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日筷子论文的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中日筷子论文的开题报告

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所以,就通用的开题报告的相关内容和格式解答一下,因为你是高中生,可能有的你用不上,但是现在高中具体什么样子,可能和我当初也不一样了,所以你可以选择你用的上的部分使用,希望能有帮助。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 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综述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学 生: (都谁参加课题研究了,罗列名字即可)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 二、 1、 2、 3、 ···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先写筷子的发源(诞生在中国),在写筷子的发展(怎么来到日本的),最后写筷子的种类用途(注意一定要写一次性筷子),结尾的时候,提出环保倡议,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不应该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先写筷子的发源(诞生在中国),在写筷子的发展(怎么来到日本的),最后写筷子的种类用途(注意一定要写一次性筷子),结尾的时候,提出环保倡议,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不应该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相关日语资料可以去日本韦基百科网找

你好,一、开题报告 【研究领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深入到食堂、餐馆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给我们以后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研究期限】:2007-12-9至2007-14-9 【提出课题的理由】:一次性筷子已经成为了社会上争论的一个热点,一部分人认为一次性筷子的方便、廉价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一部分人认为使用一次性筷子,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如何看待一次性筷子,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应该如何进行回收处理,才能做到不污染环境、不浪费资源,当前国际上处理一次性筷子的方法是什么,人们对一次性筷子处理的态度是什么. 【课题研究的目的】: ① 了解筷子的历史与发展。 ② 了解一次性筷子使用的弊端。 ③ 了解关于一次性筷子使用的现状。 ④ 了解一次性筷子回收处理的现状。 ⑤ 探讨如何更好地处理一次性筷子的方法。 ⑥ 培养信息收集、处理、整合的能力。 【课题研究方案】: 第一阶段:本阶段主要是确定整个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的目的和确定分工。第二阶段:本阶段是活动阶段。第三阶段:本阶段是总结和创造阶段。第四阶段:本阶段是结题阶段。 【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未选择老师) 【小组成员】: 陈白琳、王韵、 【班 级】: 2005级4班 (以课题组长为准) 二、研究过程记录(请点击) 三、课题结题报告 指导老师:张家燕 成员:伍增理、林星蓁、毛泽春、唐世存、刘文强、陈良川、赵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于是,面临着繁忙的工作,大多人都没时间做饭,所以选择快餐店勉强应付一顿,就此一些饭店就因为一次性筷子造价便宜,使用方便和卫生,而代替了普通的筷子。我们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四中食堂一天大概要用一次性筷子150至200双左右,而学校外的快餐店大概每天用300来双,还有一些大排挡和小饭店一天也要500来双等等。通过记录和计算,就我们学校旁边的20多家餐店来说一天也要共用5000多双。可能我们会认为这些不算什么,但经过仔细调查,虽然说一次性筷子好的不过几毛钱,差一点的才几分,而使用后当作垃圾仍掉,目前有近千家企业生产木制筷子,年消耗林木资源500万立方米左右,约占全年消耗总量的18%,而生产筷子的木材要求也相当严格,需生长期70-80年的天然白松,桦木。中国现在每年生产大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而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长此以往,中国的森林下场堪忧。 调查一:调查地点:龙舌坡、东湖一横路调查名称:老牌包罗粉店,康美快餐店,东湖快餐店,阿墩川菜馆调查目的: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调查过程: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发现每个店用的都用一次性筷子,且消耗量大,门口的垃圾箱里都是用过的一次性筷子。调查结果:每家快餐店平均一天用大约300-500双一次性筷子,且筷子使用后没有回收利用,而是直接扔掉。 小结:一次性筷子是树木做的,如此使用这么多的一次性筷子虽然卫生,但是却要砍掉多少棵树来做筷子。而且筷子用完后也没有再回收利用来做纸浆等。造成极大的浪费,建议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调查二:地 点 店 名 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数量南沙路 东北饺子馆 180-200 双/天南沙路 阳光快餐店 250-300双/天南沙路 福来快餐店 300-400双/天南沙路 经济快餐店 280-350双/天南沙路 沙锅米线 160-200双/天小结:五家店平均每天消耗200多双一次性筷子,这些一次性筷子大多取材于树木,并经过工厂加工,就可以使用,而且一次性筷子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卫生且避免了交叉感染疾病,所以这些店的服务员说,他们大多购买一次性筷子,周边小店也一样。从服务员得知大部分消费者用过后,随手扔在周边,而不是扔在指定的箱子里,所以一次性筷子不仅浪费资源,且对环境构成一定的危害。 调查三:调查地点:海甸五西路创新村调查名称:吴记大排挡,老海口火锅,吕记海鲜城,龙祥大排挡目 的: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过 程:早上和晚上客源量比较多,筷子消耗相对也比较多,有些人没必要使用一次性筷子,也用,造成了筷子的浪费,我发现旁边的垃圾车里和地上都是一次性筷子.小结:这家店平均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有200-300双,且筷子使用后没有回收利用。造成了资源不可回收利用的浪费。一次性筷的取材于树木的加工,在大排挡里使用较多的消费者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而使用一次性筷子,筷子的供应使森林面积减少,给伐木者带来可观的收入,为了追求更多的收入疯狂的伐木。这样下去森林将遭到破坏,严重的话将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洪水,自然的警钟告诫我们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调查四:店 名 数 量吴记大排挡 400-800双/天老海口火锅 800-1000双/天吕记海鲜城 800-1000双/天龙祥大排挡 100-500 双/天调查得知: 经济快餐店每天使用的筷子 一天450双大来乐排挡 一天350双好再来美食店 一天370双长相思重庆大排挡 一天500双青龙大排挡 一天650双小结:关于这一次调查得知,在文明东这一带的餐店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已明显一天超过2500双,甚至达到一天3000双。经据明显一年这里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大约11000000双有时将不止,这个数据而于,还会比这个数据多得多。这就表明每年这里需要一千多棵树提供,那么,海口一年将会砍伐几万棵树。而每年海口种的树、远远比上往年砍伐数量。有时因为环境的影响都会死掉许多幼苗,造成的污染将会是很严重的。这不仅是从它的使用量,而且从对它的处理都能看出:大部分一次性筷子不会回收使用。而是聚齐把它烧掉,这样就严重污染了大气。所以如果我们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话,就会间接地保护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样海口的空气会变得越来越新鲜。有个更美丽的环境。让我们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做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好市民,使海口的明天变得更美丽吧!总结报告:对于广大市民而言,出外就餐时,看别人用一次性筷子,自己也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他们觉得方便卫生,可放心使用。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认清一次性木筷“危险”的本质。人们使用一次性木筷是为了方便、卫生,但在实际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很多一次性筷子存在严重的卫生隐患。一次性木筷的生产加工要经过树木砍伐、切断、冲坯等十几道工序,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干净,成型的筷子要经硫磺熏,熏不白的还要使用双氧水和硫酸钠浸泡、漂白,然后用滑石粉抛光。其实对于通常使用的一次性筷子,消费者不能只凭肉眼判断卫生与否,只有通过实验室化验才能检查出来。专家指出:方式漂白后,都需要大量的水蒸煮或冲洗。可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并没有人用那么多水。有报道说:台北市面上93%的一次性筷子,均采用二氧化硫熏蒸的方式漂白,熏蒸的时间越长,筷一次性筷子漂白方式一般有三种,运用二氧化硫、过氧化氢或次氯酸钙(钠)进行漂白。用这三种子越白,闻起来也越酸。制造者在以二氧化硫熏蒸的方式漂白后,通常忽略水煮步骤。残留的二氧化硫和其它物质结合便会成为亚硫酸盐,而亚硫酸盐在医学界被认为可能导致哮喘。”大部分木质一次性筷子由于生产工艺简单,卫生指标往往不能达标,不利于身体健康。一次性筷子在使用中是与人直接接触,如果卫生指标达不到要求,很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长时间使用还可能引发一些短期内发觉不了的慢性疾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一次性筷子是不卫生不健康的,对人体是有害的。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无法谢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其实,要限制使用一次性筷子实际上是改变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有关人士呼吁:人们在外就餐时应尽量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筷子,用实际行动拒绝既破坏环境又不卫生的一次性筷子。世界森林覆盖率: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 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中国!1.生气候异常 : 没有森林,水从地表的蒸发量将显著增加,引起地表热平衡和对流层内热分布的变化,地面附近气温上升,降雨时空分布相应发生变化,由此会产生气候异常,造成局部地区的气候恶化,如降雨减少,风沙增加。2.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森林对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重要作用。科学家认为,世界森林总体上每年净吸收大约15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1/4。森林砍伐减少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把原本贮藏在生物体及周围土壤里的碳释放了出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由于砍伐热带森林,每年向大气层释放了1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3.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生态系统是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世界范围的森林破坏,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受到灭绝的威胁。热带雨林的动植物物种可能包括了已知物种的一半,但它正在以每年46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4.加剧水土侵蚀 :大规模森林砍伐通常造成严重的水土侵蚀,加剧土地沙化、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5.减少水源涵养,加剧洪涝灾害 :森林破坏还从根本上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加之土壤侵蚀造成的河湖淤积,导致大面积的洪水泛滥,加剧了洪涝的影响和危害。如果每人每天只用一双一次性筷子,一年就要用365双,中国13亿人,就要用4745亿双一次性筷子。 {1*365*1300000000=457500000000双}。让我们仔细算算这比“筷子帐”,同时建议人们告别一次性筷子课题名称 对于一次性筷子的调查指导老师 张家燕 研究时间 2005年5月1日课题组成员 姓 名 性别 班 级 分 工 伍增理 男 高一8班 主持会议,规划方案,起稿,决定方案 唐世存 男 高一8班 整理资料,调查,策划方案 陈良川 男 高一8班 查找书籍,写论文,与组长讨论 毛泽春 男 高一8班 实际调查,配合组长工作 刘文强 男 高一8班 实际调查,配合组长工作 林星蓁 男 高一8班 整理资料,调查 赵 波 男 高一8班 上网查资料,排版,设计,打印课题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由于大家在快餐店吃饭,无意中发觉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惊人。我们由此联想到我国的森林面积的变化,于是决定对一次性筷子的进行调查。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通过对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调查,让我们了解到,我国一次性筷子的使用率,以及它带来的危害性和资源浪费的情况。通过此研究我们宣扬爱护森林,希望大家有环保的美德,同时拒绝一次性筷子吧!主 要研究方法:社会调查,集体研究,上网查资料,互相讨论,认识一次性筷子的危害。研究阶段与步骤(活动计划):(一)通过组员相互交流,讨论,确定课题研究。(二)策划方案,确立研究路线和研究重点及各组员分工调查,收集资料。(三)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与指导老师讨论,写论文,最后排版和设计。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论文,图片,报告,体会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意见 组长签名: 年 月课题名称 对于一次性筷子的调查指导老师姓名 张家燕 课题组长姓名 伍增理活动时间 2005-5-1 活动地点 海口市 活动形式 调查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姓名 伍增理,唐世存,陈良川,毛泽春,刘文强,林星蓁,赵 波本次活动的目的设想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对一次性筷子的了解。同时通过数据的方式,反映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呼吁大家少用一次性筷子。本次活动的内容设想 对周边的饭店进行调查,以及通过网上,书籍查找一次性筷子在海南的 使用率。本次活动所需条件 1、需要一台数码相机。2、电脑。3、自行车。本次活动的步骤设计 2005年5月1日主持会议,与组员互相交流,确定各成员的工作。2005年5月20日按照分配给各成员的工作进行调查。 2005年7月1日把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组织小组人员进行自评,组评。并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与感受,总结写论文。本次活动预约联络情况 为了调查资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调查对象一般在组员家附近,所以联系方便。本次活动的结果:虽然政府部门宣传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然而消费者生怕感染疾病,要求使用一次性筷子。本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遇到的问题:没有数码相机。解决办法:从网上下载图片。本次活动的主要收获、体会: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认识到一次性筷子弊大于利,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剧土地退化,使我们更应该保护现有的森林。本次活动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的支持帮助:本次活动需要的是调查对象的支持与配合,以及指导老师的建议与帮助。体会:通过这次课题研究,使我们对于筷子的加工和生产更加的了解。以下就是我对一次性筷子的了解,据了解,很多消费者对一次性筷子的卫生状况普遍不放心,不少人甚至对使用一次性筷子表示反感,但没有更好的替代品,也不可能自己随身带自备的餐具,也就凑合着使用“看上去还算干净”的一次性筷子。于是很多人在就餐时对一次性筷子总忍不住要挑选一番:贴着筷筒边的不要,摆放在最上面的不要,有黑印霉斑的不要……有消费者表示,别说苍蝇、灰尘了,单看人人都可以伸手去挑拣,就可想而知其“卫生”程度了。使用一次性筷子存在很严重的卫生隐患,正规的一次性筷子所用的原料都是质地比较好的木材,不用经过特殊加工。但是现在很多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都是劣质木材,使用较差的一次性筷子导致咳嗽孝喘等疾病,还有些不法分子会使用双氧水漂白,同样会对使用者造成伤害。这样会导致许多疾病的感染,人们键康得不到好的保护。森林的破坏,使城市排放的废气得不到净化,大气的严重污染威胁人们的生体键康,这是大自然的严重警告,无忧的使用一次性筷子 ,换来的是什么?洪水、泥石流、巨风……地球已经受伤了请别再让它受伤了,当我们拿起一次性筷子等于吃掉了森林。最终破坏森林的人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为了保护森林我们应该杜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中日筷子文化论文的开题报告

日语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中日饮食文化の相违について课题を研究する目的:中国と日本は隣国ですから、多くの习惯や文化が近いと思う。でも、位置、歴史的な背景と宗教思想の差别によって、両国文化の多く方面に区别がはっきりに见える。ここで両国の饮食文化の比较を通じて、両国饮食の共通性と差别性を探索したい。そして両国人民の思想の上の差别を调べたい。课题を研究する内容:一饮食自身の比较1 料理の食材2 调理法3食べ方の违いニ饮食観の相违1饮食観の形成2饮食観の原因三结论方法:比较研究ほ法文献研究法分析法资料:[1] 谭玲著.『饮食文化対比』[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 胡智锋.『日中饮食発展史』[J].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4:1-10[3] 张惠临著.『日本と中国の食文化』[M]. 山西: 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4]蔡毅编,《日本における中国伝统文化》[M],勉诚出版社,2002[5] 高宫和彦著,《色から见た食品のサイエンス》[M],纪伊国屋书店,2004[6] 张竞著,《中华料理の文化史》[M],筑摩书房,1997 [7] 芳贺登、石川寛子编.「日本の食文化」[M]. 雄山阁出版社,1998[8] 贾蕙萱著.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大部分在吃饭的时候会使用筷子,但是外国的人会喜欢使用刀或叉子,很少会使用筷子,所以这也是文化的差异。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相距并不是很遥远,但是却也是隔海相望。由于中国是属于大陆,而日本四面环海,在气候与地理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在饮食文化上却相去甚远。 气候(干冷地区重油腻,潮湿地方喜辛辣)地理(内陆地区喜食猪牛羊,沿海区域鱼贝海物大善)历史(中国是以内陆汉人为主在不断和各民族融合过程中综合了各家所长,日本是四面环海以海产为长,并在明治时期受到了美国的饮食文化侵袭......)

日本的筷子是非常短的而且也比较细尖,中国的筷子却是上方下圆,而且根据饮食习惯的不同,长度也不一样。

有关日本筷子的论文题目

一次性木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其原料多为桦木、杨木。日本的国土森林覆盖率率高达65%,但他们从不砍自己的树木用于制造一次性木筷子。其一次性木筷子全依赖于进口,日本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一次性木筷子进口国。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然而我国却砍伐着自己珍贵的树木,生产着即内销又外销的一次性木筷子。从1998年以来我国仅因生产一次性木筷子而造成的木材损失量竟高达500万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北京市植树造林的全部林木总蓄积量。而据全国128个林业局统计:现金,我国森林采伐量大与可伐量的43%,但森林更新面积只有采伐量的。而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但却以每年450亿的速度生产着一次性木筷子。意味着每年就有2500万棵20年的树木、百多万立方米的木材被我们“吃掉”,而这其中的150亿双是被我们出口到韩国、日本去了!!!专家预测,照此下去我国的森林在20年内将被我们“吃光”。而森林素有大自然的肺的美称。北京市的沙尘天气就是因为西北的森林遭受破坏的结果。可想而知,当我们把森林吃光后的后果有多么严重。随机调查(一)今天在海南中学对部分同学及教职工做了个调查,询问了其对于一次性木筷子的态度,其中被询问的30人中24人认为,次性木筷子对森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没有一个表示外出就餐时会不用一次性木筷子,特别是到一些小吃店、小餐馆、大排挡或者是路边的小吃摊等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1人表示,虽然一次性木筷子的用量很大,但是一双一次性木筷子不会耗费多少木材。因此一次性木筷子不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另外的5表示,不知道一次性木筷子会不会对森林、环境造成影响。此外,30人中所有的人都表示:一般外出就餐都是饭店提供什么样的筷子就用什么样的,不论是不是一次性木筷子还是普通消毒筷,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店方用什么样的筷子。(二)今天对海中校门外的板桥路上的一些小餐馆和路边的小吃摊也进行了调查。内容是是否在店内或摊上提供一次性木筷子给顾客用,客人使用后的一次性木筷子怎样处理与知不知道一次性木筷子对森林、环境的影响以及为何仍在使用。其中路边小摊都会提供客人一次性木筷子使用,而用过后的一次性木筷子都是随地丢弃,当垃圾处理。而当问及知不知道其的危害性时。答都是知道,但为了方便都仍在使用。而小餐馆、小饭店也无一例外的都提供一次性木筷子给客人使用。而且各被老板还表示:一次性木筷子的价格一般是几分钱一双,且客人用过后还可以当烧后材来用,若使用消毒筷一是要雇员工来清洗,二是又要添置消毒柜三是有的客人指定要用一次性木筷子。再者在利益的推动下一次性木筷子是最佳之选。两天进行了几乎同样的调查,结果也差不多一样,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担忧!!!(三)继前两天后,今天有对海口市内一些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酒家、饭店进行了同样的调查。但今天的结果却和前两天截然相反。今天调查的几家酒家、饭店,也许是因为档次较高吧!没有一家仍在使用一次性木筷子。且大都是从一两年前就不用了,现在都是使用着普通消毒筷,而且都是使用到一定次数或期限后就淘汰掉另换一批而当客人要求使用一次性筷子时,他们都是提供一次性竹筷子。今天的结果另人满意,希望现金仍在使用一次性木筷子的商家都能改用一次性竹筷或者用上普通消毒筷。(四)海南中学食堂的一天消耗筷子量到底有多大?目前仅高中部学生与教工人数就大概有4000人,其中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的约为3600人,每天消耗至少10800双筷子,一学期共消耗950400双,从高一高三毕业时已消耗5702400双,平均每人已“吃”了1584双筷子,已对国家资源进行严重消耗。相当于我们每两人“吃”掉一棵长了20年的大树。那么这三年中就有4000棵20年的大树被我们“吃掉”!!!对一次性木筷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1)政府要制订一些法规和政策要求人们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子以减少对环境污染和木材的浪费、多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取缔非法生产厂家。(2)我们应当养成自觉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不用或少用,同时也要对滥用及破坏森林乱伐原材料的行为进行举报。(3)一次性筷子应该被利用但要注意回收利用。如:制重新处理后,制成纸张、铅笔等等。(4)逐步减少一次性木筷的使用。可考虑用替代品,以节约珍贵森林资源和降低对环境污染。(5)使用新的原料如:可全降解性淀粉基塑料、竹子生产的筷子。结论一次性木筷子的广泛使用,对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它的弊远远大于利,是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不利于森林环境的保护的。我们应当提高环境意识,同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一次性木筷子对环境的影响。我相信青山远远比金山银山重要,发展需要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更加稳健。

自己写,遇到困难就向人求助,长大怎麽在社会立足?

筷子古今谈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申,每天都离不开筷子、筷子在我国起源甚古,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目前出土最早的实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侯家庄M1005的铜箸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箸。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6�1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另据司马迁在《史记�6�1宋微子世家》中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在《史记�6�1十二诸侯年表)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唏,哀叹)”。说的是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极度奢侈,乃亡国之兆。与殷墟的文物相呼应,都说明商代已经有了箸。既然商代就有铜箸、象箸和骨箸,那么使用竹木制成的箸当早于商代。学者们都认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使用竹木制成的箸。其实,商纣王所用的象箸,并非中国第一双筷子,箸的诞生应早于商纣若干年。《札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即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而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时用树枝拨动,使其受热均匀而后食之。先人大概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最原始筷子也就出现在先民手中。 那么“箸”是如何演变咸“筷子”的呢?说来话长,一般人类进食主要是用手指、叉子和筷子三种方式。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自然是用手抓着吃的,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札记�6�1曲礼上》:《毋抟饭》(持,是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一团。)可见当时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竹片来放置和翻动食物,进食时为了避免烫伤手指,聪敏的祖先也就利用它们代替手指进食。在炊具中烧煮肉决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挑取,逐渐学会用两根木棒或竹条来夹取。在煮粥时用它们来搅动,以免米粒附着陶器底壁而烧焦。在吃粥时也可以用它们来拨食,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可以说箸的产生是和用陶器烹煮食物的方法是密切相关。所以它也成了以粒食为主的东亚农耕的最具特色的进食工具。筷子的出现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据考证,筷子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了。 古代,筷子叫做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箸,饭[危+支]也。……[危+支]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另外,箸还被称为“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札记�6�1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即吃饭粥不能用箸,应该用匕。又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就是木头筷子。梜即筴,《广雅�6�1释器》:“荚谓之箸。”说明箸在古代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东汉郑玄注:“夹犹箸也,今人或为箸为夹提。”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而夹从木。北方多木,南方多竹,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故竹木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是可能的,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这与我国古代江南地区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行舟讳言住,住箸同音,故谓箸为筷儿。”从字音上听、称“筷”,是希望船快的意思忌讳语变成了吉祥语,从此“箸”改称“筷”,但还有少数地区至今仍叫“箸”。明人《推蓬寤语》书载:“世人误恶宇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筷子,今囚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民间行船最忌“住”和“蛀”,故反其道而改箸呼为筷(快)。而日本则没有这种禁忌的,自唐代传入至今仍称“箸”。筷子在古代还叫“筋”和“梜”,因为它们都不如“筷子”一词琅琅上口而又吉利,“筋、梜”二字早已被淘汰。筷子的悠久历史,还有考古实物作证。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发掘了一座罕见的铜棺墓,其中出土了三根圆柱形的铜筷,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东周中期的遗物。1977年8月,安徽省贵池县东北约7.5公里的里山公社红旗大队徽家冲,出土了一批东周青铜器。青铜器是埋藏在一个土坑里。内中出土生活用器铜筷一双。该筷为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看来,青铜不但制成鼎、鬲、尊等炊器、祭器,也制成箸等小餐具。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市西北约三公里的擂鼓墩,发掘了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群,出土文物有食品箱和酒器箱。食品箱里除了铜鼎、铜盆、铜罐、铜勺等,还有竹筴一件;酒器箱中除装耳杯161件及圆、方木盒、大勺等,也有竹筴两件。竹筴,就是现代的竹筷。先秦古籍《管子)称筷为“筴”。三国魏人张揖撰《广雅�6�1释器》栽:“筴谓之箸。”经考证,食箱、酒箱为墓主人生前外游的野餐食具。看来,我国2400年前已有设计合理的餐具箱,而筷箸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汉书�6�1王莽传》有“以铁箸食”的记载。唐代名医陈藏器认为: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味,铁氧化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食。故铁箸铜箸渐渐为漆器所替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群出土的随葬品申有一双朱漆箸。墓申有落葬纪年木牍,文为“十二年二月乙己制。”经考订为汉文帝十二年。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68年以前已有竹胎漆筷了。 而在欧洲,直到十五世纪,很多国家的平民还在用手抓取食物,只有贵族才用得上金属制的刀、叉、勺等餐具。在封建王朝时代,有不少王侯、贵族使用银制的筷子,金箸则为皇家所独占,因而银筷便在王公、贵族的餐桌土风靡一时。黄金餐具器皿向为皇宫所垄断。北魏王朝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自百姓、不许私养“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银器皿是犯法的。银箸之所以走俏,主要有银筷可以防毒之说。据说银遇到含硫的毒物会产生化学反应,使表面变黑,从而就能判断食物内是否有毒等,当时富豪士绅,达官贵人,因贪污受贿,制造冤案太多,怕人投毒,故求助于银筷。其实银筷防毒之说并不科学。从这些历史记载申,可以看出古代筷子有多种名称:英、提筴、櫡、梜、筋,魏时又称筲或赢,隋唐时统一以箸字为名。 同时。可知汉代箸不仅相当普及,并向多品种发展。《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博陵崔元晖家有银匙箸。在谈到筷子时,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热衰于讨论它。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因为中国的食物精美细巧,筷子是适应了这种的情况而发明的。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正由于筷子的精巧,才使中国食物发展得如此精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自然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食物是精美的,中国的筷子是细巧的,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完美元缺。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长期用筷子吃饭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聪明玲俐,头脑反应敏捷。有一位日本学者曾从生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他认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大大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活、思维敏捷。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对健康有益。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小林恩。怀特,在1983年发表一篇题为《手指、筷子和叉子一一关于人类进食技能的研究》的学术论文,曾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他在论文中断言:“人类选择筷子进食确实是一种最佳方式。”从而使筷子的身价大增,备受称赞。 一件小小餐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因为它是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科学的论证。对筷子真正作出精辟论断的是我国“学 界泰斗”蔡元培。1924年2月,中法大学董事会在法国里昂召开,中方董事长邀请法方董事长巴黎大学教授欧乐吃中国莱。欧乐见宴席上放的是中国筷子和汤勺,便对蔡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着回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总觉得刀又是杀人的武器,使用它吃饭菜太不文雅,所以从商朝时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可以夹肉,‘匕’就不再用于席上。”蔡元培说出了筷子的演变和它美好的象征,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筷子。如今,筷子已进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它的功能价值又怎样呢?著名的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西方人在十六、七世纪才学会使用的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原来人们在吃饭时使用筷子,能施展出钳夹、拨扒、挑拣、剪裁、合分等代替手指的全套功能。据科学测定,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而且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几十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并与脑神经相连.给大脑皮层一种有益的锻炼。可见,李政道博士对使用筷子的论证,蕴藏着许多科学的道理。因此,不少到中国旅行的外国人,以学会使用筷子为他们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一种餐具,它还作为一种与有关的器物,在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记载。楚汉相争年代,高阳酒徒鄙食其向刘邦献“强汉弱楚”,谋士张良知道后即顺手拿起刘邦刚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为图,说出郦食其的错误,并献出自己的剪楚兴汉的战略良策。这就是《汉书�6�1张良传》记载的“臣请借前箸以筹之”的故事。成语“借箸代筹”即由此而来。历代文人骚客曾写过不少咏筷诗。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句,那是他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因受权贵谗毁,丢掉“供奉翰林”之职而落魄离京时食不下咽之忧郁心情的真实写照。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云:“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诗申“犀筋”,当指犀牛角制的筷箸。朱淑贞《咏箸》曰:“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前两句将筷子拟人化,形象生动有趣,后二句似乎又寄寓着这位宋代女诗人抑郁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中有:“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箸喻人,亦别有意味。相传,刘伯温初见明太祖时,太祖方食,即以筷为题让他作诗,以观其志。刘见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吟曰:“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他见太祖面露不屑之色,遂高声续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诗借楚汉相争时,张良曾“借箸”替刘邦筹划战局的,道出自己之抱负,最终博得明太祖赏识。今有赵恺诗人写《西餐》诗进而怀念起筷子:“举得起诗情画意,放不下离情别意。两枝竹能架起一座桥,小桥召示归去。”构思奇巧、意味深长。作家冯骥才曾手书咏箸诗赠上海藏筷名家兰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民间还流传着一首以筷子为谜底的灯谜诗,饶有风趣。诗曰:“姊妹两人一般长,厨房进出总成双,酸咸苦辣千般味,总是她们先束尝。”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筷子的身影时现,小说家常借它来达到刻画的人物性格的目的。据《秦馔古今谈》及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中突然将手中的金箸赐给宰相宋璟,这位宰相受宠若惊,愕在坍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赞扬宋璟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而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事上拒不从父皇之命,以折断筷子表示宁死不屈的决心。在《三国演义》中,筷子又成为罗贯中笔下的精采一笔。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意识到曹操的真实用意,赶忙巧借惊雷响声,佯装害怕将筷子失手落地,以表白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庸人,从而消除了曹之戒心、保全了自己。关于筷子在作品中也颇多描绘。曹雪芹的《红楼梦》即有“乌木三镶银箸”,又有“四楞象牙金筷子”出现在大观园的餐桌上。《红梦梦》第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乌木镶嵌银筷,按席摆下。”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富贵。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恰在这时汤知县请他赴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还配有“银镶杯箸”。范进却退前缩后不肯入席。汤知县不解其故,经张静斋点拔,“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但范进仍不进餐,再换上一双白色竹筷,“居丧尽礼”的范单人才用之在燕窝里捡了个大虾圆子送进嘴里。原来,在这个装腔作势的守孝单人眼中,唯有白竹筷才最合乎“孝道”,至于是否大吃荤腥有碍“孝道”反倒是无关紧要的。通过这段不动声色“换箸进食”的描写,小说作者以辛辣的笔墨,入木三分地揭露满口“诗方”、“子曰”的斯文君子,其实都是蝇营狗苟的伪君子。诸如此类在文学作品中亦多见不怪。一把筷子(即拾双筷子捆扎在一起)难以折断,而一双筷子则易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喻为一把筷子即是一个集体,而单只筷子便显得形单影吊,难以支撑大厦。团结便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古往今来,有关筷子的趣闻逸事甚多。相传,西汉有位巨无霸者,是位勇猛武将,生得虎臂熊腰,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就是每日进餐必用二、三斤重的铁筷,以显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又据说:湘西苗族曾有位抗清英雄,他使用的武器不是别的,正是一双两尺长的铁筷,人称“筷子王。他的筷子功,又分为轻功和硬功,轻功的功夫能挟住飞翔的蚊虫,他可以挟了又放,放了又挟,不伤蚊子。他的硬功,一筷子下去,能致敌人于死地。“击箸和琴”,即是宋人何[芫+辶]在《春诸记闻》卷入中记载的一则佳话。南朝刘宋时的柳恽一次赋诗,正在酝酿之时,用笔敲琴,门客申有人“以箸和之”,奏出的哀韵使柳恽大为惊讶,于是“制为雅音”。事实上,借筷子为乐器的例子在文艺舞台上屡见不鲜。清音是流行于四川的曲艺品种之一,系清乾隆年间从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多由一个人表演,演员左手打板,右手便是执竹筷敲打竹板进行演唱。而在蒙古族人那里、筷子又被作为表演的道具。这种舞蹈历史悠久,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起初多为男子独舞,解放后发展成为男女群舞。表演时,舞蹈者左右手各执一束红漆筷,伴随着乐曲的旋律,用力敲打肩、腰、腿、脚等部位,并时而击地,时而互击,时而旋转,时而跪蹲,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边打边舞,动作刚劲,节奏强烈,场面感人,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牧民欢乐生活的反映。解放初期,蒙古族的筷子曾风靡全国,为人们喜闻乐见。民间还有用筷了敲击碟子的舞蹈,碟声悦耳,舞姿优美,别有韵味。在杂技节目中,亦有借用筷子为表演道具的。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也能觅其踪影。目连戏是一种揉合宗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大型娱乐活动,《刘氏出嫁》是蜀人“搬目连”所必不可少的开场戏,戏中新娘上轿时,就要撒24双筷子并唱“撒筷歌”。此乃民间借筷子讨口彩以祈求“快生贵子”的文化在戏曲中的再现。在东北新婚洞房花烛之夜,有人就从窗外扔进一把筷子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快生贵子”的口彩。

使用方法筷子的使用方法并不唯一 * 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 正确拿筷子手势* 下面的筷子要固定,只动上面的筷子,然后夹住食物,这点很关键。 * 两根筷子头部合起来,筷子尖对准,很容易就能夹起吃的东西。 * 尽量用筷子尖夹取,需要时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到嘴之前食物滴漏。 编辑本段使用的礼节* 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和谐喻意的礼品筷子* 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 *不能够用筷子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 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参见脚尾饭(有指因为像拜神时,香插入神炉的动作,再者一般拜祭不会这样做,望他人指正; *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不能够将筷子含在嘴里。 。。。。。。 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握筷姿势应规范,时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否则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 银筷子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 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使用筷子的礼仪 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筷子”又称“箸(筋)”,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也不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现在有塑料筷。湖南的筷子最长,有的长达两尺左 卡通竹筷子右;日本的筷子短而尖,这是由于吃鱼片等到片状食物的缘故。筷子传入日本是唐代,现在它是世界上生产使用筷子最多的国家,平均年产130亿双筷子,其中90%,是只用一次的“剖箸”。日本人还把每年的8月4人日定为“筷子节”,并且在使用筷子时讲究”忌八筷”。 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16世纪、17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外国人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钦羡不已,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 在长期的生括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有刻痕防滑设计的筷子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 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编辑本段筷子起源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怀疑古籍「纣为象箸」的记载,他们认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无象,何来牙箸?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还有「茯象」和「来象」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篇》载:「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时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 木质筷子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後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之形成。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不断用树枝拨动,我们聪明祖先也就是在拨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但饮食专家的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再次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 「箸为挟提」而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 不锈钢筷子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於雏形,後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现在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筷子的发明与食物形式有关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 环保便携式筷子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东西,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原始的意义。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恰”,很接近“茶”字读音。在华北一些地区,把“熬玉米粥”称为“擦黏粥”,同样,“擦”与“茶”同音。这些现象都说明“茶”原本是一种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中日节日对比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日语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中日饮食文化の相违について课题を研究する目的:中国と日本は隣国ですから、多くの习惯や文化が近いと思う。でも、位置、歴史的な背景と宗教思想の差别によって、両国文化の多く方面に区别がはっきりに见える。ここで両国の饮食文化の比较を通じて、両国饮食の共通性と差别性を探索したい。そして両国人民の思想の上の差别を调べたい。课题を研究する内容:一饮食自身の比较1 料理の食材2 调理法3食べ方の违いニ饮食観の相违1饮食観の形成2饮食観の原因三结论方法:比较研究ほ法文献研究法分析法资料:[1] 谭玲著.『饮食文化対比』[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 胡智锋.『日中饮食発展史』[J].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4:1-10[3] 张惠临著.『日本と中国の食文化』[M]. 山西: 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4]蔡毅编,《日本における中国伝统文化》[M],勉诚出版社,2002[5] 高宫和彦著,《色から见た食品のサイエンス》[M],纪伊国屋书店,2004[6] 张竞著,《中华料理の文化史》[M],筑摩书房,1997 [7] 芳贺登、石川寛子编.「日本の食文化」[M]. 雄山阁出版社,1998[8] 贾蕙萱著.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相距并不是很遥远,但是却也是隔海相望。由于中国是属于大陆,而日本四面环海,在气候与地理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在饮食文化上却相去甚远。 气候(干冷地区重油腻,潮湿地方喜辛辣)地理(内陆地区喜食猪牛羊,沿海区域鱼贝海物大善)历史(中国是以内陆汉人为主在不断和各民族融合过程中综合了各家所长,日本是四面环海以海产为长,并在明治时期受到了美国的饮食文化侵袭......)

对比的话,无非就是习惯上的不同,比如节日庆典、活动、讲究等等。

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所以,就通用的开题报告的相关内容和格式解答一下,因为你是高中生,可能有的你用不上,但是现在高中具体什么样子,可能和我当初也不一样了,所以你可以选择你用的上的部分使用,希望能有帮助。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 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综述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学 生: (都谁参加课题研究了,罗列名字即可)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 二、 1、 2、 3、 ···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日语电子商务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一般是中文的,只有正文,提纲用日语写,我们学校是这样的。

是有关什么的开题报告呢。

日语开题报告不难的,主要是题目创新。我之前看莫文网上很多这类选题,主要是有高手帮忙,快多了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论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实施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论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大学非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定量研究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由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谈起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影响关于日语复合动词习得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JF日语教育Standard 2010》与中国的日语教育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对象日本学校语法批判——兼论我国日语语法教学改革回顾与前瞻 日语借词的研究中日商务人才需求与商务日语教学改革商务日语的语用特征分析日语被动句学习难点解析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背景下的日语教育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建议楼主找个鸟国的搜索引擎去 这里都是中国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