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杨振宁在国际期刊的论文有哪些

发布时间:

杨振宁在国际期刊的论文有哪些

一、学术成果

1、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2、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3、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对称性是物理学之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之一。从经典物理以及晶体结构,到量子力学与粒子物理,对称性分析是物理学中的有力工具。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

4、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二、论文著作

1、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2、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

《杨振宁文集》(中文) 、《曙光集》(中文)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1、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

2、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3、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4、作家江才健: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中国一向自视为天朝大国,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败,自此一蹶不振,信心大失。

杨振宁的获奖,如他自己所说,是“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不但影响许多年轻学子投身物理,他后来的思言行止,也对中国人的学术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博士,我觉得那个研究成果就是原子弹的构造原始中心。

1、玻色子多体问题: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2、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3、非对角长程序: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4、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Lord of Symmetry)”。

5、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1964年,实验上发现CP不守恒后,引发出众多乱猜其根源的文章。杨振宁和吴大峻没有理会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猜测,而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来分析此类现象的唯象框架。这反映了杨振宁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明显显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响。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振宁

1、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2、玻色子多体问题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5、非对角长程序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杨振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1957年10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杨振宁、李政道获得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消息传出后,不少人在祝贺两位年轻科学家名至所归的同时,也很纳闷,为何验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设想的吴健雄,没有和他们一道获奖呢? 事情还要从1956年说起。 当时,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认定,“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这也就是存在了很多年的“宇称守恒定律”。 但是,杨振宁与李政道却对这条定律产生了怀疑,并且还做了大胆的推测,之后他们共同发表论文,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 然而,科学家们认为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理论缺乏实验数据,因此只能算是空壳理论。 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他们先后找过不少实验物理学家,希望能与他们合作进行实验,从而验证“宇称不守恒定律”理论的正确性。 可是,许多科学家却认定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无法成立。再加上做这个实验,还涉及到经费及实验的种种困难等,因此没有人愿意同他们合作。 此时的吴健雄,已经是核物理学领域的知名人士。她不光在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中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她还是β衰变方面的权威科学家。 于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带着希望找到了吴健雄。 说起来,吴健雄和杨振宁一样,都是来自中国的华人科学家。不同的是,吴健雄是一位美貌与才华齐驱并驾的美女科学家。 吴健雄是典型的江南美人,她于1912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户书香世家。她的父亲吴仲裔是一位思想开明的爱国知识分子,由于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吴健雄从小就得到了与族中子弟同等的教育机会。 吴健雄11岁的时候,考入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她在那里有幸听过胡适的演讲,从而激发了她要做出一番作为的志向。 后来,吴健雄还专门到中国公学去投到胡适的门下,做过一段时间他的学生。由于她每次考试不仅交卷最快,而且答题十分完美,因此深得胡适欣赏,并把她视为自己“最得意门生”。 那么,吴健雄又是怎么跨入物理学领域的呢? 原来,吴健雄由于成绩优异,在女师毕业后,被保送到了国立中央大学,攻读数学系。 也就是在国立中央大学读大一的时候,她阅读了大量关于物理学方面的书籍。她还被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了不起的科学家们所吸引,于是她在大二时,转到了物理系,并师从曾经做过居里夫人学生的物理学家施士元教授。 大学毕业后,吴健雄先后到浙江大学及中央研究院工作。 但吴健雄并不满足于她所学到的物理知识。1936年,在家人的资助下,她孤身前往美国留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攻读物理理学。 当时的伯克利分校不光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实验室,而且还拥有不少世界顶级的物理学教授。 吴健雄在科学家们的引导下,她在物理学方面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且凭着优异的成绩,顺利地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其实,早在学习期间,吴健雄就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当时她在导师赛格瑞的指导下,开始接触原子弹物理实验。 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她当时主要研究的项目是“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由于赛格瑞教授忙于演讲,大部分的实验就由她单独完成。在实验的过程中,她得到了一些成果。而这也为她后来加入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创造了无人可代的条件。 当时,吴健雄在原子弹物理实验结束后,将她的发现写成了博士论文发在了国际刊物《物理理论》上,一度在物理学界引起轰动。 尽管吴健雄已经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当她表示想要留校任教时,却因为她的国籍及性别,还是遭到了学校的拒绝。于是她只得离开伯克利分校,在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史密斯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讲师。其实凭她的条件,完全是可以担任教授职务,但由于当时的美国还没有女性物理学教授,因此她始终只能担任讲师一职。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为了争当世界霸主,开始研发原子弹,并将其定为“曼哈顿计划”。尽管吴健雄对原子弹实验很有研究,但由于她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因此被排除在这一计划之外。 然而,在研发原子弹的过程中,美国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特别是技术和工程上方面要求很高。比如,科学家们建立的反应堆本来运行正常,但没运行多久,却停止工作了。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这是因为反应堆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气体氙气。而正是这些气体吸附了大量的中子,所以才导致反应堆停止工作。 尽管查出了原因,但科学家们想尽办法,仍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正好,负责“曼哈顿计划”的主要负责人奥本海默,曾经做过吴健雄的导师,他知道吴健雄曾经做过不少原子弹物理实验,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他让人找来了吴健雄,并破例让吴健雄参与了这个计划。 吴健雄果然不负众望,她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成功恢复了消失不见的中子,从而顺利地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而原子弹的爆炸也给第二次世界大战画上了响亮的句号。 二战结束后,吴健雄又以“资深科学家”受邀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研究,在这一时期,她主要是对β衰变方面进行研究。经过吴健雄反反复复进行了很多次实验,从而验证了β衰变理论与实验的差异性。并且还以实验数据,验证了多位科学家关于β衰变方面的理论。 可以说,此时的她俨然已经是β衰变研究方面的权威科学家了。 就在吴健雄声名远播的时候,杨振宁和李政道以请教的方式找到了她。在听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所说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后,吴健雄十分感兴趣,尽管她的导师兼好友泡利一再劝阻她,要她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放在这种不会有结果的实验上,但是求真务实的吴健雄还是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用实验最终论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由于吴健雄的论证数据无可辩驳,再加上“宇称不守恒”理论对物理学发展起到了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许多人却为吴健雄鸣不平了。 倒是吴健雄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或者说,她对这些名誉上的争论没有兴趣。因为,在物理学领域中,还有太多有趣的实验等着她去论证和发现。 (参考资料:《吴健雄传》《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等)

其实国外审稿比中国严,就不是的,还是国内外有差距

看了评论,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杨振宁的学术成果,什么都不懂借此机会在喷杨振宁。 首先说杨振宁确实不能和爱因斯坦比肩,目前来说在物理学届牛顿和爱因斯坦独一档。但是杨振宁应该也是前五的存在。 他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并在次年获得诺贝尔奖,再此之后李政道在学术上几乎再无建树,而杨振宁则不然。杨振宁在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他还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等等。他的研究成果还有许多,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甚至被国外学术界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当今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却被一群狗屁都不是的喷子死喷,悲哀啊。 很多人喷他不外乎娶了年轻的老婆,但是那是人家的爱情,你情我愿。关你们毛事?羡慕嫉妒恨?或者说当初国家需要但放弃中国国籍,现在回国养老。首先做原子弹那是应用核物理,而杨振宁是做理论研究的。一个应用一个理论,不是一回事。当时国内并不能给杨振宁提供一个好的研究环境,出国也情有可原。还有人说杨振宁为美国办了大半辈子的事,我想说这么说的都是傻子。杨振宁做物理理论研究,其所有的的研究成果都公诸于世,不存在为美国做事一说,反倒可以说美国帮中国培养了一个世界名著物理学家。 最后再说贡献,至少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没有杨振宁对祖国的贡献大。杨振宁在中美关系回暖后,第一个回国,为中美牵线搭桥,在促进中美建交等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他还个人出资筹资重建清华物理系,推进了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建立学术研究中心。2017年他回到中国籍,回到北京,现在仍然坐镇清华物理系。他回国即便什么都不做他能带回来的人脉资源,包括他回国可能还会让更多的华人回国,都能给国家带来不少帮助。 就这样一位世界名著物理学家,因为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一群煞笔喷子的人云亦云被骂得体无完肤。说真的他老人家九十好几的人,你们在怎么说人家估计都不知道,也懒得搭理你们。 提起杨振宁,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他的科学成就,而是他在82岁上娶了28岁的翁帆,嘲讽他那是“一树梨花压海棠”。 我觉得应改作“伴海棠”才更合适。 (杨振宁与翁帆) 公众大多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拿人跟人比,尽管“人比人气死人”,但将两个其他人拿来相互对比不但完全气不着自己,还可以频添许多乐趣。比如比较哪个女星比谁更性感,哪个男星比谁更帅气,严肃点儿的,比较哪个科学家比另一个更有科学成就。 我们现在来正经谈谈科学成就这个严肃话题。 因为杨振宁老先生经常爆出大新闻,他又是个大科学家,所以拿杨政宁跟别人比的就挺多,比如说讨论杨振宁跟霍金谁更厉害,讨论杨振宁跟钱学森邓稼先谁的贡献更大,甚至讨论杨振宁跟爱因斯坦谁的科学成就更大。 (杨振宁教授) 不可否认,杨是科学大家,当年他从西南联大取得硕士学位留学美国之后便一帆风顺,3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相当了得。 杨振宁最杰出的理论成就几乎都是与别人共同研究所取得的。包括: 1949年,杨振宁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49年,在奥本海默的指导下,杨振宁开始与李政道一起开始进行基本粒子的研究; (青年李政道与杨振宁) 1954年,杨振宁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这是他与 米尔斯的共同研究成果;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举攀上人生最高巅峰。 (1957年,在瑞典皇宫举行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礼) 值得注意的是,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论文署名是李政道杨振宁,李政道署名居前,诺奖提名及宣布的时候,李的名字也在杨之前。而在颁奖之前,杨提出自己年龄更大,要求自己先走上领奖台(先上台的夫妇可以和国王并列),在杨的一再请求下,李政道答应了。自此之后的所有媒体宣传中,两个人的顺序颠倒了过来,变成了杨振宁李政道,由此引发的风波导致这两个著名科学家决裂。为此,二人的老师奥本海默十分不悦,他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去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 (奥本海默与李政道、杨振宁) 不可否认,无论杨振宁在中间做出的贡献比例有多大,“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跟“宇称不守恒理论”都是现代物理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成果,这无一不证明杨振宁跻身世界一流甚至顶尖科学家绝非浪得虚名。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杨振宁先生也是爱国的,他不仅在1971年开始积极参与“保钓运动”,发表了著名的《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之演讲,他在美国参议院搞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从多角度全面阐述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之事实。 与李政道一样,自1971年起,杨政宁就一直在为推动中国与国际间的科学交流、中国的科学普及和中国的科学建设、 科技 进步做着不懈的努力。 当然, 论科学成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杨振宁所远不能及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量子论”,提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对于光电效应给出解释。爱因斯坦指出光束是一群离散的“光量子”又称“光子”,而不是连续的波动。当光子的频率大于物质的极限频率时,就拥有足够的力量使得电子逃逸出来,造成光电效应。 (年轻时的爱因斯坦)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并给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²。这个“爱因斯坦方程”对之后原子能事业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 1929年,爱因斯坦发表《统一场论》,为20世纪物理学指出了研究方向,至今依然是理论物理研究的中心课题。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果,他与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一样都是科学巨人,他的所有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全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财富并继续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到今天为止,我们不知道还有哪个科学家能取得可以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成就。 杨振宁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科学家,但将杨振宁与爱因斯坦相比是毫无意义的。 民科与民粹主义在这个国家太盛行了。只要是中国人,出了一点成果,就无限抬高,无限造神。 杨振宁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够资格与爱因斯坦并列!所有的将杨振宁与爱因斯坦并列的都是毫无科学素养,以讹传讹的狭隘民科。 是,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爱因斯坦也只是获得了一个诺贝尔奖,然后以此证明他们一个级别。那牛顿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呢!是不是证明牛顿不如杨振宁? 如果说牛顿给物理学挖了地基,填平土方,那爱因斯坦就是在上面建起了一栋钢筋水泥高楼,而杨振宁充其量只是在高楼的某一层开了个窗户。这能是一个级别吗? 这些年,民科真的够了,造的谣,打得鸡血还不够吗?最近连中芯国际创始人都出来辟谣了,求求自媒体民科们少给他戴高帽,少些无限吹捧。 杨振宁自从回国后,从以前的在国内默默无闻,一下子瞬间拔高到比肩爱因斯坦了。还能再不要脸一点吗?民科们?包括一些所谓的博士们!杨振宁和爱因斯坦两人的科学成就均是诺奖级的。从诺贝尔奖的角度来看,都是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推动和贡献的。但如果真要较真的,杨振宁先生比爱因斯坦相还是差一些。 有哪三大贡献?分别是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如何评价贡献?我们来看国际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 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量能直接反映目前科学研究的趋势和热点。 论文发表量越多,表明研究的人越多。因此,我们通过网站“web of science”的核心库里分析一下国际上发表的英文SCI论文发表情况。 以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为主题,共检索到4696篇与其相关的论文,其中物理有2078篇。从1990年引用情况来看,总体呈飞速增长的趋势,就表明在这方面研究的论文越来越多。再来看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方面的研究情况。检索结果发现相关的SCI论文多达45867篇!我觉得没有必要故意吹嘘杨振宁,杨振宁科学成就很伟大,但我们要实事求是。 爱因斯坦能够比肩的科学家恐怕也就只有牛顿一个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数篇论文,其中就有狭义的相对论,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等,很多人熟知的质能方程E=mc^2也是在这一次发表出来的。这一年也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这些成就其实都是诺奖级的,而且狭义相对论更是开天辟地的理论。而 历史 上另一个奇迹年则是牛顿的奇迹年1666年,这一年牛顿完成了一生中大部分的可成果,各个都是开创性的。 因此,在整个科学史上,有如此开天辟地的物理学家仅此两位,他们独一档。 杨振宁的主要成就是杨米尔斯理论,杨巴斯特方程,宇称不守恒等10多个科学成果,在近代物理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全能的物理学家,而且是硕果累累的。也被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但是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牛顿,他们都是仅凭一个人之力就开创了一个物理学的新时代。而杨振宁则没有这么高的成就。杨米尔斯理论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但是整套理论的完善其实是依靠着一帮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杨振宁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杨振宁和爱因斯坦、牛顿还有相当的距离。差不多级别的把。公众之所以不了解,可能是因为,从杨振宁的杨-米尔斯理论中,找不到可供公众闲聊的谈资。反观相对论,「时间变慢」、「空间收缩」、「黑洞」、「时空弯曲」,哪个不能当作闲聊的谈资。 但「是否能让楼下大爷在下棋时闲聊」绝不是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科学理论的影响力,在于它对后续的研究有多大的影响,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描述真实的世界,也在于它本身的数学结构、理论结构是否优美。所以说,在公众视角下的影响力、成就,并不是一个物理学问题,而是一个传播学的问题——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更容易在外行中传播。 相对论、薛定谔的猫,显然都是极易传播的理论。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故事,是具有极大传播能力的东西。杨-米尔斯理论的故事则相对没有那么引人入胜,他的理论讨论的是一个非交换对称群(又称非阿贝尔群)的规范场论,并在其上作出进一步的贡献。但要从中设计出什么脍炙人口的故事,则相对困难。 很显然,大众都更喜欢一些更为肤浅的东西,甚至会用那些东西,去抹杀一个「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何其悲哉! 肯定不是一个级别的,杨是物理学方面的,而爱因斯坦则是哲学方面的。 没法比。爱因斯坦是牛顿以后自然科学的教皇,杨振宁充其量是个红衣主教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

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中国有哪些国际级期刊

南大,北大,很多

我看到:通知:全国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职称政策可搜:高级职称全国办郑州郑密路论文办、高级经济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会计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审计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统计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政工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工程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教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任何)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查阅论文范文选题、报考评审条件、考试科目办法同。即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 搜: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评审条件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 搜: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报考条件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 搜: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考试科目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选题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范文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辅导全国办郑州郑密路办。 ......在百度第11-19页,360第15-27页,搜狗第17-27页。

核心期刊是有7大核心甄选收录的,最出名的是北大核心,建议你下载一下,一般4年收录一次!不然去知网查一下也可以,是核心的,都有标注!

正规的国家级期刊挺多的,你如果想了解哪类的期刊,直接在知网上一搜就能搜到。说的国家级期刊,估计最少也得上千种吧。如果你想快速发表论文,建议你去淘淘论文网上看下期刊列表,上面有一些是国家级的,看看里面是否有合适你的刊物。

畜牧类的国际期刊有哪些

in Veterinary anaerobes and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前三个为SCI后一个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为CA收录,办刊仅一年,已经被多家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很有冲击SCI的潜力,目前投稿周期快!

中国畜牧杂志、中国畜牧兽医文摘、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杂志 3.中国兽医科技 4.中国兽医学报 5.畜牧兽医学报 6.中国家禽 7.中国畜牧杂志 8.中国饲料 9.畜牧与兽医 10.黑龙江畜牧兽医 11.中国动物检疫 12.养禽与禽病防治 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4.蚕业科学 15.动物营养学报

畜牧兽医类核心期刊是《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畜牧兽医学术期刊。

畜牧兽医类注意:

畜牧兽医专业不是纯兽医也学习养殖领域的内容,比如养猪、禽、羊、牛、特种养殖等等,还有营养学。动物医学就是兽医专业,主要是疾病方面,涉及简单的养殖内容。

当然畜牧兽医除了养殖,也会有医学方面的课程。有些同学打算以后在宠物医院就业或者自己开宠物医院,建议你学动物医学的宠物医学方向。动物医学还是偏向医治大动物比如牛羊猪的那种,而宠物医学则是猫猫狗狗那些小动物。

杨振宁的论文有多少篇文献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拓展资料: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杨振宁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和《邓稼先》。《邓稼先》是杨振宁为《英雄大爱》中邓稼先和许鹿希的旷世爱情作的序,《邓稼先》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和江苏中职语文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亚运会歌确定《重逢》 英文由杨振宁、翁帆翻译。《重逢》由著名音乐人捞仔、徐荣凯联袂打造,并由毛阿敏、孙楠演唱。19岁就到广州做音乐的捞仔说对广州的情感就像老火靓汤。他透露,徐荣凯和杨振宁夫妇是好友,他把中文歌词交给两人,请他们帮忙找专业人士译成英文,没想到两人对歌词爱不释手,很快就传回了译好的英文歌词。《重逢》突出了亚运会的理念:亚运会不仅是亚洲的体育盛会,也是亚洲兄弟姐妹四年一次的友谊聚会。童谣《落雨大》突出广东特色。“珠江弯弯伸手相牵”音乐部分用广东童谣《落雨大》作为前奏,突出了广东特色。

一、成就:提出宇称不守恒、创建了并主持了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提出量子色动力学。

二、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

杨振宁早在文革期间就回国讲学,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一位来华访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为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浩劫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杨振宁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浩劫阻碍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前沿知识。他在八十年代推动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设立。

到了九十年代末,杨振宁促成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吸引大量优秀科学家回国服务,其中包括首位亚裔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这些年,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数不清的贡献,把中国在部分领域拉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还推荐了上千名优秀学生赴国外深造。主要提出了以下著名的理论: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又极重要的模型,直到1960s才被理论物理界广泛认识,看到了杨的尾灯。

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这个理论精品至今翻出来放到统计力学和场论中仍然可以优雅到令人高潮。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但是时间时间会给你答案,就象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去证实达尔文,最近的引力波去印证爱因斯坦。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杨振宁的判断也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19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

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近年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玻色子多体问题: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2、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3、非对角长程序: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4、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Lord of Symmetry)”。

5、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1964年,实验上发现CP不守恒后,引发出众多乱猜其根源的文章。杨振宁和吴大峻没有理会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猜测,而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来分析此类现象的唯象框架。这反映了杨振宁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明显显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响。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振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