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歌剧的起源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歌剧的起源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歌剧的历史起源

歌剧(意大利语: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歌剧的历史起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歌剧的诞生

1.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2.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3.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成为牧歌剧。

4.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5.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Bardi)和柯尔西(Corsi)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成为田园剧。

歌剧的特征:

佛罗伦萨歌剧:

1. 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Dafne),由于该作品的乐谱只剩下残片,所以人们通常又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Euridice)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2]

2. 早期歌剧的特征: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罗马歌剧:

1. 代表人物及作品:罗马作曲家卡瓦莱里(,约1550—1602)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La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edi Corpo)于1600年2月上演,该剧为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灵与肉的体现》实际上被史学界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内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面。

2. 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威尼斯歌剧:

1. 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是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2. 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年,威尼斯歌剧作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菲欧》的创作,歌剧题材与利努契尼的《优丽狄茜》相似。在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16世纪的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3. 特点:在歌剧中大量运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那不勒斯歌剧:

1. 朝正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Opera seria),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2. 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Alemandro Scarlati,1660—1725)在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发展的咏叹调(aria),给予美声演唱以广阔施展的天地。代表作为《泰奥多拉》。

3. 特点(也是正歌剧的特点):

1) 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2) 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Intremezzo,在舞台口表演)。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3) 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的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它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

4) 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Fine(意为结束)。

歌剧的发展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格林卡、.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1.歌剧在意大利的起源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 。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仍带有文艺复兴后期牧歌剧的人文主义气息,总体看来并不成熟。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 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 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 ”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 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2.法国早期歌剧的发展 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无疑是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此人原籍意大利后被贵族带到巴黎。他从宫廷乐手起家,几年之内就掌握了宫廷的歌剧上演的审批权,成了法国音乐界的国王。他很好的把意大利歌剧移植成为适应法国国情艺术形式,把当时法国宫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艺术融入歌剧,同时把法语诗优雅独特的韵味充分的用歌词表达出来,布景服装也十分奢华,炫耀了当时法的富强。剧情大多现出对王权的崇尚和赞美,这一切都被打上了法国贵族阶层 (而不是像其他国家一样带有市民色彩)的意识形态烙印。 到了18世纪,宏大华丽的巴罗克风格歌剧开始向简洁实用、典雅精巧的罗可可风格转变,此时出现在法国歌剧界的杰出人物是拉莫。他对传统的法国歌剧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改革,使得唱腔、歌词和配乐更好的为剧情服务,但缺少了吕利的英雄气概。他的《卡托斯与玻吕克斯》成为18世纪法国上演次数最多的歌剧剧目。3.德国早期歌剧发展史 17世纪的德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度。1618-1648的三十年战争主要在德国国土上进行,使德国人口锐减,工商业凋敝,国土四分五裂,这样使得本应成为歌剧主要观众的市民阶层没有发展起来,国土的分裂使得众多的小 主无力自己兴建歌剧院和组织上演大型的歌剧,很多喜爱歌剧的诸侯甚至常年住在意大利欣赏歌剧,使得这门艺术在德国的发展迟缓了许多。 1627年,许茨(1585-1672)创作了第一部德语歌剧《达芙尼》,德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歌剧艺术。许茨1609年、1628年两赴威尼斯学习音乐,曾师从蒙特威尔第。他的突出成就是把意大利单旋律作曲家的新风格带入德国音乐。他的音乐在感情上富有德国特色,成为德国巴罗克音乐的鼻祖。许茨的学生凯赛尔和库赛也成为德国歌剧界的中坚。1687年,汉堡成立了第一家上演德语歌剧的剧院。汉堡没有经受三十年战争的打击,曾经加入过垄断波罗的海贸易的汉萨同盟,工商业很发达,在这里歌剧有广泛的市民基础,成了当时德语歌剧的唯一一片乐土。但是当时致力创作德语歌剧的作曲家只有凯赛尔、库赛、玛特森等不多的几位,再加上德国人认为意大利为了歌剧而制造阉人歌手是残忍的做法,只好从意大利"进口"阉人,阻碍了德语歌剧的发展。1738年,汉堡歌剧院被迫关闭,早期德语歌剧在与意大利歌剧的交锋中败下阵来。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在莫扎特的笔下,德语歌剧才迎来了春天。4.英国早期歌剧发展史 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同样动荡不安。清教徒(致力于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成分的加尔文派新教徒)为主要成分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在与国王的斗争中占了上风,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内战夺取了政权。清教徒信仰的加尔文派教义宣扬禁欲,力图避免一切尘世的快乐,音乐被看作是邪恶的、引诱人进入"危险的"愉悦的手段遭到禁止。歌剧传入英国不久,清教徒就上了台,他们封闭了一切歌剧院,废除了原来英国国教宗教仪式上的音乐。英格兰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1658年 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发展的转机。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1659-1695)。普赛尔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达朵和埃涅阿斯》成为英国本土歌剧不可多得的佳作。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发展再度陷于停顿,意大利正歌剧充斥英国剧院 。1714年,亨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他的正歌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受欢迎。但18世纪二十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因为其沉闷的脚本、空洞的内容和雷同的剧情不能适应随著贸易和殖民发展起来的日益壮大的有产市民阶层的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这时一部针砭时弊的《乞丐的歌剧》 (约翰·盖伊词,佩普什曲)在伦敦上演,它取材于日常生活,采用通俗幽默的对白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剧中对以亨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使意大利歌剧在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亨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后因亏损而关闭。这时亨德尔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意大利歌剧在英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5.歌剧的改革 歌剧这门古老的艺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中一些华而不实的弊病逐步显露出来。18世纪中期的阶级构成、意识形态、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中雷同的情节,远离现实的神话故事越来越不能取悦随著贸易和殖民发展起来的有产市民阶级。一些有识士开始了改革的尝试。拉摩可算是改革的先行者,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是鲁克的歌剧改革。他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美的伟大原则”;歌音乐的“真正使命”是“和诗配合,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在他的歌剧中,待剧情的宣叙调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加强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他精简了戏剧结构,删去了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段,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表,序曲也不再脱离剧情的孤立存在,而是预示剧情的有机部分;剧中的合唱、蹈都随剧情的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增删。格鲁克在记谱时废弃了数字低音,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现代写法。他的改革使当时腐化的歌剧艺术为之一新,仅影响了18、19世纪之交的歌剧舞台,包括罗西尼、瓦格纳在内的整个19世纪欧洲歌剧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发格鲁克的歌剧形式主要是喜歌剧。喜歌剧18世纪中期兴起于意大利。1752年一家意大利歌剧团在巴黎上演《管家女仆》一剧,引起了有名的喜歌剧之争。保守派站在维护封建贵族的艺术趣味的立场上反对喜歌剧,而以启蒙思想家卢梭为首的改革派则热情赞扬这一新生事物,并且于同年亲自写了一部喜歌剧上演。这场争论促进了法国歌剧的发展。1762年,巴黎建立了喜歌剧院,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很快在欧洲各地风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也具有明显的喜歌剧色彩,而脚本作者正是一位法国人。 19世纪,意大利歌剧在贝利尼、唐尼采蒂、罗西尼三位歌剧大师手中再次焕发出征服全欧的魅力,特别是罗西尼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意大利人圆滑、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欧洲古代声乐艺术起源与发展

古罗马自身的文化融入了古希腊优秀的宗教、哲学、美学、自然科学、戏剧等等文化,这就使得古希腊文明也很快地在欧洲开展开。

摘要: 纵观整个西方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的音乐艺术发展时间最早,而且一直独领风骚,她灿烂辉煌的音乐艺术足以构成一幅绚烂无比的历史巨卷。在这一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伟大的杰出的音乐巨匠们,他们为这一历史巨卷的形成贡献了许许多多的点睛之作,所以才能成就谱写世界音乐历史最为辉煌和大气的篇章,他们精心创作的作品已经成为几个世纪以来后人研究的典范,已然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中最珍贵的瑰宝,他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诠释和解读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是后人无法比拟的。在整个西方音乐历史这个大花园中,西方声乐艺术就像花中之王一样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介绍了欧洲古代(一般指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音乐艺术中声乐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古希腊;古罗马;声乐艺术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46年的古希腊声乐艺术和公元前146年至公元476年的古罗马声乐艺术共同组成了欧洲古时期的声乐艺术。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脉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西方近现代声乐艺术的起源。

一、古希腊时期

(一)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所起源的“爱琴文明”为古希腊的声乐艺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摇篮。在公元前20世纪至12世纪,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被人们称为了“爱琴文明”,涵盖了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两个阶段。这一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源泉,这更是古希腊文明的起源。由于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使之能够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黄金地位,一头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使得古希腊文化不断发展,另一头与西方接壤,深入欧洲腹地,对整个西方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文化所涉及到的美学、哲学、音乐、自然科学、教育、文学、戏剧、诗歌、建筑、雕刻等等方面的都达到了辉煌的成就。古希腊的人们将所有的美德都归功于音乐,他们认为音乐有着感召人类心灵的能力和果效。

(二)古希腊声乐艺术的发展

古希腊的声乐艺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希腊众多辉煌艺术门类中的'头冠。合唱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声乐艺术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祭祀祈福,人们都会选择合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即英雄时代,古风时代,黄金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多里亚人的入侵使得迈锡尼文明受到了毁灭。此后的300多年里面,古希腊整个陷入到了沉寂的状态之中,封闭和黑暗笼罩了古希腊社会,所以导致存留下来的文字和资料稀少,惟只剩下了反映当时社会情况和人民精神状态的《荷马史诗》。根据传说,《荷马史诗》是由盲人荷马通过收集加以汇总和创作的,他同时也还是诗人和歌手。《荷马史诗》是由两部分组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荷马史诗》描写了古希腊的英雄征战和一系列的神话故事。这部伟大的杰作结构思维严谨,形象鲜明,语言干练,情节活泼,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理性,所以,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英雄时代”。《荷马史诗》中有着舞蹈和合唱的记录,主要是以吟唱的形式流传下来,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三种声乐体裁:弗兰(Fran)——悼歌,旋律较为缓慢;潘(Pan)——献给阿波罗的欢乐性颂歌,旋律较为欢快;酒之歌(Gifirami)——献给巴克斯的抒情性颂歌,旋律舒缓优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于希腊人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出了古希腊文字,可以用文字来记录和叙述历史,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是古风时期。随着贸易经济的发展,古希腊社会经历了大的变革,从原始的公社制度将向奴隶城邦制度开始过渡。随着社会制度性质的变革,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也随之变革,他们不再沉浸于神话的幻想和对英雄的崇拜之中,他们开始追逐人类自己内心中的情感与心理,他们敢于抒发自己心内中的真实写照,抒情诗(Lyric)由此而产生。抒情诗的旋律大多都是来自于当时社会流传所唱的民歌,人们用里拉琴伴奏,演唱形式包括了独唱和合唱等,所演唱涉及到的题材内容有双行体诗,讽刺为主题的诗歌,琴歌和牧歌等等。贵族女诗人萨福(公元前612-557)是创作兼独唱抒情诗的杰出代表,她的演唱题材多以爱情为主题,她非常擅长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曲调情感真诚,忧郁委婉,歌词夸张炫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萨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她的出生地,也是她的家乡建立了被人们视为欧洲最早的音乐学校。品达罗斯(公元前518-442)是将合唱抒情诗这一声乐体裁发展到最高水平的诗人。他所创作的作品稳重华丽,形式完美,后人称之为“崇高颂歌”。

从公元前5世纪起,希腊进入了古典时期。古希腊的社会变革依然在进行,先进的民主制度已经代替了氏族贵族制度,人们逐渐萌发了民主思想,其中,以雅典最为典型。艺术活动已经不再是贵族阶级的活动,艺术活动在平民中开展地更加广泛。一些业余爱好者在一些盛大的集会上也会出新唱歌、跳舞、戏剧的演出。古希腊的戏剧,包括了悲剧和戏剧,是当时古希腊文化发展最大的成就。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戏剧对白和音乐组成,中间或多或少地穿插一下器乐伴奏和舞蹈等等,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艺术种类。古希腊的宗教神话传说是古希腊戏剧剧本产生的源泉,但是已经超越了民间的风俗习惯,人们逐渐形成了较高的审美意识和追求,这也是古希腊文明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集中体现。因此,这个时代,古典时期也被历史学家们视为是古希腊音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的悲剧,通常被人们又称为是山羊之歌,起源于祭祀迪奥尼索思的庆典盛世活动。人们身穿着羊皮,把长春藤花戴在头上,以羊角、羊须装扮,伴奏采用的是阿弗洛斯管。埃斯库罗斯、索夫克洛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当时最为出名和伟大的三位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456),被誉为是古希腊“悲剧之父”,他的创作属于是古希腊悲剧发展的萌芽初级阶段。他出生于希腊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代表作品有《俄瑞斯忒亚》三部曲,《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等等。他的戏剧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英雄故事,以歌颂的力量为主。他的悲剧庄重肃穆,雄然亢奋,与戏剧中所现的强烈的矛盾斗争情节相辅相成。索夫克洛斯(公元前496-406),他一生创作的时间长达六十年,共写过130多部悲剧,代表作有《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等。他所生活的时期正值雅典的民主思想意识全盛时期,所以较埃斯库罗斯而言,他的创作有了全新的提升和发展,他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性格更加分明有力,语言简短明了,他的作品创作风格标志着古希腊悲剧创作的日益成熟和稳定。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406),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代表作品有《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希波吕托斯》等等。他所涉及的悲剧题材内容范围比较广泛,有描写政治、宗教信仰、战争等等的,也有描写处于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生活的,还有描写社会世俗道德的。他非常擅长描写女性心理,透过人物内心的表达来反映一些深刻的思想道理,这一点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在他的悲剧故事中也会经常运用合唱的形式体裁来揭示故事深刻的寓意和表达思想内涵,用乐器伴奏来引出人物的出场,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歌剧最早的雏形模式。

古希腊悲剧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序词、出场歌、插话、退场词。序词指的是在合唱队首次出场之前的演出,意在说明戏剧背景和强化戏剧中人物;出场歌是接在序词之后,是合唱队进场之后的演唱,意在调节气氛,强调戏剧本身的基调和激发观众的感情,合唱是以齐唱为主,伴奏采用里拉琴和阿芙洛斯管,偶尔会穿插装饰音;插话是在剧情动作表演的开始,前后紧紧衔接合唱,用来划分剧情的层次,相当于现代歌剧中的“幕”;退场词是最后一段合唱唱完以后,作为剧目的结束。古希腊悲剧的结束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演员充当使者报告全剧的结束,另一种是他们所崇拜的神明从天而降,歌舞场地全部升天做为结束。古希腊的悲剧通常三位男演员来演出,他们穿着高底靴,根据剧情面戴不同的面具,搭配不同的服装饰演不同的角色。古希腊的悲剧对于后来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歌剧的形成影响非常深远。在古希腊悲剧发展的顶峰时期,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古希腊喜剧。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而后逐渐演变成为大型的喜剧。古希腊喜剧产生的时代是言论相对自由的民主繁荣时代,所以大多当权者和贵族阶级成为了古希腊喜剧所讽刺的对象。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386),被誉为是“喜剧之父”,是古希腊时期最为出名的喜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喜剧,代表作品有《阿哈奈人》,《骑士》,《云》,《马蜂》,《鸟》等等。在他的喜剧作品之中,群众性的合唱、充满讽刺意味的歌曲,抒情缓缓地对白,轻松快乐的音乐及夸张的创作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可以说的上是高雅与低俗,严肃与活泼,美与丑的绝妙结合。公元前323年古希腊结束了辉煌灿烂的古典黄金时代,进入了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希腊奴隶制度开始逐渐衰退,希腊自身的文化开始向东方和西方传播,并且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越多越多的专业歌手涌现出来,集体性的音乐活动随之减少。声乐艺术的发展开始偏向于个人感情的抒发与表达,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的原则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攻击与破坏,所以导致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逐渐退步。

(三)古希腊声乐艺术的特点

1.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和诗歌,多为描写劳动、大自然和爱情为主;后期还出现了许多不同题材的歌曲,如祭祀歌曲、饮酒歌、情歌、结婚歌、颂歌、悲歌及与舞蹈结合的合唱抒情歌、众赞歌、庆贺歌等等;

2.声乐作品以单音乐旋律为主,具有朗诵性质,旋律简单流畅,节奏鲜明;

3.体裁:声乐作品多以合唱、齐唱、独唱、说唱和吟唱的形式出现,有器乐伴奏,有舞蹈和戏剧穿插其中;

4.歌手、诗人和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大多都集于一身;

5.因为当时没有标准的固定的记谱模式,歌手采取了以即兴表演为主的歌唱模式。

二、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146年,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随后古希腊全部沦陷。横跨亚欧大陆的古罗马由此成为了古希腊和后来欧洲文化艺术衔接的桥梁。古罗马自身的文化融入了古希腊优秀的宗教、哲学、美学、自然科学、戏剧等等文化,这就使得古希腊文明也很快地在欧洲开展开。在古罗马占领古希腊最早的初期,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古罗马人的轻视和忽略,他们不喜欢古希腊音乐,他们认为古希腊音乐不够威武壮阔。随着古希腊文化的渗透和深入,古罗马贵族阶级中的妇人首先开始接受古希腊的音乐教育艺术,并把音乐教育当成是良好教养和上流社会尊贵身份的标志。很快,这种认识很快在古罗马全部传播开来,音乐在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音乐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却不及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音乐甚至成为了连接社会关系和交往生活的纽带。但是在古罗马时期,音乐失去了在古希腊所特有的世俗性、群众性、广泛性和平民性等特征,民间音乐只处于到了次等地位,歌唱家、歌手和音乐家已经不是音乐生活的主角。在古罗马,取而代之的是上流社会中的贵族阶级、王公贵胄、奴隶主等等,宫廷乐师也就是在这时期出现的。音乐已然成为了王公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在这些上流社会阶级的家庭中举办音乐活动和演出,充分反映了贵族们享乐奢华的生活方式。在古罗马时期,器乐的制造技术和演奏形式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与发展,以铜管乐为主,并形成了庞大的铜管乐乐队,为一些重大活动和仪式与大型的合唱团合作一起演出,这也凸显出了古罗马时期音乐艺术的奢华与享乐的特征。在这一时期,声乐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也普及开来,一般是分为三种:有专门拓展音域或嗓音力度的教师,负责改善嗓音音质的教师,和负责训练音乐和艺术表现力的教师,这说明了古罗马时期的声乐艺术已经趋于规范化和系统化。公元3世纪,古罗马分裂成为两部分,即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逐渐成为古罗马的主流,取代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所信奉的神明。古罗马对于古希腊文明走向中世纪文明起到了桥梁和衔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大卫•凯恩斯.莫扎特和他歌剧[J].上海:上海三联,2013.

[3]大卫•波格.我的第一本歌剧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4]维尔纳•简森.歌剧指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歌剧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集声乐器乐与舞蹈为一身的戏剧艺术。歌剧对声乐的发展特别是对美声唱法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歌剧艺术在今天似乎逃不出商业性质的包袱,蒙着商业面纱的歌剧在当今并不如之前流行,但它作为古典音乐的一种将会以特殊的艺术性继续流传下去,永不消逝。

桥梁工程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文献

你去找下(土木工程、或者、交通技术)吧~

桥梁与隧道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那么,桥梁与隧道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一些优秀的范例,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桥梁与隧道工程论文参考文献一

[1] Measor .,New,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oyal Festival Hall, South Bank[J] Journal Instn Civ. Engrs, 1951,36241-318.

[2]曹艳梅,夏禾,王鲲鹏.紧邻既有铁路桥基础施工对行车影响的预评估.铁道学报.(3):95-101.

[3]饶明贵,既有线旁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J].铁道工程学报.2003,(1):145-149.

[4]罗鹏,邻近既有线路桥梁挖孔桩基础施工安全性分析[J].施工技术与测技术.2008,28 249-252.

[5]吴庆润,邻近既有铁路的.大直径超深钻孔桩施工关键技术[J].地基基础.2012,34 (3):176-179.

[6]朱建才,许明来,朱剑锋,徐日庆,周群建,钻孔桩施工对既有桥桥墩安全性影响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2,(3): 27-32.

[7] Gunn M J,Yan,R W M. Stress transfer and around a di^)hragm wallpanel [J].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igineering, 1998,124(7):638-648.

[8] , , . The Influence Of Pile Group Loading On ExistingTunnels [J], Geotechniqe, 2004,54(6)351 -362.

[9]陈隆,叶涛,群桩施工全过程模拟,工业建筑,2010. (40): 1011-1017.

[10]李智彦,丁振明,钻孔灌注桩施工对邻近桥桩基影响的数值模拟.公路交通科技.2013.(4):70-76.

[11]高晓燕,钻孔灌注桩施工对既有并行高铁线桥梁的影响.山西建筑.2015,(3):163-164.

[12] Ming-Fang, Chang, ., Hong Zhu. Construction effect on toad transfer along bored piles [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4,130(4):426-437.

[13] Burland, LB. Shaft friction of piles in clay-a simple fundamental approach! J]. GroundEngineering. 1973, 6(3): 30-42.

[14] Skempton, . Cast in-situ bored piles in London Clay [J] . Geotechnique, 1959,9(4):153-173.

桥梁与隧道工程论文参考文献二

[15] Meyerhof,GG,Murdock, .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ome bored and drivenpiles in London Clay [J].Geotechnique, 1953,3(7)267-282.

[16] Clayton, C. R. I,Milititsky, J. Installation effec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bored piles in stiffClay[J]. Ground Engineering, 1983,16(2): 17-22.

[17] . , Concrete pressures on formwork. CIRIA association. Report 108,1985.

[18] Lings,., Ng, , . The lateral pressure of wet concrete in diaphragm wallpanels cast und^ bentonite [C]. Civ. Engrs Geotech. Engng, 1994,107:163-172.

[19] Symons, , Carder, D. R. Stress changes in stiff clay caused by the installation of embeddedretaining walls [M]. Retaining structures. Thomas Telford, London, UK, 1993,227-236.

[20] DeBeer E E & WaOays M. Forces induced in piles by unsymmetrical surcharges on the soilaround the pfles[A]. Proc 5thECSM FE[C].Madrid :1972,325-332.

[21] Leussink, K And Wenz, ., 1969,Storage Yard Foundatio on Soft Coheesive ,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l Mechanics,\bL9,1972,149-155.

[22] tfcyman L,Boersm a F. Bending moments in piles due to lateral earth pressure[A].Proc 5ThICSMFE[C], Paris:1961:425-429.

[23] Wenz K P. Large scale tests for determination of lateral loads on piles in soft cohesive soils[A].Proc 8thICSMFE[C]. Moscow:19732-5.

[24]梁发云,于峰.土体水平位移对邻近既有桩基承载性状影响分析.岩土力学,2010,32:449—454.

[25]杨敏,朱碧堂,陈福全.堆载引起某厂房坍塌事故的初步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2^24(4): 446-450.

[26]张陈蓉,黄茂松,李早.被动群桩的分析方法与验证[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7] Matsui hong W P& I to T. Earth pressure on piles in a row due to lateral soil movements [ J]. Soiland Foundations. 1982,22( 2):71-81.

[28] Poulos H G, Chen L T& Hull T S. Model tests on single piles subjected to lateral soilmovement[ J]. Soil and Foundations. 1995,35(4) :85-92.

序号 文献标题 文献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浅析道路与桥梁中的超限运输 硅谷 2008/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坚持“双向服务”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广州道路运输行业协会 广东交通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道路桥梁隧道排查及隐患集中整治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洛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8/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城镇道路桥梁设计规范 岩土力学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市政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问题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道路与桥梁专业顶岗毕业实习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技术 2008/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访河南省焦作市道路运输协会 商用汽车 2008/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道路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黄河水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进入国家“高职211”示范建设专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黄河水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进入国家“高职211”示范建设掠影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有记录186条 上页 下页

[1]世界跨海大桥资料[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5,(04). [2] 张铭. 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主塔设计[J]. 世界桥梁, 2006,(01). [3] 刘德宝,马芹纲. 桥梁结构创新方法[J]. 世界桥梁, 2002,(01). [4] 陈开利,余天庆,习刚. 混合梁斜拉桥的发展与展望[J]. 桥梁建设, 2005,(02). [5] 金增洪. 介绍吉姆辛的未来长大桥梁概念[J]. 国外公路, 2000,(03). [6] 杜春林,杨春. 涪陵乌江二桥单索面斜拉桥主梁优化设计[J]. 世界桥梁, 2007,(01). [7] 邵宏. 香港青马特大悬索桥介绍[J]. 中国市政工程, 1997,(02). [8]国外几座著名的跨海大桥[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4,(05). [9] 刘东,蒙云. 乌江P-F-C吊拉组合桥施工工艺研究[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9,(04). [10] 刘山洪. 预应力砼桥梁张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6,(05).

油画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格式

思路一 写油画风景教学类的 比如 油画风景的构图 油画风景绘画手法思路二 对风景大师绘画的分析 比如 列维坦 希施金 柯罗

15世纪尼德兰(现今的荷兰、卢森堡、比利时一带)的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画。

我们置身于绘画艺术的历史长廊,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在折服于他们精湛的技艺同时更惊叹艺术长河的博大,为我们呈现出精彩的艺术瑰宝。不同时代的艺术都以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展现在世人面前。油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外来画种,诞生在重科学、重自然、以写实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欧洲,一开始就给其带上了写实的神秘面纱。让后人为之不断探索,如三度空间的立体观念、明暗的造型体系与条件色的色彩关系。正因为这种写实油画手法的运用,使油画比中国画更具有真实性。几百年来油画大师林立、放出耀眼的光辉,不能不说这与油画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从而使其成为屹立于世界艺术,无论从时间或空间上来说都是广泛传播的大画种。纵观历史可知油画是在欧洲起源发展的。“油画”这个名称以清楚的告诉我们,他是采用油性物质作为黏着颜料的媒介,在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油画是从15世纪以前蜡画法、蛋胶画法上逐渐地发展起来的。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奠基人。凡•爱克兄弟完成了以胶为介质向油为介质的转换。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作画时运笔流畅并能反复覆盖修改,干透后的颜料附着力强,色泽鲜艳,不易剥落和退色。新材料和新技法的运用很快流传全欧洲。因此这是油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我们所欣赏到的油画最初起源是服务于宗教,是宗教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绘画艺术也因此成为奴婢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图画的圣经”为基督教服务。这时期比较有名的是非写实性的宗教题材。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飞跃,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要求,新兴的社会崇尚自然、科学,于是艺术也就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自然出发体现出了艺术的世俗化,许多著名画家为逐渐摆脱单一的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的创作,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使宗教题材的作品含带明显的现实世俗因素,有的画家完全描绘现实生活的实景。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继承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人体解剖学的运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实般 准确的比例、形体、结构关系;焦点透视法的建立使绘 画通过构图形成幻觉的深度空间,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 定向的瞬间视觉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统一在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晰层次。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在其他画种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画工具材料性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古典油画 成为经长期制作的、高度写实的面貌。文艺复兴三杰他们结合了科学研究的成果,把解剖学、透视学和光学的原理应用于绘画中,他们的作品具有坚实的素描基础,准确的线条透视,严谨的形体结构,丰富的明暗层次,使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 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 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画的种类按题材划 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 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技法也日臻丰富,并形成 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17世纪的一部分油画强调了油画的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进行光感的创造,形成画面戏剧性气氛。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打破了他之前油画中有序和谐的光感效果,他强化画面上明暗的对比,往往用画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衬托前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画中光线耀眼。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将景物处理成处在斑驳的光影之下,他不是从明暗两大体面,而是从间断错落的明暗分布进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间断的连续变化,用笔凝重,色彩层面在挤压中互相渗化,画面给人扑朔迷离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着神秘与不安的气氛。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把画中的光感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处在大块暗部的笼罩中,唯表现神情的脸、手等重要部分显出鲜明的亮度。他运用沉着的颜色在暗部多层薄涂,使暗部显得深邃,画亮部则用厚涂和画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体量感。同时期,笔触的运用也被许多画家侧重探索。笔触是带有颜料的油画笔在画布上运动的痕迹,早期油画全幅各部分颜料层厚薄比较一致,运笔力度均匀,几乎不显露出笔触。17世纪的画家注意到笔触的运动受创作时心境和情感律动的驱使,画家在作画时能产生控制笔触动势的情感,笔触的轻、重、缓、急和运动方向不仅使被塑造的形象显出生动感,笔触自身也具有艺术表现力。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众多的巨幅作品中运用饱蘸稀薄明亮颜色的大笔涂绘,依照人物的形体运笔,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线的笔触,造成了体态的强烈动势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冲突。荷兰画家哈尔斯则运用轻快、灵活的笔触描绘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动感,与他偏于表现豪迈、乐观的人物相辅相成。另一个荷兰画家维米尔善于用珍珠般细碎的、圆润的笔触描绘处在室内的人物,使画面产生宁静、温暖的气氛。从18世纪开始,油画艺术也同样在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冲击下,有了翻天覆地、摧枯拉朽的变化。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维、更丰富的创作、更深刻且影响更广的理论,激扬、解构、反叛,争奇斗艳、百花齐放。19世纪法国是欧洲美术的中心,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在意识形态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活跃。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法国的美术也在大的文艺思潮中,不断出现新的风格和流派,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直至后印象主义。油画的发展在19世纪有了新的趋向,主要是油画色彩的变革。英国画家康斯特布尔最早直接用油画在室外写生,获得丰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细小笔触并置颜色,使之混合成较鲜明的色块,画面较古典的褐色调子明亮得多。色彩的补色——色轮两极的颜色在并置时能互相提高明度和强度的原理,是在后来被科学认识的,但康斯特布尔凭借对自然的观察感性地获得了补色原理,并在实践中部分地运用。他的作品启发了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思想支配创作,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创作大幅主题画。他将补色关系更多地运用于创作的色彩表现,运用活跃的笔触,在画面的许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色彩的明亮度和华丽感,形成了震动当时画坛的风格。法国巴比松画派的许多画家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风景写生,认识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色调对于体现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构成画面意境与情调的重大意义。他们大量的风景创作画出了大自然风、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气氛。在此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印象主义是欧洲油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自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形成的再现自然的写实手法到印象主义画派,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高峰。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贡献。他们吸收了光学和染色化学的成果,以光色混合原理解决油画的色彩问题。莫奈、西斯莱等画家捕捉外光景物表面光线变化给人的色彩瞬间印象,用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将对比色并置,他们认识到暗部或阴影并非黑色的浓淡变化,改变了用调和过的单一色彩画暗部的传统作法,在暗部和阴影部位也用色点并置。由于视觉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点在一定距离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并形成微妙的过渡。印象主义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靠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距离感,而依据色光反射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印象主义的作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与生动,也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19世纪的欧洲油画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流派,虽主要体现在艺术主题和内容上,但油画技法也相应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义注重油画中物象造型的严谨与坚实感,符合古典传统的造型法则;浪漫主义围绕悲剧的主题,力求以色彩、笔触因素和构图中运动式线条创造画中情节的紧张感;拉斐尔前派注重对画中人物心理情绪的表达,较多画面以青、紫、绿调子构成感伤的、静寂的意境……。虽然近代油画的面貌已经比较丰富,但都具有写实的整体特征,它们共同表现为:一幅油画是艺术形式的统一体,色彩的主调统一着画面各局部的颜色,局部色彩在过渡的渐变中互相形成和谐的关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块;笔触基本上是为塑造形象而运用,显露的程度有限,并统一在或曲长、或短促的某种有序倾向中;被描绘的物象统一在中心焦点的构图中,形成与真实视域同构的效果。从19世纪末叶开始,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度饱和,因而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趋于解体。油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艺术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自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印象派之后的三位画家率先离弃了传统油画模式。塞尚探研用几何形构成艺术形象,创造出画面是一个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们的作品成为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在20世纪是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和流派纷呈的时代。这些新思潮和流派主张与传统美术彻底决裂,强调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表现、独创性,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约艺术形式呈现多种倾向,传统油画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为艺术观念的形式体现被强化,甚至被推向极端,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重视。现代主义风格首先在野兽主义绘画中出现,例如:忽视色彩而主要作形体自由构造的立体主义;注重色彩强烈状态中均衡效果;随后出现的风格包括:通过色彩和笔触的无序使用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以及将颜料随意甩、泼、垂滴于画布上的抽象表现主义等。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油画流派纷繁,相继更替,只要以油画工具材料为造型媒介,艺术家可以创造任意的油画面貌。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美术又登上了美术的舞台。它即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延续,又形成了一些与之不同的特点。此外,在整个20世纪,现实主义美术一直保持着不衰的活力。

油画诞生于十五世纪欧洲一个叫尼德兰的地方(现在的荷兰和卢森堡境内),是由名叫凡爱克的兄弟俩创造的,是他们首先使用油调和颜料作画,使画面的表现力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在这以前大家画画是用鸡蛋清调和颜料的,叫坦泼拉画法。凡爱克兄弟以后,用油调和颜料作画便迅速的传播开来,并逐渐使用的越来越熟练和充分、至文艺复兴盛期它已成为整个欧洲的画法啦,后来的几个世纪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地。 中国画与油画的区别 油画传入中国的时间很短,也就是上个世纪初期吧,有一些留洋海外的艺术学子们学习归来,把这种画法在国内发扬、传播开来,大家才逐渐认识了油画。油画和我们国家传统的国画不同,有这么几点区别;工具材料不同,国画是用毛笔、水墨、颜料画在宣传纸上,以墨为主,颜料是用水来调和的;油画是用油调和颜料画在麻布或木板上的;国画在表现上偏重于写意抒情,称大写意或小写意或工笔,偏重于表达思想情调,以景喻情,以物喻意,追求洒脱高雅,似与不似之间;油画则偏重写实、再现,善于描绘真实具体,深入细致的人物、事件、场面,使人如临其境地,如面其人,如闻其声,强调质感和画面效果的感染力;由于工具的差异,油画更宜于修改覆盖,长时间描绘,长久保存,更易于在各种材料、底子上作画。 油画的发展和流派 时期的油画侧重写实和再现,那时候照像术还没有诞生,后来便产生了表现、写意、抽象、装饰等倾向,油画的发展和流派是脉络清晰和传承分明的,早期的油画发展可分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学院派”,“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后印象派的大画家塞尚(法国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现代绘画始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流派更多、流传时间较短,令人眼花缭乱,最重要和影响大的有“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末来派”、“超现实主义”、“达达”、“抽象主义”、“行动绘画派”、“超级写实主义”、“神秘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等等。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形式主张,代表画家、代表作品,流派里面还有许多小的分支(例如抽象派可分为冷抽象和热抽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又有许多年轻人在作各种绘画试验,尝试更新的绘画形式和方法,可统称为“先锋派”或“前卫派”,往往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现在我们在大芬油画村看到的油画主要应该有“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印象派”,“表现派”,“抽象绘画”,“波普艺术”,或“装饰绘画”等。 温馨提示 一、了解绘画,热爱艺术是一件高雅的、提高个人素养的事;买画是在涉足文化艺术,接受美的艺术陶治,欣赏绘画会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二、要投资收藏绘画先要做一个行家,做一个收藏家,通过收藏增长知识,提高鉴别能力,这个行业是一个长线投资,也有风险,且不会很快带来回报。三、买高价位的画要请有关行内人士帮忙鉴赏。四、价位中等,没有什么大名气、基础扎实的中青年画家的画最有升值潜力而值得收藏,这些画家精力充沛、画得好、肯下力气、价位较低、货真价实。五、买画装饰房间一要考虑档次,好房要挂好画,还要考虑房间家具的色调风格要和画的色调风格的一致性。 油画的欣赏 欣赏油画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油画知识。 对作者和作品及创程进行了解,分为这样几方面,1、作者概况,毕业于什么院校,受教于什么人,在什么媒体上发表过什么作品和专著,参加过哪些重要的展览或在什么地方举办过个人作品展,得到过什么奖励或荣誉,是哪能一级美术家协会会员(通常分为国家、省、市、区或行业协会)。2、作品特色:作品有什么特色,哪些是画家独有的。画的内容想表现什么?人物、气氛、时间、地方,为什么要画这些,什么样的动机或动力,是创作还是写生,有没有最后完成,是系列作品还是单幅(注:写生画也是创作)。3、画面效果:好的画总是令人眼前一亮、明朗和谐、意境新颖、高雅、感染力强。即使是色调较暗的画,应该是暗而不脏、不浊、不闷、色彩明确;形象是否生动,坚实,厚重有力,特征是否突出,刻画是否深入细致,令人信服,收放得体,好的画应该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描不做;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刻画方法和处理形式。4、看格调和意境,这是画家的思想境界在画面中的体现,高雅大方,不纵不媚,不挤眉弄眼,投怀送抱的取悦于人,不浓妆艳抹,依门卖俏,落落大方,宁静庄重,坦坦然传达一种意蕴,磊落落呈现一种大度和胸怀,绘画的欣赏应该进入一种客观理性的澄怀状态,不只是简单的感官享受,而是一种审美的愉悦,思想深处的吸改,即耐看又寻味无穷。 抽象和装饰绘画的欣赏 抽象就是抽去了所有的具象因素(哪怕是隐约能看到形象也不是抽象绘画)纯粹以绘画形式本身:线条、色彩、明暗、点线面的对比、交叉、组合,表达一种感受和情绪:快乐、冲动、忧郁、悲观、希望、失望、速度、时空等等,可以说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引起什么联想就是什么,画者决不会勉强传达给你一种固定的主观意向,最后的审美效果是在欣赏者的眼睛里完成的,好的抽象绘画的特征应该是和谐、大度、均衡、肌理清晰、制作讲究。(画面肌理是指画表面呈现的质感效果,如粗糙、光滑等)。装饰绘画的欣赏更加注重绘画表面的效果:色调、形状、比例、明暗的对比谐调本身就是目的。 行画(商品画) 行画这个词在我国是艺术市场化才出现的,韩国比较早的开发出一些适合市场需要,大量制作的油画,我们叫“韩画”,后来我们自己开发这类作品叫“行画”,它一般是指临摹、复制、批量生产的油画作品,有时评论一些油画作品位较低,过分关注市场需求的作品就是说“有点行”。行画的特征有这样几点:一是有“行情”,每年流行的都不一样,二是便于制作和复制,不需要很强的基本功,适合“画工”制作,三是效果强烈、夸张,或光滑细腻,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四是制作成本低。现在也有争论将创作作品也归为“行画”,原因是只要进入市场就有“行情”,就是商品,档次不同罢啦。

歌剧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是指为了撰写论文而引用已经发表的文献的格式,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详见百度百科。

示例: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经过检索,发现有类似的出版书籍。你看是否与你参考内容符合,如果符合可以参考,格式如下:

[1] 科尔蒙. 比才采珠人[M]. 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9.

歌剧<猫>/

音乐学参考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关于音乐参考文献有哪些?

[1] 廖叔同着.西方音乐一千年[M]. 三联书店, 2004

[2] 王黎平. 浅谈电影音乐审美的.多元化[J]. 电影文学. 2010(22)

[3] 邢艺,主编.西方钢琴作品曲名全集[M].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4] 肖晶. 罗西尼声乐套曲《威尼斯赛船会》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5] 杨儒怀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6] 郭赛男. 论罗西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 (美) 弗里德伯格,着.成功钢琴家攻略[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8] 高为杰,陈丹布编着.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 卡尔·莱默尔(KarlLeimer),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着,姜丹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10] (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着,王昭仁译.19世纪音乐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1] 曾睿娟. 罗西尼歌剧唱段中女声花腔部分的特点及其运用[D]. 武汉音乐学院 2006

[12] 宋晶. 罗西尼喜歌剧中两位女主角罗西娜与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13] 李京宪. 罗西尼艺术歌曲《舞曲》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把握[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4] 高晓光,吴国翥编着.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15] 钱仁康,钱亦平着.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16] 张玲玲. 透过歌剧《塞密拉米德》看罗西尼次女高音的风格及特征[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9)

[17] 喻家燕. 钢琴学习中的踏板基本运用技法[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1]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3] 王少维. 纵聚类音乐分析法研究[D]. 上海音乐学院 2013

[4] 冶鸿德. 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5] 石慧. 梅西安《被遗忘的奉献》音乐分析[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6]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8] 王艺. 约翰·菲尔德夜曲初探[D]. 山西大学 2010

[9] 陈昀. 福斯特歌曲在美国大众音乐发展中的地位[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0] 王菲. 军旅歌曲《热爱》艺术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4

[11] 耿仁甫. 音乐分析法研究[D]. 贵州大学 2008

[12] 欧阳文思. 音乐鉴赏中动漫的现代理念探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3] 许黎. 无词人声作品类别与特征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4] 张盼盼. 约翰·斯塔米茨交响乐的音乐学研究[D]. 山东艺术学院 2014

[15] 刘岩晶.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6] 金华芳. 《陕北四章》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心得[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17] 司季发. 序列“准则”与赋格“结构”的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8]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9] 程露. 高平《舞狂》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 武汉音乐学院 2013

[20] 李凌之. 西班牙魅力-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之音乐分析与踏板运用[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1] 彭志敏着.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京剧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戏曲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曲)弋(阳腔)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

从京剧诞生到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二百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大师。

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众多戏曲科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演员,支撑着近百年京剧艺术殿堂。星罗棋布的戏楼剧场提供了京剧繁荣的舞台,精良独特的器乐、道具、戏装行业为京剧演出增色生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逢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庆”徽戏班进京贺寿演出,演毕立足京城。

此后许多徽班相继来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时称“四大徽班”。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京剧。

扩展资料:

京剧是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的传统戏剧。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有谭鑫培、梅兰芳大师等。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戏曲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

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

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

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代戏曲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

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

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

著名历史学家吴 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

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重建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目,如京剧《谢瑶环》、蒲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戏曲艺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起源与发展: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

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京剧的艺术特点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1、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昆曲”占领着北京的戏曲舞台。后来昆曲被封建统治者召进了宫廷,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昆曲不断地加工、修改,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间特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于是它在民间的地位就渐渐衰落下来。

2、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 嘉庆 、 道光 年间同来自 湖北 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

3、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京剧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极具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这也是京剧真正步入鼎盛的黄金时期。

4、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更是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京剧自此走向繁荣。

因为京剧的节奏唱腔太过缓慢了,虽然这是它的独特之处,却也成为了它的缺点,以至于出现了老年人喜爱,青年人敬而远之的现象。可见京剧已不适宜时代的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说京剧一层不变。其实,京剧之所以能从清代一直延续到现在,是因为各个时期的京剧表演者知识够在不断地创新,但因为力度不够。京剧的发展,关键是要顺应观众的需求,观众是否喜欢是很关键的因素。京剧的发展就是顺天应时,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断的去粗存精。中央电视台现在也推出了戏剧濒道,这为推进京剧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次,京剧的发展,还是要走出国门。其实对于外国,中国的文化还是有吸引力的,但真正了解京剧的却是少之又少。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印度。印度的歌曲、 蹈大家都很喜欢,印度在国外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的,因为有很多传授艺人都走到世界各地去,并在当地传播。在多元文化里,印度文化不但没有被别的民族文化所同化,反而用自己的特色去同化了别的民族文化。京剧的发展如此缓慢,甚至走向衰落,就是因为我们中国缺少了传授了京剧的艺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