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体育教师素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体育教师素质研究论文

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教师素质重构进行阐述,面向21世纪教育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全方位构建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一、前言: 随着21世纪教育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以及学校体育功能的不断扩大,我们必须认识到: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都把振兴教育作为跨世纪的基本国策,我们国家也同样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些新的动向都预示着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我国《体育法》的颁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各种体育教育思想以及各种新的体育教育模式的出现,都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新的要求和冲击,因而我们推断21世纪的教育将会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将面临着重要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重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健美的工程师”,这是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誉,他们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我市广大体育教师大多能够做到忠于职守,乐业不倦的工作在教学岗位上,总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应试教育的长年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体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之处。 ①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 体育教师的职业比较清苦,由于社会的偏见,体育还没有真正被社会所认识,由于经济实力的不足,许多贫困地方的体育教学条件还比较简陋,体育教师付出的较多,而在精神、物资、待遇方面获得较少,极易造成心理不平衡,使得他们变得焦虑不安、烦燥易怒或孤独郁闷,人际关系紧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的被“钱”所迷,一切向“钱”看,也有人为“权”所惑,千方百计改行,还有的怨天尤人,工作、教学不积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和开拓精神,失去了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热爱。 ②知识结构单一和陈旧: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教学忙于应付考试,片面去追求达标率和体育升学成绩,而忽视了终身体育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上体育教师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进修、继续教育的意识不足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体育教师文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陈旧。 ③教学水平停滞、科研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从来没有从育人的角度去规范教学行为,而是以竞技技术为主去教学,使体育教师竞技技术教学强于对体育活动和培养意识方面的教学,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研,缺乏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停滞。 三、重构和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里,强调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指出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要使学生有强健的体魄,保证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等,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我市体育教师必须重构和提高下列各项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全面合格的人才。 ①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都应成为体育教师的座右铭,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有较好的个人品质,严以律已、以身做则、谈吐文雅、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精神饱满等。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并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作一个象陶行知一样“拿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品质高尚的人。 ②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都是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和观念是人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反映,它必将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追求。跨世纪的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的全新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具体的说就是要从过去为教学服务、为比赛服务转变为为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服务,从只有升学才能成才,从以考分、升学率、运动成绩为评价标准转变为发展学生基本素质水平为标准,从重尖子、轻全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讲授、轻自学转变为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能力,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 ③应具有广博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 未来学校体育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凭学过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学科知识的渗透、交叉,新兴科技成果的不断产生和涌现,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去向体育渗透,丰富和发展着体育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使知识的陈旧率空前加速,要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已不能再是仅仅懂得一些运动技能的教师,而就是一个理论扎实、基本功过硬、知识面广、能力超人、经验丰富、技巧通达的教育者,是一个育人的艺术家和教学的工程师,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④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只是个“教书匠”,而应是一个必须具有强烈时代感,不受固有观点和模式的约束,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开拓新领域,并在创新中生存,在开拓中发展的科研型教师。科学研究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新时代的气息。科研能力也是衡量一名优秀体育教师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和放弃。 ⑤应具有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教学手段的日益优化,计算机、电化教学等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于学校体育教学将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象幻灯、摄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一大批先进的教学设备正在学校体育的领域中悄然兴起,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将会慢慢渗透到体育教学、体育管理和体育科研中去,因此,跨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强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以及一些教具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⑥应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强健的体魄: 未来教师的岗位竞争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其中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将面临第二次就业和失业的问题,他们将进入到新型的人际关系、工作氛围、知识体系中去。另一方面,未来教师的活动空间扩大,影响范围广泛,要受到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整体的监督和效仿。因此,跨世纪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能抗挫折、抗失败,应变要机智,并能及时有效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愉快地与他人合作,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心理特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强身之道,长年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的肌肤更健美,身体更强壮,才能将祖国的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坚强、乐观、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善处逆境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接班人。 ⑦未来体育教师将会是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师: 未来者预言,在21世纪,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者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必将导致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教师素质的核心标志则又是学历。高学历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教师素质的共同特征,如:日本要求中小学教师都要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历水平,美国在《国家为21世纪师资作准备》的教育调研报告中也明确要求所有教师都要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学训练,预计我国在2000年前后,对具有条件的地区也力争使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的地区高中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的都应达到一定比例,这对于跨世纪的体育教师,应及时采取各种有利措施,广开渠道,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四、结论: 综上所述,重构、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建立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当今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推行难度大的原因在于课程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过于强调课堂纪律等传统内容,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体育素质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初探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分析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功能,立足实际提出可行的途径,对高校体育素质有效推行,为体育素质教育提供有效有益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1、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指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水平的教育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这是一种更加先进的,更适合青少年人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大环境下,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天赋充分发挥,大幅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结合社会实践和磨砺,提高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新一代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是提高整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讲,是对人理想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特长继续发挥,最大程度的激发人的潜能,为社会输送优秀合格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发展,包括:思想道德、文化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作用

高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进行素质训练,使之能逐渐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高校体育素质的目标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让大学生将锻炼身体记在心中,实践到生活中。高校教育的立足点必须是使学生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努力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一切深层素质的起点,是一切行为体现的支撑。因此高校体育是我国教育工作必须注重的重要环节。

2、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使教育促进生活化

体育教育包含健康教育、娱乐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安全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等,因此切不可将体育素质教育独立看,不能将其仅仅作为一项使大学生简单掌握某项技术能力的学习,而应彰显运动本身背后蕴含深刻的道理,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合理竞争精神等通过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适应能力,这些对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促进身心成长

纵观我国从古至今以及世界各个国家,无论其贫穷富有、和平混乱,每一个国家都不曾将身体素质的培养遗失,体育永远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不惧艰险的精神,使他们身心健康向前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自信、自尊、团结、创新意识的树立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加速人格完善

一个人的人格包括性格、道德以及社会品质。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主要体现于对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而对其自身品质,如勇敢、坚定、忠诚、合作和创新的培养普遍较少。在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体育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这些优良的品质,使之全面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都要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在体育竞争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竞争是公平的、纯洁的,体育是挑战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展现个人魅力良好的舞台,是他们看到体育深层的胜利和失败、对抗和合作、竞争与分享。

3、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提出终身体育的思想,她告诉我们应当以人为出发点,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体育、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塑造全面的人,充实人生经历,提高身心素质,使人展现出体育本身对社会发展积极地推进作用。对大学生强调体育素质绝对不能仅仅从单纯的体育活动出发,而应将终身体育的思想传播出去,使大学生能真正理解体育所蕴含的的无穷能量,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素质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他们能找到合理的释放压力的方法,提升生活乐趣。

强化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人对各种体育活动的反映和对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不懈坚持。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可以使他们清晰的了解自己需要依照自身的意志认真完成体育活动,把体育活动视为如同个人一日三餐一样伴随一生,自觉的去贯彻终身体育的精神。在高校体育素质教学中,学校管理人员应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对于少部分厌恶运动的学生,可以刻意的组织集体活动,使他们多融入其中,逐步培养体育意识,使之能与终身体育相联系。

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心理是身体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包括丰富的感知能力、一定的个性条件和优秀的个人品质。教师在平时体育课上应注意自己的言语行动,应理解学生的失败,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影响学生,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多采用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内心出现抵触情绪,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巧妙安排教学内容,让大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影响其心理素质的建立。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在学校可以实行的范围之内,学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建设多个俱乐部,鼓励学生创办自身热爱运动的社团,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多接触体育,多参与体育。学校多给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充分挖掘其自身潜力,逐步养成体育兴趣,从而积极地将自己投入其中,增强体魄。

课程内容推陈出新

当今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推行难度大的原因在于课程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形式过于单一,评价方式不当,过于强调课堂纪律等传统内容,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想从根本上改变体育素质教育的现状就必须要将课程主要内容推诚出新,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这样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基本课程,是关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巨大影响因素,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注重培养体育兴趣,强化体育意识,努力为终身体育作为铺垫,使之能更好的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全力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勇.全面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J].科学大众,2013(1).

[2]闫冬.对于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时空,2013(20).

[3]马襄城.普通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构建研究[J].体育时空,2013(10).

[4]张朝霖.浅谈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去网上查啊 多的是

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其素质教育格外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师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幼师素质;幼儿教育

一、教师不良素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情感情绪,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很多学校、老师未能对自身的心理障碍有所正确的审视与认知,而且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总是很容易地将不良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孩子们,而后者因自身不成熟,很容易会接受老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日常学习过程中,老师将惧怕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们,并使他们形成类似的惧怕心理。有一则案例是这样描述的:春天到了,有些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在花园里观察花朵,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了老师的肩上,眼尖学生马上对老师说:“老师。您肩上有只飞虫!”这是如果老师马上尖叫,并将虫子抖落、踩死,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幼儿对生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好奇,甚至会和小动物们做“游戏”,而老师的这一反应,无疑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冲击:感觉飞虫是很可怕的东西,从而失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失去对有生命的东西的喜爱,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对昆虫过敏性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会对老师失去信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动会对孩子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示范作用非常的显著。教师在幼儿的心里往往胜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差,总是模仿老师的样子做事,张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习惯于在板书的时候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随手扔在地上,动作干净利落,自认为颇有风度。有一次,几个小朋友随手将吃过的东西丢在了地上,老师觉得非常的奇怪,于是便询问这几个小朋友,不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跟你学的,全班小朋友都会啦!”这位教师大吃一惊,猛悟到自己不以为然的小事已经对幼儿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老师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做孩子们的榜样。

二、幼儿教师素质养成的建议

一方面,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选择幼教这一行业,应当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来看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教书育人、乐业敬业,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还要具备团结合作的集体观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需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处理好与集体、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既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教师个人保持愉快的心境。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需要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氛围,因为幼儿园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渠道是在合作中拓展的。同时,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合作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合作也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所以,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另一方面,注重幼儿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养成以下能力。

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幼儿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特点、实际情况基础上,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幼儿自身具有较差的控制力,而且情绪也很容易外露,内心、身体状况通过表情和动作即可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如幼儿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犯了错误,常常不自觉地望老师一眼;当值日生分苹果,将小苹果留给自己,大苹果让给小朋友时,常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教育监控能力。“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组织教学活动的自我认知、调节与反思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准备、信息反馈以及评价和控制等环节。教育监控能力,实际上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彰显,教师对其教育过程的监控,同时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实践,分析、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明确问题解决,或者解决到哪一步,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实行监控,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由单纯的教育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幼儿教师,“对儿童要恪尽我们的天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贡献和奉献。

参考文献

1、试论幼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贾志方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6-30

2、幼师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杨维农福建师范大学2002-08-01

摘要: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

关键词:文学素养;幼师;综合素质培养

一、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已经逐渐由传统的重视教育属性过度为以服务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前教育阶段。面对着新形势赋予的时代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探索精神发展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新举措、寻找新途径,摒弃一切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符合当代幼儿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提高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精于本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总结,逐步提高文学素养,以此提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水平。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策略应当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世纪的幼儿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基础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向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跨越。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总结经验,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强化自身能力

目前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这些幼儿教师虽然接受过一些比较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促进幼教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等,这些理论知识和音、体、美等知识心急如火相结合,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总体来看,往往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常常导致部分刚毕业的幼师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不善于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教学中遇见不同障碍。幼儿教师需要实时调整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表现为对幼儿的一些提问把握不准,教师常常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幼儿错误的回答也不能及时纠正,无法关于基本正确的回答,尤其是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专业领域的问题,更无从回答甚至束手无策,满足不了科学教育的需要。有些教师也不善于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观察幼儿,开展个别教育,也不善于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幼儿的发展。注重实施人文环境影响下的评价性教育,对如何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也缺乏研究,方法简单。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三结合的教育功能开展科学教育,不善于创造性应用诱导的方式启发幼儿从小培养科学意识,使幼儿科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束语

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立足于文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进一步优化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在幼儿园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突出科学育人氛围,强化文学素养的重要促进力量,使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效服务于幼儿教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让幼儿在浓郁民族文化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师艺术体操教学与素质教育吴苏秀体育科技1998-12-30

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师素质存在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完成这场变革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及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加大。针对部分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逐步提高教师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实现这场变革,根本性的问题是必须抓好教师的素质教育,努力改造和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又可称为“两全教育”,即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二是实行“德、智、体、美、劳”综合施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它要求施教者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观念。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把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对立了起来,使施教者的活动局限于围绕学生升学,着眼点只放在少数学生身上,尤其是只放在少数学生的智力发展上。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离了“两全”宗旨,形成了一种短视的、狭隘的、只注重表面的反科学发展的育人观念。

其次,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施教者必须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现在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是走着一条从应试教育的受教育者到应试教育的教育者的道路。因此,从整体上说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呈现为一种“理论知识窄,实践知识乏,理论与实践不相搭”的状态。

第三,现有教师队伍的施教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施教者必须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必须洞察学生心理,把握住受教育者整体的共性和个性。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队伍中的多数教师,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颠倒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完全不相容的。很多教师对学校教育目的认识模糊,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的授受,忽视学生的人格、个性、价值及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脱离学生实际,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只重教条,不重实践。显然,这些状态与以培养具有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开拓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是不相适应的。

二、前教师素质进行改革和提高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彻底解决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力度:

1.重构教育理念

(1)教育目的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具有深层智慧的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现代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和独创性,使学生“人人成功,个个成才”,最终达到人类昌明的理想。

(2)教育价值理念:是教育实践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现象带有倾向性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的定向标准。这种新的教育价值理念要求教师立足未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3)学生主体理念: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发展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4)教学活动理念:教师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经验共享、情感共鸣、心灵融洽,生命与人格共同升华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5)教师角色理念:现代教育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成为品行端正、具有人格魅力的楷模,成为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经验丰富的导师,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生活指导者,成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成为情感丰富、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天使”。教师的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培训,以学习者的姿态进入教学过程中,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自我挑战、自我更新。

(6)终身学习理念:在新的形势下,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性选择。因此,教师应不断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为,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7)课程创新理念:教师要通过课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与学生共建共享,平等合作。通过课程的民主性与学生对话协商,相互启发。通过课程的科学性与学生探索创新,教学互动。新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权利,因此,教师有责任让课程以个性发展的价值观为根本,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让学生充分领路。

2.重构职业能力

(1)教育交往能力: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必须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同时,教师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经常交流,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有效教育。

(2)教育管理能力:教师要使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以便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展现特长,发挥优势。

(3)教育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技巧上。一是善于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二是积极营造合作、平等、真诚、共融的师生关系。三是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主要体现。对教师而言,这些能力包括对课程标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条例的理解和贯彻的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措施和办法的能力;制定各种教学文件、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能力。

素质 教育 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 方法 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学方法 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 措施 ,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 文化 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 经验 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教师的素质研究论文

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师素质存在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完成这场变革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及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加大。针对部分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逐步提高教师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实现这场变革,根本性的问题是必须抓好教师的素质教育,努力改造和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又可称为“两全教育”,即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二是实行“德、智、体、美、劳”综合施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它要求施教者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观念。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把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对立了起来,使施教者的活动局限于围绕学生升学,着眼点只放在少数学生身上,尤其是只放在少数学生的智力发展上。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离了“两全”宗旨,形成了一种短视的、狭隘的、只注重表面的反科学发展的育人观念。

其次,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施教者必须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现在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是走着一条从应试教育的受教育者到应试教育的教育者的道路。因此,从整体上说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呈现为一种“理论知识窄,实践知识乏,理论与实践不相搭”的状态。

第三,现有教师队伍的施教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施教者必须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必须洞察学生心理,把握住受教育者整体的共性和个性。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队伍中的多数教师,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颠倒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完全不相容的。很多教师对学校教育目的认识模糊,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的授受,忽视学生的人格、个性、价值及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脱离学生实际,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只重教条,不重实践。显然,这些状态与以培养具有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开拓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是不相适应的。

二、前教师素质进行改革和提高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彻底解决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力度:

1.重构教育理念

(1)教育目的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具有深层智慧的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现代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和独创性,使学生“人人成功,个个成才”,最终达到人类昌明的理想。

(2)教育价值理念:是教育实践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现象带有倾向性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的定向标准。这种新的教育价值理念要求教师立足未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3)学生主体理念: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发展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4)教学活动理念:教师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经验共享、情感共鸣、心灵融洽,生命与人格共同升华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5)教师角色理念:现代教育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成为品行端正、具有人格魅力的楷模,成为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经验丰富的导师,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生活指导者,成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成为情感丰富、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天使”。教师的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培训,以学习者的姿态进入教学过程中,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自我挑战、自我更新。

(6)终身学习理念:在新的形势下,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性选择。因此,教师应不断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为,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7)课程创新理念:教师要通过课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与学生共建共享,平等合作。通过课程的民主性与学生对话协商,相互启发。通过课程的科学性与学生探索创新,教学互动。新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权利,因此,教师有责任让课程以个性发展的价值观为根本,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让学生充分领路。

2.重构职业能力

(1)教育交往能力: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必须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同时,教师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经常交流,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有效教育。

(2)教育管理能力:教师要使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以便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展现特长,发挥优势。

(3)教育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技巧上。一是善于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二是积极营造合作、平等、真诚、共融的师生关系。三是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主要体现。对教师而言,这些能力包括对课程标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条例的理解和贯彻的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措施和办法的能力;制定各种教学文件、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其素质教育格外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师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幼师素质;幼儿教育

一、教师不良素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情感情绪,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很多学校、老师未能对自身的心理障碍有所正确的审视与认知,而且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总是很容易地将不良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孩子们,而后者因自身不成熟,很容易会接受老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日常学习过程中,老师将惧怕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们,并使他们形成类似的惧怕心理。有一则案例是这样描述的:春天到了,有些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在花园里观察花朵,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了老师的肩上,眼尖学生马上对老师说:“老师。您肩上有只飞虫!”这是如果老师马上尖叫,并将虫子抖落、踩死,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幼儿对生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好奇,甚至会和小动物们做“游戏”,而老师的这一反应,无疑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冲击:感觉飞虫是很可怕的东西,从而失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失去对有生命的东西的喜爱,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对昆虫过敏性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会对老师失去信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动会对孩子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示范作用非常的显著。教师在幼儿的心里往往胜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差,总是模仿老师的样子做事,张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习惯于在板书的时候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随手扔在地上,动作干净利落,自认为颇有风度。有一次,几个小朋友随手将吃过的东西丢在了地上,老师觉得非常的奇怪,于是便询问这几个小朋友,不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跟你学的,全班小朋友都会啦!”这位教师大吃一惊,猛悟到自己不以为然的小事已经对幼儿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老师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做孩子们的榜样。

二、幼儿教师素质养成的建议

一方面,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选择幼教这一行业,应当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来看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教书育人、乐业敬业,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还要具备团结合作的集体观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需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处理好与集体、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既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教师个人保持愉快的心境。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需要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氛围,因为幼儿园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渠道是在合作中拓展的。同时,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合作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合作也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所以,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另一方面,注重幼儿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养成以下能力。

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幼儿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特点、实际情况基础上,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幼儿自身具有较差的控制力,而且情绪也很容易外露,内心、身体状况通过表情和动作即可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如幼儿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犯了错误,常常不自觉地望老师一眼;当值日生分苹果,将小苹果留给自己,大苹果让给小朋友时,常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教育监控能力。“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组织教学活动的自我认知、调节与反思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准备、信息反馈以及评价和控制等环节。教育监控能力,实际上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彰显,教师对其教育过程的监控,同时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实践,分析、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明确问题解决,或者解决到哪一步,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实行监控,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由单纯的教育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幼儿教师,“对儿童要恪尽我们的天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贡献和奉献。

参考文献

1、试论幼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贾志方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6-30

2、幼师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杨维农福建师范大学2002-08-01

摘要: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

关键词:文学素养;幼师;综合素质培养

一、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已经逐渐由传统的重视教育属性过度为以服务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前教育阶段。面对着新形势赋予的时代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探索精神发展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新举措、寻找新途径,摒弃一切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符合当代幼儿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提高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精于本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总结,逐步提高文学素养,以此提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水平。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策略应当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世纪的幼儿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基础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向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跨越。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总结经验,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强化自身能力

目前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这些幼儿教师虽然接受过一些比较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促进幼教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等,这些理论知识和音、体、美等知识心急如火相结合,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总体来看,往往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常常导致部分刚毕业的幼师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不善于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教学中遇见不同障碍。幼儿教师需要实时调整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表现为对幼儿的一些提问把握不准,教师常常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幼儿错误的回答也不能及时纠正,无法关于基本正确的回答,尤其是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专业领域的问题,更无从回答甚至束手无策,满足不了科学教育的需要。有些教师也不善于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观察幼儿,开展个别教育,也不善于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幼儿的发展。注重实施人文环境影响下的评价性教育,对如何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也缺乏研究,方法简单。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三结合的教育功能开展科学教育,不善于创造性应用诱导的方式启发幼儿从小培养科学意识,使幼儿科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束语

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立足于文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进一步优化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在幼儿园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突出科学育人氛围,强化文学素养的重要促进力量,使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效服务于幼儿教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让幼儿在浓郁民族文化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师艺术体操教学与素质教育吴苏秀体育科技1998-12-30

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要求。教师的思想导向怎样,政治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

教育界对“教师素质”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争取能够对这个概念做出一个科学的界定。素质就是根据人先天的禀赋为基础,教师的素质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示范性

由于教师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德才兼备,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主要的特点。

2、全面性

教育界强调的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素质结构全面,既应该具备从事学科教学的能力,也应该具有全面育人的能力。

3、创造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能够研究教育科学,而且还要勤奋认真,具有创新精神,善于科学地、艺术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性是教师素质的根本特征。

二、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推动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所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职业态度

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品格行为和工作态度。良好的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保证。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倾注教师的全部心血,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教师在完成这项工作时的付出和所获得的报酬往往是不相等的。这就必须依靠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应该树立起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把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师特别要改变以分数、成绩或听话与否来划分学生好坏的简单化的学生观,并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工作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以适应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和核心的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

2、教师对自己所教的专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深的理解与认识

教师对专业知识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还应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科学成果和发展趋势,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使自己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了解掌握各类信息,充实自己的`知识。

3、注重言行举止

美育是塑造良好个性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会感染、影响学生,教师在学生眼中是最美好形象的化身和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要整洁、大方、得体,举止文明、稳重、端庄,从而培养学生以身立仪的审美素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注意学习审美知识,学会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发现美,充分发挥美学对于学生品格的陶冶作用。

4、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教师要能够很好地处理教育情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转化教育矛盾冲突,迅速做出教育行为;同时,教师要成为沟通家庭、学校、社会的桥梁,有很强的交往能力,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促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5、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做到:热爱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热爱教育事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客观现实;自强自爱,具有乐观的心态;具有团队精神,和同事能够团结协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加强个人修养,适应社会的发展;正确对待挫折,心理适应能力强。只有具备这样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外延较宽、能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道德内蕴丰富的人才。

以上教师素质结构的构建成功,最终表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技艺精良、品质优秀、兴趣广泛、意志顽强、毅力坚韧;独立健全的人格,观点不偏颇,处事不偏激,善知是非,善解人意;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有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胸怀,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有工作激情和执著的追求。

三、小结

提高教师素质,从内容到方法,既有宏观问题,又有微观问题,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因此,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本地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师资建设计划,做到校有计划、分批培训、逐年落实。

总之,素质教育呼唤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

素质教育研究生论文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许多人仍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最有代表性、也最浮浅的一种观点是,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教师要解放,学生要放松,不再坚持过去的“一切为了好成绩”就行了。其实不然,素质教育不单纯是为了打破旧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一种综合能力的培 养,包括言语、能力、性格、体质等多方面。它是从人本身的天赋出发,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人格为目的,以传输以往文化的精华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为操作途径的教育训练活动。 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的特征。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教育。它的出发点和人的生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人是确定和非确定性相同的生命体,所以首先要正视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先天身心素质这个事实,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中对学生的塑造不能完全相同。素质教育是一种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教育方式的个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天赋,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它是一种主题性教育。人的本质是在文化创造中不断生成的,文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于人本身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它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蓬勃向上的人生。 一提起素质教育,不少家长就想尽早为孩子培养一技之长,认为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于是各种形式的“兴趣班”如雨后春笋。事实上,他们把素质教育与特长教育混为一谈了。社会上的特长教育着眼于传授某种系统知识,而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知识,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为迅速,所以,帮助孩子掌握学知识的手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具体学一门知识更为重要和有效。素质教育把育人看成头等大事,先成人后成材。因为一个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的一生。因此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应避免把素质教育、特长教育简单地划上等号。 教育是人的活动,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与之相适应。为此,要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的状况,争取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这样,易于师生沟通、互相了解,有助于师生共同发挥潜能,活跃思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一位教师只知道学生的姓名,不了解其家庭、性格、习惯等,那么他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潜质了。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的的实现都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有爱心、热心和耐心,自然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把学生当成朋友,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直线交流,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当表扬并使其适时表现。通过谈话,集体活动等课外形式增进感情,但并非纵容学生,没有是非界线。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差,所以教师要把握、调整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和满足,这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同时教师要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以情染情,优化学生的心情。 脱离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分,造成高分低能,这是应试教育的后果。但素质教育也决非不要考试,而是要进一步改进和改善教育评估制度,使教育考核与评估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实现自身潜在素质的最完美的展现。要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严格课程开设计划,抓好每一学科。要真正重视健全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着想。学校要重视艺术类科目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加强教育多元化建设,使素质教育形成自下而上的软硬环境。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这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要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尽量让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不断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篇二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担对全体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任,是一个由必修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等各部分组成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体系。构建这一课程体系,目前关键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转变、师资力量准备,课程内容和形式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课程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二是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三是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四是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2]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一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指人“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3]人的素质包含有三个部分。一是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或身体素质,它是先天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的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二是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诸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三是社会素质。它纯粹是人在后天适应与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4]人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心理素质是中介。“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5]心理素质处在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中间,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是人整体素质形成的内部动力,是使人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依据。心理素质同时制约着人自然素质的提高,社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性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学生自然素质的培养有一个以体育必修课为主干的课程体系,而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社会素质培养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承担。与此相比,承担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任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却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明显落后的局面是造成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局部性的,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和矫正,对全体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关注不够。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多数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存在有诸多的弊端:一是由于学生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重要性认识上的不同,导致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不能有足够的重视;二是由于课时、教师和选修学生情况的巨大差异,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逻辑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使其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效果上大打折扣;三是因为选修名额的限制,多数学生不能通过课堂得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四是因为上课人数多,难以关照到不同的心理需要,难以组织有效的师生互动,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心理训练活动;五是因为心理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有误解,参加专题心理讲座的积极性也大受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教育,着重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本质。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定位于素质培养,属于课程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承担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而向全体高职学生,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提高心理调节水平和心理活动的状态水平。在知识学习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意义,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理论,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掌握心理自助方法与途径;在能力培养上,重点发展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人格自我教育与危机应对能力,有效开发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在情感行为目标上,主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6]这些目标的实现非零散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讲座所能完成,必须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保障。 二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它既满足了全体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需要,又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知识与技能的特殊需要。这个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的构成:一是必修或必选课程;二是选修课程;三是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四是心理训练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是实现高职院校实现由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转变,从 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的关键一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大版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使所有高职学生都能够真正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益处,必修课或必选课是最好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必选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在课程建设上能够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学质量有保障,不象选修课程那样随意性较大。学校按照学生所在年级、专业统一组织安排教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完善个性,开发心理潜能,为学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同时,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必选课程能够覆盖所有的高职学生,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恐惧和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误解,唤醒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拉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这也就为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其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以选修课形式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师资的情况,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教育,如关于人际交往心理、管理心理、社会心理、成功心理、恋爱与性心理、职业心理、青年心理等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多样化需要。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点课程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出现。热点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结合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热点,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活动进行。如生命教育、心理危机干预、贫困面对、宿舍关系等的专题,既是高职学生的热点心理问题,也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一再强调;如结合“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各种专题;结合每年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组织“大学生生涯规划大赛”组织的有关专题等等。这样的课程由于选题时效性强、切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和需要,对高职学生的帮助及时有效,会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更多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传授的话,心理训练课程则更侧重于学生思维方式改变、情绪情感的调控和行为的塑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知易行难的问题,高职学生尤甚。高职学生心理训练课程一是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开设,如针对有情绪方面问题的学生开设情绪调控活动课程;针对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课程;针对自卑、缺乏自信的学生开设的自信心训练课程;针对焦虑或抑郁情绪严重的学生开设的团体辅导、治疗课程等。二是针对学生在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而开设,如演讲训练、领导能力培养、意志力训练、素质拓展等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心理训练课程一起构成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这个网络和体系的良好运行既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作用,又能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开辟道路。 三 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当前,还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真正重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这一工作真正放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定位,加强对这一工作领导。要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彻底改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旧观念,把目光由“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投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为辅的原则规划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所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全体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是要放眼长远,储备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它教学工作一样,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有长远规划,从长讲议,逐步实施。一方面,对于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高职院校要能够为他们准备必要的工作条件,解决他们工作的困难,积极支持他们工作,同时要肯花钱培养,使他们能得到专业上的成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多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专业的研究生充实辅导员队伍,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开设准备人才条件。 三是要加大研究,深化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有吸引力。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突出矛盾。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而不断压缩非专业教育的内容,有些院校虽然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重视,但缺乏研究,导致谁有权威、甚至谁喊得多就上谁主张的课,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获得应有席位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要在必要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际和学校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出发,确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内部的层次和比例;要加大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互补的途径,避免两种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的重复; 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各类 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其课程内容能够真正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心理需要,避免给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负担;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研究的力度,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心理健康知 识的 应用性和学生的心理体验,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在思想观念、工作模式和教育方式上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来说越来越无法回避,加大对这一问题研究和 实践的力度,必将有力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为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2007-02-01. [2]江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3. [3]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8(2):168. [4]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2. [5]肖仕元.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7. [6]何进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实践探索[J].教育与 职业,2009(15):136. 看了“素质教育议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 2. 素质教育浅议论文(2) 3.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范文 4.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 5. 写教育高考材料作文范文4篇

“改革开放”这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专用名词,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其它各个方面都实用。特别对教育而言“改革开放”显得犹为重要。在思想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很多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民族、区域之分的。“进化论”、“相对论”、“牛顿定律”等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同时,必须意识到,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旧的教育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诚然在那种教育体制下,在上个世纪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但那已是昨日黄花了,现在是21世纪,事变时移,现在需要更大规模且能力更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它肩负起我国新一代教育的重任。可是,虽然“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十几年,但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假期,我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心寒啊! 当我问小学生什么是素质教育时,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素质教育呀!听过,不过我也不知到是什么意思。”;“素质教育,电视里看过,就是没有家庭作业。”;“得高分,让老师、家长满意。”;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都说“管它什么教育,只要考高分,准没错”。接着我对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唱歌、跳舞、打球就是素质教育”;“拉小提琴、画画,就是素质教育。”。家长却说“素质教育,电视里听说过,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吧!”;“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的教育吗。”也许这个家长以前就怕考试吧!·那么高中又怎样呢?虽然很多高中都办了体育特长班、美术特长班、音乐特长班。不可否认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但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素质教育而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大多数高中生还是不得不在书海中遨游。有位老师说的好“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你不能考高分,考上大学,你就别想再受教育”。 任何一种革新,它都必须依旧的体制为基础,对其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并不能完全脱离。一旦完全脱离,就失去了基础,新的东西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革新就是改掉不好的一面,追求好的一面。因此素质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一: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完全放弃应试教育。在国外,即使发达的国家(美、日、法、英、德)也都保留了笔试(这一考查手段)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在中国就更不用说了,在没有找到一种新的考查途径之前“应试”手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仍然存在。直到一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考查手段的建立。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停滞。 二:不能因为“素质教育”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就可以不再动笔、不做作业,就可以放下书本,素质教育并不是懒人避难的港湾。该背的还是要背,该练的还是要练,毕竟,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看书就能成材的人。“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更高要求的人才,并不是培养一批豪门阔少。 三:不能因为有某项特长,(比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就放弃文化课,这是绝对错误的,那样只能使你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记住今后社会需要的是综合人才。 四:素质教育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允许有所偏重,发挥自己的特长。 五:明白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不要因为前人实践过的就不再去做,这也是错误的,作学问就要有怀疑精神,除非自己动手否则都不要轻易相信。 六:素质教育应落实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口号而已由调查可以看见,要人们从根本上接受素质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七:坚决禁止某些人,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干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老套。 八:“素质教育”所谓的减负,并不是要求降低了,而是更加的高了,它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更具有适应力的新一代人才。

教师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论文

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师素质存在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完成这场变革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及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加大。针对部分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逐步提高教师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实现这场变革,根本性的问题是必须抓好教师的素质教育,努力改造和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素质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又可称为“两全教育”,即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二是实行“德、智、体、美、劳”综合施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它要求施教者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观念。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把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对立了起来,使施教者的活动局限于围绕学生升学,着眼点只放在少数学生身上,尤其是只放在少数学生的智力发展上。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离了“两全”宗旨,形成了一种短视的、狭隘的、只注重表面的反科学发展的育人观念。

其次,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施教者必须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现在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是走着一条从应试教育的受教育者到应试教育的教育者的道路。因此,从整体上说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呈现为一种“理论知识窄,实践知识乏,理论与实践不相搭”的状态。

第三,现有教师队伍的施教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施教者必须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必须洞察学生心理,把握住受教育者整体的共性和个性。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队伍中的多数教师,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颠倒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完全不相容的。很多教师对学校教育目的认识模糊,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的授受,忽视学生的人格、个性、价值及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脱离学生实际,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只重教条,不重实践。显然,这些状态与以培养具有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开拓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是不相适应的。

二、前教师素质进行改革和提高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彻底解决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力度:

1.重构教育理念

(1)教育目的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具有深层智慧的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现代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和独创性,使学生“人人成功,个个成才”,最终达到人类昌明的理想。

(2)教育价值理念:是教育实践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现象带有倾向性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的定向标准。这种新的教育价值理念要求教师立足未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3)学生主体理念: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发展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4)教学活动理念:教师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经验共享、情感共鸣、心灵融洽,生命与人格共同升华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5)教师角色理念:现代教育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知心朋友和合作伙伴,成为品行端正、具有人格魅力的楷模,成为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经验丰富的导师,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生活指导者,成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能工巧匠,成为情感丰富、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天使”。教师的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培训,以学习者的姿态进入教学过程中,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自我挑战、自我更新。

(6)终身学习理念:在新的形势下,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性选择。因此,教师应不断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为,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7)课程创新理念:教师要通过课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与学生共建共享,平等合作。通过课程的民主性与学生对话协商,相互启发。通过课程的科学性与学生探索创新,教学互动。新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权利,因此,教师有责任让课程以个性发展的价值观为根本,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让学生充分领路。

2.重构职业能力

(1)教育交往能力: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必须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同时,教师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经常交流,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有效教育。

(2)教育管理能力:教师要使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以便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展现特长,发挥优势。

(3)教育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技巧上。一是善于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二是积极营造合作、平等、真诚、共融的师生关系。三是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主要体现。对教师而言,这些能力包括对课程标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条例的理解和贯彻的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措施和办法的能力;制定各种教学文件、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能力。

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要求。教师的思想导向怎样,政治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

教育界对“教师素质”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争取能够对这个概念做出一个科学的界定。素质就是根据人先天的禀赋为基础,教师的素质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示范性

由于教师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德才兼备,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主要的特点。

2、全面性

教育界强调的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素质结构全面,既应该具备从事学科教学的能力,也应该具有全面育人的能力。

3、创造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能够研究教育科学,而且还要勤奋认真,具有创新精神,善于科学地、艺术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性是教师素质的根本特征。

二、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推动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所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职业态度

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品格行为和工作态度。良好的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保证。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倾注教师的全部心血,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教师在完成这项工作时的付出和所获得的报酬往往是不相等的。这就必须依靠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应该树立起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把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师特别要改变以分数、成绩或听话与否来划分学生好坏的简单化的学生观,并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工作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以适应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和核心的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

2、教师对自己所教的专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深的理解与认识

教师对专业知识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还应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科学成果和发展趋势,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使自己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了解掌握各类信息,充实自己的`知识。

3、注重言行举止

美育是塑造良好个性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会感染、影响学生,教师在学生眼中是最美好形象的化身和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要整洁、大方、得体,举止文明、稳重、端庄,从而培养学生以身立仪的审美素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注意学习审美知识,学会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发现美,充分发挥美学对于学生品格的陶冶作用。

4、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教师要能够很好地处理教育情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转化教育矛盾冲突,迅速做出教育行为;同时,教师要成为沟通家庭、学校、社会的桥梁,有很强的交往能力,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促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5、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做到:热爱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热爱教育事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客观现实;自强自爱,具有乐观的心态;具有团队精神,和同事能够团结协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加强个人修养,适应社会的发展;正确对待挫折,心理适应能力强。只有具备这样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外延较宽、能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道德内蕴丰富的人才。

以上教师素质结构的构建成功,最终表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技艺精良、品质优秀、兴趣广泛、意志顽强、毅力坚韧;独立健全的人格,观点不偏颇,处事不偏激,善知是非,善解人意;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有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胸怀,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有工作激情和执著的追求。

三、小结

提高教师素质,从内容到方法,既有宏观问题,又有微观问题,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因此,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本地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师资建设计划,做到校有计划、分批培训、逐年落实。

总之,素质教育呼唤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其素质教育格外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师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幼师素质;幼儿教育

一、教师不良素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情感情绪,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很多学校、老师未能对自身的心理障碍有所正确的审视与认知,而且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总是很容易地将不良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孩子们,而后者因自身不成熟,很容易会接受老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日常学习过程中,老师将惧怕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们,并使他们形成类似的惧怕心理。有一则案例是这样描述的:春天到了,有些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在花园里观察花朵,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了老师的肩上,眼尖学生马上对老师说:“老师。您肩上有只飞虫!”这是如果老师马上尖叫,并将虫子抖落、踩死,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幼儿对生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好奇,甚至会和小动物们做“游戏”,而老师的这一反应,无疑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冲击:感觉飞虫是很可怕的东西,从而失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失去对有生命的东西的喜爱,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对昆虫过敏性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会对老师失去信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动会对孩子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示范作用非常的显著。教师在幼儿的心里往往胜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差,总是模仿老师的样子做事,张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习惯于在板书的时候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随手扔在地上,动作干净利落,自认为颇有风度。有一次,几个小朋友随手将吃过的东西丢在了地上,老师觉得非常的奇怪,于是便询问这几个小朋友,不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跟你学的,全班小朋友都会啦!”这位教师大吃一惊,猛悟到自己不以为然的小事已经对幼儿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老师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做孩子们的榜样。

二、幼儿教师素质养成的建议

一方面,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选择幼教这一行业,应当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来看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教书育人、乐业敬业,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还要具备团结合作的集体观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需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处理好与集体、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既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教师个人保持愉快的心境。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需要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氛围,因为幼儿园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渠道是在合作中拓展的。同时,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合作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合作也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所以,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另一方面,注重幼儿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养成以下能力。

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幼儿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特点、实际情况基础上,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幼儿自身具有较差的控制力,而且情绪也很容易外露,内心、身体状况通过表情和动作即可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如幼儿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犯了错误,常常不自觉地望老师一眼;当值日生分苹果,将小苹果留给自己,大苹果让给小朋友时,常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教育监控能力。“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组织教学活动的自我认知、调节与反思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准备、信息反馈以及评价和控制等环节。教育监控能力,实际上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彰显,教师对其教育过程的监控,同时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实践,分析、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明确问题解决,或者解决到哪一步,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实行监控,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由单纯的教育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幼儿教师,“对儿童要恪尽我们的天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贡献和奉献。

参考文献

1、试论幼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贾志方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6-30

2、幼师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杨维农福建师范大学2002-08-01

摘要: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

关键词:文学素养;幼师;综合素质培养

一、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已经逐渐由传统的重视教育属性过度为以服务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前教育阶段。面对着新形势赋予的时代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探索精神发展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新举措、寻找新途径,摒弃一切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符合当代幼儿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提高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精于本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总结,逐步提高文学素养,以此提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水平。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策略应当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世纪的幼儿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基础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向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跨越。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总结经验,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强化自身能力

目前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这些幼儿教师虽然接受过一些比较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促进幼教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等,这些理论知识和音、体、美等知识心急如火相结合,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总体来看,往往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常常导致部分刚毕业的幼师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不善于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教学中遇见不同障碍。幼儿教师需要实时调整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表现为对幼儿的一些提问把握不准,教师常常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幼儿错误的回答也不能及时纠正,无法关于基本正确的回答,尤其是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专业领域的问题,更无从回答甚至束手无策,满足不了科学教育的需要。有些教师也不善于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观察幼儿,开展个别教育,也不善于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幼儿的发展。注重实施人文环境影响下的评价性教育,对如何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也缺乏研究,方法简单。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三结合的教育功能开展科学教育,不善于创造性应用诱导的方式启发幼儿从小培养科学意识,使幼儿科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束语

幼师是不同于其他教师而言的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幼儿教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幼儿教师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步伐,实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要从幼师工作做起,教育发展的希望应从幼教事业开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立足于文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进一步优化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在幼儿园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突出科学育人氛围,强化文学素养的重要促进力量,使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效服务于幼儿教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让幼儿在浓郁民族文化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师艺术体操教学与素质教育吴苏秀体育科技1998-12-3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