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余华的毕业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余华的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现代汉语

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

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

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

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

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

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

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

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

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

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0、普通话语音研究

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2、网络汉语研究

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

26、新词新语研究

27、外来词规范研究

28、字母词研究

29、成语研究

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

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3、汉字和汉文化

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

36、部件研究

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38、如何整理异体字

39、如何整理异形词

40、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写作类(写作学方向)

1、从穿越小说的虚构时空看当代创作的历史认知及写作惯性

2、《红楼梦》对穿越小说的影响(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为例)

3、试析穿越小说中的新奴婢形象(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例)

4、节俗场境对穿越小说叙事的意义

5、茶馆酒楼在武侠小说中的作用

6、试析当代小说中的茶馆场境

7、试析当代言情小说中的野蛮女友形象

8、论广告文案写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9、论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审美追求

10、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作用

11、包法利夫人中的结构特色

12、巴金作品中的朴实语言风格特征

13、文学叙述与应用性叙述的关系和差异

14、论中国传统文论之“义法”与西方文学理论中“结构”的异同

15、浅谈语言表达的诸多形式

16、论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美

17、论当代诗歌的语言流变

18、浅论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白话”语言特色

19、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繁复美

20、试论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

21、《庄子·逍遥游》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2、《大明宫词》剧本创作语言特色探析

23、余华《兄弟》的结构艺术

24、读王海鸰《新结婚时代》有感

25、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

26、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论

27、手机短信文学的价值

28、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解读

29、钱钟书写作艺术初探

30、陶渊明笔下的和谐世界

31、电脑写作时代网络语言之我见

32、写作过程与写作能力

33、《史记》写作特色管窥

34、《白鹿原》创作心理略论

35、池莉创作个性透析

36、《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与创作主旨

37、《倾城之恋》创作意识论

38、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论

39、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

40、论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41、“戏拟”表现手法在杂文写作中的运用

42、新闻写作中的主体意识强烈渗入的模式分析

4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

44、写作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的关系

45、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而论文选题工作则是毕业论文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下面我将为你推荐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目录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分析。

3、余华小说中的细节的魅力及其叙事学分析。

4、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其意义。

5、样板戏对民间文学模式的吸纳及其美学意义。

6、王朔小说中的“顽主”形象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7、九十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后口语”写作的诗学意义及其困境。

8、李洱《花腔》中的叙事话语分析及其美学意义。

9、当代五六十年代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及对其具体表征的分析。

10、“下半身写作”中的“身体”的诗学意义及其批判。

11、汪曾祺的艺术世界

12、从《沉重的翅膀》到《无字》——论张洁美学风貌的嬗变

13、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

14、武侠小说精神与民族大义—20世纪两次“武侠热”文化语境论析

15、《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的层次性

16、刘震云与新写实主义小说

17、方方与池莉作品中的女权主义

18、贾平凹眼中的艺术人生

19、余华的寓言世界

20、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

1 、论《尝试集》在现代新诗史上的地位

2 、胡适对现代新诗理论的贡献

3 、郭沫若诗歌的情感特征

4 、冰心小诗的哲学意蕴

5 、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

6 、论庐隐的创作心态

7 、比较郁达夫与庐隐的小说创作

8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或知识分子形象)

9 、论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

10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11 、论何其芳《画梦录》的主体意识

12 、论张资平的小说创作

13 、施哲存小说创作论

14 、穆时英小说创作论

15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16 、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对传统母性的颠覆。

17 、论丁玲小说创作历程中女性意识的转变

18 、张天翼与沙汀讽刺艺术的比较。

19 、闻一多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

20 、论穆旦诗歌的自我意识。

1. 论艾芜的长篇小说《故乡》

2. 论茅盾《腐蚀》对赵惠明的描写

3. 试析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4. 论齐同长篇小说《新生代》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

5. 试谈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几个汉奸形象

6. 论巴金《寒夜》中的心理描写

7. 论钱钟书《围城》的幽默艺术

8. 论黄谷柳的长篇小说《虾球传》中的景物描写

9. 陈敬容的诗集《交响集》、《盈盈集》(可以择其一研究)

10. 谈袁水诗歌的讽刺艺术

11. 陈白尘的戏剧(讨论其艺术特色)

12.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考虑其文学史意义、其精神内涵,以及它的局限性)

13.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艺术成就、人物塑造等)

14. 鸳鸯蝴蝶派小说新论

关于余华论文选题的题目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而论文选题工作则是毕业论文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下面我将为你推荐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目录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中的母亲形象分析。

3、余华小说中的细节的魅力及其叙事学分析。

4、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其意义。

5、样板戏对民间文学模式的吸纳及其美学意义。

6、王朔小说中的“顽主”形象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7、九十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后口语”写作的诗学意义及其困境。

8、李洱《花腔》中的叙事话语分析及其美学意义。

9、当代五六十年代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及对其具体表征的分析。

10、“下半身写作”中的“身体”的诗学意义及其批判。

11、汪曾祺的艺术世界

12、从《沉重的翅膀》到《无字》——论张洁美学风貌的嬗变

13、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

14、武侠小说精神与民族大义—20世纪两次“武侠热”文化语境论析

15、《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的层次性

16、刘震云与新写实主义小说

17、方方与池莉作品中的女权主义

18、贾平凹眼中的艺术人生

19、余华的寓言世界

20、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

1 、论《尝试集》在现代新诗史上的地位

2 、胡适对现代新诗理论的贡献

3 、郭沫若诗歌的情感特征

4 、冰心小诗的哲学意蕴

5 、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

6 、论庐隐的创作心态

7 、比较郁达夫与庐隐的小说创作

8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或知识分子形象)

9 、论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

10 、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11 、论何其芳《画梦录》的主体意识

12 、论张资平的小说创作

13 、施哲存小说创作论

14 、穆时英小说创作论

15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16 、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对传统母性的颠覆。

17 、论丁玲小说创作历程中女性意识的转变

18 、张天翼与沙汀讽刺艺术的比较。

19 、闻一多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

20 、论穆旦诗歌的自我意识。

1. 论艾芜的长篇小说《故乡》

2. 论茅盾《腐蚀》对赵惠明的描写

3. 试析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4. 论齐同长篇小说《新生代》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

5. 试谈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几个汉奸形象

6. 论巴金《寒夜》中的心理描写

7. 论钱钟书《围城》的幽默艺术

8. 论黄谷柳的长篇小说《虾球传》中的景物描写

9. 陈敬容的诗集《交响集》、《盈盈集》(可以择其一研究)

10. 谈袁水诗歌的讽刺艺术

11. 陈白尘的戏剧(讨论其艺术特色)

12.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考虑其文学史意义、其精神内涵,以及它的局限性)

13.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艺术成就、人物塑造等)

14. 鸳鸯蝴蝶派小说新论

首先,先收集一下相关余华的论文,简单归纳一下相关研究论文的各种主题,看看人家都是从什么角度写的,研究太多的就不要写了,选一些有新意别人没写过或者少有涉猎的主题。其次,或者就以《兄弟》为主要检索内容,看看相关论文都是什么切入点,看多了就有想法了!去图书馆查查各种学报,至少查查人大复印资料。怎么也得去中国知网上看看,或者其他论文数据库。想写好论文前提是现占有一定的资料,避开别人说烂了的话题,选一个自己有把握、有话说的角度入手,再结合适当的文艺理论,你的论文就优秀了!!

结合余华的小说剖析一下余华这个作家的性格特点。你认为《活着》这部小说是否充斥着太多的血腥,冷漠,无情?

还不如写《活着》的关于生命的意义。

毕业论文余华

《活着》,写的一般啊,就是挺惨的.换个别的吧.

余华,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作品特点: 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前他发表了二十几篇小说均没有多少影响,这篇作品发表后,深得李陀等著名评论家的好评,余华于是一举成名。此后,他在《收获》等国内重要刊物上接二连三的发表了多篇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令文坛和读者震撼,在评论家的密切关注下,他很快成为了马原之后中国先锋派小说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我刚写完余华的毕业论文,发现关于这个人物的作品创作基本已经被研究透了,写不出什么新意来了,有本书《余华研究资料》,里面将余华研究的精华资料都收集了,很有参考价值,我倒是有个建议,不妨写写余华的现实观及其产生原因探究,应该彻底的话会有突破。余华的创作因对现实的看法不同而前后风格迥异,他的文学现实,生活现实,以及人性现实都是展开研究的内容。

《活着》的经历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活着……寇延丁(12月6日12:20)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毕业论文余华笔下的

李光头父亲淹死在厕所里的热闹、李兰再嫁的热闹、文革的热闹、宋凡平死的热闹、李光头偷看女人屁股被抓后游街的热闹、李光头向林红求爱的热闹、李光头出门闯荡失败归来被债主殴打的热闹、李光头在县政府门口示威的热闹、他发财后的热闹……所有的一起都发生在刘镇群众的眼皮底下,都是在群众的围观中上演的一幕幕闹剧或悲剧。这么多的热闹,折射出来的是中国社会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众生万象,我们可以嗅到文革那种狂热、血腥的气息,也可以感受改革开放后浮躁喧嚣的味道。 但是,我想,余华不是一个热衷于在作品中展示宏伟历史画面的作家,他惯于的是在残忍现实的冰面上涌现人性温热的温泉。小说中大部分人总是以鄙视的心态去看嘲笑别人的幸福,以虚假的同情是围观别人的苦难,他们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些愚昧的看客,而点心店的苏妈那句“你会有善报的”终于让我们在世人的冷漠中沐浴到一点人性之光。也许是太过于“热闹”,也许是李光头太过于“搞笑”,也许是我习惯了余华惯有的冷峻笔锋,书中主要人物的悲剧没有引起我内心多大的波澜,而宋钢和李光头在县政府门口分着吃一碗饭的短短场景却让我落泪了,我重新想起这本书的名字叫《兄弟》。 我总觉得,余华笔下的主角都是有那么点没心没肺,李光头算是这类型人物的极品。他可以不理别人的指指点点,被游街示众也一副威风模样;他十岁不到就在总目睽睽之下与电线杆搞男女关系,并宣布自己“性欲来了”、“阳痿了”;他一厢情愿地认为刘镇最漂亮的女人林红对他有意思,死缠烂打地追求她,李光头指挥福利厂的十四个傻子瘸子瞎子聋子浩浩荡荡向林红求爱的场面甚为滑稽,我不得不佩服余华的想象力,暗自封他为文学界的周星驰。然而,李光头没心没肺却有情,对宋钢的兄弟之情自不必言,对林红的爱也超出我的想象,他竟然以结扎的方式表现他对失去最爱的痛苦,后来发了财还是想念纯真年代的林红。我想,没心没肺的人也许才是最真的,他们的爱恨是毫不遮掩的。 我曾经很不喜欢小说的结尾,宋钢为了生活把自己搞得不男不女,林红禁不住诱惑和李光头在一起,宋钢自杀后两人又双双愧疚。故事在最后草草以这样的结局收尾,与前面对李光头事迹的铺张叙述反差太大,一时让我“难以下咽”。我觉得宋钢不至于为了钱把自己变成那样,李光头不至于不顾兄弟情谊又与林红偷欢。后来转念一想,我因为反差所表现出来的错愕也许正是余华所要的一种效果。这样的世事无常,这样的悲欢离合,不就是人生吗?

没太理解你的寓意指的是哪方面的,给你下载了一些,以供参考已发送,请注意查收祝论文写作顺利~

我是无意间在一个朋友的地方获知了这本书,就像余华先生当年无意间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一样。 当年余华先生在写下这部《活着》的小说前曾经表示: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而高尚不是指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学会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因为这样的心态下,那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走进了他的心里并为老黑奴的故事深深感动。 歌很短却很详尽写出了那个老黑奴艰辛苦难的一生,还有他的家人先后离他而去的磨难,然而老黑奴依然选择友善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怨言。正是这种精神给了余华先生很大启发,这部蜚声国际的《活着》也因此诞生。 《活着》里的主人公徐福贵就是这个老黑奴的版本,他的人生境遇也和老黑奴一般曲折艰辛,时代动荡之苦,亲人相继离去的绝望,最后没有打垮这个男人,反而变得学会坦然接受面对。 整篇小说强烈的推出因为活着而活着的勇气和时代大环境之苦下生命的顽强不息。 也许这就是余华先生想通过这部小说要表达的意思,此文开头提到的关于展示“高尚”的初衷,那些在人性的潜意识里在苦难的煎熬下所爆发出来的坚毅以及与一切磨难斗争的力量。 说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也看过这部书,如果还没有我想给大家说说这个余华先生笔下的《活着》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希望能带给你一点感触。《活着》以文中主人公徐福贵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为背景开始,那时徐富贵家是地主,当时他爹的手上有100多亩田地,老爷爷的手上时有200多亩。 徐富贵的爹因为年轻时的混账行为,败掉了老祖宗历年打拼下来的其中100多亩田地而懊悔,为此对现在的这100亩田地视为性命也视为活着的骄傲,连拉个屎都要去自家田地上拉的行为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态,或许那样方能让他感到踏实。 然而徐福贵却是他爹眼中的孽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徐福贵借着自己家大业大,从小就不学好,好吃懒做,各种恶习染一身,在娶了心仪的姑娘家珍后非带没有改观反而更是不知好歹变本加厉,吃喝嫖赌于一身。 仗着自己有那100多亩地,嫖娼妓女,羞辱开米行的丈人,还因为父亲的训斥联他爹都敢揍,如此混账其能不是孽子。还对赌博乐此不疲。 然后赌场就像一个魔术馆啊,徐福贵哪里是赌场里人的对身,好笑的是他还想靠赌来光耀祖宗。 他在那种地方被人玩如股掌不觉,终逐步落如他人的圈套,将家产赌的精光,也气死了他爹。故事就从这个转折点开始展开福贵新的人生。经过这个变故,让徐福贵有了第一次深刻认识,后悔于自己混账不堪害得祖辈基业毁在他手里,害死了爹。 迫于一无所有的他,带着老母和怀孕四个月的妻子家珍以及4岁的女儿凤霞搬至茅草屋求生活。 如果说变故更容易使一个浪子懂得要改邪归正的话,徐福贵就是在这个时候意识到了以后的路不能在按照之前的过。 从高高在上的少爷变为毫无生活能力的平凡人,从家有百亩田地到一无所有;从过去对家珍的不理不睬拳打脚踢到现在家珍的不离不弃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福贵对人生有了新的觉悟,对妻子的爱和容忍也有了感恩。 因为之前作恶太多,破产后,丈人从城里接了福贵妻子家珍回娘家,使得福贵原本就一无所有只剩家人了,现在雪上加霜又失去了妻子。 为了生存为了家中老母亲和幼小的女儿凤霞,他想要努力的支撑起这个破败不堪的家。 于是他问接手了他家田地的新主人龙二租了五亩田地,从过去让人背着走路现在努力学习背庄稼种田地,担负起养家养家人的生活责任。 迎来了妻子家珍也迎来了他的儿子有庆,原本一家人虽然艰辛但也可算团聚,看到这里我为福贵想恭喜一下。 可是命运偏偏要惩罚徐福贵,他的老母亲在这个时候忽然患病。 为了给老母亲看病家珍拿出来压在床下的二元银元让徐福贵去城里请大夫。 在城里请大夫的路上因和县官老爷的家仆打架,阴差阳错被路过的国军拉去扛大炮,几欲逃跑无果后选择了留在军中,走南闯北。 当时正值国共两党内战时期,动荡不定,随时都会在枪声炮雨中死去,然而他命大活了下来,被解放军俘虏后准许回家。 回家后得知女儿凤霞因为一场高烧患病已成聋哑人,从此不会说话,福贵是百感愧疚,只有想着日后好好对凤霞对儿子有庆对妻子家珍。 过了几天安静日子遇上了土地改革,分得了之前租龙二的5亩田地,而龙二则成了恶霸地主被毙,福贵着实还为此庆幸了当初将田地家产输光的行为,不然现在死的是他。 土地改革后,为了供他儿子上学,忍痛把十岁的左右的女儿凤霞送了别人,想减轻家中负担,也想让有庆好好读书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 然而却又迎来了“大跃进”。那时凤霞因为想家自己逃了回来,但“大跃进”开始家中的锅被砸掉去炼铁,5亩田地被充公,换吃公社食堂大锅饭。 结果铁没练出来,亩产万斤没实现,却屋漏偏逢连夜雨遇上3年自然灾害,贫穷已经够折磨人了,而天灾更是无法抗拒,人的力量在这场灾难前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饥寒交迫的徐福贵一家和众多人家一样,饿的树皮,野菜都没得吃了,凤霞都为了和人抢一个地瓜差点用锄头打死人酿成祸害。 好在家珍向城里的父亲借了一点米救济熬过了一些时日,一家人精打细算,牙齿缝里求生,为了不至于饿死在茅草屋里,终渡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活着》里我看到这里原本以为福贵一家会好起来,有庆读书会有所成就,可是天意喜欢捉弄徐福贵:他的儿子,一个对两只小羊深深爱护,体育又特别好,人又善良的男孩为抢着去为县长女人献血,结果血型配上后被医生为救县长女人的自私行为抽干了血意外死去。 丧子之痛让徐福贵失去了理智几度预备杀死医生和那个县长,结果发现县长不是别人是当年内战参军时一起共生死患难的兄弟,无奈中选择了原谅。 亲手将儿子捧在手上,抱于怀里,抗于肩头,亲手挖坑埋葬了他的有庆于故去的爹娘坟旁。 这时候常年的劳累他的妻子家珍也早已经患上了软骨病。 雪上加霜的徐富贵一家在风雨里飘摇,像一颗弱小的草。 家珍的病越来越严重,大夫让徐福贵做好了后事准备。这一生他对不起家珍,想她死后给她做一口好的棺材安葬她。 然而女儿凤霞并不这样觉得,她认为她的母亲不会这样就离开,她不放弃母亲给了母亲力量,求生的信念使家珍重新又好了起来。凤霞是聋哑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长得好看,却因为不会说话而没有人家要,一场村里人的婚娶里因为对新娘的羡慕而被人耻笑想要男人。 徐福贵和妻子家珍为了使女儿过上正常女人的生活,为了百年后有人也替凤霞安顿,托队长说媒。 好在月老作美,凤霞遇上了一个好男人,虽然是一个偏头叫二喜,但是人是城里人又有手艺,关键对凤霞好,对凤霞的家人也好。 到这里原本再一次以为这应该是徐福贵一家开始好起来的迹吧,但是还是没有,凤霞因为生儿子难产走了。 留下那个深爱她的二喜和儿子苦根在世折磨。 女儿凤霞死去的噩耗也终于打败了家珍仅有的一点力量没有多少日子后带着释怀的心而去。 现在生活就剩下了徐福贵,女婿二喜,孙子苦根。三个人相依为命,承受着这一切苦难和痛苦。 女婿二喜是在一次建筑事故中被两块水泥板夹在中间,血肉模糊而去的。看着余华先生对这一段的描写,我哽咽了。我想怎么可以这样的残忍呢?然而更残忍的还在后面。 福贵的孙子苦根聪明可爱,帮着福贵一起干活,一次摘棉花中生了病,福贵抢收棉花后心疼孙子生病了还被自己逼着抢棉花。 于是给摘了很多豆子煮给他吃,结果回家却发现孙子断气了,原因是吃豆子撑的,因为苦根哪里吃过那么好吃的豆子,所以都吃光了。 最后徐福贵落得一个人,按理他也应该随那么多的亲人而去,但是小说的重点就在这里,最后他承受了所有的苦难,也原谅了命运的不公,用分得一亩半地后积累的一些钱在路上一个屠夫刀下救下了一头老牛,从此和老牛相依为命,耕田劳作继续活下去。这就是余华先生笔下的《活着》很残酷也很现实。以时间为方式写出徐富贵活着的方式,命运是如此多灾多难的艰辛,给人难以想象的沉痛,然而徐福贵努力选择了继续,这里面有活着的勇气和意志。 同时余华先生的《活着》让我想起了海明威先生的《老人与海》。 想起了那个老人在几十天未捕到一条大鱼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天天出海,他相信他是一个好渔夫,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钓上最大的鱼。 他终于捕到了一条和他一样勇敢有意志力的鱼。他和这条优秀的鱼之间展开了几天几夜的较量,被鱼带去更远的海域,被绳缆勒破了胳膊手臂,被折腾到力气殆尽。 终于老人战胜了那条优秀的鱼,可是当他要胜利而归时遇上了鲨鱼群,为了护卫他的这条鱼老人与鲨鱼展开了更为残酷的战斗。 最后的最后,那条被捕的鱼被鲨鱼吃的只剩一条骨头,他还是坚持将这条鱼骨带回了岸。 有人说老人还是失败了但是这样的勇气有几个人有呢?又有几个人还能持之以恒的去和命运做斗争。 老人是胜利的他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此时的徐福贵也让我肃然起敬,尽管他曾经也浑浑噩噩的混世。 徐福贵单纯的世界观在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后,仍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中国的战争,“大跃进”,直到文化革命,这些灾难给了徐福贵沉痛的命运打击,然而残酷的现实里他要活着,就算晚年落寞,生活孤独下仍然和一头老牛不寂寞的活,勇敢的活。 或许这就是“活着”本身的力量吧!

我觉得余华的论文好写。除了作品过硬之外,他的性格也值得一写。印象中很多作家,要不然就是内向不说话,要不然就是说话咬文嚼字,而余华先生尽说大白话,大实话。所以他身上可写的点比较多。

余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太难了,我也不会.

好呀,,要求有吗?

本科论文题目为“从《兄弟》专业多少字 代做

你的论文题目重点论述的是“叙述视角”,这要联系到莫言的创作风格,所以你必须多读两篇他的小说。同时上网收集一些关于莫言小说的评论。 这样一篇论文没有个6000字是没办法说清楚的,再说毕业论文是提升自己能力的工具之一,不要光靠大家。 我当初的毕业论文是《由司马迁的<史记>看新闻真实性》,为了这个我收集的资料就打印了几十页A4纸。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