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塞,羡慕你可以写文学的。我导师不是文学方向的,所以避开了。我还蛮喜欢Allan Poe的,关于写什么方面的问题,你可以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点开始,比如说你喜欢Freud的理论,就用他的理论分析小说。如果没有的话,就上知网或者万方去看,检索爱伦坡,看人家写过的一些论文是从什么方向的,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发,还有你定方向的时候最后避开前人已写过的这些题目,可以写一个近似的题目。就这么多,加油啦!
你和我写的差不多啊,去网上搜下,哥特文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找的资料,你参考下吧。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爱伦•坡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写出真正的哥特式小说精品的美国人.使哥特小说朝内在化方面发展最突出的作家。爱伦•坡的诸多短篇小说如:《厄舍古屋的倒塌》、《泄秘的心》、《黑猫》、《红死魔的面具》、《活埋》、《陷坑和钟摆》、《一桶白葡萄酒》等都含有浓郁的哥特意蕴。
题目不是问题不要刻意的追求好题目或用别人的题目,主要是你自己的思路和内容有新思想更好,然后用你自己的东西总结出关键词,通常这样简单又有新意,把重点放在内容上题目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浅谈爱伦坡作品中的恐怖描写及其创作目的 从《红死魔的面具》看爱伦坡短篇小说创作 爱伦坡创作中的“美女之死”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 选一个了,合适采纳啊
爱伦全家于1820年7月回到里士满,埃德加在当地私立学校继续学业。表现出学习拉丁文以及对戏剧表演和游泳的天赋。写双行体讽刺诗。诗稿除《哦,时代!哦,风尚!》一首外均已遗失。倾慕一位同学的母亲简·斯坦纳德,后来把她描写为“我心灵第一个纯理想的爱”,并把她作为1831年发表的《致海伦》一诗的灵感来源。爱伦的商行在连续两年经济不景气后于1824年倒闭,但1825年他叔叔之死又使他成了一名富人,他在市中心买下了一幢房子。埃德加不顾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与爱弥拉·罗伊斯特私定终身。1826进入(一年前由托马斯·杰斐逊创办的)弗吉尼亚大学,古典,语言及现代语言成绩出众。发现爱伦提供的生活费不够开销,常参加赌博并输掉2000美元。爱伦拒绝为他支付赌债,坡回到里士满,发现罗伊斯特夫妇已成功地废除了他与爱弥拉的婚约。1827抱怨爱伦无情,不顾弗朗西丝·爱伦的一再劝慰于三月离家出走。化名“亨利·勒伦内”乘船去波士顿。五月应募参加美国陆军,报称姓名“埃德加·A·佩里”,年龄22岁,职业“职员”,被分派到波士顿港独立要塞的一个海岸炮兵团。说服一名年轻的印刷商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帖木儿及其它诗》,作者署名为“波士顿人”,这本薄薄的诗集没引起人们注意。11月坡所在部队移防到南卡罗来纳州的莫尔特雷要塞。1828—29在一连串提升之后,坡获得了士兵中的最高军衔军士长。怀着当职业军人的打算谋求约翰·爱伦帮助谋求进入西点军校的机会。爱伦夫人于1829年2月28日去世,坡从军队荣誉退伍,居住在巴尔的摩几位父系亲戚家。在等候西点军校答复期间写信求爱伦出钱资助第二本诗集的出版,信中说“我早已不再把拜伦当作楷模。”爱伦拒绝资助,但《阿尔阿拉夫、帖木儿及小诗》仍于1829年12月由巴尔的摩的哈奇及邓宁出版社出版,这次坡署上了他自己的姓名。包括修改后的《帖木儿》和六首新作的该书样本得到著名评论家约翰·尼尔的认可,他为此书写了一篇虽短但却不乏溢美之词的评论。1830—311830年5月入西点军校;语言学识过人,因写讽刺军官们的滑稽诗而在学员中深得人心。约翰·爱伦于1830年10月再次结婚,婚后不久读到坡以“A先生并非经常清醒”开篇的来信,因此立即与坡断绝了关系。坡故意“抗命”(缺课,不上教堂,不参加点名)以求离开军校,1831年1月受军事法庭审判并被开除。2月到纽约。用军校同学捐赠的钱与一出版商签约出版《诗集》第二版。该书被题献给“合众国士官生”,内容包括《致海伦》、《以色拉费》、以及他第一次发表的评论性文章,即作为序的《致XX先生的信》。在巴尔的摩与姨妈玛丽亚,克蒂姆和她八岁的女儿弗吉尼亚同住;住姨妈家的还有坡的哥哥威廉·亨利,他于8月病逝,此外还有坡的祖母伊丽莎白·凯恩斯·坡,她因亡夫在独立战争中的贡献而领取的一点抚恤金弥补了这个家庭收入之不足。送交五个短篇小说参加费城《星期六信使报》主办的征文比赛;小说无一中奖,但全部被《信使报》于次年发表。1832—33住姨妈家,教表妹弗吉尼亚念书。写出六个短篇小说,希望加上《信使报》发表的5篇以《对开本俱乐部的故事》为书名结集出版。1833年夏天送交这六篇小说参加由巴尔的摩《星期六游客报》举办的征文比赛。《瓶中手稿》赢得五十美元的头奖,同时《罗马大圆形竞技场》在诗歌比赛中名列第二。两篇获奖作品均于1833年10月由《游客报》刊登。
你和我写的差不多啊,去网上搜下,哥特文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找的资料,你参考下吧。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爱伦•坡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写出真正的哥特式小说精品的美国人.使哥特小说朝内在化方面发展最突出的作家。爱伦•坡的诸多短篇小说如:《厄舍古屋的倒塌》、《泄秘的心》、《黑猫》、《红死魔的面具》、《活埋》、《陷坑和钟摆》、《一桶白葡萄酒》等都含有浓郁的哥特意蕴。
写哥特小说中的犯罪行为及其表达的内涵吧。
爱伦坡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很多,但是改编成电影却很少,为了我的回答更有针对性,我只说改编的电影。
"The Black Cat" is a short story by Edgar Allan Poe.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the August 19, 1843, edition of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It is a study of the psychology of guilt, often paired in analysis with Poe's "The Tell-Tale Heart".[1] In both, a murderer carefully conceals his crime and believes himself unassailable, but eventually breaks down and reveals himself, impelled by a nagging reminder of his guilt. The story is presented as a first-person narrative using an unreliable narrator. The narrator tells us that from an early age he has loved animals. He and his wife have many pets, including a large black cat named Pluto. This cat is especially fond of the narrator and vice versa. Their mutual friendship lasts for several years, until the narrator becomes an alcoholic. One night, after coming home intoxicated, he believes the cat is avoiding him. When he tries to seize it, the panicked cat bites the narrator, and in a fit of rage, he seizes the animal, pulls a pen-knife from his pocket, and deliberately gouges out the cat's that moment onward, the cat flees in terror at his master's approach. At first, the narrator is remorseful and regrets his cruelty. "But this feeling soon gave place to irritation. And then came, as if to my final and irrevocable overthrow, the spirit of PERVERSENESS." He takes the cat out in the garden one morning and hangs it from a tree, where it dies. That very night, his house mysteriously catches on fire forcing the narrator, his wife and their servant to next day, the narrator returns to the ruins of his home to find, imprinted on the single wall that survived the fire, the figure of a gigantic cat, hanging by its neck from a first, this image terrifies the narrator, but gradually he determines a logical explanation for it, that someone outside had thrown the dead cat into the bedroom to wake him up during the fire, and begins to miss Pluto. Some time later, he finds a similar cat in a tavern. It is the same size and color as the original and is even missing an ey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a large white patch on the animal's chest. The narrator takes it home, but soon begins to loathe, even fear the creature. After a time, the white patch of fur begins to take shape and, to the narrator, forms the shape of the , one day when the narrator and his wife are visiting the cellar in their new home, the cat gets under its master's feet and nearly trips him down the stairs. In a fury, the man grabs an axe and tries to kill the cat but is stopped by his wife. Enraged, he kills her with the axe instead. To conceal her body he removes bricks from a protrusion in the wall, places her body there, and repairs the hole. When the police came to investigate, they find nothing and the narrator goes free. The cat, which he intended to kill as well, has gone the last day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narrator accompanies the police into the cellar. There, completely confident in his own safety, the narrator comments on the sturdiness of the building and raps upon the wall he had built around his wife's body. A wailing sound fills the room. The alarmed police tear down the wall and find the wife's corpse, and on her head, to the horror of the narrator, is the screeching black cat. As he words it: "I had walled the monster up within the tomb!" Like the narrator in Poe's "The Tell-Tale Heart", the narrator of "The Black Cat" has questionable sanity. Near the beginning of the tale, the narrator says he would be "mad indeed" if he should expect a reader to believe the story, implying that he has already been accused of madness.[2]One of Poe's darkest tales, "The Black Cat" includes his strongest denouncement of alcohol. The narrator's perverse actions are brought on by his alcoholism, a "disease" and "fiend" which also destroys his personality.[3] The use of the black cat evokes various superstitions, including the idea voiced by the narrator's wife that they are all witches in disguise. The titular cat is named Pluto after the Roman god of the Underworld. Publication history"The Black Ca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the August 19, 1843 issue of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At the time, the publication was using the temporary title United States Saturday Post.[4] Readers immediately responded favorably to the story, spawning parodies including Thomas Dunn English's "The Ghost of the Grey Tadpole".[5][edit] Adaptations [edit] In film "The Black Cat" was adapted into a film starring Bela Lugosi and Boris Karloff in 1934 and another with Lugosi and Basil Rathbone in 1941, although neither version bears much resemblance to the original story.[5] Many other adaptations exist but the most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is the middle segment of Roger Corman's trilogy film Tales of Terror in 1962.[5] Although the overall film was cast with Vincent Price as the lead, in this segment, he was in a supporting role with Peter Lorre as the main character. The 1934 film Maniac also loosely adapts the story. This version follows a former vaudeville actor who kills a doctor and takes the doctor's place to hide his crime. "The Black Cat" was also adapted into a film of the same name by Italian horror director Lucio Fulci in 1981. Film director Dario Argento presented his own loose adaptation of the story in the 1990 anthology film Two Evil Eyes.[edit] In television "The Black Cat" is the eleventh episode of the second season of Masters of Horror. The plot essentially retells the short story in a semi-autobiographical manner, with Poe himself undergoing a series of events involving a black cat which he used to inspire the story of the same name.[edit] Recordings In 1997, a compilation of Poe's work was released on a double CD entitled Closed on Account of Rabies, with various celebrities lending their voices to the tales. The Black Cat was read by avant-garde performer Diamanda Galás.[edit] References in literary works In 1970, Czech writer Ludvík Vaculík made many references to "A Descent into the Maelstr�0�2m" as well as "The Black Cat" in his novel The Guinea Pigs.[edit] References in art In 1910-11 Futurist artist Gino Severini painted "The Black Cat" in direct reference to Poe's short story. An illustration and description can be found at this site
硝 好~研究背景 网上找两篇论文 一般写爱伦坡的对于恐惧的美学研究什么的 要么是歌特文学什么的研究意义 研究其美学意义啊 还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比如斯蒂芬 金什么的
太高深了。我不懂,加油!
推荐你看 《哥特之魂》,您绝对会受益匪浅的,相信我。。。我也正在写哥特的论文,虽然是 in English的><
太高深了。我不懂,加油!
写哥特小说中的犯罪行为及其表达的内涵吧。
我也是写的这个啊,是本科论文吗?我觉得很难写出新意啊,现在开题报告还没写。我准备写坡对哥特式小说的承袭和创新。好多都是从心理分析角度写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写了。保本最重要啊
你和我写的差不多啊,去网上搜下,哥特文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找的资料,你参考下吧。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爱伦•坡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写出真正的哥特式小说精品的美国人.使哥特小说朝内在化方面发展最突出的作家。爱伦•坡的诸多短篇小说如:《厄舍古屋的倒塌》、《泄秘的心》、《黑猫》、《红死魔的面具》、《活埋》、《陷坑和钟摆》、《一桶白葡萄酒》等都含有浓郁的哥特意蕴。
哥特式小说是西欧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满着神秘与恐怖,给人以独特的心灵震撼和审美感受。它盛极一时,许多作家都受到过它的影响,直到今天,哥特式手法都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得到作家们的青睐。哥特式小说源远流长,本文试从其起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来揭示:在西方文学中一直有这样一股“哥特传统”的暗流,它时隐时现,与“两希”源头并存,可谓 西欧文学与文化的第三条源流。 关键词 :哥特式,神秘,恐怖,第三源头 近 20 年研究综述 一. 哥特式小说的特征和文学史地位 布兰丹 ·亨尼塞在 《哥特式小说》一书中总结了哥特式小说的特征: “哥特式” 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好像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和随之而来的恐怖、未知与神秘。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说:哥特式小说拒绝平淡,偏好峭壁和悬崖、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鬼魅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这一批评式术语涵盖了大量的反常性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自然力和超自然力的聚合与冲突。这类小说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它的影响的余波,它的耸人听闻的手法的重要方面,从勃朗特到狄更斯时期直至当代的英语文学,可以连续的被感受到。 美国评论家赖特认为:要了解近两百年来的文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哥特式小说的知识。 肖明翰、刘新明等人也认为:哥特小说自 18 世纪中期从英国诞生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不仅在英国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影响到其它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文学创作。它吸引了各时期、各流派的作家,将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以安排情节,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效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二百多年来,在英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哥特作品的创作,而且许多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如英国的司各脱、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康拉德、福斯特、戈尔丁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尔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人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之中,使哥特小说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和文学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二、解读“哥特”一词 人类学意义上:哥特是所谓的蛮族之一。古代欧洲的一个民族。他们住在日尔曼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善于移动,攻下罗马,最终被同化到已在西班牙建立起的罗马文化中, 8 世纪时被摩尔人征服,同伊比利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 493 年占领了意大利,公元 555 被吸收到拜占庭帝国中 。 艺术风格上: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从来源上看,哥特式美术和建筑借鉴了罗马技术,但是把它们置于与前辈完全对立的一种革新的美学观点。哥特式风格在建筑上主要是运用了飞檐扶壁,这样可以使墙体的负担大为减轻,使在墙面上开出大幅的玻璃花窗成为可能,同时使建筑的整体具有强烈的向上的特征。这样,从视觉角度来看,建筑——主要是教堂——具有高耸入云的外观,而其内部空间则在大幅的彩色玻璃花窗透射出的迷离光线和更高的中庭的双重作用下给人强烈的升腾感,同时又优雅纤细。 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 the Dark Ages )的绝妙象征;因此,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自然就再适合不过了。这样,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哥特式作为恐怖、黑暗的代名词则成为小说这种叙事艺术中的一种风格。恐怖的、黑暗的、怪诞的、野蛮的,就像“拜占庭式”意指了不必要的繁复那样,哥特式( Gothic )成为了一个形容词。 到了 18 世纪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 三. 哥特式小说和运用了哥特式手法的代表作家作品 1764 年,《奥特朗托堡》诞生,作者是英国的荷拉斯 · 沃尔浦尔,这是哥特式小说的开山之作。 其他的代表作有: 英国理查生的《克莱丽生》 英国 克拉拉·利弗的《年老的英国伯爵》 英国安娜 · 拉德克利弗的《乌多尔弗之谜》、《意大利人》 英国威廉 · 贝克福德的《瓦塞克》 英国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 ( The Monk , 1796 ) 爱尔兰马图林的《漫游者梅尔莫斯》 英国詹姆士 · 郝格的《一个已开释的罪者的自传和忏悔》 英国司各特的《玛米思》 英国玛丽 · 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德国霍夫曼的大部分作品 英国 B ·斯托克的吸血鬼小说 美国爱伦坡的大部分作品 运用了大量哥特式手法的作品: 英国狄更斯的《荒凉山庄》,《远大前程》 英国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 英国哈代 英国罗特特·布朗宁 法梅里美的《维纳斯雕像》、《熊人洛奇》 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我的弥留之际》、《圣殿》、《押沙龙!押沙龙!》、《坟墓的闯入者》、《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美国霍桑的《红字》 美国费兰纳里·奥康纳的《妇人难寻》 美国特鲁曼·卡波特的《别的声音,别的屋子》 美国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金眼睛中的映像》 美国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吸血鬼访谈录》 英国班布里奇的《裁缝》、《到瓶子工厂游玩》 英国 达夫妮 · 杜穆里埃的《蝴蝶梦》 美国斯蒂文金 四. 哥特式小说的心理和美学基础 哥特式小说的心理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阅读哥特故事时,我们既感到强烈的恐惧,同时又确信自己的安全,我们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但又从心底知道危险不会真的降临在自己身上,这时,我们就能感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哥特式小说的美学基础是和恐惧相关的壮美。 18 世纪时,英国美学家伯克( Edmund Burke )在讨论壮美时,就已经谈到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并且把壮美同恐惧联系起来。他把美分为秀美( the beautiful )和壮美( the sublime )。一般来说,秀美的事物小巧、精致、和谐,并且为人们所熟悉,它们在观赏者心中所引起的是甜蜜、温馨、热爱、安全的愉悦和激动。与之相对,当面对峻峭高山、滚滚大河、亘古荒原、莽莽林海、古老废墟或者雷鸣电闪时,我们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心中不由充满敬畏甚至恐惧。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场面,我们会发现,它们全都是有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上帝与魔鬼之间的永恒冲突。而这种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是哥特小说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它贯穿了哥特小说发展的整个历史。 五、哥特式小说的源头和它出现的原因 肖明翰认为:虽然哥特小说与哥特人毫无关系,但日尔曼民族(即条顿民族)中所流传的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以这些传说为素材的中世纪浪漫故事,是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源泉。哥特小说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这时期的英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的影响,充满复仇、阴谋、暴力和凶杀,甚至还有鬼魂出没,因此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 雾中寻你 2007-4-28 16:44 回复此发言 -------------------------------------------------------------------------------- 3 【资料】从哥特式小说看西欧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某学生毕业论文) 《圣经》和基督教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圣经》里面有许多极为恐怖的场面,而基督教传说也一直在极力渲染地狱的恐怖。这方面最突出的当数《启示录》,里面描写了天使同撒旦的战争,地上的屠杀、瘟疫、灾难和饥荒,以及其它大量关于末日审判的神秘而可怕的征兆。《启示录》因其生动的语言、奇异的想象、丰富的象征、鲜明的意象和震撼人心的气势,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密尔顿的《失落园》到今天的许多恐怖电影都直接取材于《启示录》或者受到它的启示。哥特小说中的许多典型人物类型,比如魔鬼、恶棍英雄、“流浪的犹太人”等,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他们的原型(撒旦、该隐等);而兄弟相残、夺人之妻、仇杀、强奸、乱伦、同性恋等等哥特小说中的通常主题,都无不在《圣经》中反复出现。至于哥特小说里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善与恶之间永恒的冲突,那就更是一部《圣经》从头到尾的主线。 哥特小说之所以产生和繁荣于 18 世纪,最重要的是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挑战。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 18 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席卷欧美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对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 dark romanticism )。它的所谓“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它不是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侧重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肖明翰 教授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那就是,哥特小说在英美和德国这样一些国家最繁荣、成就最高,而这些国家正是最主要的新教国家,其中英美更是长期为清教主义所统治。清教主义是基督教里的原教旨主义,它是新教的一个比较极端的重要流派。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上帝的话。 尽管在哥特小说兴起之时,对天主教徒和各种男女“巫”的残酷迫害已经成为过去,但其影响仍然十分明显。早期的许多哥特小说,比如前面提到的《奥特朗托城堡》、《乌多芙堡之谜》、《意大利人》、《修道士》以及爱伦·坡的名作《陷阱与钟摆》等等,都是以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国南部这样的天主教国度为背景,而且大都是在暴露天主教及其教士的邪恶。同样,“清巫”事件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这在美国文学中特别突出,比如 1692 年在塞勒姆发生的大规模残酷迫害所谓女巫的事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刺激着文学家们的艺术想象力,从约翰·尼尔、霍桑到现代剧作家亚瑟·米勒、当代作家斯蒂芬·金等许多文学家都以塞勒姆事件为素材创作出了气氛恐怖、寓意深刻的作品。 六、哥特式小说的发展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浪漫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哥特小说也进入最繁荣的时期,几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都创作了哥特故事或者使用了哥特手法并且推动了哥特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所有浪漫主义者都是现实的叛逆者,但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理想化,而哥特小说却意不在此。尽管哥特小说中也有一些理想化人物,而且也在间接表达理想的价值观念,但其重点从来就是暴露罪恶与黑暗。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在文学中成为主导,但现实主义作家们并没有拒绝使用哥特手法。在这些作家笔下,哥特故事的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了现实中的工业化大都市。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社会化和现实化。 作者: 雾中寻你 2007-4-28 16:44 回复此发言 -------------------------------------------------------------------------------- 4 【资料】从哥特式小说看西欧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某学生毕业论文) 虽然哥特小说在英国产生和繁荣,但 19 世纪 20 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发展的中心移到了美国。哥特小说能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根源。来到美洲的早期移民经历了饥饿、寒冷、瘟疫和死亡,一部美国史可以说就是他们在一个陌生而危险的环境中不断探险、冲突和征服的历史;而且美国小说兴起之时正好是哥特小说在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最繁荣的时候;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历史上和美国文化中极为突出的清教主义传统。 美国第一位有影响的作家查尔斯· B ·布朗在 18 世纪末推出的几部作品都是阴森恐怖并且充满血腥的小说,而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在司各脱和德国作家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睡谷》等哥特故事。美国小说一开始就具有哥特色彩。 七、哥特小说不会消亡 人们对于这些罪恶往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甚至以恶为善,这在当今世界更是如此。所以,当人们问奥康纳,她为什么在作品中那样大量使用哥特手法时,她回答说:“对于那些听觉不灵的人,你得大声叫喊;而对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图画得大大的。”也就是说,只有借助于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使人们认识到那些罪恶和危险。因此,只要有使人堕落或者践踏人性的罪恶存在,哥特小说就会继续发展。
你和我写的差不多啊,去网上搜下,哥特文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找的资料,你参考下吧。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爱伦•坡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写出真正的哥特式小说精品的美国人.使哥特小说朝内在化方面发展最突出的作家。爱伦•坡的诸多短篇小说如:《厄舍古屋的倒塌》、《泄秘的心》、《黑猫》、《红死魔的面具》、《活埋》、《陷坑和钟摆》、《一桶白葡萄酒》等都含有浓郁的哥特意蕴。
写哥特小说中的犯罪行为及其表达的内涵吧。
米莉个性孤独倔强,落落寡合,但她始终生热爱自然,苦恋故乡约克郡的荒原。她的小说和诗歌作品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细致入神的描写。尤其在《呼啸山庄》中,旷野、神秘的的自然环境与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这对旷世情侣的性格释放和人生故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极度的爱与极度的恨在在这个封闭的小宇宙中,戏剧化地获得一种神秘而又崇高的艺术气质。如此孤傲、叛逆又热情如火的灵魂,除了在这魔幻般的荒原上,还能在哪里生存呢?1神秘的原野评论家阿诺 凯特尔(Arnold Kettle)认为这部小说“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故事背景具有哥特式神秘、超自然的气氛,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被置于各种悖论关系所产生的危境中,弥漫着悬念,不断累积和爆发着能量。在这个前工业时期的约克郡荒原上,没有文明城市的状貌描画,没有繁华时尚的情趣点缀。只有阴郁荒凉的原野,四季不断的风、孤独的山庄,倾斜的树木、嶙峋的岩石,纷繁五彩的世界被过滤成为一个单纯的的黑白底色的梦境。 这梦魇般的夸张氛围中才能生发出非理性的人生价值和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雨雪、风暴、黑夜是这荒凉原野的主要基调,野性的自然与激荡的精神一样,深不可测,令人生畏。这神秘漠然的荒野就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永远的精神之源,孕育滋养着他们孤傲不羁的灵魂、痴顽的爱情迷恋和对抗现实的疯狂。这荒原,是艾米莉终生不能离弃的故乡,是她艺术创作的素材宝库,也是她强烈个性发展的土壤。勃朗特一家的牧师住宅位于哈沃斯的城镇与荒野之间。西边的旷野是勃朗特姐妹经常散步的地方,艾米莉的气质深受旷野气氛的感染。夏洛蒂在1850年给《呼啸山庄》作序时说:“《呼啸山庄》从头到尾是乡土气息的。它带着荒原色彩,野性,像根一样虬结多枝。它也合乎自然的,不会是另一个样子,因为作者本人就是荒原上土生土长的人,荒原哺育长大的孩子。”艾米莉对原野的热爱是她人生经历的客观结果,也是她率真单纯个性的主观选择。在《呼啸山庄》中,荒野的浓重意象又是她表达混沌而强大的无意识的绝佳载体,是她展现本我精神层面故事的完美背景。荒野赋予了艾米莉独特的诗情,而她绝没有像夏洛特所惋惜感叹的那样是在一本困难的书上浪费了自己的才能,她以惊鸿一瞥的天赋给了这粗莽的旷野以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