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智能仪器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智能仪器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一、利用光电传感器测量振动的原理: 振动过程中,需要测量的参数是振幅、频率以及加速度等,图1示出测试方法的一部分。在图1(a)中,重物2悬挂于弹簧1,光源3发出的光线通过光阑4、镜5反射后投至光电器件6。重物2振动时,镜子5也随着振动,因而引起光电器件6上光通量的变化。图1(b)中,光电传感器带有棱镜5与重物2一起振动。若光电器件6上的光通量增大时,另一光电器件6'上的光通量减少,反之亦然。两光电器件接成桥式电路,因而灵敏度和稳定性较好。在图1(c)中的光电传感器有成对的光栅5与5'。光栅5固定不动,光栅5'随着重物2上下振动,因而投射于光电器件6的光通量也随着而变化,它的优点是灵敏度较高,适用于对小位移的测量。 用光电传感器测量振动的原理图 图2(a)示出测量旋转体或旋转轴振动的原理。在轴或旋转体2的旁边安装不动的遮光物3,它的高低可以用螺丝上下移动。旋转体2不动时,它的母线与遮光物3间形成宽为 的缝隙。若旋转体不对称或者偏心,则转动时缝隙的宽度 要变化,因而由光源1发出照射于光电器件4的光通量以及由它产生的光电流也变化,经过放大后由记录器记录或者示波器显示,这样就可以测试出旋转体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利用缝隙大小变化测量旋转体的振动 为了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可以采用两个光电器件。当旋转体振动时使一个光电器件上的电流增大,另一个光电器件上的电流减小,其原理如图 当旋转体4不振动时,光源1发出的光线经过镜2、3反射后至光电器件5、6上的光通量相等。由于电桥这时被调整成平衡,放大器7中无输入信号。当旋转体垂直方向振动时,轴上面的缝隙增大时,下面的缝隙减小(或反之),因此光电器件5、6上的光通量不同,电桥失去平衡,有电压输出,经过放大器7放大后可以由计量器8记录下来。 激光测量高层建筑振动的示意图 图 所示的是用激光束来测定高层建筑风振位移和频率的示意图,整套装置由发射和接收两大部分组成。激光发射部分1放置在建筑物旁的静止地基上,功率为毫瓦,由单模氦氖激光器发出发射角为 弧度的光束,经内调焦发射望远镜2、直角棱镜3反射到建筑物顶部的接收靶4上。接收部分安装在建筑物的顶部,由接收靶4、放大和运算器5、记录和示波器6、等部分组成。接收靶由四块或两块光电池的中间,差动放大无输出。当建筑物因风力等原因振动时,光斑在靶中的位置改变,经放大和运算后就可以由记录器或者示波器显示出它的波形来。 二、利用光栅和示波器测量微小的振动 利用光栅和示波器测量微小振动 图 示出利用光栅和示波器测量微小振动的原理。由光源1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2平行射向光栅3和4,光栅3和4上每一毫米有100条刻线。光栅3固定不动,动光栅4随被测振动体而振动,安装时使光栅3的刻线相对于光栅4的刻线倾斜一微小的角度,它们在平行光照射下形成莫尔条纹。当动光栅4相对于定光栅3垂直于刻线反向移动时,莫尔条纹将向平行于光栅刻线的方向移动。光栅每移动一个光栅节距,莫尔条纹就随着移动一个条纹的宽度。 莫尔条纹的变化由光电器件接收,借助于棱镜和透镜的组合5把各自的视场分别投射于光电器件6、7、8、9,光电器件的布置使它们得到的信号各相差90度,这些信号再经过各自的放大器10、11、12、13放大后加于电子射线管14的垂直偏转板和水平偏转板。设光电器件6、8的信号相位相反,经过放大后,加于水平偏转板;光电器件7、9的信号相位相反,经放大后加于垂直偏转板。当可动光栅4随着被测对象振动时,莫尔条纹的明暗区域不断变化,光电器件得到的照度不断变化,根据示波器李萨如图形的原理,经过放大后,在电子射线管14的屏上呈现出圆弧,圆弧的弧长正比于振动的幅度。当圆弧闭合形成一个圆时,振动的振幅等于光栅的节距。因此如果在射线管的屏幕上预先标出圆弧角,则可以从弧长测知振动幅度的大小。 三、干涉测振法 测量机械振动的干涉装置,可以选用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条纹的光强 可以参考光束和测量光束的光强 和 的合成求得(设不计反射等损耗): 式子中: ψ--参考光束和测量光束之间的相位差; λ--单色光波长; --固定的参考镜和分光棱镜之间的距离; --可动的测量镜与分光棱镜之间的距离; χ--测量物随波测物振动而移动的距离。 若被测物作谐振动,即 代入 得 ,再把 代入 得到干涉条纹光强的变化部分为 。 设光电器件工作在线性区,则输出交变的光电信号为: x与u波形之间的关系 X与u的波形见上图,光电信号u是一个以 为周期的调制波。这是由于光电信号的频率等于干涉条纹明暗变化的频率,有就是说与振动位移的速度成正比。在振动位移的上极限位置 、 …和下极限位置 、 …处,移动速度最小,干涉条纹移动也最慢,瞬时频率最小,光电信号的密度最疏;在振动位移的平衡位置 、 …处,移动速度最快,干涉条纹移动也最快,瞬时频率最高,光电信号的密度最大。 若可动测量镜移动 ,光束来回往返就变化了 ,干涉光亮暗变化一次,即可得一个脉冲。 与 之间的时间为振动周期,振动一个周期相当于 变化 ,因此振动一个周期对应的计数脉冲数 可以如下求出: ,或者由计数器计得的脉冲数 可以求出振动的振幅 : 由于激光的单色性、相干性和波长的稳定性好,所以激光干涉测振仪已经作为各国振动计量的较高基准。 利用激光测振,由于其波长误差很小(< ),所以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测量的精度取决于计数精度。计数精度决定于光电信号的信噪比(是误计的主要因素)和振幅不能被 除尽时的小数部分记数精度。对于后者可以采用若干周期平均的方法来提高。 当振动频率为 时,计数器记取的条纹频率 为: , 令记数频率 与被测振动频率 之比为"频率比 ": , 因此,可以得到被测振幅 与 之间的关系: , 实际测量中,用计数器记取条纹变化频率 时,是由被测振动频率 控制的计数器门电路记取的,所以计数器的显示数便是频率比 ,由已知光源波长 ,便可以求出 。 图(a)为测振仪的原理图,图(b)为测振仪计数器的方框图。 计数器的控制逻辑是:被测谐振动由拾振器转换成电信号,经过放大以及整形器(2)形成振动脉冲,送到受触发器(2)控制的门(2)。当采样脉冲发生器发来一个采样脉冲使触发器(2)翻转而将门(2)分成两路:一路使触发器(1)翻转而将门(1)打开,让干涉条纹光电信号经过放大以及整形器(1),通过门(1)进入计数器,开始计数;另一路到分频器,分频器是根据所要求平均的振动周期数进行动作的。例如采用8个振动周期,就采用9个分频。当第一个振动脉冲将门(1)打开开始计数后,直到第9个振动脉冲进入分频器时,分频器才有一个脉冲输出。这个分频脉冲分别加到触发器(1)和(2),使它们翻转,而将门(1)和(2)同时关掉,是使连续而来的振动脉冲不能再打开门(1),起到了自锁作用。此时,数码管显示一次Rf读数值。当采样脉冲发生器输出下一个脉冲时,一方面使计数器和分频器复零,同时又使门(2)打开,重复上述测量过程。

安全仪器监测工技师论文参考文献步骤如下。1、马鲁斯,施耐德,马克斯,1998,安全仪器监测:原理、实践与技术,伦敦清华大学出版社。2、李宏,袁洪,林华,2002,安全仪器监测系统,原理,应用与技术,北京中国现代出版社。3、吴良生,孟庆春,付景绪2009,安全仪器监测工技术手册,北京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4、尹江,张德贞,马建新2011,安全仪器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5、黄荣,钟建新,吴智峰2012,安全仪器监测技术新趋势,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与传感器的应用 [摘要]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利用传感器检测空气质量是当今流行的一种方法,本文介绍了传感器在空气质量检测方面的原理应用,分析了当前气体传感器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气体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关键词]空气质量 气体传感器 室内环境污染 一、空气对于人的重要性 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氧,并通过吸入空气而获得氧。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吸入空气达6500升以获得足够的氧气,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人的一生中有90%以上时间在室内度过,可见,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 二、室内环境污染背景 当今,人类正面临“煤烟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之后,又出现了“室内空气污染”为主的第三次环境污染。美国专家检测发现,在室内空气中存在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致癌物质就有 20多种,致病病毒 200多种。危害较大的主要有:氡、甲醛、苯、氨以及酯、三氯乙烯等。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证实,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也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据统计,全球近一半的人处于室内空气污染中,室内环境污染已经引起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和15%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癌。 三、关于开展室内空气质量服务的几点设想 1.着手调查国内家庭和办公室内空气质量的基本情况。 2.了解并着手引进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设备。 3.进行规模较大的宣传活动,首先应由气象主管部门与环保主管部门联合建立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管理机制。 4.对国际环保部门有关室内空气质量的法规、技术标准、室内污染测定方法及对测定仪器等问题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研究。 四、空气检测仪的强力武器——传感器 检测技术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手段。而传感器是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等活动中对信息资源的开发获取、传输与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下面将介绍六种在空气质量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传感器。 1.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式传感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式传感器利用被测气体的吸附作用,改变半导体的电导率,通过电流变化的比较,激发报警电路。由于半导体式传感器测量时受环境影响较大,输出线形不稳定。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式传感器,因其反应十分灵敏,故目前广泛使用的领域为测量气体的微漏现象。 2.催化燃烧式传感器。催化燃烧式传感器原理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检测可燃气体的原理之一,具有输出信号线形好、指数可靠、价格便宜、无与其他非可燃气体的交叉干扰等特点。催化燃烧式传感器采用惠斯通电桥原理,感应电阻与环境中的可燃气体发生无焰燃烧,是温度使感应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打破电桥平衡,使之输出稳定的电流信号,再经过后期电路的放大、稳定和处理最终显示可靠的数值。 3.定电位电解式传感器。定电位电解式传感器是目前测毒类现场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在此方面国外技术领先,因此此类传感器大都依赖进口。定电位电解式气体传感器的结构:在一个塑料制成的筒状池体内,安装工作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在电极之间充满电解液,由多孔四氟乙烯做成的隔膜,在顶部封装。前置放大器与传感器电极的连接,在电极之间施加了一定的电位,使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气体与的电解质内的工作电极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在对电极发生还原或氧化反应,电极的平衡电位发生变化,变化值与气体浓度成正比。 4.迦伐尼电池式氧气传感器。迦伐尼电池式氧气传感器的结构:在塑料容器的一面装有对氧气透过性良好的、厚10-30μm的聚四氟乙烯透气膜,在其容器内侧紧粘着贵金属(铂、黄金、银等)阴电极,在容器的另一面内侧或容器的空余部分形成阳极(用铅、镉等离子化倾向大的金属)。用氢氧化钾。氧气在通过电解质时在阴阳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阳极金属离子化,释放出电子,电流的大小与氧气的多少成正比,由于整个反应中阳极金属有消耗,所以传感器需要定期更换。目前国内技术已日趋成熟,完全可以国产化此类传感器 5.红外式传感器。红外式传感器利用各种元素对某个特定波长的吸收原理,具有抗中毒性好,反应灵敏,对大多数碳氢化合物都有反应。但结构复杂,成本高。 光离子化气体传感器。PID由紫外灯光源和离子室等主要部分构成,在离子室有正负电极,形成电场,待测气体在紫外灯的照射下,离子化,生成正负离子,在电极间形成电流,经放大输出信号。PID具有灵敏度高,无中毒问题,安全可靠等优点。 五、气体检测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现状深度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仪器仪表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自2004年产销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行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6年行业总产值突破两千亿元;2007年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达3078亿元,增长率高达;据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统计,08年上半年仪器仪表行业总产值实现 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增长率高达32%。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气体检测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市场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相关法规法律的完善是气体检测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些推动使气体检测仪器仪表行业处于产业高速增长期。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根据使用传感器原理的不同,常见的气体检测仪器仪表各自有适用气体及应用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正在成为未来气体检测仪器仪表的主流。 六、对未来空气质量检测的展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对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探测,对大气污染、工业废气的监测以及对食品和居住环境质量的检测都对气体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纳米、薄膜技术等新材料研制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气体传感器集成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气体传感器将在充分利用微机械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传感技术、故障诊断技术、智能技术等多学科综合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研制能够同时监测多种气体的全自动数字式的智能气体传感器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艾.敏感材料与传感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晓蓉.传感器技术[M].成都: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彭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元庆.新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赵茂泰.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测控技术与仪器论文参考文献

测控技术可以提高建造的效率与建设成本,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00字的测控技术论文,仅供参考!

智能测控仪表技术探析

【摘要】分析了现场总线特点,提出了智能测控仪表系统的CAN总线通信方案,阐述了智能仪表中通用CAN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与软件实现框图。

【关键词】智能;测控仪表

1 引言

现场总线是当今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是应用在生产现场、在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之间实现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通信的系统,也被称为开放式、数字化、多点通信的低层控制网络,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由于它适应了工业控制系统向分散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在减少系统线缆,简化系统安装、维护和管理,降低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增强系统性能等方面的优越性,它一经产生便成为全球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热点,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几种类型的现场总线技术己经发展成热并且广泛应用于特定的领域。这些现场总线技术各具特点,有的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产品系列,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几种比较典型的现场总线有CAN总线、LonWorks总线、PROFIBUS总线等。CAN(ControlArea Network)总线是山德国BOSCII公司为实现汽车内部测量与执行部件之间的数据通信而设计的现场总线。与一般的通信总线相比,CAN总线的数据通信具有突出的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使其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几汽车工业,而向机械工业、过程工业等领域发展,更适合现场级工业监控设备的互联。CAN总线规范已经成为国际标准,被公认为几种最有发展前途的现场总线之一。具体来说,CAN具有以下特点:结构简单,只有两根线与外部相连;通信方式灵活,以多主方式下作而不分主从,可以点对点、点对多点及全局广播方式发送和接收数据;废除了传统的站地址编码,而代之以对通信数据块进行编码;采用短帧格式,每帧数据长度最多为8个字节,可满足工业控制领域的一般要求。同时8个字节不会占用总线时间过长,从而保证了通信的实时性;采用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采用CRC检验并提供相应的错误处理功能,保证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CAN节点具有自动关闭功能,在节点错误严重的情况时自动切断与总线的联系,这样可不影响总线正常工作。

2 智能测控仪表的系统结构

一个典型的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测控仪表的系统结构,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位机和智能测控仪表,测控仪表的主要任务是接收来自上位机的命令完成工业现场的各种模拟量的采集和实现对各种生产设备的控制,而上位机则负责对整个智能测控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其任务包括CAN节点状态消息的显示及报警、向CAN节点发送命令及控制参数、接收CAN节点数抓、曲线显示、存储打印等。这些功能可利用现代微机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功能实现,除此之外,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后台处理,还可实现诸如数字滤波PFT变换等智能化功能,CAN通信采用两线接口,要进行通信的各节点的控制器通过CAN驱动器连接到CAN总线上,各节点在CAN通信中没有物理地址,而是采用软件ID辨识的方式对在总线上广播的信息进行过滤,以及当多个节点需要同时信息传送时决定信息传送的优先级。

芯片与CAN总线的通信通过CAN总线收发器进行,CAN总线收发器是CAN控制器和物理总线间的接口,提供对总线的差动放人和接收功能。要实现PC机与CAN总线的通信,必须借助于PC机的CAN通信卡,这种卡市场上有很多,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亦可自行设计。

3 智能测控仪表的接口设计

CAN总线是一种串行数据通信协议,在CAN总线通信接口中集成了CAN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可以完成对通信数据的成帧处理。

SJA1000是Philips公司PCA82C200型CAN控制器的后续产品,在软件和引脚上均与PCA82C200兼容,井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性能更佳,尤其适用于对系统优化、诊断和维护要求比较高的场合。SJA1000的功能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接口管理逻辑;发送缓冲器,能够存储1个完整的报文事(扩展的或标准的);验收滤波器;接收F1F0;CAN核心模块。

SJA1000的一端与单片机相连,另一端与CAN总线相连。但是,为了提高单片机对CAN总线的驱动能力,可以把82C250作为CAN控制器和物理总线间的接口,以提供对总线的差动发送能力和对CAN控制器的差动接收能力。

若用SJA1000作为流量计的CAN控制器,与CPU(单片机)相连,再通过PCA82C250组成CAN总线。这种结构很容易实现CAN网络节点中的信息收发,从而实现对现场的控制。

CAN通信协议主要由CAN控制器完成,SJA1000是适用于汽车和一般工收环境控制器局域网(CAN)的高集成度控制器,具有完成高性能通信协议所要求的全部特性,具有简单总线连接的SJA1000可完成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所有功能,应用层功能可由微控制器完成,SJA1000为其提供多用途的接口。

SJA1000操作期间,在上电之前必须配置控制线路(中断、复位、片选等)建立与CAN控制器之间通信的硬件连接。初始化、CAN通信采用中断方式数据发送和接收子程序。

如果在上电后独立CAN控制器在引脚17得到1个复位脉冲(低电平),它就能够进入复位模式。在对SJA1000寄存器设置前,CAN控制器通过读复位模式请求标志来检查是否己进入复位模式,因为要配置信息的寄存器只有在复位模式才能写入,并涉及到对控制寄存器CR、验收码寄存器(ACR)验收屏蔽寄存器(AMR)、总线定时寄存器(BTRO和BTR1)输出控制寄存器(OCR)的初始化编程。时钟分频寄存器可以选择BasicCAN或PeliCAN工作模式,设置CLKOUT引脚使能用来选择频率,设置是否使用旁路CAN输入比较器和是否使用TX1输出用为专门的接收中断输出。验收代码和验收屏蔽寄存器的设置可以过滤信息,为收到的信息定义验收代码;为与验收代码相关位比较定义验收屏蔽代码。

总线定时寄存器定义总线上的位速率。输出控制寄存器定义CAN总线输出引脚TX0和TX1的输出模式,定义TX0和TX1输出引脚配置是悬空、下拉、上拉或推挽以及极性。中断寄存器设置允许识别的中断源。

4 小结

多个智能仪表通过CAN接口与PC连成总线网,其系统运行良好。这种基于现场总线的智能仪表系统抗干扰性强、性能可靠,无论是测量速度、精确度和自动化程序还是性价比都是传统仪表不能比拟的,是今后仪器仪表发展的方向。

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现代电子测控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等基础上来实现的,是一项综合性技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目前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中主要对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测控;技术;特点;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K82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子测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该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光电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测控技术也不断走向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道路。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的速度和准确率上都有较大的提升。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现代电子测控技术介绍

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现代测控技术主要是在现代测控系统的指导性进行自动化控制,它主要依赖的就是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现代测控系统的组成。现代测控系统主要有控制器、程控设备和仪器、测控应用软件、总线与接口和被测试对象等五大部分组成。控制器是测控系统的控制和指挥中心,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等;程控设备和仪器包括有各种程控开关及仪器、、存储器件和显示器件等;测控软件有驱动和应用程序等;总线和接口是各种设备和仪器的连接通道,有连接器、插槽等;被测试对象则是根据任务的不同进行确定的。按照结构不同可以把现代测控系统划分为基本型、闭环控制型和标准型三类。

2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特点

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不断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分布式化和智能化的道路。

网络化

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扩大,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密切,测控技术逐步走向网络化。除此之外,传感器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也使得现代测控技术使用的更加便捷。现代测控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深化,逐渐应用到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

数字化

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由此可见,使用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为了有效监测被试对象,以期获得有用的信息。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数字化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化主要包含有通信数字化、信号数字化了、多媒体数字化等。多媒体数字化主要应用于教学,通信数字化主要使得人们无线交流起来更加便捷。

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题,像最基本的手机、电脑都是智能化的产物,机器人同样是智能化发展的结果。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的速度和准确率上都有较大的提升。为了使得技术发展的更加人性化、精确、方便,那么在现代测控系统里使用智能化仪器则成了必然的需求。仪器智能化在人工智能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基础上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智能化仪器在工业中的应用必将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分布式化

分布地点不同的测控设备能够有效地选择最适宜的仪器,测控技术的分布化是基于微型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现代测控系统是由有效的联合分布式设备组建而成的。生产控制分布式仪器的过程是一个集测试、控制、管理为一体的全程自动化过程,这就使得测控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同时增加了测控效率。分布式即是将测控系统中的五大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利用分布化的结构将整个系统有机的协调起来,实现测控系统的有效运转。现代测控系统的分布式特点能够实现安全可靠,故障部分不会对其他系统部分产生影响;新接口和新功能的开发更加便捷,系统功能得到了增强;同时并行的处理方式具有高速运行的特点;具有灵活的使用方式,能够组建多模块以及单模块系统等[2]。测控系统的分布式管理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更是有效节约人工监测成本。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测控技术也将不断更新完善。

3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状。随着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具有很快的发展速度,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测控技术水平。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测控技术在我国没有进入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在微型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等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需要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应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有效的发展模式,尽量与国际技术发展接轨,不断开拓创新,尽量缩小发展差距,达到高水平的现代测控技术。

前景。测控技术的发展逐步面向全球化和网络化等,更加紧密地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步趋近于科学先进的发展态势。社会经济的市场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测控技术的不断进步,进而与社会发展融合,带动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目前,各个产业的发展迅速,也带来了测控技术的飞速发展,分析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可以发现,开放化和标准化是其清晰的发展趋势。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化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不断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分布式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前景依然还是非常广阔的。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工业发面的应用,逐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应用

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农业、航天领域

航天飞行过程中飞行目标的控制和测量是通过现代测控技术实现的,它主要可以完成以下几个功能:航天器的物理参数和运动参数测量、宇航员生理信息测量、跟踪测量航天器、控制指挥飞行目标、监视飞行状态等。农业方面也融合了测控技术的应用,比如:对粮食温度进行测量,高温报警,启动通风机进行粮仓的通风。

新型传感器技术

新型传感器技术是测控技术的重要方面,能够应用在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例如:监测火车的机车状况、监控心内压系统等均应用了智能传感器;气体微型化传感器主要应用在防伪、国防、机器人、化工、医学、交通等方面;集成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主要有:视觉测量、压力测量、温度测量等;数字传感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环境温度测量以及银行监控等方面。

远程测控

远程测控是现代测控技术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无线通信、电话网以及专线的远程测控,可以应用在远程监测电网电站以及输送石油的管道和机器人等方面。现代测控技术能够远程控制燃气、水电的自动抄袭以及诊断设备故障等。

5总结

作为新世纪的高新技术,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竞争环境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逐步走向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之路。

参考文献

[1]陈辉,常江,张连军.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

[2]况迎辉,祝学云,陈建元.现代测控技术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实验[J].技术与管理,2009,26(11)

[3]李欣国.浅谈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J].实用科技,2010(16)

[4]侯晓婷.测控技术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应用[J].华东科技,2013(05)

测控二三事找去

智能纺织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24【题 名】新世纪的中国纺织出口蒸蒸日上——解读WTO 2005年全球纺织贸易统计报告【作 者】钱尧年【刊 名】纺织科学研究.2007,18(2).-1-82/24【题 名】建设中国现代纺织贸易第一城——访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主任吴新祥【作 者】无【刊 名】江苏纺织.2007(05A).-34-353/24【题 名】试析当前中非纺织贸易的发展对策【作 者】朱晖[1] 邓雪琴[2]【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4).-165-1674/24【题 名】试论当前中非纺织贸易的发展对策【作 者】邓雪琴【刊 名】时代经贸:下旬.2007(02X).-64-65,685/24【题 名】全球纺织网向全球纺织贸易发起进攻【作 者】萧逻【刊 名】中国纺织.2006(11).-169-1696/24【题 名】古代非洲纺织贸易【作 者】王华【刊 名】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47-507/24【题 名】国际纺织服装局执行主任摩尼——纺织贸易争论不会停息【作 者】无【刊 名】中国纺织.2006(4).-53-538/24【题 名】2006上半年日本纺织贸易三大政策扫描【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6(7).-48-489/24【题 名】贸易的“老虎”,生产的“病猫”——美国纺织贸易与新动向分析【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6(4).-84-8810/24【题 名】论中国纺织贸易摩擦与对策【作 者】邵望予【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6,22(2).-4-811/24【题 名】中土纺织贸易现状及土未来规划【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6(3).-36-3812/24【题 名】拉脱维亚纺织贸易前景堪忧【作 者】无【刊 名】中国纺织.2005(7).-37-3713/24【题 名】透视中美欧纺织贸易争端【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5(7).-11-1414/24【题 名】双赢还是战争?——中欧纺织贸易摩擦升级【作 者】无【刊 名】纺织指导.2005(6).-8-1015/24【题 名】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对策【作 者】刘苏 赵宏 郭鹏天【刊 名】纺织导报.2005(1).-68-7116/24【题 名】基于VB的纺织贸易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 者】顾虎【刊 名】国外丝绸.2004(5).-33-3517/24【题 名】中国应与欠发达国家纺织业共同发展——世贸官员Matthias Knappe谈未来中国纺织贸易环境与战略选择【作 者】白杨【刊 名】中国纺织.2004(11).-104-10418/24【题 名】纺织贸易战进入“后配额时代”【作 者】丁汀【刊 名】中国企业家.2004(9).-116-11719/24【题 名】日本纺织行业与未来世界纺织贸易格局【作 者】无【刊 名】中国服装(北京).2004(8).-31-3220/24【题 名】国外纺织贸易技术壁垒及其检验检疫对策【作 者】周建安 郭会清 等【刊 名】检验检疫科学.2002,12(2).-22-2421/24【题 名】国外纺织贸易技术壁垒及相关标准简介【作 者】无【刊 名】江苏纺织.2002(7).-32-3822/24【题 名】WTO公布2000年世界纺织贸易报告【作 者】钱尧年【刊 名】纺织科学研究.2002,13(1).-1-623/24【题 名】国外纺织贸易技术壁垒现状及其对策探析【作 者】禹建鹰 郭会清【刊 名】河南纺织科技.2002,23(6).-2-524/24【题 名】WTO近期公布1999年全球纺织贸易统计资料—我国出口额居世界榜首【作 者】钱尧年【刊 名】纺织科学研究.2001,12(1).-1-6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11月27日发布了GB18401—2003《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已与欧盟生态纺织品法规实现接轨。生态纺织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提高了我国纺织品对有害物质的检测水平,对有还害物质的来源及其控制指引了方向,推动和指导了我国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对于保护人民健康、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冲破绿色贸易壁垒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生态纺织品的定义和分类生态纺织品从完整意义上来讲应包括:原料资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环境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不会受到损害;废弃以后能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或不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建立统一的生态纺织品认定标准已成为纺织服装贸易领域的一种共识,并逐渐形成了两派:①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以欧洲“Eco-label”为代表的,倡导要求纺织品整个生命周期,即原料的使用、生产制造、成品消费、废品处理整个过程都具有生态性,即对人体健康无害,生产及废弃物处理又不污染环境,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代表生态纺织品研究、生产发展的方向。②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半生态纺织品):是以德国、奥地利、瑞士等欧洲国家的13个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生态纺织品研究和检验协会(Oeko-Tex)为代表的有限生态概念:指符合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要求,达到该标准的指标,或者侧重消费、生产、废品处理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它认为生态纺织品在使用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主张对纺织品的有害物质进行合理限定并建立相应的品质监控系统。从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讲,Eco-label的评价标准涵盖了某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更理想的生态标准,并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但是,受科技及生产技术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对生态纺织品认识水平的制约,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一开始就推广全生态纺织品,只能从狭义生态纺织品起步,逐步向广义生态纺织品发展。因此本文也重点讨论狭义生态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分类:按照纺织品与人体关系的密切程度分成四类:Ⅰ类——婴幼儿(36个月以下的的婴儿)产品Ⅱ类——直接接触皮肤纺织品Ⅲ类——不直接接触皮肤纺织品Ⅳ类——装饰织物

到网上花钱买 !也可以再网上东拼西凑些文字就可以 。

智能天线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信息与通信工程]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方法研究 摘 要在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和最大的移动用户数,移动用户的数量已经超过4亿,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快速增长。现有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无论是在频谱资源,还是在所能提供的业务方面,都已经不能满足移动通信用户的需求。本文所讨论的TD-SCDMA是一项完全由我国自主研究的3G技术,论文中将从TD-SCDMA的技术特点、无线网络规划流程、覆盖和容量规划、组网方案和小区规划、以及TD-SCDMA与其他移动通信系统间的干扰及协调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其中对于覆盖和容量规划将在理论方法上进行较为详细地论述;而与其它系统间的干扰问题将通过与WCDMA网络间的干扰分析来进行。在文章的最后,将通过对自己亲身参与的部分规划工作的叙述来对本论文做一个结束,这个也是本论文中对于自己在实践中所学比较全面的总结。关键词:TD-SCDMA,覆盖规划,容量规划,链路预算,干扰分析 ABSTRACTMobile subscriber's rate of rise goes far beyond the fixed telephone user's rate of rise in our country and even the present already we had the global biggest migration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 our country and the biggest mobile subscriber number,and mobile subscriber's quantity already approached four hundred million, moreover this number also is growing existing secon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regardless of is in the frequency spectrum resources or in the service aspect which can provide,all already could not satisfy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ervice development what the article discusses is the technology of TD-SCDMA which is completely and independently studied by our country,we will study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of TD-SCDMA,wireless network planning flow,cover and capacity planning,network plan and plot plan,disturbance and coordination with othe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verage and capacity planning which will be carried out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exposition in more for the issue of interference with other systems,we will talk about it with the WCDMA the final article, through my personal involvement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to make a conclusion,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practice what I have learnt in my comprehensive WORDS: TD-SCDMA, cover planning, capacity planning, link budgeting, disturbance analysis 目 录前 言 - 1 -第1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1][5][6] - 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三大主流标准 - 2 TD-SCDMA标准的形成 - 3 -第2章 TD-SCDMA技术概述[3][5] - 6 TD-SCDMA简介 - 6 TD-SCDMA采用的主要技术 - 7 智能天线技术 - 7 综合采用各种多址方式 - 9 同步CDMA - 10 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技术 - 11 接力切换(Baton Handoff) - 14 动态信道分配(DCA) - 15 -第3章 TD-SCDMA无线通信系统网络规划[4][8][10][11] - 18 无线网络初步规划的流程 - 18 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内容及流程 - 19 TD-SCDMA网络覆盖规划 - 21 覆盖规划理论准则 - 21 TD-SCDMA覆盖规划的链路预算方法 - 23 TD-SCDMA网络容量规划 - 27 TD-SCDMA 的容量规划流程 - 28 TD-SCDMA容量规划预算的数学模型 - 30 -第4章 TD-SCDMA的组网[2][7][9][12][13] - 33 TD-SCDMA独立组网 - 33 TDD-TSM 向TDD-LCR的演进方案 - 33 覆盖方式分析 - 34 终端移动速度分析 - 36 TD-SCDMA与WCDMA网络联合组网 - 36 双网切换 - 37 网间漫游 - 38 网络版本 - 38 组网方案 - 39 TD-SCDMA与WCDMA混合组网干扰分析 - 40 邻频干扰分析原理 - 41 由ACIR计算WCDMA系统容量损失的方法 - 41 TD-SCDMA BS 对 WCDMA BS干扰分析 - 43 -第5章 罗沙岛的两种建站方案 - 49 -总 结 - 53 -致 谢 - 55 -参考文献 - 56 -附 录A 中文翻译 - 57 -附 录B 英文原文 - 63 -

TD-SCDMA网络规划开题报告概述内容提要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已经逐步迈入了商用状态,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主要有3大主流技术标准:TD-SCDMA、WCDMA、cdma2000。其中TD-SCDMA通信标准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TD-SCDMA是我国提出的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本书对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描述。先就TD-SCDMA的技术特点、网络结构等进行了简要分析,在考虑了TD-SCDMA特有的智能天线、上行同步、联合检测、接力切换等关键技术在无线网络规划中的特殊性后,对TD网络的无线规划步骤分章节地进行了介绍。同时根据其固有的上、下行不对称数据传送特点,给出了TD-SCDMA在不同话务场景下的应用实例。TD-SCDMA网络规划设计内容TD-SCDMA的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的各个环节,从移动通信的传播特性、TD的技术特点、TD的规划原则和流程、TD网络建设需求分析、TD业务分析和预测、TD无线环境分析、TD天线选型、TD网络规模估算、TD网络拓扑结构设计、TD无线网络勘察、TD无线参数规划、TD频点规划、TD码资源规划、TD无线小区规划、TD规划案例、TD无线解决方案、TD室内覆盖、TD系统互调干扰与隔离度等环节都进行了叙述.TD-SCDMA网络规划技术指标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规划的原理及步骤基本相通,对于曾从事过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规划且具有一定规划经验的专业人员来说,本书能够引导规划人员尽快熟悉TD网络的规划要求,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学习,找出TD网络规划的技术特点,区分TD网络规划上的特殊要求,实现快速掌握TD无线网络规划方法的目的。对于未参与过第三代移动通信规划的规划人员来说,在进行TD规划时,以下几个因素应值得关注:1、工作频段穿透能力差,要充分考虑各种地形地物对高频段无线信号的衰减影响。2、定时提前对覆盖半径的影响,适当选定定时提前值。3、多业务并发的特点,要充分考虑覆盖区数据业务和话音业务的容量需求及覆盖需求。对于新介入无线网络规划的人员来说,觉得本书对规划的通用性步骤方面的介绍较为全面,已具有较完善的学习、参考等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规划案例分析、实用性指导等方面略显不足,理论性偏强,实用性偏弱,主要规划步骤的案例分析及指标参数的选择指导等方面介绍偏少,缺乏足够的深度。新手学习起来会比较费劲。第1章介绍了移动通信的传播特性,这些知识和2G网络差不多,如果有2G相关知识的朋友可以不用再仔细阅读了,其中涉及很多公式,我也没有认真地去理解它,感觉不是非常必要。第2章介绍了TD的技术特点,这一章非常重要,它让我们了解了TD和其它网络的不同之处,应该要做必要的了解。不过认真读下来之后,发现自己对midamble码还不了解,本想在后面的内容中会有介绍,可惜看到后面还是没有,对midamble码的作用还是不清楚。第3章介绍了无线网络规划的原理与流程,感觉这章中最主要的要记住两点,一个是TD的频段,还有一个就是TD的最大覆盖距离。第4章介绍了网络建设需求分析,这章最主要的是要关注网络指标要求。第5章介绍了业务分析与预测,主要讲解了一些话务模型和预测方面的知识,个人主要理解了些话务模型中涉及到的指标。第6章介绍了无线环境分析,重点关注传播模型的校正,因为这是在网络规划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内容,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很可能会接触到。可惜在书中最后给出的几个案例图是黑白的,看不出效果来。如果可行的话建议改成彩图,有助于读者快速有效地理解消化。第7章介绍了天线选型,更深入地讲解了智能天线的相关知识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正确选取天线类型。主要关注终端接收功率和基站接收功率的计算,还有在下倾角要求较大时不能只采用机械下倾,因为这样容易导致天线的波瓣变形。第8章介绍了网络规模估算,讲解比较详尽,列了很多表格,让人一目了然。第9章介绍了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主要讲解了MapInfo的使用,这个很实用,在实际工作中是经常要用到的,当初选这本书,也是因为看到它里面有介绍这个,我想这本书应该比较适合做工程的人员。第10章介绍了网络勘察,这个和2G基本相同。第11至13章分别介绍了无线参数、频点及码资源的规划,是本书也是TD规划在工程实践中的重中之重,在开站的过程中,这个是关键的一步。第14、15章介绍无线网络小区规划,主要讲解如何在规划软件中进行小区数据、邻区的规划,这个还是要靠实际操作,我玩过百林的TD仿真软件,感觉和书中介绍的差不多。第16章介绍了无线解决方案,粗略讲解了新技术BBU+RRU的建网方案,这个在工作中我也略有涉及,现在新开TD基站应该都用这个方案了,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可以到网上下些这方面的资料看。第2节中,各种无线情况下的覆盖解决方案也很实用。第17章介绍了室内覆盖,这章的这点是给出了各种典型场景的解决方案。第18章介绍了各种干扰的概念,主要介绍TD与DSC1800系统间的相互干扰,还介绍了室内外干扰的解决方案。

通信业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一些高校也设立了专门的通信专业。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通信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_通信方向专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高移动无线通信抗多普勒效应技术研究进展

2、携能通信协作认知网络稳态吞吐量分析和优化

3、协作通信中基于链路不平衡的中继激励

4、时间反转水声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仿真

5、散射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6、无人机激光通信载荷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7、数字通信前馈算法中的最大似然同步算法仿真

8、沙尘暴对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影响分析

9、测控通信系统中低延迟视频编码传输 方法 研究

10、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前瞻

11、城市通信灯杆基站建设分析

12、电子通信技术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运用

13、关于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

14、城轨无线通信系统改造方案研究

15、无线通信系统在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中的运用

16、分析电力通信电源系统运行维护及注意事项

17、 无线网络 通信系统与新技术应用研究

18、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机房监控系统设计

19、短波天线在人防通信中的选型研究

20、机场有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简析

21、关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见解

22、机载认知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23、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

24、论无线通信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

25、短波天波通信场强估算方法与模型

26、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中功率和转发器增益联合优化算法

27、HAP通信中环形波束的实现及优化

28、扩频通信中FFT捕获算法的改进

29、对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思考

30、关于数据通信及其应用的分析

31、广播传输系统中光纤通信的应用实践略述

32、数字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技术

33、关于通信设备对接技术的研究分析

34、光纤通信网络优化及运行维护研究

35、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与核心分析

36、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体系

37、探究无线通信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38、卫星语音通信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

39、通信传输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发展

40、通信电源 系统安全 可靠性分析

41、浅谈通信电源的技术发展

42、关于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

43、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

44、数能一体化无线通信网络

45、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

46、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分析

47、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48、浅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

49、通信网络中的安全分层及关键技术论述

50、电力通信光缆运行外力破坏与预防 措施

51、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研究

52、电力配网通信设备空间信息采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53、长途光缆通信线路的防雷及防强电设计

54、电网近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实例测试

55、气象气球应急通信系统设计

56、卫星量子通信的光子偏振误差影响与补偿研究

57、基于信道加密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

58、量子照明及其在安全通信上的应用

59、一款用于4G通信的水平极化全向LTE天线

60、面向无线通信的双频带平面缝隙天线设计

铁道信号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CTCS应答器信号与报文检测仪-控制主板软硬件设计

2、基于ACP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应急疏散若干问题研究

3、全电子高压脉冲轨道电路接收器的硬件研究与设计

4、实时断轨检测系统中信号采集与通信子系统研究

5、基于模型的轨旁仿真子系统验证及代码自动生成

6、基于全相位FFT的铁道信号频率检测算法研究

7、基于机器视觉的嵌入式道岔缺口检测系统应用

8、铁路信号产品的电磁兼容分析与研究

9、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10、铁道信号电子沙盘系统整体规划及设计

11、基于Web的高职院校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铁道信号沙盘模拟显示系统研究

13、联锁道岔电子控制模块的研制

14、基于ARM的故障监测诊断系统设计(前端采集和通信系统)

15、客运专线列控车载设备维修技术及标准化研究

16、驼峰三部位减速器出口速度计算方法研究

17、CTCS-2级列控系统应答器动态检测的研究

18、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招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9、铁道信号基础设备智能网络监测器设计

20、基于光纤传感的铁道信号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21、铁道信号基础设备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22、有轨电车信号系统轨旁控制器三相交流转辙机控制模块的研究

23、基于故障树的京广高速铁路信号系统问题分析及对策

24、站内轨道电路分路不良计轴检查设备设计与实现

25、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

26、客运专线信号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7、铁路信号仿真实验室的硬件系统设计及其信号机程序测试

28、基于C语言的离线电弧电磁干扰检测系统数据采集及底层控制的实现研究

29、铁路综合演练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30、大功率LED铁路信号灯光源的研究

31、牵引供电系统不平衡牵引回流研究

32、CBTC系统中区域控制器和外部联锁功能接口的设计

33、城轨控制实验室仿真平台硬件接口研究

34、ATP安全错误检测码与运算方法的研究与设计

35、LED显示屏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在铁路信号中的应用

36、客运专线列控系统临时限速服务器基于3-DES算法安全通信的研究与实现

37、基于动态故障树和蒙特卡洛仿真的列控系统风险分析研究

38、物联网环境下铁路控制安全传输研究与设计

39、轨道交通信号事故再现与分析平台研究与设计

40、铁路强电磁干扰对信号系统的影响

41、基于LTE的列车无线定位方法研究

42、列车定位系统安全性研究

43、基于CBTC系统的联锁逻辑研究

44、无线闭塞中心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45、职业技能 教育 的研究与实践

46、光纤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数据前端设计

47、LED大屏幕在铁路行车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

48、基于微机监测的故障信号研究与应用

49、语域视角下的人物介绍英译

50、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高压不对称脉冲轨道信号发生器设计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

2、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3、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电表研制

4、基于Android手机摄像头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

5、基于激光二极管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和硬件设计

6、智能家居系统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7、基于DVB-S2的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应用研究

8、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蓝牙 配对 模块的研发

9、多点协作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10、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

11、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12、水声扩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13、基于协作分集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14、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

15、通信网络恶意代码及其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

16、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宽带通信技术研究

17、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

18、卫星通信系统跨层带宽分配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

19、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0、量子通信中的精密时间测量技术研究

21、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

22、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工程应用研究

23、可见光双层成像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

24、基于可见光与电力载波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5、车联网环境下的交通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

26、室内高速可调光VLC通信技术研究

27、面向5G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研究

28、基于AMPSK调制的无线携能通信技术研究

29、车联网V2I通信媒体接入控制技术研究

30、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物联网节点隐匿通信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

32、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

33、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MIMO关键理论及技术研究

34、OQAM-OFDM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5、基于LED的可见光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36、CDMA扩频通信技术多用户检测器的应用

37、基于GPRS的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38、近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39、矿山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开发

40、基于信息隐藏的隐蔽通信技术研究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2)

★ 通信工程方面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范例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范例(2)

测控技术与仪器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结业报告凭心而论,从志愿填报到开学报名的年级大会,我都没怎么搞明白测控技术与仪器这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上导论课之前还都一直觉得测控技术嘛,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最多也只是一些简单的电子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上了专业导论课,才知道测控这门课原来也可以很尖端,很in!一方面我为自己选的专业的重要性而激动,一方面我又为这个专业对物理的高要求而烦扰。没错,虽然在网上还是会稍稍浏览到关于测控的一些简略信息,都说测控这个专业集合了光、机、电、计算机等技术,但我还是一直怀着侥幸心理,奢望测控与物理没什么多大的关系。。。结果恰恰相反——导论课中多次反复提到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电子电路等物理专业术语,我意识到物理和数学是测控的根基,一个真正的测控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更多电学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我虽然有些失望,有些担忧,但更多的还是感到庆幸。庆幸有专业导论这门课,让我更清楚的了解到测控学生都要掌握哪些知识,可以让我及时的认识自己:时刻补充自己匮乏的知识,比如说电子电路,传感器方面;经常抓住机会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总而言之,通过这门课,我了解到测控专业要学习机械和电子学知识,要学习测量方法,要学习控制原理,甚至还应具备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同时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英语水平。同时,测控导论课也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老师总能够举出生活中各种与测控有关的东西,例如空调,例如热水器,例如温度计,真正做到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上完导论课,我确实有一种“生活中处处有测控”的感觉了。这样的感觉磨平了我心里的一个疙瘩——测控是一个前途暗淡的专业。我意识到了测控技术的应用之广泛,测控人才的需求之大量。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我也敏锐的察觉到,老师提到的一些生产精密,优秀测控仪器的公司多是国外的,不得不承认测控虽然是一个传统的老牌专业,中国在测控方面的实力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测控人才的缺乏加强了我学好测控的决心,唯有如此,才会让我觉得我来**学这门课学的有意义,我为此花去的四年光阴有价值。虽然**的测控,不得不承认,在全国同专业里排名并不是多靠前,但通过专业课我还是发现测控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毕业生可以到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也可以到企业单位从事自动化精密科学仪器、自动化监测、控制或生产系统的设计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还可以从事机电、测控、仪器仪表、通信、家电等行业的商贸工作;甚至也可以在高等院校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当然也可以考取硕士研究生,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继续深造。不过这么多的发展方向看起来似乎让人觉得选择多多,但这也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测控导论课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但是走出这个领域到达另一个峰顶的道路却要我们自己摸索。才是大一的我们现在或许不该考虑将来到底是去哪里工作,就像老师说的,最最主要的是要打好基础。唯有拥有了扎实的基础,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到测控这个领域。老师通过测控导论课这个平台,从自身的切身经历出发,告诉我们既然选择了测控这个专业,就要爱你所选。无论这个专业在**所有专业中的排名前后,无论它是枯燥还是难懂,始终要保持热情;告诉我们既然拥有了十分的热情,更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只有从大一开始打好基础,学好像高数,大物等基础课程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学习数模,电模,传感器等专业课内容。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光掌握书本知识就可以,要积极参与各种实验,各种设计比赛。只有有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才能尝试设计,开发测控仪器与系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让我收益匪浅,我相信它绝对能起到桥梁,起到纽带的作用,引导我跨入测控这个领域,鼓励我在其中更行更远。

测控技术可以提高建造的效率与建设成本,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00字的测控技术论文,仅供参考!

智能测控仪表技术探析

【摘要】分析了现场总线特点,提出了智能测控仪表系统的CAN总线通信方案,阐述了智能仪表中通用CAN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与软件实现框图。

【关键词】智能;测控仪表

1 引言

现场总线是当今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是应用在生产现场、在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之间实现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通信的系统,也被称为开放式、数字化、多点通信的低层控制网络,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由于它适应了工业控制系统向分散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在减少系统线缆,简化系统安装、维护和管理,降低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增强系统性能等方面的优越性,它一经产生便成为全球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热点,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几种类型的现场总线技术己经发展成热并且广泛应用于特定的领域。这些现场总线技术各具特点,有的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产品系列,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几种比较典型的现场总线有CAN总线、LonWorks总线、PROFIBUS总线等。CAN(ControlArea Network)总线是山德国BOSCII公司为实现汽车内部测量与执行部件之间的数据通信而设计的现场总线。与一般的通信总线相比,CAN总线的数据通信具有突出的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使其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几汽车工业,而向机械工业、过程工业等领域发展,更适合现场级工业监控设备的互联。CAN总线规范已经成为国际标准,被公认为几种最有发展前途的现场总线之一。具体来说,CAN具有以下特点:结构简单,只有两根线与外部相连;通信方式灵活,以多主方式下作而不分主从,可以点对点、点对多点及全局广播方式发送和接收数据;废除了传统的站地址编码,而代之以对通信数据块进行编码;采用短帧格式,每帧数据长度最多为8个字节,可满足工业控制领域的一般要求。同时8个字节不会占用总线时间过长,从而保证了通信的实时性;采用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采用CRC检验并提供相应的错误处理功能,保证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CAN节点具有自动关闭功能,在节点错误严重的情况时自动切断与总线的联系,这样可不影响总线正常工作。

2 智能测控仪表的系统结构

一个典型的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测控仪表的系统结构,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位机和智能测控仪表,测控仪表的主要任务是接收来自上位机的命令完成工业现场的各种模拟量的采集和实现对各种生产设备的控制,而上位机则负责对整个智能测控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其任务包括CAN节点状态消息的显示及报警、向CAN节点发送命令及控制参数、接收CAN节点数抓、曲线显示、存储打印等。这些功能可利用现代微机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功能实现,除此之外,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后台处理,还可实现诸如数字滤波PFT变换等智能化功能,CAN通信采用两线接口,要进行通信的各节点的控制器通过CAN驱动器连接到CAN总线上,各节点在CAN通信中没有物理地址,而是采用软件ID辨识的方式对在总线上广播的信息进行过滤,以及当多个节点需要同时信息传送时决定信息传送的优先级。

芯片与CAN总线的通信通过CAN总线收发器进行,CAN总线收发器是CAN控制器和物理总线间的接口,提供对总线的差动放人和接收功能。要实现PC机与CAN总线的通信,必须借助于PC机的CAN通信卡,这种卡市场上有很多,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亦可自行设计。

3 智能测控仪表的接口设计

CAN总线是一种串行数据通信协议,在CAN总线通信接口中集成了CAN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可以完成对通信数据的成帧处理。

SJA1000是Philips公司PCA82C200型CAN控制器的后续产品,在软件和引脚上均与PCA82C200兼容,井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性能更佳,尤其适用于对系统优化、诊断和维护要求比较高的场合。SJA1000的功能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接口管理逻辑;发送缓冲器,能够存储1个完整的报文事(扩展的或标准的);验收滤波器;接收F1F0;CAN核心模块。

SJA1000的一端与单片机相连,另一端与CAN总线相连。但是,为了提高单片机对CAN总线的驱动能力,可以把82C250作为CAN控制器和物理总线间的接口,以提供对总线的差动发送能力和对CAN控制器的差动接收能力。

若用SJA1000作为流量计的CAN控制器,与CPU(单片机)相连,再通过PCA82C250组成CAN总线。这种结构很容易实现CAN网络节点中的信息收发,从而实现对现场的控制。

CAN通信协议主要由CAN控制器完成,SJA1000是适用于汽车和一般工收环境控制器局域网(CAN)的高集成度控制器,具有完成高性能通信协议所要求的全部特性,具有简单总线连接的SJA1000可完成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所有功能,应用层功能可由微控制器完成,SJA1000为其提供多用途的接口。

SJA1000操作期间,在上电之前必须配置控制线路(中断、复位、片选等)建立与CAN控制器之间通信的硬件连接。初始化、CAN通信采用中断方式数据发送和接收子程序。

如果在上电后独立CAN控制器在引脚17得到1个复位脉冲(低电平),它就能够进入复位模式。在对SJA1000寄存器设置前,CAN控制器通过读复位模式请求标志来检查是否己进入复位模式,因为要配置信息的寄存器只有在复位模式才能写入,并涉及到对控制寄存器CR、验收码寄存器(ACR)验收屏蔽寄存器(AMR)、总线定时寄存器(BTRO和BTR1)输出控制寄存器(OCR)的初始化编程。时钟分频寄存器可以选择BasicCAN或PeliCAN工作模式,设置CLKOUT引脚使能用来选择频率,设置是否使用旁路CAN输入比较器和是否使用TX1输出用为专门的接收中断输出。验收代码和验收屏蔽寄存器的设置可以过滤信息,为收到的信息定义验收代码;为与验收代码相关位比较定义验收屏蔽代码。

总线定时寄存器定义总线上的位速率。输出控制寄存器定义CAN总线输出引脚TX0和TX1的输出模式,定义TX0和TX1输出引脚配置是悬空、下拉、上拉或推挽以及极性。中断寄存器设置允许识别的中断源。

4 小结

多个智能仪表通过CAN接口与PC连成总线网,其系统运行良好。这种基于现场总线的智能仪表系统抗干扰性强、性能可靠,无论是测量速度、精确度和自动化程序还是性价比都是传统仪表不能比拟的,是今后仪器仪表发展的方向。

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现代电子测控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等基础上来实现的,是一项综合性技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目前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中主要对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测控;技术;特点;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K82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子测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该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光电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测控技术也不断走向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道路。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的速度和准确率上都有较大的提升。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现代电子测控技术介绍

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现代测控技术主要是在现代测控系统的指导性进行自动化控制,它主要依赖的就是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现代测控系统的组成。现代测控系统主要有控制器、程控设备和仪器、测控应用软件、总线与接口和被测试对象等五大部分组成。控制器是测控系统的控制和指挥中心,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等;程控设备和仪器包括有各种程控开关及仪器、、存储器件和显示器件等;测控软件有驱动和应用程序等;总线和接口是各种设备和仪器的连接通道,有连接器、插槽等;被测试对象则是根据任务的不同进行确定的。按照结构不同可以把现代测控系统划分为基本型、闭环控制型和标准型三类。

2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特点

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不断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分布式化和智能化的道路。

网络化

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扩大,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密切,测控技术逐步走向网络化。除此之外,传感器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也使得现代测控技术使用的更加便捷。现代测控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深化,逐渐应用到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

数字化

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依靠人工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录到电脑中去,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由此可见,使用现代测控技术就是为了有效监测被试对象,以期获得有用的信息。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数字化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化主要包含有通信数字化、信号数字化了、多媒体数字化等。多媒体数字化主要应用于教学,通信数字化主要使得人们无线交流起来更加便捷。

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题,像最基本的手机、电脑都是智能化的产物,机器人同样是智能化发展的结果。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的速度和准确率上都有较大的提升。为了使得技术发展的更加人性化、精确、方便,那么在现代测控系统里使用智能化仪器则成了必然的需求。仪器智能化在人工智能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基础上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智能化仪器在工业中的应用必将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分布式化

分布地点不同的测控设备能够有效地选择最适宜的仪器,测控技术的分布化是基于微型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现代测控系统是由有效的联合分布式设备组建而成的。生产控制分布式仪器的过程是一个集测试、控制、管理为一体的全程自动化过程,这就使得测控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同时增加了测控效率。分布式即是将测控系统中的五大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利用分布化的结构将整个系统有机的协调起来,实现测控系统的有效运转。现代测控系统的分布式特点能够实现安全可靠,故障部分不会对其他系统部分产生影响;新接口和新功能的开发更加便捷,系统功能得到了增强;同时并行的处理方式具有高速运行的特点;具有灵活的使用方式,能够组建多模块以及单模块系统等[2]。测控系统的分布式管理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更是有效节约人工监测成本。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测控技术也将不断更新完善。

3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状。随着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具有很快的发展速度,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测控技术水平。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测控技术在我国没有进入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在微型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等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需要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应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有效的发展模式,尽量与国际技术发展接轨,不断开拓创新,尽量缩小发展差距,达到高水平的现代测控技术。

前景。测控技术的发展逐步面向全球化和网络化等,更加紧密地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步趋近于科学先进的发展态势。社会经济的市场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测控技术的不断进步,进而与社会发展融合,带动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目前,各个产业的发展迅速,也带来了测控技术的飞速发展,分析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可以发现,开放化和标准化是其清晰的发展趋势。随着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化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不断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分布式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前景依然还是非常广阔的。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工业发面的应用,逐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现代电子测控技术的应用

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农业、航天领域

航天飞行过程中飞行目标的控制和测量是通过现代测控技术实现的,它主要可以完成以下几个功能:航天器的物理参数和运动参数测量、宇航员生理信息测量、跟踪测量航天器、控制指挥飞行目标、监视飞行状态等。农业方面也融合了测控技术的应用,比如:对粮食温度进行测量,高温报警,启动通风机进行粮仓的通风。

新型传感器技术

新型传感器技术是测控技术的重要方面,能够应用在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例如:监测火车的机车状况、监控心内压系统等均应用了智能传感器;气体微型化传感器主要应用在防伪、国防、机器人、化工、医学、交通等方面;集成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主要有:视觉测量、压力测量、温度测量等;数字传感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环境温度测量以及银行监控等方面。

远程测控

远程测控是现代测控技术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无线通信、电话网以及专线的远程测控,可以应用在远程监测电网电站以及输送石油的管道和机器人等方面。现代测控技术能够远程控制燃气、水电的自动抄袭以及诊断设备故障等。

5总结

作为新世纪的高新技术,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测控技术更是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国防、航天、电子、农业等重要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竞争环境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要求化,测控技术也在实现自身技术的突破,逐步走向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之路。

参考文献

[1]陈辉,常江,张连军.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

[2]况迎辉,祝学云,陈建元.现代测控技术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实验[J].技术与管理,2009,26(11)

[3]李欣国.浅谈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J].实用科技,2010(16)

[4]侯晓婷.测控技术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应用[J].华东科技,2013(0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