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广西优秀期刊目录2019

发布时间:

广西优秀期刊目录2019

万方数字化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包括理、工、农、医、人文等5大类70多个子类的2500多种核心期刊,实现全文上网。主要产品包括: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大学学报等。

不是核心期刊,如果是评职称用,发普通刊物即可。

关于省级期刊分享如下:省级论文期刊,是指隶属省级级行政部门管理的期刊,即省级期刊。本文推荐几本。

省级期刊有《现代教育科学》、《中小学电教》、《华章》、《广西教育》、《语文天地》、《文理导航》、《都市家教》、《考试与评价》、《吉林教育》、《小学教学研究》、《内蒙古教育》、《文教资料》、《时代教育》、《天津教育》等。

省级期刊是相对于国家级期刊和核心期刊而言的,是三大期刊级别之一,学术界以及职称评审机构把期刊分为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和核心期刊。

省级机构主办是省级期刊,国家级机构主办的刊物是国家级期刊,而影响因子和权威性很高,入选了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CSSCI来源期刊目录和统计源核心期刊目录的是核心期刊。

由于利益的驱使,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假刊,无论是省级期刊,还是国家级期刊,都必须是正规期刊,对于职称评定才会有效,正规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必须有备案,必须要有国际刊号也就是ISSN号,和国内统一刊号也就是CN刊号。

广西水利水电杂志社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主办单位: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内刊号:CN 45-1147/TV国际刊号:ISSN 1003-1510杂志类型:建筑水利类杂志-TU 《广西水利水电》是广西水利厅主管,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协办的水利行业综合(指导)性科技期刊,原为季刊,2007年改为双月刊。本刊为广西优秀期刊、全国水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该刊主要内容:水利水电建设的方针、政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防汛抗旱,滩涂开发,水利经济,综合经营,环境水利,地方电力,水利水电规划、科学研究、勘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经验总结,水利史志,职工教育,国外水利等。 本刊主要面向水利水电战线上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以及生产第一线的广大水利水电工作者,向全国水利水电部门和水利水电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互通信息。 该刊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 中科双百期刊 广西优秀期刊 全国水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广西优秀期刊目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具有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它创刊于1957年8月25日,当时刊名为《科学论文集》,为文理科综合版。1959年,《科学论文集》改名为《广西师院》,并成立了第一届学报编辑委员会。1960年改回《科学论文集》,文革后被迫停刊,1972年复刊,又名《广西师院》。1978年改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仍为文理综合版。1979年文理分离,成为独立的季刊。1984年正式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起在国际范围内公开发行,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创刊50多年来,学报依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专业点和学术力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研究,为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繁荣和积累祖国的优秀文化,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是以“立足本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服务广西”为理念,努力开拓创新,严格质量管理,进行高标准、高品位、有特色的目标建设,为中国学术期刊增光添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了探索真理、繁荣学术研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高标准、高质量的办刊思想。办刊特色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师范性。学报刊载的论文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各个专业领域,主要刊载哲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论文。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特色栏目)、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含课程研究、教学论研究、教育经济史研究等子栏目)、历史研究(含太平天国史研究、经济史研究、世界史研究等子栏目)等等。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建设,逐渐形成了一些在国内具有特色的栏目,如“经济法研究”、“美学研究”、“文选研究”、“课程研究”、“太平天国研究”、“桂林文化城研究”、“东南亚研究”、“宗法研究”等等。同时,学报努力破除封闭办刊的模式,注重策划意识,加大组稿力度,实施优稿优酬、特稿特酬的用稿制度,着力组发国内外相关国家级、省部级等基金项目稿,发表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教授的优秀论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由于办刊品位较高,编辑规范,印制精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多次获得出版管理部门和期刊组织的表彰。1991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同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 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期刊定量分析及学科专家评审,正式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国内核心期刊目录有几个版本,在人文社科领域,目前最为权威的是北大中文核心和南大CSSCI核心,可以很确定地搞告诉你:《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是上述两种核心期刊的任何一种。该期刊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即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的核心期刊,至于认可度,相对于前两种核心,没有可比性。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有中文核心的,

还有科技核心的,

不知你问那一种?

广西水利水电杂志社主管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主办单位: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内刊号:CN 45-1147/TV国际刊号:ISSN 1003-1510杂志类型:建筑水利类杂志-TU 《广西水利水电》是广西水利厅主管,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协办的水利行业综合(指导)性科技期刊,原为季刊,2007年改为双月刊。本刊为广西优秀期刊、全国水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该刊主要内容:水利水电建设的方针、政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防汛抗旱,滩涂开发,水利经济,综合经营,环境水利,地方电力,水利水电规划、科学研究、勘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经验总结,水利史志,职工教育,国外水利等。 本刊主要面向水利水电战线上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以及生产第一线的广大水利水电工作者,向全国水利水电部门和水利水电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互通信息。 该刊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 中科双百期刊 广西优秀期刊 全国水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九届广西优秀期刊

广西师范大学院校代号即代码为10602。简称“广西师大(GXNU)”,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由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靖江王城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及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化教育中心,是一所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历史沿革

广西有高等教育,自清光绪戊戌始,堂址在桂林文昌门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巡抚黄槐森奏建体用学堂,1902年由巡抚丁振铎重修改体用学堂为广西大学堂。

师大史略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32年)

1932年春,广西省政府以“促进乡村教育,培养更多师资”为由,决定创办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桂林设立筹备处;6月7日发出《广西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第一届招生简章》;8月进行招生考试;10月12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1936年6月底,广西省政府下令广西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停办,并入国立广西大学,改称广西大学文法学院。省立医学院并入成立广西大学医学院,学校理、工两学院合并成立广西大学理工学院。

国立茁壮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

1941年1月,教育部同意将国立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改为法商学院;10月,广西省政府决定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1月,借桂林市东灵街广西教育研究所所址(今七星公园月牙楼斜对面)成立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12月新生入学。

1942年2月,师专从桂林市东灵街迁至东江六合路;4月1日,广西省政府同意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和广西教育研究所合并,改称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

1943年8月1日,学院奉教育部命令,改省立桂林师范学院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直属教育部,是当时全国仅有的6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并将广西大学师范专修科的中文、史地、数理化三个专修科并归学院。抗战时期全国共有38所国立大学和学院。广西大学和桂林师范学院名列其中。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与国立西南师范学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集聚了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以及曾作忠、张云莹、谢厚藩、陈伯康、林焕平等一批名家曾在学校任教。

1944年6月,桂林开始紧急疏散,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奉教育部之令迁移,先后迁至柳州长安镇、贵州平越等地。

1945年11月,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向广西省政府申请迁至王城(省政府旧址)办学并获准。 1946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发渝高字第一三八四一号训令,命国立桂林师院(含附中)迁往南宁,并将国立桂林师院改名为国立南宁师院。

1950年2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奉广西省人民政府之命令,并入广西大学,暂时保留师范学院的建制,成为广西大学师范学院;同年下半年,广西大学对院系作调整,广西大学师范学院的建制撤销,成立文教学院。

再续文脉

广西师范学院(1953年)

1953年7月,中南区院系调整委员会桂林分会以广西大学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五个专科为基础筹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0月,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办)改为广西师范学院(筹办);11月,奉中央教育部通知,学校校名定为“广西师范学院”。25日,中共中央就决定将广西师院校舍与坐落于王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特科学校校舍对调。

1954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暨广西省教师进修学院(今南宁师范大学)由将军桥迁入市内旧皇城办学,8月2日迁校工作结束。

1976年,学校在桂林市东郊三里店增设分部(今育才校区)。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继往开来

广西师范大学(1983年)

1983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广西师范学院改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1986年1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

2005年12月,广西师大在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建设雁山校区。

2006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投入使用。

2009年6月,正式成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是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首家出版集团。

2012年,学校被国家确定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4年,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

2015年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签署关于共建广西师范大学的意见,广西师范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6年,广西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西师范大学。

2017年7月,学校被认定为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5月,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大会,重点支持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大学。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月,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1月,入选双万计划。10月,入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1月,《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一校一策”推进广西师范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8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822人,具有高级职称940人,占,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561人,占;学校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约120人次,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约20人次,国家级各类人才称号已经齐全(包括双聘院士);有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人才约100人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项目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15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27门,自治区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前教育。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化学。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部分):荒蛮对文明的诗意奉献—广西与唐代诗人。

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育研究方法、职业教育心理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学、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电子商务。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商务英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2个)

经济学、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

广西一流本科专业(8个)

科学教育、学前教育、历史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绘画、音乐学、产品设计。

教学成果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含学校参与2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

队伍建设

202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软件工程、体育学、世界史、物理学。

专业博士点:教育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工程学。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在全国高校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广西师范大学23个学科参评,有6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6个一级学科排名广西高校第一名,学科上榜数量居广西第二。

国际合作

根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广西师范大学已与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学校是广西唯一的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办广西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近10年来,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长期、短期留学生15000余名。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广西师范大学与韩国韩瑞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类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广西“人文强桂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5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

科研成果

承担项目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共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17项(超出计划完成数),连续实现多个重大项目突破,包括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等;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22项,科研经费总计亿元。

论文发表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论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1158篇、期刊论文3919篇。化学与药学学院曾明华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2篇入选2005-2015年ESI高引频论文。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欧立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世界物理学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化学与药学学院梁宏教授、杨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药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马克思主义学院谭培文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徐毅教授的学术论文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经济管理学院张海丰老师撰写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00多种学术系列期刊在2011年度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统计,在全国高等院校学术论文转载量排名中,该校以20篇的转载量列第99名。

科研获奖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39项,其中,获广西科学技术奖17项,其中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7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8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具有“学科专业涵盖面广、古籍与民国资料丰富、纸质文献与电子资源并存、多媒体与大型数据库齐备”的资源特色。截至2016年9月,该馆纸本图书总量达万册,电子图书万册,各类数据库82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

学术期刊

1.《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涉及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体育等学科领域,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8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和第五版。

2.《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等。1991年,学报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1999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4年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第十七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大会卫星会议—国际药物无机化学研讨会”“第九届国际前沿算法大会”“北京谱仪III国际合作组2012年冬季会议”“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药物化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软件与应用学术会议(NASAC2014)”“第三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2年国际学术年会”等在中国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

学校荣誉

2019年8月5日,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8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为“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

2021年8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5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拟确定广西师范大学为第十一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拟推荐单位。

校园环境

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靖江王城)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独秀峰·王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靖江王府是中国历史最长且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清朝时为广西贡院,后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浓缩了桂林自明朝前期起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

靖江王城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和堂室楼榭等代表建筑物。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恒,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

而育才路校区则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越南九二学校旧址所在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具有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它创刊于1957年8月25日,当时刊名为《科学论文集》,为文理科综合版。1959年,《科学论文集》改名为《广西师院》,并成立了第一届学报编辑委员会。1960年改回《科学论文集》,文革后被迫停刊,1972年复刊,又名《广西师院》。1978年改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仍为文理综合版。1979年文理分离,成为独立的季刊。1984年正式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起在国际范围内公开发行,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创刊50多年来,学报依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专业点和学术力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研究,为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繁荣和积累祖国的优秀文化,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是以“立足本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服务广西”为理念,努力开拓创新,严格质量管理,进行高标准、高品位、有特色的目标建设,为中国学术期刊增光添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了探索真理、繁荣学术研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高标准、高质量的办刊思想。办刊特色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师范性。学报刊载的论文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各个专业领域,主要刊载哲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论文。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特色栏目)、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含课程研究、教学论研究、教育经济史研究等子栏目)、历史研究(含太平天国史研究、经济史研究、世界史研究等子栏目)等等。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建设,逐渐形成了一些在国内具有特色的栏目,如“经济法研究”、“美学研究”、“文选研究”、“课程研究”、“太平天国研究”、“桂林文化城研究”、“东南亚研究”、“宗法研究”等等。同时,学报努力破除封闭办刊的模式,注重策划意识,加大组稿力度,实施优稿优酬、特稿特酬的用稿制度,着力组发国内外相关国家级、省部级等基金项目稿,发表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教授的优秀论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由于办刊品位较高,编辑规范,印制精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多次获得出版管理部门和期刊组织的表彰。1991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同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 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期刊定量分析及学科专家评审,正式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一、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广西桂林市临桂区飞虎路9号、邮编为541199。 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被誉为“桂北革命的摇篮”,并以其独特的办学方式和办学成就,成为全国办学成绩突出,对革命贡献较大的四所著名师范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桂林市教育学院与桂林市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定了以培养优质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师资为主的办学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教师教育和艺术教育办学特色。 办学条件齐备优良。学校现有临桂、信义、甲山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亩,校舍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生均元。校内有194个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有附属中学和附属幼儿园各1所;校外建有稳定可靠的实习实训基地115个,其中固定实习学校35个。教学用计算机4053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13215个。建有能容纳2%以上在校生的创新创业中心1个(1921m2)。目前,学校设有9个教学系和2个公共教学部,5个专业群,51个专业。以广西为主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190人。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有496人,其中正高职称43人,副高职称168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比;具有研究生学历342人,其中博士24人(含在读11人),“双师型”教师214人,兼职教师122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和25%。有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广西高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和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 办学特色鲜明彰显。学校80年的发展历史积淀凝练了“走艺术兴学路,创特色师范牌”的办学特色。 ——特色师范面向基层。学校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发展思路,以培养全科型师资为目标,创新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范生实践技能。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是广西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有自治区级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成立桂林基础教育发展联盟;筹建自治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项目实施学校和广西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基地。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培训10万多名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桂林市中小学近80%的教师和70%的校长均系我校毕业生,100余位校友被评为特级教师或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为广西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艺术兴学特色鲜明。长期以来学校不仅强力打造音乐、美术等教师教育特色专业,还积极创新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将艺术教育融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学校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师生热心投身于桂林“文化立市”战略的实践中,积极发挥特色专业优势为地方文化繁荣贡献力量。2017年,学校学生成功参演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的演出,学校荣获“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桂林分会场筹备工作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2018年,学生出色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群众文艺演出任务。学校获得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 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学校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是全国高职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学校现有教学改革及质量工程建设主要成果41项。其中,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0门;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1个;“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4种;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广西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6个,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1个。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近两届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创新科研机制,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5项,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西青年科技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114项;完成的咨询报告20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1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31篇;出版著作、教材72部;全国美术作品展入选作品3件,广西艺术作品展入选作品3件。学校学报荣获2016—2017年度广西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第八届广西优秀期刊。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语言文字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国家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5个;自治区级一等奖23个、二等奖75个、三等奖154个。毕业生在社会各类事业、各条战线上贡献突出,当地政府和社会的评价较高,学校自2013年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 三、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关文章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哪些专业 附好的重点专业名单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费标准,各专业学费每年多少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怎么样 评价排名好不好(10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费标准多少,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专业学费标准设置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开学时间,入学考试指南军训宿舍条件转专业政策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学时间入学指南及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查询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录取分数线及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查询)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费,费用收费标准规定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排名怎么样(排名好不好) ;

现在好多单位都要求核心了,现在好多单位都要求核心了,不过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如果普通刊物就能用,也就没必要再去费尽周折发核心的了。

陕西师范大学优秀期刊目录

这个不太清楚。似乎没听说过这个。

很难,因为现在学术类期刊上榜,对教师评级很关键。但投些学生学习辅导类的报刊杂志还是可以的,可以找当地这类报纸发行站(一般学校人知道)了解。

创刊于1960年,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创刊尤其是1999年实施名牌学报建设工程以来,始终关注学术发展前沿,注重理论探索和创新,已在文史有关基础学科及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形成明显的内容特色,学术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先后连续荣获“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陕西省十佳学报”等称号,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源刊,并被有国际影响的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被有关报刊媒体及国家教育部领导誉为“学苑明珠”。

截至2015年3月12日,陕西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8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各类研究中心(所)60个。学校设有远程教育学院、教师干部教育学院等办学机构,此外,还设有教育部西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以及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几十个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科研机构教育研究所 西方哲学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 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教育管理科学研究所 环境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基础数学研究所 古典文献信息研究所 辞书编纂研究所 经济研究所 文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唐史研究所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所 应用声学研究所 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分析科学研究所 生物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所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加拿大教育研究中心 人文研究所 文学影视研究中心 食品科学研究所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 运动生物学研究所 女性研究中心 教育考试研究所 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应用化学研究所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艺术教育研究所 旅游开发研究中心 农产品深加工研究所 民族科技教育研究中心 妇女文化博物馆 陕西省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佛教研究所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博物馆 宗教研究中心 中亚研究所 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 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数据截至 2013年9月30日,资料来源于官网 陕西师范大学重点科研机构一览表序号 名 称 所属学院 立项时间 负责人 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 1 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8年6月 王喆之 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 1 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5年1月 王喆之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6月 李玉虎 3 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2007年3月 刘昭铁 4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2011年11月 胡卫平 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8个) 1 陕西省大分子科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年3月 杨祖培 2 陕西省超声学重点实验室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2005年12月 林书玉 3 陕西省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2006年12月 张成孝 4 陕西省行为与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心理学院 2006年12月 游旭群 5 陕西省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1988年12月 陈锦屏 6 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2003年1月 王喆之 7 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0月 王喆之 8 陕西省文物修复与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年5月 李玉虎 四、陕西师范大学校重点科研机构(7个) 1 陕西师范大学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夏海滨 2 陕西师范大学脑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任维 3 陕西师范大学土地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旅游与环境学院 2007年12月 薛东前 4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加工副产品深度开发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李建科 5 陕西师范大学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李永明 6 陕西师范大学整合与应用动物学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黄原 7 陕西师范大学环境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0年11月 吴晓军 资料来源于官网 2007年至2011年理工科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累计540项。2010年以来累计发表高层次论文885篇;出版学术著作161部;2011年共有74项成果获得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52项成果获得第十次陕西省哲学和社会科学奖。自然科学方面,2007年至2011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562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共1463篇;申请专利318件,授权专利174件;出版著作89部,其中专著15部。 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陕西师范大学主持申报的5项科技成果全部获奖。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CO2/CH4的催化转化及相关绿色过程的基础研究》、《蝗虫的分子系统学和分类鉴定专家系统研究》、《算子矩阵及其应用》、《低频液体表面波声光效应及应用》四个项目荣获二等奖;《渭河流域万年尺度环境变化与土壤发育演变规律》获得三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参与完成的两项科技成果《黄土区植被对坡面水蚀过程调控的生态薛机理》、《资源植物对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及机理研究》分获得一、二等奖。 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52项科研成果入选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著作类3项,论文类2项);二等奖18项(著作类9项,论文类9项),三等奖29项(著作类12项,论文类17项)。截至2011年,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SCI源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 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振宏教授团队在国际心理学权威期刊《生物心理学》、《国际心理生理学杂志》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文,其中《生物心理学》上的《呼吸性窦性节律不齐与特质性积极情感、积极情绪表达的关系》一文发表后,被国际学术新闻网作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专题领域重大研究成果予以报道,是当期《生物心理学》发表的论文中唯一被该学术新闻网报道的成果。 馆藏资源截至2015年4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本藏书353万册,其中馆藏古籍线装图书25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部,9000余册;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地方志亦收藏较为丰富,尤其是陕西地方志收藏较为完备;另外,大型古籍丛书、古今名人字画收藏丰富。同时,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有各类中外文数据库40余种,电子图书109万册 , 中外文电子期刊 余万种 。学报学校编辑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11种高校社科学报之一。学校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社是全国年销售额过亿元的10家高校出版社之一;杂志社是由教育部主管的拥有系列教育类刊物的大型期刊社,共发行 9 种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专业期刊,其中4种刊物为国家核心期刊 。

轻工科技是广西优秀期刊吗

可以的,这个邮箱是翟编辑的~可以投稿,记得附上联系方式!方便联系~

《轻工科技》原先叫《广西轻工业》,是省级CN刊物,国内公开发行

挺好的 我发过 是正刊 评职的时候很好用

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是2004-09-2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迎凯路8号。

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052592,企业法人程劲芝,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经营范围是:轻工产品的技术开发研究、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培训,食品工程设计,信息咨询,出版发行《轻工科技》期刊,承接《轻工科技》期刊国内广告设计、制作、发布业务,投资及管理早餐工程业务;加工销售调味品、糖(白砂糖、赤砂糖、冰糖)(分装);仪器机械设备、农副产品的销售;糖助剂、发酵助剂、造纸助剂、固定化酵母,克菌灵(凡涉及许可证的凭证经营);自有房屋、场地租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0677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3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对外投资5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更多信息和资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