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成因与防范摘要:“蝴蝶效应”现象作用于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之上,伴随着传播媒介的沿革扩大其影响并形成新的独特性质。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确实存在,并以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影响的快捷性、多向性、逆变性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视域。信息全球化时代极高的信息依赖性产生结构风险,给予“蝴蝶效应”存在的社会基础;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性、强力的分众趋势和海量的低成本信息给予其发挥的时空基础;有效元对自身认知的过度自信、网络互动环境的“剧场效应”和有效元的标新立异给予其爆发的心理基础。因此,我们只有依靠加强传统媒体网站品牌建设,规范其自身行为以营造网络舆论强势空间;依靠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采取一些紧急避险措施,并长期对全体公民进行媒介素质培养,才能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本文为防范这种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制定对策的起点,以期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从而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关键词:蝴蝶效应网络传播风险社会有效元对于“蝴蝶效应”现象的研究起始于物理学领域,而后作为混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被引入经济学,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近两年,“蝴蝶效应”进入传播学研究视野,却多被误用与滥用。使用者通常是用来做现象描述,套用此词强调网络传播方式的巨大影响力和轰动效应,鲜有学者关注此现象的内在动因与防范问题,鲜有建设性意见。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核心,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并结合网络新闻实践剖析“蝴蝶效应”现象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成因,并初步探讨相应的措施以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其发展方向,为维持良性的网络传播秩序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意图在于使学者、媒体从业者及网络监管部门人员等 利益相关者充分重视“蝴蝶效应”的益处与危害,并为预防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制定对策的起点。希望本文能够在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和促进交叉学科融合两方面做出一份贡献。一、“蝴蝶效应”的存在(一)风险社会的大环境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第一次在论著中使用了“风险社会”一词,并宣告了全球已进入“世界风险社会”。风险在此是一个中性词,意味着某种不确定性概率,它与收益相伴而生,是人们衡量是否采取某种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风险日益全球化,某个地区或国家发生危机必然与整个世界相关联,并呈现不断扩散的趋势。风险具有扩散性和叠加性,“对风险信息的忽视有助于风险的增长和传播”。[1]网络传播时代,现实的地域观念被虚拟的时空所置换,既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麦克卢汉“全球村”的预言,又使不确定性可以从任意结点爆发并肆意蔓延,形成真正的“世界风险社会”。正是风险社会的大环境为“蝴蝶效应”的发生和迅速传播提供了结构可能性与理论依据。而在网络媒体中,任何有效元(笔者将介入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过程的任一网络用户定义为有效元)译码、传输与编码的各个环节本身就潜伏着风险生成与扩大的可能。“正是文化的认识与定义形成了风险。” [2]每个网络用户成了迷失在“符号森林”[鲍德莱尔(Baudelaire)]中的孩子。风险的生成与扩大过程很好的诠释了“蝴蝶效应”的发生机制,而风险社会中,网络用户的迷失状态恰好对应了后文详细阐述的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兴趣的迷失给“蝴蝶效应”以可乘之机。所以,正是风险社会为“蝴蝶效应”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二)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上世纪六十年代,“气象学家洛仑兹()在他的计算机上计算一个热力场中热对流问题的简化模型,” [3]结果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使“系统自任意初始状态出发的相轨线成蝴蝶形态,既不重复也无规律。” [4]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洛仑兹打了个比方: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广为人知的“蝴蝶效应”比喻。而后它作为混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被引入经济学,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刚刚宣布发射导弹,港台就有100亿美元资金流向了美国;2004年年初大豆需求不旺价格一路下滑,由于2月初南美的旱情预报,短短数日内就引发了CBOT和连豆期货价格的大幅攀升,这都是军事和经济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近两年,“蝴蝶效应”进入传播学研究视野,却多被误用与滥用。使用者通常是套用此比喻做现象描述或初步解释,强调网络传播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轰动效应。这却脱离了此概念的本意,成为流行的时髦词汇,“换汤不换药”的阐述固有观点,也或许只是吸引目光的故作惊人语罢了。然而“蝴蝶效应”的前提是复杂系统即非线性系统,并指出总体趋势不变的情况下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动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笔者借用钱学森先生的巨系统说法,将网络与用户的人机交流整体看作复杂巨系统。笔者认为传播学层面的“蝴蝶效应”也强调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但它更强调影响的快捷性、多向性和逆变性。所谓“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是指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任一有效元对信息消化、吸收和释放过程中的微小改变都有可能引起网络新闻的“信息流”的扭曲和“意见流”的大幅波动甚至整体反转。其中,初始条件变化后“影响的快捷性”是指影响通过信息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扩散;“影响的多向性”是指不仅能影响到与初始条件同类性质的因素,还会影响到“信息流”的真实性、完整性、清晰性和“意见流”的公正性、严谨性、负责态度以及网络传播情境的情绪倾向等方方面面;“影响的逆变性”是指影响的效果在飞速扩大一段时间后受某一有效元的扰动回归原初状态或逐渐转移出有效元的注意领域,甚至有可能突然发生逆转,进一步向相反方向发展。在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很可能就是一个帖子或网站上的一条小消息,引起众多有效元的卷入,进而使矛盾不断升级,事态爆炸性扩大或骤然倒向变更,导致事实信息的扭曲和舆论评价的压倒性倾向。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现象例如2004年6月,针对台湾歌手张惠妹在大陆做宣传时流露出的“台独”思想的网络谣言,从网友捏造的“大陆政府指定的台湾绿色艺人”名单和网友杜撰的“张惠妹专访”,到网络论坛每天平均300多条公开反对张惠妹的帖子,再到张惠妹被迫取消宣传活动,台湾当局抨击大陆民主,扬言封杀大陆艺人,最后大陆国台办专门举行记者会澄清,终于形成了可怕的蝴蝶效应,使艺人风波上升到政治层面。[5] 再如2003年3月29日,《中国日报》网站发出“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的假新闻,一些大型网站和电视台迅速跟进播发此新闻,韩国股市由此下跌了。其后不久,2003年4月1日,一14岁少年将新闻组上流传的“香港将宣布成为疫埠”的谣言复制成《明报》即时新闻网页形态并上传至近似明报网站的网址引起香港社会恐慌和抢购风潮。“蝴蝶效应”也有良性的,例如2006年3月长春绝症盲女小欣月原本是一个患绝症的平凡少女,因其上天安门看升旗的小小愿望无法实现,在网络媒体中传播后并不起眼,而东北地区小范围网民共同在长春公共关系学校告知其是在北京天安门为其举行升旗仪式圆了孩子的梦,这一小小细节的转变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巨大轰动,小欣月一时间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名字,甚至打算拍成电影《欣月童话》并请梁家辉出演。“蝴蝶效应”也有可能发生嬗变,令人触目惊心的虐猫事件本身是违背社会道德和人类情感的,然而仅基于此,有效元就将虐猫女子及拍摄者的相片做成“通缉令”广为传播,甚至有人“悬赏追凶”,进而使虐猫事件的矛盾激化达到顶点,虐猫女子成了十恶不赦的舆论征讨对象,无法保障自身的隐私权,道德谴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为诅咒谩骂的语言暴力。还有许多事件不胜枚举,都是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的最好注脚。二、网络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的成因分析 (一)信息全球化现状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尹鸿曾经论断:“如果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商业传媒系统来推进全球市场并鼓励消费价值,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大概就不可能发生。” [6]由此可见,网络新闻传播对于全球化趋势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网络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赖关系,造成了人理性判断的疲劳。而且网络中新闻传播者具有隐蔽性,传播者和受传者相互作用、界限模糊,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受众都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笔者将介入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过程的任一网络用户定义为有效元,是借用医学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概念中的元字,“元”者,“源”也,流转之源头枢纽,暗示网络用户对信息的消化、吸收和处理过程,是有其意义和价值的。“把关人”的作用被淡化,许多国家政府都难以作为,互联网管制仍处于失控或半失控状态。信息在大量传播中消除了原有的不确定性,但也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不确定性。所以说风险在社会中扩散,不仅由于风险本身,更由于我们对风险的纷陈解释――社会及媒体建构。“词语的意义具有一个不稳定的特征,它有赖于其在话语结构里的表达。语言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对现实的描述,而不是现实本身。” [7]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现代人生活中的真实,是媒体构造的“拟态环境”的现实。信息泛滥乃至信息爆炸是这一时代显著的特征,在许多情况下,每个人都不得不被纷杂的信息骚扰,无聊的传言、糟糕的音乐、乏味的广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不仅影响政治决策,影响经济运行,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所有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信息虽多,有用的却难找,人成了漂浮在信息海洋上的小小浮萍,其主体意识逐渐被信息的巨浪吞没而丧失。这也就是约翰?塔洛克给出等式“危险社会=传播/知识/信息社会”的原因所在。网络传播时代如此高的信息依赖性和如此快的信息扩散率,注定了在当今风险社会中,网络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将掀起狂暴的龙卷风。(二)网络媒体特性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电子媒介的属性是非线性的、重复性的、非连续的、直觉性的,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他有句名言:“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We shape our tools, and thereafter our tools shape us.)网络以其独特的媒体性质使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的“蝴蝶效应”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响应与增强:1、高效的互动网络媒体由于提供了公共意见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改变了受众反馈的弱势地位,将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的天然强弱势地位解构为有效元之间的充分交流,从而形成了新的交往秩序。网络传播时代,人际互动在时间和成本上都能降到最低,几乎是零摩擦的互动环境,麦奎尔认为网络强化了受众介入、反馈、选择、接近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咨询型、对话型受众出现,因此使“互联网具备去大量化、去集中化、去国家化、去专门化、去中介化、去集体化等特性”。 [8]正如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认为的,网络引入游戏身份的新的可能性,重新建立交往等级,分散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脱离原位。网络经典传播学中传播模式的划分是依据信宿的多寡和组织形式,而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此标准无法适用,因此可以说,网络媒体自身具有多重媒介属性,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甚至人内传播(有效元利用各种符号表达思想的同时也是在理顺个人想法)于一体,表达渠道畅通。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特性,同时构成了它的风险:多重媒介的传播模式交织,带来了有效元个体的多样化背景,随之而来的就是管理的复杂性和“把关人”作用的削弱。与传统媒体的事前审查事后追惩的严格把关不同,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的起点,几乎没有任何等级森严的审查程序,多以事后追惩为主,而商业网站和个人网站总是想方设法绕过人为壁垒,将自己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辐射式的扩散出去,而几乎无须任何关卡损耗。原先存在于新闻传播源头的强大“把关人”群体――记者、编辑等的控制作用十分微弱。很多情况下,新闻网站只是新闻的初级生产者,新闻发布后就脱离网站轨道,很大程度上由其它有效元控制。有效元有意无意地提供新闻线索,转发与自己趣味相投或利益相关的新闻,或者通过广泛讨论和对新闻事件的意见反响左右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流”的客观真实和“意见流”的主观倾向。总之,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特性使弱势反馈演变为多向交流,提高了受众地位;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把关人”作用薄弱,议程设置混乱。2、强力的分众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而使网络用户能够跨越地域的区域界线,突破基于血缘、业缘和地缘的社会团体的组织约束,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且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匿名个体,在共同的兴趣、爱好、观点和希望的基础上达成认同,结成“以议题(issue)、共识与认同感的所建构的虚拟社会空间”即“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 [9]分众后的小众群体有效地集中了个人需求和价值偏好,更加便于同性质信息的快速扩散和行动诱发,有利于信息和广告等的针对性达到最大的影响效果。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用户以浏览代替阅读、以兴趣决定内容,不断漂移的情绪使绝对的注意时间减少,而相对的注意时间延长,注意力过分集中,极易产生非权威意见的意见领袖。而意见领袖靠其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随意篡改新闻信息或发表意见言论,对其它网络用户产生信念影响和行为诱发。而且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细节被有效元忽略或任意填充,事实被简化,信息被放大,而伴随信息的意见影响也会在特定群体迅速散播,引发群体行为。总之,网络媒体强力的分众趋势有效地集中了用户需求,然而这种相对的过度注意会导致对意见领袖的盲目崇拜。3、海量的低成本信息信息具有共享性即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区别于物质的显著特点。所以新闻传播必然否定在任何传播范围上的限定,也就是说,在理论上,新闻传播不应该有来自任何方面的排除性,否则就和其寻求最大传播面相背离了。而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博客实现了“零进入门槛”: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体制、零形式。这种低成本的信息生产和交换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使用形式和效率,促使更多人接近媒介,形成了有效元的多样化状态。最大范围的信息源头,大量信息备选,赋予网络用户庞大的信息选择自由。然而信息高速的更新换代,在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时即已成为明日黄花,《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曾说:“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着知识。”在虚拟网络中的人的信仰易产生也易消失,流行周期逐渐缩短。信息过载消耗着现代人的时间精力和耐心热情,加重了社会整体的浮躁情绪。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犹如“公地悲剧”它发生的根源在于,“个人在决策时只考虑个人的边际收益大于等于个人的边际成本,而不考虑他们行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最终造成了一个给与他们无限放牧权的经济系统失败和崩溃” [10]网络中的低成本也有造成人们远离网络的可能性。而且在海量信息背景下,有效元为了使自己的信息或言论引起更多网络用户的主意,往往采用极夸张或煽情的语汇及表现形式,有可能成为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值微小偏差。总之,网络媒体海量的低成本信息为网络用户提供了庞大的信息选择自由,然而信息过载会对网络用户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三)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1、有效元对自身认知的过度自信使“蝴蝶效应”迅速覆盖在网络中,有效元对声音、影像的操纵造成一种自恋情绪,信息接受者反而自己是“拟态环境”制造者。“信息加工心理学强调认知中的结构优势效应,即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影响。” [11]也就是说,有效元依据自己的社会背景和知识储备,去判断、审视和转载他所接触到并自认为有用的信息或一致的意见,而他自身对网络新闻的介入和解释又使其创造的“拟态环境”产生了光环效应,强化了自身固有观念。这种过度自信的自恋情绪的出现在心理学中的解释就是:“面对同一个投射刺激不同人所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而每个人所能知觉到的东西恰好反映其人格的内部情况”。 [12]针对有效元,由于信息的不断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接受与选择性内强化,信息看起来也似乎向着有利于自己的结论方向发展。这也是弗洛伊德发现的“投射”是将思想、印象与欲望加诸外部环境的一种过程,否认对自己的不快指责,而将这种指责投射到他人身上。而有效元自身工作性质的轻体力性和名誉取得的迅速性令其自身产生了光环效应,这种光环效应更使其加强了对自身的过度自信,强调有利信息,忽略有害信息,使自己处于成功永恒的美妙幻象的悬崖边处。2、网络互动环境的“剧场效应”使“蝴蝶效应”迅速扩散无论麦克卢汉和技术决定论者如何夸大媒介作用,媒介都只是信息内容的附着品,是合作产生信息的要素。没有传受双方意义的共通空间,媒介形式并不产生意义。而在共通空间意义互换基础上,形式才赋予内容新的信息和价值。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开放的互动环境使有效元之间的情绪相互感染,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剧场效应”。最明显的是在BBS多对多的传播形式,有效元发表意见往往不是在孤立环境下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在互动情境中完成,易于言语极端,甚至脱离事实;互动辩论中与个体表白,使言论偏离个人思想的表达,而仅限于口舌之争甚至人身攻击。极易发生经典传播学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压抑非主流声音,形成接近一致的较主流意见。3、有效元的标新立异使“蝴蝶效应”有了逆变的可能性在前文网络的海量低成本信息特点中已经论述,由于有效元的数量众多且众说纷纭,并且处于匿名环境下全无社会背景的标榜,使其具有表面同一性,任一有效元若想在“鸡群”中“鹤立”就必然寻求独家的信息、独到的见解、犀利的言词和夸张的表现,而在这种寻求过程中,很可能偏离了新闻真实和意见公正。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指的是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做出单纯为吸引注意的特异举动。这种标新立异无疑显示着有效元的个体存在,但片面强调某信息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难免引发和助长“蝴蝶效应”。三、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网络新闻良性传播(一)加强传统媒体网站品牌建设,规范自身行为以营造网络舆论强势空间“风险传播是在个人、团体、机构间交换信息和意见的互动过程。它不只与风险相关,还包括风险性质的多重信息和其他信息,这些信息表达了对风险信息或风险管理合法的、机构的安排的关注、意见和反映”。 [13]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风险传播过程中,媒体发挥了关乎风险的告知、倾听、言说和影响功能。“人类进入‘风险社会’后,风险的‘不确定性’挑战了‘全能政府’以及专家知识的权威性”。[14]尽管挑战存在,根据美国Jupiter媒体调查研究公司(Jupiter Media Metrix)的调查显示,网络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知名网站,呈现出“马太效应”。尼尔森网络评估公司电子商务部副总裁肖恩?卡得尔(Sean Kaldor)称:“搜索引擎网站、门户网站和社区网站已经成为每一个在线冲浪的网民必然要访问的站点,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而在我国,传统媒体网站是其习惯的落脚点。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从网络用户角度看,他们需要媒体对海量信息进行“过滤”和“把关”,这是由人类大致固定的信息接收量的生理条件制约的,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识。而只有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承接到网络中,他们身份公开,便于接受监督;而且具有专业经验、职业道德和时间、能力。根据经典传播学理论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一旦若干主流媒体网站加强了其自身的品牌建设,而且共同营造出强势的舆论区,削弱非主流声音,整合网络用户观念,达到“正音”效果。而现在我国的传统媒体网站的问题在于:其主媒体的品牌建设本身存在问题;它对信息的编制方式与人们的真正需要存在偏差;“舆论一律”和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合理的对立意见呈现等等。因此应当恪守新闻真实和意见公正,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品牌效应,正确引导“蝴蝶效应”的发展方向,规避其负面影响,强化其良性因素,从而保证网络新闻的良性传播。(二)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部分网络区域实行有限的实名制,有效元承担相应的责任限定应当在网络技术层面加强网络监管,在网络技术人员中选取设立“网络警察”队伍,实时监控网络变化,解除恶意攻击,对于恶性“蝴蝶效应”的原初的微小变化引起重视和化解。但网络监管要以不侵犯、不利用公民隐私为基础维持和谐的网络环境。积极建立和完善适用于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律体系,例如法学界争论最多的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网络媒体是知识产权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引起具有隐蔽性和罪证难以收集等特点。为了使有效元承担相应的责任限定,可以在网络部分区域实行有限的实名制,比如可以在某些校园论坛实行实名制,或者后台实名而前台匿名等形式。而建立实名制之前要首先重建网络用户间的诚信,否则实名制只会带来不良后果。(三)对全体公民进行普遍的媒介素质培养,端正其看待媒介的态度、增强其使用媒介的能力和自我道德规范网络传播方式本身倡导的就是一种平等和对霸权的蔑视,要求互助合作、追求公平公正,而“知识沟”现象在网络传播时代仍是十分明显。因此要进行全民的媒介素质培养,这是一项艰巨然而受益深远的任务。我们要端正全体公民看待媒介的态度、增强其使用媒介的能力和自我道德规范。亚当?斯密曾经指出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15]道德是法制社会最微妙却极其有效的必要补充,虚拟环境中也不例外。美国哲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回答“每个人应当怎样去适应这个网络社会时”指出:“首先要培养‘自我编程能力’,人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 [16]也就是说,每个网络用户都要正确选择、分析、处理信息,使其为我所用,要作电脑的主宰者,而不是被其迷惑或为其所累。(四)恶性“蝴蝶效应”发生时的紧急避险措施以上是“蝴蝶效应”爆发前的长期防范措施,而一旦网络中恶性“蝴蝶效应”爆发,应急措施并非我国惯用的政府出面行政干预,而最好是如James(2000)提出的在相同环境中解决,即“以网路对付网路危机”。具体措施例如立刻利用媒体网站或组织专题网页阐明事实真相和政府态度;实时更新网页资料和联系方式;利用网络如论坛、电子邮件等形式双向沟通;建立重要的背景链接,介绍相关知识,讲解处理办法;注意相对立的攻击者所传递的新闻信息或相关评论,及时做出回应或澄清;组织技术人员及时检修,随时解决网路硬件问题。四、结语综上所述,“蝴蝶效应”在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上发生作用,其巨大影响力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信息全球化现状和网络媒体的特性是“蝴蝶效应”存在的客观原因,而网络用户接收与转载信息的心理基础是其存在的主观原因。只有加强传统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并对全体公民进行媒介素质培养才能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网络新闻的良性传播。对于“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成因与防范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发现与探讨,在学术界下一步的研究中,将有可能形成完整的论述体系,甚至开创一项新的传播学理论。我是新闻专业的,这些仅仅是提示,最终论文还是得好好自己写,加油满意请采纳
新闻学虽然已是一级学科,但它语言文学的性质没有变。目前,我国学科分类仍将它归入文学门类,被视为人文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体育新闻传播手机媒体影响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简讯、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讯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资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路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资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讯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网际网路络资讯中心释出的《第27次中国网际网路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行动电话使用者达亿,普及率为,手机使用者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资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讯、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开启手机,登入新浪、风云直播等网路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专案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使用者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传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部落格、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援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使用者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资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参考档案:
[1]谭秀湖.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编辑学刊,201401:83-86.
[2]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05:203-204.
[3]吴红梅.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前景分析[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022:33-34.
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思考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变更、创新,让人民感受到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亲民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才会有效并优质地传播新闻,使新闻内容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援。笔者对当前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如今,电子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路成了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许多人还会通过新媒体对新闻内容进行了解与传播,将重要事件或是舆论讯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方法相对于以往的纸质传播,广播等更为便捷。但是若想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加大众化及普遍化,就需要对新媒体进行了解,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使新闻能够及时有效地传播。
一、关于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征
当前背景下的新媒体顺应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人们不用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完整的阅读资讯。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得零碎,但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它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资讯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如今网路资讯的划分越来越详细,人们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它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理需求。
二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以“新”字作为代表,它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速度快,资讯量较大,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实效性、储存性以及选择性都是最强的,它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以及趣味性。其次,新媒体传播的途径较多,我们使用的QQ、微信、微博上每天都会更新讯息,人们再也不用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了。最后,新媒体的互动性强,每条播出的新闻,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新闻后的网友留言版块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的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优势之一就是新闻的实效性增强。在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新闻,但报纸的出版或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资讯的时间存在差异,所以大多数人看到的新闻都是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人看到的新闻已经是经过处理的或是新闻事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装置连线到网际网路获取新闻资讯,从而可以获得实时释出的资讯,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是单向传播的,不具有互动性,人们只作为新闻的接收者,没有办法对接收到的新闻进行评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的进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互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在很多新闻下,都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处让人们进行留言点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让读者与读者进行互动,同时也让读者与撰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闻的互动性推动了正确观点的传播和整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传统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片和声音,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了全媒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字,图片和声音转化为视讯和影像呈现出来,这种新闻增加了趣味性,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促进了新闻的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介,它们与传统的媒介方法相结合,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形式,拓宽了人们的阅读渠道。
四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频次,人们无法随时随地接收到新闻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全时性,任何地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都会传播到网际网路上,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这也弥补了传统媒介时代新闻释出较慢,时间较长等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自媒体是指民众自己对于娱乐的追求,将自发拍摄的作品传到网路上,争取到较多的点选率和播放效果的微视讯,这也是当代背景下时代潮流的一种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板块,对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也可以将这类新闻释出在其他相关板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价值和人们的关注度,还可以促进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呈现出了同质化特点,为了使读者的反应更大,新闻的影响更大,部分新闻编辑开始使用某些手段将新闻内容夸张化,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今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要反其道而行,坚持报道的深入性以及真实性,给社会传递更多的真实新闻和正能量。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经过,挖掘出新闻中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内容。
三新闻释出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如今,社会朝着快节奏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新闻的释出量也逐渐增多,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人们寻找新闻变得困难,新闻的数量增多导致人们不能够了解所有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释出要与读者阅读习惯相契合,在释出新闻时,首先要对新闻进行分类,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次释出的新闻内容应简洁明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内容;最后在新闻的最底端要附上与上述新闻相关的新闻连结,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四、总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这些传播模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只有不断地深入到新闻内容本身,不断地把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才能找到更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传播模式,才能使新闻传播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57+144.
[2]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0.
[3]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
如果我是网络编辑学,以新闻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对各类新闻进行排序。如时政要闻、经济社会、民生民利、娱乐新闻等。还可以依据时效性排序。通常在列表显示都是以时间降序排序,就是显示最新发布的新闻。如果是有需要置顶显示的,需要按照置顶的字段进行相关的排序。
总体概况
1. 关于自己:
我本科就读于南京财经大学(双非一本),广告学专业,所以其实是典型的三跨考。我知道三跨听起来有点恐怖,毕竟是本科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新传相关知识。但是因为川大的新传考研是要考一小部分广告相关知识的,所以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也算和我的本科专业沾点边。当然,我还是想和大家说:跨考不可怕!只要你想上,非常想上川大,你非常努力,找对学习方法,别说三跨,你一百跨都能考上!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比我优秀比我厉害的人,但我就想用自己的例子告诉你们,跨考不是借口不是借口不是借口,只要你足够努力是真的有机会能够考上的。跨考真的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都没努力还自我感动!
2. 关于择校
我是在大三上的寒假就决定考研了,决定好考研后,接下来就是选择考研专业。因为我自己本专业的原因,本身对新闻、新媒体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决定了新闻与传播这个专业,也就是新传。最后就是确定考研学校,我自己是四川人,然后本科在南京读书,毕业后我本身也准备回成都发展,所以最后就选择了四川大学。
其实很多人都觉得择校很难,但真的没有那么难。我自己的观点就是要考研就要考去自己想去的地区内最好的,因为资源、环境和经历一定是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既然都是花了一样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给自己最好的呢~但是选择好了就不要轻易放弃或是改变!
当然,肯定在你考研期间会有很多人劝你考研不用报这么好的学校,混个研究生学历只要有学位证拿就行了。但是你千万不要让这种声音干扰到你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和成绩向他们证明就是最好的回应了。
3. 关于报班
我自己是报了班的,当然市面上有很多机构都开设了相关课程,而且基本上都会有针对院校的课程,但还是那句话,选择好了之后就不要轻易更改或放弃!其实培训机构那么多,套路基本上都没有太大的区别,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自觉和练习,反正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想问可不可以不报班,自学行不行?至于要不要报班,我个人没有太大发言权,但是如果是跨专业的小伙伴我觉得最好还是报一个吧~毕竟是跨考,有学长学姐带读总比自己死磕来的有效率一点,不过如果天资聪颖的同学就另说。
有一说一现在确实很多培训班的价格都不便宜,但是该花钱的地方还是得花呀!一次就过是最好不过了,否则你后面二战像租房、报班、饮食乱七八糟的地方不仅会花更多的钱,最关键的是还花费你的时间。
专业课复习
1. 通读参考书目
川大新传考研的参考书目还是挺多的,学校官网上就可以找到,或者很多公众号的院校介绍都会包含参考书目。新传的初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业务。理论为传播理论,新闻理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业务则主要为采写编评策。这里给大家归纳一下参考书目:
理论部分:
① 《大众传播学通论》
,李苓,四川大学出版社
②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
④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定注意是第四版哦)
⑤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① 《新闻采写教程》上下两册,操慧,四川大学出版社
② 《新闻编辑学》,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 《网络新闻编辑学》,蒋晓丽,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⑤ 《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出版社
6 《新闻摄影教程》吴建,四川大学出版社
7《媒体产业运营方略》,李宜篷
,四川大学出版社(几乎没考过,但是对于回答产业类、业界方面的题目很好用,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下)
2. 每月热点积累
其实我在考研之前也看过非常多的经验贴,都是说考研期间去图书馆自习室的时候不带手机以免自己分析。但我个人觉得这种经验不完全适用于新传这个专业。新传专业与新信息的获取联系都十分紧密,各种热点、新闻资讯、资源都是新传考研十分有用的信息。像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考研帮等APP都是获取考研一手资料的信息搜集站。所以搜集每月的热点资讯也非常有必要。
热点大致分为新闻热点和行业热点。
新闻热点:一般公众号都会有每周或每月热点推送,也会有延伸的知识点。我自己用的比较多的是新德益和传播匠这两个公众号,自己平时还会看央视新闻和人民网这两个公众号,这是我考研期间唯一的新闻获取来源了。
行业热点:一般是从发布的行业新规、论文还有公众号(我一般看的是传新网考研、新传考研社)获取。
还要注意的是,热点的积累不是简单的抄写,而是要深度思考、延伸,与基础知识联系起来,可能前期会比较困难,但一定要形成这样的习惯。热点一定要自己积累,虽然有的机构后期会出热点整合,但是自己整理的效果和别人整理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3. 论文
论文可能是大家经常忽视的一个点,但其实论文真的非常非常重要。特别是川大的考研题目,很多都是从川大老师的论文中提取材料观点,所以一定要重视论文。论文收集的来源我当时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当时报了班,所以它会每月赠送论文包,每月大概是七八十篇吧。二是在知网关注了一些学术大牛和学术论刊,像新闻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界等等。
有的人可能会担心论文太多看不完,这个就是要讲究读论文的方法和技巧了。我们当然不可能读完所有的论文,毕竟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在读论文之前,先大致浏览一下,判断这个问题重不重要,不重要就跳过,重要就记录查询,选取重要考点的论文和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论文重点阅读。论文的用处,首先是了解业界热点,积累答题思路,案例,语句,其次,学习论文结构,为论述做准备。我在前期刚刚接触论文的时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一篇论文看下来差不多花费我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品读,还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这样看起来好像很认真,但其实效率很低,说白了就是感动自己的无用功。
4. 业务(消息、评论、策划)
这就体现了报班的重要性,班里会有学长学姐帮你修改评论和学姐,很感谢这些学长学姐,但消息评论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的练习。评论和消息要多练,一周一篇,到后面自然就找到感觉了。消息评论策划前期重在模仿,毕竟跨专业之前没有练习过,模仿是入门比较快的方式。对于最头疼的研究设计,我的建议是,基本模板和专业语句掌握就OK,不要花大把时间上去。
5. 真题
真题是了解报考学校的考点侧重方向的重要门槛,分析真题能够帮助划分重点,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才能达到效率。一开始我根本就不会论述题,后来报了考研班经过真题训练,真的很有效果。论述,我的方法是,理论+阐述+案例。理论全靠背和理解,阐述有道理即可,案例需要积累,日常微信公众号是最重要的案例积累神器。注意,川大特别钟情于案例题。
英语二复习:
川大的新传考研考的英语二,分为单词/长难句/阅读/翻译/作文/真题 六个部分。
个人情况介绍:
我自己的英语只能说还算过得去的这种类型,高考128分,六级裸考擦边过,不算很好,也不算很差的这么一个成绩,所以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英语只要把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了,一个是单词,一个是真题。
单词:很多人推荐的是恋恋有词和红宝书,但我个人觉得记单词一本红宝书就够了
,因为红宝书是真的很厚,再加上你在做真题时还会遇到很多你不会的单词,所以做完一套真题整理一份单词,这样慢慢积累起来,你的单词量也会增加不少。而且毕竟每个人的基础和能力不同,单词掌握量也不一样,这样能更好地适配自己的背诵情况,而且会发现真题里很多单词出现的频率真的很高,这样总结下来印象会更深刻。
此外,给大家推荐两个英语APP:墨墨背单词和有道词典
。(我记单词用的都是这两个app)
阅读经验:我买的是张剑黄皮书
(外加唐迟的英语阅读讲解视频,唐静的英语翻译讲解视频)
七月初就可以开始做真题阅读了,我建议先阅读题目(但不要阅读题目下面的选项内容,太多也记不住而且容易和原文搞混),后看文章,带着问题读文章,看到相关内容了勾勾画画更容易找到问题设置点。做完一篇阅读不急于对答案,再精读文章看看自己刚不确定的题目,最后再看答案,看翻译,所有正确和错误选项都要回到原文中找到,搞清楚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我考英语二,但也做了英语一的阅读(有几年英语一难得让我怀疑人生)。我从九月开始刷整套的阅读,就是一次做四篇,逐渐提高阅读题的速度。注意一定要做真题!!!
作文经验:我其实是特别抗拒背英语模板的,我觉得大家都是写一样的模板那肯定得分不高。我不建议十一月再开始狂背作文或者使用模板,我是从九月份开始跟着考虫石雷鹏老师的作文课,学习写作文的套路,但是后来发现它的这种模式太过简单,我自己就买了王江涛的作文书,每天背一篇默写一篇,再把其中常用的好词、句式积累在本子上,可以按照话题分类,比如推荐信、道歉信、感谢信、通知类这样,这些词和句子再换个内容就也可以用上的。
大作文我是在十月开始,小作文练得差不多了,就大小作文交叉进行。大作文的三段式套路更明显,一般以描述饼图、柱状图、折线图开头为第一段,第二段为说明原因,为什么产生图中这种趋势,第三段总结加展望。还是按照多看范文/多背范文/积累通用的好词好句、高级句式和词汇/这样进行的。然后自己尝试着闭卷写,写完自己或者研友互相修改,再看看积累的好词好句有没有能用上的地方。
政治复习:
政治我没有报班,全程跟着最权威的肖秀荣大大
。
对于政治来说,选择题就是英语中的阅读部分那么重要,尤其是多选,一个两分。政治一般从六七月开始,大家紧跟肖大大的出书时间来复习准没错,我是六月开始,每天看一章精讲精练,再做对应的1000题
。第一遍看完,尤其是马原那部分我确实是完全跟个傻子一样一点都不懂,知识点全是混淆的,又二刷精讲精练和1000题,这次比第一遍快很多,配合肖大大的视频课食用更好理解。分析题大题拉不开差距,大家的分数都差不多,差距就在选择题上!!!所以一些细碎的知识点、易混淆的点一定要记清楚了。
分析题,这个一般是买一本小册子后期背诵,但我背了发现没什么用,因为要背的东西实在太多,我记不住了,最后就直接背了肖大大的八套卷和四套卷,四套卷是必须背的,必须的必,没有为什么。今年大题肖大大押中的不多,但也押中了一小部分,我凭我背的四套卷和拼拼凑凑抄材料,也是把卷子写满了的。
整个考研的过程很像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虽然有研友的陪伴,但毕竟上战场的只有我们自己。的确是一个孤单的过程,我也会经常觉得被一同竞争的那些同学抛弃,他们跑的好快啊,追不上他们怎么办啊,特别是到后期冲刺的时候,常常想着想着就掉下泪来。所以真的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一定一定要相信自己,至少拼劲全力去努力一把,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习内容如下: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网络新媒体传播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网络信息检索分析、网络新闻编辑发布、网络宣传策划能力,从事网站栏目策划、网络新闻采编、网络信息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管理优化、网络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课程体系:《大众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演讲与口才》、《音视频编辑技术》、《网络新闻与编辑实务》、《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网页设计》、《办公自动化》、《中文速录》、《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演讲与口才实训》、《音视频编辑实训》、《网络新闻与编辑实务实训》、《办公自动化实训》、《顶岗实习》。
就业前景分析
该专业就业主要面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文化传播行业和政府机关,在网络信息中心以及各类互联网站的网络新闻采编、网络信息制作与网站内容管理岗位群,从事网络新闻采编与发布、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宣传策划与实施等工作。
也可在各类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图片社以及广告、公关、出版发行等部门从事新闻文字、声像、图片的采写、编辑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还可在国家机关、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文化传播、管理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风湿病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切勿忽视"对症进食",特别是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量.根据专家建议,鸡蛋和动物内脏都应是风湿病患者严禁食用的食品,而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以及香肠每周最多吃一到两次.因为,动物脂肪的食物会加重患者病情.低脂牛奶,奶制品和鱼肉是风湿患者的理想食品.特别是鱼肉可以缓解风湿病人由于关节肿胀带来的疼痛感. 风湿病人饮食一般以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为总原则,加强营养,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生冷、油腻之物。例如:对“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患者,多具有骨质疏松或骨质增生、退化、应多吃鱼、肉类、蛋白、猪骨等增加钙、磷丰富的食品;合并有贫血的患者还需注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血、菠菜、香菇、紫菜;而对于“痛风”患者,多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等关系密切,对饮食的要求则更为讲究了,如动物内脏(心、肝、肾等)、鱼、虾类、蛤蟹等海味、肉类、花生米、扁豆、豌豆、菠菜、芥菜、花菜等食品含嘌呤或嘌呤前体比较多,应加以限制,禁止饮酒,宜多喝水。总之,合理的饮食对治疗、对疾病的康复有协同促进的作用,反之亦然。 风湿病在穿衣方面没有特殊的要求,最关键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受湿。任何诸如感冒等感染性疾病都会加重病情。居住的房屋应向阳、通风、干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不要在风口处睡卧。一般来讲,良好的居住环境,对风湿病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患者有意识地去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对本病的康复是很有益处的。
网络编辑,是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编辑不同的。他要求知识结构杂一些,反应敏捷,要有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这里每日上千个帖子,基本上都需要看守。但一般报刊新闻编辑过于敏感,很难适用网络互动环境。暨南大学传播系有教授将凯迪网络的信息整合作为教学示范,就是将某些传统媒体意义上的信息整合得更适合网络阅读的本领。\x0d\x0a我们一贯说网文以2000-3000字为宜也是这个道理,标题也有些讲究——这是一门新型学问,还没有教材,全靠咱们摸索。所谓实用编辑,即不论学历、专业对口与否,只要具备网上快速用脑的特长,有一定文字功力即可上阵——只要他有潜力就行。\x0d\x0a网络编辑的需求增加,主要因为互联网蓬勃发展,大多数编辑需具备新闻、通讯、英语及中文等专业的大学学历。除了要具备语言驾驭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外,新兴的网络编辑还要求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甚至是HTML语言制作网页,一般编辑在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后,可向技术编辑、编审、主编及总编等职位发展。\x0d\x0a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发布了一批10种新职业目录。从2004年8月开始,这种按季度定期发布新职业的制度引导着社会各界对于新职业的关注度。这些新职业具体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从业的门槛有多高?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职业待遇和前景如何呢?\x0d\x0a\x0d\x0a职业概述: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x0d\x0a\x0d\x0a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资料介绍,网络编辑员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其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采集素材,进行分类和加工;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审核及监控;撰写稿件;运用信息发布系统或相关软件进行网页制作;组织网上调查及论坛管理;进行网站专题、栏目、频道的策划及实施等。\x0d\x0a\x0d\x0a网络编辑员这一职业是应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而诞生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按照网站数量估算,目前,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从业人员300多万人,在未来的10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网络编辑职业的发展,已日益引起业界和相关领域的密切关注。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网站的整体水平。\x0d\x0a\x0d\x0a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网络编辑是个新兴的职业,目前从业人员一般是由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和网络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还缺乏专业培训、管理规范。各网站对网络编辑的要求、考核也未有定规,相应的,不同级别网站的网络编辑薪酬差别也很悬殊,三大门户网站网络编辑薪酬会高于传统媒体电子版的网络编辑,年薪平均在6万元左右,但劳动强度也远远高于其他网站。\x0d\x0a\x0d\x0a从业实例:拼了实力拼体力\x0d\x0a\x0d\x0a联络到何峻妮时,她已经离开了搜狐网财经频道,告别了为期一年的网络编辑工作生涯——用她自己的话说:“在搜狐网,可能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都算是资格比较老了。在门户网站做编辑,最关键的是实力,此外还要有很好的体力。”\x0d\x0a\x0d\x0a何峻妮说,国内的网络编辑分3个层次,位于“塔尖”上的是三大门户网站,要求高,工作强度大;第二个层次是如人民网、千龙网、中华网这样的网站,相对轻松些,多数时候能正常上下班;第三层次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现在大多数报社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在此工作的编辑也应算作网络编辑,大多都是由传统编辑过渡而来。\x0d\x0a\x0d\x0a做一名“塔尖”上的网络编辑究竟需要怎样的实力?劳动强度有多大?何峻妮用一组具体数字使答案更加直白。\x0d\x0a\x0d\x0a“作为一家商业网站,对内容要求相当高,因为这直接影响到网站的盈利,换句话说,客户是看点击率来投钱的。以我所工作的财经频道为例,当时每天的内容更新量要求是上千条。我属于速度中等的,每天编辑的新闻过百条,其中一半的数量是要在早上9点前做完的——这是根据白领的上网习惯,每天上班先浏览新闻而定的。但这就意味着早上7点就要上班,把当天所有全国性、地方性的报纸、杂志扫一遍,选出来,再编辑出来。所以感觉成天不停地重复着Ctrl+C、Ctrl+V(复制、粘贴)的动作,而且还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x0d\x0a\x0d\x0a何峻妮进一步介绍说,网站会通过人工或者自动的监测来考察每一条新闻在单位时间内的点击量,一般5分钟内点击量达不到一定数字的新闻就会被自动撤下来。可见网络编辑制作新闻是在高质量的基础上强调高速度的。\x0d\x0a\x0d\x0a在何峻妮看来,做一个一线网络编辑,除了传统编辑知识以外,还需要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较快掌握编辑软件的使用,还需会一些网页制作技能,这份职业更适合年轻人来做。“一线编辑二十四五岁的就算年龄大了,主编层也就二十六七岁。”何峻妮还告诉记者说,执行总编层的网络编辑职位,有过传统媒体工作积累的人可能竞争力更大些,因为这个职位更看中新闻策划、人员管理等更高层面的能力。\x0d\x0a\x0d\x0a何峻妮说,初做网络编辑的一段日子,是各种知识的恶补过程,这份工作需要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好,这是一种很好的历练。
上`海`新`科`医`院`风`湿`科021灬523灬582灬08。。。。。。。。。。。。,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 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 / 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一、问题的提出: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 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 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 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 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二、研究的维度: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 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晰明确,传统媒介需要专门的编辑为所服务的受众提供信息;网络媒体人人皆可为传者,人人皆可为编辑,传受双方界限并不明确,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网络媒体倒底需不需要专门的编辑?如果需要,需要什么样的编辑?最初的因特网看上去是不需要专门的编辑的,正如1996年美国因特网任务组聚会时T衫上写着的“我们拒绝国王、总统和选举,我们信奉运行代码和求大同、存小异”,这一度被认为是因特网精神的写照。[1] 因特网是绝对自由的,不需要国王,不需要总统,当然也不需要对信息进行控制的编辑们(那时人们并没有信息过量的担忧),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发布信息,自由地选择信息,不受任何人的操纵与控制。由于因特网的超速发展,泛滥的信息开始蔓延到网络的角角落落。互联网网页数量已达8亿个,这意味着“一个人不吃不睡不停,而且以1秒钟看1页的速度,看完这些网页也需要25年零4个月”[2]。对此,即使功能最强大的搜索引擎也无能为力:对于8亿个网页,最佳的搜索引擎仅能覆盖16%。;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专家迈克尔用Alta Vista搜索“棒球”的信息,结果是50万个网站。[3] 面对浩瀚的信息,人们开始感到无所适从,开始需要有人帮助。与此同时,美国《电视导报周刊》利润超过所有4家电视网利润总和的事实给人们以启发。尼葛洛庞帝认为刊登“关于信息的信息”正是该刊物成功的秘诀,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由专人选择、提炼出的信息对受众来讲更为有用。于是,网络开始渴望专门人才负责挑选、编辑信息。网络编辑成了人们面对信息爆炸赖以依靠的一个好助手。网络既然需要专门的编辑人才,那么什么样的编辑人才与什么样的编辑方法才是网络需要的呢?是对网上信息进行简单地“copy and paste”,将未加分析、零散的信息直接推送给受众? 是在信息过剩的情形下,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而拼命地运用煽情手段?是将网络作为技术的实验田,不管新闻的实质与要求,一味地崇尚并摆弄技术技巧?显然,这些都不是受众需要的网络编辑,受众需要的不仅是众多的信息,而是共同的理解。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必须学会分享信息、精心处理信息,并将之转化为共同的知识。网络编辑应该“成为人类全部知识的电子档案的照看者,成为具有预测能力的电子图书馆的馆理员,而不单单是简明新闻的播报者”[4] 在这里,有必要重塑信息的价值观,认识到分享和整理已有的信息比搜索纯粹的新信息更重要。新新闻/旧新闻这种范式已经过时,新信息就其本身来说,不再是一个值得最好的编辑、最好的分析家追求的目标。网络新闻编辑必须从一种更加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信息,把它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来处理,而不仅仅是获取。“放弃单纯求新的新闻,转向共享的、中肯的信息”应该成为网络新闻编辑应有的一种意识。从上面的论述看到,网络新闻受众需要编辑们“筛选信息”、“评介信息”、“沟通共识”、“创造共同的理解”。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自我定位:1)信息的培育者: 面对浩瀚的网上信息,受众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受众需要专业人士替他们进行“信息过滤”,从而将无用的信息拒之门外,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正是基于此,网络新闻编辑不应该仅仅充当信息的收集者的角色,而应当担当起“信息培育者”的重任。“信息的培育者”意味着网络新闻编辑要对信息进行仔细地鉴别、精心地挑选,他不仅仅 “告知公众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时还必须承担起“教育公众”的责任-----即保证知识的有效性及有用性。目前网络新闻编辑的视野还常常局限于简明信息的传送上,不去考虑信息面临的窘迫局面:“就算信息报道出去了,可是如果人人都心神涣散,无心理睬,对其视而不见,那么这种报道有什么意义呢?这就等于把一根针抛进大海里”[5]。由信息的收集者转向信息的培育者,由告知受众转向教育受众----伴随着这一角色转换的顺利完成,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也将不断良性运行。2)历史的记录人:一些时候,受众想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他就希望能够获得详细的关于事件前因后果的资料记录,这些资料可能是几个月、几年的累积(比方说,受众想要分析“中东和平进程”这一事件,他可能渴望知道中东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些资料的保存只有网络媒体能够做得到(这里指的是时间的延展性方面,网络媒体拥有比其他媒体更大的时间包容性),网络强大的数据库使得网络从理论上讲得以实现全历史的记载,身为网络编辑,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好历史的记录人,从而满足今人查询与后人研究的需要。这是全历史编辑思想的具体体现,下文将有详细论述。3)时事的分析师: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受众往往习惯性地求助于媒体的判断。媒体对于时事快速准确的分析,对于解除受众疑惑、引导受众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传统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对时事进行分析,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的制约,它的分析不能够如网络媒体那般深入、适时。网络巨大的数据库,为时事分析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网络即时传播的特点,使得时事分析更经常更有时效性。4)未来的预测者: 受众往往需要媒体对未来进行预测,消除理解上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自己对未来的把握力;同时,受众也需要听到其他人对于未来的观点、看法,并渴望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以求争取共识,获得行动力量。网络传媒所具有的“交互性”特征,一方面,使得编辑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各方的反馈、接触到多种意见-----意见的多元化与海量性给网络新闻编辑提供了多维的视角、多样的素材。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编辑基于数量众多、维度多样的信息基础上做出的对未来的分析与预测应该更趋合理,更有参考价值,对受众也最为有用;另一方面,网络提供的“交互”平台,方便了受众之间相互交流,自由传播的愿望,客观上满足了受众渴望沟通、争取共识的期待。二、 网络新闻编辑功能分析与受众心理的引导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新闻编辑也主要承担“汇总、把关、发言”等主要功能,但它有自身的特点。(一)汇总功能与受众多元需求的满足:受众上网阅读的目的是渴望知道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情,知道与自己相关的或能指导自己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知晓来消除对周围环境理解上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安全感与行动的正确方向。“信息汇总”是各种媒体的重要职责,网络媒体当然也不例外。“信息汇总”是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广播新闻编辑所提倡的“汇天下精华”,就是指正确汇总各种新闻素材和众多信息,最后加工制成节目。[6] 对于网络新闻编辑而言,它的“汇总”功能有自己的特色:1)克服信息超载对受众的影响与汇总中“信息过滤”的处理: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上海量信息增加了网络新闻编辑“汇总”的难度,为了解除受众“信息超载”的困扰。网络新闻编辑要更加强调“信息过滤”。2)防止过量广告干扰受众阅读与汇总中“新闻和广告”的处理: 过量无度的广告不但干扰了受众对信息的阅读,而且容易引发受众的烦躁情绪。网络传媒较之传统媒体来讲,广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与新闻的相互渗透程度更深(如:一些广告甚至深入到具体的新闻页面里),这就要求编辑在汇总过程中需更多地考虑“新闻与广告”的数量比例、介入方式、介入程度等因素,找到一个恰当的投放标准、投放时长,尽量减少广告对受众的阅读干扰。3)兼顾受众对信息“外在表现”和“内容实质”两方面的需求与汇总中“技术和内容”关系的处理: 受众喜欢网络新闻,一方面因为网络新闻能够做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比方说“动画新闻”、“多媒体新闻”等),而更重要的方面是,受众上网阅读的主要目的依然是希望看到更好的新闻内容。 受众这种对于新闻“外在表现多样性”与“内容实质有效性”的同时追逐,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度,一个恰当的标准,满足受众这两方面的需求。网络新闻编辑受技术的影响最深,正是技术带给它多样的表现手段,但如果利用不当,将会影响新闻内容的顺畅表达。因此,网络新闻编辑在汇总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这一问题。 比如要考虑诸如“多媒体、动画利用的频度、地方”、“怎样做能够使多媒体、动画等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内容的表达”、“超文本的写作在何种新闻表达中是适宜的、在何种新闻中是不当的”、“超链接的建构方式‘度’的把握”等一系列问题。平衡“技术与内容”的关系是编辑汇总过程一个重要方面。(二)把关功能与受众心理的引导:正如前文所述,面对网上海量的信息,受众急需专业人才加盟其中,为他们筛选信息、评介信息、解除信息干扰、创造正确理解,一言概之,就是受众需要编辑为他们做好信息把关的工作。传统新闻编辑“把关”包括把好“政治关、事实关、知识关、辞章关”。也就是说政治上要有大局意识,要善于鉴别真伪。对于具体新闻稿件,则要反复核对包括“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在内的重要新闻事实与细节。这些把关的要求对于网络新闻编辑而言依然适用,除此之外,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网络新闻编辑“把关”过程中尤要重视以下两方面:1)受众“本我”需求的满足与把关中的“防止新闻煽情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他们喜好“新奇”“娱乐”的传播内容。网络传媒为了在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就必需要注意受众的这一内在需求,通过满足网民的阅读喜好,来获得支持。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这种对受众需求的满足往往容易滑向另一个地步-----即传播中“一味地追逐轶闻趣事”。现时网络传播中,大量的“轶闻趣事”、“娱乐绯闻”成了追逐的焦点;“夸张、矫饰、刺激、虚张声势”的标题、行文方式;“艳俗、跳动、强对比、多动画”的页面设计;过量使用多链接、超文本的建构方式被广泛采用------这一切使得在斯克莱尔看来,广告作为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常常将自己装扮成提供多种信息的正面行为。但是对第三世界大众媒体以及其与广告的关系的研究表明,这种在文化和媒体帝国主义的理论框架之内展开的方式,恰恰掩饰了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内在运行。广告的类型在国家和国家之间尽管有些微差别,但是商品和服务广告的绝大多数都与消费相关。媒体帝国主义在逻辑上是由文化帝国主义所导出的,并通过对大众媒体的控制来达到,因为它制造了使人服从于"霸权文化"的条件,并且限制了对它进行有效抵抗的可能性。8对文化和媒体帝国主义理论的审理表明,媒体资本主义的全球文化扩张已经失控,全球化已然成为一种蔓延之势。因而,文化媒体帝国主义正在制造当今世界新的一元话语--全球化话语--全球资本主义即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扩张。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生产信息,地方媒体负责传播信息,但是从根本上说是跨国资本控制着整个系统,它通过操纵金融领域主要是广告业,给地方媒体系统强加上一个"生产-财经"的"钳形攻势",尽管这也容易导致民族主义和公众力量的有敌意的反弹。新的传媒技术加速"跨国化"的过程,但也使得其他新的传媒形式产生,这些形式又不断造成跨国化的对立面--民族主义,使得拒绝跨过传媒的"霸权空间",批评本土版本的消费主义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成为第三世界的一种无选择的选择。于是,当代消费主义不仅被理解为一个全球问题,而且被认为与后殖民霸权有关。不妨说,斯克莱尔对媒体文化帝国主义和全球消费主义的批评,受到了赛义德、汤林森的影响,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独特角度,即从第三世界的角度看消费主义的全球化问题,强调媒介在全球化体系中已经成为一种霸权话语,传媒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有着非此不可的关系,在电子信息网络中担任着对全球一体化状态的塑型的角色。这种后殖民话语批判,使得这个问题对进入消费怪圈中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有可能重新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消费语境,弄清消费主义的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4.全球话语中的大众传播网络当代学者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在《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9中强调:从表面上看,现代化理论的预言似乎已经实现:市场经济取得了胜利,国家似乎放弃了早先那种对经济的干预,并进而将那些数十年前视为不可动摇的公有企业私有化,同时,"技术理性"已经成为各个社会的文化和知识价值的决定因素。在文化上,随着"技术理性"占据支配地位,反启蒙的宗教价值开始复兴,同时还伴随着成为"时尚"的"消费拜物教"。作为现代化理论核心的目的论已经过时,并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不再意味着自发地接受欧美社会的价值或把欧美式的现代化作为自己的榜样。根据眼前的世界现状,资本主义对普遍富裕的许诺只不过是乌托邦,与其说是一种现实,远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奢望。全球资本主义传播网络的显著特征,是"无中心化",即将任何国家或地区作为全球资本主义的中心变得日益困难,"高技术联盟"使全球化成为世界性播撒式的。跨国公司与网络媒介相联系,已经取代国家市场而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生产的跨国化使全球前所未有地统一化和分散化,全球在经济社会文化上开始同质化和分散化。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历史上真正成为全球的抽象模式,而脱离了其特定的欧洲历史渊源或地域模式。与经济和政策的分散化一致,文化也分散化--"多元文化主义"。在这种多元文化主义中当代传媒成为播撒全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途径。三、对全球化消费主义传媒的反思思想者的描述为我们的反思提供了一个工作平台。在我看来,当代传媒所面对的全球化语境的"类像化空间"、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全球话语中的传媒权力播撒化等,成为困扰
现在网络新闻编辑的理念就是博眼球,带来的变化就是人们看新闻时候沉迷于无止境的感官消费,浅层次阅读,或者勾起人消费欲望的消费主义。
网络新闻编辑不能做单纯的“搬运工”、“粘贴匠”,不能做进行简单操作的“理货员”,网络新闻编辑完全有必要对入选的新闻稿件进行编改,以消除谬误,方便网友阅读。对文稿的编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把好是非关网络新闻非常讲究时效性,如一味地追求时效性,不去进行认真的核实,势必会造成假新闻,网络新闻编辑要对入选的稿件进行认真的核实,严把是非关,主要包括事实把关、政策把关、知识把关、文字把关,此外,还有技术性把关,如在编辑的过程中,有关内容的链接是否正确等。2、强化接近性网络新闻编辑在编改文稿时要注意稿件内容与网友的接近性,从而引起网友的兴趣,这里的接近性主要是地域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生活上的接近等,凡是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都有必要在稿件中进行强化。例如中国徐州网作为一家地方性网络新闻媒体,其文稿的编改都充分注意到与徐州市民的接近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3、方便网友阅读通过电脑屏幕阅读新闻比较费力,长稿件网友很难坚持阅读下去,所以网络新闻编辑编改文稿时要尽量使篇幅简短,控制在500字左右比较适合。对正文进行删节时,首先要删除非新闻内容和次要的新闻要素,其次还要对主题进行提炼,删除过多或重复的议论,删除过多的或重复的例子等。在结构上要多用倒金字塔结构,按照新闻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内容排序,将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正文的最前面,这样就容易吸引网友的兴趣
网络编辑职业是个新兴的职业。目前的从业人员一般是由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上网上查查这些方面 尽量多了解一下 应该就行了!1、国家职业资格网络编辑职业介绍; 2、网络编辑发展状况、前沿探索; 3、网络编辑职业核心能力与国内网络编辑从业人员需求分析; 4、网络编辑师二级课程培训,主要包括: • 网络媒体的定位策划 • 网站界面设计 • 网络媒体频道与栏目策划 • 网络媒体专题策划 • 网络媒体的内容管理 • 网络媒体运营 • 网络编辑技术 祝您成功!
你有兴趣做网编吗?千度中文网欢迎你。网站在八月19号早上9点9分正式上线。千度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小说网站。资深网编的天堂,新人网编的摇篮。千度的网编,不论你是男还是女,不论你的年龄多大多小,不论你的学历高不高。只要你时间充足,有兴趣和对网编这份工作的热情,就能成为我们的编辑了。享受现实不一样的兄弟情怀,感受工作 过程那种酸甜苦辣,享受赚到第一桶金,那份欣喜与满足。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进这群:149326361进去之后要改下名字:【应聘】+名字有什么问题可以群里问。我们一定给予您最温馨的接待,最真诚的解答。进群后一定要改名字哦。非诚勿扰。谢谢
一、打开新世界的认知大门;抖音上的各类视频,从旅游、跳舞、滑板、小哥哥小姐姐,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了别人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愉悦了身心。二、给了我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只要你有才华就能在抖音上展示给更多人看,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之外,在网络世界做最真实的自己。弊:一、不乏低俗、恶搞的视频;对一些有着恶趣味的人来说,抖音上的低俗、恶搞能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并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二、三观不正的视频被大量点赞;一些三观不正的视频会对意志力薄弱的人,例如青少年,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等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三、用大量的时间去刷视频;抖音用户常常会感觉到15秒的视频很短,一刷却刷了一个小时,抖音正在渐渐毁掉你的自律该如何做:
你好!抖音本来是个娱乐性的小视频,但是里面现在好多都变异了,有些主播在里面畅所欲言的发表爱情观、情感路线,请那些主播们收收吧,不要说的那么好,你们自己就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家庭处理的很好吗?很多时候,你们发表的视频演讲,不仅帮助不了人,反而害了很多年轻一代的小姐姐们,使她们对感情又有了扭曲的观点认识,对她们所向往的感情生活更加的遥不可及。甚至可能导致一个婚姻家庭的感情破裂、甚至破灭一个家庭!那些发表情感的主播们,积点德吧!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没带来任何好处,带来的确是公共场合一群人开着外放在一遍遍地重复播放着某段小视频,然后配合着里边那魔性的笑声自己在那哈哈大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
现如今,随着人们工作量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大。寻求一种放松的平台似乎变得很重要,怎样利用好这些碎片时间很好的放松与享受,于是短视频应运而生。短视频对大家来说早已是是司空见惯的了,小到七八岁左右的小孩,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在玩着短视频。短视频的兴起,改变了我们原有的娱乐模式。不可否认的是,短视频确实带给了我们很多的好处。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短视频让我了解很多的知识,无论是音乐舞蹈亦或是教育,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同时也让我们吸收了很多的鸡汤,让我们励志而变得更有力量,愉悦了身心。然而短视频的弊端还是不能忽略的存在;1、 长时间的观看会让我们产生惰性,变得对事物不那么的关心。2、 短视频提供的都是比较新鲜的事,看过之后就会觉得做别的事没有动力了,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意思。3、 短视频上不免有毁三观的视频,这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危害是很大的。4、 浪费宝贵的时间,长时间的刷短视频会消耗你大量的精力,你的自律被慢慢的消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对于青少年来说,不提倡看短视频,为什么我们国家提倡全民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是你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像是观看短视频那样的是完全被动的,只有多读书才可以克服我们与生俱来的这种惰性,使生活变得有乐趣。与此同时,读书还会使我们独立思考,提高我们的城府,对青少年未来走入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对已经成年的人民群众来说,对短视频应该学会理性看待,要注意学会控制,即控制刷短视频的时间,可以每次设置15分钟,这样就不会痴迷于短视频以至于无法自拔。以上是我个人的亲身感受,也是有感而发,如有冒犯,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