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微表情测谎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微表情测谎毕业论文

际交往过程中,我们都害怕被人欺,所以,掌握一定的辨别技巧显得格为重要。今天,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在说真话还是在撒谎。

一、潜意识

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和潜意识相关的词汇,例如:“第六感”“直觉”。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他用“潜意识”来形容那些曾经发生却没有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由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潜意识的来源通常都是人的本能欲望,或者是那些与思想冲动相关联的想法和经历,它们受到压抑,拒绝自由进入意识。潜意识往往难以被直接观察,不过,人们的口误、笔误、做梦等方式是我们了解自身潜意识的好方法。

许多人的“口误”“笔误”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撒谎的挡箭牌,但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口误”来源于潜意识,不经意的口误,也许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二、微表情测谎

我们听说过很多微表情测谎的神奇经历,对此,有心理学家研究了一部分经历过专业微表情训练的专家,结果发现,这些专家大约只有50%的判断准确率,也许他们的能力来源于自己相信自己有非凡的测谎技术。

很多时候,微表情测谎之所以缺乏准确性,是因为,观察微表情大部分都是研究他人的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的异常反应,例如,脸突然变红,迟缓的笑,甚至是频率很快的眨眼。

由此可见,想用微表情测谎是存在前提条件的,比如,针对不同的人,他们说假话时会引发一些情绪,并呈现出类似身体反应特征。就像Ekman博士所说过的:“人们说谎时的特征具有普遍性。”所以说,微表情测谎相关理论还有待发展,那么,我们究竟有没有值得信任的测谎方法呢?

三、用倒叙的叙述方式陈述事实

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尔德特·弗瑞(Aldert Vrij)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并以此来检验人们有没有说谎。该理论认为,虽然人类大脑可以处理大量复杂的信息,但是,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在某一时间点进行的思考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同一时刻认知资源的限制会导致我们很难“一心二用”。

所以,当我们要求对方倒叙一遍他刚刚说过的事情,如果他说的是真话,他还是能够倒叙出来的,可是如果他在撒谎,他是没有办法一边修改一边陈述的。就算勉强说出来了,也肯定是漏洞百出的。

一项数据显示,一个人平均每十分钟就要撒三个谎。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那些爱撒谎的人,但是,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以后,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地运用上文提到的三种办法去帮助自己识别真相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16. 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18.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19、 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 在想好说什么谎后 会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静的反驳 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0、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因为这些都没有科学依据的,所以说他们都是伪科学

在很早以前我就开始怀疑微表情、测谎的真实性。因为每个人的表情以及下意识的动作是不同的,即使它能测出来,我觉得那也是大多数人的一种行为,并不是全部。这严重犯了以偏概全的问题。

测谎仪的准确性已经存在一百年了,它对所有各方都提出了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3年通过了57项著名的“严格科学方法”研究,证明了测谎仪的测谎仪功能几乎是幸运的,但没有证据表明测谎仪是科学的。目前,所谓的测谎仪在加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后正在掀起新的浪潮,但仍然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自20世纪的“魔术”以来,21世纪的伪科学似乎更多。

根据路透社的最新报告,拉脱维亚,匈牙利和希腊目前正在使用大火来测试和部署一个名为iBorderCtrl的系统,该系统使用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发的Silent Talke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析40多种人体的表情。在乘客到达机场之前,他们必须登录网站以上传护照照片。该网站会询问一些常见的关税检查问题。乘客必须通过语音输入系统响应口头响应,该系统将为乘客提供QR码。到达后,海关检查员使用其平板电脑扫描QR码,收集指纹并确保形状与上载的图片匹配。最后,该系统生成100分,使海关检查员可以评估乘客的信息是否真实。

但是这种无声的Talker技术可以帮助英国警察甚至MI6用于刑事逮捕和谎言识别,但由于没有证据,因此被英国著名的刑事调查专家Ray Boole称为“不信任”。他说,监视人脸的微观表情是检测谎言的准确方法。说谎时可能发生的其他反应。 ``简单的微表达用于分析人们的简单心理活动,例如愤怒,恐惧,惊讶等。有一些科学证据,但是有绝对的科学水平才能判断目标的真假。

微表情的识别和检测论文

注视是眼动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指标。首视点:即当事人面对刺激源第一次注视的位置。往往与当事人的兴趣点(焦虑点)相关。但也可能受到当事人眼前刺激源画面物理特性的影响,例如色彩、奇异形状、危险动作等。眼跳是一种通过将视线从旧点转移到新点的动作。内眼跳距离:指从前一个注视点向下一注视点的进行视线转移时,两个个注视点之间的夹角。眼跳距离小的刺激源区域是当事人兴趣点(焦虑点)所在。眨眼是一种快速的闭眼动作。当事人在对自己不利的消极刺激源的刺激下,会产生消极情绪,为了避免刺激源给自身带来的伤害,当事人通常会做出眨眼动作避免视觉信息的冲击。当当事人心虚时,便会出现高频率的眨眼行为。

微表情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分析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本以语言为主,但实际上语言沟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仅占 7%,大部分的沟通都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进行信息的传递(2013,朱晓琳)。而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非语言信号,即通过微表情、肢体动作获取学生的内心想法,那就能够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症下药,实现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微表情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实践和运用微表情相关知识,指导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微表情的含义及研究现状

微表情是人类试图压抑或隐藏真实情感时泄露的非常短暂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梁静等,2013)。微表情持续时间仅为 1/25 秒至 1/5 秒,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吴奇等,2010)。

1966 年,Haggard 和 Isaacs 发现了一种快速的不易被察觉的面部表情(micro-momentary facial expressions),认为其与自我防御机制有关并且表达了被压抑的情绪。1969年,Ekman 和 Friesen 也独立发现了这种面部表情, 并将其命名为微表情(梁静等,2013),Ekman 团队也成为研究微表情的主要力量之一。另外,美国的 Matsumoto 团队和Shreve 团队,加拿大的 Porter 团队和李康团队,日本的Polikovsky 团队,芬兰的赵国英团队,中国的傅小兰团队等在开展微表情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掌握微表情的特点以及如何识别微表情,且他们的研究大多数都基于心理学的基础(梁静等,2013)。微表情的应用大都在刑侦、司法以及测谎等方面,将其运用在教学中的情况较少。

目前大多数阐释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文献都是从肢体语言出发,更多关注教师教态,对于学生的肢体语言关注很少,更别提及微表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师生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师生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在课堂上也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经验。学生开始成为了课堂主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那么情感、态度这些隐形的心理语言要通过什么被察觉到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信号呢?

微表情与人类内在的情感信息加工过程紧密相关,但人是否能意识到自身出现了微表情?Ekman 认为,人对自己的微表情是无意识的(梁静等,2013)。研究者对于微表情持续时间的上限尚未达成共识。Ekman 通常认为微表情的持续时间不超过 1/5s,但他有时也将 1/4s 作为持续时间的上限;Frank 认为微表情的持续时间应小于 1/2s。从以上研究可看出,表情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信息的重要非言语性行为,可视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晴雨计。这种短暂的面部表情是无意识的,可以通过细心的发现察觉出来,如果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的微表情,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和学生实现双赢局面。

二、微表情对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有一条这样阐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教育部,2011)。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点、性格、认知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从某种程度说,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以教材为媒介,运用某些教学技巧和方法平衡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反应,这种反应更多是非语言行为,因为学生害怕说自己没有听懂而被嘲笑,而老师也不可能每次都停下来询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时非言语行为就显得很重要,例如当发现学生们眉头紧皱,目不转睛地看着上课内容,认真听着教师讲课时,一般都是学生在努力思考上课内容,其表情告知教师内容有些难理解。那么老师可以迅速捕捉学生微表情,获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化。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某些有趣表情积极参与课堂,达到理解、收获、消化知识点的目的。

(二)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课堂老师永远说的多,而学生一直是低头听,就像一句话描写的:stop talking like a teacher.这句话不是在批评老师,而是反映了传统课堂的特点,即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控制说话的时间,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机会。以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学生学习技能的。因为知识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构建的(Nunan,1999;转自程晓堂,2009)。互动是交际的核心(Brown,1994;转引自程晓堂,2009),因为它既是学习得以实现的途径,也是学习的目的(程晓堂,2009)。由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学生互动,交换信息的过程,传统教师的授课只关注自己教学计划的进行以及教案的实施,较少关注学生对课堂的的互动与反应,从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如果老师在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技能的时候关注学生微表情,捕捉学生对课堂的反应信息,及时与学生互动,进行意义协商,填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沟,实现互动,完全可以在学生与教师激烈的探讨中、积极的互动中传授知识点,发展学习技能。

(三)有利于教师更好管理课堂、组织课堂纪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便利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学生把这些电子产品带入了课堂,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很多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开始玩手机、听 MP3、玩游戏等。正常有序的课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保证。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聊天,声音很大时,老师可以通过用眼睛直视他,不要眨眼,把眼皮压低,用严肃的目光凝视他,这种微表情表示一种警告与威慑,学生会立马停下来,投入课堂。从而帮助老师有效管理课堂和组织课堂纪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正常化。

(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被动的听、接受信息的'角色,所以无论老师以怎样的方法刺激他们,他们就是不发言。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性格导致,有的是已有知识不足,有的是对课程内容不熟悉等等。如果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能捕捉到一些信息,例如,撇嘴就是一个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这表示他对自己说的话没有信心;下意识地摸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手势,在自己并不完全相信自己说的话时尽量打消自己的疑虑;对方眉毛向上,脸部拉紧便是恐惧的表现。这些微表情都在告诉老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表现出的不自信与不确定,老师如果捕捉到这些微表情发出的信息,就应该在这个时候鼓励学生,给予他们正强化,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学生大胆、积极参与课堂。

(五)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偶尔走神,很多老师把原因都归咎在学生身上,觉得是学生自身原因造成学生目光的游离、思想走神。但很少有老师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例如;上课期间,当发现学生的目光上下左右四处看,或是转向其他地方,多半是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内容失去兴趣,有种想要逃跑的渴望。所以当老师捕捉到这类信息时就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转换教学方式重新触发学生的兴趣点,把他们的思绪带回课堂,重新参与到老师的课堂当中。研究显示,当大部分听众在听讲时,保持双腿和双臂自然状态,不跷二郎腿,也不将双臂环抱于胸前,以一种放松的姿势进行听讲,他们对讲座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比跷二郎腿并将双臂环抱于胸前的听众提高 38%以上(朱晓琳,2013),也就说人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接收到的信息量比他在紧张情况下的高 38%。所以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保持活泼、轻松及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输入的语言点会事半功倍。老师在课堂捕捉学生微表情,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行为和策略,就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微表情是一套不能由人自身控制但却能反应内心真实想法的短暂的表情符号,虽不是万能的,但却能弥补和帮助老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学生非言语行为,尤其是及时捕捉和观察学生的微表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就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互动,实现有效教学。

表情与微表情的研究论文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William Condon率先进行了针对瞬间互动的研究。在他著名的研究项目中,他逐帧地仔细观察了一段4秒半的影片片段,每帧是1/25秒。在对这段影片片段研究一年半之后,他已经可以明辨一些互动时的小动作,比如当丈夫把手伸过来的瞬间,妻子会以一种微弱的节奏移动她的肩膀。美国心理学家John Gottman通过对情侣录像来分析两人间的互动。通过研究这些微动作,Gottman可以预言哪些情侣会继续恋情,而哪些将会分手。 和父母或孩子说话时,大家都知道皱眉表示伤心或不满。但皱眉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么?学者Paul Ekman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为了得到答案,Ekman决定走访世界各地,研究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通过研究国外城市、偏远岛屿和与世隔绝的丛林的人。Ekman和研究伙伴W V Friesen作了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观察和生物反馈)他们描绘出了不同的脸部肌肉动作和不同表情的对应关系。Ekman把其归结为一个体系,称之为“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测量表情”可不容易。比方说,“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S)”不能识别情绪,只是确认做某个表情时肌肉的动作。测量方法是使用“动作单元(Action UnitsAU)”,每一个AU对应一个特定的动作,比如皱眉是AU 4,扬眉是AU 1。AU里不包括 “嗤笑”或“似笑非笑”这种表述性的语言,因为这会影响对特定表情的理解。它还能识别某个表情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是自然的还是故意的。表情的强度也很重要。笑的强度(定义为AU 12)可分为6种,依据是嘴角翘起的角度。同理可以衡量眼睛的收缩(AU 6)。测量的时间长短则需要考虑笑容展开到最大程度的时长、其维持时间、面部恢复到常态的时间。笑的同时是否还有别的表情发生?它们与笑有关还是无关?笑容是对称的么?如果不是对称的,各半边脸部笑的程度是多少?

微表情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分析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本以语言为主,但实际上语言沟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仅占 7%,大部分的沟通都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进行信息的传递(2013,朱晓琳)。而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非语言信号,即通过微表情、肢体动作获取学生的内心想法,那就能够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症下药,实现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微表情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实践和运用微表情相关知识,指导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微表情的含义及研究现状

微表情是人类试图压抑或隐藏真实情感时泄露的非常短暂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梁静等,2013)。微表情持续时间仅为 1/25 秒至 1/5 秒,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吴奇等,2010)。

1966 年,Haggard 和 Isaacs 发现了一种快速的不易被察觉的面部表情(micro-momentary facial expressions),认为其与自我防御机制有关并且表达了被压抑的情绪。1969年,Ekman 和 Friesen 也独立发现了这种面部表情, 并将其命名为微表情(梁静等,2013),Ekman 团队也成为研究微表情的主要力量之一。另外,美国的 Matsumoto 团队和Shreve 团队,加拿大的 Porter 团队和李康团队,日本的Polikovsky 团队,芬兰的赵国英团队,中国的傅小兰团队等在开展微表情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掌握微表情的特点以及如何识别微表情,且他们的研究大多数都基于心理学的基础(梁静等,2013)。微表情的应用大都在刑侦、司法以及测谎等方面,将其运用在教学中的情况较少。

目前大多数阐释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文献都是从肢体语言出发,更多关注教师教态,对于学生的肢体语言关注很少,更别提及微表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师生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师生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在课堂上也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经验。学生开始成为了课堂主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那么情感、态度这些隐形的心理语言要通过什么被察觉到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信号呢?

微表情与人类内在的情感信息加工过程紧密相关,但人是否能意识到自身出现了微表情?Ekman 认为,人对自己的微表情是无意识的(梁静等,2013)。研究者对于微表情持续时间的上限尚未达成共识。Ekman 通常认为微表情的持续时间不超过 1/5s,但他有时也将 1/4s 作为持续时间的上限;Frank 认为微表情的持续时间应小于 1/2s。从以上研究可看出,表情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信息的重要非言语性行为,可视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晴雨计。这种短暂的面部表情是无意识的,可以通过细心的发现察觉出来,如果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的微表情,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和学生实现双赢局面。

二、微表情对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有一条这样阐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教育部,2011)。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点、性格、认知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从某种程度说,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以教材为媒介,运用某些教学技巧和方法平衡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反应,这种反应更多是非语言行为,因为学生害怕说自己没有听懂而被嘲笑,而老师也不可能每次都停下来询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时非言语行为就显得很重要,例如当发现学生们眉头紧皱,目不转睛地看着上课内容,认真听着教师讲课时,一般都是学生在努力思考上课内容,其表情告知教师内容有些难理解。那么老师可以迅速捕捉学生微表情,获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化。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某些有趣表情积极参与课堂,达到理解、收获、消化知识点的目的。

(二)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课堂老师永远说的多,而学生一直是低头听,就像一句话描写的:stop talking like a teacher.这句话不是在批评老师,而是反映了传统课堂的特点,即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控制说话的时间,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机会。以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学生学习技能的。因为知识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构建的(Nunan,1999;转自程晓堂,2009)。互动是交际的核心(Brown,1994;转引自程晓堂,2009),因为它既是学习得以实现的途径,也是学习的目的(程晓堂,2009)。由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学生互动,交换信息的过程,传统教师的授课只关注自己教学计划的进行以及教案的实施,较少关注学生对课堂的的互动与反应,从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如果老师在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技能的时候关注学生微表情,捕捉学生对课堂的反应信息,及时与学生互动,进行意义协商,填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沟,实现互动,完全可以在学生与教师激烈的探讨中、积极的互动中传授知识点,发展学习技能。

(三)有利于教师更好管理课堂、组织课堂纪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便利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学生把这些电子产品带入了课堂,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很多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开始玩手机、听 MP3、玩游戏等。正常有序的课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保证。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聊天,声音很大时,老师可以通过用眼睛直视他,不要眨眼,把眼皮压低,用严肃的目光凝视他,这种微表情表示一种警告与威慑,学生会立马停下来,投入课堂。从而帮助老师有效管理课堂和组织课堂纪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正常化。

(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被动的听、接受信息的'角色,所以无论老师以怎样的方法刺激他们,他们就是不发言。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性格导致,有的是已有知识不足,有的是对课程内容不熟悉等等。如果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能捕捉到一些信息,例如,撇嘴就是一个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这表示他对自己说的话没有信心;下意识地摸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手势,在自己并不完全相信自己说的话时尽量打消自己的疑虑;对方眉毛向上,脸部拉紧便是恐惧的表现。这些微表情都在告诉老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表现出的不自信与不确定,老师如果捕捉到这些微表情发出的信息,就应该在这个时候鼓励学生,给予他们正强化,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学生大胆、积极参与课堂。

(五)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偶尔走神,很多老师把原因都归咎在学生身上,觉得是学生自身原因造成学生目光的游离、思想走神。但很少有老师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例如;上课期间,当发现学生的目光上下左右四处看,或是转向其他地方,多半是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内容失去兴趣,有种想要逃跑的渴望。所以当老师捕捉到这类信息时就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转换教学方式重新触发学生的兴趣点,把他们的思绪带回课堂,重新参与到老师的课堂当中。研究显示,当大部分听众在听讲时,保持双腿和双臂自然状态,不跷二郎腿,也不将双臂环抱于胸前,以一种放松的姿势进行听讲,他们对讲座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比跷二郎腿并将双臂环抱于胸前的听众提高 38%以上(朱晓琳,2013),也就说人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接收到的信息量比他在紧张情况下的高 38%。所以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保持活泼、轻松及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输入的语言点会事半功倍。老师在课堂捕捉学生微表情,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行为和策略,就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微表情是一套不能由人自身控制但却能反应内心真实想法的短暂的表情符号,虽不是万能的,但却能弥补和帮助老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学生非言语行为,尤其是及时捕捉和观察学生的微表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就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互动,实现有效教学。

应该和投测的心理差不多吧微表情属于相对较直接意识

研究微表情,让人不知不觉地暴露自己的内在想法,从而让谎言有迹可寻,这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特征。

微表情是心理应激微反应的一部分,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表情,他的“装”只能出现在微表情之后。

因此,以微表情为代表的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甚至清醒的作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察觉到。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虽然人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是人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改变对别人表情的理解,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就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

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微表情论文文献

1.舔嘴唇: 这个动作表明人们感到 焦虑和不安 ,因此舔嘴唇实际上是一个 自我安慰 的动作。 2. 嘴唇抿成一条直线: 这类人通常性格非常 刚强 ,是 实干型 的人物,不害怕困难,抗高压,意志和心理都非常强大。所以,如果你遇上了一个经常将嘴唇抿成一条直线的人,千万不要跟他逞能,还是老老实实做好配角。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说到什么事情时,忽然将嘴唇抿成一条直线,说明他已经 下定决心 准备放手干了。 3. 嘴唇上撇: 如果一个人说话时喜欢将嘴唇轻轻上撇,一般这个人性格比较 活泼外向 ,头脑 聪明灵活 ,经常觉得很快乐。这种人性格都比较 阳光 ,往往不记仇,所以如果与这种人产生了矛盾时,跟他们真诚地和好,他们一般不会介意。 4. 嘴角下撇: 这类人通常是性格 非常固执 的人,这样的人一般 沉默寡言 ,但认准了死理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如果你有什么事需要找这种人通融一下,劝你还是不要白费力气,除非你确定能改变他的观点。 5. 撅嘴: 这个动作通常表示一个人 不高兴 或是 不满意 ,尤其在交谈的时候,如果对方出现了这种动作,说明不明白你的话,或是对你的话感到不满。这时候你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话,停下来反思一下。5. 轻咬嘴唇: 当你向一位女士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某事的时候,对方却轻轻地用牙齿咬住嘴唇,这代表什么呢?这代表她正在非常 仔细地倾听 你说的话,你的话已经 打动 了她。如果你是在向她推销什么产品,这时候就可以趁热打铁,让她买下产品。 6. 紧咬嘴唇: 两个人吵架的时候,如果另一个人紧紧地咬着嘴唇,说明 非常生气 ,正在 忍无可忍 的关头。 7. 手指轻碰嘴唇: 这个动作多发生在 女性 身上,表示她心中还有 话没有说完 。 8. 食指与拇指夹紧双唇: 表示说了 不该说的话 ,或是向别人暗示自己 不能回答 别人的问题。 9. 手握拳头放在嘴边: 表示 注意力高度集中 。 【参考文献】姚尧. 心理学与微表情微反应[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27-28.

B2B服务中客户参与价值共同创造的研究

第一章沟 序言 一 通的在秘书工作中重要性和“沟通”对于作好秘书工作至关重要,但要达到“双赢的沟通”,需要你秘书工作中的不断磨练和尝试失它需要你秘书做每一件事,说每一句话的时候,不掺杂私人的喜怒哀乐,使你秘书的领导、秘书同事、你秘书客户通过你秘书沟通就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这种影响未见得会显露出来,但少了你秘书一句话,也许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作为秘书的在跟工作对象行交流时,应该时刻保持自己的语言形象和自己所代表的形行业象比如:“作为一一个护理工作者,就要刻谨注意病人的各种诉求,做到专业性,这样的行为准则才能够带给客户极高的体验度。所以同样我们作为秘书人员出去时代表的你秘书个公工作行业为人处事的原则。在短期的实习期间。感触最深的就是,如何在短短的实习期间内留留给习单位一个好的评价。我本人为第一个就是要有一个优秀的沟通能力,在遇到事情时能跟单位老师及时沟通,从他们哪里听取指导意见,在集合实际情况去处理事情。能让自己处理的事情有条不紊,不有效贯彻门办公室领导的工作意图和工作目标。,负其责共同推进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沟们的边无随处可见效的沟通对,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的在促进和提升们的工作水平、和活质方式那么何谓沟通呢?“沟者,构筑管道也;通者,顺畅也。”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达成行动或理解你秘书传达的信息和情感。“理学家曾ERICK FROMM过:“我们每一个人均有与他人沟通的需要,人类可利用沟通克服孤单隔离之痛苦,我们有与他人分享思想与感情的需要,我们需要被了解,也需要了解别人。”沟通不管是对一工作是对日常生活都十分着重要的意义,现省委青年发展部实习期间各,位老师之间的沟通效率远高于我们刚到实习单位的实习生的沟通效率。,相应的老师们的做事效率也就远远高于实习生二本人抱着如何做到有效沟通写下了这篇论文,希望可以从中归纳总结出一些方式方法。第二章 秘书工作中沟通的方式和问题一 在部门工作中每一种沟通形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具比如每周一早上的部门议方,通过明天开个碰头会一方面联络了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进行通方,一方面积极调动了成员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这其实就是领导和成员们的沟通,而成员们也获得了一个可以相互沟通的平台。样能也就做在秘书常办工作中沟通形式主要是以口同事之间会谈,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如此种种的头联系和沟通为主,这种联系沟通方式是能够领会到领导的三二书在在行工作通环节中通常存在的问题(一)客观障碍一每周一早上九点半开部门早会、部长们开各部门工作汇报会。由于下沟通不畅到位,各成员之间对于布置的各项工作都做得很不到位,有些甚至出现了南辕北辙的情况,对于布置作指而言,绝对不能够出现千人千面的情况。同样对于特定的要求准则绝对要做到达等准确到位,这样才不会出现重大事故二上沟通不畅。政层一行政单位与上级领导部门之间、户的与服务者之间的各种信息能有效反及时的传导,上层的消息就会产生缺失,无法保证时效性,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各种不适宜的决策就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性三行沟通不畅。横早会时候,有些人选择不合作作缺方式或者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态度,这些都是造成平级通和不畅的重要原因,这里要注意个人与集体的融合,作为集体的一份子,要拥有团队意识政一个整体的办事效率不高,大多数时间是取决于中间沟通环节,从各部门的早会的召开情况可以分析出,基层得不到确切的作标要求,行为准不,再加上手续程不的拖沓导致中半途而废的造成了效率低下。一般定义,高效率的三个决定参数是在确的人时间让正确的人做合适的事(二)主观障碍一通过举办青海省青年企业家会议本人发现:不这部分人往往遇到问题的时候知。,比如去和负责任谈场地问题,很自然的就为。,这些人大多是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当然有题。不这些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在一场活动中显露出来,这些人的对沟通的处理方法,对自己完成目标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不管是种情况既,然我们认为但通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枯燥的事情,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应该坚持有不事情能沟通的事事情。人与人的交往要求同存异,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寻求着一个平衡点,通的就是寻找这个平衡点的工具。1. 第三章 秘书工作中沟通的方式方法四一 成有效沟通的策略(一)、诚尊重 如首先要做到推己及人,个人公民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尊的前提便是尊重其他人,尊重其他人的各种利、,尊重他人的思维自由,尊重人的权行为方式,真诚的和他人行沟通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握好住度。第首先便是尊重他人的隐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离可生好美,这点非常的要注意第然后要学会在恰当时候沟说恰当的话,把握住机不,这样才能够把通的效果也做到最优第最后是微表情,当一个正真真诚的做一件事时,是有微情和辅助,让他人下意识的放松自己,最简单的微表情就是微笑了(二)、找共同点,才在刚刚进入一个环境的时候,只有和周围的人产生相似感,能促快速的融入到新环境中,同样寻找到相同点才能(三)、度明确 态直言不讳在通的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沟通本身就是为了消除间隙,目的也是为了达到互通有无,这就代表了绝对不能够用词模糊的打哑谜,直言不讳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需求,当然这中间的技巧就是,把己的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不能够盛气凌人。部门里面,很多时候就某一个问题要说开,不能够隐喻,就像“抽时间去找个人。”这样重点没有指明,还会让听众们产生疑惑,什么时间,找谁,而进一步的做什么事就更不清楚了(四)正确倾听1,.心理学上有个小技巧,与人对话看着他的眼睛,这样能够让对方感觉到尊重。2.仔,3要分析环境,环境不同语言的意思也就大不相同。3.话一开始,不要打断对方的思路,4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顺着对方的思路去思考,多想几个怎么办,而不是多提几个为什么。4.果你秘书望对,55.果对方希望听你秘书意见,必须捉住要领,简明的回答,66.导者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五)、确表达:1,.针对不同身份的人,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然后进行表达。避免词不达意,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身份的人的语气语调提出问题的角度也应该随机应变。比如,在团队工作中,面对领导就该简单明了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同事则应该有亲和力的进行聆听交流。2.义明确,。3.过行为来传送意思,。4.意反馈验证。(六)、许他人””从小我们都想要获得赞扬,同样赞扬他人对人际交往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活时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各有所长,仔细观察总是能够发现些闪光点的。用心的欣赏这些闪光点并不啬赞美别,这样的话就能够得到一个非常和谐的人际关系。 (七)、位思考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人间关系维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换位思考的解读,千人千面。针对换位思考,本人觉得这是一个素质达到一定积累、涵养得到一定升华之后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这个是于发生问题的重要性有关的。越重要的事情发生问题,换位思考的难度也就越大,但是越是这样作为秘书这个职业,换位思考就越要重视。位想思考是为了解决问题,换句话说,是以牺牲自我利益为基础的解决问题,当问题发生,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就要积极的进行沟通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的位思考。,就能够让自己快速的冷静下来,甚至是最终牺牲一部分自我利益来更好的促进沟通五二 为、(一)1个体差异导致每个人对各种的事物,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同造导致可各种通的中的困难。个体鲜明个性特也是一种巨大的阻碍,通的障本质是为了达到统一的意见。在这样的前提下,个体的个性与沟通的效率就成了反比。同一个整体里面各个个体之间的磨合程度,就是决定通的效果的关键变量。、(二)实提1.高沟自己心理水素质,做到专业敬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以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状态,把各种的息可充分确。的进行汇总,并做好递、。最终做到专业的态度做事,职业化的标准完成工作。职业化的人往往不根据自我的喜恶来处理工作上的事,在大方面确地,底线完好的情况下,职业化的效率更高正2.中文的魅力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确地的运用言文字。,才能够更好的配合我们完成工作。同时针对秘书职业的特点,这些文字要既能准确简练的表达楚,意思,又尽可能的照顾非本职业人士的阅读体验。针对不同大众,比如一个完全不懂行业专业术语的人,我们当然不能够堂而皇之的用自己专业知识来难为人了学3.效的倾进行通障其中包括了很要条的一点,了解明白他人的诉求,要有专业素养,做到尊重他人,最后认真的思考方所表达的诉求,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完不成一件事,只是在复杂的环境中不能够准确的了解到关键信息,这些核心点才是解决问题进行沟通的关键缩4.减少各种复杂的息传干扰环节,增强通渠的时效性。保证消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达,减少各种冗肿的中间结构,证信息的双渠道畅通。一个畅通的息传渠道就像是一条高速公路,上令下行,讲到底就是渠道能够快速的传递到,这中间道。就是平台六结论参考文献致谢当本人刚拿到论文要求的时候,有几分迷茫,当我懵懵懂懂的打印出了第一份论文初稿的时候,得到了冯晓燕导师的大量帮助。初稿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冯晓燕导师对论文的各种意见,从一个标点符号的修改,到一个举例的恰当性,导师都有详细的批改。这不光是冯晓燕导师对此次论文的重视,更是为本人能力提高的不倦教诲,批注里面不止一次的提到了论文的各种专业术语的运用。冯晓燕导师更是针对本人的短处,不断循循善诱地教导本人的论文思维,对于思维上的僵化,导师更是要求我打开新的思路。这一切都使得本人受益匪浅,思维变得更加的开阔。这篇论文完成以后,本人也就该离开这个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母校了,这中间有对各位老师同学的不舍,更有真诚的感谢,有了你们的陪伴帮助我才能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面,得到了巨大的成长。最后感谢这次批阅本人论文的各位导师。

微表情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分析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本以语言为主,但实际上语言沟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仅占 7%,大部分的沟通都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进行信息的传递(2013,朱晓琳)。而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非语言信号,即通过微表情、肢体动作获取学生的内心想法,那就能够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症下药,实现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微表情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实践和运用微表情相关知识,指导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微表情的含义及研究现状

微表情是人类试图压抑或隐藏真实情感时泄露的非常短暂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梁静等,2013)。微表情持续时间仅为 1/25 秒至 1/5 秒,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吴奇等,2010)。

1966 年,Haggard 和 Isaacs 发现了一种快速的不易被察觉的面部表情(micro-momentary facial expressions),认为其与自我防御机制有关并且表达了被压抑的情绪。1969年,Ekman 和 Friesen 也独立发现了这种面部表情, 并将其命名为微表情(梁静等,2013),Ekman 团队也成为研究微表情的主要力量之一。另外,美国的 Matsumoto 团队和Shreve 团队,加拿大的 Porter 团队和李康团队,日本的Polikovsky 团队,芬兰的赵国英团队,中国的傅小兰团队等在开展微表情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掌握微表情的特点以及如何识别微表情,且他们的研究大多数都基于心理学的基础(梁静等,2013)。微表情的应用大都在刑侦、司法以及测谎等方面,将其运用在教学中的情况较少。

目前大多数阐释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文献都是从肢体语言出发,更多关注教师教态,对于学生的肢体语言关注很少,更别提及微表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师生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师生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在课堂上也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经验。学生开始成为了课堂主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那么情感、态度这些隐形的心理语言要通过什么被察觉到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信号呢?

微表情与人类内在的情感信息加工过程紧密相关,但人是否能意识到自身出现了微表情?Ekman 认为,人对自己的微表情是无意识的(梁静等,2013)。研究者对于微表情持续时间的上限尚未达成共识。Ekman 通常认为微表情的持续时间不超过 1/5s,但他有时也将 1/4s 作为持续时间的上限;Frank 认为微表情的持续时间应小于 1/2s。从以上研究可看出,表情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信息的重要非言语性行为,可视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晴雨计。这种短暂的面部表情是无意识的,可以通过细心的发现察觉出来,如果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的微表情,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和学生实现双赢局面。

二、微表情对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有一条这样阐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教育部,2011)。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点、性格、认知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从某种程度说,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以教材为媒介,运用某些教学技巧和方法平衡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反应,这种反应更多是非语言行为,因为学生害怕说自己没有听懂而被嘲笑,而老师也不可能每次都停下来询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时非言语行为就显得很重要,例如当发现学生们眉头紧皱,目不转睛地看着上课内容,认真听着教师讲课时,一般都是学生在努力思考上课内容,其表情告知教师内容有些难理解。那么老师可以迅速捕捉学生微表情,获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化。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某些有趣表情积极参与课堂,达到理解、收获、消化知识点的目的。

(二)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课堂老师永远说的多,而学生一直是低头听,就像一句话描写的:stop talking like a teacher.这句话不是在批评老师,而是反映了传统课堂的特点,即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控制说话的时间,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机会。以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学生学习技能的。因为知识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构建的(Nunan,1999;转自程晓堂,2009)。互动是交际的核心(Brown,1994;转引自程晓堂,2009),因为它既是学习得以实现的途径,也是学习的目的(程晓堂,2009)。由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学生互动,交换信息的过程,传统教师的授课只关注自己教学计划的进行以及教案的实施,较少关注学生对课堂的的互动与反应,从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如果老师在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技能的时候关注学生微表情,捕捉学生对课堂的反应信息,及时与学生互动,进行意义协商,填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沟,实现互动,完全可以在学生与教师激烈的探讨中、积极的互动中传授知识点,发展学习技能。

(三)有利于教师更好管理课堂、组织课堂纪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便利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学生把这些电子产品带入了课堂,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很多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开始玩手机、听 MP3、玩游戏等。正常有序的课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保证。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聊天,声音很大时,老师可以通过用眼睛直视他,不要眨眼,把眼皮压低,用严肃的目光凝视他,这种微表情表示一种警告与威慑,学生会立马停下来,投入课堂。从而帮助老师有效管理课堂和组织课堂纪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正常化。

(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被动的听、接受信息的'角色,所以无论老师以怎样的方法刺激他们,他们就是不发言。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性格导致,有的是已有知识不足,有的是对课程内容不熟悉等等。如果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能捕捉到一些信息,例如,撇嘴就是一个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这表示他对自己说的话没有信心;下意识地摸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手势,在自己并不完全相信自己说的话时尽量打消自己的疑虑;对方眉毛向上,脸部拉紧便是恐惧的表现。这些微表情都在告诉老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表现出的不自信与不确定,老师如果捕捉到这些微表情发出的信息,就应该在这个时候鼓励学生,给予他们正强化,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学生大胆、积极参与课堂。

(五)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偶尔走神,很多老师把原因都归咎在学生身上,觉得是学生自身原因造成学生目光的游离、思想走神。但很少有老师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例如;上课期间,当发现学生的目光上下左右四处看,或是转向其他地方,多半是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内容失去兴趣,有种想要逃跑的渴望。所以当老师捕捉到这类信息时就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转换教学方式重新触发学生的兴趣点,把他们的思绪带回课堂,重新参与到老师的课堂当中。研究显示,当大部分听众在听讲时,保持双腿和双臂自然状态,不跷二郎腿,也不将双臂环抱于胸前,以一种放松的姿势进行听讲,他们对讲座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比跷二郎腿并将双臂环抱于胸前的听众提高 38%以上(朱晓琳,2013),也就说人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接收到的信息量比他在紧张情况下的高 38%。所以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保持活泼、轻松及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输入的语言点会事半功倍。老师在课堂捕捉学生微表情,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行为和策略,就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微表情是一套不能由人自身控制但却能反应内心真实想法的短暂的表情符号,虽不是万能的,但却能弥补和帮助老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学生非言语行为,尤其是及时捕捉和观察学生的微表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就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互动,实现有效教学。

微表情研究论文

已发,看是否满意

1、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让班级充满气息和活力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为了尽快地使自己对新生产生真诚的师爱,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找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学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很快被新奇和欢乐所取代,逐渐的喜欢这个集体并安心开始学习。 班主任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既做组织者,又做普通一员,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亲".在军训期间,我和学生顶着烈日,共同进退,短短四天的共同生活,很快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在他们入校后的第一次运动会,我和同学们一起写标语、做小旗,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虽然嗓子哑了、晒脱皮了,但师生情感加深了,也使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增强了新集体的凝聚力。 2、制定一套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让班级管理充满“人情味” 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风正,学风盛”,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多设奖励机制,减少惩治手段,如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另外,“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班规的制定不需面面俱到,但要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犯错后不要马上处罚,可先提醒、后警告,或罚以娱乐节目等等。 对于新班级,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抓得好,就能为以后的深入教育打下基础,班级会出现积极向上稳步前进的局面。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的综合评比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每月一次的流动红旗既是见证更是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3、建立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使班级“分权”、“分层”合作 小学的孩子较为单纯,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在参与班级管理时大展身手。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同学手中,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不利于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并且会大大减弱班级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实行班级工作“分权”,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各级各类管理员以及班主任“小密探”都应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能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 当然,选出的这些班级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给他们讲解各部分的工作要点,组织他们学会指定计划及具体措施,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纠正。同时必须严厉批评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班风。 4、培养一班充满自信的学生群体,尽快适应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否成功有三条:自信、专注、条件。自信,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它建筑在对自己能力的清醒估计上,并能认清自己潜在的能力,相信今天办不到的事,经过努力明天一定能办到。由此可见,自信是成功的起点。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开学初,很多学生会因为跟不上进度,出现“消化不良”或“欠债”的现象,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恶性循环。我主张学生在自我暗示中培养自信,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我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有了自信,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就能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对策。开学初,我就邀请了几位学习成绩优异的老生来到班上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介绍他们是怎样较快适应中专学习生活的,一方面请他们从整体讲他们的学习经验体会,另一方面讲学好各科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老生的现身说法,对新生是大有帮助的,使他们建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我还经常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请任课老师进行各科学习的具体指导,包括听课习惯、作业要求、学法指导等,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真正地学会学习。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 “万事开头难”,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但一个班级的管理如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位班主任在管理这个班级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班主任聚焦学生行为,时时留心,处处思考,展开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记录、分析与反思,不仅能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也能日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解读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变化,捕捉到最佳的教育时机,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暑期闲暇之余,略微观赏几集美剧,有幸观赏到了一部研究心理的电视剧《lie to me》,此剧研究的是人的微表情和动作反应人本能的心理活动,观之兴趣盎然,之后做了些功课,拜读了美国心理学专家保罗·艾克曼博士的几本着作,例如《解密脸部,从脸部线索识别情绪的指导》和《说谎》,读罢后深有体会。说起班主任工作,不也是与学生打交道,观察人,改造人的过程么?人脸部的肌肉有43块,可以组合出10000多种表情,其中3000种具有情感意义。何不利用这些心理学知识和这些情感意义,利用一些“非常规”的教育手段呢? 微表情,是内心的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却能泄露大量的信息,表达人们此时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往往是最真实的,不掺杂一点虚假和做作。比如,当感到悲伤时,人们会下意识的两边嘴角下弯。当对某人表示鄙视时,则会右边嘴角微微上扬等等。课上,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和掌握这一点,其重要作用。课一开始,在师生相互问好之前,教师应迅速环视一下学生的脸部表情,这样不仅能提醒和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看出学生是否浮躁、懈怠,抑或愉快、专注,气候对他们是否有影响等。据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精神状态,去提醒他们,诱导他们。能准确而又及时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于是,开学伊始,我便将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和手段付诸实际,开始了“解读”学生的有趣过程。 一、细心观察学生,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之前的班主任工作,我一般都是采用我主导,学生听从,然后学生提意见,我再纠正学生错误想法的做法。模式化的过程使得课堂气氛多少有些死板、单调。长期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给自身及学生都造成一个“假象”,学生们好像少了班主任,地球就不转了,每天早晨早读前到教室都看着班主任来了没,班主任没来,学生就不开始学习,卫生也不做了,就等着班主任发号施令呢!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只有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留意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细致地分析这些心理表象和外在行为的内在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帮助他们为今后自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面部表情,并理解所传达的学习心态的信息。学生困惑时经常会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 理解了学习内容时则双眉舒展,面露微笑,频频点头;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面色沉重,双眼微合,双唇紧闭,有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专心听讲时目光凝视,神情专注,嘴唇微张;心不在焉时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头时开时合;不耐烦时或双眉紧锁,频吐烦言,或焦虑不安,左顾右盼……只要教师注意观察,就能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态。 学生的目光往往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绪,教师应注意捕捉并体会学生目光所传递的信息。学生的目光或期待、急切、专心致志,或困惑、茫然、游移不定,或心领神会,或疑虑重重,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判明原因,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观察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现在早读前我进教室,故意不说话了,只见学生都在默默地等着什么,我也假装糊涂也学着“等”什么,学生等我发号施令,我等学生自觉开始读书。同时我还做了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暗中观察学生脸部的细微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反应。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我逐渐有了发现,学生们有了转变。在我无声的监督下,慢慢地有些学生开始“动”了,似乎开始“自觉”地读书了,但这种“自觉”确是班主任期待的自觉么?不尽然。细细分析学生的微表情和小动作,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拿眼睛瞟我,眼神中显然是疑惑,像这样的学生内心是单纯的,存在疑惑也是正常的,班主任从学习的主导者变为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学生们当然会存在疑惑;有的学生在大声读书,目不斜视,坐得极其端正,乍一看是在投入地学习,但深入观察之,会发现他们的眉毛是在略微上扬,他们可能是带着一丝恐惧在读书的,这种恐惧是因为我的沉默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而形成的;有的学生嘴角扬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角含着一丝笑意,这样的学生显然是没有深入早读文本,带着不是从文本中得到的欢乐在读书;还有的学生,眉头紧锁,如临重负,似乎心事重重……通过观察,学生们的真实状态尽收班主任眼底,从他们的微表情和小动作为切入口,联系其学习上及课后家庭中的表现,大多能对其当下状态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在观察初期,班主任需要以一些具有典型行为表现的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通过个案研究,逐步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为研究和观察其他学生提供参照。 当然,学生单次的行为表现并不足以使教师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个案知识”,由此,教师才能真正关注有着具体需要的学生。 二、交谈不重目的,重过程 一名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不熟悉自己教育的对象,就像在黑夜里走路。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因此要重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爱好和才能、欢乐和忧愁。不仅要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窥探孩子心灵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寻找到心灵的触点,才有可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才能以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就好像是“心窍”,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是家常便饭,但是大多数谈话并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我也不例外。我后来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我们找学生谈话,目的性极强,总希望能借这次谈话解决一个问题。其实大部分被谈话的学生都不能理解这个目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当然无法让谈话获得应有的效果。 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于是,我在随后的谈话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把眼睛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上。从学生的表情反应来揣摩他们的想法及其心理状态。是厌烦还是渴望,是失望还是欢喜,都可以观察得出来,然后在交谈过程中,适时改变问题和回答,让学生从不耐烦到乐于倾听。学生的身体语言也会透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常,学生在专心听讲时,身体微微前倾,用手托着腮帮,或者双手平放;困惑不解时,就会摇头挠首或者交头接耳;在弄懂了一个难点后,会改变原来的体态,时常身体后仰;不耐烦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摇晃身体,或叉臂抱胸,或跺脚颠膝。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体态语,细心体会,会收获一笔不可小视的教学信息。 曾记得,有一次找一个学生谈话,这名学生的作业有部分是别的学生代做的。当这名学生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显示出一副失望的表情,我清楚地记得,她看到我的表情时,她的反应是,手紧贴着大腿,中指在略微地颤抖,这是明显的不安情绪。紧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作业怎么回事?好像不是你做的?她迅速地用眼睛看了一下右下方,然后回答我说:不会写。眼睛看左下方是回忆,而右下方是联想,显然这名学生刚刚创造了一个谎言。于是我马上质问她,真的不会做么?她的嘴角撇了一下,露出不屑的表情,于是我又知道,对于我的质问的不屑,证明她不是不会做,而是偷懒。紧接着我又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了最后一句话:“你的语文作业不是不会做,你没做,是因为偷懒。你是优秀的学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再观察这名学生的表情时,我就放心了。因为她用手不经意地摸了一下脖子,典型的羞愧情绪。很快,又一次的作业交上来了,这次她的作业完成得最好。 三、尽量全方位“解读”学生 本学期,笔者的班级曾经出现过一起偷盗事件,事发突然,“小偷”很快被找到。事件过程持续时间并不长,但这种偷盗事件的后续工作难度却大得多。肇事者的家长执意自己的孩子继续留在班上,因为这件事对于班级舆论的影响很大,其他学生们看待这名学生的眼神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位学生自己也表现得惶恐不安、不知所措。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神变化并不完全一样,有些学生的眼神表现出来的是愤怒,有些学生是惧怕,而有部分学生是同情和体谅。为了扭转班级中一些同学对这个学生的偏见,创建友好的、互助的、和谐的班级氛围,于是我在班会课上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耍了一个“手段”:鼓励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但在实际选择参与讨论的同学时,我尽量考虑那些我平时观察到的给予那位同学以原谅眼神的学生。毫无疑问,在班会课上,因为这些孩子始终对那位同学持有宽容、善意和愿意再次接纳的态度,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尽管持有不同想法和意见,但逐渐被感化,心结被打开,舆论氛围不知不觉中被引到了“原谅”这个主题上。比起班主任单纯的说教,学生们自己的想法更有说服力,经过讨论,班上大部分同学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渐渐地原谅了这名学生。我用这种方式尊重、保护了那位同学那颗很要面子的自尊心,而且他对我的批评教育也能欣然接受,变得和以前同样快活了,他也很愿意把班级的工作和他个人的学习及生活的一些事情主动地和我谈一谈,我也因此对 他了解了许多,他也非常信任我,无论有什么事都要说给我听一听。倘若没有仔细观察学生们的眼神变化,在班会课上随意找学生发言,不注重引导和发掘出孩子们心性中自然存在的“善”,恐怕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冷落和排斥这位犯错的同学,这必定对这位同学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留下沉重的心理阴影,我可能很难再看到孩子那颗不被阴霾遮掩的纯真的心。 四、“解读”学生应注意的几点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四是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观察,是最直接、最简便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偶然观察,还可以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进行观察。要全面了解学生,还要在课内外、校内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能认真做好观察记录,但为了防止观察的客观片面性,还需要长期的反复观察积累观察材料,并与其他的观察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观察结果。通过一个学期的摸索,我觉得这种观察学生表情的方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善于观察学生的“微表情”,为每一个学生立一个“表情档案”。我发现其实要了解我们的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我对于表情的分析还不到位,有很多错漏之处;还有,在观察的过程中,处理事情花的时间多,有时不能及时关注到班级和个人存在之间的问题。这是我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需要逐步提高的

研究微表情,让人不知不觉地暴露自己的内在想法,从而让谎言有迹可寻,这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特征。

微表情是心理应激微反应的一部分,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表情,他的“装”只能出现在微表情之后。

因此,以微表情为代表的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甚至清醒的作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察觉到。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虽然人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是人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改变对别人表情的理解,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就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

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