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绵竹年画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绵竹年画论文的参考文献

我认为你改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来写。比如图中有9条鲤鱼。可以说下9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比如九五之尊了。。。⑨带表满全,,郎世宁就是把中国的工笔画和西方油画现结合的。。。在就从构图上来阐述一下。。。

木版年画艺术

摘 要:木版年画起源于中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木版年画因其文化内容的独特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传承至今。

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以朱仙镇木板年画、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为代表。

木版年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地方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社会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木版年画;地域特色;艺术价值;传承意义

“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年画”便是过年所张贴的一种吉祥图案,往往会有着某种民间传说、附带着神秘色彩或带有某种纪念意义,“年”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每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请神,祭祖等等,这些都是极富民间色彩的传统活动,木板年画也因吉祥的寓意而保存至今,为我们的年味增加了不少色彩。

一、木版年画的发展和制作简况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颗艺术魁宝,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

确切产生年代有待考察,“过年”最早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唐代有了年画的雏形,中国各民族自古也有信仰图腾的习俗,而图腾雕刻在“木”上较为多见,由此,画与“木”也产生了不解之缘,古代对木的依赖和利用可见一斑,把画雕刻在木头上然后反印到纸上应该也可以说是图腾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就是木版印画。

木版年画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在宋代,因为宋代出现的雕版技术为木版年画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条件,促使了年画的不断发展。

而随着木版年画的广为流传,其功能和内容也不断丰富。

到了清代,木版年画发展到高峰时期。

内容题材也由最初单一的辟邪驱鬼逐渐增加了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多子多寿,迎春纳福等。

对新一年的憧憬和对来年庄稼丰收的美好期盼。

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版年画多产于村乡之地,是一种独有的民间艺术,画中形象自然、大方、纯朴、简练,比较直观地表达了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

画面具有装饰性、趣味性和情节性、,色彩鲜艳强烈。

木版年画是完全由木刻雕版印刷的年画,或以木版印刷为主,兼以手工涂色的手法。

其制作有繁有简,大致分为两大步骤:刻版和印刷,其中刻版比较有难度,要求既要有坚实的美术功底,又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艺。

具体的制作流程:首先要挑选木材,古时一般用柳木,(坚硬,易于保存长久和进行多次的印刷不损坏);然后在木板上打上底稿,把握整体构图和内容的丰富性,运用娴熟的刀法技巧刻出图案。

对于印刷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各派的印刷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同一图案刻多版,每版重点对画中某一部分单色印刷,可以说是分步完成整幅画;而有的则是只雕一版图案线条,印出单色版图案后再人工用彩笔填绘,结合了多种技艺于一体,其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也不乏有反映民间生活和社会风气之作。

二、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地域特色

木版年画的题材比较广泛,形式多样,各地的年画创作题材与手法都有所不同,可谓是各有千秋。

其中开封朱仙镇、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以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堪称中国四大年画。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始于唐朝,宋朝得到发展,明朝达到全盛时期。

它凝聚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审美情趣,代表了中国年俗及民俗文化。

其中门神类和马神类年画是其传统木版年画的主要代表,其中门神类是最广为人知的。

门神类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秦琼、敬德”,其创作样式各异,多达20余种。

门神的表现题材和内容可分为:祈福纳祥类(图2-1)、辟邪祛灾类、文武财神类、戏文故事类、神话传说类。

神马类以灶君,天神爷,牛王、马王为代表,其中灶君的内容题材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重要类型,代表作品有《金钱灶》、《宝瓶灶》、《南天门灶》等。

朱仙镇木版年画用线简练粗犷,构图匀称饱满,富有张力,造型夸张古朴,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画中人物头大身小,造型可爱,把独有的地方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加之色彩以松烟、章丹、金箔等为原料研制而成的颜料,不仅色泽鲜艳透明,风吹日晒不变色,还具有药用价值。

鲁迅先生曾给予朱仙镇年画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

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画的独有特色。”

(二)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公认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代表,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以前达到鼎盛时期。

并且与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年画齐名,在中国版画史上享有“南桃北柳”的赞誉。

当时,天津杨柳青镇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甚至到了家家户户都有画店的地步,店中画样不尽相同,吸引了各地商客,买者络绎不绝。

杨柳青木版画的题材广泛,包括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等。

清帝康熙之际,逐步向场面繁华、热闹,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历史及戏曲的题材增多。

但多半以汇刻精细,设色雅致见长。

杨柳青年画一般背景比较简洁,风格严谨,刻画极其注重人物神态表情。

其代表作有《连年有余》(图2-2)将这些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杨柳青木版年画还融合了宋元作画传统以及明代工艺美术、戏剧舞台和木刻版画的形式,把木版印刷和手工彩绘结合起来,创立了喜气吉祥、欢乐明快、极富感动题材的名作,独具艺术风格。

(三)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枝独秀,以独特的艺术格调和浓重的乡土气息而著称。

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

杨家埠年画约始于明代中后期,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内容题材比其它地方要多,像门神类、神像类、美人条、山水花鸟、金童子、神话传说、吉祥欢乐、男耕女织、小说戏曲等。

清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反映政治、讽刺幽默题材的作品。

如《义和团》、《炮打日本鬼》等。

杨家埠为增加木版年画的美感,利用大胆夸张的创作手法,摆脱现实中人物比例的限制,把美的部位重点扩大。

像《金玉满堂》(图2-3)里近1/4的面积都被娃娃脸占据。

除此之外,杨家埠木版年画还特别注重完整的构图,包括构图匀称,形体完整等特点。

(四)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江南水乡独特的艺术,与北方年画的风格截然不同,它像连环画一般图文并茂,很适合装饰,而且形象都很突出,主次很明确直观,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桃花坞木板年画最早出现在明初,在清朝达到兴盛,影响范围非常广。

譬如日本的“浮世绘”就受其影响颇深,所以桃花坞木板年画又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它的内容一般有很鲜明的层次,而且丰富多采。

其制作过程有画稿、刻板、印刷。

我们熟知的年画如武松打虎、白蛇传、百子图、金鸡报晓图(图2-4)、耕织图等,都反映了桃花坞木板年画题材的多样性。

不仅如此,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尺寸也很多,大的有四尺,小的有二寸的,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掌握这门年画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随着当地政府的重视,桃花坞木板年画有了固定的教学基地,成了苏州工艺美院的常设专业之一。

桃花坞的木板年画作为旧时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了文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

三、木版年画的时代特色和传承意义

木版年画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像朱仙镇、杨柳青、杨家埠、桃花坞、四川绵竹这些著名的年画产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年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不可缺少之物,少了年画就少了年的韵味,少了木版年画就少了传统的味道,木版年画相对于现在的科技手段印刷版年画,可以说是取之天然,归于自然,寄予人们信仰美好的意愿,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木版年画――这一跨越历史的艺术文化,反映了朴实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当代部分艺术文化的基础和发展方向,见证了历史文明的变迁,传承了经久不衰的技艺,简单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木版年画的价值与内涵远超过了艺术本身,优雅古韵的木版年画同时也透露着时代的气息。

随着时代的改变,木版年画可以加入新的元素,但是现代的艺术形式却替代不了木版年画的地位。

面对现在各式各样的新兴艺术,木版年画同样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木版年画的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现在有些传统的东西面临失传,继承人员匮乏,所以面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作为年轻的一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为传统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

四、结语

目前木版年画也有着让人担忧的问题,年画题材虽然很多但主要以老图样生产,缺乏创新;其次人才匮乏,除了一些老艺人和家族继承老作坊以外,几乎没有人能真正熟悉并掌握木版年画的技艺精髓,接班人更是寥寥无几。

这对我国的文化瑰宝木版年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沉重的打击。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中国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对一些绘画艺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传承了文化,而且显示了古老民族艺术的价值与内涵。

对于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力非.浅谈我国木刻画的发展历程[J].艺术理论,2010(9).

〔2〕王艳.剪纸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运用[J].陶瓷艺术,2009(8).

〔3〕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4〕王树村.中国门神画[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5.

〔6〕顾筠.试论中国年画的艺术韵味[J].广西: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

〔7〕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美术工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8〕向思楼.民间木版年画的造型美与色彩美[J].重庆大学学报,2002.

〔9〕李雷.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风格特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

〔10〕任红燕.木版年画色彩之美[J].决策探索,2009.

〔11〕王红英.论门神画及其艺术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2002.

〔12〕张士闪.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06.

这一本散文集的副标题: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明明是写给孩子的知识教育之外的心灵教育,意外地抚平了我。 开篇文章《珍珠鸟》直接把我带回了小时候的时光,仿佛还在课桌前端端正正地坐着,打开书拿起笔跟着老师讲课的内容勾勾画画。一瞬间还有点感慨,转眼间就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觉好像也没经历过啥就长成了现在的样子,仔细一想脑子里又全是回忆。 《猫婆》这一篇完全戳中了猫党的心,作者本是讨厌猫的,结果去朋友家串门的时候对朋友家的猫表示:“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没有人能拒绝猫猫!没有人!随后写到他的猫丢了,我也跟着他一起难受,猫猫就是有一种惹人怜爱的魔力。我家里的猫猫也丢过,被一个老太太拐去了她家里,全家人到处找了三天才发现把它找回来。收留流浪猫猫的猫婆是好心人,是“天下受难猫儿的守护神”,在她逝世之后,猫猫被赶跑却仍旧趴在她家房顶墙头,更让人唏嘘。随后的文章又描写了狗勾的故事,巴黎甚至还有一座宠物公墓,人与宠物的感情反而更为真挚,因为知晓它离不开也不会离开,所以放心大胆地对它倾注爱意。 在草木生灵这一章节里,描述了大自然的许多景观。我喜欢大自然,喜欢草木富有生命力的样子,喜欢看春天它们从寒冬里醒过来,一点点染上绿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的样子,有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随着作者的描写,我仿佛也跟他一起去到了这些地方,看到了这些不同的风景。 读到《花巷》这一篇的时候同时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丁香一样的女子。约了去女孩子的家里,却不知道巷子的名称,只要在那条街闻到了和她一样的花香味,那就是她的巷子。唔,还怪浪漫的。 说到春夏秋冬。春天是怎么来到的呢,我的春天最初是吃到的,是在舌尖绽放的。从豌豆颠开始,春天就悄悄进了我的碗里。豌豆颠大概是所有四川人的心头好,可以武断地说,没有四川人不爱豌豆颠。紧接着是儿菜,儿菜烧腊肉配上一碗豌豆颠蛋汤,美滋滋~还有就是蒜苗,回锅肉的必备单品,虽然一年四季都有蒜苗产出,在我心里最有味道的蒜苗只生长在冬末春初,切斜刀加入回归肉里可以多吃两大碗饭。随着豌豆颠的逐渐退市,菜籽尖就逐渐上市了,只需要加大蒜粒清炒就能获得绝妙滋味,不过如果用菜油炒的话味道更妙,大概是“煮豆燃豆萁”附加的美味buff吧。最后是折耳根,用作凉拌的折耳根要每年新长的最嫩最好吃,带上叶子一起过一遍水,放凉后拌上调料就是一道不错的菜。藏在地底更深处的老根就更适合做调味料,细细地切碎加在任意菜里感觉都能增添另一番风味。随着折耳根的现身,春天逐渐在四处显现,敲定春天到来的,还要数槐花。从树上摘下槐花,和在面糊里,用小火慢慢煎熟,咬一口唇齿留香,哦~春天的味道。 那么夏天呢,作者说夏天是“苦夏”,这种苦是在遍尝人生百味后的感悟。“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小时候哪有这么多的想法,一根冰棍就是一个夏天,回想起滚烫的炉火快要融化的雪糕以及在海滩上玩耍后赤脚奔跑被晒出来的盐粒,仍觉温暖。再后来,中考、高考、考研,夏天越来越难耐,满怀着激情却又被无情地冲散,“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去之千里”。确实是“苦夏”。 《废墟里钻出的绿枝》写了汶川地震后的绵竹,那年地震刚好在四川,感触颇深,那时候四处人心惶惶,害怕自己也成为天灾的受害者。说起绵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绵竹大曲,那时候用筷子蘸一点喝到的辣味也渐渐消失了,唉。震后的绵竹无人提起作者心心念念的年画,那时候谁还在意这些精神世界呢,物质条件都无法被满足了。不过如作者所料“民间艺术生在民间。民间时民间文化生命的土地。只要大地不灭,艺术生命一定会顽强地复兴的”,现在的绵竹年画仍在蓬勃发展[1,2],并没有因时代的变化而消逝。 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仿佛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到了他描写的场景,画面直接在眼前展开。大自然的事物总给我以安慰,又或者是作者的文字给我以安慰。总之,让人充满希望。参考文献 [1]蒋敬,朱洪端.四川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分析——基于传承人和传习人感知视角[J].广东蚕业,2019,53(07):85-87. [2]杨双.绵竹年画特征及其在新时期的发展[J].艺术大观,2021(04):21-22.

【年画四大家】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苏州桃花坞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后又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谓集历代门神之大全。桃花坞年画,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来,工艺精美,一幅画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红、大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诸色。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故数百年来一直畅销于海内外,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及艺术馆都有收藏。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天津杨柳青年画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杨家埠年画主要内容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兴盛时,刚进入秋季,各路画商就云集杨家埠。晚上,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当时,卖画兴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肖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啰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四川绵竹年画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2004年初,绵竹年画老艺人陈兴财之孙陈强展示他近期创作的创新年画“挤金门神”。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细活有“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脚”。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其他著名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义德"较为有名。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阴刻、阳刻两种,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采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二千余种。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流行于华北一带的民间木版年画,因主要产于河北省武强县而得名,有"年画之乡"之称。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是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的彩色套印而成的木版画。武强年画起源于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规模,到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公元1662年至1820年),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强县南关有字号可考的画店仍有144家,其周围68个村庄里共有1587个民间作坊从事画业生产与销售,从业者达数千人,在外地开设的批发庄有180余处,最高年销量达1亿对开张,行销当时大半个中国。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构图饱满、主题突出,结构紧凑、线条粗犷,兼施黑、红、绿、黄、紫、粉等色,对比明快,极富有装饰性。有门画、窗画、灯画、斗方、贡笺、中堂画、炕围画、顶棚画、囤画、对联、条屏等,甚至牛棚马厩也有专门张贴的年画。在雕法上有的精细,有的粗细相间,尤以大刀阔斧粗犷自然的刻法见长,以阳刻为主,有的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表现出刀味木趣、笔情墨意,弄成独特的古朴而稚拙的风格。题材主要有戏文故事,风俗时尚、喜庆寓意,娃娃美女,花卉山水等。代表作品有"踏雪寻梅"、"三娘教子"、"赵州石桥"等。 武强年画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立了武强年画社;1985年,经河北省文物部门批准,这个久负盛名的“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1992年和1994年举办了两届“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节”。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全国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乡”。▲佛山年画 华南地区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于广东省佛山镇(今佛山市)。始于明永乐年间,盛于清乾隆、嘉靖年间。佛山年画分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包括门画、神像画两大类。所取题材有各种神像、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其特点是线条刚劲、粗放、简练,有木刻趣味。设色多使用大红、桔红、黄、绿等色,有的还吸收了当地铜衬剪纸艺术的特色,在画中人物的盔甲袍带上加饰金银花纹,使神像金碧辉煌,这种强烈的装饰风格可谓佛山年画的一个特色了。▲凤翔木板年画陕西凤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门前贴的胶印年画。原来一直从事木板年画制作的邰增科现已放弃这门手艺。凤翔木板年画多年深受西北民众喜爱,但木板年画近年受胶印年画的冲击,市场极不景气。如今凤翔县从事版画制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妇,且至今没有传人,版画工艺面临失传。▲东丰台木版年画天津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一度与津西杨柳青年画一样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于缺乏重视,画版、成品等实物消失殆尽,如今已经不易见到。天津丰台镇位于宁河、宝坻、丰润、玉田交界处,交通便利,曾商贾云集,有“京东第一镇”之誉。为与北京丰台相区别,人称东丰台。东丰台年画历史久远,成气候时,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清末民初时,该镇有10多个有名的画铺,13个有规模的染纸作坊,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之一。东丰台年画虽传承杨柳青年画的特点,但亦受东北、冀东民俗的影响,自成一格。比较起来,在颜色的使用上更为鲜艳,画面更为粗犷和夸张。另外,版式亦较独特,有的对吉祥字大胆使用,不惜占据画面主体;有的为窗格式画面,将10余块画版拼接套印,浑然一体;还有的再现戏剧情节,可将画面裱制成16幅条屏等。2004年新春之际,天津民间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宁河丰台镇一个当年老作坊的后人家中偶然发现一批近百年前的东丰台木版年画。这些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老年画画面内容宽泛,有天官赐福、门神、九凤朝阳、美人图、送财童子等。

关于四川绵竹年画的论文题目

大家都知道过年要贴对联,但知道要贴年画吗?怎么?不知道?我可知道,因为我的家乡有个绵竹年画村,那里的年画可是我国四大年画之一。年画村是一座新农村居民点,被称为“竹纸之乡”。那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还有一座年画作品陈列馆。陈列馆造型极富川西民居特点:青瓦白墙,墙上画着各式年画,一律的鲜艳色彩。陈列馆四周,竹林掩映,鲜花盛开。走进陈列馆,墙上挂满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年画。有的画着仕女,有的画着花鸟,有的画着顽童。看看这一幅,很美;看看那一幅,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年画看做大自然中的真实景象,那大自然可真了不起。走出陈列馆,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近处是一条灰色的马路,马路旁一棵棵笔直的大树像一个个精神抖擞的士兵。远处是一大片田地,里面种满了绿油油的油菜。菜花好似天上的黄金撒落人间。星星点点的房屋也隐隐约约地出现在眼前。最美的还是年画湖了。湖面很平静,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湖水清澈见底,一条条小鱼在水中嬉戏,周围的景物也在这儿照镜子呢!春天的年画村,绿油油的麦苗,黄黄的菜花,青的瓦,白的墙,远远看去,真像一幅美丽的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 历史文化名城--绵竹,古有"西蜀"名邑、益州"重辅"、"洞天福地"、"小成都"之美称,今有"年画之乡"、"名酒之乡"之佳誉。因特产绵竹,汉初建县即以"绵竹"为县名。绵竹不屈不挠,越是风霜雪剑,竹针越坚硬,越是挺拔向上。伟大诗人杜甫特赞此竹,并以诗向唐时绵竹县令韦续觅竹。诗云:"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绵竹也盛产其它竹,皆可造纸,以是绵竹又有竹纸之乡的美称。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就是在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绵竹孕育出来的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她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是一个谜。据《山海经》等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桠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是哥俩,名叫神荼(读音伸舒)、郁律(读音郁律)。他们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像,悬于大门或寝室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恭的画像,这以后门神就越来越多了。不过,以往的门神,包括由门神演变而成的中国年画,多由画师手工画成,直至宋代,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木版年画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行和发展起来。待到明清以后,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规模的中国四大年画制作中心。即:四川的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花桃坞,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乾隆、嘉庆年间,绵竹有大小年画作坊300余家,年画专业人员逾千人,年产年画1200多万张,产品除运销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和西南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绵竹年画风格独特。在绘制风格上,绵竹年画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是要刻成线版。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最后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绘,与其它地区的“色版套印”年画有明显区别。同样一张木刻版,通过不同艺人的加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效果,所以用一句话概括,绵竹年画绘画画性强。它既承传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成的技法,又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术的技术,是绵竹年画的主要特点之一。另外,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传统绵竹年画一般都用粉笺纸(当地所产的土纸上面涂一层薄薄的彭州白泥)和鸳鸯笔(特制扁笔,一边蘸水,一边蘸色),颜色多用矿物色和民间染料加胶矾调制而成。主色有佛青、桃红、猩红、草绿,其次是金黄、天蓝等,约束人以单纯强烈、鲜艳明快、对比和谐的色彩效果。这样可使手绘色采更加厚重,风吹日晒经久不变。由于用笔、用纸、用色的独特性,使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归纳起来有: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按制作方法分为"捶墨"、"落墨"和"填色"三大类。"捶墨"即木板拓片(总称黑货),内容多为民俗和名人字画,神话传说等。"落墨":以水墨为主,色彩淡雅,近似国画"小写",内容多为神像和各种戏曲故事。"填色"(总称红货),按繁简可分七种,有"明历明挂"、"色金"、"印金"、"花金"、"常行"、"水墨"及"填水脚"。其中尤以"明历明挂"的绘制最为工整细腻,色彩也异常艳丽多彩。至于"填水脚",用色单纯,寥寥数笔,挖主写意,却十分生动传神,非绵竹年画高手,不能为之,被专家学者淮为珍品。从规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毛是绵竹年画专用粉笺纸的开张)。所谓大毛,就是整张粉笺纸上作画,大多绘秦琼,尉迟公等武将,飞称武门神。将其贴于大门之上,意在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二毛"者,即张贴于二门的文门神,其画稍小于前者,此类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贵的内容。贴于寝室门或灶屋门的三毛,画幅小于二毛,大多为仕女、娃娃题材,如观花美人、八宝童子等,那有魅力的艺术造型,特别逗人喜爱。此外还有一种属于稀有的落地门神,它是一种与大门一样大小的特大门神。这类门神常见于旧时代大户人家的庞大龙门之上,内容多为武将。 从形式看,绵竹年画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似同国画分幅相近但却别具一格。绵竹年画的斗方,并非文人戏笔,而是《老鼠娶亲》、《三猴烫猪》等讽谕性独幅小品。绵竹年画的横披,一般是表现人物众多的大场面的《文姬归汉》、迎春图》等。 《迎春图》可算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作者系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此图描绘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长卷描绘了400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民族研究和艺术价值。属国家一级文物,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绵竹年画条屏有四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屏之分。内容多表现情节曲折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一类,如《三国演义》、《百寿图》、《二十四孝》等。 绵竹年画的中堂均是表现吉祥内容,如《麻姑献寿》、《紫微高照》等。现在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们审美情趣的各式各样的新年画。同时装裱形式和内容等都做了改革和创新,深受人们的青睐。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浇灌培育这株民间艺术之花。1962年成立了绵竹年画社,使绵竹年画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老艺人共同努力,对传统年画进行了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开发、创新,使绵竹年画响誉四海,再造辉煌。 截今为止,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50多家博物馆和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所收藏;已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中国》、《今日中国》、香港《文汇报》、《申报》、《新晚报》、台湾《大地》等两百多家报章、杂志、电台、电视台专题宣传、介绍。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上沃尔特、马里、智利、香港、台湾等3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其艺术价值得到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1962年,绵竹年画在中央美术馆展览,郭沫若观后,即兴赋诗赞曰:"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真好看,回忆幼时过年,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了瞻,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1979年,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莅蓉,在关于巴蜀文化的一次谈话中,她说:"绵竹年画是地道的民族文化,地道的乡土艺术。美国大百科全书都有记载。"同时,绵竹年画社每年都有数百幅绵竹传统年画、手绘年画、蜀绣年画、绵竹年画手绘挂历、手绘明信片、出版年画、广告年画、木雕年画、绢绘年画在国内外销售,或作为国事对外宣传的馈赠礼品。 近年,在中央、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460多万、新建了绵竹年画博物馆,她将成为融收藏、整理、研究、创作、出版、开发、销售、传授年画技法为一体的年画专业博物馆

洋技唐风——油画创作借鉴中国画风格初探

历史文化名城--绵竹,古有"西蜀"名邑、益州"重辅"、"洞天福地"、"小成都"之美称,今有"年画之乡"、"名酒之乡"之佳誉.因特产绵竹,汉初建县即以"绵竹"为县名.绵竹不屈不挠,越是风霜雪剑,竹针越坚硬,越是挺拔向上.伟大诗人杜甫特赞此竹,并以诗向唐时绵竹县令韦续觅竹.诗云:"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绵竹也盛产其它竹,皆可造纸,以是绵竹又有竹纸之乡的美称.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就是在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绵竹孕育出来的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关于中国年画的论文参考文献

春节习俗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扫尘“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贴春联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倒贴福字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除夕守岁踩岁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在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不至于拜不到。现在,每年春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这些方式虽然不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是古老的年节民俗与现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内容极富个性,或轻松幽默、或充满情趣、或极富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拜年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大年初一拜年中国民间大体有四种形式逛庙会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观社火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中国结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木版年画艺术

摘 要:木版年画起源于中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木版年画因其文化内容的独特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传承至今。

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以朱仙镇木板年画、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为代表。

木版年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地方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社会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木版年画;地域特色;艺术价值;传承意义

“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年画”便是过年所张贴的一种吉祥图案,往往会有着某种民间传说、附带着神秘色彩或带有某种纪念意义,“年”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每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请神,祭祖等等,这些都是极富民间色彩的传统活动,木板年画也因吉祥的寓意而保存至今,为我们的年味增加了不少色彩。

一、木版年画的发展和制作简况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颗艺术魁宝,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

确切产生年代有待考察,“过年”最早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唐代有了年画的雏形,中国各民族自古也有信仰图腾的习俗,而图腾雕刻在“木”上较为多见,由此,画与“木”也产生了不解之缘,古代对木的依赖和利用可见一斑,把画雕刻在木头上然后反印到纸上应该也可以说是图腾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就是木版印画。

木版年画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在宋代,因为宋代出现的雕版技术为木版年画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条件,促使了年画的不断发展。

而随着木版年画的广为流传,其功能和内容也不断丰富。

到了清代,木版年画发展到高峰时期。

内容题材也由最初单一的辟邪驱鬼逐渐增加了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多子多寿,迎春纳福等。

对新一年的憧憬和对来年庄稼丰收的美好期盼。

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版年画多产于村乡之地,是一种独有的民间艺术,画中形象自然、大方、纯朴、简练,比较直观地表达了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

画面具有装饰性、趣味性和情节性、,色彩鲜艳强烈。

木版年画是完全由木刻雕版印刷的年画,或以木版印刷为主,兼以手工涂色的手法。

其制作有繁有简,大致分为两大步骤:刻版和印刷,其中刻版比较有难度,要求既要有坚实的美术功底,又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艺。

具体的制作流程:首先要挑选木材,古时一般用柳木,(坚硬,易于保存长久和进行多次的印刷不损坏);然后在木板上打上底稿,把握整体构图和内容的丰富性,运用娴熟的刀法技巧刻出图案。

对于印刷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各派的印刷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同一图案刻多版,每版重点对画中某一部分单色印刷,可以说是分步完成整幅画;而有的则是只雕一版图案线条,印出单色版图案后再人工用彩笔填绘,结合了多种技艺于一体,其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也不乏有反映民间生活和社会风气之作。

二、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地域特色

木版年画的题材比较广泛,形式多样,各地的年画创作题材与手法都有所不同,可谓是各有千秋。

其中开封朱仙镇、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以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堪称中国四大年画。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始于唐朝,宋朝得到发展,明朝达到全盛时期。

它凝聚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审美情趣,代表了中国年俗及民俗文化。

其中门神类和马神类年画是其传统木版年画的主要代表,其中门神类是最广为人知的。

门神类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秦琼、敬德”,其创作样式各异,多达20余种。

门神的表现题材和内容可分为:祈福纳祥类(图2-1)、辟邪祛灾类、文武财神类、戏文故事类、神话传说类。

神马类以灶君,天神爷,牛王、马王为代表,其中灶君的内容题材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重要类型,代表作品有《金钱灶》、《宝瓶灶》、《南天门灶》等。

朱仙镇木版年画用线简练粗犷,构图匀称饱满,富有张力,造型夸张古朴,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画中人物头大身小,造型可爱,把独有的地方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加之色彩以松烟、章丹、金箔等为原料研制而成的颜料,不仅色泽鲜艳透明,风吹日晒不变色,还具有药用价值。

鲁迅先生曾给予朱仙镇年画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

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画的独有特色。”

(二)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公认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代表,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以前达到鼎盛时期。

并且与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年画齐名,在中国版画史上享有“南桃北柳”的赞誉。

当时,天津杨柳青镇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甚至到了家家户户都有画店的地步,店中画样不尽相同,吸引了各地商客,买者络绎不绝。

杨柳青木版画的题材广泛,包括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等。

清帝康熙之际,逐步向场面繁华、热闹,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历史及戏曲的题材增多。

但多半以汇刻精细,设色雅致见长。

杨柳青年画一般背景比较简洁,风格严谨,刻画极其注重人物神态表情。

其代表作有《连年有余》(图2-2)将这些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杨柳青木版年画还融合了宋元作画传统以及明代工艺美术、戏剧舞台和木刻版画的形式,把木版印刷和手工彩绘结合起来,创立了喜气吉祥、欢乐明快、极富感动题材的名作,独具艺术风格。

(三)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枝独秀,以独特的艺术格调和浓重的乡土气息而著称。

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

杨家埠年画约始于明代中后期,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内容题材比其它地方要多,像门神类、神像类、美人条、山水花鸟、金童子、神话传说、吉祥欢乐、男耕女织、小说戏曲等。

清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反映政治、讽刺幽默题材的作品。

如《义和团》、《炮打日本鬼》等。

杨家埠为增加木版年画的美感,利用大胆夸张的创作手法,摆脱现实中人物比例的限制,把美的部位重点扩大。

像《金玉满堂》(图2-3)里近1/4的面积都被娃娃脸占据。

除此之外,杨家埠木版年画还特别注重完整的构图,包括构图匀称,形体完整等特点。

(四)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江南水乡独特的艺术,与北方年画的风格截然不同,它像连环画一般图文并茂,很适合装饰,而且形象都很突出,主次很明确直观,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桃花坞木板年画最早出现在明初,在清朝达到兴盛,影响范围非常广。

譬如日本的“浮世绘”就受其影响颇深,所以桃花坞木板年画又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它的内容一般有很鲜明的层次,而且丰富多采。

其制作过程有画稿、刻板、印刷。

我们熟知的年画如武松打虎、白蛇传、百子图、金鸡报晓图(图2-4)、耕织图等,都反映了桃花坞木板年画题材的多样性。

不仅如此,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尺寸也很多,大的有四尺,小的有二寸的,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掌握这门年画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随着当地政府的重视,桃花坞木板年画有了固定的教学基地,成了苏州工艺美院的常设专业之一。

桃花坞的木板年画作为旧时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了文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

三、木版年画的时代特色和传承意义

木版年画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像朱仙镇、杨柳青、杨家埠、桃花坞、四川绵竹这些著名的年画产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年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不可缺少之物,少了年画就少了年的韵味,少了木版年画就少了传统的味道,木版年画相对于现在的科技手段印刷版年画,可以说是取之天然,归于自然,寄予人们信仰美好的意愿,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木版年画――这一跨越历史的艺术文化,反映了朴实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当代部分艺术文化的基础和发展方向,见证了历史文明的变迁,传承了经久不衰的技艺,简单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木版年画的价值与内涵远超过了艺术本身,优雅古韵的木版年画同时也透露着时代的气息。

随着时代的改变,木版年画可以加入新的元素,但是现代的艺术形式却替代不了木版年画的地位。

面对现在各式各样的新兴艺术,木版年画同样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木版年画的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现在有些传统的东西面临失传,继承人员匮乏,所以面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作为年轻的一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为传统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

四、结语

目前木版年画也有着让人担忧的问题,年画题材虽然很多但主要以老图样生产,缺乏创新;其次人才匮乏,除了一些老艺人和家族继承老作坊以外,几乎没有人能真正熟悉并掌握木版年画的技艺精髓,接班人更是寥寥无几。

这对我国的文化瑰宝木版年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沉重的打击。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中国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对一些绘画艺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传承了文化,而且显示了古老民族艺术的价值与内涵。

对于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力非.浅谈我国木刻画的发展历程[J].艺术理论,2010(9).

〔2〕王艳.剪纸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运用[J].陶瓷艺术,2009(8).

〔3〕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4〕王树村.中国门神画[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5.

〔6〕顾筠.试论中国年画的艺术韵味[J].广西: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

〔7〕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美术工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8〕向思楼.民间木版年画的造型美与色彩美[J].重庆大学学报,2002.

〔9〕李雷.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风格特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

〔10〕任红燕.木版年画色彩之美[J].决策探索,2009.

〔11〕王红英.论门神画及其艺术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2002.

〔12〕张士闪.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06.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竹笋博士论文参考文献文献

近日,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就宣布,全俄中小学生奥林匹克中央组委会开会决定,俄罗斯中小学生将有机会参加新设的全俄汉语奥林匹克竞赛,并为将汉语科目引入国家统一考试创造条件。中文的使用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精通中文能让外国友人在很多场合展现出优势竞争力。年轻人毕业后成为翻译、导游和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商业人士获得与中国展开投资合作。对于引导学汉语的老师,他们普遍青睐于拥有国际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的优秀中文老师。我们这边就有 而且我们提供的是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以及国际认证协会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三证唯一联考机构,两证承诺一站式就业,助您后顾 无忧!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摘要】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控制血糖是医疗与护理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阻止糖尿病的病理进程与合并症的发生。让患者合理控制饮食,从而达到良好的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保证正常生活及工作的治疗目的。护士必须全面了解糖尿病,才能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 糖尿病;饮食护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升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消耗健康资源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其中,环境因素即食物供应的极大丰富和静态的生活方式,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糖尿病患者中,绝大多数患2型糖尿病,目前尚无治愈的办法。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为了将血糖控制在稳定的水平,饮食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糖尿病教育的重要内容。1 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目的和意义(1)纠正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值并消除症状。(2)维持正常体重,肥胖者减少热量摄入,使体重下降以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消瘦者提高热量摄入,使体重增加,以增强体力和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3)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使血糖、尿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值,延缓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4)维持健康,使成人糖尿病患者能从事各种正常的生理活动,保证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正常发育并能维持较强的体力活动〔1〕。2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分配(1)每日总热量摄入的原则: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标准体重、实际体重、有无合并症及体力活动情况而定。(2)标准体重与实际体重的计算法。标准体重(kg)= 身高(cm)-110;肥胖度(或消瘦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注: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超过40%为重度肥胖。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为体重不足,低于20%为消瘦)〔2〕。(3)成人热量计算(按标准体重,而不是实际体重计算)。 休息时:20~25 cal/(d•kg);轻体力劳动(脑力劳动):25~30 cal/(d•kg);中度体力劳动:30~35 cal/(d•kg);重体力劳动:40 cal/(d•kg)。(4)总热量的营养分配。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热量的55%~75%(平均60%);②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无肾脏损害时)10%~20%;③脂肪的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30%。建议控制早、中、晚餐的摄入量,三餐摄入量分别占总摄入量的比例:1/5、2/5、2/5〔3〕。总之,吃得越多,餐后血糖就越高。人体每日摄入的食物中,主要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种营养素产生热量,所以进食总热量肯定造成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合理的饮食分配〔4〕。3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1981年,Jenkins等首次发表了62种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植,报道了食物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和控制血糖的作用。何谓“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其实它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它是指含50 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 h)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百分比值,它是一个比较而言的数值,反映了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5〕。血糖生成指数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测定各类碳水化合物的血糖生成指数,对于指导人们的日常膳食,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患者和肥胖者等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血糖生成指数选择食物,对人体生理和代谢等产生显著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健康,从而在某些慢性病的防治中起作用。旨在强调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对于疾患者群的意义及其对于健康者的潜在益处〔6〕。一般而言,食物血糖生成指数>70为高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食物血糖生成指数<55为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慢〔7〕。具体而言,通常豆类、乳类总是低或较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而谷类、薯类、水果常因品种和加工方式不同而引起血糖生成指数的变化,特别是令其中的膳食纤维的含量发生变化。蔬菜肯定是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特别是叶和茎类蔬菜,因为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不超过6%,而且富含膳食纤维,所以对血糖影响小〔8〕。应对措施:(1)“粗”粮不要细作。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出发,控制粮食碾磨的精细程度非常关键。以面包为例,白面包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为70,但掺入75%~80%大麦粒的面包为34,所以,提倡用粗制粉或带碎谷粒制成的面包代替精白面包。(2)简单就好。在厨房要“懒”点,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要磨。蔬菜也是一样,一般薯类、蔬菜等不要切得太小或成泥状。宁愿多嚼几下,肠道多运动,对血糖控制有利。(3)多吃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有许多种,日常可直接买到的有魔芋。另外,多选用天然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如芹菜、竹笋等。木耳、菇类也是较好来源。(4)增加主食中的蛋白质。如一般的小麦面条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为,强化蛋白质的意大利细面条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为37,加鸡蛋的小麦扁面条为55。典型的意大利通心粉用含蛋白质高的硬粒小麦颗粒粉制成,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仅46。饺子是北方常用食物,蛋白质、纤维都高,也是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品。(5)急火煮,少加水。食物的软硬、生烹、稀稠、颗粒大小对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都有影响。因此,除非营养治疗的特殊需要外,谷类煮熟必须经过长时间高温。因此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多,糊化就越好,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也越高。(6)吃点醋。食物经发酵后产生酸性物质,可使整个膳食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降低。在副食中加醋或柠檬汁是简便易行的方法。(7)高低搭配。高、中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与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一起,可以制作一个中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膳食。而高与高在一起当然就只能是高了。近年来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知识已越来越多地贯穿于糖尿病营养教育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GI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有不同“质量”的新理论,即含有等量碳水化合物的不同食物,其消化吸收率和引起的血糖反应是不同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通过GI知识教育可以较为理想地控制血糖和血脂,便于在医院门诊和社区教育中推广和应用〔9〕。当然,在利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指导糖尿病患者安排膳食时要注意到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在含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评价中作用更大,而在水果和蔬菜等含少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评价中则有限;脂肪、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也具有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值。而且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值仅反映了食物的本身特性,没有考虑一日总热量控制和各类食物的搭配〔10〕。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治疗中,在选择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值的食物的同时,也要兼顾营养均衡及一日总热量控制。在坚持长期饮食控制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需要时还应配合合理的药物治疗,这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重要意义。4 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的三级防治中,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积极防治是糖尿病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其包括治疗和预防高血压、微量蛋白尿、脂肪代谢异常和停止吸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中高血压既是DN的一个主要特征,又是DN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和DN常互相依存,互为因果。收缩性和舒张性高血压均可促进DN的发生,加速肾功能减退,而DN亦可进一步升高血压〔11,12〕。合理控制饮食,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以患者个人饮食习惯为基础,结合病情、年龄、身高、实际体重、活动强度、季节等情况来控制。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定时定量定餐。主食类食品占每日总热量的50%~55%,脂肪的供给量一般要求低于总热量的30%,胆固醇的摄入量应<300 mg/d,蛋白质的供给量一般占总热量的10%~20%,以优质蛋白为主,动物类蛋白和植物类蛋白各50%,DN早期蛋白摄入量在 g/(kg•d),占总热量的10%以下,DN临床期蛋白摄入量在 g/(kg•d),占总热量的7%以下,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每日2~3 g,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每日25~30 g,如燕麦、海藻类等,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如粗粮、干豆、新鲜蔬菜等。饮水量根据尿量调整,要保证患者体重、血压的稳定。在多尿的状态下,过分限制水、盐摄入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症状,导致肾脏血流量及灌注压降低,加重肾脏损害。故应适当增加水、盐摄入,使尿量增加,从而增加肾脏对毒素的排泄〔13〕。总之,应根据患者病情随时调整,灵活掌握,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参考文献】1 刘丽华,沈向清,张林芳.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导.中华医药杂志,2004,8: 黄敏杰.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7: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焦素英.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赤峰学院学报,2006,22(6): 徐禹静.血糖生成指数在老年健康维护中的应用.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7,5(4): 杨军红.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在健康与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 李明秀.血糖生成指数与糖尿病饮食管理.肠外与肠内营养,2005,12(5): 杨月欣,崔红梅.常见谷类和薯类的血糖生成指数.营养学报,2003,25(2): 胡若梅.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在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 李晓明,刘彩虹.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在糖尿病饮食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7,13(7): 刘泽灏,雷闽湘,王爱民.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合并肾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率的影响因素.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1): 孟晓敏,李春霖,杨陆.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血压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研究及护理.护理研究,2005,19(2): 程玉霞.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指导.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673-674.

链接发不出去,在维基百科上比较全可以看一下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汉语与俄语文化词的对应关系,认为对俄汉语的文化词教学必须重视文化差异,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汉语 俄语 文化词 教学 众所周知,汉语与俄语是相差较大的两种语言。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上,更体现在文化方面。在对俄罗斯学生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文化词”。归根结底,这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如何深入地研究这种文化差异以提高对具体国家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这是我们应该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 文化意义是“社会赋予词或短语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借代意义以及特有的概念意义。”按照文化意义的对应关系,汉俄文化词语的关系可以归纳出三种情况。(1)同一类文化词,代表不同的文化意义。(2)不同类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3)不同类文化词,代表的文化意义也不同。 第一种情况,俄语里的文化词,在汉语中代表另一种文化意义 如,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动物,《圣经》中把龙看成妖魔鬼怪,龙在俄罗斯文化中是一种怪兽(神话中生有双翅能喷吐火焰的蛇形怪物)。俄罗斯人用它比喻残酷的人。在汉语中,龙的文化意义是截然相反的。龙的意识大概在古代中国先人的图腾崇拜中就开始了。伏羲之母华胥在雷泽因脚踏龙身人面的雷神祖基,感孕而生伏羲。伏羲女娲“蛇身人面,牛首蛇鼻。”(《列子•黄帝篇》。在商代,龙成了占卜的重要动物,“云从龙,风从虎”(《周易•乾卦•文言》)。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可以看出,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古代社会里有很多与龙有关的文化词语: 龙颜:帝王的脸色、面部表情。 龙驭:亦作“龙御”,指天子车驾。白居易《长恨歌》:“天地旋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也借指皇帝。韦庄《喻东军》诗:“四年龙驭守峨嵋,铁马西来步步迟。” 龙潜:帝王未即位之时。 龙飞:帝王即位之时,后也比喻升官提职。傅咸《赠何劭王济》:“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 龙衮:绣龙纹的古代帝王服。《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 龙床:皇帝所用的床。旧题唐冯贽《云仙杂记》:“韩志和有道术,宪宗时,献一龙床,坐则鳞、鬣爪、角皆动。” 龙战:本谓阴阳二气交战。《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后遂以喻群雄争夺天下。 龙庭:皇帝施政传旨的殿堂。 龙兴:新王朝兴起。 龙种:帝王的子孙。 龙脉:指那些出过帝王(或有可能出帝王),或能够安葬帝王、护佑王室后裔的山水之脉。 可以看出,以上均是为古代帝王所造的词,真龙天子指古代帝王,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了。 在现代社会里,中国人仍爱以龙作为比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自比为“东方巨龙”,中国的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汉语与“龙”相搭配的成语也非常多,又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经常被运用到各种社会生活中。如:卧虎藏龙、车水马龙、乘龙快婿、二龙戏珠、龙争虎斗、虎踞龙盘、龙潭虎穴、画龙点睛、矫若惊龙、来龙去脉、老态龙钟、麟凤龟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降龙伏虎、叶公好龙、一世龙门、鱼龙混杂…… 第二种情况,俄语中的文化词,在汉语中具有相同的文化意义 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这其中包含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中国人十分喜爱竹,所谓“岁寒三友”,即松树、翠竹、梅花。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气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古往今来的文人也都喜欢用竹子象征高洁的品格。宋人苏东坡曾做题画诗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后又将石换成松,“松逾霜雪而高洁”,其后文人常用此三物自喻。清人郑板桥在《题墨竹图》赞颂到:“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竹也比君子,刘禹锡《庭竹》诗云:“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在中国南方,竹在雨后成长的特别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唐•杜甫《咏春笋》),所以有了“雨后春笋”这一比喻。而俄罗斯人则是用另一种事物“蘑菇”来表示类似的说法,即“如雨后的蘑菇”。蘑菇是俄罗斯人喜爱的食物,因此俄罗斯人用喜闻乐见的蘑菇来表达跟汉语相似的这一说法。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蘑菇是大森林送给俄罗斯人的礼物,俄语中有很多与森林有关的谚语,而中国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却盛产竹子,所以很多成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等等。 第三种情况,汉语中的文化词,在俄语中属于“文化局限词” 例如,“松柏长青”、“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是中国人祝寿时喜欢说的话。中国人视松为吉祥物,松被视作“百木之长”,称作“木公”、“大夫”。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冬夏常青。因此,古人视松作长青之树,古代有“长生不老松”之说,人们赋予其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松更是普遍地被视作祝颂、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松还可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也赞颂松的品格:“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而松树在俄语中则没有这些比喻意义。俄罗斯人更喜欢以桦树象征“故土”和“祖国”,也可以比喻俄罗斯少女的苗条美丽。对俄罗斯人来说,松树只是普普通通的树,没有其他寓意。 二 以上仅仅是文化词的一个极为宽泛的对应情况。根据这三种对应情况,我们探讨对俄汉语文化词的教学方法。 1.文化意义阐释法 即教授一个文化词时,一定要将这个词的文化意义阐释到位,否则可能引起学生的误解。如第一种情况,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意义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至少附带了两个文化意义:(1)象征帝王。(2)象征整个中国民族。对于西方学生,尤其是对俄罗斯学生来说,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龙这样一种凶狠残忍的动物居然会是中国人的祖先。或者他们误解为,中国帝王因为是“真龙天子”,所以全部是冷酷、残忍的人。另如,冰和玉的概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如果不结合中国文化来理解,外国人不可能知道“冰心”是什么意义,甚至会理解为“一个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 然则,对文化意义的强调不能超过语言意义,应该采取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并重的做法。否则,整个词汇教学变成了讲解文化,那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倾盆大雨”式的讲解,因为那样会把学生吓跑。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对比带出法 这种办法适用于第二种情况,即两种文化词代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时,可以使用其中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带出另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如前文阐述过的: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在俄语中用“如雨后的蘑菇”来表达。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用“如雨后的蘑菇”来带出“雨后春笋”,无疑是更易令人明白的。 类似的情况,汉语中的“瓢泼大雨”,在俄语里相应的说法是“如桶泼的大雨”。一瓢、一桶看出两个国家的地域文化,地处北温带和北寒带的俄罗斯人盛水的工具是桶,中国人盛水的工具是瓢。汉语中的“脚踏两只船,早晚得翻船”,俄语里相应的说法是“两只兔子都抓,一个也抓不到”。同样表示分心做两件事可能导致失败的意思,汉民族与俄罗斯人采用两个不同的文化词语。中国南方水网交错,船只特别多,而俄罗斯森林、草原多,经常有兔子出没。另外,汉语里的“胆小如鼠”,在俄语里用“胆小如兔”表达同一个意思。 因此,可利用文化意义间的正迁移带出词语,如: “如桶泼的大雨”(俄语)——“瓢泼大雨”(汉语) “两只兔子都抓,一个也抓不到”(俄语)——“脚踏两只船,早晚得翻船”(汉语) “胆小如兔”(俄语)——“胆小如鼠”(汉语) 当然,这要建立在我们的老师的外语水平基础上,这也是我们强调对外汉语教师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的原因。 3.语境法 这种方法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最大限度地创造词语使用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锻炼猜词的能力。 利用语境讲解文化词有两种方式。 (1)利用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最丰富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应选择一些最能体现本族语言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比如一名高级水平的俄罗斯留学生曾问过老师这样一个问题,李商隐的诗《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中为什么以杜鹃来象征爱情(杜鹃在俄语中是贬义词)。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关于杜鹃的诗歌找出来,让学生在自然的语料中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为何用杜鹃寄托孤独哀怨、凄凉感伤之情。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唐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料阳残。 (宋秦观《踏莎行》)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宋辛弃疾《贺新郎》)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宋文天祥《金陵驿》)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近代秋瑾《杜鹃花》) …… 然后我们再告诉学生,杜鹃的嘴是鲜红色的,古代中国人以为杜鹃啼至滴血,所以用杜鹃来象征孤独、凄凉的爱情就不足为奇了。 (2)利用“类化”的语境 我们尽量把代表类似文化意义的词语归纳到相同的文化专题当中去,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文化意义的理解。如我们在介绍中国的家族观念时,把有关的亲属称谓词如“叔叔”、“伯伯”等收集到一起,并告诉学生,因为中国文化强调血缘关系、强调伦理,所以有了很多的亲属称谓词。而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叔叔与伯伯用的是一个词。我们在讲解民俗时,把有关民俗的文化词收集到一起,如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 重阳节、腊八节、除夕……讲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时,可以重点介绍佛教、道教等等。这样留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语境中掌握了一定的词汇,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年. [3]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4]吴国华.俄语文化背景知识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5]王还.由编汉语汉英双解词典看到的词典释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预刊,1987,(1

平阳木版年画论文参考文献

代表作品:《三星图》、《四美图》等。

木版年画《三星图》在2006平遥民间工艺美术节展览中荣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四美图》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

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平阳木版画以戏曲题材为多,这与当地戏曲繁荣有关。临汾自金元时期即成为戏剧摇篮,以戏曲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平阳木版画,在中国木版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木版画将动态的戏表现为静态的戏,将瞬间的美定格为永恒的美。

戏剧人物画中人物着戏装,是根据舞台演出时摹写而来,如《黄鹤楼》中,刘备穿蟒系带躬身向周瑜作揖,周瑜戴紫金盔,插雉尾,穿袍靴,足蹬瓷墩,左手端带,右手高举,怒容满面;赵云穿铠甲,手抱竹节;东吴兵将则手拿长矛立于楼口,背后江水滔滔,将那《黄鹤楼》剧中紧张精彩的情节,尽善尽美地刻画出来。

平阳木版画除了年画外,还有中堂、屏条、拂尘纸、灶君、门神、天地神画,以及窗花、灯花等画。拂尘纸画俗称“扑楞纸”,是张贴于炕柜、墙窑、碗架、桌边的画,既防尘,又起装饰作用,故形式都是横方型。还有纸灯画,是专为农民自制灯笼的张贴画。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晋南盛产麻纸,枣木甚多,是木版印刷的理想材料。历代不仅官府在这里设置出版机关,私人开设书坊也很多,木版年画也就成为平阳人的一种行业。元、明、清是平阳木版年画的鼎盛时期,印刷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年画外,还有中堂、屏条、拂尘纸、灶君、门神、天地神以及窗花、灯花等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印艺术世界。

平阳木版年画有三大特征:

一是宗教神画多。作用之一是驱邪镇宅。如秦琼、尉迟恭门神画和钟馗年画等;作用之二是降祥纳福。如供奉灶神、财神、天地神、福禄寿三神等等;

二是戏剧人物画多。晋南是中国元代戏曲(元杂剧)的发祥地,商家迎合当地人民群众喜爱戏曲的口味,把戏曲和美术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的同时扩大自己的销售;

三是民俗画多。过年过节,年年有余(鱼),人们图的是一个吉利,工艺美术家创作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年画以及供人观赏的中堂“四季美人图”、“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民俗年画,使年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因此,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不但是民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华夏文明史极其宝贵的艺术珍品。

平阳木版年画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延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现力。平阳木板年画,不受自然现象、客观文物的约束,而是采用集中概括、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运用注重人物传神、象征寓意的手法,力求使画面完整、造型夸张、形象生动、主题突出、装饰性强。在色彩运用上不受自然光色的局限,注重色彩的对比,艳丽、明快,给人以豪放、健康、洒脱的感觉。

平阳木版年画是山西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工艺美术家创作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年画以及供人观赏的中堂“四季美人图”、“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民俗年画

木版年画艺术

摘 要:木版年画起源于中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木版年画因其文化内容的独特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传承至今。

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以朱仙镇木板年画、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为代表。

木版年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地方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社会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木版年画;地域特色;艺术价值;传承意义

“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年画”便是过年所张贴的一种吉祥图案,往往会有着某种民间传说、附带着神秘色彩或带有某种纪念意义,“年”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每到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请神,祭祖等等,这些都是极富民间色彩的传统活动,木板年画也因吉祥的寓意而保存至今,为我们的年味增加了不少色彩。

一、木版年画的发展和制作简况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颗艺术魁宝,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

确切产生年代有待考察,“过年”最早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唐代有了年画的雏形,中国各民族自古也有信仰图腾的习俗,而图腾雕刻在“木”上较为多见,由此,画与“木”也产生了不解之缘,古代对木的依赖和利用可见一斑,把画雕刻在木头上然后反印到纸上应该也可以说是图腾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就是木版印画。

木版年画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在宋代,因为宋代出现的雕版技术为木版年画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条件,促使了年画的不断发展。

而随着木版年画的广为流传,其功能和内容也不断丰富。

到了清代,木版年画发展到高峰时期。

内容题材也由最初单一的辟邪驱鬼逐渐增加了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多子多寿,迎春纳福等。

对新一年的憧憬和对来年庄稼丰收的美好期盼。

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版年画多产于村乡之地,是一种独有的民间艺术,画中形象自然、大方、纯朴、简练,比较直观地表达了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

画面具有装饰性、趣味性和情节性、,色彩鲜艳强烈。

木版年画是完全由木刻雕版印刷的年画,或以木版印刷为主,兼以手工涂色的手法。

其制作有繁有简,大致分为两大步骤:刻版和印刷,其中刻版比较有难度,要求既要有坚实的美术功底,又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艺。

具体的制作流程:首先要挑选木材,古时一般用柳木,(坚硬,易于保存长久和进行多次的印刷不损坏);然后在木板上打上底稿,把握整体构图和内容的丰富性,运用娴熟的刀法技巧刻出图案。

对于印刷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各派的印刷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同一图案刻多版,每版重点对画中某一部分单色印刷,可以说是分步完成整幅画;而有的则是只雕一版图案线条,印出单色版图案后再人工用彩笔填绘,结合了多种技艺于一体,其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也不乏有反映民间生活和社会风气之作。

二、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地域特色

木版年画的题材比较广泛,形式多样,各地的年画创作题材与手法都有所不同,可谓是各有千秋。

其中开封朱仙镇、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以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堪称中国四大年画。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始于唐朝,宋朝得到发展,明朝达到全盛时期。

它凝聚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审美情趣,代表了中国年俗及民俗文化。

其中门神类和马神类年画是其传统木版年画的主要代表,其中门神类是最广为人知的。

门神类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秦琼、敬德”,其创作样式各异,多达20余种。

门神的表现题材和内容可分为:祈福纳祥类(图2-1)、辟邪祛灾类、文武财神类、戏文故事类、神话传说类。

神马类以灶君,天神爷,牛王、马王为代表,其中灶君的内容题材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重要类型,代表作品有《金钱灶》、《宝瓶灶》、《南天门灶》等。

朱仙镇木版年画用线简练粗犷,构图匀称饱满,富有张力,造型夸张古朴,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画中人物头大身小,造型可爱,把独有的地方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加之色彩以松烟、章丹、金箔等为原料研制而成的颜料,不仅色泽鲜艳透明,风吹日晒不变色,还具有药用价值。

鲁迅先生曾给予朱仙镇年画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

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画的独有特色。”

(二)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公认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代表,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以前达到鼎盛时期。

并且与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年画齐名,在中国版画史上享有“南桃北柳”的赞誉。

当时,天津杨柳青镇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甚至到了家家户户都有画店的地步,店中画样不尽相同,吸引了各地商客,买者络绎不绝。

杨柳青木版画的题材广泛,包括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等。

清帝康熙之际,逐步向场面繁华、热闹,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历史及戏曲的题材增多。

但多半以汇刻精细,设色雅致见长。

杨柳青年画一般背景比较简洁,风格严谨,刻画极其注重人物神态表情。

其代表作有《连年有余》(图2-2)将这些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杨柳青木版年画还融合了宋元作画传统以及明代工艺美术、戏剧舞台和木刻版画的形式,把木版印刷和手工彩绘结合起来,创立了喜气吉祥、欢乐明快、极富感动题材的名作,独具艺术风格。

(三)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枝独秀,以独特的艺术格调和浓重的乡土气息而著称。

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

杨家埠年画约始于明代中后期,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内容题材比其它地方要多,像门神类、神像类、美人条、山水花鸟、金童子、神话传说、吉祥欢乐、男耕女织、小说戏曲等。

清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反映政治、讽刺幽默题材的作品。

如《义和团》、《炮打日本鬼》等。

杨家埠为增加木版年画的美感,利用大胆夸张的创作手法,摆脱现实中人物比例的限制,把美的部位重点扩大。

像《金玉满堂》(图2-3)里近1/4的面积都被娃娃脸占据。

除此之外,杨家埠木版年画还特别注重完整的构图,包括构图匀称,形体完整等特点。

(四)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江南水乡独特的艺术,与北方年画的风格截然不同,它像连环画一般图文并茂,很适合装饰,而且形象都很突出,主次很明确直观,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

桃花坞木板年画最早出现在明初,在清朝达到兴盛,影响范围非常广。

譬如日本的“浮世绘”就受其影响颇深,所以桃花坞木板年画又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它的内容一般有很鲜明的层次,而且丰富多采。

其制作过程有画稿、刻板、印刷。

我们熟知的年画如武松打虎、白蛇传、百子图、金鸡报晓图(图2-4)、耕织图等,都反映了桃花坞木板年画题材的多样性。

不仅如此,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尺寸也很多,大的有四尺,小的有二寸的,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掌握这门年画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随着当地政府的重视,桃花坞木板年画有了固定的教学基地,成了苏州工艺美院的常设专业之一。

桃花坞的木板年画作为旧时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了文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

三、木版年画的时代特色和传承意义

木版年画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像朱仙镇、杨柳青、杨家埠、桃花坞、四川绵竹这些著名的年画产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年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不可缺少之物,少了年画就少了年的韵味,少了木版年画就少了传统的味道,木版年画相对于现在的科技手段印刷版年画,可以说是取之天然,归于自然,寄予人们信仰美好的意愿,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木版年画――这一跨越历史的艺术文化,反映了朴实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当代部分艺术文化的基础和发展方向,见证了历史文明的变迁,传承了经久不衰的技艺,简单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木版年画的价值与内涵远超过了艺术本身,优雅古韵的木版年画同时也透露着时代的气息。

随着时代的改变,木版年画可以加入新的元素,但是现代的艺术形式却替代不了木版年画的地位。

面对现在各式各样的新兴艺术,木版年画同样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木版年画的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现在有些传统的东西面临失传,继承人员匮乏,所以面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作为年轻的一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为传统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

四、结语

目前木版年画也有着让人担忧的问题,年画题材虽然很多但主要以老图样生产,缺乏创新;其次人才匮乏,除了一些老艺人和家族继承老作坊以外,几乎没有人能真正熟悉并掌握木版年画的技艺精髓,接班人更是寥寥无几。

这对我国的文化瑰宝木版年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沉重的打击。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中国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对一些绘画艺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传承了文化,而且显示了古老民族艺术的价值与内涵。

对于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力非.浅谈我国木刻画的发展历程[J].艺术理论,2010(9).

〔2〕王艳.剪纸艺术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运用[J].陶瓷艺术,2009(8).

〔3〕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4〕王树村.中国门神画[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5.

〔6〕顾筠.试论中国年画的艺术韵味[J].广西: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

〔7〕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美术工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8〕向思楼.民间木版年画的造型美与色彩美[J].重庆大学学报,2002.

〔9〕李雷.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风格特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

〔10〕任红燕.木版年画色彩之美[J].决策探索,2009.

〔11〕王红英.论门神画及其艺术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2002.

〔12〕张士闪.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06.

版画艺术形式招贴设计论文

一、版画招贴的概述

1、版画的诞生

版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于远古原始社会。最早的形式便是原始人类以手拓色印于岩洞的类似游戏的活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一种以在陶体印压几何装饰纹样而得名的几何印文陶。陶体上的几何形纹样,是在陶坯未干前,用印模摁印上去,然后烧制。这些属于新石器时期先民的“印刷”尝试。中国古代的封泥、图章以及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可以说是雕版印刷的重要历程,尤以画像石、画像砖最为典型,艺术成就也最为突出。其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描绘社会风俗和社会生活的场面,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的则描绘了神话故事,但最主要的是宣扬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展现了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和古代圣贤的典故,如闵子骞芦衣顺母画像石,展现闵子骞以德报怨,孝顺后母的故事,可以理解为当时的“公益招贴”了。随着墨、纸等印刷材料依次出现(商代已经出现人造墨,周代,墨已经被广泛使用,秦时期固体墨开始使用,公元六世纪墨已经应用于印刷,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西汉时出现草纸,品质低劣,上流社会不认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中国古代雕版版画的出现,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版画起源于印刷,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版画起源国,迄今为止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且保存完好的版画作品为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扉页画》早于西方至少五百年。早期版画的复制性已经成为艺术界公认的事实,然而中国传统版画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种版画形式,而是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技法。中国的传统版画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其深埋地下的根系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印刷术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伴随着中华文化的诞生而萌芽,随中华文化发展而成熟,是一门一刻也没有离开文化熏染的古老艺术。

2、招贴与版画的溯源

正如德国思想家沃尔特.本雅明所说,艺术品的社会影响力,往往更多的是取决于复制传播,而不是技术本身。招贴和版画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注定了相互依存。造纸术的发明,是雕版印刷极为重要的一环,东晋桓玄帝曾令废简用纸,纸的应用日益普及,自此,中国人就开始用纸这一媒介传播信息。这种传播的媒体被称之为“告示”,这便是中国古代的招贴。在这些招贴中有些是直接手书或手绘完成的,随告示张贴数量及范围的不断升级,直接手书绘制已经无法满足招贴量的需求,于是推动了雕版间接转印招贴的发展。北宋庆历年间,山东济南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招贴印刷实物———刘家针铺的铜版广告,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铜版上雕刻着“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标题及白兔捣药的图案,图案两侧注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招贴下方甚至附有较为完整广告文案。招贴构图工整图文并茂,既有象征店铺标志的捣药白兔,又有宣传产品质量和售卖方法的广告语。这副铜版画招贴比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印刷广告———1473年英国的第一个出版商威廉凯克斯顿为宣传宗教书籍而印刷的广告还早四百年。明清时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文化领域的繁荣活跃,对于出版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成就了版画的鼎盛时期。明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日渐成熟,所涉及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各地形成了各具刻印风格的刻书中心,如安徽徽州、江苏苏州、南京、福建建阳刻书中心等。也可能源于竞争,各地书商特别注重利用精美的版画吸引读者。明万历年间书籍版画出现了群采纷呈的局面,众多优秀刻工、画家投入到书籍版画的创作中。这些繁花似锦风格各异的版画作品以小说、戏曲插图的形式深受社会欢迎,对于当时文学作品的传播、普及以及加强对读者的吸引力感染力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广告作用。其中以元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明代施耐庵所著《水浒传》最具代表。雕版印刷术在我国宋代逐渐兴盛,也奠定了另一种招贴艺术———木版年画。比较著名的有苏州桃花坞年画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此外还有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陕西凤翔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广东佛山年画等。这些传统年画都具有招贴的艺术功能。因为木版年画除了满足美的欣赏外,也是传达民间文化生活“辟邪纳福”、“欢乐吉庆”一种招贴设计(《平面招贴设计艺术》作者:季阳)。直至今日,年画仍然在招贴设计中刮起阵阵“中国风”,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1866年,法国画家、设计师朱尔斯.谢雷特在其印刷厂设计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石版招贴,而被誉为“现代招贴之父”。这张石招贴作品的问世象征着现代招贴的诞生。20世纪初期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对招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于画家为自己的画展制作的木刻风格的招贴作品,这些作品以强烈的黑白对比、错综的线条以及具有表现力的刀法运用来诉说创作主题。这些夸张的表现形式无疑深深触动了人们感官。在设计领域,表现主义招贴风格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二、招贴中的版画艺术形式及表现

1、招贴中的凸版版画艺术形式及表现

凸版画是最古老的印刷术之一,原理也较为简单,就是将不需要印刷的地方用刀刻去,并将油墨上于刻制后平板上凸起处,并转印到纸张上即可。其中,手工雕刻的木刻版画是最为常见的凸版。这项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技艺通过伊斯兰传遍欧亚,并随着十五世纪造纸的工业化发展,使得雕版印刷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成像语言,承载着传达各种信息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凸版版画常会选择有肌理表面的材质进行印刷,如衣服、地砖或其他具有特殊纹理的表面。这种创新也是招贴设计的本质要求,肌理效果是招贴设计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视觉艺术语言。肌理效果作为美的要素之一,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性,这一点在版画和招贴创作设计中被高度重视,也成为两种艺术形式的重要纽带。版画招贴的制作主要因其创意主题及风格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的木板,实际上,除了木板板材之外,几乎所有不同性质的媒介都会为设计师带来创作的灵感,如橡胶、塑料、复合材料,甚至包括人的`指纹,这些材质具有光滑、柔软以及特有的肌理等特性而更加利于即兴创意。

2、制版与招贴风格

首先从现代招贴的发展与制作来看,与版画的历史是有重叠的一段经历,20世纪20年代招贴作品多以绘画为主,这一阶段的招贴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这个时期很多的招贴设计工作都是由版画艺术家来完成。版画家将自己对艺术的感悟体现在招贴作品当中,在国内外出现了一大批经典的黑白版画招贴作品,这些作品既展现了版画的艺术魅力又承载了招贴的传达功能及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1) 以黑白块面表现的版画招贴艺术语言作为版画招贴,在版面的刻制上以两种方式比较多见,一是阴刻,在黑底上刻白纹;一是阳刻,在白底上留黑线。一般来说,刻制白线较为简单便利,所以这种方法刻制的招贴版画比较多见。黑白作为最单纯的色系,具有宽容的特点而荣登极度色彩境界。黑白对比色本是木版画表达大千物象常用的视觉语言,渐渐受到众多平面设计师的青睐。黑白块面的静谧、简洁、单纯也是招贴设计大师冈特兰堡极力主张的设计创作理念。他的招贴作品多以块面表现为设计基调,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

(2) 以线条表现的版画招贴艺术语言表现“黑线”要更困难一些,在制版的时候既要考虑造型又要模仿手绘的效果,这就要小心谨慎地对待线条两边的刀法处理,并且要将线条外侧的区域铲平。具有代表性的版画招贴作品《怒吼吧,中国》,是20世纪30年代反帝救亡热潮中的经典力作。作品采用阳刻技法,表现一个被蒙住耳目,紧紧捆绑受尽屈辱的男人躯体,招贴运用犀利的刀法把因奋起挣脱枷锁,而扭曲的肌肉和躯体的线条展现得淋漓尽致,传达出作品所具有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不同质感的线条表达,在人们的情感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性格特征。版画招贴通过线条的处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强烈的视觉反差对招贴的主题给予直白而又微妙的诠释,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招贴艺术,这也许就是设计师一直钟情于它的原因吧。

3、印刷与招贴特色

印刷可以看成制版的衍生,尤其作为具有招贴功能的版画,印刷更是展现其最终效果的重要形式。在彩色凸版印刷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减版套色法,前后版色彩叠印,形成混合色的方法;另一种是多版套色技术。上世纪初的套色版画招贴对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波普”艺术产生较大的影响。设计师在社会变革,流行文化当道的背景下,更加关注视觉语言的活力。采用最常见的视觉形象作为创作元素。下图为波普艺术家创作的招贴作品《新的希望》采用多套色制作的招贴。

4、招贴中的凹版版画艺术形式及表现

凹版是通过雕刻或腐蚀的方法制作金属溯到旧石器时代的阴线雕刻、石刻、骨刻。最初的金属版画是金银工匠们通过拓印的方式来进行金属上的图案设计。随着化学的进步,设计师开始尝试用腐蚀的方法进行雕刻,这种雕刻作品的线条更加细腻流畅,可以表现更为丰富的招贴艺术作品。凹版的制作更加注重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能将创意和构思通过蚀刻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熟悉材料的特征和熟练地掌握工具。刻针和画线刀能表现精致细密的平面设计作品,在招贴作品的表现中,一些电动工具、钢丝绒、砂纸可以营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这种艺术创作的微观形式在招贴设计中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在审美还是视觉传达的功能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当代的很多平面设计作品经常会使用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非酸蚀制版技术,其中生肖邮票的设计制作就是采取了凹版线雕的传统方式刻出,由于线条精细,传统纹样的细节均能完美表现。除了邮票以外,各种纸币的平面设计也是属于线雕图像。

三、结语

版画招贴的创作过程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创意,会牵涉到色彩的选择、图形的处理以及文案的推敲与设计。招贴创作的终极目的就是在人的心灵深处印下让人难以磨灭的印迹,那么,不同的印版在创作制版的过程中就是在讲述一个个慑人的故事,这些制作招贴的材料、技术无不具有生命力,它们都包含了特定的时空信息。版画除了技艺本身可以为招贴带来灵感,在观念艺术传承中,版画也一直将文化关怀作为创作的动力,强调对社会的干预。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版画一度将招贴的功能推向高潮。招贴是大众的艺术,而版画又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版画融合了传统美学和大众媒体,具有多样性的特质。版画可以运用不同的印刷方法来制作、传播各种信息。任何形式的海报、公告、招贴等大众传播的印刷通讯,都可以通过版画来进行全新的诠释。虽然这些作品可能具有时效性,但是它又以一种独特的完全不同的方式存在。在大众的眼里版画招贴是招贴中的艺术品,而在艺术家眼里,招贴又是版画实现社会功能的平台,展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者:王晓玮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