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独生子女相关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独生子女相关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分四个步骤来教你如何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1.选择一个笼统的题目这个题目应该是你既感兴趣又对其有一定了解的题目。对这个题目你应该已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值得你去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将其扩展为一篇论文。2. 阅读与思考应该尽量多读书,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你头脑中的那个题目是否已有人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你是否能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来进一步拓展此题目,提出有创见性的论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迈出下一步。否则,你就应该及时地放弃这个题目。3.缩小题目范围将题目的范围缩小到某几个方面,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题目。4. 确定最后的题目最后选定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1)选定的题目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是严肃的。你的分析必须有见地、有深度。一篇科研论文应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应该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2)选定的题目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3)选定的题目应该有足够的资料供参阅。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或看法应该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两本或一两篇与你的论文题目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你只是从这一点资料中得出结论,那么你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依据不足。4)选定的题目应该是可供客观研究使用的。5)选题不应该是当前最热门却又无法下定论的题目。如果你选定的题目太大,无法写深写透,你就应该设法缩小它的范围,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一个恰当的焦点。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题目中发现小题目的过程。

怎么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选了教育学方面的论题,木多写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贴近的这样的题目好写。、

观点: (1)国外权威杂志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较低,情绪上更悲观,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更喜欢稳定的工作”; (2)有的说,中国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认为,独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资源的同时,也承担着全部希望,压力更大; (4)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则表明,“独生子女在人格开放性、生活满意度、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更好”。 再归类,可以概括为两类: 其一,合并(1)(2),是从反面看独生子女,揭露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缺点,“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观”,喜“稳定”怕“风险”,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并(3)(4),是从正面看独生子女,肯定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优点,“开放”“外向”,“满意”“稳定”,“承担”“希望”和“压力”。 最后,材料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允许考生对“独生子女”话题有不同于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写作要求。 第一个要求:“这样的议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这样的议论”自然指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的种种看法。要说“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对“独生子女”种种看法进行思考和评析,表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当然也允许以“独生子女”现象为基点进行“联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种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号表达自己的新见解。体现了较好的开放度。 第二个要求:“必须在上述材料内容范围内”。 有此明确要求,限定为就核心话题“独生子女”问题谈看法。这体现“材料作文”和考场选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个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这个要求,是普适性要求,体现开放性命题由所提供的材料和写作的要求两部分组成。 先看所提供的材料。 通读所给作文材料,核心话题就是“独生子女”,各方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看法,可以分为四种观点: (1)国外权威杂志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较低,情绪上更悲观,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更喜欢稳定的工作”; (2)有的说,中国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认为,独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资源的同时,也承担着全部希望,压力更大; (4)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则表明,“独生子女在人格开放性、生活满意度、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方面更好”。 再归类,可以概括为两类: 其一,合并(1)(2),是从反面看独生子女,揭露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缺点,“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观”,喜“稳定”怕“风险”,甚至称其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并(3)(4),是从正面看独生子女,肯定独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质方面的优点,“开放”“外向”,“满意”“稳定”,“承担”“希望”和“压力”。 最后,材料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允许考生对“独生子女”话题有不同于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写作要求。 第一个要求:“这样的议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这样的议论”自然指对“独生子女”问题发表的种种看法。要说“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对“独生子女”种种看法进行思考和评析,表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当然也允许以“独生子女”现象为基点进行“联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种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号表达自己的新见解。体现了较好的开放度。 第二个要求:“必须在上述材料内容范围内”。 有此明确要求,限定为就核心话题“独生子女”问题谈看法。这体现“材料作文”和考场选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个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这个要求,是普适性要求,体现开放性第一段,引述材料后,以最后一句“独生子女的喜与忧只有我们深有感触”点题,从身为独生子女的角度,现身说法,“只有”二字显出当仁不让、以证视听之气魄。 第二段,段首句为分论点:“独生子女,独享与孤独的双重‘享受’。”分论点说“独享”与“孤独”双重享受,承应总论题“喜与忧”,同样展示了该考生辩证思维的品质。然后论述,由“独享”到“孤独”,情感真切,对“分担苦痛的兄弟姐妹”的“渴望”,令人动容。 第三段,同样段句为分论点句,脉络清晰。“独立与压力”双重体验,同样体现辩证思维。但论述中,“学会独立”与“承担压力”,如何对应“喜”与“忧”,并没有说清楚,扣题说理不如上一段。 第四段,由“喜与忧”的现象进一步“深思”,论及独生子女如何“更好的发展”,是对前面的递进提升。而且措施明确,一是父母方面正确的教育,二是独生子女正确的心态,三是社会的理解,三方面共同努力。观点明确而有条理,简洁有力。 第五段,驳“垮掉的一代”观点,扬“充满希望的朝阳一代”,铿锵有力地作结。

提供一些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参考。1、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2、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4、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及其干预研究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7、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8、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心理学研究9、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10、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11、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12、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研究13、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研究14、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15、独生子女问题研究16、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研究17、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研究18、学习困难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19、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20、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21、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22、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研究23、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24、教育生态环境研究25、外国教育史上某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6、外国教育制度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7、外国教育思想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9、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0、浅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状况31、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32、“一费制”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的影响3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病及其改革34、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35、论择校费与教育公平36、论教育的经济功能37、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38、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冲击与对策39、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探讨40、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41、我国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42、教育供求调节的两种模式对比——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43、我国基础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分析44、教育筛选功能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发挥与失效45、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46、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47、我国高校扩招的利弊分析48、论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49、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分析50、论公办教育投资效率不高的体制根源51、中小学校负债办学问题研究52、学校管理审美化研究53、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54、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55、中小学有效领导的构成与方法56、人际关系在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57、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的有效性58、建立学校内部完善的激励机制59、对奖励的有效性的探索60、校长(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构成与建立61、班主任的领导素质62、校长(班主任)领导威信的建立途径63、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64、学生(教师)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65、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66、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67、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68、中(小)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初探69、教学评价改革探索70、成长记录袋使用研究71、如何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72、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73、如何听课与评课74、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研究75、学科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研究76、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77、加强学科教学的现实性和应用性研究7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79、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80、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81、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2、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3、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4、教学反思的作用与方法研究85、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86、加强学科联系的探索87、教师协作教学的探讨8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89、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90、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局限研究9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研究92、网络情境下的学习方式(途径)研究93、大(或中、小、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94、学生智力(或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开发培养研究95、教师(或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研究96、学习困难学生(或差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97、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98、能力(或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的研究99、学校(或班级)环境建设研究(校风、班风、学风)100、品行(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独生子女问题研究论文

标题关键字摘要正文:(1) 点出独生子女教育的性质和重要性 研究独生子女教育的目的解释独生子女的背景(名词解释)(2)历史上和当今独生子女教育的现象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已有的探讨(注意已有资料的系统性 权威性和时近性)对于以上(前人的探讨),你的看法(3)你对于独生子女教育的建议和新的模式的提出总结性语句参考书目————————————————————以上。加油哦 楼主可以找些 教你读书 或者做论文的小册子看看 很有帮助的~

“独生子女”,当代中国的一个普遍而特殊的群体。 “独生子女现象”,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独生子女教育”,当代中国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长辈们围绕着独根独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材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所以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享有更多更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有利条件。比如:父母和社会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爱抚和关心,能以较多的精力关心他们,使他们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培养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便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优点:身体健康、活泼乐观、聪明好学、积极向上、兴趣广泛等。一般说来,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他们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他们更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 1.“不好协作”:独生子女的心高气盛、好高骛远、目中无人是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强烈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中就表现出缺乏责任心、不尊重伙伴和合作对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不守纪律”: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无限迁就和放纵,缺乏纪律和约束。在学习中就出现了不愿意接受纪律和制度的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没有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娇气、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意接受批评等现象。 3.“动手能力差”: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包办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低下;过度的保护,使其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发育不足”。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应对实际工作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不足和欠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 情感上、智力上、物质上优裕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引导和教育,则会对独生子女发展造成影响和障碍。比如:父母过分溺爱、事事有求必应、明知不对,因怕孩子哭闹、撒泼而无原则地迁就,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就过多地灌输书本知识,使孩子失去爱玩天性,还有家长不注意孩子饮食习惯,吃零食,偏食,致使营养不全面、消化不良,身体不佳,此外,多数父母还没认识到独生子女结伴玩耍的重要性等等诸多不利因素,也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缺点,固执、任性、自私、孤僻、独断专行、事事以我为中心。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许多家庭的重视,成功的家庭也不少。但是,目前很苦恼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困难和问题同在,希望和可能并存,喜忧参半,有些事情说也说不清楚,最闹心的还是爸爸妈妈。任性——对抗——伤感——失管——放弃,这种恶性循环常常缠绕着长辈们。鉴于以上情况,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做家长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把握分寸,扬长避短,做到恰到好处。下面,我结合教育儿子和学生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摆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很多家长爱用“小太阳”、“小皇帝”、“小霸王”字眼来比喻独生子女,这无疑把独生子女放在了一个特殊、不可侵犯的位置,要知道,独生子女不是生来就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孩子间,先天素质差别人人都有,并没有什么特别地方。如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特征上有所不同,那也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条件造成的,而这些差别都是可以改变。 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和职责,但不能任意娇宠、不加约束,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核心”,全家人都得围着他打转,自己说一不二,产生目无尊长的特殊观念和优越感,但是也不能对于那些明辨是非能力差、情绪变化无常的孩子施以压制、侮辱和体罚的方式来迫使他们就范,顺从。做为家长首先应该创造一个和谐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乐趣,然后通过日常生活让孩子深切体会到父母是他们尊敬的长辈也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更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让孩子养成尊敬长辈、关心家人的病痛和冷暖,乐于为长辈服务,与别人分享食物、用品的良好习惯,使孩子懂得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里的地位,知道每人在家里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养成尊重别人,克制自己,服从全家这个整体的良好意识。我的儿子在他们兄弟五个中排位最小,加之我们是与公婆在一块生活,自然他便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记得他两岁半那年,一次,他的哥哥到家来,我随手给侄子从冰箱里拿了一根雪糕,儿子发现了,当即从哥哥手里夺过雪糕,大声嚷:“这是我的雪糕,不让哥哥吃!”爷爷见状顺手把雪糕又拿过来给了我侄子,儿子一看,使出绝招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说:“算了,孩子还小。”又对我侄子说:“一会儿奶奶给你买一根。你是哥哥,应让着弟弟。” 当时,侄子也很懂事,说:“哥哥不吃了,留给你吃吧!”本来这事到此可以不了了之,可我还是把儿子抱起来,耐心地给他讲:“哥哥把他的最喜爱的书也让你看了,把他的衣服也让你穿了,你到他家他也舍得让你吃东西,为什么你连根雪糕也不让人家吃呢?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才香甜。”儿子一听,想了想,随后主动拿了一根雪糕给了哥哥。从此,侄子一到我家,儿子就会把最好吃的东西拿给哥哥吃。不但如此,每次吃好吃的,儿子都能考虑到家里的人,经常先给爷爷、奶奶吃。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对独生子女进行劳动教育。 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宝宝看得都很重,真可谓捧在手时里怕飞,含在嘴里怕化,所有的家务活,多数都是家长包办,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面对着煤火上烧开了的一壶水张着嘴、瞪着眼,显得手足无措,漫画的下面 有一句话:妈妈,水开啦!这副漫画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现象:现在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当差,试问: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人将来对社会、对国家能贡献出什么呢?将来的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 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从小锻炼的机会,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能做的事情就让他来做,从洗手帕,洗 袜子到洗衣服,不但洗自己的,还要洗家人的,既锻炼了幼儿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摆放碗筷到收拾洗涮餐具,教育孩子关心、帮助别人,又能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乐趣,在家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他亲自动手摸一摸,试一试,即使做的不好,也无关紧要,家长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三。给独生子女寻找游戏伙伴。 我是多年代低段学生的老师,我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往往缺乏相互竞争、忍让、分享食物、玩具的乐趣,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孤僻、自私、胆小、不合群等毛病,所以在家庭中为独生子女寻找游戏伙伴是很重要的。 1、让玩具充当孩子中的角色,家长可以赋予玩具的生命,如家长提示:你看那边有辆小汽车在等你呢?娃娃的脸脏了,我们来给她洗一洗吧。小猫饿了,你来给小猫钓一条鱼吧,在家长的启发诱导下,孩子主动被玩具所吸引,不会感到孤僻,认为这些玩具都愿意陪他,都是他的朋友,所以玩具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2、鼓励孩子同别人交往,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会产 生很好很大的影响。比如:走出家门去和伙伴一起玩耍,或邀请伙伴来家玩,让孩子把糖果拿出来和伙伴一起分享,共同做游戏,主动把心爱的玩具让给伙伴玩,游戏中尊重别人的建议,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结束后共同收拾好玩具……,在整个玩的过程中,有仅培养了孩子关心他人相互谦让、活泼开朗的良好品德的个性,而且训练了孩子和自我服务、自我控制能力。 3、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家长应该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材料与孩子进行游戏,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体质,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在游戏当中,家长可以当配角,听从孩子安排,充分发挥孩子的聪明才知,有时,也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启发引导孩子去思考、创造发明等,有了家长参与,孩子会很高兴和自豪,也使他们游戏因此而更有意义。我经常利用接孩子的路上时间与孩子玩“对句子”游戏。比如,我是小花花,我是小瓜瓜。我会种花,我会种瓜。我教你种花,我教你种瓜。你教我种瓜,你教我种花。我的花红,我的瓜大。这样,在游戏中不但发展了儿子的语言,还发展了儿子的思维。我还把人们深恶痛绝的麻将作为与儿子游戏的玩具,我拿出麻将中的“一筒”对他说:“这像什么?”儿子说:“像太阳。”我说:“你能找到其他的三个太阳吗?”儿子蛮有兴致地找出了其他三块“一筒”。麻将成了训练分类的好学具,分好类以后还可以训练排列,或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我经常利用麻将跟儿子玩捉迷藏游戏,找10块麻将,让他看一会儿,然后闭目,我藏一块让他猜我藏的是什么。开始儿子猜的不是很准,我引导他先分类就能记住,猜的时候一一排除。有了方法后,儿子总能猜对。 总之,未来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并将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一个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工作,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至关重要的工作。让我们共同祝愿这些独苗苗茁壮成长!

好的教育学论文题目(精选7篇)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在促进整个教学水平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好的教育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了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点。体育教学作为目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手段,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目前的教育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因此,必须要强化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理念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学;体育教育;应用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在促进整个教学水平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育作为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工作当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体育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以及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最大限度提升教学工作的水平。对体育教学来说,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学生、教师、教育技术以及教学内容,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工作。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明显,教师采用的也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而在现代教育学的应用之下,能够更好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对现代教学体育技术来说,它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工作当中的一种工具,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刺激点,学生能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特别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工作,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教育学应用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中的作用

对体育教学工作来说,不仅需要让学生进行基本体育常识以及体育技巧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发挥出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水平当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采用的往往是说教式的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思想教育,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而在现代教育学理念的应用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比如,在教学工作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播放一些奥运健儿的优异表现视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运动员的实力,更好地提升其爱国精神。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下,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体育教育工作来说,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其在整个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现代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促进其思想水平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在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自身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学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用途,在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强身健体。同时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以及进行体育技巧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其体育学科的素养。对动作要领的教学工作来说,体育教师不能够仅仅进行简单的描述,而需要通过各种现代教学理念与手段的应用,提前进行课件的准备,从而更为有效地将体育技能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为了减少教师单调的讲述,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相关内容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显示节拍,方便学生的学习,也能寓教于乐,让枯燥的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课堂。在目前的教育学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1、教师心理素质的对策略研究

2、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研究

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

4、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和教育

5、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调查及解决方案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倡导和措施

7、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

8、品行(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9、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当前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0、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11、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

12、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3、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研究

14、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15、独生子女问题研究

16、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7、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研究

18、学习困难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

19、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

20、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21、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22、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研究

23、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4、教育生态环境研究

25、外国教育史上某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6、外国教育制度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7、外国教育思想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

2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9、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0、浅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状况

31、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

32、“一费制”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的影响

3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病及其改革

34、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35、论择校费与教育公平

36、论教育的经济功能

37、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

38、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冲击与对策

39、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探讨

40、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41、我国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42、教育供求调节的两种模式对比——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

43、我国基础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分析

44、教育筛选功能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发挥与失效

45、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

46、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47、我国高校扩招的利弊分析

48、论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9、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分析

50、论公办教育投资效率不高的体制根源

51、中小学校负债办学问题研究

52、学校管理审美化研究

53、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

54、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

55、中小学有效领导的构成与方法

56、人际关系在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57、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的有效性

58、建立学校内部完善的激励机制

59、对奖励的有效性的探索

60、校长(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构成与建立

61、班主任的领导素质

62、校长(班主任)领导威信的建立途径

63、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

64、学生(教师)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

65、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66、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

67、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

68、中(小)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初探

69、教学评价改革探索

70、成长记录袋使用研究

1.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2.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3.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4.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7.作文教学研究

8.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9.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10.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11.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12.小学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13.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14.小学学科课程软资源开发研究

15.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

16.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7.小学课堂的时间管理策略

18.小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

19.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研究

20.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1.试论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合理因素及其缺陷

22.试比较儒墨两家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的异同

23.孔子关于师德的论述及现实意义

24.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探析

25.歌曲与童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6.游戏教学,适应天性

27.浅谈“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28.激励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

29.现代教育条件下的小学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

30.独身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

32.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33.小学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

34.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35.班主任素质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相关研究

36.学生厌学、辍学、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

37.小学生理想、学习目的、兴趣、自主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的调查与教育研究

38.小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

39."品行弱势学生"的教育策略

40.网络不良文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41.小学阅读教学策略浅论

42.洛克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之异同

43.洛克教育思想浅析

44.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浅论

45.小学写作教学策略浅论

4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浅论

47.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策略浅论

48.小学语文教学的训与练

理论与实践

50.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51.拼音教学与创新思维启蒙

52.识字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53.词语教学与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

54.句子教学与“阅读链接”

55.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

56.教学设计与以学定教

57.阅读教学中的“悟”与“解”

58.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学习

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机制

60.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61.课程资源问题探究

62.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是与非

63.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

64.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数学素养对实习效果的影响调查

65.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基本教学技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66.小学“三角形三边间关系”的教学研究

67.刍议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68.小学估算教学研究

69.帮助学困生获取数学学习积极的情感体验

70.数学教学应体现自然的过程

71.高度决定视野——论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72.角度改变观念——也谈数学教学的效率

73.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74.小学数学程序性知识教学初探

75.小学数学陈述性知识教学初探

76.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初探

77.低年级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7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79.当代小学名师专业成长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80.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1 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 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3 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 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 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 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 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 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 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 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 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 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 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 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1. 教师人格发展内涵与策略的研究

2.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生活研究

3. 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4. 教师思想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5.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6. 教师知识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7. 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界定与标志的思考

8. 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9. 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10. 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11. 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12. 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知识储备研究

13. 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专业思想形成研究

14. 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15. 教育实习后的专业认同变化研究

16. 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17. 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18. 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19.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20. 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21.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22. 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1. 前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某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2.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23.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4.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5.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26.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27.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28.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29. 某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30. 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31.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32.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33.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34.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3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36.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37.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38.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39.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40.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41.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42.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

43.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44.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45.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6.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47.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8.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

49. 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50.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

51.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

52.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53.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

54.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55.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

56.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

57.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

58.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

59.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60.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6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2.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63.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64.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65.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66. 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67.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68.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69.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70.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1.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72.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73.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74.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75.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

76.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77.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

78.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79.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80.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

81. 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82.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

83.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8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85.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86.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7.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88.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89. 初探新课改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

90.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

91. 关于师范生教育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92. 学校情景下儿童肥胖症的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93.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变的思考

94. 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策略研究

95. “先行组织者”与古诗教学词句疏通

96.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97.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

98.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

99. 浅析另类儿歌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

100. 浅析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01.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

102. 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103.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之比较与思考

104.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05.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思考

106.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107.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的用人艺术研究

108. 中小学科学教育人文化的思考

109.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

110. 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现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家人的全部关爱与呵护都给予了他一个人,独生子女好像使得家庭的压力减少,孩子也幸福快乐,但是幸福的背后往往会隐藏着一些问题,就比如说有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家里很活泼、很好动,但是一出了家门,就变得不爱说话,也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即便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时,也都是各玩各的。为什么有的独生子女会像这样不愿意与其他人交往呢?下面柠檬就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几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习惯,作为独生子女,他习惯了只有自己一个小孩的生活。在家里也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过的经验,因为突然间去与其他孩子接触,他可能也没办法一下子接受,更多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第二个原因是心理落差,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家里所有人宠着的小公主或者小王子,这也会使得他们在刚开始与人交往时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在与小朋友交往时,别的孩子和家里大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每个小孩都是家里的宝贝,没有人会让着他宠着他,如果有孩子不喜欢他,可能就会直接选择不和他玩。这就让他觉得心里很受挫,也不想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第三个原因是孩子家长的过度限制,作为家里唯一的宝贝,家长难免可能会对孩子不放心,怕孩子玩耍的时候磕着碰着,怕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怕孩子自己一个人会害怕等等,于是让他尽可能多的待在家里,不怎么和外界接触。我们或许总觉得:在家里,孩子也不会孤独,也有很多好玩的,他可以玩很多的玩具,可以看动画,我们大人也会抽时间陪她一起等等,但是这样的想法往往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与其他同龄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接触是无法用其他东西来替代的,这种缺失会让孩子逐渐变得不爱与陌生人说话,不爱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

在我们了解清楚了问题来源以后,想必家长也清楚了解到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重要性,而假如孩子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加以引导与教育了,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要营造好的家庭氛围。一般来说,爱交朋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孤僻的性格大多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导致的,家庭氛围很关键。具体做法有三点,下面柠檬就来进行一一分析。

第一,与孩子相处融洽

我们要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不要过多的溺爱孩子,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在一些日常小事中培养他的交往技能,比如对他人礼貌的问好,对来玩耍的朋友热情接待,包容朋友的小错误等等。

第二,对同伴交往的鼓励和促成

我们要鼓励孩子进行同伴交往,促进他们与其他小伙伴交流。比如可以在空闲的时候,经常带孩子去有很多小朋友的地方,接着鼓励孩子主动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主动询问是否可以加入他们的游戏,一步一步锻炼孩子的胆量与交往能力;我们也可以主动邀请邻居家的小孩来自己家做客,给孩子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

第三,父母对游戏活动的监控

当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如果我们一直站在旁边看着他们,会让他们觉得不自在,而如果我们不在的话,又会担心孩子们受伤,因此,我们可以间接的来监控幼儿的游戏活动,比如偶尔偷偷的观察一下孩子的情况,这样比直接介入他们的游戏更好。

虽然孩子是独生子女,但他同样需要拥有同龄的小伙伴、好朋友,孩子的生活少不了父母的陪伴,也需要拥有更为丰富的人际关系,也是为以后步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积累经验。

独生子女毕业论文

你可以谷歌翻译加上爱词霸翻译。In our country, family planning is a basic national policy,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more than 30 years, China has formed a unique group - one-child groups.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of the one-child families. Interviews using the case of the urban one-child family roles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The study fou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disharmony between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urban one-child families, intergenerational center of gravity shifted to the children's generation,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status of the elderly.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个人以为就"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素质要求"这一课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写:1、新课改的时代背景和意义2、新课改倡导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业评价等)3、班主任工作职责及现状4、新课改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康3000字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发挥心理健康 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组成部分。认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两者互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为依据,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出发,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同时,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人们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贯穿其中,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政治思想品质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需求。同时,思想是心理的调节中枢,是行动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形成,它就对一个人的整个个性品质起导向作用,促进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密切,同属于意识范畴,都是以人脑为器官,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以感知为基础的。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究其根源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而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而心理教育能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使人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积极向上。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一22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个性品质形成、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最高峰,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减少,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不平衡加剧。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它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转型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对生活的现实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大学生往往对人生怀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踌躇满志。但一接触现实却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时,就容易产生不客观、不正确的判断,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生活热情和积极性、猜疑他人、孤独忧郁、生硬固执等状况。因此,培养大学生对杜会对生活的现实的、科学的态度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培养大学生耐挫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我国,能考人大学的学生,往往在中学时期都是学习尖子。但进人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在班里非常一般。有的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在中下水平。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难受的。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后,远离父母、家乡,教学方式、生活环境等都不同于中学,于是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些病态反应:对战胜困难毫无信心、心慌失眠、多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甚至有的寻死觅活、自杀轻生。从调查情况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作为对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为掌上明珠,考上大学以后更是家中的皇帝。一些不良的 家庭教育 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过分依赖、受不得刺激、经不起挫折、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一点不顺心就觉得天要塌下来、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挫折感。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将“勇敢”作为君子“三道”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者不惧”、一往无前的顽强意志,使他们能在即将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发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动介入,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自上而下,强制灌输,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尊重体验,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从感。心理健康教育则着眼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 自我评价 ,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和咨询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势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角色之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响。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座谈方式代替 报告 方式,以谈心方式代替训导方式,学生们就会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当作知心人,并乐意接受其教育。

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过去单一“说教者”角度和立场转变为兼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角度和立场,尽快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理解、同情学生,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采取谅解和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价值的权利,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服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无原则的接纳和包容,当学生的价值观明显违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当学生做出一个可能给社会、他人或其本人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的价值选择的时候,教育者就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持续进行影响,使其思想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水乳交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实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但以下三方面的规律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所共同存在的:第一、客观刺激事件会导致主观心理反应;第二、负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负性心理反应;第三、良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良性心理反应。所以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在本质上是和实际问题密切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其行为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动机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去创造和改变客观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从而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因此,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基础。对大学生而言,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社会交往困难、贫困生生活困难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无价值感、社交恐惧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长久不能摆脱,就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决这些心理和思想问题:一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正确认知;二是要把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实问题解决了,就会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化解矛盾,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国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解决心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困难和问题,尽量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方设法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势作用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唐书怡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探讨[J]时代教育

[2]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

[3]张明成为合格的教师[J]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

[3]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6-7·

[4]祝敏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安顺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2008年4月

[5]杨世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6]颜农秋关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J]探索与争鸣

[7]赵展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大学生 人际交往 障碍原因及改进方法》

摘要: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心理适应,相互的心理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如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影响高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本文从人际交往的定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外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以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解决方法;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心理适应,相互的心理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现今,人际交往障碍却成为当代很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绊脚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在交往过程中,如果顺利,大学生便心情舒畅;一旦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身心受损,产生各种不良后果。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逐渐趋于成熟,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但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与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

一、引起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一)认知引起的交往障碍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增多, 经验 和阅历逐渐丰富,非常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腻烦说教。他们渴望成才,自尊心极强。但不能对自我和社会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调适能力也很欠缺。因此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过于理想化的追求,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容易偏离实际水平,产生主观偏差或障碍,主要表现有:

(1)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凭直觉把与人第一次见面的印象作为对他人的评价,并在日后的交往中占主导印象地位,以此来决定与他人的关系及亲密程度。

(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刻板印象:是指对于某一类人或群体所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刻板的看法。在角色认知过程中,按照预想的类型赋予习惯性、特征化的评价。这种以个性代替共性、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做法会阻碍交往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大学生抛弃传统观念,结合现代社会状况及实际情况考察具体人、具体事,以免产生误解。

(4)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情感、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假定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感受和品质,通俗的说就是“以已推人”、“以已之心,度人之腹”,往往会带来对方的排斥与反感。

(二)社会因素引起的交往障碍

社会因素主要指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等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是全面的教育。但我国的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素质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以此为导向,这种教育制度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学校层面,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学校在教育上往往偏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心理的沟通疏导。其次,高等学校教育普遍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人际交往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交往面狭窄,缺少经验和交谈技巧

第一,大学交往以寝室为中心。他们多在寝室这种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且满足于这种现状,不愿主动去接纳、开拓外界的精彩生活。交往的狭隘性使很多大学生跟其他非同寝室的同学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交往面也越来越狭窄。第二,一些大学生缺乏交谈技巧,不善于拒绝别人的要求,不会说“不”,导致事情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说话欠思量,以致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第三,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往往是理论上的教育,缺乏实践的平台。高校或因为不重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实践的重要性,或因为场地有限,或因为本身和社会上一些企业、机构的联系少,很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过度依赖网络引起的交往障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首当其冲成为互联网最频繁的使用者之一。网络的介入,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网络普及后,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参加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会逐渐减少,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成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回家探望父母。还有些人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网络的介入可能导致亲情的疏离。一些沉迷于网上交际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疏于现实交往,将所有心事都交给了网友,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

(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和 文化 生活的极大丰富,大大减少了社会个体对他人的需求和援助,这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从人的价值观角度看,过去那种“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依然是中国社会所弘扬和提倡的,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难度。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淡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今社会上流行的“金钱至上”、“一切凭关系”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观。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逾越人际交往障碍,学会正确与人交往

大学生要有意识在进入大学一开始就学习人际交际的技巧,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克服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度过快乐的校园生活,更有助于今后的生活、工作取得成功。

(1)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正确的交往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与人和谐交往的前提。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是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相待。二是诚信原则。诚信历来被视为人际交往的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抱着诚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三是宽容原则。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宽容对协调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四是互助原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对增强彼此的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交往技巧

大学生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不当观念,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注意仪表、举止、言谈、风度、气质和行为规范,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非常大,具有认识效应、即时效应和长久效应,往往是根据对方的仪表、举止、言谈、风度、气质等形成的。因此加强自身修养,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出现在交往对象面前是十分重要的。

2.要把对方放在首位。关注对方的需要、兴趣和感受。交往的话题和形式应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和经验,合乎其心理需要和兴趣。要学会倾听,仔细耐心地倾听能让对方感到自己得到了认可,觉得自己有价值,此乃人际交往中的法宝。同时,交谈要注意建设性和有效性,大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能从谈话中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将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

3.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要做到会用清楚、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谈话内容不枯燥,能吸引对方;尊重他人意见,避免评论和争论;即使批评他人,要在肯定之后提出,而且以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为前提。

4.保持适当距离。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人与人之间是有一种无形的距离,而且此距离由它适当的限度,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3)充分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了方法与技巧,但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果不进行实践那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要经常与人交往,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和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还要注意对交往的对象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避免造成心理有失落感。要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需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开始.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确实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已经发生了,不能改变。大学生只有寻求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来改变人际交往障碍。根据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调查,北京高校中,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大学生可视为贫困大学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按照这个标准,我不属于贫困和特困大学生,但我家庭确实很贫困。根据我所看的接近20篇文献分析,我是有轻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也有 文章 中谈到的问题。首先我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过高,期望交往的都是知心朋友,大家志同道合,这有些理想化,不利于我的人际交往。因此我要纠正这种想法。其次我生活主要以寝室为中心,在寝室这种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这就造成了我交往面狭窄。解决途径是我应当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寝室以外的人沟通交流,拓宽交际面。再次,我的人际交往技巧匮乏,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一定的多看一些社交礼仪,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和有经验的人交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参考文献:

[1].兰静,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及解决策略.才智,2012(21):第203页.

[2].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5):第31-33页.

[3].徐晓霞,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心因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04):第60-62页.

[4].汪汉荣,龙健飞与王绪朗,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经济师,2005(02):第98-100页.

[5].王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破解与和谐构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06):第109-111页.

[6].何伟与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7(23):第72-73页.

[7].董鹏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及解决途径.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03):第17-22页.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82,83页.

[9].丛茂国,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自我解决途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第112-114页.

[10].喻慧,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文教资料,2006(22):第21-22页.

大学生就业及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1引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本次调查通过“关于北京地区大学生毕业选择情况调查问卷”的研究(数据来源于管理学院周亚老师提供的2004年人事局对北京高校2895个学生的调查结果),运用社会统计学原理进行系统分析,以得到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各方面因素,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北京地区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院校共2895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此论文采用其中30%的数据,共849个样本,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对毕业生选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目前,大学生毕业主要有三种选择——国内升学、就业、出国留学。我们可以得出,本次调查777个有效样本中,超过半数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占有效百分比的,的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此外,还有的学生对毕业选择不确定。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研究从以下家庭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其中家庭社会因素又可分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所在学校等,个人因素可分为以性别、性格为代表的先天因素和以学历、成绩、综合能力为代表的后天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软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毕业生选择收到家庭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家庭、社会因素来看,是否独生子(女)对毕业选择造成一定影响,独生子女的出国概率显然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最为直接,这点与我们预期相符。学生在毕业后选择问题上,经济问题显然是最为直接的。所在学校的不同,也使学生在价值观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再加之各学校培养方向的不同,使毕业选择产生很大差异。此外,有可能影响到毕业选择的家庭、社会因素还有很多,我们考虑了集中有代表性的因素,诸如,父母和亲友期望、周围同学等生活环境、社会舆论与评价、国家政策、学校老师的就业指导、学校的.教育培养。其中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周围同学的生活环境对毕业选择的影响比较大,而其他因素则不明显。从个人因素来看,根据调查结果,先天因素中的性别和性格对毕业选择并未造成影响。这与我们的假设并不相符。可见,一个人先天并不影响发展方向。而与之相对,后天因素对毕业选择有很大影响。首先,学历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做出的选择不同,研究生有更大的倾向进一步学习研究。个人成绩和综合能力均对选择造成很大影响,这点是显而易见的。

3结论及建议

既然大学生毕业选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那么要从多方面努力,加强协作,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首先,坚持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尚未跨入社会,缺乏实际生活的切身体验,社会阅历浅。其择业观念主要受自身主观思想倾向的制约,往往来源于理想化的意识和追求,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往往随着外界环境和舆论导向的变化而变化。校园中先后出现的出国热、公务员热、考研热等,就是例证。实践证明,社会舆论明确,教育导向正确,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就会明朗正确,形成风气。因此,高校应着力强化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正确导向。其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面向人才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要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最后,大学生要确立大众化就业观,提高创新能力,积极迎接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基层工作岗位也对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确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大学毕业生要有意识地选择前沿知识来丰富自己,培养自己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要走出课堂的局限,加强实践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在毕业选择时,要对一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要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出分析和判断,确定择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个性品格,专业化的职业素质,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以诚待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特征,实现职业生涯的一个又一个跨越。

4参考文献

1朱洪波.新时期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9)

2解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5,(3)

3宋丽贞,荣江莉,曹宁宁,等.高校毕业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1)

4吕世军.试论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的择业与择业观教育[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3)

关于独生子女论文参考文献

《浅析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摘 要:家庭教育不但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原则做指导,而且必须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去实施。本文重点分析了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一些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提倡构建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幼儿健全的性格。

关键词:幼儿 家长 家庭教育方式

一、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家长自身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家庭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采用与实施。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的家庭,全家就一个孩子,越是重视越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出现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是全家的主要问题,家庭成员的经历不同、想法不同,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一)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任性骄横。

现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就像老人们经常说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家里事事依从,样样随着他,简直快要给去天上摘星星了,可以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渴望唯一的孩子在感情上更多依赖自己,以保证老年有可靠的慰藉,他们放松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在行为上霸道,缺少控制力。这就属于溺爱型的家长。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在家里充当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上幼儿园挑座位,挑床,渴望得到教师的注意等,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是希望大家都让他,没有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总是不讲理。他们在家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大家都围着他转,到以后离开家去上学或是在社会上生存,别人不可能都像父母一样对他们,他们就会有失落、无助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他们的成长工作都很不利。

(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一些家长在抚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说是帮父母干活,基本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做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本来幼儿园的孩子天性就爱玩,喜欢运动,喜欢跑、跳,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是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怕碰着、磕着,根本就不让孩子们出去玩,生怕孩子出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软弱,他们不会做很多同龄人都会做的事,不会玩大家都会玩的游戏,他们在父母的保护下,渐渐地脱离了同年龄的人,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后都有影响,因为你不会玩,因为你不敢玩,大家都排斥你。不和同年龄的人一起成长,不利于孩子社会化发展。上大学不会洗衣服大有人在,许多孩子上学必须有爸妈陪着才能学习。这样的孩子缺乏锻炼,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三)期望值太高,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但是对孩子缺少正确的评价,不能科学地为孩子定向。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子女,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子女,让孩子替他们实现梦想。有的家长以自己认为有用的、好的为孩子定向,不顾及孩子的爱好与能力。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一是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过高过严地对孩子提出要求,有时根本就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利,比如过早地让孩子学弹钢琴,对孩子的手指的肌肉发展就很不利。二是攀比心理严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就一定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怎么样。三是重智轻德,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智力高,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孰不知不恰当的期望,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期望太高,于是家长陪读、请家教、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往往成了考取高分数的机器,其意志、品质、情感、人际交往等等维系其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准交往,不准贪玩,把早期教育设置成学计算机,学应用,弹钢琴,学书法等,使孩子过早脱离童年世界,极大地妨碍他们健康成长。而一旦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时,部分家长又会走向另一极端,或迁怒孩子,横加指责,粗暴打骂;或放弃了正常的必须的家庭教育,放任不管,认为孩子是没得救了,不给孩子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家长长期的高期望值的压力下,其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四)家长教育的不一致。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特殊身份,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现象更多,一般最常见的是“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现象。在大家庭里大家都爱孩子但方法不一样,打也为孩子,护也为孩子,老人是彻底的惯孩子。一般孩子受老人的放纵娇惯比父母更厉害,祖辈和父辈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而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也会造成矛盾而削弱教育效果,因为祖辈总是认为儿子应该听他的,甚至因为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纠纷。

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即:家庭里只有父母、子女两代。家长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前扮演黑白脸。以为一个打,一个拉,有哄他的,有吓唬他的,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常常会伴随着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争吵尽管可以设法避开孩子,但分歧是无法避开孩子的眼光的。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于钻这样的空子,在一面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面去诉苦;在一面受了罚,就跑到另―面去讨爱。另外,孩子还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

教育的不一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是重要,一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两面派性格,他们在爸爸面前一个样,爷爷面前一个样,学会了两面说好话,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口是心非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与人交往也会表达出这样的倾向。

二、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观作为一种思想,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动。正确的教育观的树立对于家长教育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观念正确了,自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正确的方式与行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是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

对于现在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它们直接导致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重智育轻德育,这样家长就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于别的方面就太放纵孩子,在学习上又对孩子太严格。还有的是对孩子期望太高,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

总之,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导致不正确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要想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假若我们做父母的对幼儿过分溺爱和迁就,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一旦对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家长要保持对幼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首先我们的长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有统一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等错误的观点。如今特别是祖辈们对孙子孙女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使之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行。如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也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树立家长的威信。同时家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利于孩子分清是非,知道善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切实实施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现在的一些家庭中所实施的民主却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参与就是民主,但对孩子的要求过分地尊重,就又回到了有求必应了。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相应的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相反,父母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总是甘居下游,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这样自卑的心态往往会对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好,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热爱生活和自主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国外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用得多,我们要多借鉴,多参考。研究表明: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我们现在应该教育我们的许多家长多应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只有他们在观念中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好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既不辜负父母一片为孩子的心,又对孩子的成长好。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试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发展.濮阳教育学报,2002年4月.

[2]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12月.

浅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论文

【摘 要】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教育界来说也是长久以来研究的对象。从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开始,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由此形成的独生子女的一些心理特点,然后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政策从1979年开始在我国实施,至今有28年了。在这28年中,已经产生了几代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研究的主题。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学校,也联系着整个社会,是应该受到社会关注的。

一、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城市由于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脚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独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父母们又缺乏先进教育的理论作指导,虽然对养育子女投入了很大的的心血,但事实上却存在盲目性,出现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挫折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很多影响。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

1、娇惯放任型。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6+1综合症”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了这样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补偿心理造成的,父母辈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补偿。尽最大力量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的教育,将来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样父母觉得才对得起孩子,才算尽到了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疼爱,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

2、专制严厉型。很多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方面就多采用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来讲,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而不切实际。父母不能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孩子。一方面,主观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要去培养。就当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本身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而父母们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材料,请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闲娱乐的时间,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详尽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父母们就用各种方法管制、压抑,而不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同时父母的比较心理也是形成专制严厉的源泉。因为中国的父母们聚在一起时大多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因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们觉得在其他父母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对孩子更加严加管教,经常训斥孩子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心理的重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为他定下的标准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视,转向了社会并仇视一切,这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危险的。

二、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主要特点在于“独”。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我们在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相比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身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良的素质。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点。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2、孤僻性。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了老人一辈,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生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3、怯懦脆弱性。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们铺好了。在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4、逆反与任性。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娇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

5、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三、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群体将会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分析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很重要的。笔者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提出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首先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父母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们不要因为他们是“独苗”而对他们寄于过高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分的宠爱,古代就有“惯子如杀子”的说法,最后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父母就要尽量在那方面加以培养,而不要以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如顺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许会收获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环境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加以指导,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因势利导。若是该赞扬的优点我们的父母们就要积极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失偏颇,父母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

2、学会分享,共同协作

自私利己的人是不容易与他人友好交往和平相处的。因此要教给孩子“舍得”的真谛:“舍得舍得,有舍才得!”让孩子学会把一切与别人分享,无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他人之所想,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活中,要适时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来访,父母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与伙伴分享。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公认的行为准则,每个人在社会中最终都会被强制磨合。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实现儿童之间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学。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点一滴的习得经验,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伙伴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感受到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到合作的快乐。集体这种精神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3、品德教育,学会做人

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胜过于向孩子传授知识。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作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去爱祖国,爱社会;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能坦然面对,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4、放手教育,独立自主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的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哪怕是困难艰苦,也要孩子去多多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而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因此,与其我们费尽心思的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自立的。所以,我们的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5、苦难教育,锻炼心性

古人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需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很看重一个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难的意志。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受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以后才知道怎么样把握自己,怎么样做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品尝些苦难。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同时,父母们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磨练。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崔伊薇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

[2]郭春萍 独生子女早期社会[J].呼兰师专学报,2002(1)。

[3]谢雪梅 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彭希林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导刊,2002(3)。

[6]郑艳苹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7]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许华,陈义新 家庭因素对独生子女人格社会化的消极影响[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9]雅克·德洛尔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与子女的家庭观念———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比较分析摘要:对城市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观念上受父母家庭角色分工影响程度的差异与两类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的传统程度有明显关系;独生子女父母态度对子女的影响力大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父亲态度的影响力大于母亲;两类家庭在家庭权力方面倾向于夫妻平权,在家庭义务方面仍然基本保持着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而两类青少年对父母承担家庭义务方面的不平等较缺少批判性。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角色分工;性别角色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场所。由于家庭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为亲密的社会群体,因而儿童是把家庭作为一个参照群体来与之认同的,并把家庭的规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不仅家庭中的某些成员为孩子的行为提供了模式,而且成员之间的互动范型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模式。家庭角色是青少年将来要扮演的角色,然而在扮演之前,青少年对两性的家庭角色分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为将来的角色扮演做好了主观准备。而对家庭角色的扮演,最重要、最便利也是最经常的学习场所就是家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就是青少年最直接的参考模板。当代中国的城市家庭是由独生子女家庭占主导地位的。独生子女家庭不仅在家庭规模上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异,而且在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观念等方面也出现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不同的特点。那么,两类青少年在家庭观念方面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影响是否也有所不同呢?本文的资料来源是2006年3月笔者对郑州、开封两城市青少年所做的抽样调查。该调查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两个城市先各随机抽取一个区,再从这两个区的普通层次的中学各随机抽取一所初中和高中,然后在抽中的学校随机抽取初二和高二各四个班。被抽中的班级的学生及其家长构成两个调查样本,并且中学生样本与中学生家长样本严格一一对应。本调查共发放问卷805份,有效问卷为619份,有效回收率为77%。其中独生子女占,非独生子女占;男孩占47. 0%,女孩占53. 0%。本文拟从两性家庭内外事务分工、两性家庭事务决策权分配和两性家务劳动分工三个方面来探讨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对子女家庭观念的影响。一、两性家庭内外事务分工父母在家庭中谁主外,谁主内,以及父母中谁挣钱更多、谁在事业上更有成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对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的看法。本研究把家庭内外角色分工分为“夫妻谁主外、谁主内”、“夫妻俩谁挣钱更多”、“夫妻俩谁在事业上更有成就”三个方面的问题,①青少年对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看法②与父母家庭角色分工的相关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我们看到,在两性家庭内外事务分工方面,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的实际分工只具有弱相关关系,而且二者的相关与独生子女的性别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即只有男孩的看法与父母的行为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而非独生子女对两性家庭内外事务分工的看法与父母的实际分工不存在相关关系那么对于自己家庭中的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父亲和母亲的满意度是否会对子女产生一定影响呢?比较控制“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前后青少年对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看法与父母家庭角色分工的相关系数发现,独生子女中男孩的家庭观念与父母行为的弱相关受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的一定影响,而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对女孩所起的示范作用大小与父亲对这一分工的满意程度也有较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对子女的示范作用是以父亲对自己家庭中夫妻角色分工的满意度为中介的。同样可以发现,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也受母亲对自己家庭中夫妻角色分工的满意度的一定影响,但比父亲的影响作用要小。同时我们还发现,无论是控制还是不控制父亲和母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非独生子女对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的看法与父母的实际行为之间都不存在相关关系。可见非独生子女的家庭观念受父母行为的影响非常小。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可能与两类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方式有关。方差分析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夫妻家庭角色分工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的均值为,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均值为值为,显著度为。从中可以看出在两性家庭角色分工方面,非独生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更为传统,即更倾向于丈夫主外、丈夫比妻子挣钱更多、比妻子在事业上更有成就。可能是因为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夫妻分工比较平等,即父亲在家庭中的优势与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模式相比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因此父亲对自己优势下降的态度对子女接受父母的角色分工模式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而母亲在家庭中的优势与传统模式相比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满意度对子女的影响相对较小。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较为传统,这一因素可能是导致非独生子女对父母角色分工的接纳程度较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说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观念可能受家庭之外的因素影响更大。二、两性家庭事务决策权分配如果说夫妻在家庭内外事务上的分工更多地体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整体意义上的夫妻角色分工模式,那么家庭事务决策权和后面将要分析的家务劳动分工则体现的是两性在家庭内部的角色模式。家庭事务决策体现的是权力,然而对不同事务的决策体现的权力性质也不相同。西方学者沙菲里阿斯-罗斯柴尔德提出对婚姻权力的研究要区分出谁做重要的与不重要的决定,谁偶尔做决定与谁经常做决定,以及这些方面的交叉。“仅仅做出重要的、偶尔决定的权力不侵犯他们的时间,但可以决定家庭的生活风格以及他们家庭的主要特征和面貌”,这种权力是一种“指挥权力”。具有“指挥权力”的配偶处于有利的地位,他们能够不为决定琐事而消磨时间。而做出习以为常的、不重要的决定,则被称为“执行权力”,因为做这类决定的人实际上是在执行先前所做出的决定。具有“指挥权力”的配偶设置了一个界限,在这个界限内让具有“执行权力”的配偶行使处理权。①在传统的家庭角色模式中,丈夫一般是拥有“指挥权力”者,而妻子是拥有“执行权力”者。在本文中,“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和“家庭重要事务决策权”可看做是“指挥权力”,“家庭日常事务决策权”可看做是“执行权力”。青少年对家庭事务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的角色分工之间的相关统计结果见表2。在两性家庭事务决策权的分配方面,对于重大家庭事务,独生子女的观念和父母的行为存在弱相关关系,而且男孩和女孩与父母的相关程度大致相当,非独生子女的观念和父母的行为则没有相关关系。对于两性重要家庭事务决策权的分配,独生子女的观念和父母的行为存在弱相关关系,但女孩与父母的相关程度高于男孩与父母的相关。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情形与独生子女家庭相似,即非独生子女与父母也存在弱相关关系,但不同性别的非独生子女与父母的相关存在明显差异,即只有女孩与父母具有相关关系,男孩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无相关关系。在家庭日常事务决策方面,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男孩还是女孩,其观念与父母的行为都不存在相关关系。那么父母在家庭事务决策权的分配上对子女的示范作用是否也受父母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的影响呢?控制“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之后发现,独生子女对两性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独生子女(包括男孩与女孩)与父母的相关由弱相关变为无相关。可见独生子女(包括男孩和女孩)对父母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分工的接受程度受父亲态度的影响较大。而控制“母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后,独生子女对两性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可见独生子女在接受父母对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分工模式上受母亲态度的影响很小。然而非独生子女在控制父母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前后都与父母的行为表现出无相关。比较控制“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前后独生子女对两性家庭重要事务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发现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女孩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表现为相关的程度增强。非独生子女中同样是女孩与父母的相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由相关显著变为不显著。而在控制了“母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之后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都没有显著的变化。可见,无论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还是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家庭重要事务决策权分配方面对女儿的示范作用受到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的较大影响。而比较控制“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前后青少年对两性家庭日常事务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与父母的相关都没有发生变化。控制“母亲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后发现同样如此。可见,在受父母家庭日常事务分工的影响方面,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既不受父亲态度的影响,也不受母亲态度的左右。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为什么女孩对两性在家庭重大事务和重要事务上的决策权的看法与父母的行为相关程度较高,并且女孩受父母态度的影响较大?而父母在家庭日常事务决策权方面对子女的示范作用很小,并且这种示范作用受父母态度的影响很小?首先让我们从两类家庭在家庭事务决策权的现实分配状况来寻找原因。从表3我们看到,在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方面,虽然两类家庭都向夫妻平权靠拢,但非独生子女父亲的权力明显大于独生子女父亲。对家庭重要事务和日常事务决策权的分配,两类家庭没有明显差异,对于前者,都倾向于夫妻平权,对于后者,都以母亲决策居多。也就是说,在“指挥权力”方面,虽然两类家庭都表现出父亲的权力较大,但亲的优势与传统性别角色相比已大大降低,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因此男孩(独生子女)在接受父母家庭权的分工时父亲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女孩比男孩更看重男女平等,因而对于父母在家庭“指挥权力”的较为等的分配接受程度较高。然而由于父母在“指挥权力”上又没有完全平等,特别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只是介于传与现代之间,因此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对子女(特别是女孩)都有较大的影响。在“执行权力”方面,两类家庭都表出较强的传统色彩,因而两类青少年对父母行为的接受程度较低,但在夫妻地位较为平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的态度对于男孩接受父母在“执行权力”方面的分工显得较为重要。三、两性家务劳动分工在一个家庭中,夫妻承担义务的多少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在家务劳动方面的分从一个侧面为子女提供了一个两性家庭角色的样板,对其家庭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表4我们看到,在两性家务劳动分工方面,对于日常家务分工,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并且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与父母的相关程度相当,而非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没有相关关系。对于知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分工,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存在显著相关,但从性别的角度看,只有男孩与父母存·33·在相关关系。非独生子女则与父母存在中度相关关系,而且这种中度相关表现在不同性别的非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对于照顾家庭成员家务分工,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不存在相关关系,非独生子女虽然从整体上看与父母没有相关关系,但如果分性别看,则发现女孩的观念与父母的行为存在显著相关。控制“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后发现,在日常家务分工和照顾家庭成员家务分工方面,独生子女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没有明显变化,而在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劳动分工方面,独生子女中男孩和女孩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见父亲的态度对独生子女接受父母在传统的男性家务方面的分工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样可以发现,非独生子女中男孩对两性日常家务分工的看法以及男孩和女孩对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劳动分工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此可见非独生子女在接受父母对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劳动的分工以及男孩在接受父母对日常家务劳动的分工方面,受父亲的态度影响较为明显,而在接受父母对照顾家庭成员方面的分工非独生子女不受父亲态度的影响。控制“母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度”后发现,独生子女中只有男孩在对日常家务分工方面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发生了变化,非独生子女只在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分工方面的看法与父母行为的相关系数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中只有男孩在接受父母日常家务劳动分工方面受母亲态度的影响,而非独生子女(包括男孩和女孩)在接受父母对传统的男性家务劳动分工方面受母亲态度的影响较大。以上结果表明,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日常家务和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方面的分工与子女看法的相关程度高于在照顾家庭成员家务方面的相关,然而在前两类家务上独生子女的观念与父母行为的相关受父母对家庭角色分工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并且男孩受母亲态度的影响较大。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照顾家庭成员家务和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方面的分工与子女看法的相关程度高于在日常家务方面的相关,而父母的家务劳动分工对子女的示范作用受父亲态度的影响大于母亲的态度,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受父母态度的影响。以上结果中所显示的各种差异可能与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务劳动分工有一定的关系。从表5显示的结果看,两类家庭在很大程度上还遵循着传统的家务劳动性别分工,即在日常家务劳动和照顾家庭成员家务分工方面,都以母亲负责居多,在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劳动方面,都以父亲为主。但在日常家务分工方面非独生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更为传统。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与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相比,母亲所拥有的权力增加,而承担的义务没有明显减少。对于接受了较多的男女平等思想的青少年,能否接受父母在家务劳动方面的传统分工方式,父母的态度就显得比较重要,特别是对于父亲承担较多的男性家务和母亲承担较多的女性家务,父亲对前者的态度和母亲对于后者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男孩对父母的态度更为敏感,可能是因为触动传统的两性家庭角色分工,特别是家务劳动方面的分工,男性得到的不利最多,而男性从社会得到的支持要小于女性,因此男孩更多地参考父母的态度。此外,与日常家务和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相比,在照顾家庭成员家务方面,独生子女家庭中母亲承担得较多,但独生子女并不认同父母的分工方式,并且也不受父母态度的影响,这可能是与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灌输了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这一思想有关。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两性角色分工更为传统,即父亲拥有的权力大,承担的义务(主要是日常家务)少,因此子女对父母的日常家务分工很少认同,但男孩的态度与父亲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而对于知识技术性、体力性家务,由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中母亲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较为认同由父亲来承担这类家务。四、结论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观念方面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也不乏相同之处。从对二者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首先,和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家庭观念上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影响更大,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表现出差异的地方,都是两类家庭的性别角色分工有明显差异的地方。也就是说,在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影响更大的方面,都是非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分工比独生子女父母更为传统的方面。因此可以说,两类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对子女家庭观念的影响与其分工符合传统性别角色模式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两类家庭性别角色分工的差异导致了对子女影响程度的差异,或者说导致了子女对父母的角色分工接受程度的差异。两类青少年虽然在受父母家庭角色分工的影响方面有差异,但从其差异中可以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即其观念与父母行为的一致程度与父母行为偏离传统的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关系,因此可以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观念上的趋向是一致的,即都倾向于接受男女平等的家庭角色分工,只是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地在家庭中得到生活经验的支持。其次,在接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方面,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的态度影响更大,可见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更大。同时还可以发现,两类青少年都是受父亲的态度影响较大。这可能是因为在宣扬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中,改变家庭中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触动的是男性的利益,女性作为受益者极少有不赞同的,因而男性的态度极为重要,它表明了社会对打破传统分工的接受程度,所以青少年更为看重父亲对家庭角色分工的满意程度。另外,调查结果发现,可能是由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地位普遍低于独生子女父母,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性别角色分工比独生子女家庭更为传统,但两类家庭也有明显的共同之处,即都更倾向于“丈夫主外,妻子主内”,在家庭事务决策上偏向夫妻平权,而在家务劳动分工上偏向于传统模式。即与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模式相比,女性的家庭权力增加幅度要大于其家庭义务的减少幅度,而两类青少年对两性家庭权力分配的看法与父母的行为呈弱相关,对家务劳动分工的看法与父母的行为呈中度相关,从中反映出我国男女平等运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在倡导男女平等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妇女地位的提高,而妇女地位的提高主要用女性向男性的靠拢程度来衡量,侧重的是女性权利的增加,并且妇女解放的参与者主要是女性。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男性对性别平等所起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女性义务的减少。因为在家庭中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或者说夫妻平权,不仅仅是男性放权给女性,还在于男性应分担传统上属于女性的义务。这一点不仅被现在的父母一代忽略了,也没有被青少年一代所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在家庭角色分工方面要实现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参考文献[1]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2]沈崇麟等.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3]雷雳等.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4]丽莎·斯冈茨尼等.角色变迁中的男性和女性[M].潘建国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5]谭琳等.女性与家庭: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6]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6).[7]风笑天.城市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同视角中的图像[J].青年研究, 2002, (8).[8]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 2002, (5).[9]郝玉章等.城市中学独生子女家庭特征的调查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1998, (3).[10]郝玉章等.家庭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J].青年研究, 1998, (1).[11]郝玉章等.亲子关系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6).[12]沈峻?五十年来婚姻家庭中妇女地位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J].天津师大学报, 2000, (3).

独生子女的论文的文献综述

xxx学者在《XXX》中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该学者还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但是,该学者却没有深究()、()。这是因为()。笔者认为,需要改进的有()。

文献回顾要写在论文的第一章,可以单独为一章,命名为文献综述或研究背景,也可放在第一章的第一小节,作为背景介绍!但第一章之前别忘了写摘要!

统计调查低保物件、开展社群文化活动、催要卫生、拥军优属等费用(各地不尽一样)、帮助街道进行各类调查统计、组织捐款捐物,等等。

不是论著。 “论著”指的是“议论性著作”(《辞海))“带有研究性著作”(《汉语大词典》;“论议和著述,后来对议论性著作也称论著”(《辞源》。而对“论文”的解释则是“讨论、研究某种问题的 文章,’(《汉语大词典》);“学术论文是较为系统地和专门讨论、研究某些学问的文章”(《写作教 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科学论文应该论述一些重要的实验性的理论性的或观测性 的新知识,或者一已知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进展情况”(《怎样写作科学论文》,美M·奥康纳 等著)。

和下面一样 就是该研究现在的方向、有那些成果,最后你要发现他们的不足,你的文章的立足点

是文章整体内容的概括,基本上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意义的整体概括。

作文开头怎么写技巧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又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尤其是记叙文。开头是在给文章造气氛、定调子,要给读者第一印象,因而十分重要。作文开头如果能恰倒好处,常常能一下子抓住读者,也能增加文章的亮点。所以,能否灵活自如地、独特精当地写好作文开头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记叙类文章的开头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等的描写点题;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进入主题。如:

1、夕阳的窗前,一个漂亮的少女站在那儿,凝视著外面初春美丽的景色。她叹了口气,低下头,端详着手中的那朵插在蓝白瓷瓶里的粉色玫瑰。她闭上眼,回想着以前的事。(《粉色玫瑰》)

2、那天,鲜花店门口贴了一张大红告示:母亲节预定鲜花。哦!母亲节快到了,我该为母亲准备节日礼物了。(《母亲节的礼物》)

二、写景状物,渲染气氛

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如:

1、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著关爱的故事。(《关爱永远》)

2、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温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面对母亲的目光》)

三、总领全篇,提示要点

这种开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看便知文章的要点,如:

1、郑振铎《猫》的开头“我家养了好几只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一句提纲挈领,表示全文主要内容就是讲自己家养三只猫的经过。

2、“我有一个习惯,妈妈说,这个习惯好。”(《我有一个好习惯》)这个开头既开门见山,又统领全篇,文章主体部分就着重介绍了自己拥有的一个好习惯。

3、“回首岁月碾过的痕迹,发觉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生活的风雨无法抹去的。”(《轻叩记忆的门环》)这个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提示了文章的要点,让人一看便知作文要写的是生活中使人无法忘怀的一些事情。

四、抒情议论,确定基调

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

1、伴着年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踩着原野初融的残雪,你姗姗走来,明眸含情。你用爱的温馨,使我腊黄的脸庞泛起红晕;你用爱的吟唱,唤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忧郁、沉闷、彷徨,也不再坐等、观望、祈祷,我要振作,寻觅、追回你以及你给我曾经编制过的那个七彩的梦幻!(《情寄春风》)

2、生日是一根线,一头是我,一头是外婆;生日是一个圈,圈住外婆的笑,圈住我的记忆;生日是一条河,那匆匆的流水,把我的思念带到外婆身边。(《生日寄语》)

五、设定问题,引出下文

用问题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1、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峭壁上的树》)

2、朋友,你听说过鳄鱼是怎样哭泣的吗?你听说过猩猩吃人的故事吗?你知道外星人是怎么来到地球的吗?……哦,你摇头了。可别急,全是它——《世界奇闻怪事》告诉我的,它使我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的乐趣》)

六、引用诗文,突现中心

以诗文妙语、名言警句开头,既能激发读者兴趣,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同时,也能揭示文章主要内容,突现人物、事件。如:

1、“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巴尔蒙特的这句话,自从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诗人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伤害的人一样,如此诚挚、欣喜、宁静地歌颂大地、阳光和人欢马叫、喧腾不息的世界。(《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无拦天空的廕庇?”每当读到冰心女士讴歌母亲的这段话,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矮小瘦弱却独自一人挑负全家生活重担的慈母。(《母爱无边》)

七、对比映衬,烘云托月

这种开头通过对比或铺陈,能使要表现的内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醒目,从而给人十分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如:

1、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美的家。(《我想有个完美的家》)

2、当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排排生机勃勃的绿树,你也许回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那非凡的创造力。绿树是美好的,枯树也有其可爱之处,虽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枯树》)

其实,作文的开头往往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形式,有时它是几种形式的组合,如:“‘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是唐代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山后留下的诗句。早就知道,‘叫谷交错’‘银瀑飞泻’‘奇峰异石星罗棋布’等词都是用来形容九华山奇美景象的,但这仅是听闻,想要真正领略美景,自然还得身临其境一回,于是暑假便参加了学校的九华山之旅。”(张磊《九华山之旅》)这个开头既有引用诗歌,又开篇点题。又如:“冬末春初,天空很纯净,纯净得像一块没有灰尘的玻璃,仿佛敲一下就可以听到很清脆的声音。没有风,开着窗,那一串风铃静寂无声,仿佛是沉睡了。伫立窗前,我抬头看那一串风铃,绿色的丝线连缀著淡黄色的橘皮——这是一串很特别的风铃,想知道它是怎样诞生的吗?”(《聆听幸福的声音》)这个开头既用细腻生动的描写烘托了一种静谧美好的气氛,又设定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来统领全篇。因此,选用什么样的开头既要看作文的需要,也要结合自己的表达能力,切不可好高鹜远或为标新立异而弄巧成拙。

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

1、所谓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罗嗦重复。本来只需要用一句话就能写清楚的内容,不要在前面加上罗罗嗦嗦的叙述,要把废话尽数删去,使文章显得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如:

春天像一篇钜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简女贞《夏之绝句》)

闻鸡宜起舞,对酒可放歌,伤怀堪酹月,感慨当临风。(张嵬《临风》)

2、所谓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如: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一只被剪断翅膀的小小鸟,我扑腾在凄迷的风雨中,却不想因此迷失方向。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我要飞,要高飞……—题记”(《我要高飞》)

作者以题记的形式写出发自内心的呼唤,“要高飞”,要当学习的主人,从不堪重负的作业堆里寻找回丢失的个性。这样的开头令人眼前一亮。

3、所谓美,就是开头力求给人以美感,让人能够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往往需要用形象的描写、优美的抒情或恰当的修辞手法。如:

阵阵凉风拂过了窗栏,轻轻扳动着风铃儿,叮铃铃地奏出美妙的旋律;池畔柳树迎风摇曳著,款款地摆动水蛇般的腰身,千丝万缕的柳条羞答答地尽往四边躲;微风吹动着白色的窗帷,波动得如风帆一样。(《雨的组曲》)

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要写好作文开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用心灵地去感受生活,也需要我们学习、积累写作知识,更需要我们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孟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大海,写作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只有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不怕风浪,敢到海底探宝,才能撷取写作领域里那朵最美的浪花。

作为研究生,文献回顾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知识。那么如何做文献回顾?目的是什么呢? 先梳理一下书上的主要内容给大家。文献回顾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查询相关文献。在查询相关文献时,来源一般通过相关著作、相关论文、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目前来说,大部分都说来自于相关论文,也就是文献资料。 第二、对文献进行选择。根据文献的相似性、发表的时间(时间要在一个比较新的范围内)、一些学术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加上一些判断和需求。 第三、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这里要注意分析文献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的结果、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最后自己要总结,先前别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得出了哪些结论?有哪些薄弱环节?自己要有一定的见解。 以上是书上文献回顾的官方内容。 胡小端老师在清明假期前给我们布置了任务:每个人去做一个文献回顾,找到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也可以是你最熟悉的主题。这次上课他又提到说,别看这两无关,而事实上,你最感兴趣的必然花的时间也最多。这次课上有几位同学包括我在内都展示了我们的主题和PPT,但是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过于宽泛。胡老师说,文献回顾其实说明白了就是两个问题: 第一、寻找到一个研究问题。抱着这个问题去研究文献,找出一个具体的、详细的问题。而且在总结分析别人的文献发现问题时候,一定要有论据。 第二、你的研究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创新点。每一篇论文都要有不同于别人之处,不然就是重复劳动,毫无意义。 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要找到这两个关键需要仔细去分析推敲文献。 其实对于文献回顾我依然存在很多疑惑,希望大家关于此能多多探讨。

中学生上网的好处 网路的资讯化特征催生中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杨中芳教授认为,除非法黄色和暴力网站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外,网路带给孩子正面的东西远比负面的要多。并且,对于中学生来说,网路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要注定成为中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不让中学生上网,反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那么中学生上网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一、开阔视野 因特网是一个资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资讯量大,资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资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资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 网路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络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路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资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充套件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路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15%的人因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也是我们上网值得骄傲的一点。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型别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文献综述就是用资料,只不多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格式。 主要是,关于你的论文主题,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点看法和主张。某某学者在某某文章中,就你的论文主题,提出看法认为如何如何 都是这样的语句,写出来就ok了。需要大概七八篇文章的论述,最好是高阶的人物写的文章,发表在高阶期刊上的。 :ki../delivery/lunwen-wenxianzongshu-14.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和范文,中国知网的,很全面。 文献也去中国知网找 : 搜出来的文章,看看摘要就能写进综述里了,自己搜寻吧 合适采纳啊

《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课 题 实 施 方 案(修订稿)一、课题的提出1979年,我国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到现在已经产生了整整一代“独生子女”,并且第二代独生子女群体也正在逐步产生。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但在今天,而且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圳是特区,经济在飞速发展,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稳步前进,教育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影响着人的一生的教育,在深圳的家庭结构中已出现了许多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421”结构(四个老人、一双父母、一个孩子)的典型小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结构、价值结构、社会运行机制、文化、消费模式、教育模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必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延续,对未来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本课题是结合我校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情况而提出的。我校共有学生2211人,其中独生子女有592人,占总人数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如:家庭经济相对优越,孩子享有父母充分的关爱,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等等。但同样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如: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错误的教育思想;不良的家庭环境对独生子女的性格、行为、交往、心理等方面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对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研究和教育研究便成了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规模化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总课题组的指导下,申报了该课题的子课题——《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并结合《培养现代城市人——开放教育实践与研究》校本课题进行研究,为实现我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城市人”教育目标发挥积极作用。(一)文献综述据有关研究者统计,从1980年到1989年,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独生子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70余篇。九十年代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出版了不少专著,如上海市教委和市妇联联合组织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研究》、穆光宗著的《中国的未来交给谁——独生子女问题的紧急报告》、万云英编著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马哲编著的《独生子女错误行为矫正》、赵执平编著的《怎样教育独生子女》、风笑天著的《独生子女研究》、林崇德主编的160万字的《独生子女教育百科》等等。以上研究虽然并没有见到大规模的个案研究资料与范例,但他们的研究涉及到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方式、父母生育意愿、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或社会化的影响等方方面面,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策略及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从规模化分类指导的视角对问题独生子女家庭的个案跟踪指导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研究资料,为我们的研究创新准备了条件。(二)课题界定我校承担的子课题《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具有特定的内涵,其内涵界定为:1.独生子女家庭。2.存在各种教育性与发展性问题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些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主要为习惯、态度、能力、情感、注意力、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方面(暂不涉及智力因素),表现在家长方面主要为观念、方法、态度、策略等。3.课题教师的重点指导对象是家长,即通过家长的改变与亲子关系的改善,促进孩子的改变,教给家长科学合理的教育态度、策略、方法等,而非把学生直接作为主要指导对象。4.课题研究以改变家庭教育现状为基础,其直接效果是家长的改变和家教水平的提升以及问题的解决或改善,以此为基点进行实践性与实证性研究,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策略与模式。(三)研究价值独生子女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也缺少教育独生子女的理论依据,因此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存在种种误区,造成了当代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过分自我,不懂感恩;目无尊长,任性骄横;依赖成性,缺乏独立性;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等。这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带来不少难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中华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精神病学会分类与诊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发言人之一陈彦方教授说,当前社会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三类人群中,独生子女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其家庭教育方法策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四)研究基础我校自2003年9月开始,进行了《学习困难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该课题已于2006年6月结题。在该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学习大量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研究材料,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跟踪调查,在“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研究”、“独生子女教育的对策”等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家庭教育的科研骨干教师,为我们开展《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二、课题假设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层面,独生子女的问题主要是由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与氛围、教育结构、教育程序等方面的失当或误区而导致的,通过家长学校和家访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成系列、讲策略的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存在于家庭中的大多数教育失当或误区是可以得到改善甚至纠正的,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会因此得到提高,独生子女的问题也会因此得到改善或解决,从而提高此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三、课题研究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找此类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和误区,剖析其产生的多种因素及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有效的指导策略,进行有效的实践指导,改善或解决此类家庭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改变家庭教育现状,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变,并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不断螺旋上升和科学提炼,形成此类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模式。同时,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教师培训过程,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目标之一。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对独生子女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问题形成的机制进行调查、研究。2.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进行剖析,探索独生子女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类型化指导策略。诸如家教观念、家教方法、学习管理、亲子沟通等类型化指导策略。3.对独生子女家庭中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并进行介入性的干预和实践性指导,使其心理问题逐步得到矫正。4.探索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指导与“培养现代城市人”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校本课题实践与研究模式。五、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1.本课题在一至五年级共选择了14个个案家庭。每个研究对象由两名教师(所在班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共同开展研究工作。2.本课题采用个案组与对照组对比研究设计,确定14个具有同质性的学生家庭组成本课题的对照组,并对对照组家庭进行前测与后测,以便对个案跟踪研究成效的对比研究。3.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对个案家庭与对比家庭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认真填写《个案家庭调查表》与《对照家庭调查表》,并运用总课题组制订的相关问卷对两类家庭进行前测(课题结题前进行后测)。4.每学期开学初,课题组教师根据子课题组的安排与个案跟踪指导的总任务及实际情况,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并交子课题组审核备案。子课题组据此检查督促个案跟踪指导情况。5.子课题组每两个月督查一次课题组成员的个案跟踪指导情况,并召开会议,通报情况,交流经验,总结成绩。6.课题组成员每月进入个案家庭一次,开展家访指导,做到访前目标明确,访后记录详实。7.课题研究全程中每个个案至少要有十二次家访实录,两篇家庭教育指导典型案例,每个个案要有中期小结,子课题要有中期总结报告。(二)研究方法1.个案跟踪指导法。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家庭成员形成亲和、密切的关系,以商量、讨论、合作的态度开展指导工作,调动家长和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使家长成为共同参与研究、既获得指导又产生自我指导能力的一员。指导教师平时以电话、捎字条、手机短信、网络沟通等方式与个案家庭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系。2.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即在研究和指导中不断反思和检验指导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补充或改变指导内容、方式、策略,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3.案例研究法。对优秀的个案跟踪记录加以定向的要求和指导,形成一篇篇教育案例。要求每位个案指导教师至少提交一、二篇符合教育案例要求的完整而有意义的案例,进行相互交流,深入研究,发挥典型案例的启示和导向作用。六、课题研究原则(一)三个结合1.把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2.课题研究与教师家访相结合。3.个案跟踪与全员指导相结合。(二)三项训练1.统一对照训练。用独生子女问题转化情况检验个案跟踪方法是否正确,在“实验——检验”中不断提升。2.教师、家长接对训练。确定个案跟踪对象,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形成家、校接对,对学生进行指导。3.教师专业训练。请专家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1.学校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和科研指导。2.确立研究的家庭和指导教师,建立个案跟踪制度。3.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交流。4.定期开展与课题有关的研讨活动。5.建立网上专题论坛。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通过课题研究和长期实践,独生子女个案家庭中的问题学生有较明显进步,个案家长基本合格率达80%以上,问题学生转化率达90%以上。2.探索总结出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方法、策略和指导模式。3.打造一支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4.撰写结题报告;选送优秀个案跟踪指导报告、论文、访谈实录、心得体会、家教故事等。九、课题研究步骤本课题的时间全程为一年零八个月,即开题之日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一)准备阶段(2007年4月—5月)1.确定研究选题,形成研究假设。2.成立课题研究组织。3.撰写课题实施方案。4.组织课题论证申报。5.完成《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情况》调查。6.选定个案跟踪指导教师,确定个案跟踪指导家庭。7.举行课题开题会,布置研究任务。(二)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8年10月)1.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教育科研专题培训。2.邀请专家来校指导。3.开展“西海讲堂——家庭教育”活动。4.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交流。5.进行阶段性效果检验。6.组织优秀个案家庭的孩子、家长、指导教师经验交流会。7.结题培训工作。(三)总结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推荐优秀论文参评和发表。3.召开课题鉴定和评审会,汇报研究结果。4.召开课题成果发布会,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首先对你的选题提几点建议哈!1、选题虽然比较新颖,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因为还是范围过大;2、研究方法是“问卷+个案”,这样自然提升了你操作的难度了,因为肯定存在抽样不科学的成分,如果你经费和时间不充足的话不推荐你用定量方法。然后提供几点思路和路径!1、你可以再把题目缩小一些,比如你提到生活压力,这里面就包括太多了,你可以选取其中一点来论述,比如就直接谈衣食住行压力的其中一方面,这样比较好操作;2、你好好地做一下文献综述,这是前提也是关键,推荐你好好看看风笑天那本社会研究方法后面的附录二,看看他是怎样论述的,和你的选题有些贴近;3、你的选题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更贴近,其实社会工作与管理也与这些专业接近,所以我各人认为申请学位没问题。最后,有种说法叫“论文是逼出来的”,有这种动力就好好去写和研究吧,相信你能成功的,因为从你选题和研究设计来看,你是很有想法的,努力吧!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