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有关竞争力研究方向怎么写

发布时间:

论文有关竞争力研究方向怎么写

可以参考: 李胜馨 (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作者简介:李胜馨(1978-),女,福建莆田人,大学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摘要:中小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产业的主体,其是否可以发展壮大,是我国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抓住企业的竞争重点,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尽快培育、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也是中小物流企业当前最为关键的任务。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竞争;问题;发展对策 物流业作为我国新兴的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后,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和不确定, 竞争变得日益的激烈。而中小物流企业面对国外物流企业和国内大型物流企业的竞争,企业的生存发展已经进入很大的困境,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和行业洗牌,中小物流企业应考虑企业变革增强竞争优势,重新取得市场竞争力。 1中小物流企业目前的发展机遇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化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行业的需求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也在不断的增长,据预测,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到2010年年增长率将达到20%以上,巨大的需求和持续高速的增长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稳步上升,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两万多亿美元,连续几年保持着年平均增长20%以上的速度,这对在我国发展国际物流业和国内物流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最后信息技术、信息网络的发展普及使物流管理和控制过程中的众多步骤和环节联系起来,缩短了流程时间,降低物流经营成本。种种状况表明,目前我国物流市场的潜力巨大,势头良好,对中小物流企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小物流企业目前的竞争环境分析 物流市场的持续扩大带来的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其出现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一些传统国有仓储和运输企业、民营企业和几乎全部的改制企业,这些大量的中小型的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异常复杂。 首先国外知名物流企业纷纷看好我国的物流市场需求和相对较小的物流供给能力,率先进入并抢占中国市场,造成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激烈;其次国内大型物流企业蓬勃发展,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也开始并购重组,并逐渐向现代物流转型和发展,同时,一些机制灵活的大型民营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找到了自身的“切入点”,开始抢占物流市场,形成了国内物流行业的现代生力军。同时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全球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我国物流市场需求明显趋缓,物流市场价格下滑明显,物流业投资增速趋缓,中小物流企业正遭受着多年难遇的严冬,部分地区中小物流企业更是陷入困境,开始退出物流市场,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3中小物流企业目前的竞争重点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取得竞争优势,中小物流企业在面对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应该明确目前整个市场环境的发展状况,充分了解竞争的侧重点,找出目前企业的竞争重点。 明确业务模式 中小物流企业构建竞争重点的前提是要对市场业务范围进行准确的了解。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业务范围往往由核心服务和增值服务组成。核心服务主要包括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等内容;增值服务主要有流通加工、包装等活动。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在硬件和软件上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往往只能拥有其中的一到二项核心服务内容,如果再往其他核心服务领域延伸,不仅需要较大的投入,而且还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可以多从增值服务上动脑筋,比如中小物流公司可以考虑协助客户简化作业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生产率与快速反应能力等等,这样,以较少的投入,较大地促进了客户实际价值的提升,最终也提升了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培育六大核心能力 物流企业往往需要培养六大核心能力:①物流资源包括客户、信息、物流服务能力资源的整合能力;②从制定方案到作业运作每一个阶段,各功能业务相互配合,紧密衔接,高效运转的物流业务运作能力。③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内容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等物流服务的创新能力。④条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应用能力。⑤强化品牌意识,提升物流品牌的塑造能力。⑥树立先进的营销理念,知识营销理念制订合理的营销策略,提高物流市场的营销能力。 培养核心能力就是不以整个产业为范围来谋求全面竞争优势的。日前,我国的中小物流企业在六大核心能力上的欠缺严重,因此中小物流企业在苦练内功时,要针对自身的实际状况,集中力量去改进与提升某一或几方面的能力,因为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企业要针对六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开展自我分析,找到关键的能力释放点,进而与国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共同分享市场,形成自身的企业特色。 发展虚拟物流 虚拟物流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各个中小物流企业能够通过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而共同组成一价值链,以完成快速、精确、稳定的物资保证任务,满足物流市场多频度、小批量的物流需求。每个中小物流企业不可能拥有物流过程所需的全部软件和硬件设施以及所有的物流服务能力,于是很难完成相应的物流服务需求,联盟中的中小物流企业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形成战略联盟,将物流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衔接,这样能够把各个物流企业的优势发挥到极至,更好的完成物流服务要求,实现战略联盟企业与客户的双赢。另外,利用虚拟物流还可以降低物流服务过程的重复操作,降低成本。 专业化经营差别化物流服务 在物流行业,差异化客户的存在则是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小物流企业提升竞争重点的地方。专业化经营差别化服务战略是中小物流企业通过自身的特色和专长,在深入了解行业所需要的物流服务特性的基础上、推出一些在全产业范围内都具有行业特色的服务,使用户对品牌产生偏好与忠诚。任何物流企业都不可能同时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于是,中小物流企业应当在准确的物流业务范围的基础上,选择大中型物流企业经营的缝隙,实施差别化战略,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进行整合,提供一套完整的物流增值服务,在物流核心业务基础上增加特别物流增值服务、体现自身的服务专业化和差异化。 4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物流行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兴起,但是中小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对企业的发展制约更为严重。 融资困难 缺乏资金一直都是困扰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中小物流企业的银行贷款会因为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低、缺乏有效的担保形式、缺乏可靠的信誉等问题得不到及时的银行融资。另外政府对中小物流企业是有很大的政策歧视的,一直以来,政府都比较倾向于给予大型物流企业、国有物流企业更多的政策倾斜,无形中忽视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这更使得企业因资金缺乏而运转困难。据统计,近40%的中小物流企业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从融资效果看一半以上的企业对现有融资效果不是非常满意,所以,资金成为了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一大困境。 人员流动大,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较低,管理水平不高,再加上中小物流企业人员流动性很大,从而使得物流专业人员普遍缺乏,但又不敢也没有能力投入太多的成本来培养人才,这就造成长期工作在物流一线的工作人员对物流前沿理论、发展趋势、管理模式知之甚少,缺乏创新和开拓能力。同时,由于物流企业工作相对较为辛苦,职业生涯需要有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基层锻炼时期,这对于80后的毕业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造成相当一部分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本行业,这是造成物流人才匮乏的又一重要原因。 信息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物流IT 应用市场发展迅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正逐步展开,但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却不尽如人意。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的中小物流企业中,普遍没有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到10%。其主要功能范围只针对财务、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没有对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做长远和全面的考虑,一般都只局限在建立一些内部网和企业网站上,很多物流业务信息化程度的影响而没办法开展。另外中小物流企业不愿意花成本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造成多数中小企业基本没有自己的信息平台,一些比较先进的物流技术很难引进使用,成为当前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又一大瓶颈。 经营成本高,信誉度缺乏,缺乏核心竞争力 是否合理调度运输车辆,规划运输路线,车辆的装载率如何等都可以作为衡量物流公司运营绩效的重要标志,其运作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物流成本。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薄弱,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装载率低下甚至空载、司机随意安排自己行走路线等现象,造成现有的资源大量浪费、物流成本过高。再则,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规程和服务规范,在服务质量上比较欠缺,经常会出现一些事故,对顾客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无形中会丧失顾客的信赖感,也对企业的成本增加负担,这样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难以和其他物流企业抗衡。以上各种原因都会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5提升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应该采用不同的战略管理措施,不断地改进、完善、加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 政府扶持,提升融资能力 首先政府应改变陈旧观念,积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应着重解决现行一些对中小物流企业融资不利的体制和相关制度问题并积极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问题。同时中小物流企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提高资本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率,以更好的融通资金 。另外,良好的信誉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竞争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中小物流企业融资而言,讲诚信即可在资本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使投资人和债权人放心,引得资金不断涌来,又可使金融部门放心收回贷款,从而对物流行业放宽贷款政策,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培养引进物流人才 随着中小物流行业的逐渐成长,需要大批各个层次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物流从业人员,因此,企业需要大力聘用并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物流人才。近几年以来各大高校也陆续开展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所以首先可以从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中,通过招聘方式引进物流人才。二要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在重视对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所有员工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为自身企业员工提供成长的阶梯。毕竟内部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更为了解,另外更关注企业的长期长远发展,所以重视从内部选拔人才,更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发展,使优秀的人才更有信心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提高信息化水平,重视供应链管理 如今,各行各业都已经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更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要素,但建立信息化是一项耗资耗时巨大的工程,中小物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企业的远景和目标来确定是否建立。 对于一些发展初期还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在信息化建设上花高昂成本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加盟加入公共信息平台,以较低成本开展网上业务,共享物流行业信息,拓展业务范围。对于已经有建立信息化的物流企业来说,首先应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应了解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建设来解决自身发展瓶颈在哪里,其次企业应走向标准信息化之路,对信息化的成果和过程要有个合理的预期。同时,中小物流企业还能利用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信息和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最后企业应特别重视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当前企业的竞争就是供应链的竞争,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不仅节约成本、优化资金链,为企业节约更多的流动资金,同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好地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企业可以考虑引进切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借助管理软件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化,增强反应效率,减少库存积压,提高运输质量,降低成本。 创新求稳,有效控制总成本 中小物流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与企业在各方面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确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求在同一阶层的对手中,在服务价格和内容相似的情况下,产生差异化,使客户在付出同样的资金能够获得更良好的服务水平。这样通过企业就可以保证在现有紧张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另外物流成本是由支撑物流过程的活动引起的,主要包含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加工增值费、保险费、税费等。中小企业应大力引进欧美日等物流发达国家在控制成本方面采取的成本法,其理念是降低物流活动的总成本,而不是单独地考虑各个活动。我国物流企业要从整体上控制成本,切记不能顾此失彼。中小物流企业要在实际的运作中可以根据经营范围以及边际成本适当增减业务量,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以取得竞争优势。 6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服务水平与国外物流企业和大型物流企业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特别在目前经济不紧气的情况下,中小物流企业更应当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通过实施以上应对策略,解决企业在运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力争在行业中树立声誉和扩大市场份额,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顺利度过物流业的“寒冬”。 参考文献: [1]邓传红.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分析.[J]物流技术.2008,(6). [2]李瑞彩,陆艳飞,郝国.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3]亨利�6�1明茨博格著,魏江译.战略历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杨之雷.利用虚拟物流网络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J].中国储运,2007,(5). [5]邹静.现代物流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竞争力研究的论文该怎么写

现代社会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年代,而且合作和竞争是越来越重要。我们一定要对内合作对外竞争。然而如果我们没的自己的优势,别人就不会来找我们合作。那怎样提高我们的竞争优势呢?1、 竞争优势来自你的客户非常需要,而你的竞争对手做不到 或者不愿意做,做的没你好。因为我们只有做到了这些就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优势。2、 满足自己的需求,就能实现别人的梦想。 每当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别人做不到或者没有做,或者做的没理好,那就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因为每当我们自己说需要的东西意味着别人也需要。3、 有不可被取代的专业能力,有非常受人欢迎的人格特质,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我。4、 我们要把现在处于边缘话的东西拉到边缘来,然后把它变成常态,最好形成一种生活形态。因为只要谁能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形态,谁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5、 我们在开办自己的企业时,一定要做到标准化科技化与人性化。这三样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就能更好的行销出去(因为行销永远比销售要好)。特别是公司的一些东西,我们一定要做到影像化、音像化、图像话和文字画。就当我们一个公司的很有能力的人走了后,我们可以参考他以前留下的这些资料。又比如在餐饮行业,当一个大厨师走了后如果我们没留下资料、他没把他的东西给大家分享,那我们的餐饮店就会做不出这道菜了。6、 我们要把未被合作的机会、未被提供的服务、未被创造的发明、未被提升的价值、未被交换的资源……做为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的参考。还有我们要记住为客户节省时间,也是一种为自己创造财富的依据。我一定要实现我的梦想,而且要早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为了我,也为了她,为了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还要加倍的努力。 20009年5月3日 宋志丰

1. 介绍什么是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 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现状3. 国际上大企业是如何实现国际竞争力的4. 案例说明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成功企业,及无国际竞争力失败企业5.阐述企业要做大做强 需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6.对中国企业的美好展望

市场竞争力分析怎么写

市场竞争力分析怎么写,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各行各业都存在竞争,一起看看我收集的关于市场竞争力分析怎么写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一、市场格局

1、市场容量和格局

目前整个市场的容量有多大,竞争格局大致是怎样的。较为成熟的业务领域,各大分析机构都会有专业咨询报告做参考,帮助我们获取到整体概况信息。但是,如果我们的业务领域才刚刚兴起,要看清楚市场格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比如各个垂直行业SaaS。

从笔者所在领域来讲,2014年才陆续有玩家进入,都是新兴创业公司,直到2016年初,几大巨头才开始布局。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外部投融资环境,都对这个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得出一个整体趋势上的判断,整个盘子有多大,主要玩家有哪些,我们怎么应对,这都是我们业务开展的基础。

2、潜在的增长市场

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思维告诉了我们无数从小处切入,以小博大,先做量后变现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会回归到商业价值本身。如果目前的业务领域市场容量有天花板,那么下一步产品和公司会走向何处。我们可以看看潜在的增长市场是什么,竞争对手在这些地方都是怎么布局的。

比如某推送服务公司,在C轮后的布局就值得玩味。再如360,先做的杀毒、再做安全卫士、再做浏览器、再做广告游戏硬件等生态。

3、主要对手竞争力评估

这里竞争对手竞争力评估,更多的是竞争对手公司层面上的评价。可以采用波特五力等管理学模型做分析。具体做法请参考管理学书籍。

二、产品和解决方案

1、竞争对手组织结构

我们可以先了解竞争对手的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层都有些什么人,都是什么背景和能力。这从公开资料和业界口碑,可知一二。还有产品、技术、市场、销售等部门的组织架构、人员数量。只要平时功课做的足,也是可以获取到的,比如业界消息、招聘信息等。

2、产品在竞对内部所处地位

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需要各种情报消息交叉分析,然后加上经验推断。以笔者公司业务为例,我们年初分析竞品时,把某国内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也纳为竞争对手,但是他们并没有推出直接对标的产品。但笔者从某渠道获知,其内部孵化了一个类似项目,且该公司目前商用产品的底层技术是可以用于研发和我们对标产品的。后来到今年末,该公司推出了相关商用竞品。大公司孵化项目,很多是出于试水目的,或者丰富产品矩阵,这样的项目得到的资源支持,反倒不如主打某一两款产品的创业公司。

3、产品定位和目标客户细分

即使是完全对标的产品,因为不同对手的资源和能力不同,产品定位和目标用户也是有差异的。如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几款精细化数据分析工具。A主打无埋点,客单价高,主要做大中客户。B主打私有化部署,性价比较高,也是做大中客户。C也主打无埋点,价格低廉,主要做中小型客户。定位和目标用户会决定竞争对手的营销、服务、销售策略。

4、解决方案和核心技术分析

这个就属于其他文章讨论最多的竞品分析了。这里的难点在于情报的获取,企业级产品的获取不如消费级产品容易得到,特别是一些私有化部署的软件产品。从各种公开和非公开的渠道,获取竞品的产品介绍、技术白皮书、获得竞品的试用、竞品客户的反馈扥、行业会议、竞对公司离职人员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涉及到很多比较灰色层面,就不展开说了。

5、官网、用户后台产品分析

官网和用户后台信息是相对容易获取到。这样可以从侧面反映竞争对手的实力。主要可以看以下几个方面:功能结构、信息架构、用户体验。

三、营销策略

一般来讲,大厂财力雄厚,推新品高举高打。如某大厂今年推云服务,因为进入这个领域比其他几家已经慢了一拍,所以从贴近客户业务的层面推出了几款产品。先是几个产品单独试水,做了一年时间的考察。然后在恰当时机,整合成一个品牌,在公司品牌的背书下,在各大科技媒体渠道、线下展会集体发声,并结合KOL在各种产品、技术圈层扩大品牌影响。

在广告投放和SEM上以效果为主,买断了大量关键词和主要广告位,并加强了数据监测不断优化投放。

相对来说,创业公司的营销手段和资源就匮乏得多。总的来说,做好竞对的广告、SEM、展会、PR等营销策略的监控是很有必要的。

四、服务策略

服务水平是考虑一家企业服务产品商业务能力重要因素。虽然大多数企业服务厂商都打出了7*24这样的字样,但实际上这做起是非常不容易的。

竞对的内部服务资源和流程可能并不容易获取,但我们是可以从试用竞品的'过程中体验到对接服务人员的素质的。

具体来讲,比如获取服务支持便捷度、解决问题的响应度、技术支持文档的完备性和可读性等。

企业竞争力分析

企业其品牌产品进入到某个市场后,其内部管理环境与外部竞争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并发扬有利因素,管理与规避不利因素

竞争力分析方法

企业竞 争力源于两个纬度的考量:一是外部环境条件的分析,主要行业发展情况及竞争对手的分析,各企业进入市场的优势、劣势;二是内部环境条件的分析,主要是企业自身优势与短板的分析,行业中各企业存在的威胁与机会

市场分类的定义

市场分类是企业从市场资源、人力投入条件、客户资源、营销成本四个方面,综合考察各种市场,将市场进行区别和分级

分类的必要性

不同的市场其市场潜力不同

不同的市场营销要求不同

公司资源决定需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操作

分类的价值

设置市场、人力编制的依据

销售终端制定目标计划依据

设计战略规划图的数据依据

分类的指标

调研市场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四个条件:

人才:当地是否具有人才优势,人力培养的难易系数

资源:客户资源如何,市场潜力如何

客户:能否形成联动,能否辐射其他地区,客户开发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成本:企业自身营销成本与客户购买成本的情况

市场类型

核心市场:利润主力军市场。企业资源重点投入与关注的区域

战略市场:具未来发展的市场。等各项资源成熟,首选进攻的市场

潜力市场:可进行资源整合的市场。因市场潜力大,行业生态成熟,竞争压力大,开发成本较高的市场

发展市场:只做基础宣传的市场。消费潜力相对不成熟,现阶断不做开发的计划,但可以做些基础宣传,提长品牌及产品知名度

风险市场:规避的市场。市场已进入恶性竞争,或因人口、经济环境、渠道成本较高,进入有较高风险

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是对企业影响最直接、作用最大的外部环境。

结构分析

行业结构分析主要涉及到行业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等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是行业进入障碍和行业内竞争程度的分析。

市场分析

主要内容涉及行业市场需求的性质、要求及其发展变化,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的分销通路模式、销售方式等。

组织分析

主要研究行业对企业生存状况的要求及现实反映,主要内容有:企业内的关联性,行业内专业化、一体化程度,规模经济水平,组织变化状况等。

成长性分析

是指分析行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和发展方向。当然,这些内容还只是常规分析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些分析中,还有不少一般内容和特定内容。例如,在行业分析中,一般应动态地进行行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尤其是结合行业周期的变化来看公司市场销售趋势与价值的变动。

提高国家竞争力方向论文题目

百度搜索黏贴。

科学内涵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国际经济论文篇1 试谈网络经济在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且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网络已经从最开始的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资源逐渐演变成为人们通过购物平台,人们使用网络在家即可完成物品购买,此种情况的出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方面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对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近些年来,网络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其重要性也逐渐地突显出来,当前网络经济已经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鉴于此种情况,应该对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影响进行了解,对其积极的影响进行推广,不利的影响则给予改进。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本文对两方面影响都进行了分析,首先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 第一,可以减少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人会从国外购买物品,这就是国际经济贸易。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从国外购买商品不仅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还需要办理很多的手续,这样不仅延长了贸易时间,而且还增加了贸易成本,但是网络经济不同,人们可以直接从网络上下订单,当国外企业收到订单之后就可以发货,货物会直接送到买家手中,这样的交易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还节省了时间,所以说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成本[1]。 第二,加快了全球市场形成的步伐。网络经济优势在于不受地域因素的限制,无论是你身在哪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从世界各地购买你想要的物品,这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很受人们的欢迎,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等融入到了这个大市场中,全球性市场的形成步伐逐渐加快。另外,网络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催生了一些新贸易方式的出现,比如说,在国际贸易交易中,物品订单、提货单以及发货单等都需要交给相关部门审核,在这一过程中,电子商务可以将纸质信息转换为电子数据信息,然后通过网络传输给相关部门,此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就是网络经济对全球经济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的体现之一。 第三,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我国贸易中,服务贸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快,而电子商务的应用则提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2]。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服务贸易交易的成本降低,其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而电子商务又和商业贸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在此种情况下,我国的旅游业、工业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等贸易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使我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 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本文对这些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使国际贸易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在 网络技术 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很多网络黑客会侵扰,而且网络交易所采用的网络资金支付方式也会存在着安全隐患,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国际贸易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另外,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犯罪的现象与日俱增,此种情况的出现也使得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风险。 第二,暴露了我国物流发展水平落后的弊病。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来开展的国际经济贸易离不开物流行业的支持,要知道,国外的货物若是想要运送到买家手中,就必须要通过物流来进行配送,而当前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的:首先,物流信息系统较为落后,对物流信息的更新不够及时;其次,物流一体化发展还存在漏洞; 再次,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当前人才紧缺成为了制约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最后,物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和电子商务等类型公司的战略性合作不够全面[3]。第三,导致人才紧缺局势更加紧张。电子商务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因为其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家对此方面人才的培养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也就是说,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与之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此课程是新开展的,所以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多方面都还存在问题,这样就使得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另外,高校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人才就业率比较低,此种情况使得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不平衡,两者处于矛盾状态,这一情况的在加剧了人才紧缺局势的同时,也使得 毕业 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推动网络经济更好地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 措施 (一)对 网络知识 进行宣传。若是想要促使网络经济进一步的影响国际经济贸易,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网络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电子商务是新兴产业,有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此产业的重要性,针对此种情况,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对此重视程度,然后促使企业能够从电子商务中发现新的商机,并将电子商务带 出国 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开展的新 渠道 。 (二)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制造业大国,有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中下层,所能开展的工作都是较为简单的,并且没有技术含量,还会对环境等造成破坏的工作,而产品中的核心技术则掌握在 其它 国家中,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4]。针对此种情况,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尤其是一些生产高科技、无污染以及多功能产品的企业,只有这部分企业提高了竞争力,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才能提高自身地位。 (三)为网络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在网络为主的时代中,国际经济贸易竞争中是否可以处于优势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种情况,国家应该为网络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解决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安全风险等,然后应该将国内的骨干网络集中起来,以此来拓宽我国网络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比例,增加网络的覆盖率,以此来促使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网络购物,而且网络购物人数以及购买商品数量正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网络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同时还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针对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若是其影响是积极的,那么就应该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若是其影响是消极的,则应地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促使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够加快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师如男,袁玮顺.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11):33-35. [2]贾春阳,孙硕,吴天鸣等.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商,2015,(20):107-107. [3]张远圣.关于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科学导报,2015,(1):173-173. [4]张俊.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7):182-182. 国际经济论文篇2 试谈国际经济冲突及对策 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呈良好发展态势,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为了能够减缓日益矛盾的国际冲突,能够让国际间各个国家的经济冲突减小,让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可以正常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出一个安稳和平的国际经济市场。培养和谐的国际经济市场营造出各个国家间合理的经济利益,需要制定能够让贸易交往的国家共赢的国际经济策略,从而慢慢缩短国际间各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落差,提高全球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把全球化经济下的国际冲突减小,进而合理规避。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经济战略 随着一体化经济逐渐走入国际市场,在这种国际经济环境下,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则,在不同的规则下,国家之间产生国际经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能够营造出安稳的世界经济环境,就需要实施一些策略对各个国家间的经济冲突进行合理的规避,把各个国家的国际经济损失降低。因此,制定出能够实现双赢的策略和经济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冲突的含义 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上各个国家间产生经济的冲突是一定会发生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不能够完全消除。对于国际中的一些“经济潜规则”问题、缩短南北间的经济差距问题等等都需要对其进行安全平稳的宏观调控。国际间曾经存在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权力的独断性在整个大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冲击逐渐失去了原本所具有的价值,从专制性的地位变成了大众性的规则。全球化经济在逐渐迅猛的发展中,各个国家都在捍卫本国的主权,对本国的经济也有着一定的主导权力和控制能力,但是在一体化经济的背景下,需要国家对经济自主权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这样的国际矛盾慢慢成为了各国关注的 热点 话题,从一个角度来说,各个国家认为,在国际间形成众多的国际性跨国公司是对本国经济的一种掠夺策略,跨国会对本国经济的自主性控制方面有干扰性。 二、目前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影响下的今天,全球一体化为很多国家带来了不少便利的条件,也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经济中迅猛发展的自由经济,商品和服务等资本的流通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多的商品流通量,这样就会导致经济全球化成为了经济发展必经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背景不同,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冲突,每个国家的经济在表面看似安稳的,但经常会有不安定的因素存在。 在国际秩序形式逐渐转换的前提下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的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世界经济旨在规定一个安全平稳的经济秩序和规则。在这种秩序和规则下,将削弱国家自身对经济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但是会因为各个国家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这种 方法 会加强政府对本国家的经济干预,通过了政府的干预,各个国家的经济会优先并大部分考虑本国的经济现状,这也使各个国家间在进行经济往来时冲突发生的几率会不断加大,政府对国际经济自由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干预,也因此产生了国际上的经济冲突。 三、国际经济冲突的造就点 政府的强烈干预是导致国际经济冲突产生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府旨在保护本国经济不受烦扰所以会采取相对保守的经济态度致使国内的经济开放程度逐渐减小,因此,会对自由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干扰,使得本国经济在大的经济环境面前丧失一定的竞争力,最严重时,可能会脱缓本国的经济发展进展。 所谓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以整个国际全球化大背景为前提的,既想享受自由发展的经济模式带来的便利,又要以保护国家利益为重,以本国的经济发展策略为旗帜,再加上政府对本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上发展的干预,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引发了国际间的经济冲突。在政府的参与下,对本国的经济控制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相应的经济法律规定,这种政策的制定不仅是对本国的经济保护,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干扰性,在某些利益上作出了一定的牺牲,对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障碍。 一方面,政府对自由经济进行干扰,它的目的就是使国外的经济发展对本国的经济产生干预并且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实施一定程度的保护意义。另一方面,政府在面对国际经济对本国经济造成影响时会采用相应的法律措施和手段来遏制这种现象,如各国间针对国际经济的冲击一般都会设立贸易壁垒等,政策和法律的双管齐下,使经济自由化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全球化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国际经济大背景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每个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政府的管制存在于整个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又影响着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所以,本着“国家经济上进行合理的放宽,在主权上进行必要的控制”这个原则和规定,政府的控制程度是国际经济冲突产生的根源。有些错误的理解在于全球化是想要对每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控制从而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经济体,但实际上,真的全球化是求同存异,为整个世界的经济构建出和谐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大家友好竞争各自发展。 四、针对国际冲突的相关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对国际经济冲突的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法在发生经济冲突时起到的约束和控制的程度上,以及它的适用性和能力的广泛性上,从目前的国际经济状况来看,国际经济法对国际经济冲突的解决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经济的发展作为整个国家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实力的象征,因此经济冲突必然引起法律上的冲突。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它需要合理的经济市场规则,它要使每个国家能够愿意接受这个规则,并且按照这个规则合理合法地发展本国的经济,但是现在的国际经济规则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五、减少国际经济冲突的对策 (一)构建国际经济体制。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抵挡经济球化的趋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模式的前提下,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构建合理的经济体制才是减少国际经济冲突最好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构建国际经济法案,从而让每个国家都能够合理有效地参与到经济法案当中来,这是保证全球化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方法,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地区的经济有序发展。要想制定健全并强大的法律体系,就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做好国与国,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议,对其法律的适应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然后,制定符合国内和国际的法律权限,通过各国间的相互协商最后进行具体的安排。 (二)正确面对冲突。 国际经济冲突是无可避免的,每个国家都应该正确面对自身以及其他国家所管辖的冲突,冲突发生后,要立足于国际经济冲突的减小或解决的视角,正确面对冲突不盲目不冲动这样才可以想出较完美的解决对策。未雨绸缪才能应对自如,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要对本国的经济体系做到全面的了解,了解自身经济体制的性质,通过合理的协商和适当的退步和对管辖权的合理分配从而把各国的国际间的经济冲突得以解决。这是有效规避国际经济冲突的良好解决办法,每个国家在解决国际经济冲突的时候,都应该予以一定程度的认识。 (三)采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办法。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实则是一种逐渐进行的经济发展态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各个国家间的合作,以及区域性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间采用的如贸易壁垒式的潜规则,以及全球化并没有真正全球而只是发生在几个国家间的这种现象。因此,为了规避国际经济的冲突时,要在小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磋商和探讨,在 文化 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合作,谨记合作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作出适时的让步,这种方式在解决政府对经济全球化干预上面也有一定的成效。在经济合作中要制定出合理合法有效的合作模式,使得各方面的风险降到最低,使国际经济冲突出现的概率慢慢减小,最终使得国际冲突的办法得到合理的解决。 (四)构建合理的经济摩擦相对应的体系。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各个领域,各个企业应该怎么样有效避免国际经济冲突?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要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使企业的财务数据和账目清晰便于分析,同时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从行业的层面来说,为了避免各种冲突的发生,就要号召行业权威组织一个有威望的机构,在这个机构中每个行业或企业的组织有一定的话语权,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平等的经济经验,及时调整相应的应对体系。 六、结语 根据本文的分析和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一定会是蜿蜒曲折的,每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情况不同,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就大不相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压力都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在关于经济的利益冲突一定会存在的前提下,要做好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就是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稳定和谐公平高校的国际经济环境,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每个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许多,肖冰.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冲突问题及其应对[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2]邓云赟.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冲突及其措施[J].中国商贸,2014,28 [3]王宵晴.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经济冲突及其应对研究[J].北方经贸,2014,3 猜你喜欢: 1.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免费下载 2. 国际经济论文 3. 关于国际经济的论文范文 4. 国际经济论文题目大全 5. 有关国际经济形势论文

我国竞争力研究论文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范围扩大,机会增多;另一方面,风险加大,竞争更趋激烈,这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很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僵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参与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由此,中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和跨国公司抗衡,要抵御住国际经济风险,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整合有效资源而形成的,支撑其持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系统能力。它涉及管理、产品、技术、能力和文化等多方面,但由于环境和文化差异,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各有不同。归纳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把握。第一,目的要素: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前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如华为基于顾客需求的技术创新和美的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如果缺乏对顾客价值的足够关注,就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市场需求,即使技术很先进,也难免会由“先驱”变为“先烈”。第二,动力要素:知识创新和企业文化。知识创新是企业培育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各种竞争力的精神源泉。一个企业能具有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企业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华为的“狼文化”、深南电路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第三,保障要素: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制度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这些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的直接体现为核心竞争力,有的内隐在核心竞争力中。如华为、海尔的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制度则是深南电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第四,外化因素:技术、营销、服务、质量、品牌和成本等。这些是直接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关键环节。技术尤其是独有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营销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方式;服务是企业在技术、质量、营销等能力趋同情况下的竞争新领域。当然,不同的企业,会在不同的环节狠下功夫,其核心竞争力所体现的特点也不一样,如华为抓住了技术环节,东风日产抓住了技术、品牌和服务环节,美的则抓住了技术、营销和成本环节。

摘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激增,进一步凸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但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从内外环境两个层面、有利与不利两个角度,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指导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趋利避害,继续向良性方向发展。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SWOT对策措施我国是纺织服装制品生产出口第一大国。2005年1月1日,全球性配额管制全面取消,标志着纺织服装制品贸易全面进入自由化阶段,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增长相当迅速,部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长期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与思考。SWOT分析法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涵义是在既定内外条件下通过对本单位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化的平衡系统比较分析,找出并发扬内外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为单位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指导本单位向良性方向发展。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1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内部环境S-W分析—内部优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纺织产业予以扶植,特别是为推动纺织集群经济发展,各地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和简化办事程序上予以支持,更以民间协调人的身份,积极促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引导企业共同发展。外贸管理制度方面,目前已由原来的经营权审批制调整为上报备案制,扫清了我国外向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障碍,使得原来只能依赖外贸经营单位出口的相当部分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有了更大的外部发展空间。出口退税方面,从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着手清理退税拖欠工作,目前各地退税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大大减轻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资金负担,激发了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对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尤为明显。(2)企业网络方面:为推动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投入大量人财物,极力打造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增加配套协调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几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以广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集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品产业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发展尤为成功。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建立,为企业编织经营网络,加强彼此间合作协调能力,进行柔性生产和转包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物质保障。(3)资金技术方面:在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努力与协调下,各地纷纷推出对于中小纺织企业的优惠金融安排,对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鼓励其进行技术和生产投资。在技术层面上,通过企业间技术合作、引进外来技术、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等,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已有很大的提升,面料生产方面一直以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生产的薄弱环节,以前用于出口高档服饰的工艺面料绝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目前这种情况已有很大改观,多数面料已能够由国内自行提供。(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供给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同时,我国又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相当大部分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内部劣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自入世以来,我国在政策调整上,虽然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管理体制仍然僵化,国家为促进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给予各种优惠税收政策和金融扶植,但未能及时有效地落实。有些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上一时不能适应角色任务的调整,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法律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从实际执行来看,并没有真正做到对纺织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产品设计非法抄袭、模仿、商标盗用现象相当普遍。(2)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都是处于一种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发展,企业过分片面看中市场的占有率和企业间竞争,往往忽略合作的可能性。这直接导致资源过度用于“内耗”,产业整体竞争力下降。尽管各地政府为改变现状,极力推行产业集群经济,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地区仅仅是把各个企业人为地在地域上予以集中,远未真正发挥集群经济的巨大优势。(3)资金技术方面:近几年我国各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对纺织服装企业在资金投入上造成挤压,特别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较以往有更大的要求,目前仍有很大缺口急需填补。技术方面,我国虽然在投入方面较以往有所增加,技术进步也很快,但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增长贡献率是评价一个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本方面:我国在劳动力的专门教育方面相对比较匮乏,使得我国的劳动力生产率低,适应性差。另外,纺织服装制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成本直接影响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劳动力的供给上,从2004年起,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吸引力已大幅下降,这导致原来主要依靠外来务工人员的部分企业面临很大的劳动力缺口压力。(5)国内竞争环境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根植于广大分散式经营的手工作坊式企业,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客观上造成企业竞争性强、规范性差的特点,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低价竞争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据资料显示,2005年1~10月,我国出口美国纺织服装数量同比增长,而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仅有,大大低于数量的增长幅度。2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外部环境O-T分析——外部机会分析(1)贸易自由化方面。《多种纤维协定》的有效执行和纺织品配额的全面取消,使得我国“长期受配额影响最大的国家”地位有了实质性改变。据WTO预测,中国纺织品和成衣在美市场份额将增加到50%,欧洲29%。事实上,2005年我国出口美国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占美国进口该类产品亿美元的22%,虽未达到WTO的乐观预测值,但总体已有很大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高达亿美元,同比增幅更达到了,可以预见,贸易自由化的总体态势必将给我国出口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2)国际合作方面。①外商直接投资:在劳动力资本负担不断上升的压力下,从20世纪90年代始,国外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到我国投资设厂,如日本富士纺织公司在我国就设有四家合作服装企业,其中三家是从织布开始的一条龙式生产企业,其他还有日清纺、伊藤忠、佐丹奴、意大利马佐度等国际知名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合作投资,加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外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1~7月,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总额为61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高达35%,客观上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②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加之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再有美欧在经历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后,对我部分产品重新设限。为避开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很多企业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土耳其等进行直接投资设厂。2004年7月,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制定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对国别、产业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其中鼓励投资纺织服装业的国家数量超过1/3。这预示着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外部威胁分析(1)《伊斯坦布尔宣言》。配额虽已取消,但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之路并不平坦,早在2003年3月,以土耳其、墨西哥、美国为首的纺织行业组织,为阻止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即提出了《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对我国继续实行配额限制,截止到配额取消,已有52个国家的90多个行业组织签署,尽管该宣言由于违背WTO自由贸易原则未被认可,但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我出口纺织服装制品的态度,必将成为我纺织服装出口的一大障碍。(2)“特保措施”的滥用。“特保措施”是WTO框架下认可的对于来自国外特定产品的剧烈冲击进行本国市场过渡性保护的一种特别保障措施。其初衷是避免进口国同类产业免于遭受国外产品的威胁性打击,但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我国2005年出口增加的情况下,未就对其国内造成实质性影响进行合理评估,即启动了“特保”措施,对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制品实行单方面限制,进而升级为贸易摩擦,严重影响了我国被“设限”产品的出口。(3)“反倾销”问题。反倾销措施是WTO规则认可的有效保护本国市场免遭非正常竞争的合法措施,但长期以来,该措施却充当了进口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保护伞”。而纺织服装制品作为我国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由于其相对的敏感性,加之价格低廉,更成为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目前配额已经取消,国外在无法使用原有限制措施实施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对我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其潜在不利影响将更大。3SWOT分析结论与对策措施通过以上SW内部、OT外部两种环境、SO利与WT不利两个方面的交叉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理论上其优势仍是明显的,这在配额取消后我对外出口迅速增长的客观情况中已有很好的体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采取配套措施来实现上述目的:优势增强层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制度和法律建设,满足产业发展的政府支持和法律保障需要;加大技术资金投入,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融资便利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集群经济的强大优势,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改善国内就业环境,加大劳动力技能教育投入,提升劳动生产率;广泛参与双边、多边贸易协调,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和国际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继续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借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管理的优化升级。劣势弱化层面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效率,加大扰乱市场的违法打击力度;减少企业间的无序、恶性价格竞争,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利益协调;规范企业出口经营市场安排,减少外部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和贸易摩擦;通过政府层面参与贸易争端协调,维护我国出口企业利益。通过以上两个层面多个角度措施的协调配套,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予以培植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必将具有较以往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参考文献1杨亚沙.中美纺织服装贸易争端浅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6-05-252郭先登.论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的策略问题[J].山东纺织经济,2006(2)3亚琼.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运行趋势与对策[N].中国贸易报,2006-01-054刘苏.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对策[J].纺织导报,2005(3)5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05(1)6龚进礼.2005年度纺织经济形势回顾与分析[J].纺织导报,2006(3)7潘慧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6(1)这里还有一篇字数较多,你自己去看一下,是2008年的新数据

国内关于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物流企业的观念转变、网络建设等方面,关于第三方物流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及模糊综合评判则仅仅提出了一种估测方法。本文结合竞争力方面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物流企业和物流业的竞争力、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竞争力的对策作一探讨。构成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可以分为“硬件实力”和“软件实力”:“硬件实力”主要体现为有形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或资产、市场规模、设备技术层次、物流网点数、提供服务的种类等;“软件实力”主要体现为生产效率(包括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等)、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等)、设备利用效率、管理组织水平(含内部经营机制)、服务质量(包括服务网络和市场空间)、创新能力(包括业务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市场控制能力或应变能力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面对大量的配送指令时,能否及时按照配送时效要求完成配送任务的关键,就是根据配送任务量合理的建立一支有弹性的、高效的运输车队。运输车队的组建可以根据配送任务的要求制定车队的车型和数量,车队的配置原则上是需求量的90%,这样可以保证车队的足够运输任务,增加单车的使用效率,提高单车的营运收入,不足时通过社会储备运力来补充。运输车队的组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1、 实力较强、运输任务相对稳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购车,然后通过向社会发包并收取车辆和服务保证抵押金,抵押金的数额可以根据当地的社会情况、运输任务和运输商品情况来定。抵押金的收取降低了购置车辆资金投入,承包者也因签订了长期的承包合同而对车辆认真仔细的保养并且按照公司的要求来配送任务,保证了车辆状况和服务质量;2、 规模较小且运输数量较不稳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平均营运情况,制定车队的车型和数量,车队的规模控制在平均任务量的80%,以保证和提高社会协议车辆的营运收入,不足时通过社会储备运力来补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操作流程是否合理以及培训工作的组织工作也都直接影响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输服务水准,应当引起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足够重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直接决定了物流业的总体实力,除上述评估物流企业的微观项目外,物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运输体系(综合性)、行业监管(行政与经济管制)、经济总量(GDP、人均GDP等)、市场结构(有效竞争性或垄断性)、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等与物流产业发展关系紧密的宏观经济变量,这些方面是由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对物流业竞争力的分析不能脱离所在国的经济竞争力,国家的经济环境、政策体制是物流业竞争力的支撑系统,经济发展层次是物流业赖以存在的物质资源基础和市场容量空间。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它的经济性会发挥的更加充分。一、专业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是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特征 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快速整合,具有规模经济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三方物流是规模化的组织。第三方物流业务要使用专门的物流设施,快速反应的信息系统,一般需要很高的固定资金投入,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种状况决定只有随着规模的扩大,物流平均成本才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具有规模经济性。从市场竞争的要求看,第三方物流也只有拥有一定的规模,才能确保价格大于其平均成本,才可能赢利。因而,一定的规模是它生存的必要条件。第三方物流由于规模大,现代化水平高,加之契约制度的完善,因而它能够有效地协调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物流活动,通过和企业的契约关系,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专业化的设备、人才把物流活动的各环节,从点到面有机地串联起来,快速完成物流过程。而自营物流企业,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上,也许从局部来看,物流运作是高效的,但生产和流通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很难进行物流的整合优化,因而从整个物流过程来看,是支离破碎,缺乏效率的。不可否认一些大型的企业,例如,美国的商业巨头沃尔玛,中国的家电大鳄海尔,能够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了自营物流的规模经济。但前提条件是它们的市场规模巨大,资金雄厚,具备强大的物流整合能力。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在竞争日益激烈,消费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即使一些跨国企业也不是完全由自己来经营物流。2、 第三方物流是契约代理多个企业的组织。第三方物流与生产、销售企业的联系是通过契约或合同建立稳定、明确的合作关系实现的。由于契约把双方的费用、价格固定化、风险平均化,双方实际上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这就从利益机制上为物流业务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业效率的提高会加快物流速度,降低单位物流成本,节约双方的交易费用;货主企业规模扩大,则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利润,同时也扩大了第三万物流的需求规模,可以说规模对双方具有利益一致性。而传统的专业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的合作是松散的,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因而,在商品市场需求不稳定的情况下,双方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企业外包物流费用就会上升,反之,就会下降。在双方损失或收益不对称的情况下,传统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都存在着不断选择和机会主义,从而难免会加大交易费用,不利于物流费用的降低和物流规模的扩大,很难具有规模经济。 3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专业化的组织。所谓专业化指随着规模的扩大,所投入资源专业化使用的可能性增大。当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时,各种物流要素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仓储设施的闲置等。随着物流活动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分化出来,各种物流要素也逐渐成为市场资源,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其专业优势和系统最优化原理,就可以根据各种物流活动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对各种物流要素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迅速扩大物流规模,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物流要素的作用,提高物流效率。 二、 提升中国物流业竞争力的宏观对策 提升我国物流业的竞争力,需要正视我国物流业的基本状况、优势、劣势及其存在原因;同时,需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探索提高物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寻求切实可行的战略对策。 (1)提升我国物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改革现行的物流体制。物流体制的重要方面是运输体制,现行的运输体制仍然维持计划经济管理的传统,交通、铁路、民航、管道等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铁路、航空、管道三种运输形式基本上仍然是国有经济为主体经营,除少量地方铁路货运和航空运输外,这三种形式货物运输中,国有经济比重保持在90%以上,所有制类型单一,缺乏其他经济成分,不利于市场竞争。其中管道运输因其产品、资产的特殊性,仍未强调市场竞争。由于计划经济的作用强度大、作用时间长、运输产品短缺、长期供不应求,运输体制只进行了范围有限的部门内部改革,没有从交通运输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展开大面积的部门合并和重构。铁路、航空运输行业政企不分,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传统运输、仓储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速递业长期由邮政部门专营;这些体制上的因素使得物流企业难以具备市场经济背景,难以参与国际竞争。 从欧、美、日等国家物流业的发展来看,上世纪60~70年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80年代各国铁路运输业放松管制,使上世纪70年代濒于崩溃的铁路运输业得以振兴,推动了运输业向物流业转化。航空和水运相继进行规制改革,出现了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联运和兼并。除铁路企业间的合并和收购外,铁路企业还向公路、水运推进,对管道、航空等运输企业进行参股和兼并,公路通运业成长壮大。可以说运输管制的放松是物流业的兴起和发展的契机。 我国物流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第一步应改革现行的运输体制,借鉴发达国家运输体系的先进内容,完善我国运输体系。运输体制改革首先是对自然垄断较强的铁路和民航运输进行改革,其次可考虑铁路与民航部门合并,称之为运输部,交通部保留,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交通部与运输部合并,成立综合运输部门,为物流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体制基础。 (2)我国与物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加快我国物流业的法制建设工作,力争早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物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健全的法律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物流业的市场准入、市场规范、市场监管、多式联运等提供基本的规范,是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3)政府需要大力扶持国内主要物流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市场主体。根据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经验,为了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引导国内大型物流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合作、相互持股或者相互转让股份,支持国内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通观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强势物流企业首先是由时效性强的空运、快递企业成长而来,其次是邮政、陆运、通运企业,第三是各个国家的铁路运输企业。反观我国,这三类企业都处于蓄势阶段,近期单靠任何一方都不易壮大。主管部门率先打破部门分割、减少对兼并重组的行业限制。根据我国现有的运输方式和邮政部门改革状况,着力将中铁物流和中邮物流的资源、网络、经营和管理进行整合,充分利用铁路企业的规模优势和邮政企业的网络优势,构筑起强大的进入壁垒,尽力打造实力强大、有竞争力的中国物流强势企业。 (4)引入和规范国内竞争,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国内竞争力。我国政府对铁路的管制应以反对行政垄断、维护有效竞争为前提;对公路运输解决货运机动车辆超限超载运输、低价运作、恶性竞争等问题;对仓储行业急需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指导。体制上要打破传统的行业垄断,向内资企业开放,广泛吸收多方投资,形成有利于竞争的市场格局。 物流市场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放松运输管制的结果,市场的统一可以消除物流企业发展的障碍,破除条块分割、弥和市场间隙,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政府管理部门尤其要加强对市场秩序和市场行为的监督,使物流市场规范发展、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三、对提升中国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微观对策 在上述提升物流服务业竞争力宏观对策的基础上,要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先提升其国内竞争力,而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1)国内市场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基,物流企业要继续保持在国内市场的优势项目,缩短与强势企业之间的差距,最基本的任务是要保持目前所具有的优势。在现有的物流网络、运输和仓储能力上追加投资,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硬件实力。根据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我国物流企业要首先植根于国内物流市场,然后扩展临近市场,最后向世界市场扩展。 (2)切实抓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应用的有利时机。互联网的形成和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一方面使物流供应链不断延伸,物流服务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展;另一方面使货物的实时跟踪成为可能。配合物流网络设施的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物流系统管理软件,提高运输与仓储管理的效率,强化储运优势。特别要采用新型运输和仓储技术,如双层集装箱、超大型集装箱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拖挂车,使物流业生产效率获得大幅度提高。 (3)加大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力度,增强国内物流企业市场运作、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逐步变竞争劣势为优势。软件实力是提高国内物流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占有率;改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利器。物流企业应按照现代物流市场的要求,提高管理水平,实施灵活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同时积极改善服务,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4)实施战略联盟与合作。物流联盟已成为目前物流企业增加实力、迅速扩张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近来世界物流十强企业纷纷通过业务整合、企业间并购和联合来巩固市场、拓展业务、增加盈利。如世界上最大的包裹速递和货运物流企业UPS连续收购法国一家零配件物流服务商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两家物流公司,开展零配件物流服务;2001年又收购美国飞驰公司、美国第一银行和一家零售企业,不仅扩大了速递的业务范围,而且新增了资金链上的增值服务。我国物流企业也要重视资本经营,通过股权转换、联合和兼并,迅速增强企业实力,扩大服务范围,在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因此,有效利用竞争力的价值因素,认真分析物流的经济性,对提高物流企业和物流业有一定的帮助。参考文献:中国物流网中国大物流网《第三方物流竞争力的评估与分析》

竞争力国内研究论文

在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在实践中,应同时做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就业指导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四项规划。通过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契合,学生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对口整合,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职业理想的密切配合和学生职业生涯计划与行动的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用高职毕业生良好的职业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担忧。高职毕业生与农民工抢饭碗,起薪点低于熟手农民工的现象和高职教育学费较高的现实,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学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的信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必须在继续关注就业率的同时,更加关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薪酬水平、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综合指标,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源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概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楼锡锦等人关于就业竞争力的定义较具代表性。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俞锋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为就业岗位获得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目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一般都可归纳为“个人因素和非个人因素”。根据上述研究视角,结合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其他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加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既要着眼于毕业生所就读专业本身的实力,又要瞄准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市场需求,更要加强学生本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素质及其延伸的学习能力,以及除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外实现其职业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其他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在实践中应同时做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就业指导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四项规划,通过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契合,学生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对口整合,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职业理想的密切配合和学生职业生涯计划与行动的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用高职毕业生良好的职业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二、做好专业布局规划,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契合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就业市场成为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的基本方式。高校毕业生既要服务于就业市场,也要经得起就业市场的检验。有研究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呈现出“三峰叠加”“四种矛盾”和“五种现象”的特点。三峰叠加是指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和中国大学生就业三个高峰同时到来且并行发展的态势。四种矛盾是指数量性矛盾、质量性矛盾、结构矛盾和路径矛盾等四个大学生就业本身所固有的制约其就业发展的四种本质性矛盾。五种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事业单位用人招考制度开始实施,这将对整个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全国教师编制核定整体结束,基础教育整体需求下降;三是经济发达地区户口限制措施相继出台,人事编制使用的本土化倾向显现;四是研究生就业高峰到来、研究生学制改革和就业难问题凸显;五是毕业生就业整体倒流现象更加明显,就业市场买方化。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多元主体激烈竞争的就业格局。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科学谋划专业布局,充分发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优势。从总体看来,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的高职院校,都在专业布局规划方面突出特色,紧扣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反之,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对市场近期和远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等缺乏研究,一味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盲目通过开设“热门”专业和扩大招生实现学校规模发展和效益、福利的提高,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错位,造成不少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如一些高职院校盲目追求设置热门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设置的19个专业大类中,各专业大类的发展规模极不平衡,规模最大的财经大类招生数达 万人,而水利大类仅招生 万人,二者相差近49倍。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如会计、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由于面向人们普遍青睐的“白领”岗位,成为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的热门专业。但目前人才劳动力市场上这些专业供过于求,北京、南京、深圳、南宁等城市的供求比已超过5,而且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较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至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务、民政、行政、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管理、海关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用人单位对这些岗位人员的要求更高。高职生更是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了高职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布局时,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学院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比较优势,确保主干专业,重点打造精品专业和优质专业,扶植新兴行业相关专业,逐步调整和淘汰一般专业。首先,要确保主干专业发展。主干专业是指符合学校定位、办学条件好或社会需求旺的,并有较好成长性的专业。主干专业是高职院校诸多专业中的核心和骨干,对高职院校确立其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实现持续发展,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选定一个或几个主干专业是必须的。其次,重点打造精品专业和优质专业。优质专业和精品专业是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概念。虽然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出发,进行专业建设都怀有将其建设为优质专业和精品专业的良好愿望,但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等评估机构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并据此划分了相应等级。各个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存在差异,不可能将所有专业同时建设为优质专业或精品专业。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规划时,有选择地确定部分专业,优先将其建设成为优质专业和精品专业无疑是明智的选择。需要指出的是,主干专业同时可以是优质专业和精品专业,但并不是所有院校的精品专业都是其主干专业。在某些情况下,高职院校对适应市场需求的、小而精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而获得有关部门认可为“精品专业”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它更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特色。另外,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对各个专业建设的侧重点进行调整更是不可避免。因而,对主干专业、优质专业、精品专业和一般专业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再次,调整和逐步淘汰一般专业。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一条或多条的专业,可定位为一般专业:目前区域内已有不少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区域经济对该专业人才有一定需求,但需求量不大;对比其他高职院校,本校举办该专业并无优势。三、做好课程建设规划,实现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对口整合1.在课程结构上,注意课程的类型和层次规划。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随着近年来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众多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但由于起步较晚和缺乏科学的规划,不少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表现为缺乏社会调研和论证,课程的类型和层次规划不清,如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经济学”等学科化色彩浓厚、针对性不强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却忽视实践的需要,“数量化分析方法”“物流政策法规”“物流保险”等课程缺失。甚至由于受师资和实验实习等教学条件的制约,存在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的现象。从学生就业后的反馈意见来看,不仅相当一部分理论推导和验证性内容根本用不上,而且大大拖延了学生独立上岗的时间,使所培养的人才理论上不及本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上不去。基于“层次—模块”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值得借鉴。这一课程体系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等四个层次课程组成。核心层包括“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两大模块。核心技术课模块涵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体所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包括“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供应链管理”等;职业技能课模块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重在职业基本技能,包括“办公自动化”“物流企业经营模拟实训”“配送中心模拟实训”等。支持层包括围绕核心层以外开设的“专业技术”“职业考证”及“职业方向”等模块。“专业技术”模块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操作,以熟练和丰富技术操作经验,包括“物流法规”“物流地理”等。“职业考证”模块旨在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培养计划中。职业方向课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求,如“国际贸易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报关实务”等;基础层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职业高校区别职业中专的标准。基础层的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特色层包括过程性课程、心理健康和职业指导课、选修课三大模块。过程性课程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而开设的过程性特色课程。基于“层次—模块”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一核心,有助于形成一个围绕核心环环相扣的课程结构,体现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2.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文件精神,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的经验值得借鉴。其基本过程为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理论,将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成长阶段划分为“新手、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等五个阶段。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要求每位行业实践专家将每个阶段举出3~4个有代表性的任务,然后从中确定一部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汇总和归类,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从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构成职业教育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个职业通常有10~20个这样的课程。由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着眼于职业成长,关注工作过程,近年来引起了高等职业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发现,截至2011年11月10日,以“高职”“工作过程”“课程”为题名的研究成果达1770余项。四、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规划,实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职业理想的密切配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良好运转实现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理想的良好支持。国务院已将“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因此,就业工作体系全不全,机制运行得好不好,成为衡量高职院校贯彻党和国家要求,推动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指针。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构建就业指导工作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五点:1.树立先进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高职教育重在一个职字,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职业介绍,而应该充分体现教书育人职能,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获得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策划能力。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开展就业工作时,应注意树立“就业指导专业化”“全程就业指导”等工作理念,必须将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高职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2.建设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人员、机构和经费“三到位”和“全员化、全程化、专家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每500名毕业生配备一名以上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的标准配足专职就业指导人员,通过建立健全机制的方法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借鉴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如建立“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两级层层落实”的工作体系;除了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事职业咨询、教学研究之外,聘请专职教学的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学术带头人、外聘专家等按照专业教学教研室划分,组成就业指导教研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聘请校友、职业介绍人员、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等担任兼职的就业工作人员;鼓励创设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学生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等。3.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为推动就业工作各要素、各环节协调运行从而实现优化就业目标,必须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根据高职院校与市场经济的密切联系和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构建就业机制的过程中,应逐步实现从行政—计划的运行机制,更多地向指导、监督和服务结合的运行机制转变。如,将就业工作成绩与评优评奖直接挂钩;将就业调研分析与专业调整联动,实现各专业就业率情况与年度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资源支持、评优升迁紧密结合的联动等。4.创新就业指导内容。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为原则;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为方式,全面实施就业思想教育、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心理教育、就业技巧指导等。五、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行动的紧密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人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过程中,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不健全,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资质的专职人员缺乏,以“短期促销”功利化提高就业率的就业劝导代替“发展性生涯辅导”等多种问题。如何系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使他们将规划应用于行动,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已成为每所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要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做到:1.要在思想上树立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是高度契合的。2.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规划意识淡薄、自我分析不足、不能准确审视自己、方法不明、规划不清、规划盲目、短视行为倾向明显等多种问题。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个性化指导、系统化培训,引导高职学生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全面发展。3.要实现规划与实践相结合。规划脱离实践,不但无法对职业产生有效的指导,反而会因理想化倾向等偏差对实践产生误导。必须实现规划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自查或检查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审计规划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早期接触实践,特别是接触真实职业环境的条件,在实践中对规划不断进行调适。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就业应聘的能力、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社会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范围扩大,机会增多;另一方面,风险加大,竞争更趋激烈,这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很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僵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参与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由此,中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和跨国公司抗衡,要抵御住国际经济风险,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整合有效资源而形成的,支撑其持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系统能力。它涉及管理、产品、技术、能力和文化等多方面,但由于环境和文化差异,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各有不同。归纳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把握。第一,目的要素: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前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如华为基于顾客需求的技术创新和美的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如果缺乏对顾客价值的足够关注,就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市场需求,即使技术很先进,也难免会由“先驱”变为“先烈”。第二,动力要素:知识创新和企业文化。知识创新是企业培育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各种竞争力的精神源泉。一个企业能具有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企业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华为的“狼文化”、深南电路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第三,保障要素: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制度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这些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的直接体现为核心竞争力,有的内隐在核心竞争力中。如华为、海尔的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制度则是深南电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第四,外化因素:技术、营销、服务、质量、品牌和成本等。这些是直接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关键环节。技术尤其是独有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营销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方式;服务是企业在技术、质量、营销等能力趋同情况下的竞争新领域。当然,不同的企业,会在不同的环节狠下功夫,其核心竞争力所体现的特点也不一样,如华为抓住了技术环节,东风日产抓住了技术、品牌和服务环节,美的则抓住了技术、营销和成本环节。

摘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激增,进一步凸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但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从内外环境两个层面、有利与不利两个角度,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指导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趋利避害,继续向良性方向发展。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SWOT对策措施我国是纺织服装制品生产出口第一大国。2005年1月1日,全球性配额管制全面取消,标志着纺织服装制品贸易全面进入自由化阶段,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增长相当迅速,部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长期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与思考。SWOT分析法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涵义是在既定内外条件下通过对本单位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化的平衡系统比较分析,找出并发扬内外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为单位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指导本单位向良性方向发展。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1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内部环境S-W分析—内部优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纺织产业予以扶植,特别是为推动纺织集群经济发展,各地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和简化办事程序上予以支持,更以民间协调人的身份,积极促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引导企业共同发展。外贸管理制度方面,目前已由原来的经营权审批制调整为上报备案制,扫清了我国外向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障碍,使得原来只能依赖外贸经营单位出口的相当部分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有了更大的外部发展空间。出口退税方面,从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着手清理退税拖欠工作,目前各地退税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大大减轻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资金负担,激发了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对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尤为明显。(2)企业网络方面:为推动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投入大量人财物,极力打造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增加配套协调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几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以广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集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品产业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发展尤为成功。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建立,为企业编织经营网络,加强彼此间合作协调能力,进行柔性生产和转包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物质保障。(3)资金技术方面:在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努力与协调下,各地纷纷推出对于中小纺织企业的优惠金融安排,对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鼓励其进行技术和生产投资。在技术层面上,通过企业间技术合作、引进外来技术、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等,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已有很大的提升,面料生产方面一直以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生产的薄弱环节,以前用于出口高档服饰的工艺面料绝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目前这种情况已有很大改观,多数面料已能够由国内自行提供。(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供给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同时,我国又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相当大部分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内部劣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自入世以来,我国在政策调整上,虽然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管理体制仍然僵化,国家为促进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给予各种优惠税收政策和金融扶植,但未能及时有效地落实。有些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上一时不能适应角色任务的调整,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法律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从实际执行来看,并没有真正做到对纺织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产品设计非法抄袭、模仿、商标盗用现象相当普遍。(2)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都是处于一种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发展,企业过分片面看中市场的占有率和企业间竞争,往往忽略合作的可能性。这直接导致资源过度用于“内耗”,产业整体竞争力下降。尽管各地政府为改变现状,极力推行产业集群经济,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地区仅仅是把各个企业人为地在地域上予以集中,远未真正发挥集群经济的巨大优势。(3)资金技术方面:近几年我国各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对纺织服装企业在资金投入上造成挤压,特别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较以往有更大的要求,目前仍有很大缺口急需填补。技术方面,我国虽然在投入方面较以往有所增加,技术进步也很快,但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增长贡献率是评价一个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本方面:我国在劳动力的专门教育方面相对比较匮乏,使得我国的劳动力生产率低,适应性差。另外,纺织服装制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成本直接影响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劳动力的供给上,从2004年起,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吸引力已大幅下降,这导致原来主要依靠外来务工人员的部分企业面临很大的劳动力缺口压力。(5)国内竞争环境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根植于广大分散式经营的手工作坊式企业,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客观上造成企业竞争性强、规范性差的特点,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低价竞争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据资料显示,2005年1~10月,我国出口美国纺织服装数量同比增长,而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仅有,大大低于数量的增长幅度。2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外部环境O-T分析——外部机会分析(1)贸易自由化方面。《多种纤维协定》的有效执行和纺织品配额的全面取消,使得我国“长期受配额影响最大的国家”地位有了实质性改变。据WTO预测,中国纺织品和成衣在美市场份额将增加到50%,欧洲29%。事实上,2005年我国出口美国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占美国进口该类产品亿美元的22%,虽未达到WTO的乐观预测值,但总体已有很大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高达亿美元,同比增幅更达到了,可以预见,贸易自由化的总体态势必将给我国出口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2)国际合作方面。①外商直接投资:在劳动力资本负担不断上升的压力下,从20世纪90年代始,国外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到我国投资设厂,如日本富士纺织公司在我国就设有四家合作服装企业,其中三家是从织布开始的一条龙式生产企业,其他还有日清纺、伊藤忠、佐丹奴、意大利马佐度等国际知名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合作投资,加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外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1~7月,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总额为61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高达35%,客观上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②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加之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再有美欧在经历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后,对我部分产品重新设限。为避开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很多企业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土耳其等进行直接投资设厂。2004年7月,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制定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对国别、产业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其中鼓励投资纺织服装业的国家数量超过1/3。这预示着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外部威胁分析(1)《伊斯坦布尔宣言》。配额虽已取消,但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之路并不平坦,早在2003年3月,以土耳其、墨西哥、美国为首的纺织行业组织,为阻止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即提出了《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对我国继续实行配额限制,截止到配额取消,已有52个国家的90多个行业组织签署,尽管该宣言由于违背WTO自由贸易原则未被认可,但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我出口纺织服装制品的态度,必将成为我纺织服装出口的一大障碍。(2)“特保措施”的滥用。“特保措施”是WTO框架下认可的对于来自国外特定产品的剧烈冲击进行本国市场过渡性保护的一种特别保障措施。其初衷是避免进口国同类产业免于遭受国外产品的威胁性打击,但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我国2005年出口增加的情况下,未就对其国内造成实质性影响进行合理评估,即启动了“特保”措施,对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制品实行单方面限制,进而升级为贸易摩擦,严重影响了我国被“设限”产品的出口。(3)“反倾销”问题。反倾销措施是WTO规则认可的有效保护本国市场免遭非正常竞争的合法措施,但长期以来,该措施却充当了进口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保护伞”。而纺织服装制品作为我国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由于其相对的敏感性,加之价格低廉,更成为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目前配额已经取消,国外在无法使用原有限制措施实施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对我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其潜在不利影响将更大。3SWOT分析结论与对策措施通过以上SW内部、OT外部两种环境、SO利与WT不利两个方面的交叉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理论上其优势仍是明显的,这在配额取消后我对外出口迅速增长的客观情况中已有很好的体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采取配套措施来实现上述目的:优势增强层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制度和法律建设,满足产业发展的政府支持和法律保障需要;加大技术资金投入,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融资便利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集群经济的强大优势,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改善国内就业环境,加大劳动力技能教育投入,提升劳动生产率;广泛参与双边、多边贸易协调,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和国际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继续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借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管理的优化升级。劣势弱化层面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效率,加大扰乱市场的违法打击力度;减少企业间的无序、恶性价格竞争,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利益协调;规范企业出口经营市场安排,减少外部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和贸易摩擦;通过政府层面参与贸易争端协调,维护我国出口企业利益。通过以上两个层面多个角度措施的协调配套,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予以培植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必将具有较以往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参考文献1杨亚沙.中美纺织服装贸易争端浅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6-05-252郭先登.论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的策略问题[J].山东纺织经济,2006(2)3亚琼.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运行趋势与对策[N].中国贸易报,2006-01-054刘苏.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对策[J].纺织导报,2005(3)5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05(1)6龚进礼.2005年度纺织经济形势回顾与分析[J].纺织导报,2006(3)7潘慧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6(1)这里还有一篇字数较多,你自己去看一下,是2008年的新数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