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语言学纲要论文选题有

发布时间:

语言学纲要论文选题有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一)、语言学方面:1、“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二)、现代汉语方面:1、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2、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3、ΧΧ作家(或 ΧΧ作品)语言研究4、网络汉语研究5、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7、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8、词典适意研究9、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10、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三)、汉语的优点和缺点:1、汉字和汉文化2、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3、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4、部件研究5、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6、如何整理异体字7、如何整理异性词8、规范汉字的研究9、汉字的前途10、“修辞与语境”浅谈11、“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12、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13、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14、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15、谈词语的“巧妙配合”16、谈“成语的活用”17、谈“叠用句”18、谈“四音节语音段落”19、谈“比喻”四)、古代汉语方面:1、对汉字性质的认识2、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4、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它关系)的看法5、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6、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7、古代汉语“之”(三)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8、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9、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五)、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2、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4、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5、论穆旦的诗6、论钱钟书《围城》7、论贾平凹的散文8、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9、论余华的小说10、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11、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12、舒婷诗作简析13、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14、评王安忆的《长恨歌》15、评铁凝的《玫瑰门》16、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17、论王朔的《动物凶猛》1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19、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20、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21、《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22、《我与地坛》文本细读23、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24、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25、我读海子的诗26、重读寻根小说27、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祺笔下的昆明”、28、“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六)、中国古代文学方面:1、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2、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3、论《诗经》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5、论《诗经》中的战争诗6、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7、论《诗经》的讽刺艺术8、孔子与《诗经》9、《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10、《诗经》与楚辞(词)比较论11、楚文化与楚辞12、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13、论屈原的人格美14、论《离骚》的艺术构思15、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16、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17、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1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19、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20、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21、李白山水诗研究22、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23、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24、刘禹锡咏史怀古诗25、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26、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27、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28、《琵琶行》29、关汉卿的杂剧创作30、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31、《西厢记》32、《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33、汪道昆之短剧34、徐渭(谓)的《四声猿》35、汤显祖36、孟称舜37、沈自徵(徽)之剧作38、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3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40、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41、论《水浒》的人物(任务)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42、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43、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44、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5、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魁)形象的艺术特色46、论王熙凤形象47、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48、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七)、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1、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2、《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3、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4、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5、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6、《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7、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8、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9、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10、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八)、中国古代文论方面: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4、“发愤(奋)著书”说综论5、“文学自觉”说新探6、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7、《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8、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9、李渔戏曲理论研究10、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九)、西方文论方面:1、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3、论(译)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4、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5、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述6、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7、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8、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9、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10、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11、论泰纳的文艺思想12、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1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14、从叔本华到尼采15、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16、精神分析学和艺术学17、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18、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十)、比较文学方面:1、李白咏(泳)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2、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3、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4、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5、钱钟书论“通感”6、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7、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十一)、美学方面:1、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2、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3、美感特征简析4、论审美想象5、论悲剧与崇高6、论艺术的美学意义7、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注意)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8、论审美鉴赏的创造型9、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10、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一、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题目: 1、中西语言方式对比 2、 词汇学 3、 近代英语语言的衍变 二、 英语语言学课程由三个知识模块组成:理论启蒙、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理论启蒙模块内容涉及英语的词汇知识、语音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语体知识

语言学论文有很多,这里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语言学论文题目:1. On English Euphemism谈谈英语委婉语2. Metaphor in English Euphemism 隐喻在英语委婉语中的应用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boo and Euphemism and Their Respective Uses浅谈禁忌语和委婉语之关系及各自用途4. A Survey of Euphemism in English and Chinese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表达法之研究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tic Terms of Death英汉有关“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研究6. A Contrast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对比研究7. The Phenomena of Ambiguity in English英语中的模糊语现象8. Noun-verb Conversion in Contemporary English现代英语中名词转化为动词的现象9. Onomatopoei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ursery Rhymes英汉语儿歌中的拟声词10. Syntactic Function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s前置短语的句法功能11. Various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Inversion is Used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运用倒装的多种情形及其与汉语的比较12. The Analysis of “Up” and “Down” in English and Chinese分析Up和Down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用法13.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junctions 英汉连词对比14. Difference between Attributiv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How to Translate English Attributive Clauses英汉定语比较与定语从句翻译15. A Tentative Study of Post-posed Adjectives后置形容词初探

关于语言学 论文最主要的研究方式为:现在语言学的发展,传统语言文学新政策影响等等,有关语言学类的论文选题有很多中形式,更多的可以来,58期刊网看看。

语言学纲要论文主题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

导语:汉语言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广博的文、史、哲的知识基础。下面是我分享的汉语言文学的论文提纲,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篇一: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

最近,苏州的学者对苏州话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随着东北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东北话也发生了变化,目前还没有学者介入这一方面的研究。

在与论文指导老师讨论有关东北方言方面的研究成果时,老师的提示给了我灵感。苏州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较大,有的学者对苏州话语音的演变进行归纳。每一个地方方言随着时代的变迁都会发生变化,我身边的东北人由于生活的年代和环境不同,日常用语也有很大地差别。所以我对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进行一个比较清晰的归类。

论文结构:

目录

摘要每个地方的方言经过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使用在30年代、60年代和80后都存在很大不同。一般词语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词义的演变。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也可从这几个方面归纳总结出规律。

关键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消失的词新生的词

一.绪论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总述。……2000字

二.词义扩大

30年代老一辈人生活中的词语我们这些80后的人仍然在用,但有很多词语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老一辈人口中单义的意思了,还包括了随着时代发展而注入的诸多新意。……2000字

三.词义缩小

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词由原本的多义,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单义。……2000字

四.消失的词

事物的消失、生活环境的改变、现象的消失等都会使与之相应的词语退出历史舞台。……2000字

五.新生的词

新生的事物、新的现象很容易带来一批新生的词语。……2000字

六.演变的原因

引起词语发生演变的原因有很多。……1000字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篇二:

论文题目:唐诗中的色彩服饰词语

隋唐五代时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上承先秦两汉的古语词,同时又有大量口语词出现,而唐诗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唐代的.语言面貌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唐诗现存近五万首,除了运用古语词和口语词外,还有体现唐诗特点的诗文词。(所谓“诗文词”就是一般用于诗文的词语,在口语中不太用)而诗丈词更多体现的是词的文化意义,其中,色彩服饰词语也属于诗文词汉语言文学。因此,本文将对唐诗中的色彩服饰词语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在写作过程中,首先通过《全唐诗索引》查出唐诗中的色彩服饰词语,然后对这些词语进行大致的分类,再结合史料、注释对每句诗进行分析,根据词汇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再分类,最后对色彩服饰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归纳。从中我们发现:唐诗中色彩服饰词语大部分指官职,用服饰的色彩表示相应的官阶,但在唐诗中却不那么严格;色彩词与“衣”字的结合能力最强,其次是“袍”、“衫”、“服”;相当一部分色彩服饰词语是使用它的借代义和比喻义;还有一些色彩服饰词表示谦称或美誉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论文。服饰色彩已成为一种象征符号,而“色彩服饰词语”更成为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且它们是与传统政治文化、生产力水平、民族之间社会经济交往以及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的。

摘要3-4

ABSTRACT4-5

目录5-7

第一章绪论7-9

一、唐诗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及前人研究概况7-8

二、本文写作的意义8

三、文章结构8-9

第二章唐代服制简介9-14

第三章色彩衣服词语分析14-32

赭衣14

赭袍14

紫衣14-15

紫袍15-16

朱衣16-17

朱袍17-18

朱服18

朱衫18

红衣18-19

红衫19

红袍19

绯衣19-20

绯袍20

绯衫20-21

绛衣21

绛服21-22

茜衣22

茜袍22

茜服22

茜衫22

黄衣22-23

黄衫23

绿衣23-24

绿袍24-25

绿衫25

青衣25-26

青袍26-28

青衫28-30

白衣30

白杉30-32

第四章色彩“绶”(“绂”)分析32-39

朱绶32-33

朱绂33-34

红绶34

赤绶34

赤绂34-35

青绶35

绿绶35-36

艾绶36

紫绶36-37

紫绂37

黄绶37-38

墨绶38-39

结论39-44

注释44-45

参考文献45-47

致谢47

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与中国社会特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自然”书写与局限2、丁玲小说的女性书写与性别政治3、论台湾图像诗的艺术特点4、论金子美铃童诗的抒情性特征5、论圣野童诗的诗教bai涵6、论童诗的精炼美--以林良童诗为例7、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试论《小王子》中的“儿童本位观”8、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删改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9、论林焕彰童诗的情趣美10、《论童诗的逻辑趣味》11、学科教学论题目:12、于漪写作思想初探13、文本细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14、中国古代史方向题目:

一般情况下是自拟的,如果是本科论文。因为老师会给你一些参考文献。当然也要老师同意,除非你不要老师指导。不过有些老师偷懒,就给几个题目大家选也是有的。这样避免那些太大或者不太合适的题目出现也便于老师的指导。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外国文学方向 1 、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 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3 、 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4 、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 5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艺术比较。 6、 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7 、 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8、 《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 9 、 堂吉诃德与桑丘 �6�1 潘沙形象研究。 10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1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2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 13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 14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 15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16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17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 18 、论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主题意义。 19 、从《恰尔德 �6�1 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0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 21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23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24 、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 25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26 、论《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与“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艺术特征。 27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小说艺术成就。 2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 �6�1 奥斯汀的妇女观。 29 、论《简 �6�1 爱》的艺术成就。 30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 31 、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 32 、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33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34 、论普希金《叶甫盖尼 �6�1 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35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 36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罗亭等)。 37 、诗意的现实主义?D?D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研究。 38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39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及其艺术特征。 40 、莫泊桑短篇小说研究。 41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 42 、偶然性与必然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 43 、传统性与现代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 44 、性格与环境?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 45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46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 47 、论《安娜 �6�1 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 48 、论安娜 �6�1 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 49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50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1 、论马克 �6�1 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52 、论《哈克 �6�1 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小说成就。 5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5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55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56 、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 57 、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58 、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 5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 6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62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63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64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主题。 65 、试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66 、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 67 、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成就。 68 、试论存在主义小说、戏剧的现代哲理。 69 、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70 、东方神话研究。 71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72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73 、《圣经》文学研究。 74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75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76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77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78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有关英语语言学的论文选题

一、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题目: 1、中西语言方式对比 2、 词汇学 3、 近代英语语言的衍变 二、 英语语言学课程由三个知识模块组成:理论启蒙、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理论启蒙模块内容涉及英语的词汇知识、语音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语体知识

题目:

1、中西人名文化对比: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 culture

2、近代英美关系及其文化基础:Modern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ir cultural foundation

3、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Research on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i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4、中英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及对比: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5、中英恭维语对比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liments

6、中英广告中语言使用对比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us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dvertisements

7、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Color word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8、中英亲属词的文化内涵分析: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kinship words

9、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比较:A comparison of speech act strategy choi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equests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有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等。 扩展资料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有很多,比如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汉英色彩词汇的对比研究及其象征意义等。

关于英语专业的论文题目,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供大家参考:1.《红字》中海丝特 白兰不理智的一面(The Irrational Side of Hester Prynne of The Scarlet Letter)2. 《董贝父子》中的矛盾冲突(The Conflict in Donbey and Son)3. 论文化不同对联想意义及翻译的影响(On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Associative Meanings and Translation)4. 美国教育的衰弱(The Drop of American Education)5. 19世纪欧洲移民对美国工业化的积极影响(The Positive Impacts of European Immigration on American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19th Century。6. 朱丽叶之人物分析(Character Studies in Juliet)7. 主述理论在文学中的运用(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matic Theory in Literature)8. 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in Pragmatics)9. 英语语音简析及对提高初学者口语的指导(A Brief Analysis of English Phonetics as well as a Guide to Improve Learners’ Oral English)10. 比较两种对于哈姆雷特复仇的评论(Comparison on Two Kinds of Comments on Hamlet’s Revenge)11.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12. 英语的学与教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13. 由美国2004年总统选举所想到的 (More than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14. 论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关于《雾都孤儿》的赏析 (The Purity in a Corrupt World—An Analysis of Oliver Twister)15. 论理智与情感之关系——对《理智与情感》的人物分析

语言学纲要研究论文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及研究现状论文

应用语言学在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之内,目前已经成为语言学的最大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及研究现状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应用语言学是与英语教学息息相关的交叉学科,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兴学科,在英语教学体系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应用语言学对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用语言学提高英语教学时效性和教学质量,有助于完善和改进英语教学系统。本文将以应用语言学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和简述应用语言学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探究应用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和积极影响,以帮助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应用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为英语教学现代化改革提供有力帮助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 应用语言学 英语教学改革 有效途径

应用语言学在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之内,目前已经成为语言学的最大组成部分之一。应用语言学是指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语言维持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然而,语言的基础性知识并不是交际能力好坏的仅有决定性评判依据,交际能力的好坏更依赖于人们对语言技巧使用的熟练度,换言之,语言知识是语言学的基础,技巧是语言学的媒介,而最终的目标是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所以,学生在掌握一定语言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加强语言使用能力的培训力度,主要强调听、读、写、练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尽管英语教学在国内的推广范围已经很大,但从目前的教学情况上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高,基本都属于“哑巴英语”,而应用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改善这一英语学习现状,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对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替代的实践意义。

1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

最近这些年,教学专家们以应用语言学作为研究对象和教学依据,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强化和发展,其中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内心主义、对照分析、错误分析以及实践分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应用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是以理论原则为基础,而教学结果的成败是由应用语言学是否正确的对其进行指导。应用语言学作为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其理论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若只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与实践性活动相结合,就不能够发挥出应用语言学的真正指导作用。尽管我国目前的应用语言学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关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也正为应用语言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前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

相对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国内最先对其进行研究的是广东外贸大学。最近这些年,教育工作者们又加大了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力度,扩大了其研究范围,使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2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间的关系

从学生角度出发,明确教学方法

学习语言的第一任务就是口语的练习,而口语是在学好书面语的'前提下慢慢发展起来的。英语教学中的语言学应用方法比较独特,就是确定口语和书面语两者之间的比例。从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分基础和加强两部分,基础是指听说读写,加强是指英语翻译。其中听说读写之间属于协调关系,都是互相扶持的,但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和难点,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在进行英语课程设置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根本任务,再按照一定比例安排课时。例如,实时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培养目标就同,所以对课时设置的要求也就不同,换句话说,对应用语言学的教学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明确教学目的,进而加强英语教学的灵活性。

透过学生错误,明确学生不足

对比西方国家的应用语言学教育,我国对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过去强调语法运用方式,忽略语言的情感表达。教师在进行英语授课时,过于注重学生对语法、发音、理解和整理语句的能力,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英语情感表现力的教育,特别是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英语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时,对语法使用和句子结构组成进行过去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忽略了英语运用的实际环境,只注重语法使用的正确性以及意思表达的完整性。第二,当英语教学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时,有立刻纠正的习惯,不会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而事实上,教师应当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明确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处理和完善。

3整合应用语言学与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基于应用语言学理论的英语教学方法设计

(1)规划英语学习方案。我国英语教学基本上都在课堂内完成,而课堂时间有限,因此,为了强国英语课堂学习的学习效果,学生就应当针对英语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方案规划,在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的基础上,对学习任务进行划分,将其分割成课内任务和课外任务两部门。教师通过对考试任务和教学目标的确认,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和教育,确保英语教学质量以及应用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优化英语教学体系。

(2)组织和开展英语实践性教学活动。有很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所有英语学习者的共同目标。应用语言学中有一个原则就是以学生的具体需求为基础,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例如,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佳,就应当对其强化口语的培训力度,使学生养成“口说英语”的习惯。另外,实现应用语言学的有效教学还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等多媒体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多参加英语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技巧应用能力。

应用语言学指导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应用语言学对英语教学有指导作用。加强应用语言学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指导英语教学,深化英语教育改革和创新。英语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语教学改革过程总,所有的英语教师都应当不断加大应用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力度,积极有效的将应用语言学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其理论知识的探究力度,总结英语教学经验,并完善应用语言学教学体系。

(2)激发英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巨大潜能。激发英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巨大潜能,使其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现代化进程。要想应用语言学发挥出巨大作用就必须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组织讨论小组,使所有的英语教师都在熟知应用语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学的研究工作,使其适应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在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英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激发英语教师的巨大潜能不但是现代化教学对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英语能力的重要前提。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规划者,对应用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作为研究主体切实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协调工作,使应用语言学发展更好的适应时代要求。

(3)加大对英语说、写能力的培养力度。英语说、写能力的培养与应用语言学的学习密切相关,也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交流机会越来越多,以往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够适应英语教学的发展要求了,因此,英语说、写能力的培养和加强是提高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有效保障,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国际型交际人才。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对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力度。

(4)结合具体的教学现状进行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学改革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现状进行英语教育改革,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探究态度的培养。另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着重强调对学生创意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总而言之,应用语言学与高校英语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应用语言学是一项巨大的系统性研究工程,具有复杂、灵活等特点,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应用语言学的潜在力量,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

[1]周慧慧.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

[2]李素素.浅谈应用语言学对英语教育的意义[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

[3]房明远.外语教学中应用语言学的应用[J].教改聚焦,2012

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摘 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通过使用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关键词] 语言 交际当你面对与他人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时候;当你需要拒绝他人无理请求的时候;当你调解纠纷,化干戈为玉帛的时候;当你想要说服别人同意你观点的时候;……有一样东西能为你实现目标,那便是------语言。现实中,语言存在于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中,说明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不会说话人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与动物无异。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虽然人类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其它如文字、手势、表情等也都能实现交际的任务,也是交际工具,但它们与语言相比重要性就要差多了。根本上说人类各种辅助性交际工具,都是在语言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语言基础,这些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他交际工具,可以说是语言的补充,是用来辅助语言交际的。”那么什么是语言?一、语言的概述“按照常人的理解,语言就是说话。”[1]然而这是一个比较狭隘的定义。语言不是说话,也不是所说的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身不等于语言。“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生产出来的‘产品’”。 (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二)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三)语言的特性:社会性、全民性、符号性。(四)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恩格斯语。(五)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是缓慢的、渐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成分发展中的一致性,语言成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学者曹志希、何玲梅认为“语言具有无限的表达和理解功能 主要原因之一是 ,与其它文际形式相比 ,它最具有系统化的特征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之最惊人的特点是它能够帮助编造或理解以前从未有过的句子。” [3]二、语言与交际的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有的人在竞争中失败,有的人在合作中成功,这其中奥妙何在?生意场上有“金口玉言”,“ 利言攸先”之说;政治场上有“领导过问了”,“ 一言定升迁”之说;文化界有“点睛之笔”,“破题之语”,生活中常有生死荣辱系于一言之说。可见,在现代交际中,能否成功运用语言的影响力,实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 在社会上,人们的能力有高有低,快速了解他们,不妨看看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现是说话的艺术,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通过成功的口才这一媒介,不熟识的人可以熟识起来,长期形成的隔阂可以消失,甚至单位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时也可以通过它得到解决,若是语言运用不当,也可能交际失败,甚至损害自身的形象。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不仅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唐诗宋词等等所代表的辉煌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口才与交际艺术上也是世界上高度发达,首屈一指的,历史上,孔子运用口语艺术开展教育;苏秦以雄辩之才挂起六国相印;张仪四处游说建功立业;范睢说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联吴抗曹,舌战群儒……到了近代和现代,也出了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闻一多等等许多能言善讲的大师巨擘。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跟那些有知识且具有口才的人交谈,比喝了壶酒更令人兴奋,比听交响乐更能振奋精神,良好的话语可以带给人愉悦和欢畅,帮助你增加知识和修养,激发你的创造力,也可以增进人们感情的融洽。 语言的运用能力确实是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能的至要途径,确实是我们驾驭生活、改善人生、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通观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把口才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如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西塞罗,是一们雄辩家,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美国总统林肯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口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用口语表示思想感情的一种巧妙的形式,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懂得相处之道的人,他不会勉强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观点,而巧妙地引导他人到自己的思想上来,那些善于用口语准确、贴切、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人、办事往往圆满,反之,不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最后自己也会陷入困境。 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4],人才也许不是口才家,但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口才是现代智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思维敏捷、能言善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一个善于说话的人,首先必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深刻认识事物,只有这样,说出话来才能一针见血,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次,还必须有严密的思维能力,懂得怎样分析,判断和推理,说出话来才能滴水不漏,有条有理,最后,还必须有流畅的表达能力,间接来说,知识渊博,话才能说的生动通顺,正因为口才具有综合能力的特征。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交际相互影响,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其表现在:第一、交际中用语言打破尴尬美国前总统里根第一次访问加拿大的时候,遭到了反美的人群示威反对,他的演说不得不时时中断,让陪同的加拿大总理觉得很难堪。 可是,面对如此难堪的场面,一向幽默的里根总统却仍是一脸的轻松,他满面笑容的说:“这种事在美国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第二、交际中用语言捍卫尊严周恩来总理接待记者来访。一美国记者发觉总理拥有一支派克钢笔。便问:“请问总理阁下,连您也拥有一支派克钢笔,是否说明中国人都喜欢我们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一听,顺手拿起派克钢笔,意味深长地笑了一笑:“ 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做纪念的,他说这是抗美战争的战利品。它让我们想起那并肩战斗的年代。这样,我便有了一支贵国的钢笔。” 第三、“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人类的生活、劳动、社会斗争、人际关系协调、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授等等,都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要解体。 第四、“语言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无论什么阶级、阶层、团体,语言同样地为之服务。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会发生变异,出现种种社会方言。 第五、“个体学习和运用语言均受到社会的制约。”其一,人离开社会无法掌握语言;其二,人生长在不同的社会就能掌握不同的语言;其三,个人使用语言必然打上特定社会的烙印。第六、“语言依赖社会而存在。”其一,不同的社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其二,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如果消亡,语言也随之消亡。[2]我认为,交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交际。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际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那么如何有效的运用我们的语言来达到良好的交际,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语言与交际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参考文献] [1]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3]曹志希 何玲梅.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6 期 总第90 期[4]杨茂平.感悟生活:帮你能说会道.九州出版社,2008年10月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二语词汇习得策略 [摘 要]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 Wilkins (1972) 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这就说明了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策略并应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正确的习得方法和策略学习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 关键字: 二语词汇习得 词汇习得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Abstract Vocabulary is the basic unit of a langu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Famous linguistics D. A. Wilkins said,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Lewis, 1993:16).” It speaks volum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applie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the learners should choose the proper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acquisition effect.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Introduction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population of the internet, English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tool for absorbing and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As we all know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noticed-ques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Vocabulary” appears in the area of linguists’ study. Nowadays, researchers still can not give a complete and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vocabulary. Since 1970s,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point and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area. These researches aim to discuss the efficiency vocabulary memory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memory skills and vocabulary levels. The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become popular among the researchers. Wenden &Rubin (1987), O’Malley& Chamot (1990) refer to the content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Rubin (1987) and Oxford (1990) classify the memory strategy to the direct cognitive strategies. Especially, CohenAphek (1981), Porte (1988), O’Malley (1990), Vann (90), Cohen (1990), etc made a basic searching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word, there are various opinions i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Firstly, it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econdly, what does it mean to “acquire” a word? This paper mainly aims to the detail analysi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ree aspects: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or Affective Strategy. Especially, it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the context and rending to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acquisition. It includes the mother tongue, age, language contact,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dentity degree,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ise the awareness of English learner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can not be neglected, and each strategies is deeply rooted in its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study, the paper tries to draw the learner’s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i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using the vocabulary in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quisition efficiency, some strategies put into practice are introduced. The first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ome basic concepts of vocabulary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the second part tells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the third part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presents the factors and differences influencing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fourth part is detailed discussion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Literature review 1.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As the first time, when we go to school and our English teacher will tell us that vocabula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learning English. After several years, we understand words gradually, especially when we study in high school. If we know a little about vocabulary, we may have poor English. That is because th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how the necessary of learning vocabulary. Many researchers agree that lexis is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structure, because it is using wrong words and not wrong grammar that usually breaks down communication. Mistakes in lexis much more ofte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and may be less generously tolerated outside classroom than mistakes in syntax. (Carter, 1987). As Stephen Krashen remarked, “When students travel, they don’t carry grammar books, they carry dictionaries. A significant role of vocabulary in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was first stated by Stephen Krashen in The Natural Approach (1985): “Vocabulary is basic for communication. If acquirers do not recognize the meaning of the key words used by those who address them they will be un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Words are basic tool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y determine the main part of people’s life-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associations with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at people live in. The larger one’s vocabulary, the easier it is to express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real communication, correctly and idiomatically used vocabulary can even decrease some structural inaccuracy and grammar errors. (Zhang Jiying, 2002). So learners should enrich and expand their knowledge of words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a foreign language. 2.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Knowing a word is not a simple phenomenon. In fact, it is quite complex and goes far beyond the word’s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Zhang Jiying, 2002). Richards (1976) think knowing a word means also knowing the frequency of words and their likely collocates; being aware of the functional and situation limitations that apply; knowledge of the “syntactic behavior”; derivational forms and word class; associative and connotative knowledge; semantic value-breaking down words into minimal units as with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e Katz&Fodor1963or Leech1974); knowing the other (possible) meaning associated. Nagy and Scott (2000) identify several dimensions that describe the complexity of what it means to know a word. First, word knowledge is incremental, which means that readers need to have many exposures to a word in different contexts before they “know” it. Second, word knowledge is multidimensional. This is because many words have multiple meanings and serv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ifferent function in different sentences, texts, and even conversations. Third, word knowledge is interrelated in that knowledge of one word connects knowledge of other words. What all of this means is that “knowing” a word is a matter of degree rather than an all-or-nothing proposition (Beck&Mckeown, 1991; Nagy&Scott, 2000). The degree of knowing a word are reflected in the precision with which we use a word, how quickly we understand a word, and how well we understand and use words in different modes and different purpose. The memory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social strategy and metacognitve strategy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affective strategy and compensative strategy.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o provide som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strategy. However,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ome microcosmic strategy. As a matter of fact,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hould combine the contex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hasn’t mentioned that cultur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and the acquiring resul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Bibliography [1] . Chamot.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In A. L. Wenden & J. 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1987. [2] Cater. R. and M. McCarthy.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1987. [3] Nation, L. S.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New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4] O’Malley, J.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2-15. [5] 陈桦,张益芳.中国儿童英语词汇记忆策略探究[J].外语学刊,2001(4). [11]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12] 徐德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 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3]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 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水平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5] 张纪英.英语词汇学教学与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6] 朱厚敏.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自己从网上转帖和编辑了下,总结了包括语言学、语用学、翻译、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测试、教学法等方向的参考书籍 社会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许余龙 2000 语义学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王 寅 2001 国俗语义研究 上海外教 吴友富 1999 当代西方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俞如珍 2000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美国新修辞学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外教 李自俭 1999 现代修辞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1 辞格与词汇 上海外教 李国南 2001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 上海外教 张美芳 2001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黄国文 2001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现代语言学丛书 上海外教 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语言问题探索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生成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徐烈炯 2000 美国语言学简史 上海外教 赵世开 1999 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 上海外教 缪锦安 2000 应用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涌泉 2000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外教 胡壮麟 2000 神经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上海外教 冯志伟 1996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上海外教 戚雨村 2000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 上海外教 程雨民 1998 模糊语言学 上海外教 伍铁平 2000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教 赵世开 2000 语言共性论 上海外教 程 工 2000 语义学教程 上海外教 李福印 2000 教学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辰诞 2000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外教 丁言仁 2001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 上海外教 徐 强 200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赵艳芳 2001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教 何兆熊 2000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外教 金立鑫 2000 英语词汇学研究 上海外教 汪榕培 2000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外教 彭宣维 2000 隐喻学研究 上海外教 束定芳 200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 上海外教 Selinger 2000 话语与文学 上海外教 Cook 2000 客观语言测试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口语语法 上海外教 Brazil 2000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实用文体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应用语言学的原理与实践 上海外教 Cook 2000 英语教学史 上海外教 Howatt 2000 语言教学交际法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料库、检索与搭配 上海外教 Sindair 2000 语言测试实践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测试要略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面面观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习认知法 上海外教 Skehan 2000 语言与理解 上海外教 Brown 2000 文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Carter 2000 交际法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Johnson 2000 模糊语言 上海外教 Channell 2000 习语与习语特征 上海外教 Fernando 2000 语篇中的词汇模式 上海外教 Hoey 2000 词汇短语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DeCarrio 2000 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 上海外教 Phillipson 2000 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论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英语会话 上海外教 Tzri 2000 语用学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第二语言习得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Scovel 2000 社会语言学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隐喻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外教 Low 2001 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 上海外教 Connor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文化因素 上海外教 Hinkel 2001 语言课程评估: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Lynch 2001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Hornberger 2001 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Nunan 2001 语言的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 上海外教 Odlin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 上海外教 Chamot 2001 体裁分析:学术与科研英语 上海外教 Swales 2001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上海外教 Huckin 2001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 上海外教 Lefevere 2001 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Hatim 2001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上海外教 Nord 2001 语用学与翻译 上海外教 Hickey 2001 翻译问题探讨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 上海外教 Wilss 2001 翻译教程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上海外教 Steiner 2001 语篇与译者 上海外教 Mason 2001 翻译研究:综合法 上海外教 Hornby 2001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 上海外教 Toury 2001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上海外教 Nida 2001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外教 王克非 2000 比较与翻译 上海外教 汪榕培 1997 翻译论丛 上海外教 耿龙明 1998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穆 雷 2000 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外教 傅仲选 2000 语言、文化与翻译 上海外教 奈达 2000 译介学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顾嘉祖 2000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 上海外教 陈福康 2000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 外研社 范文芳 2001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外研社 文秋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 外研社 程琪龙 2001 语言与语言学:实用手册 外研社 语用与认识--关联理论研究 外研社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外研社 蒋祖康 2000 理论文体学 外研社 胡壮麟 2000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外研社 高一虹 1999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 外研社 刘润清 1991 语言的符号性 外研社 丁尔苏 2000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外研社 毕继万 2000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外研社 胡文仲 2000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外研社 平 洪 2000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外研社 胡文仲 1999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 外研社 刘光准 1999 语言与文化论文集 外研社 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外研社 中国辞书学文集 外研社 2000 汉英篇章对比研究 外研社 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外研社 文化与交际 外研社 许国璋先生纪念文集 外研社 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外研社 语言与文化 外研社 邓炎昌 2001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外研社 田惠刚 1998 中国语言学的现状与展望 外研社 许嘉璐 1998 语言要略 外研社 方 立 1999 语言学方法论 外研社 桂诗春 1998 西方语言学流派 外研社 刘润清 1999 文化与语言 外研社 王福祥 2000 许国璋论语言 外研社 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研社 胡壮麟 2000 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 外研社 语言学教程 外研社 2000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外研社 Sapir 2001 普通语言学教程 外研社 Saussure 2001 语言论 外研社 Bloomfiefd 2001 语言学综览 外研社 Aronoff 2001 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外研社 Beaugrande 2001 吉姆林英语语音教程 外研社 Cruttenden 2001 音系学通解 外研社 Gussenhouen 2001 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模式 外研社 Chen 2001 优选论 外研社 kaqer 2001 汉语形态学:语言认知研究法 外研社 Packard 2001 转换生成语法导论:从原则和参数到最简方案 外研社 Ouhalla 2001 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外研社 Ballin 2001 乔姆斯基:思想与理想 外研社 Smith 2001 语言知识及其本质、来源和使用 外研社 Chomsky 2001 当代语义理论指南 外研社 Lappin 2001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外研社 Sperber 2001 语用学引论 外研社 May 2001 语用学 外研社 Leuinsou 2001 言辞用法研究 外研社 Grice 2001 如何以言行事 外研社 Austin 2001 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 外研社 Searle 2001 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 外研社 Searle 2001 言语的萌发:语言起源与进化 外研社 Aitchison 2001 语言学简史 外研社 Robins 2001 英语学习词典史 外研社 Cowie 2001 现代词典学入门 外研社 Bejoint 2001 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 外研社 Leech 2001 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Leech 2001 人类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Foley 2001 英语:全球通用语 外研社 Crystal 2001 社会语言学通览 外研社 Coulmas 2001 认知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Schmid 2001 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 外研社 Taylor 2001 英语的衔接 外研社 Halliday 2001 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 外研社 Halliday 2001 英语的功能分析:韩礼德模式 外研社 Bloor 2001 历史语言学导论 外研社 Lehmamm 2001 英语史:从古代英语到标准英语 外研社 Baugh 2001 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 外研社 Bell 2001 儿童语言发展引论 外研社 Cohen 2001 语言学习与运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索 外研社 James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 外研社 Nunan 2001 第二语言课堂反思性教学 外研社 Richards 2001 ESL/EFL英语课堂上的学习风格 外研社 Reid 2001 语言学习与教学的原则 外研社 Brown 2001 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 外研社 Broen 2001 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 外研社 Hatch 2001 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 外研社 Brown 2001 外语学习与教学论 外研社 Johnson 2001 语言测试词典 外研社 Dauies 2001 语言测试指南:发展、评估与研究 外研社 Henning 2001 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测试研究的接口 外研社 Bachman 2001 评估与测试:研究综述 外研社 Wood 2001 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外研社 Wray 2001 用语料库研究语言 外研社 Thomas 2001 语法化学说 外研社 Hopper 2001 剑桥语言百科全书 外研社 Crystal 2001 应用语言学百科辞典:语言教学手册 外研社 Johnson 2001

语言学英语毕业论文选题有哪些

教学文学方面都可以

毕业 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而论文的题目确定工作则是毕业论文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析 广告 翻译中的 文化 顺应处理 2.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 3.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4.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5.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6.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 7.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8.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 9.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 10.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1.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12.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 13.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 14.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15.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16.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 17.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 18.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 方法 19.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 20. 电子词典与 英语学习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英语习语与 ____ 2.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 3.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 4.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 5.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 英语 作文 中错误的对比研究 6.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7.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 8.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 9.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 10.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 11.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 12. 中西 思维方式 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 13.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 14.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 15.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 16. 从广告语言看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17.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 18.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19. 以Of Study(《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浅析译者主体性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广告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 2. 利用美剧进行 英语听力 自主学习 3. 大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研究 4.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 5.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6.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 7.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 8.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 企业文化 :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9. 运用写长法促进 英语写作 能力的提高 10.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 11.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 12.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3.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 14.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 15.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差异 16.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英语学习状况调查 17.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 18.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 20.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 21.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 22. 从"老友记"中看合作原则在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语中的应用 23. 浅论美国文化与美语词汇 24. 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 25. 一个被忽视的“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四) 1.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文化研究 2. 中国英语热的真相——文化帝国主义 3.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 4. 论民族中心主义与美国媒体近年来涉华报道 5. 从弗大枪击案看美国的枪支问题 6.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与比夫的父子关系 7.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 8.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 9.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10.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 11.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12. 汉语对英语写作词汇的负迁移作用 13.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 14.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15.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6.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 17.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 18.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 歇后语 翻译中的应用 19.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 20.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 猜你喜欢: 1. 英语系文化类毕业论文 2.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4.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5.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参考大全

毕业 时期,英语专业论文写作成为热门,面对导师的严格要求,要想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拟定 一个优秀的英语专业论文题目必不可少。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英语专业优秀论文题目_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英语教学法论文题目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英语本科论文题目

1、汉语对 英语写作 词汇的负迁移作用

2、《美国悲剧》的消费 文化 分析

3、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

4、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5、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

6、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

7、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 歇后语 翻译中的应用

8、《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

9、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

10、 广告 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

11、利用美剧进行 英语听力 自主学习

12、大学生 英语口语 学习动机研究

13、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

14、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15、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

16、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

17、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 企业文化 :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

18、运用写长法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19、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

20、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

21、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22、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

23、中美家庭文化比较

24、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的差异

25、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 英语学习 状况调查

26、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

27、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28、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

29、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

30、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

31、从"老友记"中看合作原则在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语中的应用

32、浅论美国文化与美语词汇 98 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

33、一个被忽视的“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

34、从文化的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35、英语娱乐新闻的文体特点

36、自然主义视野中《儿子与情人》主人公保罗的性格分析

37、美国价值观对《老友记》中主要角色的影响

38、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

39、广告双关语的作用

40、中美交流思维模式的差异

41、浅析《灶神之妻》中的多元文化主义

42、合作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43、透过“超女现象” 反思 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的影响

44、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45、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46、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47、中西方文化差异点滴

48、中西方送礼与受礼文化之差异

49、中西方思维差异与写作风格对比分析

50、中西方企业理财环境的差异分析

51、中西方广告创意水平差异刍议

52、中西方管理者收购差异及其在中国实施的建议

53、中西方古代哲学思维的差异及对音乐的影响

54、中西方古代对天体变速运动的认识差异

55、试论中西文化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

56、求职网络的性别差异:以失业群体为例---兼论社会资本的中西差

57、浅议中西古典园林的起源及差异

58、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59、浅谈中西绘画的差异

60、中西选举制度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优秀 商务英语 本科论文题目

1、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2、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3、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国际商务谈判中应注意的文化因素

5、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

6、试论普通英语与商务英语的差异

7、商务谈判中的语言艺术

8、试论文化因素对商务活动的作用

9、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10、从文化视角比较中英文广告语言

11、国际商务英语信函话语分析

12、经贸英语的语言特点

13、浅论经贸英语的文体风格

14、经贸英语的语体特点与翻译

15、英语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

16、经贸英语在中国加入WTO后的新趋势

17、商务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18、浅谈如何有效学习经贸英语词汇

19、文化习俗与跨文化交际学对经贸英语学习的影响

20、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1、试论文化导入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2、中英文广告传播之语言特色及跨文化问题

23、商品译文的品牌形象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24、试论商务英语写作的简洁礼貌原则及写作技巧

25、现代商务英语书信的写作风格和语法特点

26、从修辞方面浅探商务英语的语言特色

27、商务英语书面语篇词汇特点分析

28、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

29、商务英语函电的文本特征

30、经贸英语合同的语言特色

31、商务合同英语的文体特征分析

32、经贸英语信函话语基调分析

33、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34、试谈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35、文化差异对经贸英语翻译的影响

36、经贸英汉互译中的矛盾与对策

37、经贸英语词汇特点与翻译

38、根据词义和逻辑关系谈涉外经济合同的翻译

39、商业 英文书信 所使用的 词语分类 浅析

40、一些普通词汇在经贸英语中的特殊意义及翻译

41、常用名词在经贸英语中的语义变化特征

42、浅谈经贸英语会话中的言语交际技巧

43、论国际经贸活动的语言交际技巧

44、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体系研究

45、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46、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47、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48、关于网络广告英语与报刊杂志广告英语词汇比较

49、商号、商标、公司名称等的翻译?

50、商标名称的美学特征及汉语商标名称的翻译

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3、“微时代”下的军事 医学英语 微课教学研究

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

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 散文 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

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

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

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

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 句子 形态的差异及启示

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

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

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

21、新课改下高校 教育 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

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

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

28、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

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 方法 的应用策略研究

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

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探索与应对

33、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初探

34、西北地区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浅见

35、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36、试析模块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英语词汇增长路线图理论研究

38、语法及语法教学: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变——D.拉森-弗里曼的语法观及语法教学刍议

39、周作人的直译观及其嬗变

40、新教学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分析

41、论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转变

42、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4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警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44、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45、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英文电影片名中译

46、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7、论《论语》英译中的语用充实

48、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49、英美影视作品中“神翻译”的定义及方法探析

50、电影片名翻译的跨文化解读

51、“讨论”与“演讲”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52、单词 配对 法对双语词汇翻译的影响

53、素质教育视野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开发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54、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元认知策略

55、语境中语块的加工及其影响因素——以中级汉语学习者为例

56、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管见

5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58、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59、平行文本视域下的企业简介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60、文化差异的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英语专业优秀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英语专业优秀论文题目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方向的论文题目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2021英语专业各方向论文题目

★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整理

★ 英语专业不同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

1、中西人名文化对比: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 culture

2、近代英美关系及其文化基础:Modern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ir cultural foundation

3、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Research on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i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4、中英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及对比: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5、中英恭维语对比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liments

6、中英广告中语言使用对比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us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dvertisements

7、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Color word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8、中英亲属词的文化内涵分析: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kinship words

9、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比较:A comparison of speech act strategy choi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equests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