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论文

素质教育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关于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作为高等院校,如何结合素质教育,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更新异常迅速,这就迫使所有国家必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推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科技成果。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创新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创造性、开拓性的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各种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新时期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校新时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在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强调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然和根本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使教学成为被动的、机械的活动,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思维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发明,只有具备创新的心理品质,才能发现新奥秘,探索新方法,只有拥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才可能不断涌现灵感和新思想。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对于学生意识思维的培养缺乏重视,忽视了创新意识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影响。因此,院校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多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学科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教育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陈旧,忽略了学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如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偏重学生共性的教育,忽视个性化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专业单一,学科间互不相融,再加上在大学课程中,传统内容较多,前沿内容、交叉内容等新课程太少,讲授性课程较多、讨论研究性课程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思维,缩小了创新的空间。这在知识日益交叉、渗透的今天,这种知识和能力结构显然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创新型学生的培养,首要是加强师资建设。有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有一个提倡创新的教育环境,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作为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当根据科学知识的进展,及时的把前沿知识讲授给学生,做好知识更新,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于理科的学生,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让学生通过科研过程,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高校要重视创新教育的投入,改善科研的软硬件设备,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创新的思想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去激发、去孕育,它是产生兴趣、激发灵感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

定期 组织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 报告,组织学生与老师间的学术探讨等,这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可以较好的孕育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2.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通过参与各种课外 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能够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此外,通过参加科技活动,学生能够通过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发现科技领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触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活动能力等,既提高人文素养、知识涵养,又健全性格和人格。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科学的协作精神、坚韧不拨的意志。可以说,院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实践活动是符合素质 教育本质要求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

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篇二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担对全体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任,是一个由必修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等各部分组成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体系。构建这一课程体系,目前关键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转变、师资力量准备,课程内容和形式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课程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三是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四是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2]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一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指人“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3]人的素质包含有三个部分。一是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或身体素质,它是先天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的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二是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诸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三是社会素质。它纯粹是人在后天适应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4]人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心理素质是中介。“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5]心理素质处在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中间,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是人整体素质形成的内部动力,是使人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依据。心理素质同时制约着人自然素质的提高,社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性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学生自然素质的培养有一个以体育必修课为主干的课程体系,而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社会素质培养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承担。与此相比,承担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任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却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明显落后的局面是造成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局部性的,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和矫正,对全体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关注不够。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多数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存在有诸多的弊端:一是由于学生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重要性认识上的不同,导致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不能有足够的重视;二是由于课时、教师和选修学生情况的巨大差异,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逻辑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使其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效果上大打折扣;三是因为选修名额的限制,多数学生不能通过课堂得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四是因为上课人数多,难以关照到不同的心理需要,难以组织有效的师生互动,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心理训练活动;五是因为心理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有误解,参加专题心理讲座的积极性也大受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教育,着重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本质。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定位于素质培养,属于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承担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而向全体高职学生,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提高心理调节水平和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在知识学习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理论,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掌握心理自助方法与途径;在能力培养上,重点发展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人格自我教育与危机应对能力,有效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在情感行为目标上,主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6]这些目标的实现非零散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讲座所能完成,必须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保障。 二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它既满足了全体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需要,又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知识与技能的特殊需要。这个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的构成:一是必修或必选课程;二是选修课程;三是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四是心理训练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是实现高职院校实现由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转变,从 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的关键一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大版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使所有高职学生都能够真正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益处,必修课或必选课是最好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必选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在课程建设上能够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学质量有保障,不象选修课程那样随意性较大。学校按照学生所在年级、专业统一组织安排教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完善个性,开发心理潜能,为学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同时,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必选课程能够覆盖所有的高职学生,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恐惧和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误解,唤醒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拉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这也就为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其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以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师资的情况,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教育,如关于人际交往心理、管理心理、社会心理、成功心理、恋爱与性心理、职业心理、青年心理等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多样化需要。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点课程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出现。热点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结合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热点,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活动进行。如生命教育、心理危机干预、贫困面对、宿舍关系等的专题,既是高职学生的热点心理问题,也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一再强调;如结合“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各种专题;结合每年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组织“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组织的有关专题等等。这样的课程由于选题时效性强、切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和需要,对高职学生的帮助及时有效,会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更多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传授的话,心理训练课程则更侧重于学生思维方式改变、情绪情感的调控和行为的塑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知易行难的问题,高职学生尤甚。高职学生心理训练课程一是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开设,如针对有情绪方面问题的学生开设情绪调控活动课程;针对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课程;针对自卑、缺乏自信的学生开设的自信心训练课程;针对焦虑或抑郁情绪严重的学生开设的团体辅导、治疗课程等。二是针对学生在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而开设,如演讲训练、领导能力培养、意志力训练、素质拓展等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心理训练课程一起构成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这个网络和体系的良好运行既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作用,又能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开辟道路。 三 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当前,还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真正重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这一工作真正放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定位,加强对这一工作领导。要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彻底改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旧观念,把目光由“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投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为辅的原则规划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所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全体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是要放眼长远,储备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它教学工作一样,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有长远规划,从长讲议,逐步实施。一方面,对于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高职院校要能够为他们准备必要的工作条件,解决他们工作的困难,积极支持他们工作,同时要肯花钱培养,使他们能得到专业上的成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多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专业的研究生充实辅导员队伍,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开设准备人才条件。 三是要加大研究,深化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有吸引力。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突出矛盾。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而不断压缩非专业教育的内容,有些院校虽然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重视,但缺乏研究,导致谁有权威、甚至谁喊得多就上谁主张的课,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获得应有席位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要在必要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际和学校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出发,确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内部的层次和比例;要加大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互补的途径,避免两种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的重复; 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各类 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其课程内容能够真正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避免给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负担;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研究的力度,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心理健康知 识的 应用性和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在思想观念、工作模式和教育方式上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来说越来越无法回避,加大对这一问题研究和 实践的力度,必将有力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为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2007-02-01. [2]江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3. [3]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8(2):168. [4]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2. [5]肖仕元.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7. [6]何进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实践探索[J].教育与 职业,2009(15):136. 看了“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 2.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2) 3.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 4.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我们教师要明确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从而变得僵化不堪。长此以往,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迅猛发展的社会要求。要改变传统的 教学 方法 ,教育观念就要更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 渠道 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活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课,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说每一节课进行的都是情感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让他们乐学、善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 春节 拍》之“感悟青春”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创设情境,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读书环境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体会到青春时期读书的欢快!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扫过去那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达到了师生、课堂的和谐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可感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两眼无神、恹恹欲睡。这种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永远不可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永远不可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也永远不会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这样的课堂。在讲《情趣与兴趣》这一课的时候,我把生活中的很多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高雅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哪些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哪些是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的。从而告诫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符合现代文明、科学精神、科学生活。它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心理,从而使人更加热爱生活。低级、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紧接着我又播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被邪教毒害的小果,另一个是快乐女孩晶晶“酷爱摄影”的 故事 。两个案例一邪一正,对比分明,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人生的价值,从而去有目的地选择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学生喜欢呢?

三、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动起来,提高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贵在生动直观引人入胜。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拓宽了课堂广度,加大了课堂容量。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记忆,教学内容也有趣味性。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之“人生自强少年始”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动物世界》——羚羊的生存。播放完后,我提问:“东岸的羚羊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学生很快就回答:“东岸的羚羊适应环境才生存下来,西岸的羚羊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掉了。”我再提问:“强壮的羚羊生存下来,弱的羚羊被淘汰掉了。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你能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吗?怎样生存?”学生回答:“我们也要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这节课由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愉快地由自然现象导入本课的主题——人生当自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大大提高。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图片,并配以音乐《男儿当自强》。林则徐、戚继光、郑和、詹天佑、邓稼先、袁隆平……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活得有自尊、活得有价值,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使中华民族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何乐而不为呢!在教学《诚信是一种资源》时,我把事先搜集到的许多案例,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如:“华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图像,并配以音频解说,学生看后、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诚信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经商者之本,离开了诚信,在商海中便无立锥之地。诚信更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便永远不会被信任。那将是何等可悲啊!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收集与诚信有关的材料,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小论文交给老师进行评比。

四、多媒体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和谐、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在教学《面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一些人面对种种不良的诱惑而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抵挡各种不良的诱惑呢?学生讨论后做出了种种回答。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再如教学《理解我们的老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并最终引领我走上三尺讲台的事例,流露出自己对教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展示一幅幅平时教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flash片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 说说 想对老师说的话,想为老师做的事。情到深处,一触即发,每个同学都能深切表达出对老师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不断得到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学生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学生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更应该让学生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学生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它的技术优势,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心理情感丰富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最终让多媒体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闪光!

(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第一初级中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

素质教育的实施论文

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篇二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担对全体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任,是一个由必修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等各部分组成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体系。构建这一课程体系,目前关键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转变、师资力量准备,课程内容和形式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课程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三是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四是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2]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一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指人“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3]人的素质包含有三个部分。一是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或身体素质,它是先天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的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二是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诸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三是社会素质。它纯粹是人在后天适应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4]人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心理素质是中介。“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5]心理素质处在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中间,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是人整体素质形成的内部动力,是使人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依据。心理素质同时制约着人自然素质的提高,社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性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学生自然素质的培养有一个以体育必修课为主干的课程体系,而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社会素质培养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承担。与此相比,承担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任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却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明显落后的局面是造成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局部性的,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和矫正,对全体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关注不够。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多数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存在有诸多的弊端:一是由于学生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重要性认识上的不同,导致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不能有足够的重视;二是由于课时、教师和选修学生情况的巨大差异,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逻辑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使其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效果上大打折扣;三是因为选修名额的限制,多数学生不能通过课堂得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四是因为上课人数多,难以关照到不同的心理需要,难以组织有效的师生互动,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心理训练活动;五是因为心理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有误解,参加专题心理讲座的积极性也大受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教育,着重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本质。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定位于素质培养,属于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承担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而向全体高职学生,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提高心理调节水平和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在知识学习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理论,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掌握心理自助方法与途径;在能力培养上,重点发展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人格自我教育与危机应对能力,有效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在情感行为目标上,主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6]这些目标的实现非零散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讲座所能完成,必须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保障。 二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它既满足了全体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需要,又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知识与技能的特殊需要。这个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的构成:一是必修或必选课程;二是选修课程;三是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四是心理训练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是实现高职院校实现由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转变,从 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的关键一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大版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使所有高职学生都能够真正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益处,必修课或必选课是最好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必选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在课程建设上能够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学质量有保障,不象选修课程那样随意性较大。学校按照学生所在年级、专业统一组织安排教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完善个性,开发心理潜能,为学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同时,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必选课程能够覆盖所有的高职学生,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恐惧和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误解,唤醒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拉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这也就为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其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以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师资的情况,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教育,如关于人际交往心理、管理心理、社会心理、成功心理、恋爱与性心理、职业心理、青年心理等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多样化需要。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点课程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出现。热点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结合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热点,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活动进行。如生命教育、心理危机干预、贫困面对、宿舍关系等的专题,既是高职学生的热点心理问题,也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一再强调;如结合“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各种专题;结合每年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组织“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组织的有关专题等等。这样的课程由于选题时效性强、切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和需要,对高职学生的帮助及时有效,会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更多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传授的话,心理训练课程则更侧重于学生思维方式改变、情绪情感的调控和行为的塑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知易行难的问题,高职学生尤甚。高职学生心理训练课程一是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开设,如针对有情绪方面问题的学生开设情绪调控活动课程;针对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课程;针对自卑、缺乏自信的学生开设的自信心训练课程;针对焦虑或抑郁情绪严重的学生开设的团体辅导、治疗课程等。二是针对学生在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而开设,如演讲训练、领导能力培养、意志力训练、素质拓展等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心理训练课程一起构成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这个网络和体系的良好运行既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作用,又能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开辟道路。 三 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当前,还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真正重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这一工作真正放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定位,加强对这一工作领导。要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彻底改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旧观念,把目光由“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投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为辅的原则规划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所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全体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是要放眼长远,储备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它教学工作一样,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有长远规划,从长讲议,逐步实施。一方面,对于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高职院校要能够为他们准备必要的工作条件,解决他们工作的困难,积极支持他们工作,同时要肯花钱培养,使他们能得到专业上的成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多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专业的研究生充实辅导员队伍,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开设准备人才条件。 三是要加大研究,深化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有吸引力。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突出矛盾。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而不断压缩非专业教育的内容,有些院校虽然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重视,但缺乏研究,导致谁有权威、甚至谁喊得多就上谁主张的课,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获得应有席位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要在必要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际和学校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出发,确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内部的层次和比例;要加大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互补的途径,避免两种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的重复; 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各类 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其课程内容能够真正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避免给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负担;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研究的力度,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心理健康知 识的 应用性和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在思想观念、工作模式和教育方式上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来说越来越无法回避,加大对这一问题研究和 实践的力度,必将有力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为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2007-02-01. [2]江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3. [3]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8(2):168. [4]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2. [5]肖仕元.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7. [6]何进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实践探索[J].教育与 职业,2009(15):136. 看了“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 2.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2) 3.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 4.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素质 教育 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 方法 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学方法 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 措施 ,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 文化 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 经验 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浅析素质教育的实行路径的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接轨,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教师的教学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能力。为此,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把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放在首位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抓起,特别是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因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解读,否则是搞不成功的。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是不以个人或局部利益为转移的。因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是最终为社会发展进行教育培养目标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者,而是有创新精神,有独立工作意识的人,在综合素质方面良好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教育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与社会的发展接轨,与时代同步,这样才能彰显我国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对立的。

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考出好成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很有可能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一窍不通。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从应试教育转变成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能从问题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更好的发展。应试教育下,教师围绕成绩的思想注定了教学方式更看重对知识的讲授,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机械化和单一性,把教材内容“一锅端”地灌输给学生,认为让学生学得越多,学生记得越多,练习做得越多,就越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学生在平时只能被动地按照这种学习要求机械地学习,死板地去模仿和套用,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整天埋头于书本中,学习压力巨大,学习效果并不是普遍好。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灵活运用能力,离开了教师和书本的范畴就无法应付。而素质教育把考试成绩放在了次要位置,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无形中带动了考试成绩,这种一举两得的教育模式是先进的,如果在教学中能科学地实施,何乐而不为呢?

应试教育旨在选拔,素质教育旨在发展。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有功利性的思想,把考出好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会重点培养尖子生、关注优秀生,而对学困生、中等生就没有过多的注意。教育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整体上提高全班的学习成绩,不落下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看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进行差异化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除了学习上的,还有兴趣爱好、特长等。

应试教育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德育,不能完整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特征。思想道德是一个人发展的根本,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被他人认可,在前进的道路上拥有积极的回应,顺利地前行。我们要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懂得好坏之分,明辨是非,健康地成长。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凸现了德育功能,提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接近,他们思维简单,对抽象的说理教育很难理解,必须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因此,教师要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做到言之有物。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已逐渐进入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公民,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素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素质,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所以,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另外,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成功开展教学的根本,对本专业知识要扎实地掌握,能灵活运用。在教学的细节上要做到认真负责,包括深入钻研教材,活用教材,研究教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科学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等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的发展。根据新课程的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事先明确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做什么,学习哪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达到什么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在教学活动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用饱满乐观的激情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对回答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学生,要充分肯定其积极性和正确的部分,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在教学中,增加感情投资,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相互学习,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小学教师不能轻视基础教育,要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起来,“万丈高原平地起”,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铺垫。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要“马不停步,人不下鞍“,我们要以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改革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把我校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水平。

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论文1500

先不扯别的现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就是应试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口号啥P用不顶那帮人敲锣打鼓坐着蜗牛喊素质教育不管啥教育有利益关系想解决问题就难受益者不让你啊?至于家长哪个家长不想让教育好点?没法子所以都得应试中国这个病已经恶性循环好多年了再循环下去后果人人皆知的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提出,那么素质教育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本文将从全体性和个别性,基础性和片面性、主体性和机械性、开放性和封闭性、个性化和模式化、启发式和注入式六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比较 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面临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同时面临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挑战。面向昨天的“应试教育”,显然是与世界改革背道而驰。当今国际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优势和民族素质优势的竞争,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才不会被开除球籍,永远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它的优点、合理之处是相对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言,同样,应试教育的缺点也是同素质教育的比较才得以显现,本文从教育的若干基本方面来比较: 一、全体性与个别性 素质教育强调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教育,人人成才,它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它是一种没有性别、年龄、条件、基础之别的教育,它是在全面发展人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一定素质的英才。而应试教育只是面向少数人,搞选拔性、淘汰性的教育,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这种教育导致一种现象:“随着学生沿着教育的阶梯上升时,具备必要天赋或习得的技能与态度,从而成功地越过更高的阶梯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鉴定少数可以进行完成中学课程、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好、智力“高”的人,然后通过考试将学生按考试分数进行分等,以此来判断哪些学生没有“达到”、“符合”、“了却”,哪些学生是优等生,哪些学生是差生,哪些学生可以继续学习,哪些学生应被学校淘汰,哪些学生能够进“重点校”,哪些学生只能进“一般校”,好像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超凡的“英才”,而素质教育只能培养整齐、划一的“一般人”,当然素质教育也要培养英才,但绝不能以牺牲多数人为代价。它在培养合格的其整体素质和个性优势得到发展的公民,为各行各业的英才奠定基础的同时,并不排除及时发现有特长的苗子,使他们不失时机地脱颖而出。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育才观上的分歧。 二、基础性和片面性 素质教育强调普遍教育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自学、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能,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都应在求进步,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打好基础,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学生在学校中不可能得到非常全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自学、不断地自我教育,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完善,才能以更强的实力立足于社会。学生即使侥幸进入高一级学校,如果基础不扎实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也是步履艰难,也难成为一个完整的“英才”。 而应试教育具有片面性,偏重于应考科目的知识传授,忽视普通的全面培养。因此,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评比考试以至于学校内部的学期考、期中考、单元考,都被提高到极点的境地,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整个基础教育围绕升学考试的轴心运转,学习演变追求分数。总之,应试教育在追求片面的教育中,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被遗忘干净,人的潜能、个性、价值本来是高于一切的,在这里也都化为乌有了。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育性质观上的分歧。 三、主体性与机械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性和创造性,实现教育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信、自强、自尊意识和具有拼搏和仁爱精神的人,他们是非分明、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奋发有为,象毛泽东所说的有棱有角,象邓小平所说的敢闯敢干,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必然能够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应试教育是机械性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成了考试机器一个模子出来的零件。他们唯师唯书,没有一点主体性。它是以社会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这样塑造出来的人往往是些“精神侏儒”。他们机械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学习,机械地为考试服务,根本谈不上创造性。他们盲目依附,俯首帖耳,亦步亦趋,唯唯喏喏,这些人只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因此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 四、开放性和封闭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尽其育的功夫,不断扩大教的范围,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把人放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培养,真正做到象陶行知所说的“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素质教育树立了新的教材观。教材仅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范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是一个例子而已。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知态度,各学科不仅要相互配合,而且要相互促进,以促进学生的整体优化发展,素质教育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即使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沸腾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生活,从而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懂、学活,促进学生身心和喈发展。应试教育是一种封闭性的教育,应试教育尽其教的苦心,不断缩小育的范围,把教育缩小为要考的书。于是唱歌、图画、工艺等各种课外活动都不教了,应试教育把孩子的空间只限于学校,把孩子的生活只限于读书赶考,甚至连节假日都不放过,这种教育严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学生“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的封闭性反映在各门学科上,教材陈旧,唯书至上,奉教材为金科玉律,教师因此死抱住教材不放,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给学生视为教学的目的,各科相互孤立,自己顾自己,自己封闭自己,学科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生机和活力。强调死记硬背,违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个性受压抑。 五、个性化和模式化 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从教师的角度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是教师个性、风格、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表现。教师的成功,教师的欢乐,教师的价值,莫过于“创造”二字。创造使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神奇的魅力,它是学生乐学的原因。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个性化教育坚持以学生的个性为其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走向全面发展的顶峰的基点,即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其有兴趣的地方获基础较好的学科首先突出成绩,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带动个性的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从教师教的角度说,模式化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简单劳作,其特点是模仿、照搬、重复,教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单调乏味的单向消耗,它是学生厌学的根源。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模式化教育搞一刀切,施行天下大一统,即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活动、统一的标准,全然不顾儿童个性表现出来的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发展,这种模式化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无个性、无特长”的人。 六、启发式和注入式 素质教育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素质教育观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建立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这种教育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启发式教育教学的特点是:1.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2.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3.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会学;4.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培养学生愿学、乐学。 应试教育是一种注入式的教育,应试教育把学生视为被动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容器和听话机,,一切从教帅的主观愿望出发,全然不顾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注入式教育教学的特点是:1.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要求“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2.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3.注重教法,忽视学法;4.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这是教育手段方面的问题。 总之,正如柳斌同志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载《求是》1996年第12期)一文中所说的:“相对于应试教育说,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好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否定,是基础教育的自我否定;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模式更换或取代,归根结底必须由基础自身来完成。素质教育并不是凭空诞生的,离开了应试教育所创造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实践便无从开始。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有统一的一面,素质教育不是对应试教育彻底否定,而是一种积极扬弃。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才能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积极继承和利用应试教育所积累起来的“硬件”和“软件”,为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求是》1996年第12期

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篇二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担对全体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任,是一个由必修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等各部分组成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体系。构建这一课程体系,目前关键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转变、师资力量准备,课程内容和形式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课程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三是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四是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2]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一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指人“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3]人的素质包含有三个部分。一是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或身体素质,它是先天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的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二是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诸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三是社会素质。它纯粹是人在后天适应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4]人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心理素质是中介。“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5]心理素质处在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中间,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是人整体素质形成的内部动力,是使人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依据。心理素质同时制约着人自然素质的提高,社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性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学生自然素质的培养有一个以体育必修课为主干的课程体系,而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社会素质培养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承担。与此相比,承担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任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却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明显落后的局面是造成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局部性的,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和矫正,对全体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关注不够。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多数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存在有诸多的弊端:一是由于学生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重要性认识上的不同,导致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不能有足够的重视;二是由于课时、教师和选修学生情况的巨大差异,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逻辑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使其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效果上大打折扣;三是因为选修名额的限制,多数学生不能通过课堂得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四是因为上课人数多,难以关照到不同的心理需要,难以组织有效的师生互动,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心理训练活动;五是因为心理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有误解,参加专题心理讲座的积极性也大受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教育,着重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本质。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定位于素质培养,属于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承担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而向全体高职学生,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提高心理调节水平和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在知识学习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理论,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掌握心理自助方法与途径;在能力培养上,重点发展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人格自我教育与危机应对能力,有效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在情感行为目标上,主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6]这些目标的实现非零散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讲座所能完成,必须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保障。 二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它既满足了全体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需要,又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知识与技能的特殊需要。这个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的构成:一是必修或必选课程;二是选修课程;三是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四是心理训练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是实现高职院校实现由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转变,从 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的关键一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大版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使所有高职学生都能够真正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益处,必修课或必选课是最好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必选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在课程建设上能够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学质量有保障,不象选修课程那样随意性较大。学校按照学生所在年级、专业统一组织安排教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完善个性,开发心理潜能,为学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同时,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必选课程能够覆盖所有的高职学生,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恐惧和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误解,唤醒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拉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这也就为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其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以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师资的情况,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教育,如关于人际交往心理、管理心理、社会心理、成功心理、恋爱与性心理、职业心理、青年心理等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多样化需要。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点课程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出现。热点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结合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热点,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活动进行。如生命教育、心理危机干预、贫困面对、宿舍关系等的专题,既是高职学生的热点心理问题,也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一再强调;如结合“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各种专题;结合每年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组织“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组织的有关专题等等。这样的课程由于选题时效性强、切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和需要,对高职学生的帮助及时有效,会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更多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传授的话,心理训练课程则更侧重于学生思维方式改变、情绪情感的调控和行为的塑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知易行难的问题,高职学生尤甚。高职学生心理训练课程一是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开设,如针对有情绪方面问题的学生开设情绪调控活动课程;针对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课程;针对自卑、缺乏自信的学生开设的自信心训练课程;针对焦虑或抑郁情绪严重的学生开设的团体辅导、治疗课程等。二是针对学生在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而开设,如演讲训练、领导能力培养、意志力训练、素质拓展等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心理训练课程一起构成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这个网络和体系的良好运行既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作用,又能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开辟道路。 三 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当前,还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真正重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这一工作真正放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定位,加强对这一工作领导。要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彻底改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旧观念,把目光由“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投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为辅的原则规划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所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全体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是要放眼长远,储备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它教学工作一样,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有长远规划,从长讲议,逐步实施。一方面,对于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高职院校要能够为他们准备必要的工作条件,解决他们工作的困难,积极支持他们工作,同时要肯花钱培养,使他们能得到专业上的成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多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专业的研究生充实辅导员队伍,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开设准备人才条件。 三是要加大研究,深化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有吸引力。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突出矛盾。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而不断压缩非专业教育的内容,有些院校虽然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重视,但缺乏研究,导致谁有权威、甚至谁喊得多就上谁主张的课,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获得应有席位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要在必要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际和学校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出发,确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内部的层次和比例;要加大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互补的途径,避免两种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的重复; 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各类 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其课程内容能够真正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避免给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负担;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研究的力度,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心理健康知 识的 应用性和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在思想观念、工作模式和教育方式上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来说越来越无法回避,加大对这一问题研究和 实践的力度,必将有力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为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2007-02-01. [2]江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3. [3]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8(2):168. [4]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2. [5]肖仕元.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7. [6]何进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实践探索[J].教育与 职业,2009(15):136. 看了“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 2.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2) 3.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 4.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从素质教育的功能上看,素质教育能够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上提供保证,为学生的主动精神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其健全人格,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也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素质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特点,与应试教育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一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在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最能够体现时代的发展意义,在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上具有切实意义。二是综合性,也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均衡发展,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三是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个性和创造力的开发。四是长效性,素质教育注重终身学习。二、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现如今,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在不同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始末。素质教育包括学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教育。首先,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通过教师一味地对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

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我们教师要明确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从而变得僵化不堪。长此以往,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迅猛发展的社会要求。要改变传统的 教学 方法 ,教育观念就要更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 渠道 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活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课,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说每一节课进行的都是情感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让他们乐学、善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 春节 拍》之“感悟青春”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创设情境,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读书环境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体会到青春时期读书的欢快!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扫过去那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达到了师生、课堂的和谐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可感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两眼无神、恹恹欲睡。这种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永远不可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永远不可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也永远不会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这样的课堂。在讲《情趣与兴趣》这一课的时候,我把生活中的很多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高雅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哪些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哪些是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的。从而告诫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符合现代文明、科学精神、科学生活。它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心理,从而使人更加热爱生活。低级、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紧接着我又播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被邪教毒害的小果,另一个是快乐女孩晶晶“酷爱摄影”的 故事 。两个案例一邪一正,对比分明,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人生的价值,从而去有目的地选择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学生喜欢呢?

三、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动起来,提高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贵在生动直观引人入胜。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拓宽了课堂广度,加大了课堂容量。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记忆,教学内容也有趣味性。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之“人生自强少年始”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动物世界》——羚羊的生存。播放完后,我提问:“东岸的羚羊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学生很快就回答:“东岸的羚羊适应环境才生存下来,西岸的羚羊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掉了。”我再提问:“强壮的羚羊生存下来,弱的羚羊被淘汰掉了。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你能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吗?怎样生存?”学生回答:“我们也要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这节课由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愉快地由自然现象导入本课的主题——人生当自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大大提高。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图片,并配以音乐《男儿当自强》。林则徐、戚继光、郑和、詹天佑、邓稼先、袁隆平……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活得有自尊、活得有价值,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使中华民族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何乐而不为呢!在教学《诚信是一种资源》时,我把事先搜集到的许多案例,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如:“华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图像,并配以音频解说,学生看后、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诚信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经商者之本,离开了诚信,在商海中便无立锥之地。诚信更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便永远不会被信任。那将是何等可悲啊!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收集与诚信有关的材料,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小论文交给老师进行评比。

四、多媒体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和谐、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在教学《面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一些人面对种种不良的诱惑而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抵挡各种不良的诱惑呢?学生讨论后做出了种种回答。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再如教学《理解我们的老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并最终引领我走上三尺讲台的事例,流露出自己对教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展示一幅幅平时教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flash片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 说说 想对老师说的话,想为老师做的事。情到深处,一触即发,每个同学都能深切表达出对老师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不断得到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学生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学生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更应该让学生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学生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它的技术优势,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心理情感丰富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最终让多媒体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闪光!

(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第一初级中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

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的素质教育论文

摘 要:幼儿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转变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幼儿园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所重视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品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开始。幼儿期所获得的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素质教育;幼儿;可塑性;基础教育素质要从小开始培养。幼儿教育时期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其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其实,"全面发展的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这便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

吃透了素质教育精神以后,我们制订了三年发展目标和学期发展的子目标,并将标准分解到每周每日的活动中去,使每项活动都有目的和有计划进行。在工作方法上,摈弃了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幼儿乐于接受的分区活动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各自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为以幼儿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幼儿教师怎样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面向全体幼儿发展的观点素质教育不止对幼儿园教育来说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而且对家庭教育来说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焦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传统教育评价是以考核知识定优劣的,是以驯服听话为尺度的。素质教育评价则是以幼儿的基本素质,包括身体,品德,知识,行为,态度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其评价是全面和客观的。注重素质教育的家庭,就应该注重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行为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对自然的应变能力的增长等等。

二、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素质幼儿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培养,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贯穿在教师的言行中,无论大小事,教师都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为了使孩子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我坚持和孩子说普通话,幼儿入园时我先问孩子"早",离园时说"再见"。活动中请幼儿帮忙随时说"谢谢",不小心碰到小朋友先说"对不起",在一日常规活动中,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机会。比如:我看见地上有纸片就轻轻捡起扔进纸篓,幼儿见到也会把赃物扔进纸篓;老师把图书一本本的订好,幼儿再看书时会轻轻的翻书,也不撕书了。又如:孩子们虽然知道要爱护桌椅,也有爱护桌椅的愿望,但是不知怎样做才能保护桌椅,在这方面我就注意自已的示范作用,在搬放桌椅时尽量做到轻拿轻放。这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像涓涓流水,不断地流进了幼儿的心田,使他们学会了讲文明、懂礼貌、尊重别人、乐于助人、不打人骂人、爱护公物、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

三、把幼儿的素质教育贯穿在教学中幼儿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范畴,可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可以采用色彩鲜艳的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并随着季节或内容的不同,创设和谐的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可多采用游戏的方法,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并自主发展,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多给幼儿提供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机会。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可结合主题活动《祖国妈妈的生日》向幼儿介绍我们祖国、歌唱祖国、画国旗、画天门等。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创设育人环境,使幼儿健康活泼的成长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的权力。为了满足幼儿这一心里需要,我们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设施。要多为幼儿准备各类游戏,包括智力游戏、结构游戏、角色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最好在2小时左右)、场地(最好在室外)、材料(丰富多采的活动器具)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关注游戏的进程,因势利导,热情支持,幼儿可根据自已的兴趣和好奇心选择游戏。让幼儿在没有强制和束缚的游戏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其次经常组织幼儿外出活动,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界奇妙的变化,寻找自然界中美的秘密,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在美术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用手中的笔、泥、纸等来表现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他们胸中的美景。

幼儿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推行多年,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使孩子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得到发展。秉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原则, 素质教育也要从幼儿园抓起, 要保护孩子的天性, 让活泼、主动、生动成为孩子们教育的主要方向。本文对幼儿园推行素质教育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希望能为孩子的培养, 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 素质教育;

1 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使命的意识

教师本身就是一项神圣的职业, 被誉为灵魂工程师, 而作为幼儿教师, 其自身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幼儿思想单纯、年龄小, 模仿性、依赖性都很强, 教师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在影响他们, 年龄小所以依赖感非常强, 需要足够的安全感, 而安全感就来自于老师的爱, 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爱, 孩子们才会释放自己的天性, 才能健康的成长。因此, 幼儿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身的使命, 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

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意识到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的重要性, 幼儿期孩子的成长在他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 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而好的幼儿教育, 就是使孩子能够有自己的个性, 有完善的人格, 有良好的习惯, 做到这些就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因人施教、形式丰富的教育方式, 保留孩子的天性, 发展孩子的特长, 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习惯。所以, 教师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意识, 在平常与孩子相处中将其贯穿其中。

时时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一句口号, 也不是孩子会多少技能的指标, 而是一种理念, 需要贯穿始终, 无论在孩子学习知识、户外活动、生活起居等方方面面都要注意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例如:幼儿午睡时, 不仅仅只是让孩子迅速睡觉, 而是在孩子自己拖鞋、上床、脱衣、睡觉整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其自己独立动手的能力, 鼓励所有会做与不会做的孩子, 一起做, 慢慢养成独立的习惯。

深谙素质教育理念, 多方式实现

教师自身理解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从而根据孩子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的培养目的., 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实现素质教育, 在低龄阶段, 针对孩子的好动、理解能力较低的情况, 老师可以采取做各种团体游戏的方式, 带着孩子们慢慢融入这个大集体中来,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互动, 加强孩子交流、沟通的能力, 在高龄阶段, 针对孩子竞争意识提高的情况, 我们可以分组进行活动, 学习、户外活动都可以分组进行, 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面向全体, 因人施教

素质教育是针对整体幼儿教育提出的, 可以以这个为教学目标和手段, 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得到适合的教育。因此, 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因人施教。在平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 要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 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引导, 从而发扬他们的长处, 使其得到发展, 针对其出现的问题也要进行个别的纠正, 要从正向进行指导, 而不能简单的禁止, 让孩子了解问题所在, 循序渐进的改变问题。

2 坚持素质教育, 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个性的保护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 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同的, 因此, 他们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反应, 不同的处理方式, 幼儿园老师就要尊重这种不同, 保护这种不同, 不要为了方便管理, 所有事情都要整齐划一, 这种遏制孩子个性发展的做法对孩子的伤害极大, 因此, 要注重孩子个性的保护与培养。当然, 尊重个性, 并不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 不加任何引导, 反之, 需要教师仔细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绝不是简单的制止。

注重幼儿兴趣的保护与培养

每个孩子都会有兴趣所在, 幼儿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孩子们的兴趣, 并且保护好他们的兴趣。同时, 由于孩子年龄小, 对很多东西都存在兴趣, 其中很多兴趣是短暂的、随意的, 老师就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 帮助他们, 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兴趣, 从而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例如:我们可以开设绘画、舞蹈、音乐等课程, 使有这方面兴趣的孩子得到该方面的强化, 从而使孩子能有深入探索的兴趣。

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是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好的习惯养成可以使孩子终身受益, 而幼儿习惯的养成对以后各种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幼儿是一张白纸, 我们影响其什么, 他们就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 我们要在孩子入园伊始就要培养各种好的生活习惯、沟通交流习惯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 还包括学习习惯、礼仪习惯等等。

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力非常重要, 它是一个孩子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方面的技能。如果不注意, 很多信息就无法得到, 当然就不会更进一步的感受、理解、记忆或者在此基础上想象创造。由于幼儿年龄小, 注意力不够, 因此, 我们要适度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 选择丰富多彩的活动, 吸引孩子, 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达到训练、培养孩子注意力的目的, 经常做这样的训练, 慢慢就可以提高他们的专注力。

3 家庭要配合幼儿园进行素质教育

家长观念要转变。家长也要理解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要意识到对幼儿的教育不是学到多少知识是重要的, 而是让孩子能够保持自己的天性, 能够全面发展才是重要的。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增加与孩子的互动, 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让孩子宽松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在家里实施素质教育要有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 更要有决心。因为这“六心”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得。爱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信心是实施素质的力量源泉;细心则是决定素质教育质量的好差;耐心是保证素质教育持续进行的动力;恒心则是决定素质教育成效的大小;而决心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4 结语

幼儿的学前教育是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彻实施好素质教育, 为让幼儿得到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必须变“注入”教育为“启发”教育, 采用各种教育方法,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动口,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展能力, 使幼儿主动、活泼、愉快地去学习和活动。因此, 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各类教育活动之中, 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