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美国关于冻土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美国关于冻土的研究论文

这个陨石坑出现在加拿大波弗特海长达9年的时间里。融化的永久冻土层正在凿出陨石坑,并扩大已经存在的陨石坑。这一次人类并不是罪魁祸首。 对北冰洋海底的海底调查显示,加拿大海岸线附近出现了深坑。参与的科学家将这些归因于永久冻土融化时释放的气体。 数百万年来,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土壤都被冻结成固体,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海洋下,即使在地表雪融化而没有留下永久冰盖的地方也是如此。这个被称为永久冻土的冰冻层捕获了数十亿吨二氧化碳和甲烷。人们认为大约5500万年前类似区域的突然融化引发了热量爆炸,当时温度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急剧上升。 现在永久冻土再次融化,在浅海中浮现出大量气泡,北极道路坍塌,科学设备被破坏,西伯利亚突然出现巨大的陨石坑。科学家们第一次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揭示了这一切对北冰洋海底的一部分造成了什么影响。 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的Charles Paull博士和合著者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使用由水面破冰船辅助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对著名的博福特海进行了四次调查。他们将观察范围限制在 120 到150米(400-500 英尺)之间,因为在大多数地方,这个深度可以捕捉到永久冻土的外缘。 该论文报道了许多高达28米(92英尺)的陡峭洼地,以及被称为 pingos的宽达100米(330 英尺)的冰雪覆盖的山丘。其中一些包括225米(738英尺)长和95米(312英尺)宽的深洼地,出现在连续勘测之间,而不是长期存在的特征。 洼地是地下水上升到大陆斜坡的结果。有时地下水会因与较冷的物质接触而结冰,导致地表向上隆起。 这项研究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曾经因冰封而无法进行此类研究的波弗特海正在迅速融化。作者同意这种趋势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结果。陆地上永久冻土的广泛消失也是如此。 然而,这些气体进入全球系统的额外热量尚未达到 Paull和合著者正在研究的情况。在这里,温度的运行周期要慢得多,受到如此多的水的缓冲,并且仍在对最后一次冰川时代结束时发生的变暖做出反应。按照目前的速度需要一千多年才能产生团队观察到的地形。 “没有很多关于该地区海底温度的长期数据,但我们拥有的数据并没有显示出变暖的趋势,”保尔说,“海底地形的变化是由缓慢移动的地下水系统携带的热量驱动的。” 冰河时代永久冻土的自然融化释放出使地球变暖的气体,这是加强间冰期周期的一部分,但其影响速度很慢,对人类或其他物种几乎没有什么问题。随着人类引起的大气热量在这些水平上渗透到海洋中,事情可能会急剧加速,作者认为他们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基线,所以我们以后会知道这是否会发生。Stephen Luntz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获得了科学(物理专业)和艺术(英国文学和科学的 历史 和哲学)学位,随后获得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科学传播研究生文凭。除了为科学博物馆Grad Dip设计展览外,还为澳大利亚农村地区的数千名学生表演了有关飞行、碰撞科学以及液氮的使用。在成为的专职撰稿人之前,Stephen为《澳大利亚科学》杂志写了15年的文章。他的专栏入选昆士兰总理科学写作奖,并构成了《法医学、化石和果蝠:澳大利亚科学家野外指南》一书的基础。这本书探讨了从事大量现代研究的科学家们的职业生涯和动机,但很少有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获得获得重大奖项的科学家身上。另一方面,他的文章还采访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

2022年3月1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刊发文章《与北极海底多年冻土退化有关的快速海底变化》(Rapid seafloor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Arctic submarine permafrost)的文章称,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MBARI)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基于先进的水下测绘技术,首次揭示了北冰洋边缘水下多年冻土解冻导致海底快速变化的机制。

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已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陆地多年冻土层退化。多年冻土的退化导致的地基不稳定对北极地区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火车轨道、建筑物和机场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目前对被覆盖在巨大的北极大陆架下的大量冰期(glacier age)多年冻土的发展动态知之甚少。为此, MBARI、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加拿大海岸警卫队、韩国极地研究所通过国际合作,基于自主水下航行器(AUV)、舰载声纳以及破冰船等测绘设施,对北极波弗特海进行了联合科考。研究团队基于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和舰载声纳对该海域海底进行了地形测绘,获得了分辨率为1 m的高清海底地形图。结合反复进行的高分辨率水深测量显示,波弗特海大陆斜坡的边缘正在发生异常迅速的地貌变化,该海岸曾经是更新世残留多年冻土向海延伸的边界。新的陡坡洼地发育深度达28 m,多处沿陡坡面发生横向退缩。这些形态变化出现在120~150 m水深之间,接近淹没冰期多年冻土的最大界限,主要原因是多年冻土融化,上升的地下水沿着残留的多年冻土边界集中。由于陆架间冰期海侵导致地温梯度发生变化,导致多年冻土基底的区域解冻产生地下水。相比之下,在地下水排放减少的情况下,沉积物在约  C的环境海底温度下冻结。冰冻沉积物随之膨胀,形成了冰核地形高点或冰丘(pingos),这些高点在排放径流区附近特别丰富。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北极大陆架上类似的变化有多广泛,因为这是北极地区首次开展多波束测深调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与活跃的海底多年冻土融化相关的快速形态变化可能是其他海底多年冻土环境中塑造海底的一个重要过程。此外,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对研究区域海底温度尚未开展长序列监测,但是已有数据并没有显示出明显变暖的趋势。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变化可以归因于缓慢移动的地下水系统所携带的热量驱动。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是通过过去十年的国际合作实现的,这些合作提供了现代海洋研究平台,如MBARI的自主机器人技术和由加拿大海岸警卫队和韩国极地研究所运营的破冰船。此外,加拿大政府和居住在波弗特海沿岸的因纽维阿鲁特人(Inuvialuit people)高度重视这项研究,因为所描述的复杂过程对地质灾害的评估,独特海洋栖息地的创造以及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地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2年第6期,刘文浩 编译。

关于冻土的论文研究

由于冻土介质的特殊性和土壤水分在其中运动的重要性,冻土中水分运动的研究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已经召开的七届国际多年冻土会议分别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美国公路研究部门及其他国家的类似组织已多次组织了有关专题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开办过寒区水土问题讲习班等等。据不完全统计,除我国外,目前开展这类研究的主要有前苏联、美国、加拿大和瑞典等十多个国家。近20年来,各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和研究目的出发,对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热迁移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1.冻土学研究概况

冻土学的研究包括冻土物理学、冻土化学、冻土力学、工程冻土学、冻土环境学等学科。土壤冻融过程中水、热迁移问题属于冻土物理学的研究范畴。冻土物理学为冻土学的基础研究内容,其研究范围包括:冻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结构、构造,土壤冻融过程中的水分迁移、成冰作用及冻胀,盐分迁移及盐胀。

冻土学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1890年俄国成立了冻土研究委员会,开始对冻土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进入20世纪后在苏联时代,冻土学研究发展较快(崔托维奇,1985;费里德曼,1982),研究内容涉及到冻土物理学、冻土力学、土壤水热改良、工程稳定性等。在美国、加拿大等国,从20世纪开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推动了冻土学的不断发展。

1963年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冻土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mafrost,简称ICOP),标志着冻土学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此后从1973年起每隔5年举行一次ICOP,以交流各国在冻土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1983年举行的第四届ICOP上,由中、俄、美、加四国倡议成立了国际冻土协会(International Permafrost Association,简称IPA)。

我国的冻土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跻于国际先进行列。我国主要的研究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水利、公路、铁路、建筑等行业的设计、科研院所及相关的高等院校等。

中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并举办了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交流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冻土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地气界面间的水热交换研究

从能量平衡过程看,低层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基本上都是在下垫面(如土壤、植被、水面等)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下垫面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在邻近下垫面的近地气层和土壤上层出现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并对小气候的特点和形成规律产生重要影响。

下垫面由于吸收来自太阳的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短波辐射)而升温,同时也因长波辐射而降温。短波辐射与长波有效辐射之差即为下垫面所获得的净辐射。白天,太阳短波辐射一般大于长波有效辐射,下垫面所获得的净辐射将通过向上的显热通量和向下的土壤热通量分别使近地层的空气、上层土壤增温;夜间下垫面净辐射为负,需要依赖近地层空气和土壤层来补充热量。因此近地层大气和土壤上层的温度状况受着下垫面的强烈影响。

下垫面是低层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源泉。当下垫面发生蒸散而将水汽输送到大气时,也要消耗大量的蒸发潜热。蒸发潜热也是下垫面热量平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垫面发生凝结现象时,会有相应的潜热释放。这种依赖于下垫面的水分循环过程对小气候的形成亦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地气层中的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与热量、水分的收支状况有关,因此下垫面向上和向下的热量输送、水分输送也是决定近地气层、土壤上层气候特点的基本因素。地气界面间的水热交换作为冻融土壤水热迁移的上边界条件,对于采用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土壤水热迁移规律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用于确定地气界面间水热交换通量的方法主要为微气象学方法,包括空气动力学法、能量平衡法、能量平衡-空气动力学法和涡度相关法等。这些方法在生产实际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各有其优缺点。其中,能量平衡-空气动力学相结合的综合法考虑了下垫面和近地表大气的特性,具有很好的物理背景和依据,是了解地表水热交换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在土壤水热耦合迁移过程的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不考虑土壤水平方向热交换量的情况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出的下垫面的能量(热量)平衡方程为:

水分在季节性非饱和冻融土壤中的运动

式中,Rn为净辐射;G为土壤表面热通量;LE为土壤蒸发潜热通量;H为显热通量。

地表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与水热状况和近地表小气候有关,一般用阻抗模式来计算。Penman在1948年最早采用该方法研究潜在腾发,提出了著名的Penman公式。在潜在腾发的计算模式中,只考虑了大气边界层空气动力学阻抗ra。Monteith在1963年提出了表面蒸发阻抗rs的概念,为计算非饱和土壤水分蒸发开辟了新途径。

空气动力学阻抗ra取决于近地层空气的风速分布。当风速廓线近似于对数分布时,可近似认为这一层内的热量、水汽传输阻抗与动量传输阻抗ra相等,其值可根据大气紊流边界层理论计算。

受地气间温差所引起的浮力效应的影响,风速的对数廓线不再成立。此时,热量、水汽传输阻抗与动量传输阻抗不再相等,需要对其计算模式进行修正。Camillo和Gurney(1986)用大气稳定性修正因子表示这种影响,这两个修正因子与Monin-Obukhov长度有关;Acs等(1991)在土壤含水率和地表温度的耦合预报模型中采用该方法对大气稳定性进行了修正。

表面蒸发阻抗rs的确定比较困难,目前既无理论预测,又缺乏试验资料。林家鼎和孙菽芬(1983)认为,对于同一种土壤,蒸发阻抗变化主要与地表土壤含水率θ有关,而且与θ的某负次幂函数成比例,并根据实测数据给出了rs的经验表达式。Camillo和Gurney(1986)认为可将rs视为一个拟合参数,通过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的比较来拟合rs,使计算和试验结果相吻合。据此,他们也提出了相应的rs与θ的经验关系。

在土壤水热迁移研究中,地表能量平衡方程(或与其他方程相结合)一般作为上边界条件来处理。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气象条件下,地表能量平衡方程中的各分量均为地表含水率、温度和温度梯度的函数。一般情况下,表土水分在短时间内可认为保持不变,因此能量平衡方程仅是地表温度及其梯度的函数,对此可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其中一种是将该方程视为地表温度的非线性隐式方程,通过方程求解得到地表温度;另外一种是通过潜热、显热计算地表热通量,将其作为热方程的第二类边界条件。

3.冻融土壤水分运动问题的实验研究

1)室内实验研究

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研究最早始于法国的Darcy,1856年他根据饱和沙土的渗透试验,得出了渗流通量与水力梯度成正比的著名的达西定律。1931年Richards将这一规律应用于非饱和土壤水,认为非饱和土壤水分通量ql可表示为:

水分在季节性非饱和冻融土壤中的运动

式中,Ψ和Ψm分别为土壤的总土水势和基质势;K(Ψm)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

在冻土的研究过程中,水分通量一般采用上述表达式,但冻土基质势目前还不易测定。假设土壤基质势与冻土未冻水含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那么冻土中的水分通量亦可用未冻水含量θu的梯度来表示:

水分在季节性非饱和冻融土壤中的运动

式中,D(θu)为土壤水分扩散率。

20世纪80年代,美国陆地寒区研究与工程实验室(US Army Cold Region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Laboratory,简称CRREL)进行了一系列室内试验,以探索冻土中水分迁移的机理。Nakano等(1982,1983,1984a,1984b,1984c)、Nakano和Tice(1987)对等温条件下的水分迁移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认为水分迁移通量取决于土壤总含水率(包括未冻水和冰)的梯度。

Konrad和Morgenstern(1981)进行了不同温度梯度下冻土中的水分迁移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得出了水分迁移通量与温度梯度ΔT成正比的结论,即:

水分在季节性非饱和冻融土壤中的运动

其中参数SP称为分凝势(Segreation Potential),它与具体的试验条件和土壤冻结速度、土壤含水率等因素有关。这一参数的复杂性使得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对土壤冻结特性、冻结条件下的水分迁移、成冰作用及冻胀、盐分迁移及盐胀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Xu等,1985;徐学祖和邓友生,1991;徐学祖等,1995;Chen和Wang,1985,1991)。根据其研究结果,冻土中的水分迁移与冻结缘中的土水势梯度有关,而该梯度主要取决于土体的性质、边界条件、冻结速度和冻胀速度等因素。

根据上述试验研究结果,非饱和冻融土壤水分迁移的推动力主要包括土壤含水率梯度(土水势梯度)和温度梯度(Nakano,1991),二者既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相互依赖。

到目前为止,对于冻土中水流问题的研究,多采用与土壤非饱和水流类似的方法,即引入土水势的概念(Hillel,1980;雷志栋等,1988),用能量观点进行。这样可以对土壤的冻结区、非冻结区进行统一分析,便于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冻土中水热耦合迁移问题进行统一研究。

2)室外试验研究

室外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土壤盐渍化改良有关的田间入渗试验、水热盐迁移试验和与工程建筑物冻胀防治等问题有关的现场试验。

冻融土壤的入渗特性的试验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Stoeckjer和 Wetzlllan(1960)认为冻融土壤的入渗特性与土壤冻结类型有关。把冻土分为水泥状冻结、多孔状冻结和粒状冻结三种类型。水泥状冻土多为细粒结构,土壤含水率较高,由许多复杂的薄冰透镜体组成,常为密实块状,类似于水泥地。粒状冻土颗粒粗,土壤含水率较低,冰晶在土粒周围聚集但彼此分离。多孔状冻土的特点介于以上二者之间。Sthecker和Weitzman(1960)曾用单环入渗仪测了三种类型冻土的入渗率,同质地土壤水泥状冻土入渗率极小,粒状冻土比未冻前入渗率更高。Boombny和Wang(1969)室内测定了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土样在快速冻结条件下的渗透性,发现当土壤的饱和含水率和初始含水率之差小于 m3/m3时,冻土属于水泥状冻结,其渗透性可忽略。

大多数学者认为影响冻土入渗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冻结时的含水率。Kane和Stein(1983)用双环入渗仪在美国Alaska季节性冻土中做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季节性冻土中的入渗曲线类似于非冻土,土壤初始含水率愈高,入渗率愈小。Lee和Molnau(1982)经分析入渗试验结果发现,土壤的稳定入渗率与冻结期土壤含水率具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

土壤质地对入渗特性也有很大影响。瑞典农作土壤的质地主要为重粘土,其入渗率变化在~ mm/min之间(Kapotov,1972;Engelmark,1987)。低入渗率主要是由于土壤质地粘重和高含冰量导致的低渗透性造成的,而高含冰量除了受冻结期高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外,还受冻融期融雪水入渗、重新冻结的影响;高入渗率则是粘土冻结后形成宏观垂直裂隙的结果(Thunholm和Lundin,1989)。

Zuzel和Pikul(1987)用模拟降雨装置测定了茬地、冬小麦田和犁地在深秋冻结之前、冬季冻结期和春季消融期的入渗率。同质地土壤犁地入渗率最大,冬小麦田入渗率最小。比较冻前、融后的土壤入渗率,结果并无太大变化,说明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的土壤并不因为冻结过程而改变其入渗特性。Pikel,Zuzel和Wilkins(1991,1992)做了土壤冻结期已耕地和未耕地在两个不同冻层厚度下的入渗试验。当冻土深度为 m(小于耕作深度)时,已耕地土壤入渗率大于未耕地;当冻土深度大于 m时,已耕地和未耕地土壤入渗率相差很小。

在冻土分布区,地面冻结、土壤入渗能力降低是融雪产生地表径流、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Kalyuzhnyi,1980;Zuzel和Pikul,1987)。美国Alaska地区地表径流量占融雪水总量的25%~47%(Kane和Stein,1987),而在Oregon北部地区地表径流量占融雪水总量的4l%~49%(Zuze,1982)。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入渗,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土地管理措施下的土壤入渗规律,为当地优化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我国季节性冻土分布区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对冻土中水分、盐分迁移及水工建筑物冻胀防治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野外现场试验及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朱强(1988)、Zhu(1993)研究了季节性冻土区的冻胀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所(1987)、Wang(1993)、赵东辉(1997)对冻结过程中土壤水分、盐分迁移进行了试验研究;张转放等(1992)研究了北京地区土壤在两种灌溉定额下的冻后聚墒特点;郭素珍(1996)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秋浇时间对水盐运移和农业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太原理工大学樊贵盛和郑秀清等(1997,1999,2000)、郑秀清等(2000,2001)、邢述彦(200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从冬春灌溉用水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田间冻融条件下土壤的入渗特性;黄兴法等(1993)在山东禹成对冬春季节土壤水分、温度、盐分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观测,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尚松浩等(1997)对北京地区越冬期土壤水热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

4.冻融土壤水分运动问题的理论研究

对于土壤中水流和热流问题的研究,在早期是相互独立进行的,二者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求解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对于土壤非饱和流问题,将达西定律与水流连续方程相结合即可得到土壤水分非稳定运动的基本方程(Richards方程)

水分在季节性非饱和冻融土壤中的运动

式中,θ、t分别为土壤含水率、时间;其他符号同前。

土壤热流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将Fourier导热定律应用于土水系统,由能量守衡原理可得到土壤中热流的基本方程:

水分在季节性非饱和冻融土壤中的运动

式中,T、C、λ分别为土壤温度、体积热容量和导热率。

1957年Philip和de Vries开创了土壤水热耦合研究之先河。他们基于多孔介质中液态水粘性流动及热平衡原理,提出了水热耦合迁移模型(Philip和de Vries,1957;de Vries,1958)

水分在季节性非饱和冻融土壤中的运动

水分在季节性非饱和冻融土壤中的运动

式中,q、ql、qv、qh分别为土壤中的总水分通量、液态水通量、水汽通量和热流通量;Dθ、DT分别为水分、温度梯度所引起的水分迁移的扩散率;ρl、Cl分别为液态水的密度和热容量;Dθv为水分相变时的扩散率;L为参考温度T0时的相变潜热。

以上模型考虑了温度梯度对水分运动的影响,水的相变及水分对温度的影响。

在Philip-de Vries模型的基础上,人们对土壤水热耦合问题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Kay和Groenvelt(1974)在水分运动方程中,以土壤含水率θ和温度T为独立变量,将含水率梯度作为土壤水分运动的驱动力,该项研究没有反映出土壤水分运动的物理本质,并且只适用于均质各向同性的土壤系统。Milly(1982)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以土壤基质势和温度为变量的土壤水、热耦合方程,使之能够适用于非均质土壤,并用有限元法模拟了等温、非等温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de Vries(1987)对此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Chung和Horton(1987)研究了地表有部分作物覆盖条件下土壤水热迁移。蔡树英、张瑜芳(1991)用该模型计算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蒸发过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水热迁移的研究是土壤水热迁移问题的引深,目前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Camillo等,1983;Van de Griend和Van Boxel,1989;康绍忠,1994;吴擎龙等,1996;李家春和欧阳冰,1996)。

冻融条件下的土壤水热迁移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物理过程,对该问题的研究30多年来已取得重要的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科技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Philip和de Vries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机理模型(Harlan,1973)。在该模型中忽略了土壤中冰与水的相互作用,认为冻土中的未冻含水率仅与土壤负温有关,与总含水率无关,并与负温处于动平衡状态。土壤未冻含水率与负温的关系(亦称为土壤冻结特性曲线)需根据试验来确定,目前这类模型的应用较多。Harlan(1973)、Taylor和Luthin(1978)、O’neillomd and Miller(1985)等对土壤冻结条件下的水热迁移进行了数值模拟,Jame和Norum(1980)用本质上近似于Hanlan的模型模拟了水平土柱冻结状态下的温度、含水率、含冰率的动态变化,并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Fukuda和Nakagawa(1985),Flerchinger和Saxton(1989),Lundin(1990)采用机理模型模拟了冻土系统中的水热迁移,在模型中考虑了地气间的显热交换,但没有考虑潜热交换和地表蒸发。在冬季地气间潜热通量虽然小于显热通量,但二者为同一量级,忽略蒸发潜热必然会对计算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类模型是应用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原理描述土壤水热通量,称为热力学模型(Kay和Groenevelt,1974;Groenevelt和Kay,1974;Kung和Steenhuis,1986)。这一模型与机理模型在土壤未冻区一致,其区别仅在于冻结区。模型中考虑了在温度梯度及水(包括固、液、气三相)势梯度作用下的水、汽、热迁移。模型假定冻土中冰和水处于平衡状态,其化学势相等,并假定冰压力为0,忽略重力影响,利用Clapeyron方程,可得到:

水分在季节性非饱和冻融土壤中的运动

式中:pw为水压力;Hf、vl分别为水的结冰潜热和比容;T为土壤温度。

根据这一关系,土壤水势梯度可用温度梯度表示,因此在冻结区的未知量只有温度T,水、汽、热通量均为温度及温度梯度的函数。将这些通量关系与质量、能量守衡原理相结合即可得到冻土中水热耦合迁移的热力学模型。这一模型与机理模型相比,不需要确定未冻含水率与负温的关系。但在模型的推导过程中引入了Clapeyron方程,一般认为该类模型只适用于土壤冻结温度附近的一个有限温度范围,对于较低负温下该模型的适用性尚未得到试验验证。

Kung和Steenhuis(1986)用热力学模型模拟了土柱一端突然降到负温时的土壤冻结过程,其结果与实验规律相一致。计算结果表明,水汽迁移量比液态水迁移量小两个数量级,而对流传热量比传导热量也小两个量级。因此,忽略土壤冻结过程中的水汽迁移,对流传热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小。

Shen和Ladanyi(1987)在冻土水、热耦合模型中加入了土体应力场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水热迁移和土体变形,并分别用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模拟了饱和土壤的冻结过程,其温度剖面、土体冻胀量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

国内对冻土水热耦合迁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杨诗秀(1988)采用机理模型模拟了水平、垂直土柱的冻结过程,并定性地分析了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土壤冻胀量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89)对冻结过程中土壤水分、温度、应力场问题进行了研究。叶伯生和陈肖柏(1990)、胡和平(1990)在水热迁移的机理模型中,引入Clapeyron方程研究冻土中水热迁移问题,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存在上述Clapeyron方程的适用性问题,而且还存在该方程与土壤冻结特性曲线之间的相容性问题。李述训和程国栋(1995)对室内土壤冻结、融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雷志栋等(1998,1999)模拟了冻结条件下土壤的水热耦合迁移规律,但未考虑气态水迁移及热的对流迁移。郑秀清(2001)采用包括气态水迁移和热对流迁移的水热耦合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天然条件下土壤的季节性冻融过程以及其中的水热迁移规律,取得较好的结果。

土壤盐分对土壤冻结状况及其水分迁移有很大影响,正如Cary等(1979)所指出的,当土壤溶液中的盐分在冻结缘积累时,冻结锋面处的渗透压梯度对水分迁移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即使土壤的含盐量非常低,渗透势和盐分迁移对土壤水热迁移也有很大影响。美国农业部农业工程研究服务中心Flerchinger及Saxton(1989)建立了积雪-残茬-土壤系统中水热迁移的数值模拟模型,考虑了盐分对水热迁移的影响。练国平和曾德超(1988)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冻土水热盐运动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黄兴法等(1993)对冻结期土壤水热盐运动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冻土水分入渗、迁移问题的研究进展,冻融土壤水分运动问题在理论、计算方法以及室内外试验方面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其运动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课题本身的复杂性、测试仪器设备的限制以及研究的滞后性,大多数研究都是模拟室内的土壤冻融过程。由于这类模拟试验土柱的边界条件比较简单,与自然条件下的冻结过程差异较大,因此很难应用于生产实际。有关自然条件下冻融土壤系统的水分运动规律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土壤水分入渗和迁移方面,存在下列问题亟待解决:

(1)对田间冻土入渗普遍规律的研究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尽管国内外对田间冻土入渗试验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考虑因素单一,其研究多以冰川和积雪地区的区域水资源评价或预测为目的。

(2)对冻融土壤水分入渗的主导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认识很不够。如研究者对土壤温度对冻结土壤入渗能力影响的认识等。

(3)冻结土壤水分入渗模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纵然就目前的研究手段而言,研究出较好的描述田间冻土水分入渗理论模型存在很大困难,但提出有关冻土入渗的经验模型还是有可能的。但截止到目前,对冻结土壤水分入渗模型的研究甚少。

(4)结合生产实际对自然条件下整个越冬期长时间的土壤冻融过程中水热迁移问题的研究还很缺乏,尤其是对冻融土壤水分保持特性及不同地表条件下越冬期土壤水分的保持特性的研究。

(5)冻融条件下土壤水分迁移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对其内部客观物理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快速、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结合生产实际对天然条件下土壤冻融过程中水热迁移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

1 论文路基冻害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路基冻害路基冻害是寒冷地区,铁路线路上分布很广和常见的病害。它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冻结线能达到相当深度;又涉及到土的特性,因为有的土类对冰冻作用很敏感。根据纬度和海拔高度的不同也可以将冻土划分为几类。由地面向下,每年冬季冻结到一定深度,当夏季来临时这一冻结深度又全部融化的土层叫做季节性冻土。如果该土层冬季冻结后,在二、三年的夏季内,才能完全融化的叫做隔年冻土;当土层的冻结状态持续在二年或三年以上,夏季内也不能完全融化的称为多年冻土。我国的多年冻土多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北部、青藏高原及西部高山等地区。在东北冬季长、夏季短,有茂密的森林,为多年冻土的存在提供了条件;而在青藏高原和西部高山则主要是受当地海拔高度的控制,具明显的垂直分带。在湿土冻结过程中,路基土体中的水分及因冻结向冻结峰面迁移来的水分冻结而引起体积膨胀,使得路基基床土体胀起,通常对这种胀起的现象称之为冻结膨胀(简称冻胀)。我们管内大部分线路都铺设在多年冻土地带之上,路基冻害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形式为:在冬季路基土体冻结时,除路基(纵、横断面)在短距离地段内产生不均匀冻胀或路基发生冻结裂缝外,还存在着冰椎、冻胀丘、路基融沉及路基边坡滑坍等一些独特的表现形式。冻害发生发展时期,一般从每年10月中旬起至次年7月中旬止全部回落完。对铁路线路影响很大。为确保行车安全,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以处理路基冻害。根据历年调查统计报告,管内现有冻害207处,其中冻害高度50mm~300mm的冻害6处、50mm以下的冻害198处,冰椎3处。冬季线路冻胀凸起,冰椎则流水成冰,冰水漫及线路,影响行车,为了预防冻害事故的发生,在冬季需派人看守观察和组织刨冰,每年仅用于刨冰的工数就达5000多工日。夏季路基融沉病害情况严重,在管内就有200多处严重下沉地段。有的地段融沉很快,几天就得抬道一次,全年累计下沉达200~300mm,情况严重的,如潮乌线8km,在1972年曾发生过5小时内,路基连续融沉达,造成机车颠覆事故。每年用于路基融沉抬道的砂石料数量达3万多立方米,使用的劳力有2万多工日。由此可见,路基冻害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维修劳力,影响了正常维修,加大了维修成本,而且使得线路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因此,严寒地区铁路,做好冻害的防治工作。包括“春融乱道”的防治,是线路养护维修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二节 路基冻害防治措施的应用随着冻土区域工程规模的日益扩大,人们对路基冻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工作。多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路基病害防治研究中,经过不懈努力,积累了一些观测和试验研究资料,并总结出大量的防治经验,为路基冻害整治措施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如在近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铁道部根据东北地区冻土实验资料,对大兴安岭地区多年冻土分布的基本特征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情况进行了比较和论证,并在青藏高原的路基设计、工程施工以及病害防治中进行了借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科技高速的发展,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在路基病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全面提高路基冻害的整治和预防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二章 路基土体的冻胀规律冻胀是一个物理力学过程,土冻结是由于水热动力变化而产生的应力应变状态。冻胀时能够引起铁路线路变形而形成冻害。当已冻胀的土融化时,由于融土的透水性和压缩性提高而使其承载力显著下降,当水分过饱和时又会产生路基基床翻浆冒泥。因此对冻胀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就极其重要。第一节 土的冻胀所谓土的冻胀是指含水湿土或非岩质土土壤由于水结晶并生成冰层、冰透镜体、多晶体冰晶等形状的冰侵入体,导致它的内部体积增大而言。作者: .* 2005-11-5 10:11 回复此发言--------------------------------------------------------------------------------2 论文这种土体积的增大是由两部分水分结晶所形成:一是土体中冻结前所含的水分结晶,体积膨胀9%;另一部分则是由于负温度下降,造成液相水迁移,起义水量及其本身结冰的体积膨胀,为迁移水量体积的倍。土体冻结前原有含水量所形成的体积膨胀,是有限的。能造成较大的体积膨胀是冻结过程中的水分迁移量及其结冰体积的膨胀。一、土冻胀的必要和基本条件土在冻结过程中不是都能产生冻胀的,产生冻胀是有条件的。如果条件充分则其冻胀量大,反之则其冻胀量小或不冻胀。因此土的冻胀,一般应当具有土、水、温及力四个条件。即: 严寒的气温; 对冻胀敏感的土; 土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 一定的压力。具备这四个条件并不一定都会产生冻胀,但产生冻胀却必须有这四个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当已冻和未冻水总体的增量超过了该土体原来无孔隙水的孔隙体积时,才是土冻胀的基本条件。如果无孔隙水的孔隙体积大于或等于结冰水的增量,便不能产生土的冻胀。由此可见,适合于冻胀的土,虽然冻前含水量尚未达到冻胀起始含水量的程度,但在负温条件下未冻结区的水分向冻结区迁移通畅,在一定时间后,迁移水分本身及其冰晶的体积增量能超过无孔隙水的孔隙体积。这时就具备了冻胀的充分条件,冻胀可在短期发生,甚至较大。二、冻胀机理及影响因素1、冻胀机理土冻结时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下部土体的水分向冻结峰面转移的现象,即水分迁移,并析出冰层造成冻胀。解释水分迁移的学说很多,目前普遍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薄膜水迁移机理”。物理学认为,由于土颗粒的电分子引力作用及水分子的双极构造,当水和土颗粒接触时,会在土颗粒表面形成一薄膜水层,最里层的水分子吸附力最大,为强结合水,水分子不能自由活动也不冻结;而外围的水层为弱结合水,可以在水分子力作用下运动和在负温下冻结。一般在土中,由于土颗粒间距离很小,甚至互相接触,可以形成公共水化膜,这时它们的弱结合水层便会在土颗粒和水分子引力作用下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当上部土体发生冻结时,由于形成冰晶,就从靠近冻结峰面的土颗粒外围的水化膜中夺走一部分水,以恢复平衡,所以在冻结过程中,增长着的冰晶不断地从邻近的水化膜中多走水分,而相邻的厚膜中的水分子又不断地向薄膜补充。这样,不断地依次传递就形成了冻结时下部土体的水分向冻结峰面的迁移。这个机理还解释了:土中水的冰点一般低于0℃,有一个相转换区;冻土中仍存在一部分未冻水及在一个相当的负温范围内始终发生着冻结现象等的原因。2、影响土冻胀的基本因素土冻结过程中的水分迁移是一极其复杂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影响水分迁移量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即土、水、温和力。2.1土质条件对冻胀的影响冻胀的一个重要物理指标是土的分散性,即表示矿物成分形状,粒度成分及结构特性的土的离散性强度。根据土颗粒同水相互作用的主动性,土具有不同的冻结变形能力。通过大量的现场观测得知:一般情况下,颗粒粒径大于组成得碎石、砾石、砂类土,无冻胀性或冻胀很小;颗粒粒径小于组成得粘性土有较大的冻胀性;特别是粉、粘粒含量大于15%、容重较小的粉质土冻胀性最强烈。另外土的密实度对冻胀有着一定影响,在同一含水量下,干容重不同,冻胀系数可相差很大。其变化规律,在相同条件下,冻胀系数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水分对冻胀的影响在土冻结过程中,水分这一内在因素是影响冻胀的很主要因素。土中有水分是造成冻胀的必要条件,但含水的土不一定都会有冻胀。只有在土的含水量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数值后,才发生冻胀,在有地下水补给时,就会发生强烈的冻胀,因此,含水量的变化直接左右着土的冻胀强度。温度对冻胀的影响温度是冻胀的四大要素之一。温度特征,在土冻胀过程可由温度间隔(梯度)来表示,温度变幅的极端值,即冻胀过程的起始温度及冻胀停止温度。实践证明,这个温度变化幅度相当大,它取决于土的分散性、骨架特性、土的水理和物理化学性质。所谓温度对冻胀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温度对路基土体冻胀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有:一是土层内的冷却速度(冻结速率)与冻胀的关系。冻结速率直接影响冻胀率,冻结速率快时冻胀率小,但也不是冻结速率越慢则冻胀量越大。而是对某一种特定条件的土,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冻结速率,在这个冻结速率下的冻胀量最大;二是在整个相转换区内各种土温(包括温度梯度)与冻胀的关系。当土层温度处于相转换区,且冻结速率较小时,土中水分迁移的条件最充分,可以形成较大的冻胀。作者: .* 2005-11-5 10:11 回复此发言--------------------------------------------------------------------------------3 论文外部荷载对冻胀的影响外部荷载对冻胀具有压抑或防止的作用。因为在荷载作用下土被压密,使土的起始温度降低、初始含水量减少,且水分迁移过程也受到抑制。这是强夯法能防止冻害的基本原因。第二节 冻结深度的调查及计算方法1、冻结深度的调查可靠的方法是实地勘测,观测的仪器有冻土仪、地温仪及直接挖验观测。由于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及存在的滞后现象,冻结深度是一个变化值。测试及挖验一定要注明时间,表示当时的冻结深度值。最大冻结深度出现在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后,并随冻结深度每增加1m,滞后近一个月,一般在三、四月份。2、冻结深度的计算《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中的冻结深度计算公式是:Z=√∑Tm+(m)式中 Z—冻结深度(m)∑Tm—低于0℃的月平均气温的累计值(取多年平均值),以正号代入。这是斯蒂芬公式的简化形式,使用时根据地区土质的类型,对式中的三个常数进行修正,以获得更好的精度。第三章 严寒地区路基冻害的分类及成因在冬季,路基道床的冰冻,由于局部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在短距离内产生不均匀的冻胀,这种不均匀的冻胀就会导致线路的不平顺或轨向不良。因冻胀的差异而使冻害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具体分类情况如下:第一节 路基冻害的分类不均匀冻胀所形成的局部差异,从线路纵断面上区分,其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⑴、冻峰:路基道床在较短距离内的冻胀高度,较大于相邻两地段的均匀冻胀高度,所产生的冻害。(图1)⑵、冻谷:路基道床在较短距离内的冻胀高度,较小于相邻两地段的均匀冻胀高度,所形成的冻害。(图2)⑶、冻阶:路基道床的两相邻地段,其均匀冻胀高度不同,在两不同冻胀高度的交换点处所形成的冻害。(图3)在横断面上,往往由于两股钢轨下道床的脏污程度不同或因道碴陷槽的贮水量的不同,发生冻胀的差异,也会产生交错冻害或单侧冻害。图1 图3夏季轨面线图2 冬季轨面线从构造上,冻害还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⑴道床冻害:主要是道床不洁、脏污严重。约占冻害的50%左右。其时间特点是冬初(10月中旬)即开始冻胀,而在冬季上半期(11月上旬)后即基本稳定。⑵表层冻害:是指产生在路基基床土体的临界冻结深度的上半部分即基床表层的冻害,其深度一般是从路基基床面向下至范围内。表层冻害的冻胀高度一般为30~50mm,很少有50mm以上。其时间特点是大多在冬季上半期(11月-12月中旬)即能发展到顶点,而解冻时(4月中旬-5月中旬)又首先回落。⑶根底冻害:是指产生在路基基床土体的临界冻结深度的下半部分,即路基基床面以下为冻结所形成的冻害。冻胀较大,一般约在50mm-100mm左右以上,大小主要与地下水位的高低有关。其时间特点:一般根底冻害产生的时间较晚,在冬期的后半期(12月中旬以后)产生,直到冬季末甚至更晚才能停止达到稳定。另外,在多年冻土地区,还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病害:如路基融沉、冰椎(管内较典型的有朝中282km冰椎、冷不路12km冰椎)等。第二节 冻害成因一、道床冻害道床冻害冻起高度一般在25mm以内。近年来,由于运量的增加和列车速度的提高,道床污染板结日趋严重,导致了道床冻害的数量逐年增多。1、产生成因主要是道床污染引起的排水不良造成冻害。⑴、道碴本身的质量问题引起的道床污染。由于我们管内道碴多以石灰岩为主,含少量的风化石。按照《铁路碎石道碴》要求,石灰岩各项技术指标均达不到Ⅰ级道碴标准。石灰岩属碳酸盐类,抗冲击、抗压碎等性能差,易碎粉尘遇水溶解形成胶汁,影响排水,导致冻害。⑵、列车运输引起的道床污染。一是列车动载频繁冲击振动,使道碴相互磨擦,产生碎石粉末。二是由于列车上的散装货物,如砂子、煤炭等货物散落而污染道床。三是高坡大岭地段较多,列车制动减速,由于机车撒砂和闸瓦粉屑落入道床,加速了道床板结等病害的产生。作者: .* 2005-11-5 10:11 回复此发言--------------------------------------------------------------------------------4 论文⑶、路基翻浆冒泥引起的道床污染。翻浆冒泥使道床中石碴粉末增多,路基上的污水与石碴粉末接触化合成一种胶汁,把脏物和石碴粘结在一起,造成排水不良,道床板结。⑷、因早期设计标准低及日常维修更换枕木等原因,导致道床厚度不足,在列车荷载的作用下形成道碴囊。由于以上等原因,从而使道床中形成了不透水层或道碴囊,秋季降雨时,雨水流入道床,并滞留在其中。当气温下降时道床冻结,又因含泥量过多,部分道碴孔隙被填充,为冻结时水分的重分布提供了条件。当路基土体冻结时,在道碴囊中抽吸水分,大量聚水成冰,当超过了道碴孔隙的容量时,就产生道床表面冻胀臌起。又因线路上水沟和水囊等存水量的不同,以及线路朝向的不同,使冰冻速率和深度及吸入的水量也不等,因而引起冻胀高差,最后表现为短距离内的冻胀高度不等而形成冻害。二、表层冻害表层冻害,主要是指产生在路基基床土体的临界冻结深度的上半部分的冻害。是寒冷地区比较常见的冻害形式,冻起高度一般较小,表现为“早起早落”型。一、形成原因1、路基基床面不平整,易积水1.1路基基床面土的压实不均匀(固结的不均匀);1. 2路基基床面表层与道碴接触处被浸湿,承载力降低;1.3路基基床表层,冬季冻结时水分向上迁移,在春季时引起了土结构的变化;1.4道床厚度不足;1.5路基受列车冲击与振动的影响,使得具有适当含水量的粉性土发生触变性的液化;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路基基床面积水,水分渗入基床表层,土层含水量增大,超过了起始冻胀含水量,同时在表层中水结冰,体积膨胀时,水分又向冻结峰面补给,使水分比冻前增加较大,形成冻害。2、路基土体的表层为非均质由于路堤土质来源不同,且在填筑时,土层厚薄和夯填密实度也不同;路堑土体虽然是自然形成的,但土的覆盖堆积厚度及层次是不完全相同的。在冻期,经水分迁移、聚积时,由于这些土质、结构、层次等条件的不同,其聚流量也不尽相同。产生的冻胀量也不等,从而形成冻害。3、地表水或地下水对路基土体的不均匀浸湿3.1路基基床面不平整,积水不等形成的冻害:当路基基床面形成道碴陷槽或道碴囊时,秋季降雨,水分掺入土中,其中水本身冻结时冻胀量并不大,而是这部分水,在冻结期间向冻结峰面迁移积聚。由于道碴所形成的基床面不平整,因而各部分抽吸的水分多少不等,冻胀量不同,形成了冻害。3.2路基两侧积水形成冻害:如果路基两侧积水量相等,土质均匀,冬季冻胀量很大,不一定形成冻害。若土质均匀,但两侧积水的水位及深度范围不同时,由于其对路基体浸湿的不同,冻结时其冻胀量也将不同,因而形成冻害。3.3上层潜水和裂隙形成的冻害:上层潜水和裂隙形成的冻害,常常发生在路堑与路堤相接的地方(即零断面或稍向路堑内部)。上层潜水是指大气降水或地表水下渗,沿山坡隔水层所发生的汇流,经路堑边坡流出,沿侧沟形成径流,其流量随降水的多少面异。雨水多时,可直渗道床,使路基表层土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这种冻害多发生在山区,如图所示。裂隙水是沿构造裂隙渗流汇集到岩层破碎带。因此水量比较集中,并夹带着一些碎屑,从路堑边坡溢出,形成不均匀浸湿而产生冻害,如图所示。3.4侧沟积水形成的冻害:在路堑地段因侧沟积水造成的冻害是比较常见的事。由于地表水冲刷边坡,侧沟淤积,积水浸湿了路基基床。尤其是粉质土中的路堑,当侧沟排水不良时,侧沟附近的土会被不均匀浸湿。特别是秋季降雨时节,侧沟附近的粉质土或粉质砂粘土的湿度能达到液限,冬季形成严重的冻害。5、气温影响及路基土体导热不均匀形成的冻害气温随着地形、土质、日照及植被的不同其热交换不同,同时对土中的速率影响也不同。在土冻结时,由于表层土温及冻结速率的不同因而其水分迁移的聚流量和冻胀量便不同,产生冻害。综上所述,在表层冻害中关键是地表水,再加上寒冷的气温和土的敏感性,即只有当土、水、温等条件本身出现了差异,才能形成冻害。作者: .* 2005-11-5 10:11 回复此发言--------------------------------------------------------------------------------5 论文三、深层冻害深层冻害是指路基冻害产生在路基基床土体的临界冻结深度的下半部分。在此部位所产生的冻害大多是因地下水的作用结果。因为若无地下水,虽然土质有所差异,但因冻结进程线下移过程中,路基土体的原有水分因冰冻重新分布,已经向上迁移了,下部显现脱水现象,所以已无多少冻胀了。因深层冻害多产生在地下水充足,补给条件好的情况下,所以冻害高度较大,表现为“晚起晚落”型。深层冻害表现的程度主要与地下水位的高低有关。且危害较大。例如滨洲线513km和牙林线岩山站91km冻害均属于这种类型。由于水分供应充足,冬期时水分迁移的聚流量很大。冻害高度达200mm左右,对行车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危害,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持行车。第四章 路基冻害的防治第一节 路基冻害的防治原则在冻害的防治工作中,我们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预防和防治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做好预防工作。经常采取的措施有:1、经常保持道床清洁,防止泥土杂物混入道床,及时清除边坡土垄。2、保持路肩和边坡平整,无裂纹、无坑洼积水。3、完善地表排水系统,保持各种地面排水设备状态良好通畅,排除堑顶、堤脚及附近积水。4、定期检查、疏通各种地下排水设备,做到不积水、不堵塞,降低地下水位。5、结合线路大中修工程,有计划地进行更换或改良不均匀土质。6、入冬前,做好各项排水设备防寒工作,保持其状态良好,不冻结,无损坏。在冻害发生后,做好路基冻害调查分析是防治工作的开始,调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冻害的防治效果,是整治好冻害的关键。现场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冻害发生的部位、形状、长度、冻起高度、起落时间及其发展过程;另一方面通过钻探、挖探等方法,观察土层的土质种类、厚度、冻土结构、水文地质等情况。通过这些调查资料分析冻害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来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整治冻害的目的。另外采取防治冻害措施时,必须首先考虑排水、疏干路基,然后考虑其它措施相配合。因为水不仅是产生冻害的原因,并且还会降低路基强度而引起其它路基病害。采取防治措施时,还要做到因地制宜,尽量就地取材。第二节 路基冻害的防治措施整治冻害必须贯彻和遵循二个原则:一是消除不均匀冻胀。主要是指消除路基病害地段与相邻地段的冻胀差值,或使这一差值在规定距离内逐步消失,使线路达到合乎要求的标准。二是强调综合整治的整体效果。各种整治冻害措施的目的、作用和效果不尽相同,各有针对性和适用范围。因此要根据冻害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不同措施的互相搭配,注重它们的整体效果,以争取达到根除冻害的目的。根据路基冻害的产生原因,列表说明冻害的防治措施。冻害种类 冻害产生原因 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整治目标道床冻害 排水不良 加强基床排水的疏通,平整路肩、基床面 增加道床渗透能力,疏通排水道床不洁 清筛(破底清筛)或更换碎石道床表层冻害 因水造成的冻害:侧沟或排水沟淤塞,基床面不平整,无排水设备路基坡脚积水 深挖或扩大侧沟,加强清理侧沟保持排水系统畅通;削减路肩或用渗水土填垫路肩;高抬道;清理平整基床面,加强基床排水,砂垫层,矽化加固; 防止地表、排水设施积水裂隙水 做好地表及边坡排水,尤其是排水系统 保持排水畅通地下水的表层滞水、潜水 做好地表及边坡排水,尤其是排水系统;加深侧沟;设砂垫层或隔水层 疏导排水、防止下渗地下水补给充分 隔水层,矽化加固,砂垫层 降低地下水地表水对路基土体的不均匀浸湿 矽化加固,砂垫层或设隔水层;消除不均匀浸湿因素 清除不均匀冻胀,减少冻结深度道碴陷槽积水 换土;排水后用隔水材料封闭基床面;设横盲沟、边坡渗沟或塑料管斜孔排水 消除积水因土质造成的冻害:土质不同 换土、铲除不均匀土质、砂垫层、矽化加固、炉渣垫层、注盐、隔水层、聚苯乙烯保温板 清除不均匀冻胀,减少冻结深度作者: .* 2005-11-5 10:11 回复此发言--------------------------------------------------------------------------------6 论文土层厚薄不等 换同样土 清除不等厚度导热不均匀 炉渣盖被炉渣垫层,聚苯乙烯保温板,塔头保温 清除不均匀冻胀,减少冻结深度深层冻害 地下水流向路基 截水渗沟,引水渗够,排水槽等 加强地表排水拦截排出潜水路基土体有浅层地下水 明沟,排水槽,引水渗沟等 拦截、排出地下水路基土体有深层地下水 设引水渗沟,必要时设保温层等 降低地下水位路基基底有泉眼 设涵洞引排土质不良 部分换土或土质改良 消除不均匀冻胀以上列表简要说明了路基冻害的整治措施及整治目标,下面我们将要对在实践中经常应用的几种方法进行全面介绍:总结多年在对基床冻害采取的整治措施,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大类:1、排水及隔水:其目的在于排除地表水或降低疏导地下水及隔断下层水以消除或减少路基土体的冻胀。2、换土和改土:其目的是换除路基土体中的不均匀土质,或改良土的性质,以消除和减少路基土体的冻胀。3、保温隔热:其目的使冻胀性土脱离冻结层或部分脱离冻结层,从而减少和消除路基土体的冻胀。(一)、减少土体含水量1、排水措施水对土体的浸湿、饱和和冲蚀作用是促使路基病害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保持路基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应做好地表和地下排水工作。并且排水设备应具有抗冻、防冻的能力,不被冻融破坏,能发挥正常排水作用。2、隔水措施是指用各种材料制成的隔水层,使地下水不能透过,或隔断毛细水的补给,阻止冻结时的水分迁移作用,以减少或消除冻胀。这些材料有:粘土、耐寒塑料薄膜、土工纤维防渗布、聚氯乙烯板及氯丁橡胶板等。另外,用改性土如乳化沥青,或灌浆、矽化加固等方法。(二)、更换土质换土是最普遍、采取最多的一种整治冻害的措施。在国外,北美各国和西德都把换土作为主要的整治冻害措施,前苏联和北欧各国、日本也把换土作为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换土主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将冻胀土换以部分不冻胀土,以便减少冻胀值;二是将冻胀性较弱的土(或不冻胀土)换以冻胀性较强的土,以便消灭冻谷或单侧冻起等;三是改换土中的冻胀土层,或冻胀土质的不均匀条件,以消除冻害条件。换土在基床冻害整治的过程中是有条件的,经调查分析认定基床冻害产生冻害的原因为基床土体中土质条件时(是土质不均匀、或是土层厚薄层次不等),才采取更换土质的措施。如果基床冻害是水的原因,(即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不均匀渗入或浸湿),不是土的原因,则应采用排水措施,而不应当采用换土措施。所以,在整治冻害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症下药”必要时应与排水措施相结合,不然这项措施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因而采取措施之前的调查分析即细致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更换土质的措施中,有两种情况:一是更换冻胀土;另一种是更换不冻胀土。这两种情况不仅起作用不同,而且条件要求也是不一样的。1、换填冻胀土(1)、作用此项措施的应用范围较小。因为只有在冻胀土的长距离地段内由于局部非冻胀土所形成的冻害,而将局部非冻胀土换以同样的冻胀土(如图1),以解决病害地段的冻谷。此外,由于不均匀而造成的冻害中,在凹陷的一侧换以冻胀土,使凹陷处多冻胀一些,这也是防止基床冻害的一种方法。(2)适用范围这项措施适用于因土质非均匀而发生的局部冻害(冻谷),或局部土层厚薄不同,或因水的局部不均匀浸湿而发生的冻害。2、换填不冻胀土(1)、作用一般

美国关于阶层的研究论文

不用说别的、体育明星和大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小业主。美国资本阶层是一个新的概念,他们既不是大富豪。靠打拼积聚财富

资本阶层与人们所想象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些脑满肠肥的资本家不是一个概念,他们是成功的企业家、政治人物,仅用中产阶层定义似乎较难明确一个新兴阶层的崛起和它对社会的影响,它的定位不同于资产阶级。所以年收入35万至50万美元的家庭就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根据调查,这一阶层的人中有90%的人是靠自己打拼获得并积聚起财富。

在美国,年收入35万至50万美元的家庭,可称之为小富有家庭。换句很多年不说的话,这叫资本阶层。他们不是资本家,也与中产阶级拉开了距离。这个阶层的出现,为每一个人有机会成为富人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之方。

靠打拼积聚财富资本阶层与人们所想象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些脑满肠肥的资本家不是一个概念,他们是成功的企业家、政治人物、体育明星和大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小业主。美国资本阶层是一个新的概念,他们既不是大富豪,也不是富裕的中产阶级,而是介于此间的富裕阶层。这一阶层所获得财富不是靠继承,而是依赖自己的辛勤努力打造。根据调查,这一阶层的人中有90%的人是靠自己打拼获得并积聚起财富。美国的社会阶层如果简单划分,可分为穷人、中产阶层、富人三个层次。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简单的划分已无法准确地标示美国社会阶层的变化。特别是对于中高收入者,仅用中产阶层定义似乎较难明确一个新兴阶层的崛起和它对社会的影响。美国最富有的人约占家庭总数的1%,要想挤进这百分之一的富豪之列,对众多家庭而言,那不是“美国梦”而只是春梦。不用说别的,连美国副总统拜登至今都跨不进这百分之一富人的行列,一般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年收入35万至50万美元的家庭就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美国人把它叫作资本阶层,它的定位不同于资产阶级,也不同于中产阶级。你可以把它说成是工薪族,也可以把它叫做资产族,因为这一阶层除了靠薪水来积聚财富外,还有相当量的资本以钱赚钱。

美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里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呢?一个最佳而又简短的回答是:对人们有权改变自己生活的坚定信心,给予美国人一个无与伦比的教育培养、工作和经济自由的承诺。1870和1950年之间,美国人的平均教育水平每10年上升年。在1890年,平均每个成年人已经完成了约8年的学校教育;1910年是年;到1960年,已达到近14年的水平。克劳迪亚·戈尔丁和劳伦斯·卡茨在其新书《教育和科技之间的民族》中描述到,数十年来,美国的教育进展令人惊讶的稳定,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全球领导先例。教育水平的上升带动了整个工业化世界的发展,但美国至少保持领先大多数欧洲35年的优势。1950年,欧洲国家仅有30%的青少年在全日制中学里学习;在美国,百分之七十的青少年人都在学校里学习。美国的这种优势提高了其生产力和增长速度。“快乐时代”终结于1970年,美国的教育进展开始放缓。1975年至1990年,教育进程完全停滞,从那时以来,变化一直不大。在许多国家波澜壮阔的教育发展冲击下,美国的领先于其它经济对手的优势完全丧失。这威胁着美国的长远发展,也扩大了贫富差距。戈尔丁和卡茨在描述“科技和教育之间的民族”时称,技术变革的步伐一直令人惊讶的稳定。在这期间,当教育的发展超过技术变革的速度时,社会不平等就会缩小、市场拥有丰富的技术工人、工人工资也稳步的上升。在这期间,像目前一样,当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技术变革时,不平等就会扩大、缺少技术工人、管理成本过高。与戈尔丁和卡兹一书相辅相成的是由芝加哥大学詹姆斯·赫克曼教授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根据他自己的研究,赫克曼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在六十年代后期,高中毕业率达到顶峰,约80%左右,自那时以后,不断减少。赫克曼在分析原因时称,这不能归因于学校质量的下降,也不是资金短缺和学费成本上升,而是家庭环境在过去40年中已经严重恶化。赫克曼指出,教育程度产生差距是在5岁以下。如果儿童沐浴在一种良好的气氛中,就能促进脑力的发展。5岁之前有可能预测,谁将能完成高中和大学、谁不能,虽然准确性不是很高。两个项目的研究,因为一些技术原因而被放缓。第一,天然气价格上升必然成为主宰总统选举的热点问题,因为选民每次面对他们的激情演讲和“打气”时,必然会报以掌声。但这个被放缓的问题,而不是其他任何问题,关系到美国的命运。第二,中产阶层普遍存在着经济焦虑问题。一些民粹主义强调全球化的破坏性和资本主义的外包和掠夺性。这些人说,美国需要给激进的劳动市场改革后的劳工阶层一个机会。但民粹主义必须要应付戈尔丁、卡茨和赫克曼的研究,因为他们的研究都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第三,值得关注的是民主党。因为共和党是无关宏旨的,如果你看看奥巴马关于教育的建议,尤其是他强调幼儿教育,他是支持这项研究的。而麦凯恩的政策显示他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漠视这些研究结果。美国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他的人民比其他国家的更加完美。现在,一切其他问题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在美国人脚下仍然存在着危险。-----------------------------------美国为何会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如果用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美国经济,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困惑。从一方面看,美国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巨无霸。2005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万4,866多亿,相当于整个欧盟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球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分额超过了四分之一。在全球五百强大企业中,美国拥有176家。其中,前100家超强大企业中,美国独占34家。在全球品牌500强中,美国几乎占了一半,有249个品牌,其中前六名顶尖品牌全是美国拥有。在资本市场,2005年,全球的资本流动大约有70%流进了美国,每个工作日有26亿美元流入。在消费领域,三亿美国人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美国每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这些基本事实说明,美国实实在在是当今世界无人可比的经济巨人。但在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又象是建筑在沙滩上的虚幻神话。2005年,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赤字约为8000亿美元,接近GDP的7%。政府债务高达万亿,其中,国际债务达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2005年,美国公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储蓄率已经低于%。在国际贸易方面,2005年,美国的商品贸易和服务业的进出口逆差达到725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从这些数据看,美国经济很象是全球最大的泡沫,随时都可能破裂。美国经济究竟是巨人还是泡沫,这个问题已不能简单由传统经济学来回答。近二十年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改变,而美国在这场全球经济的变化中利用自己的国势抓住机遇走到了最前列,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今天的美国经济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范畴。美国经济实际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一张信用卡。(一)走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新方向美国对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始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产业力量,美国经济实力在战争中急剧增长。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60%,同时美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一度作为国际贸易结算主要货币的英镑随着英国经济的衰落已不能维系全球经济体系。在这种历史条件下,1944年7月,全球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建立起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体系。这个体系由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大支柱构成,实质是建立起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各国确认193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克黄金。这就是所谓美元含金量的由来。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给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架,西方各国在这个体系下都完成了战后经济的复苏并走向繁荣。但是,这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已难以再继。日本、西欧在六十年代经济的腾飞缩短了西方各国和美国在经济上的距离,美国的黄金储备在六十年代末已跌落到世界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一左右,再加上越战的拖累,美国经济开始显得步履艰难。1971年,美国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保持的国际贸易顺差首次变为逆差,美元开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美国已经再难以同样的传统方式领导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从1971年起,世界各国抛售美元成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政策面临着崩溃。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尼克松政府痛下决心,于1973年2月12日宣布美元贬值,每盎司黄金兑换美元,彻底放弃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基本政策。从八十年代初起,美国开始用强势美元来吸纳全世界的资本,再用流进美国的钱购买世界各国的商品供本国消耗。各国生产商家通过出口商品到美国赚了钱,再把钱换成美元输出给美国。美国尽管财政赤字越来越多,尽管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但美国政府,美国人并不缺钱,各国的资本被美国的强势美元所吸引,源源不断流进美国。自1982年起,美国从国际资本净输出国转为净输入国,国际资本流入规模开始逐年增长。里根政府的强势美元和低税收的政策从八十年代起开始把美国经济引向了一条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金钱。制造业也好,贸易逆差也好,产业空洞也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资本实际上掌握在谁的手里。而资本的掌握在于货币的控制权。谁掌握了世界的主导货币,谁就能让世界各国的金钱源源不断地流进自己的金库。世界各国看似蓬勃的制造业,兴盛的出口贸易不过是在给掌握了世界货币控制权的金元帝国打工。不仅发展中国家成为了美国的生产车间,就连日本,西欧也开始以不同形式成为美国的打工仔。(二)从强势美元到以国势吸纳全球资本但是,天佑美国。美国这个国家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都是特别的幸运。在1991年,世界上接连发生了两件影响了世界发展方向的大事,帮助美国走出了这个两难境地。一个是在东欧共产党国家联盟崩溃的基础上,苏联帝国彻底崩溃;另一个是美国得到联合国授权,率领各国军队把伊拉克从科威特驱逐出境。前者使得美国在实力上再无匹敌的对手,后者使得美国战后首次在军事上、道义占据了全球的制高点,真正成为世界领袖。美国在全球的威望顿时如日中天,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强有力、最稳定、最安全、最可靠的国家。全球资本市场向美国的流入开始大量增加。正处于进退两难的美国政府立即抓住机遇,在吸纳全球资本的同时,开始有节奏地一点一点降低银行利率和国债利息。但此时的全球资本实际上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尽管美国不断降低利率和利息,美国毕竟是世界最安全的资本市场。到了2000年,美国利率和利息的两高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两低,但全球资本仍然义无反顾地不断流进美国。低息和低利率使得美国经济终于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里根政府以来的“吸金大法”继续成为美国政府在九十年代后的基本经济政策,但此时的美国已不是以高利率和高利息来吸收世界各国的资本,而是以美国在全球不可挑战的强势让全球资本在低息的条件下源源不断为美国经济输血。低利率、低利息既使美国在全球的资本收益大大增加,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华尔街的资本市场。九十年代开始,美国股市再次起飞,充足的资本和高科技的起飞相辅相成。新兴企业在充足的资本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老企业的兼并和扩张也越来越频繁。后来虽几经波折,但美国经济的强势到了上个世纪末已远远领先全球。到了二十一世纪初,美国经济的这一转型已基本完成,美国终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找到了一条新的建立世界霸业的道路。不跟黄金挂钩的美元在今天仍然扮演着世界经济的主导角色,而且美国经济比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更为强势。美国通过控制全球资本市场,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1995年美国资本净输入占全球33%,2000年上升到61%,2005年进一步上升到70%。美国手握全球70%的可用资本,财大气粗地在全世界投资和采购各国商品,使美国一直保持全球最大的一个统一消费市场。世界各大商品出口国也都不由自主把美国看成是自己最大的买主,尽管这个买主口袋里的钱是从自己手中借来的。在市场经济中,顾客就是上帝。在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美国实际上已经一步一步变成了各国生产厂家的上帝。在这场经济游戏中,债权人依赖于债务人,欠钱的人成了真正的老大。不少国家和生产厂家已经把接受美国的订单,向美国出口看成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希望。另一方面,由于摆脱了里根政府时期高利率、高利息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美国在资本市场中完全如鱼得水。表面上看,美国政府的对外债务高达万亿,但美国的国债利率平均只有5%左右。而美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其中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达(2004年数据),二者几乎相差一倍。美国政府向国外借钱越多,对国内税收的依赖份额就越小,税率就越能保持低下,从而促进美国企业的发展和扩张,促使美国企业有充裕的资本到海外投资赚取更高的利润。美国政府的国际债务固然高达万亿,但美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也大致接近这个数字。美国政府以自身的信誉承担债务,让民间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本用于发展和投资获利。截至2004年止,美国的对外投资总额为万亿美元,丰厚的投资利润最终还是流回了美国国内市场。只要美国企业能够获利发展,只要美国民间经济繁荣,美国政府的债务就无法对经济的总体发展构成威胁。(三)美国经济成为全球最大的一张信用卡行文至此,读者仍有两个疑问:美国凭什么能够让70%的世界资本流入国内,其他国家能吗?另外,如果以上论述为实,美国经济究竟是不是建立在债务沙滩上的神话呢?美中两国都有相当一批经济学家对美国的赤字经济感到严重担忧。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威廉.克莱恩在他《债务国–美国一书曾指出,美国从1970年代的最大债权国到2004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美国的贸易赤字和外债日益增长,同时个人储蓄下降以及政府财政赤字上升等各种因素造成的收支不平衡将会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风险。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都是和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紧密相连的。仅仅在经济领域内思考难以识得庐山真面目。美国能够成为全球资本的主轴,能够几乎随心所欲地运用全球资本,能够借钱生息,借鸡下蛋,能够让全世界为自己打工,完全由美利坚帝国独一无二的特殊实力和地位、文化和信誉所决定。除了美国,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做得到。美国这张巨大的信用卡有着自身坚实的信用基础。如上所述,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找到新的方向始于里根政府。但在里根时代,美国的国势并不如今天强大。在里根上台前,美国与苏联在军事争霸上并未取得上风。而败退越南后,美国在全球政治军事较量中实际上处于劣势。里根上台后虽找到新方向,但却没有足够的实力,不得不用高利率、高利息来吸引全球资本。但是,里根政府看到了根本的一点,这就是军事力量作为一个国家的实力支点的重要性。里根政府在经济不振、财政赤字的困难条件下,把扩大军备作为一个基本国策。很多人只听到了里根政府重振军备是为了对抗苏联邪恶帝国的口号,而没有看到里根政府也是在给美国新经济建立新的支点这一隐蔽的一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美国军费开支急剧增长。九十年代初,苏联崩溃,海湾战争结束,美国牢牢地坐稳了世界头号军事大国的宝座,美国在世界上已无任何军事危胁。但是,美国的军事力量继续攀升不已。这时,庞大的军事力量已不是仅仅用来保卫和平,而是要塑造一个不可战胜的巨人形象。根据北约国防部长会议2005年6月9日公布的一份军费开支表显示,2004年美国的军费总开支达到4620.99亿美元,北约其他25个成员国的军费开支总计也只有2469.75亿美元,只占美国军费支出的53%左右。另外,根据世界上最权威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05年度的《世界军备与裁军年鉴》的资料,美国在2005年的军费开支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8%,几乎是世界各国军费总开支的一半。从人均军费开支来看,美国高达1,604美元,是世界人均军费开支的倍,竟超过了四面楚歌、最有战争危机感的以色列。美国用庞大的核武库、在全球游弋的12艘航空母舰、世界各地的驻军给自己塑造出一个从罗马帝国以来最强大的帝国形象。举目世界各国,美国本土成了世界上最安全、最没有战争风险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在军事上向美国挑战。这是美国在和平时期建立世界上最庞大军事力量的根本原因。美国的安全和不可战胜是全球资本即使是低息也要流入美国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许多仇视美国的国家包括一些中东的穆斯林国家也不得不把资本投入美国的根本原因。因为对于资本来说,风险和利润一样重要。懂得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美国为什么要打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没有必要的伊拉克战争。这场耗资巨大的战争并不仅仅是出于意识形态,也不是仅仅为了石油。美国是要在受创之后在全球打出自己的威风和不可战胜的形象,打掉胆敢向美国权威挑战的萨达姆。美国为伊拉克战争付出的消耗和全球流入美国的资本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全世界每个工作日有26亿美元的资本流入美国。为了保持美国强大的形象,为了让美元仍然源源不断流入美国,伊拉克一战耗资虽大,从经济上来看还是值得的。至于后来陷入泥潭,那是布什政府在技术上的错误,另当别论。美国经济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轴,能够让世界各国资本源源不断流入,优秀的高等教育系统和领先全球的科研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美国立国只有两百多年,但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优秀的大学和研究所系统。这使得美国在战后半个多世纪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领先世界各国。截至2005年,美国一共有28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这是世界上其它国家难以企及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不断的把各种制造业外包到发展中国家,而不担心经济的空壳化,因为美国仍牢牢地掌握着大多数重要行业的核心技术。美国能够在全球五百强中拥有176家企业,能够在全球品牌500强中拥有一半的品牌,说明美国仍掌握着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核心和方向。在经济活动中,只要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获得垄断利润。而利润的高低则决定了资本的流向。世界各国资本源源不断流进美国也就成了一个正常的经济现象综上所述,美国今天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强国势造就了美国经济这张全球最大的信用卡。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难以望其项背的。美国的经济在本质上演化成了一种借贷经济。美国通过自身强大的军事力量、专业的金融服务和管理、稳定的政治制度、独立而完善的司法制度、领先全球的研究和科技力量,向世界各国政府和资本市场借钱贷款,然后用借来的资本在海内外进行再投资而赢利,用超前消费的方式刺激国内消费市场,整个经济活动就像消费者使用信用卡一样,只要消费者的信用记录良好,消费者就可以通过向信用卡公司借贷消费,如果借贷者能按时还清最低偿还额,信用卡公司就会不断地把款项借贷出去。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经过了二十年左右,终于在全球建立起了自己的信用经济系统,并且成功地运用这一信用经济系统操纵了全球经济。世界各国既是美国的债权人,也是为美国服务的信用卡公司。各国担心的不是美国还不出钱来,而是担心美国不刷卡,不消费。而美国刷卡越厉害,消费越多,各国放债人的经济也就越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主客位置已经发生了异化和颠倒,不是美国依赖于各国经济,而是各国经济依赖于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一张信用卡持有者,美国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强大的支付能力和良好的信誉掌控了世界经济,并且把世界经济紧紧地绑在了自己的身上。眼下,世界各国面临美国经济这张巨无霸的信用卡早已陷入了两难境地,离开美国经济这张信用卡,全球经济将会陷入全面的衰退和萧条,但美国经济这张信用卡一旦刷爆,全球经济一定会陷于崩溃。如何让美国把这信用卡不断地有理性地刷下去,是世界各国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经济问题。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一张信用卡的持有者,所考虑的问题则是如何把这张卡的信用额度运用到最大限度,如何最大程度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至于这张信用卡何时刷爆,目前还无人能预测。

那有心思管美国的什么阶层,我连我们自己的到现在都理不清

关于土陶研究的论文

中国盐碱土园林十大课题研究 2006-8-10 8:25 摘要:我国有亿亩盐碱地,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00多个城市。北方多数是微碱性土壤。盐碱土园林技术的研究在现实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全国盐碱土绿化开发协作组组织德州市园林处、德州市盐碱土绿化研究所、德州农校、中国农科院德州实验站、北京林大、德州市科协开发中心、大庆采油五厂、德州市科协、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等九个单位在全国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陆、滨海、苏打盐碱土三种基本类型,包括德州、天津、东营、大庆、银川进行盐碱土园林十项课题试验,一项获国家奖;三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十大课题"成果系列绿化技术及产品开发,先后完成德州中心广场绿化等多项绿化工程。 关键词:盐碱土 园林 耐盐花木 耐盐草坪"十大课题"是中国园林领域有独特风格的课题,现将全部研究成果要点整理如下。 一、微区改土绿化技术 研究结果表明在德州中度盐碱土上利用人工生态条件,运用隔离层、筛孔隔盐膜、防碱栽植袋等措施在树穴、树池、花坛、绿地微区改土,形成淡化微区,局部控制土壤返盐,(重盐碱地埋设淋水管或罗纹塑料暗管排水洗盐);能有效地提高树木花卉成活率。作隔盐层的材料可以用炉灰、锯末、麦糠、麦秸、稻草等有机物料。据德洲市财政局审定仅1989~1991年德州市区利用该技术仅节省苗木费一项就创造间接经济效益156万元,该项目在第二届国际发明及专利技术展览会(广州)获铜奖,其论文《盐碱地微区改土植树的盐分变化》在国际盐渍土学术讨论会(南京)上宣读。 (该成果1989年获德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德州市园林绿地绿化设计模式 德州市是全国著名的重盐碱区,探索一条适合德州土壤环境的园林设计模式势在必行。该课题根据德州市的土壤、环境条件,实施筛选出了居民区花园、街头游园、道路绿化、分车绿地、庭院绿化几个主要园林绿地类型的最佳模式,突出植物造景,筛选出德州市适地适树、适地适花、适地适草的植物品种。建设生态园林。从而使土壤改良、栽培技术、植物选择和植物造景因地制宜模式化。 (该成果1989年获德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耐盐花木与地被植物的筛选 在德州市中度盐碱地带设立筛选圃。选择与引进相结合从全国各地共搜集106种园林植物栽植于筛选圃内,进行观察测试,同时,结合进行盆栽耐盐试验。经过三年的观察、对比、评选,筛选出国槐、白腊、垂柳、法桐、臭椿、火炬树、刺槐、毛白杨、加杨、苦楝、侧柏、桧柏、龙柏、枣树、杏树、桑树、梨树、石榴、丰花月季、月季、木槿、荷兰菊、地被菊、秋葵、马蔺、多年生黑麦草、本特、紫羊茅、瓦巴斯、中华结缕草、天堂草419等37种耐盐花木及地被植物。该课题还进行了龙柏、石榴、紫薇、秋葵、荷兰菊耐盐力的研究,调查了德州地区10种耐盐野生地被植物及其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编写了德州市耐盐园林植物名录。 (该课题199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第四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二等奖(上海)。) 四、地被菊的引种 地被菊是北京林大的重大科研成果,采用远缘杂交的方法达到"野化育种"的目的,并将菊花从花盆中解放出来,通过大规模的露地栽培,呈现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的群体美。可作花坛、块植、带植、切花、盆花等用。它有抗逆性强,抗碱、抗寒、抗旱、花期长、耐粗放管理等优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大全国著名的陈俊愉教授亲自来到德州作指导,在德州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带进行栽培试验。历时3年的研究,从15个品种中筛出适合德州地区8个品种,主要有铺地荷花、美矮黄、晚粉、落日红、紫荷等,丰富了德州国庆节应时花卉品种。1995年德州市街头摆花4万余盆,其中80%是地被菊。 . (该课题1993年通过市科委鉴定。) 五、菊花栽培新技术及切花生产技术开发 菊花是德州市市花,在全国性菊展多次获奖,但传统的栽培技术已远远不适应现代园林绿化的需要,1992年立题研究,目前已筛选出适于德州菊花栽培专用营养土的最佳配方;同时总结出菊花栽培管理的配套措施,包括菊花叶面肥配方。前期尿素,中期磷酸二氢钾,育蕾期硫酸镁,硼酸,从而达到菊花棵矮、花大、叶全、杆粗、色艳五大标准。德州名菊主要品种有古都瑞雪、绿浪、凤凰振羽、相国之爱、墨菊等。适应于华北盐碱区的水土栽培。 (1997年获德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苏打盐碱土绿化新技术 试验区设在大庆市采油五厂,通过反复试验,筛选出适合东北苏打盐碱土的园林植物,如旱快柳、糖槭、玫瑰、接骨木、榆叶梅等10种园林树种,在中度苏打盐碱土上应用苏打盐碱土改良肥种植糖槭成活率高达,而比对照42%提高了51个百分点。苏打盐碱土改良肥能有效地降低土壤pH值。促进土壤脱盐的作用。该课题总结出了一套应用化学改良技术配合树种选择的寒冷地区苏打盐碱土绿化的新经验。 (1994年10月通过大庆市组织的专家会议鉴定。) 七、园艺盐碱土改良肥的研制 该产品为有机——无机型复混特种肥料,配方设计利用"钠离子吸附剂"、"化学改良剂"、"全元改良精"等16种原料配制而成。内含氮磷钾8~10%,,利用酸碱中和、离子吸附、转化盐类化学反应原理,降低土壤含盐量、酸碱度,改良各种盐碱土壤,全元营养供肥效果明显,而且防止花木黄化病。适用于含盐量以下的盐碱土,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盆花及保护地鲜切花栽培等。银川市科协用于新疆苗圃,每亩用量100kg,苗木高生长和地径粗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49cm、.用于新疆杨造林,株施改良肥1㎏,成活率比对照提高,新梢生长量增加.用于云杉、侧柏幼林,株施,年平均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和.以上三处的土壤pH值,施用改良肥四个月以后,测定pH值分别为、、.天津开发区翠亭村小区绿地施用园艺盐碱土改良肥种植雪松、月季、草坪等成活率达到95%. (199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盐碱地草坪栽培与防碱草坪肥的研究 经两年的试验,筛选出耐盐碱草坪品种8个,研究出高羊茅、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不同品种的多元混合配比草种(东方明珠、雪碧、克碱),加大了草坪抗逆性适应性。根据草坪需肥规律和盐碱地的特点,配制成既能改碱又能增肥延长草坪绿期的专用肥。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2万m2中度盐渍土上建植马尼拉草坪,按每平方米撒施,2个月后成坪率比对照高80%,未发生返盐黄枯现象;绿色期延长16~20天。1996年由天津刘园苗圃建的开发区净水厂绿化工程,土壤含盐量,土壤pH值,施用"盐碱地草坪专用肥"40吨,按1kg/m2施用,播黑麦草与高羊茅混合草坪4万余m2,一次成坪。在开发区绿化工程评比中获第二名。在开发区同样的立地条件下,对照区的草坪成坪率仅有70%. 九、盐碱地雪松栽培技术 盐碱地能否栽培雪松是个世界园林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历时十年研究,总结出一整套雪松栽培技术,其要点整理如下: (一)采取工程措施,利用花坛抬高地面栽培,树高与花坛直径比例为2:1~2,树坛高60~l00cm.在坛底铺放隔盐层、砂粒状"纳离子吸附剂".淋水层控制地下返碱及渍水栏根。 (二)雪松专用培养土,配方如下: 园艺盐碱土改良肥2%、蛭石5%、泥炭20%、素土40%、粗砂30%、矿石砂4%. (三)立秋后控制水肥,充实植株组织,初冬浇一次抗旱水是关键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低温下生理干旱现象的发生。 (四)用水质改良剂改良偏碱性水。 十、德州市中心广场绿化新技术应用的研究 德州市中心广场面积公顷,地处新湖东畔,60年代是一片盐碱地,采取综合改良措施,包括利用新型耐盐花木、微区改碱、园艺盐碱土改良肥及新设计艺术的应用,取得了成功。 园林设计思路采用大线条、大手笔、大色块、大效果简洁明快的抽象式设计手笔,突出彩色观叶植物及花卉造景,各种植物5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总体植物配置以草坪为基调,点缀少量雪松、棕榈等特色树种,用微起伏地形模拟自然山峦景观。整个广场点缀低矮的20多种花灌木以保持全园开阔的空间视野,形成三季有花、多花并开,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 植物造景图案突出"红黄绿",新颖别致,注重大块色彩对比,以简洁流畅的曲线为主,红色的紫叶小檗,黄色的金叶女贞,嫩绿的龙柏球、瓜子黄杨,构成"红黄绿"各种图案,形成抽象的图形美与色彩美。广场周边花池,用低矮的龙柏球,组成几十组抽象的"浪花"图,意寓德州经济发展乘风破浪突飞猛进,一丛丛曼海姆丰花月季,火红的花朵,浓郁的芳香,令人精神爽悦。 (德州中心广场1998年获省城市设计精品工程金奖。) 结语: 盐碱地绿化要采取综合的改土措施配合科学选择花木、草坪品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轻度盐碱地可用园艺盐碱土改良肥;中度盐碱地用微区改土加园艺盐碱土改良肥(客土);重度盐碱地设暗管排水加园艺盐碱土改良肥(客土)。

关于陶瓷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6�1�6�1�6�1 �6�1�6�1�6�1二、1、2、3、�6�1�6�1�6�1 �6�1�6�1�6�1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陶渊明你为啥隐居》,多看看他的诗词就可以.

题目: 读历史,读人生 ——陶渊明 内容: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 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美国关于幼儿研究论文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张石伟. 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2] 牛银平. 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 当代学前教育. 2010(03)

[3] 陈思帆.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4]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7] 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9] 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 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1] 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2] 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3] 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4] 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04)

[15] 曾晓东. 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01

[1] 李佳.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陈红. “我”喜欢的幼儿园[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程丽英.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儿童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 亢云洁. 牵着你的手,一起长大[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5] 徐霞. 基于专业引领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6] 庞敏. 改革开放后西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的演进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严燕华.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8] 赵丽. 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1-2013年)[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高莉. 家庭旅游对儿童的教育价值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王月嘉.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韩婉姝. 兰州市学前儿童父亲父性意识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2] 王丽萍. 山西省太原市城区“独一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3] 郭猛. 兰州城区大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14] 孙娓娓.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家园合作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5] 葛莺芳. 生命化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3]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4]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5]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6]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7]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18]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19]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0]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 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张婉莹.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邢羽佳. 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钟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12]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13]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西方一位教育名人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喜欢读书是父母献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也是家庭教育最成功的一种标志。 孩子喜欢阅读胜过纯粹的学校教育,胜过一台计算机,胜过最高级的大学文凭。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那么,孩子的阅读兴趣从何而来?如何培养呢?对此,美国的凯伦·米勒斯女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孩子天生喜欢玩具,并非天生就爱看书。孩子爱不爱看书,喜欢不喜欢阅读,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书刊的内容和外观色彩要尽量迎合孩子的心理,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衡量书刊的内容,不要以为“有用的”就是可以给孩子看的。在孩子看来,花花绿绿的昆虫、活泼可爱的大小动物、凶猛奇特的外星人和怪兽要比大人心目中的A、B、C、D和1、2、3、4有趣和有意思得多。因此,在早期,应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幻故事等等。 二、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孩子的早期阅读过程中,他们往往不可能像大人那样把一本书从头至尾看完。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应急于对他发火或表示失望。只要孩子不是故意撕毁或乱扔图书,家长就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 三、不可过早地限定孩子的阅读范围和阅读内容,而应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爱好和兴趣。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更不应按自己的意志强行改变孩子的阅读爱好,也不宜按自己的知识观和阅读习惯为孩子开列必读书目。否则,孩子就容易对阅读产生厌恶和恐惧,从而失去阅读兴趣。对此,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四、亲子共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 美国读书协会前主席鲁斯·格雷沃斯先生说:“现在,在一些家庭中有一种怪现象:父母喜欢看书,却往往等到孩子上床入睡之后才坐下来看,结果,孩子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喜欢看书。真可惜!”对此,专家们认为,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计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郁,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