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理论分析的论文
(一)从市场结构论到资源基础论的转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企业竞争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显著改变。在此之前市场竞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企业战略可以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不变,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竞争产业并给以合适的定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对市场的预测和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快速反映。因此,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再是企业产品与市场结构,而是其行为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异质性能力,这种能力是消费者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企业资源基础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关键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源泉。
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出现缘于波特产业结构战略理论的局限和不足。根据波特的产业结构理论,适用于产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比较稳定的阶段。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产业之间的相对关系不断变化。同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要比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大得多。这种差异显然不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企业内部要素决定的。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的层面上,并产生了众多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知识基础论、企业动态能力等。它们的概念虽不同,但这些理论都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即所谓的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理论界统称为企业能力理论,其中有静态内生论和动态内生论之分。
(二)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是“黑箱”,企业之间没有差异。波特理论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而企业资源基础论突破了这个理论范畴。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事项。
新古典经济学和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前提假设之间至少存在以下重要区别。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源和能力(即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当某种资源或能力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会上升,市场上的供应量也会相应增加。企业资源基础论虽然并不否认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供给确实具有完全弹性。但他们认为由于某些资源和能力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性、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等特点,使得这些资源和能力的供给无弹性(Barney,Firm,1991)。这就意味着拥有那些供给无弹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将会获得超额利润,供给无弹性就成为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Peteraf,1993)。200多年前的里卡多也研究了此类问题。在肥沃土地的供应量有限的条件下,里卡多通过分析农场的赢利能力,研究了供给无弹性的生产要素是如何影响农场利润的。只不过里卡多认为,只有有限的几种生产要素才具备供给无弹性的特征,而企业资源基础论则认为凡是满足了上述特点的资源和能力都具备供给无弹性的特征,即除了土地以外更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供给无弹性的特征。
新古典经济学为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86年,Barney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提高了企业资源基础论的核心内容,形成了著名的“战略要素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能够反映所有的信息;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供给无弹性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吸收所有的利润。企业为了获取经济租金,就必须在不完全的竞争性战略要素市场上获得资源和能力。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能用来解释所有企业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更有帮助。
进化经济理论和企业资源基础论之间有许多相似的东西。比如,进化经济学中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或能力。如果将能力定义为企业使用资源以产生竞争优势的才能,那么规则和能力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另外,两者都认同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是超额业绩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这两种理论中,从根本上来说,是企业的依赖路径,也即企业的知识拥有状况使一个企业和其他企业在许多方面相互区别开来,使它能够制定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获取租金的战略。而且,企业资源基础论和进化经济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企业绩效论。
与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资源基础论打开了企业的“黑箱”,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独特的资源所组成的,而大多数资源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完成积累,因而企业间才会产生差异;并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
沃纳菲尔特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中提出,资源一般包括品牌名称,企业自身拥有的技术知识,有技能的雇员、贸易合同、高效率的工作程序等。科里斯和蒙哥马利认为(Collis&Montgomery,1997),资源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它可能是在竞争性的交易中广泛存在并且很容易购买到的一般要素投入,也可能是高度差异化的、需要多年积累且很难复制的资源,如品牌。他把资源分为三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资源基础论认为,这些资源必须“是战略性资源”,也只有战略性资源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现实来源。战略资源必须具有4个基本特性: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资源基础论有两个假设:一是某个产业内的某个企业根据所控制的资源是异质的;二是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不能完全流动,而且资源的异质性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有一些资源基础论的代表认为:企业为了进一步获取持续的“异质性资源”,就必须对竞争对手可能存在的模仿行为进“行隔离”“或绝缘”。即形成“隔离机制”,通过设置能够组织或缓解市场竞争并能有效保护稀缺资源的各种形式的时滞、信息不对称和壁垒,以获取静态的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杰伊·巴尼是资源基础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把它们划分为财务、实物、人事和组织资源几个种类。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资源的价值是由可以得到的开发资源的机会决定的,这些机会有时会变化,使资源从有价值到无价值;关系到竞争的重要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竞争者也具备了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与能力,该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竞争性重要资源的另一个标准是难以模仿,巴尼认为,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而基于团队工作、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资源和能力则难以模仿,这些资源通常是由一段时间内企业自身复杂的历史和难以计数的小决策造成的,它们对特有能力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是资源基础论为基础的而发展起来的.。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从把竞争优势的源泉定义在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完全脱离了企业中人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实际上,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使用它的人,资源异质性的背后是人的异质性。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了资源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
虽然资源学派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然而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和高额利润的源泉,竞争优势与大多数资源之间不可能都存在因果关系。针对资源基础论的不足,一些学者开始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从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方面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源泉,发现隐藏在资源背后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资源变成抽象的核心能力,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掀起了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Prahaladand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有3个主要的特征:一是核心能力具有充分的用户价值,可以创造价值降低成本;二是核心能力具备独特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三是核心能力具备一定的延展性,能为企业通向多个市场提供支持。在取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开拓产品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其核心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企业间的效率差异,这种差异又使不同的企业产生不同的收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核心能力,它来于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各种技能的有机融合。
企业资源基础论的一般逻辑推理也可用于表述与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应当具有:
(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该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或者说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从而给最终用户带来新增价值或提供根本性的好处。企业环境的改变会威胁到核心能力的价值性。
(2)异质性。核心能力不是创造价值的充分条件,价值的创造还以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运用不同种类的其他资源为基础。
(3)不能仿制性。核心能力通过两种独立机制阻止仿效,一种是与资源的特殊性质(如社会复杂性、因果关系模糊等)有关;另一种是通过采取多种战略措施(如专利、品牌、保护性合同条款、商业秘密等)来保护其有价值的资源。核心能力一旦被仿制,与此有关的企业竞争优势就会减少直至消失。
(4)难以替代性。替代品常常会威胁到核心能力,使企业间竞争优势重新定位。
(四)知识基础理论
企业拥有核心能力时而会出现核心刚性(LeonardBarton,1992)。核心刚性指快速的环境变化中,核心能力常常无法随之改变,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非但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桎梏。因此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企业能力与环境的融合进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企业知识基础论。
能力基础理论所指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概括为不断创新的能力。企业各种资源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别、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能力差别的背后实际上是知识存量的差别,能力是知识存量的显在表现。
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应是难以模仿的,即企业的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它具有3个特性:一是过程性,如果竞争者没有参与这个过程,是很难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更是难以模仿的;二是完整性,企业中明晰的知识是与默会知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竞争对手只能模仿明晰知识,而没有认识到默会知识;三是不明确性,在模仿过程中,竞争对手总希望发现并模仿核心因素,但默会知识往往起关键性的因素使那些想模仿的企业不能确切知道模仿什么,如何模仿。企业知识基础论还认为,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或历史依赖性。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的能力。但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的又是什么?研究表明,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积累的组织或者说知识的集合体,企业间的绩效的差异来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企业能力的差异。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效应的实现是取决于企业管理者拥有的知识和管理能力,所以组织的知识以及相应的企业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企业培植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在企业最终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知识又具有难以模仿性,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所以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是竞争优势的根源。由企业知识决定的企业认知学习能力是企业开发新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
(五)动态能力理论
当核心能力被定义为“组织中积累性的学识”时,也就是强调了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企业知识同样如此。然而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动态的,现在拥有的核心能力、知识可能并不适合企业未来竞争的需要。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使企业精心培育的核心能力隔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核心能力的稳定性和企业资源、知识的刚性与环境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致使核心能力、知识理论陷入了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蒂斯、皮萨罗和舒恩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是指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公司内外部的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进行适应性调整、整合、重置,使之能跟上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动态能力理论旨在企业培育其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关注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便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提升、更新,是一种竞争优势“动态内生论”。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根本在于:一是开发企业现有能力;二是开发新的能力。现存的企业独特能力是内隐的,存在于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优势、日常事务的处理流程、企业惯例中。这种内隐的能力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而开发新的能力要求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纵观资源基础论的各种观点,他们都是以资源为中心来研究企业,充分重视了企业在竞争体系中能动主体的地位。企业资源论、核心能力论、知识基础论和企业动力能力论四个流派是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都认为企业成长和使企业可能拓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密切相关。摘要:有关企业发展的理论流派众多,形成了理论丛林。用企业经营环境发展变化这一线索清晰地梳理这些理论,可以认清企业发展理论演化的规律。从市场结构论到资源基础论,从资源基础论到核心能力论,以及后来的知识基础论和动态能力论,都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而演化发展起来的。
豪迈公司发展中组织文化的功能探究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豪迈公司发展中组织文化的功能探究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企业是人类的文明成果,组织文化是能有效联结企业和利益相关人关系的重要纽带。组织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文化在企业中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组织文化。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特征,好的组织文化能有效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优秀的组织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秘密武器。
关键词:
组织文化;企业发展:静力;效益最大化;
引言:
组织文化是组织中所有个体认可和共享的共同价值,是在一个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构成。组织文化来源于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伦理、管理原则、道德标准、发展目标和行为准则等。组织文化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对企业理念的相互认同,还包括企业外部可观察到的行为。随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每个企业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标准、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所以,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重要特征。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的潜在生产力,在企业的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组织文化在企业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六种: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创新作用和辐射作用。下面就以豪迈公司为例,具体探究一下组织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豪迈公司及其组织文化
、豪迈公司简介
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豪迈公司)创建于1995年,地处山东省高密市。其主要研制轮胎模具、轮胎模具专用数控机床、汽车爆胎稳向系统和天然胶加工设备四大类产品。公司由董事长张恭运与三名合伙人共同出资成立。成立之初,公司经营困难。2001年,公司开始进入轮胎模具制造业发展。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豪迈公司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资产总额过百亿元,职工收入、股东收入和纳税都实现了协调增长。目前,豪迈公司已成为轮胎模具研发与制造基地,拥有4家高新技术企业,30多家分子公司,在美国、泰国、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越南建立7家海外公司,连续8次登上美国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榜”。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豪迈公司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维修车间发展为总资产超百亿的行业领军企业,如此迅速的成长速度和耀眼的业绩与其独特的组织文化密不可分。“豪迈人所构建的共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可以说,组织文化是豪迈公司取得成功和迅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豪迈公司的组织文化
豪迈公司的组织文化核心是“把企业办成让每一个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并奉献社会的理想平台”。公司董事长张恭运认为,做企业就是做平台,这个平台上,企业要逐渐形成利益、事业和精神的三个共同体。秉持“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创新理念,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不断创新改善,强化内部管理,积极寻求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向着“成为一流公司”的宏伟愿景阔步前行。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合伙合作,诚信为基;(2)人合资合,恒产恒心;(3)尊重劳动,关爱员工。
2、组织文化在豪迈公司发展中的作用
、导向作用
如果组织文化成为公司员工的需求和动力,那么就会产生目标导向作用。导向作用不仅体现在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而且体现在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员工将以组织文化作为标杆来衡量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满足公司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员工长期努力实现企业的目标。
豪迈跟华为公司一样,推崇合伙人制度。豪迈公司对合伙合作给出了平等、自愿、诚信和互有价值四个条件,其中,诚信是基础和前提。在豪迈,首先,诚信表现为企业诚信对待员工,不克扣工资、加班费,按时缴纳“五险”和发放各种补贴,离职时可以即刻拿到报酬。其次,员工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讲诚信。最后,公司与上下游客户诚信合作,在合作中注重双方“重合同,守信用”,坚决反对“店大欺客”或“客大欺店”的行为。
、约束作用
组织文化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行为约束和道德约束。行为约束主要通过公司实施具体的规章制度,而道德约束主要来自公司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两者相比,道德约束比行为约束更容易被员工接受,也更能达到好的效果。由于行为约束需要有人监督,会增加员工的反感和抵制,而道德约束只需要员工自己去做。组织文化的约束作用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豪迈,用来约束员工行为的规章制度很少,任何涉及员工利益的分配制度和评选办法都是由员工自主决定的。同时,员工也可以自行确定和修改各种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在豪迈,公司大多数的制度和规范都是由员工自主参与和制定的。由于员工的广泛参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被最大限度地吸纳了进来。不仅能够保证制度的公正性,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而且由于广泛反映了员工的诉求,减少了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和抵制。“在豪迈,职工的任职、转岗、提升、去留都由员工本着合伙合作的理念通过民主评议做出抉择。”对他人的评议就是对自己的检点,也助推了组织文化理念的落地。
、凝聚作用
组织文化为员工提供了共享的价值观,因此对员工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在概念认同的影响下,全体员工都愿意把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组织文化的凝聚力作用将各个方面的员工聚集起来,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员工会热爱公司的业务,维护公司的声誉和形象,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有时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
在豪迈,公司不仅是员工的利益共同体,更是事业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豪迈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和“资合人合”的股权机制,使公司与员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员工对企业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了“我的公司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
、激励作用
组织文化对员工具有激励作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美好的期望会激励员工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进取精神,组织文化能够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因为它满足了员工的需要,适应了人的本性,所以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更有效。组织文化通过激励作用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
在有些民营企业中,劳资双方由于资本与劳动的分离所产生的离心力愈益明显,劳动关系越来越紧张。而豪迈公司从开始创办就致力于促进资本与劳动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员工入股。目前,员工入股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和价值的“标签”,拥有入股资格及其认股权的多少已经成为豪迈员工工作能力的标志。豪迈借助资本融合,达到资本与劳动的融合,从而最终实现了“心合”,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进取精神。
、创新作用
“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组织文化,是组织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激发员工创新精神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豪迈公司前进的动力,因为公司的股权机制激发了全员创新的热情,很多普通的豪迈员工由于创新创造而成为“富豪员工”。“改善就是创新,全员皆能创新”的理念激发了员工创新的热情。在豪迈,创新是“人人可做、时时可做、事事可做、处处可做”的事情,只要是能提高工作运行的地方就是创新,只要是能提出创新想法并付诸实践的个人都是创新者。同时,公司“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也给了员工创新的勇气。
、辐射作用
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一个组织形象的树立,会对本地、社会公众以及国内外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组织文化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豪迈的诚信不仅在当地已经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内外的客户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数万名豪迈员工通过各自的社会交往,把公司的诚信文化、合伙合作的价值观念和勇于创新的理念传播给社会公众,使豪迈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3、组织文化与企业成功的关系
组织文化是随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然而,组织文化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附属物,还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一个公司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文化,良好的组织文化有助于企业的成功;相反,消极的组织文化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组织文化对企业成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竞争力、员工效率、企业管理、消费者忠诚度等方面。
、组织文化与企业竞争力
组织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着企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质量,尤其影响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素质,这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相反,组织文化的缺乏会导致企业内部的不团结,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组织文化也影响着公司经济活动的软环境。此外,组织文化还影响着企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企业组织的具体形式和产品质量。
、组织文化与员工效率
组织文化可以改变员工的价值观,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好的组织文化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将员工的奉献精神和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和行为准则。一方面,组织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组织文化可以使个人目标与企业文化相统一。员工在充分了解公司的价值标准后,会维护公司的利益,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创新。组织文化可以通过员工的行为感受到。在豪迈,员工精力充沛,积极性很高。相比之下,有些公司的员工则是懒洋洋、无精打采的。员工不同的工作态度是由不同的组织文化造成的。
、组织文化与企业管理
组织文化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使公司利益最大化。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使领导和员工容易就企业目标达成一致。在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企业目标的共识将成为全体员工的巨大凝聚力。优秀的组织文化体现出一个企业高水准的管理水平,包括先进的管理理念、劳资关系、员工行为和内部规范的管理体系。同时,组织文化也可以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最大化,使生产经营成本减小。更重要的是,由组织文化形成的良好公司品牌会吸引更大范围的资源聚集,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最终达到最好的效果。豪迈公司对诚信的坚守,使人际关系变得轻松简单,让“少琢磨些人,多琢磨些事”成为公司氛围。内化于心的信念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成本。
、组织文化与消费者的忠诚
组织文化有利于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在今天的市场中,社会已经开始从经济文化向社会文化转变。今天的消费者在市场消费过程中更加注重一种文化,会更倾向于选择购买该公司文化下的产品。因此,产品已经从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物体,发展成为一个作为人性化载体的物体。只有当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刺激、乐趣和魅力时,公司才能真正建立客户的忠诚度。一个以顾客满意为基础的良好的组织文化,会通过赢得消费者的满意和忠诚,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良好的组织文化体现了一种良好的伦理意识和商业道德,有利于外部公众对企业的认可。豪迈注重诚信的组织文化和良好的声誉赢得了很多国际高端客户的青睐。目前,法国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美国GE、德国西门子等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都是豪迈的合作客户。
4、结语
组织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企业发展中主要起到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创新作用和辐射作用。组织文化在促进企业成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一个公司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组织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企业实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黎群,王莉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出版社,2012(2).
[2]王星海丁春洁豪迈集团的生命机制一张恭运的企业经营之道探秘[J].I工会信息2016(3):12-13.
[3]陈镇然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关系探析[J].现代商贸I工业.2013(1):25-26.
[4]王维兵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J].现代商业,2012(32):89.
[5]金晓梅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分析[J]中国商贸,2014(33):47-49.
随着我国各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人力资源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力资源论文 范文 一: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选择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的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在日渐增加,这就造成了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各企业进行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对策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落后的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传统的“人事管理”,这种浅薄的管理理念只是将企业员工当作是静态的,以至于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此外,在这种古板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在人才方面的观点比较片面,企业只注重引进技术型人才而忽略了对综合型人才的重视,这种管理模式只会让 企业管理 者看到目前暂时的利益,并不适合企业的长久发展。总之,落后的管理理念是无法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的,它只会使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滞后甚至停滞不前。
2.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虽然我国企业数量在逐渐增多,企业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力度还不够,这进一步导致了企业在管理时往往会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虽然有的企业进行了很多种的尝试,但是收效甚微,追根究底就是因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出现的问题,导致这种管理只能约束员工与企业的行为举止,却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也无法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管理与战略规划不匹配。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其战略规划是有关联的。但是很多的企业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当前的一些企业仍然坚持独立的 企业战略 ,而将人力资源战略放置于一个辅佐的位置。
4.不充分的人才培训。
由于很多企业还没完全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这种不重视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人才稀少,很多企业会认为对这方面的人才的培训不仅费钱还费时间,而且也无法尽快的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所以就完全舍弃了这一项,这种观念对企业的发展进程造成了很大的妨碍。
二、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
1.从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选择。
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活动的评价方式之一就是分析其人力资源管理。其分析内容有很多,比如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将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总结 出来。另外,在选择管理模式前,要先分析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然后找出企业在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使其能够成为企业进行选择的凭据。
2.从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进行选择。
企业在选择时,要先深入了解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针对其影响再剖析原因,最后对比综合影响因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关系,挑选出一个适合该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来进行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在选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后要设立相关的部门单位,然后制定出相关的 规章制度 ,以此加强对企业的有效管理。每一个成功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是在有效的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决策
1.明确思想观念。
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战略理念,由于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再延伸开来就人才的竞争。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先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要发展全面、综合型的人才,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2.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以及员工言行的一种规范与标准,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以及员工进行管束。当然,对于不同的管理时期企业的管理制度也要做相应的改动,换句话说,在对企业的人才选拔以及鼓励人才等方面要设计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并且还要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让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建立匹配的管理与战略规划。
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战略规划与管理相一致的重要性,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规划的相得益彰以及平衡发展。
4.加强对人才的 教育 与培训。
人力资源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者首先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素质方面的综合培训,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总之,能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看企业管理者是否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是否明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企业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建立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瑜.关于国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8):63
[2]刘丽.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7):283-284
[3]吕惠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商论,2015(15):65-66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的战略意义。因此,通过利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 方法 ,全面的提高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从而优化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结构,实现了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此外,由于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满于现状,应不断的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以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推动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较为庞杂,涉及到的人员较多,管理起来难度较大。管理人员只有结合事业单位实际的发展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才能确保人力资源的质量,使事业单位拥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储备,从而能提高事业单位整体员工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非常有利。而在本文的研究中,也主要针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重要性
1.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需求。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需求。事业单位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提高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及社会影响力,必须要拥有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能力的员工队伍,为事业单位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因此,只有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才能及时的发现人力资源存在着的问题,通过及时的解决,确保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质量,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2.是事业单位员工发展的必然需求。
事业单位员工有着长远的 职业规划 ,同时对自己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需求,只有不断的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才能及时了解事业单位员工职业需求、发展需求,进而采取针对性的管理 措施 ,能促进事业单位员工的良好发展,使员工能够获得归属感,提高员工的使命感,进而在自己谋得更好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
3.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各行各业员工的努力,其中事业单位的员工更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要想继续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则必须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以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二、影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质量的因素分析
1.员工的综合素质。
员工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质量。由于部分员工的学历较低、专业能力不足、工作 经验 较少、缺乏创新力及创造力等都会导致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质量的下降,甚至是造成人力资源危机,严重的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此外,很多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强化自身的学习,也没有积极的参加各项培训,导致自己的专业素质跟不上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非常不利。
2.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科学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由于很多的管理人员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且能够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现代化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增强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动力。反之,如果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陈旧落后,管理方法不科学,没有对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创新,势必会影响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
3.薪酬工资待遇。
员工在事业单位工作中,一方面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另外一方面对薪酬工资待遇有着较高的需求。如果员工付出的努力与实际的薪酬工资待遇不匹配,将会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会造成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给事业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对员工的薪酬工资待遇进行合理优化,坚持高能力者高工资、高待遇,将优秀的人才留住,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4.考核晋升机制。
事业单位的员工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职位上的晋升,而员工的晋升需要采用科学的考核机制进行评定,了解员工的努力以及在工作上的成绩。因此,事业单位的考核晋升机制会影响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考核晋升机制完善、先进,能够为努力且为事业单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如果考核晋升机制不完善,也会导致很多人才被埋没,导致员工不满情绪的出现,影响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质量。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1.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在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进行优化,以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质量。首先,应不断的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计划进行更新,尤其是对每个岗位人员数量、岗位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还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空缺数量、岗位变动情况等方面数据的更新,从而满足岗位的发展需求。其次,对于事业单位人才的发展来说,应该提供一个公平的发展平台,根据事业单位人才不同的特点、不同层次等按需设岗、择优聘任、公平竞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有着良好的工作状态。再次,应完善人力资源的发展计划以及维护计划,主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建立并完善人才成长机制,给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质量,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2.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实际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科学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由于很多管理人员没有结合事业单位实际的发展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行优化,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出现诸多的问题,像,优秀人才的流失、人力资源质量的下降等等。因此,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优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应时刻关注社会的动态以及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强化学习,了解目前社会中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理念,并将其有效的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其次,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与现代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将计算机技术以及多种智能化技术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并将其应用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能显著的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确保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3.优化薪酬工资待遇政策。
在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会结合事业单位实际的情况制定薪酬工资待遇的政策,但是,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以及员工需求的变化,薪酬工资待遇政策中的很多条款已经与事业单位实际的情况不符,同时也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对事业单位的薪酬工资待遇进行不断的优化,具体的优化措施如下。首先,应对员工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员工对薪酬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要求,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员工的合理化意见进行有效回收和利用,并且将其融入到事业单位薪酬工资待遇的政策中。其次,由于很多事业单位薪酬工资待遇政策中没有完善的绩效工资政策,无法将员工的创造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应合理的建立绩效工资政策,使员工的工资能够拉开差距,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使其能为事业单位作出更多的贡献,促进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4.优化人力资源考核晋升机制。
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机制的优化方面,主要应考虑到两点。第一,确保考核的全面性。具体应涉及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确保考核的全面性,这样才能对事业单位员工实际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的认定,从而确保考核的公平。第二,确保考核的连续性。事业单位应结合员工实际的工作情况,制定考核计划,定时、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使其能够成为一种有效运行的机制,确保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的有效性。在事业单位晋升机制的优化方面,首先,应为所有员工提供职位晋升的机会,无论是最基层的员工或是中层干部,都应一视同仁,对于高能力、高素质的基层员工应给予发展的机会。同样,针对于一些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的中层干部也可以将其调到基层历练。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将所有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出来,而员工要想获得职位的晋升,也会进行更多的努力,从而提高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质量,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事业单位实际的发展中,只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不断的优化,才能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谋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审时度势,实现事业单位的飞跃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结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样才能够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宋云霞.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J]. 财经 界(学术版),2015(1)
[2]王语轩.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
[3]王金辉.试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智富时代,2015(S1)
[4]迟焕兵.如何做好乡镇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4(27)
[5]花秀丽,于海霞,邢淑萍,刘晓俊,邢淑萍,刘晓俊.浅析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1)
[6]张永桥,冷少华,李越峰,李峰,栾军,邱名友.浅谈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 对于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思考,本文点明了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重要程度,提出了如今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改革和思考。
关键词: 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无疑成为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也组成了新时期现代企业制度。如今企业的发展和效益都是由薪酬直接决定的,薪酬也直接反映除了员工的价值。所以说,我们就对于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作出一定的思考。
一、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重要程度
企业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非常的重要。首先就是能够快速的促进员工的进步和发展,员工在工作中所消耗的智力和体力在货币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才能够源源不断的进行生产。所以说企业必须不断的将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上去才能有所发展。倘若企业并不重视这些因素就会明显使得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减弱,企业发展的效率和程度也就没有那么快。其次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有所提高,因为企业人才和员工的素质数量都是由薪酬决定的。
二、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没有战略储备的薪酬设计。将所有的重点放置在经济效益上而不重视其他方面的内容是现在企业存在的非常局限的问题,他们对于薪酬没有系统的管理,也不知道企业长期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就是薪酬,这就使得出现了没有战略储备的薪酬设计。
2.没有合理地对待薪酬管理。因为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得我国的企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所以经济效益中能够将企业员工的薪酬和企业之间得到相对应的匹配,所以很多的企业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说岗位责任制度和绩效制度,不过这种措施并不十分完善,因为一套完善的业绩管理体系并没有被制定出来,而且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出来对于企业薪酬方面的管理,所以导致员工没有非常积极的'工作态度。
3.没有激励措施的薪酬管理。对于公平性的问题,显然很多的企业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说对于岗位的编制有一定的考核。但是这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发展还不够健全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并不十分合理,因为它缺乏科学的指导。其中只关注形式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也再一次的压制员工的工作欲望。
三、对于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改革思考
1.对于薪酬管理的不断重视。毫无疑问,企业的最重要的引导者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它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以说在企业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中,最先应该改变思想的人就是企业的领导者,他们不断地将薪酬管理的战略有所调整,充分整合了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从而将薪酬管理体系变得更为完善。
2.对于薪酬战略原则的不断完善。如今对于薪酬战略原则制定科学的计划在新时期企业发展中非常的重要。第一步应该在目标上将企业的薪酬设计和企业发展方向有所统一,因为引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所以说合理的战略发展方向一定要和薪酬政策有所吻合,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更为的持续。如今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经营战略目标比较适用于发展稳定的企业,所以说奖励管理技巧、平均的薪酬水平和标准的福利待遇水平都应该容纳进企业的薪酬策略中来。
3.对于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如今企业非常重要的生命线就是企业薪酬管理体系,不断的建立相对配套的企业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所以说第一步就是将工作的岗位分析明确,说明性的编制岗位,对于绩效的指标明确完整,对于员工的要求也要有所明确,第二步就是要对于岗位有所评价,划分出来岗位的不同等级,这样薪酬的级别和水平依据于岗位工作量和难易程度。
4.对于薪酬战略的重视与实施。不同的特点在每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所以说从实际出发是一个企业应该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薪酬体系、薪酬管理现状和薪酬管理理论一定要立足于当前的企业现实情况,这样一定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才能更加合理的建设起来。可以说以经济薪酬为主的薪酬体系仍然在很多的传统的企业上时有发生,这种传统的薪酬方式会阻碍现代企业的发展,很显然如今薪酬管理的发展方向已经变成了全面薪酬管理。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都是全面薪酬所囊括的形式,以货币的形式来给予员工物质报酬的方式在外在薪酬,而不用货币的形式给予员工的精神上鼓励就是内在薪酬。同时以货币形式出现的工资福利、晋生和表彰等都可以说是薪酬的一部分。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结合就是所谓的全面薪酬策略,如今的企业着实应该将这两种形式充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薪酬策略。综上所述,对于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改革思考,一共分为四个方面,有对于薪酬管理的不断重视、对于薪酬战略原则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对于薪酬战略的重视与实施。但是提出理论只有真正的回归实践才能起到作用,所有有关企业应该积极的汲取营养,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玲.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薪酬公平导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徐国成.中国高等学校教师人才资源开发及模式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梁洪文.报业集团绩效与薪酬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
[4]佟明明.GH设计院薪酬体系再设计研究[D].东北大学,2012
[5]宋延军.基于公平理论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1
作者:姜海坤 单位:巩义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
你的论文题目太大,明明自己毫无研究,靠搜索来完成的论文,题目还弄的那么大。你们老师没跟你说过这个问题吗?还3方面,你就只能选个1方面来写。比如你选机遇分析,那么你可以搜索机遇分析类文章,在把别人得出的观点结论套在你的论文里。这样文章的主干就有了。 不管是常州还是全国,你这个论文题目都大。你要不信问问你们老师。你这3个方面其实是3篇论文,论文范围越小越好写。越小逻辑越清楚,条理愈明晰。你要是想认真搞研究的我不会这么说,但你明明是凑论文,要按你这三个方面写,绝对杯具。
个人见解,具体公司好找,方向不好确定下面的都是方向性的题目,你定下来用那个,在给你斟酌相关公司5.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6.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分析7.欧洲市场的开拓问题8.中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研究9.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10.地方外贸发展研究11.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12.我国外贸应对技术壁垒问题13.我国外贸政策的未来取向问题14.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15.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16.我国外贸改革问题17.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18.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理论政策的研究19.欧盟的对外贸易问题20.环保与经济发展21.循环经济研究22.技术贸易的理论与实践23.亚洲经济一体化问题24.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新态势25.我国面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26.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27.中国与印度经济的比较分析28.中国农业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29.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30.中美贸易摩擦分析31.中美贸易逆差分析32.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33,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34,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进展研究35,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36,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37,中国与俄罗斯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展望38,国际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人力资本开发39,中日贸易关系的变化与特征40,日本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策略41,利用外资问题42,日本对中国的投资研究43,中小企业发展海外经营的国际经验探讨44,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45,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竞争产生的垄断问题46,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47,中国外贸区域结构的优化问题研究48,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国公司与中国制造业基地资银行电子商务资料库%!212%$!)7%#)%2在华竞争策略研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评述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问题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分析中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研究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地方外贸发展研究外保障措施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我国外贸应对技术壁垒问题我国外贸有效竞争体系的建设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64.出口贸易收汇方式选择研究65,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应对策略66,论温州产业出口结构的优化67,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温州外贸的影响与政策建议68,温州市旅游业利用外资现状的分析及对策69,欧盟对我国鞋类产品反倾销问题及对策研究70,浅论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71,温州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72,我国融资租赁业的现状,问题及建议73,发展温州会展经济的思考74,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75,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分析及发展思考76,汇改后,我国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如何防范汇率风险77,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78,浅析我国发展国际保理存在问题与对策79,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工业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对策80,浅析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发展思路81,绿色壁垒及我国应对措施研究82,纺织服装技术贸易壁垒及应对研究83,反倾销对我国纺织品的影响及对策84,温州企业品牌战略的发展对策分析85,我国彩电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86,浅析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87,浅析专业外贸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8,浅谈出口信用保险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的策略89,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90,论国际保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91,运用出口信用保险 降低出口收汇风险92,浅析我国企业出口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93,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构建94,我国产品在境外遭受民间壁垒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95,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的对策研究96,非信用证支付方式的运用模式分析97,电子商务对我国中小专业外贸公司的影响及对策98,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障碍分析99,温州市利用外资现状及对策与对策100,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你了解那个外贸企业吗?
这是瞎扯的题目啊。。。。。没啥必然联系。
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新的契机,人类迈入了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科技时代。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大学科技论文1500字,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论廊坊科技发展的软实力
【摘要】本课题通过调研 总结 廊坊科技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状,发现截至目前支持廊坊科技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并不完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还相对缺陷,没有一套成形的廊坊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提出构建廊坊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的软实力在于应形成廊坊自己的城市社会资本,并进一步提出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同城市所形成的社会资本的不同存量,决定着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最后对社会资本的概念、存在形式及测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技发展;社会资本;科技风险投资;软实力
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增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基础性条件,是全球化条件下决定区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重要因素。廊坊地处京津走廊腹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在环首都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等大形式下,科技发展成为廊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那么廊坊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如何呢?
一、廊坊科技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状
目前廊坊科技发展经历了三个里程碑,三个阶段,即从市场环境构建到要素完善到协同发展阶段。
第一个里程碑是廊坊科技谷的建立,标志着廊坊科技发展的市场构建成功。在“十一五”期间以廊坊科技谷的建立为标志,廊坊进入科技发展带动区域发展的阶段。2007年初,廊坊科技谷被联合国列为“联合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国际合作示范项目”,是集 财税 政策、资源保障、资金融通、政务服务等方面的扶持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与实现的场所。随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制浆造纸研究所、国家热工流量仪表检测(研发)中心等单位的中试研发机构相继入驻廊坊科技谷。[1]但是,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风险投资机构相对缺乏。
政府职能部门及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与运行,标志着廊坊科技发展进入要素完善的阶段。截至目前廊坊与科技发展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到社会团体,有廊坊科技局、中小 企业管理 局、中小企业投融资促进会,它们分工协作,共促廊坊科技创新与发展。而河北金冀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是廊坊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2009年9月1日,由廊坊市科技局引进,由天津海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河北省科技投资中心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金1亿元,河北金冀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它是当时廊坊资产规模最大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和创业投资咨询,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管理服务。[2]截至2011年6月23日,在通过年审的河北省15家创业投资企业中,廊坊有4家,分别为廊坊开发区科技创业有限公司、荣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原廊坊荣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廊坊市发展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金冀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同一省份其他地区相比,廊坊市的风险投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
第三个里程碑是廊坊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域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标志着廊坊科技发展进入协同发展阶段。2011年7月2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与廊坊市政府签署《区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建立区域战略合作关系。这将促进廊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廊坊生态型城市。同时,推动首都经济圈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推动首都经济圈的发展。[3]
但是,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和电话访谈廊坊市投融资有关部门、相关政府部门、风险投资公司,发现截至目前支持廊坊科技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并不完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还相对缺陷,没有一套成形的廊坊科技风险投资机制。
二、廊坊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科技风险投资的软实力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是指个人或机构通过一定方式筹集资本,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将其投入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未上市的创业企业,并通过提供管理服务参与企业的经营,以期获取企业创业成功后的高资本增值的一种资本投资方式。科技风险投资是指投资的对象是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高新技术的风险投资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起着必不可少的催化作用,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支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型社会的建设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认为廊坊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的软实力建设的关键是应形成廊坊自己的城市社会资本,健康的社会资本环境是引进货币资本的前提和基础。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取得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中。”[4](皮埃尔••布迪厄,1970);“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5](科尔曼);“朋友、同事和更普遍的联系,通过它们你得到了使用其他形式资本的机会”[6](罗纳德•伯特);“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他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罗伯特•D.普特南);“社会资本是一种有助于两个或更多个体之间相互合作、可用事例说明的非正式规范。这种规范从两个朋友之间的互惠性规范一直延伸到那些像____或儒教之类的复杂而精巧的教条,牵涉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们必须能够用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互惠性规范潜在地存在于我与所有人的交往之中,但它只是当我与我的朋友交往时才成为现实。”[7](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是关于互动模式的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和期望,人组成的群体利用这种模式来实现经常性活动。”[8](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自布迪厄和科尔曼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概念,指的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9](边燕杰、丘海雄)
我们不能脱离西方学者提出这些定义的社会背景来理解社会资本,既公民社团的普遍存在,尤其在美国,各种身份、年龄、性格的人可以自由组织、参加任何社团――宗教的、道德的、专业的、普通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等等。这些社团是非官方的,非经济的。西方学者把这个因素作为既定的。这些组织对提高其内部成员获得稀缺资源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帮助促进了社会、经济良性运转。社会资本的托克维尔模型就证明了“志愿性组织一旦启动,是如何有助于提供社会资本和支撑合作的。组织的价值就在于保证个体在可持续的基础上互动,从而创造合作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重复博弈。”[10]因此,维持这些组织运转的机制,或者是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就被看作是社会资本。例如不管是普特南所举的信任、规范,还是科尔曼所说的义务和期望、信息 渠道 、社会规范等。而边燕杰所说的能力其实是获得社会联系的能力,能为其个体带来收益的是他拥有的社会联系,而不是建立这种联系的能力。况且有些能带来收益的联系不需要什么能力就能建立,例如家庭关系等。从西方学者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来看,他们都试图用社会资本来说明这些组织、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之间的关系,对成员个人获得稀缺资源的作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普特南正是看到美国公民参加社团活动在减少,所以才得出美国的社会资本在下降的结论。那么,究竟是成员之间的关系,或更多关系组成的网络是社会资本,还是维持这些关系的信任、规范,或是成员个体之间的互动模式:互惠、期望是社会资本呢?显然,这些学者都没有完全说清楚这个问题。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关系网,这些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诸如法律、政策等正式制度约束下的关系,另一种是在诸如信任、 文化 、宗教信仰、道德等非正式制度约束下的关系。社会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就是能为其所有者带来收益或收益预期的非正式制度约束下的人际关系、组织、组织际关系。组织本身就是一种关系,一种一个群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结构关系。这样,社会资本就包括三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由一个群体为一定的非赢利目的而组成的民间组织;任何组织之间的非正式的组织际关系。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称为微观社会资本。把后两者称为宏观社会资本。微观社会资本“是由于人们之间的接触、交流、交往、交换等互动过程而发生和发展的”[11]宏观社会资本则是通过成员资格获得的。
(二)城市化与社会资本关系
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同城市所形成的社会资本的不同存量,决定着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
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Urbanization)”不是自古就有的社会过程,而是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必然现象,是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美国社会学家沃思指出:“城市化意味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全过程。”[4]事实上,不同学科是从不同的角度定义城市化的。经济学强调的是产业结构的转变;社会学强调的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人口学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城市的产业基础和生活、行为方式与农村不同。城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产业基础,农业经济时代的城市产业基础是传统商业,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产业基础主要是工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产业基础则是多元的,比如现代工业、信息产业等现代第三产业。而农村的产业基础永远是农业。相应不同的经济基础,城市也有不同的制度基础。所以,我国城市化的重点应该是建构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制度基础。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如果从整个国家来说,正式制度――国家制定的制度,一般表现为宪法、法律、制定国家决策的方式(投票人数和投票方式),以及法官、法庭、警察、官僚机构等类似组织实施的管理条例(Philip Keefer,Mary 2000),正式制度的设计对城市和农村都是一样的。因此在制度基础的构建中,非正式制度的构建尤为重要。非正式制度是指未得到正式机制支持的各种习惯、内化规则、习俗和礼貌等(Wolfgang Kasper,Manfred 2000),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就是一种人文环境,是城乡区别的标志。非正式制度中社会资本存量多少决定着城市化的发展程度。
(三)城市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
目前所用的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一般都是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这个单一的指标,不能反映城市化的产业基础,更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制度基础。要想反映真实的城市化水平必须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指标。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城市的环境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等,尤其是产业水平和人们生活的非物质水平。人们之间健康、互信、和谐、自由、平等和安全的关系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微观社会资本基础;自由的组织、参与或通过民间非赢利组织来获得政府没有或提供不了的各种服务和权利保护是城市居民的宏观社会资本基础。如果前者在农村表现的更好的话,那么就是后者才是城市真正的吸引力。尤其是在消除了城乡的物质差别之后。也就是说高存量的微观社会资本不一定会必然带来经济繁荣。以独立、适量的民间非赢利组织为存在形式的宏观社会资本可以代表其成员和政府进行谈判、讨价还价。而这些谈判核讨价还价的结果就是正式制度,这样正式制度就充分体现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限制了有侵犯私权可能的政府行为。
如果一个城市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有相应的社会资本来满足人们的非物质需求,那么这个城市一定是人们所喜欢和向往的城市。
(四)城市社会资本的测量
既然城市社会资本存在于微观的人际关系和宏观的民间非赢利组织,那么它的测量也相应的采用不同的 方法 。
社会资本的建构靠的是信任。信任的表现就是合作。肯尼•思•阿罗认为“在那些经济发展落后的许多社会特征中,缺乏的是信任”[12]“经济学认为信任是在重复博弈中,当事人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在某种制度下,若博弈会重复发生,则人们会更倾向于相互信任。”[13]
那么怎样才能测量出人际关系的信任和合作程度,实验经济学的一些博弈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测量方法,如Jean Ensminger1998年在东非的5个村庄所做的4种博弈实验。我们可以采用“基本讨价还价博弈”:“一个参与者被给予一笔固定数目的钱,以他(或她)自己选择的方式与另一个匿名博弈参与者分享。第二个参与者被告知第一个参与者收到的钱的数目和第一个参与者分给第二个参与者的数量。第二个参与者有拒绝第一个参与者的分配方式的权利,如果他拒绝,两个参与者都得不到任何东西。如果第二个参与者接受第一个参与者的建议,他们都可以得到建议者决定的分配数额。”[11]这个博弈模型可以测量出个体在利益约束下的合作意愿水平。
“信任博弈”:“试验者提供一定数额的货币,他(或她)可以保有或者与第二个参与者以某种方式分享。不管他(或她)对第二个参与者提出什么出价,这个出价都会被实验者乘以3,然后第二个参与者有机会向第一个参与者给出一个回报。显然,如果第一个参与者是信任他人的并且第二个参与者是值得信任的,两个人都可以拿走第一个参与者如果出价为0可以独自得到的数额的一倍半。”[11]这个博弈模型可以测量出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
既然城市宏观社会资本以民间非赢利组织的形式存在,我们就可以对不同城市所拥有的民间非赢利组织的数量以及它们的“①组织性,既这些机构都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②私有性,既这些机构都在制度上与国家相分离;③非盈利性,既这些机构都不向他们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提供利润;④自治性,既这些机构都基本上是独立处理各自的事务;⑤自愿性,既这些机构的成员不是法律要求而组成的,这些机构接受一定程度的时间和资金的自愿捐献。”[14]等方面进行测量、对比。我们还可以采用“公共产品博弈”来测量市民参与民间非赢利组织的意愿和积极性:“每个参与者被给予一定数目的现金,他可以把这些现金贡献出一部分或全部给一个‘团体项目’。他们共享出的分额会被实验者乘以2倍并在4个参与者之间平分。所有的贡献都是保密的,除了实验者之外没有人知道每份贡献的数目。”[15]
当然,这些都还有待于实际的操作。实践虽然困难,但是有了方法就有可能对城市社会资本进行测量、对比,进而进行改进和投资。
参考文献:
[1]廊坊科技谷
[2]廊坊市规模最大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成立.
[3]中关村科技园与廊坊市建立区域战略合作关系.
[4]田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J].社会科学研究,2001,1.
[5]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鸣与 经验 研究[J].新华文摘,2003,10.
[6]李惠斌,扬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A].锡德•斯考波尔.自上而下的拆散[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5.
[7]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新华文摘,2003,7.
[8]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社会资本: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J].新华文摘,2003,7.
[9]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10]李惠斌,扬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A].保罗•F.怀特利.社会资本的起源[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1.
[11]科斯,若斯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A].琼•恩斯明格.未开垦的实验经济学:为何制度会发生作用[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86-192.
[12]李惠斌,扬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A].锡德•斯考波尔.自上而下的拆散[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5.
[13]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7.
[14]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盈利部门视界[M].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5]柯武刚,史漫飞.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
本文系河北省廊坊市科学技术局研究项目“廊坊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023135)的阶段性成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科技论文1500字
你的科技发展好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一、论文摘要的定义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 二、论文摘要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 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 报道性摘要: 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 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 通常, 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 指示性摘要: 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 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 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 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 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 报道-指示性摘要: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三、论文摘要的写法 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即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四部分内容。而毕业论文的摘要的写法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即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 四、论文摘要写作的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摘要应该这样写:第一句话,论文的背景及其引出的问题第二句话,采用哪些手段、方法来研究你的课题第三句话,通过研究得出哪些结论与建议 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讲清研究的动机、写作的理由、目的和意义、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等。(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重要? 别人做了什么工作? 自己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文章的其他部分是怎样组织的?)论文的前言也叫引言,是正文前面一段短文。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是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前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有哪些新的发现,是否有学术价值?一般读者读了前言以后,可清楚地知道作者为什么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为此,在写前言以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的内容,收集前人和别人已有工作的主要资料,说明本研究设想的合理性。1、 引言应含概的内容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缘起和提出研究要求的现实情况,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工作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工作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前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首先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和理论根据,前人或他人对本题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及在学术上是否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明确地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果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要说明研究的创新点。但大部分情况下,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一定要说明此研究与被研究的不同之处和本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前人的工作。2、 前言的写作方法(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时,不要求写出方法、结果,不要展开讨论;虽可适当引用过去的文献内容,但不要长篇罗列,不能把前言写成该研究的历史发展;不要把前言写成文献小综述,更不要去重复说明那些教科书上已有,或本领域研究人员所共知的常识性内容。(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用词要科学,对本文的创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5)、前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6)、前言的篇幅一般不要太长,太长可致读者乏味,太短则不易交待清楚,一篇3 000一5 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一般掌握在200一250字为宜 一篇学位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论文摘要是对论文的简短陈述,摘要也就是内容提要,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论文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的短文,有其特别的地方。作者的观点、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独到的见解,这些都应该在摘要中体现出来,是论文的精华所在,因此,写好摘要很重要。摘要的的分类论文摘要一般位于论文正文之前,起总结概述作用。根据内容的不同,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论文摘要怎么写摘要是论文的概述性语言,虽说篇幅不大,可却是一篇论文的精华之处。一般由具体研究的对象、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组成。对象:是论文研究调查的所具体的主题范围,体现出论文的论述内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方法:是论文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途径,例如:原理、理论、条件、材料、工艺等,是完成研究对象的必要手段。结果:是作者运用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效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等,是进行科研所得的成果。结论:是作者对结果的分析、研究等,是结果的总结,体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实用性、创新性,体现论文研究的价值与学术水平,是决定论文价值的体现。撰写步骤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陈述性短文,书写的步骤也与普通类型的文章有所不同。用重要的事实开头,突出论文新的信息,即新立题、新方法、结论与结果的创新性等。这些信息要能完全、准确的回答摘要的四要素所涉及的问题,语句要精炼。摘要中涉及他人的工作或研究成果的,尽量列出他们的名字,将这些零散信息,组成符合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则的完整句子,再进一步组成通畅的短文,通读此短文,反复修改,达到摘要的要求。 写作技巧技巧—:上网查阅一些或阅读一些论文摘要的写作资料,仔细研究一下别人的写作步骤、 方法和技巧。技巧二:多向指导教师和同学请教,并根据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以期达到更高水 平。技巧三:叙述要完整,要有逻辑性,短文结构要合理,在简短的篇幅下尽量是语言优美。技巧四: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摘要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注意事项: 不以数字开头,中英文必须对应英文摘要略有不同,望大家注意。摘要以主题概念不遗漏为原则,中文摘要字数为200-300字,英文摘要为100-150words 用第三人称,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这样会使摘要显得冗长。语言要规范,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科技小论文 ——警惕全球变暖 最近这几年,大家觉得天气一下子就变热了,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类自己惹的祸。 随着人类高科技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科学随之产生的副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全球变暖就是一个例子。天气炎热,在酷暑里泡空调成为了一项新的“业余爱好”,但人们可曾想过,空调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空调排放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输送到外面,甲烷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同时,空调还会浪费掉许多电,所以要尽量避免用空调,适当即可。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二氧化碳!汽车尾气与工厂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最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即全球变暖)现在汽车逐渐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1世纪,汽车在全世界已有7亿辆,大量的尾气严重影响着我们,咳嗽,喉咙发炎……最重要的是全球变暖。有人统计,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了20吨一年!中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排放量也有吨一年!我们周围的环境在恶劣地变化。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森林锐减,水资源破坏,生态链严重被破坏,大量土地贫瘠,水污染严重,据统计全世界10%的河水被污染,新鲜的淡水供应成了问题,同时由于矿物质被大量使用,燃烧出的CO2气体导致了大气污染,同时臭氧层被严重破环,南北极出现臭氧层洞,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样恶性循环的话,最终会导致人们的生活被严重影响。 这样一来的悲剧是什么呢?当然是显而易见了!天气加热,海平面上涨,南北极冰川融化,海滨城市,岛国被淹。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实验证明,以后300年,海平面将上涨半米多,这还是最乐观的数据。再过7年,全球变暖将会无可逆转地持续。更可怕的是,由于北极冰融化,降雨量加强,大量淡水汇入北大西洋,破坏了墨西哥暖流,一旦墨西哥暖流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将会下降5—8度之多,从而造成的影响,很可能引发新的冰河时期!想必大家一定看过《后天》这部电影,剧中的情景正是几百年后对我们地球的一个真实写照:龙卷风,冰层断裂,温度急剧下降,冰风暴,冻雨,地震,洪水,海啸……这并不是疯狂的幻想,如果人类不停止毁坏环境的话,这将成为现实!全球变暖不仅仅是天气变热,更会牵连出许多负面影响! 为了拯救地球,我们应该尽量做到:不开空调,使用回收环保纸张,舍弃肉类(牛排)食品(牛消化中含有一氧化二氮,如果你转为素食主义者,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吨!)不用塑料袋,乘公交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环保并不难,只要你支持环保,就是你给这个星球的最好礼物,不需要太多言辞,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就会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今,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纷纷行动起来,我们虽然也采取了行动,但,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这一点,还是不够的。所以,警惕全球变暖,是全人类为了挽救地球的唯一方法,有人也许会说:我们不是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答案虽是肯定的,但那又能容纳多少人呢?有人说:治理温室效应的资金太大了,对金融来说是天价。但,如果一直拖延,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地球面目全非,别说金融,就连自己的生命也难保啊!所以环境保护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真正付之与行动了。
小额贷款银行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介绍一下他的主体构成以及相关的利率水平。在介绍一下他的缺点。其前景不容乐观。缺少法律支持和监管。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人们的需求是有一点前景的。但其前提是法律和监管
我有个朋友就是开正规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贷款公司除了贷款发放外,没什么其他内容了,有的都是账外经营的,像和银行合作为借款人做转贷的过桥资金或放高利贷之类的,呵呵。建议你做这个可以分几个阶段去了解:第一你得先了解小额贷款公司这个模式推出的背景和国家推出这个模式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第二是目前一般小额贷款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内容、业务的操作流程、业务服务的主要对象等内容;第三是反推按目前的模式是否达到了成立初期政府想达到的目的,未达到目的的外部原因和其贷款公司内部的原因;第四是重点了解其内部客户服务的模式的优点与缺点,是否有其他的改进可以促进其服务的覆盖面达到最终的效果。你如果能先在网上梳理一下这4点内容,整理充足的信息,再来动笔写,那我相信你写的思路会清晰很多,先多为自己的思路做下铺垫吧。
这些好写。都是国际金融类的,或者就国内的范围比较小的,这个都要看你想要那个方面。你自己去参考下,可自拟也可选一个。但必须要和你本专业一致。国际金融问题1、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2、金融危机传染与发展中国家的防御3、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风险防范4、我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危机管理5、货币危机预警机制6、亚洲(欧洲)区域金融合作7、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8、国际金融并购及影响9、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10、国际金融的协调与合作金融本科论文选题(一)1.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运用2.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探析3. 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分析4.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监管模式的选择与构建5.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 美国评级业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7. 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出路8. 第三方支付服务市场存在的风险与监管9. 我国新型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 可转换债券定价实证分析11.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12. 股指期货套利分析13. 分级基金产品案例分析14. ETF套利分析15. 美元汇率与商品期货价格的相关性研究16. A股和H股的估值差异分析17. 创业板市场资金超募问题研究18.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融资问题研究19. 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发展路径研究金融本科论文选题(二)1.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理财策略2. 中小企业融资与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3.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4. 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分析5. 封闭式基金折价实证研究6. 期权激励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7. 量化投资策略研究8. 股指期货推出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分析9. 非公有制经济转型与升级中的金融支持10. 分级基金产品案例分析11. 我国民间金融监管问题研究12. 发展农村社区银行的路径研究13. 融资租赁在农村发展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14. 我国个人信托业务发展研究15. 利用融资租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研究16. 私募基金监管研究17.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18. 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研究19. 小股东利益保护研究20. 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与制度安排21. 从次贷危机谈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22. 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23. 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24. 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25.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26.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27. 股指期货交易策略研究28. 私募基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金融本科论文选题(三)1. 论银行资产业务的优化组合2. 中西方国债发行定价制度比较3. 央行利率政策调整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4.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货币政策的协调5.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6. 我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危机管理7.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策略和战略的变化8.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9. 保险公司的品牌战略研究10. 保险投资的风险控制研究11. 保险业电子商务研究12. 保险业务创新问题研究13. 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研究14. 保险欺诈问题分析15. 河北省居民家庭保险需求行为研究16.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研究17. 河北农村民间金融问题研究18. 河北省农业保险补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