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职校不良心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职校不良心理研究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探析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应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 心理问题 成因 对策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能够身心健康地工作与生活,笔者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 职业信仰缺乏近几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不断下降,导致部分教师忧心忡忡,缺乏职业信仰,具体表现为缺乏爱心、耐心与细心,缺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艰苦创业的使命感、爱岗敬业的荣誉感与献身职教的自豪感。 职业心理倦怠日趋激烈的竞争,过重的身心负担,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呈现亚健康状态,产生抑郁、偏执、强迫、焦虑等症状,表现出无情、无心、无力的工作状态,得过且过。有的教师发出感叹:“工作年复一年,单调乏味,心力交瘁,烦恼苦闷,压力那么大,又那么琐碎操劳,付出和收入根本不成比例,做教师真悲哀!” 职业行为异常或是怨天尤人,埋怨待遇太低,分配不公,学校条件太差,学生素质太差;或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勾心斗角,人际关系紧张;或是盛气凌人,争吵责骂,行为极具攻击性;或是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或是工作目标过高,脱离实际,久经拼搏无法实现,挫折感由此而生,最终意志消沉。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教师的劳动强度与所受待遇不相称,在住房、医疗保健、子女就业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法》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普高持续升温,职教门庭冷落,普教与职教的差别日益突出,求学取向一热一冷、生源质量一好一差、学生感觉一喜一悲、社会评价一褒一贬,再加上职教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使得职教总体上落后于普教,导致职校教师在地位上、声誉上都不如普教教师,以致产生心理失衡。 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缺陷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校长负责制变成个人说了算;工作环境不稳定,导致全员聘任制操作不规范,使许多教师心里忐忑不安;考核制度不完善,导致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工作越来越消极;职称评定竞争激烈,名额有限,导致教师晋升职称不能如愿。这些都是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忽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往往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有些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而日益严重。 (二)职业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教师既要上课,又要负责招生。近年来,很多职校采取招生责任制,一到假期,教师要下乡宣传招生,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学生入学后,还要协助班主任做跟踪辅导、帮教与家访工作,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低、基础差,教师还要面临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上操、晚自习值班等。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不少教师感到应接不暇,出现疲劳、焦虑、失眠等症状。 学校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一会儿搞全员聘任,一会儿搞学历达标,一会儿搞“双师型”教师,一会儿搞末位淘汰,加上坐班制和没完没了的清规戒律,使教师不堪重负,被束缚得透不过气来,情绪因此受到影响,孤独、无助、焦虑、自卑的不良心理油然而生。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教育现实反差巨大由于学生素质差,素质教育理念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导致社会、家长、学生本人对中等职业学校产生严重的偏见,出现了“渣滓老师教渣滓学生”的说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校辛辛苦苦,到社会上却自惭形秽,甚至连自己的工作单位也不敢大声对人讲。由于情绪低落,觉得学生难教,纵使拼命努力也是徒劳,因而埋怨学生,责怪家长,工作中不求创新,只求无过,缺乏动力。 (三)个人因素 人格由于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与现实,目标不切实际,自我实现和自尊的需要过于强烈,导致心理失衡。 家庭如生活负担过重、夫妻之间缺乏理解支持、婚姻冲突、子女教育与就业、老人赡养、疾病等等,都是困扰教师心理的因素。 认识有些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不清楚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既缺乏心理保健知识,又不会寻求心理帮助,导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 加强政府导向作用,积极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政策制定,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帮助职校尽快摆脱困境,做到普教与职教并重,关心、支持职教工作,增强职教工作者的信心。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1)构建客观、公平、合理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让教师感到工作有方向、做事有劲头、前程有奔头。要营造理解、信任、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使教师处处体会到领导的关心与爱护。(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如组织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演讲会以及体育娱乐活动等,或派教师到企业、公司实习,请上级领导、专家作学术报告,帮助教师缓解过度紧张、焦虑、困惑的情绪,使他们安心职教工作。(3)积极引导教师重视心理问题。要帮助教师摒弃落后的观念,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要引导教师树立合理的物欲观、幸福观,不盲目攀比物质生活与工作环境,不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要倡导“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做学生的榜样;要引导教师以平静的心态适应自己的角色;要多渠道、多形式、有计划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早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4)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强工作乐趣。在充分树立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基础上,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独立思考与钻研的时间,减少形式主义的要求,保持教师稳定的情绪,增强教师工作的乐趣。(5)优化环境,促进心理健康。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让教师生活得舒心,工作得顺心,形成和谐、融洽、相互尊重、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使教师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心理反应,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应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1)要转变观念,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愉快接受教师身份,积极待人,乐观看事,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自大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应多欣赏、少抱怨,经济拮据时,多想想自己拥有的精神财富,工作失误时,可用“胜败乃兵家常事”来安慰自己。应拥有一颗平常心,善于从每一节课中体验成功,从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验成功。(2)要学习一些心理保健知识,采取适当手段进行自我调节,如通过法,保持自己良好的心境。摆脱心理困境,笑对人生逆境,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待人蔼然,自处超然,无事悠然,避免使身心处于疲惫状态。(3)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多接触社会,多参与社会活动,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4)要提高业务能力,更新观念,博览群书,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竞争与挑战。意识调节、自我宣泄、暗示微笑、体育锻炼、变换环境、升华转移等方

职业教育包括那么多种研究对象,你要研究谁的生理啊

高职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职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部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可将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大致分为抗压能力差型、人际交往障碍型、上网成瘾型和自卑心理型四种。而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仅源于学生自身,还与学校、家庭因素息息相关,所以解决这一心理健康问题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教育指引以及家庭的情感给予。

关键词: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类型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到其走出校园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

在处理学业、感情、人际交往、就业等问题时,部分高职大学生出现焦虑、困惑、孤独、失落等不良状态。下面根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归纳出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

(一)抗压能力差型

学习压力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底子薄,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进入高职学习,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继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表现为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出现违纪现象。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又区别于初、高中,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使部分学生更加放纵自己。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近年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市场的务工需求却没有与之同比例增长,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就面临着失业。就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已经不容乐观,所以高职学生就会倍感压力。表面上很多高职学生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于就业问题毫不关心,其实是掩饰自身的焦虑和担忧。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学历不够、经验不足、能力不强,在激烈的竞争中肯定没有优势,深感前途渺茫。

(二)人际交往障碍型

很多大学生都渴望在学校中收获真正的友谊,并获得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我国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从小接受的就是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管理教育模式,进入大学后,教育和学习模式变得宽松自由,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因而部分学生因为缺少了家长和老师的当面指引,就会出现不适应。面对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性格、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等原因,便会不知如何融入集体,不知如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这种现实情况和理想愿望之间的差距,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容易出现自我封闭、交往恐惧等现象。

(三)上网成瘾型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互联网上也存在一些极具吸引力的事物,一旦意志力不坚定便容易沉迷其中。在高中时期,因为有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教,有效地防止了学生上网成瘾。然而步入大学之后,原本成绩较差又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同学,一旦不能对互联网有正确认识和使用时,便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这不仅影响到学业,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脱离集体,远离同学,对各种活动都提不起兴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四)自卑心理型

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性质和学历层次不满意的居多,认为读职业技术学校就是混文凭,满足家长的读书要求,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尤其是在与本科院校的高中同学交往时,更加觉得读高职很没有面子,自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家庭贫困也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会比其他学生更容易敏感。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同学的尊重,不要被区别看待。他们小心翼翼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在意别人的言语和表现,一旦出现有伤他们自尊的言语或者行为时,他们就会变得自卑起来,往往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交流。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从高职学生面临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来看,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个体因素

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很少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进入大学后之后,高职生须要独立面对来自学习、就业、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应对。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从近几年的招生录取结果来看,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很低,甚至不足200分。可见,很多学生没有达到高等教育要求的素质水平,所以他们在独立处理问题时,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其次,学生的自我评价低。部分学生是处于父母的逼迫来高职学习,他们发现学校与自己理想的大学相差甚远,不认同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方式,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没能考入理想大学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种失败感。再次,人际交往不自信。部分学生不愿意做人际交往的主动者,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这都会影响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最后,生活适应困难。大学生生活是完成大学生从“文化人”到“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过程。但是这些“社会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多学生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集体生活中很少为他人着想。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重大。所以恰当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初高中和高校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不能及时作出调整,适应角色上的转变,继而出现多种不适应的状况。再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多数被看做是“后进生”或“问题学生”,很多学生怕被定义为上述两类学生,因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选择向老师求助,而是自己闷在心里。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学生身心发展受到最早影响的因素,许多研究证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融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正面的影响。相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比如一些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的孩子,易处于无人教育和监管的状态,使得孩子我行我素,缺乏上进心,成绩较差。如果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会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四)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这些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今的高职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但是当面对多种价值选择时,容易产生迷茫和顾虑。以及目前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配以形式多样的不良内容,会对求知欲强烈但辨别力欠缺的高职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途径。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起着重要功用。首先,高职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次,建立一支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层级心理健康反馈机制。最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比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创立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进行专业的咨询。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针对学习主动性差、上网成瘾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体育竞技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和优势。针对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开展演讲、拓展训练等活动来增强与周围同学的沟通和交流。针对因贫困导致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多为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奖助学金,让学生获得自信,走出自卑心理。

(三)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交往能力

健全人格的塑造应从自身做起,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有所收获。高职学生的迷茫和不安,源于自身没有正确的方向,所以树立奋斗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中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和交往能力,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由于高职学生缺乏经验,很容易陷入困境。所以要放平心态,虚心主动学习一些社交技巧,用真心与别人沟通,在与人接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四)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提供有效的情感给予

家庭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虽然离开家,但离不开对家庭的依赖。和谐的家庭关系、积极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学会换位思考,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父母积极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鼓励,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能够积极面对失败和挫折,形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学关于不良情绪研究报告论文

恩有的,怎么给你呢

先写介绍消极情绪,然后介绍调节方法。

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产生的原因:对“应激源”产生的反应;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遭受了挫折;受到了他人的挖苦或讽刺;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等。

1、听音乐和唱歌

听歌最能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特别对于那些喜欢轻快风格音乐的人来说,听一首音乐,情绪瞬间也就变好了。如果光听还不够,那也可以去唱。

2、看喜欢的电影

坏情绪上来时,不妨给自己泡杯茶,买点零食,安安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看一部自己想看,但一直没机会看的电影。

如果喜欢电影院的氛围,可以独自去电影院看,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好的电影,能让自己产生共鸣,在电影故事的发展中,慢慢缓解消极的情绪。

扩展资料:

情绪调整

1、学会倾诉:

当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试着让自己独处,让自己沉溺于低落的情绪之中,独自去抚养自己的伤口,而应该多与朋友交流,将不良情绪都宣泄、释放出来,而不是一个人闷在心中。

2、培养兴趣:

当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会觉得非常的愉悦与快乐。但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如今已提不起兴趣。可是你要知道,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要你去培养,去发掘,那么就会找到自己的兴趣。

关于大学生消极情绪表达的引导和教育论文摘要:情绪表达是大学生释放心理能量、实现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对大学生消极情绪表达的重视,采取同情式倾听、教育其理性表达、引导其合理宣泄和转变其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并给予必要的精神抚慰。 论文关键词:消极情绪;情绪表达;教育 消极情绪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有时因无法消除不良情绪而陷入苦闷、低沈、压抑的状态中,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悲观厌世、走上自杀的道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案例都表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大多与长期的消极情绪影响有关。情绪表达是指个体将其情绪经验,经由行为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实现与环境交流沟通的目的。大学生掌握消极情绪的表达方式,对疏泄、调控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非常重要。 一、大学生消极情绪表达的方式 (一)表达意见式 这是一种最平和的情绪表达方式,也是最易于调节和控制的方式。这种方式常在一定正式场合,以正常途径表达,如在学生座谈会、党组织征求学生对党员发展对象的意见、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工作征求意见或建议活动等时,或者辅导员进行的个别谈心、问卷调查等场合,大学生会利用上述机会将心中对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方面的消极情绪或个人消极情绪表达出来。 (二)牢骚抱怨式 这是一种在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不良情绪表达方式,尽管它是一种扭曲的反映,但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相当于变相发泄不满情绪,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工作者对学生喋喋不朽的牢骚抱怨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情绪的晴雨表,从牢骚抱怨中把握思想动态、情绪动向,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过激式 这是大学生消极情绪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如大喊大叫,甚至伤害他人、自我伤残等恶性行为,它常是毫无节制的、即时的表达或发泄。采取此种方式表达自己消极情绪的学生,平时多是任性和不成熟的,虽然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释放,但往往会给其人际关系带来一定破坏,甚至付出个人惨重的代价。 二、消极情绪表达的作用 (一)适当的消极情绪表达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消极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在压抑、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长期作用下,学生的免疫力会下降。大量研究表明,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情感,不善于表达愤怒与不满者,患心身疾病的几率会提高。因此,学会并习惯于情绪的表达是健康与否的重要保障。另外,情绪表达可以使表达主体及其对象对表达的内容、意义形成共识,达到一定沟通、理解和交流的目的,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加深理解、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情绪表达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方式恰当有利于增进人际关系的亲密度。 (二)不良情绪表达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收集信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表达消极情绪无论是采用细水常流的平和方式,还是倾盆大雨的宣泄方式,都在向我们反映一种情况,渗透一种信息。学生工作者要善于抓住这一信息,及时、认真分析其中利害,并利用这一信息准确把握当前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做好相关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相应事件的处理工作,做好信息反馈问题的预防和善后工作。 三、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消极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一)要采取理解式的倾听方式,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最需要的是默默的理解、关心,哪怕是认可他们情绪的只言片语。要在大学生表达消极情绪的时候提供帮助,必须表现出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同情理解能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消极情绪并能使其平息下来。同情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你的感受是正当的。理解则具有巨大的力量,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其容易接受安慰和指导。如果我们给出解决办法,学生就会依赖解决办法才能使心情好转,而无从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接受生活中的其他挫折。他们会变得过于依赖于获得想要的东西才能开心,而不是学会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只要有爱就能感觉到幸福。如果我们给予的是同情,而不是解决办法,那麽学生就会培养出适应任何负面环境或者失望的能力,而不是非得解决问题。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之前,先给予他们同情,他们才能培养出放下消极情绪,心情好转,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教育学生自我理性表达消极情绪,不做激情的奴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谁都会发火,这很容易。但要用合适的方式,为合适的目的,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程度,对合适的人发火,就不那麽容易了。”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一个人自我控制情绪的艺术问题。虽然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外力加以缓解,但自我调节还是很关键和必须的艺术。自我理性表达消极情绪的方式一般可包括三类——意识性自我表达、环境性自我表达和技术性自我表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意识性自我表达。是从自身的思想意识出发,通过提高认识,改变思维方法来达到克服和调节不良情绪的目的。如果一个人在有了消极情绪之后,能自我意识到消极情绪的性质、特点、产生的原因等,就将情绪提高到了意识层面上来,就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情绪问题,进而理性地表达和调节。比如换位思考法,把自己放到他人的位置上来考虑问题,从他人的角度分析其如此行动的理由,就很容易想得通,进而将本身不积极的情绪释放出来。 2、环境性自我表达。是对引起情绪的环境施加影响,通过环境的改变来达到对人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这种表达方式对那些过于内向的、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尤为适合。比如脱离现场、在无人处高喊、哭泣,美景欣赏法、回忆想象法及参与活动法等,都能使人在放松身体的同时也放松精神,来抑制消极情绪的蔓延和发展。 3、技术性自我表达。是在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基础上,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对消极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比如自我暗示法、放松训练法等。 (三)要教育学生合理宣泄消极情绪,做能够驾御自己消极情绪的主人 心理学上常将那种非和风细雨式的心理能量的急剧释放称之为情绪宣泄。情绪宣泄是处理不良情绪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承认情绪宣泄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对其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情绪宣泄虽然可以起到平衡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也有激化矛盾、引起过激行为的负面可能。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大学生消极情绪宣泄的引导和控制,教育学生用合理、合法、适度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并尽可能地因势利导,将情绪宣泄引向正确良性轨道。具体要教育学生做到“三个适当、一个转移”。1、教育学生选择适当的宣泄场所或设备。如心理宣泄室、宣泄电话、沙袋等;2、教育学生利用适当的宣泄机会。如利用座谈会、征求意见会或民主生活会等场合,将平时积累下来的消极情绪一吐为快,以达到心理的平衡;3、教育学生要针对适当的倾诉对象。由于情绪宣泄时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的反应,要选择恰当的宣泄对象,以免伤及无辜。一般来说,心理咨询人员有不厌其烦地倾听、对倾诉者表示同情、理解,并为之保密的义务,由他们担任宣泄对象是再恰当不过的。在高校,辅导员也应当将充当大学生倾诉对象的责任担当起来,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大学生的建议、不满、委屈、情绪有适当的对象诉、有对象抚、有对象泄;第四,教育学生努力实现消极情绪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适当的款待、适量的运动、尝试新事物等都能带给学生快乐,使学生在活动中中止了消极情绪刺激源的作用,防止情绪的进一步蔓延,又增进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体验愉快的生活经验中缓解消极情绪的强度和持久度。 (四)教育学生转变不合理信念,用积极的态度和思维解决困惑 美国心理咨询专家艾里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着名的合理情绪理论,也叫“情绪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对于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通过当事者对该事件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件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麽样的情绪与行为结果C(Consequence)。在诱发事件A、个人对此所形成的信念B和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这三者关系中,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或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的,而是由他们对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大学生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引起情绪困扰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绝对化的要求,即对人或对事都有绝对化的期望与要求。比如:我必须考第一名、我必须当学生会主席,等等;2、过分概括,即对一件小事做出夸张、以偏概全的反应。比如:我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其他的事情就更别提了,等等;3、糟糕透顶,即对一些挫折与困难做出强烈的反应,大惊小怪,夸大消极事件的不利后果。比如:同寝室的同学不接纳我,其他人也不喜欢我了,简直要到世界末日了,等等。 其实,人的消极情绪绝大多数是认为他人对己不公、现实与理想不符或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我们可以引用情绪公式或快乐公式来教育学生,即情绪指数=现实状况/内心期待值,快乐=实际满足/欲望。意思是说:当现实情况和实际状况一定的时候,人能否情绪高涨或感觉快乐,取决于自身对事物的期待或欲望。因此,降低欲望或调整内心期待程度会消除或减弱消极情绪的影响。这一点对大学生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篇二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 :选用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差异检验表明,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 P<);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无显著性别差异(t=, P>)。相关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情绪调节;一般健康问卷;大学生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情绪调节已经成为当前情绪领域的前沿课题和 热点 。关于情绪调节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Gross[2]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有意识地和自愿地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Gross[3]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之后,将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他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认知重评是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Gross及其同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3]进一步分析国内现有研究发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而实证研究很少(主要以黄敏儿[4]、李梅[5]、邓丽芳[6]的研究为代表),尤其是关于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仅有理论综述[7]而尚无实证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我国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为高校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生128人,女生270人;文科学生261人,理科学生137人;城镇学生228人,乡村学生170人;低年级人数为231人(大一128人、大二103人),高年级人数为167人(大三94人、大四73人)。 方法 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 该问卷系Goldberg编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虹等人修订[8]。此问卷共20个项目,共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抑郁、焦虑、自我肯定。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GHQ-20的20个项目分“是”和“否”记分,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分数越高说明在此维度的症状越典型。将自我肯定量表记分进行反向转换后与忧郁、焦虑量表分合成,形成心理问题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分半信度为,问卷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以上。 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该问卷修订自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问卷[9]。此问卷共10个项目,含2个维度: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要求被试回答每个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从1~5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倾向于运用此种情绪调节策略。本次测量中,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问卷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PC()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Pearson分析。 2 结 果 大学生情绪调节状况 大学生在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和±,由于本研究采用5级记分,中数为3,所以,大学生较多地运用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相对来说,更倾向于运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情绪调节问卷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调节上的得分并无显著的城乡(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或乡村)差异和年级差异。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在自我肯定、抑郁、焦虑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和±,将这3个维度总体平均数分别除以每个维度的题目数,得到各维度的平均分,3个维度分别为±、±和±。由于本量表采用0~1计分,中数为,所以,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较高,抑郁、焦虑程度较低。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GHQ得分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焦虑因子上,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高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认知重评的平均分(±)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认知重评组、低认知重评组;以表达抑制的平均分(±和±)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表达抑制组、低表达抑制组。对认知重评高、低组及表达抑制高、低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明显要高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明显要低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表达抑制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及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问题及各因子相关不显著。 3 讨 论 在情绪调节方面,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表达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本研究结果与Gross对1483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似,男生与女生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差异,但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3]。产生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研究[10]表明: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男性表达情绪常会被看作是懦弱、缺乏男子汉气概。与女孩相比,父母更多地教育男孩要学会控制情绪,社会也更期望男孩抑制情绪的表达。对婴儿早期情绪行为的研究[11]表明:个体早期情绪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交往扩大,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男性表现更坚强和克制,更加稳重和含蓄,导致男性更多运用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女性日趋表现出情感细腻、敏感,比男性更善于情绪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性别、城乡、年级的差异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种差异可能与男女传统社会角色以及师范院校的学生特色有关。男大学生可能比女大学生对成就、事业有更高的追求,同时,师范院校女生较多,并且女生在语言表达能力、 人际交往 、学习、活动等方面表现得都要好于男生,这使得师范院校的男生压力要比女生大,这给男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女大学生;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这可能与乡村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要比城镇学生差,他们感受到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要大于城镇学生有关;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低于低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也就是说,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实践 经验 及人生阅历的丰富有关。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检验的结果也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日常生活中过多的负性情感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调节,很易发展成为情绪障碍,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从发展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就进行积极调节,也就是学习运用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选择有利情境,对情境进行修补,注意转移法,认知重评策略等,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优化与情绪相关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2500字 3. 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2500字论文 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2500字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2500字

不良心理毕业论文题目

首先这个题目对于你来说有些不合适,因为作为年轻人关注这方面内容是应该的,但亲身经历体会短,没有进入社会进行比较,很难写出有深度的内容。家庭教育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影响至深。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我们都知道心情好了看着什么都顺眼,做起什么事都顺心。如果每天都能保持一份好心情,那么,我们每天都是快乐和充实的。有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你可以装出一份好心情。虚怀若谷者得天时,处事廉洁者得地利,转危为安者得人和。 美国心理学家霍特举过一个例子: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气消沉。他通常应付情绪低落的办法是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但这天他要和上司举行重要会议,所以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表情。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 子。令他惊奇的是,不久他发现自己果真不再抑郁不振了。弗雷德并不知道,他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新原理:装着有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他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时较为快乐。 多年来,心理学家都认为,除非人们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否则通常不会改变行为。我们常常逗眼泪汪汪的孩子说:“笑一笑呀”,结果孩子勉强地笑了笑之后,跟着就真的开心起来了。 情绪改变导致行为改变。心理学家艾克曼的实验表明,一个人老是想像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结果这种情绪十之八九真会到来。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角色”的影响,他的心率和体温会上升。心理研究的这个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摆脱坏心情,其办法就是“心临美境”。 例如,一个人在烦恼的时候,可以多回忆愉快的时候,还可以用微笑来激励自己。当然,笑要真笑,要尽量多想快乐的事情。高声朗读对读书和改变心情也有帮助,只是读书时要有表情,且要选择能振奋精神而非忧郁的心态。一项心理研究显示,心情烦恼的病人带着表情高声朗读后,他们的情绪会大为改善。 良好的心情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恶劣的心情对健康的危害则犹如任何病原体。 人们都愿意处于欢乐和幸福之中。然而,生活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并且经常发生祸不单行的事。频繁而持久地处于扫兴、生气、苦闷和悲哀之中的人必然会有健康问题,甚至减损寿命。那么,遇到心情不快时,如何保持一份好心情呢? 其实,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情的“砝码”就在你的手中: 1. 转移情绪。人生的道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难免有挫折和失误,也少不了烦恼和苦闷。此时此刻,应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去。比如有时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在家中与亲属发生争吵,不妨暂时离开一下现场,换个环境,或者同别人去侃大山,或者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娱乐娱乐。这样很快就会把原来的不良情绪冲淡以至赶走,而重新恢复心情的平静和稳定。 2. 憧憬未来。追求美好的未来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经常憧憬美好的未来,才能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命运把自己抛向何方,都应该泰然处之。不管现实如何残酷,都应该始终相信困难即将克服,曙光就在前头,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3. 向人倾诉。心情不快却闷着不说会闷出病来,有了苦闷应学会向人倾诉的方法。首先可以向朋友倾诉,这就需要先学会广交朋友。如果经常防范着别人的“侵害”而不交朋友,也就无愉快可谈。没有朋友的话,不仅遇到难事无人相助,也无法找到可一吐为快的对象。把心中的苦处能和盘倒给知心人并能得到安慰甚至计谋的人,心胸自然会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样明朗。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向亲人倾诉,学会把心中的委屈和不快倾诉给他们,也常会使心境立即由阴转晴。 4. 拓宽兴趣。兴趣是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人的兴趣越广泛,适应能力就越强,心理压力就越小。比如,同样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有的人觉得无所事事,很容易产生无用、被遗弃等失落感。而有的人则觉得退下来后无官一身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看书、写字、创作、绘画、弹琴、舞剑、养鸟、钓鱼、种花等等。总之,兴趣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充实、越有活力,你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阳光。 5. 宽以待人。人与人之间总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事之间,朋友之间也难免有争吵、有纠葛。只要不是大的原则问题,应该与人为善,宽大为怀。绝不能有理不让人,无理争三分,更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拳脚相加,伤了和气。应该有那种“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博大胸怀和高风亮节。 6. 忆乐忘忧。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时荆棘丛生,有时铺满鲜花,有时忧心如焚,有时其乐融融。对此应进行精心的筛选,不能让那些悲哀、凄凉、恐惧、忧虑、彷徨的心境困扰着我们。对那些幸福、美好、快乐的往事要常常回忆,以便在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激发人们去开拓未来,而对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诸多的烦恼则尽量要从头脑中抹掉,切不可让阴影笼罩心头,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7. 淡泊名利。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名利看得很重。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财迷心窍,官瘾十足。有的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一旦个人目的没达到,或者耿耿于怀,疑窦丛生;或者心事重重,一蹶不振。不要那么斤斤计较,不要把名利看得那么重,否则,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除此之外,还要经常锻炼身体,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对于保持一份好心情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二)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三)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1、 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2、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3、 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4、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参考文献:[1]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2] Lutenbancher M. Relationshipps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abusive parenting attitudes in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 [J]. Nurs Res 2002,51(3):158-167.[3] 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4] 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5] 陈雯,陈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社会•行为•心理,2008,11,(6A):966-968.[6]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7] 闫玉.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27).[8] 谢沫珠.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109-111.[9] 姜超,罗良针.论当前实施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38.[10] 程路.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着力点 [J].教育与职业,2008(8):189-190.[11] 谢沫珠,尤嘉.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73-775.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术堂整理了二十条心理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浅析消费心理对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2、情绪劳动、社会支持、自我监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3、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4、人格同一性的重叠问题研究5、当代人格同一性问题视域下的责任争议研究6、特质焦虑对决策的影响:期望的作用机制7、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团体辅导干预研究8、中学生良心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9、南昌市初中生自卑心理、自我觉知与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现状及其相关研究10、酒精作用下的近视效应对个体认知控制的影响研究11、幼儿母亲的社会支持、心理一致感及其教养方式的关系12、游戏作文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研究13、销售员工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14、学校工作团队心理资本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研究15、教育增值评价方法的探索性研究16、积极情绪对警察自我控制损耗的补偿17、大学生心理资本、学习动机与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18、信息提供者的专业知识和品德对3-5岁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19、监狱警察工作压力、情绪劳动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20、自我损耗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民办高校不良行为管控研究论文

议民办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情绪劳动不良情绪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劳动。同时,教学作为一门强调情境表演的艺术,教师还需投入很多情绪劳动。随着民办高校的成长,民办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本文尝试分析民办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情绪劳动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了有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和不健康心理。提出调整对策。 在当代社会激烈的市场与职场竞争环境下,高校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高校教师、尤其是民办高校教师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压力。本文通过对“情绪劳动”的阐述,为民办高校教师及其管理者提供新的视角,以期对情绪的管理、工作效率和满意度的提高起到探讨作用。 一、民办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与其他职业的劳动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劳动有其自身的特点。 1,复杂性。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民办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在整体上低于公办高校,入学时的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条件呈两极分化。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职责的多重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导,不仅包括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扮演了父母、长者、朋友等多重角色。 (3)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脑力、体力劳动和情绪劳动相统一的过程。 (4)成果表现形态的复杂性。教学成果需要在学生踏入社会以后方能显现,且表现形式也不太明显,仅仅通过考试成绩和学生当时的评定来考评教师的教学效果远远不够。 2长期性。教师的劳动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除了站在讲台上的45分钟,还要花大力气查阅各种资料、备课、改作业、进修、做科研、跟学生谈心,等等。虽然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不实行坐班制,但其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八个小时,且并不局限在教室和办公室。迫于招生压力,民办高校较公办高校更加重视学生。比如对大一新生早晚的强制性自习,就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来予以指导。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处在偏远的郊区,教师食宿在学校,家人不在身边,甚至出现“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局面。 3高压性。在民办高校,教师除了繁重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外,又具有一定的体力劳动特点。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一名教师的周教学任务是18课时至22课时以上,可能同时包含两三门课程。他们不仅要参加学校的各种会议、参与学生管理等行政工作,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民办高校的人事制度非常灵活,既加大了教师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教师失业的几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面前。作为一个社会人,民办高校教师同样面临生活的高压。 4专业性。尽管民办高校一般会倡导应用型为主的教育,但鉴于高等教育与初、中等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性,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方能具备教授学生的资格。 5实践性。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学生就要踏入社会,高校相当于学校和社会间的缓冲区。所以,学生在高校接受的知识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这也正是很多高校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原因。以我院为例,院方就鼓励教师在寒暑假深入企业积累经验。 二、情绪劳动 1情绪劳动的起源及概念。情绪劳动是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最早由Hochschild于1979年提出。她在1983年出版的著作中对空姐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她们的工作不仅具有生理方面的要求,而且更有情绪方面的要求:必须时刻应付乘客和她们自己的情绪问题。情绪劳动是指个体在与内外部顾客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努力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使之与组织需要的情绪行为相一致。根据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的一致性程度,可将情绪劳动分为表面行为(即保持内心的情绪体验不变,只改变外在的情绪表现)和深度行为(即通过改变内心的情绪体验以使之与表现要求相一致)两个方面。 在民办高校的教学中,情绪劳动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在面对面、声音对声音的交往中,要求教师表达适当的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情况表现出热情、快乐、肯定等积极的情绪,偶尔也要表现愤怒、不满的负面情绪。 2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的特征。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在客观事物满足或不满足人的主观需要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体验。人的情绪活动是普遍、广泛的,人时时在产生情绪、体验情绪。然而,不能把教师所有的情绪活动都看成是情绪劳动。教师的情绪活动有以下特点: (1)情绪劳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产物。教师因个人问题而引起的情绪活动,不属于情绪劳动。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作为教师,应该用情绪劳动来感染学生,改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劳动主要包括:友善、真诚、期待、鼓励和尊重,等等。情绪劳动表达得好,学生反应就热烈,教授效果也就良好,教师则容易产生成就感;相反,如果情绪劳动表达不佳,那么课堂效果肯定不好。 (2)情绪劳动是有目的地表现情绪来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教师的情绪劳动为教学服务,需要在备课环节中进行设计,不能随心所欲地胡乱表达。另外,情绪劳动也是教学机智的表现,在课堂上妥当地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做出合理的情绪反应,强化学生正面、积极的行为,弱化、制止其消极行为。 (3)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在面对学生时,情绪的表达应该符合教师职业和学校的要求,不应反动,不应诋毁学校,不发牢骚,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4)情绪劳动的多维度性。情绪劳动包括情绪表达频率、对表现规则的重视程度、要求表现的情绪差异和情绪失调四个方面:①情绪表达频率就是在工作中要求表现情绪的次数。教师的情绪表达频率是比较高的,需要整整45分钟;②重视情绪表达规则。高校教师的教学至少需要一个学期。这样长时间的交往,必须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因为,这种交往需要更多的人际感情,为控制感情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③情绪的多样性就是在情绪劳动中表现不同的情绪,如喜怒,爱憎,冷漠或同情,等等。教师通常要表示和蔼、友善的情绪。在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应该表示不满甚至气愤;④情绪失调。如果教师被要求表现他们无法真正体验到的情绪,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情绪失调。有些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师不尊重,教师很难做到对他们的认可和赞赏,也就很难表达出相应的情绪。这是导致教师出现不良情绪和体验的重要原因。

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动力不足

调查显示,的学生学习目标是近景的直接性目标,如为了正常毕业、找份好工作、报答父母或获得奖学金而学习,而报效祖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等远景性的学习目标仅占,还有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近景的学习目标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较差,容易受情境因素的冲击,很难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动力。另外,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度一般或不喜欢,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表示一般或暗淡。专业思想不稳定与对专业前景的不乐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

(二)学习投入不足、学习效果较差

部分学生缺乏统筹安排时间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能力差。只有的学生有课后复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只在考试前夕集中突击。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上网是最主要的安排方式。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学习的影响是利大于弊,但仍有的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上,的学生以记忆为主,只有的学生以理解为主,的学生没有学习计划,或者即便有也形同虚设。学习精力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出现了挂科现象。在分析挂科原因时,排名前三位的是:平时没有努力、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因刚升入大学思想麻痹放松学习,这三个原因均是学生自身学习态度问题,占了挂科总原因的。

(三)不良学习现象普遍存在

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和学习动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引发了多种不良学习现象。调查显示,高校五种不良学习现象按照严重程度排序分别为:作业抄袭、迟到、旷课、早退和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和迟到的均值均接近(调查设五个频率维度),说明这两种现象在本科生的学习中普遍存在。早退和旷课的均值超过2,说明这两种现象在部分本科生身上存在。考试作弊的均值是最低的,但也达到了的水平,不容小觑。对学生个体不良学习现象的调查得出,的学生的个人作业靠与他人合作或抄袭完成,的学生上课迟到,的学生有旷课或缺课现象。22%的学生有过考试作弊行为,的学生有作弊的想法,但没有付诸行动。在调查不良学习现象出现的原因时,发现迟到或者旷课的原因排序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偶尔有事”、“老师讲课调动不起学生兴趣”、“做比上课更有意义的事情”以及“晚上休息太迟、白天需要补睡眠”。源自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占了61%,源自教师方面的原因占了,还有10%的学生因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而迟到或旷课。考察考试作弊的原因时发现,排在前四名的分别是:害怕不及格担心重修(),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仅为应付考试(),周围作弊成功氛围的影响()以及监考老师要求不严()。

(四)学校整体学习气氛不浓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学风的影响不可忽视。调查表明,高校高层次、高质量的科技竞赛、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尚显不足,校园整体学术氛围不够浓郁。具体而言,班级氛围较好,但宿舍学习气氛不太理想。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宿舍氛围只能偶尔学习或者完全没有学习氛围。的学生认为学校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开展得一般,无法满足同学们多样化的需求。

(五)年级、专业和群体对学风存在差异性影响

分析发现年级和专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显著性影响。年级上的差异表现在学生对总体精神状态、学风总体评价、独立完成作业情况、学习计划执行、认真听课程度和学习受老师影响程度,这六个方面。以绝大多数专业的学习年限即四年作为考察范围,会发现二、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状态最差,二年级尤甚。二、三年级对学风和学生精神面貌的总体评价最差,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情况最差,课程考核挂科最严重。二年级是学习计划执行最差的年级,认真听课的程度也最差,老师的影响力在二年级学生身上发挥得最小。笔者将样本按专业分八个大类来分析,发现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学习状态有明显差别。艺术类的学生无论是对学风总体评价和学生整体的精神状态评价,还是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及对专业前景的乐观程度,亦或是学业受老师的影响程度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专业。工科和医药类学生对学风和学生整体精神状态评价最差,对专业的喜爱度程度最低。政法类、文史哲类和理学类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前景最不乐观。政法类、经管类和工科类的学生受老师影响程度最低。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在专业喜爱度两极的两个专业的学生也有共同之处,即艺术类和医药类的学生挂科现象都很严重。不同群体的学风差异同样明显。普通生、港澳台生、定向委培学生、国防生等四个群体学习风气迥异。普通学生和国防生群体循规蹈矩,学习按部就班,学习风气总体良好。台港澳学生由于学习基础或文化习惯等原因,学习普遍较为吃力,挂科比例达到,约为本科生总体挂科水平的三倍。的港澳台学生成绩处在班级排名的中后位置,是学风不良现象比较集中的一个群体。定向委培学生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定向学生,则普遍存在前景迷茫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二、高校学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新入学时课业压力轻,很容易受社会上“大学六十分万岁”的思想影响,难以让学生从内心产生真正的学习动力。他们感觉真正的大学生活与怀有美好期望的憧憬之间存在较大落差,易使出现厌学情绪。特别是部分学生被调剂或招进较冷门的专业后,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是影响学风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投机取巧、功利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给学生“三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风气。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和严峻的就业前景也让意志不坚定的部分学生面临很大的困惑或诱惑,有的学生质疑在“拼爹时代”努力学习的价值,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催化不良学风

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师德师风的优劣对学风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重科研、轻教学”,影响了部分教师的教风。有些教师一心扑在科研上,疏于对学生的管理,纵容学生各种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课堂秩序管理一般或宽松,23%的学生认为老师对监考不太严格,助长了同学们不良学习风气。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因此,“老师讲课调动不起学习兴趣”这个因素仅次于“偶尔有事”,排在学生迟到或旷课原因排行榜的第二位。有些教师在“教书”时,很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师生关系冷淡、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强,也影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本调查考察了五类老师(专业课老师、辅导员、本科生导师、班主任、公共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亲疏度以及对学生学业影响的大小,结果表明,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对学生学习能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而本科生导师、班主任、公共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为淡漠,与这三类老师的关系处于“没什么交往、淡漠和非常淡漠”状态的`学生比例分别高达、、74%。

(四)课程设置及相关学习制度存在问题

在调查中,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制度是同学们认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部分课程设置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期课程安排不均衡问题,对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影响。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课程考核较看重期末考试成绩,无法兼顾平时学习表现,助长了考前突击而平时放松学习的不良风气。部分老师连续几年考试内容相同甚至考前划重点,挫伤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有些如奖惩制度、退学警示制度、转专业制度、重修制度等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的学生认为奖惩制度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引导作用不大。的学生认为退学警示制度执行力度不强,对学生的警示作用不大。转专业制度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转专业需求,课程重修制度可以提供重新学习和补救的机会,但是课程重修的再次考核无法与之前的考试水平相比,降低了学习要求,助长了后进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学风专项教育

学风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理想、事业心的问题。影响学生学风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刻苦勤奋学习的动力先天不足,因此,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内在求学精神和动力。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最基础性工作。高校要切实抓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启发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从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继而转化为认真刻苦的学习行为。二是做好专业思想教育。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专业思想教育要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消除对专业认识的误区,逐渐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状况,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大学四年分阶段发展规划,把职业理想与刻苦学习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三是抓好学术诚信教育。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诚信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要加强考试作弊等学术不诚信的违纪案例宣传,引导学生增强法纪观念、校规意识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考试纪律和学术道德规范,提高学习诚信度。四是加强学习指导。高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应指导他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完成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过渡,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各方面总体表现相对较差的大二、大三学生,应严格要求,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教育,同时要加强指导他们树立专业信心,提高专业能力。对于已深入学习专业的大四、大五学生,应指导确定将来主攻的专业方向,加强就业能力培养。

(二)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教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狠抓师德师风建设。高校应着重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责任心,明确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职责,充分调动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特别要重视发挥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公共课教师对学生的育人影响力。二是严格教务管理。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完善学风监管制度,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监督、考评体系,加大对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理力度,形成良好考风。三是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高校应科学设置和合理安排课程,保持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稳定性。课程考核体系方面,应加大平时学习表现在最终考核中所占比重,改变“期末成绩决定一切”的评价方法,从注重结果学习转向注重过程学习。同时尝试对现有学习制度进行探索,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教育者要把相对稳定的思想灌输到驾驭对象的大脑当中,让教育对象接受,分类施教。改善学生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评优评奖等奖励措施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性作用。

(三)发挥学生骨干模范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是重视发挥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上的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能够带动学习、工作、集体、形象的良好局面。二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优秀的校园文化既对学风建设具有导向作用,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高校要努力营造校园学术气氛,更多地开展一些精品学术活动,扩大学术活动的校园影响力,让学生感受浓厚的学术风气,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组织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高校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越来越大,高校财务管理的形式和内容日趋多样化,使其资金运营过程中财务风险增加,财务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高校在筹措和使用资金过程中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再加上高校没有充分重视财务风险,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最终造成了财务风险。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并通过分析相应地提出了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国家重视对高校教育和科研的投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财务管理模式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众多,受地域影响和政策扶持的影响比较大,造成教育投入不均衡,很多高校在财政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会采取借贷筹资的行为,由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资金运转和经营缺少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所以就会面临财务风险。我国的高校众多,很多高校由于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出现财务风险,风险失控造成高校经济危机,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高校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由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在国家政策保护和干预下,学校管理层没有充分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管控,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控制财务风险。随着各地高校不断扩招,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不断加大投入来改善办学条件吸引生源,但是由于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很多高校不得不通过借贷筹资来提高高校办学实力,但是却没有充分重视借贷而带来的财务风险,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风险评估和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很容易导致高校财务周转失衡,负债增加,造成财务风险。

(2)不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在国家政策的帮助和保护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我国许多高校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存在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容易发生财务风险。有的规章制度及财务管理措施内容不完善,缺少涉及业务流程及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在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从而造成财务风险。

(3)高校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高校资本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称为高校资本结构。受到高校经营运作模式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资本结构不合理,发生财务风险高。高校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办学实力,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发展。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很容易造成财务风险,使高校发展面临困境。根据现代财务管理理论,高风险可以带来高收益,但是高校盲目追求扩大办学实力来吸引生源,便会加大负债筹资,如果高校通过借贷筹集资本未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就很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之中,负债累累,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行。对区域性高校而言,由于资本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财务风险是一柄双刃剑,合理规范的资本结构能够提高高校的效益,提高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不合理的高校资本结构会造成资金链断裂,投入的资本难以收回,财务运转失衡,从而造成高校财务风险,严重影响高校的发展。

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1)强化高校财务风险管控意识。高校管理层作为财务管理的决策者必须充分重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在思想上要充分重视,在财务经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财务管理方案,加强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预测和监控,警惕容易发生财务风险的环节,不可为了盲目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而忽视财务风险。如:高校管理层要充分重视财务风险,安排具有财务风险管理经验的领导专门负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建立财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如果发生财务风险,责任到人。高校管理层还需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到高校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中,师生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和校长邮箱等形式反映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形成全员防范风险的氛围。

(2)完善高校财务风险管控制度。高校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财务风险,了解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加大对财务风险的监管,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在财务管理上明确管理人员职责,重视对于内部财务环境的控制,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有助于创建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环境,将财务风险控制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完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建立财务管理机构,由具有财务风险管控经验的校领导负责,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团队建设,聘请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有效降低高校财务风险,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发展。高校需要根据自身财务管理情况,针对性的制定高校财务管控制度,建立财务风险管控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做到谁管理,谁负责通过全面梳理高校经营业务的流程,根据财务管理的情况来分析、防范财务风险,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科学规范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控水平。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高校财务运作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高校资本的运作模式,对于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判断。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高校财务风险,与财务管理制度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对于高校财务经营的重点指标要进行严格监控,如:运营绩效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投资风险指标等要进行重点监控,提前预测财务风险,高校在进行风险决策过程中,通过财务风险分析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融资方案,降低高校财务风险。如果高校在执行风险决策的过程中出现不利于高校经营的情况,高校需要及时调整或者终止方案。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增加自身风险防控水平来降低财务风险,确保高校财务管理的稳定,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促进高校稳定的发展。

(4)执行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制度。执行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制度能够有效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科学合理的建立内控组织架构,明确财务管理人员职责和权力,明确财务审计业务流程,建立运行高效的业务运行机制等。高校风险控制体系必须与高校财务资本的运作情况相协调,实现全员参与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把风险控制贯穿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全面控制。建立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制度,实行财务审计责任制,责任到人,形成科学规范的内部财务审计体系,严把财务审计关,能够有效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三、结束语

高校必须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树立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优化财务管理结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规范财务管理行为,降低财务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及时察觉财务风险信号,准确预测财务风险,从而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将高校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促进高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真红.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

2.唐晓云.略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上海会计,2000(2).

3.生育新.浅谈高校财务风险.财会月刊,1998(1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论文

贷前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的核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普遍偏高,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银行信贷风险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从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入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风险产生的原因,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探讨,进而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从其产生来源可将信贷风险看作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借款企业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从银行自身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化改革能否完善。自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围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上。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制度,没有真正解决责、权、利问题,因此造成银行自身管理监督体系不科学,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时机。

***二***借款企业的原因

从巨集观经济角度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改革是否顺利完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70%以上集中于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它们改革成功与否和经营状况是否好转是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基础。

***三***外部环境的原因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缺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法制不健全。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档案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在:审贷分离机构设定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欠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档案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3.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4.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的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和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得规定,维护银行得依法收贷权。

5.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6.违规帐外经营严重。违规帐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帐外帐,乱用科目,调整帐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受益领域。由于帐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中。

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以至金融业能否生存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标本兼治,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首先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商业化程序,彻底地改革信贷管理体制,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不能简单“一刀切”,靠牺牲基层活力单纯求安全。其次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为了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意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还要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比如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以及尽快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此外还要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对于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钜的任务。目前我们应努力做好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的工作,逐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问题。

参考文献:

[1]阎庆民,《中国银行业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田永强,《系统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问题》,金融时报,2003年

[3]杨军,《银行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2004年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而银行贷款质量的优劣,信贷资产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这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对策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高是金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银行业经营风险因此增大,为金融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认真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解决中国商行业银行信贷风险高的问题,对于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稳健高效执行,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造成的风险和银行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两个方面。

***一***借款人方面的信贷风险

1.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贷款发放后,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有的虽然具备还款能力,但迟迟拖延还款,使银行信贷风险大大增加。而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作出正确判断。

2.借款人蓄意***贷款。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专案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档案、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银行贷款。他们得手后大多携款潜逃、挥霍或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

3.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管理不规范,各部门之间缺乏整体协调和互通机制。—些借款人抓住这一可乘之机,报送不完整的个人资讯资料,在同一银行各个部门里多头借款或进行透支,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

4.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中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二***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信贷风险

1.基础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缺漏严重。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文字记录,而目前有些商业银行管理工作混乱,大量存在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缺漏。这些重要档案的漏缺,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同时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力。“三查”工作做得不深不细,这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贷前调查往往流于形式。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需要调查人员深入企业查账,核实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种情况,通过大量的资料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决策价值的结论,但有些信贷人员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材料进行摘录、整合,做表面文章,根据这样的贷前调查报告做出的结论已经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二是贷中审查不严。在贷款发放过程中,信贷人员对借款人、担保人、抵押物、质押物等审查不严,造成潜在的信贷风险。如信贷人员未发现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等等。三是贷后检查表面化。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却放松了,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银行管理缺乏系统性,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各部门之间缺乏系统性的资讯互通机制,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资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进行联网管理,从而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证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式和有效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讯不对称。

4.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5.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二、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综合上述风险的来源,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应包括三个方面:信贷管理制度、信贷管理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式、信贷工作每一程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各个部门的职责,并保证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因此,商业银行要建立起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综合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充实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信贷档案的收集、保管、交接、检查等工作程式,并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同时,上级行要加强对下级行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

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将贷款的审查权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许可权、审批程式和审批责任。其次,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针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进行审批决策。第三,由一个独立部门承担贷款风险评估职责。贷款风险定期评估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存续期间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总之,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是为了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三***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信用评价体系可采用积分制,根据积分多少评定个人信用等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四***建立可靠的贷款风险资讯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综合资讯系统,至少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环境监测资讯系统,主要包括巨集观经济环境资讯、区域经济环境资讯、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预测资讯、同业竞争市场资讯。二是客户资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财务资讯、账户资讯、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资讯。三是信贷风险监控资讯系统,可与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相结合,主要包括信贷违规性资讯、财务指标异常变化资讯、不良贷款资讯、客户监管资讯。

***五***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

在现有的《担保法》基础上,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及时、顺利地变现。其次,可考虑由 *** 出面组建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大额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银行信贷的成功经验。第三,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必须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不同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式进行严格审查。

***六***把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借款者的个人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往往是贷款无法偿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将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

***七***改善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信贷风险考核激励机制下,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不良贷款也给予重奖,造成了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则奖励越多,而质量越好却奖励越少的异常机制。因此,要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等.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中长期策略***金融热点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冯彦明.商业银行业务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主观和客观,主观就是恶意贷,道德观念出现问题,客观就是受到失业、破产、死亡等等原因造成借款人无法还贷,信用风险只是不良贷款的一个方面。建议还是写多个方面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