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戏剧期刊有哪些

发布时间:

戏剧期刊有哪些

专门开辟了当代戏剧之命运专题讨论的杂志是《中国戏剧》。《中国戏剧》创刊于1954年,月刊,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艺术专业期刊。曾用名《戏剧报》《 人民戏剧》。

《中国戏剧》。根据了解得知,《中国戏剧》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戏剧界动态及各种戏剧节活动,介绍剧作家、戏剧欣赏,发表有关戏剧艺术研究与创作、中外戏剧作品与评论等方面的内容。

《戏剧文学》是由吉林省文化厅主管、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月刊,是吉林省惟一的戏剧专业期刊。多年来,作为吉林省戏剧创作的园地和理论建设的平台,为我省培养了大量的创作和理论、评论人才;同时,在戏剧演出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戏剧文学》作为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全国核心期刊,为我省的戏剧发展搭建了对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成为吉林文化的品牌和名片。《戏剧文学》的前身为《戏剧创作》,创刊于1978年,创刊的当年只出版了一期,后为双月刊,内部发行。1985起公开发行。1987年更名为《戏剧文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调整了版面,增加了理论栏目,在为本省培养人才的同时,理论版开始面向组稿,发表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多年来,《戏剧文学》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薪火相传、默默奉献,发表大小剧本1200多部,理论评论文章2800多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戏剧文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曹禺、郭汉城、余秋雨等国内著名戏剧前辈、理论家和文化名人都曾为本刊撰文;大量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戏剧奖等国家级奖项或省部级奖项,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读者》等权威杂志转载。 《戏剧文学》已跻身于吉林省一级期刊、 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类)。特别是在2008年重新评定的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中,《戏剧文学》在与国家级期刊竞争中排名第6,成为在全国戏剧界和同类期刊中颇具影响力的杂志。今后,《戏剧文学》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将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方面继续承担扶植我省戏剧创作和理论队伍建设的任务,以促进我省戏剧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继续扩大《戏剧文学》在全国业界的品牌影响,保持和提升《戏剧文学》作为全国核心期刊的领先地位。

那个杂志专门开辟了当代戏剧之命运专题讨论,《中国戏剧》。根据了解得知,《中国戏剧》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戏剧界动态及各种戏剧节活动,介绍剧作家、戏剧欣赏,发表有关戏剧艺术。

戏剧核心期刊有哪些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中 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21种)J艺术(除J2绘画/J9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 艺术百家 、2 艺术评论 、3 民族艺术 J2 绘画/工艺美术类核心期刊表 1 美术研究 、2 装饰 、3 美术观察 、4 美术 5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6 新美术 、7 世界美术 8 美术学报 、9 中国书法 、10 美苑 J9 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1 当代电影 、2 电影艺术 、3 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5 中国电视 、6 电影新作 、7 电影文学 、8 当代电视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2014-2015)艺术学学科拟收录来源期刊名单(21种)音乐舞蹈类(5种)1音乐研究、2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4中国音乐学、5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艺术综合类(3种):1文艺研究、2民族艺术、3艺术百家影视戏曲类(7种):1电影艺术、2当代电影、3世界电影、4中国电视、5戏剧 、6戏剧艺术、7戏曲艺术设计艺术类(2种):1装饰、2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美术艺术类(4种):1美术研究、2新美术、3美术观察、4中国书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不含艺术的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即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艺术学专业核心期刊(14种)1音乐研究 、2当代电影、3电影艺术、4中国音乐、5中央音乐学院学报7人民音乐、 8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9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0艺术百家、12美术研究、1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4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中国戏剧》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

艺术类国家级核心期刊有《美与时代》和《艺术品鉴》。

可以在《美与时代》和《艺术品鉴》上发表美术理论,这两种刊物均在中国知网收录。

扩展资料:

投稿须知

1、稿件署名作者应为合法著作权人,文责自负,作者排序以原稿为准,文章内容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本刊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文稿请以WORD格式按附件形式发至本刊投稿信箱。

2、本刊对来稿一律先按栏目要求进行汇总编号登记,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对来稿文章进行必要的删改,不接受删改的作者请声明。

3、来稿应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用字规范。文辞力求精炼,以3000~6000字为宜。随文根据需要可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参考文献若干。

4、若来稿论文受到省(市)、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并将相关证明(或复印件)的电子版发送到本刊编辑部邮箱。

5、来稿请作者注明真实姓名、性别、所在单位全称、联系电话、手机和信箱。

6、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概不退稿,出刊后每篇文章赠作者1~2册样,如果作者仍有需要,可按邮局征订价购买。

7、来稿需注明:作者姓名、研究方向、单位全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以及联络手机,以便于给杂志社给你邮寄用稿通知和杂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与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艺术品鉴

1、《现代传播》

核心学术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现代传播》原名《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创刊,1994年8月更名为《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改用现名。

该刊是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中国权威传媒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以学术性、时代性、思想性为追求,视野开阔,理论超前,思想活跃,观点新颖。

投稿须知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2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12000字,一个版面1800-20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一般不超过5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注释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或直接引用的文献。

来稿勿一稿多投。如果3个月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

2、《美术研究》

《美术研究》是中央美术学院学报,于1957年创刊,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出版。

美术研究以严肃的高品味学术形象,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侧重反映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与创作成果,研究国内外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史论、艺术思潮。近年来更加强了对当代艺术现状、艺术教育改革、当代视觉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研究,是一个全方位探索美术教育和美术发展规律的专业刊物。

3、《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经核实新闻与写作在其主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网站并未发布相关的稿约和征稿信息,有关事议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以免上当。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邮编:100734。经核实新闻与写作在其主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网站并未发布相关的稿约和征稿信息,有关事议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以免上当。

4、《电视研究》是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理论刊物,已成为全国电视界有影响的专业理论刊物,担负着电视从业人员、电视理论界及广大电视观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传播和研究电视新理念,记录电视事业发展的轨迹,宣传正确的舆论,传播的先进文化,已成为《电视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

并且其一直秉承自己的理念:前沿思索,创新电视,服务一线,著书立说。电视研究杂志设有栏目有:本刊特稿,电视专论,新闻广角,主诗人天地,作品评析 多棱镜,地方台专页,纪录片之旅,各抒已见,电视剧论坛,文艺星空,环球新视野,电视与法,新技术瞭望。

5、《中国编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编辑》杂志出版社出版,是专业性极强的编辑领域专用刊物,解读法规,研究趋势,探讨问题,总结经验,对编辑出版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和极大的实用价值。

经核实《中国编辑》在其主办方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网站并未发布稿约和相关征稿信息,请直接与《中国编辑》编辑部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邮编:100120。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六十年代戏剧杂志有哪些

1、电影文学剧本发表杂志有:《电影文学》,还有《剧本》杂志,中国戏剧家协会出版的。2、《电影文学》(半月刊)创刊于1958年,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旗下的刊物之一。创刊近50年来,依托长影的人才资源与品牌优势,发表了大量的影视文学剧本及影视学术作品,在全国广有影响。《电影文学》在1996、2000、2004、2008年连续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入期刊。办刊宗旨:立足电影电视的理论研究,关注导演表演的创作思潮,拓展学术争鸣的文化视野,探究艺术流派的价值取向。更多关于电影文学剧本发表杂志有哪些,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戏剧电影报》《戏剧丛刊》《戏剧与电影》中国戏曲出版社北京海淀区北三环西路大钟寺南村甲81号 (100086) 也可以在国剧网上看看

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是辛亥革命前夕,“上海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刊名:大舞台主办: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周期:月刊出版地:河北省石家庄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3-1200CN:13-1004/J邮发代号:18-8曾用刊名:戏剧战线;河北戏剧创刊时间:1958年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2001)期刊级别: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2)中文核心期刊(1992) 现用刊名:大舞台曾用刊名:戏剧战线;河北戏剧创刊时间:1958《大舞台》杂志创刊于1958年,是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主办,大舞台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的艺术类期刊,2001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1004/J,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3-1200,邮发代号:18-8,定价:元,杂志为月刊,每月25号出刊。

戏剧论文研究方向有哪些

1.  基础理论性论文。这类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相关领域的概念、理论,而非实践规律。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已有相关理论、思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归纳、推演等推理方式,过一系列抽象思维获得关于特定主题的认识成。础理论性论文要具有相关学科的雄厚理论基础,乃常不道用于刚刚涉足论文写作的初学者。

2.  应用研究型论文。这类论文关注实践,常是在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的础上,对实践中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尤其是新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操作策略或建议。如果将理论研究型论文比作科学家进行的研究,那么应用研究型论文就更像是大师的作品,它旨在解决现实问题,推进理论白实践转化。

3.  学术争论性论文。这类论文通常针对他人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进行基于充分论据的商榷,看重揭示他人研究的不足或错误之处。学术争论性论文可以明确争论的对象,如某某专家的某一篇文章,也可以泛指某类观点,争论的主题可以是理论问题,也可以是实践问题,当然,学术争论不是各说各话的争吵,对科学性、逻辑性、严密性的要求更高。最后,学术争论性论文必须“对事不对人”,不能借论文对作者进行恶意攻击。

4. 调查报告型论文。这类论文以调查为础,常从现实中的某一问题出发,通过深入的调查、访谈获取数据,进而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呈现。调查报告型论文必须包含大量的原始数据,“用数据说话”是此类文章的重要特点。

5.  文献综述性论文。这类论文以他人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所谓“综”就是归纳,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系统介绍和综合分析,使同领城的研究成果更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所谓“述”就是评述,要对所写主题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或评论,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要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就是你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查询很多的资料,进行广泛地了解,查一些新的文献,了解一下这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你的方向要结合最新的进展和研究热点,思路要清晰,研究方法要有创新性,凡事都是越新越好,当然,要立足于你们的实际条件。

比如突然发现自己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或者发现某个问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或者发现某人的论文存在一些缺陷;或者发现某个方向国内几乎没有人研究;等等之类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就这些问题深入地看一两篇比较经典的有权威性的外文文献再看看这个问题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自己研究的话能有什么创新之处。

1940年10月,陈瘦竹应余上沅之邀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始从事戏剧研究,“偶然性的支配”成了其人生转折的“重大关键”①,而后戏剧研究成为其毕生事业,由此他也成为了戏剧研究领域的大家。陈瘦竹在戏剧理论、戏剧美学、外国戏剧史研究、中国现代戏剧研究、戏剧批评、戏剧翻译、戏剧创作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从学术角度看,其对中国戏剧学研究方法所作的贡献相当重要。一、泛读群书与专题考辨陈瘦竹在戏剧理论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是学界公认的事实。陈瘦竹之所以会对西方戏剧理论产生兴趣,实乃一偶然之机缘。陈瘦竹到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后,校长余上沅希望其翻译英国亚拉岱斯·尼科尔(Allardyce Nicoll)的《戏剧理论》(The Theory of Drama),且已和重庆商务印书馆谈妥出版。而此书便是把陈瘦竹引入戏剧理论研究殿堂的入场券。陈瘦竹认为“这是一部权威的戏剧理论专著”、也是“最有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②。在翻译过程中,他参阅了尼科尔依据的克拉克(Barrett H. Clark)编译的《欧洲戏剧理论文选》(European Theories of the Drama),通过以书找书之法,阅读范围亦一圈圈往外扩大,加之其正在教授专业课“剧本选读”,便又有意补阅了大量欧洲名剧。在阅读群书基础上,陈瘦竹发现了西方不同戏剧理论派别对戏剧本体理解的差异性,在辨析差异性及分析其产生的缘由时,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如其对于“戏剧性”(The Dramatic)来龙去脉之研究。其先有《戏剧定律》一文,分析何为“戏剧”?何为“戏剧性”?“戏剧性”何以成为戏剧最为本质的要素?何为布雨纳丹(Ferdinand Bruneti è re)之“戏剧性”?而布雨纳丹又是如何融亚里士多德、马修士、黑格尔之见解成一家之言?在此文中,陈瘦竹初步得出布雨纳丹理论要义所在,即“意志之动作,不仅为戏剧的基本要素,且各类戏剧的优劣,亦由此而定。”③然西方理论家对“戏剧性”的探讨并不止于布雨纳丹的“意志冲突说”,于是其又有《戏剧基于人生关键说》一文来探讨威廉·亚彻的“危机说”,威廉·亚彻否认冲突为全部戏剧作品所共有特征,且反对布雨雷丹的“意志冲突说”,认为“戏剧的本质在于人生中的重大关键”④。陈瘦竹一步步往后追,便又形成《戏剧普遍律》一文,他在文中着重分析了亨利·亚瑟·琼斯(Henry Arthur Jones)如何批判威廉·亚彻(William Archer)的理论,怎样地调和布雨纳丹的“冲突说”及亚彻的“关键说”而得出“戏剧普遍律”,即剧本乃“悬疑与关键的连续,或冲突迫近与冲突剧烈的连续,这种连续,在一前后关联的组织从头至尾所包含的许多加速上升的顶点之中,向前进行”⑤。而后陈瘦竹认为“无论亚彻所谓'危机’或尼科尔所谓'震惊’,都不过是冲突所产生的某种局势和情绪,这种观点不能取代布雷纳丹'无冲突就无戏剧’的学说。”⑥且正是在梳理清楚“戏剧性”理论后,陈瘦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戏剧观,即戏剧是“演员在舞台上演给观众看的人生中冲突的故事”,且戏剧无冲突就不能成戏,因为戏剧的本质在于“戏剧性”。“戏剧性”是用来区别戏剧和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名词,其为“构成戏剧动作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可以演出来给人看的东西”⑦。而这种戏剧观又反过来影响了他一生对于戏剧的看法与理解。显然,陈瘦竹的“戏剧性”研究,为其建构戏剧理论大厦打下了坚实的桩子,于是其在点的基础上开始展开面上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前欧洲戏剧理论》一文便梳清了西方戏剧理论发展脉络,从希腊戏剧理论、罗马戏剧理论到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理论,再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者戏剧理论、浪漫主义戏剧理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戏剧理论,其不仅详细分析每一种戏剧理论产生的前因后果及其主张,且以作品为例详细解剖其重要观点,再加上《象征主义戏剧和现实生活》、《关于当代欧洲“反戏剧”思潮》、《谈荒诞派的衰落及其在我国的影响》三文,就成了一部较为简略但却丰厚的“西欧戏剧理论发展简史”。正因为有纵观西欧戏剧理论发展史之气眼,陈瘦竹反过来进行具体问题研究时,便显得游刃有余。《亚里斯多德论悲剧》一文,对亚里士多德做简单的时代背景介绍后,便切入其艺术观——“艺术摹仿自然”的讨论,为解释何为“艺术”、何为“自然”、何为“摹仿”、何为“摹仿自然”等概念时,其引亚氏《气象学》里的“烹饪”说及《诗学》,并参考英国蒲乞尔博士(Samuel Henry Butcher)《亚里斯多德之诗与美术原理》为证说明,又比较其与柏拉图艺术观之不同为佐证;其后,其笔锋一转开始讨论瓦格纳(Richard Wagner)、亚匹世(Adolphe Appia)及戈登·克雷(Edward Gordon Craig)的“戏剧综合论”,而后指出这种观念实出自亚里士多德;然后才正式切题讨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而关于“悲剧”的概念,其就参考了特威宁(Twining)、勃克莱(Theodore Buckley)、蒲乞尔博士、刘开士(F. L. Lucas)的译文,且在讨论的过程中,能随手拈来西方戏剧理论家如戴尼罗、施平格等对其的解释,因此其文不仅十分清楚地解释了何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亦变相地梳理了对亚氏悲剧观的研究及其影响。这就是陈瘦竹多读书的优势和因几十年如一日读书甚勤、思考甚切而获得的潜在根基与功力。二、中西比较之眼光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见出,陈瘦竹是以英语作为其重要的研究治学工具,而对于这门工具的掌握与熟练运用,促使其发掘出许多重要的新材料。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治学工具又促使其形成新的研究方法,即通过中西戏剧比较来建构新的理论体系。陈瘦竹着手翻译《戏剧理论》时,发现其书所论主要为英国戏剧,因此曾设想应该联系中国话剧来举例说明,“直到50年代初,这个意念忽又浮现在我脑际,是否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外国戏剧和中国戏曲和话剧,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⑧陈瘦竹的喜剧理论研究便是其设想的实现,比如《论喜剧中的幽默与机智》、《说嘲弄》这两篇讨论喜剧因素的重要论文。《论喜剧中的幽默与机智》在解释“幽默”与“机智”概念后,指出虽然“幽默中有机智,但机智并不是幽默”,但在“作品中幽默和机智常相结合”。而后以福斯塔夫(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为例详析戏剧中的幽默形象,而《无事生非》的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便是机智的典型。其后,陈瘦竹又告诉我们中国戏曲中,同样也有着这两种因素的存在,从元曲的《救风尘》、《望江亭》,明传奇的《狮吼记》,到现代戏曲如川剧《评雪辨踪》,再到话剧《一只马蜂》、《西望长安》等作品中亦存在。然而“嘲弄”(Irony)和“幽默”、“机智”在喜剧中很难截然分开,自19世纪以来欧洲便有许多有关“嘲弄”的专著,陈瘦竹在介绍其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联系中国戏剧中的“嘲弄”,把“嘲弄”(Irony)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由此开启了中国喜剧研究的新窗口。正是在中西戏剧比较之开阔视野下,陈瘦竹开启了中国比较戏剧学的研究。《异曲同工——关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其中的一篇力作。陈瘦竹注意到虽然汤显祖(1550-1616)生活于明代末年,而莎士比亚(1564-1616)生活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然就时代而论,两人为同时代人,巧合的是两人又同年逝世,并且“两人都是诗人和剧作家,他们对于爱情不仅有深刻的理解和热烈的赞美,而且都写过以青年男女爱情为主题的剧作”。因此他试图对16世纪末年文坛不朽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与《牡丹亭还魂记》(1598)进行比较研究。“这两部名剧产生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彼此并无文学姻缘和相互影响,很难进行科学的比较研究,但是我们从两剧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同之处,还能看出一些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相似的剧作技法。”⑨真是一语道破其方法,他着力于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两者所处的背景相同,且题材都非原创、有来源,此为两者相同之处;两者描写爱情的风格虽不同,一热烈奔放,一细致幽怨,然而两人揭示内心奥秘却殊途同归;又因两人所在国家的戏剧演出方式不同,故而两者戏剧冲突展开的方式、戏剧结构亦不同。又如曹禺和外国戏剧的关系,一直是曹禺研究的热点问题,如李健吾早在1935年便指出曹禺的《雷雨》受到欧里庇得斯与拉辛的启发⑩,而曹禺受易卜生的影响亦是学界不讳言的事实,而后刘绍铭的博士论文《曹禺所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亦主要讨论了曹禺与契诃夫、奥尼尔的关系。然陈瘦竹的《关于曹禺剧作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凭借其对欧洲近代戏剧的谙熟,把曹禺创作思想和艺术形式的变化放在了欧洲近代戏剧发展中考察,其不仅看到了巧凑剧(well-made play)对易卜生的影响,亦指出了巧凑剧、易卜生与《雷雨》的关系,这无疑是他的创新之处;而且,在详细地分析契诃夫创造的新形式及其剧作的情节、动作、人物和语言特色之后,再来分析曹禺《日出》与《北京人》,可谓是不证自明之法,我们不仅能清晰见出曹禺从《雷雨》到《北京人》的变化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亦能清楚地看到契诃夫对曹禺风格之影响究竟在何处。再如郭沫若成名虽早,然郭沫若戏剧研究并未引起学界相应的关注。而陈瘦竹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郭沫若在创作历史悲剧中接受了适合其时代要求和与其创作个性相接近的剧作家——歌德与席勒的影响,于是,《郭沫若的历史悲剧所受歌德与席勒的影响》一文在娓娓道来歌德、席勒在其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创作之后,详析了郭沫若的历史观、历史剧观与其剧作之关系,由此郭沫若、歌德、席勒三者之间的关系便自然显明明了。三、在外国文化系统和文学发展中研究外国戏剧由于陈瘦竹以英语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工具,通过它能十分便捷地查看英文原始资料,加之1949年后,他在南京大学任教,所讲授的乃为“文学方面各种课程”(11)。因此,在从事戏剧研究时,其亦注意到文学思潮与戏剧思潮之关系,自觉地把戏剧思潮、戏剧现象还原到其时的文学思潮与文学变革之中,把其放置于戏剧整体变革之中。常人论之梅特林克独创的“静的戏剧”(Static Drama)时,一般是力图解释其理论内涵,指出其是一种专写心灵世界的戏剧而已。然陈瘦竹却把“静的戏剧”放置于整个西方戏剧史与近代社会的发展中,他指出“静的戏剧这个名词,虽由梅特林克初次提出,但是静默(Silence)在戏剧上的妙用,却是古已有之。”(12)他梳理了从埃斯库罗斯到狄德罗对于“静默”的运用,然其紧接着告诉我们这种“静默”与“静默戏剧”有本质区别,并指出近代戏剧的转向是近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从根本上排斥外部动作,力图“从人生的表面一直挖掘到心理的灵魂的世界中去”,“探究到真实(The True)方面”,而不满足停留在现实(The Real)上。同时,陈瘦竹亦指出,对于梅特林克戏剧观的理解不应只看到“静的戏剧”这一面,因为梅特林克42岁时曾对其早年主张进行反思,其承认动作依然是舞台上最崇高的法则及最根本的要求。可见,正是基于这种全面的考虑与分析,陈瘦竹对“静默戏剧”的考察十分深刻而具有洞察力,《静的戏剧与动的戏剧》远远超出其时人们对“静的戏剧”研究的水平。而在论及自然主义戏剧时,陈瘦竹则把它与自然主义思想、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联系起来,在分析左拉的自然主义戏剧主张前,先剖析其自然主义小说理论。而在讨论自然主义戏剧理论时,亦与自然主义前的戏剧变革联系起来,指出自然主义戏剧的最大贡献便在于革新了演出方法,在这点上他又发现自然主义戏剧主张其实是狄德罗理论的引申,如此这般给予自然主义戏剧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又如,在研究雨果《欧那尼》时,陈瘦竹在讨论完何为“法国浪漫运动”之后,再来分析何为雨果的浪漫主义主张——“怪诞”说,随后才再浓彩重墨地全面分析《欧那尼》,从演出到剧作情节、结构……这样他不仅说清楚了奇情剧、莎士比亚、古典主义与其之关系,亦让人明白了何以浪漫主义派能凭借《欧那尼》打败古典主义派(13)。而在研究王尔德的喜剧时,陈瘦竹把王尔德置于英国喜剧发展长流中去,在交代王尔德其人、其怪异行为、其所处年代以及唯美运动始末后,给予研究对象充分的同情与理解,再来分析王尔德美学思想及戏剧创作,这样陈瘦竹不仅对王尔德作品的把握准确到位,且对其戏剧思想的挖掘入木三分。其对莎士比亚、契诃夫、奥尼尔等等的研究,莫不如此,囿于篇幅,不再展开讨论。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之“运用”在1949年前,陈瘦竹无论是做戏剧理论研究,还是外国戏剧研究,其都立足于戏剧本体,从戏剧本身出发,强调“在剧中求剧识”的重要性,《静的戏剧与动的戏剧》、《自然主义戏剧论》、《新浪漫派剧作家罗斯当》、《戏剧批评家莱辛》等都曾是轰动一时的好文章。然而,人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自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对学界、思想界的影响远甚于前,马克思主义方法几乎成了各门学科通行的研究方法。陈瘦竹亦“受到”影响,50年代初,其曾设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外国戏剧和中国戏曲和话剧,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由于此言出自陈瘦竹之文《戏剧理论文集·后记》,如果我们不假思索,便会真以为他1949年后便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其主导方法。然本文在综观其全部论文后发现,此言恐怕只是陈瘦竹的“障眼法”而已,他在写于五、六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欧洲戏剧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戏剧》、《左联时期的戏剧》等文中,确实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来讨论一些戏剧现象,这些论文的局部也似乎真的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而从其作于八十年代的论文之细微处亦能看出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痕迹。但尽管如此,陈瘦竹并未从整体上扭转其原来的研究思路与治学方式,这点在老一辈学者中尤属难能可贵。陈瘦竹翻译《戏剧理论》时,很是欣赏此书,对“其中一些唯心主义观点”亦“赞同”(14)。的确,此书对陈瘦竹影响非同小可,其书大体分为“西欧戏剧理论”、“悲剧”、“喜剧”、“悲喜剧”四块,但前三者是其讨论重点。陈瘦竹的研究亦主要集中在这三块,而其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的研究,可以视为其新的扩展。且陈瘦竹研究的主要方法亦不外乎是采纳了尼科尔的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和科学分析的方法,对两千多年来戏剧理论方面的诸多问题做了系统与详尽的论述,且即便是对作品进行分析,尼科尔和陈瘦竹也是着眼于艺术上的分析。据本文统计,收入《陈瘦竹戏剧论集》的文章共97篇,其中写于1942-1948年间的有28篇(15),1949-1977年间的有23篇,1978-1989年间的有47篇。陈瘦竹在1949年前,基本上是按照尼科尔的思路展开研究与讨论的。因“文革”的关系,其在1966-1977年间被批斗摧残、劳改,性命几难保,写作更不可能,且几十年来所积攒的三十多万字札记亦被毁。从1949-1965年的文章中,确实能看得出来陈瘦竹曾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写于1950年的《剧本创作问题》中已有“人类的历史,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的生活,是从矛盾到统一的发展过程”等字句,而在谈及“冲突”概念时,其也引用了列宁、恩格斯有关“冲突”的解释。而《文学和戏剧》(1961年)一文已认为“任何艺术都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论戏剧冲突》(1961年)、《谈戏剧冲突》(1962年)两文所受的影响便更为显明。其实这种影响在八十年代也没有全然泯灭,如写于1988年的《悲剧从何处来——50至80年代英美悲剧观念述评》中便有“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点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悲剧创作和研究的指导思想,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基本上还占统治地位”(16)等字句。但陈瘦竹在五六十年代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运用并非自觉地运用,而是有意识地添加的,他并没有根据形势之需要而随意改变其戏剧观,其在《论戏剧冲突》中反对“今天的戏剧可以不再需要写冲突”之观念,而提倡“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他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戏剧观点也是为了给其论点以强有力的支撑,他曾耿直地指出当时讨论“社会矛盾和戏剧冲突”的误区。而在《历史唯物主义与戏剧——论李健吾同志所谓“经济制约对戏剧的影响”》一文中,陈瘦竹虽承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但觉得“经济制约对戏剧的影响”说法并不准确,其认为“研究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不仅要从经济基础出发,而且还应看到各种上层建筑对文艺的影响”,并从戏剧本身的角度指出李健吾的论据——对于希腊戏剧中的歌舞队兴废的解释是根本错误的,其认为歌舞队的逐渐消失是古希腊戏剧性和动作性逐渐加强的结果,与戏剧的盛衰并无必然联系。而前文所述作于1962年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欧洲戏剧理论》一文,亦为实事求是分析欧洲理论发展经过之力作,并无牵强附会之处。看陈瘦竹的文章,给人一种感觉,他无论是讨论戏剧理论中的概念,抑或是品评剧作家,还是讨论戏剧发展史问题,不但材料、论据、谱系、观点等清晰明了,而且行文灵活自如,在旁征博引中谈笑自如地解决问题,读到最后便有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然其在运用唯物史观、马克思辩证法讨论问题时,却给人一种窘迫的感觉,其行文用意格外让人费解,似乎只是为了运用而平添几笔,并未使他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或新角度。因此,现在我们读陈瘦竹八十年代的文章,并无隔阂,我们发现其依然承续了其四十年代的风格与治学方式,如《象征主义戏剧和现实生活》、《悲剧从何处来》、《悲剧往何处去》、《当代欧美悲剧理论述评》等,它们依然是立足于戏剧本体研究,依然是采用历史与美学的方法,切切实实地讨论戏剧史、戏剧理论问题。如陈瘦竹与高行健商榷“戏剧观”一事便是旁证。陈瘦竹对荒诞派戏剧是素有研究的,《关于当代欧洲“反戏剧”思潮》一文便客观地梳理了荒诞派戏剧发展及其理论主张,然而其却不主张其时戏剧界把荒诞派原装搬到中国舞台,因而他非常严肃地指出“因为《车站》的作者学习《等待戈多》,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宝贵的经验”(17)。其后他又在《〈论戏剧观〉读后》一文中陈述其不赞成这种“戏剧观”之原因,其认为虽然可以“借鉴其中某些形式和技法”,但因为“戏剧观念不只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故无论是何种戏剧观,一定要考虑到舞台的因素。陈瘦竹一直坚持他的“戏剧观”,而这种“戏剧观”自四十年代形成后便没有更改过,其认为戏剧的本质在于动作,冲突,而结构再如何创新也不能抛开塑造人物,因为人物永远是结构的中心,而戏剧归结到底还是需要集中冲突的。因此,陈瘦竹与高行健的分歧不是守旧与革新的冲突,亦不是左与右的冲突,而是“戏剧观”不同、对戏剧本质的理解不同,显然此次论争能从侧面证明陈瘦竹对其戏剧观念的坚持。当然,陈瘦竹也未能全然洗净其所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痕迹,且陈瘦竹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后,其价值观确实有所改变。他在四十年代多是分析作品的艺术性,然在八十年代,其亦注意分析剧作家的思想倾向性,“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在文中的出现,便是最好的证明。又如在研究悲剧时,他忍不住要联系中国实际唱点高调绕上几笔,比如:“当前我国亿万人民正为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而斗争,那么悲剧所歌颂的叱咤风云和崇高善良的正面人物形象,将会给我们以巨大精神力量,鼓舞我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然而,文末所说的“悲剧人物”形象其实并不符合其文中所讨论的“悲剧人物”内涵,本文以为加上如此恐怕更多是出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考虑罢了。五、戏剧批评的新样式陈瘦竹曾提出“应用历史的、比较的和艺术的方法研究文学,这样的文学评论就有立体感、透视力和审美性”。所谓“运用历史手法,必然要求将作家同其作品放在当时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比较研究,从相似或相异的作品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作家所接受和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成效得失以及作家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文学不是抽象的思想材料,而是生动的艺术作品,必须以情动人,使人在美感中接受教育。我们将某一作家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时,除思想外,必须强调艺术分析,细致分析创作过程、结构方式、遣词造句以及语言的色彩和音律,充分揭示其美学特征。”(18)的确,陈瘦竹以“历史观念与美学观念相结合研究中国现代戏剧文学”,提高了“现代戏剧文学研究学科的理论品位”(19)。那么,陈瘦竹又是如何进入剧本分析的呢?他提出在展开剧本分析之前,首先要学会看剧本,那怎样看呢?陈瘦竹十分赞同英国玛乔丽·包尔顿的剧本为“走动的文学”之观点,即“剧本并不真正是专供阅读的文学作品。真的剧本是立体的,它是在我们眼前走动的和说话的文学”。因戏剧的生命在舞台,陈瘦竹去剧专任教后,便意识到“必须建立演出观点和培养舞台敏感,才能正确分析剧本”(20)。在长期摸索中,陈瘦竹总结出科学的读剧方法:“我的经验是分三步:一、竖过来看;二、拆开来看;三、合起来看。”所谓“竖起来看”,即“看剧本时如同看演出一样”,“尽可能地联系演出情况,要将剧本的语言形象,变为演出中的舞台形象”。而“拆开来看”,即“根据主要剧中人的上下场而将每一幕分成若干场面加以分析”,在这样的细细分析研究中,便可以对于剧本的主题、语言的特色、编剧的技巧及剧作家的风格逐步深入理解。而“合起来看”,就是“将各场各幕中的戏剧冲突贯串起来,将主题思想的各个侧面集中起来”(21),而其根本目的便在于深刻理解剧中人。由于独特的研究方法加上科学的剧本阅读法,陈瘦竹在展开戏剧评论时,每每点面兼顾,既能放之于宏观背景之下,又能聚焦于一点上,因此其对剧作的分析,不仅能细致到位,亦常常能挖出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如陈瘦竹在讨论完《郭沫若的历史剧》、《再论郭沫若的历史剧》之后,又把郭沫若置身于世界戏剧发展之中来讨论其悲剧创作的历史地位,认为其“不仅在我国话剧创作中独树一帜,而且在现代世界剧坛上也大放异彩”(22)。因自易卜生和奥尼尔后,欧洲近代悲剧渐趋衰落,后又走向荒诞派如《等待戈多》等,因此他便认为郭沫若这种崇高阳刚的悲剧,在“悲剧衰亡”论笼罩的世界剧坛,具有着肯定意义的。以其丰富的学识、独到的眼光加之犀利的笔锋,陈瘦竹所写的戏剧批评已不再是单纯的“戏剧评论”,其不仅纠正了时人惯以评论小说的方法评论戏剧之弊病或品评式的戏剧评论,还建立起了新的戏剧批评模式,把戏剧批评往科学化道路上推进了一大步。比如“他的田汉研究(1958年作,1960年出版)'在田汉研究史上是一个创举。它意味着田汉的话剧研究已经由零星的片断的研究进入整体的系统的研究’,'它结束了过去只重单篇鉴赏的局面,开创了综合研究的新路’”(23)。在《田汉的剧作》一文中,陈瘦竹把对田汉剧作的分析与田汉的生平经历结合起来,在勾勒出其剧作发展线条的同时,亦展开细部剖析,把田汉放在其所处年代,把其剧作放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笔锋犀利,既深刻又合情合理,即便今天读来,有些观点依然值得我们重视,不失其研究价值。而后,《关于田汉剧作评价问题》、《且说〈南归〉》两文则把田汉研究置于世界学术研究的背景下,开拓了田汉研究者的视野,陈瘦竹首次注意到了外国学者康斯坦丁·董葆中对田汉的研究,其力图改变国内学者对田汉的轻视态度,又极力纠正外国学者对其评价的偏颇之处,可见其对田汉研究的水准提高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又如,其时对丁西林喜剧的研究十分零散,陈瘦竹在1957年写了《丁西林德喜剧》一文,对丁西林喜剧艺术作出了完整而客观的评价与分析。其按年代与题材把丁西林的喜剧分为两个时期,注意到时代影响了其剧作风格,指出后期的剧作因时代环境的变化,时已进入抗战时期,因此它们比初期的喜剧更具有现实性。而后,陈瘦竹进入到对其精湛的语言与结构艺术之分析,尤其指出其结构的巧妙性——“善于将矛盾推到极端,造成似乎难以打开的僵局,然后很巧妙地翻将过来,在抑扬反正之间,产生很强烈的喜剧效果”,而“戏剧的嘲弄”又加强了喜剧效果。然陈瘦竹并不满足于此,其常常保持着对其所关注问题的强劲兴趣。其亦注意到国外学者刘绍铭博士的丁西林研究文章《作为情境喜剧的〈压迫〉:丁西林》,在赞扬刘绍铭细致分析的方法之后,却不赞同他的丁西林受法国巧凑剧影响之观点,指出“戏剧情境是剧中人物在某种环境中所形成的某种矛盾或统一的关系,情境随着人物关系而有变化”,他先详细解剖《压迫》的结构,然后才绕到“巧凑剧”的渊源与流变,指出《压迫》是世态喜剧或机智剧,而非“情境喜剧”或“巧凑剧”。在此文中,陈瘦竹深厚的理论功底及细部剖析能力,无疑为此篇驳论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研究戏剧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这就太多了,下面给你列出来几个,你自己选择吧。不过最好还是设定一个自己擅长的范围。心理蒙太奇与当代影视剧创作“英模电影”类型模式初探中国特色的都市情景喜剧——电视剧《家有儿女》的艺术贡献从冯氏电影看中国商业电影的出路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方言与电影创作的关系电影《集结号》的剧作特色古希腊文学中的悲剧精神希腊悲剧的文化精神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蕴涵莫里哀喜剧的创造特色荒诞派戏剧的风格分析《等待戈多》的主题解析论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论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追求电影《人生》的创作特色论西部电影的发展与走向电影《超强台风》的得与失电影《老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论蒙太奇电影美学学派的核心理论对电影发展的贡献论张艺谋与中国电影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诗意倾向简析论电影《阿妹的诺言》人生价值取向从电影市场看中国当代影视文化发展趋势影像之侠:新武侠电影综述国产电视剧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从全球化和多元化看奥斯卡奖关于中国“地下电影”的文化解析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贾平凹小说的艺术特色沈从文的审美追求《雷雨》中的雷雨性格——繁漪的形象塑造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偶然性的运用武士道对日本电影的影响

论文的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国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 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 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 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1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1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 文化 意蕴 13. 论《包法利夫人》 1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1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1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1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 1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2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二) 1.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 3.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4.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5.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6.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7.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8.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9.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 10.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11.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12.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13.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14.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15.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16.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17.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19.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三) 1. 古希腊神话 传说 中的文化精神 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 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 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7. 试论__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 8. 但丁与__文化 9. 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 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 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 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 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论文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论文不论是否登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我国实行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的在于维护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解决因著作权归属造成的著作权纠纷,并为解决著作权纠纷提供初步证据。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a.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c.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d.报纸文章 论文种类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专题型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论辩型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综述型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综合型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