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种子杂志的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种子杂志的影响因子

现在的名字叫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植物生理学其目的在于认识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转化和生长发育等的规律与机理、调节与控制以及植物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包括光合作用、植物代谢、植物呼吸、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矿质营养、植物体内运输、生长与发育、抗逆性和植物运动等研究内容。定义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意义 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也可看作普通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植物的基本组成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和核酸以及它们的代谢都与其他生物(动物、微生物)大同小异。但是,植物本身又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如:①能利用太阳能 ,用来自空气中的 CO2和土壤中的水及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因而是现代地球上几乎一切有机物的原初生产者。②植物扎根在土中营固定式生活,趋利避害的余地很小,必须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演化出对不良环境的耐性与抗性。③植物的生长没有定限,虽然部分组织或细胞死亡,仍可以再生或更新,不断地生长。④植物的体细胞具全能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体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就可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因此植物生理学在实践上、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简史 产生 植物生理学的起源一般都追溯到16世纪荷兰人范埃尔蒙的实验。他把一条柳枝栽在盆中,每天浇水,5年以后柳枝增重30倍,而盆中土的重量减少甚微,因此他认为植物的物质来源不是土而是水。这是第一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理现象。到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英国的J·普里斯特利,荷兰的J·英恩豪斯等人陆续发现了光合作用的主要环节,证明绿色植物能在光下将空气中的CO2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O2。意大利人M·马尔皮基,英国S·黑尔斯,法国J·B·布森戈,德国J·von·李比希,英国C·R·达尔文等人分别发现或阐明了植物中的物质运输、水分吸收与蒸腾、氮素营养、矿质吸收、植物的感应性和运动等现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1800年,瑞士的J·塞内比埃撰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植物生理学》。走向微观 19世纪后期德国的J·von·萨克斯首先开设了植物生理学专门课程。在他和他的学生们努力下,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由于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和普通生理学的进展以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兴起,使植物生理学深入到细胞水平。30~40年代进入细胞器水平,如以离体的线粒体、叶绿体来分析呼吸和光合等作用的机理,50年代以后,更深入到大分子的组合,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离体酶系的作用,以至电子传递系统机理等纵深方面,跨入分子水平或亚分子水平,成为分子生物学的一个方面。就研究的时间尺度而论,从范埃尔蒙实验的5年缩短到几天,几小时,甚至缩短到秒级,毫秒(10-3秒)级,微秒(10-6秒)级,纳秒(10-9秒)级甚至皮秒(10-12秒)级了。走向宏观 植物生理学发展的另一端是走向宏观。由对植物个体,扩展到群体、群落的研究。因为无论是在人为的农田或自然界中,植物都是聚集在一起,很少单株生存;农业生产也常是以土地面积为单位,而不是按单株来计算产量。因此必须注意群体的结构和活动;植物体与外界环境及其他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通风透光、土壤水肥供应情况以及共生和互斥的现象和机理。这样植物生理学就与生态学接壤,并发展出了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生态生理学这两门分支学科。定量及模拟阶段 近代植物生理学家的研究工作,已部分进入定量的阶段,在引入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后,开始了对植物生理活动的数学模拟。因为植物几乎是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唯一成员,所以在探讨生命起源、开发能源、宇宙航行、地球外生命以及仿生模拟等问题时,植物生理学也是必不可缺的。最早记录 远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涉及植物生理活动的关于农业耕耘施肥的记述。其后在《氾胜之书》(约公元前100),《齐民要术》(533~544),《天工开物》(1637)等专著中更有许多阐述。明末《天工开物》的著者宋应星(1587~1660)在与范埃尔蒙差不多同时所著的《论气》一书中曾说:“气从地下催腾一粒,种性小者为蓬,大者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几何?其余皆气所化也。”已明确指出了植物利用空气来生长。在中国的发展史 中国比较系统的实验性植物生理学是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20年代初,钱崇澍、张珽留学回国后,开始讲授植物生理学;李继侗1927年起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罗宗洛自1931年起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研究院,汤佩松自1933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农业研究所等处建立了植物生理实验室。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常为国外文献所引用。他们所教育的第一、二代学生,是国内本学科的主力。30~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和战后国内的动乱,各大学及研究所颠沛流离,植物生理学亦与其他科学一样未得充分发展,专业队伍总共不过30人。1949年以后,植物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在有关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里,都程度不等地开展了工作,尤其是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有重要意义的结果。目在中国设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各大地区的植物研究所及各高等院校中,设有植物生理学研究室(组)或教研室(组);农林等部门设立了作物生理研究室(组)。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自1963年成立后,已召开过4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并出版了论文集。许多省、市、自治区陆续成立了地方性植物生理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了《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两刊物,北京植物生理学会主办有不定期刊物《植物生理生化进展》。学科内容 现代植物生理学研究一般分为以下10个方面。光合作用①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特殊功能。它们有光合色素,能吸收太阳光。色素在受激发后发生电荷分离,电子经过一系列的载体传递后,引起氧化还原反应:在一端分解水分子,放出氧气;另一端还原辅酶Ⅱ,同时造成质子(氢离子)转移,形成叶绿体中类囊体膜内外的电位差和氢离子浓度差,推动腺苷三磷酸(ATP)的合成。这样 ,将光能转变成还原辅酶Ⅱ与ATP中的化学能,最后经过一系列的酶反应,把从空气中吸入的CO2固定并还原成碳水化合物。[2] 植物代谢②植物代谢。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合成代谢——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比较简单的有机物通过一系列酶反应,组成更复杂的包括大分子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酶、纤维素等,构成植物身体的组成部分;或贮存物如淀粉、蔗糖、油脂,以供其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另一方面是分解代谢——把大分子的物质水解(或磷酸解)成为简单的糖磷酯 ,再经过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ATP和还原的辅酶(NADH或NADPH)。植物呼吸③植物呼吸。同动物一样,植物也进行呼吸,但没有像鳃、肺那样专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器官。分解代谢所形成的还原的辅酶或几种简单的有机酸,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呼吸链),最后把吸入的氧气还原成水。电子传递和末端氧化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电子传递同时偶联着ATP的形成,供应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呼吸作用(respiration)是氧化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异化作用(disassimilation) 。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指生活细胞利用分子氧将体内的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 形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一般指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分子内部的氧,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植物水分生理④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的生活需要大量的水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和代谢过程,绝大部分是在阳光照射下,气孔(器)开放、进行光合作用时,从叶面蒸发出去的。陆生植物适应于蒸腾作用对水分的需求,演化出各种结构。由发达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通过木质部的导管或管胞输送到地上部的叶和其他器官。进入大气时所经过的气孔能控制水分的散失。在干旱地区的植物,更有减少蒸腾的特殊构造和代谢方式。植物矿质营养⑤植物矿质营养。除CO2和水外,植物还需要多种化学元素。需要量较大的氮(N)、磷(P)、钾(K),是农业上常需以肥料形式施加的元素。需要量次之的为钙(Ca)、硫(S)、镁(Mg)、铁(Fe),是构成植物体内生活物质包括某些酶的必要成分。此外还需一些微量元素,如锰(Mn)、锌(Zn)、硼(B)、铜(Cu)、钼(Mo)等。植物体内运输⑥植物体内运输。植物没有血液循环系统,但制造有机物质的光合器官(叶子)位于地上,吸收土壤中无机养料和水分的根系处于地下,生殖器官(花、种子、果实)等则要从两者取得营养物质的供应。适应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和各种器官之间物质运输的需要,植物演化出两种特殊的通道,即主要输送水和溶于其中的矿质元素的木质部,和主要输送有机物的韧皮部中的筛管。生长与发育⑦生长与发育。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膨大,发育是通过细胞的分化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季节性。在寒、暖、雨、旱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的植物常有休眠期。种子多在冬季或旱季到来之前形成,在休眠状态下度过不良环境。从营养生长(叶、茎、根的生长)向生殖生长(分化花芽、开花、结实)转化的过程常与自然环境的年度变化相偶合。植物有一系列感受环境变化的机制,光周期现象是其中之一。植物的细胞具有很大的全能性,身体许多部分的细胞,离体后在人工培养基中,都可以脱分化而长成愈伤组织。在适当的情况下,又可以再分化,形成根、茎、叶等器官以至长成完整的植株。植物激素⑧植物激素。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各器官间的生理活动,除随营养物的供求关系相互制约以外,大都是通过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来相互调节和控制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植物激素,它们在某些部位形成,转移到另一些部位起作用。如最先发现的生长素就是在生长顶端形成,促进下面的细胞伸长。随后相继发现许多其他激素,如脱落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除去通过化学物质而调节控制之外,植物中也能有迅速的物理的信息传导,如电位的变化。抗逆性⑨抗逆性。不同植物对不良环境的耐性和抗性的差异很大,有的能在极干旱的条件下生存,有的能抵抗低温。品种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在自然界中,不同生境中植物的分布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们对不良环境的抗御能力决定的。在农业生产上,扩大作物的种植,了解抗逆性的生理机理,有助于采取措施以提高抗逆性,或为育种工作中抗逆品种的筛选提供生理指标。植物运动⑩植物运动。生活在水中的低等植物,有些具有特殊器官如鞭毛,可以游泳,作趋光运动。陆生植物虽然着生位置固定,却并非完全不能运动。根有向地(重力)性,叶子有向光性,是通过生长来运动,称为生长运动。有些植物能做机械运动,如睡莲的花昼开夜合;合欢的复叶晚间闭拢;含羞草和食虫植物猪笼草等,动作更为迅速。

其实植物生理领域最顶级的是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好像去年还是今年改名称为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了) 影响因子:2004年、2005年、2006年剩下的就是plant Physiology 和plant Cell 这两个了。如果你能在Annual Review上写篇综述,那么基本上就能评上院士了。在后两者上发文章....那是我们这里比较好的毕业要求...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果树(林木)种质资源与种质创新、无病苗木繁育、有机农业、科技发展与科技战略学术研究1、“果树资源性状鉴定及优异种质筛选”(农业部重大项目)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2、“四川省柑桔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研究”(四川省攻关项目)获199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3、“重庆市柑桔良种无病毒苗木繁育”(重庆市攻关项目)获1996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4、“柑桔几种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业部重点项目)获1997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5、“四川省柑桔主要病害防治研究”(四川省攻关项目)获199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果树LEAFY同源基因功能及其提早木本植物开花的研究(参加)。 已于2003年12月结题。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珠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主要参加,排名第三)。获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8、“科技信息远程联机系统”(广西区攻关项目)获1996-1997年度广西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厅局级)(第四名)。9、“广西科技信息网广西情报所节点建设”(广西区重点项目)获1998-1999年度广西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厅局级)(第三名)。10、“广西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广西区软科学项目)荣获2000年度广西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三名)11、“柑桔碎叶病毒对八种不同来源枳砧锦橙的反应及脱毒研究”获1999年度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第一名)。12、“柑桔病毒病和类似病毒病害发生与分布鉴定和无病毒良种库的建立”(农业部攻关项目)1999年通过农业部鉴定,99农科果(050)号(第五名)。13、“非营利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广西区软科学项目)通过广西区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桂科鉴字[2001]第011号,成果登记号:200155009(排名第五)14、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恭城县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的试点示范(主要参加),于2004年12月通过验收鉴定。15、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长江流域优质柑桔新品种选育(主要参加),通过验收鉴定16、广西区基础研究项目:荔枝优变新株系特有性状分子标记及早期选择(主要参加,排名第三),通过验收结题。17、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主持),2006年2月通过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18、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科技需求研究(第三),2006年1月通过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19、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和撰写工作,该纲要已通过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桂政发[2006]21号)发布20、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5-2010)(副组长),已通过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21、广西大学基金:钼与杨梅植株生长和根瘤固氮关系的研究(主持),已于2007年4月结题验收。2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杨梅根瘤高效固氮快生型菌株筛选及其固氮基因的分离(协助主持,排名第二),已结题验收。在研的国家及省部级主要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杨梅根瘤及其弗兰克氏菌与重金属铅相互作用研究(主持)。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芒果I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优良单株早期鉴定研究(主持)。3、广西农科院重点项目:芒果ISSR分子标记及LEAFY同源基因的时空表达(主持,博士后项目)。4、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香榧的种质改良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协助主持,排名第二)。5、广西软科学项目:未来几年广西产业科技发展预测及对策研究(排名第二,副组长)6、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研究(主要参加)。7、广西区软科学项目:广西发展有机农业对策研究(主要参加)。8、广西大学基金:广西大学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主持)。9、广西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芒果开花基因的克隆及其时空表达模式研究(主持)10、广西青年科学基金:利用定向进化的几丁质酶防治水稻重要真菌病的研究(排名第二)11、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日本温敏型核质雄性不育系番茄品种引进(主要参与)12、横向项目:梧州市砂糖桔苗木黄龙病快速检测(主持)论文论著1 张建业, 陈力耕,胡西琴,何新华, “银杏雄株GinNdly全长基因的分离克隆”,细胞生物学杂志,VOL24NO3, 张建业,陈力耕, 胡西琴,何新华, “银杏LEAFY同源基因的分离与克隆”,林业科学,VOL38NO4, 朱建华,彭宏祥,苏伟强,何新华,黄凤珠, “广西龙眼种质资源研究及品种选育”,亚热带植物科学 增刊,VOL31NO77, 唐秀玲,何新华,彭宏祥, 陈成斌, “广西石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资源开发与市场,VOL19NO3, 叶裕惠,廖培来,何新华,陈华,邹荣林,黄宗华,“ 绿色珠江建设方略--珠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杨梅属植物共生结瘤固氮研究进展”,果树学报;VOL19NO05,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 张建业* ,“杨梅根瘤Frankia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VOL28NO6, 何新华 叶裕惠,“重视珠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桂海论丛;VOL17NO6, 何新华著 《柑桔高产栽培技术》, 广西科技出版社, 何新华,刘荣光,吴仁山,欧世金编著 荔枝龙眼芒果低产劣质改造技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11 邹荣林,何新华,杨木成编著. 21世纪可持续农业展望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12 Xinhua He(何新华), Ligeng Chen, Xiqin Hu, Syed Asghar tori. Natural Diversity of Nodular Microsymbionts of Myrica rubra. Plant and Soil, 262(1):229-239(SCI, 影响因子) (MAY)13 Chen Ligeng , He Xinhua(何新华), Hu Xiqin.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itrus Production in . Citrograph,2002, 87(2):8-1014 Hongxiang Peng and Xinhua He(何新华) Lychee ‘Qinzhouhongli’-A New Lychee Cultivar and its Heredity.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ychee,Longan, Rambutan and Other Sapindaceae Plants . Chiang Mai, Thailand, Zhao Xueyuan He Xinhua(何新华) et al Evaluation of Tristeza Tolerance of 45 Citrus Types. Symposium of Twelfth IOCV Conference ,p73-77,New Dehli,India, Nov. 199216 Zhou Changyong He Xinhua(何新华) et al The Occurrence of Satsuma Dwarf Virus in China. Symposium of Twelfth IOCV Conference ,p95-97,New Dehli,India, Nov. 199217 Zhao Xueyuan He Xinhua(何新华) et al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Citrus Virus and Virus-like Diseases in the Mainland of Chon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itrus Symposium,P546-552,Guangzhou,China , 何新华,陈力耕,陈怡. 非豆科木本植物与放线菌共生固氮相关基因研究进 展.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1):110-11419 何新华,陈力耕,何冰,胡西琴. 铅对杨梅幼苗生长的影响。果树学报,2004,21(1):29-3220 何新华,陈力耕,柴春燕,等. 杨梅根瘤Frankia菌的分离和培养特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6):609-61321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 张建业 杨梅根瘤内生菌超微结构及其固氮酶结构基因的研究。果树学报,2003,20(3):206-21022 何新华 陈力耕 胡西琴 杨梅——我国生态重建的优良经济林果。福建热作科技,2002,27(4):42-4323 何新华陈力耕胡西琴张建业杨梅根瘤Frankia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6):659-66324 何新华陈力耕胡西琴杨梅根瘤共生固氮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A]。雷建军主编园艺学进展[C]。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322-32825 何新华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天地,2001(5),-32-3326 何新华 彭宏祥 发展生物信息学 迎接生物经济时代。情报学报,2001增刊,(2001年8 月30日出版),11-1727 何新华等 把握科技信息脉搏 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现代情报,99(10),-15-1828 何新华等 发展庭院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政策天地,99(10),-36-3829 何新华等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发展广西创汇农业。广西农村经济,99(2),38-4030 何新华等 进一步推进广西创汇农业的发展。广西经济,99(1),-30-3231 何新华, 陈力耕, 陈怡. 中国杨梅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果树学报, 2004,21(5): 467-47132 郭长禄 陈力耕 胡西琴 何新华 银杏组织培养及其利用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03,20(5):399-40333 .张建业 陈力耕 胡西琴 何新华. 银杏雄株GinNdly全长基因的分离克隆。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24(3):189-19134 彭宏祥 何新华 大石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5)289-29235 杨木成 何新华等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7),27-2936 阮恒 林瑞铭 何新华 广西科技资源的现状及优化配置。情报杂志,2003,22(4):92-9537 阮恒 林瑞铭 何新华 广西科技资源的现状及优化配置。情报杂志,2003,22(4):92-9538 .阮恒 何新华 林瑞铭等 广西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8):43-4439 李达球何新华 彭宏祥,等广西石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5):20-2440 唐秀玲 何新华 彭宏祥, 等 广西石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3):154-15641 彭宏祥 何新华 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71-7442 阮恒 何新华 林瑞铭 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广西经贸,2003,(4):12-1343 . He, . Chen, S. Asghar and Y. Chen. Red Bayberry(Myrica rubra), a Promising Fruit and Forest Tree in China. Journal of American Pomological Society,2004,58(3):163-168(SCI,影响因子) (July)44 何新华,陈力耕, 郭长禄. 硫和钴在杨梅植株体内的分布及对生长的影响. 园艺学报,2004,31(5):641—64345 何新华, 陈力耕, 陈怡,郭长禄. 中国杨梅资源及利用研究评述. 果树学报, 2004,21(5): 467-47146 何新华,唐志鹏, 孟定金,顾明华. 恭城生态果园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福建果树,2004,(4):38-4047 He Xinhua Li Yangrui Guo Yongze Tang Zhipeng Li Rongbai. Genetic Analysis of 23 Mango Cultivar Collection in Guangxi Province Revealed by ISSR. 分子植物育种,2005, 3(6):829-83448 Syed Asghar, Ligeng Chen, Xinhua He and Yonghua Qin. In Vitro Adventitious Shoot Formation and Organogenesis from Embryonic Axes of Myrica rubra Sieb. and Zucc.,(Red Bayberry). As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05,4(4): 345-349 ( April)49 郭长禄,陈力耕,何新华,Syed Asgar Tori. 银杏幼胚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 园艺学报, 2005,32(1): 105-107 (FEB)50 姜新兵,陈力耕, 何新华. 香榧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 园艺学报,2004,31(5):654—65651 郭长禄,陈力耕,何新华,Syed Asgar Tori, 袁海英. 银杏胚轴、子叶诱导胚状体发生及成苗的研究. 林业科学,2005,41(2):178-18152 郭长禄,陈力耕,何新华,戴正,袁海英. 银杏LEAFY同源基因的时空表达. 遗传,2005,27(2): He Xinhua, Guo Yongze, Li Yangrui, OU Shijin. Assessment of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diversity of mango and its relatives by cpISSR marker.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7,6(2):137-14254 何新华,李峰,潘鸿,潘介春,黄桂香. 广西野生杨梅种质资源初步调查与开发利用.种子,2007,26(2):64-6655 He Xinhua, Li Yangrui, Guo Yongze, OU Shijin, Li Rongbai. Identification of closely related mango cultivars by ISSR. 广西植物,2007,27(1):44-4756 张少华,皇甫伟国,何新华,杨挺,赵健,谢显传.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葱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农药,2006,45(4):263-264,26857 何新华,陈力耕,潘介春,李峰. 钼对杨梅结瘤固氮的影响及在植株体内的分布.中国南方果树,2006(1):8-1058 He Xinhua Li Yangrui Guo Yongze Tang Zhipeng Li Rongbai. Genetic Analysis of 23 Mango Cultivar Collection in Guangxi Province Revealed by ISSR. 分子植物育种,2005, 3(6):829-83459 袁海英,陈力耕,何新华,李素芳.磷脂酶D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园艺学报,2005,32(5):933-93860 谢显传,张少华,王冬生,皇甫伟国,杨挺,何新华.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产品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的残留量.中国农业科学,2005, 38(11):2254-226061 郭长禄,徐仲,戴正,何新华,陈力耕,解秋菊,李艳召.银杏组织培养生产黄酮、类酯研究.生物技术,2006,16(4):91-9362 何新华,潘鸿,佘金彩,郭永泽. 杨梅研究进展.福建果树,2006,(4):16-2363 何新华,梁侠.广西发展杨梅的思考与建议.广西园艺,2006,17(6):8-964 何新华,潘介春,潘鸿,李峰,黄桂香.广西杨梅经济栽培区划研究.中国果业信息,2006,23(10):12-13

plants期刊是中科院一区的文章。

plants是植物学类非常好的期刊了,影响因子在19左右,期刊的出版年份是2015年,算是比较年轻的。

期刊内容分类: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

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

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

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杂志影响因子

大于2。中文杂志影响因子大于2的算高。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

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

影响因子是期刊影响力的一种计算方法,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比如说,某期刊2014年、2015年发文总量是200个,2014年、2015年被2016年被引次数总计100个,那2016年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100÷200=。影响因子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但影响因子的判断也不是绝对客观的。不同专业对应的期刊杂志的影响因子差别很大,综合类的和专业类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别也非常大。

比如说,一个综合类的期刊,因是大类,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影响因子就高;而比较小类的冷僻的专业,因为研究的人本来就少,被引用率就低。

JCR 是基于SCIE的分析型数据库(其SS版本,对应SSCI数据库),是年度的,一年出一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JCR的期刊和SCIE的期刊就没法一一 对应。另,由于计算JCR的数据需要一种期刊的历史数据(这自然需要一定时间段),所以新被收录的期刊一般没有影响因子。这个时间段多长呢?其实不是从收 录时间算的,是从收录的期刊的起始卷期开始算的。例子:A刊和B刊均2008年被收录,但是A刊收录文章从2007年的第1期,B刊收录文章是从2008 年的第1期,这样JCR2009(2010年6月19日发布)就有了A刊的影响因子,但是没有B刊的(因为计算B刊2009年影响因子需要其2007年的 数字)。由于相关数值时按照年度计算的,所以从收录时间看,有的会达3-4年才有影响因子。比如2008年4月开始收录C刊,从2008年第2期(假定是 季刊)开始收录,这样要到2012年6月公布影响因子2011时才会出现C刊的影响因子。这个时间是4年多了。这是SCIE期刊比JCR多的主要原因。还 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引,前面有博文提到,此处不再介绍。通常,JCR的期刊均是SCIE收录的,但一类期刊例外,就是有些期刊被剔除了,但 JCR统计数据完整,所以依然可以看到。

国内的期刊能到及以上就算很高的了。

影响因子:

1、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2、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计算方法: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

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问题一:什么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问题二:什么是期刊影响因子?如何查询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影响因子的查询:1、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of Reports),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 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抑鞅啵科学出版社)。 问题三:什么是影响因子IF 克服了外力的难度系数 问题四:杂志影响因子N/A是什么意思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问题五: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在什么范围比较好 一般越高越好,像SCI就算比较权威的了,影响因子几乎都是一点几的样子,一般期刊能达到一的都很少 问题六:期刊影响因子的简介 计算公式:IF(k)= (nk-1+nk-2) / ( Nk-1+Nk-2)说明:k 为某年, Nk-1+Nk-2 为该刊在前一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nk-1 和nk-2 该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说,某刊在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其2004和2003两年刊载的论文在2005年的被引总数除该刊在2004和2003这两年的载文总数(可引论文)。 问题七:期刊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的区别和作用 两者的统计源不同,定义如下: 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 综合影响因子是以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期刊及引证科技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作研究期刊作为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问题八:核心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什么时候评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plants杂志影响因子

Nature Plants是新增期刊(2015年创刊),影响因子并未发布。不过应该不会低,期杂志自身定位是不低于植物领域老牌杂志The Plant Cell,期待Nature Plants的发展。

the plant journal是中科院植物学1区。

The Plant Journal是由WILEY出版,研究领域为Plant Science,目前在同领域中排名位11,JCR Q1,中科院1区,影响因子。The Plant Journal是一本不错的期刊,领域top期刊,影响因子稳定,今年突破6分,发文量稳中上升,审稿速度快。

the plant journal期刊

收稿范围:

植物学报,生物化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遗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等。

plant journal杂志2015-2018年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这几年影响因子都是5分多,比较稳定,然而6分对它来说始终是一个坎。

期刊的发文量近几年慢慢增加,2018年359篇,2019年433篇,整起来说发文比较稳定。从2019年的统计结果来看,国人在PJ期刊的发文比例为28%,和美国差不多。其中,发表论文篇数较多的国内高校单位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

影响因子很高的,一般都20+,有时候30+.

cancers杂志影响因子

有这个杂志吗?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journal of cancer Journal of Cancer Journal of Cancer

因为有很多权威的癌症全球统计数据呀···搞癌症研究的哪个不得引用这个数据···所以影响因子这么高也不夸张,另:2021年已经508了,刷新认知有没有

因为它是学术性最强的癌症医学杂志,编辑也比较好,文章选择得好,所以被引用多,影响因子高

Cancer medicine杂志是月刊,至2012年开始 Open Access,版面费比较贵 2750刀, 人民币接近20000了。主题主要是肿瘤相关的文章。《Cancer medicine》是一本经过同行评审,开放获取的跨学科期刊,提供有关癌症生物学,临床癌症研究和癌症预防等领域但不限于癌症科学领域的全球生物医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的快速发表。 影响因子在2014年开始获得2分+的起点, 2018年的影响因子是 . 论著的中位引用是2, review的中位引用是4。 这个杂志2018年的引用总数是2192次,2016-2017年的文章总数653篇。 中国大陆的发文共511篇,占比最大。 机构主要包括: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 号称审稿周期平均是个月,看起来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该杂志是接受生信数据挖掘类文章的。 这个杂志就聊到这里,我是老朋友白介素2,下期再见。

elsevier杂志影响因子

JCR最近(2006年)统计的期刊中,化学类影响因子大于6的有:Chem. Rev.(Chemical Reviews) 化学(综述性) 发行者: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 影响因子:

1、百度搜索elsevier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网站,点击进入,如图所示。

2、可以根据提示输入搜索的文章,如图所示。

3、在搜索的列表中找到自己想要查看的文章,点击进入,如图所示。

4、这样在文章信息的下边就可以看到影响因子了。

1、电脑浏览器百度搜索相关网站,在图示位置选择进入。

2、下一步来到其中的主页,需要通过各种条件来查找文章。

3、这个时候如果没问题,就直接点击对应的结果。

4、这样一来会得到相应的信息,即可实现elsevier看影响因子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