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应用生态学报属于sci吗

发布时间:

应用生态学报属于sci吗

是与化学材料生物有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每一中文期刊都有其英文名称。O6--化学: 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分析化学 3、化学学报 4、化学通报 5、中国科学.B辑,化学 6、物理化学学报 7、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催化学报 9、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0、应用化学 11、高分子学报 12、有机化学 13、无机化学学报 14、分析试验室 15、色谱 16、冶金分析 17、分子催化 18、分析测试学报 19、化学物理学报 20、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1、化学试剂 22、结构化学 23、化学研究与应用 24、化学进展Q--综合性生物科学: 1、生态学报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遗传学报 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6、微生物学报 7、生物物理学报 8、遗传 9、生物工程学报 10、应用生态学报 11、生理学报 12、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3、古生物学报 14、微生物学通报 15、水生生物学报 16、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 17、生物多样性 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实验生物学报 20、生命的化学 21、古脊椎动物学报 22、微体古生物学报 23、生态学杂志 24、生物数学学报 TB--一般工业技术: 1、复合材料学报 2、无机材料学报 3、材料研究学报 4、功能材料 5、材料导报 6、材料科学与工程 7、摩擦学学报 8、材料工程 9、工程设计(改名为:工程设计学报) 10、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1、振动工程学报 12、应用声学 13、计算力学学报 14、玻璃钢/复合材料 15、材料科学与工艺 16、振动与冲击 17、真空 18、噪声与振动控制 19、低温工程 20、计量学报 21、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2、声学技术 23、制冷学报 24、低温与超导 25、包装工程 26、工程图学学报TQ--化学工业: 1、化工学报 2、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3、石油化工 4、硅酸盐学报 5、高分子学报 6、燃料化学学报 7、中国塑料 8、应用化学 9、无机材料学报 10、化学工程 11、工程塑料应用 12、化工进展 13、现代化工 14、膜科学与技术 15、精细化工 16、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7、功能高分子学报 18、功能材料 19、塑料工业 20、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1、合成纤维工业 22、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3、化学世界 24、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5、日用化学工业 26、精细石油化工 27、离子交换与吸附 28、塑料科技 29、合成橡胶工业 30、橡胶工业 31、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32、合成树脂及塑料 33、化工新型材料 34、新型碳材料 35、涂料工业 36、硅酸盐通报 37、塑料 38、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39、煤炭转化 40、无机盐工业 41、过程工程学报

生态学报在SCI“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大类中为1区,在“Ecology生态学”小类中为2区。

期刊分区(Journal Ranking,也称期刊分级)是指期刊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区,通过分区实现对同一学科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评价。目前,我国境内主流期刊分区评价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证报告)的“Journal Ranking”,即俗称的“JCR分区”;

另一种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科院“期刊分区表”。这两种分区方式均基于科睿唯安SCIE和S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基础之上进行分区的。分区查找方法可以通过本单位订购的分区表查询或微信小程序查询。

sci对于大学生有何帮助?我们如何利用它?谢谢大家 报告首长: 应该是大写的英文字母SCI、EI。他们能帮助你们考研、赚钱、找工作、添加荣誉、为母校争光、使学校对你们增加投资。 同时也败坏了学风、促使抄袭早就蔓延到绝大部分本科毕业论文、给社会和国家制造巨大潜在的社会危机、卖国无良教授专家社会精英绑架了政府、迫使政府社会个人注入巨额资金、抬高了学费和国家投入、大量采购教学科研仪器造成了设备空闲、完好率低、维修费用高、仪器设备淘汰极快、使用率低下、社会成本教学成本居高不下、教师取了高额的报酬、大量进口大型精密仪器试剂、无收益地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并且形成了声势越来越浩大的恶性循环,其实质,就是敌对国家通过在中国的代理人—汉奸不法知识分子制造的类似星球大战对社会在冠冕堂皇光环下的腐蚀和破坏,危害国家安全!!!更高明的黑招数是国外敌对势力的代理人假惺惺地诱导我们将国力投入争取诺贝尔奖的空中楼阁,做那些荒诞不经的课题,还诱你就差那么一点点,再进口国外最先进的分析仪器设备、到发达国家那些顶级大学培训、入学,就能实现你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这是卖国贼制造的一场阴谋,妄想迷惑、破坏国家的乌托邦幻想;是挖掘黑洞和陷阱,是巨额消耗国力、通过各校重奖发表三大检索论文的知识分子来绑架zhengfu的蛊惑人心的宣传伎俩。 这就是毕业生找工作难、企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差、只能做系统集成、在基础工业能力没有实质提高,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数十年、甚至连30年前的中国基础水平都不如、社会矛盾剧烈的根本原因。 所以,对于中国有实质性意义的真招、实干,是用中国的资源,从基础制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而且是优先国民消费。用巨额社会资源、进口设备、进口集成电路砸政绩为目的来引进人才,太危险了!!!要严格整肃!毫不留情! 因此,中国教育的出路不是泛泛的开放,现在已经太民主自由了,而是从问题俯拾皆是的基础做起,扎实才是根本之道。 张鸣先生说:各种评审的指标体系,如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国际SCI、EI论文数量,国家级课题数量,省部级课题数量,课题经费总量等等,实际上只是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自娱自乐。中国所谓的学术核心期刊,其学术品质,原本就是周知的,但是,在各个高校发疯追求论文数量的情况下,有某大学带头发明了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毕业前提条件的方法,人为拉高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其他学校纷纷跟进,使这种本质上违法的行为,成为高校的新惯例。研究生做不出论文,就买,不仅买论文,而且买版面,各个学术期刊,因此出卖版面,蔚然成风,进一步败坏了学术期刊的质量。现在的状况是,跟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相匹配,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论文发表量,但科研竞争力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基础工业能力没有实质提高,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数十年。核心期刊和论文发表如此,所谓的课题也如此。往往官越大,课题就越多,当然也就越没有时间做(这是假定他们都有学问的前提下),只能让学生做,因此研究生们就成了导师的打工仔,廉价劳动力,这样的课题,能有什么质量,可想而知。从教师的基础水平、道德底线、创新能力、责任心、起码的道义感,从中国自行车与发达国家的自行车的每一个细节的比较就可以清楚区别了, 这样的课题和论文的实质水平你自己就清楚了。学校的教师,在定期的考评面前,必须拿出东西来凑数,否则就会下岗。当然,如果产量高,也有奖励,尤其是在所谓A级B级刊物上发文章,奖金甚为可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属于sci吗

服务社会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在植物遗传学方面,研究所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率先获得了农作物花粉植株和转基因抗阿特拉津除草剂的大豆植株及后代;率先生成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通过远缘杂交、理化诱变、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新途径,特别是利用种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培育的小麦、棉花新品种由于其优良的农艺性状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的表彰。在人类遗传学研究工作中,研究所成功完成人类染色体1%的测序工程;同时开展了人类群体遗传研究,建立了“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摸索出“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技术”。在动物遗传学领域,确立了动物胚胎移植和四分胚胎技术;成功培育出了家鸡纯系与胚胎系;开创新地建立了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研究所率先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细测序;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先后获得水稻、小麦、油菜、杨树等具有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在植物基因功能发掘领域,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和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等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 科研获奖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2001年新的遗传发育所成立以来,该所共发表论文1910篇,其中SCI论文1055篇,总IF=3170,IF〉5(本领域重要影响力以上)的192篇,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11篇(含8篇合作)。作为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已位居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的前列。专利授权151项(含美国专利2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54个,其中11各位国家审定品种。获国家及省部级奖76项。 2009-2013年,研究所新增主持各类项目/课题387项,获各类奖励2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5项。“小麦A基因组草图绘制” 入选“201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入选“2010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超级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杨维才研究员主持的“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分子机理研究” 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家洋院士及其团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名《生态农业研究》,1993年创刊,2001年更名。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万方数据库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和中国期刊网统计源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刊,并被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CAB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数据库及检索单位收录。荣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和首届北方优秀期刊奖,连续三届获得河北省优秀期刊奖。 《遗传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Elsevier出版社、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级学术刊物,是生物学、农学、农作物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IM)、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生物学文摘》等27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数据库收录。《遗传》杂志是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已被医学索引(MEDLINE)、生物学数据库(BIOSIS)、生物学文摘(BA)、医学索引(Medical Index)和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20多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与数据库收录,刊登内容主要涉及遗传学、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进化、遗传工程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新技术与新方法;学科热点问题的专论与综述;学术争鸣与讨论;遗传学教学的经验体会;中国国内外著名遗传学家介绍;遗传咨询;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等。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森林生态学与管理》荷兰ISSN:0378-1127,1977年创刊,全年51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5年EI收录487篇。主要刊载森林管理和养护,特别是应用生物、生态和社会知识等管理人为森林和自然森林等方面的论文。.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林业政策与经济》荷兰ISSN:1389-9341,1999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5年EI收录65篇。主要刊载农林政策问题,包括经济与规划,涉及林业和森林工业部门方面的论文Land Use Policy《土地利用政策》英国ISSN:0264-8377,1984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SCI收录期刊,SSCI 2003年影响因子。刊载各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论文、报告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自然、规划等方面文章,包括如地理、农业、森林、灌溉、环保、住房、市政、交通诸问题。Pedosphere《土壤圈》中国ISSN: 1002-160,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主要刊载整个土壤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环境科学条款、生态农业、生物、地球科学、森林等方面的论文。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学报》中国ISSN: 1872-2032,1981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动物生态、植物生态、微生物生态、农业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生态、土壤生态、海洋生态、淡水生态、景观生态、区域生态、化学生态、污染生态、经济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生态、人类生态等生态学各领域的学术论文,报告和书评。

列举了一些SCI收录的中文重要核心期刊给你参考农业机械学报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工程学报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木材工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与工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资源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07年1月起更名为《环境工程学报》)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应用生态学报属于几分期刊

1、首先“应用生态学报”创刊于1990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其次应用生态学报属于“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三个月没消息应是没有被录取。3、最后学报主要报道应用生态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

America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应用生态学报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90年。应用生态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应用生态学报》主要设有研究论文、综合评述等栏目,内容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海洋与湿地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等。《应用生态学报》被“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美国《生物学文摘》(BA)、《化学文摘》(CA)、英国《生态学文摘》(E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中国内外十多家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所以的话是的哦。

应用生态学报是a吗

希望可以帮到你E-mail:

pbj是生态基因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期刊。

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后新兴的生物生命科学的交叉新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生物体,主要目的是揭示生命及其活动的本质、规律,系统生物学代表21世纪生物学的未来,在医学应用上,系统生物学代表新一代医药开发和疾病防治的新方向。

生态学期刊

一、《应用生态学报》

是中国生态学方面的一本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应用生态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反映我国应用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注重理论与应用结合,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

内容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海洋与湿地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等。

二、《生态学报》

(半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我国生态学及生态学各分支学科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本刊宗旨:报道生态学领域最新的基础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推动我国的生态学研究发展,培养造就生态科学研究人才,为知识创新服务,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服务。

三、《生态学杂志》

主要刊登生态学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中国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生态学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中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栏目主要有: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新方法与新技术、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内容涵盖:生态系统、分子、种群、群落、景观等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报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90年。应用生态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应用生态学报》主要设有研究论文、综合评述等栏目,内容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海洋与湿地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等。《应用生态学报》被“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美国《生物学文摘》(BA)、《化学文摘》(CA)、英国《生态学文摘》(E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中国内外十多家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所以的话是的哦。

应用生态学报是a1吗

当然是,而且影响因子也挺高 我在上面发表过论文,算一级学报应该

A类、B类期刊等的划分是各单位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结合自身研究特点,从国内外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筛选,把和本单位研究方向结合相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期刊,其次为B类期刊,再次为C类期刊,以此类推。

由此可见,这类刊物是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科研考核标准制定的,不同单位制定标准也是不一样的。A类期刊也并不一定是核心期刊,在有些单位,没有被任何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报刊也会被划为本单位的A类期刊,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

获取刊物级别很简单,一般权威数据库中,以及期刊的官网中,对刊物的级别都有所体现,一般知网、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万方等平台都是非常权威的数据库,通过这些平台都是可以检索到期刊的详细信息的,期刊的官网需要作者稍加辨别,期刊真正的官网信息才可信,需要特别警惕仿制的假官网。

常见的国内刊物级别

有部级、省级、国家级、核心级几类。发表难度是逐渐上升的,选择刊物不必刻意追求高级别,高级别刊物固然比低级别刊物要好,但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也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发表的,比如核心期刊,对作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通作者没有足够的积累是很难发表的。

刊物级别的选择首先要参考具体文件,职称文件或者学校的具体要求以及其他方面的文件,了解清楚自己需要发表什么级别的期刊,再去做选择,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可。

张勇1,苏新1,陈芳2,蒋宏忱1,陆红峰2,周洋2,王媛媛1

张勇(1981-),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微生物研究。

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微生物实验室,北京100083

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摘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潜力区HS-373PC岩心表层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从沉积物中提取总DNA并扩增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对克隆文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古菌序列均属于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其中泉古菌以C3为主要类群,另有少量序列属于marine benthic group (MBG)-B,MBG-C、marine crenarchaeotic group I (MGI)、marine hydrothermal vent group (MHVG)和novel group of crenarchaea(NGC);广古菌以MBG-D为主,其他序列分别属于Unclassified Euryarchaeotic Clusters-1/2 (UEC-1/2)。

关键词:古菌多样性;16S rRNA;海洋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区;神狐海域;南海北部陆坡

Archaea Diversity in Surface Marine Sediments from Shenhu Area,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Zhang Yong1,Su Xin1,Chen Fang2,Jiang Hongchen1,Lu Hongfeng2,Zhou Yang2,Wang Yuanyuan1

Laboratory,School of Ocean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 510760,China

Abstract:Archaeal diversity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Shenhu Area in South China Sea was studied with the use of 16S rRNA gene phylogenetic the retrieved archaeal clone sequences could be grouped into Marine Benthic Group(MBG)-B,-C and-D,Novel Group of Crenarchaea,C3,Marine Hydrothermal Vent Group,Marine Crenarchaeotic Group I,and unclassified euryarhaeotic group,among which MBG-D and C3 were the most predominant groups in the Euryarchaeota and Crenarchaeot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rchaea were abundant and diverse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Key words:archaeal diversity; 16S rRNA; marine sediments; gas hydrate exploration area; shenhu area;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0 引言

海洋生态环境独特,具有高盐、高压、低温、寡营养和光照强度变化大等特点。生活在这一复杂环境中的微生物为适应独特环境条件,在物种类型、代谢类型、功能基因组成和生态功能上形成丰富的多样性[1],其中原核微生物主要为古菌和细菌两大类群[2]。早期有关古菌存在及多样性的研究仅局限于温度、p H和盐度比较极端与厌氧的环境下,在这些极端环境中发现了超嗜热菌、极端嗜酸菌、极端嗜盐菌和产甲烷菌。目前已经从热泉、热液喷孔、硫质喷孔、盐湖、高碱湖、下水道消化池和瘤胃这些典型的环境中分离出了古菌[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古菌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常见的环境比如海水[3]、盐湖水[4]和土壤[5-6]中,都发现有大量的古菌存在。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对古菌的分布、新陈代谢的多样性、从极端环境到普通环境的垂向变化以及在生态系统中所起作用的研究显得愈加重要。海洋深部生物圈内的古菌群落已经作为特定地质微生物标志,被用来指示过去和现代海洋的地球化学变化和地质环境的变迁[7]。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区位于南海北部陆坡中段神狐暗沙东南海域附近,即西沙海槽与东沙群岛之间海域。根据野外地温梯度测量和室内沉积物样品的热导率测量结果以及钻探站位温度原位测量结果表明,神狐海域研究区的地温梯度为45~℃/km,其热流和地温梯度处于中—低范围,该区域流体相对活跃,断层发育,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8]。2006年我国在该区实施钻探,已经成功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8]。笔者对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区HS-373PC样品岩心表层5~20 cm深度沉积物开展了古菌多样性的调查,并初步探讨它们与沉积物中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1 材料方法

样品采集

2006年夏, “ 海洋四号”调查船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19° ' N,115° ' E)水深1 402 m处获得重力活塞岩心HS-373PC样品,岩心全长928 cm。本文通信作者随船考察,并采取微生物样。微生物取样间隔为50 cm,取样后在无菌箱中切除表面沉积物,内部样品置于无菌袋保存于液氮中,航次结束后用干冰运至实验室于-20℃保存。实验室操作时,切除表面沉积物以防止污染。

用于微生物计数的样品采集参考国际大洋钻探(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201和204航次中所应用的微生物样品处理方法[9-10],在无菌操作箱中进行:用灭菌手术刀切除岩心外部沉积物,灭菌注射器取约1 cm3样品,加入9 m L高温灭菌并过滤除菌( mm)的海水,加入终浓度为4%的甲醛固定,置于4℃保存。航次结束后低温运到实验室4℃保存。

微生物计数(acridine orange direct count,AODC)

样品细胞计数参照吖啶橙直接染色计数法[11]改进。样品漩涡震荡10 min,取1 m L加入9 m LPBS( mol/L Na Cl, mol/L KH2PO4, mol/L K2HPO4,灭菌)缓冲液,震荡5min,400r/min离心5 min,静置1 h充分沉淀,取上清液加入1%的吖啶橙5m L,黑暗中染色15 mm,过滤到孔径μm的聚碳酸酯膜(Whatman,UK)上,用10 m L PBS缓冲液冲洗滤膜,置于载玻片上,于荧光镜下观察计数。

DNA提取与16Sr DNA的扩增

称取约1 g样品,使用Ultra Clean soil DNAkit (Mo Bio,Solana Beach,Calif.,US)试剂盒提取总DNA,溶于灭菌的纯水中。

古菌扩增引物为:Arch21F(5’-TTC YGG TTGATC CYG CCRGA-3’,Y=A,C or G;R=A or G)和Arch958R(5’-YCC GGC GTT GAM TCCATTT-3’,M=Aor C)[3]。PCR反应条件:95℃变性7min,然后94℃变性30 s,54℃退火30 s,72℃延伸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产物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切胶回收。

克隆文库的构建与5序列分析

纯化回收后的PCR产物连接到p GEM-T Easy Vector(Promega,US)上,转化感受态细胞。取适量转化后培养的细胞涂到含氨苄青霉素、X-Gal和IPTG的LB平板上, 37℃培养过夜,12~16 h后取出,置于4℃冰箱。

随机挑选部分白色转化子,接种到上述LB平板上,37℃培养后,使用引物M13-RV (5'-CAG GAA ACA GCT ATG AC-3')和M13-47(5'-GTT TTC CCA GTC ACG AC-3')做菌落PCR。反应条件如下:95℃变性10min,加入 Taq酶,然后94℃变性30 s,54℃退火30 s,72℃延伸2min,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扩增产物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挑选部分样品进行测序。

所得序列用Sequencer (Gene Codes Corporation,US)软件进行分析,经Bio Edit软件编辑后,以97%的序列相似性作为划分标准[12],使用DOTUR软件()选出运算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或OTU),用a Rarefact Win软件(~strata/.)得出饱和曲线。所得OTU对应序列输入NCBI数据库,在线使用BLAST (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对比序列,采用Neighbor-Joining建树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本研究中所得到的古菌16Sr DNA序列在Gen Bank核酸数据库里的接受序列号为HS373A1-HS373A98(FJ896063-FJ896103); HS373A107-HS373A16(GU181294-GU181316)。

2 结果与分析

沉积物微生物计数

表层沉积物中的总微生物计数使用吖啶橙染色直接计数法,计数结果显示微生物的数量约为×107cells/g沉积物(湿重)。

古菌多样性分析

所测序列经筛选后得到132个有效序列,共分为64个OTU。文库覆盖率C=1-(n/N) (其中n为OTU中只出现一个克隆子的数目,N为总序列数)为%。使用a Rarefact Win软件分析得到克隆文库的饱和曲线(图1)。

图1 南海北部HS-373PC岩心表层沉积物中古菌16SrRNA基因序列饱和曲线

该132个序列均属于未培养类型,同源序列大多数来自海洋沉积物,分别属于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两大类(图2)。其中泉古菌以C3[13]为主(占总序列的24%),其他序列属于marine benthic group (MBG)-B[14],MBG-C[15],marine crenarchaeotic group Ⅰ(MGI)[16],marine hydrothermal vent group (MHVG)[17]和novel group ofcrenarchaea(NGC)[15]。广古菌以MBG-D[13]为主(占总序列的16%),其他序列属于unclassified euryarchaeotic clusters (UEC)-1/2。各类群所占比例见图3。

泉古菌中包含92个克隆序列(占总序列的70%)。其中以C3为主要类群,包含32个克隆,同源序列来源广泛,其中大多数来自南海沉积物中,相似性在97%~99%之间。其他同源性最高的序列来自太平洋秘鲁边缘海(ODP Leg 201)和喀斯喀特边缘海(ODP Leg 204)含有水合物的沉积物[13]、墨西哥湾沉积物(AB448792)和维多利亚港沉积物(EF203609)。MBG-B(也称为Deep-Sea Archaeal Group,DSAG)[17-19]类群最先发现于深海沉积物和热液口,该类群广泛存在于多种深海环境中[20],文库中有2个克隆属于该类群,同源序列来自鄂霍次克海冷泉沉积物[15]、墨西哥湾沉积物(IODP Site 1230)和Juan de Fuca海岭沉积物[15],相似性为98%~99%,这几个地区沉积物均发现水合物存在。20个克隆属于MBG-C,同源序列(相似性为95%~99%)来自深海沉积物和红树林土壤。12个克隆属于MGI,同源序列源自南海沉积物[16,21]和北冰洋沉积物(FJ571813),相似性在97%~99%之间。有4个克隆属于MHVG,与来自墨西哥湾沉积物的克隆(AB432999)相似性最高(99%)。NGC类群有20个克隆,其中相似性最高(相似性98%)的序列(EU713901)来自鄂霍次克海[15],其他克隆相似性最高的序列(DQ984855)和(AB433026)分别来自南海沉积物和墨西哥湾深海沉积物,相似性仅为89%和92%。

广古菌包含40个(占总序列的30%)克隆序列。其中MBG-D是优势类群,有21个克隆属于该类群,分为13个OTU。其中大部分克隆同源序列来源于南海[16,21]、智利瓦斯科湖、Skan湾[22]、墨西哥湾、日本南海海槽[23]、鄂霍次克海[15]和秘鲁边缘(ODP Leg 201)有机含量丰富不含水合物的深海沉积物[13]。另2个克隆相似性最高的序列(AF068817)来自大西洋中脊热压喷口[24],同源性只有86%。19个克隆组成UEC类群,9个克隆属于UEC-1,同源序列来源于南海沉积物、Baby Bare海湾热液喷口[25]和Skan湾[22]。10个克隆属于UEC-2,相似性最高的序列来源于南海[26]和Santa Barbara海盆[27],相似性在96%~99%之间。

3 讨论

海底沉积物表层有机质含量相对比较丰富,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充足的物质能量。据统计太平洋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包括细菌和古菌)丰度为108~109cells/cm3沉积物[28],有活性的微生物丰度为108cells/cm3沉积物[29]。本文HS-373PC岩心表层沉积物使用吖啶橙染色计数获得的微生物的数量,与南海南沙盆底陆坡沉积物中使用荧光原位杂交计数的结果[16]相比数量偏低。

图2 南海北部HS-373PC岩心表层沉积物中古菌16S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

图3 南海北部HS-373PC岩心表层沉积物古菌文库中各类群所占的比例

(其中“Un”为未分类的类别)

HS-373PC岩心的表层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虽然比较高,但从序列类别来说,大部分所在的类群在其他海区沉积物中都有发现[13,15,17-20,22-24]。尤其是大多数序列与南海其他地区沉积物中所报道的古菌类群[16,21,26]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而且在群落组成结构等方面比较起来还是有所不同。

与南海其他地区古菌类群相比,如在西沙海槽表层沉积物中古菌以MGI为主要类群(),其他包括TMEG(terrestrial miscel1aneous euryarch-aeotic group)、MBG-A/B/D、C3和NEG(novel euryarchaeotic group)类群以及17%的UEC克隆[21]。南海琼东南沉积物中古菌以MCG和MBG-B(DSAG)为主要类群(各占27%),其他还存在MBG-D、SAGMEG、TMEG和3个克隆的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les)以及29%的UEC克隆[26]。MGI类群常发现于海洋和陆地环境,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于表层和次表层沉积物中,该类群可能兼性自养或者代谢类型多样[30]。本文神狐海域水合物潜力区的表层沉积物中的古菌,也有MGI类群出现,该类群所占比例仅为9%。MBG-B类群最先发现于热液口深海沉积物,目前在深海海底沉积物中均发现此类群[20],该类群在底部甲烷上涌流的上层硫酸盐还原带沉积物中含量丰富,可能在硫酸盐还原和甲烷氧化中起重要作用[31];此类群在南海琼东南盆地表层沉积物中所占比例较高,在神狐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只有2个克隆出现,测试表明该深度甲烷体积分数较低(约40×10-6),而硫酸根质量浓度较高(2 655 mg/L),说明该深度甲烷氧化与硫酸盐还原程度还比较低。

与上述南海所报道2个地区古菌多样性相比,神狐海域HS-373PC表层沉积物中古菌C3类群的克隆明显占优。该类群尚未有培养种类,具体代谢类型还不清楚。类群中相似性最高的序列来自太平洋秘鲁边缘(ODP Leg 201)和喀斯喀特边缘海(ODP Leg 204)含有水合物的沉积物。

西太平洋日本南海海槽含有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很低,只发现有3种类群的古菌类群,分别与脱硫球菌、热网菌和热球菌相似,没有发现其他类群[32]。东太平洋美国俄勒冈州外海水合物海岭的ODP 204航次1244、1245和1251站位有水合物存在的表层沉积物岩心中,古菌以MBG-B(DSAG)类群为主[13](约占50%~100%)。而位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ODP 201航次几个地质环境不同钻探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结构不同,其中1230站位(含天然气水合物)古菌以MBG-B(DSAG)类群为主[13];1227站位(不含水合物但有机质含量丰富)古菌以MCG和SAGMEG为主要类群,不含MBG-B(DSAG)类群[13];而1225站位(不含天然气水合物且有机含量低)古菌以MGI和MBG-A为主要类群,但含少量MBG-B(DSAG)类群[13]。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地区,表层样中古菌的类型和群落结构也随海域或同海域不同站位地质环境而变化。神狐海域HS-373PC表层沉积物古菌的优势类群和上述地区明显不同。前人对南海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的总结表明,神狐地区属于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地区[33]。因此,如果就HS-373PC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低而古菌群落含少量MBG-B类群这2点来看,和东太平洋赤道海域ODP 201航次1225站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该岩心采集的区域属于已确定的天然气水合物潜力区,一系列的数据强烈暗示该区沉积物深部存在着天然气水合物[8]。但对该岩心表层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分析后发现,古菌中没有明显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类群出现,可能是本文所取的样品处于沉积物表层,各种参数变化不明显,在古菌多样性上没有明显的显示。对于HS-373PC岩心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地质环境的关系进一步的探讨,还有待于建立在未来获得更多微生物和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任立成,李美英,鲍时翔.海洋古菌多样性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06,10(2):67-70.

[2]Chaban B,Ng S Y,Jarrell K Habitats-From the Extreme to the Ordinary[J].Canadian Journal Microbiology,2006,52:73-116.

[3]De lo ng E in Coastal Marine Environment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2,89:5685-5689.

[4]Jiang H C,Dong H L,Yu B S,et of Putative Marine Benthic Archaea in Qinghai Lake,Northwestern China[J].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8,10(9):2355-2367.

[5]Walsh D A,Papke R T,Doolittle W Diversity Along a Soil Salinity Gradient Prone to Disturbance[J].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5,7(10):1655-1666.

[6]Yan B,Hong K,Yu Z Communities in Mangrove Soil Characterized by 16S rRNA Gene Clones[J].Th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06,43(5):566-571.

[7]Inagaki F,Takai K,Komatsu T,et of Archaea:Geomicrobiological Record of Pleistocene Thermal Events Concealed in a Deep-Sea Subseafloor Environment[J]Extremophiles,2001,5(6):385-392.

[8]吴能友,张海A,杨胜雄,等.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初探[J]天然气工业,2007,27(9):1-6.

[9]Shipboard Scientific Notes[C]//D'Hondt S,Jogensen B B,Miller D J,et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Intial Station,2003,201:1-103.

[10]Shipboard Scientific Notes[C]//Trehu A M,Bohrmann G,Rack F,et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Intial A&M University,2003,204:1-102.

[11]Bottomley P Microscopic Methods for Studying Soil Microorganisms[C]//Weaver of Soil Analysis,Part and Biochemical Book Series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Madison,.

[12]Humayoun S B,Bano N,Hollibaugh J Distribution of Microbial Diversity in Mona Lake,Amermictic Soda Lake in California[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3,69:1030-1042.

[13]Inagaki,F,Nunoura T,Nakagawa S,et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Microbes in Methane Hydrate Bearing Deep Marine Sediments on the Pacific Ocean Margi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3:2815-2820.

[14]Mason O U,Di Meo-Savoie C,Van Nostrand J D,et Diversity,Distribution,and Insights Into Their Role in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Marine Basalts[J].The ISME Journal,2009,3(2):231-242.

[15]Dang H Y,Luan X,Zhao J,et and Novel Nif H and NifH-Like Gene Sequences in the Deep-Sea Methane Seep Sediments of the Okhotsk Sea[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9,75(7):2238-2245.

[16]李涛,王鹏,汪品先.南海南部陆坡表层沉积物细菌和古菌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2008,48(3):323-329.

[17]Inagaki F,Suzuki M,Taikai K,et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Geological Horizons in Coastal Subseafloor Sediments from the Sea of Okhotsk[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3,69(12):7224-7235.

[18]Vetriani C,Jannasch H H,Mac Gregor B J,et Structure and Phyl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Mari ne Benthic Archaea in Deep-sea Sediments[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9,65(10):4375-4384.

[19]Takai K ,Horikoshi Diversity of Archaea in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Environments[J].Genetics,1999,152:1285-1297.

[20]Sorensen K,Teske Communities of Active Archaea in Deep Marine Subsurface Sediments[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6,72(7):4596-4603.

[21]李涛,王鹏,汪品先.南海西沙海槽表层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8,28(3):1166-1173.

[22]Kendall M M,Wardlaw G D,Tang C F,et of Archaea in Marine Sediments from Skan Bay,Alaska,Including Cultivated Methanogens,and Description of Methanogenium Boonei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7,73(2):407-414.

[23]Nunoura T,Oida H,Toki T,et of Mcr A by 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CR in Sediments from Methane Seep of the Nankai Trough[J].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2006,57(1):149-157.

[24]Reysenbach A L,Longnecker K,Kirshtein Bacterial and Archaeal Lineages from an in Situ Growth Chamber Deployed at a Mid-Atlantic Ridge Hydrothermal Vent[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9):3798-3806.

[25]Huber J A,Hohnson H P,Butterfield D A,et Life in Ridge Flank Cru stal Fluids[J].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6,8(1):88-99.

[26]Jiang H C,Dong H L,Ji S,et Diversity in the Deep Marine Sediments from the Qiongdongnan Basin in South China Sea[J].Geomicrobiology Journal,2007,24:505-517.

[27]Harrison B K,Zhang H,Berelson W,et in Archaeal and Bacterial Diversity Associated with the SulfateMethane Transition Zone in Continental Margin Sediments (Santa Barbara Basin,California)[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9,75(6):1487-1499.

[28]Parkes R J,Cragg B A,Bale S J,et Bacterial Biosphere in Pacific Ocean Sediments[J].Nature,1994,371:410-413.

[29]Schippers A,Neretin L N,Kallmeyer,J,et Cell of the Deep Sub-Seafloor Biosphere Identified as Living Bacteria[J].Nature,2005,433:861-864.

[30]Teske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Deep Marine Subsurface Sediments of ODP Leg 201:Sequencing Surveys and Cultivations[C]//Jorgensen B B,D'Hondt S,Miller D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Scientific Results 2006,201,1-19.

[31]Biddle J F,Lipp J S,Leverd M A,et Archaea Dominate Sedimentary Subsurface Ecosystems off Peru.[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3(10):3846-3851.

[32]Reed D W,Fujita Y,Delwiche M E,et Communities from Methane Hydrate-Bearing Deep Marine Sediments in a Forearc Basin[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2,68(8):3759-3770.

[33]苏新,陈芳,于兴河,等.南海陆坡中世纪以来沉积物特性与气体水合物分布初探[J].现代地质,2005,19(1):1-13.

核心期刊——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 核心期刊”是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也未参加过此类评选活动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如果该期刊被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比如,既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63医学论文发表网专业提供论文发表服务,并提供大量全科论文,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