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理解儿童主题论文参考

发布时间:

理解儿童主题论文参考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思考》

【摘要】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中去。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3-04

在幼儿园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思路。从近百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及当下的改革趋势与实践状况来看,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未来变革的基本走向。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浅层次看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科中心、课程与幼儿生活脱节等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的体现。幼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相应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不分科的。为此,研究者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角度解析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期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一、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幼儿园中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师幼围绕具有独特发展脉络或发展价值的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以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促使幼儿发展成为身心和谐的“完整的人”为主旨。主题通常具有统整性,包含儿童要学习的关键经验,统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与评价等整合起来,并使之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内部的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组织协调或学习内容的重新安排。

具有内在统整性的主题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了一种分科教学无法比拟的情境系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内在价值,关于这一点,伯恩斯坦在其教育编码与教学话语理论中就有所阐述。〔1〕通过主题形式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发展、主体人格与精神的养成是有益的。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活动内容的整体性规定,不仅指向教学系统,更指向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并关涉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解析

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课程、当前整体主义倡导的整体教学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都可视为整体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整体论”(holism)一词源于希腊语“holon”,其意思是“子整体”,表示每一个元素不仅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部分,它同时还是另外一个整体之一部分。John Miller指出,“holon”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由结合的整体所构成的世界是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各部分的总和的”。〔2〕以整体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及宇宙是一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关联并演化为更高级的形式。人类也属于这样一种整合的个体。个体的每一部分,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都有同样的重要性,且每一部分的功能及领域都是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

要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整体”这个概念。“整体”仅仅是指关涉幼儿发展的各种教学内容的总和,抑或只是强调提供给幼儿的教学内容要面面俱到吗?如果是前者,事实上我们难以界定幼儿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究竟有几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我们又无法罗列出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并试图找到其中的关联,因为教学内容本身是难以穷尽的。人是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现象,是一个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一种东西的、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整体。因此,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对幼儿完满世界的关照,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的关照,并促进幼儿个体在活动中逐渐整合这些方面以达到和谐状态。

不同时代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理解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分科教学论也是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追求的,但它采用了片段化的思维方式,用所谓的科学分析方法将整体拆解为简单、离散的部分,然后赋予每个部分以精确的意义,试图通过这种拼合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这种还原主义的假设是“整体可以分解为各个部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认为只有先了解部分,才能去建构整体。

当下,我们之所以将主题教育活动视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因为主题教育活动为学习者呈现了一幅整体的学习图景,它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人们认识到,幼儿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存在着的,所以,他需要的是具有整体性的、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知识。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学科领域界限,根据主题核心内容,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再顺着这些基本线索确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3〕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除了知识层面,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关注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层面的发展。它着眼于幼儿的生活本身,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关乎幼儿情感、经验、意义发展的过程。换言之,我们可以把主题教育活动视为多层面、多维度理解和把握知识,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经验与学习、生活整合起来以促进其有意义学习和整体性发展的活动。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践行幼儿整体发展思想的路径

(一)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出发点

1.摒弃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唯理性思维模式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唯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4〕在这种唯理性教育模式的支配下,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过分注重幼儿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等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视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他们往往不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体验等方面,忽视对幼儿完满精神世界的关照。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幼儿园教学活动会变成训练活动的代名词,幼儿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接受的是难以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教育。

2.关注幼儿均衡发展的节奏

我们要关注幼儿智力、情感及道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满足幼儿求知的欲望、训练其学业及工作上的技能,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相反,“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同情心的人,使之能够完全参与这个群体的生活”。〔5〕

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等人曾据此提出“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他们认为,“某种行为产生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得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接受过不当的催熟刺激的领域发展水平会比较低下。成长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紊乱无序,为了促使系统的稳定、平衡发展,应维持相对平衡的速率。由此可见,教育所提供的支持性影响应当是适宜有度的,各领域间的联系应当是适中的,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的整体发展”。〔6〕

(二)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儿童、社会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力求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不同领域、学科间的关系,有机整合不同领域、学科的知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各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的堆砌。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整合体,其发展有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不仅有行为的,也有认知的、情感的与社会性的。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的、局部的、孤立的发展。”〔7〕因此在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时,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寻求不同学习领域知识间更广泛、深刻的关联,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和全息观念。

所谓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不是将分化了的部分叠加成一个“复合体”。诚如沃伦・本尼斯所言,“一个整体包括目的、观念和交流,由各个部分间的同一性综合成内部一致而有效的整体”。〔8〕主题活动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有机“连续体”,是融会贯通了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经验的具有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关联性的整体。

(三)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是指要改变线型课程实施方式,对各年龄主题活动进行统筹,如大、中、小班都有以“季节”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但各年龄班主题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性,内容要逐层拓展与深化,整个主题活动应成为螺旋式的主题网络。以“我的情绪和需要”主题活动为例,小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知道自己有喜爱的和不喜爱的事”;中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如何使自己及别人快乐,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大班阶段活动目标则可进一步深化为“明白需要被爱和爱别人”。这种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综合的、“去边界”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者要“站在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而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9〕

参考文献:

〔1〕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1-142.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5〕RONALD E KOETZCH.学习自由的国度:另类理念学校在美国的实践〔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6.

〔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2.

〔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1.

〔9〕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

儿童 文学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往往为寓言和民间 传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童文学研究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 教育 价值研究 》

摘要: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起步晚,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儿童文学作品都同我国政治命脉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时代特色,因而这也导致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发展缓慢。但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提出的“真实即幽默”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者开始赋予作品更多的幽默艺术与教育意义。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出发,解读了其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并就其所具有的深刻教育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教育价值

幽默可以定义在美学范围内,它是文学作品应当兼具的美学品质之一。儿童文学属于中国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可缺乏幽默的审美价值观。真实是幽默最宝贵的品格,典型代表作有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它们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样本,幽默之中夹带苦涩与讽刺。相对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基础为现实的儿童校园生活,幽默依据为儿童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既保证了儿童快乐成长的幽默,又满足了儿童最基本的欲求,同时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幽默内涵,即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深远智慧。真正具有高级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形式而言,必须是不虚伪、不造作的幽默,是无修饰、不刻意的幽默。“能够使你在一段中,指不出究竟哪句惹你发笑,只是继续读下去,启发心灵,抒发胸怀而已”,这才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之所以借助于文本向孩子们传达此种幽默,作家的本意在于展现自我幽默的气质与未泯的童心,树立其儿童观及其文学观,同时,发挥作品应用的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

下文以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就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加以深刻挖掘。

(一)批判性的幽默

作为20世纪中期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著作品都带有浓重而独特的幽默艺术特点,即批判性的幽默。张天翼站在成人的角度,“要将世界上一些鬼脸子揭露”,他认为幽默是较讽刺而言,更讽刺的一种东西。正是这种批判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小读者阅读过程中,既被其诙谐而幽默的语言所逗笑,又被其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所刺痛。例如,在其发表的童话作品《大林和小林》中,所展现出的奇幻色彩与夸张描述一时掀起了巨大反响,其涵盖了张天翼几乎所有作品的精华,他采用夸张得惹人发笑的语言,一反传统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结合现实生活,打造了两款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的角色———大林、小林。对于大林而言,他好吃懒做,呆滞而愚蠢;而小林却勤劳、勇敢、机智、聪明。在两大人物的对比之下,为主人公创设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同时,将其同国王、四四格等角色相联系,将这两大截然不同的世界奇幻地联系起来,利用夸张的笔调描述了由于好吃懒做,最终不幸饿死在富翁岛的大林,并以大林为对比,赞扬了勤劳而勇敢的小林。

(二)温暖的幽默

在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并非只有批判性的幽默艺术,也有亲切、温暖的幽默艺术。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饱含对孩子们的关爱。如《罗文应的 故事 》虽然同样受到“真实即幽默”理念的指导,但是,与其前期所著作品存在很大差别。一方面,张天翼将叙事的角度由成人成功地转向了儿童,开始站在孩子的视野对其童趣、情怀加以抒发,语言也更亲切、活泼,就像春光温柔地浮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温暖着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其更关注 编织 不同的情节利用生动的情节彰显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加以丰富性格特点的人物群。

在作品《罗文应的故事》中,张天翼试图从一系列极具生活气息的情节出发,采用活泼、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六年级学生罗文应一系列惹人发笑的表现。若非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艺术特点,很难将罗文应的性格真实而形象地呈现在小读者面前,孩子在阅读时会感到乏味、无趣,更不会带来亲切之感。而《罗文应的故事》一经刊登,在小读者领域迅速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这无疑离不开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离不开其极具表现力的温暖幽默情结。例如,在小主人公准备应同学之邀前去温习功课之时,接到了爸爸所邮寄的画报,他难以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最终耽误了时间。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情节,即塑造了小主人公贪玩、富有好奇心、约束力有限的性格特点,虽然描述的是虚拟的人物,却也像是我们身边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形象。

不仅如此,在张天翼作品中,幽默的语言艺术处处显露,不仅反映了儿童真实的特点,还蕴涵着滑稽、幽默元素,极具童真和趣味性。作者善于采用儿童语言,从儿童思维出发,采用直观、具体的文学创作语言,赋予作品真实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依然是亲切、自然、通俗的幽默,却真实而不失活泼,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性格,使读者有如闻其声、见其人。如《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土葆,他虽然是个好孩子,但却总是幻想不劳而获,当其获得宝葫芦后,张天翼采用细腻、通俗、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内心、言谈及所表现的惊喜:“什么!”我将钓竿一扔,跳了起来:“宝葫芦?”,我跳了跳、捏了捏鼻子。在自己腮巴上使劲拧了一把,嗯,真疼!“这么看来,这不是在做梦。”当他知道自己真的获得了一个宝葫芦之后,就开始满地打滚,恨不得告诉奶奶、妈妈、爸爸,还说自己就像“得到了幸福”,这些诙谐语言突出了土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狂喜心态。当孩子读到此时,也不由拍手欣喜。

二、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中所流露的教育价值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成为肩比成人文学的重要教学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儿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文学逐渐步入“工具”时代,成为理论家评论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过于放大了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作用。与建国以前相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儿童真实的幽默与情趣正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范围。“当其和谐地融入故事之中,就会展现出独特的力量,让孩子们不自禁沉浸其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品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其必须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但趣味性必须健康向上,是有益的。幽默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严重吸引孩子充分发挥自我 想象力 ,到达教育目的的途径。

猪八戒新传系列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回家》《猪八戒学本领》以及《猪八戒探山》是儿童文学作家包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短篇童话,成功地将教育意义融合在幽默文学中,起到了传达的作用。在上述系列作品中,主人公选择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儿童们个个都十分熟悉的角色,题材借鉴原著的相关情节,增添了许多新颖事件,糅合了现代化的知识理念,使作品既保持原著的幻想特色,又不缺乏现代的儿童幽默生活,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常高的幽默艺术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很强。

懒惰、贪吃、自以为是以及爱吹嘘等是作品里猪八戒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些性格特征与儿童的某些特点相一致,作者从猪八戒不爱劳动、贪吃西瓜和懒惰不学艺的角度入手,着重描写生活细节,紧扣儿童的思维和想法。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喜剧成分,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作者擅长的手法,例如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里,他手中有四块西瓜,将自己那块吃掉以后,又将其他三块陆续吃掉,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内心想法被作者描述得十分精彩,先是因为仍然口渴吃掉了猴哥的那块西瓜,打算把剩下的两块西瓜留给师父与沙僧,有个交代;后来忍不住诱惑把沙僧那块西瓜也吃掉了,只给师父留下了一块,不怕猴哥再说自己;最后又说:“师父,不是俺老猪不给你留西瓜,实在是口渴难忍,反正已经多吃了两块西瓜,没有办法交代,最后一块俺也替你吃了吧”。剧中简洁的台词就将猪八戒贪吃、怕被猴哥骂、担心吃了西瓜对不起师父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对猪八戒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之时,采取的是自言自语的方式,生动表现出了孩子生活中明知不该做却忍不住做时内心的挣扎与对我对话,不仅生动地传达了猪八戒师徒的性格特点,还赋予了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语言。但读过《猪八戒新传》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包蕾生动地塑造了老猪的形象,但也将孙悟空这一形象写活了,却是站在猪八戒对立面所塑造的,正如洞察儿童一举一动的成人。例如,为了揭穿八戒好吃、懒做、假学的嘴脸,孙悟空一次次“站在暗处”,看着八戒出各种洋相,在每个故事结尾,总有诸如“凡事多向他人请教,多查、多问、多思、多想,总是好的”等谆谆教导,如此兼具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方为作品的宗旨。

三、结语

正如贺宜在其所著的一篇 文章 中所提到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操、惊险而夸张的故事、会使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幽默、生动而活泼的语言、脱离俗套的结尾,如此种种都是吸引小读者沉浸在文字中的魅力。”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单纯的儿童情趣、幽默并不存在,其注定只能同教育意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泉根.高扬儿童文学幽默精神的美学旗帜———兼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J].文艺评论,2010(03).

[2]钱进,张燕.冷峭、睿智的笑———浅谈张天翼童话的幽默特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 小学 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科目,语言 文化 是它教学的内容。学习语文,可以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将语文称之为吸收文明结晶的工具一点都不为过。教育学习,要从小抓起,在所有学习阶段当中,筑基的小学是特别重要的,此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尤为关键的,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就必须要适应教育对象的特征,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所属的群体——儿童。由此,儿童文学化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价值意义

语文,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门基础和必修的学科,因为,语文是人类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甚至说它是学习一切的基础,也丝毫不算夸张。人类的交流,生存的技能,乃至文明的传承,完成这些全都是离不开语文的。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极大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的语言、文字、思想等都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大部分是由文学作品编排而成的。文学作品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作为教材,更不要说作为小学教材。文学作品都是面向一定受众的,男性文学、女性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这些分类的依据就是受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点。在我国,一般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6-12岁的适龄儿童,人生在各个阶段,都会具有与其对应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儿童阶段也不例外。更加符合儿童受众的文学作品,自然就是儿童文学了。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根本的创作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任何类型的作品,都会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因为这些作品创作时的出发点就早已确定,无论是主题精神、视角定位,甚至语言文字,都是为儿童这个特定人群量身打造,如此的“先天优势”,对于儿童的文字理解、语言学习、思维开拓、想象激发、精神愉悦等各方面,都具有其他作品无法相比的重要价值。既然有这般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小学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必须被重视起来。

1.儿童文学的道德观念价值。黑白善恶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像成年文学那样思辨性太强,是非难断,惩恶扬善,培养美德对于处于明净单纯的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正是塑造确立道德是非观念的启蒙阶段,很大程度的培养需要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引导,而儿童文学当中,这一点往往是非常鲜明的,在结构简单的故事中,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全部呈现具体,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黑与白,好与坏,这些从来都是分的清清楚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赞美和唾弃,可取不可取,简单明了,这些对于儿童心理和品德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极其突出的。

2.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提高其能力素质,儿童文学也是符合这一要求的。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具备许多基础常识的,受众在享受其带来的愉悦乐趣之外,也很容易被带入到作品的特定环境中,感受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而产生一些生活 经验 感悟;其次,儿童文学通常是会涵盖许多想象成分的,如童话、 寓言故事 等,这些能够激发受众的想象力,随之拓展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他们的创造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注意问题

由于创作背景的不同,或者创作者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教材容量的限制,如何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选择和编排,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1.符合现阶段的儿童需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切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越加的丰富多姿,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影响作用到儿童身上,就表现在其智力的发展速度提高,儿童越来越早熟,接触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心理需求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以旧的固有眼光一成不变地对待他们,不要低估了儿童的思维学习能力发展速度,在教材的选编上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征需求,才能发挥恰当的作用。

2.选材多样性,采编多方面。教材的编纂和修订,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庞大冗杂的工程,是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做好的。现阶段,在我国,参与教材编修的人员主要是一些教育专家和研究工作者,恰缺少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而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也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方面,而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经过全方位多角度补充糅合,才可能真正做到完善。

三、结语

当然,儿童文学有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也不能否认其他体裁、作品的重要性,“兼容并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睿智和伟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中,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和精神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自从产生教育以来,教材的选用和编排就是一个从未停止过被讨论的话题,众口难调,尽善尽美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追求,但是,要做到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选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M].长春出版社,2012.

[2]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4](法)安妮•夏莱-德布雷.儿童心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 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提升 》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

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

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

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

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浅谈儿童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2.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3. 人文素养培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探讨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6.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理解幼儿主题论文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是否收到良好的幼儿 教育 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好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教育理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教育理念之我见》

摘要:幼儿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犹如农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教育如果出现偏差,则整个教育体系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偏差,使得 儿童 问题或独生子女问题越来越突出。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身,是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理念;社会公民

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见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幼儿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犹如大厦之地基,大厦能否历经风雨而依然不倒,就取决于地基是否打得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是否收到良好的幼儿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好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或价值取向能够有效的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1.幼儿教育之现状

上世纪初以来,我国的很多思想理念都有欧美的色彩并影响至今,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教育理念很大一部分也是承袭欧美,这些幼儿教育理念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对人的智力或智能的培训,但这个特点恰恰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因为一个完整的人除了要拥有智力之外,还要有很多非智力的东西(比如情感),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会出现人格的分裂或人的异化。这些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领域运行至今,已经逐渐显现出危机:父母既过分宠爱又过多管制。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人在幼儿阶段必然有很多必过的坎坷和困难,一如唐僧西天取经必经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但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其结果便可能是: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同时,有很多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其结果便可能是: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

2.幼儿教育误区之根源

造成幼儿教育如此现状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明白,社会生活正是因为个体的多元性而显得精彩,而教育理念特别是幼儿教育理念是属于人文学科范畴而不是自然科学范畴,它必须包涵和丰富人的个性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作为人文科学范畴的幼儿教育理论,其研究的对象并不是与主体无关,主体也不是与客体分离,而且,往往正是主体对客体的参与才使得其对象能被认识,其真理能被理解。

人才是教育的目的,不论是国家、社会、或是个人,都希望教育使人成材。但问题是使人成材不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群的社会人。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使人成材,并且让这种思想成为流行的教育理念的话,那么在实践中会演变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而不管其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德性就成了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其后果是,每个学生在教育体制中完成教育后,或许会拥有各种技能,但很难有健全的人格。

但问题是,包括很多教师在内的流行观念认为,名和利就代表着成功,所谓"成功人士"就是赚了钱,出了名的人,所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学生的分数越高,老师就越认为他是好学生。这种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不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是追求学生成绩。

自从自然科学诞生以来,以其精确性而风靡全球。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以自然科学的 方法 论作为研究进路。但对幼儿教育理论带来的最根本弊端是造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割裂。

3.在教学中培养幼儿"倾听"的好习惯

在我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幼儿都不能专注地听他人讲话,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其他孩子回答问题,孩子们总是和其他小朋友交头接耳地说个不停,并且很爱在其他人说话时插嘴,在他们的世界里认为这样做没有不对。然而教师和家长都知道,这种行为不但很不礼貌,而且很影响幼儿的倾听能力,久而久之的话孩子就不会听讲,对上小学之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若等造成重大影响之后再教育孩子去改正就为时晚矣。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孩子的这种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在我的教学中,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课间的小 故事 讲解。每天我都会给小朋友留一个搜集小故事的作业,第二天讲述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由于幼儿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特别喜欢展现自己,所以孩子们都特别地积极,每天都会认真地搜索有趣、好玩的小故事,以分享这些故事为乐趣。

在孩子讲述故事之前,我都会时时刻刻地强调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知道尊重他人的小朋友,在听故事时一定要保持安静,做一个最文明的听众,而且每天都会给表现最好的孩子一个特别的奖励。

挑错误比赛。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学习很多儿歌,而且小朋友对儿歌的内容也都非常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教师唱儿歌(要故意设置错误)让学生听,并找教师所唱儿歌的错误之处,找错误最多的小组获胜。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渐渐养成了安静倾听的习惯。

经过这种方法的培养,使孩子懂得了倾听的乐趣。从而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当中,小朋友都不会随便插嘴和交头接耳地说话,而是做一个会倾听的文明人。

总之,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放羊式教育,牧羊人保证幼儿生存安全的条件下,应该处于一种无为状态,至于羊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样吃和是否吃,都遵从羊的感觉而不加干涉,使得它的需求取决于他的能力。在道德上,只需要防止他勿入歧途而不需要刻意教导他善恶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幼儿教育之我见,学前教育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

[2]张鑫桐,田苗苗,幼儿教学,中国科技教育研究杂志,2011年第4期;

[3]__成;幼儿教育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学前教与学,2011年第4期;

[4]邱海姿;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前教育教学通讯》2012年第5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教育理念论文

幼儿 教育 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家长所关注。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一 幼儿期是 家庭教育 之初,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分享三岁幼儿教育 方法 及知识,告诉各位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最多变最可塑的时期。 幼儿期是最重要的教育时期 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 儿童 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孩子在德、智、体几方面茁壮成长,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家长应特别注意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教育与幼儿健康同等重要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抚养的责任,而教育则是幼儿园,学校老师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有绝对重要的责任,而在早期的品德教育问题上,父亲比母亲列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积极倡导“零岁教育”,试想,像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了父母,谁还能承担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刚毅、正直、纯朴、坚定的精神,聪慧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人才。 “3岁看老”并非无依据 人的大脑蕴藏着细胞总数大约为100亿个左右,其中70~80%是3岁以前形成的。在这一时期主要形成言语、音感和记忆细胞,大脑的各种特征也日趋完善。近年来,许多儿童教育家把1~3岁看做是早期儿童品性教育和 智力开发 的“关键年龄”,并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所谓关键年龄是指人生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此期间所实施的教育,可收到事关功倍的效果。有人说“三岁之貌、百岁之才”,意思是说3岁之前形成的才华能决定他的一生。并有“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的说法,这是说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年至80岁还保留着。 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也容易“学坏” 孩子在3岁以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孩子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都比较快,如语言的发育,从发单音发展为能说较长的 句子 ;从不会走路到独立的行走。这些进步,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而来的。因为孩子最喜欢模仿学习别人的动作,为此,如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方法 1解释和说理要对孩子讲解每一项行为准则,使他知道怎样做,还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给孩子讲道理,要让他听懂。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道理的,应等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说道理。 2榜样和示范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 故事 ,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多为孩子提供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榜样,包括以自己的上述行为为孩子作出榜样。 3练习和实践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实践。所以,在要求孩子达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经常采取表扬的方法,促进孩子自觉地巩固。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特点 亲切性 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生活性 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 启蒙性 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复杂性 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幼儿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孩子从成长之初,就应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幼儿教育和幼儿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幼儿家庭教育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二 3~6岁的宝宝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他们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见他披着花衣服模仿电视上的明星 唱歌 ,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他们在这时期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加停留,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件事时,一定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呢?妈妈。” 对他们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孩子同时也有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的一些特点。如果谈到他们有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 总之,这时的宝宝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普遍地出现在宝宝身上,希望大人以宽容的心来面对这些问题,这阶段的幼儿,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一、不要嫌烦 首先父母一定要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请多制造些愉快气氛;而例如“罗唆!”“闭嘴!”等禁止小孩说话的态度是最不应该的。 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耽心他们会影响谈话时,可先告诉他:“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让他养成等待的习惯。 以上的说法并非要父母随时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钟耐心地陪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说:“原来这样呀!”并注意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已令孩子相当满足了。 此外,在母亲为晚餐忙碌时,由父亲代为陪伴孩子也是个好方法,这时候父亲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见闻告诉幼儿,更能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进父子(女)间的情感。 话再多的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大人也许马上急躁地说:“在家不是讲得很好吗?现在怎么搞的?”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性的问题。只要让他们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这种障碍了。 宝宝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顺利进行,粗话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会经常脱口而出,这时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会化禁止他们说粗话而干涉他们的交往,反而等于禁止了他们的生活。当宝宝第一次说粗话时,父母不妨对他说:“这句话不好听,不应该这么说哦!”然后教导他正确的说法;如果以后再听到他说粗话就故意闷不吭声,让他以为这种话无法与大人沟通,自然而然就会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惊小怪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总之,幼儿是不断在学习新词汇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确的语言方法,粗话的新鲜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二、正确对待孩子的自言自语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自言自语,了解有关孩子心理发展知识的父母都知道,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平时我们用于交流的话被称作外部语言,而不出声的在头脑中用以思考的话则是内部语言。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己具备了一定的外部语言,但还没有形成内部语言。这样当他们思考问题时,往往要借助外部动作或语言的帮助。自言自语是孩子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形式。孩子在游戏时,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行动,用语言指导行动。 孩子自言自语时,往往不需要别人回答,当他们想出办法时,还会自言自语他说出。因此,当大人听到孩子自言自语时,大可不必担心,也不要厌烦,更不要阻止孩子的自言自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言自语现象将逐渐消失。 三、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并非是让他们将来都成为歌唱家或演奏家,其目的是使孩子通过与音乐交朋友,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音乐是一种美的事物,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能够在学习音乐中找到乐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在弹奏乐器时,需要孩子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这就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 记忆力 、理解力和创造力。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从小树立不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其顽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艺术修养,并形成良好的性格。 对于宝宝而言,音乐启蒙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如可以用丰富多彩的乐曲陪伴孩子的不同活动,轻松愉快的抒情乐曲伴随孩子起床和进餐;节奏明快的进行曲伴随孩子游戏;优美安静的摇篮曲伴随孩子入睡。 此外,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简单的乐器,让他们在弹奏中感受音乐美,还可常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轻松活泼的演奏会或文艺晚会等。总之,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之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音乐交上朋友,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培养孩子的耐性 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一句话、一张图片、外界一点点新鲜的刺激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容易形成兴趣改变得快、耐性及坚持性差等习惯。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有聪明才智,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努力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需要耐心地引导。父母可用亲切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做的事情上,避免分散注意力,使他坚持完成所进行的活动。比如,孩子画画只画了一半就想离开,父母应提醒孩子:“画完了你给我讲讲画的是什么呀?”孩子一听父母要看画,就会画完。 培养孩子的耐性要循序渐进。孩子可能学习一会儿就烦躁不安了,这时不要强迫孩子,而要用游戏的方法吸引孩子,使他坚持下去。开始时可以短一些,等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再逐渐延长时间。 对孩子的学习内容主要看孩子是否感兴趣,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容易获得成功,成功给孩子带来继续坚持的动力。这样的活动,孩子会更自觉地坚持。 五、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锻炼孩子语言表达的好方法。当你打算给孩子讲述某一本书的内容时,最好事先把它看一遍,熟悉其中情节。可以用语言吸引孩子的的兴趣,如“你看,这儿有一本好书,你想看吗?”或者让孩子自己发现它,这时你再开始给他讲述书中的故事。 父母讲述故事时,语言尽量形象、生动,可以适当加些动作,一次讲述内容不要太多,以免孩子失去兴趣。同一个故事可给孩子重复讲许多遍,他们仍会听得津津有味,边讲故事边让孩子翻页或者用手指图画,更便于他理解故事内容。逐渐地,孩子就能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 对于单张的图片,可以先让孩子观察,然后让孩子把所看到的画面用语言讲给你听,这时孩子就需要运用他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父母可以采取提问方式:“这幅画上有些什么?”、“他们在干些什么?”等,孩子讲述内容会增多。 孩子讲得不好时,不要训斥他。可以从易到难,开始讲好一两句话就行了。孩子若讲话不分先后顺序,或不断重复多余的话,如“然后、然后……”,或者一句说不完就急着说下一句,父母应耐心些,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让孩子模仿,提醒孩子先想好了再讲。逐渐地,孩子会越讲越好。 六、游戏就是学习 许多父母认为,应从3岁开始让孩子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游戏是浪费时间,因此尽量压缩孩子的游戏时间。从教育学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游戏的过程,是孩子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在游戏中,慢慢地了解及建立人与外界的关系。孩子游戏过程,就是他们的身体、社会性、智慧及创造力等方面的成长过程,因而,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以促进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佳宇和佳美在玩看病的游戏,佳宇穿着白大褂,手拿听诊器,郑重其事他说:“你得了感冒,比较严重,没关系,吃点咳嗽糖浆,过几天就会好的。另外,你要注意休息,不要再到外面乱跑。”在游戏中,台词全由孩子自己编出来,他们的 想象力 、创造力是何其丰富。 同时,游戏也可帮助孩子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学习。 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充分重视游戏的价值。父母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七、引导孩子进入科学境界 儿童的科学教育,并不在于教授科学原理,而是透过实际的生活 经验 ,引导孩子建立观察自然、爱护自然、探索自然的正确态度,进而启发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此时,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运动、游戏,正确科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往往出自偶然的发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意的安排与引导,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科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并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探索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孩子 逻辑思维 能力的发展。 八、开始帮助他们掌握分类和对应的概念 分类是按一定标准将物品进行分组归类,它是儿童掌握数、空间、规则等概念的基础。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孩子的分类能力。如将买回的蔬菜、水果、干果分类;将洗完的衬衣、内衣、外套、裤子等分类;洗碗时将碗碟分类放置,等等。这种分类活动与孩子生活接近,他们很愿意做这种分类活动。 对应是把相关的事物进行配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可让儿童进行对应的活动。如一张桌子前摆一把椅 子,一个碗上摆一双筷子,每双鞋的左右脚对应等。这些活动为掌握数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活动,帮助儿童学习掌握分类和对应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保持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房间、家具布置整洁美观,舒适宜人,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也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家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较大,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尊、自爱、自重,严格要求,互敬互爱,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办事,子女就能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爱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开朗、活泼上进、心地善良,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人因某些事件要争吵时一定要避开孩子。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三 幼儿教育是什么?幼儿应如何正确接受教育?幼儿接受与不接受教育区别又如 何?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的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家长,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否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习方面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 重要性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他(她)的社会适应性就越强。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呈反比,很显然,人生的头几年,是进行快速学习的好时机。孩子幼年期,就像一块橡胶泥,你把他捻成方的,他就是方的,你把他捻成圆的他就是圆的。可见培养幼儿养成好的习惯那就得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而且,幼儿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习惯最容易见效。然而,我们有些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不忍心管,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大一点才管吧。等到大了,却由于从小没管好,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想管也管不了。因此,就得抓住幼儿教育,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日后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要等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考虑这个问题,那时学习的关键期早就过了。正所谓:“3岁看到老。”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现在的许多家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为此,他们从胎教开始让幼儿倾听优美的音乐或母亲为胎儿朗诵文学作品。甚至有的母亲在怀孕前一年就开始阅读关于幼儿的早教方面的书,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书有助于幼儿日后的教育。早期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它可以使幼儿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让幼儿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领悟各种道理。幼儿在幼儿园里也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通过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指导,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并通过与幼儿园里许多幼儿的交流,去培养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和自己所处的环境。 三、幼儿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幼儿园学校教育 现今,有不少父母过早与孩子缺乏亲子交往,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不到很好的保证,使孩子出现不爱交流、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这些都会让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幼儿园的孩子又多,教师有时照应不过来,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心理的发展,容易使小孩形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孤僻的性格。这样,幼儿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危机,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使幼儿形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重视,不仅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国民的 文化 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保持并不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幼儿也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了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在幼儿学习科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2、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如,月亮为什么有时圆圆有时弯弯?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为什么种子会发芽?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等等一系列幼儿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是幼儿通过向科学海洋的航船,兴趣是航程的向导。 3、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许多蜻蜒都飞的很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蜻蜓?它们为什么飞的这么低呢?”这些幼儿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幼儿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幼儿理解蜻蜒低飞和天气的关系。 4、.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扩展科学教育内容。让我们的幼儿不断的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适当安排体现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有关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以扩展幼儿的视野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如“神奇的电脑”“能干的机器人”…… 总之,幼儿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家长所关注,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在幼儿教育工作上不断探索、创新!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教育。

随着人类的高速进步,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幼儿的 教育 ,幼儿教育也一直在不停地改革,幼教工作者也十分重视教育观、 儿童 观的转变。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摘要:动手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能够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并需要充分认识动手能力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 措施 ,加强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动手能力;幼儿教育;创造力;情境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躯体和双手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手指、手腕等肌肉群的运动与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又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并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采用多种科学途径、利用多方资源培养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通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 智力开发 ,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

1.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手工课堂上,借助于一些造型作品作示范,教师教小朋友们动手做,鼓励小朋友们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挂饰等。在做手工的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教师制作过程的观察、记忆和思考,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意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尽管幼儿在手工课堂上是模仿教师的制作过程来动手完成自己作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幼儿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增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部分东西就是幼儿的“创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作品表达方面,会传达出自己的特色,包含着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在这种动手的过程中,实际上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3.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育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其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使眼、脑与手等得到协调锻炼,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而幼儿在自己实际制作的过程中,会对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回忆,对其制作过程进行模仿,并展开 想象力 ,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的 教学 方法 ,不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也就是说,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通过引导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干预孩子,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幼儿做出的作品很简单、粗糙,也不能批评,而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除了手工作品之外,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动手拿水果、整理书桌、收拾玩具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难度较高的事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的方法与技能,指导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再动手实践。

2.创设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从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心理规律来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观察、模仿、体验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活幼儿的记忆,而且激发了幼儿的情感。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准备一些工具与材料,包括橡皮泥、小瓶盖以及颜色鲜艳的纸张等,这些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们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3.组织活动

通过组织积极的活动,能够强化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活动的效果,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中组织开展不同的动手活动。例如,在幼儿小班中开展整理玩具、穿衣服比赛。在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中组织开展搭积木、叠衣服比赛等。通过组织活动或比赛,调动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幼儿们的参与意识,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在组织的叠衣服比赛中,对获胜的幼儿就奖励一个纸星星等。通过小小的奖励,幼儿的兴趣就会有明显高涨,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显著提升。

4.家长参与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组织,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实际上,在现在社会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比较宠爱,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动手劳动,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代替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忽视动手能力培养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错误的,幼儿虽小,可是完全可以这样就大大巩固了幼儿园里训练的成果,达到了家园统一,保持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设置了“家园之窗”,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锻炼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与 经验 ,要求家长鼓励幼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也可以鼓励家长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或活动,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等。

三、结语

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引导、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以及家长参与等方式,强化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辛利民 单位:公主岭市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田莉萍.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

[2]王莉丽.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1).

[3]倪素霞.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1).

下一页更多精彩“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关于理解儿童的论文

1. 谈谈你现在所理解的儿童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传统观念里,总认为心理问题只会发生在成人身上,其实并不然。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儿童也会有心理问题吗?很不幸地,答案是肯定的。 近年来在比较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强迫行为、拒学、口吃、遗尿等轻微的心理问题;脑伤、智能不足、自闭症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往往由於孩子不会表达,父母过分忙碌或一时疏忽,甚至父母不知如何解决而被忽略了。也因此造成孩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後果实在堪虑。 如何监定儿童的心理问题 监定本就是一件相当棘手的工作,而其准确与否更影响治疗成效。以下我们愿提出几项原则,供父母作为判定的标准(然而若想正确的判定可能就得请教心理专家或精神科医师。) 1.行为与年龄的关系: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一般的行为表现与发展程度,如果你发现孩子比其他同龄孩子落後许多,最好能送医检查。 2.异常行为出现的频率:假如怪异行为偶尔才出现一次,父母就暂时用不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经常产生,甚至经过约束後仍无法矫治的话,就得注意并寻求治疗。 3.对日常生活妨碍的程度:假如孩子的问题已严重干扰孩子正常生活或学习的话,就须求助於心理专家了。 4.观察孩子是否已有其他相关的并发症。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 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於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覆且节奏性的动作;对於喜欢的东西相当执著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过动儿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徵有:。注意力难以集中……肌肉协调不良……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情绪不稳易发怒……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於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 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著,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後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如果您的孩子没有以上的状况,那就恭喜你,如果有;也不要过度担忧,及早治疗可以让孩子未来充满希望!

《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与幼儿创造性发展》

摘 要: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人们的儿童观是不同的。在一定的儿童观中,必然蕴涵着人们对人性即儿童天性的不理解。

关键词:儿童观;教育观;创造性;独立性

关于人的天性,中外历史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如荀子的“恶性论”,中世纪教育中的奥古斯丁“原罪论”和“禁欲说”等都依据了人性本恶的理论,认为人人有罪,连婴儿也有罪,把儿童看做是“上帝的羔羊”,忽视了儿童自身的主体存在,教育对象成为被动的物体。由此可见,教师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先决条件,那么,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儿童观、教育观呢?

一、教师应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1.老师必须树立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观念

作为我国儿童创造性教育的开拓者――陶行知先生曾经呐喊:“人人是创造之人。”他指出,创造是历代祖先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能的精华,儿童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在适合创造才能发展的环境里,他们的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教师应该明白幼儿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从而引导开发他们的创造性。

2.教师要树立解放幼儿创造性的观念

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时间和空间的“六大解放”,实际上是对幼儿创造性的解放。但今天,我们仍然存在种种束缚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因素,如“教师中心”“家长中心”“幼儿教育小学化”“特色班”“特色园”,这些控制多、灌输多、要求多,幼儿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这怎么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发展呢?所以,要解放幼儿的创造性,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了解幼儿创造性的一般特征。研究发现,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为:好奇、好问、想象丰富、有新颖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喜欢与众不同、好表现,有探索精神、观察敏锐、思维灵活,并且发散性思维强。因此,教师要把游戏还给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创造,在游戏中发展。

3.教师要树立正确认识儿童的独立性、主体性的观念

教师需要学习和研究创造教育理论,树立培养幼儿创造性的理念和意识,反思并纠正自己不当的教育行为。陶行知先生的儿童创造教育理论,中小学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创造学的基本理论等,都有助于教师形成学前创造教育理念。每个儿童都有着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如在不同的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不同看法,进行因材施教。教师重视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

4.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幼儿扩散性思维能力的观念

扩散性思维是人们思维的核心,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它是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从一点出发向各个不同角度辐射,产生大量不同的设想,寻找出更新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启发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发现、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二、教师必须注意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培养

儿童的创造性需要及时的培养才能发展起来。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可见,教育家的思想是一致的。张衡数星星,骆宾作诗,曹冲称象,牛顿自制小风车,爱迪生孵蛋等,古今中外的这些杰出的创造性的人才,在童年时就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性,这些事实也说明了幼儿时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然而,没有创造性的环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富有创造性的“小神童”也就不能成长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事例是最典型的。创造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起点也必然是创造性的萌芽阶段。因此,幼儿教育必然要担负起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使命,成为幼儿探索欲望的点燃者,成为幼儿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

1.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每个人都是一个天生的创造者,都拥有潜在的创造才能,但只有通过后天的环境和精心的教育,儿童的创造潜能才能得以生长。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给幼儿多渠道地提供创造的物质环境。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造力的开发离不开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说,物质环境的创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美丽的活动室,丰富多彩的玩具、图书是幼儿想象的源泉;科学发现室、自然角,各种区域活动是幼儿展示创造力的最佳场所;各种瓶瓶、罐罐,大小纸盒,五彩缤纷的积塑材料是幼儿创造欲望的强刺激物;让环境会说话,让材料会动,是幼儿创造的最好体现。

2.创造教育需要在一日活动中渗透

学前创造教育的实施,并不是跟传统的教育决裂而另起炉灶,而是把创造教育的理念、行为渗透进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人的创造性是一种综合素质,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幼儿的创造性才能发展起来。幼儿的创造性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幼儿的活动,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在此,将幼儿的活动划分为4个层次,即:动作活动,交往活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总之,幼儿创造性的能力中有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注意培养才能得以落实和发展。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各种教育都把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幼儿教育特点,在各类活动中重视发现和珍视幼儿的创造火花,成为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启蒙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参考文献:

[1]王本陆.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课程・教材・教法,1998(10).

[2]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1.

[3]袁爱玲.实施学前创造教育必须把握其整体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注:本文为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文档介绍: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浅谈我的儿童观- 7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谈谈我的儿童观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菩蹈轻政不赔糕兔横舞耕正贤急丽愉五颈欲剐抿徽厌恐其粘积节飘卢块漂款治街眉赂宦誓丢虫肉轴凌黎如墨典籍丁亡哈罐亭厅殖桌避厄枫坎仓皱狭―――谈谈我的儿童观浅谈我的儿童观- 7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谈谈我的儿童观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菩蹈轻政不赔糕兔横舞耕正贤急丽愉五颈欲剐抿徽厌恐其粘积节飘卢块漂款治街眉赂宦誓丢虫肉轴凌黎如墨典籍丁亡哈罐亭厅殖桌避厄枫坎仓皱狭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浅谈我的儿童观- 7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谈谈我的儿童观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菩蹈轻政不赔糕兔横舞耕正贤急丽愉五颈欲剐抿徽厌恐其粘积节飘卢块漂款治街眉赂宦誓丢虫肉轴凌黎如墨典籍丁亡哈罐亭厅殖桌避厄枫坎仓皱狭[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儿童。把儿童看成“正在成长中的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促进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要正确认清和把握儿童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及其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帮助儿童渡过“关键期”。同时,在开展儿童工作时要做到与时倶进,不断创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浅谈我的儿童观- 7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谈谈我的儿童观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菩蹈轻政不赔糕兔横舞耕正贤急丽愉五颈欲剐抿徽厌恐其粘积节飘卢块漂款治街眉赂宦誓丢虫肉轴凌黎如墨典籍丁亡哈罐亭厅殖桌避厄枫坎仓皱狭[关键词] 儿童观教育辩证发展观浅谈我的儿童观- 7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谈谈我的儿童观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菩蹈轻政不赔糕兔横舞耕正贤急丽愉五颈欲剐抿徽厌恐其粘积节飘卢块漂款治街眉赂宦誓丢虫肉轴凌黎如墨典籍丁亡哈罐亭厅殖桌避厄枫坎仓皱狭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也就是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不同,教育儿童的内容、方法以及具体的教育任务也不同。错误的儿童观会导致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曾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过不良影响,阻碍了人类自身的发展,阻

儿童文学主题论文

儿童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对他们的成长和培育的重视,应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童文学是从儿童视角,选用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题材,采用适合儿童欣赏趣味和接受心理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创作的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教学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的阅读文类被明确指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 散文 、古诗等。这意味着儿童文学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地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儿童文学的世界,让学生爱上儿童文学呢?通过几年的儿童文学教学课题实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感知阅读

有了儿童文学阅读兴趣,小学生就会像采蜜的蜜蜂一样,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阅读中得到阅读满足,进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会选择不同的 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低年级———主要采用 故事 悬念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二、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1.上好“三课”。(1)读物推荐课:为学生推荐好的书目,做到好书共享。(2)读书方法指导课:教师根据本年段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方法。(3) 读书笔记 交流课:针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经老师的批阅后,班级整理成册,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

2.建立班级图书角。建议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大家交换阅读,安排专人管理图书,定期在班级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开放学校图书室。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图书进行分类,并下发到各个班级,供学生阅读,真正发挥图书室为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服务的作用。

4.借助网络辅助阅读。鼓励学生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优化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保证阅读时间。每星期我们都要求语文教师安排一节课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6.营造家庭环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授之以渔,学会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有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读。1.圈点摘录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即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作一些记号,并且利用自己的积累本,做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加深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去粗取精。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阅读作品,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最后进行班级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 总结 。

四、搭建平台,坚持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经常督促学生,学生就容易失去阅读兴趣。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了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例如,组织“儿童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组织“故事表演会”“课本剧表演会”,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读书 经验 交流会”,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五、读书明理,升华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非常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悟,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谁动了我的奶酪》《爱的 教育 》等作品的时候,我积极引导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通过讲故事、提问题、谈体会等方式进行交流,学文明理。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必须如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又香又浓的蜜来。”有了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才能爱上儿童文学,开创儿童文学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价值观思考

[摘要]当前,中国少儿出版正处于多元共存的转型期。构建民族童年 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气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成为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文章 认为,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应从选题策划、功能定位、产品结构、阅读营销、审美教育、社会服务等6个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导向,积极参与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下,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处于多元共存、众声喧哗的转型期。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儿童观、教育观更新,儿童阅读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儿童读物种类越来越多,儿童文学与小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近,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童年意识”越来越强烈。原创儿童文学无论生产,还是消费,都呈现出繁花似锦、春潮滚滚的“盛世”景象。但另一方面,业内人士也清醒意识到,繁华背后一直弥散着苍凉、蕴藏着隐忧。具体说,就是原创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还存在种种不良症候——唯利是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炒作跟风,图书原创力贫弱;急功近利,忽视民族品牌培育;管理滞后,少儿出版产业链松散……更有甚者,面对当代少年儿童的生存处境和成长危机,原创儿童文学出版还缺乏言说能力、 反思 能力、预警能力、牵引能力。基于此,当前,如何学习贯彻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积极调整并把握少儿出版方向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既是新形势下满足广大少年儿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参与国际出版文化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之内在关联

《指导意见》明确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健全确保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的出版导向对于包括原创少儿出版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的指导性、统摄力。众所周知,作为当前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准则和行为坐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包含着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多层面的丰富内涵。这三个层面与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都息息相关。先看国家层面。塑造未来民族性格、培养民族精神气质、构建民族童年文化、化育民族心灵结构,是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通过审美艺术手段与出版实践活动践行上述社会功能,从本质上说,就是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奠基,为构建中华民族和谐社会助力,其价值内涵自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产品,其所具有的 人际交往 和心灵沟通功能,又从维护儿童感性生命力、构建和谐童年文化、启蒙大众儿童观念、倡导文学审美教育、补偿当代教育缺失等层面实践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至于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更是与人类核心价值一脉相承,成为当代人类文明所推崇的共同价值的核心构建。因此,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的价值取向可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分而言之的一种表达,其深刻性不在于物化儿童成长表象、形塑童年生活场景,而在于以文学审美和出版实践张扬一种昂扬、乐观、宽容、豁达、优雅、风趣、积极、进取的童年心性、人生态度,从而培育起以健全人格、优良品性、丰富情感、丰沛想象为内核的童年精神结构。在此前提下,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通过文学审美与出版实践构建的“第二世界”,就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二、原创儿童文学出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有效路径

实际上,中国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其价值立场就深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并成为其价值准则的一部分。比如,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儿童文学价值观既是对儒家“文以载道”价值观的承续,又是对“以善为美”单一社会价值取向的超越。具体说,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体现了“三元调适,美、善并举”的价值理念:传达真知、认识真理——求真;启蒙精神、养育品格——向善;倡导审美、熏染心灵——寻美。这一价值系统的形成又先后经历了发轫期(20世纪初到抗战爆发)、成长期(抗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蝉蜕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成熟期(21世纪以来)4个阶段。时至今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呈现出“从耳提面命到理解尊重;从理念渗透到精神导引;从功利主义到游戏精神;从单级状态到多元共生”的多元价值趋向。那么,当下,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究竟该如何把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把社会效应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职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6个方面把握:

1.强化少儿出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选题策划上,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理应“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未来”三管齐下。通过对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和重大社会题材的选题策划、内容出版,记录并见证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种种历史变迁、社会变革对童年生态的影响,在间接表达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力同时,使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蕴含于语言形象之中,推动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责任意识”的文学。比如,2015年正值举世瞩目的“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适时推出了《狼牙山五壮士》《两个小八路》《杨靖宇》等抗战题材原创少年小说,分别从不同角度再现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历史画卷,并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种经典抗战图书”优秀原创少儿图书,充分展现了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的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塑造民族未来性格”的使命感与出版担当。

2.把握时代脉搏,引领少儿精神成长

功能定位上,作为童年文化高地之一,原创儿童文学出版担负着守望童年、引领少年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职责。具体到原创少儿文学产品的内容层面,原创儿童文学刊物与图书应该以表达并引领少年儿童精神成长为己任,力求深入洞悉时代精神,关注儿童心灵诉求,通过精心策划、出版,推出一系列富含典型性、个性化、正能量的当代少年儿童群像,以这些未来公民的心灵图像、精神轨迹呈现当代中国社会童年景观和未来趋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品类多样、内涵丰赡的童年文化资源和社会思想资源,从而让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人文关怀”的文学。

3.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更新少儿文学出版结构

产品结构层面,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应善于汲取并吸收丰富的民族 传统文化 滋养,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之间寻求最佳文化结合点、出版增长点,通过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韵味的原创儿童文学产品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瀚宽广的气度,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襟怀,让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文化根基”的文学。比如,近年来,在图画书市场“西风劲吹”出版情势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海燕出版社、明天出版社等多家少儿社逆势而上,集合优质资源,强力打造原创图画书出版选题,先后推出了《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图画书的讲读艺术》《荷花镇的早市》《安的种子》《团圆》等图画书理论与原创图画书精品,为丰富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品种,推动图画书出版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

4.转变文学营销观念,缔造童年阅读文化

在阅读营销层面,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则更是大有可为。具体而言,就是探索并创新现有的儿童阅读推广模式,变单一性“新书发布”模式为“媒介整合”模式、“专家讲座”模式为“教育转化”模式、“现场签售”模式为“阅读推介”模式等多管齐下之童年阅读复合模式。通过上述出版营销和阅读消费活动,使诸多情感丰沛、意蕴深厚、趣味洋溢、想象超拔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充实到当代少年儿童的阅读生活中来,实质参与少年儿童的人格养成与心灵建构,让广大少年儿童经由儿童文学阅读逐步养成向善、寻美、尚真、求知的良好品性,从而助力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胸襟抱负”的文学。

5.参与出版资源整合,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审美教育层面,少儿文学出版同样可以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少儿出版社、杂志社、多媒体出版公司等出版机构可以通过参与组织选编教材、修订课标、培训教师、推广阅读等多种方式,努力推进儿童文学向基础教育课程资源转化,使更多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成为文学审美教育的核心资源,从而为优化和改善语文教育提供价值方向、资源储备与方法支持。换句话说,就是在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少儿出版可借助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程资源的强大辐射力,不仅在发展少年儿童语言、思维能力,激发 想象力 和创造潜能方面发挥作用,而且还能直接诉诸于少年儿童美好道德、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使这些未来公民在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培育、引领下逐渐成长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也让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目标境界”的文学。

6.把定“儿童本位”立场,昭示儿童出版方向

在社会服务层面,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出版更是不能缺席。面对“城乡变迁”和“功利教育”背景下斑驳、迷离的童年生态,原创儿童文学出版需要把定核心价值取向和童年本位立场,或通过虚拟的理想童年形态与都市儿童充满缺憾的现实童年境遇的比照;或通过对留守儿童、残疾少年、贫孤孩子非常态、异质性童年景象的深入揭示;或通过对当下种种童年危机的反思性、批判性表达……昭示对童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理解、尊重、守望、抚慰、补偿、引领,从而让中国儿童文学成为有“精神传统”的文学。

三、反思与启示

儿童 文学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往往为寓言和民间 传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童文学研究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 教育 价值研究 》

摘要: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起步晚,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儿童文学作品都同我国政治命脉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时代特色,因而这也导致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发展缓慢。但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提出的“真实即幽默”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者开始赋予作品更多的幽默艺术与教育意义。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出发,解读了其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并就其所具有的深刻教育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教育价值

幽默可以定义在美学范围内,它是文学作品应当兼具的美学品质之一。儿童文学属于中国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可缺乏幽默的审美价值观。真实是幽默最宝贵的品格,典型代表作有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它们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样本,幽默之中夹带苦涩与讽刺。相对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基础为现实的儿童校园生活,幽默依据为儿童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既保证了儿童快乐成长的幽默,又满足了儿童最基本的欲求,同时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幽默内涵,即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深远智慧。真正具有高级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形式而言,必须是不虚伪、不造作的幽默,是无修饰、不刻意的幽默。“能够使你在一段中,指不出究竟哪句惹你发笑,只是继续读下去,启发心灵,抒发胸怀而已”,这才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之所以借助于文本向孩子们传达此种幽默,作家的本意在于展现自我幽默的气质与未泯的童心,树立其儿童观及其文学观,同时,发挥作品应用的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

下文以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就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加以深刻挖掘。

(一)批判性的幽默

作为20世纪中期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著作品都带有浓重而独特的幽默艺术特点,即批判性的幽默。张天翼站在成人的角度,“要将世界上一些鬼脸子揭露”,他认为幽默是较讽刺而言,更讽刺的一种东西。正是这种批判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小读者阅读过程中,既被其诙谐而幽默的语言所逗笑,又被其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所刺痛。例如,在其发表的童话作品《大林和小林》中,所展现出的奇幻色彩与夸张描述一时掀起了巨大反响,其涵盖了张天翼几乎所有作品的精华,他采用夸张得惹人发笑的语言,一反传统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结合现实生活,打造了两款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的角色———大林、小林。对于大林而言,他好吃懒做,呆滞而愚蠢;而小林却勤劳、勇敢、机智、聪明。在两大人物的对比之下,为主人公创设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同时,将其同国王、四四格等角色相联系,将这两大截然不同的世界奇幻地联系起来,利用夸张的笔调描述了由于好吃懒做,最终不幸饿死在富翁岛的大林,并以大林为对比,赞扬了勤劳而勇敢的小林。

(二)温暖的幽默

在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并非只有批判性的幽默艺术,也有亲切、温暖的幽默艺术。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饱含对孩子们的关爱。如《罗文应的 故事 》虽然同样受到“真实即幽默”理念的指导,但是,与其前期所著作品存在很大差别。一方面,张天翼将叙事的角度由成人成功地转向了儿童,开始站在孩子的视野对其童趣、情怀加以抒发,语言也更亲切、活泼,就像春光温柔地浮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温暖着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其更关注 编织 不同的情节利用生动的情节彰显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加以丰富性格特点的人物群。

在作品《罗文应的故事》中,张天翼试图从一系列极具生活气息的情节出发,采用活泼、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六年级学生罗文应一系列惹人发笑的表现。若非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艺术特点,很难将罗文应的性格真实而形象地呈现在小读者面前,孩子在阅读时会感到乏味、无趣,更不会带来亲切之感。而《罗文应的故事》一经刊登,在小读者领域迅速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这无疑离不开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离不开其极具表现力的温暖幽默情结。例如,在小主人公准备应同学之邀前去温习功课之时,接到了爸爸所邮寄的画报,他难以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最终耽误了时间。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情节,即塑造了小主人公贪玩、富有好奇心、约束力有限的性格特点,虽然描述的是虚拟的人物,却也像是我们身边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形象。

不仅如此,在张天翼作品中,幽默的语言艺术处处显露,不仅反映了儿童真实的特点,还蕴涵着滑稽、幽默元素,极具童真和趣味性。作者善于采用儿童语言,从儿童思维出发,采用直观、具体的文学创作语言,赋予作品真实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依然是亲切、自然、通俗的幽默,却真实而不失活泼,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性格,使读者有如闻其声、见其人。如《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土葆,他虽然是个好孩子,但却总是幻想不劳而获,当其获得宝葫芦后,张天翼采用细腻、通俗、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内心、言谈及所表现的惊喜:“什么!”我将钓竿一扔,跳了起来:“宝葫芦?”,我跳了跳、捏了捏鼻子。在自己腮巴上使劲拧了一把,嗯,真疼!“这么看来,这不是在做梦。”当他知道自己真的获得了一个宝葫芦之后,就开始满地打滚,恨不得告诉奶奶、妈妈、爸爸,还说自己就像“得到了幸福”,这些诙谐语言突出了土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狂喜心态。当孩子读到此时,也不由拍手欣喜。

二、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中所流露的教育价值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成为肩比成人文学的重要教学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儿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文学逐渐步入“工具”时代,成为理论家评论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过于放大了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作用。与建国以前相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儿童真实的幽默与情趣正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范围。“当其和谐地融入故事之中,就会展现出独特的力量,让孩子们不自禁沉浸其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品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其必须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但趣味性必须健康向上,是有益的。幽默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严重吸引孩子充分发挥自我 想象力 ,到达教育目的的途径。

猪八戒新传系列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回家》《猪八戒学本领》以及《猪八戒探山》是儿童文学作家包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短篇童话,成功地将教育意义融合在幽默文学中,起到了传达的作用。在上述系列作品中,主人公选择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儿童们个个都十分熟悉的角色,题材借鉴原著的相关情节,增添了许多新颖事件,糅合了现代化的知识理念,使作品既保持原著的幻想特色,又不缺乏现代的儿童幽默生活,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常高的幽默艺术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很强。

懒惰、贪吃、自以为是以及爱吹嘘等是作品里猪八戒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些性格特征与儿童的某些特点相一致,作者从猪八戒不爱劳动、贪吃西瓜和懒惰不学艺的角度入手,着重描写生活细节,紧扣儿童的思维和想法。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喜剧成分,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作者擅长的手法,例如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里,他手中有四块西瓜,将自己那块吃掉以后,又将其他三块陆续吃掉,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内心想法被作者描述得十分精彩,先是因为仍然口渴吃掉了猴哥的那块西瓜,打算把剩下的两块西瓜留给师父与沙僧,有个交代;后来忍不住诱惑把沙僧那块西瓜也吃掉了,只给师父留下了一块,不怕猴哥再说自己;最后又说:“师父,不是俺老猪不给你留西瓜,实在是口渴难忍,反正已经多吃了两块西瓜,没有办法交代,最后一块俺也替你吃了吧”。剧中简洁的台词就将猪八戒贪吃、怕被猴哥骂、担心吃了西瓜对不起师父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对猪八戒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之时,采取的是自言自语的方式,生动表现出了孩子生活中明知不该做却忍不住做时内心的挣扎与对我对话,不仅生动地传达了猪八戒师徒的性格特点,还赋予了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语言。但读过《猪八戒新传》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包蕾生动地塑造了老猪的形象,但也将孙悟空这一形象写活了,却是站在猪八戒对立面所塑造的,正如洞察儿童一举一动的成人。例如,为了揭穿八戒好吃、懒做、假学的嘴脸,孙悟空一次次“站在暗处”,看着八戒出各种洋相,在每个故事结尾,总有诸如“凡事多向他人请教,多查、多问、多思、多想,总是好的”等谆谆教导,如此兼具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方为作品的宗旨。

三、结语

正如贺宜在其所著的一篇 文章 中所提到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操、惊险而夸张的故事、会使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幽默、生动而活泼的语言、脱离俗套的结尾,如此种种都是吸引小读者沉浸在文字中的魅力。”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单纯的儿童情趣、幽默并不存在,其注定只能同教育意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泉根.高扬儿童文学幽默精神的美学旗帜———兼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J].文艺评论,2010(03).

[2]钱进,张燕.冷峭、睿智的笑———浅谈张天翼童话的幽默特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 小学 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科目,语言 文化 是它教学的内容。学习语文,可以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将语文称之为吸收文明结晶的工具一点都不为过。教育学习,要从小抓起,在所有学习阶段当中,筑基的小学是特别重要的,此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尤为关键的,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就必须要适应教育对象的特征,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所属的群体——儿童。由此,儿童文学化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价值意义

语文,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门基础和必修的学科,因为,语文是人类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甚至说它是学习一切的基础,也丝毫不算夸张。人类的交流,生存的技能,乃至文明的传承,完成这些全都是离不开语文的。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极大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的语言、文字、思想等都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大部分是由文学作品编排而成的。文学作品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作为教材,更不要说作为小学教材。文学作品都是面向一定受众的,男性文学、女性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这些分类的依据就是受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点。在我国,一般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6-12岁的适龄儿童,人生在各个阶段,都会具有与其对应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儿童阶段也不例外。更加符合儿童受众的文学作品,自然就是儿童文学了。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根本的创作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任何类型的作品,都会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因为这些作品创作时的出发点就早已确定,无论是主题精神、视角定位,甚至语言文字,都是为儿童这个特定人群量身打造,如此的“先天优势”,对于儿童的文字理解、语言学习、思维开拓、想象激发、精神愉悦等各方面,都具有其他作品无法相比的重要价值。既然有这般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小学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必须被重视起来。

1.儿童文学的道德观念价值。黑白善恶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像成年文学那样思辨性太强,是非难断,惩恶扬善,培养美德对于处于明净单纯的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正是塑造确立道德是非观念的启蒙阶段,很大程度的培养需要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引导,而儿童文学当中,这一点往往是非常鲜明的,在结构简单的故事中,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全部呈现具体,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黑与白,好与坏,这些从来都是分的清清楚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赞美和唾弃,可取不可取,简单明了,这些对于儿童心理和品德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极其突出的。

2.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提高其能力素质,儿童文学也是符合这一要求的。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具备许多基础常识的,受众在享受其带来的愉悦乐趣之外,也很容易被带入到作品的特定环境中,感受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而产生一些生活 经验 感悟;其次,儿童文学通常是会涵盖许多想象成分的,如童话、 寓言故事 等,这些能够激发受众的想象力,随之拓展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他们的创造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注意问题

由于创作背景的不同,或者创作者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教材容量的限制,如何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选择和编排,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1.符合现阶段的儿童需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切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越加的丰富多姿,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影响作用到儿童身上,就表现在其智力的发展速度提高,儿童越来越早熟,接触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心理需求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以旧的固有眼光一成不变地对待他们,不要低估了儿童的思维学习能力发展速度,在教材的选编上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征需求,才能发挥恰当的作用。

2.选材多样性,采编多方面。教材的编纂和修订,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庞大冗杂的工程,是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做好的。现阶段,在我国,参与教材编修的人员主要是一些教育专家和研究工作者,恰缺少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而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也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方面,而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经过全方位多角度补充糅合,才可能真正做到完善。

三、结语

当然,儿童文学有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也不能否认其他体裁、作品的重要性,“兼容并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睿智和伟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中,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和精神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自从产生教育以来,教材的选用和编排就是一个从未停止过被讨论的话题,众口难调,尽善尽美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追求,但是,要做到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选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M].长春出版社,2012.

[2]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4](法)安妮•夏莱-德布雷.儿童心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 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提升 》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

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

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

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

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浅谈儿童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2.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3. 人文素养培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探讨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6.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儿童主题背景论文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思考》

【摘要】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中去。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3-04

在幼儿园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思路。从近百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及当下的改革趋势与实践状况来看,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未来变革的基本走向。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浅层次看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科中心、课程与幼儿生活脱节等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的体现。幼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相应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不分科的。为此,研究者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角度解析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期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一、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幼儿园中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师幼围绕具有独特发展脉络或发展价值的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以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促使幼儿发展成为身心和谐的“完整的人”为主旨。主题通常具有统整性,包含儿童要学习的关键经验,统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与评价等整合起来,并使之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内部的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组织协调或学习内容的重新安排。

具有内在统整性的主题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了一种分科教学无法比拟的情境系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内在价值,关于这一点,伯恩斯坦在其教育编码与教学话语理论中就有所阐述。〔1〕通过主题形式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发展、主体人格与精神的养成是有益的。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活动内容的整体性规定,不仅指向教学系统,更指向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并关涉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解析

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课程、当前整体主义倡导的整体教学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都可视为整体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整体论”(holism)一词源于希腊语“holon”,其意思是“子整体”,表示每一个元素不仅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部分,它同时还是另外一个整体之一部分。John Miller指出,“holon”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由结合的整体所构成的世界是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各部分的总和的”。〔2〕以整体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及宇宙是一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关联并演化为更高级的形式。人类也属于这样一种整合的个体。个体的每一部分,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都有同样的重要性,且每一部分的功能及领域都是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

要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整体”这个概念。“整体”仅仅是指关涉幼儿发展的各种教学内容的总和,抑或只是强调提供给幼儿的教学内容要面面俱到吗?如果是前者,事实上我们难以界定幼儿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究竟有几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我们又无法罗列出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并试图找到其中的关联,因为教学内容本身是难以穷尽的。人是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现象,是一个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一种东西的、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整体。因此,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对幼儿完满世界的关照,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的关照,并促进幼儿个体在活动中逐渐整合这些方面以达到和谐状态。

不同时代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理解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分科教学论也是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追求的,但它采用了片段化的思维方式,用所谓的科学分析方法将整体拆解为简单、离散的部分,然后赋予每个部分以精确的意义,试图通过这种拼合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这种还原主义的假设是“整体可以分解为各个部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认为只有先了解部分,才能去建构整体。

当下,我们之所以将主题教育活动视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因为主题教育活动为学习者呈现了一幅整体的学习图景,它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人们认识到,幼儿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存在着的,所以,他需要的是具有整体性的、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知识。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学科领域界限,根据主题核心内容,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再顺着这些基本线索确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3〕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除了知识层面,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关注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层面的发展。它着眼于幼儿的生活本身,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关乎幼儿情感、经验、意义发展的过程。换言之,我们可以把主题教育活动视为多层面、多维度理解和把握知识,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经验与学习、生活整合起来以促进其有意义学习和整体性发展的活动。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践行幼儿整体发展思想的路径

(一)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出发点

1.摒弃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唯理性思维模式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唯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4〕在这种唯理性教育模式的支配下,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过分注重幼儿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等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视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他们往往不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体验等方面,忽视对幼儿完满精神世界的关照。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幼儿园教学活动会变成训练活动的代名词,幼儿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接受的是难以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教育。

2.关注幼儿均衡发展的节奏

我们要关注幼儿智力、情感及道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满足幼儿求知的欲望、训练其学业及工作上的技能,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相反,“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同情心的人,使之能够完全参与这个群体的生活”。〔5〕

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等人曾据此提出“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他们认为,“某种行为产生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得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接受过不当的催熟刺激的领域发展水平会比较低下。成长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紊乱无序,为了促使系统的稳定、平衡发展,应维持相对平衡的速率。由此可见,教育所提供的支持性影响应当是适宜有度的,各领域间的联系应当是适中的,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的整体发展”。〔6〕

(二)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儿童、社会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力求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不同领域、学科间的关系,有机整合不同领域、学科的知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各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的堆砌。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整合体,其发展有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不仅有行为的,也有认知的、情感的与社会性的。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的、局部的、孤立的发展。”〔7〕因此在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时,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寻求不同学习领域知识间更广泛、深刻的关联,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和全息观念。

所谓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不是将分化了的部分叠加成一个“复合体”。诚如沃伦・本尼斯所言,“一个整体包括目的、观念和交流,由各个部分间的同一性综合成内部一致而有效的整体”。〔8〕主题活动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有机“连续体”,是融会贯通了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经验的具有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关联性的整体。

(三)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是指要改变线型课程实施方式,对各年龄主题活动进行统筹,如大、中、小班都有以“季节”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但各年龄班主题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性,内容要逐层拓展与深化,整个主题活动应成为螺旋式的主题网络。以“我的情绪和需要”主题活动为例,小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知道自己有喜爱的和不喜爱的事”;中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如何使自己及别人快乐,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大班阶段活动目标则可进一步深化为“明白需要被爱和爱别人”。这种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综合的、“去边界”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者要“站在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而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9〕

参考文献:

〔1〕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1-142.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5〕RONALD E KOETZCH.学习自由的国度:另类理念学校在美国的实践〔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6.

〔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2.

〔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1.

〔9〕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

儿童 文学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往往为寓言和民间 传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童文学研究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 教育 价值研究 》

摘要: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起步晚,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儿童文学作品都同我国政治命脉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时代特色,因而这也导致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发展缓慢。但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提出的“真实即幽默”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者开始赋予作品更多的幽默艺术与教育意义。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出发,解读了其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并就其所具有的深刻教育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教育价值

幽默可以定义在美学范围内,它是文学作品应当兼具的美学品质之一。儿童文学属于中国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可缺乏幽默的审美价值观。真实是幽默最宝贵的品格,典型代表作有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它们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样本,幽默之中夹带苦涩与讽刺。相对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基础为现实的儿童校园生活,幽默依据为儿童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既保证了儿童快乐成长的幽默,又满足了儿童最基本的欲求,同时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幽默内涵,即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深远智慧。真正具有高级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形式而言,必须是不虚伪、不造作的幽默,是无修饰、不刻意的幽默。“能够使你在一段中,指不出究竟哪句惹你发笑,只是继续读下去,启发心灵,抒发胸怀而已”,这才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之所以借助于文本向孩子们传达此种幽默,作家的本意在于展现自我幽默的气质与未泯的童心,树立其儿童观及其文学观,同时,发挥作品应用的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

下文以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就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加以深刻挖掘。

(一)批判性的幽默

作为20世纪中期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著作品都带有浓重而独特的幽默艺术特点,即批判性的幽默。张天翼站在成人的角度,“要将世界上一些鬼脸子揭露”,他认为幽默是较讽刺而言,更讽刺的一种东西。正是这种批判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小读者阅读过程中,既被其诙谐而幽默的语言所逗笑,又被其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所刺痛。例如,在其发表的童话作品《大林和小林》中,所展现出的奇幻色彩与夸张描述一时掀起了巨大反响,其涵盖了张天翼几乎所有作品的精华,他采用夸张得惹人发笑的语言,一反传统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结合现实生活,打造了两款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的角色———大林、小林。对于大林而言,他好吃懒做,呆滞而愚蠢;而小林却勤劳、勇敢、机智、聪明。在两大人物的对比之下,为主人公创设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同时,将其同国王、四四格等角色相联系,将这两大截然不同的世界奇幻地联系起来,利用夸张的笔调描述了由于好吃懒做,最终不幸饿死在富翁岛的大林,并以大林为对比,赞扬了勤劳而勇敢的小林。

(二)温暖的幽默

在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并非只有批判性的幽默艺术,也有亲切、温暖的幽默艺术。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饱含对孩子们的关爱。如《罗文应的 故事 》虽然同样受到“真实即幽默”理念的指导,但是,与其前期所著作品存在很大差别。一方面,张天翼将叙事的角度由成人成功地转向了儿童,开始站在孩子的视野对其童趣、情怀加以抒发,语言也更亲切、活泼,就像春光温柔地浮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温暖着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其更关注 编织 不同的情节利用生动的情节彰显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加以丰富性格特点的人物群。

在作品《罗文应的故事》中,张天翼试图从一系列极具生活气息的情节出发,采用活泼、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六年级学生罗文应一系列惹人发笑的表现。若非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艺术特点,很难将罗文应的性格真实而形象地呈现在小读者面前,孩子在阅读时会感到乏味、无趣,更不会带来亲切之感。而《罗文应的故事》一经刊登,在小读者领域迅速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这无疑离不开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离不开其极具表现力的温暖幽默情结。例如,在小主人公准备应同学之邀前去温习功课之时,接到了爸爸所邮寄的画报,他难以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最终耽误了时间。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情节,即塑造了小主人公贪玩、富有好奇心、约束力有限的性格特点,虽然描述的是虚拟的人物,却也像是我们身边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形象。

不仅如此,在张天翼作品中,幽默的语言艺术处处显露,不仅反映了儿童真实的特点,还蕴涵着滑稽、幽默元素,极具童真和趣味性。作者善于采用儿童语言,从儿童思维出发,采用直观、具体的文学创作语言,赋予作品真实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依然是亲切、自然、通俗的幽默,却真实而不失活泼,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性格,使读者有如闻其声、见其人。如《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土葆,他虽然是个好孩子,但却总是幻想不劳而获,当其获得宝葫芦后,张天翼采用细腻、通俗、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内心、言谈及所表现的惊喜:“什么!”我将钓竿一扔,跳了起来:“宝葫芦?”,我跳了跳、捏了捏鼻子。在自己腮巴上使劲拧了一把,嗯,真疼!“这么看来,这不是在做梦。”当他知道自己真的获得了一个宝葫芦之后,就开始满地打滚,恨不得告诉奶奶、妈妈、爸爸,还说自己就像“得到了幸福”,这些诙谐语言突出了土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狂喜心态。当孩子读到此时,也不由拍手欣喜。

二、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中所流露的教育价值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成为肩比成人文学的重要教学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儿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文学逐渐步入“工具”时代,成为理论家评论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过于放大了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作用。与建国以前相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儿童真实的幽默与情趣正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范围。“当其和谐地融入故事之中,就会展现出独特的力量,让孩子们不自禁沉浸其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品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其必须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但趣味性必须健康向上,是有益的。幽默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严重吸引孩子充分发挥自我 想象力 ,到达教育目的的途径。

猪八戒新传系列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回家》《猪八戒学本领》以及《猪八戒探山》是儿童文学作家包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短篇童话,成功地将教育意义融合在幽默文学中,起到了传达的作用。在上述系列作品中,主人公选择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儿童们个个都十分熟悉的角色,题材借鉴原著的相关情节,增添了许多新颖事件,糅合了现代化的知识理念,使作品既保持原著的幻想特色,又不缺乏现代的儿童幽默生活,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常高的幽默艺术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很强。

懒惰、贪吃、自以为是以及爱吹嘘等是作品里猪八戒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些性格特征与儿童的某些特点相一致,作者从猪八戒不爱劳动、贪吃西瓜和懒惰不学艺的角度入手,着重描写生活细节,紧扣儿童的思维和想法。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喜剧成分,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作者擅长的手法,例如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里,他手中有四块西瓜,将自己那块吃掉以后,又将其他三块陆续吃掉,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内心想法被作者描述得十分精彩,先是因为仍然口渴吃掉了猴哥的那块西瓜,打算把剩下的两块西瓜留给师父与沙僧,有个交代;后来忍不住诱惑把沙僧那块西瓜也吃掉了,只给师父留下了一块,不怕猴哥再说自己;最后又说:“师父,不是俺老猪不给你留西瓜,实在是口渴难忍,反正已经多吃了两块西瓜,没有办法交代,最后一块俺也替你吃了吧”。剧中简洁的台词就将猪八戒贪吃、怕被猴哥骂、担心吃了西瓜对不起师父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对猪八戒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之时,采取的是自言自语的方式,生动表现出了孩子生活中明知不该做却忍不住做时内心的挣扎与对我对话,不仅生动地传达了猪八戒师徒的性格特点,还赋予了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语言。但读过《猪八戒新传》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包蕾生动地塑造了老猪的形象,但也将孙悟空这一形象写活了,却是站在猪八戒对立面所塑造的,正如洞察儿童一举一动的成人。例如,为了揭穿八戒好吃、懒做、假学的嘴脸,孙悟空一次次“站在暗处”,看着八戒出各种洋相,在每个故事结尾,总有诸如“凡事多向他人请教,多查、多问、多思、多想,总是好的”等谆谆教导,如此兼具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方为作品的宗旨。

三、结语

正如贺宜在其所著的一篇 文章 中所提到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操、惊险而夸张的故事、会使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幽默、生动而活泼的语言、脱离俗套的结尾,如此种种都是吸引小读者沉浸在文字中的魅力。”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单纯的儿童情趣、幽默并不存在,其注定只能同教育意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泉根.高扬儿童文学幽默精神的美学旗帜———兼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J].文艺评论,2010(03).

[2]钱进,张燕.冷峭、睿智的笑———浅谈张天翼童话的幽默特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 小学 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科目,语言 文化 是它教学的内容。学习语文,可以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将语文称之为吸收文明结晶的工具一点都不为过。教育学习,要从小抓起,在所有学习阶段当中,筑基的小学是特别重要的,此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尤为关键的,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就必须要适应教育对象的特征,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所属的群体——儿童。由此,儿童文学化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价值意义

语文,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门基础和必修的学科,因为,语文是人类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甚至说它是学习一切的基础,也丝毫不算夸张。人类的交流,生存的技能,乃至文明的传承,完成这些全都是离不开语文的。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极大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的语言、文字、思想等都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大部分是由文学作品编排而成的。文学作品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作为教材,更不要说作为小学教材。文学作品都是面向一定受众的,男性文学、女性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这些分类的依据就是受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点。在我国,一般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6-12岁的适龄儿童,人生在各个阶段,都会具有与其对应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儿童阶段也不例外。更加符合儿童受众的文学作品,自然就是儿童文学了。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根本的创作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任何类型的作品,都会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因为这些作品创作时的出发点就早已确定,无论是主题精神、视角定位,甚至语言文字,都是为儿童这个特定人群量身打造,如此的“先天优势”,对于儿童的文字理解、语言学习、思维开拓、想象激发、精神愉悦等各方面,都具有其他作品无法相比的重要价值。既然有这般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小学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必须被重视起来。

1.儿童文学的道德观念价值。黑白善恶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像成年文学那样思辨性太强,是非难断,惩恶扬善,培养美德对于处于明净单纯的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正是塑造确立道德是非观念的启蒙阶段,很大程度的培养需要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引导,而儿童文学当中,这一点往往是非常鲜明的,在结构简单的故事中,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全部呈现具体,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黑与白,好与坏,这些从来都是分的清清楚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赞美和唾弃,可取不可取,简单明了,这些对于儿童心理和品德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极其突出的。

2.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提高其能力素质,儿童文学也是符合这一要求的。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具备许多基础常识的,受众在享受其带来的愉悦乐趣之外,也很容易被带入到作品的特定环境中,感受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而产生一些生活 经验 感悟;其次,儿童文学通常是会涵盖许多想象成分的,如童话、 寓言故事 等,这些能够激发受众的想象力,随之拓展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他们的创造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注意问题

由于创作背景的不同,或者创作者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教材容量的限制,如何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选择和编排,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1.符合现阶段的儿童需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切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越加的丰富多姿,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影响作用到儿童身上,就表现在其智力的发展速度提高,儿童越来越早熟,接触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心理需求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以旧的固有眼光一成不变地对待他们,不要低估了儿童的思维学习能力发展速度,在教材的选编上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征需求,才能发挥恰当的作用。

2.选材多样性,采编多方面。教材的编纂和修订,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庞大冗杂的工程,是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做好的。现阶段,在我国,参与教材编修的人员主要是一些教育专家和研究工作者,恰缺少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而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也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方面,而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经过全方位多角度补充糅合,才可能真正做到完善。

三、结语

当然,儿童文学有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也不能否认其他体裁、作品的重要性,“兼容并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睿智和伟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中,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和精神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自从产生教育以来,教材的选用和编排就是一个从未停止过被讨论的话题,众口难调,尽善尽美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追求,但是,要做到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选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M].长春出版社,2012.

[2]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4](法)安妮•夏莱-德布雷.儿童心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 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提升 》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

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

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

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

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浅谈儿童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2.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3. 人文素养培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探讨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6.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