明了父母对小孩子的影响。我的爸爸妈妈是宽容仁慈的人,他们觉

得做人就应当如此,待人真诚,从小,爸妈就教育我要诚实,如果我犯了一点点不符合做人的原则的事,他们就会严厉的惩罚我,并且要教育个好半天。但是对于那种小错误,他们总会宽容我,对我讲一些道理,让我认识自己的错误之处,然后就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当然,这是我做了错事,小时候,考试得了满分,爸妈就会夸奖一下,然后鼓励我继续努力,这是我最最高兴的事,让我亲爱的父母为我感到自豪,这样,让我有了接下去继续努力奋斗的动力。从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里,让我对生活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未来虽然遥远,但是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去努力,也许惊喜总在不远的地

当然,我看到一些家庭教育比较失败的例子,外婆家旁边有个小孩子,小时候做一些偷窃的事情,那时候小,没有犯很严重的错误,但是,他们家里的人知道后,并没有好好的对小孩子进行教育,而是依旧宠溺着孩子,不舍得说他,小孩子时间久了,觉得每次偷窃都没事,因为有爸妈罩着,而且没有到达法定年龄,不会被警察抓走。

后来,到了法定年龄,他依旧不改,在一次偷窃后被警察抓走了,后来听外婆说,那个孩子在警察局里哭着说后悔偷窃,说要好好工作,不再这样偷窃,可是都无济于事了,他被判了刑,具体多久我不记得了,只是外婆告诉我,他的家人伤心的哭,可是也没用,过分的宠溺最终只会造就就样的悲剧,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却要在不见天日的牢房里度过,成为他一生的污点。这是很令人可惜的事情,针对这件事,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反思,教育,不仅要从小教育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还要像家长们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过分宠溺这条路终究是行不通的。宋庆龄说过:孩子们的性格的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

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国外的家庭教育方式一直是我所提倡想学习的,将来若是我自己组织了家庭,有了孩子,严与宽并济,家中的明主也是必须的,家长不可能护着自己孩子一辈子,总也要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给他们出去锻炼的机会,国外的家长给自己孩子足够的自由,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不会像中国家长一样把过多的心思倾注在孩子的读书这方面上,而是采取宽松的寓教于乐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交流,

国外的亲子相处模式更多的像是朋友而不是父母与孩子。如今很多孩子步入青春期后,父母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

篇1

有一位蓬莱的听众朋友在给田园的来信中,谈到了他与他的父亲之间的一些矛盾。这位朋友在来信中谈到,他的父亲性格比较暴烈,对家人缺乏足够的爱心,缺少做父亲的责任意识。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现在,他们一家明显地分成了对立的两个阵营,即以他母亲为代表的包括所有孩子在内的一方和孤家寡人的他父亲那一方。家庭矛盾现在是愈演愈烈,好端端的一个家,现在闹得如同冰窖一般。这位朋友在信中非常痛苦地问道:作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做父亲的是不是应该有一些正确的行为规范?田园认为,这位朋友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家庭幸福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间题。今天,田园就准备同朋友们谈谈家庭中父亲这个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

一般来说,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丈夫、妻子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三角形态。这个三角包含着这样几层关系:横向的夫妻关系和纵向的父子母子关系。应该说,这些关系是无法更改替换的。比如,父亲是很难替代母亲这个角色的作用的;同样,母亲也是无法替代父亲这个角色在家庭中的作用的。就家庭成员各自的义务和权利来看,大家应该说是各有分工。事实表明,单亲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心理素质往往要弱于双亲家庭的孩子。而就父子关系来说,父亲对于子女一生的教育示范作用,一般来说也是母亲无法替代的。这实际上就是体现的父亲这个角色对未成年子女以教养和保护为目的的一种权利和义务。所以,一个称职的父亲,对于这一点应是有清醒认识的。有关专家曾经对一组犯罪的青少年和一组正常的青少年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犯罪组青少年的父亲当中,因文化低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履行父亲的权利和义务的比例,要大大超过正常组。有一句老话,说是“子不教,父之过”,实际上也是讲的这个道理。

过去,中国的传统讲究父道薄严,做父亲的在家庭中总是板着脸,对孩子不是训斥就是打骂,搞得孩子见了父亲就像老鼠见了猫。从表面看,这类父亲是在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它往往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胆小怯弱的依附型人格。在人们普遍开始重视个人的人格尊严的今天,这种陈旧的传统教育方式,甚至还会引起父子间的纠纷甚至怨恨。

篇2

家庭教育对孩子以后的未来有多大的影响?请不要不以为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比一般,轻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那么一些父母可能会后悔一辈子。怎么不相信吗?其实,是有很多真人真事的,有些儿时的事情,甚至还影响了一个孩子的一辈子。但是有些事情有些感伤,还是来和你们讲一下吧……

从小有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原本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性子,但是她的父母都有一点暴力倾向,对她时不时打骂,因为她父母都相信一句话,叫做“不打不成才”。是的,那个女孩被她父母逼得考上了研究生,就当已经二十五六岁,也是一个很美好的年纪要嫁人的时候。一直乖巧的女儿竟然没有选择父母给她找的人,而是去选择了一个杀人犯!!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知道是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女孩父母幼时对她施与暴力,让她的心理都开始有些变化。别人都问她为什么一个堂堂研究生最后和一个杀人犯走在了一起。女孩说,因为他不会打我。多么令人震惊的回答,就是因为那个杀人犯没有打过女孩,也是因为幼时受过的暴力行为,让女孩就这样草草的选择了一个杀人犯结婚了。

这个事情让不少人甚至斗震惊不理解,那对父母一直很后悔打他们的女儿,可是事情一切都完了,儿时不好好培养他们原本应该很辉煌很成功的女儿,如今一切都已经成定居,再后悔难过也是无用了。

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就可见家庭的教育到底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呢?这就可见一斑了。大家请不要忽视对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有时候这个时候的教育可能是会引导她一生的,望重视起来。

这段时间跟好几个朋友聊天,谈到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时,他们都说道想给孩子好的生活环境,不愿意下一代再重复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生活了。隐约想起,我们的父辈似乎曾经也对他们做出过类似的承诺。 我出生于一个湖北贫困的农村家庭,从小父母教育我要与命运抗争,不然我也走不出湖北那个贫困山村,否则我很可能会和我很多儿童时代的小伙伴一样,初中毕业就南下工厂打工,至今仍旧困顿的生活。虽然我现在也觉得自己生活不易,但是比起来他们我要幸运的多。我也见过很多人通过努力摆脱原本困顿的环境,走进新的生活境界。这说明在我们这个社会,通过适当的奋斗,我们是完全有可能让生活更上一个台阶的。这首先要感谢我们改革30年来的社会红利,让我们生活在一个上升的年代;其次要感谢我们的父辈,教导我们通过奋斗改变生活。 但是,我也隐隐约约感觉到,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去改变,总有一些东西像是镶嵌在我们基因里面,任岁月流转,我们总也抹不掉。 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个人成长环境与人格发展。后来近10年的HR与猎头工作经历,接触过各色的候选人及他们的成长经历,也时常对自己的职业成长经历做一些思考,发现人生总有一些早期的烙印--我们的生活环境、父辈给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我们这辈子都挥之不去,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影响着个人的成长。接下来,我想谈谈家庭出身对我们的一些主要影响。今天先从家庭物质条件对成长的影响说起来。 我是在那种物质资源极度紧缺的环境下长大的,母亲怀上我那会,家里连食用油都很缺乏,传闻那时候母亲营养不良,所以我怀上8个月就早产了,我出生以后母亲也没有奶水,加上早产导致我从小就很瘦,从小体育成绩就不好。这也算是家庭出身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就造成的影响吧。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从小就朋友多,虽说小孩子都会比较单纯,但是趋利是人的天性,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一般不缺孩子,多数交际能力都还不错。而我们经济条件差的,特别是在一个固定群体里面明显很差的那些,明显都会比较敏感,相对孤僻,一般交际能力会偏弱。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交际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肯定是重要的一环。家庭经济条件好,在学业上一般走的会更远一点。我们小学初中的时候,学杂费特别多,而且收的比较频繁,记得初一开学的时候,我们年纪6个班,每个班90人,教室都要挤爆了。后来学校不时来一次收费,每收费一次,班上就有同学因为家里交不起钱,而退学一些。到了初三快毕业了,全年级只剩下了五个班,每个班只剩下不到50人。短短三年,那些成绩差点或者一般,并且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基本都退学了,甚至个别几个成绩还不错,但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也退学了。当时我是父母咬牙坚持供我读书的,至今想起来都很心酸。家庭条件的好坏,对个人职业的选择也会有很大影响。譬如最初本文讲到的我的很多小伙伴,初中甚至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都已经辍学,要么就留在家里务农,年纪大点就出去打工了,南下广东进工厂,或者北上东北去建筑工地当工人。我记得我高中时代,有一些家长是政府科员的,现在好几个都进当地政府单位,譬如社保局、交警大队之类的,还有一些进银行系统的。同学里面父母做生活的,子女做生意的比重比较高。大学有个同学,父母是陕北当地的富商,这个同学他是先在部队当兵几年才来上大学的,结果大学没见过他几次,大二直接辍学回家,父母给他开了家公司搞建筑工程。以上这些情况,算是子承父业了。 也有并非子承父业的。但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孩子在职业选择上不会有太多负担,因为他首先不用太多考虑经济压力,在职业选择上他们可以更多的轻装简行,职业转换上会有更多自由和更多的余地,譬如我几个同学,大学毕业后的那几年,就反复在重复辞职--在家休息--转行--辞职--休息--转行这种循环,过了好几年才在金融行业稳定下来,相对而言,他们的试错机会会更多一些,因为他们至少背后有更多经济资源。 但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明显就是另外一个极端了,首先一部分因为教育的因素,职业选择范围本身就窄。即使那些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在他们大学毕业时候,他们就已经背负着家庭的重负(甚至还有家庭债务),工作本身就难找,找到了一份还不好好珍惜,也来不及仔细思考自己到底合适不合适?喜欢不喜欢?兢兢业业的干下去就是了,不敢轻易换工作,及时换工作也不敢轻易换行,很多人一条道这么走到黑。另外也不大敢给自己留职业空白期,因为一停下来就意味着很可能自己没饭吃,甚至家庭也要受到牵连。因为对于很多贫困家庭而言,供出一个大学毕业生,是要举全家之力的,相对而言这样的孩子走出社会后,他要承担的家庭责任也非常高。最后家庭的物质条件,对自己以后的物质生活影响更别谈了。很多人一出生就拥有的东西,是另外一些人奋斗一辈子都没法得到的。譬如买房,有些人走向社会的时候就有了,哪怕找一份工资一般的工作,也能活的非常轻松。但是有些同学,是自己努力奋斗是十来年,在举家帮助的情况下才凑齐首付买的房子,光是房子、子女的瞻仰等支出,都已经让他们压力重重,身心疲惫。

谈谈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谈谈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 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下谈谈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我觉得家庭对人的影响很大,快乐的家庭氛围往往就会有活泼开朗的儿女;同样怨声载道的夫妻也会让孩子自卑或者内向。

还有好多,例如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接人待物等等。

也许我要求太高,也许是我想的太多。可是我想有人告诉我,我考虑的应不应该。

从工作以来,相亲无数次,曾有同事调侃,说我们两个和在一起可以出本书了。叫《那些相亲的日子》。也许是缘分没有到吧,大家都是这么安慰我的。当真的是时不我待时,也不再想耽误下一代的时候,下定决心找对象。可是我知道,我心里的原则没有丢。

我不喜欢吸烟的人,我的气管及呼吸系统非常不好,无论上火或者感冒首先都是气管及呼吸道出毛病,所以我不喜欢吸烟的人。

我不喜欢小气的男人,小气的男人成不了大器。虽然没有打算这辈子大富大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小气的男生我会看不到希望,我想这也会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之一,因为给你妈啥了,没有给他家啥了的吵吵,不如不找。

我不喜欢没有爱心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一辈子也不会知冷知暖的疼你。

我不喜欢没有公德心的人,虽然现在世风日下,但是我想能做到力所能及的,让环境美好的事情。大家总好说素质不素质的,在自己娱乐或者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要有基本的礼貌,公德,不让别人不舒服,是基础。

我不喜欢家庭和我的家庭相去甚远的人。也许准确说不是不喜欢,应该是不敢,我可以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但是不能做夫妻。我一直相信门当户对。所以我拒绝了富二代,拒绝了高官家的公子,拒绝了开着个破车、长的颇帅的公务员,而且我不会觉得可惜,我不想让自己在家里有不平等的感觉,我不是一个能忍的人。也不想父母来家里拘谨不快乐。

我不喜欢赌博,大家都说小玩,可是有小就有大啊。我不想家破人亡。

我有的不喜欢也许就是感觉。这就是大家说的挑剔吧。

我喜欢一个阳光的人,喜欢家庭和美下的孩子,可是现实生活在不断的告诉我,好像我的不喜欢在现在的人身上在不断的增多,我在犹豫,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有勇气走入婚姻。

你是一个明白人,已经说得非常好了:“我认为,出身对一个人的事业,性格,命运有影响,但不绝对。而且要看这个人的经历。……”

事业受挫(从来就没有成功过 或 成功后 又遇阻碍) 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 不能归咎于 农村家庭的拖累。就像你自己所说的一样,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人,干出了 惊天动地的事业。

事业成败的具体原因 千差万别,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进行分析总结: 努力(地利)、机会(天时) 和 关系(人和)。

再则,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也许你认为自己是很失败,但也请你相信,你周围的有些人 肯定 对你 羡慕得 不得了。 一般来说,现在的自己 比 过去的自己 有进步,这 就是 成功。

对于 无法改变的家庭出身,我们用不着投入太多的.精力 去研究它。 让自己有 进步,这才是我们最该去做的事

论原生家庭对自我的影响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除了拼命地努力改变自我,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所以,一个人都是要为人父母的,怎么去摆脱自己的原有偏执是极为重要的。

当今社会,心理问题成为了疾病的主流,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呢?物质生活无疑是越来越好的,所有的一切经济进步换来了便利,文明,科技化的生活…诸如此类,都是为了增添人们的幸福感的。为什么工作者工作压力如此大?为什么学生会因学习压力而抑郁或自杀?为什么好多好多的人都有着自卑或暴躁或压抑的心理呢?我们无法将此通通追究于高速运转的社会要求,更多的是我们刚步入或者是我们藏在骨子里的生活态度。而这种在灵魂里的东西,要形成是从小到大潜移默化的。一个怎样的家庭,就会培育成怎样的孩子。

我曾经从没有深刻感受到家庭带来的影响,最多的感觉就是父母给了我乐观与天真的心态,给我一个空间我可以去认真地做我想做的事。但是究其深处,现在我成年了,身上带有的病态的心态却日渐显露。我拥有着父母骨子里的不足之处。我们都知道每个人有他的不足之处,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世上没有完人。我能感受到自己在与他人接触中的孤僻感,自卑感。我感受到自己不足时,想过逃避,也想过找心理医生。但是治根的法子就是,每天反省自己一次,平衡好自我不足和家庭带来的影响。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只会给你向上的一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做个怎样的人,还在于靠自己。

原生家庭教育给我们的人生奠定了基础,你是要去慢慢润色它呢?还是去被它摧毁呢?关键在于自己。只有平衡内心与生活的过程中的摩擦,才会更好的去贴近生活。

董卿谈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如何改变,值得父母反思

说起董卿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说是知性优雅成功的主持人典范,在一档节目中她谈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为我们揭开了家庭教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值得父母反思。

在节目中董卿谈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自己小时候就备受父亲严厉苛刻的管教,不让找镜子,不让妈妈买新衣服,不能有任何文体活动,从高一到高三每个寒暑假必须去宾馆做清洁工打工。

而这些都跟跟父亲自身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父亲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从而导致自己成年后仍经常出现自卑的情绪,让自己感觉只有比别人做得好很多心里才会踏实和安全。 原生家庭是个社会概念,通俗理解指自己出生到尚未成家所在的家庭,这是相对于自己成家后组成的家庭而言的。可以说,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都时刻处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之中,对于个人的性格、心理、价值观和人生观,原生家庭的影响才是主角,它比学校要重要的多。

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在这一点上,父母作为过来人,应该会有更深刻地体会。自己所生长的家庭中,尤其是父母的个人经历、性格、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等,都潜移默化在父母管教自己的日常中渗透并形成为自己的肌肉记忆。

怎么挤牙膏、怎么穿衣打扮、怎么吃饭睡觉,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职业选择、择偶标准等等,从日常习惯到人生大事,我们几乎都是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完成的。

所以,要么言听计从,要么求而不可得,我们长大后会变得更像我们的父亲或母亲,亦或走向他们的反面,直至现在我们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继而不自知地延续这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给自己的孩子。

听起来,这更像是遗传,孩子不仅遗传了父母的生理基因,也在复制父母的自我人格。但问题是,生理遗传是天生的无法改变,而原生家庭是我们现在作为父母能够施加影响和做出改变的,这才是关键。

首先,自己努力完成从误解、和解到自我重塑。理解和借鉴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优秀的性格特征、处世哲学和教育理念,矫正和补充其中所欠缺的部分,近而完成自己的心理重塑。

其次,尊重个体的性格差异,学会换位思考。每个人的性格秉性、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和心理反映都不是不同的,不要试图将自己的固执和偏见,传递甚至强加给他人,因为对方不曾有你一样的人生经历。父母之间如此,对待孩子更是如此。

再次,塑造和谐的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氛围。在一个家里,如果爸爸爱妈妈,妈妈赞扬爸爸,孩子会更懂得爱和自信。同样,和睦积极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要打破“女主内,男主外”的思想,父亲的缺位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在这一点上父母之间要达成共识和默契,两者缺一不可。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是心灵的港湾,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也不是人生不如意的借口和托词。但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现在还有哪些不足,这既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为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