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本科旅游管理论文题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6、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0、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6、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7、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8、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4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50、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51、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
52、生态旅游在我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53、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54、浅论星级服务
55、试析旅游品牌效应
56、导游的语言魅力
57、湖南旅游商品的开发思路
58、如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
59、旅游服务质量之我见
60、试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61、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62、浅论旅游促销
63、浅论发展旅游业与扶贫
64、浅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5、浅论旅游的名牌效应
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
摘要: 如何做好旅游管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旅游危机管理两方面阐述了旅游管理的思想。
1旅游管理要加强在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建议
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统一自然资源不管多么美丽,没有人的参与就失去意义,没有人文的氛围就失去了颜色。以杭州西湖为例,是我国独有兼具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悠久历史文化韵味的景区,这里孕育的文化非常丰富。既有家喻户晓的白蛇娘子传奇,又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象“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这些资源都可以在西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西湖旅游区的各个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这一旅游资源。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也可以充分了解到西湖文化的历史和典故,同样也可以利用杭州的民俗艺术团体在西湖景区表演西湖文化的传统民俗节目,巧妙的将文化资源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杭州,实现西湖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护西湖资源,对西湖的生态、水质、卫生状况加强保护和监督。
努力发掘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化资源,像龙舟赛、元宵灯会、清明踏青、五月花会、八月观潮、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十月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发利用条件极其优越。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重点打民俗旅游,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收入,也会对当地的城市发展和定位等具有很好的作用。
提高人文素质,完善旅游设施文化旅游具有文化传播和交融的作用,具有很强宣传作用,旅游就像一张名片,在带给游客旅游资源享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宣传。从事旅游资源服务的人员素质对旅游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景点的一些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对旅游地形象也有重要影响。好的人文素质、礼貌切近的服务态度会对旅游者带来很大正面的影响,会提高游客对旅游满意度,进而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具有更好的印象。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对游客带来不同的感觉,游客在旅游时一般比较放松,一些人性化的设施会让他们感觉很亲切,一些带有游客可认知的语言无疑会增加亲近感。
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旅游经营策略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文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等需要进行细化研究,所不同的是一般其他企业开发的是有形产品,而人文旅游产业开发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产品,产品的质量通过旅游群体的满意程度体现。开发怎样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如何合理规划使得资源配置优化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旅游产品经营策略都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人文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实现。目前,我国很多旅游景点在人文旅游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通过加强在人文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使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成功,则可以大大减小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风险;②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关注,不同的旅游资源如何配置更加合理,如何配置才能更加吸引旅游者,使得运行成本降低,产业收益增加,这些方面也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③人文旅游产业的经营策略非常值得研究,并非景点门票价格定得越高,旅游产业的收入就越多,不同的旅游景点采用联合消费还是单项消费更好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确定。
2加强旅游危机管理的措施
旅游业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行业,由其自身所具有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决定了她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领域,使得外界瞬息的变故都牵动着整个旅游行业敏感的神经。旅游危机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上空的阴云,良好的危机管理成为旅游业——这个应优先考虑快乐和关照产业的急迫需要。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鞭策意识,也是一种凝聚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在感觉危机、认识危机的前提下,经常地、系统地讲形势、讲问题,使员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与企业共同承担危机与风险的主人翁责任感。居民与旅游者要强化安全意识,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平安健康也是一种增收途径。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应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作为旅游地区政府应首先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旅游危机战略性研究,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或将其及早制止于萌芽状态。
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预防管理在建立旅游灾害预警机制方面已经达成普遍共识。所谓"旅游预警制度",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国内外发生疫情、战争、社会问题、自然灾害等影响旅游的事件,予以发布并警示,从而有利于旅行社和游人预见问题,并主动采取积极的安全措施。
建立应付旅游危机的应急机制旅游危机爆发后,最紧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灾害、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在疫情发生时,防止疫情扩散;在治安事件发生后,尽快侦破案件,惩治违法分子,保护受害人,处理善后事宜。因为自然灾害导致旅游地暂时不能接待旅游者,及时告知旅游者,减少旅游者的期待成本和预期心理,有利当地旅游市场的恢复。
旅游危机过后尽快采取措施复苏旅游业首先,旅游危机过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活动。其次,要利用媒体重树区域旅游形象。旅游危机之后,要尽快挖掘正面报道的价值,予以针对性的促销。第三,做好事件旅游营销,加大市场对旅游地的关注。
总之,当组织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当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及时反应、控制、补救、总结,并有意识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损失减小到最少。旅游行业是很脆弱,但不经磨练、不经危机,这个行业永远都是脆弱的。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本部门以及整个行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如东.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制度创新[D].同济大学,2006,(08).
[2]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03).
[3]王咏.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05).
[4]张志娟.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D].厦门大学,2001.
[5]乌杰.浅谈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J].科技资讯,2008,(01).
题目:关于旅游生态化的探讨内容:1.简述传统旅游的方式、成本、对环境的影响等; 2.引出现代社会环境的现状; 3.详细阐述生态旅游; 4.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对比,包括方式、成本、环境因素、知识拓展等; 5.总结。备注:建议搜集好资料,整理数据,论文会更有依据。
提供一些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我国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考2.我国XX地区特色旅游发展的意义及建议3.我国旅游饭店发展战略思考4.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5.我国新兴旅游形式的发展研究6.自助旅游发展研究7.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8.提高我国导游服务质量的思考9.旅游景区发展与保护问题思考10.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11.有关我国旅游价格问题的研究12.自助旅游发展与管理13.中国自助旅游的特点14.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15.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探讨16.论导游回扣的治理17.旅行社管理中导游工资机制改革研究18.旅行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分析19.饭店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以某某饭店为例)20.提高现代饭店服务质量的探讨(以某某饭店为例)21.饭店如何实施个性化服务(以某某饭店为例)22.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创新(以某某饭店为例)23.饭店节假日营销对策思考24.饭店如何进行商务旅客客源开发25.饭店迎宾审美研究26.导游职业道德缺失的防范与控制27.旅游服务人员的挫折与心理保健28.某某县旅游发展思路29.对提高员工忠诚感,提升酒店价值的探讨(以某某饭店为例)30.浅谈“细微服务意识的培养” (以某某饭店为例)31.论加强饭店客房特色经营(以某某饭店为例)32.论某某饭店的待客之道33.饭店菜单设计(以某某饭店为例)34.新的放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35.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更快适应酒店(旅行社)工作的研究36.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研究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旅游专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一、毕业论文选题注意事项
1、论文的论题切记大而空,题目要细,要有 针对性,不要 出现 太大的范围。
2、论文选题时 要经常与导师邮件、电话沟通,但电话沟通要注意时间。
3、 要熟悉 自己的 论文题目,根据题目 和 思路 列提纲,围绕提纲 搜集材料,整理成文字。
二、旅游专业选题
1、家乡所在地的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2、家乡所在地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研究;
3、城市或主要景区市场供求关系及发展趋势研究;
4、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5、旅游区划等级系统的研究;
6、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研究;
7、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关系的研究;
8、不同性质旅游景区开发对策研究;
9、长春“雕塑公园”的市场研究;
10、长春“世界风景园”的.市场研究;
11、长影世纪城的市场研究;
12、长春市文化街区的研究;
13、长春市韩国街文化特色研究;
14、吉林市文化街区和旅游景点研究;
15、吉林省渤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探索;
16、我省旅游资源前 瞻 性开发探讨;
17、长春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思考;
18、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思考
19、主题公园:城市旅游形象的新名片 20、关于开发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思考
21、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
22、试论当前旅游开发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
23、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探讨
24、旅游资源概念及其认识
25、xx年吉林省(长春市或其他地区)旅游局调研成果
26、生态旅游与当地居民利益 27、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28、吉林省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27、开展旅游地理研究的意义
同学,这个我就能够给你的哦,,,很简单,我提供
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一,也是生态学的规律之一。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它的内涵有几个方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可持续发展要求以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另外,我们经常说搞循环经济要以生态学的规律作为指导,那么生态学的规律之一叫做“负载定额”。也就是说,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比如说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对于人类活动来说,环境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活动的需要提供支持。由于环境系统的组成物质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所以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今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超过了环境系统维护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因此,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
齐亚彬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本文概述了环境承载力研究历史、概念及其与环境容量的区别,并进一步探讨了环境承载力衡量指标和各种类型的环境承载力的定义、范畴及其应用。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区域环境承载力环境要素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类型集合
1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历史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易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早期的承载力研究首先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1]后来这一术语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1]。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因而承载力的大小可以用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等来表示。
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及其深入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环境定量技术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系统动力学(SD)所具有的对环境承载力系统进行动态的定量化计算的优点,遥感技术(RS)所具有的快速、准确的数据采集能力,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所具有的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空间分析的功能,使得环境承载力定量化研究更加深入。
2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环境承载体和环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环境承载体的承载率,即承载体、承载对象[2]和承载率是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承载体
自然环境承载体,又叫第一环境承载体——由生命支持系统和物质生产支持系统组成。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土壤、生物等;物质生产支持系统: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人造环境承载体,又称第二环境承载体——如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
总之,某时刻某区域存在的全部有形、无形物质都可能作为载体。它们不但是生命存在的基础,而且为人类物质生产提供了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空间场所,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废料提供了排放的空间和净化条件。
承载对象
(1)承载污染物。承载污染物的概念既是经典的,又是狭隘的。
(2)承载人口规模。由于不同群体间的人均消费水平有差别,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用承载人口规模表达难免失之偏颇,甚至不公平。
(3)承载人口消费压力。即I=P×A×T。式中,I为人口消费对环境影响;P为人口规模;A为人均能源消费量;T为每一消费单位所造成的环境消耗量。这样,以人的消费为最终衡量数据,概念简单明了。但它只是一个独立性的、静态的量,只体现了人对环境的消耗作用,无法表现出人对环境积极的、能动作用的一面。
(4)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由于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规划的目标是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相应的环境相协调,使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所以,承载对象应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这就体现了环境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作用的中介。
环境承载率(EBR)
环境承载率(EBR)=环境承载量(EBQ)/环境承载力(EBC)≤1
环境承载率(EBR)是客观和科学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的实际情况的指标。
其中,环境承载量是指某一时期环境系统实际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值,可通过实际调查或监测得出;环境承载量数值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较容易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如地下水最佳开采量),则采用此数值;另一类是不容易直接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则采用预定要达到的目标值(标准值)来间接表示。
根据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特点,从环境的本质出发,其可量性的指标体系应当包括:自然资源指标(淡水、土地、矿产、生物等)、社会条件指标(人口、交通、能源、经济状况等)和污染承受能力指标。如果一个区域,0<EBR≤,表示开发强度不足,适宜大量开发;≤EBR<,表示达到开发平衡,需注意控制开发;EBR≥,表示开发强度过度,不宜进一步开发。所以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是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3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只反映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
环境容量原来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指某给定生态系统所能容纳(养活)某物种的最大个体数,1968年被日本学者首先借用到环境科学中,目的是为制定某一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控制总量提供可量化的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避开环境的自净机理,把环境系统当作一个黑箱来研究。
环境容量Wa=Ws-B
式中,Ws为环境目标,B为环境污染物背景值。它以污染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简化定义并大量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中。这种理论上的简单化处理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它直观的表述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不但违背了“在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求发展”的原则,而且给公众以不好的影响。
其次,它掩盖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系统,仅仅表述了环境有容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并且机械地把环境当作一个藏污纳垢的“容器”。这虽然方便了工作,但弊端有:①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全面支持功能;②客观上鼓励末端治理,夸大背景值;③规避了人类对环境自净机制的深入研究,从而影响人们对环境生产力的认识和利用;④以环境容量作为环境规划理论核心,不能全面地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知道,环境系统结构指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方式,包括各环境要素的赋存量及其有规律的运动变化。环境系统功能指环境与外部介质(主要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其自身稳定运动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环境容量只反映了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环境承载力将在此基础上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概念的理论雏形。
环境承载力(EBC)的科学定义可表达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这里讲的“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生态环境条件;“能承受的阈值”是指不影响其生态环境系统正常功能发挥的外界作用强度极限;“人类活动”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特别是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环境承载力表示的是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
某一环境所能支持人类活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环境承载力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确定的量。
环境承载力派生于牧场对家畜的合理承载量,后被引用来表示土地、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初期如杜享(Durham)和加恩佩特曼(Giampietro)都强调其“可长期持续性”,倾向以“在不损害环境的条件下,地球可长期支持的人口规模”作为定义。[3,4,5]
4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指标
对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实质上就是对环境承载力值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持或提高的方法与措施。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指标与经济开发活动、环境质量状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是很难确定的。另外,所选取的指标不仅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关,而且还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都给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目前,对环境承载力科学性和普遍性的量化研究仍未有突破性进展。人们一般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区域来进行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5,6]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实际是一个由N维向量支起的N维空间,它的矢量形式可以表示为ECC=(E1,E2,…,En)。
在理论上而言,这个N维空间的体积实际上就是对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度量,该承载空间包含了无穷多个状态点。环境承载力要体现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要表示这样复杂的多维矢量,必须要有一套指标体系。
北京大学的洪阳、叶文虎等专家对环境承载力的体系做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类[2]:
(1)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包括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在生产周期内不能更新的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2)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包括生产周期内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如生物资源、水、空气等、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
(3)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指标。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指标包括社会物质基础、产业结构、经济综合水平、技术支持系统等。
因此,某区域的环境承载力(ECC)可以表示为
ECC=F(R,P,N)
式中,R为自然资源支持力变量;P为环境生产支持力变量;N为社会经济技术支持力水平变量。
R、P是内生变量,N是外生变量。可以认为外生变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是其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子,其作用机制也最为复杂,它不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手段,而且还可以通过它改变R、P的组合范围和程度,进而来改变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使其产生质的跃降。如在同一区域,即自然资源本底值和环境生产力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外生变量如资金技术、物质基础设施、人口条件的不同,环境承载力可能有较大差异。
5环境承载力的类型集合
目前,根据各种实际情况和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这些环境承载力范畴有的互相独立,有的互相交叉,但不完全重合,这些不同的环境承载力又不能互相代替,在实践中都有自己的用途,因此,可以说,各种类型的环境承载力形成了一个环境承载力集合,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环境承载力理论。总结一下,目前最重要的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区域环境承载力
区域环境承载力及其研究内容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可变性的两重性。对某一区域来说,在某一时段内它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量,同时,区域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而变化。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包括:①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②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③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④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等。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使区域承载力理论研究深入,而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又是量化研究的基础。目前区域承载力的量化研究主要是对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般可以把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因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类变量指标因子,即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起支持作用的环境资源条件,通常用这些环境资源条件的可开发利用量来描述;另一类是限制类变量指标因子,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限制作用的区域环境条件指标,通常用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来描述。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各项指标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及各项指标的灰色预测模型,并且应用它对某一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7,8,9]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构成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看,区域(或城市)综合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寻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征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
目前人类所依存的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人工生态环境(如城市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等)的复合环境系统,其环境承载力就成为这两种环境系统的复合承载力。[10,11]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也不能只考虑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所固有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也要充分考虑由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人工生态环境的环境承载力。
(1)自然环境承载力。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承载力是自然环境的固有属性,与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紧密相关,因此就要求要根据自然环境条件来确定人类活动的方向、规模和速度。一般来讲,自然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使自然环境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自然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它将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2)由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人工环境承载力。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活动中,总要伴随着各种有利于人类自身的人工生态环境,如城市中的各种建筑物、园林绿化、各种交通、通信、电力等,均属于人工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影响,人工生态环境也有其固有的环境承载能力,超过了其极限,就会带来交通拥挤、噪声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严重城市问题。
环境承载力除包括自然环境承载力和人工环境承载力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对生态环境需求和对环境变化的忍耐程度的不同,因而对环境承载力所形成的作用也不同。如现代城市居民大量使用空调设备后,对城市夏季高温的忍耐程度大大降低,同时,居民住宅大量使用空调设备,不但由于供电量的增长加重了发电厂污染,而且还由于大量空调设备把热量释放到城市中,加重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这就要求人类的消费活动应保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
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
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①自然资源变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②社会条件变量: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③环境资源变量: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计算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时可采用专家咨询法针对5个要素:大气、水质、生物、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别选取了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发展变量集和制约变量集,然后将发展变量集的单要素与相对应的制约变量集中的单要素相比较,得到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再将各要素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到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值。
环境要素承载力
环境系统是由各个环境要素子系统组成的,因此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要素承载力的研究密切相关。目前环境要素承载力研究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其中目前研究得最深入的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定义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这一定义明确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人的生活水平和被承载人口的限度。
国内计算土地承载力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模型法、遥感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经验模型法主要包括:陈国南测算我国生物生产量时所采用的迈阿密模型;周白、郑剑非在内蒙古武川旱农实验区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的研究中采用的瓦赫宁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生态区域项目研制的模式是:农业生态区域(AEZ)法;聂庆华、戴进分别进行的陕西省洛川县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容量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与人口适宜容量研究采用的模式是:Doorenbos模型等。
利用遥感技术建立一定的估产模型估算作物产量的研究也十分丰富,如:李付琴以北京顺义县为例,建立了冬小麦遥感信息——气象因子综合模型;杨星卫的研究将遥感与动力估产相结合来估算水稻总干物质重和产量;池宏康利用叶面积持久期(LAD)建立了LAD——产量模型;王乃斌提出了以绿度指数、温度和绿度变化速率等因子,构建出大面积冬小麦遥感估产模型。张志良、童玉芬、范小琴等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西北五省区,包括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等进行了土地承载力和城市人口承载量研究的实践。[12,13,14]
矿产资源承载力
矿产资源的承载力主要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通过利用矿产资源,在保证正常的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现的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5]
城市水环境承载力
崔凤军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对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实质、功能及定量表达方法作出了分析,他认为,城市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城市、某一时期内在某种状态下的水环境条件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它是该区域水环境系统结构性的一种抽象表示方法。它具有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和客观性、变动性、可调性的特征。作者选择了8个变量指标构建了水环境承载力,利用系统动力学模拟手段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水环境承载力指数变化对拟定的调整策略变量作出了预测、优化。[16,17]
大气环境承载力
王民良对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的理解局限在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消纳能力。他认为,“在一定标准下,某一环境单元大气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他以SO2为代表污染物,对上海市的现有大气污染源进行归类,应用大气扩散模型,计算出在不同环境质量目标下全市范围大气污染物的环境承载能力。
旅游环境承载力
崔凤军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为,“在某一旅游环境的现有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坏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它由环境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项组成,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变易性与可控性,存在最适值和最大值等特征。作者设定了三类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子:社会文化环境因子——游客密度指数;社会经济环境因子——旅游经济收益指数;生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的数学表达式,对泰山风景区进行了实例研究。[18]
生态环境承载力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区域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它是生态环境系统物质组成和结构的综合反映。生态环境系统的物质资源以及其特定的抗干扰能力与恢复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即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阈值”。这个“阈值”的大小取决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两方面因素,在不同时间、不同区间、不同生态环境、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下,“阈值”的取值是不同的。
生态环境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间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
可持续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环境承载率
可持续环境承载力
根据前面的论述可知,某区域的实际环境承载力(ECC实)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际利用的环境承载力。即ECC实=F(R实,P实,N实)。
式中:R实为自然资源实际支持力数量;P实为环境生产实际支持力数量;N实为社会经济技术实际支持力水平。
这样,在R、P、N三变量不同的组合水平下,一般可将环境承载力分级为(R为自然资源支持力变量;P为环境生产支持力变量;N为社会经济技术支持力水平变量)。
(1)弱载——不完全利用环境生产支持力时,P取0~Pmax的一个量,R、N取适应量;
(2)满载——完全利用环境生产力,P取最大可能量,R、N取适应量;
(3)强载——完全利用环境生产力和自然资源支持力,R、P均取最大量,N取适应量;
可见,对于一个区域来说,环境承载力存在一个是否可持续的阈值——可持续环境承载力(ECCs)。在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再生产力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替代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综合平衡的前提下,选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对R、P、N进行组合所产生的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称为可持续环境承载力ECCs。
即ECCs=F(Rs,Ps,Ns)
式中:Rs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技术开发能力和可持续利用量;Ps为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环境纳污能力、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量;Ns为环境无害经济技术体系,如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农业技术、环境友好技术等。
可持续环境承载力是研究环境、经济、社会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据。当今环境问题多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压力超过此阈值造成的,即所利用的环境承载力超过了可持续的界限。那么,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特点有:
(1)利用现在实际的环境承载力减去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差值来判断某区域的发展是否可持续。
即,ECC实-ECCs>0,发展不可持续;≤0,发展可持续。
可持续环境承载率(ECP)
可持续环境承载率ECP=实际环境承载力/可持续环境承载力=ECC实/ECCs
ECP>1,超载;=1,全载;<1,弱载。
环境系统是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系统。在人类的保护和建设下,全载可取得较快的经济效益,可以为急于经济腾飞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但前提是在一定的环境基底条件下[2]。
参考文献
[1]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
[2]洪阳,叶文虎.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度量及其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
[3]唐剑武.环境承载力的理论雏形—环境容量.北大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5,(2).
[4]叶文虎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王中根,夏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3,16(4).
[6]王中根,夏军等.多级灰关联评价方法在宁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生态学研究,1998,4.
[7]夏军,王中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多级灰关联评价方法.生态学研究,1998,4(2).
[8]陈加兵,章宪.福州市辖区综合环境承载力研究.福建地理,2002,17(4).
[9]夏军,王中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多级灰关联评价方法.生态学研究,1998,4(2).
[10]彭再德等.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初探.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6~10.
[11]胡晓林.生态环境系统结构模型解析及其应用.生态学研究,1991,10(1).
[12]石玉林主编.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3]王乃斌等.大面积小麦遥感估产模型的构建与调试方法的研究.环境遥感,1993,8(4):250.
[14]刘湘南,黄方.农业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玉米遥感估产模型研究.地理科学,1992,12(4):322.
[15]徐强.区域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几个问题的探讨.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36~140.
[16]崔凤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实证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58~62.
[17]邢大韦等.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8.
[18]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在写作旅游 文化 论文前,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对于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旅游论文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河北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 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模型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3. 旅游景区不文明行为约束机制研究 4. 旅游需求波动、风险管理与非线性减贫效应研究 5. 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6. 促进辽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及对策建议 7.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和中亚五国为例 8. 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9. 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的实证分析 10. 基于模型构建的常州休闲旅游发展的诊断研究--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11. 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12. 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 措施 13. 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南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与形象修复研究 14. 石林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5. 长治市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探索 16.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17. 高校教师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江苏和安徽两省部分高校为例 18. 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19.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黄冈市旅游产业为例 20. 新三农视角下的乡村游和乡风文明建设探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试述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论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3、试述旅游经济运动的主要矛盾和内在动力 4、试述现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论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6、论旅游经济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7、论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8、试论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9、试述旅游需求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10、试论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调节 11、试论旅游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12、试论旅游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3、试论如何测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14、试述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效益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15、试析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 16、试述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17、试论世界各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18、试论我国旅游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9、试述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试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三) 1. 旅游产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2. 旅游活动地理投影下城市旅游空间优化的策略 3. 浅谈旅游电子商务 4. 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对民居客栈的研究 5. 建设旅游强省背景下的湖南旅游演艺品牌发展对策 6.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7. 体验经济视角下福州地区旅游消费创意开发研究 8. “全域旅游”目的地内部营销中的政府角色创新探析 9. 分析黑龙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10.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的保障体系建设 11. 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与管理剖析 12.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公共服务的新要求 13. 基于低碳视角的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 14. 谈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服务 15. 电子商务环境下广西龙门水都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16. 乡村家庭旅游业经营状况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四川彭州九峰村为例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18. 探讨乐山市发展医疗旅游的障碍分析和应对策略 19. 遵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 电子商务背景下旅游 市场营销 策略分析 猜你喜欢: 1.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2.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 3.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4. 旅游文化论文题目 5. 2017年旅游管理论文题目汇总
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本科旅游管理论文题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6、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0、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6、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7、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8、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4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50、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51、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
52、生态旅游在我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53、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54、浅论星级服务
55、试析旅游品牌效应
56、导游的语言魅力
57、湖南旅游商品的开发思路
58、如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
59、旅游服务质量之我见
60、试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61、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62、浅论旅游促销
63、浅论发展旅游业与扶贫
64、浅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5、浅论旅游的名牌效应
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
摘要: 如何做好旅游管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旅游危机管理两方面阐述了旅游管理的思想。
1旅游管理要加强在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建议
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统一自然资源不管多么美丽,没有人的参与就失去意义,没有人文的氛围就失去了颜色。以杭州西湖为例,是我国独有兼具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悠久历史文化韵味的景区,这里孕育的文化非常丰富。既有家喻户晓的白蛇娘子传奇,又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象“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这些资源都可以在西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西湖旅游区的各个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这一旅游资源。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也可以充分了解到西湖文化的历史和典故,同样也可以利用杭州的民俗艺术团体在西湖景区表演西湖文化的传统民俗节目,巧妙的将文化资源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杭州,实现西湖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护西湖资源,对西湖的生态、水质、卫生状况加强保护和监督。
努力发掘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化资源,像龙舟赛、元宵灯会、清明踏青、五月花会、八月观潮、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十月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发利用条件极其优越。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重点打民俗旅游,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收入,也会对当地的城市发展和定位等具有很好的作用。
提高人文素质,完善旅游设施文化旅游具有文化传播和交融的作用,具有很强宣传作用,旅游就像一张名片,在带给游客旅游资源享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宣传。从事旅游资源服务的人员素质对旅游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景点的一些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对旅游地形象也有重要影响。好的人文素质、礼貌切近的服务态度会对旅游者带来很大正面的影响,会提高游客对旅游满意度,进而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具有更好的印象。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对游客带来不同的感觉,游客在旅游时一般比较放松,一些人性化的设施会让他们感觉很亲切,一些带有游客可认知的语言无疑会增加亲近感。
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旅游经营策略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文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等需要进行细化研究,所不同的是一般其他企业开发的是有形产品,而人文旅游产业开发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产品,产品的质量通过旅游群体的满意程度体现。开发怎样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如何合理规划使得资源配置优化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旅游产品经营策略都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人文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实现。目前,我国很多旅游景点在人文旅游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通过加强在人文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使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成功,则可以大大减小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风险;②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关注,不同的旅游资源如何配置更加合理,如何配置才能更加吸引旅游者,使得运行成本降低,产业收益增加,这些方面也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③人文旅游产业的经营策略非常值得研究,并非景点门票价格定得越高,旅游产业的收入就越多,不同的旅游景点采用联合消费还是单项消费更好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确定。
2加强旅游危机管理的措施
旅游业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行业,由其自身所具有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决定了她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领域,使得外界瞬息的变故都牵动着整个旅游行业敏感的神经。旅游危机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上空的阴云,良好的危机管理成为旅游业——这个应优先考虑快乐和关照产业的急迫需要。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鞭策意识,也是一种凝聚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在感觉危机、认识危机的前提下,经常地、系统地讲形势、讲问题,使员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与企业共同承担危机与风险的主人翁责任感。居民与旅游者要强化安全意识,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平安健康也是一种增收途径。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应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作为旅游地区政府应首先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旅游危机战略性研究,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或将其及早制止于萌芽状态。
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预防管理在建立旅游灾害预警机制方面已经达成普遍共识。所谓"旅游预警制度",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国内外发生疫情、战争、社会问题、自然灾害等影响旅游的事件,予以发布并警示,从而有利于旅行社和游人预见问题,并主动采取积极的安全措施。
建立应付旅游危机的应急机制旅游危机爆发后,最紧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灾害、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在疫情发生时,防止疫情扩散;在治安事件发生后,尽快侦破案件,惩治违法分子,保护受害人,处理善后事宜。因为自然灾害导致旅游地暂时不能接待旅游者,及时告知旅游者,减少旅游者的期待成本和预期心理,有利当地旅游市场的恢复。
旅游危机过后尽快采取措施复苏旅游业首先,旅游危机过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活动。其次,要利用媒体重树区域旅游形象。旅游危机之后,要尽快挖掘正面报道的价值,予以针对性的促销。第三,做好事件旅游营销,加大市场对旅游地的关注。
总之,当组织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当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及时反应、控制、补救、总结,并有意识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损失减小到最少。旅游行业是很脆弱,但不经磨练、不经危机,这个行业永远都是脆弱的。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本部门以及整个行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如东.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制度创新[D].同济大学,2006,(08).
[2]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03).
[3]王咏.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05).
[4]张志娟.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D].厦门大学,2001.
[5]乌杰.浅谈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J].科技资讯,2008,(01).
在写作旅游 文化 论文前,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对于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旅游论文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河北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 城乡旅游互动发展长效机制模型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3. 旅游景区不文明行为约束机制研究 4. 旅游需求波动、风险管理与非线性减贫效应研究 5. 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6. 促进辽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及对策建议 7.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和中亚五国为例 8. 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9. 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的实证分析 10. 基于模型构建的常州休闲旅游发展的诊断研究--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11. 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12. 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 措施 13. 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南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与形象修复研究 14. 石林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5. 长治市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探索 16.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17. 高校教师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江苏和安徽两省部分高校为例 18. 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19.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黄冈市旅游产业为例 20. 新三农视角下的乡村游和乡风文明建设探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试述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论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3、试述旅游经济运动的主要矛盾和内在动力 4、试述现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论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6、论旅游经济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7、论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8、试论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9、试述旅游需求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10、试论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调节 11、试论旅游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12、试论旅游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3、试论如何测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14、试述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效益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15、试析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 16、试述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17、试论世界各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18、试论我国旅游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9、试述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试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三) 1. 旅游产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2. 旅游活动地理投影下城市旅游空间优化的策略 3. 浅谈旅游电子商务 4. 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对民居客栈的研究 5. 建设旅游强省背景下的湖南旅游演艺品牌发展对策 6.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7. 体验经济视角下福州地区旅游消费创意开发研究 8. “全域旅游”目的地内部营销中的政府角色创新探析 9. 分析黑龙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10.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评价的保障体系建设 11. 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与管理剖析 12.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公共服务的新要求 13. 基于低碳视角的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 14. 谈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服务 15. 电子商务环境下广西龙门水都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16. 乡村家庭旅游业经营状况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四川彭州九峰村为例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18. 探讨乐山市发展医疗旅游的障碍分析和应对策略 19. 遵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 电子商务背景下旅游 市场营销 策略分析 猜你喜欢: 1. 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 2.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题目 3.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4. 旅游文化论文题目 5. 2017年旅游管理论文题目汇总
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本科旅游管理论文题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6、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0、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6、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7、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8、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4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50、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51、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
52、生态旅游在我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53、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54、浅论星级服务
55、试析旅游品牌效应
56、导游的语言魅力
57、湖南旅游商品的开发思路
58、如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
59、旅游服务质量之我见
60、试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61、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62、浅论旅游促销
63、浅论发展旅游业与扶贫
64、浅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5、浅论旅游的名牌效应
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
摘要: 如何做好旅游管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旅游危机管理两方面阐述了旅游管理的思想。
1旅游管理要加强在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建议
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统一自然资源不管多么美丽,没有人的参与就失去意义,没有人文的氛围就失去了颜色。以杭州西湖为例,是我国独有兼具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悠久历史文化韵味的景区,这里孕育的文化非常丰富。既有家喻户晓的白蛇娘子传奇,又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象“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这些资源都可以在西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西湖旅游区的各个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这一旅游资源。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也可以充分了解到西湖文化的历史和典故,同样也可以利用杭州的民俗艺术团体在西湖景区表演西湖文化的传统民俗节目,巧妙的将文化资源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杭州,实现西湖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护西湖资源,对西湖的生态、水质、卫生状况加强保护和监督。
努力发掘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化资源,像龙舟赛、元宵灯会、清明踏青、五月花会、八月观潮、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十月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发利用条件极其优越。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重点打民俗旅游,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收入,也会对当地的城市发展和定位等具有很好的作用。
提高人文素质,完善旅游设施文化旅游具有文化传播和交融的作用,具有很强宣传作用,旅游就像一张名片,在带给游客旅游资源享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宣传。从事旅游资源服务的人员素质对旅游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景点的一些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对旅游地形象也有重要影响。好的人文素质、礼貌切近的服务态度会对旅游者带来很大正面的影响,会提高游客对旅游满意度,进而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具有更好的印象。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对游客带来不同的感觉,游客在旅游时一般比较放松,一些人性化的设施会让他们感觉很亲切,一些带有游客可认知的语言无疑会增加亲近感。
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旅游经营策略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文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等需要进行细化研究,所不同的是一般其他企业开发的是有形产品,而人文旅游产业开发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产品,产品的质量通过旅游群体的满意程度体现。开发怎样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如何合理规划使得资源配置优化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旅游产品经营策略都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人文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实现。目前,我国很多旅游景点在人文旅游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通过加强在人文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使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成功,则可以大大减小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风险;②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关注,不同的旅游资源如何配置更加合理,如何配置才能更加吸引旅游者,使得运行成本降低,产业收益增加,这些方面也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③人文旅游产业的经营策略非常值得研究,并非景点门票价格定得越高,旅游产业的收入就越多,不同的旅游景点采用联合消费还是单项消费更好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确定。
2加强旅游危机管理的措施
旅游业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行业,由其自身所具有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决定了她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领域,使得外界瞬息的变故都牵动着整个旅游行业敏感的神经。旅游危机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上空的阴云,良好的危机管理成为旅游业——这个应优先考虑快乐和关照产业的急迫需要。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鞭策意识,也是一种凝聚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在感觉危机、认识危机的前提下,经常地、系统地讲形势、讲问题,使员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与企业共同承担危机与风险的主人翁责任感。居民与旅游者要强化安全意识,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平安健康也是一种增收途径。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应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作为旅游地区政府应首先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旅游危机战略性研究,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或将其及早制止于萌芽状态。
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预防管理在建立旅游灾害预警机制方面已经达成普遍共识。所谓"旅游预警制度",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国内外发生疫情、战争、社会问题、自然灾害等影响旅游的事件,予以发布并警示,从而有利于旅行社和游人预见问题,并主动采取积极的安全措施。
建立应付旅游危机的应急机制旅游危机爆发后,最紧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灾害、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在疫情发生时,防止疫情扩散;在治安事件发生后,尽快侦破案件,惩治违法分子,保护受害人,处理善后事宜。因为自然灾害导致旅游地暂时不能接待旅游者,及时告知旅游者,减少旅游者的期待成本和预期心理,有利当地旅游市场的恢复。
旅游危机过后尽快采取措施复苏旅游业首先,旅游危机过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活动。其次,要利用媒体重树区域旅游形象。旅游危机之后,要尽快挖掘正面报道的价值,予以针对性的促销。第三,做好事件旅游营销,加大市场对旅游地的关注。
总之,当组织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当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及时反应、控制、补救、总结,并有意识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损失减小到最少。旅游行业是很脆弱,但不经磨练、不经危机,这个行业永远都是脆弱的。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本部门以及整个行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如东.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制度创新[D].同济大学,2006,(08).
[2]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03).
[3]王咏.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05).
[4]张志娟.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D].厦门大学,2001.
[5]乌杰.浅谈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J].科技资讯,2008,(01).
题目:关于旅游生态化的探讨内容:1.简述传统旅游的方式、成本、对环境的影响等; 2.引出现代社会环境的现状; 3.详细阐述生态旅游; 4.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对比,包括方式、成本、环境因素、知识拓展等; 5.总结。备注:建议搜集好资料,整理数据,论文会更有依据。
查收,提纲拟好俺在线
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本科旅游管理论文题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6、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0、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6、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7、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8、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4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50、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51、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
52、生态旅游在我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53、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54、浅论星级服务
55、试析旅游品牌效应
56、导游的语言魅力
57、湖南旅游商品的开发思路
58、如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
59、旅游服务质量之我见
60、试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61、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62、浅论旅游促销
63、浅论发展旅游业与扶贫
64、浅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5、浅论旅游的名牌效应
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
摘要: 如何做好旅游管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旅游危机管理两方面阐述了旅游管理的思想。
1旅游管理要加强在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建议
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统一自然资源不管多么美丽,没有人的参与就失去意义,没有人文的氛围就失去了颜色。以杭州西湖为例,是我国独有兼具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悠久历史文化韵味的景区,这里孕育的文化非常丰富。既有家喻户晓的白蛇娘子传奇,又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象“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这些资源都可以在西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西湖旅游区的各个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这一旅游资源。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也可以充分了解到西湖文化的历史和典故,同样也可以利用杭州的民俗艺术团体在西湖景区表演西湖文化的传统民俗节目,巧妙的将文化资源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杭州,实现西湖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护西湖资源,对西湖的生态、水质、卫生状况加强保护和监督。
努力发掘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化资源,像龙舟赛、元宵灯会、清明踏青、五月花会、八月观潮、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十月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发利用条件极其优越。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重点打民俗旅游,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收入,也会对当地的城市发展和定位等具有很好的作用。
提高人文素质,完善旅游设施文化旅游具有文化传播和交融的作用,具有很强宣传作用,旅游就像一张名片,在带给游客旅游资源享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宣传。从事旅游资源服务的人员素质对旅游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景点的一些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对旅游地形象也有重要影响。好的人文素质、礼貌切近的服务态度会对旅游者带来很大正面的影响,会提高游客对旅游满意度,进而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具有更好的印象。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对游客带来不同的感觉,游客在旅游时一般比较放松,一些人性化的设施会让他们感觉很亲切,一些带有游客可认知的语言无疑会增加亲近感。
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旅游经营策略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文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等需要进行细化研究,所不同的是一般其他企业开发的是有形产品,而人文旅游产业开发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产品,产品的质量通过旅游群体的满意程度体现。开发怎样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如何合理规划使得资源配置优化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旅游产品经营策略都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人文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实现。目前,我国很多旅游景点在人文旅游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通过加强在人文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使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成功,则可以大大减小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风险;②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关注,不同的旅游资源如何配置更加合理,如何配置才能更加吸引旅游者,使得运行成本降低,产业收益增加,这些方面也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③人文旅游产业的经营策略非常值得研究,并非景点门票价格定得越高,旅游产业的收入就越多,不同的旅游景点采用联合消费还是单项消费更好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确定。
2加强旅游危机管理的措施
旅游业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行业,由其自身所具有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决定了她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领域,使得外界瞬息的变故都牵动着整个旅游行业敏感的神经。旅游危机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上空的阴云,良好的危机管理成为旅游业——这个应优先考虑快乐和关照产业的急迫需要。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鞭策意识,也是一种凝聚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在感觉危机、认识危机的前提下,经常地、系统地讲形势、讲问题,使员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与企业共同承担危机与风险的主人翁责任感。居民与旅游者要强化安全意识,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平安健康也是一种增收途径。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应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作为旅游地区政府应首先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旅游危机战略性研究,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或将其及早制止于萌芽状态。
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预防管理在建立旅游灾害预警机制方面已经达成普遍共识。所谓"旅游预警制度",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国内外发生疫情、战争、社会问题、自然灾害等影响旅游的事件,予以发布并警示,从而有利于旅行社和游人预见问题,并主动采取积极的安全措施。
建立应付旅游危机的应急机制旅游危机爆发后,最紧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灾害、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在疫情发生时,防止疫情扩散;在治安事件发生后,尽快侦破案件,惩治违法分子,保护受害人,处理善后事宜。因为自然灾害导致旅游地暂时不能接待旅游者,及时告知旅游者,减少旅游者的期待成本和预期心理,有利当地旅游市场的恢复。
旅游危机过后尽快采取措施复苏旅游业首先,旅游危机过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活动。其次,要利用媒体重树区域旅游形象。旅游危机之后,要尽快挖掘正面报道的价值,予以针对性的促销。第三,做好事件旅游营销,加大市场对旅游地的关注。
总之,当组织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当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及时反应、控制、补救、总结,并有意识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损失减小到最少。旅游行业是很脆弱,但不经磨练、不经危机,这个行业永远都是脆弱的。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本部门以及整个行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如东.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制度创新[D].同济大学,2006,(08).
[2]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03).
[3]王咏.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05).
[4]张志娟.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D].厦门大学,2001.
[5]乌杰.浅谈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J].科技资讯,2008,(01).
在线的,帮助
毕业论文选题是开展论文写作的前提,直接影响论文质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旅游产品的科学评价
2. 游游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
3. 旅游企业成本控制途径
4. 计算机技术在旅游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 旅游行为激励机制的建立
6. 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与科学规划
7. 对导游员从业行为规范的设想
8. 旅游企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与对策
9.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饿意义与策划
10. 旅游景区品牌化经营策略研究
11.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国外旅游市场开发的思考
12. 节假日旅游的动员与组织
13.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4. 湖南省导游员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5. 对湖南女子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
16. 旅游者旅游动机浅析
1. 论旅游服务心理与旅游服务技能
2. 浅论导游员的个性要求
3. 对湖南省导游员(生存、健康或其他)现状的调查
4.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包装
5. 国内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6. 互联网与旅游业发展
7. 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8. 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9. 论自助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前景
10.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处理
11.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12. 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评析
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和调查
14. 旅游饭店人力资源流动状况分析
15. 浅析湖南的“旅游扶贫”
16. 长株潭一体化对湖南旅游经济的影响
17.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形象地位
18. 以××(地)为例探讨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19. 来长沙的日、韩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分析
1. 中外星级酒店管理模式比较
2. 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3. “把风景变成资本”:以长沙为例的实证分析
4. 我国旅游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乡村旅游开发的旅游效应分析
6. 大众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7. 旅游节庆对旅游城市的影响
8. 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经济学分析
9.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包装
10. 国内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1. 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2. 旅游品的营销策略
13. 论自助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前景
14. 农村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的构建
15. 旅游广告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6. 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17. 会展旅游的开发策略
18. 城乡旅游互动开发模式研究
19. 城镇旅游产业的开发与管理探索
20. 旅游开发中文气氛围的营造
题目:关于旅游生态化的探讨内容:1.简述传统旅游的方式、成本、对环境的影响等; 2.引出现代社会环境的现状; 3.详细阐述生态旅游; 4.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对比,包括方式、成本、环境因素、知识拓展等; 5.总结。备注:建议搜集好资料,整理数据,论文会更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