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热带地理杂志社官网

发布时间:

热带地理杂志社官网

1.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2.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3.与一月份0℃等温线基本一致4.与800mm年等降水线基本一致5.是我国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6.是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7.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如果您是初一的学生掌握这么多就足够了。(若不够可继续追问)这是根据初一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期末)编制的您也可以参考这个 祝您期末考到好成绩新年到了,祝您学习进步,合家团圆。 采纳我的吧,打字好辛苦哟!(绝对正宗,不信问我们老师,他们出的提纲)

分界线1、气温: 1月份0℃等温线 2、日均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 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6、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9、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10、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11、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12、地形: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 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13、区域: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14、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 15、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区域界限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此线的南面和北面,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三亚气候类型及特点是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三亚是具有热带海滨风景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

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位于信风带的迎风坡,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东岸常有暖流流经,海洋性显著。陆地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相对热带季风气候区比较少有热带季风现象。全年日照时间253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夏季多对流雨,夏秋时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位于信风带迎风坡,最冷季节仍有一定量降水(地形雨)。热带海洋性气候常与热带干湿季气候以山脉为界,山的迎风坡为热带海洋性气候,背风坡则为热带干湿季气候。

三亚的亚龙湾会集了现代旅行五大要素:海洋、沙滩、阳光、绿色、新鲜空气于一体,明显的热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四季游水和展开各类海上运动。亚龙湾的海水湛蓝明澈,能见度高,沙质皎白如玉,年平均海水温度°C,长年可游水。被《我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最美八大湾之一,声称“东方夏威夷”。

热带地理杂志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旅游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吧。

[1]廖娟.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中国商贸.2013(33)

[2]程岚,段渊古,殷晓彤,孟宇轩.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3)

[3]邵春艳.论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8)

[4]刘峘,江权,孙广懿.度假型矿山公园的规划设计探索--北京市房山区四马台矿山公园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4(05)

[5]董娜.开滦矿业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2(12)

[6]黎启国,郑伯红.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工业建筑.2014(04)

[7]郑群明,夏赞才,罗文斌,刘媛媛.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湖南崀山为例[J].旅游科学.2014(01)

[8]涂海丽,黄国华.对江西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4(04)

[9]邓祖涛,毛焱,梁bin.居民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湖北省新店镇的调查数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

[10]许子伯.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要点[J].煤炭工程.2011(S2)

[11]李海娥.旅游地居民:不可忽视的目的地营销力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12]曾启鸿,袁书琪.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地方依恋差异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13]许振晓,张捷,Geoffrey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06)

[14]李淼焱,张静.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8)

[15]卢松,杨兴柱,唐文跃.城市居民对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为例[J].旅游学刊.2011(08)

[16]马强,段渊古,王min.海州矿国家矿山公园主题广场景观设计浅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

[17]陈亚颦,徐丽娇.西双版纳傣族社区居民地方感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18]梁登,李明路,夏柏如,李海学,高永坡.矿业遗迹分类体系的建立[J].现代矿业.2013(12)

[19]唐玲萍.民族旅游村寨居民的地方感培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0]保继刚,杨昀.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变迁研究--基于阳朔西街的案例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1]李德万,杨乐,华建民,马传亮,廖云平.重庆江合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矿业遗迹特征及建园意义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9)

[22]张俊玲,任昭.国家矿山公园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23]涂海丽,黄国华.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1]赵登华. 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 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4]孔晓宁. 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xx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20日.

[5]张国胜. 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年第7期.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6]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 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论坛. 2010(03)

[17] 陈才,李兆元,刘心怡. 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 旅游论坛. 2010(03)

[18] 吴志军,田逢军. 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06)

[19] 张海燕,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04)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周玲强,冯晓虹. 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11)

[16] 李瑛.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人文地理. 2004(04)

[17] 郑斌,刘家明,杨兆萍.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09)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7] 李婷婷. 大型综合超级市场环境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8] 宋奕孜.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9] 张广海,贾海威. 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20] 倪太婷. 城市老商业街地域性色彩景观设计[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

[2]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0, 20(3):203-211.

[3] 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论评, 2006, 52(6):783-792.

[4] 陈国达. 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03-112.

[5] 卢云亭.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自然杂志,1993,16(5):30-35.

[6] 杜国云. 云峰山魏碑刻石的地质地貌背景与资源保护研究. 山地学报,2008,26(2):230-236.

[7] 洪昌松,王琪. 旅游地学中有关“美学”问题及“旅游地学图”的编制. 旅游学刊,1988,3(S1):33-36.

[8] 吕学斌. 变幻造型地貌的旅游功能及其造景机理. 山地学报,1997,15(4):253-256.

[9] 陈诗才. 自然美、地质体的观赏特性及其观赏效应的研究. 旅游学刊,1988,3(S1):30-33.

[10] 吴成基.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山地学报,2005,23(5):513-519.

[11] 吕惠进. 我国酸性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构造景观. 自然杂志,2005,27(1):33-36.

[12] 陈传康. 旅游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的新发展. 人文地理,1994,9(2):1-3.

[13] 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

[14]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2005,60(1):41-52.

[15]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桂林工学院学报,28(4):473-483.

[16]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17] 冯淑华.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321-326.

[18] 赖良杰,彭东. 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 中国岩溶,2003,22(4):318-323.

[19]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地理学报,2007,62(7):675-690.

[20] 陈安泽.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地质论评,2007,53(S):1-10.

[21] 卢云亭.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S):85-90.

[22]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 资源科学,2004,26(1):69-75.

[23] 胡镜荣. 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61-64.

[24] 彭永祥. 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以陕西省为例. 山地学报,2005,23(5):520-526.

[25] 崔越,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地理学与国上研究,2002,18(3):86-89.

[26] 谢凝高.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27]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1):98-103.

[28] 吴成基,韩丽英.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山地学报,2004,22(1):17-21.

[29] 严国泰. 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3-1137.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l):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好点的期刊鉴别方法就是:创刊历史悠久,影响力大,晋升职称的时候认可就可以了。

刘少和,1970年01月生,湖南永州人,男,在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研究兴趣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转型与升级、旅游战略管理、体验教育,主讲《区域旅游开发研究》、《旅游业案例研究》(研究生),《旅游管理专业导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策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岭南文化地理》(本科)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教学评价均在90分以上,为学校旅游管理省级重点扶持学科骨干梯队人员之一,A岗重点骨干教师之一,第5批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之一。

1991年6月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获学士学位;2001年6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民俗旅游;2002.9—2004.7,进修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班;2007.9—2008.7,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10.9-?,就读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与管理。2002年9月晋升为旅游管理专业讲师;2005年12月晋升为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

自2001年6月硕士毕业以来,本人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旅游学刊》、《人文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思想战线》、《社会科学家》、《热带地理》、《旅游论坛》、《商业研究》,以及《中国旅游报.理论版》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副主编教材2部(07、08年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参编教材5部;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1项;主持横向项目2项,参与横向项目20多项;获2007-2008年度省哲学社科三等奖1项(排名第2)。

1.2010.9—?,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读博,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管理,导师:梁明珠教授、系主任。

2.2007.9—2008.7,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导师:王宁教授。

3.2002.9—2004.7,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4.1998.9—2001.6,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读硕,研究方向:文化与民俗旅游,导师:周作明教授(现为福建武夷学院旅游系主任、教授)。

5.1987.9—1991.6,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读本,导师:左双文教授(现为华南师大历史系教授、副院长)。

1.参与国家社科项目(No.09BSH040):《和谐休闲文化与文明生活风尚建设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2009.6-2011.6)。

2.主持国家社科项目(No.12BJY124):《城市休闲文化消费主导下旅游转型升级路径及其综合改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2012.6-2014.6)。

1.第2参与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3C2851):《广东山区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2004.01—2008.9)。

2.第2参与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8B060600016):《岭南水文化的演变、旅游价值及其创新开发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2008.12-?)。

3.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GD10CGL02):《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综合配套改革研究》,2010.11-2012.12,4万。

1.第2参与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08):《基于城市幸福指数提升的广州市休闲游憩业发展研究》,2011.6-2012.6,1万。

1.主持广东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04XB79009):《都市休闲文化及其建设对策——以珠三角为例》,广东商学院(2004.12-2007.12)。

2.主持广东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JY2010178):《校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广东商学院(2011.3至2011.12)。

3.参与广东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03XB63001):《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方式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广东商学院(2003.12-2005.12)。

4.参与广东商学院2006年度校级课题(06YB79007):《休闲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广东商学院(2007.1-2009.1)。

5.参与广东商学院2006年度校级课题(06YB79008):《区域旅游产业化及其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广东商学院(2007.1-2009.1)。

6.参与广东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07YB05):《基于亚运旅游的岭南文化展示与传播研究》,广东商学院(2007.12至2009.12)。

1.参与主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肇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肇庆市宣传部(2012.3-6)。

2.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南沙湿地国际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广州南沙围垦开发有限公司(2012.4-5)。

1.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中山市旅馆业发展研究》,中山市旅游局(2011.3-2011.12)。

2.参与主持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汕尾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5)》,汕尾市旅游局(2011.10-2012.10)。

1.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佛肇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广佛肇旅游局(2010.8-2011.3)。

1.主持《梅州市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2009-2020)》,梅州市旅游局(2009.3-2009.12),到位经费4万。

2.主持《乐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5)》与《乐昌峡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乐昌市旅游局(2009.4-2010.12),到位经费20万。

3.参与(第3)《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5)》,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局(2009.5-2009.10),到位经费10万。

4.参与(第3)《梅州市梅江区玉水村旅游开发规划(2009-2020)》,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局(2009.6-2009.12),到位经费2万。

5.参与(第3)《梅州市丰顺县黄花村旅游开发规划(2009-2020)》,梅州市丰顺县旅游局(2009.6-2009.12),到位经费2万。

6.参与(第3)《广州番禺区“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广州市番禺区旅游局(2009.5-2009.12,到位经费10万。

7.参与(第3)《珠海(拱北)中旅集团广州新电视塔投标书》(2009.10-12,到位经费6万)。

1.参与(第3)《广东丰顺县富豪(音乐)温泉度假村总体规划》,广东省丰顺县富豪温泉度假村委托课题(2008.3-08.8)。

2.参与(第3)《广州开发区会展中心运营研究》,广州市东进新区开发区有限公司委托课题(2008.3-08.8)。

3.参与《2008年奥运效应与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0.5万,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2006.6-2008.6)。

1.参与(第3)《广东省梅县王寿山风景区概念规划》,广东省梅县旅游局委托课题(2007.8-08.12)。

1.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蕉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蕉岭长潭旅游区营销策划》,广东蕉岭县旅游局委托(2006.12-2007.12)。

1.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广东省梅州市旅游局委托(2005.5—2007.5),到位经费5万。

2.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局委托(2005.10—2006.3),到位经费8万。

3.参与主持(第2)《广东清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其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广东省清新县旅游局委托(2004.12—2005.9),指导了广东“旅游强县”(06年)、中国“旅游强县”(07年)的申报成功。

1.参与(第2)《广东省九和、黄沙洞温泉度假区开发战略规划》,广东金鹅温泉有限公司委托(2004.5-2004.8)。

2.参与(第3)《广东省阳山县神笔洞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局委托(2004.5-2004.10)。

3.参与(第3)广东省林业科技项目(粤林科函[2004]1号):《江门市林业高新技术园区旅游总体规划》,广东省林业厅(2003.12—2005.06)。

1.参与(第4)《广东省乐昌市三龙谷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广东省乐昌市旅游局委托(2002.10—2003.2)。

2.参与(第3)《广东省韶关市十里浈江风景区总体规划》,韶关市浈江区政府委托(2003.2—2003.5)。

1.副主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08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ISBN7-5623-2219-8),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2、9、10章,合计3章6万字。

2.副主编《旅游策划学》(07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ISBN7-5623-2220-1),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6、7章,合计2章5万字。

3.参编《休闲经营管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6月,第2章,合计3万字。

4.参编《旅游学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8章,合计1章3万字。

5.参编《中外民俗》第6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6.参编《中国民族民俗》第6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7.参编《旅游应急管理》第3、6、9章,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1.研究报告《广东省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2005-2010)》获2007-2008年度省哲学社科三等奖(排名第2)。

1.刘少和,梁明珠《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城市休闲游憩系统优化升级研究》,《人文地理》(CSSCI),2012年8月8期(采稿)。

【2011年】

1.刘少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发展的区域旅游成长模式研究——广东与中国“旅游强县”清新县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CSSCI),2011年4月2期。

2.LiuShao-he,LiuZhi-hong.,BasicsonResortHotel(Village)andItsservicemanagementideas

—TakingGudouhotspringresortvillageinGuangdongprovinceasaexample.ProceedingofTheFif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Green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Guangzhou,China,June25-27,2011.TheAmericanScholarsPress.

1.秦学、刘少和《经济发展是否促进休闲质量提高——以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旅游学刊》(CSSCI),2010年3月3期。

2.桂拉旦、刘少和《“以旅助农”传导机制及其政策建议》,《开发研究》(CSSCI扩张版),2010年2月1期。

3.秦学、刘少和《创新与包容:广州市休闲发展考察》,《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国首部休闲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4.刘少和《深化旅游综合配套改革,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发展》,《中国旅游报》2010年07月11日第11版“视野”。

5.刘少和、吴建华、桂拉旦《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的差异及其服务主张》,第14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09.11.19-21)会议论文,论文集。

1.刘少和、李秀斌《大型节事的文化展示与文化传播》,《旅游学刊》(CSSCI),2009年3月3期。

2.刘少和《全球化、经济社会转型与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旅游学刊》(CSSCI),2009年8月8期。

3.刘少和、李秀斌《度假酒店(村)的健康体验经营管理研究》,《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9年6月3期。

4.刘少和、李秀斌《旅游产品转型与广东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建设思考》,《现代乡镇》,2009年1-2月1期。

5.刘少和《休闲经济:提升“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中国旅游报》,2009年3月27日第10版“视野”。

6.刘少和《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制度创新思考》,《中国旅游报》,2009年6月12日第11版“视野”。

7.刘少和《发展休闲旅游,为城市居民减压》,《中国旅游报》,2009年9月4日第11版“视野”。

8.刘少和、李秀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的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研究》,《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9年10月5期。

1.刘少和《基于奥运旅游平台的中华文化展示思考》,《中国旅游报》,2008年1月25日10版“视野”。

2.刘少和《建设城市休闲文化,提升城市“软势力”》,《中国旅游报》,2008年3月28日10版,2008年4月2日11版“视野”。

3.李秀斌、刘少和、张伟强《旅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分析》,《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6月3期。

4.刘少和、李秀斌、张伟强《广东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模式探讨》,《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7月4期。

5.刘少和、张伟强《旅游资源的'组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中国旅游报》,2008年6月18日11版“视野”。

6.刘少和、桂拉旦《环城地理梯度背景下的旅游休闲业空间布局结构分析—以粤港澳为例》,《社会科学家》(CSSCI),2008年05月05期。

7.刘少和、张伟强《中国区域旅游转型发展探讨——以广东区域旅游转型发展为例》,《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第13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8.25-29牡丹江第13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8.刘少和《旅游转型研究综述及我国旅游转型发展探讨》,《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8年12月6期(《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9年4期)。

9.刘少和《旅游市场营销需要关注旅游消费行为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期。

1.刘少和、张伟强、乔纪纲《广东旅游休闲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构建》,《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7年3月2期。

2.张伟强、刘少和、李秀斌《文物建筑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旅游学研究》第2辑,2007年4月。

3.刘少和《奥运旅游与文化展示》,《旅游学刊》(CSSCI),2007年9月9期。

4.刘少和《环大珠三角城市群1-3小时游憩圈探析》,《中国旅游报》,2007年11月28日13版“视野”。

1.刘少和、桂拉旦《城乡商旅互动发展研究》,《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6年08月15期。

2.刘少和《休闲发展趋势及其管理对策》,《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6年09月18期。

3.刘少和《发展休闲娱乐业,创造旅游吸引物》,《旅游学刊》(CSSCI),2006年12月12期。

1.刘少和《粤港澳大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珠江经济》,2005年02月02-03期。

2.刘少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需要成熟的旅游者》,《旅游学刊》(CSSCI),2005年03月02期。

3.张伟强、刘少和《旅游产品的品牌战略研究初探》,《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5年03月05期。

4.刘少和《“文化强旅”战略构想》,《华夏文化》,2005年03月01期。

5.刘少和《“港澳游”对内地的文化效应》,《中国文化报》(2005年5月23日,文化旅游版)。

6.刘少和《中国休闲教育发展初探》,《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7月14期。

1.刘少和《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建设的文化战略》,《社会科学家》(CSSCI),2004年1月1期。

2.张伟强、陈玲、刘少和《文物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及其对策》,《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月2期。

3.刘少和、张伟强《广东科技旅游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广东科技》,2004年4月4期。

4.刘少和、张伟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思想战线》(CSSCI),2004年5月3期。

5.刘少和《现代酒店管理中的“服务链”模型探讨》,《中外酒店》,2004年7月7期。

6.刘少和《略论“文化生态旅游”》,《生态经济》(CSSCI扩展版),2004年8月8期。

7.刘少和《我国农业民俗及其旅游开发研究》,《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刘少和《服务企业中“服务链”模型研究》,《商业研究》(北大核心期刊),2003年06月11期。

【联系方式】

邮箱: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沙路21号(广东商学院旅游学院);邮编:510320

华夏地理杂志社官网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是关于地理的月刊,每月7号出刊。纸质好,色彩棒,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把读者带入现场,设立编辑规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识融于话题中,提出了“由头+知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的模式和“记者+学者+诗人+哲学家”的文体。突出图片和地图独立语言的作用,图片与文字并重,版面达到1︰1。要求精心选取图片并大量选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写好每张图片说明,充分表达图片信息,保证有足够的文字量和空间。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 《华夏地理》杂志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以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系,并涉及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与生态学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地理、生物、科技、历史等各方面具有创新指导意义的论文,以及对地理学应用和发展有指导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综述与热点报道等。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为制定相关决策,发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与理论依据。《华夏地理》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合作伙伴,和全球32个版本同步刊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精彩内容。2007年7月,《华夏地理》与美国《国家地理》正式版权合作,延续美国《国家地理》120年来探索世界、关爱地球的理念,以震撼的摄影图片和独到的深入报道,为中国的社会中坚阶层每月带来反映世界变迁的精彩内容。个人观点:《中国国家地理》更具观赏价值。《华夏地理》更具学术价值。

推荐维基百科,喜欢什么去查就好了。

《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明朝那些事》《民国也生猛》等等 你也可以看看纪录片 哪个更全面

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什么的应该有官网吧。。。

热带林业杂志社

李学杰万荣胜林进清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第一作者简介:李学杰(1964—),男,博士,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E-mail:xue-iieli@

摘要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完备的生态系统,但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分类系统。本文突出滨海的特点,将滨海湿地分为:潮上带湿地、潮间带湿地和潮下带湿地三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为10种类型。通过对ALOS遥感影像的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与验证,北部湾滨海湿地主要包括:红树林7092hm2、水塘351 90hm2、盐田5371hm2、河流6680hm2、湖泊水库5054hm2。北部湾沿岸红树林分布较丰富,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从最西部北仑河口至最东部的安铺港均有分布,其中丹兜海-英罗港区最丰富,其次为北仑河口、铁山港、珍珠港等地区。养殖水塘以南流江口区最多,其次为大风江口区。盐田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江平、企沙和犀牛角等地,以及东部的西村港至英罗港地区。

关键词遥感滨海湿地红树林北部湾

1概述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2]。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完备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被誉为“地球之肾”[3]。然而,近年来由于城市化以及沿海经济开发的加快,导致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湿地大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功能和效益衰退,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因此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湿地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4~6]。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这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正是由于这种缺乏明确界线的过渡性,使得对湿地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7、8]。其中经常被使用的是1971年《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体”[8]。

我国对滨海湿地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已做了不少工作,从鸭绿江口[8、9]、辽东[10~12]、环渤海[13~15]、杭州湾到珠江口[16、17]、海南等[18~20]均有研究,北部湾湿地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21~23]。此外海岸带遥感的应用以及海岸带环境变迁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24~27]。

2滨海湿地及其分类

对湿地的分类有多种方案,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对湿地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可以把湿地分类方法分成成因分类法、特征分类法和综合分类等[28~31]。总之现在对湿地的分类,可谓五花八门,往往各自突出其研究区的特点。

本文将突出滨海湿地的特色,并以遥感方法可识别为基础,提出以下的分类方案。首先将滨海湿地分为:潮上带湿地、潮间带湿地和潮下带湿地,之后在将各带湿地分为若干类型(表1),其中海草,据研究分布于北部湾的东部海域,但在遥感影像上未能识别。珊瑚礁在北部湾没有发现。

表1 华南滨海湿地分类表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3数据与方法

研究区

调查区位于北部湾北部沿岸,108°00′~110°00′E,21°20′~22°20′N之间区域,遥感解译面积约×104km2,海岸带区面积约×104km2(图1)。

数据

我们采用ALOS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与分析,全区需9景拼接而成(表2)。

图1 研究区范围 Research line area for statistics of wetlands

此外采用1:5万地形图进行遥感影像校正。地形图为北京1954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1985国家高程基准。

表2 遥感影像数据信息表Table 2 Inform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方法

湿地遥感解译的方法包括:几何校正、影像拼接与剪裁、监督分类、分类后处理、目估交互解译与野外调查验证等(图2)。

几何校正

遥感影像由于多种因素会造成影像上的像元在影像坐标中的位置与其在地图坐标中位置有差异,从而形成几何畸变。应用前需要进行几何校正,尽量消除或减小这种几何畸变。

本次影像几何校正以1:5万地形图为参考基准,采用二次多项式进行校正,要求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误差法小于<1个像元。

影像的拼接与剪裁

研究区的9景ALOS影像是由4个时间获取(表2)。由于不同时间获取的影像,受天气、季节及植被的影响,其DN值有明显差异,拼接后再分类,效果不佳。因此采用同一时间获取的影像,拼接后分类。不同时间的影像分别分类,之后再全部拼接。

监督分类

依据本文确定的湿地分类系统,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相比,在分类之前,监督分类已明确各类的内容,而且可以通过调整训练集的采样,改善分类效果。

分类影像的后处理

本研究针对的是海岸带,包括海和陆两部分,一些类别仅采用分类是难以区分,如水体,包括海域与水塘、河流、湖泊等,需要进行一些分类后处理,或人工解译,以获取更准确的分类效果。主要利用人工解译提取的岸线,对监督分类结果进行重新校正,如红树林分布于海岸线之外,而林地、耕地等分布于岸线之内;河流、湖泊、水塘分布于岸线之内,海、滩涂分布于岸线之外等。

人机交互解译

利用遥感分类方法无法将水库(湖泊)、河流以及养殖水塘分开。因此在监督分类和系数法的基础上,只能采用适当的人工解译,划分出了这三类水体。同时部分盐田与养殖水塘在遥感影像上难以区分,主要结合1:5万地形图进行解译。

野外调查确认

对于遥感解译结果,进行野外湿地调查与验证。从最西部的北仑河口至东部安铺港,对全区海岸带进行了实地考察,共进行了526站位的观察,确认和验证分类结果。

图2 技术思路图 Flowchart of research procedure

4结果分析

根据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结合野外的调查验证,编制滨海湿地分布图(图3、4)。其中遥感影像解译的滩涂只是影像获取时刻露出水面部分,其分布范围受潮位影响,因此实际滩涂分布需要结合野外调查,这里不做分析,因此遥感解译的滨海湿地以陆地部分为主。

滨海湿地的总体分布

从结果来看,研究区内滨海湿地中,红树林面积为7092hm2,养殖水塘35190hm2,盐田5371hm2,湖泊水库5054hm2,河流6680hm2(图5)。此外耕地278409hm2,林地238181hm2,建筑用地、道路、裸露地等118929hm2。

红树林的分布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特有的湿地类型[32、33],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南部的沿海地区。红树林不仅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34、35],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6],同时对海岸带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免受潮水的侵蚀,因而受到普遍的关注。

北部湾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现有国家级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尽管对北部湾红树林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对全区的分布状况了解不足,本次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可以完整了解北部湾红树林的分布现状,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北部湾沿岸,从最西部北仑河口至最东部的安铺港均有红树林分布(图6),其中丹兜海-英罗港区最丰富,面积达1286hm2,本区也是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所在地。此外分布较多的还有北仑河口、铁山港、珍珠港的地区,分布面积在800hm2以上,北海地区相对较少。

图3 北部湾西部滨海湿地与植被分布示意图 Distribu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and vegetation in the western Beibu Bay

图4 北部湾东部滨海湿地与植被分布示意图 Distribu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and vegetation in the eastern Beibu Bay

图5 研究区主要湿地面积 Area of main wetlands in the research area

图6 北部湾各区红树林面积 Area of Mangrove in sub-areas in the Beibu Bay

养殖水塘分布

养殖水塘的面积是当地养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遥感解译结果,进行分区统计情况来看,南流江口区,水系发达,养殖水塘最多,面积达5619hm2,其次为大风江口区,在4111hm2,北仑河口区最少,为1523hm2(图7)。

盐田的分布

海盐是重要的海洋化学资源。将海水引入盐田经日晒蒸发形成海盐和卤水。我国是海盐的生产大国,2004年,我国海盐产量为2100多万吨,其中卤水晒盐占700多万吨,是世界上第一海盐生产国( E7% 9B% 90% E5% 9C% BA)。

北部湾地区有较多的盐田,但分布不均,大致以大风江为界可分为西部和东部两区。

西区,包括防城港与钦州市,包括江平盐场、企沙盐场、犀牛角盐场等,总面积约2000hm2。

东区盐田主要分布从北海东南的西村港至英罗港,包括竹林盐场、北暮盐场等,面积3155hm2,比西部面积大。

图7 各区养殖水塘的面积 Area of cultured pools in sub-areas in the Beibu Bay

5结论

在充分调研湿地分类的基础上,突出滨海的特点,以遥感可识别为基础,将滨海湿地分为:潮上带湿地、潮间带湿地和潮下带湿地三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为10种类型。

采用ALO S遥感影像,通过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与验证,进行北部湾滨海湿地填图,对滨海湿地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北部湾滨海湿地主要包括:红树林7092hm2、水塘35190hm2、盐田5371hm2、河流6680hm2、湖泊水库5054hm2。

北部湾沿岸红树林分布较丰富,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从最西部北仑河口至最东部的安铺港均有分布,其中丹兜海-英罗港区最丰富,面积达1286hm2,此外分布较多的还有北仑河口、铁山港、珍珠港等地区,分布面积均在800hm2以上。北部湾的养殖水塘的面积以南流江口区最多,面积达5619hm2,其次为大风江口区,在4111hm2,北仑河口区最少,为1523hm2。北部湾盐田,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江平、企沙和犀牛角等地,以及东部的西村港至英罗港地区。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等.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晓龙,李培英,李萍,等.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海洋科学进展.2005,23(1):87~95

[3]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湿地经济评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石月珍,李丽.我国湿地现状及恢复研究.水利发展研究.2004(6):15~18

[5]李长安.中国湿地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中国水利.2004(3):24~26

[6]孙广友.美国湿地研究进展.地理科学.1997,17(1):87~90

[7]林福申.关于湿地保护概况的综述.现代渔业信息.1998,13(8):6~12

[8]曲向荣,李培军.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环境保护及其资源持续利用对策.环境保护科学.2003,19(115):42~43

[9]于砚民,董志刚,曹仁江.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对策.资源科学.1999,21(1):57~62

[10]肖笃宁,李晓文,王连平.辽东湾滨海湿地资源景观演变与可持续利用.资源科学.2001,23(2):31~36

[11]董厚德,全奎国,邵成.辽河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5,6(2):190~195

[12]刘红玉,吕宪国,刘振乾,等.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区域持续发展.地理科学.2000,20(6):545~551

[13]胡镜荣,鲁智礼,王月霄.河北省滨海湿地的持续利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3):54~57

[14]刘红玉,吕宪国,刘振乾.环渤海三角洲湿地资源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01~106

[15]刘振乾,吕宪国,刘红玉.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比较研究.资源科学.2000,22(3):60~65

[16]吴明.杭州湾滨海湿地现状与保护对策.林业资源管理.2004(6):44~47

[17]崔伟中.珠江河口滩涂湿地的问题及其保护研究.湿地科学.2004,2(1):26~30

[18]陈怡.海南省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2):26~28

[19]李学谦.海南岛湿地遥感编图研究.热带林业.1999,27(2):56~64

[20]邹发生,宋晓军,江海声,等.海南岛的湿地类型及其特点.热带地理.1999,19(3):204~207

[21]范航清,彭胜,石雅君,等.广西北部湾沿海海草资源与研究状况.广西科学.2007,14(3):289~295

[22]韩秋影,黄小平,施平,等.广西合浦海草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海洋通报.2007,26(3):33~38

[23]韩秋影,黄小平,施平,等.人类活动对广西合浦海草床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生态学杂志.2007,26(4):544~548

[24]恽才兴等.海岸带及近海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48

[25]Li Xuejie,Damen M C change detection with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of Marine of Marine System,2010,82:S54~S61

[26]李学杰.应用遥感方法分析珠江口伶仃洋的海岸线变迁及其环境效应.地质通报,2007,26(2):215~222

[27]杨晓梅,周成虎,杜云艳,等.海岸带遥感综合技术与实例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56

[28]Victor in Science& (1):56~57

[29]刘厚田.湿地的定义和类型划分.生态学杂志.1995,14(4):73~77

[30]倪晋仁,殷康前,赵智杰.湿地综合分类研究:I.分类.自然资源学报.1998,13(3):214~221

[31]唐小平,黄桂林.中国湿地分类系统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3,16(5):531~539

[32]曹知勉,叶勇,卢昌义,等.红树林恢复对海岸湿地土壤影响的初步研究.生态科学.2004,23(2):110~113

[33]黄初龙,郑伟民.我国红树林湿地研究进展.湿地科学.2004,2(4):303~308

[34]符国瑗.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J].关系植物,1995,15(4):340~346

[35]符国瑗,黎军.海南三亚市红树林植被调查初报[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3):287~292

[36]林鹏,傅勤.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及经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Mapping of Coastal Wetland in Beibu Bay by Remote Sensing

Li Xuejie,Wan Rongsheng,Lin Jinqing(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Wetland is one of the most biodiversity eco-systems in the is not,hover,a classified system which can be widely accepted and is classified in this paper to 3 types of subtidal,intertidal and supratidal wetland,and subdivided to 10 images were used for extracting wetlands in Beibu Bay,while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executed for conforming and correct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coastal wetlands in Beibu Bay include 7092hm2of Mangrove,35190hm2of cultured pools,5371hm2salterns,6680hm2of rivers and 5054hm2of reservoirs and of mangroves distributed in coast of Beibu Bay,which is a main mangrove distribution area in distributes for estuary of Beilun River in the west to Anpu Port in the east,with most abundant in coast in Dandou Sea to Yinluo area of cultured pools locates in delta of Nanliu River,secondly in Dafeng River mouth mainly distribute in Jianping,Qisha and Xiniujiao in the west and area in Xicun Port to Yinluo Port in the east.

Key words:Remote Sensing;Coastal Wetland;Mangrove;Beibu Bay

好。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待遇好,员工工资月平均8000元,每个节假日都有单独的礼品,每月的饭补为300元,还有旅游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简称热林所)成立于1962年9月,前身为中国林科院在海南乐东县成立的热带林业试验场,1981年迁至广州天河区龙眼洞,原所址保留为试验站,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的公益一类林业研究机构。

在所有刊物中查询 安徽林业 安徽农学通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桉树科技 保鲜与加工 北方蚕业 北方果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农学院学报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北京水产 蚕桑茶叶通讯 蚕桑通报 蚕学通讯 蚕业科学 草地学报 草食家畜 草业科学 草业学报 草业与畜牧 草原与草坪 茶叶 茶叶科学 茶叶科学技术 长江蔬菜 大豆科学 大豆通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大麦与谷类科学 淡水渔业 当代农机 当代蔬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动物医学进展 防护林科技 分子植物育种 福建茶叶 福建稻麦科技 福建果树 福建林学院学报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农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农业科技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热作科技 福建水产 福建畜牧兽医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甘肃林业 甘肃林业科技 甘肃农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甘肃农业科技 甘肃畜牧兽医 高等农业教育 耕作与栽培 灌溉排水学报 广东蚕业 广东茶业 广东林业科技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饲料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广东园林 广西蚕业 广西林业 广西林业科学 广西农学报 广西农业机械化 广西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广西畜牧兽医 广西园艺 广西植保 贵州林业科技 贵州农业科学 贵州畜牧兽医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果农之友 果树学报 海洋水产研究 海洋渔业 海洋与渔业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河北果树 河北林果研究 河北林业科技 河北农机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河北农业科技 河北农业科学 河北渔业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河南林业科技 河南农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科学 核农学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黑龙江动物繁殖 黑龙江农业科学 黑龙江水产 黑龙江畜牧兽医 湖北林业科技 湖北农学院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畜牧兽医 湖北植保 湖南农机 湖南农业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科学 湖南畜牧兽医 花生学报 华北农学报 华东森林经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吉林林业科技 吉林农业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科学 家禽科学 家畜生态学报 江苏林业科技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江西林业科技 江西棉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学报 江西水产科技 江西饲料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江西植保 节水灌溉 今日畜牧兽医 经济动物学报 经济林研究 垦殖与稻作 辣椒杂志 莱阳农学院学报 粮食储藏 辽宁林业科技 辽宁农业科学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林产工业 林产化学与工业 林业调查规划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林业建设 林业勘查设计 林业勘察设计 林业科技 林业科技开发 林业科技情报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实用技术 林业研究(英文版) 林业与社会 林业资源管理 绿色中国 落叶果树 麦类作物学报 蜜蜂杂志 棉花学报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内蒙古林业科技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内蒙古农业科技 南方农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宁夏农林科技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学刊 农村·农业·农民A 农村·农业·农民B 农村百事通 农村实用技术 农村新技术 农机化研究 农机具之友 农机使用与维修 农机推广与安全 农机质量与监督 农技服务 农家参谋 农家顾问 农药登记公告 农药科学与管理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环境与发展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农业机械学报 农业科技管理 农业科技通讯 农业科技与信息 农业科学研究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农业网络信息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新技术 农业与技术 农业展望 农业知识(瓜果菜) 农业知识(科学养殖) 农业知识(增收致富) 农业质量标准 农业装备技术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排灌机械 青海草业 青海农技推广 青海农林科技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热带林业 热带农业工程 热带农业科技 热带农业科学 热带作物学报 森林防火 森林工程 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东林业科技 山东农机化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农业科学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山东畜牧兽医 山西果树 山西林业 山西林业科技 山西农业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西农业科学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陕西林业 陕西林业科技 陕西农业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上海农业科技 上海农业学报 上海蔬菜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湿地科学 食用菌 食用菌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世界农业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世界竹藤通讯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蔬菜 水产科技情报 水产科学 水产学报 水产学杂志 水产养殖 水稻科学(英文版) 水利渔业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四川蚕业 四川林勘设计 四川林业科技 四川农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农业科技 四川畜牧兽医 饲料博览 饲料工业 饲料广角 饲料研究 特产研究 特种经济动植物 天津农林科技 天津农学院学报 天津农业科学 土壤圈(意译名) 土壤通报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武夷科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农业学报 西北园艺 西部林业科学 西藏农业科技 西南林学院学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园艺 现代化农业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畜牧兽医 现代渔业信息 现代园艺 新疆农机化 新疆农垦经济 新疆农垦科技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新疆农业科技 新疆农业科学 新疆畜牧业 新农村 新农业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杂志 畜牧与兽医 畜牧与饲料科学 畜禽业 亚热带农业研究 亚热带水土保持 亚热带植物科学 烟台果树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养殖技术顾问 养猪 野生动物 渔业经济研究 渔业现代化 玉米科学 园艺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云南畜牧兽医 杂草科学 杂交水稻 杂粮作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浙江柑橘 浙江林学院学报 浙江林业科技 浙江农村机电 浙江农业科学 浙江农业学报 浙江畜牧兽医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检疫 植物研究 植物医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蚕业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食动物 中国城市林业 中国稻米 中国动物保健 中国动物检疫 中国蜂业 中国工作犬业 中国瓜菜 中国果菜 中国果树 中国果业信息 中国花卉园艺 中国家禽 中国林副特产 中国林学(英文版) 中国林业教育 中国林业经济 中国麻业 中国马铃薯 中国棉花 中国牧业通讯 中国奶牛 中国南方果树 中国牛业科学 中国农村科技 中国农机化 中国农技推广 中国农垦 中国农史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 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农业信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热带农业 中国森林病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中国食用菌 中国兽药杂志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杂志 中国蔬菜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饲料 中国糖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畜牧杂志 中国烟草科学 中国养兔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渔业经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沼气 中国植保导刊 中国种业 中南林学院学报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中兽医学杂志 中兽医医药杂志 种子 种子科技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猪业科学 竹子研究汇刊 作物学报 作物研究 作物杂志

(一)、林业研究所:简称林业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53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科技力量最雄厚的综合性林业研究机构。1978年以来,荣获3项国家级特、一等奖,在中国林业科研院所绩效考核中名列第一。(二)、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简称亚林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成立于1964年,是面向中国亚热带地区,融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业科研机构,位于浙江省富阳市。(三)、热带林业研究所:简称热林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是面向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区域性林业研究机构,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热带树种优良无性系、热带林生态环境研究、高产林培育和棕榈藤研究开发等。(四)、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简称森环森保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是中国唯一的专门从事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等研究的科研机构,成立于1998年。(五)、资源信息研究所:简称资源所,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建立于1984年。主要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灾害的监测及其相关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研究。(六)、资源昆虫研究所:简称资昆所,成立于1955年,属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是中国林业系统唯一的资源昆虫研究中心和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主要开展以资源昆虫为主的特色生物资源的培育研究与开发利用,以及长江中上游流域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整治研究及应用。(七)、木材工业研究所:简称木工所,成立于1957年,是中国最大的木材工业科研与开发中心,同时也是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团体的会员单位。主要从事木材学研究及木材材性鉴定工作;木材干燥技术、木材防腐及阻燃技术研究,研制开发系列木材干燥机,承担古建筑保护工程;各类人造板、人造薄木以及其它单板型复合材料工艺学研究和工程化研究;木材加工领域多种胶粘剂的开发研究及配套生产技术;承接中小型人造板及木制品生产厂全套设计及非标设备设计;承接木材加工行业市场调研及资询。(八)、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简称林化所,主要从事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化学加工与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在制浆造纸、松脂化学加工、非木质林业资源开发、木材热解、木材水解、生物质能源、木工胶粘剂、工程设计与设备及环境保护工程等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科研设施保障。(九)、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科信所,建立于1964年,主要承担向林科院、国家林业局及国家综合性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信息、情报分析和决策依据的任务,是国内唯一的全国性专职林业情报机构,是中国最大的林业科技信息资源收集、处理和咨询服务中心,设在该所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图书馆,藏书40万卷,订阅700多种外文期刊和500多种中文期刊,出版11种中英文林业科技期刊,建有20余个林业数据库,并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的150多个文献机构保持着业务交换关系,是亚洲最大的林业专业图书馆,是中国林业系统唯一的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是全国林业科技文献中心、情报检索中心和情报研究中心。(十)、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简称热林中心,成立于1979年。主要承担中国热带、南亚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生产经营示范等任务。中心位于广西凭祥市,与越南毗邻,经营面积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36万立方米,是中国热带地区最大的科学试验示范和森林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十一)、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简称亚林中心,成立于1979年,是中国林科院设在亚热带地区的集科研、示范、开发、经营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地处江西中部分宜县。中心下辖5个实验林场、1个树木园。现有职工1200余人,科技人员256人,高级研究人员32人。中心主要任务是开展林业科学研究的中间实验、组装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林业新技术。(十二)、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简称沙林中心,成立于1979年,是中国十一处农林牧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之一,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在内蒙古磴口县境内。主要从事研究解决干旱区林业建设中有关科学技术问题。中心建立以来,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开发,逐步成为全方位开放的面向“三北”地区林业建设的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显著的荒漠化治理科学实验示范基地和沙漠地区森林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十三)、华北林业实验中心:简称华林中心,成立于1963年,是中国林科院直属的一个永久性科研实验基地。主要从事开展华北干旱石质山区的绿化造林技术,摸索总结水土流失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经营管理技术的系统研究和林业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十四)、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于1984年,简称泡桐中心,1998年加挂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牌子,中心在郑州市,是中国唯一的以泡桐研究开发为主的专门机构。(十五)、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简称桉树中心,成立于1992年,是中国唯一以桉树研究为主的专门机构,位于美丽的南海之滨城市湛江。主要从事并组织协调全国的桉树研究及推广工作。(十六)、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简称竹子中心,是1984年经原国家科委批准建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现有高级职称人员14人,45周岁以下青年科研骨干35人。科研涉及森林培育、木材加工、土壤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18个专业学科领域。竹子中心作为“中国竹业对外交流中心”广泛开展国内外竹业技术经济交流,承担国内外竹类技术培训业务。(十七)、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建立于1959年。现有人员33人,科技人员占80%。主要从事木材加工机械(人造板设备、家具机械和电子技术应用等)的研究设计、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标准化和信息技术研究等业务工作。(十八)、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中国林业行业规模最大的从事林业机械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应用的科研机构。 黑龙江分院(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华北林业研究所(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林科院大熊猫研究中心(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均为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人、财、物相对独立,科研与推广统一协调的联合共建单位。黑龙江分院面向东北、内蒙古林区,下设林业、林产工业、木材采运、森林保护、野生动物、林副特产6个研究所和包括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5个实验基地。华北林业研究所立足山西、面向华北、辐射西北,在造林营林、林木良种、森林保护,特别是经济林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中国林科院大熊猫研究中心以四川大熊猫原生栖息地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基地,开展大熊猫保护和繁殖研究。人工饲养种群占全世界圈养总数的50%。

地下水杂志社官网

净水器前十排名有:冰尊净水器、飞利浦净水器、AO史密斯净水器、安吉尔净水器 、汉斯顿净水器 、滨特尔净水器、沁园净水器、美的净水器、金利源净水器

1、冰尊净水器

德国冰尊创立于1828年至今200年历史,是净水器行业领导品牌之一,最早的一批净水器开创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世界上90%以上的净水器品牌均模仿德国冰尊净水器,但却一直未被超越。

冰尊净水器优势:技术强、资格老、效果好。19世纪,冰尊净水器的年产量只有50台,只够供应皇宫、皇室、皇亲国戚等使用。20世纪初期,有部分社会名流、富豪、高端人士开始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购买到冰尊净水器。21世纪的今天,冰尊净水器已全面推向市场。

2、飞利浦净水器

飞利浦这个牌子众所周知,在彩电,剃须刀行业居于世界领先位置。飞利浦以其强大的技术资本研发出健康、安全、舒适、便捷的净水机,其中WP4183反渗透净水机更是采用多重净化技术、长效过滤技术等国际领先科技,更贴合每一位使用者饮水需求,保护饮水健康。

3、AO史密斯净水器

AO史密斯热水器公司是美国一家历史悠久的品牌,在美国热水器市场占有很大比例。后来进入中国净水器行业,以深厚的水处理技术改造研发推出反渗透净水机AR600-H3,该产品采用反渗透技术,过滤出的纯净水没有水垢且不保留任何矿物质。

4、道尔顿净水器

道尔顿是净水器行业里的老品牌,开创研发出可以反复清洗的陶瓷滤芯。陶瓷滤芯虽然可反复清洗不用更换滤芯深受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欢迎,但过滤精度较低无法过滤重金属等超细微杂质,而且经常需要每周清洗一次才能保证饮水安全。

5、安吉尔净水器

安吉尔净水器,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自创的品牌。最受一般中等收入家庭喜爱的品牌之一,是国内较早的饮水设备研究与开发、制造及销售的专业公司。该公司进口美国陶氏滤芯,缺少自主研发能力。

6、汉斯顿净水器

汉斯顿是深圳国内知名的净水器品牌,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在净水领域不断创新,拥有6项净水专利。推出一系列价格低廉新品,主要满足中低档消费者需求。

7、滨特尔净水器

滨特尔公司原称是爱惠浦,爱惠浦自1933年以来一直为各个行业提供水处理方案,后被美国滨特尔公司收购。滨特尔一直专注于商用净水,主要的产品都是使用在商店、咖啡厅、酒吧等。在此就不细说。

8、沁园净水器

沁园集团是一家专业从事净水设备、饮水设备、工业成套水处理设备、水处理膜等系列环保产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企业。沁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世界上第一台饮水机专用净水器和世界上第一台无热胆节能速热型饮水机的发明和制造厂家。

9、美的净水器

美的净水器主打“反渗透”净水器产品,其过滤精度可达微米,能截留水中各种无机离子、胶体物质和大分子溶质,包括重金属和水垢等。美的净水设备项目组成立于2001年,2006年建立佛山市美的清湖净水设备有限公司,全面进军净水设备行业

10、金利源净水器

金利源净界系列(能量机)又称矿泉制水机,是由金利源公司(全称深圳市金利源净水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采用国际先进的六维净化技术,对自来水进行净化、矿化、活化、离子化、新鲜化、富氧化处理,有效去除水中的微生物、有机物、重金属、细菌等有害物质,从而形成矿物质丰富的高能量活化小分子团水,口感纯正。

扩展资料:

选择净水器的基本原则:

1、净水产品的性价比较高:产品的质量较好,性能稳定;使用较方便;维护成本和运行成本较低;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售后服务。

2、生活用水选用软水产品,饮用水选择含有一定硬度的水(140mg/L--200mg/L)。

3、水的硬度在170mg/L以下地区最好选择复合超滤机。

4、水的硬度在170mg/L-250mg/L以内的地区淋浴、洗衣用水最好是选用软水,直饮水最好选择 复合超滤水。

5、水的硬度在250mg/L以上的地区淋浴,洗衣用水最好选用软水,直饮水选择部分软化水(软 化水和未软化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复合超滤机过滤后的超滤水。

6、含高氟、高咸、高硫地区的水选择纯水机,作为直饮水,并补充微量元素。

7、地下水或沙粒和铁锈重的地区,建议在总表后再装精密过滤器。

地质学、水资源学和土木工程的优质期刊《JournalofHydrology》。期刊质量高(最新影响因子分,JCR一区,审稿严谨),免版面费,年发文量大及国人占比高(意味着发表机会大)。期刊介绍《JournalofHydrology》是水资源学、地质学与土木工程的一本期刊,隶属于Elsevier杂志社。该期刊发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表和地下水的水文学,水文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等。相关主题包括气候学,水资源系统,生态水文学,地貌学,土壤科学,仪器仪表和遥感,数据和信息科学,土木和环境工程等学科的见解和方法论。主编介绍《JournalofHydrology》的主编有八位:涉及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中国、澳大利亚。小编也是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主编的!惊了!其中,中国的主编是中国地质大学郭华明教授。

就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而言,水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几方面的问题都与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有密切联系。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会使污水处理成本大大增加,污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可更新的水资源总量减少,水资源可再生能力也随之减弱;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水平是提高水资源社会可再生能力的关键,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则不能使水资源循环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保障。

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大幅度提高我国用水效率首先是革新观念,其次是采取经济、技术、法规政策和公众参与。早在20世纪末,原水利部水政司司长、教授级高工柯礼聘就在《地下水》杂志上发表了“掀起一场提高用水效率的革命”的文章[14]。文章指出:许多国家,不论是富水国还是贫水国,已逐渐认识到,加强需水管

理而不是不断去满足需水要求,实施全面节水,向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经济转变,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是平衡水的供需矛盾的最经济和最有利于环境的措施;同时,可以推进或避免建设昂贵的供水工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费用,节约资金,保护环境,而且毫不影响经济和生活水平。但是,这场提高用水效率的改革目前主要还是局限于发达国家中开展,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普遍引起重视。

由于我国北方水资源相对缺乏,因而关于北方地区用水效率和节水的研究(特别是在农业领域)文章较为多见。而文献[15]则从分析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用水与水费制度的关系出发,研究了在有水权水量约束和无水权水量约束下,按单位耕作面积水价征收水费时的水的利用情况和卖水可能时水的利用情况,根据水利用的均衡原理和利润最大化的拉格朗日函数分析,得出了只要农业部门向外部卖水(水权水量),无论是农业部门还是非农业部门都能增加经济效益的结论。近年来,我国节水灌溉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6]。一是节水政策研究不够。节水灌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二是节水灌溉技术水平低。目前,我国节水灌溉面积还不到有效灌溉面积的一半,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仅占灌溉面积的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农业灌溉水价偏低。低水价难以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不利于节水灌溉的推广。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五是认识不到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水资源短缺对生态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还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些地区为了眼前利益和短期经济效益,仍在过量引水或超采地下水,搞大水漫灌。有的流域由于上游用水得不到控制,已造成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关于城市用水效率方面,文献[17]对国内外城市用水水平、供水损失量和用水效率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家庭生活各种用水器具均已装备,家庭生活用水量将不再继续增长,将会稳定在一个相应水平上。我国目前城市家庭除水冲厕所外,洗浴设施、洗衣机、洗碗机等用水器具和热水系统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人均家庭生活用水还将逐年有所增加。但是2002年我国城市人均家庭生活用水平均指标已达到,已接近欧洲13国的平均值,同时某些城市甚至超过了200L/d。这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居民生活用水某些浪费用水方式和习惯应该摒弃,节约家庭生活用水还有潜力。另据4个不同供水检漏公司对我国179个城市的供水管线实际检漏结果计算,平均单元管长供水实际漏损率为·h。约为欧洲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比各国平均值还高62%。而在总体取用水资源效率(单位取用水资源量产生的GDP)方面的数据表明,我国2002年数字比美国1998年的数字还多800亿m3左右,但GDP仅为美国的1/64,我国总体用水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10~1/20。因此,我国目前形成的浪费用水模式和用水效率的低下必须警惕。我国节约用水的潜力还很大。

大力开展污水资源化工作

污水是被污染、使用价值不高的水资源。污水资源化(也叫污水回用)是指生活污水和达标排放的工业废水经深度处理后,作为可再生资源回用到适宜的位置,它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口的膨胀和工、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资源性缺水和质量性缺水问题都很严重,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危机。水资源危机的解决有赖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污水资源化正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城市的污水是一种水量稳定可靠的水资源,将污水资源化是必要和可行的。

污水的利用方向

面对如此严重的水污染现状,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水环境质量,使水量枯竭和水质恶化尽快得以解决已势在必行。污水经过处理以后,有以下几个利用方向王建新:对我国污水资源化的思考.见 。:①用于市政公益事业。污水经过处理后,外观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发黑发臭,但里面仍有不少有害物质,不能饮用,但这些水体可以用于道路洒水,公用设施清洗,浇林绿化,还可以排放到公园作为景观用水。这样做,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又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②工业废水的回用。工业回用水是指一定期限内被用过的水,经适当处理后再用于系统内部或外部其他用水过程的水。大量的工业冷却水,经过一定处理,可以用于工厂内部的其他部门使用。③从污水中提取有用物质。污水中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如油类、氮磷物、金属与非金属、水资源热与气能等。显然污水是很宝贵的综合性再生资源。将这些有机质与无机质提取出来用于工业或其他事业,既可以防止水污染,又可以废物利用,一举多得。④污水回灌。污水地下回灌是一种污水间接回用的方法,又是一种土地处理污水方法。满足一定要求(经过一定处理)的污水渗透到地下与地下水混合以后,就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也可以作为饮用水。这样做还可以防止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以及污水对城市建设管道、楼房的破坏。⑤“中水”技术。“中水”技术是实现污水资源化有效途径之一,其已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广泛采用。顾名思义,中水是介于上水(清洁的水)和下水(污秽的水)之间的一种水质,不能饮用。把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集中起来,经过去污、除油、过滤、灭菌等处理,输入中水管道网,可以用来冲厕所、洗车、浇草坪、洒马路。用1m3的中水就等于少用1m3清洁水,少排1m3污水。中国大连1992年就建成了示范工程,日产水10000t。目前,北京、天津、昆明、青岛、长春等缺水城市也都建成中水利用工程,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⑥在污水灌溉农田,生物净化污水养殖,污水重用供暖节煤等方面也可以实现污水资源化。当然,在污水回用过程中,必须满足一定的水质要求,避免二次污染。

污水资源化的对策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刘坤一:论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开发利用及其对策.见。:①要确立污水回用在水资源中的地位。过去人们在寻找水源时,总是优先选择地下水,次之是地面水,就近没地面水,就长距离引水。但一般都不把污水回用和这几种水资源平等对待,在规划水资源时,往往不把污水看做是资源,而看做是废水。客观评价水资源的顺序,应是地下水、地面水、城市回用污水,最后才是长距离引水。规划部门今后在规划评价工程建设的同时,对水资源部分应加上城市污水回用的可能性,否则是不完善的。②关于污水回用的运营费用和收费政策。一般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的费用,按照传统的活性污泥法计算,处理成本为元/m3水(不计折旧)。如作为工业冷却水的水源,尚需再作补充处理,按照一般的常规处理,混凝沉淀(石灰法)、过滤、消毒,处理成本为元/m3水(不计折旧)。则最后1m3回用水的总价为元,比目前自来水售价元/m3(居民用水,工业用水价格更高)低一些。但是还有一种计算方法,二级处理的费用元/m3,不向工厂收取,只收后一段补充处理的费用,只有元/m3,这对工厂有更大的吸引力,其价格政策起到了鼓励回用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对城市污水处理实行国家财政扶助政策。③加强污水处理与回用的科研与技术交流。污水回用是个复杂的技术课题,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及各种工业污水处理涉及技术问题也十分复杂,如设备腐蚀问题、微生物结垢问题……。为了减少技术事故的发生,维护回用水的声誉,必须深入开展回用水技术课题的试验研究,建立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污水回用协会),在有关学会专业委员会领导之下,进行学术交流,技术经济政策分析,参与各大城市的水资源规划,协调科研设计任务,搞好国内外技术情报交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除了必要的节水措施外,还必须积极探索新水源的开发,如对暴雨洪水的利用——洪水资源化。洪水资源化是指在不成灾的情况下,尽量利用水保工程,水库拦河闸坝,自然洼地、人工湖泊、地下水库等蓄水工程拦蓄洪水,以及延长洪水在河道、蓄滞洪区等的滞留时间,恢复河流及湖泊、洼地的水面景观、人类居住环境,最大可能地补充地下水[11]。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可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如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性水资源承载力、发挥水库多年调节作用,开展养殖及灌溉、旅游业等。因此,洪水资源化、雨水回用不仅可以起到减灾的作用,同时还能补充水资源,使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再生能力,缓解供需水的矛盾。

洪水是洪灾形成的前提条件,但洪水并不是灾害,它是大气降水在短时间内汇入河槽而形成的特大径流,其本质具有淡水资源的属性。将洪水作为一种资源,合理地加以储积、利用,不仅可以缓解我国淡水严重紧缺的局面,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起到“防洪减灾”的作用,兴利除害,一举两得。李长安等[18]对此提出了4条措施:①加强水库建设;②退田还湖和退耕还湿;③人工控湖;④充分利用水库、湖泊和湿地蓄积长江汛期洪水以供枯季北调。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降水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均匀,经常出现旱涝同期异地发生和同地持续发生的情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水的关系,必须防汛抗旱相结合,从洪水资源利用上下功夫。文献[19]提出了3个方面的建议:①建立水库、湖泊风险调度机制;②充分发挥河道蓄洪作用(北京、胶东有成功范例);③建立流域或跨流域的洪水利用措施(河道串联和洪水利用社会保障体系等)。在山区,可以把雨洪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如修建坡面水系工程(沿山排洪沟、蓄水池、拦沙池、塘坝等)和水窖工程[20]。

雨水回用也是水资源开发的新途径。它具有水质污染轻、建设费用少等特点,而且具有广泛的作用。雨水回用可以改善自然界的水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缓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压力,补充地下水资源等。总之,雨水回用在城市工业、民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2]。

参考文献

[1]曾维华,杨志峰,蒋勇.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刍议[J].水科学进展,2001,12(2):276~279

[2]李春晖,杨志峰.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及其基本理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54~55

[3]杨志峰,沈珍瑶,夏星辉等.水资源可再生性基本理论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J].中国基础科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2002,5:5~6

[4]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5]郭其浅主编.广东省梅州市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报告书[R].梅州市水利局,~63,158

[6]赵西宁,吴普特,王万忠等.生态环境需水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16(4):618

[7]李广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4

[8]沈珍瑶,杨志峰,刘昌明.水资源的天然可再生能力及其与更新速率之间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2,22(2):162~165

[9]丁晓雯,沈珍瑶,杨志峰.黄河流域典型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72~73

[10]孔庆雨,卞艺杰.广东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0,12(6):33~36

[11]管延海,魏占起.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与洪水资源化[J].吉林水利,2003,4:19~20

[12]侯建涛,朱达力.雨水回用[J].科技园地,2003,2:30~31

[13]王中根,夏军,刘昌明等.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量化方法研究[J].资源科学,2003,(7):31~36

[14]柯礼聘.掀起一场提高用水效率的革命——谈21世纪我国水资源战略问题[J].地下水,1999,(12):141~145

[15]陈绍金.南方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分析[J].人民长江,2004,(1):46~48

[16]刘更另.水·水资源·农业节水[J].中国工程科学,2000,(7):39~42

[17]宋序彤,许俊仪.我国城市用水发展和用水效率分析[J].建设科技,2004,(6):40~41

[18]李长安,殷鸿福.充分认识和利用洪水的淡水资源属性——解决我国淡水资源紧缺的出路之一[J].科技导报,2001,(7):3~5

[19]胡炜.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努力解决缺水问题[J].中国水利,2001,(4):88

[20]徐相怀.浅谈山区洪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治淮,2002(10)

净水器科普(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