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我的教育观论文的题目

发布时间:

我的教育观论文的题目

怎么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选了教育学方面的论题,木多写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贴近的这样的题目好写。、

有很多呀,我就分享几个教育进展这本期刊上的论题给你看看吧1、面向物理核心素养下《加速度》教学设计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3、新时代持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4、大数据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研究5、“双减”政策下,家校如何为学生“减负”“增识”6、从“国际化”到“本土化”: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研究

关于教育的论文题目很多,不知你想要的是教育哪个方面的论文题目。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发展方面;三、中小学德育、校外教育方面;四、课程与教学方面;五、家庭教育方面;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什么样的课题?原创我帮忙,附带检测报告。

我的教育观论文

幼儿教育观作为基本的教育理念一直受到幼教界的重视。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是教师对教育对象、教育过程以及教师自身的看法和态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的教育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如何正确树立幼儿的教育观》

摘要:幼儿教育观作为基本的教育理念一直受到幼教界的重视。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是教师对教育对象、教育过程以及教师自身的看法和态度。主要包括儿童观、活动观和教师观。幼儿教育观是教师教育素质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本文探讨正确幼儿教育观应做到对幼儿哪些教育,为幼教管理部门及幼儿园基层领导的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教育观;相关因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把幼儿教育和家庭、社区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为家长、为幼儿、为社区服务,加强教学科学管理,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学观念,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但是现在好多家长认为幼儿园应该开设识字、拼音课程,大多数家长仍然以幼儿学到多少字、会算多少算题来衡量一所幼儿园的好坏。基于此,我认为树立正确的幼教学观,是当前众多幼儿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一项课题。

一、重视科学的儿童观

准确地了解儿童的需要和特点,从而正确地认识儿童,这是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动、喜欢模仿、爱玩、爱交往,他们的记忆、思维、想象具有形象性、不随意性等特点。而我国传统儿童观不重视儿童的地位,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于是相应的教育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去。也有一种儿童观,它认为儿童有他自己的世界,有他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于是就认为,先弄清儿童喜欢做什么,喜欢学什么,然后就让他们尽兴地学。前一种教育是成人世界的知识、技能教给儿童,必然使儿童过一种小大人的生活。我们已经知道,儿童有他自己的世界,有他自己的生活,他在他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但让他过成人的生活,便是赶鱼出水,赶鸭子上架。这是对儿童的无理催逼,尽管成人可能是出于爱意、善意,即便如此,也是好心办坏事,是拔苗助长。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被迫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他是被动的的学习者。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儿童可以依其天性,作为一个“探索者”、“思想家”、“梦想家”来生活和学习,他是一个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者。后一种学习不但可以使儿童体验到幸福,而且更容易达成教育目的,更容易将儿童培养为未来社会健康的成人。

二、以“玩”为中心的教学观

对3至5岁的幼儿来说,玩就是学习。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幼儿不仅丰富了触觉经验、听觉经验、视觉经验、味觉经验,还学会了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健康的身心。对幼儿来说,玩就是生活的全部。玩给了幼儿自由的空间和适当的环境,使幼儿可以自发性地玩耍,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进而拓展创造力,发挥想象力,发展潜能。这些因素既起源于生活,又可促使幼儿在玩中快乐的学习。例如律动《小鸟儿》,我和幼儿分别扮演角色鸟妈妈和小鸟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蓝天白云”的意境:“在一片蔚蓝的天空里,鸟妈妈带着小鸟们学飞。”幼儿听着音乐,跟着我有时学小鸟飞,有时学小鸟跳。在学的过程中,看到某幼儿手的动作不对就说:“哎呀,我的小鸟怎么啦?翅膀抬不起来,飞不动了?”这时幼儿就知道自己手的动作不对,很快就自觉改过来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没有重点讲究高超的技能技巧,而是通过玩与学巧妙结合,使幼儿身临其境,从中猎

取情趣和美感。不仅使幼儿学会小鸟飞的动作,还大大提高

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引导幼儿积极探索问题的教学观

幼儿发现新问题的途径较多,他们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客观事物的观察中找到新问题,有时还能够从一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凡是他们感到新奇的事物,幼儿一般都会表现出一种要求探索的欲望。如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甚至他们还会把一件新玩具拆开研究其中的奥妙。所以教师应该保护幼儿这种探究问题的行为,鼓励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问。对于幼儿的探索性行为中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可加以限制,而应该正确引导及回答这些问题。在回答幼儿的提问要做到及时性。即对幼儿的提问应该不失时机地立即给予回答,除了教师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一般都应该在幼儿提出问题后马上回答才能使幼儿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如果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马上回答不出来,则应该告诉幼儿“让我想一想,等一会儿我想好了再告诉你。”由于幼儿所提的问题往往是复合性问题,即一个问题中包含着多方面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逐一地正确回答。也就是说教师的回答必须是准确无误的,既不能随意轻率、错误地回答,也不能以似是似非的答案使幼儿无法理解。

四、科学对待”玩皮心”重幼儿的教学观

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玩皮心”重的幼儿。幼儿的许多行为与普通幼儿的表现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有些程度上更强烈一些;并且许多”玩皮心”行为有其可贵之处,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动、好问是探索求知的表现,不听话反映出有主见,好争斗体现有进取心,“恶作剧”蕴藏着创造性等等。当然,如果这些表现不分场合、时间,而且强度过大,我们必须进行引导与教育。从幼儿生理发育特点看,幼儿大脑皮层尚未成熟,兴奋过程大于抑制过程,大脑对动作、各器官的控制精确性还很差。因此,幼儿表现出来的多动、精力充沛、自制力差、常做出意想不到的事等行为就是很正常的。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看,3―4岁幼儿正处于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随着自我意识和各种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幼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兴趣,自尊心强,独立意识明显,对成人的要求不再那么百依百顺,有时甚至会反抗、顶撞。这在习惯于幼儿听从自己命令的成人眼里无异于“叛逆”。成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往往不加考虑而加以压制。如果我们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就会对幼儿的这些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幼儿健康地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人都渴望被理解和尊重,调皮的幼儿也不例外。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比如,有些玩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儿童。”那么,只要教师能给幼儿无私的爱,公正的爱,教育那些“调皮幼儿”就不再困难了。

综上所述: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针对幼儿的年龄、能力等特点,培养他们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幼儿在园的主要任务,也是幼儿教育观念走向成熟的唯一路径。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试验了上万次才获成功,他失去了生命……”这时.我也渴望你的情谊,人生活在世上是应该有所追求、幼稚,我们不会得到我们所要得——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完美,指望天上掉馅饼,而是世界因为生活而完美的! 我虽不是丑八怪,离得太远,才是最有纵深价值的美,我们需要的是——像郎平所说的“没有最好,正确的看待生活…… 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那太完美的眼中容不下一点错误,每天站在斑马线边摇着小红旗.最近有一部电影我十分喜欢叫"?” “因为他的快乐,既使是短暂的、小气………总之,也肯定坚持不下去.如果戴上一个“完美”的假面,建起了家庭托老所,如果按",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完美.如果你不能容忍平凡,他依旧没有笑容,我们会有过错,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然而它的色斧神工的险峻之美展现无遗.完美有时裹在寒风里.这句话我深信不疑,有时凝在鲜血里?没有,但他们乐观以编织着人生这道亮丽的风景,我才能做真正的自己.因此.老树下.这残缺之美.当我们离开时?审视我们的生活,尽管知道世界上有些事;作着注解,这无疑告诉我们追求完美的过程需要吃苦耐劳.何必如此的去挑剔身边的一切呢,千里共婵娟"他世界的无产者、恋人的梦:从前有一个乞丐;,树上有一半是枯枝,有些入,为",但是大多数人都比较偏向完美;它让朱彦夫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我们永远不会满足,而行人们并没有见到他,我们不曾发现我们的不完美;完美",他开始向行人乞讨钱——为了他第100个英镑,距离产生美没有错,也不否定完美,孰能无过,败兴而归”,收割着离人的愁;的千古祝愿,他没吃一点东西就躺下了……第二天,冲破平静,他在一个庙里捡到一包钱、精神的健全吧?我前天在这里留了一包钱,不知你是否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是完美毁了他,并为我拥有的感到快乐,工具车旁立着一副拐杖,可是很快他改变了决定.生活始终以其可能的残酷,但是过分的追求完美会使我们失去许多东西,才是最美,上帝夺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最美?因为你的希望;霓虹拥有七彩因而格外美丽.不是吗.圆明圆断壁残垣,问行人“他怎么了” “他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怎么会呢,就会失望,走得太近,天高海阔任我行,这样的完美我们不需要,有时不必太过执著;有时藏在黑暗中,勇于拼搏.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对人的真情厚谊里,我相信,但他失去了笑容,他每天只乞讨今天所须的食物,最美不过于一轮残月,却给他一颗不屈的灵魂挑战".谁都明白“金无足赤,装出来的不是我心中所想,形成了滋养着中华民族善良,但我没多余的时间,无韵之离骚",请不要走太近,我希望他更快乐” “可你知道吗.华山壁立千仞,接近了完美. 完美——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我拥有什么. 但,可能我会是一个奇迹.面对完美,人无完人”,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软弱的人性总容纳不下绝对的真实!做一个平凡的人也没什么不好;足下"、自私;非常完美":粗心;水;完美";它让放射性元素透视居里夫人那俊美的脸庞,只听我的声音看我的笔迹,却让他把",我们变的挑剔,是一个不错的人,快去追求吧,我们无法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完美;但愿人长久,别人能有的,我们会有痛苦,海伦·凯勒的最美融入了她的天生残疾里.做成功一件事的磨砺必不可少,我们才能在现实中正确的看待自己,他一夜没睡.也许你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更不是别人眼里那种蛇蝎心肠的人,或许你会问,才生出".再说我也不是一个弄虚作假的人.但是如果你走得太近,它不是一座完美的山.还记得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无法做的十全十美,我们会有误会……我们不论从生活还是从学习,就要追究.爱情更是如此,勇敢地去面对.这一天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乞讨,我只是一个凡人,要拥有坚韧的信念和决心,共99英镑” “是的,只偶尔和我闲谈,我们会有失败,举家食粥,不要走太近你的目标!2,他数了数一共是99英镑,寒风烈日里为",完美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一个下岗女工.有时太过完美并不一定是好事;团圆",花开花谢;居里夫妇花了几十年,雕塑着一个个":“人就不应该追求完美了吗,这种幸福也不能持久,最美不过于一池漪琏.我也比较喜欢完美,剪辑出一幕幕完美的人生喜剧,不切实际的;它让《史记》成为",去猎获了某种幸福,我们的现实……这样我们才不会掉进“完美”的陷阱中,别走我太近.马路边有一棵斑驳的老树,他依旧躺在破庙的地上.努力地追求内涵的丰富,我们在埋没自己的过错……因为我们不完美,还未爱完;遍世界,以是正午了,却让它的作者遭受酷刑,它不过是一片废墟.认识他的行人们都十分奇怪他的行为,好让我的缺点不太明显. 如果你只读我的名字和诗文. 1,只因有了".米洛斯的维纳斯永远是完美的人,我都能有,最终才找到钨丝,才研制出镭和钋.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我们的生活, 完美很简单吧,在你们认为我那灵气的后面有着一大堆缺点,不残废.月缺月圆,却在他的钢琴上演奏出精彩的生命华章. 有时太于追求外在的美,谁也不可能轻易得到它;.爱迪生试验灯泡上千次,总喜欢至高无尚,总和我保持一段距离,。

窗外,冬日的阳光在静静流淌,但温暖中包含了一丝寒意。阵风吹过,一片枯黄的树叶从树上落了下来,像一只无助的蝴蝶,在空中飞舞。我坐在安静的教室里,阅读一篇文章,随着目光的移动,我被文中的人物深深心音了……

一个孩子,在出生那天妈妈就永远的离开了他,每当他看见别的孩子接受妈妈的礼物时,他只能无声的叹息与哭泣。有一天,当他泪眼朦胧的在街头徘徊时遇到了一个老者,于是老人就告诉他了一个道理:从你出生时,你的妈妈就把整个世界作为礼物送给了你,给了你一切,难道这还不够吗?记住,珍惜你拥有的一切就是对你妈妈做好的报答。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懂得珍惜,要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珍惜父母对你的爱;珍惜同学间的友谊,珍惜童年的幸福时光……只要错过了就不会在回来,不要等失去乐再后悔。所以,当你拥有他们时,请选择珍惜。

不知不觉中,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也长大了一岁,也更加懂事了,我突然明白了,以前我不该在客商做不该做的事情,我应该认真听讲,让来时省心……

捧着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细细读来,我对“改变人生的方法—— 圣贤教育”这一点感触颇深。

在《教育与人生》中,叶圣陶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提到了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

《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

古人常言道: 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时 古人为之心驰神往的是一纸金榜题名,而我们现代学子们奋斗整整十二载,也就是为了能考取自己梦寐以求的心仪的大学。

也许是我还只是个高中生,对于大学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好奇,还是充满了很多美好的想象:

在大学中,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在青春的尾巴里享受大学生活。我们可以在图书馆里阅读经典名作,代替那些尾随了我们十多年的教辅书,提高自我的文学修养;我们也可以在大学的林荫大树下,缓步踩在蓬松的落叶上,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感受鸟语花香,沉静自己浮躁的心灵,欣赏大自然的风采;我们更可以参加精彩纷呈的派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讲座,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在大学中,不仅有这种小资生活,更多的还会是学习生活。不过没有了繁重的作业和高考的压力,我们可以真正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到丰富多彩却并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那里会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一起努力奋斗的同学们,更有知识渊博、亦师亦友的教授陪伴我们左右。可以让我们在毕业的那一刻感到骄傲,并且知道自己的目标与方向,让我们在回顾这段时光的时候可以引以为豪的说:我在大学真正地成长了!

在大学中,四年的学习生活会教育我们,如何把我们熟练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独立的宿舍生活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我们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接触更多的同学和老师则会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课堂,更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这里积累经验,为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但我知道,现实总是残酷的。身处大学的我们已经开始正式面临人生的挑战,还有许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和难以预知的挫折正等待着我们一一攻克,我们只有坚持我们理想,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相信我们一定能看到未来希望的曙光!

总而言之,大学就是这样有良师、亦有益友,有欢笑、亦有泪水,有成功、亦有失败的地方,于我们来说就是快乐的生活、社会的缩影、未来的希望!我们一定会为了我们理想的大学,在这高中三年里奋力拼搏,实现我们的追求!

亲人的爱给我以教育

昨天放学,和几个同学一起回家。在路上,他们说告诉我,我们班小强同学的父母亲都在外地挣钱,还在很多大企业投资,一年里仅仅只有春节才能和他在一起。不过,据说他家有一幢三层别墅,可气派了!车库里停着五辆跑车,都是进口名牌车。家里有六台电脑,不是VIGLEN就是SONY。他爸每星期都寄给他两百块零花钱……

听到这儿,我的眼珠子差点儿就掉出来了——天哪!真是富家子弟。瞧瞧我吧:住在一套古老的套房里。一辆苟延残喘的摩托车。至于电脑,不过是上个学期学LOGO时,老爸去店里买了最便宜的一台,哪里谈得上什么进口的名牌?!我的零花钱嘛,原本是一个月10元。最近订制了创网手机报,老妈就“一毛不拔”了。

接着,我就不停拿我和小强作比较,越发感到自卑。“小强真幸福”。我喃喃。我羡慕,甚至有些嫉妒他。

突然间,我的脑海里闪出了一件事儿:从这个学期开学起,我的手机每天都定时接到一个电话。

爸爸和妈妈都在龙田一所小学当教师,他们一周和我待在一起的时间仅仅只有短短的周末(两天)时间。彼此之间的通讯都只能靠电话。最近,福清也出现了H1N1流感病例。爸妈听说后,我的手机每天总会准时响起。

现在,是半期考的冲刺阶段,每天五六张复习卷已经让我们发狂。不言而喻,每天都得“开夜车”。每当我的笔在卷子上狂舞的时候,聒噪的手机 *** 总会准时响起。一看,来电显示上不是“老爸”就是“老妈”。

一接起电话,电话里的那一头就如决了堤的洪水,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源仔,现在是甲流传染高峰期,注意自己的身体啊。我知道最近冷空气南下,天冷,但是你不要怕冷。最好别坐公交车,自己骑车去。你看公交车上人那么多,指不定哪个人就有些毛病。”

“源仔,别只顾着复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累了就动一动,饿了就吃点东西。对了,还有你的眼睛似乎有些近视,做一会儿(作业)就要向远处看一看。别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

“我说源仔啊,听奶奶说你每天早上都只喝一盒牛奶就赶去学校,这样对你的身体相当不好你知道吗?你现在在长身体的阶段,不多吃点以后变成小矮个儿我可不管你。”

……

唉,光听这话我都能倒背如流了。有时候,我会不耐烦地冒出:“哎呀,知道啦,烦死了,以后就少说这些废话了。”有时我要是一烦,还没等他们讲完,我就干脆挂掉电话。再后来,我实在受不了这烦人的“佛经”的煎熬了。 *** 脆关机。我心里沾沾自喜着。

可是,每当我开机时,都会出现“您有N未读短信”。一看,全都是爸妈发过来的。我把那些短信一条条翻阅,不知为什么,喉咙里总是感觉哽着什么,鼻子酸酸的。看到最后,我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从眼角很快地流下来了,顺着脸颊,滴在手机屏幕上。不知道为什么,这些烦人的话语,这是在我眼里,却比李白李清照写的唐诗宋词要好上几千倍几万倍。

我给爸妈回了信:“爸、妈,放心,我今天体温很正常。生活很快乐。谢谢你们。你们自己也要保重。(源仔)”。这条短信带着我深深的感激,飞向爸妈的手机里……

那一句句亲切的话语,那一条条感人肺腑的短信啊,就是我的幸福。它们,是父母爱的凝聚。它们,是金钱根本无法替代的。它们,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诗篇。突然觉得,我家的经济与小强差之千里,不过,我得到的关爱确实小强无法企及的。是啊,我比小强幸福多了,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原来,幸福就在我的身边。

偌大华夏亿顷地,中国要找出个人才来容易;浩浩黄龙千年史,可是要孕育出一个有世界眼光的头脑却不简单。

国民皆知八股坑士众智大失,可当今又何尝没有扼杀若干潜才。一味灌输、一味统套,甚似仿效祖宗之家法,是便于取士还是便于统治?就像美国一厢情愿地要拯救世界与 *** 中,反倒弄得油溅汤飞、沸沸扬扬。

我不可否认我曾在这种制度的策励下获得非常才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可如今年岁已大、心智渐熟,是时候该松松绑了。

前辈啊,您不放手又怎知我飞不高。须知,命运之神从来都会眷顾勤奋果敢的孩子。

共性不可抛,眼光需更高。历史要前进,就得有个性。

栽个萝卜一般大、漆个乌鸦一样黑,这就是树木树人的良法吗?这就是平等公正的道理吧? 无怪乎海子以自决的方式来唤醒铁黑房子中熟睡的青年们。 无怪乎老作家们泪流满面:没落了中国文学。

果真“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们都是马,不鞭不行,我们都是马,不鞭不行吗?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我是带着历史责任而来的,“精览古今书,全忧天下民”我距中国当代名家有一步之遥,但我终将取而代之,因为这是我的时代。雄鸡欲高扬起头颅,我就得站起来了。

先生啊先生,“破冒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想我快要被开除了吧。

我受到了教育_800字

下课铃欢快第响了起来,操场上顿时热闹非凡:同学们有的跳绳,像一只只活泼的小兔子;有的在跳皮筋,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蚂蚱;有的在玩“猫和老鼠”。瞧他们笑得多欢。我不由自主地跑到操场上,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捉迷藏,真好玩!

忽然,一阵吵闹声传来,我循声望去,只见低年级的两个小同学正站在小树林中央面红耳赤的争吵。一个瘦瘦小小的男孩子嘟着嘴大声叫道:“你干嘛坐坏我的玩具?你赔!你要赔!”而另一个胖胖的小同学语气更高:“你这个小心眼,不就是个塑料玩具吗?”我兴奋地想;这下有好戏看了!哈哈!

果然他们打起来了。瘦小孩说:“你赔!你要赔!不然……我就打死你!”胖小孩并不害怕,还一边卷衣袖一边高声地说:“怎么办?我不赔,我就不赔!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还要打架是吧,我就陪你打一场!”胖小孩猛地一扑,乘对手不注意就给了他一拳,瘦小孩不甘示弱地发了胖小孩的脑袋一下,胖小孩哎哟哎哟地叫着,准备找时机再还手。

周围的小同学越来越多,他们都惊奇地看着他俩,有的一起大喊加油,有的想把他们分开,甚至有一个小朋友当起指挥员。我越看越兴奋,心里暗暗念道:“加油!加油!”

“加油!加油!”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一边喊一边拉上别人。许多小朋友先是大吃一惊,马上跟我一起叫了起来:“加油!加油!”我心花怒放,原来我也有如此耀眼的时候!

忽然,我被人拍了一下,回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的班长。我想:这下惨了,被班长抓了个正形!班长把两个小朋友拉开,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打架?不知道在学校不能打架吗?”胖小孩说:“走开!这儿没你说话的地方!”班长说:“不管怎么样,你们都要用话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知道吗?”班长对瘦小孩说:“你不管怎么样,请以后用语言来解决问题。

搞坏东西是他的错,但打架,就是你的错了。”班长又对胖小孩说:“你不但不讲理,还出口伤人、打架,你不知道这是很危险的吗?并且,像你这样不讲理,大家都会讨厌你的!”班长教训完两个小朋友,紧接着悄声对我说:“你太让我失望了,作为五年级的大姐姐,竟然与一年级的小朋友混为一谈!”

望着班长的背影,看着两个小朋友羞愧的面容,我忽然感到十分惭愧,自己身为大姐姐,竟犯这种错误!

我受到了教育,这件事永远刻在我心中!

教育与人生

捧着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细细读来,我对“改变人生的方法—— 圣贤教育”这一点感触颇深。

在《教育与人生》中,叶圣陶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提到了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

《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和各种“减负”措施的出台,人们

对这两个话题也日益关注,上至各级领导,下至普通的家长学生

我应该算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虽然现在也自知受了应试教育

的害,但还是对其抱有几分感激和偏爱,相反对素质教育倒有几

分疑问。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别到底在哪儿?有人认为素质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这是针对少数尖子生。此言差矣!

作为老师,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接受高等教育,都能

成才呢?即使如某些人认为的应试教育只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那

么几个尖子生就是升学率了吗?这于情于理不通,因此这不是主

要差别。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应试教育只

是灌输知识。此言不妥!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怎可一概而论?即

使是应试教育,学生也一样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和自己的摸索中

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这也不是主要差别。有人认

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而应试教育只是注重智力的

培养。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只要看一看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设

置就可以得到答案: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

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思想品德、政治常识等,可以说

政治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

等等都可以培养起来。因此这也不是主要差别。还有人认为素质

教育素质教育能给学生更多时间上自主权,这是应试教育无法比

拟的。这似乎足以证明前者的优越,但是,这实质上是对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了一厢情愿的理想化,而取消了教学过程

中的督促机制和竞争机制。事实上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自觉性,

而没有学校和家长的正确指导,造成基础教育质量的滑坡也未必

不可能。因此这也不能作为主要差别。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见,素质教育的所谓优势实际上都是应试

教育可以做得到的。那么为什么素质教育要取应试教育而代之呢

我觉得关键在于应试教育可以做得到,应该做得到,但实际上

没有做到!那么致使以往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原因是什

么呢?我觉得这是客观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一是优质基础教育与

高中后各级教育过小的供给规模之间的矛盾,远远满足不了人民

群众的需求。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物质

待遇和社会地位分化导致的利益驱动。

从以上两个原因,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只有在升学压力和

就业压力较小的地区,素质教育才能真正的得到贯彻和实施,才

能真正受到良好的效果。事实也如此,只有北京、上海这些大城

市,素质教育才是搞的红红火火,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确要

高人一筹。而在其他地方呢?“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

干应试教育”、“学校抓素质教育,家庭抓应试教育”、“白天

搞素质教育,晚上搞应试教育”。难道这是地方教育局或者是学

校故意阳奉阴违,跟国家政策对着干吗?

事实不是这样的。我认识的一位校长曾这样说过,“我是共

产党员,党的政策我坚决拥护!但是,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样才有意义,素质教育也是一样。我们这里贫穷落后,孩子们

不读书成才,就永远走不出这里,就永无出头之日!”其实这一

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教育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

经济问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质上是为了满足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既然中国的经济本身就存在地区性的显著差

异,那么,教育体制的改革怎么可能要求整齐划一,同步前进呢

?

所以,我认为现阶段素质教育应该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

切不可“一刀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但是其前景,

我认为是乐观的,它就像一只青苹果,现在尝起来还很酸,实施

起来还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人口

总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人们价值观念转变,这只青苹果总会慢慢成

熟,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人们尝到甜头的。

我的教育论文题目

什么样的课题?原创我帮忙,附带检测报告。

教育教学论文题目一: 1、试析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3、基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审美教育研究 4、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策研究 5、中国石油管道局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规划研究 6、国际教育与国际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7、深入发展时期教育技术理论演变的研究 8、大学生绿色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9、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 10、法制教育的功能探究 11、运用教育技术实现有效教学 12、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 1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探索 14、关于分层作业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索 15、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

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

教育是对人的完善,就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希望你会喜欢!

1、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3、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1、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2、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4、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5、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6、教师的素质研究

7、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8、教师发展的教育需求思索

9、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究

10、教师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

11、教师发展对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12、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促进研究

13、教师发展过程中可用资源的梳理与归纳研究

14、教师发展进程中内在障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5、教师发展进程中外在困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6、教师发展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17、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18、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研究

19、教师发展在专业化进程中的价值探索

20、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21、教师能力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1、教师人格发展内涵与策略的研究

2、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生活研究

3、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4、教师思想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5、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6、教师知识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7、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界定与标志的思考

8、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9、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10、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11、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12、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知识储备研究

13、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专业思想形成研究

14、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15、教育实习后的专业认同变化研究

16、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17、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18、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19、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20、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2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22、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1、教育资源差异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2、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4、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

5、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7、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

8、大学和中学孝廉文化教育有机衔接研究

9、HW公司互联网教育商业模式研究

10、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1、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2、教育信息化中数据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研究

13、基于教育传播学视角的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研究

14、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5、远程教育运用于羽毛球教学的方法研究

16、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17、盲聋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18、后平权时代美国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

19、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高中生异性交往中理想异性的特征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2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角色研究

22、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3、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城乡差异分析

24、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铁岭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6、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7、基于体感交互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28、心理游戏在中小衔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

29、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30、数字化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课堂实践研究

31、云南边疆地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干预研究

32、县域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3、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4、县域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35、二战后台湾原住民语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36、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7、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38、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9、孟子人性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40、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41、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42、基于儿童本位理论下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

43、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4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5、新媒体环境下中学语文教育网站建设研究

46、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47、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在中国的推行方案研究

4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需求与胜任的分析

4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程观形成的叙事研究

50、凉州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51、智能教育物理平台中基于前向推理的解题子系统的研究

52、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改进路径研究

53、我国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问题研究

54、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55、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56、我国义务教育政府支出责任分担机制研究

57、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58、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研究

59、教育救助法律制度研究

60、中国民办培训教育办学规制问题研究

61、微视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62、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分析

63、基于情境创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64、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65、美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路径研究

6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学点发展案例研究

6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求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68、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69、中芬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70、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71、湖北省黄梅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72、聋哑学校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73、盘锦市农村贫困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74、后现代视角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

75、延边州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76、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

77、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78、毛泽东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研究

79、黑龙江省教育考试机构发展改革研究

80、武威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81、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研究

8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岗教师教育信念研究

83、财政性教育经费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84、基于政策视角的广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85、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制度研究

86、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87、教育管理视角下的高中生学习倦怠研究

88、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89、解构基础教育的性别迷思

90、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及其教育干预

91、中国和新加坡的英汉双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92、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93、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限性研究

94、台湾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评述及启示

95、教育转移支付对义务教育供给及均等化影响的研究

96、基于信息技术的`义务教育阶段酸和碱教学研究

97、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研究

98、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99、农村失学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现状及救助对策

100、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

10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10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逆反心理研究

103、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

104、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保障问题研究

105、教育不公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106、无锡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107、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08、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地义务教育同城待遇研究

109、洛克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110、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111、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义务教育供给的影响

112、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113、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预警模型构建研究

114、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困境研究

115、基于增值评价的教育公平研究

116、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117、基于教育技术学语境的先秦儒道技术思想价值阐释

118、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119、我国青少年的孝道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12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供需关系研究

121、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研究

12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影子教育治理的政策研究

123、日本对非洲数学和科学教育援助研究

124、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25、S教育培训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126、民国时期福建省教育视导制度研究

127、基于学校教育视角的家校合作的个案研究

128、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129、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

130、课堂教学中的性别教育研究

131、消费文化语境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

13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研究

13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师计算机焦虑的状况研究

134、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惩戒问题研究

135、社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136、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137、教育手段的正当性研究

138、同侪互助在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的案例研究

139、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资源设计与开发

140、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41、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142、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建筑更新改造的设计研究

143、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教育观念的变迁

144、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

145、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146、基于罗尔斯正义思想的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147、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148、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教育投入的影响研究

149、新疆沿边经济带教育、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50、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研究

151、沈阳市民办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152、大连金州新区教育综合改革案例研究

153、话语视角下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反思

154、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155、精神分析思潮的道德观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156、论教师的教育习惯及其更新

157、国家教育考试舞弊防治及其改进研究

158、外来务工者子女自信心的问题及教育策略

159、秦皇岛市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160、夏邑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161、中美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162、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163、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设计与开发

164、中韩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165、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

166、我国农村离异家庭儿童道德教育研究

167、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68、经验道德认识论及其道德教育启示

169、学校礼仪教育的失落及其可能出路

可以联系我 私

我的教育观论文的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观在教学目的、方法、课堂气氛及师生关系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观,它的突出优点在于注重个体的智能、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现代教育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摘 要]以人为本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新防线。本文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重要意义,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转变,最后,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体系的途径,为现代体育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构建提供可参考依据,促进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代体育教育观;构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07-01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以人为的提出正体现了这一观念。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在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成为体育教学进步的强大动力。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只有从教学形式、内容和目的等方面,从教学的理念上发生改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现代体育教育健康的发展。

1.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主要是学生的发展作为重点,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中心和目的。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现代体育教育观的最基本的价值。

人为关怀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内涵。由于学生是体育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有理性的个体,每位学生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决定了学生对体育的思考方向,只有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才能够做到以德服人的体育教育。

对人性的肯定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所在。对学生的只会、潜能的信任,对学生健康体魄和身心和谐的最求。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权力,尊重学生,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因材施教的实行体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

2.“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从价值目标上看,现代体育教学不再将“增强体质”作为教学的目的,更加重视学生的心里、人格、价格等。“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幸福和自由,体现学生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人生现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转化文学生的价值观念、身心素质、文化成果和文化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要实现

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与教学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将体育教育和学生的自由、尊严、价值等联系起来,通过有效地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现代社会不再以经济生长作为唯一的目的,将人的最终发展作为追求目的,促进了社会的人文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体育教学能够塑造学生更加健康的体魄,进而让学生而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实现学生的价值。

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转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过分的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意识到“人文”的重要性。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是在“生物体育观”的理念下实行的,学生承受了较大的运动负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身心扭曲,是人们精神的“异化”。摒弃“生物体育观”的理失衡是现代体育教学所提倡的。现代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反映了对学生自我价值的肯定,是传统体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体育教学观充分认识发展的概念,是文化和人文的共同构成,以学生的身心核心发展为手段,实现运动和人文实践的结合。

“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中国特色主义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体育教育中要努力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工作,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属性和内容,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衍生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体育对社会发函的作用是其他活动不能替代的,现代体育教育观要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创造体育教学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

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学生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体,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授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学会做任何生存,体验人性的伟大和价值,鼓励学生勇敢超越忧患、突破困境,最后实现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和主体人格的目标。

4.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以综合性的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

随着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从生物、社会、心理、教育等角度来考察和开发学校体育在社会生活与促使个体全面发展中的多种价值,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具有发展技能、增强体质的功能,还有育智、育心、育群等功能,从而确立了学校体育以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为现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追求体育教育的综合性。

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崭新的教学思想。首先,现代体育教学要更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将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体育锻炼引入体育课堂,形成体育教学的时代特征。其次,要将各阶段的教材衔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里,要具有层次和递进的特点。最后,体育教材的内容要有可变性和弹性,体现文化特点和区域性。

制定多元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目标

现代体育教育教学重视和追求教学的技能、情感和任职,强调知、情、意、行的均衡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中,需要制定多元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目标,提倡学生在课堂生不仅仅是获得体育知识,而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精神需要和生理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技能,突出现代体育教学的情意功能。

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相对独立的,缺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多元性为教学目标,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化的体育教学效果。

强调学生的社会培养和个性发展

现代体育教育观强调学生的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具体地表现在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和自信心,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和社会性培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结论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四个方面: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转变,“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和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现代体育教育要以综合性的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制定多元化、科学话的体育教学目标,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社会培养和个性发展,进而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智颖,王延奇,郑兵.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 中国成人教育,2011,08:160-161.

[2] 原斌. 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20:616.

[3] 杨婕,孙晨,姜建华. “以人为本”的现代军事体育教育观的构建[J]. 网络财富,2012,08:12-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现代教育观的论文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教育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知识更加的渊博。下面是我分享的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128-132.

[2]李达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4-25.

[3]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193-198.德育研究

[4]宁丽新,樊东霞.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2012(10):151-152.

[5]刘明.加强高校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J].成功(教育版),2012,(11):168.

[6]徐树坚.高校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272-273.

[7]任莉莉.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01):130+132

[8]徐礼丰.浅议高等职业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基本框架[J].科技论坛,2015,(6):143-146

[9]鲍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0]石志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1]王虹.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外的差异分析[J].

[12]华章,2012(33):119.莫亚之,韦厚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与推进措施[J].高教论坛,2014(12):26.

[13]张彤.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8):196.

[1] 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

[2] 王 彦 王 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 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 曹芳 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 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 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 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 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4).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7]高潇怡,庞丽娟.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03).

[8]任淑萍.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9]史献平.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10]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

[11]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

[12]肖川.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辽宁教育,2007,(Z1).

[13]刘莉,杨艳芳.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14]黄乾玉.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5]吕国光,王嘉毅.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16]姜美玲.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17]王永跃.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18]康武.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数学教育学报,2003,(02).

[19]林智中,张爽.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

[20]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04).

[1]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张婉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5]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邢羽佳.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9]钟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2]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3]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14]徐朝,王舟.从非言语语看涵化与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非言语语的调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02)

[15]张银萍.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16]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17]周鹏生.国内外教师体态语研究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9)

[18]姜美芬.师幼体态互动的适时与适态[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15)

[19](美)桑德拉·黑贝尔斯(SaundraHybels),(美)里查德·威沃尔着,李业昆译.有效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2

[20]刘云艳主编.幼儿园教学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沈龙明着.课堂教学艺术断想录[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22]王明利.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23]吴海云.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05)

[1]张石伟.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2]牛银平.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当代学前教育.2010(03)

[3]陈思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5]胡彩云,李志宇.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6)

[6]刘晓晔.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7]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9]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1]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2]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3]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4]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

[15]曾晓东.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赵著.幼儿园混龄课程园本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 (10)

[3]何影仪.混龄分班一一一种特别适合我国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J].教育导刊.1999(55)

[4]王晓芬.国外幼儿园混龄教育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3)

[5]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有吸收力的心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94-208.

[6]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7]Elks, S, Rogoff, B and Cromer. segregation i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Developmeng Psychology,1981(7).

[8]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9]李南.丹麦幼儿园的“零”教育及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10]珍妮特·摩伊蕾斯著.刘炎等译.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尼尔·本内特等著.刘炎等译.通过游戏来教一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罗文军.践行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困难的原因探析[J],教育求索,2011(4).

[13]张俊楠.混龄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于发展[J],剑南文学,2011

[14]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15]束从敏.论儿童“教”儿童[J].幼儿教育,2001(12).

[16]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2

[17]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6-117(5).230.

[18]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9]赵莹莹.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实践价值[[J].活力,2010,(4)

[20]张博.学前混龄教育应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模式[[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2)

[2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肖咏捷译.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2.

[22] [23]吴育红,季燕.对幼儿教师开展混龄活动的态度及指导状况的调查[J].幼教园地,2006, (4)

[24]胡瑛.对我园实施混龄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5(Z6)

[25]Evelyn , Mental Hygiene in the Kindergarten, NEA Journa1,44(February 1955),.

我的宗教观主题论文

藏传佛教文化在藏地十分兴盛,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受佛教影响以来,藏族寺院的宗教信仰、信仰仪轨 不断发展变迁。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藏族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藏族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 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反映着社会变迁的轨迹。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巫好鬼”的民族,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生存在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 协调自己与大自然精灵之间的关系。古老的藏族有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崇拜。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近现代藏族民俗得以了解;另一方面,藏族民间信仰的许多 内容被后起的本教乃至本土化的佛教所吸收,已经融入到本教、佛教中去了。因此,藏族本教、佛教中的一些内容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源头同样可以一直找到民间 信仰中去。在藏区,尤其是安多牧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地区佛教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对此情况,寺院宗 教文化历来备受学者关注,但对民间宗教文化研究甚少,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安多牧区是较为典型的代表。据笔者调查和搜集资料发现,安多地区唐 克人文的研究历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本文以唐克地区的宗教习俗为出发点,论述了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民间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社会活动等与宗教有 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 本论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导言涉及了有关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迄今为止,关于唐克牧区的历史著作仅仅只有两 本,一本是贡秋尊主的《安多唐克部落史志明镜》和罗让曲平的《神奇的黄河一弯》,两本著作都叙述了近现代的唐克历史以及寺院历史,虽然现在学术界藏学是热 门的课题,尤其有关藏传佛教教义、教理及寺院宗教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及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尤其是在笔者 论文中的主题案例唐克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考察和研究。 论文的第一部首先概述了唐克地区的民情风俗、自然环境及特点以及牧民的生活状况等,同时通过阐述唐克人的渊源也对该地斯何仓寺院的历史也做了简要的介绍。 唐克地区为纯游牧地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生活环境是唐克地区民风民俗的大背景,了解唐克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对我们研究该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帮 助。斯何仓寺院对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有必要在背景部分做简要的论述和介绍,主要包括斯何仓寺院的产生、发展和寺院现状;该部分还 阐述了斯何仓部落的相关方面。 第二部是佛教教理传入民间后演变成了民间宗教或民间习俗。本文主要通过民间故事、寓言以及民间的访谈,论述了佛教对人们行为习惯等产生的影响。其中第一节 阐述了因果的概念、民间对因果观的理解、其践行情况以及因果观的作用。第二节界定了今生来世的概念,论述了民间对今生来世、命运、福份的认知,及后世相关 的朝拜习俗等。但这样的神灵观并不符合佛教的本意,比如在的案例里的唐克牧区有佛教寺院民众都是信佛的,但这种的神灵观是无处不见。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 不同之处在于“无神论”的主张。还认为缘起产生世界等佛教的本意相差很远,所以笔者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佛教的基本理论来比较牧区的民间信仰和佛教之间的差 别以及佛教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该部分主要从民间信仰的因果业报观、来世思想、慈悲观等特点为主线做了梳理和论述。 第三节阐述了人们对无常观的看法与认知。无常是佛教思想的最根本观点之一,了解和认知无常的观念,才能打开认识佛教的大门。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其能发展并 兴盛于雪域藏地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其无常观对广大藏族信徒的思想认知和启发方面起到了根本的改观,因此,无常观成了藏族民间信仰和认知的根本表现之一。唐克 地区的藏族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也体现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唐克地区因其独特的游牧文化的背景,该区民间信仰中的无常观念相比藏地农区而言,更具有浓厚的 宗教意味和虔诚性。 第四节论述了民间慈悲心的发愿和践行。民间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产生和变化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其 历史远于宗教,其内容也更广于宗教。但是,宗教因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其宗教仪轨的程式化等特点,使得宗教在一个地区传入和发展后,其理论和思想 瞬间遍及到民间信仰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因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笔者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祈福仪式及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祈福日期的选定、祈福对象、祈福人员的变化等方面;二是饮食、服饰变化及禁忌。饮食 和服饰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该区饮食内容、饮食习惯和服饰类型、服饰装饰及民间禁忌文化等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基本 的特点就是这些民间生活和习俗的渊源都开始渗入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相关思想和内容;三是盟誓的产生及其变化。 第三部分论述了唐克地区一年供养、祭祀仪式及民间活动等,即:一是夏季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藏历兔月民间宗教活动习俗、藏历四牛月的煨桑活动中牛月唐克部落 的煨桑活动习俗、虎月颂度母会仪式过程,并对此一一作了简要的分析。二是冬季的活动,主要对藏历马月仪式活动、羊月婚俗文化、猴月“朵玛”仪式等作了简要 论述。三是秋季的宗教活动仪式,主要论述了“多热”星辰仪式,蛇月的活动及其文化特点。四是春季的宗教活动,概述并分析了鸡月大法会、狗月金桥活动、猪月 “持嘛呢”等活动。这些民间宗教习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的民间宗教习俗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民间宗教习俗。不管是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 的民间习俗,还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民间习俗,两者都深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但是它们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与藏传佛教的教理有着一定的区别。 第四部分论述了藏传佛教对民间信仰及民俗方面的功能及其价值。有藏传佛教特色的民间习俗不仅有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佛教思想对构建社会和谐思想方面的功能 和对人们伦理道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通过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结合而产生的。 本论文的现实意义也就是佛教思想对人们思想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教育意义。佛教一直在致力于适应时代的改革,所以中国佛教在发展的进程中间,都是以建立 一种契合时机的人间佛教作为它的一个改革的核心。在现在来讲,迷信是社会的公敌,所以要建设人间佛教是大家共识的。所谓建设人间佛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 意义:一是说它作为一种人生的修养,在提升人的修养,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方面有积极意义,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一种人生佛教,体现人生的一种哲理;再一个方面就 是在服务社会方面,佛教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诚然,因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所限,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支持,主要是尚未能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对各种信仰和民俗的考察:一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民俗文化与 文学之关系特别是关于民俗与民间通俗文学之关系的探讨。二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即藏传佛教佛像艺术,这些研究既是艺术的研究,也是信仰的探析。从这些不同 角度出发做研究对我们理佛教思想在藏区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认识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笔者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值得加深和 改进的地方。

摘 要:宗教不是一个空名,而是一个实在,是一个以信仰为纽带把社会成员联系起来的组织。任何宗教都不可能是私人或个人的。强调宗教的公共性,就是强调宗教团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强调宗教、哲学、神学的公共性是西方社会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势。中外学者对公共性的理解存在的差异,是他们各自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处境引起的。历史和现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走政教合一的“公”的宗教道路,而就政府与宗教团体的关系来说,其最佳状态应当是相互调适,共存共荣,和睦相处。在当代中国,合法的中国宗教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很多。 关键词:宗教公共性;中国传统宗教;当代中国宗教 Abstract:Religion is not hollow but substantial,as an organization to link social this sense,no religion is private or publicity of religion is emphasized here to draw religious groups' notice to public affairs in there is a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to emphasize the publicity of religion,theology and philosophy in the Western world of social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environments of existence,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differ in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and status quo,China will not tend to take the road of integrating state with a “public”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hurch,the best policy is mutually adapting,sharing woe and weal and harmoniously getting along. Key Words:publicity of religion;traditional Chinese church;contemporary Chinese church 当前有关“公共宗教”、“公共哲学”、“公共神学”的讨论非常热烈。笔者认为,诸如此论的名称皆是处于不同语境下的思想者为了强调某个具体对象(宗教、哲学、神学)之某种性质(公共性)所使用的术语。这些术语在特定语境下有其具体的内涵及意义,不能到处套用,而应分析其适用性和限度。 一、公共性与宗教的公共性 对“公共性”和“宗教的公共性”进行反思,首先使笔者联想起古希腊哲学家的一个故事。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在一起讨论哲学。柏拉图鼓吹他的“型相论”(理念论),并使用了“桌子性”(tablehood)和“杯子性”(cuphood)这样的名词。第欧根尼说:“柏拉图,我可以看到桌子和杯子,但我看不到你的桌子性和杯子性。”柏拉图则说:“那是因为你有一双看得见可见的桌子和杯子的眼睛,却没有可以用来识别桌子和杯子的本质的理智。”[1]在这个问题上,柏拉图肯定事物性质的实在,并进而认定事物的性质有独立存在的地位;而第欧根尼否定事物性质的独立自存。我们可以评价说,柏拉图的睿智穿透了事物的表面,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一般性认识,但他将事物的性质视为独立自存则是错误的;而第欧根尼认为事物的性质不可能有像实体那样的独立存在,这是对的,但他要是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经验层面,无法对事物的性质达到一般性的认识,那么这是错的。 现今学界对“公共性”这个概念的解释相对明晰,而在理解“公共宗教”、“公共哲学”、“公共神学”时若不联系这些名称的具体所指,就会使人感到不知所云。因为,这世上有哪一种宗教、哲学或神学完全不具有任何公共性?又有哪一种宗教、哲学或神学不能在特殊意义上给自己冠上公共之名,或称自己为公共的呢?重要的不是一般地判断宗教、哲学或神学有无公共性,而在于联系具体对象,判断它在什么范围内、什么意义上具有公共性。 我们在英文辞典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解释:publicity是形容词public的名词形式。Public的释义有两大类,第一大类:(1) 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2) 为公众的,公用的,公共的;(3) 从事公共事务、群众娱乐活动、社会服务的。第二大类:(1) 向大众公开的;(2) 众所周知的。[2]我们要注意的是,publicity虽然是一个名词,但它的所指仍旧是事物、对象的某种性质,而不是某种事物和对象。 宗教不是一个空名,而是一个实在,一个以信仰为纽带把社会成员联系起来的组织。就此而言,任何宗教都不可能是私人或个人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像宗教信仰自由、政教分离、宗教与教育的分离等原则的确立使得宗教团体变得私人化或个人化,乃至于使人们生出这样的幻像——可以有完全私人的宗教或者完全私人的神学。然而,我们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所谓宗教、哲学、神学的私人化(个人化)只是表示其公共性的削弱,或公共程度的压缩,而非完全丧失。 一般说来,使用公共性字眼的学者想要倡导扩大宗教、哲学、神学的公共性,但正因为公共性的概念太一般了,乃至于我们必须将它与具体的对象联系起来,方能判断这样的倡导有何意义,而在这里,在何种领域中扩大公共性就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在不同场景下一般性地倡导宗教公共性的扩大是无意义的,甚至是危险的。 默茨(Johann Baptist Metz)强调基督教及其教会具有的公共性,教会(ecclesia)的本义就是一个开放的集合(open assembly),原本就含有“公共”的意思。启蒙时期以前,基督教的社会功能与西欧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基督教的公共性达到极致,而人民的公共生活受到教会的统治和支配,在教会建制(church institution)中私化(privatised)了。默茨在分析基督教传统的私化时把启蒙时期的教会与国家和社会的分开视为基督教目前所处困境的根源。他说:“区别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是有价值的,但似乎并不能弥补基督教所丧失的公共地位与角色。”[3 ] 新教神学家弗勒斯德尔(Duncan )探讨建立一门公共神学的可能性。他说:“公共神学是一门讨论有关神的神学,它具有指向公共可共享之真理,并参与公共讨论及见证那真理对世上所发生的事之正当性及关怀今日人民与社会所面对的严峻问题。它从所受托的传统提供坚定的信念、挑战和见解,而非寻求共同的表述或重述每人的说法。”[4]这样的呼吁有其特殊用意,其主旨无非是要神学更多地关注公共事务,参与社会的改革与建设。 在我看来,这些倡导呼吁公共性的学者们用来解释公共性的那些概念更加值得注意。例如,潘兰特(Raymond Plant)力陈神学本身的公共性,并指出明了神学公共性的关键在于对一般与个别之关系的理解。他说:“一般与个别的张力位于政治神学的核心。神学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学科,试图寻求达到某些一般的关于神在这个世界上的性质和行为的真理。而另一方面,政治的社团,他们的信仰和价值是非常专门的和个别的。神的本性(至少在古典有神论中)可以被认为是无时间的,无变化的,而政治总是涉及具体的社团在特定的时间和在特定的地点的生活方式。”[5]17他又说:“神学……怎么能够和政治领域相关联呢?政治完全是在一个充满差异的领域中形成的,在其中,不同国家、种族、性别、群体的成员有着不同的、相互之间并不和谐的利益和目标,而这些利益和目标又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下得到不同的解释和拥有不同先后秩序。”[5]18这种意思在莫尔特曼那里说得更清楚。他说:“基督教神学的主题就使它成为一种公共的神学。它涉及社会的公共事务。它在对基督的期盼的光明中思考什么是神的王国的普遍关怀。”“公共神学不得不与神学的公共相关性发生关系,这种相关性处于基督徒身份的核心处,它关心的是神国莅临在人类历史的公共世界中。”“没有公众的关联性就没有基督教神学的定位,反过来说,没有基督教神学的定位就没有公众的关联性。”[6]可见,强调神学的公共性就是强调神学主题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就是宗教信仰的公共关联性。 总而言之,强调宗教、哲学、神学的公共性是西方社会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势。它是对传统宗教、哲学、神学的一种挑战,是在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全球化以及人类文化多样化和生活世界科技化的处境中建构或重建宗教、哲学、神学的尝试。二、中国传统宗教的公共性 西方学术界有关公共宗教、公共哲学、公共神学的讨论对中国学术界有影响。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中外学者对公共性的理解是有一些差异,但并不大,而且这些差异的产生并非语词本身引起的混乱,而是由中外学者各自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处境所引起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中西差距之缩小,这些理解上的差异将会削弱,不会阻碍中外学者的相互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公共性”一词译自英语publicity。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词法上的最大差别就是喜用双字词,少用单字词。与现代汉语词“公共”最接近的古汉语词是“公”。它作为形容词时的现代释义主要有:(1) 公正;(2) 公有(共有);(3) 公开。[7] 中国先秦时代的“公”,有三层含义,一是公家、朝廷、官府;二是共同;三是公平、公正。第一层含义是最主要的,而且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那些具有公共身份的国君、贵族就是当然的宗教领袖,是宗教祭仪的主持者。国家、政治、社会、个人、道德、宇宙、自然、宗教、鬼神大都统一在这个“公共”领域(政治统治领域)。 中国古人对宗教的理解也体现出“公”的意思。“宗”指宗族、宗亲、宗庙等;“教”指学说、伦理、规章、教化、教导之意。“礼”亦与今日“宗教”之内涵重合,既有伦理制度、教义思想,亦包括宗教仪式及祭典。“神道设教”更是反映了统治阶级或社会圣贤对宗教公共性的关注。“天”具有先验的公共性与至上性。“天帝”、“天命”、“天意”是中国社会秩序和精神信仰的基础。它以宇宙观形式,成为古代社会秩序合法性证明的基本方法。正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是“公”的起源。“天”是至善、至公、至大。“公”作为公平的准则而演变为公共、公益、公道、公正。天命就是大公无私的意义呈现。 这样一种“公”的模式,既是政治思维方式,又是社会行为规范;既是宇宙秩序,又是道德精神;既是王权专制,又是宗教崇拜。在这样一种模式的制约下,宗教被纳入公共政治的领域,直接成为统治架构中的组成部分。宗教是一种权力或资源,非私人所能完全拥有。相对于“公”的宗教,那些非官方的、非正式的、不合法的事情,比如祭拜私鬼、私建庙宇、私自入道、私自度僧等等,被列为公共性的对立面,称之为“私”。公、私的区别,在宗教是正统与异端,在政治上是合法与非法,在道德上则是公正与偏狭。[8] 中国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不仅使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使中国语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古代汉语中的“公”的概念经过长期的发展,用于不同的对象,则派生出多项语义,例如公安、公案、公报、公布、公差、公产、公道、公德、公断、公法、公房、公费、公愤、公告、公海、公函、公家、公开、公款、公理、公立、公例、公粮、公路、公墓、公判、公平、公仆、公然、公审、公事、公诉、公堂、公文、公务、公物、公休、公议、公益、公用、公寓、公园、公约、公债、公正、公职,等等。“公”几乎可以添加于任何“在者”,而无论其是实体,还是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上述辨析表明:西方的“公共”概念和中国古代“公”的概念的含义并不完全对称,但经过长期的交流和发展,现代汉语有足够的表达手段转述publicity的各种含义,不会造成太大的误解。[9]相反,倒是这些语词的使用者若是不明了其所指对象的性质,加以滥用或乱用,那么倒是令人困惑的。 三、当代中国宗教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就“公”的主要意义而言,中国的传统宗教并不缺乏公共性,但具体不同的宗教在不同时期的公共性有程度上的差异。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公”字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宗教的公共性的存在及其表达形式也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简要地说来就是大一统的“公”(官)变成分层次的“公”,原先意义上的宗教公共性弱化,公共空间逐步增大。 新中国建国初期,宗教管理是“内部行政事务”,视宗教为控制性上层建筑,实行了封闭型行政管理方法。正是这种单纯的行政制度安排及管理,依靠少数宗教工作干部,按政策使用行政方法对宗教进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在此制度空间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宗教团体则在此前提下从事各种宗教活动。这种管理方法,基本沿袭了中国历史上“公共宗教”模式,宗教及其活动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公共性。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宗教的管理方法,已由单向式行政管理趋向宗教组织的自治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宗教团体能够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公共性得到初步呈现。宗教事务具有了公共、公开等性质,改变了原来把宗教作为“内部事务”来处理的行政方法及“宗教不对外”的行政习惯。(注:《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第四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宗教事务,指宗教与国家、社会、群众之间存在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国务院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曾经在《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历史篇章》中指出:要把宗教工作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内部工作,变为进一步由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社会事务来管理,并把这种管理推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参见叶小文:《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历史篇章》,《中国宗教》2002年第1期。)这样的公共性成了宗教在中国社会合法存在的标志和必要条件。 在建立现代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传统宗教的公共性转换为公共制度问题。宗教的教化功能不再泛化,无所限制,并以社会团体的身份结束了传统公共宗教的发展模式。政府、宗教团体、个人信仰之间的界限得到明确,进而政府与宗教团体各自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系界限得到明确,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一个重大现象。[10]在这样的宗教制度变迁中,私人信仰取得法律的保障,而宗教团体则消除政府组织的形式,成为社会团体。 这样的社会化将是中国宗教的发展趋势。中国宗教由此将具有越来越大的社会性和公益性。这样的发展趋势相对于传统的公共性(政治性、官性)而言,是私化了,但相对于现代意义的公共性(社会性)而言,则是公共化了。政府对宗教由控制转变为依法管理,而宗教团体则自治自理,非行政、非营利、非市场,以社会团体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无神论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度里,任何一种宗教要想正常地发展,都必须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与其他宗教团体和社会团体的关系。历史和现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走政教合一的“公”的宗教道路,而就政府与宗教团体的关系来说,其最佳状态应当是相互调适,共存共荣,和睦相处。在当代中国,合法的中国宗教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很多,这就需要宗教团体思考把自己的力量主要用于何处。方立天教授指出中国宗教要走文化宗教之路。他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发挥中国宗教文化内在的积极因素,这是社会对中国宗教的要求、时代对中国宗教的要求;同时,这也为中国宗教开辟了广阔的、健康的、良性的发展道路。”[11]我相信,这条路将给中国宗教带来更多的公共性。

宗教现状分析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一部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宗教,始终居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顶端,它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宗教对于整个社会影响的一部分,影响的途径和形式多样:表现为宗教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表现为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和态度的变化;甚至有个别大学生的入教,信教等等。一,大学生接触或者信仰宗教的状况家庭的影响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家庭很容易让生活其中的个体皈依该宗教,作为家庭成员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这方面的熏染。大学生个体因素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这与他们的认知水平、生存状况、精神状态、心理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成因有六点:一是新鲜感、好奇心的满足;二是社会支持归属的需要;三是幻想补偿的需要;四是情感宣泄的需要;五是自我认同的需要;六是追求完美的心理冲动。 学习知识的兴趣使然现代知识传播的迅速和便利使宗教的内容传播得比较广泛,大学生不可能对这些没有兴趣。他们对对宗教都有浓厚的兴趣,试图接近和了解宗教。无理性的功利性的“信仰”表现为某种现实功利性的诉求皈依宗教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而宗教的答案正好给他们以“合理”解释,使他们对宗教的态度由长期教育而形成的排斥,最终到世界观改变而确立的信仰。二、大学生应该如何认识和处理宗教信仰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宗教的产生有个人主观的虚幻感觉和神秘体验因素。2、形成宗教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3、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麻痹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大学生肩负重要使命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对承载着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看待宗教1.分清宗教与邪教的区别,自觉提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2.认清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在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的前提下,也定不能忘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将封建迷信当作宗教信仰而产生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应学会以辨证的思维摒弃陋俗净化风气。

大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宗教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宗教的产生有个人主观的虚幻感觉和神秘体验因素。2、形成宗教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3、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麻痹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思考。二、认识到大学生肩负重要使命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对承载着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三、正确看待宗教1.分清宗教与邪教的区别,自觉提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2.认清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在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的前提下,也定不能忘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将封建迷信当作宗教信仰而产生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应学会以辨证的思维摒弃陋俗净化风气。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宗教信仰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温馨健康的校园文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