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培养自我意识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培养自我意识的论文范文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 动和行为进行调 节 、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在康德哲学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济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则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发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形成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给自己的画像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人们有时把生理自我发展阶段称为自我中心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大约在一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儿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进一步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会感到困惑。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你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此时,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童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义。 当儿童在3岁左右,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时,说明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人的自我意识从此萌生。儿童掌握人称代词比掌握名词困难得多,代词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我“一词可与每一个人相联系,运用时必须要有一个内部转奂过程。例如,母亲问孩子:“谁给你的糖?“孩子应该回答:“阿姨给我的糖。“而不能说成“阿姨给你的糖“。儿童要能完成人称代词运用中的这一内部转换,没有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一定的区别和把握,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关于自己内心的意识,像成人一样地沉思内省还是不可能的。 2、社会自我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我阶段。 3、心理自我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与他的心理自我发展的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的。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能够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编辑本段]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1、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妨自己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他观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寻找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质,将其归类。你描述的维度越多,你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2、客观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积极的策略是:关注你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3、积极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学业期望较高,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性。 另一条途径是克服自我障碍,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体验对自己能力程度的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便是一种自我障碍。我们听说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由于考试前身体不好,所以在大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碍,为自己的考学不成功找到了适当的借口。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尝试。积极的自我在尝试中会发现自己的新的支点。 4、关注自我成长 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但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人的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显得尤为重要。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要记住:自我体验永远是个体的,当我们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在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编辑本段]自我意识的作用原理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曾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1]。具体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指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认知。它要求学习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都有明确的意识,同时在学习中时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评价,从而肯定、发展正确的行为,发现和改正错误或不良行为,使自己的认知活动得到调整和改善。 关于元认知的结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知识有助于人们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指导人们自觉地、有效地选择、评价、修正和放弃认知的任务、目标和策略。同样,它也能引起有关自身、任务、目的的各种各样的元认知体验,帮助人们理解这些元认知体验的意义和它们在行为方面的含义;元认知体验对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元认知体验,人们可以补充、删除或修改原有的元认知知识,即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来发展元认知知识。而元认知体验有助于人们确定新的目标,修改或放弃旧的目标,有助于激活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监控一方面是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认知目标与行动(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另一方面人们的元认知知识又大多来源于人们对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的实际过程。善于对认知活动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监控的人,自然会有更多的元认知体验和经验,从而具有更多的元认知知识,这就是说,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监控水平制约着人们的元认知知识的获得与水平。对于元认知体验,它总是与认知活动相伴随,离不开人们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过程。总之,元认知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三者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元认知。因此,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在我国心理学界,学者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十分强调和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其他许多心理学理论工作者也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论著,对意识、意识活动、意识与心理,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在苏联心理学界,本世纪20~3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基(Vygotsky)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它可能只集中在思维或动作的某些方面。我刚才打了个结,我是有意识做的,但我不能说我是如何做的,因为我的意识集中在结上,而不是在我自己的行动上,即我是如何进行我的行动的。当后者成为我意识的目标时,我可以充分地意识到它。我们使用意识去表示对大脑自身活动的意识,即对意识的意识。不言而喻,对意识的意识和对动作的意识都是元认知的典型表现。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在亚里斯多德关于读书方法的专门论述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的思想。在本世纪初,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述、�研究了认知活动中的自我监控与调节问题。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自我意识过程,积极监控行为以及批判性评价能力在认知活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自我意识让人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可以动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植物不能走动),可以储备食物(动物只能简单地吃了上顿,下顿不能把握)。 总之,自我意识让人类,在地球上更好地存在下去。 我们知道,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怎样,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等等,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它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调节和修正的元认知实质上是一种反馈活动,它对个体的学习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皮亚杰曾经说过:“自我调节是主体以一种既是逆向动作(回路系统或反馈)又是预见性的适应,来构成一个永久性的补充系统。”[2]他在这里特别说明了逆向动作即反馈,它可预见哪些是不适应的行为,哪些是适应的行为。在系统的活动中,它是自我调节的依据,通过它可以使系统不断地向前运动、发展。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也曾说过,反馈就是“根据过去操作的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无论在生物还是机器的系统运动中,通过反馈可以使行为得到调整和控制,使预定的目的得以实现。如果没有反馈,系统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运动。人的学习实际是个接受、传递知识信息的自控系统运动,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是关系到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自我监控是以一种监控主体及监控对象为同一客观事物的监控。具体来说,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由于人类具有能进行自我监视反馈和调节控制的意识,才使自己得以成为人类——区别于一切非生物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特殊生物。这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自我监控首先应该是一种智能监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智能监控都是自我监控。智能监控中的自我监控就是人类的自我监控,在实质上属于人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人类自我监控贯穿于人类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实践活动之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对每个人来说,从生活作息到学习工作,要保证每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发展,一般来说,都离不开自我监控。由此可见,人类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任何自我监控行为或活动的出现,其本身就体现了个体的主体能动性。 认知活动的自我监控与调节,就是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这里,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主体能及时发现认知活动的效率与成功的可能性。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自我监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一方面,正是由于具有了自我监控能力,个体才得以对自我进行审视与反省,进而才得以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从而为随后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奠定基础。如果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个体没有也无法去对自我进行审视与反省,当然也就不会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了。因此,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在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无论是目标的树立、方向的确立、计划的制订还是具体行为、行动的采取、实施、调整、控制,其中每一步骤的顺利完成都是以个体一定的自我监控与调节为手段的,实际上也都是个体自我监控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我监控是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根本保证。 综上所述,自我监控与调节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运用有效方法并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达到消除烦恼、欢悦充满自我生活空间,对新、真、善、美具有强烈敏感并孜孜追求。 对自己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自己由此实现。对他人在时空中的存在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他人由此实现。对眼前的时空及其内涵给予认可、首肯、欣赏、褒奖,悦纳现实由此实现。烦恼源出于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现实的不认可、不首肯、不欣赏。倘若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则欢悦盈溢自我生活的空间,烦恼也就自然烟消云散。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调整个体的内动力与外动力进行定向作用。倘若学校心理教育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正确的,那么,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将成为一切教育的基础。缺乏自我监控,行为冲动的个体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自我监控与调节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在教育领域里,有意识地引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知识量几何级数的增长,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信息生产周期、陈旧周期的迅速缩短,信息传播与交换速度的明显加快,社会的飞速进步,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形成独立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把握新进展、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培养灵活应变和创造能力,增强自我意识、自我监控与调节和约束能力,已成为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要提高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生更有意义,就必须善于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安排自己、控制自己,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协调、相和谐。尽可能去发展每个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每一个人,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 ��虽然人们从事的认知活动千差万别,但是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却是各项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是决定各项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由于人们对各种活动进行监控、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一认知活动中的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与调节水平的培养训练效果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因为“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的知识往往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他们还必须具有使用这些策略同时调节他们认知与努力的动机”[3]。因此,近年来齐默尔曼()等人提出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ed)学习理论,整合了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比元认知理论更进了一步。可见,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人们的学习、心理、动机和行为等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必将更加精确和深刻地揭示高级认知过程的本质,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摘要]大学生经常谈论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如询问我怎么会是这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 么样的人?我怎样才能成为理想中的人等。大学生对这些自我意识问题不清楚容易衍生出一 些难以摆脱的心理问题,有时还会使他们处于紧张状态,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甚至引起他 们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本文旨在使大学生明确什么是自我意识,以及掌握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的具体方法,这对他们来说,无论是对于心理保健,还是对于今后的 人生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前言: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完 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很多困惑背后往往都涉及自我意识问题。自我意识是一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 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自我意识既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的客体,是多层次、 多纬度的心理现象,表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层结构。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 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是自我意 识的情感成分,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对自己的态度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 自信、自豪、自卑、自责等;而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 行为自我作用的过程,包括自立、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与调节等,这三层结构互相联系, 完整统一,成为一个人个性中的核心内容。 一、自我意识的界定 心理学界经过长期的讨论,各国心理学家仍持有多种观点。Freud 强调自我是以生物本 能为基础的心理能量的总体,支配人的一切行为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任务E艾里克松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来探讨自我意识的内涵 。G奥尔波特概括了一些学者关于自我的论述,把自我分为八类,作为主体的自我;作为被认识到的客体的自我;作为原始的利己心 的自我;作为控制冲动的自我;作为精神过程的接受者的自我;作为追求目标者的自我;作为 行动主体的自我;作为文化主体的自我等 。James认为,自我意识经过儿童期那种稳定的, 整体的我得以分化,出现了两个“我” 。

培养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监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伴随着青春期到来的重要心理变化,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在解决自我意识发展矛盾中形成健康的自我结构,完成人格成熟和个人成长。一、正确处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现实自我是个体对当前自我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理想自我则是个体期望达到的自我状况。二者之间的差距,既是个体进步和完善的动力,也是青少年烦恼的重要根源。大学生是一个抱负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短时间难以弥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自卑和自责情绪,或者沉湎于好高骛远,难以踏实做事的虚幻自信中。合理解决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三种可能的调整策略:(一)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其逐渐接近理想自我这是最为积极同时也是最有难度的协调策略,要求学生基于对现实自我的客观认识,确立切实可以达到的理想自我,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目标,通过顽强的意志努力使现实自我走向完善。(二)基本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大学生群体是有着巨大的个别差异的,其中有些个体既没有过人的才能,也没有其他突出的优点,他们是大学校园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受到整个大学生群体较高的理想自我的影响,这些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由于其自身能力的局限,很难达到理想自我。他们所能做的,是基本放弃理想自我,接纳现实自我,尽自己所能做得更好,学会与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中来确立自我信心,摆脱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而带来的自我伤害感,获得平常心,平静而踏实地面对生活应该成为这部分大学生健康的自我观念。二、展示自我和封闭自我的矛盾大学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给学生展示个人风采提供了许多机会,同时展示自我和封闭自我的矛盾也凸现出来:成功的个人展示可以使大学生在他人的赞赏中获得个人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但展示中的挫折和失败也可能伤及自尊和自信;而封闭自我,深居简出,默默无闻,自我是安全的,同时也是孤独的,自我的无价值感常常困扰着试图封闭自我的大学生。面对着两难情境,大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要求大学生完成由关注“他人评价”模式向关注“自我评价”模式的转化,形成正确的理念: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为了对自我的发现和发展,寻找成功和愉快体验,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喝彩。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可让大学生更加放松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在一系列失败和成功的尝试中获得个人成长。三、确立独立自信的自我,摆脱成长中的烦恼根本解决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展示自我和封闭自我的冲突,需要摆脱自我形成过程中的外部依赖,确立独立自信的自我。(一)独立于他人评价,接纳现实自我1/2页

开头:第一次是一樽五味瓶,有甜,有酸,有苦······ --题记 结尾:第一次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第一次是一个奇妙的精灵,它们都有个性,都有灵魂,我听得见它们吟唱着动 人的歌,看得见它们用舞姿演绎一个个故事。我自豪地看着自己慢慢走过来的路, 在故事里欣赏着,沉醉着·········· 开头:在人生这个百味瓶里,可谓百感交集,有甜、酸、苦……各种滋味。可是,诚实之后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那次,我就尝到那种滋味 结尾:“人不可以没有诚信。”我记得某位外国作家曾经说过。对!人是不可以不诚实的。这件事虽然已过去多年,但它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我。我为我感到自豪,因为我诚实。 开头:历史的长河,终会万里归海;荒凉的大地,必将重生希望。只因,我爱我的祖国,我因祖国母亲而自豪。诗人艾青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学者闻一多说:“呕出一颗心来,祖国啊,你在我心里。”多少次为诗人而感动,多少次为祖国而自豪。 结尾:我是一粒沉沙,我因祖国而自豪。 我是一位儿子,我因“母亲”而自豪。 开头: 母亲的一生并不轰轰烈烈,但是她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雄。 结尾:是的,也许母亲在别人的眼里并不优秀,但是在我的眼里,母亲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成为我的座右铭,我长久奋斗的目标,我永生难忘的财富。 开头:习惯了伤心的时候有你的安慰,习惯了失落的时候有你的鼓励,习惯了把你当成我的偶像来崇拜,习惯了有你在我身旁,陪我笑,陪我哭,陪我疯,紫雨(笔名),你知道吗,一直以来,我都因你而自豪。 结尾:谢意谢你,紫雨,是你给了我帮助,是你给了我安慰,是你给了我鼓励。如今即将毕业分别,我真的好舍不得离开你。或许,时间会冲淡很多东西,但无论怎样都冲淡不了我俩的友谊,冲淡不了我对你的记忆。紫雨,我将一直因你而自豪。

自我意识主题的论文

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教育论文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德育方法。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自我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为指导自我教育,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提供了可能条件的心理基础。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由童年期的模糊,不大自觉、被动状态发展为比较清晰、自觉、主动的状态。他们开始要求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发展,更自觉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个性品质和精神世界进行评价,他们会因学习上的进步而春风得意,洋溢着愉快之情,会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迷惘苦恼,形成抑郁低沉的心境,也会因榜样的激励而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所有这些,充分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得到了迅速发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则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是进行自我教育的三个重要而又紧密联系的环节。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紧紧抓住这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学生运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对自己主观世界的认识,从而提出奋斗目标,确定进步的方向和途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总是首先抓学生自我认识的教育工作,以此激励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我曾教育过的93届文科班,当初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心态各异。由于前几届考上大学的文科生屈指可数,一咱信心不足,走着瞧的气氛笼罩着班级。于是,我决定以抓自我认识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增强信心,推动班级的建设。开学不久,便以“我为什么选择文科”的主题班会揭开自我认识的序幕,接着组织学生讨论“文科生应塑造怎样的自我形象”请原县招办主任作“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报告,使学生从道德规范、文化知识、社会需要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深刻认识了自己学文科的动机和目标,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因而新学期伊始,全班学生思想稳定,学习风气浓厚,一个新的班集体很快就形成了凝聚力,期末便被学校团委、县团委评为“优秀团支部”。

同样,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学习委员李永毅在文理未分科之前的高一年级,理科成绩相当好,曾以接近六百分的总成绩而名列年级第一名。然而,他却选择了文科,并且主动地组织全班学生成立文学社,英语俱乐部,积极开展活动;文科班同学数学成绩普遍较差,他就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自己备课、上课,当“小老师”,为提高同学们的数学成绩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选择文科?他在主题班会上如是说:“前几年我们学校和县的文科升学率都不太理想,使人们对文科有误解。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消除人们的种种误解,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为家乡争光。”诺言成为现实。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他便摘取了全省文科状元的桂冠。这就是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激励效应。

2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是指学生在意志力支配下,检查和督促自己向奋斗目标不断迈进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它是自我教育得以坚持下去并最终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

指导学生自我反省。荀子说:“群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让学生随时反省自己,发现优点,找出缺点,以利进步,这是自我监督的有效方式。我曾指导学生设计了一个“学习生活自我检查表”,对每天的课堂学习,课间休息,课外活动,完成作业分项作出评估,然后每天小结,周末总结。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教师随时抽查。这种自我监督的方式深受学生欢迎,特别是一些自制力较差,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在这种有效的自我监督下,违反纪律的现象明显减少,自觉学习的习惯逐步养成。

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批评。让学生掌握自我批评这一思想武器,可以使他们的不良行为受到抑制,逐渐养成襟怀坦白,谦虚诚实的良好品德。在具体指导中,我采取了“三带动”的做法:教师勇于自我批评,从而带动班干部敢于自我批评,从而带动班集体的自我批评;先进学生虚心自我批评,从而带动后进学生的自我批评。这样,自我批评的风气很快在班级中树立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自我监督力量。

建立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进行有效的自我监督。规章制度先由班干部拟定,然后交给集体讨论,修改、补充,最后由班干部实施。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就是正确衡量、评估自己实践的结果,以利于下一个阶段的进步。它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标志,是自我教育过程的高级阶段。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是在个人与同学、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在对他人的评价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对他人的评价能力发展在先,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在后,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时,我分为两步走。首先利用团员民主评议,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推荐保送生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别人,并作为参照对象与自己比较,从而逐渐认识自己,为过渡到自我评价搭好桥梁。

其次,在学生评价别人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我特别重视期末的学生自我鉴定工作,因为它既是本学期学生实践结果的评价,又是新学期学生奋斗的基础和起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指导学生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自我鉴定:重温目标,总结成绩,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下期奋斗目标。鉴定的要求是实事求是。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对于优生,能够让他们找出差距,发现不足,而对于差生,则能够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学生×××,过去自由散漫,上课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有所进步,我就指导他认真评价自己的每一点成绩,使他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增强了上进心,最后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一名先进团员。

综合上述,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构成了一个自我教育的系统,自我认识是这个系统的基础和起点,自我监督是这个系统运转的保障,自我评价则是系统最终形成的标志。几年来,我坚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取得理想的效果,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县、市的先进集体,学生多人被评为校、县、市我的先进个人。我将继续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进一步探索育人理论。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伴随着青春期到来的重要心理变化,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在解决自我意识发展矛盾中形成健康的自我结构,完成人格成熟和个人成长。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策略分析》

摘要:大学阶段是青年期自我意识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正确处理自我意识发展中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自我展示和自我封闭的矛盾,形成独立自信的自我,对大学生获得健康人格,顺利适应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自我意识;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监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伴随着青春期到来的重要心理变化,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在解决自我意识发展矛盾中形成健康的自我结构,完成人格成熟和个人成长。

一、正确处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

现实自我是个体对当前自我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理想自我则是个体期望达到的自我状况。二者之间的差距,既是个体进步和完善的动力,也是青少年烦恼的重要根源。大学生是一个抱负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短时间难以弥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自卑和自责情绪,或者沉湎于好高骛远,难以踏实做事的虚幻自信中。合理解决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三种可能的调整策略:

(一)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其逐渐接近理想自我

这是最为积极同时也是最有难度的协调策略,要求学生基于对现实自我的客观认识,确立切实可以达到的理想自我,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目标,通过顽强的意志努力使现实自我走向完善。

(二)基本放弃理想自我而迁就现实自我

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大学生群体是有着巨大的个别差异的,其中有些个体既没有过人的才能,也没有其他突出的优点,他们是大学校园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受到整个大学生群体较高的理想自我的影响,这些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由于其自身能力的局限,很难达到理想自我。他们所能做的,是基本放弃理想自我,接纳现实自我,尽自己所能做得更好,学会与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中来确立自我信心,摆脱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而带来的自我伤害感,获得平常心,平静而踏实地面对生活应该成为这部分大学生健康的自我观念。

二、展示自我和封闭自我的矛盾

大学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给学生展示个人风采提供了许多机会,同时展示自我和封闭自我的矛盾也凸现出来:成功的个人展示可以使大学生在他人的赞赏中获得个人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但展示中的挫折和失败也可能伤及自尊和自信;而封闭自我,深居简出,默默无闻,自我是安全的,同时也是孤独的,自我的无价值感常常困扰着试图封闭自我的大学生。面对着两难情境,大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要求大学生完成由关注“他人评价”模式向关注“自我评价”模式的转化,形成正确的理念: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为了对自我的发现和发展,寻找成功和愉快体验,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喝彩。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可让大学生更加放松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在一系列失败和成功的尝试中获得个人成长。

三、确立独立自信的自我,摆脱成长中的烦恼

根本解决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展示自我和封闭自我的冲突,需要摆脱自我形成过程中的外部依赖,确立独立自信的自我。

(一)独立于他人评价,接纳现实自我

大学生常常把他人评价作为自我的标准,过多关注是否符合别人的评价标准导致的自我不确定性是烦恼的重要来源,而健康和成熟的自我最重要的特征是独立于他人评价,能够基于个人经验完成对现实自我的客观评价和认识,坦然地接纳自己。因此,实现由外在评价标准向内心评价标准的转化,才能获得对自我的信心和个人成长的愉快体验。

(二)独立于社会压力,完成自我与社会的协调

学校教育以正面引导为主流,社会对大学生群体在才学、品德、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期望,这些期望与大学生的实际行为往往形成一定的反差,大学生自我发展中的部分焦虑来源于这种社会压力,常常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大学生的形象,因此产生自责和罪恶感。摆脱这种困扰,需要大学生在社会要求和个人能力之间学会灵活和折衷,接受自己个性中某些不为社会赞赏和肯定的方面,扬长避短,不勉强自己屈从社会压力,应该认识到,在不妨碍社会和他人的前提下,成熟和独立的自我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一个人也不需要在所有方面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赏。本着这样独立于社会压力的理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张扬个性中积极的方面,淡化消极个性因素带来的心理困扰,完成自我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登峰,张伯源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论文

自我意识为主题的论文

大学生如何完善自我意识?论文首先是世界观,然后是远的目标,最后是自己的想法,对于人生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于自己本身和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自我意识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培养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性强的新人,是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 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必须认清大学生自我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自我塑造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 现代 化事业的建设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大学生重塑自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浅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部分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生活上依赖性强

在大学里,大学生们要独自一人在外生活,由于以前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当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习和生活时,思想脆弱、社会 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在同学的笑声里,就会由自信、大方转为自卑、沉默;有的刚愎自用,处处争强好胜,只是一味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有的自命不凡,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萎靡不振,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

2.学习动力的暂时消失和学习目标的模糊,使大学生犹豫不决

紧张而有明确目标的高中生活结束了,大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自由、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大学,心理上立刻解除了一切压力,同时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大学的学习既无老师的督促,也无父母的逼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觉自愿的事。有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有意无意放松自己,开始享受。

3.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大学生为难

在大学里,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同学们一下子无法相互适应。由于大学中活动很多,个性飞扬,展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机会很多,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还是让别人去改变来适应自己,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 发展 的人等问题困扰著大学生。

4.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增大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日益巩固和发展,市场竞争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科学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比较严重,这也让大学生心神不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5. 网路 资讯对大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较大影响

现时代,网际网路资讯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在从网际网路上获得有益资讯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许多有害的资讯,从而给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重塑自我,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成熟阶段,正向成人过渡,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进行全新的人生定位,建立新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因此,大学的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转变,从而实现人生的巨大跨越。

1.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 证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生活习惯是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有机结合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意识开始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动向为物件 发展 ,他们是根据主观的自我和主观感受的 社会现实所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达到的自我状态。他们一个是理想主体的自我,一个是现实客体的自我。如果主体与客体能保持大致的平衡,即个体的真正能力、性格、欲望能如实地表现出来,个体便能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不需在他人面前掩饰什么,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路,实现主体格客体的完美统一。

3.大力加强校园 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塑造的阵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 环境的能力;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它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的机会。二是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智力,提高文化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三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识人生,从而有效地 *** 腐朽思想的侵袭。四是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因为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双胞胎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如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校园文化又能为大学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五是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运用科学、积极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心理问题

1努力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 规律 ,从而按规律行事,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2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治病,而且还可以防病。大学生可通过参加文体、社团、社会 实践等多种活动,加强人际交往,沟通思想,交流资讯,以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

3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内部的调节机制,它通常能对人的焦虑、自卑、痛苦等消极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因此,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正确地面对困难,并且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

参考 文献 :

[1]高玉祥.个性心 理学 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刘和平.21世纪教育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3]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2001,3.

[摘要]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形成的性质、方向、速度和程序。本文对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发生发展、研究工具及方向、完善塑造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苏格拉底是自我意识的“助产婆”。苏格拉底坚定认为存在普遍可靠的真理并且探求普遍必然性的途径是“认识自己”。因此,西方哲学的自我意识概念产生于古希腊时期[1]。在此之后对自我意识的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停留在哲学的思辨领域中。直至1890年,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将自我意识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冯特也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是,早期的心理学家们对其概念进行理论探讨,但缺乏一致性,其研究结果可谓扑朔迷离、含糊而繁杂[2]。直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的学者们纷纷研究起了自我,具有代表性的有库里Cooley、米德Mead以及弗洛伊德[3]。其中弗洛伊德提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人格三结构后,自我意识的概念开始明确化。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意识。很多研究将自我意识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倾向视为并列的人格组成部分,但是也有很多学者持反对的态度。至今对于自我意识在人格中与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的关系没有一致的观点。但是一致认为的是自我意识不仅与基本的知情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格也有紧密的联络。

自我意识有其自身的结构,即它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阶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著组织、控制和推动作用。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4]。很多学者的分类方式均不同,朱智贤认为所谓自我意识,即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肌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5]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把自我分为主我I和宾我me两个方面,主我是自我的主动部分,是认识、发动、指挥和调节个体活动的方面;宾我是自我中被注意、思考和知觉的客体等心理活动的意识[2]。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来看,自我意识还可以分为私我意识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和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前者是指个体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评价标准,后者是指个体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评价标准[6]。类似以上的分类还有很多,均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其结构。

3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从婴儿起就开始萌芽,至青春期逐渐成熟。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飞跃期大约在1~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第二飞跃期是初中阶段[7]。

韩进之,等[8]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呈现由低到高的曲线形。这一总趋势还呈现了三个上升期和三个平稳期。第一个上升期为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由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进入平稳期。第二个上升期为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此后进入初三平稳期。第三个上升期为初三到高一,此后至高三进入平稳期。自我意识发展还有不同观点。杨巨集飞等研究也发现,学级至初三年级均有所下降[9]。王维等研究发现,四年级学生在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对学校态度方面有所下降,提示四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二年级学生有所下降[10]。Piers和Harris的研究证实,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量表中的得分大大高于六年级[11]。我国学者杨善堂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12]。杨心德的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13]。因此对于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曲线是如何变化的尚无定论。

4自我意识的研究工具及研究方向

通常使用的是自我意识量表,是由Fenigstein,Seheier和Buss编制的[14]。本量表由三个分量表共23个题项构成,分别是测量私我意识的10个题项,测量公我意识的7个题项和测量社交焦虑的6个题项。这些分量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其中,私我意识是指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中私密的方面,这些方面只有本人才能观察:公我意识是指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中公开的方面,这些方面是别人能够观察和评价的;社交焦虑则反映个体由于感知到他人的存在而引起的不安。原量表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公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均为适度的正相关;而私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接近于0。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0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

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私我意识方面,研究不仅是关于私我意识的优缺点[15]、单双因素[16]、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6],而且还涉及个体差异的比较研究。例如Scandell等在一项私我意识与大五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在用偏相关技术控制了公我意识的影响之后,私我意识与大五因素中的经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宜人性呈显著负相关。Kemmelmeier的研究发现,高私我意识的个体所拥有的价值取向和态度是一致的;而对低私我意识的个体来说,价值取向和态度之间没有关系。在性别方面,许多研究发现女性在私我意识或者公我意识上得分比男性更高。对女性而言,私我意识可能是更重要心理体验。那些有高自我意识或者是私我意识或者是公我意识的女性更强烈地体验情感状态,而这些影响并不发生在男性身上。在地域方面,Shuzo等的研究表明日本人的私我意识程度比美国人低。在私我意识的两因素中也发现了跨文化差异。Chart在其研究中发现,香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私我、公我和社交焦虑三个因素上均显著高于德国、法国、丹麦和瑞典大学生。综上所述,现今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私我意识和性别方面,而不同文化地域的比较研究比较少。

5自我意识的完善、塑造

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对人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和教育。但是自我意识是这些因素的中介,自我意识决定着这些因素对人的影响。换一句话说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的形成速度、性质以及能动性和自主性等。那么,自我意识的完善、塑造对人格的形成、发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5、1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个体认识自我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分析体会自我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并且和周围的人进行一定的对比,从而了解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作出一定的评价。第二,依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别人给予的评价,个体会将其与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对比,最后达到加深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在积极准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接受自我的优缺点,但是不能因为缺点,而在潜意识中逃避认识自我。只有能正视自我,愉悦地接受不完美的自我,才可能做到真正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5、2自我体验的作用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个体产生一定的体验标准。当符合标准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出现的时候,自我体验是愉悦的,当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有损人格,会出现恐惧和羞耻等不良的自我体验,最终可能收敛或制止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5、3强化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上的表现,是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控制不仅限制着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性质、方向,并且要力求其符合社会要求准则。制定旨在完善和提高自己行动的相应计划和程式。行动中运用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

5、4提高自信心

自信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前提。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状态,是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人在肯定自己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对自己力量的客观充分估计,它直接影响着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评价定位以及自我理想的设计和把握,对于全面体验和调控自我思想与行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信能够帮助个体激发自身的潜能,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在大学生的课堂中,我们采取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的同时,让他们总结过去的成功经历,最终使“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这样的信念内化,达到提升自信的目的。

5、5提高自尊

自尊感是一种个体的重要情感体验,包括自爱、自己尊重自己和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感是个体在对自己进行积极的价值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发挥自我的价值和能力,来满足自尊。可以选择自己能力较强的方面参加活动,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以便容易实现,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得成就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尊心。

参考文献:

[1]江午奇、自我意识理论的历史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11.

[2]孙圣涛,卢家楣、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学探析,2000,2073:17-22.

[3]肖晓玛,尹显作、论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1:104-108.

[4]聂娟、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0,825:32-35.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肖晓玛、论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1:104-108.

[8]韩进之,等、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4.

[摘 要]本文试从分析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偏差入手,提出了如何除错高职生的自我意识以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职生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的偏差 自我意识的除错 心理健康

在高职生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学生――因自己的容貌不够娇好而郁郁寡欢,她们会因此自惭形秽、寝食不安;我们也会发现有这样的学生――从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学习动力,认为上了高职就是来“混日子”,丝毫不把学习任务放在心上……这些都是自我意识过强或过弱的表现。

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的健全和发展能使高职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无疑,健康的人格是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此,高职生应了解自身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偏差,掌握除错自我意识的方法,这些对于高职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自我。

不难看出,自我可分为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而认识、体验和愿望则可理解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某高职生认识到自己体弱多病而产生了苦恼的情感,并随之产生了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愿望;某高职生认识到自己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出众的口才,相应地产生了自信的情感,并随之坚定了重点培养自己这两方面的能力,毕业后从事销售工作的愿望;某高职生坚持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以自己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而产生了自豪的情感,并随之萌发了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愿望……这些都是高职生的自我意识的表现。

雨果说;“只要目的正当,纵使走在摇撼的路上,步伐也是坚定的。”所以,自我意识是高职生一切活动的动力,能帮助其树立奋斗目标和发挥能动作用。同时,自我意识能令人不断地反思、反省。因此,自我意识具有导航、自控、内省的功能。

以下,我从谈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偏差入手,简析高职生如何对自我意识进行除错以促进心理健康。

一、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认识――客观、现实、自觉

随着生理上的日趋成熟,高职生在自我认识上不太脱离现实,他们能自觉地按社会要求评价、设计自己。而且,知识及社会生活经验的不断完整与丰富,使高职生在自我认识上更为客观,且基本与外界保持一致,遇事也多能“三思而后行”。

如:几年前,高职生对毕业的理想薪酬在近两年已大致与现实接轨。

2.自我体验――强烈、敏感、丰富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都会引 *** 感。高职生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重视强烈而敏感,甚至一件小事、一句评价都会使高职生的情感掀起波澜,久久难以平静。多姿多彩的高职生活亦丰富着他们的自我体验,诸如自矜、自怜等自我体验,在高职生面对的各种学习、生活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高职生的情绪本身具有丰富多样性、冲动性、波动性等特点,所以,高职生的自我体验自然而然会强烈、敏感而丰富。

3.自我调控――积极、主动、持久

这是高职生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职生已能够积极主动地按标准要求长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实现理想自我。他们在要求独立的同时还反对墨守成规,喜欢以新思维去接受新思想,并乐于人际交往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

除此之外,高职生对自身的发展前景尤为关注。他们会考虑自身生存与生活的意义,也会思索诸如“自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社会问题。而对国际、国内、社会、校园的关注也使其能不断地修正自己。

二.高职生自我意识的偏差

1.过度的自尊、自信、自卑

过度的自尊就是虚荣,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过度的自卑就是自我否定或自我毁灭。

有些高职生因家境贫困而怕被同学嘲笑,他们毫不估计自身的经济条件,盲目攀比、心理崩溃,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强烈的虚荣心也使那些过度自卑的高职生愈加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怪圈”,导致恶性回圈以不能自拔。相反,过度自信的高职生往往目中无人、妄自菲薄、狂妄自大、心理失衡。

“三自”心理影射出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待提高的重要性。

2.以自我为中心

高职生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大有人在。他们一切从“我”字出发,只注重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实现,而将社会意义置之度外。自私心理使得这些高职生万事讲条件,而一旦事情没有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则会情绪激动、偏激、消极,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一个人不快乐,是关心自己太多的缘故。”

高职生应懂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也是高职生学会做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两极化倾向突出

由于高职生的思想还不够完全成熟与稳定,再加之其情绪本身具有波动性、爆发性、易于心境化等特点,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高职生诸如沾沾自喜与心灰意冷等情绪都会随时表现出突出的两极化倾向。

综上所述,可以考虑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这三方面对高职生的自我意识进行除错。

三.高职生自我意识的除错

1.自我认识――辩证、客观、多元角度

正确地认识自我是除错自我意识的前提和依据。

首先,要与自己比较,要看相对于自己来说是否有进步。如:对于在某个学科上不太擅长的高职生来说,他能从60分提升到70分,这就是质的飞跃,而完全没有必要强求他在短时间内该科成绩达到90分。其次,要与他人比较。有些高职生对于自己不学习的想法毫不介意。那么,应当与周围同学比较,在爱学习的同学的带动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加强学习。最后,要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高职生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时刻进行自我教育。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达到辩证、客观、多元化地认识自我。

2.自我体验――平和、乐观、自信

高职生应当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环境、人与事,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去扬长避短,在困难、挫折、失败面前能以乐观、自信的态度去应对,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用自己发现的更理智而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夯实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其实,挫折本身又是性格特点的一块“试金石”,它能帮助高职生发现自身性格上的弱点以更好地完善自我。高职生应培养良好的情绪,调整不良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3.自我调控――主动、及时、适时、校正

自我调控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最根本的途径。

高职生应以坚强不屈的良好品格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脚踏实地地树立理想自我,并实事求是地打造现实自我,还应主动、及时地了解国情及社会,思考人生,参与社会实践,确立目标与榜样,在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当中适时地校正。

总之,高职生针对自身自我意识的特点,不断纠正自我意识上存在的偏差并进行正确的除错,相信,随着自我意识的优质发展,必将有一个愈加健全的人格,而这也会使高职生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心理。

(一)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而人的自我认识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自我定性,就是对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性格的弱点等等。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就是自我反思,这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才是进步的前提,才不会自以为是。如前所叙,认识自我主要有三条途径—经验法、比较法和反省法。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尽力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才能找到多种参考系,才能凭借这些参考系来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还要学会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关于自我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自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看待自己和他人。比较的视野越广阔,方法越科学,自我定位就越恰当,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客观对待自我I.积极地接纳自我接纳自我就是愉快、满意地接受自己,即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适应社会的前提。悦纳自我不决定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生活条件的好坏,而更多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能为他人接纳。这样的人是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自己的一切,他们对生活乐观、豁达,能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冷静地对待得失,不夸大也不贬低自我,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不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这样才能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自我意识,成为生活的强者。2.良好地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是主动定向地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体对待自己的态度具体化的过程。因此,在改变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要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排除各种干扰,合理定位。并在这一连续的自我监控、自我呈现、自我修正的自我调适系统运行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做到自我的有效控制,最终实现理想自我。(三)不断超越自我马克思说过:“人生有两大目标,一个是自我的完善,一个是创造人类的幸福。”这两大目标是统一的,前者属于自我追求自我价值,后者属于社会价值;一个伟大的人,两种价值缺一不可。自我成就,自我完善,最好的方式就体现在为社会服务当中,你为人类留下一点什么。一方面自我实现,一方面也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完善自我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整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是个体自我同一的过程,也是其从个人“小我”走向社会“大我”的过程,在为他人和社会的服务中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是需要个体毕生不断完善的过程。它要求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本着科学的态度,辩证地看待社会,在社会实践当中,分析自我,把握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开拓与发展,才能走向理想的自我、完善的自我。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很不平衡,存在诸多不协调和矛盾,而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身心和谐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帮助大学生发挥自我意识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从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调控,不断地完善与改过,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使他们能够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自我意识主题论文

(一)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而人的自我认识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自我定性,就是对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性格的弱点等等。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就是自我反思,这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才是进步的前提,才不会自以为是。如前所叙,认识自我主要有三条途径—经验法、比较法和反省法。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尽力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才能找到多种参考系,才能凭借这些参考系来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还要学会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关于自我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自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看待自己和他人。比较的视野越广阔,方法越科学,自我定位就越恰当,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客观对待自我I.积极地接纳自我接纳自我就是愉快、满意地接受自己,即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适应社会的前提。悦纳自我不决定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生活条件的好坏,而更多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能为他人接纳。这样的人是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自己的一切,他们对生活乐观、豁达,能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冷静地对待得失,不夸大也不贬低自我,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不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这样才能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自我意识,成为生活的强者。2.良好地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是主动定向地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体对待自己的态度具体化的过程。因此,在改变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要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排除各种干扰,合理定位。并在这一连续的自我监控、自我呈现、自我修正的自我调适系统运行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做到自我的有效控制,最终实现理想自我。(三)不断超越自我马克思说过:“人生有两大目标,一个是自我的完善,一个是创造人类的幸福。”这两大目标是统一的,前者属于自我追求自我价值,后者属于社会价值;一个伟大的人,两种价值缺一不可。自我成就,自我完善,最好的方式就体现在为社会服务当中,你为人类留下一点什么。一方面自我实现,一方面也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完善自我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整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是个体自我同一的过程,也是其从个人“小我”走向社会“大我”的过程,在为他人和社会的服务中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是需要个体毕生不断完善的过程。它要求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本着科学的态度,辩证地看待社会,在社会实践当中,分析自我,把握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开拓与发展,才能走向理想的自我、完善的自我。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很不平衡,存在诸多不协调和矛盾,而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身心和谐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帮助大学生发挥自我意识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从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调控,不断地完善与改过,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使他们能够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于自己本身和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自我意识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培养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性强的新人,是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 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必须认清大学生自我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自我塑造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 现代 化事业的建设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大学生重塑自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浅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部分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生活上依赖性强

在大学里,大学生们要独自一人在外生活,由于以前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当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习和生活时,思想脆弱、社会 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在同学的笑声里,就会由自信、大方转为自卑、沉默;有的刚愎自用,处处争强好胜,只是一味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有的自命不凡,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萎靡不振,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

2.学习动力的暂时消失和学习目标的模糊,使大学生犹豫不决

紧张而有明确目标的高中生活结束了,大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自由、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大学,心理上立刻解除了一切压力,同时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大学的学习既无老师的督促,也无父母的逼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觉自愿的事。有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有意无意放松自己,开始享受。

3.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大学生为难

在大学里,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同学们一下子无法相互适应。由于大学中活动很多,个性飞扬,展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机会很多,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还是让别人去改变来适应自己,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 发展 的人等问题困扰著大学生。

4.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增大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日益巩固和发展,市场竞争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科学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比较严重,这也让大学生心神不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5. 网路 资讯对大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较大影响

现时代,网际网路资讯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在从网际网路上获得有益资讯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许多有害的资讯,从而给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重塑自我,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成熟阶段,正向成人过渡,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进行全新的人生定位,建立新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因此,大学的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转变,从而实现人生的巨大跨越。

1.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 证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生活习惯是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有机结合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意识开始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动向为物件 发展 ,他们是根据主观的自我和主观感受的 社会现实所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达到的自我状态。他们一个是理想主体的自我,一个是现实客体的自我。如果主体与客体能保持大致的平衡,即个体的真正能力、性格、欲望能如实地表现出来,个体便能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不需在他人面前掩饰什么,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路,实现主体格客体的完美统一。

3.大力加强校园 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塑造的阵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 环境的能力;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它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的机会。二是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智力,提高文化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三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识人生,从而有效地 *** 腐朽思想的侵袭。四是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因为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双胞胎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如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校园文化又能为大学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五是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运用科学、积极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心理问题

1努力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 规律 ,从而按规律行事,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2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治病,而且还可以防病。大学生可通过参加文体、社团、社会 实践等多种活动,加强人际交往,沟通思想,交流资讯,以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

3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内部的调节机制,它通常能对人的焦虑、自卑、痛苦等消极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因此,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正确地面对困难,并且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

参考 文献 :

[1]高玉祥.个性心 理学 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刘和平.21世纪教育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3]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2001,3.

[摘要]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形成的性质、方向、速度和程序。本文对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发生发展、研究工具及方向、完善塑造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苏格拉底是自我意识的“助产婆”。苏格拉底坚定认为存在普遍可靠的真理并且探求普遍必然性的途径是“认识自己”。因此,西方哲学的自我意识概念产生于古希腊时期[1]。在此之后对自我意识的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停留在哲学的思辨领域中。直至1890年,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将自我意识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冯特也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是,早期的心理学家们对其概念进行理论探讨,但缺乏一致性,其研究结果可谓扑朔迷离、含糊而繁杂[2]。直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的学者们纷纷研究起了自我,具有代表性的有库里Cooley、米德Mead以及弗洛伊德[3]。其中弗洛伊德提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人格三结构后,自我意识的概念开始明确化。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意识。很多研究将自我意识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倾向视为并列的人格组成部分,但是也有很多学者持反对的态度。至今对于自我意识在人格中与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的关系没有一致的观点。但是一致认为的是自我意识不仅与基本的知情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格也有紧密的联络。

自我意识有其自身的结构,即它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阶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著组织、控制和推动作用。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4]。很多学者的分类方式均不同,朱智贤认为所谓自我意识,即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肌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5]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把自我分为主我I和宾我me两个方面,主我是自我的主动部分,是认识、发动、指挥和调节个体活动的方面;宾我是自我中被注意、思考和知觉的客体等心理活动的意识[2]。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来看,自我意识还可以分为私我意识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和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前者是指个体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评价标准,后者是指个体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评价标准[6]。类似以上的分类还有很多,均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其结构。

3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从婴儿起就开始萌芽,至青春期逐渐成熟。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飞跃期大约在1~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第二飞跃期是初中阶段[7]。

韩进之,等[8]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呈现由低到高的曲线形。这一总趋势还呈现了三个上升期和三个平稳期。第一个上升期为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由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进入平稳期。第二个上升期为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此后进入初三平稳期。第三个上升期为初三到高一,此后至高三进入平稳期。自我意识发展还有不同观点。杨巨集飞等研究也发现,学级至初三年级均有所下降[9]。王维等研究发现,四年级学生在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对学校态度方面有所下降,提示四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二年级学生有所下降[10]。Piers和Harris的研究证实,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量表中的得分大大高于六年级[11]。我国学者杨善堂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12]。杨心德的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13]。因此对于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曲线是如何变化的尚无定论。

4自我意识的研究工具及研究方向

通常使用的是自我意识量表,是由Fenigstein,Seheier和Buss编制的[14]。本量表由三个分量表共23个题项构成,分别是测量私我意识的10个题项,测量公我意识的7个题项和测量社交焦虑的6个题项。这些分量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其中,私我意识是指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中私密的方面,这些方面只有本人才能观察:公我意识是指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中公开的方面,这些方面是别人能够观察和评价的;社交焦虑则反映个体由于感知到他人的存在而引起的不安。原量表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公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均为适度的正相关;而私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接近于0。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0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

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私我意识方面,研究不仅是关于私我意识的优缺点[15]、单双因素[16]、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6],而且还涉及个体差异的比较研究。例如Scandell等在一项私我意识与大五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在用偏相关技术控制了公我意识的影响之后,私我意识与大五因素中的经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宜人性呈显著负相关。Kemmelmeier的研究发现,高私我意识的个体所拥有的价值取向和态度是一致的;而对低私我意识的个体来说,价值取向和态度之间没有关系。在性别方面,许多研究发现女性在私我意识或者公我意识上得分比男性更高。对女性而言,私我意识可能是更重要心理体验。那些有高自我意识或者是私我意识或者是公我意识的女性更强烈地体验情感状态,而这些影响并不发生在男性身上。在地域方面,Shuzo等的研究表明日本人的私我意识程度比美国人低。在私我意识的两因素中也发现了跨文化差异。Chart在其研究中发现,香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私我、公我和社交焦虑三个因素上均显著高于德国、法国、丹麦和瑞典大学生。综上所述,现今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私我意识和性别方面,而不同文化地域的比较研究比较少。

5自我意识的完善、塑造

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对人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和教育。但是自我意识是这些因素的中介,自我意识决定着这些因素对人的影响。换一句话说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的形成速度、性质以及能动性和自主性等。那么,自我意识的完善、塑造对人格的形成、发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5、1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个体认识自我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分析体会自我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并且和周围的人进行一定的对比,从而了解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作出一定的评价。第二,依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别人给予的评价,个体会将其与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对比,最后达到加深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在积极准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接受自我的优缺点,但是不能因为缺点,而在潜意识中逃避认识自我。只有能正视自我,愉悦地接受不完美的自我,才可能做到真正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5、2自我体验的作用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个体产生一定的体验标准。当符合标准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出现的时候,自我体验是愉悦的,当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有损人格,会出现恐惧和羞耻等不良的自我体验,最终可能收敛或制止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5、3强化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上的表现,是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控制不仅限制着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性质、方向,并且要力求其符合社会要求准则。制定旨在完善和提高自己行动的相应计划和程式。行动中运用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

5、4提高自信心

自信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前提。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状态,是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人在肯定自己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对自己力量的客观充分估计,它直接影响着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评价定位以及自我理想的设计和把握,对于全面体验和调控自我思想与行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信能够帮助个体激发自身的潜能,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在大学生的课堂中,我们采取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的同时,让他们总结过去的成功经历,最终使“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这样的信念内化,达到提升自信的目的。

5、5提高自尊

自尊感是一种个体的重要情感体验,包括自爱、自己尊重自己和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感是个体在对自己进行积极的价值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发挥自我的价值和能力,来满足自尊。可以选择自己能力较强的方面参加活动,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以便容易实现,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得成就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尊心。

参考文献:

[1]江午奇、自我意识理论的历史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11.

[2]孙圣涛,卢家楣、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学探析,2000,2073:17-22.

[3]肖晓玛,尹显作、论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1:104-108.

[4]聂娟、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0,825:32-35.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肖晓玛、论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1:104-108.

[8]韩进之,等、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4.

[摘 要]本文试从分析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偏差入手,提出了如何除错高职生的自我意识以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职生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的偏差 自我意识的除错 心理健康

在高职生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学生――因自己的容貌不够娇好而郁郁寡欢,她们会因此自惭形秽、寝食不安;我们也会发现有这样的学生――从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学习动力,认为上了高职就是来“混日子”,丝毫不把学习任务放在心上……这些都是自我意识过强或过弱的表现。

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的健全和发展能使高职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无疑,健康的人格是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此,高职生应了解自身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偏差,掌握除错自我意识的方法,这些对于高职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自我。

不难看出,自我可分为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而认识、体验和愿望则可理解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某高职生认识到自己体弱多病而产生了苦恼的情感,并随之产生了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愿望;某高职生认识到自己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出众的口才,相应地产生了自信的情感,并随之坚定了重点培养自己这两方面的能力,毕业后从事销售工作的愿望;某高职生坚持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以自己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而产生了自豪的情感,并随之萌发了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愿望……这些都是高职生的自我意识的表现。

雨果说;“只要目的正当,纵使走在摇撼的路上,步伐也是坚定的。”所以,自我意识是高职生一切活动的动力,能帮助其树立奋斗目标和发挥能动作用。同时,自我意识能令人不断地反思、反省。因此,自我意识具有导航、自控、内省的功能。

以下,我从谈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偏差入手,简析高职生如何对自我意识进行除错以促进心理健康。

一、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认识――客观、现实、自觉

随着生理上的日趋成熟,高职生在自我认识上不太脱离现实,他们能自觉地按社会要求评价、设计自己。而且,知识及社会生活经验的不断完整与丰富,使高职生在自我认识上更为客观,且基本与外界保持一致,遇事也多能“三思而后行”。

如:几年前,高职生对毕业的理想薪酬在近两年已大致与现实接轨。

2.自我体验――强烈、敏感、丰富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都会引 *** 感。高职生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重视强烈而敏感,甚至一件小事、一句评价都会使高职生的情感掀起波澜,久久难以平静。多姿多彩的高职生活亦丰富着他们的自我体验,诸如自矜、自怜等自我体验,在高职生面对的各种学习、生活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高职生的情绪本身具有丰富多样性、冲动性、波动性等特点,所以,高职生的自我体验自然而然会强烈、敏感而丰富。

3.自我调控――积极、主动、持久

这是高职生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职生已能够积极主动地按标准要求长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实现理想自我。他们在要求独立的同时还反对墨守成规,喜欢以新思维去接受新思想,并乐于人际交往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

除此之外,高职生对自身的发展前景尤为关注。他们会考虑自身生存与生活的意义,也会思索诸如“自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社会问题。而对国际、国内、社会、校园的关注也使其能不断地修正自己。

二.高职生自我意识的偏差

1.过度的自尊、自信、自卑

过度的自尊就是虚荣,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过度的自卑就是自我否定或自我毁灭。

有些高职生因家境贫困而怕被同学嘲笑,他们毫不估计自身的经济条件,盲目攀比、心理崩溃,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强烈的虚荣心也使那些过度自卑的高职生愈加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怪圈”,导致恶性回圈以不能自拔。相反,过度自信的高职生往往目中无人、妄自菲薄、狂妄自大、心理失衡。

“三自”心理影射出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待提高的重要性。

2.以自我为中心

高职生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大有人在。他们一切从“我”字出发,只注重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实现,而将社会意义置之度外。自私心理使得这些高职生万事讲条件,而一旦事情没有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则会情绪激动、偏激、消极,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一个人不快乐,是关心自己太多的缘故。”

高职生应懂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也是高职生学会做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两极化倾向突出

由于高职生的思想还不够完全成熟与稳定,再加之其情绪本身具有波动性、爆发性、易于心境化等特点,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高职生诸如沾沾自喜与心灰意冷等情绪都会随时表现出突出的两极化倾向。

综上所述,可以考虑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这三方面对高职生的自我意识进行除错。

三.高职生自我意识的除错

1.自我认识――辩证、客观、多元角度

正确地认识自我是除错自我意识的前提和依据。

首先,要与自己比较,要看相对于自己来说是否有进步。如:对于在某个学科上不太擅长的高职生来说,他能从60分提升到70分,这就是质的飞跃,而完全没有必要强求他在短时间内该科成绩达到90分。其次,要与他人比较。有些高职生对于自己不学习的想法毫不介意。那么,应当与周围同学比较,在爱学习的同学的带动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加强学习。最后,要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高职生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时刻进行自我教育。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达到辩证、客观、多元化地认识自我。

2.自我体验――平和、乐观、自信

高职生应当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环境、人与事,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去扬长避短,在困难、挫折、失败面前能以乐观、自信的态度去应对,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用自己发现的更理智而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夯实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其实,挫折本身又是性格特点的一块“试金石”,它能帮助高职生发现自身性格上的弱点以更好地完善自我。高职生应培养良好的情绪,调整不良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3.自我调控――主动、及时、适时、校正

自我调控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最根本的途径。

高职生应以坚强不屈的良好品格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脚踏实地地树立理想自我,并实事求是地打造现实自我,还应主动、及时地了解国情及社会,思考人生,参与社会实践,确立目标与榜样,在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当中适时地校正。

总之,高职生针对自身自我意识的特点,不断纠正自我意识上存在的偏差并进行正确的除错,相信,随着自我意识的优质发展,必将有一个愈加健全的人格,而这也会使高职生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如何完善自我意识?论文首先是世界观,然后是远的目标,最后是自己的想法,对于人生的认识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论文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摘要]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有三十几年了,取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其次,介绍了近几年来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最后,分析和探索自我效能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中小学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203-01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是影响动机的一个重要变量,它涉及个体对其能力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人对其有能力组织和完成必要活动的信念。(Bandura,1995)自我效能感的判断一般应用于含有新异、不可预知因素的情景或含有能产生压力感因素的情景(Bandura,1986)[1],它对个体在将来完成一项任务具有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真实的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信念程度。[2]在班杜拉(1997)的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强烈的受到个人之前成绩的影响,受到对他人观察的影响、言语说服的影响、生理状态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受到研究者广泛的研究。若能够将研究理论灵活地应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学科渗透到每节课堂的教学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指标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最为重要的事件,他们对学习的不满意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宋灵青等人的研究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并且影响作用较大。[3]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而且能够降低焦虑水平。高丙成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而与焦虑显著负相关。[4]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自我效能感越高,焦虑水平越低。王翠萍的干预研究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教育模式,可以显著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5]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研究

教师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其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能力的一种信念。[6]李媛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教师教学效能感越高,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也越强。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健康功能(Bandura,1997),尤其是当个体面对压力时,自我效能感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杨俊生提出教师自我效能感对于缓解教师的应激焦虑水平、提高教师的自信程度、防止教师产生对其职业的习得性无助感有显著的效果,并且有助于形成教师心理健康的马太效应。

三、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首先,有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Greenspoon(2001)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重要指标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力。所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成功体验;为学生设置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层次不同的榜样;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向学生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减少考试焦虑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当学生体验到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随之提高,并且能够迁移到学习以外的活动领域当中。

其次,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会表现出较强的效能信念,学生能通过对教师的模仿逐渐形成一种与教师相似的自我效能信念,并且会把这种信念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之中。教师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而且,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工作动力等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在不断完善教师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公平的奖励制度,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的基础之上,还需增强教师的社会地位,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创设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开设教师心理咨询服务,为教师心理健康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拥有积极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Magaret .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张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童瑛,陆丽清.暗示技术在提高自我效能感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5,5(10):24-26.

[3]宋灵青,刘儒德,李玉环,高振华,李文君.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10(3):282-287.

[4]高丙成,刘儒德,李航,孙洋洋,高钦.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及与自我效能感、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237-243.

[5]王翠萍.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6]俞国良,罗晓璐.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72-78.

[7]李媛.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6):738-744.

General self-efficacy individuals are on their own to deal with the need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s or when facing a new environment of the overall self-confidence. Phase of middle school teenagers are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whether they have a higher level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for learning and school life is very important, but also affect a person'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affect a person's life quality. At present, the general study of self-efficacy is less, the majority concentrated in specific areas. In this study, this group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training to do the study, which not only helps to enrich the sense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theory research, but also to assist students to better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interview, observation,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and so on. Introduction self-efficacy at the premise of the concept, as defined in the general sense of the meaning of self-efficacy, and the rol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sense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of the status quo (i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or the second survey), on the basi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sense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cultivate ways, as follows: 1. To promote the sense of teachers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2. Enhance the students a sense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3. Exert collective performance classes. 4. The creation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Through two questionnaires proved effective through the above channel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troduce the first part of the main topics of significance,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sense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of the status quo.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general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ultivate a sense of the ways. The fourth part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sense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training to do 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ultivate a sense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means

文献综述是在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前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综述另起一页撰写,题目用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综述题目尽量不与毕业论文题目雷同)。综述在目录中以“综述”二字表示并标注页码,综述内部小标题不再体现于目录中。综述正文格式参考毕业论文(设计)正文格式。综述一般应包含以下四部分:概述、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概述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正文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进行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一般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参考文献:是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研究的基础,撰写文献综述的依据,列出这些参考文献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格式规范,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参考文献的格式参考上述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格式。综述参考文献要求8篇以上。

大 学 生 职 业 决 策 自 我 效 能 量 表 本量表是帮助您了解在选择未来职业时所出现的困难及其原因,为进一步给您进行职业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您更好地做出决定。 请您仔细阅读指导语,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在专门设计的答题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基本信息,并在每题最适合自己情况的选项上打“√”。 指导语:请仔细阅读下列每一种说法,并表明你对完成每一项任务有多大的信心。请在答卷纸相应的代号上打“√”。 完全没有信心 有一点信心 有一些信心 比较有信心 完全有信心 1 2 3 4 5 例题: 你有多大信心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如果你完全没有信心,请在 1 上打“√”;如果你有一点信心,请在 2 上打“√”;如果你有一些信心,请在 3 上打“√”;如果你比较有信心,请在4 上打“√”;如果你完全有信心,请在 5 上打“√”。 你有多大信心能够 1.列出几个你感兴趣的职业或工作。 2.查找你感兴趣职业或工作的信息。 3.选择一个适合你个人前途的职业或工作。 4.为你的职业或工作目标制定下一个近期和长期计划。 5.即使你灰心丧气时,仍坚持为你的职业目标而努力。 6.确定你理想的职业或工作是什么。 7.查找有关聘用你所在系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的信息。 8.从你正在考虑的可能的职业或工作中挑选一个职业或工作。 9.确定你需要采取的行动步骤,以便成功地获得你已选择的职业或工作。 10.判断一种职业或工作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11.了解某一职业或工作的发展前景。 12.选择一个适合你喜爱的生活方式的职业或工作。 13.作出职业决定,不会担心是对还是错。 14.获取老师或辅导员的求职推荐信。 你有多大信心能够 15.解决找工作时遇到的经济困难。 16.确定你最有能力的职业或工作。 17.找老师询问与你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和工作的情况。 18.选择你的父母不同意的职业或工作。 19.获得与你未来职业或工作目标有关的工作经验。 20.当你的父母或朋友要你从事你力不能及的职业或工作时,违背他们的意愿。 21.描述你想要从事职业的工作事务。 22.找到并利用人才交流中心,参加人才交流会。 23.解决与男或女朋友求职时的各种冲突。 24.为了实现你的职业目标,列出你愿意或不愿意失去什么。 25.查明目前或未来某种职业或工作的就业趋势。 26.选择一个适合你兴趣的职业或工作。 27.为了你的职业目标,决定你是否报考研究生或参加职业培训。 28.查明某一职业或工作的人均月收入或年收入。 29.选择一个适合你能力的职业或工作。 30.学习专业以外的有助于你的未来职业的技能。 31.准确地评价你的能力。 32.找一个你感兴趣职业或工作的已参加工作的人交谈。 33.挑选一个最好的职业或工作,即使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34.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获得职业和工作信息。 35.利用国家就业政策和法规,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6.查找关于研究生招生的信息。 37.选择你想要的职业或工作,即使它的就业机会呈下降趋势。 38.成功地应付求职面试过程。 39.找到就业机会严重不足时的暂时应对措施。 答 卷 纸 基本信息 年龄: 年级: 性别:① 男 ②女 是否独生子女:①是 ②否 生源:①城镇 ②农村 专业:①文学 ②理学 ③工学 ④农学 ⑤医学 ⑥教育学 ⑦法学 ⑧经济学 ⑨史学 ⑩哲学 (11) 管理学 (12) 艺术 题号 完全没有信心 有一点信心 有一些信心 比较有信心 完全有信心 1 1 2 3 4 5 2 1 2 3 4 5 3 1 2 3 4 5 4 1 2 3 4 5 5 1 2 3 4 5 6 1 2 3 4 5 7 1 2 3 4 5 8 1 2 3 4 5 9 1 2 3 4 5 10 1 2 3 4 5 11 1 2 3 4 5 12 1 2 3 4 5 13 1 2 3 4 5 14 1 2 3 4 5 15 1 2 3 4 5 16 1 2 3 4 5 17 1 2 3 4 5 18 1 2 3 4 5 19 1 2 3 4 5 20 1 2 3 4 5 21 1 2 3 4 5 22 1 2 3 4 5 23 1 2 3 4 5 24 1 2 3 4 5 25 1 2 3 4 5 26 1 2 3 4 5 27 1 2 3 4 5 28 1 2 3 4 5 29 1 2 3 4 5 30 1 2 3 4 5 31 1 2 3 4 5 32 1 2 3 4 5 33 1 2 3 4 5 34 1 2 3 4 5 35 1 2 3 4 5 36 1 2 3 4 5 37 1 2 3 4 5 38 1 2 3 4 5 39 1 2 3 4 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