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计算机基础课论文范文写作

发布时间:

关于计算机基础课论文范文写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Internet、Intranet、WWW以及 其它 一些网络相关技术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对人类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算机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专业论文 范文 一:信息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

摘要: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极大的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是未来信息发展的总体趋势,其与信息管理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为了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了解和学习,特对其相关知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应用

0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用户或者单位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工作繁杂且容易出错,这种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新型的信息管理 方法 来改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和环境。新型的数据库管理技术要求我们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要注重引用网络数据库的资源和信息管理模式,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

1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计算机数据库是一个包含文件、记录等的数据集合体。数据库的作用就是用来存储数据的,它通过客户端和服务端对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它实现了数据存储结构的结构化和独立化。其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里面的数据是可以共享的。再者,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这里的独立性包括逻辑意义上的独立性和物理意义上的独立性。计算机数据库的独立性极大的增加了数据的安全性,并且不会因为改变了相应的数据而导致相应数据及程序发生质变,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程序遭到破坏。最后,数据库由DBMS进行控制和管理。只有通过DBMS,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才可以实现数据的控制与资源共享,并且能够使多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多个地点共同使用数据库的资源。数据库技术主要具有的特点是:数据的组织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可控冗余度和数据的灵活性等。组织性讲的是数据库中的数据并不是散乱无序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数据共享性是其主要特点,也是建立数据库的重要目的;数据库的独立性体现在其自身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其中,逻辑独立性指的是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发生改变时,其内部的应用程序不会发生改变,更改数据时也不需要对相应程序进行修改。如冗余度的可控性指的是设计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设计者的意愿采取必要的数据处理方式对数据进行有效控制;灵活性指的是数据库不仅仅是管理数据的“仓库”,还同时拥有众多的管理功能。

2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并且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更加密切。首先,它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主要体现在:一是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的结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非常广阔的现存和潜在市场;二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目前已经涉及到了我国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使得信息管理的效率得到不断提高;三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很多行业提供了信息管理的技术保障,大大地促进了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较高,并且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广泛,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第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好与不好,在实际的应用中提现的一清二楚,研究表明,它的应用与发展对其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其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第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正在不断加强。正是由于安全性的增强,才使得其在信息管理应用中的优势得到凸显,有力的保障了其在信息管理中的应有功效。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在未信息管理解决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的问题之后,还未信息管理提供了快速、高效、安全的保障,适应了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

3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应用中的改进 措施

(1)加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安全监管。

安全是信息管理最重要的环节,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是其自身发展和信息管理现代化的总体需求。当前,网络数据库技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网络风险因素,存在着对信息管理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在接下来的信息管理工作中,要着重关注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发现问题,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解决,避免损失。

(2)加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的系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必须将新型的科研成果引用到具体的信息管理工作中,立足于实践,及时作出反馈,彻底增强其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3)降低用户管理成本。

降低用户管理成本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为信息管理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用户可以在数据库中享受到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

4小结

现如今, 网络技术 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要与信息管理技术充分的结合、共通,才能实现我国信息管理的和谐、有序发展,极大的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隽军利,李天燕,王小龙.浅析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

[2]范青,马树才.浅谈网络数据库 系统安全 [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

[3]李旭军.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0):62-64.

[4]肖辉强.探析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与安全

[5]陈予雯.信用体系下的个人信息采集与共享新探[J].内江科技,2009.

[6]李慧杰.采用计算机管理考试成绩的初探[J].科技信息,2010.

[7]史春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

[8]黄娜娜.浅谈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10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策略

摘要:信息时代的发展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此时计算机基础 教育 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然而,我国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笔者分析了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并根据自己的工作 经验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信息时代;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响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应顾及到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我国的小学及初中教育中,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缺乏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所以学生实际操作的次数很少,导致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其次,虽然城市地区的学校有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但由于很多学生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休闲娱乐等方面,所以其计算机知识水平也比较差;另外,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习惯于讲授理论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受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其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各不一致。

(二)教师的 教学方法 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PPT课件加实例演示进行教学,教师在上面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长此以往,学生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并且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减弱,最终形成厌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心理。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教师应改革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同时也包括上机操作教学。显然,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上机操作,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将能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校应选择合适的教材,加强校本研究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均为中专统编教材,这些教材使用多年却没有较大的变化,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又非常快,所以中专统编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学校应选择其他合适的教材。对此,学校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组建研究小组,为各专业学生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应体现出学生易懂易学、实用性强的特点,而在校本教材投入使用一定时间之后,教研组应根据教材的使用效果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

(三)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一向强调“因材施教”,而对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热情不高的中职学生来说,要想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就要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从教材中选取适合的知识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其中比较适合教学的知识模块有Internet知识模块、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 Excel 、演示文稿PowerPoint等。教学内容除了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之外,还应考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侧重点,力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学科的学习目的。

(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社会不断在创新,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所以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当然,学校也应做出努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职业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接触并掌握新知识、新软件、新技术;同时学校还应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以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教学质量自然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或相关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广大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应继续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从而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荣艳.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1).

[2]王进颖.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

[3]翟慧.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

[4]冯小娟.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教育,2014(14).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判断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该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义,详细概述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也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知识面涉及较广,影响较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本文针对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1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与应用,部分中小学生已经接触计算机,甚至部分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现在很多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就开设资讯科技课程,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对资讯科技课程重视程度不一样,造成踏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层次不同。大一学生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天壤之别。有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娴熟的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有部分同学,来自偏僻落后的农村,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目前院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层次有差异,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基础扎实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不需要认真听课。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听得云里雾里,逐渐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不能和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衔接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外面,其余专业的学生都统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模组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的使用、Word2010的使用、Excel2010的使用、Powerpoint2010的使用、Internet的使用、电脑保安与维护的基础知识等。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过于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过于广泛。非专业的学生本身相对薄弱,学习起来十分费劲。并且该课程知识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能很好地衔接,这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如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方式普遍是由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和知识,接着操作演示,最后才是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操作演练,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但是在理论部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不乐意学或厌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操作部分,E-learning教学系统陈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及视讯演示,所以,学生就根据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操练,其操作结果近乎相同。这样,学生无法开发想象力,以及拓展与延伸学生的知识点。

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担任此课程的没有一线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中小学资讯科技等课程不熟悉,更不掌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这样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很难准确的定位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造成教学效果欠佳。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及时更新软硬体资源

软、硬体教学资源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先提条件,故为了顺利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务必要及时更新教学软、硬体资源。随着资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才能跟上资讯化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把现代资讯科技的基本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体现出“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力争让学生所学即所用。

采取分级教学

新生入校之后,教务处组织全校计算机基础测试,依据测试成绩进行划分班级,依据不同的班级,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应略有不同。在教育教学课堂中,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授课进度尽量放慢些,要详细讲解知识模组,然后再让学生实践操练,巩固所学知识,另外,还要腾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而对于基础扎实的班级,除了讲解课程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拓展及延伸知识点。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教学课堂效果。

加强教师培训

针对担任此课程的教师要定时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网路资讯最前沿的知识,十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在网际网路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路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考核方式的改革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各个系部属于考查课,期末总评成绩由授课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计算得出,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采用无纸化考核,但是没有及时更新试题库的知识,知识点比较陈旧。学校应该针对这一门课程设计开发出标准化考试系统,针对传统纸质考试的不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智慧化,设计开发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化考试系统,采用标准化考试系统,建立知识点试题库,对试题库进行科学、高效、经济、灵活的管理。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试系统操作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计算机知识越来越受到青睐。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资讯科技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贾遂民,张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郑州师范学院资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7:71-73.

[2]朱鸣花,赵铭伟,赵晶,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3]周丽华.资讯化时代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4:179-181.

[4]善运伟,耿植林,陈蓉,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软体导刊,20136:13-18.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基础内容,要能非常熟悉心地掌握并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生活必需的一种通用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已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越来越高,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因而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在资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大部分学生以应试为主

目前计算机等级一、二级证书仍然是许多高校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硬体条件之一,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在校学对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盲目地变成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是一味地操作和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者经常都是根据往年的考试习题库反复地做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练习,很多内容并没有完全真正地理解。因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是连最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懂,都要重新再去摸索、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操作技巧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其实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说明了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还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社会的需求。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结合多媒体的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师们课堂上都是采用PPT来演示课堂教学,但也还只是处在"演示"阶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理论授课过程或上机实践中,有些教师也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及格率,而学生为了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也只能是按部就班,使得教学只能围绕着考试转,虽然学生的过级率不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一到毕业的时候,大家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设定或者是做份求职简历都头大,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高校仍是采用省里统一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一既要以考证为中心,又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变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主动得去获取、应用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案例教学法,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进去。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要选择的合理,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案例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条件:1.要密切地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及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2.最好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效果。3.要有针对性,每学期末教师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相应教学案例。4.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查阅才能找到的。因而我们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仔细不断地推敲不同专业的知识点,为学生构造适合他们本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是通过几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在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灵活地将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每一个任务当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最好能鼓励大家能互相合作,一同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设计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个非计算机专业都会有符合他们专业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还能让不同的专业班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他们的专业课程能更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要搭建一个互动式教学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要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网路平台,让学生能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或者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学习,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生活问题,逐步建立并形成传统教学与网路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气氛。

五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当前省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仍是以省里上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教师为了学生的通过率,只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而学生也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等级证书也一味地死记硬背。因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当前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期末成绩不再是由省统考的上机考试最终的成绩来决定计算机等级证书,能由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三者间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笔试成绩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上机成绩则以省考的统一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是平常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出勤率、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后下达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励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创新和追求较全面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钜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拓展并增强教师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们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033:194-195.

[2]李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091.

[3]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资料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体工程师,20115.

[4]普运伟,耿植林,陈榕,李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1311:13-18.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文化水平的公共必须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湘西职院地处武陵山区与湖北、重庆、贵州三省接壤的吉首市,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学院现有四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在校学习两年,校外实习一年),二是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在校学习四年,校外实习一年),三是以周边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的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四是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学院作为地方职业院校担负着武陵山区农村人才的培养任务,承担着着武陵山区农村人才扶贫攻坚的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高职教学中都属于必修的公共课。通过课题组多年的一线教学,研究发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高职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与整合,导致中专教中专的,大专教大专的,或中专大专一个模式教,中高职教学之间缺乏沟通协调,研究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对接、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状况及问题

课题研究组通过对周边几所中职学校和湘西职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调研,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状况及问题。

(一)中高职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

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互联网的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电子表格的应用、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应用、Word软件的应用、excel软件的应用、powerpoint软件的应用。我们在表1将中职与高职教学内容作出对比。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上机实训课,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上机实训课,有的院校对计算机专业还安排了实训周。通过表1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从文字上看,课程描述虽然不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相同的内容,高职只是在深度与广度上作了点加深和拓展,说明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较大的重复性,针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来说,进入高职院校后所接受的内容感觉基本上都学过,存在重复教学,使之放松学习,进一步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中高职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差异性

在学生的类型中有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有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这两类学生起点低,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与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相比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学习主动性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试卷,在教学方法中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训相结合的传统方法,有的学生一提就会,有的学生多次教也教不会,差距太大,难以实施真正的因材施教,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一些学生上机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游戏.

(三)中高职教学过程单一呆板

课题组调研发现,很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的顺序、项目从头到尾地进行教学,先理论授课,再上机实训。没有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初中起点的中专生和五年制高职生,如果教学过程单一,缺乏新意,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很多学生就提不起兴趣而不想学。

二、“2+3+4”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接改革研究

“2+3+4”中的“2”是指对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在校学习两年,校外实习一年),在在校期间的两年中采取的教学模式。“3”是指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采取的教学模式。“4”是指对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在校学习四年,校外实习一年)采取的教学模式。湘西职院通过对这三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确立各自的培养目标,按各种类型的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实施分阶段教学的模式。

(一)针对中专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三年制中专生,学生文化素质低,学习主动性不强,但并不代表他们对电脑一点都不懂,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玩电脑并很喜欢玩电脑。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就要更多地分析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领他们快乐而学,而不是任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按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来教学,可适当打乱教材顺序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首先,针对喜欢上网,但对互联网应用只懂皮毛,又有着学习愿望的学生。就先完成互联网知识的教授与实训,使其学会搜索资料、在网上寻找教学资源、交流与下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看别人的相册、动画等,使学生萌生自己创作的念头。其次,给学生传授演示文稿的内容,在幻灯片制作的讲授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训的题材不限,由学生自己选择,让学生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很快乐地学到知识点。提醒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自己的空间展示,或者拍成照片发到朋友圈中,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再次,在给学生统计平时成绩或评价时有意向学生展示电子表格的方便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很自然地进入到了电子表格的内容。在完成了演示文稿的作品和电子表格的应用后,要求他们用Word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总结。在这过程中相当于与授课老师有了书面交流,不仅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应用到了文字处理软件,讲授与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设置、图文混排、表格的制作等。最后,通过上面几个项目的学习,学生会感觉到文字输入速度变慢,电脑存放了很多有无用文件,从而引入到操作系统的知识与文字输入的内容。只有用过电脑或电脑出现过毛病才能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视,激发起对硬件知识的学习愿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完成了一个个的作品,使他们感觉到学到了本领,增添了成就感。这不是传统的按部就班、填鸭式教学。

(二)针对高职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针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教学模式要在中专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改动,深度和广度都要加强,突出专业化,以培养高级型应用人才。这种类型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知识没有系统化与专业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项目教学,但不能仅限于软件的简单应用,要突出内容的严谨、专业化和系统化。把中高职教学模式对接工作做好可以促使中职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最终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针对大专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针对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学生,这类学生处于夹心层,起点低,又要达到与三年制高职生一样的专业文化层次,所以更要做好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对接转变。因为起点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如果按中专生模式教学,教学完成后肯定达不到三年制要求的专业文化层次。因为没有计算机操作基础,如果按三年制模式教学,最后造成“学与没学一个样”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学时的安排上不能采用中专的模式,不仅要体现出中专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三年制高职要求的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学习。由此,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周期安排为一个学年,从而促使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2+3+4”中高职课程对接改革的意义

2010年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了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要求解决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入问题,关键点就在于如何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解决中高职教育过程中内容重复、教学模式不清、专业技术水平断层问题。“2+3+4”中高职课程对接改革解决了在同一专业上教学的连续性问题。因起点不同,专业技能要求不同,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的具体模式也应该有所不同。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强调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主要为企业培养初、中级专业人才,以流水线操作工或初级管理人员为主,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技能。高职生是在中职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强调的是培养高素质管理型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要帮助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2+3+4”中高职课程对接改革还解决了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对中高职课程标准进行准确的定位,使中高职课程标准形成有效的连贯对接和协调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过程也丰富多样,体现出了差异性。也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因没有一个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有效的对接,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既没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又不是能深入研究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为了满足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计算机技术变成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打下良好基础,还能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来帮助。新的教学课程改革中要求课堂的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中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主要涵盖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管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与管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及网站的建立与维护等知识。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基本掌握音视频剪辑处理和网页制作的能力。但是,由于目前课程的设置还不够完善,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会统一学习这门课程,实际上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所要面临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却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因此,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处于所有专业使用同一种教材和类似教学手段的阶段,需要尽快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2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优势

项目教学与CDIO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基本统一,CDIO模式的核心观点是“构思、设计、实现与运作”,即学生要参与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从项目的构思一直到最后产品的生产学生都亲自参与和体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实际应用能力。项目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实践操作,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优势。

教学目标更为科学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节奏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学生需要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只是把知识讲给学生,最后教学考核的标准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项目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科学,项目教学的目标是教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的考核标准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

教学过程更加活跃

项目教学的课堂往往在保持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更加自由和开放,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教学过程更加活跃。教师不再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演示一遍规范操作,然后让学生跟着自己做一遍,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进行尝试,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修正和建议,整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学生可以形成兴趣小组,主动探究一些知识原理。

教学成果更为出色

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中教师虽然会与学生进行互动,但由于这种互动也是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模式开展,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无法对知识开展自主学习与创新。但是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和完成项目后获得的成就感。因此,项目教学的教学成果比传统教学更加显著,教学质量更高。

3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设计案例

以电子工程专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可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过程中参考如下设计思路。在进行操作系统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将操作系统中的文件与文件夹管理、安装与卸载应用程序这两个知识点设计为两个实践项目,分别是企业技术资料的管理和AutoCAD软件的使用;在进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知识教学时,可以将PPT的设计、动画渲染和美化效果的知识点与电工实训中学生做过的产品相结合,让学生进行一次实训产品发布展示训练;在进行网页设计教学时,可以通过“个人主页”网站设计项目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在项目中学习网页的编辑、制作和发布知识,还可以在项目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练习如何更好地表达自我,凸显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

4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方法

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计划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确要学习的知识点,从而明确项目的目标,制定出合理的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可由学生分组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制定方案并完成项目任务

根据项目目标和项目计划开展实践,离不开项目解决方案的支持,教师应该给学生准备一些可以参考的资料,但不要完全讲出解决办法,要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课堂实践之后开展课外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知识点以后,就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师可以先演示一遍规范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再操作一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实践,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项目结束后的评价反思工作

教师在项目教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项目结束以后,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教师可以做出一些客观评价,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5结语

关于计算机基础的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Internet、Intranet、WWW以及 其它 一些网络相关技术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对人类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算机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专业论文 范文 一:信息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

摘要: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极大的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是未来信息发展的总体趋势,其与信息管理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为了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了解和学习,特对其相关知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应用

0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用户或者单位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工作繁杂且容易出错,这种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新型的信息管理 方法 来改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和环境。新型的数据库管理技术要求我们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要注重引用网络数据库的资源和信息管理模式,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

1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计算机数据库是一个包含文件、记录等的数据集合体。数据库的作用就是用来存储数据的,它通过客户端和服务端对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它实现了数据存储结构的结构化和独立化。其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里面的数据是可以共享的。再者,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这里的独立性包括逻辑意义上的独立性和物理意义上的独立性。计算机数据库的独立性极大的增加了数据的安全性,并且不会因为改变了相应的数据而导致相应数据及程序发生质变,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程序遭到破坏。最后,数据库由DBMS进行控制和管理。只有通过DBMS,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才可以实现数据的控制与资源共享,并且能够使多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多个地点共同使用数据库的资源。数据库技术主要具有的特点是:数据的组织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可控冗余度和数据的灵活性等。组织性讲的是数据库中的数据并不是散乱无序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数据共享性是其主要特点,也是建立数据库的重要目的;数据库的独立性体现在其自身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其中,逻辑独立性指的是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发生改变时,其内部的应用程序不会发生改变,更改数据时也不需要对相应程序进行修改。如冗余度的可控性指的是设计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设计者的意愿采取必要的数据处理方式对数据进行有效控制;灵活性指的是数据库不仅仅是管理数据的“仓库”,还同时拥有众多的管理功能。

2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并且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更加密切。首先,它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主要体现在:一是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的结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非常广阔的现存和潜在市场;二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目前已经涉及到了我国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使得信息管理的效率得到不断提高;三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很多行业提供了信息管理的技术保障,大大地促进了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较高,并且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广泛,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第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好与不好,在实际的应用中提现的一清二楚,研究表明,它的应用与发展对其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其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第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正在不断加强。正是由于安全性的增强,才使得其在信息管理应用中的优势得到凸显,有力的保障了其在信息管理中的应有功效。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在未信息管理解决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的问题之后,还未信息管理提供了快速、高效、安全的保障,适应了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

3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应用中的改进 措施

(1)加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安全监管。

安全是信息管理最重要的环节,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是其自身发展和信息管理现代化的总体需求。当前,网络数据库技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网络风险因素,存在着对信息管理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在接下来的信息管理工作中,要着重关注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发现问题,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解决,避免损失。

(2)加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的系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必须将新型的科研成果引用到具体的信息管理工作中,立足于实践,及时作出反馈,彻底增强其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3)降低用户管理成本。

降低用户管理成本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为信息管理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用户可以在数据库中享受到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

4小结

现如今, 网络技术 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要与信息管理技术充分的结合、共通,才能实现我国信息管理的和谐、有序发展,极大的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隽军利,李天燕,王小龙.浅析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

[2]范青,马树才.浅谈网络数据库 系统安全 [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

[3]李旭军.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0):62-64.

[4]肖辉强.探析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与安全

[5]陈予雯.信用体系下的个人信息采集与共享新探[J].内江科技,2009.

[6]李慧杰.采用计算机管理考试成绩的初探[J].科技信息,2010.

[7]史春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

[8]黄娜娜.浅谈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10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策略

摘要:信息时代的发展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此时计算机基础 教育 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然而,我国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笔者分析了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并根据自己的工作 经验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信息时代;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响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应顾及到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我国的小学及初中教育中,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缺乏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所以学生实际操作的次数很少,导致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其次,虽然城市地区的学校有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但由于很多学生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休闲娱乐等方面,所以其计算机知识水平也比较差;另外,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习惯于讲授理论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受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其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各不一致。

(二)教师的 教学方法 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PPT课件加实例演示进行教学,教师在上面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长此以往,学生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并且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减弱,最终形成厌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心理。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教师应改革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同时也包括上机操作教学。显然,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上机操作,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将能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校应选择合适的教材,加强校本研究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均为中专统编教材,这些教材使用多年却没有较大的变化,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又非常快,所以中专统编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学校应选择其他合适的教材。对此,学校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组建研究小组,为各专业学生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应体现出学生易懂易学、实用性强的特点,而在校本教材投入使用一定时间之后,教研组应根据教材的使用效果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

(三)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一向强调“因材施教”,而对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热情不高的中职学生来说,要想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就要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从教材中选取适合的知识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其中比较适合教学的知识模块有Internet知识模块、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 Excel 、演示文稿PowerPoint等。教学内容除了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之外,还应考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侧重点,力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学科的学习目的。

(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社会不断在创新,信息技术也在日新月异,所以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当然,学校也应做出努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职业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接触并掌握新知识、新软件、新技术;同时学校还应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以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教学质量自然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或相关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广大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应继续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从而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荣艳.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1).

[2]王进颖.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

[3]翟慧.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

[4]冯小娟.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教育,2014(14).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判断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该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义,详细概述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也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知识面涉及较广,影响较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本文针对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1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与应用,部分中小学生已经接触计算机,甚至部分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现在很多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就开设资讯科技课程,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对资讯科技课程重视程度不一样,造成踏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层次不同。大一学生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天壤之别。有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娴熟的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有部分同学,来自偏僻落后的农村,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目前院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层次有差异,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基础扎实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不需要认真听课。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听得云里雾里,逐渐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不能和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衔接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外面,其余专业的学生都统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模组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的使用、Word2010的使用、Excel2010的使用、Powerpoint2010的使用、Internet的使用、电脑保安与维护的基础知识等。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过于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过于广泛。非专业的学生本身相对薄弱,学习起来十分费劲。并且该课程知识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能很好地衔接,这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如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方式普遍是由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和知识,接着操作演示,最后才是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操作演练,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但是在理论部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不乐意学或厌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操作部分,E-learning教学系统陈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及视讯演示,所以,学生就根据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操练,其操作结果近乎相同。这样,学生无法开发想象力,以及拓展与延伸学生的知识点。

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担任此课程的没有一线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中小学资讯科技等课程不熟悉,更不掌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这样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很难准确的定位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造成教学效果欠佳。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及时更新软硬体资源

软、硬体教学资源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先提条件,故为了顺利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务必要及时更新教学软、硬体资源。随着资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才能跟上资讯化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把现代资讯科技的基本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体现出“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力争让学生所学即所用。

采取分级教学

新生入校之后,教务处组织全校计算机基础测试,依据测试成绩进行划分班级,依据不同的班级,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应略有不同。在教育教学课堂中,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授课进度尽量放慢些,要详细讲解知识模组,然后再让学生实践操练,巩固所学知识,另外,还要腾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而对于基础扎实的班级,除了讲解课程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拓展及延伸知识点。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教学课堂效果。

加强教师培训

针对担任此课程的教师要定时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网路资讯最前沿的知识,十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在网际网路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路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考核方式的改革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各个系部属于考查课,期末总评成绩由授课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计算得出,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采用无纸化考核,但是没有及时更新试题库的知识,知识点比较陈旧。学校应该针对这一门课程设计开发出标准化考试系统,针对传统纸质考试的不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智慧化,设计开发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化考试系统,采用标准化考试系统,建立知识点试题库,对试题库进行科学、高效、经济、灵活的管理。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试系统操作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计算机知识越来越受到青睐。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资讯科技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贾遂民,张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郑州师范学院资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7:71-73.

[2]朱鸣花,赵铭伟,赵晶,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3]周丽华.资讯化时代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4:179-181.

[4]善运伟,耿植林,陈蓉,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软体导刊,20136:13-18.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基础内容,要能非常熟悉心地掌握并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生活必需的一种通用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已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越来越高,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因而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在资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大部分学生以应试为主

目前计算机等级一、二级证书仍然是许多高校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硬体条件之一,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在校学对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盲目地变成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是一味地操作和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者经常都是根据往年的考试习题库反复地做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练习,很多内容并没有完全真正地理解。因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是连最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懂,都要重新再去摸索、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操作技巧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其实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说明了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还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社会的需求。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结合多媒体的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师们课堂上都是采用PPT来演示课堂教学,但也还只是处在"演示"阶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理论授课过程或上机实践中,有些教师也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及格率,而学生为了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也只能是按部就班,使得教学只能围绕着考试转,虽然学生的过级率不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一到毕业的时候,大家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设定或者是做份求职简历都头大,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高校仍是采用省里统一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一既要以考证为中心,又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变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主动得去获取、应用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案例教学法,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进去。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要选择的合理,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案例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条件:1.要密切地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及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2.最好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效果。3.要有针对性,每学期末教师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相应教学案例。4.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查阅才能找到的。因而我们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仔细不断地推敲不同专业的知识点,为学生构造适合他们本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是通过几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在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灵活地将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每一个任务当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最好能鼓励大家能互相合作,一同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设计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个非计算机专业都会有符合他们专业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还能让不同的专业班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他们的专业课程能更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要搭建一个互动式教学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要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网路平台,让学生能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或者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学习,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生活问题,逐步建立并形成传统教学与网路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气氛。

五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当前省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仍是以省里上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教师为了学生的通过率,只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而学生也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等级证书也一味地死记硬背。因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当前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期末成绩不再是由省统考的上机考试最终的成绩来决定计算机等级证书,能由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三者间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笔试成绩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上机成绩则以省考的统一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是平常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出勤率、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后下达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励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创新和追求较全面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钜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拓展并增强教师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们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033:194-195.

[2]李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091.

[3]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资料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体工程师,20115.

[4]普运伟,耿植林,陈榕,李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1311:13-18.

关于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资料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及其相关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加快、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得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提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当前环境下,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也就需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所以在当今时期,为了迎合时下的环境和社会发展现状,如何做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主要针对此问题进行简要探究,希望所得结果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并未相关领域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引言

当今时代,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又一次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和全面应用的原则,全方面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所以针对当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有效合理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从全世界角度来看,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首先一个时期是在计算机发明的初期,这一阶段重视对计算机的程序设置,而且那时候计算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也只有一些重点的院校才会开设。所涉及到的语言也只是LOGO语言、Basic语言和FORTRAN语言[1]。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人类对计算机的教学开始进行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时候的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技能,而高校内所涉及到的计算机课程也多了起来。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培训教学需要从实践方面出发对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目前从宏观的角度来对计算机进行基础教育尚且很难达到既定效果。在创新理念下,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也没有被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出来,所以在教学观念上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教学思维,那么怎样通过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来对学生更好的培养呢,这就需要对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状态进行转变,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在当今时期进行计算机的基础改革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先天结构与后天教学模式的不同,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必要差异。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非常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各个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这只有将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桂策充分掌握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八进制和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规则。这样才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候,可以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传授知识的时候跨度太大、难度太高而导致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对于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程而言,其课程复杂且繁琐,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门课程充满兴趣。所以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扮演起引路人的角色,使学生充分的学习相关知识,开拓视野[2]。传统的讲课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在上面拼命地讲,而学生却并不一定好好听,这主要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很多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在接受相关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也不能够创造性的对各种知识进行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很高的实践性,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校和巩固才能够更好的熟记于心,从而利用到相关的行业当中。多以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安排一些实际任务,像是完成某种财务报表或者指定简单的软件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计算机教学本身就需要利用计算机时间操作来完成先关的教学任务,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电脑资源管理器当中实现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比如编程设计一个计算器,这需要借助计算机编辑代码来实现,同时还需要配合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观练习,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快的对这一知识点详细的掌握。很多院校并不重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讲课的时候基本上很少用到现代化教学媒介[3],这样的缺失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除了计算机本身以外,新的教学组织性质也比较多,比如现代化实验室教学、图书馆教学、专用教室教学等。只有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避免因为单一性教学所导致的效果不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工作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认知不足等问题所导致的学习效果出现偏离,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反馈工作安排。这样能够根据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反馈来调整教学,这样的反馈调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效果非常显著,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侧重对学生认知技能的缺点进行分析统计,并及时有效的对相关信息做出反馈。要不断的促使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调节和完善。比如说在学习代码编程之时,学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作品交给老师,进行课堂汇报,这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便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能够对其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也能够使其他学生对观看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分析,文中笔者涉及到了一些自己的主观看法。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工作,能够为学生以后掌握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学习任务打好基础,因此做好该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孙莉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2013,24(04):162-164.

[2]魏平,熊伟清.计算机学科教育若干问题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4(06):234-326.

[3]杨晋峰,杨校辉.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11(04):38.

我院在2013年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了教学改革,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以“学徒式”为主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为辅,从中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并且实现模块化考核为主要考核形式,依据学生学一点会一点考一点的方式进行,最终全部模块全部通过为结业,另外以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的成绩评判结业与否。经过实践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1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率低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我院每个专业都有开设,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形式大都是以理论讲授和机房操作相结合。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向学生“一股脑”地讲解课本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造成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睡觉等不良现象。学生上机操作练习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学生计算机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有很多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排版操作都有困难。

考核方式陈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采用期末考试的方法进行考核,虽然在也在计算机上考试,每位学生一台计算机,但由于学生学习知识的遗忘,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做完至少三部分的内容。考试过程有人工参与的部分,如选择题的产生,试卷的评阅,成绩的评定等。学生被集中安排参加考试,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以人工阅卷的方式来进行阅卷评分,工作量大,效率不高,因为人为因素,难避免出现差错,导致成绩的不公平,导致工作效率很低。

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所讲内容与其所学专业不对应,全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一样的大纲,且讲授的知识大多是课本上知识,不能达到学生所学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不能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存在质疑,更不了解所学的这些对以后工作有什么影响,所以出现“学完忘完,考完就丢”的局面。学生也以“与专业无关”为由不在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序上减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

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后,其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设置发生变化之后,考核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革,取消了期末考试形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教学实现以“学徒式”为主导,全部以实际操作为主。在学习任务上,以常规的操作练习为主,教师提供信息,学生分组讨论、练习,教师示范的技能。这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度,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对于相关模块知识的学习,设定操作要求,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无论什么形式掌握技能,只是要能达到模块技能的要求并且通过考核都可以相对免修相关模块内容的学习,从而从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既要重点考核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又要考核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师把要考核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表示出来,在校园网上公开。如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说明学生已达到教学要求;如果不会做,他们就会学习、讨论,直到会做,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因此,考核的内容的设置要全面,要能够体现教学目标。考核方式以模块化考核为主,取消期未考试,全部采用上机操作的考核方法。学生再也不是坐在自习室“背书本”,而是在计算机机房“练操作”,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学完一个模块检测一个模块,这样即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在期未把操作点遗忘,也能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能够来得及改正。另外也可根据模块教学中的操作要求,让有一定基础或有自信的学生提前测试,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掌握程度有个了解,如果通过相关测试,则可免相关模块的学习。如未通过也可以让一些有点自大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戒骄戒躁。高职学生对于上课抵触,对于这些学生,加强鼓励,让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知识,只要达到操作的技能要求即可。比如鼓励学生可以自己参加各种比赛,并且采取“以赛代考”的模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知识。

3“以赛代考”考核方式的探索及实施

“以赛代考”考核方式的优势

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能力:学习是学生自己的自学活动。学生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的基础。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院将对15级大一新生实行“以赛代考”机制,用“以赛代考”打破传统的考核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比赛中,从中获得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被动”变为“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探索、钻研的精神。

“以赛代考”考核方式的实施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判断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该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义,详细概述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也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知识面涉及较广,影响较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本文针对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1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与应用,部分中小学生已经接触计算机,甚至部分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现在很多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就开设资讯科技课程,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对资讯科技课程重视程度不一样,造成踏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层次不同。大一学生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天壤之别。有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娴熟的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有部分同学,来自偏僻落后的农村,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目前院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层次有差异,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基础扎实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不需要认真听课。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听得云里雾里,逐渐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不能和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衔接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外面,其余专业的学生都统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模组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的使用、Word2010的使用、Excel2010的使用、Powerpoint2010的使用、Internet的使用、电脑保安与维护的基础知识等。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过于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过于广泛。非专业的学生本身相对薄弱,学习起来十分费劲。并且该课程知识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能很好地衔接,这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如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方式普遍是由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和知识,接着操作演示,最后才是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操作演练,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但是在理论部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不乐意学或厌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操作部分,E-learning教学系统陈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及视讯演示,所以,学生就根据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操练,其操作结果近乎相同。这样,学生无法开发想象力,以及拓展与延伸学生的知识点。

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担任此课程的没有一线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中小学资讯科技等课程不熟悉,更不掌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这样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很难准确的定位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造成教学效果欠佳。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及时更新软硬体资源

软、硬体教学资源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先提条件,故为了顺利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务必要及时更新教学软、硬体资源。随着资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才能跟上资讯化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把现代资讯科技的基本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体现出“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力争让学生所学即所用。

采取分级教学

新生入校之后,教务处组织全校计算机基础测试,依据测试成绩进行划分班级,依据不同的班级,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应略有不同。在教育教学课堂中,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授课进度尽量放慢些,要详细讲解知识模组,然后再让学生实践操练,巩固所学知识,另外,还要腾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而对于基础扎实的班级,除了讲解课程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拓展及延伸知识点。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教学课堂效果。

加强教师培训

针对担任此课程的教师要定时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网路资讯最前沿的知识,十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在网际网路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路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考核方式的改革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各个系部属于考查课,期末总评成绩由授课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计算得出,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采用无纸化考核,但是没有及时更新试题库的知识,知识点比较陈旧。学校应该针对这一门课程设计开发出标准化考试系统,针对传统纸质考试的不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智慧化,设计开发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化考试系统,采用标准化考试系统,建立知识点试题库,对试题库进行科学、高效、经济、灵活的管理。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试系统操作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计算机知识越来越受到青睐。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资讯科技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贾遂民,张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郑州师范学院资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7:71-73.

[2]朱鸣花,赵铭伟,赵晶,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3]周丽华.资讯化时代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4:179-181.

[4]善运伟,耿植林,陈蓉,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软体导刊,20136:13-18.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基础内容,要能非常熟悉心地掌握并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生活必需的一种通用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已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越来越高,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因而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在资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大部分学生以应试为主

目前计算机等级一、二级证书仍然是许多高校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硬体条件之一,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在校学对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盲目地变成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是一味地操作和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者经常都是根据往年的考试习题库反复地做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练习,很多内容并没有完全真正地理解。因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是连最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懂,都要重新再去摸索、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操作技巧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其实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说明了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还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社会的需求。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结合多媒体的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师们课堂上都是采用PPT来演示课堂教学,但也还只是处在"演示"阶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理论授课过程或上机实践中,有些教师也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及格率,而学生为了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也只能是按部就班,使得教学只能围绕着考试转,虽然学生的过级率不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一到毕业的时候,大家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设定或者是做份求职简历都头大,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高校仍是采用省里统一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一既要以考证为中心,又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变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主动得去获取、应用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案例教学法,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进去。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要选择的合理,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案例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条件:1.要密切地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及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2.最好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效果。3.要有针对性,每学期末教师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相应教学案例。4.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查阅才能找到的。因而我们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仔细不断地推敲不同专业的知识点,为学生构造适合他们本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是通过几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在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灵活地将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每一个任务当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最好能鼓励大家能互相合作,一同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设计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个非计算机专业都会有符合他们专业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还能让不同的专业班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他们的专业课程能更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要搭建一个互动式教学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要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网路平台,让学生能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或者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学习,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生活问题,逐步建立并形成传统教学与网路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气氛。

五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当前省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仍是以省里上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教师为了学生的通过率,只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而学生也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等级证书也一味地死记硬背。因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当前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期末成绩不再是由省统考的上机考试最终的成绩来决定计算机等级证书,能由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三者间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笔试成绩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上机成绩则以省考的统一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是平常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出勤率、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后下达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励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创新和追求较全面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钜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拓展并增强教师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们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033:194-195.

[2]李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091.

[3]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资料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体工程师,20115.

[4]普运伟,耿植林,陈榕,李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1311:13-18.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文化水平的公共必须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湘西职院地处武陵山区与湖北、重庆、贵州三省接壤的吉首市,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学院现有四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在校学习两年,校外实习一年),二是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在校学习四年,校外实习一年),三是以周边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的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四是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学院作为地方职业院校担负着武陵山区农村人才的培养任务,承担着着武陵山区农村人才扶贫攻坚的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高职教学中都属于必修的公共课。通过课题组多年的一线教学,研究发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高职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与整合,导致中专教中专的,大专教大专的,或中专大专一个模式教,中高职教学之间缺乏沟通协调,研究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对接、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状况及问题

课题研究组通过对周边几所中职学校和湘西职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调研,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状况及问题。

(一)中高职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

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互联网的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电子表格的应用、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应用、Word软件的应用、excel软件的应用、powerpoint软件的应用。我们在表1将中职与高职教学内容作出对比。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上机实训课,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上机实训课,有的院校对计算机专业还安排了实训周。通过表1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从文字上看,课程描述虽然不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相同的内容,高职只是在深度与广度上作了点加深和拓展,说明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较大的重复性,针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来说,进入高职院校后所接受的内容感觉基本上都学过,存在重复教学,使之放松学习,进一步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中高职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差异性

在学生的类型中有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有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这两类学生起点低,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与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相比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学习主动性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试卷,在教学方法中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训相结合的传统方法,有的学生一提就会,有的学生多次教也教不会,差距太大,难以实施真正的因材施教,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一些学生上机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游戏.

(三)中高职教学过程单一呆板

课题组调研发现,很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的顺序、项目从头到尾地进行教学,先理论授课,再上机实训。没有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初中起点的中专生和五年制高职生,如果教学过程单一,缺乏新意,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很多学生就提不起兴趣而不想学。

二、“2+3+4”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接改革研究

“2+3+4”中的“2”是指对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生(在校学习两年,校外实习一年),在在校期间的两年中采取的教学模式。“3”是指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采取的教学模式。“4”是指对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生(在校学习四年,校外实习一年)采取的教学模式。湘西职院通过对这三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确立各自的培养目标,按各种类型的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实施分阶段教学的模式。

(一)针对中专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三年制中专生,学生文化素质低,学习主动性不强,但并不代表他们对电脑一点都不懂,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玩电脑并很喜欢玩电脑。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就要更多地分析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领他们快乐而学,而不是任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按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来教学,可适当打乱教材顺序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首先,针对喜欢上网,但对互联网应用只懂皮毛,又有着学习愿望的学生。就先完成互联网知识的教授与实训,使其学会搜索资料、在网上寻找教学资源、交流与下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看别人的相册、动画等,使学生萌生自己创作的念头。其次,给学生传授演示文稿的内容,在幻灯片制作的讲授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训的题材不限,由学生自己选择,让学生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很快乐地学到知识点。提醒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自己的空间展示,或者拍成照片发到朋友圈中,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再次,在给学生统计平时成绩或评价时有意向学生展示电子表格的方便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很自然地进入到了电子表格的内容。在完成了演示文稿的作品和电子表格的应用后,要求他们用Word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总结。在这过程中相当于与授课老师有了书面交流,不仅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应用到了文字处理软件,讲授与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设置、图文混排、表格的制作等。最后,通过上面几个项目的学习,学生会感觉到文字输入速度变慢,电脑存放了很多有无用文件,从而引入到操作系统的知识与文字输入的内容。只有用过电脑或电脑出现过毛病才能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视,激发起对硬件知识的学习愿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完成了一个个的作品,使他们感觉到学到了本领,增添了成就感。这不是传统的按部就班、填鸭式教学。

(二)针对高职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针对以中专和高中学校为主要生源通过自主招生的高职生和通过高考录取的三年制高职生,教学模式要在中专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改动,深度和广度都要加强,突出专业化,以培养高级型应用人才。这种类型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知识没有系统化与专业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项目教学,但不能仅限于软件的简单应用,要突出内容的严谨、专业化和系统化。把中高职教学模式对接工作做好可以促使中职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最终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针对大专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针对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大专学生,这类学生处于夹心层,起点低,又要达到与三年制高职生一样的专业文化层次,所以更要做好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对接转变。因为起点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如果按中专生模式教学,教学完成后肯定达不到三年制要求的专业文化层次。因为没有计算机操作基础,如果按三年制模式教学,最后造成“学与没学一个样”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学时的安排上不能采用中专的模式,不仅要体现出中专生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三年制高职要求的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学习。由此,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周期安排为一个学年,从而促使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2+3+4”中高职课程对接改革的意义

2010年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了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要求解决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入问题,关键点就在于如何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解决中高职教育过程中内容重复、教学模式不清、专业技术水平断层问题。“2+3+4”中高职课程对接改革解决了在同一专业上教学的连续性问题。因起点不同,专业技能要求不同,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的具体模式也应该有所不同。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强调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主要为企业培养初、中级专业人才,以流水线操作工或初级管理人员为主,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技能。高职生是在中职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强调的是培养高素质管理型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要帮助学生从兴趣向专业化转变,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2+3+4”中高职课程对接改革还解决了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对中高职课程标准进行准确的定位,使中高职课程标准形成有效的连贯对接和协调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过程也丰富多样,体现出了差异性。也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因没有一个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有效的对接,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既没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又不是能深入研究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为了满足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计算机技术变成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打下良好基础,还能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来帮助。新的教学课程改革中要求课堂的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中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主要涵盖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管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与管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及网站的建立与维护等知识。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基本掌握音视频剪辑处理和网页制作的能力。但是,由于目前课程的设置还不够完善,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会统一学习这门课程,实际上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所要面临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却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因此,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处于所有专业使用同一种教材和类似教学手段的阶段,需要尽快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2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优势

项目教学与CDIO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基本统一,CDIO模式的核心观点是“构思、设计、实现与运作”,即学生要参与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从项目的构思一直到最后产品的生产学生都亲自参与和体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实际应用能力。项目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实践操作,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优势。

教学目标更为科学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节奏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学生需要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只是把知识讲给学生,最后教学考核的标准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项目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科学,项目教学的目标是教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的考核标准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

教学过程更加活跃

项目教学的课堂往往在保持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更加自由和开放,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教学过程更加活跃。教师不再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演示一遍规范操作,然后让学生跟着自己做一遍,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进行尝试,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修正和建议,整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学生可以形成兴趣小组,主动探究一些知识原理。

教学成果更为出色

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中教师虽然会与学生进行互动,但由于这种互动也是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模式开展,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无法对知识开展自主学习与创新。但是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和完成项目后获得的成就感。因此,项目教学的教学成果比传统教学更加显著,教学质量更高。

3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设计案例

以电子工程专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可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过程中参考如下设计思路。在进行操作系统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将操作系统中的文件与文件夹管理、安装与卸载应用程序这两个知识点设计为两个实践项目,分别是企业技术资料的管理和AutoCAD软件的使用;在进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知识教学时,可以将PPT的设计、动画渲染和美化效果的知识点与电工实训中学生做过的产品相结合,让学生进行一次实训产品发布展示训练;在进行网页设计教学时,可以通过“个人主页”网站设计项目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在项目中学习网页的编辑、制作和发布知识,还可以在项目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练习如何更好地表达自我,凸显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

4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方法

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计划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确要学习的知识点,从而明确项目的目标,制定出合理的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可由学生分组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制定方案并完成项目任务

根据项目目标和项目计划开展实践,离不开项目解决方案的支持,教师应该给学生准备一些可以参考的资料,但不要完全讲出解决办法,要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课堂实践之后开展课外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知识点以后,就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师可以先演示一遍规范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再操作一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实践,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项目结束后的评价反思工作

教师在项目教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项目结束以后,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教师可以做出一些客观评价,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5结语

关于基础会计论文范文写作

我也是会计专业的,你可以写纳税方面的,这是老师比较重视的话题 题目:依法纳税的认识 目录:1、企业所得税概述 2、计税依据概述 3、计算应纳税额根据的标准 4、税率概述 5、记税方法 (1)查账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 (2)核定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 6、税收筹划概述 7、合理避税的方法 8、税收筹划最经典的表述 内容摘要:1994年,我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33%。这个税率对我国大中型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是比较合适的,但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税收负担水平与原实际税负相比有所上升。为了照顾小型企业的实际困难,也参照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小企业采用较低税率征税的优惠照顾办法,税法规定,对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含3万元)的企业,按18%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税所得额超过3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的企业,按27%的税率征税, 另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正确理解税收筹划,做到合理避税。 内容:企业所得税是对各类内资企业和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是1993年12月13日由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的。 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从事物质生产、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劳务服务和其他营利事业取得的所得,以及取得的股息、利息、租金、转让资产收益、特许权使用费和营业外收益等所得。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为中国境内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各类内资企业或组织。具体包括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联营企业和其他组织。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即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内的收入总额减除准予扣除的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等项目后的余额。 计算应纳税额根据的标准,即根据什么来计算纳税人应缴纳的税额。计税依据与征税对象虽然同样是反映征税的客体,但两者要解决的问题不相同。征税对象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计税依据则是确定了征税对象之后,解决如何计量的向题。有些税种的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是一致的,如各种所得税,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都是应税所得额。但是有些税种则不一致,如消费税,征税对象是应税消费品,计税依据则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再如,农业税的征税对象是农业总收入,计税依据是税务机关核定的常年应税产量。计税依据分为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两种类型,从价计征的税收,以征税对象的自然数量与单位价格的乘积作为计税依据;从量计征的税收,以征税对象的自然实物量作为计税依据,该项实物量以税法规定的计量标准(重量、体积、面积等)计算。 下列项目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1.资本性支出。 2.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 3.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4.各项税收滞纳金、罚款和罚金。 5.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 6.各类捐赠超过扣除标准的部分。 7.各种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 8.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 税率: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对小型企业实行二档优惠税率。即:全年应纳税所得额3万元以下的,税率18%; 3万元至10万元的,税率为27%; 10万元以上的,税率为33%. 计税方法:企业所得税有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两种征收方式。 1、查账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 (1)季度预缴税额的计算 依照税法规定,企业分月(季)预缴所得税时,应当按季度的实际利润计算应纳税额预缴; 按季度实际利润额计算应纳税额预缴有困难的,可以按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1/4 计算应纳税额预缴或者经主管国税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如按年度计划利润额)计算应纳税额预缴。计算公式为: 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月(季)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或者 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12(或1/4)× 适用税率 (2)年度所得税额的计算 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都应当在分月(季)度预缴的基础上,于年度终了后进行清算,多退少补。其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汇算清缴应补(退)企业所得税税额=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月(季)已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 (3)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在所得税的实际征管工作及企业的纳税申报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般是以企业的会计利润总额为基础,通过纳税调整来确定的,即: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以前年度亏损-免税所得 2、核定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 (1)定额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 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直接核定纳税人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由纳税人按规定进行申报缴纳。 (2)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方式下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 或……=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充分利用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制度等政策的不完善、不健全,通过对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合理安排,达到合法享受税收优惠,避免因对税收政策的不解或误解而产生的税收陷阱,降低公司税负,减少税收支出,增加自身利益,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税收筹划行为。即税收筹划是指在税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当纳税人存在着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选择最低的税收负担来处理财务、经营和交易事项。税收筹划是一种有别于偷税、漏税、逃税等非法手段的一种合法的理财行为。 所谓的税收筹划也就是合理避税,既然是合理避税,我想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违反税法,这里的不违反不单指国家颁布的税法,还包括各项税法解释,税务总局的问题答复等等; 避税一定要建立在对税法熟知的基础上,合理避税是要把会计准则和税法相结合,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达到不多交纳税款. 怎么把企业所交税合理的降下来,有如下方法可供参考: 1—合理加大成本,降低所得税,可以预提的费用应该进行预提。 2—对设备采取快速折旧法来降低当期所得。 3—采用“分灶吃饭”的方法,把业务分散,原来一个公司名下做的业务分成2-3个公司做,这样既可以增加成本摊消,又可以降低企业所得:比如你现在公司做一年30万利,需要交9万9的所得税,如果分成3个公司做,一年利每个公司就是10万的利,那么所得税3个公司一共是8万1,而其实因为成本渠道的增加,3个公司年利也不会做到30万了,很多成本已经重复摊消和预提了,其节约下来的税就不仅仅是近2万的税了。 4—采用“高税区往低税区”走的方式:各个特区和开发区在税率方面国家都有优惠政策,把公司总部就转设到这些地方,比如深圳的企业所得税才15%。公司的工厂和分公司的一切业务总核算就算到公司总部去,也就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了。把企业结算做到:高所得税向低所得税地方走;搞了税赋率的地区向没有搞税赋率的地区走。 5—采用“把工厂和公司注册到香港”的办法,香港是个自由港,是个低税区,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不超过8%,其他税也特别低和少。 6—借用“高新技术”的名义,享受国家的税务优惠政策:有2免3减,还有3免8减的。把其他业务和产品套进这个里面来做—搭“顺风车”。 7—借用“外资”的名义对企业进行改制,各个地区对外资企业都有税务优惠政策。 8—使用下岗工人和残疾人,也可以享受到国家的税务优惠政策。 9—和学校的校办工厂联合,校办工厂在税务方面国家是有特别优惠政策的。 这些做法是在企业具体运转中可以采用的安全的、合理的、可靠的企业避税方法。 税收筹划最经典的表述,来自于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在1935年针对“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所作的声明:“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依据法律这样做可以少缴税。为了保证从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强迫他多缴税。”之后,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律界的认同。 综观国外诸多对税收筹划的观点,都指出税收筹划是纳税人所进行的减轻税收负担的节税行为。尽管表述众多形式各异,但基本意义却是一致的,即税收筹划是企业经营者通过合法的的策划和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就是会计基础工作,其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进行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会计基础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会计基础管理有效风险防范研究 》

摘要:当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非常明显的不利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 措施 对其加以全面的控制和管理,从而使得会计操作中的风险降到最低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加强会计基础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会计基础;管理;操作风险

会计业务的范围在不断的拓展,同时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基础工作也朝着综合管理、内部控制、分析预测和支付清算等诸多环节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朝着核算的安全性、指导性等方面发展,这种变化使得会计基础工作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一)会计工作正常有序、会计工作秩序规范化的需要

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证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它也是企业 财务管理 工作能够平稳开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市场机制在不断的改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基层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此外,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非常积极的对会计基础工作和经营的理念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经济的增长和劳动率的提升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也就使得整合效益发挥到最高的水平,同时其他还会对会计基础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使其效益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会计工作的内容不只是预算和管理,同时它也是一个企业健康平稳运行的基础,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中非常重点的内容,如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不合理的问题,会计报表就有可能出现不客观和不准确的现象,资产负债和营业水平都会受到影响,此外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会明显下降,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内控的质量和效果,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水平,使得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得到显著的改善。

二、会计基础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放松会计基础工作

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并不是十分的重视,他们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是非常简单的会计记账和会计核算,需要完成的工作无非是收款、付款和发放工资等等,在工作中并不具备较强的会计操作风险和防范的意识,对会计基础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是十分的全面,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不重视对基础知识和相关职业能力的改进,如果会计人员一直抱着这样的态度,是很难跟上会计基础工作变化的脚步的,同时其与企业强化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基本趋势背道而驰。

(二)人员配备不合理,兼职兼岗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的数量比较少,这样也就使得很多责任制度的内容都无法执行,很多人员都会出现违规兼岗的问题,有些企业的会计部门只是进行简单的培训,人员在岗一段时间之后就换岗,这也使得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得不到显著的改善。会计人员的素质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会计人员的素质会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某些会计人员学历水平比较低,同时也不能跟随这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仍然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对工作缺乏必要的前景预测,对当前给出的财政政策不了解也不关心,整个操作过程呈现出固化的状态。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事后监督不能有效的控制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同时它也会对会计核算的监督控制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针对那些系统性的操作失误或者是自身存在的一些误差也不能有效的控制。

三、构建会计基础管理新机制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教育

企业一定要督促会计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会计人员还应该具备最为基本的职业能力,此外还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考核,如果员工在考核中成绩不合格,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对于那些表现非常好的会计人员要予以一定的奖励,这样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二)大力加强各项财务 规章制度 的贯彻落实

当前,很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规章制度在企业会计制度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都创建了比较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但是事实往往是有政策就会有对策。会计人员在落实这些制度内容的时候一般都不是十分的认真,甚至是应付,不能做到严格执行,这也就使得企业的运转质量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建立了科学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一定要重视各项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将各项制度真正的落到实处,使其充分的体现价值。

(三)注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财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水平对会计基础管理的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会计基础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工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工作人员在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之后还能对相关的 政策法规 予以熟练的掌握。此外,会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有危机感,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企业都期盼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企业必须要具备风险意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细心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使得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显著的完善。

四、结束语

会计基础工作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如果没有了会计基础工作,其他的工作也都无法正常的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是一种知识的累积,它对企业的科学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企业在发展中也应该对其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将风险降到最低的水平,从而也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化解企业财务危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1).

[2]卿前荣.基于会计基础工作的内部控制风险规避探讨[J].中国外资2012(17).

《 高职会计基础课程工学结合研究 》

摘要:为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从业人员,工学结合模式已然成为重要的发展途径。分析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及现阶段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开发工学结合特征的课程标准、构建工学结合保障条件、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推陈出新,探究高职会计基础课程工学结合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会计基础;工学结合;模式探究

1工学结合模式内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近年来,国内许多分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对工学结合的内涵进行了大量探讨,各专业教师也纷纷探索工学结合和实践性教学的 方法 和途径,以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长陈解放教授对工学结合的解读,“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这种工作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或者单纯“顶岗”,而是指与学习及将来工作有着密切联系的“工作”,包括校内仿真教学、“顶岗”实习及生产性实训等内容,是专业学习的组成和延伸。

2会计基础课程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贯彻落实。将“工学结合”理念延伸到理论教学中,就是要求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弄清楚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课程的认识,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 毕业 后能尽快熟悉 职场 氛围,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众所周知,由于会计行业的保密性,会计专业不可能像工科专业那样进行大量的诸如“校中厂”、“厂中校”之类的校企合作,导致校企交流壁垒重重。另外,每个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只有零星的需求,如何批量安排学生接触一线会计工作内容成为工学结合深入开展的瓶颈。会计基础作为会计类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和激发学生专业热情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核算需要,讲述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等重要而抽象的会计理论?如何借助大量的经济业务实例单据,让学生掌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实务操作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 爱岗敬业 ,遵守 财经 纪律,恪守职业道德?笔者结合多年的职教 经验 ,谈谈自己对会计基础课程如何践行工学结合模式的认识。

3会计基础工学结合模式基本思路

开发工学结合特征的课程标准

根据会计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资格,如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中级会计师资格,同时要具备会计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行动能力,如填制、审核各种原始凭证单据、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完成实际工作,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还应该了解与职业相关的会计基本知识,如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对象及任务;会计要素、科目、账户及记账方法;会计凭证、账簿的基本内容;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及执行程序;会计工作组织及内部管理制度等。基于此,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时,应牢牢体现以下要素,一是有助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二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职业知识的普及,同时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培养贯穿其中。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不同的行业、企业工作任务表现得纷繁复杂,在教学内容选取时,应依托行业、企业专家,校企合作,分析、提炼会计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按情境教学法将过程性知识即会计工作经验与策略知识的传授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同时,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将陈述性知识、与职业资格考试有关的内容穿插其中,让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不显得枯燥乏味。在教学内容排序时,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课程内容编排应是串行结构,即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近年来市场上部分优秀的高职会计新课改项目化教材体现了这一要求,但是也有很多教材只是在形势上作了变动,实质内容的设计却并未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教师仔细甄别选用或自行开发质量较高的教材。

基于会计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

传统的会计基础教学设计,整门课程分为两大过程,即先讲授会计理论与相关知识,后讲授会计实务操作技巧。具体到某一章节,也是先讲相关知识,然后举例验证、说明所讲理论。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会计基础教学设计,是通过营造仿真化的会计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根据序化的教学载体,先进行基本的会计职业认知,然后从如何获取或填制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入手,到最后编制完成会计报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引入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账户、会计分录等会计语言和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将陈述性知识隐含于过程性知识中,使教学过程尽可能模拟会计的工作流程,体现工学结合要求。

构建工学结合模式的保障条件

校内外实训室或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将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紧密结合。无论是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分析还是一体化教学模式,都离不开企业和企业一线专家的参与和支持。因此,要在会计基础课程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建立数量够用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保障。对于会计类专业,由学校联系近百家企业实施工学结合可行性不大,但可以通过建立校内仿真性实训室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方式开展财会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校内仿真实训室可以配置市场上最新研发的会计仿真实训软件,由“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证、账、表处理的模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能采取“引企业入校”方式进行,即学校提供实训办公场地,联系实际从事会计代理记账的公司进驻学校设点办公,专业教师与记账公司职员共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操作。由于代理记账公司一般代理的企业数量较多,可以满足较多学生的实习实训。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真刀真枪地进行实务操作,解决了会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的问题。学校免费提供办公实训场地,替代理记账公司省下了拓展市场所需的办公用房租金,若能再支付一定的课时费,就有足够的吸引力引进代理记账公司,使该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工学结合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近年由于各职业院校会计招生规模均较火爆,“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即使有些教师曾经在企业工作多年,但是由于从教后多年未接触企业一线,也存在经验老化的问题,对新下企业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了解,因此不能完全满足会计基础实践教学的需要。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从授课时间或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会计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现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如选送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参与完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会计实务工作,等等。

实施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活动

大量呈现业务单据、图片,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

会计是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而经济活动的载体表现为大量的单据。传统的会计基础教学中,以业务描述提炼代替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信息,以会计分录的编制替代记账凭证的填写,以T型账户代替真实账页,这种处理简化了教学过程,但弱化了学生对经济业务埸直观的认识,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识别和加工能力,不利于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紧密配合,因此在会计基础的教材、课件中,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呈现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计算表格、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仿佛置身于职场,感受职业氛围,增强职业认同感和专业热情。

精心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通过任务驱动增强授课针对性

工学结合模式不仅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也要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配合。因此会计基础应该按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一主线,创建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展开教学活动。在针对具体学习情境教学时,制定任务描述→任务资讯→任务实施→检查和评价等任务驱动式 实施方案 ,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到解决任务的需要之中,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 反思 性实践能力,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真正做到工作实践与理论教学的一致性。

改革课程评价模式,将职业要求融入其中

课程评价模式是决定学生如何学与教师如何教的重要因素。工学结合模式要求会计基础课程考核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侧重考察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求在参考结业考试结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同时,在考核指标体系中提高职业情感操守、职业态度、团队合作意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权重。为了鼓励学生及早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可以考虑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成绩与会计基础课程成绩进行转换,体现本课程在会计职业领域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元兴.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内容与实施途径[J].会计之友,2008,(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张青玉.基础会计 教学方法 探讨[J].会计之友,2009,(3).

[4]张莹.浅析会计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9).

[5]肖刚.通俗直观是教好《基础会计》课程的关键[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4).

有关浅谈会计基础论文范文推荐:

1. 会计基础论文范文

2. 会计基础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会计基础毕业论文范文

4. 会计基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会计基础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6. 基础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7. 2016会计专业论文范文

写你感兴趣的领域,比如纳税筹划、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等,感兴趣的领域比较好写,在论文答辩时也会很轻松。

毕业论文的题目技巧

1、各类论文的标题,样式虽多,但不管何种形式,主旨都是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2、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分为揭示课题的实质式:“经济中心论”; 提问式:“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

3、交代内容范围式:“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判断句式: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形象化语句式:“科技史上的曙光” 等标题。

4、副标题和分标题是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的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

5、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

会计既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会计5000字 毕业 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点我查看“会计毕业论文题目”???

试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和审计风险的对策

摘要: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包括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内生因素之一。随着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时代的到来,如何降低审计风险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注册会计师存在的职业道德风险以及相应的应对 措施 。

关键词:审计风险;内生因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应对措施

前言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注册会计师进入诉讼“爆炸”时代。20__年2月15日,我国正式颁布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体系,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型。

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包括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外生因素包括:中国审计历史发展遗留问题、执业环境、审计对象的经营理念与投机心里、审计期望差距等等。其中的职业环境包含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等。所以外生因素不易把控,度量与测评上也存在极大困难,即使找到相关公式与指标,它们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直接。

但是其内生因素却直接作用于审计风险的高低。审计风险产生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他们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 方法 或是非故意的错误理解与判断,导致审计结果与审计对象的经济状况不相符,最终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因此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内生因素之一。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考核与选拔体制问题

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考核与选拔体制主要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即CPA)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设立的执业资格考试。从1991年开始已经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2009年时进行了改革,考试开始实行“6+1”制度,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在广度上涉及经济、管理、法律多个领域,深度上越来越看重综合能力的评价,对于复杂经济业务的处理是其考核重点。

但现实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注册会计师考试在近几年显得特别火爆,一些注会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他们打出的 口号 极为诱人,似乎只要通过了CPA考试,你的明天就有了保证,这吸引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的眼球。在校大学生没有任何从业 经验 ,他们相较真正的从业人士有着大把的时间和中国式 教育 下的做题技巧,校园里掀起了考注会证热。但是之后呢?拿到注册会计证书后,这些从未接触过复杂业务的年轻会计师们非常容易被诱惑与欺,严重的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缺乏经验的毕业生应聘到事务所,他们对于手头财务资料的理解程度是有限,而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量大、工作效率高,加班加点是常事,迫于领导的压力和繁重的工作量,年轻的毕业生们对于所审计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是否真正了解不得而知。所以对于在校大学生和跨专业大学生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我们要谨慎对待,因为这可能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从而增强审计风险,同时也可能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可修复的创伤。国家已经出台政策不允许在校大学生报考注册会计师,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些唯利是图的辅导班们总能为在校大学生们重新包装让其出现在考场上。一旦精英教育大众化,结果并不直接导致人口素质的提高,相反往往带来社会成本的增加。

(二)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问题

本土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问题十分突出,首先是人才流失问题,自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出现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事务所的核心人才跳槽到四大工作,直接削弱了中小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事务所的持续发展;其次是越演越烈的竞争问题,截止到2008年我国拥有7143家会计师事务所,其中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已经超过6000家,占全行业90%以上。然而由于受到规模与风险的限制,这些数量庞大的事务所的基本业务层面极其雷同,所以竞争态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出现了价格战,结果就是审计质量大打折扣,客户大量流失与审计风险的增强。最后是内部管理问题,中小事务所的管理是不完善的,因为规模的限制,可能权利过分集中无法分清企业与个人的利益,从而导致事务所只注重短期获利而不在乎长远发展。促进本土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是极其必要的,因为一旦出现垄断,那结果就是审计质量的降低和审计风险的增强。自从四大进驻后,中小事务所业务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极好的淘汰机制,优胜劣汰的结果是优化竞争机制。经济业务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小事务所的发展方向,我们只有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或是重新定位目标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失范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分为两个层次: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所规范的内容从专业胜任能力到独立性,从收费标准到业务宣传等等。这一规范从整体上制约了注册会计师行为,但效果却不令人满意。《中国经营报》发表 文章 ,2008年至今共有24家上市公司因为虚增收入、虚增固定资产、违规向关联方提供资金等原因受到行政处罚,但仅有5家担任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在这些虚假年报上签字受到行政处罚。回报高、处罚风险低使得许多事务所和审计人员蒙蔽了双眼,最终违背了职业道德。单纯提高处罚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培养阶段和选拔阶段就注重职业道德的测评。同时我们的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导致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所在。

二、面对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面对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包含很多领域,比如:政策与法律的支持、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改进审计方法与技术、公司治理等等。本文主要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与风险基金方面分析如何降低审计风险。

美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共4个层次:第一层次职业道德概念;第二层次行为守则;第三层次行为守则解释;第四层次道德裁决。而在我国不存在完善的道德惩戒,这就使得具有逐利性的审计人员忽视了本身就较低的处罚成本而甘愿冒险。加大处罚成本使其远远超过其获利水平,这样不仅可以抑制审计人员见利忘义,而且能够对投资人给与一定的补偿,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存在于事后,它的预防作用并不明显。所以要想整体提高职业道德建设鼓励措施必不可少,对于遵循职业道德从业的审计人员给与奖励,可以是行业奖金,也可以为每个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建立道德档案,根据不同的档案记录给与不同资质从而达到鼓励其遵守职业道德的目的。

改变薪水偿付方式对于注册会计师坚持职业道德有重大影响,委托方一般会根据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 报告 内容给与薪资,然而这就有背公平原则。我们可以建立有资质的信用中介机构,在审计之前就将薪资转到有关账户,当审计结束后由有关部门对于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公允性作出评价,并决定是否支付薪资的问题,这样就将被审计单位隔离出来,有利于打消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后顾之忧,促使其坚持职业准则。

在注册会计师考核过程中加大职业道德的考核力度,不仅体现在试卷中,更多的是在考察阶段为注册会计师建立诚信档案,使得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注册会计师高薪的资本,从而将道德风险经济化。

建立风险基金是对注册会计师的一种有效保护,就像其他的 保险 形式一样使得站在被告席的注册会计师尽可能降低损失。如今我国加大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担当,因此建立健全风险基金有利于注册会计师的 职业规划 与风险规避。但这种风险基金只能在经济上尽量减少损失,其他方面的成本不能包括在内,这也是对注册会计师行为的制约,毕竟风险往往是最好的管家。

参考文献:

[1]《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方案》,中注协2009年

[2]胡晓敏。《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10年

[3]《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2002年

浅议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从业现状与道德构建

摘要:近些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因为多种因素的作用,职业道德水平在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来说不高,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影响会计行业的发展甚至生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整个会计行业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重要性;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概述

职业道德这一简单词语中隐含着极其多彩的内容。若想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进行深入的了解。需要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极其含义着手研究这一问题的内在含义。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含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有相关定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指: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最重要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等的合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使其必须对广大群众附有极大责任。所以,想要给予社会公众更加值得信任并且质量较高的专业服务,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整个会计师行业发展与生存的基础和重点。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与职业道德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必须大力进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 强国。报告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是整体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弘扬时代新风,提高个人品德教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时,必须能够遵从公正、客观和独立的原则;保证独立审计及其所有与之相关的职业准则;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使投资者与另外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护,通过娴熟的技术展示极高的职业道德与工作能力,注册会计师的自身道德素质由此展现;注册会计师整体的道德素质便由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一位位单独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共同展现;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的职业道德,共同展现出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准,提醒我们所有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程度。

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从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现状

首先,独立性缺失。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例,当“四大”中的任何一家拒绝某公司的审计请求时,那么另外三家事务所在接受这一公司审计请求后,必然将该公司的信息进行细致详细的调查,这是一种行业默契。可在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中,如果遇到相同情况,这一公司可以轻易的寻找另一个“容易合作”的事务所。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当前我国有大量的会计事务所,但却未能形成大的规模,造成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更多的因为获得某个业务只能提供更多的帮助,二是对职业道德认识的不足,导致行为严谨性不够。当前会计事务所的激烈竞争与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经济上压力较大,缺乏较高的独立性,更多的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审计。

其次,审计造假注册。职业道德是把握会计师较强的财务经验与财务知识背景的关键,如果某个注册会计师缺失职业道德,必然利用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获得利益。云南绿大地造假案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四川华源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造假帮助绿大地公司上市牟利,作为所长的庞明星利用自身职权为其出谋划策,通过一系列手段,包括注册关联公司,虚增收入、虚构交易、虚增资产亿元,并为其伪造各种合同和发票明细。最终使连续数年亏损的绿大地公司得到了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向的审计报告,得以完成上市集资3亿多元。

第三,执业行为不规范。一整套完善行为规范与审计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可对于一些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开支,节省成本,没有按规定进行实质性程序与需要的控制测试,使得审计程序没有尽到应有作用,出具的审计报告没有充分的审计证据,职业道德原则中的诚实、客观与公正没有得到执行。在紫鑫药业案件中,亿预付账款由紫鑫药业打到“延边系”,负责的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得到必要的审计证据,却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便是极大的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四,专业能力不足,缺乏保密意识。较高的专业技能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拥有的能力,不仅需要财务知识精通,还要对法律法规和其他与审计相关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可一些注册会计师眼中仅有高额的收益,完全不管是否是自身能力可以胜任的工作,随意提供多种业务。在能力不足不能够完全了解工作内容时,就事先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职业道德的准则要求被严重违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涉及各项材料,有时会有商业机密材料,而为客户保密则是注册会计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可一些注册会计师有时由于缺乏严谨性在无意中使客户的商业机密得到外泄,这一行为可能给客户造成极其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层面

首先,扭曲的审计市场需求。在我国不够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现状下,企业的经营者通常便是审计的委托人,这样造成三足鼎立式的平衡被打破。企业经营者一般由于相关法规和政府的原因,不情愿的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而自己花钱用来审计自己使事务所与经营者联系密切,经济往来容易造成审计舞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极大缺失。其次,政府干预过多。上市公司是当地政府经济增长的顶梁柱,是当地税收增长的大户,企业募集大量资金促进企业成长,也为当地的税收收入提供了极大助力。有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自身的政绩着想,想尽办法提高当地经济增长,甚至把一些常年亏损的企业实行财务包装使其上市。由于当地政府的斡旋,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得不做出让步,按当地政府和企业要求提供相应的审计报告推动企业上市,这一行为严重违背职业道德准则。

2、会计事务所层面

首先,市场经济的激烈。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相互间竞争非常激烈,正在竞争型市场阶段。这是由于当前我国会计事务所大部分规模不大,不能达到规模效应,利用降低价格为主的粗放型竞争方式是会计事务所竞争的主流方式。这一竞争导致了不高的审计费用,降低审计成本成为会计事务所会保证获得一定利润的必要方法,从审计程序开始简化,不规范的进行审计程序,经常造成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没有相应足够的证据材料。其次,违规成本较低。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9至2011年三年间,中国证监会便对61个上市公司造假案进行行政处罚,这些上市公司均得到注册会计师提供无保留审计报告,可只有其中的9家会计师事务所受到了相应处罚,并且基本没有对注册会计师个人进行处罚。

3、注册会计师层面

首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我国的会计事务所大部分都只关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方面考察,却没有对职业道德投入太多的关注。而且,一些注册会计师甚至并不认为职业道德是必要与重要的,后续缺乏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注册会计师没有相应的风险意识与责任感,在金钱的驱动下,常常提供违背职业道德的证明。其次,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当前审计前进的主要方向是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在弥补过去审计方法不足的同时,还可以减小审计期望差距。但也需要获得较高专业素质的注册会计师,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法律、会计、审计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对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如果是没有足够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又没有专业人士辅助,极易造成因审计证据不足而导致的审计结果偏差。

三、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对策分析

想要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重中之重。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经之路,必将作为行业前进的重要部分。针对当前现状提供相应促进发展与稳定的方法是当前所必需的。

(一)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与《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是当前我国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与依据。但这两项规范文件没有具体的方法与操作规范,只是规范总纲,涉及执业能力、职业品德及职责责任等方面。所以,当前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指导职业道德的具 体操 作必须不断改革完善。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各项标准,职业道德裁决指南、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及职业道德具体准则一起构成了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体系,必须不断对职业道德准则体系进行规范。

(二)提升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

如何加强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广度与深度,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工作进行严格落实。教育的内容需要以执业规范与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为基础,加强职业道德、行业操守、社会公德三方面的学习。第二,增加注册会计师行业入行标准。从考试办法开始进行改革,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提高申请条件。比如加强学历要求,规定报考资格需要符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要求;对于非财会类专业的考生增加考试科目,变更考核方式,更严格要求。同时提高考试中职业道德内容分值。第三,加强宣传,提升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从系统内出发,有效的宣传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学习。提供更多样的宣传手段,更多的利用舆论和媒体,不断影响使其慢慢深入每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内心,最终提高认识,摒弃违反职业道德和习惯的行为。

(三)完善法律责任体系

从依法治国方略入手,对相关法规进行规范,使职业道德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首先对相关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审计准则在法律中的地位得到保证。基本标准是审计准则,这样才能真正判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标准。想要免除责任,必须严格按照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准则必须拥有法律的权威性,以便注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真正的客观、公正地开展业务,做到依法独立。同时,要增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注册会计师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法律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威慑力,对有意违法者予以严惩,督促注册会计师行业规范最终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道德监管行业监督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我国当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的认证部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自律性组织,规范监管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必须要求注协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更严格的监管。注协想要提高监管职责,需要依据事务所的管理水平、人员构成和整体规模等因素进行等级评定,对不同的等级评出对应的监管方法,实行执业诚信考核制度,提出主要靠外部监管、次要靠内部监管的双重管理体系。同时,需要稳定的政府部门进行行政监督管理工作,而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对自身的监管职责。

参考文献:

[1]沈颖玲。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核心能力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

[2]张萍,刘桂华。注册会计师职业风险的防范[J].辽宁经济。2011(07

[3]胡少先。论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十大观念[J].浙江 财税 与会计。2011(09)

[4]胡凌云,谭仕平。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定位的思考[J].湖北审计。2012(07)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第一门关于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属于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是每一个大一新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计算机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计算机网路应用基础》

[论文关键字]计算机网路技术应用基础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普及,人类社会已经开始步入计算机网路时代。随着人类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计算机和网际网路将会带给社会怎样的变化将是我们今后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计算机网路

随着资讯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宽频网路的蓬勃发展更是让人们欣喜地感受着共享网上资源的独特魅力。网路的巨大能量为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通讯手段和尽可能完善的服务。从而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人类走进入了资讯化时代,通过网路与世界各地的其它使用者自由地进行通讯、网上视讯交谈、各种娱乐活动、多媒体教学、从网路中方便快捷的获取各种资讯。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路

1、网路的定义。计算机网路就是利用通讯装置和通讯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讯协议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路系统,用功能完善的网路软体即网路通讯协议、资讯交换方式和网路作业系统等来实现互动通讯、资源共享、资讯交换、综合资讯服务、协同工作以及线上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2、网路的分类,计算机网路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有:1计算机网路按照地理范围划分为:区域网、都会网路、广域网和网际网路四种;2按拓扑结构划分为:汇流排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网;3按交换方式划分为:线路交换网、储存转发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4按传输频宽方式进行划分为:基带网和宽频网;5按网路中使用的作业系统分为:NetWare网、Windows NT网和Unix网等;6按传输技术分为:广播网、非广播多路访问网、点到点网。

二、计算机网路系统的组成

1、计算机网路系统的硬体。件由伺服器、工作站、计算机外部装置、资料传输装置、资料通讯装置及通讯通道组成。

2、计算机网路系统的软体。算机网路软体是一种在网路环境下执行、使用、控制和管理网路工作和通讯双方交流资讯的计算机软体。根据网路软体的功能和作用,可将其分为网路系统软体和网路应用软体两大类。1网路系统软体。络系统软体是控制和管理网路执行,提供网路通讯,管理和维护共享资源的网路软体,它包括网路协议软体、网路服务软体、网路管理软体、网路通讯软体及网路作业系统。2网路应用软体。络应用软体是指为某种应用为目的而开发的网路软体,它为使用者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网路应用软体既可用于管理和维护网路本身,也可用于某一个业务领域。

3、计算机网路系统的构成。计算机网路系统通常由资源子网、通讯子网和通讯协议三个部分组成。资源子网在计算机网路中直接面向用户;通讯子网在计算机网路中负责资料通讯、全网路面向应用的资料处理工作。而通讯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称为通讯协议,它的存在与否是计算机网路与一般计算机互连系统的根本区别。

三、计算机网路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路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

1、资源共享。算机网路的主要目的是共享资源。共享的资源有:硬体资源、软体资源、资料资源。其 *** 享资料资源是计算机网路最重要的目的。

2、资料通讯。据通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路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之间的资料传送,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网路间的资讯传递。这是计算机网路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如电子邮件、传真、远端资料交换等。

3、分布处理。指当计算机网路中的某个计算机系统负荷过重时,可以将其处理的任务传送到网路中的其它计算机系统中,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对于大型的综合性的科学计算和资讯处理,通过适当的演算法,将任务分散到网路中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分散式的处理。促进分散式资料处理和分散式资料库的发展。利用网路实现分布处理,建立效能优良、可靠性高的分散式资料库系统。

4、综合资讯服务。当今的资讯化社会中,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要产生大量的资讯需要及时的处理,而

计算机网路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计算机网路的常用装置

1、网络卡NIC

插在计算机主机板插槽中,负责将使用者要传递的资料转换为网路上其它装置能够识别的格式,通过网路介质传输。

2、集线器Hub

是单一汇流排共享式装置,提供很多网路介面,负责将网路中多个计算机连在一起。所谓共享是指集线器所有埠共用一条资料汇流排,因此平均每使用者埠传递的资料量、速率等受活动使用者埠总数量的限制。

3、交换机Switch

也称交换式集线器。它同样具备许多介面,提供多个网路节点互连。但它的效能却较共享集线器大为提高:相当于拥有多条汇流排,使各埠装置能独立地作资料传递而不受其它装置影响,表现在使用者面前即是各埠有独立、固定的频宽。此外,交换机还具备集线器欠缺的功能,如资料过滤、网路分段、广播控制等。

4、线缆

网路的距离扩充套件需要通过线缆来实现,不同的网路有不同连线线缆,如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等。

5、公共电话网

即PSTNPublic Swithed Telephone Network,速度9600bps~,经压缩后最高可达,传输介质是普通电话线。

6、综合业务数字网

即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是一种拨号连线方式。低速介面为128kbps高速可达2M,它使用ISDN线路或通过电信局在普通电话线上加装ISDN业务。ISDN为数字传输方式,具有连线迅速、传输可靠等特点,并支援对方号码识别。

7、专线

即Leased Line,在中国称为DDN,是一种点到点的连线方式,速度一般选择64kbps~。专线的好处是资料传递有较好的保障,频宽恒定。

8、网

是一种出现较早且依然应用广泛的广域网方式,速度为9600bps~64kbps;有冗余纠错功能,可靠性高,但由此带来的副效应是速度慢,延迟大。

9、帧中继

即Frame Relay,是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新技术,速度一般选择为64kbps~。帧中继的特点是灵活、弹性:可实现一点对多点的连线,并且在资料量大时可超越约定速率传送资料。

10、 非同步传输模式

即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种信元交换网路,最大特点是速率高、延迟小、传输质量有保障。ATM大多采用光纤作为连线介质,速率可高达上千109bps。

11、调变解调器Modem

作为末端系统和通讯系统之间讯号转换的装置,是广域网中必不可少的装置之一。分为同步和非同步两种,分别用来与路由器的同步和非同步串列埠相连线,同步可用于专线、帧中继、等,非同步用于PSTN的连线。

五、结束语

在计算机网路时代,人们对计算机和网际网路的利用必将会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机和网路的功能,将会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开展以及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在网际网路的联络和沟通下,各种资讯传播的速度将加快,企业和个人对网路资讯的依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资讯需求程度相对较大的部门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创造高附加值的行业。并通过他们带动相关知识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带动全社会的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计算机网路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人类文明进入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它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计算机网路的连线,打破了原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网路给我们提供了超乎寻常的方便和成功。但是,网路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它要求我们要以更高的层次去面对新的生活和环境,同时不断地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抓住网路时代带给我们机遇,不断努力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的高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路》,,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08

[2]、《计算机网路第4版》,谢希仁/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06

[3]、《计算机网路》,刘衍珩康辉魏达苏伟梅芳/著,科学出版社,2004-06

[4]、《计算机网路》,吴功宜/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7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社会判断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该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义,详细概述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也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知识面涉及较广,影响较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本文针对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1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与应用,部分中小学生已经接触计算机,甚至部分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现在很多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就开设资讯科技课程,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对资讯科技课程重视程度不一样,造成踏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层次不同。大一学生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天壤之别。有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娴熟的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有部分同学,来自偏僻落后的农村,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目前院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层次有差异,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基础扎实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不需要认真听课。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听得云里雾里,逐渐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不能和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衔接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外面,其余专业的学生都统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模组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的使用、Word2010的使用、Excel2010的使用、Powerpoint2010的使用、Internet的使用、电脑保安与维护的基础知识等。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过于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过于广泛。非专业的学生本身相对薄弱,学习起来十分费劲。并且该课程知识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能很好地衔接,这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如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方式普遍是由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和知识,接着操作演示,最后才是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操作演练,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但是在理论部分,教师在讲解知识点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不乐意学或厌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操作部分,E-learning教学系统陈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及视讯演示,所以,学生就根据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操练,其操作结果近乎相同。这样,学生无法开发想象力,以及拓展与延伸学生的知识点。

教学效果欠佳

目前,担任此课程的没有一线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中小学资讯科技等课程不熟悉,更不掌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这样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很难准确的定位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造成教学效果欠佳。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及时更新软硬体资源

软、硬体教学资源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先提条件,故为了顺利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务必要及时更新教学软、硬体资源。随着资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才能跟上资讯化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把现代资讯科技的基本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体现出“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力争让学生所学即所用。

采取分级教学

新生入校之后,教务处组织全校计算机基础测试,依据测试成绩进行划分班级,依据不同的班级,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应略有不同。在教育教学课堂中,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授课进度尽量放慢些,要详细讲解知识模组,然后再让学生实践操练,巩固所学知识,另外,还要腾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而对于基础扎实的班级,除了讲解课程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拓展及延伸知识点。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教学课堂效果。

加强教师培训

针对担任此课程的教师要定时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网路资讯最前沿的知识,十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在网际网路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路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考核方式的改革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各个系部属于考查课,期末总评成绩由授课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按照相应的比例计算得出,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采用无纸化考核,但是没有及时更新试题库的知识,知识点比较陈旧。学校应该针对这一门课程设计开发出标准化考试系统,针对传统纸质考试的不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智慧化,设计开发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化考试系统,采用标准化考试系统,建立知识点试题库,对试题库进行科学、高效、经济、灵活的管理。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试系统操作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计算机知识越来越受到青睐。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资讯科技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贾遂民,张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郑州师范学院资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7:71-73.

[2]朱鸣花,赵铭伟,赵晶,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3]周丽华.资讯化时代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4:179-181.

[4]善运伟,耿植林,陈蓉,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软体导刊,20136:13-18.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基础内容,要能非常熟悉心地掌握并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生活必需的一种通用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已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越来越高,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因而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在资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大部分学生以应试为主

目前计算机等级一、二级证书仍然是许多高校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硬体条件之一,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在校学对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盲目地变成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是一味地操作和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者经常都是根据往年的考试习题库反复地做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练习,很多内容并没有完全真正地理解。因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是连最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懂,都要重新再去摸索、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操作技巧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其实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说明了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还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社会的需求。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结合多媒体的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师们课堂上都是采用PPT来演示课堂教学,但也还只是处在"演示"阶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理论授课过程或上机实践中,有些教师也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及格率,而学生为了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也只能是按部就班,使得教学只能围绕着考试转,虽然学生的过级率不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一到毕业的时候,大家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设定或者是做份求职简历都头大,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高校仍是采用省里统一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一既要以考证为中心,又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变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主动得去获取、应用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案例教学法,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进去。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要选择的合理,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案例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条件:1.要密切地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及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2.最好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效果。3.要有针对性,每学期末教师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相应教学案例。4.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查阅才能找到的。因而我们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仔细不断地推敲不同专业的知识点,为学生构造适合他们本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是通过几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在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灵活地将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每一个任务当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最好能鼓励大家能互相合作,一同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设计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个非计算机专业都会有符合他们专业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还能让不同的专业班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他们的专业课程能更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要搭建一个互动式教学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要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网路平台,让学生能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或者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学习,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生活问题,逐步建立并形成传统教学与网路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气氛。

五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当前省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仍是以省里上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教师为了学生的通过率,只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而学生也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等级证书也一味地死记硬背。因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当前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期末成绩不再是由省统考的上机考试最终的成绩来决定计算机等级证书,能由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三者间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笔试成绩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上机成绩则以省考的统一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是平常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出勤率、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后下达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励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创新和追求较全面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钜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拓展并增强教师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们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033:194-195.

[2]李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091.

[3]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资料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体工程师,20115.

[4]普运伟,耿植林,陈榕,李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1311:13-1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