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甘当绿叶的议论文素材

发布时间:

甘当绿叶的议论文素材

【作文真题】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7广东省梅州一模)

“配角综合症”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山东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点分析】

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材料的内容为“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含意为面对此种现象的态度和思考。可就配角综合症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批评或肯定或理性看待等,也可探究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原因。如果以配角综合症为由头,在开头和结尾提及材料,在主体部分谈做主角或适合自己就好的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如果离开材料的内容,谈选择、奋斗的视为偏离题意。

参考立意:

1、配角也是一种美;

2、甘当绿叶。

【范文】

宁为红花落,不做常青叶

近日一则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有“配角综合症”,即甘当常青叶衬托盛开的红花,更有人觉得不想承受太多而选择做一名配角。在人才辈出的时代,还有人想退居后方做配角,此举实在让人惋惜。

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往前走。不同的是,愿意的人是自己往前走,而不愿意的人是被拖着往前走。有一男子整日泡在网上各种社交上,年迈的父母为其找工作,他却因不会交流不上班,其父母说:“他虽然还活着,却如同死了一般.”他已经丧失了参与这个世界的资格,只是在幕后做一名衬托他人的网瘾君子。

虽说有人在配角的行当里展现出最完美的故事,在影视界衬托出当红明星,他们由此获得最佳配角的奖项。但如此的奖项,也是辛苦打拼几年,甚至是半辈子,才有的殊荣。难道在今天,我们还要去幕后,不出来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红花吗?

我并不认同那些人说的,不想承担那么多,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其实,年轻人甘为配角是一种社会退缩的表现,这不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应有的选择。站在新时代的大地上,你说你要做配角。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与无数片常青叶子一样,衬托红花,然后等待秋天的凋零?就连旧时的士兵都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不是他不想当将军,就可以在战场上,退居到其他士兵身后。可能他认为保命最为要紧。

而想当将军的人,想崭露头角的人,就不甘做绿叶,不甘做配角,才敢于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为国家为民族有所担当,才能绽放自己的理想。正如雄鹰不甘停留树梢,才会努力翱翔于蓝天;正如竹笋不甘被大石块压住,才会奋力破土而出。而我们这些年轻人,若不敢为人领头羊,止步不前,终将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都要敢为时代的弄潮儿,像雅虎的杨致远、腾讯的马化腾,始终引领着信息时代的风向。还有许多在影视界日复一日发展打拼的影星,他们心怀“主角”之梦,终成耀眼的星儿,如当红演员孙俪、范冰冰成为女神。我想,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甘当配角,他们的励志也许会鼓舞更多的人前行。

我们要宁为红花落,不做常青叶。我们是新时代青年,要勇做时代弄潮儿,这样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大红花。

【点评】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关于亲情作文素材事例

你有哪些关于亲情作文素材事例?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亲情作文素材事例,欢迎大家分享。

1、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2、简简单单,亲情只是一个由几根树枝搭起的小巢。但我更小,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里面有一碗水,凉凉的,甜甜的,滋润我干渴的灵魂;里面有一袋鼓鼓的,香香的,填饱我无止尽的欲望;里面有一张床,软软的,暖暖的,抚慰我莫名的忧伤;里面还有一盆花,一幅画,一首诗,缀着些叮咛,嵌着些嘱托……这就是亲情,一个小小的巢,使我不断地长大。

3、亲情,是一把斜背着的吉它,越到情深处,越能拨动你的心弦;亲情,是一挂藤萝,不管你身在何方,它总是紧紧牵着你的手;亲情,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打开的是一扇扇忧郁的门窗。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微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4、亲情,是木兰替父的故事;亲情,是孟母三迁的佳话;亲情,是阿炳二泉映月的旋律。

5、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最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

人生三大情:亲情、友情、爱情。

亲情是血浓于水的关爱。一个人从一出生就为情所系,被情所困。一生之中,人最重要的感情莫过于亲情。当你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孩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时,父母为你倾注了多少心血,看着父母日渐佝偻的背影,看着母亲眼角密布的皱纹,身为子女,这份亲情是我们一辈子也还不清的。

友情是风雨共济的扶持。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份真挚的友情是弥足珍贵的。为了朋友,有人可以两肋插刀,像关羽、张飞;为了朋友,有人甘当绿叶,默默付出,像恩格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朝的王明可以因为友情,从长安不远千里去杭州为朋友祝寿;关羽可以因为友情,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恩格斯可以因为友情,20年如一日在马克斯背后默默付出。太多太多的事例验证了友情的珍贵,我们应该懂得珍惜。

爱情是相濡以沫的平淡。爱情就像一坛女儿红,时间越久,它便愈芬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海誓山盟,它是两人之间的一份牵挂,一缕温存。爱人之间不需要举案齐眉,那不平等;也没必要如胶似漆,那太矫情。爱情犹如一枚钻石,即便被遗弃在石子堆里,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也不会失去原有的`光泽,反而会变得更加璀璨。“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距离产生美,时间可以证明爱情的忠贞与永恒。如此说来,这三情与人一生如牵如绊,挥之不去。人难得来世上走一回,何必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浑浑噩噩,珍惜身边的情感吧,它们会在你心中留下一片清明。 亲情一说起亲情,人们总能想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骨肉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情。我想亲情不仅存在于家庭中,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人间会处处有亲情……

前不久,我家搬来了一位新邻居,是一位苗族的老奶奶。老奶奶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我觉得很新鲜,就常跑到老奶奶家门口去看,每次老奶奶看见我都非常热情地招呼我到屋里去玩,而且还拿出一些家乡的特产招待我。老奶奶还有讲不完的美丽而古老的故事,我非常喜欢听。渐渐的,我和老奶奶很熟悉了,成了她家的常客。一天,我吃过午饭,写完作业,象往常一样到老奶奶家玩,我走进老奶奶家门,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老奶奶躺在床上,满脸痛苦的表情,我连忙跑到老奶奶床前,问老奶奶哪不舒服,要不要去医院?原来是老奶奶的关节炎发作了,关节酸痛,行动起来非常不方便。这时,我突然想起妈妈对我说的话:“你长大了,应该多帮老奶奶做点儿事,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想到这儿,我急忙跑到院子里,把老奶奶换下的脏衣服、床单放到大木盆里,拿起搓衣板、肥皂动手洗了起来。当我洗完衣服,正在晾床单的时候,老奶奶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了出来,老奶奶一下把我搂在怀里,亲昵地用脸紧贴着我的脸,眼里闪着泪花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像奶奶的亲孙女一样。”听了老奶奶的话,我有些不好意思,我只为老奶奶做了一点点事,却让老奶奶这样感动,我以后会帮老奶奶做更多的事,做老奶奶的亲孙女。

第一篇 润物细无声风,无声,吹绿了大地;爱,无言,滋润了心田。 曾经认为,父亲是个感情迟钝的人。 小时候放风筝,陪我的是我的母亲,捡风筝的是我的父亲。 学习骑自行车,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亲,站在一旁喊着让我爬起来继续的是父亲。 小时候闯了祸,打我的是我的父亲,给我上药的是我的母亲。 举办生日聚会,陪我吹蜡烛的,是我的母亲。替我吹气球的,是我的父亲。 手指感染,上医院摘除坏指甲时微微颤抖地攥着我且反复告诉我别害怕的,是母亲,被我紧紧攥着且一声不吭的,是我的父亲。 ……莫非是父亲不会表达感情,还是…… 我开始用心去寻找答案。 每次,我的自行车出了小毛病,第二天,它却被修好了,并且被擦得锃亮,事后,才知道是父亲做的。 每次考试前一天早上,我的写字台上都会摆好削好的铅笔,事后,才知道,是父亲做的。 每次当我为突然的跳闸而气愤时,电视屏幕总会刷地一亮,我知道,是父亲做的。 每次我放学回家,几乎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我知道,是父亲做的。 写字台上整理好的卷子,是父亲摆的。 床头上那心爱的闹表,是父亲修好的。 小屋墙上的印记,是父亲抹没的。 …… 猛地,我察觉到:不是父亲“迟钝”,而是我的愚笨,是我没有体会到那沉默背后迸发出来的温暖啊! 光无声,照亮了大地;爱无言,温暖了心田。 父爱,无言。 第二篇 母与子 亲情,一个永恒的主题。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亲情,陪伴着我们走过每一个难忘的日子,谱写着我们多彩的人生。 透过那扇历史的窗户,我窥视,我看到了亲情,看到了那一幕幕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百余年前,雷雨交加,倾盆大雨,肆虐的狂风扑向载着孩子的小船,孩子和岸上的母亲撕心裂肺地哭喊,却无济于事,就这样骨肉分离了,而风在呼啸,它冷笑着看着这一幕,嘲笑瘦弱的母亲不能改变骨肉离散的命运。我不仅看到了这幕百年的悲剧,窗户的那端,我又看到骨肉分离日子里天各一方的思念。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但相隔千里万里,也隔不断母子的思念。是啊,亲情又能被距离和时间冲淡!漫漫长夜里,渔船上点亮了盏盏渔灯,透过这微微的火光,儿子似乎看到了母亲含泪守望时瘦弱的身影。“母亲”,我伟大的母亲,我一定要回到您的身边!“希望”让儿子坚信黑暗终有一天会被光明的太阳驱散,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小渔船驶入了生养他的港湾,母子泣涕涟涟,激动万分,此时历史的窗户静静地看着,它感到骄傲,为那母亲,也为儿子。它铭记着那一刻的喜悦和泪水。 然而我发现母亲在这份喜悦下还藏着一丝的抑郁。原来母亲还有一个儿子,他的名字叫台湾,台湾与母亲虽只是一峡之隔,但亿没能投入母亲的怀抱。他的眼睛里写満了无奈。历史的窗户旁一棵快要枯死的树上,一只翅膀受伤的小鸟哭喊着:“妈,我想回家,回家……”小鸟的哭喊使听到的万物心痛。啊,我看到了,受伤的小鸟的妈妈飞来救它的孩子,小鸟妈妈为找小鸟已经飞得很累了,但此刻她没有停歇,而是忙着为小鸟治伤,为小鸟觅来食物。终于小鸟的伤全愈了,同母亲在空中一起飞翔,再看看周围:老枯树在雨水的滋润下又抽出了新芽。 风清,云静,天蓝,草绿。因为亲情在,世界变得精彩;因为亲情在母与子必将团聚。 第三篇 爱子亲深,反哺意切 世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在浓浓的真情中最冷人刻骨的还是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是血浓于水的真爱伴着孩子们的幸福成长,是血浓于水的反哺,让花四甲老人安度晚年。 人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母爱温柔似水的柔情,父爱深沉似山的沉稳,山水相间,山水相间,山水相映,奏响了一首幸福的爱之歌。 在一次报道中真实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地震中,房屋急剧倒塌,造成这个地方居民伤亡严重,在抢险队救援中无意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声,寻声而去却在废墟中发现地对青年夫妇用自己的身躯担起沉重的重物,在他们中间的孩子却安然无恙,一对父母在生死之间,做出了爱的选择。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时,我想天下父母的选择会出奇的一致,只因为那是他们的孩子,有血浓于水的亲情。 山水蕴育文明,我们应保护山水环境,那么对于比水还深,比山还高的母爱、父爱,我们该做些什么呢?一位65岁的母亲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在病床上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作为儿子,目睹年迈的母亲在病床上呻吟,在母亲求生的眼神与自己相撞的那一刻,他心如刀绞,于是他决定为母亲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田世国用行动作出了回答,他用爱使母亲脆弱的身体坚如磐石,他用真诚给天下所有的母亲以最大的慰藉。 爱子情深,反哺意切,是浓浓的爱意带来家庭的温馨,是真诚的行动书写社会的和谐,看亲情如灯,在悄无声息中照亮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品亲情似风,和煦中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便是亲情,如此朴实无华,这就是亲情,如此刻骨铭心。 亲情,灿烂的花朵,芳香四溢,浸人心脾;亲情,晶莹的露珠,美丽纯净,招人爱怜;亲情,皎洁的明月,素雅静谧,柔和诱人! 第四篇 真爱亲情亲情源于血缘,血缘凝就亲情。人世间,依赖血缘纽带,常常演绎出一个个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亲情故事。在某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上,一批新的建筑物将奠基而起,然而还有一间破旧的小屋孤立地支撑在那里。在一般人眼里,或许认为这是难以拔掉的“钉子户”。可是有谁知道,这“钉子户”的背后却有一段悲凉的故事:户主是一对老夫妻,他们唯一的儿子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弱智儿,经常离家出走,十天半月回来一趟。可是这一次却外出了两个多月没有回来了,老两口心急如焚,进退两难。不迁吧,又影响工地的建设进度,迁吧,又担心傻儿子回家找不着爹娘。最后,破屋还是动迁了。从此以后,在这建筑工地的东头和西头各伫立一个老人,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踮着脚尖期盼那久未归来的傻儿子,任凭尘土扑面,风吹雨淋。某城市大地震后,人们清理废墟时惊异地发现,不少婴幼儿还活着――在母亲弓着的血肉之躯下活着;一位年愈半百的母亲,在儿子患尿毒症急需一颗肾脏时,毅然请求医师取出她的一颗肾脏……这就是亲情,这就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的亲情。她在那牵肠挂肚的惦记中,在那圣洁无私的呵护中,在那无怨无悔的奉献中。拥有这样的亲情,会使我们风雨人生变得风光怡人,使多舛的世界充满温馨。亲情,与生俱有,源于血缘,但又不囿于血缘。岁月的洗礼,会显现亲情的浓淡;物欲的考验,会证明亲情的真假。最真挚的亲情不因远离而疏远,不因久别而淡漠,离久越远,亲情弥足珍贵。当物欲占据心灵时,亲情也会被物欲玷污和践踏。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她叫“亲情”。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自然拥有而习以为常,有时,我们在不经意中就失落了这与生俱有的宝贵财富。拥有亲情的人生是完美的,没有亲情的人生是残缺的,而拥有亲情却不珍爱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更是可悲的人生 第五篇 我读懂了亲情我读懂了亲情,就像星星看懂了真正的眼睛。我读懂了亲情,就像尘埃依恋着不灭的恒星。它有一双灰色的令人叹息的眼睛。明明混沌不堪,却又那么简单易懂。就像人体的线路,明明是复杂的构造,却是最简单的捷径。小时候,记得会怨你。明明是自己做的不对,可是当夜晚偷偷躲在被子里,轻声哭泣之时,安慰我的也是你。因为不懂得,所以很快便一笑了之。现在发现怨不得,只能怪自己。小时候,记得自己是一个人住校的,虽然有这么多的同学陪着,可是还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明明知道你们很忙,但是还是不由自主的会想你们,因为知道,所以也没有再过问,虽然,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小小的埋怨,但是还是忍住。懂事些,长大些,可是还是会怪你。记得年纪又一些大了,年级也更高了,记得有一阵子成绩经常下滑,每一次回到家,成绩单都在手里,不愿给你们看,我怕死,但是更怕痛。每次打完后,那恨铁不成钢的眼神令我难堪,我也知道是自己做的不对。“以后考不好,不要不告诉我们!诚实一些,我们不会打你。”还记得这循循善诱。当我再一次没有考好,颤抖着将成绩单从书包中掏出来,记得落下的仍是巴掌。我已经诚实的将试卷给你们看了,你们自己说不会打我的,可是……,我没有反驳,我胆小怯懦,所以在学校装的大大咧咧,是一个大胆开朗的女孩,我会怪你们,但是我知道,错在我。成熟些,才发现,我——爱你。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渐渐明白,要懂事。没有考上好的中学,这一直是一个阴影。当我再一次做的不好,你大声的骂我,那是我第一次和你顶嘴,为什么,你一次一次地要否认事实的存在。我不甘,也许,我的叛逆期提早来临了吧。想起以前的事情,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心寒所在。但是,正经下来反思之后,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渺小,渺小道连一粒沙子都容不下,但是,同时我发现,在不甘和恨之外,还有一种对你的物质,它的名字叫做爱,记住,它的名字叫爱。因为胆怯些,所以永远说不出——我爱你们。怨过,怪过,可是又能恨些什么。恨过了之后,便是爱。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价的,而儿女对父母的爱永远是打折扣的。这是爸爸说的。最好的东西,是永远不可以试着留在身边的,就如同美好的感情,往往最容易被伤害。自从诞世起,我们永远就欠着父母一笔债,永远偿还不清。它是情债,如果用钞票这种低俗的东西来衡量,那么永远不知道它的准确数目。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 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赞美老师诗一:★★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赞美老师诗二:★★ 我爱我师 老师就象红烛, 燃起了学生心中的火把, 却燃烧了自己, 直到红烛成灰。 老师就象园丁, 养育着我们这一株株花朵, 却辛苦了自己, 直到体力耗尽。 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啊!老师就是这么无私! 啊!老师我们爱您! ★★赞美老师诗三:★★ ——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赞美老师诗四:★★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 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 ★★赞美老师诗五:★★ 你献上一朵花, 我献上一朵花, 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 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 太阳般的温暖; 是您用汗水, 把幼苗浇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 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赞美老师诗六:★★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赞美老师诗七:★★ 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赞美老师诗八:★★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叶公超议论文素材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中国,鲁迅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大多数人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散文诗集《野草》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展现出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其杂文,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的。这一政治立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鲁迅思想中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叶公超写《关于非战士的鲁迅》—文,发表在1936年11月1日的天津《益世报》增刊上说:“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鲁迅最爱用各种军事名词的)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中国大陆的共产党政权因政治需要而对鲁迅有高度评价。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鲁迅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7],并将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共产党掌权后,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鲁迅的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现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鲁迅研究机构和专门的鲁迅研究杂志。不过,据2001年出版的周海婴著《鲁迅与我七十年》记载,1957年毛泽东在回答罗稷南的问题时表示,如果鲁迅仍然活着,“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8]。1950年曾有读者向《人民日报》提问:“如果鲁迅活着,党会如何看待他?”当时任国务院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亲自回信答复“鲁迅和大家一样,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据改造的实际情况分配适当工作。”[9]由于鲁迅生前反对国民党的官僚腐化、血腥治国,因而受到国民政府的严重打压。1949年后,鲁迅在台湾也一直被当作国民党的反面教材加以贬低。两岸政府对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评价,使当代对鲁迅的真实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较重要的当代鲁迅研究学者有王瑶、林辰、朱正、王得后、钱理群、李欧梵、周策纵、王富仁、陈漱渝、汪晖、张梦阳、徐麟、王乾坤等。学者严家炎、何满子、邵燕祥、林治贤、王元化等对鲁迅先生多有著述;而作为艺术家的张仃、吴冠中、陈丹青、范曾等大家对鲁迅先生也有精彩的论述。[编辑] 反面评价 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批评尤为激烈者为苏雪林女士,鲁迅去世时,苏雪林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之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10],引发与左派作家之间的笔战。台湾学者郑学稼著述的《鲁迅正传》对先生的性格多有微词。唐绍华认为,鲁迅“对任何现实永远不会满意,因而变成真正的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者。” [11]李敖认为鲁迅在中国大陆被过分高估:“鲁迅象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可是,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第一个,他的杂文是受日本语法影响,也有一种文言文转过来的,不够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别扭。第二个,他杂文里面情绪表达太多,真正的资料部分并不多。你看我文章,你把那情绪字眼删掉,看的还是资料,就是证据。鲁迅缺乏这方面的东西。”“到今天如果有人还说鲁迅的文章写得多好,我必须说,这种人没有进步。”鲁迅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所谓“中国国民劣根性”持激烈的批评态度,许多作品着重表现中国人的愚昧,例如其作品《药》以华家和夏家暗喻华夏,把中华民族描绘成一个吃“人血馒头”的民族。薛涌认为鲁迅“国人心灵不医治的话,肉体也不值得救治”的言论是挑战文明社会的基本医学道德的宣言;也认为鲁迅继承了儒家传统社会知识分子对于老百姓的道德和智慧优越感,“没有宪政精神,而充满了僭政精神”;此外,鲁迅“本人并无直接当农民的经验”,其作品中阿Q式的愚昧民众形象的形成受到日本媒体对于中国人妖魔化、丑化的影响;“鲁迅说中国文化吃人,乃是真知。可惜,他自己并没有能跳出这样的文化。”相比于特瑞萨修女式的行动家,鲁迅缺少对平民的博爱精神。[12]钱玄同曾总括他有三点短处:多疑,轻信,迁怒[13]。

林海音 姓名 中文名称: 林海音 又名: 林含英 性别: 女 生卒年: 1918—2001 国别: 中国 籍贯: 台湾省苗栗县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国家数字文化网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回答者:daotuo - 都司 六级 9-1 11:03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相关作品介绍: 《林海音文集--晓云》 《林海音文集》 《林海音文集--金鲤鱼的百裥裙》 《林海音文集--英子的乡恋》 《林海音文集--生命的风铃》 《城南旧影——林海音自传》 《英子的心》 代表作: 小说:城南旧事 小说:<<驴打滚儿>><< 冬青树 >><<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 蟹壳黄>><< 血的故事>> 散文:<<秋游狮头山>><< 吹箫的人>><< 悼钟理和先生>><< 念远方的沉樱>><< 虎坊桥>><< 文华阁剪发记>><< 旧时三女子>><< 冬阳童年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 >><<北平漫笔>><< 绢笠町忆往>> 季羡林:学术大家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回答者:8059712 - 初入江湖 二级 9-2 09:14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季羡林:学术大家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当代议论文素材

高中作文经常会考到议论文,所以同学们在平时应该多积累一些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写作素材。下文是议论文素材整理,一起来看吧!

1、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2、希尔顿集团在当今世界旅店业中可称是扬名五洲,200多幢巍峨壮观的高楼大厦遍布世界各都市,希尔顿集团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希尔顿集团上下团结一致,唐拉德?希尔顿曾这样说过:“我可能是得克萨斯州最幸运的,是福中之人,这种福来自于友谊,来自于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希望我的一生能永远与同僚相处愉快,合作无间,因为我的福来自于他们。”

3、懂得关爱别人的人是受世人尊敬的。以前有个加拿大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小心使两块铀移动了,并且相互冲了过去。若这两块铀相接触,其威力不亚于一颗小原子 弹的爆炸。就在这危急的时刻,科学家用自己的双手,硬是把这两块铀掰开了。一次危机渡过了,可这位科学家也因受到太多辐射,而不幸以身殉职。政府为了表彰其伟大的博爱精神,而授予了他“用手分开原子 弹的人”的称号。他用他伟大的爱,无私地关爱别人,关爱全人类,他赢得了人们对他永恒的敬佩和赞叹。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性何种的历史星河中,有一束星光从未熄灭,它只是默默的在哪里闪烁着光芒。他的光透过了重重云雾,照射入华夏民族的心房,并在此植根,永不磨灭。它便是历经岁月考验的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者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志存高远;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精神;有陶渊明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洒脱。诗词文学之精华流传至今,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诗词文化的平平仄仄跨越了千古与今人对话,彰显其情感与精神。这就是传统诗词文化在时间跨度上的价值超越。

众所周知,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传统节日是融合了各个不同时代的人民的美好祝愿与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支柱。它行走于华夏儿女心中,谁能否认它存在的价值?

说起“否认”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不由想起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对传统文化全盘否认的极端行为。他们全盘否认了传统文化,忽视了其存在的价值与精华,并且幻想全盘西化。连民族的精神与根基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又怎么会成功呢?

我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诗词文化对于所处时代的感受与表达,包含了文学界生生不息的动力,包含了中华儿女的情感,更是包含着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所以我们要肯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而对于高考中新添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我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它是以一种新的形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局限在当代星光“再现”。它以新的形式与方法,再次发挥其所包含的民族情怀的作用,再次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是再一次的弘扬中华民族难能可贵的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在当代的学生身上“再现”。

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考验在当今时代再次发挥光和热。而我们所需做的,便是秉承它的内涵并且发扬。我们要以此建立一个具有强大的,追求卓越的,境界高远的华夏民族。让我们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星光照亮更广阔的中华大地吧!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议论文作文素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燕不勤习飞翔无以翱翔天空;乳虎不严训不能驰骋密林。

纵使天赋过人,马克思仍用数十年深厚研究积累丰厚自己的内涵,每日在图书馆专注研读,方写出《资本论》,创立出自己的哲学主义。而方仲永即使无师自通,缺乏后天的教育与勤学最终“泯然众人矣”。先天的素质无法决定,但勤能补拙,自身的努力可以修补不足,绽放出自己特有的光芒

也许已不必多言达·芬奇一沓纸上的鸡蛋,王羲之笔墨染黑的一池春水,畹华深夜梅园的'京戏练习,爱因斯坦的第三个手工板凳,范仲淹的断齑画粥清心苦读。这些人滑落的汗水落在脚下,已成为步向成功的基石。就算转瞬即逝的灵感至关重要,但没有之前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做铺垫也不会闪现耀眼的光芒。

所有的结局还未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一路艰辛,一路欢歌。纵使前方荆棘坎坷,若以勤为剑有夫何惧?

春秋时,晏婴和穰苴是齐国的两位名臣,分别担任相国和大司马要职,主持政务和军务。一天,齐景公在宫中喝酒时忽感无聊,吩咐侍从拿着酒具,要到晏婴家去接着喝酒。

晏婴接到通报,马上穿着朝服,手拿笏牌站在门外,等候齐景公的到来。齐景公还未下车,晏婴就迎上去问道:“诸侯得无有故乎?国家得无有故乎?”当齐景公说明来意后,晏婴说:“安国家定诸侯的事,臣请谋之。至于陪您喝酒的事,您左右有的是人,臣不敢与闻。”齐景公讨了个没趣,只好吩咐改到穰苴家去。不料到门口一看,这位大司马穿盔戴甲,手执长矛,见面就问:“诸侯得无有兵乎?大臣得无有叛者乎?”当齐景公说只是想喝几杯时,被穰苴以与晏婴同样的理由拒绝了。

各国诸侯听说这件事后,各自警觉,绝不敢轻易与齐国为敌,因为他们知道齐国有两个擎天大柱。

一个非常的公司要招聘一名业务经理,丰厚的薪水和各项福利待遇吸引了数百名求职者前来应聘。经过一番初试和复试,剩下了10名求职者。主考官对这10名求职者说:“你们回去好好准备一下,一个星期后,本公司的总裁将亲自对你们进行面试。”一个星期后,10名做了准备的求职者如约而至。结果,一个其貌不扬的求职者被留用下来,总裁问这名求职者:“知道你为什么会被留用吗?”这名求职者老实地回答:“不清楚。”总裁说:“其实,你不是这10名求职者中秀的。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时髦的服装、娴熟的面试技巧,但都不像你所做的准备这样务实。你用了一种超常规的方式,对本公司产品的市场情况及别家公司同类产品的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并提交了一份市场调查报告。你没被本公司聘用之前就做了这么多工作,不用你又用谁呢?”

阿甘正传议论文素材

观后感 ,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 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议论文 ,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阿甘正传》观后感 范文 5篇,欢迎借鉴参考。

《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5篇(一)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世界就是这样纯粹、简单的,在他的世界不高兴就表现出来,高兴就笑出来。你可能会说阿甘他是个傻子,傻子的世界能不简单?那你就错了,阿甘不是傻他只是没有那么的聪明而已。阿甘居住在二战后的阿拉巴马州,阿甘生下来智商只有75并且双腿走路要靠腿撑,但是阿甘的妈妈没有放弃阿甘,并且教会阿甘很多东西。阿甘和妈妈两人相依为命,平时的经济来源就是妈妈把自己家的别墅出租出去收房租。

在妈妈辛苦的支持下,阿甘也有机会上了学,并在校车上见到了珍爱一生的珍妮,阿甘和珍妮从校车上见面后就经常一起玩、一起上学,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因为阿甘家出租房屋,这让阿甘家中住过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天,一个会会弹吉他的年轻人,来到了阿甘的家中租房子,他弹着吉他阿甘听着他弹的吉他声音很有感觉就情不自禁的跳了起来,跳的舞步很是特殊。几年后阿甘在电视上再次看到了这个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就是当时特别出名的歌手猫王。

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阿甘和珍妮走的路上,一些坏孩子们开着车准备欺负阿甘,珍妮就让阿甘跑、一直跑、一直跑,直到跑到了一个 橄榄球 比赛现场,由于阿甘跑的速度很快,当时在看台上看比赛的一个教练看上了阿甘,就直接让阿甘进入大学参加橄榄球队。而这时的珍妮,在女子学院也慢慢的开始交男朋友,开始慢慢的变坏。大学 毕业 后阿甘加入了部队,由于阿甘出色的表现对不对,分往了战争的前线越南。

在刚进入部队,阿甘认识了布巴一个同样应征入伍的人,他们两个结识并互相照顾,布巴平时没事的时候,就讲他们家关于捕虾的经历,和阿甘讲一些捕虾的技巧 方法 ,更告诉他虾可以做成哪些美味可口的菜肴。但是在一场战役的时候,阿甘他们所在的连队被敌军所袭击,布巴也因为中弹牺牲在了战场上,阿甘虽然屁股中弹,但是得以保存性命,回到了国家被总统颁发国会勋章,这时的真理已经完全的变坏,变的为了追求金钱生活而不择手段的人。

在养伤期间,阿甘学会了打 乒乓球 ,后来国家发现了阿甘打乒乓球,打乒乓球的能力,就把阿甘送到中国去比赛。回到国家的,阿甘想起了自己曾和布巴的约定,决定和别人一块去海里捕虾完成布巴的愿望。在海上经历过大风浪之后,幸存下来的阿甘捕到了许多的虾,也赢得了一大笔资产,同时阿甘建立起了一个布巴.甘公司,用来纪念自己的好朋友布巴。成功之后的阿甘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阿拉巴马州,在这里阿甘又遇见了珍妮,但是第二天珍妮又不辞而别,阿甘不开心的跑走了,跑着跑着不知不觉阿甘跑遍了整个美国。在路上阿甘想家了就决定回到家中,走在半路上遇到了阿甘收到了珍妮的来信,并约定阿甘在一个地方相见,原来现在的珍妮得了一种不治之症,并且珍妮为阿甘生了一个儿子。后来阿甘和珍妮以及他的儿子生活在一起,直到珍妮死去。

阿甘虽然智商不高,但是他可以为做一件事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这也是他能够做很多事情都成功的一个原因吧!更有阿甘为了做成一件事情,无论有再多的困难,有再大的危险,也一定要干成的决心。当我们在做事情上没有阿甘这份对于,事情的执着与热情,还有那种专注的态度,那我们做事情成功还难吗?

《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5篇(二)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理解,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奇迹。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你都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这其实是影片在暗示: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实。幼年的阿甘腿有残疾,阿甘的母亲不得不为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子,以辅助行走。放学后,同伴们在路上讥笑他,玩弄他,追赶着扔石头。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不在束缚着他,他奔跑如飞。同伴们追不上他,眼睁睁的束手无策。这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

跑得快真是好世界。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进了橄榄球队,以后又进了大学并最终顺利毕业。不久,他参加了战争。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看到这里,观众大概都会发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来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阿甘因战功显赫而受到总统接见。这是导演为我们准备的一幕喜剧,但我们却不会为此而觉得夸张,可笑。有的人常感觉生活负担过重,面前困难重重,因此整天垂头丧气,郁郁不欢。阿甘的信念这样的单纯,目标这样的清晰,即便先天不足,前有穷山恶水,他也以平常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这并不是说愚人之福,保持这种态度和意志的人,信念能减轻他许多关于生命的重负,而使他达到生命之巅。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布巴,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布巴的一句话)。。。。。。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的一生中出现了许多奇迹,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会引导你去羡慕他,你只会欣赏和阿甘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味个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5篇(三)

很多人看了《阿甘正传》,都觉得这是一部 励志电影 ,像阿甘这种一开始原本什么都不是的人,最后也能够取得成功。其实从这个电影中能够解读出导演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慨叹。阿甘的每一步,都是执着地往前,但是每一步都不是他安排好的,而是冥冥当中的一种力量把他推到这样的境地当中。

人自己的力量在天地之间是非常渺小的,就像一片轻盈的羽毛借着风飞起来了,于是就执着地往前飞,可是最后落到哪儿,完全不是由它自己决定。这就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最后结果必然你不知道它飞到哪儿去,它自己也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看到《阿甘正传》结尾羽毛从空中轻盈飞起的时候就慨叹,阿甘领着他的情人生的孩子,完全不知道今后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时就想到,人生到处漂泊不定,人的命运其实也如同羽毛一样,很多时候自己做不了主,命运的风一步一步将你推到不同的地方。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执着一点儿就能够收获片刻的感动,如果不执着的话,可能人生都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在人生的大潮当中起起落落,能够把握的就是自己的感觉,就是羽毛对风的感觉。

如果风和日丽,你就会觉得幸福:如果风凶猛些,你就会感到人生的冷酷。只要把这种体会记下来,这一辈子就具备了人的体会,就不会白活。至于这个羽毛到底是幸福地停留在草丛上还是不幸地掉到污泥当中再也飞不起来,个人是很难决定的。所以《阿甘正传》中这片羽毛的使用,可以说是导演的点睛之笔。看起来分量这么轻,其实却是分量最重的一个道具。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会觉得轻松一点,但是更多人会觉得更加沉重。因为阿甘虽然是一个智商很低的人,但是最后竟然能够获得这么多好的机遇。而反观我们自身的现实,我们在茫茫人世当中,自己能够做得了主的事情实在不多,如果能够把自己能做主的瞬间都把握住,也就算是得到了人生的幸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天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就是说十件事当中八九件事都是不如意的。那么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因为那一两件如意的事,而这一两件事给你带来的如意,就足以覆盖其他八九件事带来的不如意.仔细想想,这几件如意的事情,已足以支撑我们走完这一生.

《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5篇(四)

在观看电影《阿甘正传》的两个多小时里,我始终一言未发,甚至脸上都很少出现表情,喜悦或者失落,用来呼应 故事 情节的起伏变化。有种别样的沉重,产生别样的思索,也许这是个很绝妙的圈套。飘飞在城市上空的白色羽毛,清新的钢琴伴奏小音,突然间我就像是被脱了衣服一样,无任何迟疑地进入了这场悠扬、深切的洗礼之中。

生命,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那块属于你。这是一句属于阿甘妈妈,也属于阿甘的永恒的 名言 。而正如这样,阿甘的童年就像一块苦涩的巧克力,只有75的智力说明了他与别的小孩之间的不同。可也许就是这75的智力却赋予了阿甘最不平凡的一面,他懂得什么是真爱。爱是阿甘身上最让人感动和难以忘记的,支撑阿甘生命的是他妈妈的爱,给他希望的是珍妮的爱。而阿甘是那个很好的接受者和赐予者,生命变得单纯了,所以他才与这个冷漠、机械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从某种角度看,其实阿甘才是最聪明的人,而我们只是一群活在谎言和欺里的冷血动物。

阿甘的经历让我们都会想到一个很原始的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如何生活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如何爱别人,如何得到爱,如何成功,如何快乐,有着太多的问号在我们的生命里。可是以岁月为证,我们在渐渐迷失,越来越迷失。也许若干年以后,我们需要电脑硬盘帮我们来记忆血缘关系、同窗关系、朋友关系,如果那样的话我想《阿甘正传》就只是历史遗留的证据罢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爱,看到希望,看到自己脚步的无穷。这一切,需要的就仅仅只是我们有干净的心脏和头脑。

命运不是神所能赐予一个人的,而是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只要心中永远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那么神就只是一个艺术品。

蠢人做蠢事,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每当在别人嘲笑自己的弱智时,阿甘就是这样回答。这是多么豁达的一句话,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如此之轻,轻到阿甘可以随时笑着、跑着回首身边刚刚经过的人和事。而我们是否向往过这种“轻”,笑看成败,笑看爱恨,笑看人生?也许会有,但当我们又开始忙碌或者无聊的时候,那又只是被遗忘了。阿甘生命之轻,在于他的真情、真爱和豁达的执着,所以他才会有不可思议的成就。然而我们是否会在想着能拥有和阿甘一样成就时,把自己的生命净化成一片白色的羽毛,任由它自由地飘飞在这茫茫世界中?

很多时候我们都像阿甘一样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但更多时候我们都远不及阿甘,我们把那些不知为何而做的事情总是非常轻易地半途而废了。而阿甘就不会,他会很认真很卖力地跑,跑遍陆地上所有的角落。他在停下脚步的时候,面对众人的疑问说,我累了要回家去了。没有理由,不带任何的意识形态,我不知道这种率直和纯真曾经打动了多少人,但我知道它会继续打动着后面的人。在以后的岁月里,也许我们就此已经真正地理解了生命,理解了如何,理解了轻。在我们的身体化作一片白色羽毛,飘然于千姿百态的人生中时,也许我们会经常翻个跟斗,给自己留下没有遗憾的过去。

影片改编自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政治讽刺小说,只不过原著是一本充满了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而影片则对故事进行了修饰和美化。摒弃了原著的荒诞和揭露讽刺意味,为影片增添了一种温情和幽默。但是影片同样表达了对当时美国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的不满,揭露了种.种病害,所以《阿甘正传》也称得上是时代的产物。

虽然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更多的是思考和启发,但它的故事情节和叙述方式、结构仍是非常漂亮。影片之中的人物串联,故事串联都是非常的经典,尤其是阿甘自己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以及公交车的切换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很明显的蒙太奇手法,影片把它运用得恰到好处,比如阿甘的生活经历对比珍妮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对比蒙太奇手法。还有影片的情节转变节奏,亦是非常精彩,能极大地刺激观众的情感,比如丹中尉的遭遇变更。还有中间经常会穿插的真实历史影像资料,这让人们在观看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社会以及自己,也能对阿甘的经历产生更大的认可和信任。所以此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很是绚烂,很值得我们借鉴于文学创作里。当然,影片的艺术内涵带给了人们更多的震撼和启发,这是其重要意义。

可能我们在看完影片后对于阿甘的成长和传奇经历都会有些唏嘘,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毕竟都不是很现实的事情。可是,当你再仔细的看一遍,当你真正读懂了一种精神时,我想我们都会沉默不语。

阿甘在上学初由于智力不够而遭到学校拒绝,他的妈妈在付出一夜身体后把他送进了学校,这也由此给了阿甘一个跟正常人共同起步、追梦的机会。从这一角度看,阿甘的妈妈无疑是最伟大的妈妈。影片中妈妈对阿甘说,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我相信这是让我最感动的几段台词之一,也许没有这样一个妈妈的阿甘就不会是以后不平凡的阿甘。

而在获得上学机会的同时阿甘也得以认识珍妮,在那辆并不拥挤的校车巴士里,珍妮让阿甘坐到了自己身边,从此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用阿甘的话来说,俩人就是秤不离砣,砣不离秤。珍妮的童年是很不幸的,有个噩梦一样的父亲对她来说是一生的心理阴影,这也可能是她在以后跟阿甘走出截然不同的道路的原因之一吧。珍妮追求刺激、光彩有地位的生活,所以阿甘只能渐渐跟她远离。但是珍妮已经在阿甘心里占据了太重要的位置,她是阿甘一生唯一深爱的女人。所以不管阿甘走到哪里,阿甘的心始终在思念着、牵挂着珍妮,珍妮就是他生活和前行的动力和希望。而珍妮在追求荣誉和风光的路上,一次次地遭遇着挫折和坎坷,生活的古怪在两个人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尽管阿甘既笨又呆,但他总是得到老天的眷顾,当然了他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作保障。也许珍妮在疲惫的时候已经先一步看穿了生命的秘密,所以她不再倔强和堕落,她回到了阿甘的身边,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幸福时光。

珍妮的经历其实不正是大多数正常人的经历吗,我们常常这样不顾一切地追求一些东西,却在茫然和愤怒中迷失自己,再也走不出来。也许我们懂得太多的感情,理想,现实,所以我们往往沉迷于表演中,这种表演让我们渐渐无法分辨真实和虚幻,所以我们只能继续在坎坷的路上茫然和愤怒。

阿甘的经历告诉我们,也许只要简单地爱,坚定地走,就可以获得一份平和的幸福。

阿甘最初的绝技就是跑,讽刺的是他是为了躲避同龄孩子无休止的打骂才练就的神奇快跑。这再一次狠狠地抽了我们所有人一个耳光,美好已经越来越远离我们冷漠和残暴的身体。阿甘就这样不停止地跑,跑进了大学,跑进了橄榄球队,跑下了学士学位,跑进了白宫见得了总统。然后他带着对珍妮的不舍和留恋,跑去了越南,跑进了战场,跑出了死亡,跑着救下了战友的生命,跑回了荣誉和尊严。在他靠捕虾成为亿万富翁后,他因为珍妮短暂停留后的出走和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穿起那双白色耐克跑鞋,从美国东岸跑到西岸、南端跑到北端,整整三年时间都在奔跑中度过。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政治借口,没有丝毫的意识形态,仅仅因为喜欢,就仅仅是因为喜欢。相信一定会有人为此痛哭不止,痛哭生命原本如此简单和可爱。可是我们真的就此回不去了吗?

从越南战场回来的阿甘因为在养伤期间练就了一手神奇的乒乓球技术而得以代表美国队打球,从中国比赛回来的他再次成为了国家英雄,他也再次进入了白宫接受总统的款待。而跟阿甘同时负伤的丹中尉却一蹶不振,颓废和无谓的愤怒,让他和阿甘的乐观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阿甘的成功在于他单纯的信念和乐观,而丹中尉是个视荣誉高于一切的人,他不能忍受平凡,失去了双腿的他一直对自己不能战死在战场上却仍以残废之躯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恼怒。幸好还是因为阿甘,是阿甘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走出了困境之后,他也依靠假肢坚强地屹立于生活中。这就是阿甘存在的价值,不仅对于他自己,还有珍妮和丹中尉。而且还不止这些,阿甘因为说到必须做到的承诺,继承了战友巴布的理想,最后把成功的果实散发在巴布家人、教堂、丹中尉等等手上。这个社会都接受了阿甘的恩惠,阿甘就是影片想要树立的道德标志。

纵观全片,其实阿甘并没有远大的理想,他只是很单纯很愚笨的前行在路上。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总是被聪明人嘲笑,他最爱的妈妈和珍妮先后离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和失去方向,他的爱还在延续,他还有珍妮给自己生的孩子,一个聪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还在继续,他不聪明,但他永远知道如何让生命充满希望。所以他也就赢得了荣誉,财富和爱,这些我们可能永远不能兼得的东西。

当白色羽毛又一次飘在城市上空时,我想我们都应该祝福阿甘,祝福他以后的生命获得应有的幸福。而我们也是不是应该在想过、思索过之后,看看天空和陆地,看看大海和阳光,看看自己回忆里那些经过的人和事。如果此情可待,亦可追忆,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年华老去,时光不再之时,笑言这不曾后悔过的人生旅程?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哪一块属于自己,那么生命该如何轻?

《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5篇(五)

nny总是说,阿甘,你不懂什么是爱。

可是,我觉得他是最懂得什么是爱的人。

阿甘爱妈妈。

当然,他的妈妈也确确实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她的整个生命来爱自己的儿子,从不因为阿甘智力上的残缺而吝啬他应得的那份爱。她让阿甘一直成长得很开心,也因为这样,阿甘才能拥有一颗纯洁无瑕的心。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动容的词语,无论语言的差异如何大,妈妈这两个字的发音永远是相似的。

女性虽弱,为母则强。

其实我想,阿甘的妈妈是骄傲的吧,她养育了一个那么那么好的儿子。

阿甘爱他的朋友。

在越南战场上,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个又一个战友,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毅然返回了即将要被炸平的丛林,为的是“buford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知道好朋友不是那么容易找的”。他牢记着他与buford的约定,买了捕虾船,实现朋友的梦想,并资助他的家人。

而丹则是阿甘心里的英雄,一直都是,他那么坚定的这么认为,这样强大的信念终于让丹也鼓起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丹说他没对阿甘道过谢,其实他能活下去就是最好的报答。阿甘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一切都在他看来都是很自然的,是他应该做的。是我们太过复杂,总觉得他做了凡人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在阿甘的世界里,那些都是很平常的小事。

阿甘爱他的姑娘。

jenny是不幸的,她的生活一直很凄惨,四处漂泊,没有温暖。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见了阿甘,也遇见了这世上最好的爱情。也许jenny不会想到,她的一句话换来了阿甘一生的等待,也换来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她的一生充满凄苦,但是最后,她终于永远地沉睡在了唯一带给她温暖的树下。

jenny是阿甘的唯一,因这唯一而永恒。

我印象最深的是阿甘在jenny的墓前说“你要什么就叫我,我不会走得太远”,的确,在阿甘的心里,jenny永远都活着。他爱她,所以不在乎她爱不爱他。他的一生永远都会记得校车上那个天使一般的小女孩,她对他笑,她跟他一起看星星,她让他一直跑别回头……虽然jenny并没有一直陪伴着他,但是阿甘的生活里一直都有jenny留下的痕迹。

所以,其实所有死去的人都没有消失,阿甘的身上有着所有人的记忆,只要他活着,他们就在。

阿甘爱他的孩子。

他送他的孩子上校车,像小时候妈妈送自己上校车一样。一切都和多年前一样,只是这一次,车上不会再有一个jenny那样的小天使。

在阿甘的眼里,他的妈妈、他的朋友、他的姑娘、他的孩子……都是天使,其实他不知道,他自己才是天使。

电影里没有人对阿甘说过谢谢,但是我相信,所有看过此片的人都会真诚地说一句:谢谢你,阿甘。

我们终于知道,这世界上最好的爱是什么样子。

阿甘的生命中有两位女性一直给予他支持。一位是他的母亲始终给予他伟大的母爱;另一位是与他青梅竹马的珍妮用纯真的少女情怀温暖着他的心。

阿甘的母亲对他的爱是无私的。为了使阿甘能同正常人接受同等的 教育 煞费苦心。她对阿甘说:“不要让别人觉得他们比你强,你和别人都是一样的”这对因为智力原因承受巨大心理负担的阿甘无疑是最好的鼓励。她让阿甘不要相信所谓的命运:生活就像盒子里的夹心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你会吃到什么口味。当阿甘接受大学毕业证书时,她在台下喜极而泣;当阿甘从军归来接受总统颁发的荣誉勋章时,她在台下为他鼓掌;母亲看到儿子长大时,总是感到无比的欣慰,直到她将要离去躺在病床上看着功成名就的阿甘,仍然神色安详:“别害怕,孩子,死亡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注定会死的,这点我知道,但作为你的母亲,我想,我已尽了最大努力”她握住阿甘的手,微笑“我会想你的,弗瑞斯。

相关文章:

1.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精选作文5篇

2. 阿甘正传观后感范文5篇

3. 观看《阿甘正传》观后感5篇1000字精选范文

4. 观看初中生《阿甘正传》观后感5篇精选范文

5. 《阿甘正传》观后感1000字五篇

人生之悟 一片羽毛轻轻的漂浮的在空中,恰如人生。 是谁的人生犹如羽毛般纯洁,没有一点束缚,在空中悠闲自在? 是阿甘。 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小时候,为了躲避欺凌而学会了跑步,阿长大后应征入伍去了越南。在越南,他结识了两个朋友。回国后,阿甘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成立了布巴·甘公司,但自己去做一名园丁。在一天夜晚,珍妮回来了,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阿甘开始了他的奔跑,当他跑累了之后,收到了珍妮的信,就回到了故乡,与珍妮和儿子生活在一起。珍妮最后重病死亡,他送儿子上学之后,就坐在长椅上,结束了这不平凡的一生。 影片中不乏大量感动人的情节,当我看到阿甘原本是弱智而且腿脚不便,而却在珍妮的一声“跑!”中,开始慢慢跑了起来,当固定在他腿上的束缚被他挣脱开了的那一瞬间,我的心灵被震动了,这是要有一种多么强的拼搏精神才能这样不顾腿上的蚀骨疼痛啊!这一刻,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是伟大的。 从他开始跑的那一天,他就从未停止向前奔跑的脚步。大学毕业之后,他应征去了越南,即使那里的条件再艰苦,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而且还当我看到他本是无一点生命危险的人,而为了救他最好的朋友巴布,不惜往回跑,而却在跑的途中,在战场上救回了一个又一个同伴,这些人的生死本与他无关,可他却义无反顾地往返。明知随着时间越长,他救回的战友越多,丛林里几乎布满炮弹,巴布生还的希望微乎其微,他却不顾,始终不忘初始,那就是救回巴布。当看到巴布之后,他明白巴布胸口的伤会使巴布死亡,可他仍旧带着巴布跑了出来。在他带巴布拼命往回跑时,我看见了他正在与死神比赛,最终,他战胜死神,而死神却打败了巴布,带走了阿甘唯一的朋友。这使我痛心,而又让我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股敬佩之情。他那坚持不懈,执着勇敢的精神永存我心! 为了完成当初和阿布的约定,他把自己所有存续用来购置一条鱼船捕虾,即使一直失败,他也没有放弃,并且还和邓·泰勒上尉一同生活在渔船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给他人带来了灾难,却是阿甘走向成功的转折点,果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他和泰勒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他们的渔船恒为唯一一艘完好的。不是因为看见希望才会去坚持,而是只有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在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后,他完成了当初的诺言,便隐退了下来,当珍妮突然出现都悄然消失之后,他开始了他的跑步生涯。他横跨州区,欣赏暗夜里的星星,黄昏中的 落霞,沙漠中朝阳 、蔚蓝的大海。别人都认为他带有目的,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只是纯粹的想跑而已。不听的奔跑,不仅仅代表着他的心愿,更是显露出他那一生都不安于现状,不勇于与命运挑战的性格。这种淡泊而又致远的感悟。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这是阿甘的妈妈对他说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他的妈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从来不放弃自己的儿子。甚至为了维护自己孩子的自尊与未来而牺牲自己,她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而她又是一位不凡的母亲。 把人生比作巧克力,这种比喻既简单又极其深远。巧克力有些人尝着是甜的,而有些人尝着却是苦涩的。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别人都定夺不了,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下一块就是指的明天。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着迷惑,谁也没有预知的能力知道明天将会是什么样。就如阿甘那大起大伏的人生一样。正因为无知,所以勇敢的无畏,正因为无畏,才会让人生充满精彩! 我极其欣赏阿甘执着的性格和他的那种可而不可亵玩的品质。我只是一个世俗的普通人,我也会染上世俗的气息,我注定不可能成为阿甘那样的人。他就如一盏明灯,照亮蒙上灰尘的世间。他活着,是为自己而活,他不在乎名利,因为不论对于儿时的他还是如今的他来说,他想要的,不过是平静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而已。他身上散发的光与热怎能不吸引人们去靠近他从而汲取温暖?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 知道得少,反而有收获,知道得多,反而会迷惑。阿甘正因为单纯,所以才不介意外界的看法,随心所欲。即使在别人眼中看来荒唐的事情他也坚持不懈。而最终迎接他的,则是成功。 古语说的好:能登上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虽然我们不能人人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但我们至少可以像蜗牛那样凭着自己的毅力默默前行。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平凡的生命,不平凡的人生。

有关于论据的的素材很多,非常适合放到议论文中,我整理了议论文论据素材大全,来看一下!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阿甘

阿甘--跨越缺陷,成就精彩影片《阿甘正传》讲述了阿甘由一个连最基本的走路都有障碍、智商低下的人,最后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富翁的感人故事。阿甘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成功的光环在他头上闪耀着。阿甘是一个智障人,但是他跨越了自身的缺陷,在不断的奔跑中成就了自己,创造了奇迹。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勇于担当的议论文素材

很多同学都想了解一些担当主题的作文素材,我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一个民族,担当同样至关重要。中华民族在重重天灾面前,正是发扬了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汶川地震虽已过去,但它永远烙在了中华民族的骨子里。灾难面前,整个民族共同抵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共同担当了苦难。严峻的自然环境,阻塞了的山路、公路,并没有挡住中华民族担当的脚步。一批批的志愿者、解放军战士,都是担当起民族责任的使者,他们代表整个民族,勇于担当。

如果这种民族的担当失去了,整个民族便会松散、失去凝聚力。所以担当对于名族来说必不可少,它铸就了整个民族的魂。

赵国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本就看蔺相如不顺眼,这下看他被封上卿,立马就火冒金星,不服气了,并且暴跳如雷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狠狠羞辱他!”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于是他拉下老脸,脱下战袍,心甘情愿的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负荆请罪”。

担当,是为国家,那一句豪言壮语,惊天动地。

背上的“精忠报国”是母亲的教诲,战场上的拼死杀敌是对国家的担当。岳飞,一个民族英雄,一个国家的壮士,他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书写了为国担当的战歌。杨立伟,出征前的誓言回响天地,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失重的痛苦与不适却没有击败他的心。面对航天任务,他担当,为国家,为了中国在航天事业的飞跃。这一份担当,足令天地动容。

人生区区数十载,不要少了担当,那一份为己,为人,为国的担当,就此书写着人生的不凡乐章,是那样恢弘,是那样壮丽,音音扣人心弦。

以上就是一些作文素材的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拥有双翅,鸟儿才能在蓝天自由飞翔;拥有矫健有力的四肢,马儿才能在原野奔腾;拥有深扎的树根,树儿才能茁壮成长;而人,有了责任,学会担当,才能居万物之首,傲立于世。 勇于担当,是屈原自尊自强,忧国忠君为追求崇高理想而至死不渝的伟大情操。身为贵臣出生的屈原肩负着为百姓造福、使国家繁荣昌盛的责任,尽管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尽管屡遭贬谪流放,他依旧执著着。他忘记了自身的安危和前途,却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在祖国沦陷之时义无反顾的抱石自沉泪罗江,以死来表明他的忠心。屈原,用自己的伟大品格和崇高追求,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勇于担当,是苏武持节牧羊,忠贞爱国的执着。奉命出使匈奴,不料事有变故,因中原与匈奴关系破裂而被关押羁留塞北,但苏武始终牢记自己身为汉使的身份和使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蛮荒的北海,苏武迎着凛冽的寒冷,柱着手杖,啃草毡饮雪水,却夭志不忘使命和责任,“生是汉人,死是汉鬼”的豪言掷地有声。十八年的的辛苦坚守,十八年的沧桑岁月,苏武用他的'言行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担当”。 勇于担当,是袁隆平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研究试验的不懈追求。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吃饱饭!就是这样的一个朴素愿望,激发了他不懈追求的动力。凄风苦雨浇不灭他心头的热情,烈日酷暑摧不毁他坚忍的意志,冷言讥语击不垮他坚定的信念。寒来暑往,几度春秋,鬓华满额也无怨无悔,终于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成为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只因一个朴素的愿望,成就了一副担当的铁肩。 纵观当今社会,却在当今中国仍然着许多不责任的行为。从三鹿三聚氰氨奶粉到苏丹红鸡蛋,从地沟油到染色馒头,多少不法商家为一己私利丧失基本的道义,更勿论担当社会的责任了;月光族、啃老族、保姆族、跨掉的一代等等,这些词汇都将矛头指向了当代青年,当代青年责任心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谈起担当一词,在今天感觉是何等沉重! 勇于担当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人生短短数十载,因为有了担当而谱写不凡乐章,因为有了担当而成就恢弘壮丽。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的大写之人。

好的,我现在就写,稍后发给你,别着急稍等等好不好?

责任与担当,新时代赋予我们权力的同时使命的召唤有更多的责任,因为勇于承担勇于付出才是未来的中流砥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