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不错,既有优美的插图,也有好的英文句子。可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也适合青少年看
《英语广场》内容比较时尚、青春,当中所写的文章都是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每期杂志开头都有2页彩色印刷的关于名人的语录。杂志分为“In every issue每期必有”“Readd&Recite美文诵典”“In the news快报""VIP人物”“Discovery发现”“Speak smart脱口而出”“Teen Topic话题”“Over there那边”“Movie上映”“Literary World名篇”“Sports体育”“Read for fun轻松阅读”“Living English实战英语”“Music音乐”“Chicken Soup心灵鸡汤”几个模块。推荐推荐。。。。而且难度不大,并且附有中英文对照,而且有生词解释等.而且价格不高, 《英语角》“说时尚美语的第一选择”“一本地道、时髦、好玩、实用的美语口语杂志”就我个人意见来说《英语角》还是不错的,内容有点像剧本,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这种方式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每一篇东东都有列举相关的句型句式并进行剖析,而且针对不同的对话背景有相关的背景介绍(文化)。中英对译。难度不大,适合初中生阅读(阅读年龄:14~20岁)《英语画刊》(初一~初三)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而量身定做。主要栏目有名著之窗、国际新闻、风云人物、时文阅读、五洲四海、卡通列车、文娱天地、体育之窗、我们的园地、英语作文、妙语如珠、你问我答、课测练习、学习指导、阅读理解、科技纵横、文化博览、趣味小品、幽默与笑话等众多栏目,并配有与英语教学同步的练习和中、高考复习资料。《疯狂英语中学版》我还是觉得难度稍微大了点,而且可读性不太强(我买过一本,但觉得没有兴趣去看)也不妨可以考虑一下报纸:《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有初一~高三版,以阅读材料为主,而且分为8个版面-主版(热点),时事频道,青春校园(讲述校园故事),知识之窗(2版),轻松阅读,英语加油站和文娱空间。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容与课本内容完全无关,不像《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那样,它旨在提高阅读能力和词句积累,而且有阅读提示"teens点金”——包括中考词汇、考点看台、拓展词汇、真题演练等等,我觉得这个挺不错,强烈推荐,订了2年了..
美国主流杂志,综合类周刊。
《英文杂志》1915年1月创刊于上海,又名The English Student,月刊,属于教育类刊物。发行人为印有模,吴继杲、胡哲谋等曾先后担任主编。
初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地址在上海北河南路北首宝山路,后由英文杂志社发行,地址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华字十五号。具体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馆藏最后一期为1927年12月1日发行的第十三卷第十二号。
刊登内容
刊载英语的学习体会及学习方法、英语练习题、英语短文、英语知识介绍等,以供读者更好的学习英语,内容十分丰富。前页载有英文目录,有关翻译的内容既有英译汉又有汉译英,其题材以文学、时论以及小说为主,一般都为中英文对照,便于读者阅读与学习。
英文内容主要目的以增进英文知识为主,有英文作文以及对英文文法的学术研究以及读书时的体会等,还刊登有一些英文诗歌的翻译。中英文对照翻译中,中文部分既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在文后还有对其中出现的专有名词的详细解释。
该刊还曾举办“三十字夺取锦标”的征文大赛,是以三十字为限的英文作文为题,录取标准有思想、词句、书法三项。许多文章的内容中出现的较难的英语词汇或人名都配有中文翻译,以供读者参考学习。
该刊还登载有许多与英语学习有关的杂志及书籍的广告,如《英文典大全》等,对这些书籍的简要介绍也都为英文。
报刊的话《21世纪报》和《中国日报》的比较多。世纪报选题丰富活泼,对生词均有注释,也有辅导的版面,总的来说,针对的就是大人,建议大一大二多看。
《读书》是201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读书》编辑部。《读书》杂志自觉弘扬三联书店“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优良传统,发表了许多思想性、学术性俱佳的好文章,凝聚了众多高水平有影响的作者,形成了独具有文化个性的品牌,为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学术繁荣,提高民族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当今时代,出版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出版格局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读书》杂志于2020年2月停刊,原因是由于出版社的经营状况不佳,以及当时的经济形势,使得出版社无法继续出版《读书》杂志。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网络上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使得传统的纸质杂志的需求量也大大减少,这也是《读书》杂志停刊的一个重要原因。
《读书》还是《读者》啊?读书杂志是早以前的书,不卖了吧,读者4远一本
《读者》读书笔记她,叫柯晓萱;她,只有130厘米;她,是人生路上最坚强的旅行家。我在《读者》上目睹了这“130厘米强者”的成长经历。时间倒回到26年前,柯晓萱出生在台北,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孩,偏偏老天爷爱与她开玩笑,发生几率几乎为1/40000的基因突变就发生在了晓萱身上,致使这个小女孩在七个月时依然不能爬行,只能软软地躺着.并且,有基因突变引发的并发症,也始终折磨着这小女孩.面对病魔,晓萱并没有示弱,她用自己的信心和坚强,掀起了一场与病魔抗争的“风云血战”。然而,这场战斗打得是多么艰苦,几乎耗掉了晓萱所有的装备。她拼命努力地学习,但成绩仍旧不理想,全班52人,至多就考到51名;她努力与周围的同学打好交道,但仍避免不了别人歧视的眼光…晓萱也哭过,灰心过,但她从未放弃过。她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勇敢地面对困难,还积极地帮助其他同学。英语老师和晓萱一起报名参加了美国发现卡的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晓萱打败了所有对手,摘夺大赛桂冠,且赢得2、2万美元助学金!这可是持续了26年之久的长久战啊,到最后,还不是连命运都在晓萱的脚下屈服了!想告诉全世界所有的人:不要漠视自身的价值,人生的大门也许不会为我们降低一个门槛,但我们的心可以升扬,我们可以尽量延展我们的极限!《读者》读书笔记---向日葵没有眼泪向日葵是一种很热烈的花,它总是向着太阳,就像父亲,总向着女儿。这是个很感人的故事——一场大火烧毁了我的家,也让我失去了最亲爱的妈妈。从此,我对爸爸充满了怨恨,认为是他和妈妈吵架所以才故意不救妈妈的。26次的植皮和整容手术和社会上一些好心人的捐助,虽然让我的身体恢复了健康,但却在我的脸上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我自卑,我仇恨,我不愿去上学,因为我怕在学校同学们会对着我脸上那条蜿蜒绵长的疤痕指指点点。父亲为我种下了向日葵,告诉我“在爸爸眼中是最漂亮的女孩”,看着爸爸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的劳苦和心酸,对年来对他的怨恨渐渐淡化了。多年后,我考上大学,在庆祝的晚宴上,父亲才将自己的艰难一件儿一件儿地摊出来。原来,父亲没有救母亲是因为怕失去我,等到他救出我再回去找母亲时,望着母亲被烧焦的尸体,他不知有多痛苦多难过。原来,父亲为我做植皮手术取下了自己背上将近70%的皮,只是因为爱我,所以才忘了那撕心裂肺的疼痛。原来,父亲要我上学,不仅因为我是漂亮的向日葵,他真正的心愿是要让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像那些曾经捐助过我们的人那样去帮助别人呀!我的心颤抖了,心潮澎湃,像岩浆那般炽热。父亲是一种很难理解的生物吧,他的爱是那么默默无闻,但任何事物都抵挡不住。甚至于,我认为那场大火对于作者来说就是一场“灾难的礼物”,让她清清楚楚、彻彻底底第理解了“父亲”。向日葵没有眼泪,因为它的眼泪都被太阳蒸发掉了。而我的太阳,就是父亲。《读者》读书笔记1986年,她因创作了独舞《雀之灵》,获得第二届全国舞蹈大赛一等奖,从此一夜成名;1998年,她自编自演电影《太阳鸟》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再获辉煌;2002年,她在云南经过一年多的采风和排练,推出作品《云南印象》,轰动全国,成为“原生态”舞剧的典范;2006年,她与藏族歌手容中尔甲合作编排藏族舞乐《藏谜》,对于每一个参与者,包括观众,都是心灵是洗礼与启迪。评判杨丽萍,她足可以成为“原生态”的舞后。尽管,她只是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尽管,她从未在专业学校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舞蹈训练;尽管,她薪水微薄,参加舞蹈比赛制服装和音乐的钱都需要向别人借!但偏偏,她就是一棵在风中舞动的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性格,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成功,在舞台上挑战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其实,我读书很少,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我的这份自然和单纯,在宁静是时候,给了我生命的灵感。所以,我的舞蹈基本取材于大自然。我觉得这种东西才是自然和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它最值得我去体现、”杨丽萍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是的,也许别的舞蹈演员跳的是舞,但杨丽萍不是,她跳的是生命,是人们心中最本质的东西。你看她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影,实际上就是对生活、对生命的诠释。你得承认杨丽萍是舞台上最值得铭记的美景。
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先生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著作。该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诸书中文字,后经出土文献验证,多有可征之处。《书目答问》录80卷,另有余编2卷。同治九年金陵书局刊本。
《读书杂志》全书正编八十二卷,余编二卷。正编八十二卷,包括《逸周书杂志》四卷、《战国策杂志》三卷、《史记杂志》六卷、《汉书杂志》十六卷、《管子杂志》十二卷、《晏子春秋杂志》二卷、《墨子杂志》六卷、《荀子杂志》八卷《补遗》一卷、《淮南内篇杂志》二十二卷、《汉隶拾遗》一卷,共计札记五千三百余条。余编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后汉书》、《老子》、《庄子》、《吕氏春秋》、《韩子》、《法言》;下卷包括《楚辞》和《文选》,共有札记二百六十余条。
“杂志”的“志”即“志”、“记”的意思。内容主要是校勘,也兼及训诂。
《读书杂志》从校勘入手,同时紧密结合训诂,对古籍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疏记。
《读书》是201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读书》编辑部。《读书》杂志自觉弘扬三联书店“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优良传统,发表了许多思想性、学术性俱佳的好文章,凝聚了众多高水平有影响的作者,形成了独具有文化个性的品牌,为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学术繁荣,提高民族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当今时代,出版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新技术在媒体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出版格局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2015年《读书》杂志月刊单期定价是 人民币 10元
在网上书店定购一年或半年,能打5折。
杂志名:读 书
出 版 社: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出版时间:2015-1-5
ISBN:CN11-1073/G2
范用,出版家。1923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镇江告急,范用中断学业去武汉投奔舅公。三个月后,舅公去世,15岁的范用被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经理收留,成了一名练习生。1939年,年仅16岁的范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范用被派往重庆。1941年皖南事变,范用赴桂林用“新光书店”店招牌重建桂林分社。三年后,日本人打到桂林,范用又回到重庆。1946年,被调往上海。在上海的三年时间,党组织派范用调查国民党的书店、印刷厂、出版社的情况,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时,就按调查的材料去接收。1949年8月,范用被调至北平的中宣部出版委员会。离休前,范用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并于1985年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20世纪80年代初,范用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当时缺少两种刊物:一是交流和搜集全国社科信息、反映新观念的杂志,一是推荐和评介好书,有分析地传播新观念的杂志。于是他倡议创办了《新华文摘》、《读书》这两本中国一流的刊物。以后刮起的“文摘风”,开风气之先者,正是范用。他还出版了《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一大批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图书。☆ 读书无禁区“文化大革命”期间,范用和原国家出版局局长陈翰伯、原商务印书馆社长陈原一道,被扣上“陈范集团”的帽子送往干校劳动。在干校里,几个出版人有感于全国人民几乎无书可看的境况,彼此商定,出去以后还是要办和书有关的杂志。陈翰伯提出,杂志的名字就叫《读书》,简单明快。1978年12月,“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范用等人就马上开始筹备酝酿已久的《读书》杂志。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但这个宗旨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十分敏感,范用提出,《读书》杂志由他担任总经理的三联书店来办。为此,范用向党组立下军令状:万一《读书》出了问题,责任全部由他一人承担。《读书》于1979年4月正式创刊,其创刊号就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位名叫李洪林的作者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读书无禁区》的文章,直言“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摧残,提出人民有读书的自由。由于文章观点激进,加之李洪林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干部的微妙身份,有关部门就来过问此事。但此文一出,引起书界震动,《读书》因此名声大噪。☆ 我只知道这书非常好1979年,傅雷的右派问题还未彻底改正,傅聪还带着“叛国”帽子,暂时还不能回国,范用已在为《傅雷家书》的出版奔波了。几十年前,范用还在读书出版社当学徒时,便把刚买到的傅雷译的罗曼罗兰的《弥盖朗琪罗传》从头至尾抄写了一遍,对傅雷的文笔非常崇拜。1983年《傅雷家书》得以出版,至今已行销两百多万册。1994年8月陈白尘去世。范用得知,陈白尘去世前,曾从“文化大革命”期间留下的上百万字的日记中,编选出“五七干校”部分,取名《牛棚日记》,交给一家出版社出版,但被退回。听到这一消息,已经离休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见到陈白尘的女儿陈虹。就在范用约好与陈虹见面的那天上午,他不幸被自行车撞断了腿。业余时间,范用经常作些封面设计和书籍装帧的工作,风格清新、细腻、朴实。张中行说:在书的版式、装帧设计方面,非专业的,我最佩服两个人,南方是钟叔河,北方是范用。关于装帧设计,范用自己比较满意的只有一本:巴金的《随想录》。☆ 干出版就是干革命1937年,日本人打到镇江,范用拿着外婆给的八块银圆外出逃难,去武汉寻找舅公。不幸的是,三个月后,他的舅公去世。范用的舅公原来做事的书局二楼是读书生活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经理收留了范用,他成为当时出版社里最小的员工。人虽小,但任务重。1939年,范用被派往重庆开展工作。1941年,桂林读书生活出版社被国民党查封,组织上派他到桂林,改头换面后,书店又开张营业了。在桂林、重庆时,社里所有的工作他都干过,做邮购工作时,多次收到毛主席的秘书李六如从延安寄来的信,为毛主席购书。1946年,范用被调往上海,在那里,范用因为搞地下工作,曾经被国民党逮捕。1949年8月,一份电报把范用调到了北平,调入了中宣部出版委员会。1948年,读书生活出版社与读书、新知出版社在香港合并成立了三联书店,解放前十一年的“三联”生活,范用称它为“我的大学”。☆ 我不大愿意借书从读书生活出版社一名普通的练习生,到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三联书店的总经理,范用一生为人出了无数书,退下来以后他才出了自己生平惟一的一本书——《我爱穆源》。穆源是当年范用就读的一所极不起眼的小学,位于江苏镇江市的老城区,1906年由地方名士发起,动员当地回民出钱创办的,范用是该校1936年的毕业生。范用没有上过中学和大学,在他的心中,穆源是惟一的校园,也是他心中圣洁的宫殿。在那里,他曾经联合其他学校的同学自己办文学刊物,组织儿童剧社,上演陈白尘先生的独幕剧《父子兄弟》,以及师生们自己编写的话剧《洋白糖》、《我们来自绥东》等,到处演出,还有演讲、唱歌。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宫殿,在他离开学校一年之后被日本飞机的炸弹彻底摧毁了。失去的穆源小学让范用魂牵梦绕,1972年他谁也没惊扰,独自一人来到镇江穆源小学,旧时的校舍已片瓦无存,旧时的情景却记忆犹新,回京后他竟依循着记忆,用硬纸片制作了当年穆源的模型,而后郑重地把模型赠送给镇江市穆源小学,把模型安放在了该校的新大楼里。
《读书》杂志是月刊,每本零售价8元。
内地售价为4元 原创版 校园版 大字版 等 均为5元 若要长期购买 建议在读者官网上订阅 直接送到家 很方便的 96元/年 望采纳~
what's more ,reading more english books as well as magzines is necessary for us
read more English newspaper and English magzine
My uncle likes reading。He reads a lot of books and magazines。望采纳!不明白hi我。
First, you should read more english magazines.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给我留言的呀(*^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