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北科大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北科大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于1952年,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试点高校,也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成员高校。建校六十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4余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工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4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寿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未付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发表论文160余篇。 返回顶部 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 肖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鞒隽酥匾�毕住?985年创建了北京科技大学失效研究所,1986年建立了国家教委所属的“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1977~1986年,以其为首的科研集体,针对国家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前沿科学的需要,对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多种系统中压应力可以导致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同时查明了稀土元素提高低合金结构钢抗硫化氢应力腐蚀的机理;实验发现扭转型裂纹或缺口试样都能引起氢致开裂;证实氢能促进塑性变软,提出了氢致软化机理。通过对金属材料相图中含氢相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形变、相变、化学变化及对氢致开裂影响作用等的系统分析,统一了各种氢致开裂的机理。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最系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科学进展的领先地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论文 300多篇。由于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20年来,在学术上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发展新的学科体系,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相结合,建立“材料学”与“宏观材料学”新的学术体系,在这方面发表论文50余篇。 返回顶部 高庆狮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庆狮,男,汉族,福建厦门人,生于1934年8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届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加拿大Alberta大学和TUNS大学高级访问教授,以及美、加、日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访问教授。曾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中心设计负责人之一(负责计算机系统设计,后来移交给军方)。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兼职首席研究员,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客座教授,深圳大学名誉教授。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国家科委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教学方面:指导过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科研方面:从事大型、巨型计算机体系结构(1958~1980),并行算法(1973年起),自然语言及其处理(1980年起),人类智能及其模拟和应用(1980年起),网络安全(2000年起)等等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工作设计,为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中国第一台10万次/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专为两弹一星研制的被誉为“功勋计算机”的109丙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台超大型向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原理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个管理程序(在109丙机上)总体设计负责人。研究并指导过两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汇 300多万美元。获国家级一等奖两个(集体一项是理论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另一项是体系设计负责人之一);科学院特等奖一个(集体);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四个。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计算机应用;2、并行算法与并行处理;3、自然语言及其处理;4、人类智能及其模拟与应用。专著有3部:《向量计算机》(科学出版社,1984)、《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选编》(新华出版社,1985)、《智能系统基础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在国内外一级学报及国际会议等发表过《一个带有可变结构的总线的常数排序处理机阵列》、《无冲突存取系统的一类斜排方法》,Technical Analysis Machine Translation,The Principle of Macro-Transform,A Vector Computer for Sparse Matrix Operations等70多篇学术论文,此外还有如《通用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通用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等30多篇有关重大工程的论证报告。 返回顶部 周国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国治,男,汉族,广东潮阳人, 生于1937年3月。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并提前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79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回国后,1984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导师,并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此后,多次出国讲学和合作科研,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国际矿业冶金杂志编委,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教学方面:周国治主要讲授“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冶金热力学”、“相图计算”、“冶金动力学”、“统计热力学”等课程。所指导的博士论文曾获得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科研方面 :周国治的科研领域主要在“冶金和材料物理化学”方面。其主要贡献可概况为如下三个方面:1. 多元熔体和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和相图的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和方法。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近期这方面的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几何模型已发展成统一化模型,并将热力学性质的计算进一步扩展到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中。2. 氧离子迁移的理论和应用。周国治及其科研小组系统的研究了氧离子的迁移规律,并将这一理论成果应用到各种工艺过程中,提出了“无污染脱氧”,“无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艺,并为描述和模拟各类冶炼过程打下了基础。这方面的成果已取得了多项专利。3. 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研究。主要研究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已成功地被应用于纳米材料,储氢材料和Sialon材料中。周国治的许多科研成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周模型”和“周方法”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研究成果也被系统地编入多部高校教科书和专著中用来指导博士和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周国治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中国专利二项,获得美国专利三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返回顶部 陈难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难先,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生于1937年10月。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2~1980年间任助教、讲师;1980~198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维拉诺互大学、IBM公司担任访问学者和研究员。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5月任清华大学教授、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所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高技术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中国物理快报》副主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务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获1981年CDC公司技术发明奖;1991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资深研究员奖,2001年国家863计划十五年重要贡献奖。 教学方面:主 讲“电动力学”、“振动波动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等课程。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固体界面声子谱与应用物理中逆问题的研究。主要成就集中在石墨插层化合物和应用物理逆问题的研究。第一个从第一原理出发算出石墨与锂石墨的各种光学性质及色散关系,并分析了等离子散发的起源。在国际开创用数论方法由结合能由线得出原子间对势的简捷而严格的公式,并结合虚拟结构设计解决了一系列原子间、离子间和原子与离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建立问题。和国际先进软件平台接轨,建立了面向国家目标和有系列性、含自主原创性内容的科技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对新型稀土化合物和半导体材料结构以及界面的研究有所突破。逆问题研究包括黑体辐射逆问题、由声子比热反溃声子能谱逆问题、晶体总热反溃原子部二体相互作用问题、费米体系能谱问题、单电子周期势反溃等效离子-电子相互作用问题等重要方面(其中有些方法是本人开创的),如第一个运用富氏卷积和数论中莫比乌斯变换得到问题的两种严格形式解,并分析了问题的存在唯一性及稳定性。所建立的比热逆问题的普遍解,推广和统一了爱因斯坦解与德拜的解,在凝聚态物理的应用方面有首创性;黑体幅射逆问题的普遍解为遥感和天体物理学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国Nature杂志主编整版评论,认为是开创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杂志也都有专门评述,命名陈定理。在核结构、电路分析幻方变换群、静电屏蔽、薄膜光学性质、调制法测焦点等方面都有过许多工作,曾发表各种论文几十篇。其代表作主要有《锂石墨光谱从头计算及其离子激光之起源》和《变型莫比乌斯定理的物理应用》;译著有《付里叶变换及其物理应用》、《振动波动物理学》等。 返回顶部 葛昌纯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男,汉族,浙江平湖人,生于1934年3月6日。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冶金物理冶金专业。1952~1984年在冶金部钢铁冶金总院先后在冶金室、压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担任专题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10月~1983年4 月作为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在Max-Planck材料科学研究所和柏林工大非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研究,获Dresden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被人事部评定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评定“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专业委员会特种材料与制品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陶瓷科学院层状和梯度材料学会主席;世界陶瓷科学院自蔓延高温合成学会理事;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S Materials Technology和“粉末冶金工业”等国际、国内刊物的编委。 教学方面:到2002年共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12名。 科研方面: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1960~1984 年负责研制用于生产浓缩铀235的孔径为纳米量级的分离膜,创建起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粉末合成,材料制造和性能检测的纳米材料实验室,是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戊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完成人,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科研项目“以复合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燃烧合成氮化硅陶瓷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2000年提出、论证和指导完成了“863”课题“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已通过验收。“以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陶瓷”获得发明专利( )。1985年创办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和其他教授先后创建起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和北京科技大学非金属材料博士点。在国内外各类核心刊物上主要发表论文164篇,近期的有SHS Research in Lab Special at USTB Beijng,New Development of SHS Composites in LSCPM, USTB of China,Pres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SHS FGM(Keynote lecture)等,其中被SCI收录15篇,被ISTP收录11篇,被 CSCD收录8篇,被EI收录19篇。专著一部。 返回顶部 陈先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先霖,男,汉族,四川遂宁人,生于1928年9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4年至今任教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历任机械系冶金机械教研室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为中国首?/ca>

一、匿名评审对象

匿名评审的对象为所有申请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二、匿名评审方法

1、申请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学位办公室提交送审学位论文的电子版。由研究生院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聘请四位校外专家进行匿名评阅(四份评阅书必须全部返回,评阅结果方可生效)。

2、所有博士学位论文均实行“双盲”评审,即送审的电子版学位论文中需隐去导师和博士生的姓名,评审专家信息亦对导师和博士生保密。

3、涉密学位论文作者必须在论文开题前如实填写《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保密申请表》。经导师、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校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审批后提交学位办公室,方可认定为涉密学位论文,并分别以如下方式进行评审:

(1)涉及“商业秘密”的博士学位论文在进行评审时,导师可提出需回避的专家或单位(一般不超过5个),经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人批准后提交学位办公室。

(2)涉及“秘密”及以上级别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则不参加匿名评审,按校保密委员会办公室的相关规定由导师聘请相关涉密专家进行常规论文评审。

三、评审结果的处理

1、专家的综合评价和结论性意见

(1)综合评价:评审专家在给出书面学术评语的同时,对论文的选题与综述、成果的创新与效益、论文的理论与实践、写作与科研能力等方面分别进行评价,并给出优(90分以上)、良(75-89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59分以下)几个档次的综合评价。

(2)结论性意见:共有四项选择

A、论文达到博士学位水平,同意答辩(以下简称“A项”)

B、论文基本达到博士学位水平,但需对论文稍作修改后答辩(以下简称“B项”)

C、论文与博士学位水平有一定差距,建议修改后重新评审(以下简称“C项”)

D、论文未达到博士学位水平,不同意答辩(以下简称“D项”)

2、评审结果的具体处理办法

(1)若4份专家评审意见全部为A项或B项,论文作者可直接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2)若4份专家评审意见中只有1份为C项或D项,其它为A项或B项,则论文作者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写出书面的修改说明。导师要对修改后的论文和修改说明认真审阅并签署意见,并经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提交学位

办公室重新聘请2名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若复评专家的评审结果全部为A项或B项

北大国关博士优秀毕业论文

加强对学生的学风、考风教育,顺利完成了学校及学院的各项教学任务。同时,该院充实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多名国外专家教授来校上课,形成了本院教师、国内兼职教授及国外兼职教授相结合的各个层次的教员队伍体系。学院还着重加强了外语教学的力度,全院学生的英语口语课一律聘请外国教师任教,部分研究生的英语精读课程也聘请了外籍教师上课。在此基础上,学院与国外院校展开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选派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国外进修、学习 。联合培养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了与国外知名大学在联合培养学生方面的合作。现有项目是:本科生第二学位计划:每年考试选拔10名本科生,在第三年时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一年(主要费用由学院负担,学生本人只需准备少量生活费),第四年返回北大。修满该计划规定的学分后,学生可获得北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分别颁发的两个学士学位。中日合作培养硕士生计划:每年招收优秀硕士生8-9名,大量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授课,尤其重视英语、日语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学期间享受特别补助,在第2年时公派至日本修学一个月,毕业后如欲出国深造可免交研究生培养费。双博士学位计划:每年考试选拔5人,学制4年。第一年时在我院修满应修学分,第二、三两年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收集资料、准备论文(全额奖学金),第四年回到我院完成论文。参加该项目的同学需完成两篇论文,中文论文答辩通过后可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中国博士学位,日文或英文论文答辩通过后可获得早稻田大学颁发的日本博士学位。科研活动截至2003年底,学院教师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及国际合作或海外基金资助课题有3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近年来,国际关系学所属各科研机构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科研活动,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同时,全院教员科研活动成果喜人,出版、发表了大量专著、译著、教材、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影响外事活动国际关系学院保持和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的外国和港澳地区院校有: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日本大学、成蹊大学、信州大学、新泻大学、名古屋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黎政治学院、美国美利坚大学、法国波尔多第四大学、以及香港城市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等。党的建设与学生工作国际关系学院现有党员 390人(包括预备党员73人),其中教工党员113人,学生党员277人(其中本科生党员112人,研究生党员165人),党支部19个。在学校党委及学生工作部的领导下,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并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全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院坚持以服务师生为指导思想,依据不同年级特点,围绕全面成材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多渠道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学习,加强党团组织建设 。

为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和激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特在我校建立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制度,学校对被评为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评选原则 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 二、评选范围 本校已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的学位论文。 三、评选条件 1.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 (2)论文在理论上或方法上有创新,达到国内同类学科领先水平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 (3)论文受到评阅人的好评,答辩成绩为优秀; (4)论文内容翔实,推理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2.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为本学科重要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 (2)论文有独到的新见解,研究成果较为突出,达到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 (3)论文受到评阅人的好评,答辩成绩为优秀; (4)论文内容翔实,推理严密,文字表达准确。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以根据有关学科的论文特点,对评选条件进行细化。 四、评选办法 1.评选时间 博士论文,每年3月和9月各评选一次; 硕士论文,每年毕业时评选一次。 2.评选程序 (1)导师、答辩小组或教研室(系)根据评选条件向所在学院提出推荐申请,并填写“优秀学位论文审批表”; (2)所在学院经审核后,提交相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 (3)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评选条件进行审核,经到会委员的2/3以上(含2/3)通过后,确定本分会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初选结果,报送校学位办公室; (4)校学位办公室负责审核并汇总各分会初选结果,初选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校学位办公室直接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初选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校学位办公室将组织校外3位专家进行通讯评议,如有2位及以上专家认为优秀的学位论文,校学位办公室将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5)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审定并投票表决,经到会委员2/3以上(含2/3)通过者,确定为校优秀学位论文。 3.推荐比例 各分会推荐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比例分别为该分会受理博士、硕士学位申请人数的10%和5%。 五、奖励方式 学校将对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获得者及其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并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 六、其他 1.为保证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维护学术风气和科学道德,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发现入选的学位论文存在剽窃、作假现象,或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者,自评选结果公布20日内,可以以书面方式提出异议。学位办公室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保密。如经过调查,确认存在严重问题,学位办将撤消对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奖励,并予以公布。 2.本条例自通过之日起执行。

人大博士优秀毕业论文

优秀博士生论文致谢范文三篇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年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首往事,激起心中感慨万千,匆匆数载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李贺教授,她深厚的学术造诣,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及高洁优雅的人格魅力,时时感染与影响着我们每一位门生,鼓舞了我在学术之路上前行的动力。研究生期间较早地跟随我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工作,不但丰富了学识,拓展了视野,也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

博士毕业论文的撰写方面,无论从论文选题、成文,还是在论文的修改与完成阶段,都倾注了我导师的大量心血,她深刻的见解、认真的批阅、耐心的指导都对我产生了莫大帮助。李老师不辞辛苦,对我的论文无论是在学术表达上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都进行反复修正,老师这种学术严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对我们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激励。时光如逝,跟随导师的求学道路即将结束,我不仅在学业上收获了老师的技能知识,在生活上也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如若将来我会有所成就,那都将归功于我的.导师李贺教授。

我还要感谢管理学院的敬继鹏教授、张向先教授、毕强教授、徐宝祥教授、徐凯英教授、王萍教授、张海涛教授、黄薇教授等老师对我论文提出很多的宝贵意见,以及攻读博士几年来所有传授我专业知识和给予我帮助的所有信息管理系的老师们,是他们的指引为我宝贵的学术知识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他们的谆谆教导与无私的帮助才使得我对本专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

同时还要感谢我所有同届的同学们,以及我同师门的师兄梁世敏、曲思伟、贺伟、毛刚,师姐关欣、刘佳、沈旺、胡泊,和我的师弟师妹们,感谢他们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所给予我的无私帮助与关怀,正是因为他们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敬爱的家人和我亲爱的朋友们,每当我需要鼓励的时候,他们总是在我身边与我一路同行。在此,谨向所有帮助和关心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寥寥数语,难抒心头感慨;言辞凿凿,将过往铭记于心!

首先对我的博士导师刘小斌教授送上最诚擎的感谢。本研究在选题、构思、研究、结题过程中的得到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他对古籍文献研究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成为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不仅授我以文,学术上对中医近代史、岭南医学史研究有较深造诣,成为我在医史文献研究中的目标,而且立德树人,默默贡献,令我终生受益。

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王小云教授,感谢工作所在广东省中医院的黎小斌教授、刘铭山老师、成芳平副教授,感谢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的郑洪教授、何丽春教授、陈凯佳副教授、刘成丽副教授等,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邓柳教授,感谢南方医科大学陈达理教授。谢谢他们对我在学习和科研中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感谢所有博士生阶段的任课老师,让我打下了博士研究的基础,临证思维更加完备。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同门吴静、陈炜、师弟黄子天、师妹林树蓥、毛思颖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外感谢含辛节苦养育我成人的父母,还有一直在我身边鼓励帮助关怀我的爱人与个默默成长的儿子们,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最后感谢母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工作单位广东省中医院,从年踏入校门,从此进入了恢弘壮丽的中医药殿堂,毕业后又来到了给予我更多学习机会的省中医院工作。十余年的光阴流逝,校训“厚德博学、精诚济世”一直推动我的前行,一颗感恩的心无以用言语表达。

愿中医药事业继续蓬勃发展,明天会更好。

论文完成之际,我要把发自内心的感谢诉诸笔端,献给六年读博和论文写作期间给予我教育、指导、关心、支持、鼓励和帮助的人们。首先要感谢导师周鸿教授,感谢他能够招收我这个不能专务学业的大龄学生,而且让我在其门下一呆就是六年,并始终对我充满信任、支持和鼓励,在学习、研究、论文写作和做人做事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是导师和师母张传华女士的关心和鼓励使我树立了克服困难、完成学业的信心和勇气。教诲如春风,师恩深似海。衷心祝愿周老师和师母有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

博士学习期间,崔延强教授、靳玉乐教授、徐辉教授、徐学福教授、范蔚教授、王德清教授等位教授共同开设的《教育核心问题专题研究》课程,周鸿教授开设的《高等教育理论问题研究》课程,陈时见教授开设的《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课程,易连云教授开设的《高校德育》课程,朱德全教授开设的《学校问题诊断研究》课程,于泽元博士开设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论》课程,吴代贤老师开设的《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课程等,使我受益匪浅,既丰富了教育理论知识,又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与工具。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论文开题过程中,崔延强教授、靳玉乐教授、易连云教授、周鸿教授等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建议;论文调研过程中,所受访高校的有关领导、老师和研究生同学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论文写作过程中,武学超博士、张开洪博士、曹中秋老师、李亚男老师、杨岩志老师、温荣老师、方斌老师、李团结老师等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所引用文献的原作者,也为我的研究和写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读博期间,我的师兄唐智松、杨挺、何超、杨如安、孙世杰、刘会贵、杨毅、张学斌,师姐彭静,师弟漆新贵、龙承建、叶通贤、蒋菠、龚正华、冉隆锋、邓磊、韩春燕,师妹宋燕、李红梅、谢欧等,我的心理系级硕士班在渝同学符明秋、陈永进、刘东刚、李志、王卫红等,我的教育系级在渝同学刘义兵、沈小碚、杨晓萍、李静、李珊泽、代光英等,以及教育学院秦荣芳老师、沈光全老师,研究生院邓甲刚老师、张志远老师等,在生活和学业上给予我许多关心和帮助;河南理工大学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所、万方科技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在我读博期间给我支持、替我分忧。在此,也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读博期间,我的妻子刘欣女士既要兢兢业业做好中学教学工作,还要操持家务,料理我的生活,关心我和儿子的学习,很辛苦;我的儿子洪义也在默默地为我加油,很懂事。因此,我还要向我的家人和所有亲人表示感谢并致以歉意!

百篇优博论文的评奖是我们国家对博士毕业论文的评奖。是各个学校先提名几个自己博士的毕业论文,然后参与全国评选。 这个对象是博士毕业论文,所以跟SCI没关系。但是一般来讲,这篇毕业论文是对整个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的展示,一般评上的在博士期间已经发表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论文。这些发表的论文可能是SCI收录的。 百篇优博论文要求质量很高,很难评上。一旦评上,若是毕业去高校工作,一般作为人才引进,直接副教授职称。可见其层次。

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2022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老师--程凯简介程凯,男,32岁,博士,副教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秘书长,北京针灸学会针灸临床研究分会理事。其在硕博连读学习期间一直跟随著名针灸专家耿恩广教授,从事腧穴主治特异性研究,对十四经穴的主治普遍性规律和主治特异性规律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博士论文《小肠经腧穴对庆大霉素中毒性耳聋的特异性研究》曾获2000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论文奖。2000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工作期间,并不停留于单纯的科管事务性工作,而是充分发挥自己思维活跃、勤奋好学的特点,参与到多项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当中,使我院科研中标课题和到位经费均有明显增长: (1)2001年执笔撰写了《腧穴主治标准化临床研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为2002年重大科研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 (2)2001-2002年间,执笔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专项研究经费预算》、《经穴主治临床研究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和《经穴主治临床研究招标指南》,促进了《穴典》项目的开展; (3)2001年,执笔撰写了《针灸学科规划书》,结合本单位特点对针灸学科中科研方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最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作出了贡献; (3)2002年,执笔撰写了《不同针灸方法对经穴主治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研究》项目建议书,后被列为200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招标范围; (4)2002-2003年,参与我院教育部大修大购项目申报工作,执笔撰写了“针灸科研实验室改扩建计划”、“针法灸法教研中心”等部分内容,并成功获得项目资助; (5)2003年,作为主要执笔者撰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逸夫中医研究大楼可行性报告》,并成功获得资助; 目前,其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项目1项、校级课题6项。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各类奖励共10次,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近十篇。

北京林业大学教务系统入口: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2005年获得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0年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2011年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2012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学校“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入选北京市第二批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我校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草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是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可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一级学科内可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的高校。经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一流建设学科位居A+档位。学校现有16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及方向,72个硕士生招生学科专业、30个博士生招生学科专业,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一级)、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学校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15名两院院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技专家和管理人才,他们为我国林业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在校生25347人,其中本科生13309人,全日制研究生5931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356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5751人。学校教职工1888人,其中专任教师1204人,包括正教授302人、副教授54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组部“”入选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人,国家特聘专家1人,教育部“*奖励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863”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1人,北京市高创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50人,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1人获Luc Hoffmann湿地科学与保护奖,3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25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2人获全国林业教学名师称号。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实施导师制、主辅修制,拥有国家理科基地、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梁希实验班、创新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优秀奖1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1项。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研究生58人次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IFLA-UNESCO)、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4%以上,研究生就业率在96%以上。 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平台建设实力雄厚、成果丰硕。现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野外站台共43个。其中,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1个、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1个、林业生物质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质检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外观测研究站6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奖励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2项。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被SCI收录5424篇,EI收录2610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到账科研经费总计亿元。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1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自2005年起,每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培养了70余个发展中国家近600名林业领域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执行国际合作项目40余项。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同时与美国、法国等国高校开展多个联合培养项目。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办公室在学校设立,为学校国际化办学搭建了新平台。2016年,学校成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与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建立了伙伴关系。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商务部援外学历项目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以及亚太森林组织奖学金项目院校。目前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留学生在校进行本科、硕士、博士、汉语学习,其中学历生的比例占80%以上。 校本部现有校园面积696亩,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2480亩,学校总占地面积13176亩。图书馆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藏书万册,电子文献48900GB,数据库70种。建成了“万兆骨干、部分千兆到桌面”的数字校园网络。 目前,学校正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启北林崛起新征程,为建设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林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北工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网友您好,硕士毕业论文要求不少于3万字。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根据最新人口统计,刘占省这个名字全国有2687人

卓力,女,197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市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室副主任。199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技术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东南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学位和北京工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2007年,在澳大利亚The University of Sydne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多媒体处理中心从事合作研究。长期担任本科生《数字信号处理》(48学时)、《随机信号分析》(32学时)的主讲教学工作,学生评教平均94分以上。 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70多人,本科生特优毕设论文4篇,本科毕设优秀论文20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研究生4名,1人获得“北京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人获得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生,23人获得“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指导青年教师4名,3人入选“北京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