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地质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地质的论文参考文献

自然地理学,地貌学,还有中国期刊网

曹永清.1999.东昆仑—柴达木盆地北缘岩浆活动、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1

常承法,潘裕生,郑锡澜等.1982.青海高原地质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20~60

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1991.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北京:地质出版社,1~379

陈义贤,陈文寄,周新华等.1991.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北京:地震出版社,1~279

陈义贤,陈文寄,周新华等.1997.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279

陈毓川主编.1999.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536

池际尚,路凤香主编.1996.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特征.北京:科学出版社,1~292

邓晋福,戴圣潜,赵海玲等.2002c.铜陵Cu-Au(Ag)矿床——流体-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矿床地质,21(4):317~322

邓晋福,鄂莫岚,路风香.1985.东北地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与大陆裂谷构造的关系.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为27届国际地质大会撰写,第3号.北京:地质出版社,13~22

邓晋福,赖绍聪,赵海玲等.1994.青海陆内造山火成岩成对性与造山过程[A].见:欧阳自远,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1)[C].兰州大学出版社,134~135

邓晋福,刘厚祥,赵海玲等.1996.燕辽地质燕山期火成岩与造山模型.现代地质,10(2),137~148

邓晋福,莫宣学,罗照华等.1999.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地学前缘,6(2):259~269

邓晋福,莫宣学,罗照华等.2001.青藏高原岩石圈不均一性及其动力学意义.中国科学(D),31(增刊):55~60

邓晋福,莫宣学,肖庆辉等.2002b.地质事件序列与造山过程PTt轨迹.岩石矿物学杂志,21(4):336~342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7.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尺度的大地构造分区.地球科学,22(3):227~232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7.岩浆活动与地球多层对流系统.地学前缘,4(3~4):205~210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8a.壳幔物质与深部过程.地学前缘,5(3):67~75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9b.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大灾害与巨型矿集区形成.见:裴荣富,翟裕生,张来红主编,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36~43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9c.中国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大灾害与成矿环境.矿床地质,18(4):309~315

邓晋福,吴宗絮.2001.下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事件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安徽地质,11(2):86~91

邓晋福,杨建军,赖绍聪等.1996b.格尔木-额济纳旗断面走廊火成岩构造组合和大地构造演化.现代地质,10(3),330~343

邓晋福,叶德隆,赵海玲等.1992.下扬子地质火山作用、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84

邓晋福,赵崇贺.1996a.华北地台的构造格局及其与金伯利岩岩浆活动的关系.见:池际尚,路风香主编:华北地台的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7~15

邓晋福,赵崇贺等.1980.武山含矿(铜)岩体的岩石学及其成因探讨.矿物学岩石学论丛(一).北京:地质出版社,14~89

邓晋福,赵海玲,莫宣学等.1996a.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110

邓晋福,戴圣潜,吴宗絮等.2000a.大别造山带岩石学结构和热结构及其地质意义.地质学报,74(3):206~215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4.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于大陆活化.现代地质,8(3):349~356

邓晋福,汪洋,赵海玲等.2002a.岩浆-构造-热事件序列PTt轨迹与造山深部过程.见:肖庆辉等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21~127

邓晋福,吴宗絮,莫宣学等.1999a.华北地台前寒武花岗岩类、陆壳演化与克拉通形成.岩石学报,15(2):190~198

邓晋福,赵海玲,罗照华等.1998.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形成与演化[A].见:欧阳自远主编,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C].北京:原子能出版社,97~104

邓晋福.1987.岩石相平衡与岩石成因.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1~198

邓晋福.1989.开放的岩浆体系八十年代火成岩研究的新进展之一.地质科技情报,8(2):1~7

邓晋福.1990.岩浆-成矿作用-板块构造.地质科技情报,9(2):39~44

洪大卫,王式洗,黄怀曾.1991.中国北疆及其邻区晚古生代—三叠纪碱性花岗岩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初探,见:中国北方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40~48

洪大卫等.2000.兴蒙造山带正(Nd,t)值花岗岩的成因和大陆地壳生长.地学前缘,7(2):441~456

赖绍聪,刘池阳,Oreilly S .北羌塘高钾钙碱火山燕系列成因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中国科学(D),31(增刊):34~42

李文达,毛建红,朱云鹤等.1996.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成岩与矿床.北京:地震出版社,1~157

罗照华,邓晋福,曹永清等.1999.青海省东昆仑地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区域构造演化.现代地质,13(1):51~56

莫宣学、路风香、沈上越等.1993.三江特提斯火成作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

潘桂棠,王培生,徐耀荣等.1990.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6~24

裴荣富,吴良士,熊群尧等.1998.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北京:地质出版社,1~418

邱瑞照,邓晋福,周肃等.2004.华北地区岩石圈类型: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J].中国科学(D辑),34(8):689~711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9.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50

汤中立,李文渊.1995.金川铜镍(含硫)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北京:地质出版社,1~209

唐永成,吴宗昌,储国正等.1998.安徽沿江铜金属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351

涂光炽.1998.试论非常规超大型矿床物质组成、地质背景、形成机制的某些独特性.中国科学(D辑),28(增刊):1~6

涂光炽等.2000.中国超大型矿床(Ⅰ).北京:科学出版社,1~584

涂光炽主编.1995.庞然大物-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116

韦永福,吕英杰.1994.中国金矿床.北京:地震出版社,379

吴福元,江博明,林强.1997.中国北方造山带造山后花岗岩的同位素特点与地壳生长意义.科学通报,42:2188~2192

吴宗絮.1985.华南其些含稀土元素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岩石学报,1(1):34~48

肖序常,李廷栋.2000.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隆升机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313

翟裕生,邓军,李小波.1999.区域成矿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287

翟裕生,姚书振,林新多等.1992.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

翟裕生,张湖,宋鸿林等.1997.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180

翟裕生.1997.地史中成矿演化的趋势和阶段性.地学前缘,4(4):197~204

张理刚.1994.东亚岩石圈块体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379

赵一鸣,张德全.1997.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318

Boyd distinction between oceanic and cratonic 96:15~26

Condie tectonics and crustal York:Pergamon,1982:1~310

Davis G A,Qian X-L,Zheng Y-D et deformation and plutouism in the Yunmeng Shan: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noreh of Beijing,:Yin A.&Harrison TM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280

Davis GA,Zheng YD,Wang C et al.,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shan fold and thrust belt,with emphsis on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northern China,GSA,Memoir 194,171~197

Deng Jinfu,Luo Zhaohua,Zhao Hailing,et and syenite:petrogenesis constrained by the petrological phase e-quilibrium.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745~757

England P C & Thompson A thermal and tectonic models for crustal meleting in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s[A].Coward & Tectonics[ C],GSA .,19:83~94

Falloon T J&Danyushebsky L of rafractory mantle at ,2and Gpa under anhydrous and H2 O-undersatu-rated condi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petrogenesis of high-Ca boninites and the influence of subduction components on mantle meltong,.,41(2):257~283

Flower M F J,Tamaki K&Hoang extrusion:A model for dispersed volcanism and DUPAL-like asthenosphere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era Flower et al eds,Mantle plane and plate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27,AGU,Washington,67~88

Flower,MFJ,Russo RM,Widom E et significance of boninite in Tethyan subduction-accretion complexes,IGCP-430 workshop I,Civasna Romania,Abstract,20~22

Frey FA 1978,Intergrated models of basaltic petrogenesis:A study of quartzw tholeiite to olivine melilite from south eastern Aus-tralia utilaizing geochemical and experimental petrological data,:463~513

Gee L L & Sack RO,1988,Experimental petrology of melilite nephilinites,,29:1233~1255

Gill andesites and plate tectonics,New York:Springer-Verlag,390

Grovew TL&Kinzler RJ, of andesites, .,14:417~454

Huang X,Ziwei B and isotope study of early Archean ,Hebei Province,,50:625~631

Jahn B M,Zhou XH,Li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eadtern China and Taiwan: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145~160

Jahn BM,Vidal P,Kroner ages and origin of Archaean tonalitic genisses in Finnish Lapland:a case for ling crustal residence ,Mineral Petrol.,86:398~408

Jin Wei and Lin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of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Daqinshan,Nei Mongol,in:Qian X andWand evolution of the gramulite terrain in north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32~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Johnston A D and Wyllie P on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ondhjimites based on phase relationships of Nuk gneiss with H2 Oat .,100:35~46

Kushirn I, melting of mantle wedge and evolution of island arc crust,JGR 95(B10)15929~15939

Le Fort leucogranite:a collision signature of the Himalaya,a model for it genesis and emplacement,JGR,86(B11):10545~10568

Liegeois J-P,Navez J,Hertogen J et origin of post-collisional high-k calc-alkaline and shoshonitic versus al-kaline and peralaline use of sliding ,45:1~28

Lu Liangzhao,Xu Xuechun and Lin Precambrian khondalite serier in north part of :Zhang-chun ~276

Martin of Archean Trondhjemitesn tonalities and granodiorites from eastern Finland:major and trace ele-ment :921~953

Morgan thermal structure 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15:107~193

Morrison G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hoshonite rock ,13:97~108

Mysen of iron and magnesium between crystals and partial melts in peridotite upper ,52:69~76

Oliver expelled tectonically from orogenic belts:Their role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other geologic phenomena :99~102

Pan Y,Kidd W S shear zone:Alate Miocene extensional detachment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20:775~778

Pei Rongfu & Hong granite of south China and their ,1995,18(1~2):77~82

Polet J&Anderson D estent of cratous as inferred from tomograpohic studies Geol.,23:205~208

Qian Xianglin and Wang Renmin et evolution of the granulite terrain in north China ~234

Rapp RP,Watson E B,Miller C melting of amphibolite/eclogite and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indhjemites and to-nalites,.,51:1~25

Ringwood and petrology of the Earth’s mantle,McGraw-Hill,~618

Sun Dazhong and Wu Weixing et age-tectonic framework and age-crustalstucture of Zhongtiao Shan,Bejing:,1~180

Sun Weiton,Ben Zichang and Zhi Xianchang et composition of peridotite xenolith in Panshishan by N-TIMS (21):2310~2313

Sylvester alkaline .,97:261~280

Takahashi E&Kushino if a dry peridotite at high pressure and basbaltic magma genesis,Am,:859~879

Thomposon A B&England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Ⅱ,Thei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fron using mineral assemblages in metamorphic .,25(4):929~955

Tu problems pertaining to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of ,116

Wang Hongzheng, outline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18(1~2):6~16

Zhai YS,Deng of the mineral reaources of China and their tectonic Sci.,43:673~685

杂志有《国家地理》,书籍有《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质学》

关于矿产地质的论文参考文献

林亨才1 刘昭平2 许国辉1

(1.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03;2.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福州350003)

摘要:黄梓厂铜多金属矿位于福建省顺昌县境内,已发现并圈定7个铜铅锌矿体。区内晚三叠世焦坑组尤其下段(角)砾岩层是最重要赋矿层位。北西向断裂及其伴(派)生的断裂构造为成矿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焦坑组下段(角)砾岩层成分较复杂且胶结较松散有利于成矿热液与其发生交代,使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晶出、沉淀成矿。本矿床属充填断裂破碎带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焦坑组下段(角)砾岩层和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等围岩蚀变是本类型矿床最重要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顺昌黄梓厂;福建

顺昌县黄梓厂铜多金属矿位于顺昌县城关310°方向18km。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于1999年起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福建省泰宁—建阳铜铅锌银资源评价,通过两年多的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区地质特征和控矿条件,为下一步找矿积累了经验。本文在阐述成矿地质背景和分析控矿条件基础上,初步探讨铜多金属矿成因机理。

顺昌县黄梓厂铜多金属矿床经过工作,在区内北西向(F1)断裂上盘(南西盘)共圈定7个铜铅锌矿体。矿体产于晚三叠世焦坑组中,除Ⅶ号矿体赋存于焦坑组上段长石石英砂岩中外,Ⅰ~Ⅵ矿体产自焦坑组下段(角)砾岩中。矿体呈脉状、扁豆状、透镜状产出,除Ⅲ号矿体在LD3附近地表见铁帽外,其余均为隐伏矿体。黄梓厂铜多金属矿,目前是闽西北地区变质基底(天窗)之上叠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内最大的铜多金属矿床,其中333+3341金属资源量Pb、Zn均达中型矿床规模,Cu达小型矿床规模。系统分析其成矿地质条件、探讨矿床成因,总结区域找矿标志,对福建乃至华南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背景

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政和—大埔北东向断裂带之北西侧,南平—宁化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北侧,属闽西北隆起带的南段(图1)[1]。区内地层出露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混合岩化作用强烈。

区域地层主要出露基底地层为早元古代麻源(岩)群南山(岩)组、大金山(岩)组和中-晚元古代万全(岩)群、马面山(岩)群,其中大金山(岩)组、马面山(岩)群为区域重要的金、铜、铅、锌矿产主要赋存层位之一。盖层为晚三叠世焦坑组下段及侏罗系下统梨山组等,其中三叠纪焦坑组与矿区内铜、铅、锌矿产密切相关。区域构造总体表现为一系列北北东-北东向的韧性、脆性断裂及剪切带,其次为南北向、北西向断裂。侵入岩自早元古代至第三纪均有发育。其中,以晚侏罗世侵入岩最为发育,次为志留纪。岩性包括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岩类,其中,以酸性和中酸性岩类占绝对优势。燕山期岩浆岩与区内铜、铅、锌多金属矿产密切相关。

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金自然重砂测量,发现了一批具找矿前景的水系沉积物异常及金自然重砂异常。矿区处于顺昌何厝坑铜-铅-锌-银组合异常区内,由3个锌、1个铅、2个铜及一个银水系沉积物异常组成,各异常重迭较好。

图1 福建省构造单元划分及主要构造带略图

从福建省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上看,区域上处于负重力异常区,负重力异常等值线值从(-~-)×10-5m/s2,大部分为(-~-)×10-5m/s2。矿区处于负重力异常的背景下的局部高、低异常接合部位。从福建省区域重力异常平面图上看,本区处于区域浦城—连城负重力异常区中的相对重力高——建瓯重力高,深部构造为浦城—连城幔坳区中的建瓯幔凸,它对应于闽西北隆起带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区域上△T异常值多在(-5~+5)×10nT之间,在矿区周围表现为低缓的正磁异常,反映有一定面积的花岗岩侵入体,并且以中酸性岩体为主的磁性特征。

2 矿区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晚三叠世焦坑组,次为早元古代南山(岩)组(图2)。

南山(岩)组分布于矿区东部,主要岩性黑云斜长变粒岩,次为黑云片岩、黑云石英片岩等。

焦坑组与下部南山(岩)组和志留纪白云母花岗岩为不整合接触,可划分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分布于矿区中部、东南及东北部,系由变质岩、灰岩及白云母花岗岩等组成的基底经剥蚀山间堆积形成的一套山麓堆积相砂砾岩,是区内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层位。上段分布于矿区西部,岩性以砂岩为主(局部夹煤线),是区内次要的多金属矿的赋矿层位。

岩浆岩

主要有志留纪白云母花岗岩、白垩世辉石闪长岩及闪长玢岩等。

志留纪同坑序列白云母花岗岩,呈岩株状南北向展布于矿区东部,侵入早元古代南山(岩)组。岩石为细粒花岗结构,主要成分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等,在内接触带中局部发生了混合岩化作用。早白垩世童阳际单元辉石闪长岩,呈岩瘤状分布于矿区北西部,沿F1断裂侵入于焦坑组中,岩石呈深灰色,半自形粒状结构,成分由斜长石、角闪石和辉石组成。闪长玢岩则呈脉状和岩瘤状分布于矿区中偏东部、东北角和东南角,岩石为灰色,斑状结构,斑晶成分为斜长石,基质为隐晶质,成分为斜长石和角闪石。

构造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断裂主要有北西向(F1)和近东西向(F2)二组。其中,F1断裂延伸约2800m,呈北西290°~315°斜穿矿区中部,倾向南西,倾角50°,断裂面一般较紧闭波状起伏,近断裂面岩石硅化较强烈,局部见有石英细脉充填并为后期辉石闪长岩所侵入,上盘下降为正断层。F2断裂延伸约1500m呈近东西向贯穿于矿区中偏北部,产状194°∠61°,上盘上升为逆断层。

另外,在老硐中见一组总体产状210°∠30°的断裂,断裂面沿走向、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擦痕,延伸远,显示压扭性断裂的特征。该组断裂为F1断裂的伴(派)生构造,本区矿体主要赋存于该组断裂中。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采用统计法对评价区内的土壤样品光谱分析成果进行统计,确定评价区内Cu、Pb、Zn三元素的背景值分别为×10-6、×10-6、×10-6,异常下限Cu148×10-6、Pb701×10-6、Zn257×10-6;圈定Cu、Pb、Zn单元素异常分别为6个、4个和3个(图2),综合异常2个:HT1、HT2。

HT1:由Cu1、Pb1两个单元素异常组成的综合异常,分布于100线及两侧焦坑组下段地层中。异常呈透镜状北东向展布长200m,宽80m,面积,异常中Cu、Pb最高含量分别为160×10-6和1200×10-6。通过槽探揭露及地质填图,该异常中发现有铁帽。

HT2:由Cu2、Cu3、Cu4、Cu5、Cu6、Pb2、Pb3、Pb4和Zn1、Zn2、Zn3等11个单元素异常组成的综合异常。分布于15~16线间、主要是0~7线间焦坑组下段地层中,异常长大于800m,宽20~720m,面积,呈面状展布。异常中Cu、Pb、Zn元素最高含量分别为350×10-6、3000×10-6、1200×10-6。异常中于7线附近地表发现Ⅲ号矿体铁帽及部分小铁帽。

3 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规模特征

区内于F1上盘(南西盘)共圈定7个铜铅锌矿体,根据矿体的发现先后顺序从深部往浅部编号为Ⅰ~Ⅶ,其中Ⅰ、Ⅲ、Ⅳ为主要矿体。矿体总体产状210°∠30°,主要沿着F1断裂的伴(派)生的压扭性断裂充填,沿走向、倾向上具膨大、缩小特征。除了Ⅶ号矿体产自焦坑组上段长石石英砂岩中外,其余的矿体均产自焦坑组下段(角)砾岩中(图3、图4)。各矿体特征如下:

图2 顺昌县黄梓厂铜多金属矿区地质及土壤异常成果图

Ⅰ号矿体:由ZK001、ZK1601、ZK1602控制,为隐伏矿体。呈脉状,走向长大于400m,斜深大于178m,厚~,平均,工程品位%~%、%~%、%~%、Ag(~)×10-6,平均品位:%、%、%、×10-6。

Ⅱ号矿体:由ZK001控制。为隐伏矿体,呈透镜状,矿体厚,平均品位%、%、%、×10-6。

图3 顺昌县黄梓厂铜多金属矿区0线地质剖图

图4 顺昌县黄梓厂铜多金属矿区16线地质剖面图

Ⅲ号矿体:由LD3、LD1、ZK002、ZK1602、ZK3201控制,地表于LD3处见有铁帽出露,呈脉状产出,矿体走向长大于1000m,斜深大于210m,厚~,平均。工程品位:%~%、%~%、%~%、Ag(~)×10-6,平均品位:%、%、%、×10-6。

Ⅳ号矿体:由ZK001、ZK1602、ZK3202和ZK4801控制,为隐伏矿体,呈脉状产出,矿体走向长大于1200m,剖面线上为单工程控制,厚~,平均。工程品位:%~%、%~%、%~%、Ag(~)×10-6,平均品位:%、%、%、×10-6。

Ⅴ号矿体:由ZK1601、ZK1602控制,为隐伏矿体,呈扁豆状产出,走向上为单工程控制,斜深大于178m。厚~,平均。工程品位:Cu0~%、%~%、%~%、Ag(~)×10-6,平均品位:%、%、%、×10-6。

Ⅵ号矿体:由ZK1602孔控制,为隐伏矿体,呈扁豆状产出,为单工程控制。厚,品位%、%、%、×10-6。

Ⅶ矿体:由ZK3202控制,为隐伏矿体,呈透镜状产出。为单工程控制,厚,品位:%、%、%、×10-6。

另外,评价区内还于钻孔中见有厚度~,品位:%~%,%~%,%~%,Ag(~)×10-6的多金属矿化体14个,地表TC801、TC100和TC10001见有2个铁帽。

矿石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石类型

组成矿石的矿石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方解石、绿帘石、绢云母、硅灰石等。根据镜下鉴定,从各矿物的穿插、交代及包含关系可知,各矿物的形成顺序为:次生石英、绢云母→方解石、硅灰石→绿泥石→绿帘石→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方解石→黄铁矿。

根据基本分析、组合分析,以及对ZK001孔Ⅳ号矿体、ZK1602Ⅲ号和Ⅰ号矿体所取的ZHf1、ZHf6、ZHf8组合样进行光谱半定量全分析,矿石中除了主要有益元素铜、铅、锌、银外,尚有其他伴生元素。

矿石主要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乳浊状-叶片状结构和镶边结构。

矿石主要为团块状、角砾状、块状构造,少量呈细脉状构造。

矿石自然类型,据其主要有益组分划分,可划分为铜铅锌矿石和铅锌矿石两种类型。根据矿石的氧化程度划分,可将矿石划分为硫化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种类型,本矿床主要为硫化矿石,氧化矿石极少(仅于LD1和LD3老硐中见及)。

围岩及围岩蚀变

矿体顶、底板围岩主要为晚三叠世焦坑组(角)砾岩、含灰岩砾石(角)砾岩、砂砾岩、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围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绿帘石化,其次为绢云母化和硅化,局部可见硅灰石化。其中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绿帘石化与金属矿物的形成关系密切,这表现在矿体及顶底板往往具此3种蚀变,且蚀变的强度和范围与矿化强度成正比。如ZK001、ZK1602岩石蚀变强度大且范围广,则见矿性好(为矿区内见矿最好的2个钻孔)。其他钻孔蚀变弱,则见矿性差,甚至没有见矿。

4 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初探

成矿作用

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元古界南山(岩)组、晚三叠世焦坑组。区域上麻源(岩)群大金山(岩组)、南山(岩)组是重要的铜多金属矿源层,焦坑组是区内赋矿层位(尤其下段)。在成矿热液沿着F1断裂伴(派)生的北西向断裂带运移过程中,由于断裂通过的焦坑组下段(角)砾岩层胶结较松散,且成分较复杂(含灰岩砾石等),更有利于成矿热液与其发生交代,形成了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绿帘石化等蚀变,同时使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等)晶出、沉淀成矿。

区内F1断裂及其伴(派)生的北西向断裂构造为成矿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而F1断裂的伴(派)生断裂构造也是容矿构造。

矿床成因

根据矿体主要赋存于焦坑组下段第一岩性段(角)砾岩中,矿体与围岩接触面上局部可见擦痕,沿走向倾向上具膨大、缩小,镜下矿石中非金属矿物石英受动力压碎形成碎粒状,且具明显的波状消光(照片1),以及金属硫化物的形成主要与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绿帘石化关系密切等特征,初步认为,本矿床属充填断裂破碎带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5 找矿标志

(1)焦坑组下段是寻找本类型矿床的重要标志。

(2)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是寻找铜、铅、锌矿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地表矿体氧化带。

(3)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等围岩蚀变,是寻找本类型矿床的重要标志。

(4)层间缓断裂构造为矿液运移和富集提供通道和容矿空间,亦作为找矿标志之一。

本文是在《福建省泰宁—建阳铜铅锌银资源评价报告》基础上完成的,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福建省泰宁—建阳铜铅锌银资源评价”之子项目——顺昌县黄梓厂铜多金属(银)矿评价的研究成果。具体项目任务由福建省地调院南平地质调查所承担,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撰文过程中得到南京地调中心班宜忠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与评审,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黄泉祯,庄建民,郑声俭等.福建省地质图(1:500000)说明书.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8. 94~10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Cupper Polymetallic Ore in Huangzichang, Shunchang County, Fujian

Lin Hengcai1,Liu Zhaoping2,Xu Guohui1

(1.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03;2. Fujia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Fuzhou 350003)

Abstract: The cupper polymetallic ore of Huangzichang is located in Shuncha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where seven bodies of Cu, Pb and Zn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defined. In this area, the breccia formation in Late Triassic Jiaokeng Formation, especially its lower pa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ccurrence position. NW stretching faults and associated faults tectonics has supplied the canal for the migration of the hydrothermal ore-forming solution. Furthermore, the complex compositions and loose cement texture of the breccia in lower part of Jiaokeng Formation are good for its metasomatic process with the hydrothermal ore-forming solution, which have the metallic minerals, such as galenites, sphalerites and towanites, crystallized and settled. This ore belongs to the epithermal deposit of the sealing fault fracture zone. The breccia formation in lower part of Jiaokeng Formation and the wall-rock alteration like chloritization, carbonation and epidotiz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rospecting criteria in this deposit.

Key words: Cupper polymetallic or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sis; Huangzichang, Shunchang; Fujian

何坚平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210018)

摘要:江苏苏州善安浜钽矿床是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该矿床主要为钠长石(化)花岗岩类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隐伏花岗岩体隆起部位的顶部的钠长石花岗岩,极少量赋存于花岗伟晶岩中。自上而下分为3个矿体:Ⅰ矿体为钽矿,伴生铌;Ⅱ、Ⅲ矿体为铌矿体。矿石矿物主要为铌钽铁矿系列,自形-半自形细粒结构,星散浸染状构造。主要有益组分为钽、铌,伴生有益组分有锂、铷、铯、锆、铪。钽、铌主要赋存于铌钽铁矿系列中,铌钽铁矿主要嵌布于长石、云母及锆石、石英粒间。矿石可选性好。估算的资源量:钽达超大型矿床规模;铌达中型矿床规模。

关键词:钽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苏州善安浜

苏州善安浜钽铌矿床位于苏州西部浒关镇境内,是1989年原江苏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钻探验证磁异常时发现的。近年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善安浜继续开展钽矿国土资源大调查后,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于2002年5月提交了《江苏苏州善安浜钽矿评价报告》。善安浜钽矿床资源量估算,经江苏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以“苏国土资储备[2005]30号”文认定,Ta2O5资源量达超大型,Nb2O5资源量为中型规模。

1 区域地质背景

苏州善安浜钽铌矿床,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南通—苏州陷褶带、太湖断块、光福断凸边部,北东侧为苏(州)—(无)锡基底断裂,南东方向有湖(州)—苏(州)深断裂,联合控制北东深部岩浆房成生及向南西浅部斜向贯入的岩浆活动,是重要的控岩构造。区域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火山岩分布较广,主要形成于印支期至燕山期,主要有著名的苏州花岗岩。

2 成矿地质条件

地层

善安浜钽矿区为第四系冲湖积平原,第四系厚达百余米,基岩均由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龙潭组、长兴组、三叠系青龙组、侏罗系黄尖组。

龙潭组(P2l):为矿体直接顶板,岩性为灰、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等,遍及矿区。

长兴组(P2c):位于龙潭组之上,岩性为白至灰色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及大理岩化灰岩。为矿体间接顶板。分布较广泛。

青龙组(T1q):见于善安浜背斜的两翼。岩性为灰-灰白色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及泥质灰岩。

黄尖组(J3h):仅见于矿区的北东部,为一套中酸性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

构造

苏州西部印支期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形成有木渎向斜和镇湖背斜,燕山期则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发育区域性逆掩推覆和局部性逆掩叠瓦状两种逆推断裂。前者以潭山—倪芝圩双重滑脱逆推断裂为代表;后者如阳山、穹窿山、蒋墩弧形叠瓦状逆推断裂。矿区基本构造为一短轴倾伏背斜,轴向北东30°,向北东倾伏,核部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组成善安浜钽矿的“顶盖”,两翼依次为二叠系长兴组和三叠系青龙组。花岗岩隆起构造是控矿构造,成矿母岩为钠长石花岗岩,分布于以上短轴倾伏背斜的核部。花岗岩隆起范围1km×,向四周倾伏,倾角10°~27°,隆起高度>160m。钽(铌)矿床赋存于隆起构造顶部之钠长石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壳”中。

岩浆岩

苏州西部岩浆活动频繁,延续时间自印支期至燕山晚期,以中酸性岩类为主,形成较大的岩体有:苏州花岗岩体、城隍山石英斑岩体,金墅二长花岗岩体、七子山—西塘村二长花岗岩体、青山花岗斑岩体、雅泥山—阳把山花斑岩岩脉群等。按岩石谱系,该区圈出的50个侵入体归并为4个超单元/序列、13个单元[1]。矿区位于苏州花岗岩(天平山超单元)向北东延伸的隆起部位,归属天平山超单元善安浜单元,岩性为钠长石花岗岩,岩石化学以低铁(Fe2O3)、富钠(Na2O)为显著特征。另有少量花岗伟晶岩和中基性岩脉。

3 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的的形态、产状与规模

善安浜钽矿为隐伏矿床,矿体平面形状呈椭圆形,北东—南西向展布,长轴长1800m,宽630m。矿体埋深于地表以下~,自上而下分为3个矿体。Ⅰ矿体为钽矿体,伴生铌,矿体中部厚、向四周变薄,呈透镜状~似层状。其中Ⅰ-1富钽矿体厚度介于~,平均厚,厚度变化系数%;Ta2O5含量介于%~%之间,平均%。Ⅰ矿体为主矿体,Ta2O5资源量占该矿床的%;Nb2O5含量介于%~%之间,平均%。Ⅱ矿体为铌矿体,伴生钽,矿体呈似层状,厚度为~,平均,厚度变化系数%;Ta2O5含量介于%~%之间,平均%,Nb2O5介于%~%之间,平均%。Ⅲ矿体为铌矿,厚度小。矿体空间分布总体上钽下铌特征极为明显。Ⅰ矿体与Ⅱ矿体大多相连,仅局部有钠长石花岗岩(夹石)或龙潭组砂泥岩捕虏体隔开;Ⅱ矿体与Ⅲ矿体均被龙潭组砂泥岩捕虏体隔开(图1)。

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类型有钠长石花岗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两种,以前者为主,约占99%。本文主要叙述钠长石花岗岩型矿石类型。

钠长石花岗岩型矿石:呈灰白-灰色,中细粒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星散浸染状构造。已查明矿物有51种,其中金属矿物29种,非金属矿物22种。以非金属矿物占主体,长石、石英、云母等3种造岩矿物占总量的%。主要有用矿物(矿石矿物)为铌钽铁矿系列及细晶石,占%,另有微量锆石、萤石、黄玉等。岩石普遍具强弱不等的钠长石化。

钠长石花岗岩型矿石岩化指数:SiO2含量%~%,平均%,A12O3/Na2O+K2O+CaO(mol)=~,平均,logA·R=~,平均,属准铝质弱碱性岩石类型。

矿石有益组分的赋存状态

矿石主要有益组分为Ta2O5、Nb2O5,伴生有益组分有Li2O、Rb2O、Cs2O、ZrO2、HfO2。Ta2O5、Nb2O5,主要以铌钽铁矿形式存在,极少量为细晶石。铌钽铁矿中钽、铌的分配率分别为%和%,其余在长石、石英、云母中钽的占有率分别为%、%和%,且这部分钽也是以铌钽铁矿的形式存在,但难以解离。经电子探针分析:含钽铌钠长石花岗岩中铌钽铁矿系列,铌与钽、铁与锰为完全类质同像,替代范围广、数量大,铌钽铁矿中Ta2O5含量从%至%,Nb2O5含量从%至%,Ta2O5:Nb2O5比值在矿床顶部为~,下部为~,平均,还有极少量钛、锆、稀土、钍等的混入。形成了钽铁矿、铌钽铁矿、铌钽锰矿、钽铌铁矿和铌铁矿等5种矿物,且呈现一定的垂直分带,上部主要为富含钽的铌钽铁矿,下部为富含铌的铌铁矿。铌钽铁矿为最主要的有用工业矿物,是铌、钽存在的主要形式。

图1 善安浜矿区Ⅰ勘探线剖面图

铌钽铁矿多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状,少数为他形粒状,粒径在~之间占%,主要呈粒间嵌存,占铌钽铁矿总量的%,多以单体状态呈浸染状分布于钠长石花岗岩的基质中,在~粒级样品中铌钽铁矿解离率达%。

伴生有益组分:ZrO2、HfO2主要以锆石形式存在,Li2O主要以含锂白云母、铁锂云母、黑鳞云母及锂云母的形式存在,Rb2O在云母、钾长石中较为富集,Cs2O主要富集于云母中。

4 矿床成因

矿床成因分析

(1)钽、铌矿体绝大部分产于早白垩世善安浜单元钠长石花岗岩中,极少量产在花岗伟晶岩内。

(2)善安浜单元钠长石花岗岩侵位于善安浜背斜核部,呈顶盖状位于大焦山单元(J3Dγ)中粗粒花岗岩、金山单元(K1Jπγ)斑状花岗岩之上,部分地段穿插于天池单元(K1Tγ)中细粒花岗岩内,是岩体隆起的最上部,且规模相对较小。

(3)善安浜单元钠长石花岗岩呈灰白-灰色,中细粒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钠长石(20%~63%)、钾长石(15%~35%)、斜长石(10%~15%)、石英(25%~35%)、云母类(铁锂云母、白云母等,2%~4%),另有微量锆石、萤石、黄玉等;岩石化学成分显示该岩石为准铝质弱碱性类岩石。大量薄片鉴定资料显示,岩石普遍具有强弱不等的钠长石化,晶形较好、表面洁净的钠长石交代原岩中的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使后者形态不规则或呈残留状。钠长石化具有面性蚀变特征,并伴有少量黑鳞云母(铁锂云母)化。

(4)钽铌矿与钠长石化关系密切,通常存在钠长石化强烈、钽铌更为富集的现象。

(5)钽铌分带明显,矿体上部钽相对富集,下部铌相对富集,中间呈连续渐变关系。

(6)苏州地区的花岗岩为一自晚三叠世至晚白垩世多旋回、多期次的酸性杂岩体,据苏州西部超单元填图资料,铌钽含量在晚三叠世光福序列岩石中,一般低于克拉克值,而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天平山超单元中,则由早至晚有逐步增高的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晚期的善安浜单元和横山单元。横山单元中Ta、Nb含量分别为×10-6和×10-6,富集系数分别为和。善安浜单元在地表未见,而在矿区该单元岩石即为钽铌矿体。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善安浜单元钠长石花岗岩既是含矿岩体,也是钽铌的成矿母岩。在岩浆分异阶段,铌钽相对富集并残留在晚期岩浆中,富铌钽富钠岩浆在热力梯度作用下上升,引起花岗岩的自变质-钠化,并同时析出铌钽(铌钽铁矿),且多以单晶状态呈星散状嵌布于钠长石花岗岩的基质中,主要嵌布于云母、长石、石英之间。同时,由于铌钽元素在地球化学性质上的微小差别,致使在具多阶段活动特征的同一岩体中,铌矿床形成较早,而钽矿床则形成较晚[2]。在空间上表现为铌矿体往往靠近岩体内部(下部),钽矿体则位于岩体的边部(上部)。

综上所述,善安浜钽矿的成因类型属钠长石(化)蚀变花岗岩类型矿床[3]。

成矿控制因素

(1)构造:花岗岩隆起构造。隆起体为花岗岩组成,中心位于善ZK1孔附近,隆起高度大于160m,走向北东,向四周倾斜。构造隆起顶部为富含钽铌钠长石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隆起构造为控矿、容矿构造。

(2)岩浆活动:苏州主体花岗岩,即天平山超单元,属中酸性A型花岗岩。具有多次侵入;钽铌高背景含量;挥发分氟含量高;具广泛钠长石化蚀变。

(3)围岩:善安浜钽铌矿位于善安浜背斜的核部,上部围岩为二叠系龙潭组,岩性主要有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等,岩芯完整,裂隙不发育。

5 结束语

善安浜钽矿床属隐伏矿床,矿石类型主要为钠长石花岗岩,产于苏州花岗岩体向北延伸之局部隆起部位的顶部,顶板为龙潭组砂泥岩。矿床上钽下铌特征明显,自上而下分为3个矿体。Ⅰ矿体矿石物质成分研究表明:铌钽铁矿是最主要有用矿物,占有用矿物的%,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微细粒星散浸染状构造,主要呈粒间嵌存嵌布于云母、长石、石英、锆石间;%的铌钽铁矿颗粒粒径在~之间,然而~粒级样品中铌钽铁矿的解离率达%,解离性甚好。善安浜钽矿床Ⅰ矿体经重——磁——浮联合工艺流程选矿试验,获得钽铌精矿产品,品位(TaNb)%,回收率(TaNb)%;另有副产品:长石精矿、石英精矿、云母精矿及锆铪精矿可综合开发。善安浜钽矿是苏州花岗岩地区找矿取得的重大突破,研究善安浜钽矿找矿标志和成矿规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寻找该类型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江苏省苏州西部花岗岩区谱系法填图方法验试报告.1993

[2]刘源骏等.铌钽矿地质及普查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3]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苏州善安浜钽矿评价报告.2001

[4]WangRC,FontanF,,tantaliteandtapioliteintheSuzhougranite,

[4] Wang R C, Fontan F, Xu S J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columbite, tantalite and tapiolite in the Suzhou granite, China. Canadian Mineralogist, 1997(35):699~706

Geolog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r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Super Large-scale Ta Ore in Shan’ anbang,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He Jianping

(Jiangsu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Nanjing 210018)

Abstract: The Ta orebody is one of the outputs of the integrated investigation of land and resources assigned by Jiangx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It mainly consists of Albites and Granites, lies in the top of the insidious granite ridg y part, but little lies in the granites pegmatites .From top to bottom there are three parts: Part Ⅰ Ta ore, incidentally with Nb; Part Ⅱ and Ⅲ are Nb ore. Ore and mineral mostly comprises the series of Nb, Ta and Fe, with euhedral-hypidiomorphic fine grained texture and sporadic dip-dyed structure. Its primary instructive components are Ta, Nb with incidental Li, Rb, Cs, Zr and Hf. Metal Ta and Nb locate in the series of Nb, Ta and Fe, which mostly scatter about the ore of feldspar, isinglass, zircon and quartz. Ore have good selectivity. It’s estimated resources amount: Ta ore is of super large-scale and Nb is of medium-sized scale.

Key words: Ta deposit ;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ineralization analysis; Shananbang, Suzhou

关于地震论文的参考文献

1.地震地质的孕育

从地质力学发展的近90年的历史进程中,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李四光教授对地球海水进退规程中,把现代海平面变化就与地震预报联系在一起,在地质力学早期研究阶段中,从构造形象的力学分析时,已经开始探讨地应力场的雏形,已经为地震地质开拓了道路。在构造体系研究阶段中,建立构造体系基本概念时,已经划分出相对活动的构造带,与夹持在其中相对较稳定的地块,大体区分了地震的活动范围与大震的孕育的地带、地区、地段和地点,已经为地震地质研究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依此,刘国昌、谷德振已经开始进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1954年在《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中,充分论述活动构造体系和活动构造带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为地震地质的孕育和诞生奠定了基础。1962年对新丰江水库提出地震地质的研究,已经是该分支学科正在孕育诞生之际[1-36]。

2.地震地质的诞生

1965年12月李四光发表的《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论文(全文见本书第一章附录1),已经明确了该分支学科的目标任务(地震预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研究内容方法步骤、研究思路核心以及前进的方向等,并提出了“安全岛”的概念,标志着地震地质的正式诞生。随后李四光安排陈庆宣带领专业队伍在西南“三线建设”地区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寻找“安全岛”,并发挥了重要作用[7]1。2008年5月12日汶川级大震检验了“安全岛”理论的实用价值。

图2-6 李四光关于《地质力学的方法与实践》一书的手稿提纲

图2-7A 邢台地震区地表裂隙综合分析图[6]

图2-7B 邢台地震区地面破坏程度图[6]

3.地震预报实践与初步小结

除了关心全国的地震预测以外,李四光在1966年邢台地震他亲临现场,进行邢台-唐山地震系列活动幕的预测预报实践,结合保卫京津唐地区的地震安全预防研究工作,已经超前开展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的实测研究工作,并已经通过断层位移测量初步获得了新华夏系现今断层位移场的证据和唐滦大震严重危险性的活动证据,同时在唐滦地区部署了地应力监测台网,为准确预报地震创造了基本条件[1-3]。

1970年6月,李四光在《地震战线》第7期发表的《地震地质工作的几点意见》论文(全文见本书第一章附录2),对地震预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对具体工作方法步骤、研究内容思路以及仪器监测部署都作了具体安排,包括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也都作了说明。在他临终前10个月发表该论文具有系统指导性意义,当然也使他对攻克地震预报难关,充满了信心与希望[2-3]。可惜当时在“文革”中,真正能比较全面了解和体会其意图者甚少,为之继续努力者更少。随着1976年唐山大震之后,中国东部地震进入平静期,地应力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削弱,全国110个地应力监测台站也大都停测,原来的分析研究人员也纷纷退休,随着进入了停滞的地震地质研究状态!

地震地质和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地质、海洋地质等分支地质学科一样,都是以地质学作为基础,对地质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分支学科,它们都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因此离开地质研究地震是地质工作者不愿意接受的。

地震地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①构造体系研究阶段;②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研究阶段。李四光教授强调从构造体系研究入手,着重活动构造体系和活动构造带地震活动规律研究,把重点放在与地应力场关系方面的研究等;进而把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作为预测预报地震的指导思想,是攻克地震预报难关的重要武器;工作部署中的“三步走”则应该是他腹稿的重要内容,只是当时我们认识不到,“文革”中他也无法一一交代,临终遗言仅仅说出了再有半年时间可以见到结果[1-3,4-24]。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2]李四光.论地震.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3]李四光.地震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4]《地震问答》编写组.地震问答(增订本).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5]国家地震局(马杏垣)主编.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6]《地球科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地球科学大辞典.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7]李四光.区域地质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8]李四光.旋扭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9]李四光.地质力学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0]J. S. Lee. Geology of China. Thomas Murby and Co, London, 1939.

[11]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摘).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12]李四光.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中国地质,1965,第12期.

[13]原著李四光,《中国地质学》扩编委员会编著.中国地质学(扩编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14]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15]刘光勋.地震地质工作的缘起与回顾.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2006,第112期.

[16]刘迅.邢台地震地表变形现象初步分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81,第1集.

[17]河北省地震局.1966年邢台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18]孙叶.对地震地质工作的一些设想.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综合大队集刊,1982,第3号.

[19]孙叶等.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0]孙叶.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划分与减灾对策的战略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1,第4期.

[21]马宗晋等.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22]朱凤鸣等.1975年海城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23]武烈等.山西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24]王治顺等.构造体系各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25]陈庆宣,王维襄,孙叶等.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6]高庆华等.地壳运动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7]马宗晋,杜品仁.现今地壳运动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8]刘迅等.地质力学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9]邵云惠等.地质力学在环境地质中的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30]黄庆华.雁行褶皱构造型式的解析理论及实验的探讨.中国科学,1974,第5期.

[31]王维襄,韩玉英.一类入字型断裂构造力学的研究.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100分不能算高分的 不过我会帮你找找 有消息就用百度消息发给你

这里有以下文章: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微地震的线性方程定位求解及其病态处理 微地震技术在煤矿“两带”监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微地震监测揭示的采场围岩空间破裂形态 微地震相分析在河流储层精细描述中的应用 微地震研究及在深部采动围岩监测中的应用

我这里有的是,不过要打这些文章,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还是你把自己从事的工作进一步总结,找些有关的论文参考,自己编写,发表。我这里有:水位与地震,地热与地震,电磁波与地震,还有许多震例分析,这都是阶段性的总结的。在CN级发表的。

蛋白质关于论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王亮. 薄层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2] 汪建. 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及模式转变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3] 马新欣.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D].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4 [4] 王若鹏.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5] 何昉. 地基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对空间信息链路影响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6] 汪枫. 高频电波人工调制低纬电离层所激发的ELF波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7] 邓忠新. 电离层TEC暴及其预报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8] 刘宇. 实验室研究化学物质主动释放形成的电离层空洞边界层的非线性演化[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9] 宋君. 返回式电离层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0] 冯宇波. 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1] 李正. 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2] 赵莹. 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3] 牛田野. 特殊等离子体环境物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14]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 Depletion by Rocket Exhaust[J].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0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徐凯. 硝基甲烷及其分解产物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研究[D]. 四川大学 2014 [2] 李倩,徐送宁,宁日波. 用发射光谱法测量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1) [3] 李兵,张明安,狄加伟,魏建国,李媛.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参数敏感性研究[J]. 电气技术. 2010(S1) [4] 赵晓梅,余斌,张玉成,严文荣. ETPE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的燃烧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9(05) [5] 张祎. 小口径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发射稳定性与初始装填过程影响规律的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6] 弯港.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7] 李海元. 固体发射药燃速的等离子体增强机理及多维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8] 王争论. 中心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电热化学炮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9] 林鹤. HMX共晶炸药的制备与理论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0] 王娟. 2,3-二羟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1] 董岩. 多氨基多硝基苯并氧化呋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2] 刘进剑. 多氨基多硝基吡啶及吡嗪氮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性能及应用[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3] 赵国政. 氮杂环硝胺化合物的理论设计与母体合成[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4] 郭长平. 一步法微气孔球扁药成孔机理、燃烧性能及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15] 金涌. 电热等离子体对固体火药的辐射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王晓东. 蛋白质复合体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新策略[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2] 罗孟成.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及分子佐剂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3] 吴志强. 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手足口病重要病原体的基因表达与复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刘丹. 乙型肝炎病毒Pol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5] 江淼. RNA结构在其诱导细胞先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6] 詹蕾.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纳米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7] 易昌华. 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杨景晖. H3N2亚型流感病毒Vero细胞冷适应株减毒特性及假病毒评价中和抗体的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9] 刘娟. 人呼吸道腺病毒55型的基因组学与病原学特征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 [10] 喻正源. 全基因组测序与病毒捕获测序技术探讨EB病毒进化及整合规律的初步研究[D]. 中南大学 2013 [11] 陈晓庆. 天然产物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12] 李康. 抗流感病毒和EV71新靶标及新药物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4 [13] 王君. 白细胞介素-6受体介导A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白细胞介素-32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4] 申彦森. 基于内含子剪切的人工miRNA结构和靶向位点与基因沉默效率的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15] 金旭. 冠状病毒N7甲基转移酶甲基化核苷酸GTP的特性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6] 陶佳莉. 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4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7] 高国振. 宿主因子Cyclin T1和Sam68在Ⅰ型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8] 柳叶. 阻断HIV-1辅助受体CXCR4的新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9] 李围. Akt1蛋白质复合体的纯化鉴定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功能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20] 鞠湘武. H5N1型禽流感病毒损伤细胞溶酶体的机制研究和南极极端环境下科考队员的应激反应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猜你喜欢: 1. 化学论文参考范文 2. 关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3. 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4. 药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浅谈蛋白质折叠的有关问题 [关键字]生物 大分子 分子伴侣 蛋白质的折叠 识别 结合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了解分子水平的先象的基础。没有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就没有分子生物学。正如没有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没有遗传传达传递的中心法则,也就没有今天的分子生物学。结构分子以由第一分子进入对复和物乃至多亚基,多分子复和体结构研究。同时,过去难以研究的分子水平上的生命运动情况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而逐渐由难点变为热点。蛋白质晶体学研究已从生物大分子静态(时间统计)的结构分析开始进入动态(时间分辨)的结构分析及动力学分析。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的25个专题讨论会中有一半以上涉及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而“结构与功能”又强调“动力学(Dynamics)”,即动态的结构或结构的运动与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关系,以及对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贡献。 蛋白质折叠问题被列为“21世纪的生物物理学”的重要课题,它是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尚未解决的一个重大生物学问题。从一级序列预测蛋白质分子的三级结构并进一步预测其功能,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研究蛋白质折叠,尤其是折叠早期过程,即新生肽段的折叠过程是全面的最终阐明中心法则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一领域中,近年来的新发现对新生肽段能够自发进行折叠的传统概念做了根本的修正。这其中,X射线晶体衍射和各种波谱技术以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上,Nobel奖获得者Ernst在报告中强调指出,NMR用于研究蛋白质的一个主要优点在于它能极为详细的研究蛋白质分子的动力学,即动态的结构或结构的运动与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关系。目前的NMR技术已经能够在秒到皮秒的时间域上观察蛋白质结构的运动过程,其中包括主链和侧链的运动,以及在各种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蛋白质的折叠和去折叠过程。蛋白质大分子的结构分析也不仅仅只是解出某个具体的结构,而是更加关注结构的涨落和运动。例如,运输小分子的酶和蛋白质通常存在着两种构象,结合配体的和未结合配体的。一种构象内的结构涨落是构象转变所必需的前奏,因此需要把光谱学,波谱学和X射线结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结构涨落的平衡,构象改变和改变过程中形成的多种中间态,又如,为了了解蛋白质是如何折叠的,就必须知道折叠时几个基本过程的时间尺度和机制,包括二级结构(螺旋和折叠)的形成,卷曲,长程相互作用以及未折叠肽段的全面崩溃。多种技术用于研究次过程,如快速核磁共振,快速光谱技术(荧光,远紫外和近紫外圆二色)。 一、新生肽段折叠研究中的新观点 长期以来关于蛋白质折叠,形成了自组装(self-assembly)的主导学说,因此,在研究新生肽段的折叠时,就很自然的把在体外蛋白质折叠研究中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体内,用变性蛋白的复性作为新生肽段折叠的模型,并认为细胞中新合成的多肽链,不需要别的分子的帮助,不需要额外能量的补充,就应该能够自发的折叠而形成它的功能状态。 1988年,邹承鲁明确指出,新生肽段的折叠在合成早期业已开始,而不是合成完后才开始进行,随着肽段的延伸同时折叠,又不断进行构象的调整,先形成的结构会作用于后合成的肽段的折叠,而后合成的结构又会影响前面已形成的结构的调整。因此,在肽段延伸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往往不一定是最终功能蛋白中的结构。这样,三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同时进行着的,协调的动态过程。九十年代一类具有新的生物功能的蛋白,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的发现,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说的帮助蛋白质折叠的辅助蛋白(Accessoryprotein)的提出,说明细胞内新生肽段的折叠一般意义上说是需要帮助的,而不是自发进行的。 二、蛋白质分子的折叠和分子伴侣的作用 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除了共价的肽键和二硫键,还靠大量极其复杂的弱次级键共同作用。因此新生肽段在一边合成一边折叠过程中有可能暂时形成在最终成熟蛋白中不存在不该有的结构,他们常常是一些疏水表面,它们之间很可能发生本不应该有的错误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非功能的分子,甚至造成分子的聚集和沉淀。按照自组装学说,每一步折叠都是正确的,充分的,必要的。实际上折叠过程是一个正确途径和错误途径相互竞争的过程,为了提高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效率的,应该有帮助正确途径的竞争机制,分子伴侣就是这样通过进化应运而生的。它们的功能是识别新生肽段折叠过程中暂时暴露的错误结构的,与之结合,生成复和物,从而防止这些表面之间过早的相互作用,阻止不正确的非功能的折叠途径,抑制不可逆聚合物产生,这样必然促进折叠向正确方向进行。(从哲学的观点说,似乎很容易驳斥自组装学说,它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试想,如果蛋白质的每一步折叠均是正确的,充分的,必要的,岂不是在无任何矛盾的前提下,完成了复杂的最稳定构象的形成,即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伟大飞跃,从无活性的肽链变成有活性的功能蛋白,这显然是违背哲学基本原理的。换一个角度想,生物进化的过程本来就充满着不定向的变异,这些变异中有适应环境的,也有不适应环境的,“物竞天择”,自然的选择淘汰了那些不适应的,保留了那些适应的。蛋白质分子的折叠不也与此类似吗?我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只是肽链折叠并形成功能蛋白的特定三维结构的内因,实际上,多肽链在形成活性蛋白的每一步,都有潜在的可能形成“不正确”的折叠,如果没有象分子伴侣或其它帮助蛋白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多肽链也永远不能折叠成为活性蛋百。) 三,分子伴侣的作用机制 分子伴侣的作用机制实际上就是它如何与靶蛋白识别,结合,又解离的机制。有的分子伴侣具高度专一性,如一些分子内分子伴侣,还有细菌Pseudomonascepacia的酯酶,有它自己的“私有分子伴侣”。它是由基因limA编码的,与酯酶的基因LipA只隔3个碱基,可能是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分裂造成的。而一般的分子伴侣识别特异性不高,它是怎样识别需要它帮助的对象的呢?现在只能说分子伴侣识别非天然构象,而不去理会天然的构象。由于在天然分子中,疏水残基多半位于分子的内部而形成疏水核,去折叠后就可能暴露出来,或者在新生肽段的折叠过程中,会暂时形成在天然构象中本应该存在于分子内部的疏水表面,因此认为分子伴侣最有可能是与疏水表面相结合,如硫氰酸酶(Rhodanese)分子α-helix的疏水侧面。但是只有β-sheet结构的蛋白质才可为分子伴侣识别。 最近关于识别机制有较大的进展。Bip是内质网管腔内的分子伴侣,用一种affinitypanning的方法检查Bip与有随机序列的十二肽结合的特异性,结果发现,Hy-(W/X)-Hy-X-Hy-X-Hymotif与Bipj结合最强,Hy最多的是Trp、Leu、Phe,即较大的疏水残基。一般来说,2-4个疏水残基就足够进行结合。还有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分子伴侣识别所谓熔球体结构(moltenglobule)。另一方面,分子伴侣本身与肽结合部位的结构分析最近也有些进展。譬如,PapD的晶体结构表明,多肽结合在它的β-sheet区。GroEL中,约40kD的153-531结构域是核苷酸的结合区。 分子伴侣作用的第二步是与靶蛋白形成复合物。非常盛行的一种模型认为分子伴侣常常以多聚`体形式而形成中心空洞的结构,用电子显微镜已经观察到由二圈层圆面包圈形组成的十四体GroEL分子和一个一层圆面包圈的七体GroES分子协同作用形成中空的非对称笼状结构(cagemodel),推测靶蛋白可以在与周围环境隔离的中间空腔内不受干扰的进一步折叠。但是不久前一个日本实验室发现GroEL的一个亚基,甚至其N端去除78个氨基酸残基的50kD片段,已经不能再组装成十四体结构,都有确定的分子伴侣功能。由此,我想:也许环状分子伴侣并非每个部位都是有效的结合部位,也就是说,该二层圆面包圈组成的十四体GroEL分子只有一个或若干个部位能够与疏水残基或所谓的熔球体结构结合,而其余部位起识别作用,就像一个探测器一样,整个十四体GroEL分子以圈层或笼状结构”包裹”在多肽链的主链上,以旋进方式再多肽链的链体上运动,一旦环状多聚体的某一识别部位发现疏水结构或所谓的熔球体结构等新生肽链折叠过程中暂时暴露的错误结构,经信号转导,多聚体的结合部位便与之结合,生成复合物,抑制不正确的折叠。以上完全是我个人的猜想,是基于上述两个试验现象的矛盾而试图作一番解释。至于为什么假设以旋进方式在多肽链上运动,我并没有相应的根据,只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作了一番狂妄的假想,另外,我觉得也许可以用X射线衍射来探测一下分子伴侣GroEL和GroES组成的笼状结构,看看它的a×b×c是否足以容纳多肽链的某一段,或者它的内部和外部的疏水性质和其他一些物化性质如何,也许可以找到支持或驳斥上述假设的证据。 以上谈的都是蛋白质的分子伴侣。不久前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DNAchaperones”,DNA分子伴侣,这种分子伴侣是与DNA相结合并帮助DNA折叠的。在这种复合物中,DNA分子包围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既是高度有序的,又是在一定程度上结构已有所改变的。DNA与蛋白的这种相互作用对DNA的转录,复制以及重组都十分重要;或如在核小体中,对DNA的包装是必须的。DNA在溶液中的结构有相当的刚性,必须克服一个能障才能转变成它的蛋白复合物中的结构,分子伴侣的作用就是帮助DNA分子进行折叠和扭曲,从而把DNA稳定在一个适合于和蛋白结构的特定构型中。这种结合是协同的,可逆的在形成复合物之后便解离下来。因此,不论是DNA分子伴侣还是蛋白分子伴侣,都与DNA和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关,与基因调控有关,看来,分子伴侣确实与最终阐明中心法则当前主要问题有密切关系。 四、分子伴侣和酶的区别 与分子伴侣不同,以确定为帮助蛋白质折叠的酶目前只有两个,一个是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disulfideisomerase,PDI);另一个是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cis-transisomerase,PPI)。以PDI为例,众所周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与新生肽段的折叠密切相关,对维系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也有重要作用。PDI定位在内质网管腔内,含量丰富,催化蛋白质分子内巯基与二硫键之间的交换反应。同时,它是目前发现的最为突出的多功能蛋白,除了二硫键的异构酶的基本功能外,它还是脯氨酸-4-羟化酶的α亚基;又是微粒体内甘油三酯转移蛋白复合物的小亚基,还是一种糖基化位点结合蛋白(gkycisylationsitebindingprotein)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有与多肽结合的能力,可以结合具有不同序列,长度和电荷分布的肽,特异性较低,主要是与肽的主链相作用,但对巯基尚有一些偏爱。按照分子伴侣的定义,一般认为PDI和分子伴侣是两类不同的帮助蛋白,但是我国上海生物物理研究所最近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也具有分子伴侣的功能。 蛋白质分子中天然二硫键的形成要求这些在肽链上往往处于不相邻位置的巯基,首先通过肽链一定程度的折叠,才能相互接近到可以正确形成二硫键的位置。肽链的自身折叠是一个慢过程,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催化蛋白质天然二硫键的形成却是一个快过程。另一方面,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具有低特异性的与各种不同肽链相结合的能力,在内质网中以极高的浓度存在,又是是一个钙结合蛋白,是一个能被磷酸化的蛋白,这些都已经符合了分子伴侣的条件。因此他们推测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很可能首先通过它与伸展的,或部分折叠的肽段的结合,阻止错误的折叠途径,促进正确的中间物生成,帮助肽链折叠是相应的巯基配对,从而是正确的二硫键得以形成;然后催化巯基的氧化或二硫键的异构而形成天然二硫键。他们认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酶活性与它的分子伴侣功能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密切相关,协调统一的。分子伴侣与帮助新生肽链折叠的酶之间,大概不应该,也不能够划一条绝对的分界线。我想:酶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催化生化反应,分子伴侣的主要作用是与新生肽段的错误构象结合,从而阻止肽链不正确的非功能的折叠途径,促使其向正确的折叠方向反应,这难道不可以理解成间接的催化肽链的折叠吗?从表观上看,抑制不正确的折叠途径等于加快了正确反应的速度。所以,我本人也很赞成他们的观点。最近的试验已经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很好的证据。PDI明显抑制变性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复性股过程中的严重聚合,有效的提高它的复性效率,与典型的分子伴侣GroE系统对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复性的效应极其相似。 五、分子伴侣的结构 目前唯一解出晶体结构的分子伴侣是的PapD,帮助鞭毛蛋白折叠的分子伴侣。还有HSP70的N端结构域,即ATP结合域也以有晶体结构。用电子显微镜已经清楚的看到了GroEL的十四聚体和GroEL的七聚体的四级结构,象两个圆形中空的面包圈叠在一起,用NMR以及各种溶液构象变化是研究分子伴侣作用机制的有效手段。 六、分子伴侣研究的实际应用 分子伴侣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大大加深我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同时也一定会增加我们与自然斗争的能力和自身生存的能力。由于分子伴侣在生命活动的各个层次都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突变和损伤也必定会引起疾病,因此可以期望运用分子伴侣的知识来治疗所谓的”分子伴侣病”。另一方面,利用对分子伴侣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提高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的成功率,也必将对大幅度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起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1.李宝健主编,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93-104页 2.郝柏林刘寄星主编,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29-58页 3.中国生物物理代表团,从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看生物物理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生物物理学报,1999年第十五卷第四期:826-827页

[1] Quinlan GJ, Martin GS, Evans TW. Albumin: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Hepatology. 2005. 41(6): 1211-9.[2] McClelland DB. ABC of albumin solutions. BMJ. 1990. 300(6716): 35-7.[3] Dubniks M, Persson J, Grande PO. Plasma volume expansion of 5% albumin, 4% gelatin, 6% HES 130/, and normal saline under increased microvascular permeability in the rat. Intensive Care Med. 2007. 33(2): 293-9.[4] Wilkes MM, Navickis RJ, Sibbald WJ. Albumin versus hydroxyethyl starch in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a meta-analysis of postoperative bleeding. Ann Thorac Surg. 2001. 72(2): 527-33; discussion 534.[5] Palanzo DA, Zarro DL, Montesano RM, Manley NJ. Albumin in the cardiopulmonary bypass prime: how little is enough. Perfusion. 1999. 14(3): 167-72.[6] Blanloeil Y, Trossaert M, Rigal JC, Rozec B. [Effects of plasma substitutes on hemostasis]. Ann Fr Anesth Reanim. 2002. 21(8): 648-67.[7] Haddad JJ. Oxygen homeostasis, thiol equilibrium and redox regulation of signalling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the alveolar epithelium. Cell Signal. 2002. 14(10): 799-810.[8] Alam HB, Stanton K, Koustova E, Burris D, Rich N, Rhee P. Effect of different resuscitation strategies on neutrophil activation in a swine model of hemorrhagic shock. Resuscitation. 2004. 60(1): 91-9.[9] Powers KA, Kapus A, Khadaroo RG, et al. Twenty-five percent albumin prevents lung injury following shock/resuscitation. Crit Care Med. 2003. 31(9): 2355-63.[10] Martin GS, Moss M, Wheeler AP, Mealer M, Morris JA, Bernard G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furosemide with or without albumin in hypoproteinemic 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 Crit Care Med. 2005. 33(8): 1681-7.[11] Dubois MJ, Orellana-Jimenez C, Melot C, et al. Albumin administration improves organ function in critically ill hypoalbuminemic patien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Crit Care Med. 2006. 34(10): 2536-40.[12] Sort P, Navasa M, Arroyo V, et al. Effect of intravenous albumin on renal impairment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N Engl J Med. 1999. 341(6): 403-9.[13] Steiner C, Mitzner S. Experiences with MARS liver support therapy in liver failure: analysis of 176 pati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S Registry. Liver. 2002. 22 Suppl 2: 20-5.[14] Mitzner S, Loock J, Peszynski P, et al. Improvement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s during treatment of liver failure with albumin dialysis MARS--a review of clinical, biochem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data. Metab Brain Dis. 2002. 17(4): 463-75.[15] Vincent SH, Grady RW, Shaklai N, Snider JM, Muller-Eberhard U. The influence of heme-binding proteins in heme-catalyzed oxidations. Arch Biochem Biophys. 1988. 265(2): 539-50.[16] Kobayashi N, Nagai H, Yasuda Y, Kanazawa K. The early influence of albumin administration on protein metabolism and wound healing in burned rats. Wound Repair Regen. 2004. 12(1): 109-14.[17] Human albumin administr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Cochrane Injuries Group Albumin Reviewers. BMJ. 1998. 317(7153): 235-40.[18] Wilkes MM, Navickis RJ. Patient survival after human albumin administratio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n Intern Med. 2001. 135(3): 149-64.[19] Finfer S, Bellomo R, Boyce N, French J, Myburgh J, Norton R. A comparison of albumin and saline for fluid resuscit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N Engl J Med. 2004. 350(22): 2247-56.[20] Martin G. Conflicting clinical trial data: a lesson from albumin. Crit Care. 2005. 9(6): 649-50.[21] Persson J, Grande PO. Volume expansion of albumin, gelatin, hydroxyethyl starch, saline and erythrocytes after haemorrhage in the rat. Intensive Care Med. 2005. 31(2): 296-301.[22] BEEKEN WL, VOLWILER W, GOLDSWORTHY PD, et al. Studies of I-131-albumin catabolism and distribution in normal young male adults. J Clin Invest. 1962. 41: 1312-33.[23]李维勤, 黎介寿, 全竹富, 尹路, 任建安, 韩建明. 严重感染病人低白蛋白血症的影响因素与临床意义.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0. 7(4): 252.[24]Vincent JL, Dubois MJ, Navickis RJ, Wilkes MM. Hypoalbuminemia in acute illness: is there a rationale for intervention?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nd controlled trials. Ann Surg. 2003. 237(3): 319-34.[25] Haynes GR, Navickis RJ, Wilkes MM. Albumin administration--what is the evidence of clinical benefi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Eur J Anaesthesiol. 2003. 20(10): 771-93.[26] Vincent JL, Wilkes MM, Navickis RJ. Safety of human albumin--serious adverse events reported worldwide in 1998-2000. Br J Anaesth. 2003. 91(5): 625-30.[27] Guidet B, Mosqueda GJ, Priol G, Aegerter P. The COASST study: cost-effectiveness of albumin in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J Crit Care. 2007. 22(3): 197-203.[28] Sedrakyan A, Gondek K, Paltiel D, Elefteriades JA. Volume expansion with albumin decreases mortalit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Chest. 2003. 123(6): 1853-7.

关于地区地质现象的论文

就矿找矿理论浅析摘要: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开展就矿找矿,是解决危机矿山资源、增加地质储量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丛聚理论、构造等距分布理论、带状分布理论、侧伏理论等是指导就矿找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对就矿找矿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就矿找矿;危机矿山;成矿预测;预测理论经过几十年大规模找矿,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直接出露地表的矿产和容易识别的矿产几乎全被发现,新矿床的找矿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地质勘查资金又严重不足。就当前这种情况而言,要提高找矿效果,自觉地实行“就矿找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1970年以来世界发现的65个金矿床所涉及的勘查理论与方法统计,其有效性顺序为:地球化学方法、地质填图、就矿找矿、地球物理方法。就矿找矿即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在已发现的65个金矿床中有38个是就矿找矿的结果,占58%。由此可见,开展就矿找矿,发现新的矿床、矿体,增加储量,可以延长矿山企业的服务年限,并充分利用己建矿山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就矿找矿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就矿找矿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在已知矿床的深部、外围开展矿体预测工作,即在一定预测理论指导下,利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工业矿化地段或矿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与矿化强度等特征,为勘查工程验证提供依据。其工作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内。因此,就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范畴[1]。就矿找矿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从成矿地质理论上分析,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矿床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与其周围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内在的有机联系。能够形成该矿床的多种综合地质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出现,通常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往往不会局限于一个极小的仅仅相当于矿床的空间范围之内,这就是相似的矿床常常在一个地区内成群出现、成带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矿床,特别是在大型矿床附近类似的地质环境里,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整合找矿手段,综合分析并综合预测,在地表和浅部附加值高的矿产大多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基础上,注重寻找中深部隐伏矿体,已成为开拓地质找矿新领域的必然趋势。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进步为就矿找矿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日臻完善的各种找矿技术方法的应用,使其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就矿找矿有一个已知矿为基础,交通、生活一般较新区方便,更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和实施。就矿找矿要以一定的勘查找矿理论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矿找矿是运用许多地质专家总结出的一系列反映矿床空间组合的理论,来指导找矿。下文着重就当前的就矿找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2就矿找矿理论浅析2. 1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列的核心是把成矿过程的四维空间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考虑,研究成矿作用在四维空间中的规律,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一个区域中与一定成矿事件有关的,在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控矿条件下形成的各类型矿床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些矿床的总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各种控矿因素(构造、沉积、岩浆、变质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将传统矿床学着重对单一类型、单一成因、单一模式的研究提高到区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的研究[2, 3]。成矿系列是矿床学理论研究与矿产勘查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科学预见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根据每一个成矿系列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矿床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相伴生的特点和相似地质背景条件下可大致重复出现的规律,当在一个地区发现某种矿床类型时,即可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寻找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其它类型矿床;利用两个成矿系列和两个端元矿床之间的过渡性规律,可能发现过渡类型矿床;利用成矿系列,可对该区的资源潜力作出全面评价,从而提高成矿预测的综合预见性;突破单一矿种,如金、铜、铅、锌即是一个成矿系列,可互为找矿标志。如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因岩浆侵入就位的地层和构造条件不同,因而产出多种多样的矿床类型:围岩为碳酸盐岩时易生成矽卡岩型矿床;在硅铝质围岩中易形成斑岩型矿床;在含沉积黄铁矿层的碳酸盐建造中经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形成层控-矽卡岩型矿床。而在超浅成部位,则可形成角砾岩筒型和热液脉型矿床。当具备适宜的构造时,这类中酸性岩浆和有关热液有可能喷出地表,生成海相喷流型和陆相火山岩区的铜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上述各类型矿床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在时间上依序发展,在空间上共(伴)生产出,构成在浅表环境中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在对成矿环境和控矿因素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这个系列中的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等)可以互为找矿标志。就矿种而言,铜、金矿也可以互为找矿标志。2. 2成矿系统理论成矿系统概念中包括了成矿的地质环境、控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等,几乎涵盖了有关成矿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观[4]。其对矿产勘查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成矿系统分析从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出发,将复杂的成矿作用以系统思路贯穿起来,将成矿的环境、背景、要素、作用、过程、产物、异常和演变等作为一个自然作用的整体加以研究,全面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形成演变历史过程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一个成矿系统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总体目标,预测和发现新的矿种和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异常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眼光,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从矿化网络(包括矿床、矿点和各种异常)入手逐步缩小靶区,强调异常系列在找矿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矿化网络是进行区域找矿的总体对象)。由于矿致异常一般比矿体占有更大的空间,能显示更多的成矿信息,因此常是有效的找矿标志。充分运用地质成矿理论,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区分和筛选这些有关异常,逐步地缩小找矿靶区,可以达到发现新的矿床目的。2. 3矿床模型理论矿床模型理论是指通过一批典型矿床研究,获取或解释各种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矿床形成的全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建立一套特定地质环境中特定类型矿床的识别标志,作为实际勘查过程的指导原则。矿床模型理论对就矿找矿的指导意义在于:矿床模型能为地质类比和矿床地质研究提供思路,给予启迪,帮助勘查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靶区内与矿床有联系的关键性地质特征上;矿床模型集中归纳了复杂的地质现象,在具体勘查过程中,使地质人员明白在探寻矿床的哪个部位,还能使研究人员指明典型矿床研究工作中缺少哪几部分有关内容;模型提供有关成矿作用的完整概念,有助于研究整个成矿环境并区分成矿环境和非成矿环境,发展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理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地质理论依据;模型帮助领导人员增进对勘查项目的了解程度,洞察全局,把握重点,制定合理的勘查战略和最佳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是提高勘查效益的决策依据。2. 4矿床分布的丛聚性理论矿床丛聚性理论是指矿床在空间的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某些矿产或矿产组合物别丰富,形成具有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床组合,有人称之为“大型矿集区”。国内外这种矿化集中区实例很多,如胶东半岛的金矿化集中区,东秦岭Mo、Au矿化集中区,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化区南岭钨、锡矿化集中区等[5]。成矿区带内已知矿床、矿点的外围或深部是寻找同类或同一成矿系列的有利部位。许多矿区的勘查史都表明,矿床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会集中多个矿床或矿体。例如,在加拿大诺兰达矿区已发现19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中,有16个位于以霍恩矿床和奎蒙特矿床为圆心、半径16km的圆内,而8个矿位于以上述两矿床为圆心、半径为8km的圆内,最远的两个矿床距圆心34km。2. 5构造等距性分布理论所谓构造等距性分布,是指矿体、矿床、矿田、矿带等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以相等的距离有规律地出现,这种等距性可以表现为直线等距,也可以表现为弧线等距。成矿作用的等间距分布规律为就矿找矿提供指导。成矿带的等距分布是很有特征的,如北半球的6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每相邻两条带之间大致保持相等的距离,间距约为纬度8°左右,在中国境内存在3条巨型纬向构造成矿带。在一些矿带、矿田中,同样存在矿床等距性特征,如海南东方戈枕金矿带,矿床受控于北东向戈枕断裂带和近等距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尤其在两组构造相交的锐角区出现,致使矿床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为进一步预测提供了依据。2. 6矿床的带状分布理论矿床的带状分布是指不同矿种、矿床类型或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呈现出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矿床带状分布现象普遍存在,大至全球,小至矿床、矿体甚至微观领域。根据规模级别,矿床的带状分布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域分带、矿区分带和矿体分带[6]。全球成矿带中最著名的有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区域性成矿带如秦岭地槽褶皱带等,就矿找矿工作中主要考虑矿床或矿体的分带问题。(1)矿床类型的走向分带:如吉林小西南岔斑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大体可分为3个带:内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西侧,Cu、Mo矿化以浸染状为主;中带,位于北山段石英闪长岩与二叠系角岩“盖层”或斜长花岗岩接触带, Cu、Au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和复脉状为主;外带,位于南山矿段,Au、Cu矿化以脉状为主,这种分带特征为区内进一步预测指明了方向。(2)矿床类型的垂直分带:在一个矿区(矿带)内同一矿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共存的情况,是就矿找矿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无论是对一个成矿区,还是一个成矿带、一个具体矿山,根据矿床的垂向分带特点,寻找新的盲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以在招掖金矿带为例,根据玲珑式石英脉型和焦家式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建立了“双段分带”模式,该模式指出两类金矿是同源、同期、相同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而赋存于不同深度的金矿床类型。二者在垂向上呈渐变过渡关系,自上而下可分为5种类型,中间三类为过渡型:缓倾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陡倾破碎蚀变岩型;细脉密集带型;群脉过渡矿化型;石英脉矿化类型(玲珑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蚀变岩型一般赋存在0m标高以下,石英脉型一般赋存在150m标高以上, 0~150m标高是两种矿床类型的过渡型,可以此标高为参照,在矿带内对矿床的相应矿化类型进行预测。望儿山金矿床被认为上部是石英脉型、下部是蚀变岩型垂直分带的典型。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互为找矿标志,且可指导深部找矿。近几年来,在郭家岭花岗岩体内发现了界河金矿,在玲珑花岗岩体内发现了孙家洼金矿,认为是花岗岩型金矿,其与另外两种类型金矿在成因和赋存空间上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在招掖金矿带金矿类型变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花岗岩型,这不仅为找矿提供了新思考,可能导致胶东金矿找矿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小秦岭地区同样存在矿化垂直分带的特征。根据该地区金矿体形态、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围岩蚀变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小秦岭地区金矿化分做三段:上段(2 000~1 500m)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中段(1 500~800m)为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下段(800~0m)为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由此作出了如下结论:上部矿化地段(2 000~1 500m),是指正在勘查和开采的范围,以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为主;中、下部矿化地段(1 500~800m , 800~0m),是预测深部矿化赋存的可能范围。最近,杨砦峪金矿深部钻孔在标高900m,发现自然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寺范金矿钻孔在标高690m处发现金矿脉;大湖峪、竹峪两个矿山在500m标高处发现盲矿体,属少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化。证实该分带规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续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2. 7矿体侧伏理论矿体的侧伏是指矿体随倾斜移动,其最大延伸轴逐渐偏离倾向线,与矿体走向线(矿体最大延长线)间出现夹角———侧伏角,此现象称矿体的侧伏,脉状矿体与透镜状矿体常出现这种现象。矿体侧伏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的研究,是指导矿山就矿找矿,进行深部矿体预测的重要准则。以灵山沟金矿为例。两条主矿脉5号脉和1号脉具有明显的向东北侧伏现象,并由地表向深部侧伏角变缓。基于对这一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对上部矿体形态、产状,特别是对矿体侧伏角作了系统分析,根据两个矿脉的侧伏方向和角度,提出了深部探矿工程布置方案,查明1号、5号矿脉在深部侧伏角变缓处形成第二富集带,同时在其两翼也发现了新矿体,新增金属量7. 8t。根据金矿体的侧伏再现规律,有关单位相继在望儿山矿床的深部,获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3结语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在就矿找矿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范例,但在勘查工程验证前,对隐伏矿体的确切形态、位置和矿化强度的认识仍然不清楚,表明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仍然是项大风险、高难度和复杂的科学系统工程。如何做好矿山预测工作,找矿理论是基础,找矿方法技术的突破关键。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找矿预测理论相互渗透,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从四维空间角度进行隐伏矿体定位、定量预测,是今后就矿找矿工作的主要攻关方向。[参考文献][1]杨言辰,李绪俊,马志红.生产矿山隐伏矿体定位预测[J].大地构造与成矿, 2003, 27(1): 83-90.[2]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4-7.[3]杨言辰,马志红,杨宝俊.中国北方古元古代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1-3.[4]翟裕生,彭润民,邓军,等.成矿系统分析与新类型矿床预测[J].地学前缘, 2000, 7(1): 123-132.[5]裴荣富,吴士良,熊群尧.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的偏在性与成矿构造聚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262-286.[6]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15.[7]李惠,张国义,禹斌,等.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黄河龙青段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思路论文

摘要: 介绍了黄河上游龙青段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思路,以达到抛砖引玉、交流和提高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龙青段坍岸岸坡稳定渗漏浸没淤积诱发地震

以多泥沙著称的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km,流经9省(区),以内蒙托克托县和河南花园口为界分上、中、下游三段。龙青段位于黄河上游龙羊峡~青铜峡河段,全长918km,是落差最大的河段。地势总体上是SW部高,海拔均在4000m以上,相对高差达600~900m;由SW向NE逐渐降低至海拔2000m左右,沟壑纵横,相对高差100~300m,呈黄土丘陵,梁、峁、塬等地貌;再向NE海拔降低至1200~1700m的贺兰山~六盘山一带。

龙青段黄河主要支流有隆务河、大夏河、洮河、湟水、庄浪河、宛川河、祖历河、清水河、苦水河等9条,河谷地貌总体为峡谷与盆地呈串珠状相间分布,自上游至下游依次为共和盆地、龙羊峡、贵德盆地、松巴峡、沙柳湾、李家峡、水地川、公伯峡、甘循川、积石峡、丹阳川、寺沟峡、临夏盆地、刘家峡、永靖川、盐锅峡、上铨川、八盘峡、新城川、柴家峡、兰州盆地、桑园峡、皋兰川、小峡、什川、大峡、条城川、乌金峡、靖远川、红山峡、王佛川、黑山峡、卫宁盆地、青铜峡、银川盆地,尚不包括其间的次级盆地与峡谷,盆地与峡谷及两边高山均以断裂为界,这种串珠状地貌为开发黄河水力资源提供了自然条件。

龙青段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包括: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水库淤积(固体径流来源),水库诱发地震等。

1滑坡问题

分析滑坡应坚持内因(如坡体结构、不利弱面组合等)与外因(地震、降雨、水库蓄水过程、人类活动诱发滑坡)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

不同的岸坡结构决定着滑坡变形破坏的类型、数量和规模。结构面的不利切割、组合、形成稳定条件差的边坡,在地震、降雨、水库蓄水过程中产生滑坡。如龙羊峡(查西、查纳、查东、龙西、农场、峡口滑坡)、拉西瓦(多右、多左、多隆、赛卡、扎卡、泥鳅滑坡)、李家峡(Ⅰ、Ⅱ、Ⅲ号、夏群寺滑坡)、公伯峡(Ⅰ~Ⅷ号滑坡)、积石峡(Ⅰ~Ⅵ号滑坡)等,工程中结合水库工作条件来分析两岸滑坡体(群)、评价岸坡稳定性。

分析中应注重:

(1)如龙羊峡、李家峡水库蓄水和库水位的变动,分析时要充分估计水的渗透压力及浮托力对岸坡稳定的不利影响。

(2)分析时查明岸坡中软弱结构面存在、交切方式、遇水软化对岸坡稳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软弱带存在亲水性很强的粘土矿物或易溶盐、易软化、易崩解的岩土。

(3)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地震作用对岸坡稳定的不利影响,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等滑坡稳定分析中采用地震加速度系数来分析地震的影响程度。

(4)对于近坝库岸或靠近重要工业建筑的大型滑坡,如李家峡(Ⅰ、Ⅱ、Ⅲ号、夏群寺滑坡)或坍塌体,分析时应注意突然失稳造成的涌浪破坏,岩土体直接对建筑物、人员伤害,并估计其危害程度。

(5)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表现在:不合理削坡、爆破附加力、工农业用水不当等。如李家峡左岸“金三角”、兰州五泉山~红山根一带山坡因坡脚不当开挖产生滑坡;龙羊峡坝下游的虎丘山因泄流水雾影响而产生滑坡。

2泥石流问题

西北地区是我国泥石流最活跃、最发育、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仅甘肃省内泥石流分布面积达70000km2,占全省面积的15%,近30年来发生规模较大的泥石流多达122次。

泥石流以一种介于洪水和滑坡之间的高浓度固~液相颗粒流、携带大量固体物质(泥、砂、石)注入黄河或其支流,加大水库淤积。

泥石流的形成需具备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陡峻的地形和足够的水源3个基本条件。

龙青段泥石流以西部高山峡谷型泥石流和东部黄土高原型泥石流为主。西部高山峡谷型泥石流主要分布于黄河及其主要支流两岸,泥石流以零星分布、规模相对较小的稀性泥石流为主;东部黄土高原型泥石流呈不连续状分布于黄河两岸、兰州部分地区及支流祖历河谷,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是黄土,大块石极少,亦称为泥流。

3黄土湿陷问题

黄土在一定压力(200kPa)作用下,受水浸湿,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之比等于或大于)的土,即为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于黄河及其支流的河漫滩和低阶地、丘陵的斜坡地带、黄土峁或塬的斜坡或顶部。因建筑物自重引起的湿陷称自重湿陷,因附加应力引起的湿陷称非自重湿陷。龙青段东部即为陇西黄土高原,是全国湿陷性黄土最发育的.地区,具备粉粒含量大而粘粒含量相对较小,干容重小,湿陷量大、湿陷敏感、发展快、多具自重湿陷的特点。

自重湿陷在兰州曾做过黄土自重湿陷试验,其中龚家湾注水30d,湿陷量60cm;安宁区注水60d,湿陷量10cm;西固区注水42d,湿陷量16cm(1958~1963年)。如永登附近几个渠道,经过低阶地和河谷平原时,渠道均有严重的阶梯状变形、错断,尤其是经过庄浪河Ⅱ级阶地时湿陷6~8m,致使渠道严重破坏(孙广忠等,1959)。

非自重湿陷如西北民族学院曾有两栋学生楼因厕所水浸入地基,发生强烈湿陷而受破坏;西宁南川因施工用水入渗地下而发生湿陷,一夜间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陷16cm。总之引起非自重沉陷的原因在于对建筑物场址的工程地质环境认识不够,设计或施工不当等。

4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应从了解诱发地震特点、分析地震发生的内、外因方面入手。

诱发地震特点

在时间上往往在蓄水1个月或数日后才开始发震,1年或几年后发生主震,余震延续时间长,有的可达数10年;在空间上震中分布在水库区附近,一般距库岸不超过几~十几公里,并多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震源深度浅,多数3~5km,随发震次数增多,震源深度逐渐加大;在强度上震级不大,但震中烈度偏高(如Ⅲ级地震,震中烈度Ⅴ~Ⅵ级);在序列上前震—主震—余震具备前震期长,为1年或数年,伴随小地震多,余震衰减慢的特点;也有没有明显生震的情况。震源机制多属陡倾角的正断层,少数属平推断层。

如龙羊峡围堰蓄水时曾发生级地震;李家峡电站1996年12月水库蓄水后,至1997年3月水库(据李家峡地震台记载)产生等于或大于3级地震有3次,而小于3级的地震多达2000余次,且随库水位的持续稳定3个月后,地震次数明显减少。

诱发地震形成的地质背景

地震分布在性脆、且有较好渗漏特征的岩体内。如厚层碳酸盐岩层、岩浆岩、变质岩等;库区常有较大断层存在,且多是近代活断层。震中常处于构造不稳定、应力易集中或断陷盆地边缘等部位;库区位于稳定地块边缘,温泉出露或火山活动地段,易发生诱发地震。

库水引发库区地震的原因

上述条件是发生诱发地震的内因和前提,库水通过对岩体结构弱点的作用,引发库区地震。其库水作用特点表现在:

(1)库水引起库区岩体变形和沿断层的几何界面产生应力集中;

(2)库水渗透增大岩体孔隙压力,导致断层面有效应力减少和抗剪强度降低;

(3)库水对库岸岩体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对断裂面弱化、润滑和腐蚀作用;

(4)龙青段水库诱发地震特征。

据地质背景的差异,可将龙青段水库诱发地震划成4个区段:

(1)龙羊峡~拉西瓦段

龙羊峡位于日月山~瓦里贡山隆起带,北有青海湖~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有NNW向尕让~岗察寺断裂,新构造运动明显,曲乃亥热水沟有高温热泉出露,库区地应力较高(),处于Ⅶ度地震裂度区;拉西瓦库区出露性脆的花岗闪长岩、变质岩、凝灰岩,库区5条NWW向大断裂(拉西瓦、曲合棱、曲乃亥、多隆沟、大山水沟),地应力较高,处于Ⅶ度地震裂度区。水库蓄水后会产生一定震级的诱发地震。

(2)李家峡~积石块段

NE方向有拉脊山弧形断裂带,南有青海湖~西秦岭北缘断裂,属于Ⅵ~Ⅶ度地震裂度区。李家峡库区混合岩、片岩间夹花岗伟晶岩,库中断层成为库水富集、运移的良好通道,增强水动力效应,促进深部渗透循环。水库蓄水后可产生震级不大的水库诱发地震。

(3)寺沟峡~乌金峡段

南距青海湖~西秦岭北缘断裂较远,西有拉脊山弧形断裂带,还有NWW向红崖子、河口、王哥集及雾宿山南线断裂,属于Ⅶ度地震裂度区。水库蓄水后产生震级极小的诱发地震。

(4)黑山峡~青铜峡段

其间有景泰~海原、中卫~同心两大活动断裂、牛首山~罗山断裂带等,属于Ⅶ~Ⅷ度地震裂度区,水库蓄水后会产生一定震级的诱发地震。

5水库岸边再造与泥沙淤积

岸边再造

水库蓄水后,沿岸地质环境发生变化,使河流局部侵蚀基准面和地下水位的抬高,岸边浸润、冲刷、水击等作用加剧。

岸边岩土体受水浸泡、地下水位抬高,水的作用促使岸边岩土体的性质迅速恶化,引起岸边发生坍塌、崩落、石堆等不良地质现象产生。

如李家峡水库蓄水后沿水库岸边普遍产生坍塌的是松散层(如坡积碎石土、黄土类土),形成沿岸、近水边的新生“三角面”。而岸坡存在结构面的不利稳定组合时,库水位抬升后会引起局部边坡浅层滑落。

水库淤积

应从黄河及各支流所携带的固体物质多少、流域内岩土特性、植被多寡、气候特点、径流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

(1)壅水淤积:浑水进入壅水段后,泥沙扩散到全断面,随携沙能力沿流程降低,泥沙沉积于库底,粗粒沉积于上游,细粒在下游,长期作用即形成淤积三角洲。

(2)异重淤积:在多泥沙河流(如黄河)中发生。当入库水的含沙量高,且土粒多,并有足够流速时,浑水进入壅水段后,粗颗粒优先沉积,而含土粒的浑水潜入清水下面,沿库底继续向坝前运动,异重流若被带至坝前,在回流作用下使库水变浑,土粒能缓淤库底。定期开启排沙底孔,异重流浑水或其沉淀物能排出库外,延长水库使用寿命。

(3)淤积末端上延(俗称翘尾巴):由于三角洲的增高会引起库尾水深变浅,流速增大,使壅水末端向上游迁移。

(4)淤积危害性分析:对于年调节或多年调节的水库,淤积可造成库容损失,使调节能力、保证出力和防洪标准降低,达不到原有兴利指标。特别是龙羊峡、刘家峡、小观音这3个多年调节和反调节水库,库容损失引起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大量泥沙行抵坝前,增大水轮机磨损,导致机组效率降低;随着翘尾巴的发展,增加库区淹没、浸没,促使库尾地下水位抬高,造成次生盐碱化。西北气候干燥,植被稀薄,为黄河及其支流的固体径流提供了自然条件。因此,本区水库淤积显得格外严重。

6结语

西部大开发的国策,温暖着西部人的心。但仅仅是心热还不够,西部人应以建设家园为已任,认识西部、了解西部。西部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制约着西部水电开发的步伐。了解西部水电工程的岩性特征、交流西部水库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思路,让更多西部人认识它、了解它。

参考文献:

[1]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甘肃泥石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2.

[2]韩文峰.黄河黑山峡大柳树松动岩体工程地质研究[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国外工程地质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9.

[4]冯连昌,郑晏武.中国湿陷性黄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2.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 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但严格说来应属地质科学范畴。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都与地质科学密切相关,这些工作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旅游地质学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如具有地区性、区域性和国际性地质对比意义的地层剖面及重要而珍贵的化石产地,即那些在区域性地质对比上具有摸式、标准或典型意义的地质剖面,或是一些出露齐全、保存完好的生物地层分带,以及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剖面、重要的化石产地、古人类化石与古人类居住遗址等。 (2)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岩石、地质构造及矿物、矿产等产出地段,具体来说,即地区性或国际性的岩石产地、有历史性经济价值的矿物矿产地以及具地区性典型意义的地质构造点。 (3)可观察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造型地貌的典型地区以及有地质意义的著名风景地貌区,其中包括岩溶、山崩、冰川及其遗迹、滑坡、泥石流、岩洞、泉水瀑布、峡谷、岸湾、峰峦、黄土,以及熔岩、火山、火山口、天池等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还有石林、土林等自然奇观地貌。 (4)具有特殊的经济、医疗、科普和教育阶值的地质现象,如矿泉、温泉和黄金、宝石、建筑石料等矿产地,以及古代的采矿与冶炼遗址等。 (5)其他地质自然历史遗迹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景观,包括由于大自然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种自然景观,如山岳、江河、湖泊、海滨、岛屿、沙漠、草原等,以及古代建筑和历史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如古城、宫殿、庙宇、园林、陵墓、城堡、古塔、古科学艺术制品与建筑、古书院、石窟、石刻、碑碣、摩崖、壁画、运河、桥梁、渠堰、大坝、水库及一些纪念性建筑或遗址。 旅游地质资源: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便是旅游旅游资源。旅游旅游资源可分为:典型地质构造形迹(如台湾东海岸清水大断崖)典型标准地层剖面(如天津蓟县中古元古界地层剖面)、奇特的岩石和矿物(如太湖石),古生物化石点(如山东临朐山旺中新统化石点)、火山遗迹(如云南腾冲火山)、地震遗迹(如唐山地震遗迹)、古人类文化地质遗迹(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景观,如古冰川遗迹、古河流遗迹、古湖泊遗迹、古海蚀崖与古海积沙堤等遗迹称外力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地质资源的科学和使用价值,毫无疑问是可以肯定的。但作为一个旅游资源的价值来判断时,它的自然景色则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从旅游消费心态来看时,一般的旅游者,对产品价值的要求相当高,因此,无法说明单纯的科学和使用价值就有绝对的魅力,所以,如何体现地质资源在旅游产品中的价值,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但价值判断有着极大的难度,原因在评价者间各有着不同的身分,他们有可能是科学家,地质学家,或是单纯的旅游者,因各有自己的立场,彼此之间的价值观自然不同,这个结果很可能造成地质资源的价值无法在旅游产品中体现,而形成了其“价值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事实上就是旅游产品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考虑它在产品中的重要性时的一个难题所在。 因此,假设旅游产品在开发与设计时,过于强调其科学性和使用的价值性时,很可能只能满足部分人士,而失去更大一方的客源市场,如此必然成为旅游产品的致命伤。毕竟在旅游者中科学家或地质学家所占的比率较低,过分强调科学价值,自然不符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性和现实性。 那么如何解决“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是凸现地质资源在旅游发展上的关键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地质资源的价值很容易的被凸现出来,但同时也可能因某个因素的存在而制约了它,使它在旅游产品中的重要地位很难被显现出来。因此,一个以地质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当它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景点景区时,首先解决“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是一件极为重要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处理好地质资源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的困境和所处的地位问题,使它能够真正的丰富旅游产品的实质内容,增强市场的竞争实力。 三、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 如果说旅游资源在旅游产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话,那么如何有效的充分利用资源,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自然有利。 3.1∶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开发旅游资源的立场来看,一个成功的景点景区很难单靠开发一个资源就能达到经济效果,原因在于目前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因此,产品的多样性自然成为开发的基本原则了。 以三清山为例,作为一个景点景区,不但具备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征,又有文化资源的支撑。旅游资源既丰富又具科学价值与市场的价值,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但是三清山花岗岩资源也可能存在“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因此必须慎重处理,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高点。 我们假设目前三清山的资源,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的情况下,直接将现有的资源转换产品的话,也很有可能造成因产品缺乏多样性而失去市场的问题。因此依然必须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才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这就是目前三清山景点景区发展旅游的重要工作。 这里所指的资源是整个三清山大环境的旅游资源,而非仅围绕着花岗岩资源而论资源的概念。我们应该以与花岗岩共存共生的一切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础,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地质,河川,水资源,空气,气象气候,宗教文化等等资源,来展开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工作。在以上的资源能够充分被利用后,必然能创造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如此将能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也就是说在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后,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客源市场,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更大宽广的道路。 3.2∶扩大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任何旅游的开发在条件与技术上,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是必要的,而资源的挖掘更是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的必要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产品过于单一化而失去魅力,因此,主要资源之外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挖掘等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当然为了弥补资源“价值的不确定性”的缺点,减轻在开发时因其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采取扩大资源的利用,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因此,这也是采取这个手段时所考虑主要因素之一。 有效的利用与开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够符合旅游的发展,更大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还能借此机会更好的保护好整体环境,对整体环境在形成产品时得到较好的协调,对提升旅游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更大的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和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选择性。但更为明确的结论,是由于产品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它很可能因此而扩大了市场的规模,为旅游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有效利用资源在旅游发展上的必要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