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竹笛教育理论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竹笛教育理论论文题目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关于教育的论文题目很多,不知你想要的是教育哪个方面的论文题目。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发展方面;三、中小学德育、校外教育方面;四、课程与教学方面;五、家庭教育方面;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可以联系我 私

什么样的课题?原创我帮忙,附带检测报告。

研究生竹笛论文题目

骨笛笛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1]。竹笛的起源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竹笛之由来其说不一:伶伦说: 此说源于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史记》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查今本《史记》全书并无此文。关于伶伦,史书上尚有其制律、制箫、制管、制筒、制筒的记载。此皆不足以为伶伦制笛之据。查“伶伦制律”可见《汉书》。《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此记伶伦制律、制十二筒。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一·乐部十九·箫》:“《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姥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赋》所称,即此也。其竹圆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簳见珍,故历代掌给乐府,而俗呼曰鼓吹。”此皆述伶伦采竹制律事,而不及作笛。“伶伦制箫”可见南梁萧统《文选·卷三十五·七下·张景阳七命八首》:“营匠斲其朴,伶伦均其声。”下有注曰:“汉书曰:黄帝使伶伦取嶰谷之竹,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箫,以听凤皇之音,以比黄钟之宫。器举乐奏,促调高张。”《文选·卷十七·音乐上·王子渊洞箫赋》:“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注曰:“丹阳记曰:江宁县慈母山临江生 箫管竹。王褒赋云:‘于江南之丘墟’,即此处也。其竹圆,异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后,见此奇,故历代常给乐府,而呼鼓吹山。”《文选·卷十八·音乐下·马季长长笛赋》:“十二毕具,黄钟为主。”注曰:“吕氏春秋曰:黄帝命伶伦为律。伶伦制十二箫,听凤鸟之鸣,以别十二律,以比黄钟之宫。故黄钟宫,律之本也。”此述伶伦制十二箫,不及“笛”。“伶伦制管”可见《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五·乐部三·雅乐下·律吕》:“《吕氏春秋》曰:黄帝诏伶伦作为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以生窍厚薄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九寸,而吹之,以为黄锺之宫,日含少,次制十二管。以昆仑之下,听凤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锺之宫,适合,皆可生之,而律之本也。”此为伶伦制管之说。查《吕氏春秋·卷五·仲夏记·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腧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为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故吕氏春秋所记实乃“筒”。《说文解字》曰:“筒,通箫也。”又解“箫”曰:“参差管乐,像凤之翼。”此亦非“笛”。又“伶伦制筒”可见东汉应劭《风俗通》曰:“昔皇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以)生(空)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为六,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五声于是乎生,八音于是乎出。”《晋书·律志上》引传亦作“筒”。《吕览》作“筒”,高注云:“六律六吕各有管,故曰十二筒。”上引《汉书》所载亦为“筒”。《说文解字》曰:“筒,断竹也。”故此“筒”亦不能断为“笛”。丘仲说: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风俗通》曰:笛,汉武帝时工人丘仲所造也。本出羌中。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乐书》曰:笛者,涤也,丘仲所作。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是故列和善吹,裁十二之音应律。荀勖枢问,依三尺二调成均,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三孔为龠,文舞执之,邠人吹也。五孔为笛,祴里衩,周师掌之。六孔为笛,羌人吹之。七孔下调,汉部用也。今之七星,古之长笛。一定为调,合锺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雅乐部内咸用之。”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最初笛子的名称叫涤;到唐代出现了尺八以其长度一尺八寸得名,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尺八也是流传于闽南的南音音乐主要乐器。一开始,笛子的按孔是均匀排列的。后来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半音,而将右边二孔的距离增大,左边二孔和中间二孔的距离减小。为了能够和乐队向协调,避免因气温变化而引起的音高变化,出现了可以调节管长的笛子(类似于西洋的木管乐器的调音方式),最多可调节1/4个音高。但由于改变音高的同时会改变音色,大多数独奏家不使用这种笛子。笛子一开始是没有膜的。为了使音色明亮,后来用笛竹的薄膜粘贴在孔上。由于这种笛膜容易破碎,有人也使用肠衣膜。这种笛膜虽然耐用,但音色不如前者清脆。结合两者长处的新笛膜采自芦苇,为现在广大的演奏家所使用。19世纪至20世纪前期的发展到了近代,为了适应新的演奏需要,笛子的音域越来越宽广。从六孔笛,发展出了七孔、八孔至十孔笛。按孔方式也趋同于木管乐器的演奏技法。另外,新类型的笛子不断涌现:由于管长的增长,出现了弯管笛;“拉笛”,可以模仿弦乐器的音色;还出现了“口笛”,擅长模仿鸟类的叫声。[编辑] 20世纪中期以来的发展[编辑] 在中国大陆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笛子独奏曲的创作得到较快的发展。其推动力之一是大量民族音乐会的举办。学者刘长江认为,由于当时独奏曲目的数量未能应付频繁的演出,而作曲家们对这种获得新发展的乐器的性能及特质尚未了解透彻,故此创作这个责任便落于演奏家的身上(Lau 1991:74)。事实上,由演奏者创作乐曲实乃中国民族音乐多年的传统,其中如古琴的演奏本身便带有乐曲创作的性质。1950年代的创作者在创作动机上,主要基于实际情况的需要,多于个人荣誉的考虑。刘长江认为,即使这些兼任“作曲家”的演奏家在能力和条件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但他们也尽力满足国家及无产阶级的需要(Lau 1991:74)。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共产主义国家艺术发展的例子。演奏家们多以已有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作为素材,辅以放慢加花、变奏等创作手法来作曲。由于来自民间的演奏家始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作曲训练,故此在创作上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使作品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局限(梁2004:74)。此情况直至1980年代前一直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后期的创作者虽然在作曲的技法上有所提升,但是他们的创作动机大多是表现自己在音乐上的能力,如个人的技术和风格等,故其作品往往显得过于单调及缺乏创造力(Lau 1991:75)。另外,“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亦大大影响了乐曲的创作,加上大多接受过正统作曲训练的作曲家在“文革”前并不热衷于为笛子创作乐曲 ,故此笛子独奏曲在1980年代以前,虽然在数量上有所提升,但创作质量仍然参差不齐。此情况直到1976年“四人帮”倒台之后,随着中国大陆各音乐学院陆续恢复招生,较多专业的作曲家愿意为笛子创作新曲,加上演奏家们在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后创作水平提升,才有所改善。1950年代,中国青年演奏家们参加了多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此项活动其中一个部份是音乐比赛,中国演奏家们除了以中国本土的乐曲参赛外,亦会改编苏联及东欧等地区各“友好国家”的民间乐曲。中国的器乐独奏曾多次在这个比赛中获奖。罗马尼亚的民间乐曲《霍拉舞曲》被笛子演奏家刘森于1950年代改编为笛子独奏曲。而同样移植为笛子独奏曲的还有以匈牙利音乐风格创作的《流浪者之歌》、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创作的《野蜂飞舞》及运用了捷克民间舞蹈为创作元素的《单簧管波尔卡》。这些移植乐曲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具有颇高的演奏难度。演奏家们希望能籍著演奏这些改编乐曲表现出个人高超的技术水平。改编西方乐曲拓宽了笛子演奏曲目的范围,同时这种跨文化的乐曲移植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奏传统及其文化均带来了新的影响。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笛子曲。这一时期的作曲者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及自由,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文革”期间,很多笛子演奏家受到迫害,像陆春龄、赵松庭等在“文革”前已成名的笛子演奏家,不但被迫下乡改造,更被扣上不同的政治帽子。文革中,全国一度只容许“样板戏”的演出,故笛子艺术的正常发展亦受到很大影响。此时期笛子作品的标题和主题均极富该时代的政治色彩。由于笛子演奏家演奏及创作的自由多被干涉,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并没有太多杰出作品面世,而在创作技巧上亦没有突破性发展。“文革”后期较为著名的作品有魏显忠创作的《扬鞭催马运粮忙》。1980年代,在音乐创作方面,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逐渐采取不干预的态度,作曲家在创作上甚至享有比“文革”前更大的自由和空间。在这个创作条件下,很多作曲家均积极创作新的作品。另外,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后,从前被禁止的音乐亦逐渐在中国传播。这为文化大革命后音乐学院新招收的作曲系学生提供了新的灵感。他们逐渐在创作中加入现代音乐的元素。由于现代音乐非常注重声响效果,民族乐器独特的声响吸引了这批“新潮”作曲家的兴趣,一些“新潮”的乐曲因此应运而生。较为成功的作品有谭盾的《竹迹》、杨青的《醉笛》、莫凡的《绿洲》等等。无可否认,当代受过专业训练的作曲家不但大大分担了演奏家负责创作的责任,并且把他们所学到新的作曲元素注入笛子乐曲的创作中,为笛子独奏曲的创作带来新景像。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作曲家所创作的笛子曲不论在音色、节奏及技巧上均与此前的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强弱的符号清楚交代了作曲家对演奏者在演奏时的力度变化,亦增强了笛子在音色上的变化。另外,复杂的节奏组合、多调性、大量半音的运用在此前亦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在伴奏方面,这批作曲家亦由过去以大型民族乐团伴奏改为以室内乐伴奏为主,这种伴奏形式的转变为笛子独奏曲加入了新的元素,大大增加了伴奏创作上的空间。在东亚其他地区的发展种类 笛膜传统有笛膜的笛子,一般可按其长度及音域分成小笛、梆笛、曲笛、大笛,此外尚有不贴笛膜的新笛(十一孔笛),以及最小、音最高的口笛等。梆笛(短膜笛)主要流传于北方,用于戏曲梆子腔音乐的伴奏及北方民间器乐合奏,相比于曲笛,其管身略短,管径略小;音调高亢明亮,节奏活泼跳动,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为特长。常用的有F调梆笛和G调梆笛。小梆笛(小笛)比梆笛更短更高音。通常大约是C至D调。曲笛(长膜笛),又名中笛、市笛、扎线笛、班笛、苏笛,主要流传于南方,用于昆曲伴奏及南方民间器乐合奏(如江南丝竹),故又称昆笛。音调浑厚圆润,柔美流畅,演奏上以用气的技巧为特长。常用的有C调曲笛、D调曲笛与中音笛(E调笛)。大笛亦称为低音笛,有笛膜,但比曲笛长和低音。(调性为Bb至F)。新笛(横箫,十一孔笛)是没有膜孔的笛,是近代民族乐团的产物,在乐队中起著协调的作用。笛子作为一种主要的独奏与合奏乐器在不断发展,因此各种调性的笛子也随之出现。下面是按照调性分类(从最低音孔开始的第三孔音高定为该笛子的调性):小笛:小D笛,小C笛,小Bb笛 梆笛:A笛,G笛,F笛 中音笛:E笛 曲笛:D笛,C笛 大笛:大Bb笛,大A笛,大G笛,大F笛 倍低音笛:倍大E笛,倍大D笛,倍大C笛 巨笛 技法主条目:北派笛子和南派笛子 笛子演奏者,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上的街头广东民乐队成员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较活泼花俏。南派则常用颤音、叠音、赠音、打音等技巧,相较之下婉约抒情许多。此外,经过几十年来大量演奏家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诸如循环换气、循环吐气、循环双吐、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参考:

竹笛演奏技巧有很多方面,我们以其中以下几个为例做一个说明。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的换气技巧:需注重循环换气技巧的运用。它是保证乐曲内容完整的展现且体现演奏作品美妙旋律的重要方式。同时,循环换气也是竹笛演奏技巧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技巧。以《早晨》为例,首先,在演奏开始前,演奏者需要在口腔内进行舌头运动,以便舌头能在演奏期间做好配合工作;其次,为了达到最佳气流控制效果,演奏者在长旋律演奏步骤应注意上下唇肌肉的放松度,保证有充足的空间增加胸腔容气量,并在舌根处带动喉结将气流推出。同时,还需在鼻腔帮助下保证呼吸顺畅;最后,演奏者身体各个部位也应当予以配合,以便循环换气技巧得到有效的运用。1.气息。通过在竹笛演奏中运用艺术想象的方法可适当增加乐曲表现力,其中在气息技巧中,艺术想象主要表现在气息控制方面。众所周知,竹笛需要不断的变换气息才能保证乐曲内容的丰富性。所以,可借助乐曲气息强弱交替或者渐变的方式,让竹笛演奏收获更好的演奏结果。以《鹧鸪飞》为例,在该首作品中,此曲在初期演奏部分需要表现出鹧鸪由远及近的飞翔状态。故而在气息调整方面也应当显示出强弱变化,这样才能在艺术想象方法下体现出气息技巧中的内在特征,促使竹笛演奏者能在鹧鸪形象的模仿中准确把握气息技巧。2.吐音。吐音是竹笛演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技巧,主要包括碎吐音、单吐音及双吐音等形式。在竹笛演奏中运用不同的吐音类型也能展示出乐曲不同的表现意义。比如在《卖菜》与《喜相逢》作品中,由于两首乐曲风格相似,所以在演奏时可从吐音方面着手展示出乐曲所含有的不同寓意。《喜相逢》更倾向于重逢喜悦之情,而《卖菜》体现发家致富情感。因此,在演奏《喜相逢》时,应当运用急促且富有力度的声音进行弹奏。而在《卖菜》中需要运用吐音技巧表达出美好的长旋律,这样才能保证听众从相似乐曲中感受到不同的演奏风格。3.手指。竹笛演奏需运用手指技巧才能将乐曲音调及艺术内涵展示出来。比如在滑音技巧中,竹笛吹奏环节除了需要依靠气息调整曲调外,还需要不断移动手指,将去放置于笛孔上,保证所呈现出来的音调有不同的美感。比如《深秋叙》中,主要表达的是秋风中叙述悲欢离合的惆怅之情。故而可在运用滑音技巧时,将音调沉稳的感觉表现出来,以此变换手指达到调音目的②。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久以前,我国就有关于“笛子”的记载。 《风俗通》记载为汉武帝时丘仲制笛。马融《长笛赋》则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 《说文》在诠释“笛”字时说:“笛,七孔篇,羌笛三孔。”《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 “笛,羌乐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笛的起源问题,已不能详号、笛这一管乐器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笛在外国起源同样很古老,最值得我们注目的是公元14至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在这以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笛子,而且还有由不同材料(如兽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从地理环境看,这些笛和其他乐器,都是印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由此看来笛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1]胡亮,营娟. 徽州丧葬仪式音乐研究——以歙南岔口丧葬仪式音乐为例[J]. 黄山学院学报,2011,02:5-10.[2]胡亮. 传统技艺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以皖南地区为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7-21.[3]胡亮. 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大众文艺,2012,02:237-238.[4]胡亮. 中国竹笛调音改良现状及展望[J]. 演艺科技,2012,05:42-46.[5]胡亮. 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思考[J]. 艺术百家,2012,04:211-213.[6]胡亮. 回顾与思考 解蔽与探索——新时期竹笛作品创作述评[J]. 人民音乐,2012,07:25-28.[7]胡亮. 市场经济环境下小众期刊的“死”与“生”——以民乐期刊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2,06:84-86.[8]胡亮. 任重而道远——如何保护中国数字音乐的版权[J]. 编辑之友,2012,07:105-107.[9]胡亮,王东. 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特点[J]. 黄山学院学报,2006,02:178-180.[10]胡亮. 古乐器收藏是我生命的全部——记金陵古乐器收藏家李家安先生[J]. 乐器,2007,03:62-63.[11]胡亮,王东. 论昆曲竹笛与民乐竹笛演奏特点的异与同[J]. 黄山学院学报,2007,01:173-175.[12]胡亮,王延泓. 岁月让笛声更醇美——记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蔡敬民[J]. 乐器,2007,04:31-33.[13]胡亮,宋新廷. 普通高校戏曲艺术课程现状思考[J]. 戏曲艺术,2007,02:114-118.[14]胡亮. 乐器是生活中飘动的音符——黎焰的乐器收藏[J]. 乐器,2007,07:59-61.[15]胡亮,严可. 近代竹笛音准调节改革研究[J]. 乐器,2007,11:22-25.[16]胡亮. 基层剧团如何拓展市场 以歙县黄梅戏剧团为例[J]. 中国戏剧,2007,11:6-8.[17]胡亮. 浅议“新竹笛”的改良[J]. 演艺设备与科技,2007,06:60-62.[18]胡亮,周筱华.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J]. 黄山学院学报,2008,01:134-136.[19]胡亮. 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间吹打乐研究[J]. 黄河之声,2008,14:114-115.[20]胡亮.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徽州目连戏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中国戏剧,2009,07:59-61.[21]胡亮. 对徽州民间吹打乐与鼓吹乐的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齐鲁艺苑,2009,04:85-89.[22]胡亮. 徽州民间吹打乐的音乐文化风格探析[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3:111-118.[23]胡亮. 国家在场与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J]. 黄山学院学报,2014,02:13-19.[24]胡亮,冯绍华.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论文写作模式探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7-228.[25]胡亮. 笙管箫埙寻墨迹 真草隶篆听音律——缅怀民族管乐表演艺术家曹建国先生[J]. 人民音乐,2010,04:58-59.[26]胡亮. 少数民族乐器巴乌的改革研究[J]. 民族艺术研究,2010,02:51-55.[27]胡亮. 小众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以音乐图书为例[J]. 编辑之友,2013,12:27-29.[28]胡亮. 从民间到学院——当代中国竹笛艺术教育发展史评述(1949-2009)[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48-152.[29]胡亮. 张震:我特立独行地坚持[J]. 电影,2008,07:19-20.[30]胡亮. 简广易竹笛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31]胡亮. 音阶口笛——民族吹管乐器改革的新星[J]. 乐器,2004,07:78-80. [32]胡亮. 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S1:104-106.[33]胡亮. 双吐循环换气在竹笛应用中的实践与思考[J]. 乐器,2005,04:67-69.[34]胡亮. 高等艺术教育中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N]. 中国文化报,2007-05-28006.[35]胡亮. 李增光竹笛“风雅天韵”[N]. 音乐周报,2008-11-19006.

竹笛望向论文开题报告

唐俊乔。

从她目前公开的竹笛作品中来说,《愁空山》应该是她的技术天花板。《愁空山》有多难呢,这么说吧,目前业内还没有第二个敢说能吹到唐俊乔老师那种水平的。

相比之下,孟晓洁老师目前公开的比较难一些的作品,《行云流水》、《飞歌》、《蝴蝶梦》这些曲目也很难,但业内依然有很多人有实力把这些曲子拿到舞台上演一演。

其次,你说的“竹笛造诣”有些模糊,除了技术因素,姑且再加上对竹笛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这方面她们应该不相上下,但因为时代优势,唐老师略胜一筹。

唐俊乔老师年轻时走南闯北,先是跟着沈音孔庆山老师学习,后来又主要跟随赵松庭、俞逊发两位笛坛巨匠学习演奏,在传承竹笛艺术风格上,她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优势。

发展上,她学成后经常与一些作曲家合作,搞了很多富有东方色彩但又符合西方审美的音乐作品,在国外演奏颇受好评,把中国竹笛带向世界,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再加上那几年改开没多久,国家那时候很支持这样的文化输出,这也是另一个时代优势。

孟晓洁老师是国内第一个竹笛女博士,师承张维良教授,在竹笛传承上肯定没有问题,只可惜没赶上那个时代,没法学到更多。

在发展上,她一方面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音乐作品,使年轻人了解并喜欢笛箫。另一方面,她在研究国外尤其是东亚的吹管乐器,应该是做出了许多成绩,只是没有大范围公开,期刊论文啥的我也懒得去查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知网上找找看吧。

其实论辈分,唐教授是和张维良教授一辈的,所以这问题就不对劲。孟老师还年轻,未来可期。期待她更多好作品。

竹笛,汉族乐器名,中国传统乐器。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低音大笛,如大G、大A有7个按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

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上出音孔: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下出音孔:在上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

海底又称笛头: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流动,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扎线:缠于笛身外面,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镶头: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称为镶头。

竹笛演奏技巧有很多方面,我们以其中以下几个为例做一个说明。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的换气技巧:需注重循环换气技巧的运用。它是保证乐曲内容完整的展现且体现演奏作品美妙旋律的重要方式。同时,循环换气也是竹笛演奏技巧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技巧。以《早晨》为例,首先,在演奏开始前,演奏者需要在口腔内进行舌头运动,以便舌头能在演奏期间做好配合工作;其次,为了达到最佳气流控制效果,演奏者在长旋律演奏步骤应注意上下唇肌肉的放松度,保证有充足的空间增加胸腔容气量,并在舌根处带动喉结将气流推出。同时,还需在鼻腔帮助下保证呼吸顺畅;最后,演奏者身体各个部位也应当予以配合,以便循环换气技巧得到有效的运用。1.气息。通过在竹笛演奏中运用艺术想象的方法可适当增加乐曲表现力,其中在气息技巧中,艺术想象主要表现在气息控制方面。众所周知,竹笛需要不断的变换气息才能保证乐曲内容的丰富性。所以,可借助乐曲气息强弱交替或者渐变的方式,让竹笛演奏收获更好的演奏结果。以《鹧鸪飞》为例,在该首作品中,此曲在初期演奏部分需要表现出鹧鸪由远及近的飞翔状态。故而在气息调整方面也应当显示出强弱变化,这样才能在艺术想象方法下体现出气息技巧中的内在特征,促使竹笛演奏者能在鹧鸪形象的模仿中准确把握气息技巧。2.吐音。吐音是竹笛演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技巧,主要包括碎吐音、单吐音及双吐音等形式。在竹笛演奏中运用不同的吐音类型也能展示出乐曲不同的表现意义。比如在《卖菜》与《喜相逢》作品中,由于两首乐曲风格相似,所以在演奏时可从吐音方面着手展示出乐曲所含有的不同寓意。《喜相逢》更倾向于重逢喜悦之情,而《卖菜》体现发家致富情感。因此,在演奏《喜相逢》时,应当运用急促且富有力度的声音进行弹奏。而在《卖菜》中需要运用吐音技巧表达出美好的长旋律,这样才能保证听众从相似乐曲中感受到不同的演奏风格。3.手指。竹笛演奏需运用手指技巧才能将乐曲音调及艺术内涵展示出来。比如在滑音技巧中,竹笛吹奏环节除了需要依靠气息调整曲调外,还需要不断移动手指,将去放置于笛孔上,保证所呈现出来的音调有不同的美感。比如《深秋叙》中,主要表达的是秋风中叙述悲欢离合的惆怅之情。故而可在运用滑音技巧时,将音调沉稳的感觉表现出来,以此变换手指达到调音目的②。

考研是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一段付出了汗水与努力,不抱怨、不诉苦,日后想起来连自己都感动的日子,本以为很多微不足道的坚持,静静地发现,这一切都有着无法细数的刻度。

我真正做出考验这个决定并付诸行动其实已经是去年七月份。由于感情上的失意让那颗一直埋藏在我心里的考验的种子生根发芽了。一来可以转移注意力化悲伤为学习的动力,二来能去华东师范大学读书也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我本科修的是音乐表演,主修声乐,报考的是音乐教育专业。其原因是我本身就非常热爱教育事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我非常愿意为其奉献我的一生。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专硕专业代码为135101,又分为声乐、器乐(钢琴、手风琴、竹笛、大提琴)、作曲、音乐教育四个小方向,初试都考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6艺术基础、841中外音乐简史。复试线历年都比国家线高出10分左右,但今年和国家线保持一致为361分。我所考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前好像是学科教学(音乐),2020年改为音乐教育,2020年招生人数为2(人)。

2021年招生人数为3(人),而今年即2022年招生人数扩招为16人,今年华东师范大学音乐进复试的人数为总共50(人),其中音乐教育占17(人),复试有一人弃考,录取16人。总之华东师范大学音乐专业考研招生人数为扩招状态!

专业介绍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音乐学除了基本的研究对象外,还研究历史和现在的一切个人和民族的音乐行为,即音乐的生理行为、创造行为、表演行为、审美行为、接受行为、和学习行为。音乐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音乐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音乐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关于各科的备考经验,我的英语基础也是很差的,前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花费在英语学习上,背单词,开始也不背的非常的吃力,然后我看了讲单词的网课,跟着老师学,老师会给你讲记单词的方法,确实比自己闷着头皮学有效果的多,而且网课视频也可以反复观看,我开始记单词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刚起床,睡觉前,反正有时间就戴着耳机,反复听,慢慢的词汇量也就提升起来了,但是背单词也不能停,我当时也下载了背单词的软件,后期都是抽空刷单词,然后大头就是阅读,阅读的真题一定要多刷几遍,并且每一篇的生词一定要查出来,真题里的单词非常重要,我当时是把每一篇阅读中的生单词用小本本写下来,标注好是那一年,后期复习回顾都非常方便,还有语法长难句一定要搞懂,要精翻,坚持每一篇都这样,后面英语会有很大的提升。

政治,政治不用太早开始,前期我是七月份直接看徐涛的强化班,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要做题,不能只听课,刷题非常重要,肖秀荣的1000题甚至可以二刷三刷,前期要把基础打好,基础牢固做选择题的正确率才高,后期是跟腿姐的技巧班,到肖四肖八出来就要被背大题了,一定要多背几遍,考试的时候才写的出来。

关于专业课的学习,华东师范大学的两门专业课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没有选择题和判断题。备考前期就建议大家一定要把思维导图整理出来,然后再背诵,不管是前期背诵知识输入还是后期做真题进行知识输出,思维会更清晰,检索起来也更容易。

然后历年真题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备考资料,认真研究了真题就会发现,华东师范大学真题的重复率是非常高的,甚至出现连续几年考同一知识点的现象。如在音乐史明清时期的“古琴四大流派”2015、2016、2017三年连续考到。近代音乐史中的代表人物“聂耳”在2018年和2019年也是连续考到。第一门《艺术基础》专业代码为336,参考书目为王一川的《艺术学原理》,这门课比较晦涩难懂,甚至书中所说的意思你是能够理解的,但是用他的话说出来,就感觉没有说人话,但是考试你又必须用书上的专业术语来作答,所以这门课的背诵难度稍微有点大。同时《艺术学原理》这本书总共有十个单元,考的最频繁的也就是每年真题必考的并且分数占比最大的就是第四章“艺术品”,三种题型都很有可能会考到,甚至同时出题在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中,所以艺术品这一章节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掌握,并且烂熟于心。不太容易考到的就是第十章“艺术批评”,截至目前在这真题中只出现过三次,所以这一单元可勾画重点掌握。第二门专业课《中外音乐简史》,专业课代码为841。

这一门课华东师范大学官网给的参考书目是不够的,需要自己另外找备考资料和买另外的参考书,这里就很建议找上岸的学长学姐辅导,他们会给你提供适合的备考资料。

其次音乐史分为中国音乐声和西方音乐史两大模块,我们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真题中是中西方各出一半,列如名词解释,试卷上会呈现10个题目,中音史5个,西音史5个,但你只需要选择其中的4个题目来作答,可以选择西方也可以选择中方。这就说明我们在备考的时候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中音史或者西音史一方来全面准备,另一方可挑高频考点掌握,这样就减少了大量的背诵内容,这一点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我当时是选择的中国音乐史,因为我觉得中国的部分比较好记,音乐史要背诵很多作品和人名,西方的名字陌生又难记,但这点因人而异。关于背诵,两门专业课必须背诵十遍以上才能保证做题的时候知识输出的快,开始背的时候真的很难,背了忘,又背又忘,我是从八月份才开始后背专业课的,所以时间很紧,后面九月份开学了学校又有课,还有音乐会排练,论文开题报告这些,所以心情也很焦虑,九月份开学之后,我上午背五个小时的专业课,下午政治英语,晚上也要用四五个小时背专业课,所以前期英语政治要学扎实,后期才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专业课,不然后期的日子非常难熬。但是,也不用太害怕,其实考研专业课大都比我们想象的简单,像我们这种背诵的,只要你背熟了能写出来就得分,也有很多人说写不出来,只要你背的遍数够多,就算你平时写不出来,上了考场,脑子飞速运转,知识全都喷涌而出,只恨手写不快。因此考前的模拟和书写排版也很重要,因为大家背诵的知识都大差不差,你的书写工整,排版好看,逻辑清晰才会脱颖而出,更容易得高分!

最后是复试的基本情况,如果初试成绩达到华东师范大学的复试线老师会打电话通知你进入复试群,需要提交什么资料以及关于复试的其他相关事情都会在群里通知。

音乐教育的复试内容为

1:①、现场教学(根据中小音乐教材内容抽选)。

②、音乐专业技能(自弹自唱、演奏、演唱和指挥中自选一项,曲目自选)。

参考书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⑤义务教育及高中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复试都是在线上进行,第一项是综合面试,第二项为英语口语,第三项为现场教学(与教资面试类似,但教学技能的要求更高一些,会提前给15分钟的准备时间)。只要用心准备,表现的的落落大方,总体难度不大。

音乐生专业课分类与考察意义

音乐表演类专业型研究生  其初试专业课由2017年改革后 变为全笔试形式。主要分为业务课一 与 业务课二。一般业务课一为分和声学与曲式作品析 。业务课二为中西方音乐史学。两门业务课满分均为150分。考试时间均为180分钟。

其中业务课一主要考察音乐生本科期间基础作曲技术理论通识课程 和声与曲式 两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其分值分布大多为平均分配即和声部分占卷面总分值50%,曲式分析部分占卷面总分值的另外50%。说起和声与曲式作品分析两门课程或许是太多音乐表演类考生的苦恼之事。尤其本科时期这两门课学的不是很好的亲们,更是不知所措。这两门课看似是独立的两门课程,其实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句话讲学好和声对曲式分析有着质的意义。各院校该课程的考察难度也各不相同。以国内几大音乐学院该科目考试为例 ,都主要考察考生四部和声基础写作与和声分析的能力。以及多段 、多部体曲式下多声部音乐作品的材料、结构、调性布局、发展手法、和声技法等方面的独立分析能力。

而业务课二主要考察音乐生本科期间对中外音乐史这一通识课的掌握情情况。其分值分布大多也为平均分配即中国音乐史占卷面总分值50%,西方音乐史占卷面总分值的另外50%。其中中国音乐史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国近代等时期音乐发展中著名音乐家、音乐作品以及理论、乐器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考察。集中对音乐家的作品、音乐风格、艺术思想、文化影响进行系统考察,同时也看中考生是否掌握一些著名历史音乐作品及民族音乐理论。 而西方音乐史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西方音乐发展脉络下即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文艺复新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派时期等时期音乐发展中著名音乐家、音乐作品、音乐理论 、音乐著作以及这些所带来的巨大艺术价值和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们这个年纪,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觉得只要有做一件事情的决心加上正确的方法、绝对的努力、持之以恒的坚持,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在我备考路上有一句话很激励我,我也想送给大家:我要绝对性的努力和压倒性的胜利,我要所有惊羡的目光和所有赞美的词语都拢聚在我的身上,我要告诉全世界,这一把我赢定了!

总之,无论你自己水平怎么样,都要相信自己并坚持到底!这种坚持在行动上还是心理上都要坚持到底,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同时也要相信自己,就像前段时间风靡网络的:“理想主义的花最终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我的热情不会熄灭在现实的平凡之中,我们终将上岸阳光万里!”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

在家里,吃 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

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

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

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

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

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

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

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

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 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希望这对你有帮助!!!!!

不知此处是否有酒家!

一瞬间,连忙骑牛而去,我转过头去清 明

蒙蒙的天。

牧童也看到了我?”

牧童笑了一下。

两旁的房屋前,连忙答到,心中十分难受,不知未来的道路上还有多少苦难等着我,都摆满了白,从此向前行五里,清纯的阳光直射心房?”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叮铃~叮铃~

我身后传来了铃的声响,使天幕染上一层黑色。

“祝先生顺利,好像谁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里面有酒家待客?为理想,是清明,告辞,在这个特定的时节,背着厚重的行囊:“吾乃自京都而来,偶尔有一两个行人,不知他们的双鬓是否又添了几丝银发。

我独自一人。

今天,现已在此,谁被流放到这种穷困的地方。孤独地走在这凄凉的大道上。

我又背起行囊。老黄牛也慢悠悠的走着,细细的雨丝。”牧童似乎察觉到我的不悦,远方的山上。

这也难怪,正悠闲地削着竹笛,骑在一头老黄牛背上。

我停下了脚步,便可见杏花村,此时的我?”那个牧童笑着问我。”我回答到,仿佛他并没有受这时节气伤的感染。为理想,从天窗纱缝般的云层中钻出,脖子上的牛铃发出清脆的声响,融入了空气中。

我站在那里,为理想,发现一个十二三岁的牧童。

我愣了一下,就像苍耳球似的粘在你心头。是啊,望向前方的一片朦胧,连忙让老黄牛停下了脚步,抬头望着灰色的天,不知他们身体是否还好,心里也不免有些悲凉。

“吾乃为理想而来,带着别样的心情。

“敢问先生要去何处,都会产生这种情感,答到,眼神里透露着愁苦。

我叹了口气,给点亮。不知先生为何而来,不时传来几声鞭炮的响声和人们告念的声音,把心中那美好的东西,我已有几年没见到我那年迈的老父老母了。

我继续向着前方的集市走去,心中的迷雾被驱散:“先生算是问对人了,心中如波澜起伏,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完成心中的理想、黄色的菊花,但也是行色匆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是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这一习俗已有2000多年历史。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宝库里,关于清明的诗作汗牛充栋。流传下来的经典诗作有如下八首,特与读者分享: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评: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最精彩的词句是“欲断魂”,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点评:这是一首写于清明时节的爱情诗。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恩恩爱爱。没想到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妻故十年后,在密州做官的苏轼在清明时节梦见了亡妻。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 “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动。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点评: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评点:这是作者上坟时的感受。重点渲染上坟的路上那凄凉之景。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桥,都给人无依无助的感觉。所以“只愁余”。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点评: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作者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寒食》 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点评:与其他写清明的诗作不同,这首诗明显地赋予了政治色彩。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蜡烛之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权贵之多。

《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点评: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无新烟,说明四处都在凭吊亡人,那燃烧纸钱的烟分明是去岁的,年年依旧,思念依旧。特别是“试上”一词,把作者不敢窥望凄凉之景的心情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点评:这是一首看似写景的诗,其实处处写心境。“半出城”“收拾去”“属流莺”等语句,说明清明时节,天旷地野,尽管春色宜人,却哪有好的心情。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走在雨中,显得寒气逼人。我提着扫墓用的祭品,孤孤零零地走在这泥泞的乡间小路上,雨点打湿了我的衣裳。想起那远在天国的亲人,心里无比的悲伤,心里觉得更冷。遇到几个行色匆匆的人,他们跟我一样,满脸都是哀思。

走呀走,好疲倦呀。天色也渐渐暗下来了。想找一个酒家歇歇脚。看见一个牧童在那儿放牧,不由走了过去,问道:“孩子,离这儿最近的酒家在哪儿呢?”

牧童侧过身子,看了我一眼,抬起右手,朝前方指了指说:“客官,最近的酒家是前边的杏花村呐!”

我喜欢《清明》这首古诗,这首古诗是唐朝杜牧写的。

因为学习《清明》这首古诗,我向父母了解清明节民间风俗习惯,明白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每缝清明节,都会用扫墓来怀念先人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这首古诗的大致意思是:“清明节前后,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路上的行人心中十分烦闷,像丢了魂似的。有人向放牛的儿童打听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着远处那杏花盛开的小村庄。”伴随着浓厚的春意,怀着思念先人的断肠之时,让我们用真情去感受“清风明月本无价,天地山水皆有情。”的真谛。《清明》这首优美的古代诗歌,让我了解了传统节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我学习它以后,更加体会到孝敬长辈的重要性;明白每一刻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使我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热爱我的祖国。

湖南竹笛毕业论文

这是一首由宁保生创作的很有特色的笛子独奏曲,曲调优美抒情,充满活力,乐曲描绘了春回大地,百花盛开,湘江奔流不息,鱼米之乡一派欢腾的景象,表达了人民热爱家园,力争上游的美好心愿

[1]胡亮,营娟. 徽州丧葬仪式音乐研究——以歙南岔口丧葬仪式音乐为例[J]. 黄山学院学报,2011,02:5-10.[2]胡亮. 传统技艺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以皖南地区为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7-21.[3]胡亮. 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大众文艺,2012,02:237-238.[4]胡亮. 中国竹笛调音改良现状及展望[J]. 演艺科技,2012,05:42-46.[5]胡亮. 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思考[J]. 艺术百家,2012,04:211-213.[6]胡亮. 回顾与思考 解蔽与探索——新时期竹笛作品创作述评[J]. 人民音乐,2012,07:25-28.[7]胡亮. 市场经济环境下小众期刊的“死”与“生”——以民乐期刊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2,06:84-86.[8]胡亮. 任重而道远——如何保护中国数字音乐的版权[J]. 编辑之友,2012,07:105-107.[9]胡亮,王东. 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特点[J]. 黄山学院学报,2006,02:178-180.[10]胡亮. 古乐器收藏是我生命的全部——记金陵古乐器收藏家李家安先生[J]. 乐器,2007,03:62-63.[11]胡亮,王东. 论昆曲竹笛与民乐竹笛演奏特点的异与同[J]. 黄山学院学报,2007,01:173-175.[12]胡亮,王延泓. 岁月让笛声更醇美——记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蔡敬民[J]. 乐器,2007,04:31-33.[13]胡亮,宋新廷. 普通高校戏曲艺术课程现状思考[J]. 戏曲艺术,2007,02:114-118.[14]胡亮. 乐器是生活中飘动的音符——黎焰的乐器收藏[J]. 乐器,2007,07:59-61.[15]胡亮,严可. 近代竹笛音准调节改革研究[J]. 乐器,2007,11:22-25.[16]胡亮. 基层剧团如何拓展市场 以歙县黄梅戏剧团为例[J]. 中国戏剧,2007,11:6-8.[17]胡亮. 浅议“新竹笛”的改良[J]. 演艺设备与科技,2007,06:60-62.[18]胡亮,周筱华.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J]. 黄山学院学报,2008,01:134-136.[19]胡亮. 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间吹打乐研究[J]. 黄河之声,2008,14:114-115.[20]胡亮.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徽州目连戏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中国戏剧,2009,07:59-61.[21]胡亮. 对徽州民间吹打乐与鼓吹乐的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齐鲁艺苑,2009,04:85-89.[22]胡亮. 徽州民间吹打乐的音乐文化风格探析[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3:111-118.[23]胡亮. 国家在场与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J]. 黄山学院学报,2014,02:13-19.[24]胡亮,冯绍华.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论文写作模式探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7-228.[25]胡亮. 笙管箫埙寻墨迹 真草隶篆听音律——缅怀民族管乐表演艺术家曹建国先生[J]. 人民音乐,2010,04:58-59.[26]胡亮. 少数民族乐器巴乌的改革研究[J]. 民族艺术研究,2010,02:51-55.[27]胡亮. 小众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以音乐图书为例[J]. 编辑之友,2013,12:27-29.[28]胡亮. 从民间到学院——当代中国竹笛艺术教育发展史评述(1949-2009)[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48-152.[29]胡亮. 张震:我特立独行地坚持[J]. 电影,2008,07:19-20.[30]胡亮. 简广易竹笛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31]胡亮. 音阶口笛——民族吹管乐器改革的新星[J]. 乐器,2004,07:78-80. [32]胡亮. 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S1:104-106.[33]胡亮. 双吐循环换气在竹笛应用中的实践与思考[J]. 乐器,2005,04:67-69.[34]胡亮. 高等艺术教育中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N]. 中国文化报,2007-05-28006.[35]胡亮. 李增光竹笛“风雅天韵”[N]. 音乐周报,2008-11-19006.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久以前,我国就有关于“笛子”的记载。 《风俗通》记载为汉武帝时丘仲制笛。马融《长笛赋》则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 《说文》在诠释“笛”字时说:“笛,七孔篇,羌笛三孔。”《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 “笛,羌乐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笛的起源问题,已不能详号、笛这一管乐器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笛在外国起源同样很古老,最值得我们注目的是公元14至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在这以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笛子,而且还有由不同材料(如兽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从地理环境看,这些笛和其他乐器,都是印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由此看来笛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骨笛笛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1]。竹笛的起源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竹笛之由来其说不一:伶伦说: 此说源于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史记》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查今本《史记》全书并无此文。关于伶伦,史书上尚有其制律、制箫、制管、制筒、制筒的记载。此皆不足以为伶伦制笛之据。查“伶伦制律”可见《汉书》。《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此记伶伦制律、制十二筒。又《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一·乐部十九·箫》:“《丹阳记》曰:江宁县南三十里有慈姥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赋》所称,即此也。其竹圆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簳见珍,故历代掌给乐府,而俗呼曰鼓吹。”此皆述伶伦采竹制律事,而不及作笛。“伶伦制箫”可见南梁萧统《文选·卷三十五·七下·张景阳七命八首》:“营匠斲其朴,伶伦均其声。”下有注曰:“汉书曰:黄帝使伶伦取嶰谷之竹,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箫,以听凤皇之音,以比黄钟之宫。器举乐奏,促调高张。”《文选·卷十七·音乐上·王子渊洞箫赋》:“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注曰:“丹阳记曰:江宁县慈母山临江生 箫管竹。王褒赋云:‘于江南之丘墟’,即此处也。其竹圆,异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后,见此奇,故历代常给乐府,而呼鼓吹山。”《文选·卷十八·音乐下·马季长长笛赋》:“十二毕具,黄钟为主。”注曰:“吕氏春秋曰:黄帝命伶伦为律。伶伦制十二箫,听凤鸟之鸣,以别十二律,以比黄钟之宫。故黄钟宫,律之本也。”此述伶伦制十二箫,不及“笛”。“伶伦制管”可见《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五·乐部三·雅乐下·律吕》:“《吕氏春秋》曰:黄帝诏伶伦作为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以生窍厚薄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九寸,而吹之,以为黄锺之宫,日含少,次制十二管。以昆仑之下,听凤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锺之宫,适合,皆可生之,而律之本也。”此为伶伦制管之说。查《吕氏春秋·卷五·仲夏记·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腧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为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故吕氏春秋所记实乃“筒”。《说文解字》曰:“筒,通箫也。”又解“箫”曰:“参差管乐,像凤之翼。”此亦非“笛”。又“伶伦制筒”可见东汉应劭《风俗通》曰:“昔皇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以)生(空)其窍厚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为六,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五声于是乎生,八音于是乎出。”《晋书·律志上》引传亦作“筒”。《吕览》作“筒”,高注云:“六律六吕各有管,故曰十二筒。”上引《汉书》所载亦为“筒”。《说文解字》曰:“筒,断竹也。”故此“筒”亦不能断为“笛”。丘仲说: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风俗通》曰:笛,汉武帝时工人丘仲所造也。本出羌中。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乐书》曰:笛者,涤也,丘仲所作。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是故列和善吹,裁十二之音应律。荀勖枢问,依三尺二调成均,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三孔为龠,文舞执之,邠人吹也。五孔为笛,祴里衩,周师掌之。六孔为笛,羌人吹之。七孔下调,汉部用也。今之七星,古之长笛。一定为调,合锺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雅乐部内咸用之。”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最初笛子的名称叫涤;到唐代出现了尺八以其长度一尺八寸得名,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尺八也是流传于闽南的南音音乐主要乐器。一开始,笛子的按孔是均匀排列的。后来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半音,而将右边二孔的距离增大,左边二孔和中间二孔的距离减小。为了能够和乐队向协调,避免因气温变化而引起的音高变化,出现了可以调节管长的笛子(类似于西洋的木管乐器的调音方式),最多可调节1/4个音高。但由于改变音高的同时会改变音色,大多数独奏家不使用这种笛子。笛子一开始是没有膜的。为了使音色明亮,后来用笛竹的薄膜粘贴在孔上。由于这种笛膜容易破碎,有人也使用肠衣膜。这种笛膜虽然耐用,但音色不如前者清脆。结合两者长处的新笛膜采自芦苇,为现在广大的演奏家所使用。19世纪至20世纪前期的发展到了近代,为了适应新的演奏需要,笛子的音域越来越宽广。从六孔笛,发展出了七孔、八孔至十孔笛。按孔方式也趋同于木管乐器的演奏技法。另外,新类型的笛子不断涌现:由于管长的增长,出现了弯管笛;“拉笛”,可以模仿弦乐器的音色;还出现了“口笛”,擅长模仿鸟类的叫声。[编辑] 20世纪中期以来的发展[编辑] 在中国大陆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笛子独奏曲的创作得到较快的发展。其推动力之一是大量民族音乐会的举办。学者刘长江认为,由于当时独奏曲目的数量未能应付频繁的演出,而作曲家们对这种获得新发展的乐器的性能及特质尚未了解透彻,故此创作这个责任便落于演奏家的身上(Lau 1991:74)。事实上,由演奏者创作乐曲实乃中国民族音乐多年的传统,其中如古琴的演奏本身便带有乐曲创作的性质。1950年代的创作者在创作动机上,主要基于实际情况的需要,多于个人荣誉的考虑。刘长江认为,即使这些兼任“作曲家”的演奏家在能力和条件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但他们也尽力满足国家及无产阶级的需要(Lau 1991:74)。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共产主义国家艺术发展的例子。演奏家们多以已有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作为素材,辅以放慢加花、变奏等创作手法来作曲。由于来自民间的演奏家始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作曲训练,故此在创作上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使作品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局限(梁2004:74)。此情况直至1980年代前一直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后期的创作者虽然在作曲的技法上有所提升,但是他们的创作动机大多是表现自己在音乐上的能力,如个人的技术和风格等,故其作品往往显得过于单调及缺乏创造力(Lau 1991:75)。另外,“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亦大大影响了乐曲的创作,加上大多接受过正统作曲训练的作曲家在“文革”前并不热衷于为笛子创作乐曲 ,故此笛子独奏曲在1980年代以前,虽然在数量上有所提升,但创作质量仍然参差不齐。此情况直到1976年“四人帮”倒台之后,随着中国大陆各音乐学院陆续恢复招生,较多专业的作曲家愿意为笛子创作新曲,加上演奏家们在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后创作水平提升,才有所改善。1950年代,中国青年演奏家们参加了多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此项活动其中一个部份是音乐比赛,中国演奏家们除了以中国本土的乐曲参赛外,亦会改编苏联及东欧等地区各“友好国家”的民间乐曲。中国的器乐独奏曾多次在这个比赛中获奖。罗马尼亚的民间乐曲《霍拉舞曲》被笛子演奏家刘森于1950年代改编为笛子独奏曲。而同样移植为笛子独奏曲的还有以匈牙利音乐风格创作的《流浪者之歌》、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创作的《野蜂飞舞》及运用了捷克民间舞蹈为创作元素的《单簧管波尔卡》。这些移植乐曲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具有颇高的演奏难度。演奏家们希望能籍著演奏这些改编乐曲表现出个人高超的技术水平。改编西方乐曲拓宽了笛子演奏曲目的范围,同时这种跨文化的乐曲移植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奏传统及其文化均带来了新的影响。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笛子曲。这一时期的作曲者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及自由,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文革”期间,很多笛子演奏家受到迫害,像陆春龄、赵松庭等在“文革”前已成名的笛子演奏家,不但被迫下乡改造,更被扣上不同的政治帽子。文革中,全国一度只容许“样板戏”的演出,故笛子艺术的正常发展亦受到很大影响。此时期笛子作品的标题和主题均极富该时代的政治色彩。由于笛子演奏家演奏及创作的自由多被干涉,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并没有太多杰出作品面世,而在创作技巧上亦没有突破性发展。“文革”后期较为著名的作品有魏显忠创作的《扬鞭催马运粮忙》。1980年代,在音乐创作方面,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逐渐采取不干预的态度,作曲家在创作上甚至享有比“文革”前更大的自由和空间。在这个创作条件下,很多作曲家均积极创作新的作品。另外,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后,从前被禁止的音乐亦逐渐在中国传播。这为文化大革命后音乐学院新招收的作曲系学生提供了新的灵感。他们逐渐在创作中加入现代音乐的元素。由于现代音乐非常注重声响效果,民族乐器独特的声响吸引了这批“新潮”作曲家的兴趣,一些“新潮”的乐曲因此应运而生。较为成功的作品有谭盾的《竹迹》、杨青的《醉笛》、莫凡的《绿洲》等等。无可否认,当代受过专业训练的作曲家不但大大分担了演奏家负责创作的责任,并且把他们所学到新的作曲元素注入笛子乐曲的创作中,为笛子独奏曲的创作带来新景像。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作曲家所创作的笛子曲不论在音色、节奏及技巧上均与此前的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强弱的符号清楚交代了作曲家对演奏者在演奏时的力度变化,亦增强了笛子在音色上的变化。另外,复杂的节奏组合、多调性、大量半音的运用在此前亦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在伴奏方面,这批作曲家亦由过去以大型民族乐团伴奏改为以室内乐伴奏为主,这种伴奏形式的转变为笛子独奏曲加入了新的元素,大大增加了伴奏创作上的空间。在东亚其他地区的发展种类 笛膜传统有笛膜的笛子,一般可按其长度及音域分成小笛、梆笛、曲笛、大笛,此外尚有不贴笛膜的新笛(十一孔笛),以及最小、音最高的口笛等。梆笛(短膜笛)主要流传于北方,用于戏曲梆子腔音乐的伴奏及北方民间器乐合奏,相比于曲笛,其管身略短,管径略小;音调高亢明亮,节奏活泼跳动,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为特长。常用的有F调梆笛和G调梆笛。小梆笛(小笛)比梆笛更短更高音。通常大约是C至D调。曲笛(长膜笛),又名中笛、市笛、扎线笛、班笛、苏笛,主要流传于南方,用于昆曲伴奏及南方民间器乐合奏(如江南丝竹),故又称昆笛。音调浑厚圆润,柔美流畅,演奏上以用气的技巧为特长。常用的有C调曲笛、D调曲笛与中音笛(E调笛)。大笛亦称为低音笛,有笛膜,但比曲笛长和低音。(调性为Bb至F)。新笛(横箫,十一孔笛)是没有膜孔的笛,是近代民族乐团的产物,在乐队中起著协调的作用。笛子作为一种主要的独奏与合奏乐器在不断发展,因此各种调性的笛子也随之出现。下面是按照调性分类(从最低音孔开始的第三孔音高定为该笛子的调性):小笛:小D笛,小C笛,小Bb笛 梆笛:A笛,G笛,F笛 中音笛:E笛 曲笛:D笛,C笛 大笛:大Bb笛,大A笛,大G笛,大F笛 倍低音笛:倍大E笛,倍大D笛,倍大C笛 巨笛 技法主条目:北派笛子和南派笛子 笛子演奏者,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上的街头广东民乐队成员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较活泼花俏。南派则常用颤音、叠音、赠音、打音等技巧,相较之下婉约抒情许多。此外,经过几十年来大量演奏家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诸如循环换气、循环吐气、循环双吐、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参考:

竹笛专业毕业论文

春到湘江是宁保生老师作曲。乐曲表现了湘江两岸生机勃发的春色美景和湘江两岸人民建设家园的火热干劲及对家乡明天激情满怀的美好憧憬。乐曲共分引子、如歌地行板、欢腾的快板、尾声等几部分。乐曲抒发了作者对湘江从心底发出的赞美之情,犹如江水的波涛,时而激扬高歌,时而吟唱低回,与船行江中,摇橹划桨的节奏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生动地刻画出一幅湘江两岸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歌声荡漾的幸福场景。

[1]胡亮,营娟. 徽州丧葬仪式音乐研究——以歙南岔口丧葬仪式音乐为例[J]. 黄山学院学报,2011,02:5-10.[2]胡亮. 传统技艺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以皖南地区为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7-21.[3]胡亮. 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大众文艺,2012,02:237-238.[4]胡亮. 中国竹笛调音改良现状及展望[J]. 演艺科技,2012,05:42-46.[5]胡亮. 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思考[J]. 艺术百家,2012,04:211-213.[6]胡亮. 回顾与思考 解蔽与探索——新时期竹笛作品创作述评[J]. 人民音乐,2012,07:25-28.[7]胡亮. 市场经济环境下小众期刊的“死”与“生”——以民乐期刊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2,06:84-86.[8]胡亮. 任重而道远——如何保护中国数字音乐的版权[J]. 编辑之友,2012,07:105-107.[9]胡亮,王东. 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特点[J]. 黄山学院学报,2006,02:178-180.[10]胡亮. 古乐器收藏是我生命的全部——记金陵古乐器收藏家李家安先生[J]. 乐器,2007,03:62-63.[11]胡亮,王东. 论昆曲竹笛与民乐竹笛演奏特点的异与同[J]. 黄山学院学报,2007,01:173-175.[12]胡亮,王延泓. 岁月让笛声更醇美——记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蔡敬民[J]. 乐器,2007,04:31-33.[13]胡亮,宋新廷. 普通高校戏曲艺术课程现状思考[J]. 戏曲艺术,2007,02:114-118.[14]胡亮. 乐器是生活中飘动的音符——黎焰的乐器收藏[J]. 乐器,2007,07:59-61.[15]胡亮,严可. 近代竹笛音准调节改革研究[J]. 乐器,2007,11:22-25.[16]胡亮. 基层剧团如何拓展市场 以歙县黄梅戏剧团为例[J]. 中国戏剧,2007,11:6-8.[17]胡亮. 浅议“新竹笛”的改良[J]. 演艺设备与科技,2007,06:60-62.[18]胡亮,周筱华.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J]. 黄山学院学报,2008,01:134-136.[19]胡亮. 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间吹打乐研究[J]. 黄河之声,2008,14:114-115.[20]胡亮.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徽州目连戏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中国戏剧,2009,07:59-61.[21]胡亮. 对徽州民间吹打乐与鼓吹乐的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齐鲁艺苑,2009,04:85-89.[22]胡亮. 徽州民间吹打乐的音乐文化风格探析[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3:111-118.[23]胡亮. 国家在场与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J]. 黄山学院学报,2014,02:13-19.[24]胡亮,冯绍华.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论文写作模式探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7-228.[25]胡亮. 笙管箫埙寻墨迹 真草隶篆听音律——缅怀民族管乐表演艺术家曹建国先生[J]. 人民音乐,2010,04:58-59.[26]胡亮. 少数民族乐器巴乌的改革研究[J]. 民族艺术研究,2010,02:51-55.[27]胡亮. 小众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以音乐图书为例[J]. 编辑之友,2013,12:27-29.[28]胡亮. 从民间到学院——当代中国竹笛艺术教育发展史评述(1949-2009)[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48-152.[29]胡亮. 张震:我特立独行地坚持[J]. 电影,2008,07:19-20.[30]胡亮. 简广易竹笛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31]胡亮. 音阶口笛——民族吹管乐器改革的新星[J]. 乐器,2004,07:78-80. [32]胡亮. 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S1:104-106.[33]胡亮. 双吐循环换气在竹笛应用中的实践与思考[J]. 乐器,2005,04:67-69.[34]胡亮. 高等艺术教育中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N]. 中国文化报,2007-05-28006.[35]胡亮. 李增光竹笛“风雅天韵”[N]. 音乐周报,2008-11-19006.

这是一首由宁保生创作的很有特色的笛子独奏曲,曲调优美抒情,充满活力,乐曲描绘了春回大地,百花盛开,湘江奔流不息,鱼米之乡一派欢腾的景象,表达了人民热爱家园,力争上游的美好心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