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

发布时间: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

因为这篇论文讲了他曲折的生活,还有父母的不容易,所以让网友们都想到了自己的父母,都哭了。

因为这位博士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他写的论文非常的接地气,而且都是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让大家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所以才看哭了很多网友。

他在致谢中感谢了一些自己想感谢的人,包括那些帮助他的人和他的老师们,这让我非常的感动。

2021年4月中科院的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在多个平台走红,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这篇论文是黄国平博士论文中的致谢部分。

对于论文中致谢部分走红,中科院也做出了回应,,披露了《致谢》是选自论文《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

之后黄国平博士也对此做出了回应,称他已经了解到了相关的情况,只是希望安安静静就好。并表示,自己作为众多从大山走出来的学生之一,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才能走到今天。还有许许多多没办法列举的好心人,在此一并感谢!也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据了解黄国平目前在腾讯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为什么这篇致谢能够走红,并且看哭网友呢?

我也有幸拜读了一下这篇《致谢》,是真的看的让人泪目的。因为这个奋斗的路程我们也经历过,但是不如他的苦,不如他那么坚韧,也有点回顾一遍自己求学路的感觉。

这篇《致谢》用平淡质朴和简单的文字,忠实的记录了黄国平求学的艰辛,生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坚忍不拔才能让他一直坚持下去,虽然他提到了好几次觉得自己真的扛不住了,但是他最终还是扛下来了,成为了悬崖上盛开的花。

这篇《致谢》也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出了对帮助他的师长,朋友,学校,同学们,幸好他遇到了这些人,这些事,让他坚持下来,坚持了最简单又最不简单的坚持—“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看这篇《致谢》看哭是因为黄国平的坚忍不拔和命运对他的不公平而流泪,也是感叹自己在生活,学习环境比他都要好的情况下还没能努力读书而羞愧的流泪。

很多人质疑学习真的能改变命运吗?是能的,看黄博士的这一路求学经历,学习真的能改变命运,但是不仅仅是学习,还需要专研和长时间的付出。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激励自己或者自己的下一代好好学习。

中科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篇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须知

这是一篇关于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须知,由应届毕业生求职网我收集整理,欢迎浏览!

夏季毕业的博士论文评审、答辩时间为5月6月,春季毕业的博士论文评审、答辩时间为11月-12月。具体时间按照研究生院要求确定。

一、匿名评审论文的提交:

博士学位论文在获得导师认可,并通过学院对论文的形式审查后,方可提交评审论文。审查工作需在匿名评审论文装订之前进行,并且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审查情况表”,其中学院意见将反馈给导师,学位论文通过审查后,导师方可组织进行相关工作。

1、 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匿名评审的论文,逾期将不予受理。

2、 评审论文要求提交7篇,匿名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使用统一格式的封页;字体、字号与排版格式、幅面大小应与正式论文相同,评阅后的学位论文可重新装订,制作成正式格式论文。供评阅的论文中不可包含致谢、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随感、杂论等任何透露本文作者和导师姓名的信息。

3、 匿名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与封页统一格式的扉页;

②中文摘要(大约1000字,一页为宜)

③英文摘要(2200字符,一页为宜)

④目录

⑤正文

⑥参考文献

⑦与论文相关而不带有个人色彩的学术内容的附件。

二、论文评阅:

1、每篇博士论文需聘请有关学科的5名专家评审,其中校外专家至少2名。评审专家名单以及送审工作由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根据学校的要求完成。评审意见返回后,教务办公室通知各系主任、导师以及博士生本人。

2、按《北京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几项要求》的规定:“ 5位评阅人中如果有1人不同意答辩,则需另聘1位论文评阅人进行评阅,论文评阅人有2人或2人以上不同意学位 论文答辩,则该论文不能答辩,本次申请无效。”(见《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文件选编》修订本)

3、评审通过的博士论文,将由工作小组为其组织论文答辩。评审意见否决的,将视情况作结业等处理,可在两年之内再次申请学位一次。

三、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通过者,将由教务管理部门向研究生院提交答辩申请。答辩申请工作由学生本人以及答辩秘书配合进行,博士生本人还应提交两篇发表于核心刊物的.文章(一式三份)。博士生应根据评审的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论文,并且按照要求打印装订,向教务办公室提交4本。

答辩前一周,各系主任在征求导师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好答辩委员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五至九人组成,成员的半数以上(不含半数)应当是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其中必须包括两至三位外单位的专家。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

论文答辩工作的要点如下:

1、 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答辩前2-3天,答辩秘书应到教务室领取各种材料,包括:

A、 答辩材料袋。答辩审批相关材料;博士生培养计划;综合考试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位论文评议书;博士论文表决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袋内暂无,下载打印);授予博士学位人员信息表;毕业研究生登记表。

B、 填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答辩费用支出单”,并到学院会计室预支。

C、 领取答辩桌签。

D、 安排答辩场所。因我院现无答辩专用场地,希望各导师尽量自己解决。

2、 答辩委员会职责:

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研究生的学位(毕业)论文,组织论文答辩,根据我国学位条例要求的标准。对学问水平、研究生答辩情况进行评议,就是否同意硕士学位做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得通过。讨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的评语。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但有补充修改的基础,答辩委员会可以做出在两年被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的决定。

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将答辩委员会对博士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的评语以及表决结果写入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并请答辩委员会主席审核签名。

学位论文答辩必须有详细的记录,记录人员和答辩委员会主席审阅无误后签名。

3、 答辩程序:

A、 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主持答辩会各项议程;

B、 导师将要介绍研究生学习成绩以及科学研究的主要情况;

C、 研究生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约半小时)

D、 答辩委员会成员以及答辩会参加人员提问,研究生答辩;

E、 答辩会休会;

F、 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主要议程:

宣读导师以及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

评议论文的水平以及答辩情况;

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讨论并通过对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的评语;

签署《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G、 复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决议书以及投票表决结果

H、 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四、答辩完成以后的后续工作:

答辩秘书需在答辩后三天内完成答辩材料的整理工作,及时提交教务办公室,并且及时提交电子版答辩报告书等。学生需配合答辩秘书整理相关材料,并及时提交电子版论文、个人信息等。

硕士至少一篇指定核心期刊,博士至少一篇SCI一篇核心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

导语:博士学位论文是一种很正式的场合,如果没有注意一些基本问题,很可能会导致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甚至影响到将来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论文答辩要注意的问题是

兼顾答辩委员会每个成员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于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都非常熟悉,有的甚至可能完全不懂,这时候就要求这个博士在准备的时候应该兼顾到所有成员的理解能力。要把自己做过的东西用尽量科普的方式讲述出来,让所有人都能听懂个大概。

第二个论文答辩要注意的`问题是

要对自己做过的东西做总结,也要搞清楚每个细节,如果要让所有行业内外的人都能听得懂,自己肯定要先搞懂所有细节问题,否则是不可能完美通过答辩的,遇到真正的专家,迟早会漏出破绽。

第三个论文答辩要注意的问题是

除了准备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准备一些答辩中可能突发的专业知识以外的意外,比如电脑问题,PPT问题,激光笔没电等,做到万无一失,也可以避免浪费别人的时间,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分数自然就不会太低了。

第四个论文答辩要注意的问题是

演讲过程要流畅,有头有尾,条理清楚,不能讲一个算一个,要重点突出,所以设计PPT的时候更应该合理分配内容,重点要讲的可以详细一些,不是重点的可以少放一些内容。

第五个论文答辩要注意的问题是

整体要保证系统性和完整性,就是说每一个实验也好,每一个模型也好,总是由背景和发展趋势的,要先介绍这些背景和发展趋势,也是让专家了解你专业的一个重要过程,短短时间要讲述完整也是需要很精练的语言,不能太过于冗长。当然这里的系统性还包括:实验想法的由来,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碰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最后得到什么重要结果等。

第六个论文答辩要注意的问题是

要讲国外研究进展,也要讲国内研究进展,更要讲所在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因为博士研究生一个人的答辩,不仅反映的是个人学术的最高水平,也是反映所在课题组的发展水平和积累程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生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并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1]

截至2014年底,共有在职职工584人,其中科研人员450人、科技支撑人员83人;该所科研系统由7个实验室(中心)、30个研究室(中心)组成

中科院博士致谢论文

01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这几天,一段来自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文字,突然冲上热搜,平淡朴实的文字直抵人心,看得无数人眼角湿润。

相信每一个耐心看完文字的人,都会为之动容,作者寥寥几笔便勾画了其一段凄苦艰难的人生经历, 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打鸡血的毒鸡汤,有的只是历经岁月挫折洗礼后的从容自信。

可不管今日有何等成就,内心如何淡然,那也是一段让人心疼极了的过往。

作者的原生家庭,真的可以用寒门来形容。

出生于四川省一个贫困的小山坳,不到12岁时,母亲便早早离开,父亲也常年在外,生活鲜少被照料,多是靠自己。

即使是病到不能自己去医院,父亲也只是让自己扛。

就这样在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自己坚持自己努力了很多年。

期间,人生中重要的人:相依为命的婆婆、计算机启蒙老师、对自己照顾有加的师母,都一一离开人世。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让人多有无奈和痛苦,可贫穷却几乎压垮了他。

高中之前,主要经济来源靠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仔和出租水牛。下雨缺伞、冬天缺衣,方圆十里的小河用脚丈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

可就是这样努力维持生计,有时候黄鳝还是会被父亲偷卖,换成了酒和肉。

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压力而觉得快要扛不下去了,但内心一个简单的信念一直支持着他: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但人活着光靠信念未免过于理想化,对一个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贫寒学子来说,生活怎么可能容易?

一个又一个酷暑寒冬,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一点又一滴生活琐碎,少年的骄傲,一点点被消磨......

还好,他没有被生活打倒。

02

许多人说,看完这段致谢,不禁想到了《活着》里的福贵。

是的,和福贵一样, 我们为之热泪盈眶的,不仅仅是他们凄苦的人生境遇,更是因为历尽千帆后的平静与坦然,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

他在致谢中写道: 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让别人生活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即使曾经身处困顿,也愿意变成光,照亮别人。正如网友说到, “他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

昨天,央视新闻也对这篇致谢信进行了点评: 这篇《致谢》让人看到奋斗最好的样子。

随后,作者的身份也很快曝光。

工学博士黄国平,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有网友透露: 他的学术造诣很高,目前已是这个领域里绕不过去的大牛。

显然,这个曾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寒门学子,已经通过读书彻彻底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03

还记得,去年那个在山坡上裹着棉衣,在山坡上找网上网课的的女孩吗?

在去年的高考中,范天兰以理科成绩644分被西南大学录取。

西南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双一流”农科联盟成员高校。

顶着名校的光环,不说未来前途一片光明,但最少未来可期

我们常问,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位中科大的博士和“山坡找网女孩”,用他们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出身寒门,父母离世,光脚上课,每一次的暴击,都没有击退他求学的意志;

疫情突至,信号太差,冒雪找网,这些困难,只是愈发让她坚持不懈。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喧嚣尘上。甚至网络上曾一度流行一个词 “做题家” 用来讽刺那些传统教育体系下成为“学霸”的人。

“做题家”原本指注重纸面效应而忽略其实际效应的人,但却莫名其妙被理解成: 一群努力学习拿到了高学历,却生活未达到预期的人。

他们甚至被放大到中国教育体系下认认真真走完这一系列的学生代表。

然而,不管你承认与否,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走完传统教育的路,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白岩松曾说: 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财富还是智慧?经验还是人脉?这些你都有吗?

很感谢这位博士能把自己二十二年来的求学生涯,如此动人地描述出来,那一路走来的坎坷,如今看来都是岁月留在口袋里的一把糖。

常常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

但,寒门不读书,也许永远没有改变的可能。

“把书念下去,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这是中科院博士黄国平论文的《致谢》部分里的一小段。最近,这份《致谢》刷爆网络,回顾了一路求学的坎坷经历。其中交织着贫困、坚毅、生离死别、人情冷暖,以及最触动人心的——一个与命运抗争的穷人的尊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寒门难出贵子。网络上流行这么一句话:虽然略有些极端,但却是普遍社会现象。钱在哪里,资源就去哪里。穷人除了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外,基本很难享受到其他的资源,怎么跟别人家的孩子竞争。人,生来就不公,要勇敢面对现实。01 读书, 是寒门子弟逆天改命的捷径。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出生普通的农村家庭,第三次高考才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后,一路逆袭到现在功成名就,崛起的起点是读书。 张俊成曾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现在已是学校校长。1995年,他上演了“扫地僧”式的传奇,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专科),被媒体称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他回忆说到:“说实话,真正的动力是源于穷怕了,苦怕了。不想再让别人看不起,知识改变命运。” 宋远升,70后,曾因父母拿不出15元学杂费,14岁辍学(初中二年级)。凭苦力挣钱,后意识到靠苦力改变命运太难,18岁拿着几百元存款重回初中上学。最终凭着一股狠劲,拼命读书,逆袭成为大学教授,活成了“榜样”。读书,是寒门子弟最好的出路。虽然,有的人没怎么读书也能过得很好,但这样的人很少,你能确定你是其中一个吗?如果不读书,寒门子弟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逆袭呢?没钱,没知识,梦想犹如空中楼阁,终将破灭。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人都期待一个逆天改命的剧本,却又都不愿意踏踏实实的寒窗苦读。02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是寒门子弟逆天改命的保障。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黄国平默默的坚持着、努力着。可能下一刻,残酷的现实就会打败他的倔强。最终,他挺过去了。当预期与现状不匹配时,想想你是怎么努力的。你的努力配得上你的野心吗?刘媛媛,《超级演说家》第二季总冠军,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她回忆到高中读书时的一个场景:其实努力不辛苦的,真正辛苦的是无望的坚持。 不要再抱怨读书无用,那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03 放下面子, 是寒门子弟逆天改命的关键。 生活已经如此不公,还在亵渎着黄国平仅剩的一点点尊严。还好,生活没那么绝情。奖金、奖状让他看到了希望,挽留着他的尊严,坚定着他读书的信念。不是谁都能放下给狗吃的面子。太平洋集团前总裁严介和说:华为总裁任正非也说过类似的话:寒门子弟本就起点低,如果还被那虚无缥缈的面子束缚,又怎能不顾一切的拼命读书呢?又怎能与其他人竞争呢?又怎么逆天改命呢?当你放下面子拼命读书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 04 白岩松说: “为什么要提倡各位读书?”“因为你们要相信,前方有一个更好的你自己,在等着你呀!在这个世界上,我还没看到什么,能比读书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资!”读书,是为了生存。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愿我们不被苦难打败,都是生活的王者!愿我们吃尽了生活的苦,归来仍是少年 !首发于今日头条|用户名:郑十二读了本书

最近,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走红网络,论文的主人是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黄国平。从致谢中可以看到他历经了多少磨难,可谓是经历的事有多难,他就有多努力。他可谓是寒门学子的代表,他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靠着拼搏的意志和努力向上的信念,一步一步走出大山,一步一步奠定人生奋斗目标。贫穷不可怕,差距也不可怕,苦难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只要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相信自己,明天会更好!

中科院博士毕业论文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要想做到像他一样自强,那就一定要努力学习,积极的提升自我,而且要坚持不懈,敢于战胜身边的困难。

论文的致谢部分让网友感动,作者虽然身处极度贫困却从来没有放弃求学的心,一路坚持最后取得了博士文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们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要放弃,难道比作者都难吗

在论文中也是讲述了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也是依靠着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非常的艰辛,所以也是让很多人不要去放弃自己的梦想,只要不断的努力就能有收获。

他的致谢真的是让人感触很多,里面的人生经历,亲人离去,自己孤苦一人走到现在,仍不忘初心,不忘路上引路之人,这份精神使我们学习人最该学习的地方。

知网论文中科院博士论文

知网费用有多高?中国科学院也快用不起了,可能要停用知网CNKI 数据库。

近日,知乎一则帖子登上热搜榜,帖子内容为「网传中国科学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停用知网 CNKI 数据库,真实性如何?」,帖子访问量高达上百万。

帖子主要内容为:「2022 年 4 月 8 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表示: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 (CNKI 数据库出版商) 暂停中科院对 CNKI 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即日起,CNKI 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下载。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正考虑通过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对 CNKI 数据库形成替代保障。」

据知乎上多位网友透露,目前中国科学院已有多个研究所都收到了类似邮件通知,未来几周可能就会停用相关数据库。

通告部分截图,图源:

北大等多家单位曾抱怨知网太贵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

2021年底,人民网曾发新闻称,因收费太贵,10年6高校停用知网。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可能中断服务通知。

2016年3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了《“中国知网”可能中断服务通知》称,该校可能无法及时续订知网的原因是“数据库商涨价过高”。

2012年底,南京师范大学就宣布停用知网,改用万方和维普。

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公告。

2014年6月,金陵科技学院图书馆发布通知:图书馆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的合同到期,新一轮购买协议已商谈了3个月,因该公司涨价幅度过高和服务内容缩减而未达成一致。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发布公告,直言知网“涨价离谱”,还提供了数据佐证。 公告中提到,2000年以来,同方知网对该校的报价每年涨幅都超过10%,特别是2012年,涨幅高达,从2010年到2016年的涨幅为,年平均涨幅。 公告中还坦言,为了维护武汉理工大学的权益,图书馆与中国知网的谈判非常艰难。

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公告。

20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因与知网就续订价格及使用方式未达成一致,经研究决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暂停访问知网数据库。

集美大学图书馆公告。

2021年1月,集美大学图书馆发公告称,由于知网数据库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及预算原因,学校对订购方案进行了调整。

据长江日报报道,虽然知网涨价高,但各大高校由于顶不住压力,后来均已恢复知网数据库的订购。

网友:应该另起炉灶

对于这件事,网友纷纷展开讨论。

一位中科院的物理化学博士表示,“虽然我估计这事情最后会达成新的妥协,CNKI打个折,科学院继续买,但看到科学院停止购买CNKI数据库,我还是挺欣慰的。至少根据我以前的工作经验,这玩意根本就没用,买它纯属浪费钱。”

东南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就表示,“知网如今已成毒瘤,弊远大于利。”

还有网友抛出一张知网2005年-2021年毛利率图,正如其评价“典型的学术资源垄断——真学阀”。

政协委员建议:国内供用户免费使用

知网是一个知识学习、传播和应用的交流合作平台。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 年底,知网的主要市场包括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医院、政府、军队、基础教育等 50 多类科研和学习型行业,共有 2 万多家机构用户,2 千多万个人注册用户。并且,知网还与 530 多家国际出版社达成合作。

然而,近年来,知网却屡屡因稿酬过低、擅自收录、高校收费高等负面消息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中国青年报官博称,2020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谈知网免费,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将中国知网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并在国内供用户免费使用,比如在浏览论文和下载文献等内容的时候,可以对国内用户免费开放,另外,论文查重、论文引用检索及大数据服务等都可以继续收费。

倪闽景认为,现在的知网还是很容易通过垄断地位摄取高额的利润,一篇论文的下载费用平均在3元左右,一方面,是技术让知识变得越来越便宜了,可是行业垄断问题却让知识的价格变得越来越昂贵,认为青少年学生等特殊群体,可通过知网获取到免费的专业文献。

来源:科教小站、知乎、机器之心等。

声明:本文整理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在致谢部分中该博士讲述了自身家境的贫寒,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挫折。部分网民直呼自己在看到这篇致谢后已经热泪盈眶,希望向该博士学习;也有部分网民认为贫寒的家境给予了这个博士铁一般的意志最终使他获得了学习上的成功。而笔者在看完该论文致谢部分之后,也有众多感慨之处。

该中科院博士在12岁时母亲离家,17岁父亲去世,婆婆也于同年去世的情况之下,家徒四壁,但其仍努力学习,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实际上,现今社会总在贩卖着一些焦虑,认为在大城市中部分孩子因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也更容易进入到名校,阶级差距难以打破,但是笔者想说学习依靠的是自身的内力而不是外力,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习时,不管外在环境多么恶劣,他也可以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而自身条件优越的孩子,尽管享受到了好的教育资源,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在学习上获得一定的成就,自身教育资源的有限也不意味着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学习最终所需要的是一个人坚定的信念。

199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从来不知道你会获得的是哪一种。”实际上正如阿甘的一生,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面临种种不同的挫折,而在面临挫折的过程中,有不少人会选择放弃或者说是去躲避这些挫折,但实际上人就是一个会思考的芦苇,正是会思考以及信念,可以让一个人在挫折面前进行更好的成长,挫折只会让一个人越来越强。

该中科院博士正是因为在想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乡村的信念之下,使得他能够一路坚持读书,获得了中科院的博士学位。实际上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到学习的意义和信念所在,有很多人说学习这一个过程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觉不到有成就感以及满足感,这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并未找到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所在,或许因为个体差异性,每一个人所获进行学习的目的也不相近,但是若是当真正找到了学习的意义和信念所在之后,才能够将这一过程坚持且持续下去。

该论文主要的内容就是写出了一种生动性,让人心里能够很好的受打动,再有就是真实性也是非常完美的,所以就特别的喜欢而且迅速的走红。

该论文中作者写述了自己小时候经过的很多磨难,也曾面临过退学的压力和数不清的现实压力,但最后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直到现在完成了博士学业。文字虽简单朴素,但也因此吸引了广大网友,作者现在在网络公司工作,知道自己论文走红后也只表示“安安静静就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