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麦遗传物种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小麦遗传物种论文参考文献

首页智能降重人工降重论文查重登录注册首页 > 正文水稻雄蕊雌蕊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一、水稻雄蕊雌蕊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王昌健[1](2020)在《水稻花器官发育基因DPS2的鉴定和基因定位》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单子叶模式植物,其花器官的形成和发育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对水稻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水稻花发育的调控机理,也在未来高产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中,我们从在CJ06和TN1的代换系中发现一个雄蕊和雌蕊发育缺陷的不育突变体,将该突变体命名为dps2(defective pistil and stamens 2)。在大田常规种植条件下比较了突变体dps2和野生型CJ06的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及花器官形态特征;扫描电镜及石蜡切片观察花药结构并用染色法观察花粉和胚囊的育性;利用图位克隆方法进行基因精细定位;结合转录组测序和RT-PCR分析了花发育相关基因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如下:dps2突变体抽穗期变长,小穗内稃和外稃发育正常,不能正常开颖扬花,成熟期小穗内部有花器官残留,且不能正常结实。突变体dps2其它农艺性状如株高、分蘖数、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无明显改变。dps2突变体雄蕊出现不同程度的皱缩,颜色透明呈浅黄色,雄蕊的数目增多,雌蕊皱缩且柱头数目增多;进一步观察发现,dps2突变体花药腔室塌陷,外表皮细胞褶皱且排列不规整,外表面光滑且没有蜡质和角质等线状物质分布,内无可见小孢子,亦有部分花药能形成腔室,花粉粒也无淀粉积累呈干瘪状,故突变体仅少量花粉具有活性。此外,dps2突变体的胚囊发育受到影响,胚囊中央无极核结构并出现细胞退化的痕迹。遗传分析发现dps2突变体受隐性单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我们将DPS2基因定位于第4号染色体短臂上 Kb的区间内,该区间内未见报道的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dps2突变体中731个基因上调,1679个基因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生物代谢、生物调节过程等,其中9个基因涉及生长素的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dps2突变体中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TDD1的表达显着降低,生长素响应基因OsIAA3、OsARF11、OsARF3、OsARF15的表达显着升高,MADS-box基因家族中的B类基因OsMADS2、OsMADS4、OsMADS16和E类基因OsMADS1、OsMADS6、OsMADS7、OsMADS8在dps2中的表达显着升高。以上结果表明DPS2的突变可能影响生长素的合成或代谢,dps2突变体的雄蕊及雌蕊均发育异常,最终导致不育。推测DPS2可能在水稻第3轮雄蕊发育和第4轮雌蕊发育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杨芊[2](2020)在《TaWin1基因在小麦花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文中指出雄蕊是植物体内重要的花器官,它的生长发育情况直接影响植株的繁育和农作物的产量。雄性不育是由于雄蕊发育异常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且普遍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种现象,在农作物杂交育种研究中,雄性不育系对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因此,研究小麦雌雄蕊的发育对改良小麦品质和提高小麦产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麦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突变体(HTS-1)是彭正松教授在培育小麦三雌蕊(TP)近等基因系CSTP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一个新的突变体。HTS-1的小花中雄蕊全部或部分同源转化为雌蕊,故其雌蕊数目一般为4-6个。因此该突变体全部或部分不育,在自然状态下,平均结实率仅为。遗传分析发现,该突变体至少由2个隐性基因控制(Pis1和hts),与细胞质遗传无关。其中Pis1基因已被定于2D染色体上并且控制着三雌蕊小麦的三雌蕊性状。而hts基于已被定位在4A染色体上的一个的区间,结合前期的转录组分析,在该定位区间内找到了一个在雄蕊化雌蕊(PS)中表达量异常高的基因,即TaWin1基因。因此推测TaWin1基因的过表达会引起小麦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为了进一步探究TaWin1的功能,本研究以三雌蕊近等基因系CSTP、CM28TP和小麦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突变体HTS-1为实验材料,采用基因克隆、外源乙烯利与1-甲基环丙烯处理、Real-time PCR检测及转基因拟南芥等方法分析了TaWin1基因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TaWin1基因在CM28TP和HTS-1中的序列相似性为,其唯一的区别为在HTS-1中TaWin1基因的ORF下游区段插入了两个胸腺嘧啶(T)。因此TaWin1基因在CM28TP和HTS-1中的片段大小为883bp和885b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408bp。在整个编码区中,TaWin1的氨基酸序列与节节麦 Win1的相似度最高为,与花药野生稻 Win1和高粱 Win1的相似性分别为和,与玉米 Win1相似性为,与拟南芥亚型 Win1相似性为,与水稻 Win1的相似性为。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TaWin1蛋白与节节麦 Win1、花药野生稻 Win1、水稻 Win1、高粱 Win1及玉米 Win1同属一类。且TaWin1与节节麦 Win1亲缘关系最近,因此进一步证实了TaWin1与Win1属于同一基因家族成员。Real-time PCR分析表明,与雌蕊(P)和雄蕊(S)相比,TaWin1基因在HTS-1的雌蕊化雄蕊(PS)中的表达量最高,约为正常雌蕊(P)的194倍,正常雄蕊(S)的86倍。2、利用乙烯利和1-甲基环丙烯(1-MCP)分别处理CSTP和HTS-1,其雌雄蕊性状发生明显变化,未经任何处理的HTS-1雌蕊化率为为,经1-MCP处理的HTS-1雌蕊化率为,经乙烯利处理的CSTP雌蕊化率为。经过1-MCP处理的HTS-1较未经任何处理的HTS-1的雌蕊化现象降低了,经乙烯利处理的CSTP较未经任何处理的CSTP的雌蕊化率升高。利用Real-time PCR分析了乙烯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CO2、CTR1及EIN2在HTS-1的幼穗中的表达量较CSTP高,HTS-1经过1-MCP处理后其表达量下降,CSTP经过乙烯利处理后其表达量其表达量上升。ETR1和SAM基因在HTS-1的幼穗中表达量明显高于CSTP,HTS-1经1-MCP处理后表达量下降。ETR和SAM基因在经乙烯利处理的CSTP和未处理的CSTP幼穗中表达量均较低,且差异不明显。ACS的在HTS-1中的表达量高于CSTP(约6倍),经过1-MCP处理后HTS-1的表达量显着升高。经乙烯利处理的CSTP幼穗中ACS的表达量较未处理的CSTP升高。在所测定的6个基因中,EIN2基因的表达差异最为明显,EIN2基因在1-MCP处理的HTS-1中其表达量较未处理的HTS-1下调了约15倍,在乙烯处理的CSTP中其表达量较未处理的CSTP上调了约16倍。TaWin1基因在HTS-1的幼穗中表达量高于CSTP。HTS-1经1-MCP处理后其幼穗中TaWin1基因的表达量上调约倍。而CSTP经乙烯利处理后幼穗中的TaWin1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变化。3、利用转基因拟南芥技术进一步分析TaWin1基因的功能,结果发现在拟南芥中TaWin1基因的过量表达导致拟南芥出现了一系列表型上的变化,如花丝和花梗长度明显缩短、花丝退化、花丝降解等。利用Real-time PCR分析了拟南芥中乙烯合成的三个关键酶基因AtACO2、At ACS和AtSAM在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除At ACO2基因外,其它2个关键酶基因AtACS和At SAM在转基因拟南芥中均上调表达。这说明TaWin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拟南芥中乙烯的合成。杨绮文[3](2019)在《水稻畸形颖壳突变体agl1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稻籽粒形态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水稻畸形颖壳突变体agl1(Abnormal glume 1)和野生型沈农9816为试验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扫描仪、扫描电镜等仪器对突变体进行结构观察,同时分析突变对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对突变性状基因进行定位克隆。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agl1外稃如镰刀状向内弯曲,内稃退化,部分被外稃包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呈双浆片状态,突变体的雄蕊略发白,长度相对野生型较短,雌蕊膨大。2.与野生型沈农9816相比,突变体agl1的花粉活力明显降低,花粉多呈不饱和的畸形状态。在单位面积内,野生型花粉聚集且饱满,突变体agl1花粉分散,数目明显少于野生型。单位面积内,野生型花粉活力为,突变体agl1花粉活力为。3.与野生型沈农9816相比,突变体株高变矮;与野生型沈农9816相比,剑叶叶夹角增加约20%,叶宽增加了18%左右。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agl1的穗长相对较短,穗重明显低于野生型沈农9816,沈农9816的千粒重是,突变体agl1的千粒重仅有,差异显着。突变体的糙米籽粒小且畸形,突变体agl1的蛋白质明显高于野生型的,但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低于野生型沈农9816。4.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突变体基因agl1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分子标记和之间,遗传距离为 M。通过对区域内的OFR分析和预测,发现基因LOC_Os02g56610编码类DUF640结构域基因,调控水稻内外稃发育。对基因LOC_Os02g56610进行测序,发现突变体agl1在外显子上有一个碱基的替换(C→T),导致氨基酸翻译异常,由甘氨酸转变为谷氨酸,这可能是造成性状变异的原因。

着丝粒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导染色体与微管的连接,并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在种属间远缘杂种中,通常只有来自双亲一方的 着 丝粒特异组蛋白 CENH3 (centromere-specific histone 3) 基因表达并形成功能蛋白,整合到染色体特定的区域,形成有功能的着丝粒。双亲着丝粒序列差异过大,可能引起受体物种CENH3蛋白不能正常整合到外源染色体上形成功能着丝粒区,导致外源染色体的丢失(Sanei et al. 2011)。近日,张学勇团队在小麦族着丝粒DNA序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着丝粒反转录转座子 CRW 和 Quinta 是小麦着丝粒DNA组成的核心序列,与CENH3蛋白向小麦染色体的整合密切相关(Liu et al . 2008; Li et al . 2013)。

远缘杂交是作物品种改良的重要育种方法,在过去的100年里,科学家将小麦与许多近缘种属植物进行了杂交,其中十倍体长穗偃麦草( Thinopyrum ponticum )是小麦育种中利用最成功的多年生物种,从其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多个易位系和新品种,并培育出部分双二倍体(Partial amphiploids, 也称八倍体小偃麦)。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小麦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容易出品种的机制并不清楚,为了揭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容易产生易位系的原因,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李振声院士团队合作,以着丝粒为切入点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小麦着丝粒关键序列 CRW 和 Quinta 的同源序列广泛存在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着丝粒区,但后者也有一些比较特异的着丝粒序列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基因组复杂,其着丝粒序列也不清楚。研究人员首先通过Southern杂交发现小麦着丝粒反转录转座子 CRW 和 Quinta 广泛存在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及可能的祖先种中,但在大麦中确极少(图1)。随后,通过筛选着丝粒区特异BAC和ChIP-seq技术分别对二倍体拟鹅观草(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供体之一, St )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着丝粒分析。发现除 CRW 和 Quinta 外,还有三类反转录转座子( Abigail , Abia 和 CL135 )和卫星重复序列( CentSt )也是偃麦草着丝粒特异序列(图2、图3)。                                    图1. CRW (A)和 Quinta (B)在小麦、偃麦草及其近缘野生种中的分布(上标代表不同小麦族植物的基因组)

图 2 .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A)、中国春(B)、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小偃693(C)和小偃784(D) ChIP-seq着丝粒相关序列富集图

2.八倍体小偃麦中着丝粒DNA序列处于快速进化之中

为了探究从长穗偃麦草到八倍体小偃麦中着丝粒是否发生变化,研究人员通过免疫染色和DNA原位杂交对20世纪70年代培育的小偃693和小偃784进行了着丝粒序列分析,发现在小偃693中, CentSt 、 Abigail 和 Abia 仍保持与CENH3蛋白的结合能力,而在小偃784中 CentSt 和 Abia 基本丧失了这种能力,说明在 新物种中着丝粒DNA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和调整,着丝粒DNA序列组成并非是永恒不变的(图3)。

图3. CRW , Quinta , Abigail , CentSt , Abia 和 CL135 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中国春、小偃693和小偃784细胞核中与CENH3的共定位分析

3 .研究进一步证实E和St是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两个基本基因组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基本基因组组成是一个争论了很久的问题。 张学勇等(Zhang et al. 1996)在GISH、八倍体杂种F1染色体配对、同工酶及分子标记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 StStEeEbEx 作为其基本基因组组成,但陈勤等认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只有 St 基因组片段,而无完整的 St 基因组, 并用 JJJJsJs 表示( J≈E,S=St )(Chen et al. 1998)。 通过同一细胞的多重原位杂交分析,张学勇团队发现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中, St 基因组染色体富含 Abigail 和 CentSt ,而 E 基因组染色体富含 CRW 和 Quinta ,进一步说明以 StStEeEbEx作为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基因组更为合理,也说明着丝粒区域是多倍体中亚基因组分化的核心区域 (图4)。

图4. Abigail , Quinta , CentSt 和 CRW 在十倍体 长穗偃麦草基因组中的分布

2019年6月30日国际著名植物学刊物《 The Pant Journal 》以题为“ Plasticity in Triticeae centromere DNA sequences: a wheat × tall wheatgrass (decaploid) model ” 在线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说明供体和受体着丝粒序列的同源性可能更有利于外源基因的成功转移,为今后远缘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思路。 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赵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郝薇薇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张学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1622的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Chen, Q., Conner, ., Laroche, A. and Thomas, . (1998) Genome analysis of Thinopyrum intermedium and Thinopyrum ponticum using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enome , 41 , 580-586.

Li, B., Choulet, F., Heng, Y., Hao, W., Paux, E., Liu, Z., Yue, W., Jin, W., Feuillet, C. and Zhang, X. (2013) Wheat centromeric retrotransposons: the new ones take a major role in centromeric structure. Plant J , 73 , 952-965.

Liu, Z., Yue, W., Li, D., Wang, ., Kong, X., Lu, K., Wang, G., Dong, Y., Jin, W. and Zhang, X. (2008)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retrotransposons at wheat centromeres and pericentromeres. Chromosoma , 117 , 445-456.

Sanei, M., Pickering, R., Kumke, K., Nasuda, S. and Houben, A. (2011) Loss of centromeric histone H3 (CENH3) from centromeres precedes uniparental chromosome elimination in interspecific barley hybrid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108 , E498-505

Zhang, X., Dong, Y. and Wang, . (1996) Characterization of genomes and chromosomes in partial amphiploids of the hybrid Triticum aestivum x Thinopyrum ponticum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ozyme analysis, and RAPD. Genome , 39 , 1062-1071.

来自知网作者唐海峰摘要HTS-1是一种新型的小麦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突变体,与普通小麦不同的是它的雄蕊部分或者全部同源转化为雌蕊,甚至我们可以在HTS-1中发现没有雄蕊但出现6个雌蕊或者6个雌蕊化结构的小花。因此HTS-1在研究小麦育种和花发育中具有很重要的...更多关键词小麦;基因分型测序(GBS);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突变体;Win基因收藏全部来源 求助全文知网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利用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基因hts《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 被引量: 0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小麦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QTL发掘及近等基因系创制莫洪君 -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 被引量: 2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小麦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QTL发掘及近等基因系创制莫洪君 - 四川农业大学 - 0 - 被引量: 0小麦硒含量控制基因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裴英 - 《四川农业大学》 - 2016 - 被引量: 0应用快速切片法观察芍药不同花型品种花芽分化进程张建军,赵芮,朱炜,... - 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 - 2018 - 被引量: 0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株高QTL定位于春淼张勇王好让杨兴勇董全中薛红张... - 作物学报 - 2022 - 被引量: 0鱼类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的研究进展陈军平胡玉洁王磊田雪李学军 - 水产科学 - 2020 - 被引量: 0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粒重QTL分析陈建省,田纪春,陈广凤,...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 被引量: 61一个新的水稻叶片和雌蕊发育异常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罗琼,王文明,肖晗,... - 《科学通报》 - 2001 - 被引量: 84基于SLAF-seq的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品质性状的QTL定位李俏,潘志芬,高媛,... - 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 - 0 - 被引量: 0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福建百香果品种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魏秀清,李亮,熊亚庆,... -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 被引量: 0小麦眼斑病抗性基因Pch1和供体的遗传图谱及Pch1转移片段的遗传多样性魏乐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2010 - 被引量: 0两份水稻花器官突变体的形态学观察、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张绪梅 - 2003 - 被引量: 15割手密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黑穗病QTL定位杨翠凤 - 《广西大学》 - 2015 - 被引量: 1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蘖成穗的QTL定位胡洋山 - 四川农业大学 - 0 - 被引量: 0基于QTL作图与NGS-based BSA解析月季重瓣性状的形成机制姜珊 - 四川农业大学 - 0 - 被引量: 0万寿菊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育种应用何燕红 - 四川农业大学 - 2010 - 被引量: 3桃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雌蕊败育性状的定位乔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003 - 被引量: 8芦笋雌雄花发育转录组分析及性别决定相关miRNA靶基因的鉴定秦力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016 - 被引量: 4扁豆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花序发育的生理学研究袁娟 - 2009 - 被引量: 7木绣球与荚蒾杂交的生殖生物学研究程甜甜 - 山东农业大学 - 2014 - 被引量: 1天山樱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李春侨 - 新疆农业大学 - 0 - 被引量: 0利用EST-SSR分子标记构建小麦遗传图谱代畅 - 西华师范大学 - 0 - 被引量: 0基于两个RIL群体的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吕栋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 - 被引量: 0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定位连俊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016 - 被引量: 2陆地棉×毛棉种间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Khan,Muhammad Kas...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2013 - 被引量: 1西瓜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三个果实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精细定位李兵兵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0 - 被引量: 0小麦抗条锈新基因YrTp1和YrTp2的发现和分子标记定位殷学贵 - 2005 - 被引量: 10鸭茅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开花基因定位谢文刚 - 2013 - 被引量: 5

作物遗传育种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遗传论文 我给你

成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无不包含着两大元素——人和语言。首先是策划人,通过这类的节目发现了人,发现了人的话语,发现了话语中人的魅力。而支撑和驾驭这类节目的是“甚至比策划人显得还要重要”的节目主持人。当然,这里的“人”并不是单指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人,而是包含了以下这几个层面的人

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说明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或工程设计,对所取得成果的科学表述,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其撰写在参照国家、各专业部门制订的有关标准及语法规范的同时,应遵照如下规范:1.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论文(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目录、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部分。 目录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 题目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5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摘要是对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一般为300字左右。 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应在摘要中出现。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论文正文论文正文包括前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绪论(或前言)绪论应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提出问题。 论文主体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内容及其论证分析等。 结论(结果与分析)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应突出论文(设计)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等。结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不加章号。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反映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为主。 致谢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附录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如公式的推导、程序流程图、图纸、数据表格等)可编入论文的附录中。2.书写及打印要求 论文书写论文(设计说明书)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210×297㎜)复印纸打印。其中上边距25㎜、下边距25㎜、左边距25㎜、右边距25㎜、页眉15㎜、页脚15㎜。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单倍行距。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用小五号字体。目录、摘要、关键词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编排。论文错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于万分之一。 目录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正文章、节题目(农、理、工科类要求编写到第3级标题,即□.□.□。文、法、经、管科类可视论文需要进行,编写到2~3级标题)、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目录题头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章节题序及标题用五号宋体。目录打印示例见附录。 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摘要与关键词单独成页置于目录后,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摘要、关键词题头均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具体内容,内容文字用五号宋体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关键词各词条间用分号“;”隔开。 论文正文 章节及各章标题章节标题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层次层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少为宜。各层次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孤行)。层次代号格式要求参照表2-1和表2-2。表2-1 农理工科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章 1□××××× 顶格,四号黑体节 □××××× 顶格,小四号黑体条 □××××× 顶格,五号黑体款 □××××× 顶格,五号黑体□□×××××××××××××××××××××××××××××××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项 (1)×××× 顶格,五号宋体□□×××××××××××××××××××××××××××××××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表2-2 文法经管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章 一、××××× 顶格,四号黑体节 (一)×××× 顶格,小四号黑体条 □□1.××××× 空两格,五号黑体□□×××××××××××××××××××××××××××××××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款 □□(1)×××× 空两格,五号黑体□□×××××××××××××××××××××××××××××××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项 □□①□××××× 空两格,五号宋体□□×××××××××××××××××××××××××××××××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引文是论证的辅助手段,应忠于原意,表达完整,准确切题。在论文中引用文献时,应在引文处标注被引用人的姓名和被引用文献发表的年份。若所引用文献只有1-2名作者时作者姓名全部列出(外文文献只列姓氏),当所引用文献作者有3名及3名以上时,只列第一作者,后加“等”字以示省略。如“(梅明华,2002)”,“(梅明华和李泽炳,2001)”,“(梅明华等,2002)”,外文文献引用作同样处理,如(Smith,1990),(Smith and Jones,1992),(Smith et al.,1993)等。 书写格式在论文(设计)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引用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与文中引用文献一一对应。参考文献题头用黑体四号字居中排写,其后空一行排写文献条目。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2001a”、“2001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超过3人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后面加“等”字以示省略,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隔开。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缩写,并省略缩写点,空一个字符。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确有引用必要,须在脚注中说明引用。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句号用中文全角状态下的“.”表示,所有西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标点符号用西文状态下的符号,后空一格。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报纸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在线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公式原则上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顶格书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并在公式后靠页面右边线标注,如第1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附录2中的第一个公式为“(②-1)”等。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公式较长时在等号“=”或运算符号“+、-、×、÷”处转行,转行时运算符号书写于转行式前,不重复书写。公式中应注意分数线的长短(主、副分线严格区分),长分线与等号对齐。公式中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应给予注释,注释的转行应与破折号“——”后第一个字对齐,格式见下例:式中 Mf——试样断裂前的最大扭矩(N•m);θf——试样断裂时的单位长度上的相对扭转角 插表表格一般采取三线制,不加左、右边线,上、下底为粗实线(1磅),中间为细实线(磅)。比较复杂的表格,可适当增加横线和竖线。表序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个插表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居中排写,采用黑体小五号字。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到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可采用通栏处理方式。文法经管类论文插表在表下一般根据需要可增列补充材料、注解、资料来源、某些指标的计算方法等。补充材料中中文文字用楷体小五号字,外文及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小五号字。 插图插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及专业标准,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 图题及图中说明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图图号为“图1-1”等。图题置于图下,图注或其他说明应置于图题下方。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图题用黑体小五号字。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编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标识并置于分图之下。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号,采用揩体小五号字。 插图编排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应编排在正文提及之后,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 照片图论文中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不得采用复印方式。照片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对显微组织类照片必须注明放大倍数。 附录附录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或“附录一”、“附录二”等,用四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排写,其后不加标点符号,空一行书写附录内容。附录内容文字字体字号参照正文要求。附录1 目录示例(空一行)目□录(4号黑体居中,不加粗)(空一行)□□摘要(5号宋体)……………………………………………………………………………1□□关键词(5号宋体)……………………………………………………………………………1□□Abstract(5号宋体)……………………………………………………………………………1□□Key words(5号宋体)……………………………………………………………………………1□□前言(5号宋体)……………………………………………………………………………11□材料与方法……………………………………………………………………………………………□材料………………………………………………………………………………………………□方法………………………………………………………………………………………………□育性的观察………………………………………………………………………………□有丝分裂计数……………………………………………………………………………□减数分裂观察……………………………………………………………………………□统计方法…………………………………………………………………………………32□结果与分析……………………………………………………………………………………………□花色和育性………………………………………………………………………………………□有丝分裂计数………………………………………………………………………………… □染色体数分布及两代间变化 …………………………………………………………□植株类型及两代间变化……………………………………………………………□F5代不育群体与可育群体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比较…………………………………□减数分裂的初步观察……………………………………………………………………………63□讨论……………………………………………………………………………………………………□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雄性不育的思考……………………………………………………□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稳定方向的思考……………………………………………………□向偶数染色体方向稳定…………………………………………………………………□向异源双二倍体方向稳定……………………………………………………………… □关于杂种育性水平逐代提高的可能原因……………………………………………………7参考文献……………………………………………………………………………………………………8致谢…………………………………………………………………………………………………………8附录……………………………………………………………………………………………10附录2 论文摘要及关键词示例(中、英文)萝卜与甘蓝属间杂种后代的细胞学观察(小2号黑体居中)(空一行)摘□要(4号黑体居中)(空一行)□□以萝卜甘蓝属间杂种后代为材料,研究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F5代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为18至38,其中以36最多,占,主要集中于38,37,36和34;F6代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明显减小,在30至38之间,其中以36最多,占,主要集中于37、36和35。F5代群体中,2n=36的植株最多,占,其次是2n=38的植株,占;F6代群体中,也是2n=36的植株最多,占,……(5号宋体,单倍行距)(空一行)关键词(4号黑体居中)(空一行)□□萝卜;甘蓝;属间杂种后代;细胞学;育性(5号宋体)(空一行)Cytological study on the intergeneric hybrid progenies between Raphanus sativus and Brassica oleracea(空一行) 〔3号Times New Roman居中,单倍行距〕Abstract(4号Times New Roman居中)(空一行)□□The intergeneric hybrid progenies of Raphanus sativus × Brassica oleracea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variation of chromosome numbers of ovary cell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In the plants of the F5 generation, chromosome numbers ranged from 18 to 38,and the cells with 36 chromosome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 Most of the cells were those with chromosome numbers 38,37,36 and 34. In the plants of the F6 generation, the range of chromosome number decreased evidently, which was from 30 to 38. The cells with 36 chromosomes were the highest (). Most of the cells were those with chromosome numbers 37,36 and 35. In the F5 generation, the plants with 2n=36 as the highest chromosome number were the most frequent (), and those with 2n=38 were the second (). In the F6 generation, the plants with 2n=36 as the highest chromosome number were again the highest () …… (5号Times New Roman,单倍行距)(空一行)Key words(4号Times New Roman居中)(空一行)□□Raphanus sativus;Brassica oleracea;intergeneric hybrids;cytology;fertility(5号Times New Roman)附录3 论文格式示例(农、理、工科类用)1□标题(正文第1章标题, 4号黑体,上下间距为:段前行,段后行)□□×××××××××(5号宋体,单倍行距)××××××××××××××××××××××××××××………1.1□××××××(正文2级标题,小4号黑体)□□×××××××××(5号宋体)××××××…………□××××(正文3级标题, 5号黑体)□□×××××××××(5号宋体)×××××××××××××××××××××××××××××××………2□×××××××(正文第2章标题,要求同上)□□×××××××××(5号宋体)×××××××××××××××××××××××××××××××××××………(正文后空一行)参考文献(4号黑体居中)(空一行)[1]□××××××××××××(5号宋体)[2]□×××××××××××××××××××××××××××××××××××××××××××××××××[3]□××××××××××××××××××××××…………致□谢(4号黑体居中)□□×××××××××(5号宋体,单倍行距)××××××××××××××××××××××××××××…………附录:(另起一页,4号黑体,顶格)注:文中表格与插图格式严格参照规范要求。附录4 论文格式示例(文法经管类用)一、标题(正文第1章标题, 4号黑体,上下间距为:段前行,段后行)□□×××××××××(5号宋体,单倍行距)××××××××××××××××××××××××××××………(一)××××××(正文2级标题,小4号黑体)□□×××××××××(5号宋体)××××××…………□□1.××××(正文3级标题, 5号黑体)□□×××××××××(5号宋体)×××××××××××××××××××××××××××××××………□□(1)××××(正文4级标题,5号黑体)二、×××××××(正文第2章标题,要求同上)□□×××××××××(5号宋体)×××××××××××××××××××××××××××××××××××………(正文后空一行)参考文献(4号黑体居中)(空一行)[1]□××××××××××××(5号宋体)[2]□×××××××××××××××××××××××××××××××××××××××××××××××××[3]□××××××××××××××××××××××…………致□谢(4号黑体居中)□□×××××××××(5号宋体,单倍行距)××××××××××××××××××××××××××××…………附录:(另起一页,4号黑体,顶格)注:文中表格与插图格式严格参照规范要求。附录5 文献综述示例中国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现状(空一行)摘□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烟叶生产和消费国,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发展,市场竞争能力薄弱。面对入世的国际环境,国家加快了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以提高其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本文阐述了我国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烟草企业中MIS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系统、ERP系统以及CIMS等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为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烟草企业;信息化;MIS;ERP(空一行)正文……说明:①综述题目采用小二号黑体字居中排写,后空一行书写摘要及关键词;②摘要、关键词题头为五号黑体字,内容文字为五号楷体字,文中数字及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统一用单倍行距;③页眉设置: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④正文书写及其它格式参照《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附录6 外文翻译示例烟草内山梨糖醇对硼吸收和转移的影响(空一行)□□原文来源:Bellaloui N,Brown P H.Manipulation of in vivo Sorbitol Production Alters Boron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Tobacco.Plant ,119(2):73-74(空一行)译文正文……说明:①译文题目采用小二号黑体字居中排写,后空一行书写“原文来源”,统一用单倍行距;②在题目与译文正文之间必须标明原文来源,原文来源编写参照《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中参考文献编写格式;③“原文来源”首行空两格书写,题头为五号黑体字,内容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④页眉设置: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外文翻译”,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⑤正文书写及其它格式参照《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⑥外文翻译装订顺序为译文在前原文复印件在后,原文复印件应整洁。附录7 参考文献示例(正文后空一行)参考文献(空一行)[1] 王石平,刘克德,王江,张启发.用同源序列的染色体定位寻找水稻抗病基因DNA片段.植物学报,1998,40: 42-50[2]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 edu. cn/pub/wml. txt/.[3] 刘克德.水稻广亲和性遗传基础的全基因组分析及S5位点区段部分物理图谱的构建.[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1998[4]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GB 6447-86文献编写规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5] 张启发.玉米的群体和群体遗传学.见:刘纪麟主编,玉米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264-320[6] 张启发,李建雄.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展.王连铮, 戴景瑞主编, 全国作物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全国作物育种学术讨论会, 北京, 1998,北京:中国农业科技术出版社,1998:1-10[7] 姜锡州.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专利, 881056073.1989-07-26[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9] 蓝盛银,徐珍秀.植物花粉剥离观察扫描电镜图解.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47-48[10] Ahn S, Tanksley S D. Comparative linkage maps of the rice and maize genom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b, 90:7980-7984[11] Foth H D. 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 7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4: 151-159[12] Aldemita R R. Genetic Engineering of rice: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rice and evaluation of a corn pollen-specific promoter using the gusA gene in transgenic rice. (Ph D dissertation). West Lafyatte: Purdue University, 1998[13] Morison J I L.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and stomatal responses to CO2. In: Zeiger E, Farquhar G D, Cowan I R eds., Stomatal Fun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229-251[14] Wang X M. Recombinant DNA sequences encoding Phospholipase. USA patent, 5670366. 1997-09-23[15] Zhang Q, Gao Y J, Yang S H, Ragab R A, Saghai Maroof M A, Li J X, Li Z B. Molecular marker-based analysis of heterosis in hybrid rice. Abstract, 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s 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Rice Biotechnology, 1994, Bali, Indonesia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动物遗传育种学论文

据官网资料显示 ,动物科技学院领导有: 职务:院长职称:教授分管工作: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学科建设、科技开发、外事工作。个人简介:男,1963年生。教授、动物遗传育种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人才,四川省跨世纪青年科技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动物生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会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1982年从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5岁在西德格廷根(Goettingen)大学获博士学位。1989年回国担任科研和教学任务,1993年破格提升为教授,1993和1994在加拿大奎尔夫(Guelph)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在加拿大获青年科学家奖学金。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25篇,论著5部,发表在美国动物科学杂志(. Sci.)上的论文,为国际种猪遗传评估计划提供了必需的基本参数。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论文,为研究猪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农业部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第五届大北农科技奖励之科技成果奖,四川省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1995年被加拿大国际发展署(CIDA)聘请为中国加拿大瘦肉型猪国际合作项目遗传育种技术负责人。1996年被评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1997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资助;1998年当选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2002年被评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6年被农业部畜牧兽医总站聘请为全国猪育种协作组专家组成员;2007年当选农业部第一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委员,并当选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育种与繁殖研究室行业科学家; 2011年培育出四川省第一个获国家审定的天府肉猪配套系。 职务: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职称:教授分管工作:主持党总支全面工作,分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人事、纪检、统战、监察、工会、关工委、招生就业和共青团工作。个人简介:男,1974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指导师、咨询师。1997年从四川农业大学农牧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毕业后留校至今,同年保送攻读四川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农业和农村区域发展。曾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部省级课题10余项,完成雅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乐山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雅安市农业高新园区总体规划、四川汇源集团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规划、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总体规划、南京都市农业功能调整与区域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问题研究、长宁县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2010-2012)、游仙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2010-2012)等课题和项目。在《中国土地科学》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土地利用管理(21世纪教材)》、副主编《资源经济学》等教材4部,出版专著1部。先后3次被评为就业工作校级先进个人,2次被学校评为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职务: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职称:教授分管工作:分管教学、实验室(场、站)、成教、研究生教育及学生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全面工作。个人简介:副书记:李建强院长简介:男, 1964年1月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家禽专委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畜牧兽医协会禽业分会执行会长。1990年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3年获得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晋升为教授。曾先后获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第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青年五四奖章、雅安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四川雅安市委和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主要从事水禽(鸭和鹅)遗传多样性研究、分子生物学、品种资源与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富民推进项目、部省级育种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13项。作为项目第一主持人,成功地选育出遗传性能稳定的天府肉鹅配套系,并于2011年通过了国家级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主持完成的天府肉鹅品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研完成的大型肉鸭新品系选育及配套试验的研究和四川白鹅反季节繁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分获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三等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及ISTP收录论文30余篇。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先后出版《养鸭全书》、《养鹅全书》、《养鸭及鸭病防治》、《养鹅及鹅病防治》、《养鸭关键技术》、《养鹅关键技术》等教材或专著14部。 职务:副院长职称:教授分管工作:分管科研、教代会、安全保卫,并协助院长做好学科建设和科技开发工作。个人简介: 男,1965年10月生。教授、牧草栽培育种专家、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四川省草学会理事长、原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1986年从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2年获四川农业大学草原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1999-2000于瑞典农业大学作博士后,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2004年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作高访,2012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学作客座教授。先后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有25篇为SCI收录。撰写教材专著5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三等奖1项,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1年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同年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2年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考研经验分享

2020年12月,本人参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研究生考试,题型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90501)自主命题,次年5月份顺利上岸。

一、关于考研择校和定专业

我所报考的学校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由于本科所学习的专业是动物科学,对该专业也有一定的了解,与竞争自己不熟悉的专业相比,在有知识背景的情况下显然更具优势,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原因去选择别的专业的学生,无论如何首先是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付出相应的努力。我的本科院校是重点大学,但是我认为考研时选择学习资源更丰富的学校,有更好的学习平台便于今后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陕西杨凌示范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考研情况分析

首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211院校,同样是国家重点学校,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是自主命题,所以报考的人数也是比较多的,对于考研来讲,通过查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简章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2020年招生人数相比2019年来讲,学硕和专硕都增加了100人,2021年共增加了400人,再到21年时针对专硕又增加了100人,对于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保持370人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招收名额增加的幅度相对来说降低了,但是近些年来考研竞争力越来越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所以难度时肯定有的,但是人嘛,总要有些追求的东西,别人可以,自己一定也可以!

三、关于初试复习

在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大三的课程以网上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当时每天在家里听课,很多课程都是提前录好供我们学习,所有课程基本上在七月中旬结束。之后我将学习计划做了大致规划后,正式开始学习是在七月底,可以说是相对比较晚的,以至于在后期背诵的过程中比较着急,大家根据自己情况提早开始,稳扎稳打。我对于该专业的考试计划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一)思想政治理论

在开始学习之前可以对考试大纲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因为考研政治除了时事政治之外基本稳定。在前期主要是以听徐老师为主,资料搭配的是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比较详细部分内容需要自己补充,也可以用的核心考案,与网课顺序一致。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了所有的内容,建议先复习马原,然后是史纲-毛中特-政治经济学。

我在每次看完视频之后会去公众号跟着做题,进一步的把握考点,不要急于背诵,重点是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肖秀荣的1000题出来之后就可以刷题了,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求多但求精,重点是对选择题的练习,通过练习可以把握自己知识点的薄弱之处,进行查漏补缺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在11月份左右就可以买到肖四肖八,对于肖四来说,可以按照考试的标准和时间来进行练习,肖八主要是针对分析题,它的时效性比较强,但是在背诵之后很容易忘记,所以建议大家多重复,还可以结合默写的方式加深记忆。相信自己,Fighting!

(二)英语一

很多人会担心自己的四级还没有通过,对考研英语也没有多少的信心,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英语的四六级和考研英语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对于英语的学习,单词是基础,特别是真题中出现的单词要重点的记忆,作文分为大作文和小作文,很多人也会头疼这部分的学习,大家可以在平时就多积累一些功能语句,并用自己熟悉的词汇将其中的单词进行同义替换,多练习多分析,在考试中主要是对主题思想进行正确地把握,写作语句在尽量保证语法不出现错误的基础之上运用语句。新题型相对来说比较艰难,多关注中心句以及转折递进等具有标志性的词汇等,联系上下文得出答案。

阅读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同样令人头疼,特别是对词汇不熟悉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做完还不清楚文章讲的是什么,所以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分析题干将问题读懂,然后到文章当中进行定位,范围不宜太广,不然很容易干扰答题。在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过多的纠结正确率和时间,在正确率保证的情况下慢慢的提升做题的速度。具体来讲,我听了英语的单词,是通过词根词缀法分别记忆高中低频单词,对于其他的课程我并没有过多的听,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项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课以及练习。

当然,刷题以真题为主,对于自己错误的地方根据答案解析进行改正,弄清楚自己做错的原因。如果单独记忆单词的效果不理想,就可以在刷题这一过程中结合语境进行记忆。如果题刷完了,可以刷英语二的阅读或者再买新的英语一接着刷,同样的不求多但求精,哪怕一天只做一道题也要让自己弄清楚,也是为了保持手感,这样上考场也不慌。

(三)、专业课

我的专业课包括两门,分别是动物生理学(656)和生物化学基础(854)。相对于政治英语这两门考试,专业课所占的分值更大,更需要花心思进行复习。

我在起初准备之时,就将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上,首先就是分块的进行,比如一天先看书中一个章节的内容,将大概的框架列出来,对于疑惑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在听课的过程中进行记录和勾画,重点听自己之前勾画的不理解的内容,如果还是存在疑惑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印象也比较深刻。

我一开始还在听完课后做了笔记,但是由于自身归纳整理的能力有些欠缺,而且没有抓住重点,导致花了时间的同时进度也很慢,这样很容易造成努力的假象来欺自己,建议大家可以多去咨询一些考过的学长学姐,问问他们相关资料也是可以的,如果能拿到他们的笔记,通过咨询就可以知道重点考察的内容,这样节省了很多时间复习也有了重点。如果没有相关的笔记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买一些辅助的资料。

由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自主命题,所以我还买了历年的真题,在刷题过程中同样重点关注它列出来的重点内容以及自己的薄弱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对历年真题出题规律进行总结。随后就是关于背诵的问题,很多时候背完一遍再看到题目的时候还是不会,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记忆内容进行多次重复,内容多也容易混淆,注意区分对比记忆。还可以通过默写来加深记忆,总之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忆。

当然,不同的学校对于专业课实验部分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我来说,在专业课考试题目中也考察了我们实验部分的理论内容,像我一个考中农已上岸的舍友她的专业课实验部分占了一道大题,所以大家也要重点关注实验的内容。

四、复试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采取的是线上复试,当时用的软件是云考场,因此并没有跟老师面对面近距离地接触,但是复试的制度方面还是很严格的,我们采取的是双机位。对于我来说复试的具体要求是学科面试:

1)考察内容:①口头表达能力;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④专业英语基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⑤心理素质;⑥实践(实验)能力

2)面试流程

①考生自我介绍(英语):2-3分钟;

②专业英语考核:考生抽取专业英语面试题库进行现场翻译;

③专业综合知识测试:构建专业知识题库,分主观题和客观题,包括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等课程,考生随机抽取进行回答。

我仍然记得我考试的那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面试顺序,对时间有基本的了解。在那天提前有人接待我,他向我说明了有关的注意情况并且提醒我还有多少准备时间,之后就是按照面试的流程进行,先进行了英语的自我介绍,随后抽取题目进行解答。我记得当时抽取的题目基本都是比较熟悉的,所以过程基本顺利。随后老师会问一些比较平常的问题,比如问了我为什么考该学校、有没有做过实验、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什么是如何写的、还有自身的优点是什么等等。除此之外,同样问到了有关于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的有关内容。建议大家也要对实验部分有所关注。

对于面试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我也简单说一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首先衣着要得体,第一印象很重要,其次在面试过程中最好面带微笑,面对老师要有礼貌,不自卑也不傲慢,保持谦逊的姿态。

最后呢送上我的祝福:在考研的日子里,虽然清苦,却很充实,只希望远方的你在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无论如何都会有人在默默的为你祝福,默默的等待你的归期,祝各位考研成功上岸,未来可期!

考试内容有关的参考书:

初试:《动物生理学》,周定刚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基础生物化学》,陈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复试:

学科综合测试: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和动物繁殖学

参考书:《遗传学》(第三版),李再云、杨业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家畜育种学》(第二版),刘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繁殖学》,王锋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四、

总之,考研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与你平时的努力成正比的,所以还是要多努力,另外努力的方向也很重要,如果方向错了,那肯定是越努力偏离的越远,还有,这是应试,不是学术,不要说什么考试反应不出真实水平;初试成绩出来后,复试也是要好好准备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等复试线上,要不等万一过了复试线结果因为没准备好而被刷了就可惜了。

最后,用考研界很流行的一段话结束吧:考研备考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的去洗。等到上了考场那一刻,灯光亮了,你发现,只要你认真洗过了,那件衣服光亮如新。而后你每次穿这件衣服都会想起那段岁月。祝大家如愿以偿!

生物遗传类论文参考文献

生物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生物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有哪些格式要求,下面我就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范例,希望大家喜欢![1] Brackett B G, Baranska W, Sawicki W,et al. Uptake of heterologous genome by mammalianspermatozoa and its transfer to ova through fertiliz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71,68(2):353-357. [2] Jaenisch R, Mintz B. Simian virus 40 DNA sequences in DNA of healthy adult mice derived frompreimp antation blastocysts injected with viral DN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74,71 (4): 1250-1254. [3] Palmiter R D, Brinster R L, Hammer R E, et al. Dramatic growth of mice that develop from eggsmicroinjected with metallothionein-growth hormone fusion genes. Nature, 1982,300(5893):611-615. [4] 李宁.动物克隆与基因组编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5] Hammer R E, Pursel V G, Rexroad C J, et al.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rabbits, sheep and pigs bymicroinjection. Nature, 1985,315(6021):680-683 [6] 杜伟,崔海信,王 琰 ,等.精子载体法制备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12(12):13-18. [7] Maione B,Lavitrano M, Spadafora C, et al. 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 in mice. Mol ReprodDev, 1998,50(4):406-409. [8] Lavitrano M, Bacci M L, Forni M, et al. Efficient production by 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 ofhuman 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 (hDAF) transgenic pigs for xenotransplantation. Proc Matl Acad SciUSA, 2002,99(22):14230-14235. [9] Sperandio S, Lulli V,Bacci M L, et al. Sperm - mediated DNA transfer in bovine and swinespecies. Animal biotechnology, 1996,7(1):59-77. [10] 武坚,刘明军,李文蓉,等.精子载体介导法生产转基因绵羊的研究.草食家畜,2001(S2):186-190. [11] Pfeifer A, Kessler T, Yang M, et al. Transduction of liver cells by lentiviral vectors: analysis inliving animals by fluorescence imaging. Mol Ther,2001,3(3):319-322. [12] Lois C, Hong E J, Pease S, et al. Germline transmission and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oftransgenes delivered by lentiviral vectors. Science, 2002,295(5556):868-872. [13] Hofmann A, Kessler B, Ewerling S,et al. Efficient transgenesis in farm animals by lentiviralvectors. EMBO Rep, 2003,4( 11): 1054-1060. [14] Hofmann A, Zakhartchenko V, Weppert M, et al. 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cattle by lentiviral genetransfer into oocytes’ Biol Reprod, 2004,71 (2):405-409 [15] Lillico S G, Sherman A, McGrew M J,et al. Oviduct-specific expression of two therapeuticproteins in transgenic he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6): 1771-1776. [16] Lyall J,Irvine R M, Sherman A, et al. Suppression of avian influenza transmission in geneticallymodified chickens. Science,2011,331(6014):223-226. [17] Golding M C, Long C R,Carmell M A, et al. Suppression of prion protein in livestock by RNAinterferen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103(14):5285-5290. [18] 杨春荣,窦忠英.利用干细胞生产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7):37-40. [19] Hai T, Teng F,Guo R, et al. One-step generation of knockout pigs by zygote injection ofCRISPR/Cas system. Cell Res, 2014,24(3):372-375. [20] Hongbing H, Yonghe M A, Tao W, et al. One-step generation of myostatin gene knockout sheepvia the CRISPR/Cas9 system.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1(1):2-5. [21] Swanson M E,Martin M J, O'Donnell J K, et al. Production of functional human hemoglobin intransgenic swine. Biotechnology (N Y),1992,10(5):557-559. [22] Zbikowska H M,Soukhareva N, Behnam R, et al. Uromodulin promoter directs high-levelexpression of biologically active human alpha 1-antitrypsin into mouse urine. Biochem J, 2002,365(Pt1):7-11. [23] Golovan S P,Hayes M A, Phillips J P,et al.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bacterial phytase as amodel for phosphorus pollution control. Nat Biotechnol, 2001,19(5):429-433. [24] Rapp J C, Harvey A J, Speksnijder G L, et al. Biologically active human interferon alpha-2bproduced in the egg white of transgenic hens. Transgenic Res, 2003,12(5):569-575. [25] Wright G, Carver A, Cottom D, et al. High level expression of active human alpha-1 -antitrypsin inthe milk of transgenic sheep. Biotechnology (N Y), 1991,9(9):830-834. [26] Li S, Ip D T, Lin H Q, et al.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functional recombinant humanbutyrylcholinesterase in silkworm larvae by Bac-to-Bac system. Chem Biol Interact,2010,187(1-3):101-105. [27] 刘英,张瑞君,伍志伟,等.转基因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6(12):44-49. [28] Kragh P M, Nielsen A L, Li J, et al. Hemizygous minipigs produced by random gene insertion andhandmade cloning express the Alzheimer's disease-causing dominant mutation APPsw. Transgenic Res,2009,18(4):545-558. [29] Lee M K, Stirling W, Xu Y, et al. Human alpha-synuclein-harboring familial Parkinson'sdisease-linked Ala-53 Thr mutation cause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alpha-synucleinaggregation in transgenic mi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2,99(13):8968-8973. ;

遗传学的论文一篇,给点素材你怎么理解,分析探讨具体谈清晰的

参考文献:[1]游雪晴.人类基因组进程及重大意义.科技日报,2000.[2]李夏.浅谈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程及重要意义.民营科技,2011年第5期. [3] Collins F S, McKusick V A. Implications of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for medical science[J]. Jama, 2001, 285(5) 540-544.[4]高媛,郑文岭,马文丽.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 年 1月,第33卷第1期[5]李晓华.生物化学[Z].2008:226-227. [6]王国建. 耳聋基因诊断的临床实践.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事进修学院,2008.[7]刘峰. 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和鉴定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相关基因.南方医科大学,2012.[8]梁迎春, 程龙, 叶棋浓.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讯, 2012,23(3):436-439.[9] 于剑. 原发性肝癌的基因治疗[D]. 山东大学, 2012.[10]Yu M, Poeschla E, Wong-Staal F. Progress towards gene therapy for HIV infection[J]. Gene therapy, 1994, 1(1) 13-26.

关于小麦的遗传学研究论文

植物着丝粒是基因组中进化最剧烈、结构最复杂的区域,在物种形成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多数植物着丝粒结构复杂,主要是由高度重复的卫星DNA (satellite)以及中间穿插的反转座子序列 (CR) 组成,其中着丝粒satellite序列单元长度主要集中在150 – 180 bp之间,例如水稻CentO和玉米CentC序列,多年前已经发现并用于着丝粒结构与功能研究(Comai et al., 2017)。 普通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过两次远缘杂交和多倍化过程,是染色体组进化及多倍体二倍化研究的模式材料。 然而普通小麦基因组巨大,90%以上的序列均是高度的重复序列,给小麦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Marcussen et al., 2014)。 前期对小麦着丝粒的研究基本局限于通过筛选着丝粒BAC等手段,获得某些着丝粒序列(Liu et al., 2008; Li et al., 2013)。 对小麦着丝粒全面解析,包括小麦着丝粒DNA序列组成(尤其是功能性satellite序列)、结构以及其在基因组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对多倍化适应的分子机制目前基本不清楚。

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植物着丝粒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研究。 前期在小麦非整倍体及其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观察到丰富的着丝粒变异现象,染色体重排诱导着丝粒序列减少、丢失、扩增、新着丝粒以及多着丝粒形成,不稳定的着丝粒可能造成染色体频繁的断裂和接合,暗示着丝粒在异源多倍体小麦物种形成过程潜在的功能 (Guo et al., 2016)。近年来随着小麦参考基因组的逐渐公布,对小麦着丝粒进行全面的解析成为可能(Avni et al., 2017; Luo et al., 2017; (IWGSC), 2018; Ling et al., 2018),)。

1. 我们利用之前发表的中国春小麦着丝粒表观标记CENH3抗体的ChIP数据,重新比对到最新的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上,确定了小麦着丝粒大小及位置(图1A)。 在小麦中发现两类着丝粒特异的串联重复序列,和CENH3核小体结合,分别在其二倍体供体B和D亚基因组着丝粒富集分布(图1B)。与二倍体供体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的信号强度相比,在普通小麦中这些序列的拷贝数明显减少,FISH信号明显减弱,甚至在某些着丝粒上已经完全丢失satellite序列(图1B)。与传统着丝粒的串联重复序列单元大小150-180 bp不同,小麦着丝粒satellite序列单元大小超过500-bp,序列上包含多个特定的CENH3结合位点,表现出周期性CENH3结合特点(图1C)。

图1 小麦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在不同亚基因组之间的分布

2. 随后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小麦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在不同亚基因组间发生分化(图2A),更同质的串联重复序列保持和CENH3核小体的结合(图2B),在小麦多倍化过程中,从二倍体到四倍体再到六倍体,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在每个亚基因组上其遗传多样性明显增加(图2C) 。最后比较不同倍性小麦着丝粒位置、基因共线性以及表达等情况发现,多倍化过程中小麦着丝粒结构发生重排,基因位置和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着丝粒串联重复序列发生局部扩增(图1B)。异源六倍体小麦着丝粒在不同亚基因组之间的不对称性可能参与小麦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促使多倍体小麦的稳定传递。

图2 小麦着丝粒特异satellite序列亚基因组不同区域序列相似度

该论文于2019年7月16日在线发表于 《The Plant Cell》 上,题为“Centromere Satellite Repeats Have Undergone Rapid Changes in Polyploid Wheat Subgenomes” (),韩方普研究组已毕业博士研究生苏汉东和刘亚林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韩方普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Avni, R., Nave, M., et al., (2017). Wild emmer genome architecture and diversity elucidate wheat evolution and domestication. Science 357, 93-97.

Comai, L., Maheshwari, S., and Marimuthu, . (2017). Plant centromeres. Curr. Opin. Plant Biol. 36, 158-167.

(IWGSC), . (2018). Shifting the limits in wheat research and breeding using a fully annotated reference genome. Science 361(6403).

Li, B., Choulet, F., Heng, Y., Hao, W., Paux, E., Liu, Z., Yue, W., Jin, W., Feuillet, C., and Zhang, X. (2013). Wheat centromeric retrotransposons: the new ones take a major role in centromeric structure. Plant J. 73, 952-965.

Ling, ., Ma, B., et al., (2018). Genome sequence of the progenitor of wheat A subgenome Triticum urartu. Nature 557, 424-428.

Marcussen, T., Sandve, ., Heier, L., Spannagl, M., Pfeifer, M., International Wheat Genome Sequencing, C., Jakobsen, ., Wulff, ., Steuernagel, B., Mayer, ., and Olsen, . (2014). Ancient hybridizations among the ancestral genomes of bread wheat. Science 345, 1250092.

Liu, Z., Yue, W., Li, D., Wang, ., Kong, X., Lu, K., Wang, G., Dong, Y., Jin, W., and Zhang, X. (2008).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retrotransposons at wheat centromeres and pericentromeres.

Chromosoma 117, 445-456.

Luo, ., Gu, ., et al., (2017). Genome sequence of the progenitor of the wheat D genome Aegilops tauschii. Nature 551(7681):498-502.

利用生物技术向小麦导入冰草优异基因的研究 摘 要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生物技术向栽培作物转移向外源优异基因来拓宽小麦育种的遗传基础,是现代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栽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2n=4x-42, AABBDD)与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 P genome )(这儿所说的冰草属是现代小麦族植物分类学上的概念,而非传统的广义冰草属概念,即与一些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将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和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等偃麦草属种也称为冰草的传统概念截然不同)植物间的杂交,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White, 1940; Smith, 1942; Dewey , 1984), 但直到90年代一些学者才先后报道了小麦与冰草属植物间的成功杂交(李立会等, 1990, 1995;Li & Dong, 1991; Chen et al., 1990; Limin & Fowler, 1990; Ahmad & Comeau , 1992; Jauhar, 1992)。 尽管这儿所列出的国外一些科学家也曾获得了小麦与冰草属植物间的杂种,但由于外源种选择的盲然性,即对要从冰草属植物向小麦转移哪些基因不明确(Chen et al., 1990; Jauhar, 1992), 或杂种F1的高度不育性(Ahmad & Comear, 1992), 或要转移的目标基因难以在小麦背景下表达(Limin & Fowler, 1990 )等原因,未见进一步的报道,而是基本上放弃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私人通信,1997)。 在本项研究工作中,我们以普通小麦品种Fukuho (春性,具3对可杂交性基因,农艺性状良好,原产于日本)为母本,以分别采自新疆和内蒙古的3份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Gaertn., 2n=4x=28, PPPP)为父本进行杂交,并对杂种后代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包括: 1、科学选择远缘杂交亲本,为杂交和外源优异基因转移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选择外源供体种的过程中,本项研究首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Division of Plant Industry, CSIRO, 加拿大Cytogenetics Section, Ottawa Research Station, Agriculture Canada 等单位对上千份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农艺性状、抗逆性和抗病性进行了联合鉴定,然后根据综合鉴定结果才精选出本项研究所利用的3份冰草-最佳外源供体种。因为这3份冰草不仅具有其它外源种难以比拟的众多优异基因(性状),包括小麦超高产育种所需的合理株型结构(株高小于60cm且穗下茎长度约占株高的2/3、有效分蘖>50、叶片窄短上挺)、大穗多粒(每穗结实在150粒以上)、黑粒且蛋白质含量极高、极强的抗旱和抗寒性、适度的耐盐性、对三种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免疫、高抗赤霉病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上述优异基因都是当前小麦育种迫切需要的。 2、利用现代远缘杂交方法和幼胚拯救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具部分自交可育性的普通小麦与冰草间的杂种,并发现以不同来源的冰草为父本,不仅杂交结实率不同,而且杂种F1的表现型亦不同。这一结果,一方面突破了前人(Dewey, 1984)所认为的“冰草属P染色体组在小麦族中具有独立的遗传地位,与小麦之间不可能杂交”的论断;另一方面杂种F1具部分自交可育性,为实现外源基因的成功转移 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以杂种F1幼穗为外植体,通过诱导愈伤组织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首次发现杂种F1在无染色体数量变异情况下,其自交可育性或从无到有(0Õ ),或显著提高(10倍)。这一发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示了通过这一技术有可能在杂种F1就实现外源基因转移的美好前景。 4、通过精细分析,首次阐明了一些遗传学机理:一是杂种F1自交可育性是由于2条P染色体含有控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的基因,从而能够形成有功能的近等2n或未减数配子;二是另外1条P染色体上具有抑制小麦Ph基因的遗传因子,能够诱发冰草P染色体组和小麦A、B、D染色体组间的染色体相互配对;三是证实了通过染色体间的自发易位可实现小麦-冰草间的基因交流。这些发现,一方面彻底突破了国际权威所认为的“小麦-冰草间不可能进行基因交流”的论断,另一方面为更加有目的、更加高效率地转移冰草优异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5、利用回交、选择和形态学、细胞学、等位酶以及基因组原位杂交检测等综合技术,首次育成了11个遗传稳定的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并提出了有效产生异源二体附加系(列)的可行做法。异源二体附加系的产生,是研究每条P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小麦背景下的遗传效应及其有效利用的重要工具。 6、首次创造了一批携带冰草优异基因、遗传稳定(2n=42, 21II ,异源易位系或代换系)且能为育种和生产利用的新种质。其普遍的特点是:有效分蘖多(15~82穗/株);株高70~95cm且穗下茎约占株高的1/2;旗叶上挺;大穗(55~112粒/穗);籽粒外观白色或黑色、蛋白质含量高(); 千粒重>38g; 综合抗病性(白粉病、条锈病、黄矮病和赤霉病)、抗寒性和抗旱性良好,特别是一些新种质具超高产潜力(理论产量高于600 kg/亩)。目前,这批新种质已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的9省15家育种单位利用,其中在陕西、山西有5个新种质正参加产量比较试验。 7、对获得的遗传稳定(2n=42, 21II ,异源易位系)的黑色籽粒和对白粉病免疫新种质中的黑色籽粒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均来自冰草)进行了初步遗传分析,证明二者皆为显性单基因遗传。关键词: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2n=6x=42, AABBDD); 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Gaertn., 2n=4x=28, PPPP);属间杂种;自交可育性;异源二体附加系;遗传分析;新种质Introduction of Desirable Genes from 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 to Triticum aestivum L. Using BiotechnologyDoctoral student : Li-Hui LiSupervisor: Professor Yu-Shen Dong (Institute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Beijing, 100081)AbstractAs in most other crops,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cultivated wheat has been greatly eroded under modern agricultural systems. Genetic erosion not only limits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yield and quality but also makes wheat increasingly vulnerable to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es. A large amount of genetic variation exists in the wild relatives of cultivated wheat. The introduc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from alien species has been a valuable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genetic diversity available to wheat this experiment, intergeneric hybrids of Triticum aestivum cv Fukuho (2n=6x=42, AABBDD) with three accessions of tetraploid A. cristatum (2n=4x=28, PPPP)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immature embryo rescued in artificial medium. These hybrids can be used to: (1) transfer the desirable traits from A. cristatum into common wheat; (2)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P genome on self-fertility in intergeneric hybrids; and (3) produce disomic addition lines of wheat-A. cristatum. Through study of the intergeneric hybr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1. A. cristatum may be one of the best potential alien donors in the Triticeae for wheat improvement. Agropyron Gaertn. is a small genus of no more than ten species, which constitute what is known as the “crested wheatgrass complex” with the P geno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inology of many modern botanists. A. cristatum (L.) Gaertn. is the type species of this genus. All species of the genus are very valuable; they are cultivated as predominantly pasture-fodder plants, distinguished by their high level of drought and cold tolerance; some species have be successfully used for fixing drifting sands. In addition, A. cristatum has also been found to possess the other desirable traits that are potentially valuable for wheat improvement through evaluation of all Triticeae collections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these include shorter stem (usually less than 60 cm), more tillers and florets, immunity to wheat diseases such as rusts, powdery mildew, and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as well as resistance to wheat scab. 2. In the three hybridization combinations, seed set () and plant development were different. Each one plant obtained from Fukuho with A. cristatum accession No. Z540 and Z602 respective developed poorly. The former died before heading. Although the later produced two spikes, neither selfed nor backcross seed was obtained from these two spikes. The two plants obtained from the Fukuho×A. cristatum Z559 showed vigorous tillering.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three accessions of A. cristatum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are different in crossability with the Fukuho. The root-tips of all hybrid seedlings were observed, and revealed that somatic chromosome number of each was 2n=35 as . A self-fertile intergeneric hybrids between Triticum aestivum cv Fukuho (2n=6x=42, AABBDD) and tetraploid A. cristatum (2n=4x=28, PPPP) were obtained for the first contrast with the reports that either no BC1 derivatives from wheat-Agropyron hybrids was obtained or BC1 derivatives obtained were very difficult, in the Fukuho×A. cristatum Z559 hybrids, however, they not only had a high seed set () of backcrossing with common wheat, but also were partially self-fertile. The mean configurations at meiotic metaphase I of the hybrids were I + rod Ⅱ + ring Ⅱ + Ⅲ + Ⅳ. Some of bivalents per cell were clearly heteromorphic on the basis of various chromosome size, indicating that these bivalents were heterogenetic pairing. At anaphase I, chromosome separation was mainly the most (16~30 chromosomes) of 35 chromosomes to assemble at one pole, resulting in that the bigger daughter cells receiving most of 35 chromosomes might develop the functional . In order to induce somaclonal variation, the immature inflorescences of the hybrids between Triticum aestivum cv Fukuho and A. cristatum Z559 were cultured. Although the regenerants did not exhibit variation in chromosome number, they did show a higher degree of meiotic instability than the initial hybrids. Especially, the selfed seed set could be increased greatly in the regenerated plants, being from to . As a result, a total of 61 selfed seeds were obtained. Obtaining of so more selfed seeds from the Fukuho×A. cristatum Z559 is rare in the intergeneric hybrids involving wheat, and makes a substantial foundation for transferring the desirable genes from A. cristatum into common wheat. 5. Using methods such as morphology, cytology, isozymes an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the selfed and backcross derivatives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plants with the alien characters carried the genetic materials of the P genome. Meanwhile, a total of 11 disomic alien addtion lines were obtained. 6. After all cytological data obtained from this experiment were summed up and analysed, some conclusions could be obtained. They were: (1) the A. cristatum Z559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carried a genetic system suppressing Ph activity, and this genetic system might be mainly involved one of the P genome; (2) the P genome contained genes controlling chromosomes segregation at meiotic anaphase, and the genes might be mainly involved two of the P chromosomes; and (3) the spontaneous wheat-A. cristatum translocations can occur in the selfed and backcross . In this experiment, the other very important result is that some new germplasm with the desirable alien genes were obtained. They showed more effective tillerings (15-82 spikes per plant), plant height ranged from 70 to 95 cm, 55-112 grains per spike, a higher content of protein (), resistance to wheat diseases such as powdery mildew, stripe rust, BYDV and wheat scab, and tolerance to drought and cold. So far, all new germplasm obtained from this experiment have been utilized by the 15 institutions for wheat breeding in . The new germplasm with black-grain in color and immunity to powdery mildew were analyzed. 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se two characters were from A. cristatum Z559 and were controlled by a dominant gene respectively. Key Words: Triticum aestivum L., Agropyron cristatum, Intergeneric hybrids, Self-fertility, Alien addition and translocation lines, Genetic analysis.

来自知网作者唐海峰摘要HTS-1是一种新型的小麦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突变体,与普通小麦不同的是它的雄蕊部分或者全部同源转化为雌蕊,甚至我们可以在HTS-1中发现没有雄蕊但出现6个雌蕊或者6个雌蕊化结构的小花。因此HTS-1在研究小麦育种和花发育中具有很重要的...更多关键词小麦;基因分型测序(GBS);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突变体;Win基因收藏全部来源 求助全文知网相似文献 参考文献利用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基因hts《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 被引量: 0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小麦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QTL发掘及近等基因系创制莫洪君 -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 被引量: 2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小麦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QTL发掘及近等基因系创制莫洪君 - 四川农业大学 - 0 - 被引量: 0小麦硒含量控制基因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裴英 - 《四川农业大学》 - 2016 - 被引量: 0应用快速切片法观察芍药不同花型品种花芽分化进程张建军,赵芮,朱炜,... - 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 - 2018 - 被引量: 0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株高QTL定位于春淼张勇王好让杨兴勇董全中薛红张... - 作物学报 - 2022 - 被引量: 0鱼类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的研究进展陈军平胡玉洁王磊田雪李学军 - 水产科学 - 2020 - 被引量: 0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粒重QTL分析陈建省,田纪春,陈广凤,...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 被引量: 61一个新的水稻叶片和雌蕊发育异常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罗琼,王文明,肖晗,... - 《科学通报》 - 2001 - 被引量: 84基于SLAF-seq的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品质性状的QTL定位李俏,潘志芬,高媛,... - 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 - 0 - 被引量: 0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福建百香果品种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魏秀清,李亮,熊亚庆,... -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 被引量: 0小麦眼斑病抗性基因Pch1和供体的遗传图谱及Pch1转移片段的遗传多样性魏乐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2010 - 被引量: 0两份水稻花器官突变体的形态学观察、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张绪梅 - 2003 - 被引量: 15割手密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黑穗病QTL定位杨翠凤 - 《广西大学》 - 2015 - 被引量: 1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蘖成穗的QTL定位胡洋山 - 四川农业大学 - 0 - 被引量: 0基于QTL作图与NGS-based BSA解析月季重瓣性状的形成机制姜珊 - 四川农业大学 - 0 - 被引量: 0万寿菊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其育种应用何燕红 - 四川农业大学 - 2010 - 被引量: 3桃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雌蕊败育性状的定位乔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003 - 被引量: 8芦笋雌雄花发育转录组分析及性别决定相关miRNA靶基因的鉴定秦力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016 - 被引量: 4扁豆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花序发育的生理学研究袁娟 - 2009 - 被引量: 7木绣球与荚蒾杂交的生殖生物学研究程甜甜 - 山东农业大学 - 2014 - 被引量: 1天山樱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李春侨 - 新疆农业大学 - 0 - 被引量: 0利用EST-SSR分子标记构建小麦遗传图谱代畅 - 西华师范大学 - 0 - 被引量: 0基于两个RIL群体的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吕栋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0 - 被引量: 0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定位连俊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016 - 被引量: 2陆地棉×毛棉种间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Khan,Muhammad Kas...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2013 - 被引量: 1西瓜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三个果实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精细定位李兵兵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0 - 被引量: 0小麦抗条锈新基因YrTp1和YrTp2的发现和分子标记定位殷学贵 - 2005 - 被引量: 10鸭茅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开花基因定位谢文刚 - 2013 - 被引量: 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