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幼儿园数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数学教育论文

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摘要:幼儿是民族的希望,人类的未来。数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幼儿阶段就为他们打好理性思维的基础,是幼儿园数学教育应重视和深究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对如何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及差异化教学活动设计开展数学教育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使幼儿喜欢学习数学,并能通过教育活动体验数学对其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数学;学习心理;教学环境;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092-02

一、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

教育活动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育活动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首先分析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

一从具体到抽象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获得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他无关特征。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甚至借助于动作从对具体事物的抽象中获得,他们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

二从个别到一般

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存在一个逐渐摆脱具体形象,达到抽象水平的过程,同时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上,也存在一个从理解个别具体事物到理解其一般和普遍意义的过程。例如,当幼儿对数的概括意义还不完全理解时,在按数取物的活动中,幼儿往往会认为与一张数字卡相对应的只能取放一张相同数量物体的卡片,只有当他真正理解了数的概括意义以后,才会认为可以取多张,只要数量相等就行。对于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幼儿也经历了同样的概括过程。

三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

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着外显的动作。比如,年龄小的幼儿,在数数时往往要用手来一一点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计数能力的提高,他们能逐渐把动作内化,能够依靠视觉在头脑中进行数和物的对应,甚至能直接用目测来确定1O以内物体的数量。在幼儿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初期阶段,特别需要这种外部的动作。大班幼儿已具有了较强的动作内化能力,他们在学习l0以内的加减时,已经具有在动作水平上进行加减操作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内化,而不是凭空出现在头脑中的。

四从不自觉到自觉

心理学所说的“自觉”,指的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幼儿往往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自我意识,他们思维的自觉程度和动作的内化有关。如,小班幼儿在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类时,往往会出现做的和说的不一致的情况。不少幼儿能根据感官判断其共同特征如形状特征并进行归类,但在语言表达上却出现了不一致。显然,幼儿这时的语言表达往往是不随意的,仅仅作为动作的伴随物,而不是思维过程的外化。

二、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开展数学教育

创设数学环境时,教师不能着眼于活动室的一面墙、一个角,而是把幼儿周围的所有环境都充分利用起来,变单一为多种,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 *** 为多种 *** 。

一活动室

主要是充分利用活动室的墙面和角落。室内墙面有大有小,在设计时,要根据墙面的大小把材料制成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画面,并在下方设有活动材料,供幼儿操作。例如,在大班活动室的主墙上,布置上组成、加减、时间、空间、分类:守恒、排序等方面的数学内容,下方留一块空间,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验证。在利用活动室角落设计数学角时,要注意到: 材料和工具要便于幼儿取放,每个数学角的内容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更新。

二盥洗室

结合幼儿爱玩水的特点,可以把吹塑纸剪成各种几何图形,供幼儿在盥洗室开展“水贴画”游戏。幼儿只需将吹塑纸片放入水中溼一下,然后往平滑的瓷砖墙上一贴,图形就牢牢地贴在墙上了。刚开始幼儿可能只是无目的地利用各种图形进行简单的拼贴、排列,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就会逐渐有目的、有主题地根据图形的特点拼贴、排序、分类,比较大小以及加减运算。幼儿在兴致勃勃的“玩”中增长了知识,并且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及观察力。

三卫生间

幼儿在卫生间中相对来说是比较放松的,因此,要通过创设了一定的数学环境,以激发幼儿的“无意注意”,让幼儿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如在平滑的瓷砖上用水将各种几何图形拼贴成一些可变换的图案,让幼儿观察、操作。

四楼梯

可以通过在楼梯上设计各种颜色的数字及与之相对应的圆点,让幼儿有意无意地去感知数序、序数、相邻数。同时,把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及按规律排序等多方面的内容也融到其中,幼儿在进进出出、上下楼梯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力。

五阳台与走廊

阳台与走廊虽然并不开阔,但它是幼儿经常玩耍的地方,所以,要也充分利用这一环境,如在地板上画迷宫、房子,让幼儿自由地游戏。

三、通过差异化教学活动设计开展数学教育

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最为突出。教师可以把应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根据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将各种型别操作活动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此,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开展需要我们创设数学活动角,投放丰富、可操作、安全而有吸引力的蕴含着有关数学概念属性的各种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与内在需要,自主地选择、操作,探索、揭示有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孩子在操作中可以学会自我纠正、归纳、发现规律。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操作,在操作中可请操作较规范的幼儿进行演示,以指导较差的幼儿;或教师在观察的同时,适时帮助幼儿体验成功,使他们学会自信、自主、自立、合作,产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慢慢地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呈阶梯状层层递进,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以发挥个体的优势和整体功能。

在数学活动中,操作型别单一,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操作组织形式一致,不利于体现教育的层次性;操作材料贫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只重视正规性操作活动,不利于渗透教育的随机性。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设计合适的操作型别,合理选择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创造性操作并有机配合,使幼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有关归纳、概括,揭示有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二等份的过程中,首先在探索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教师给每组幼儿提供足量的不同材料,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体验将各种形状的纸张、不同长度的绳、一定量的米和水分成二等分,请幼儿说说自己进行二等分的方法;其次,在验证性操作活动中,巩固对二等分含义的理解并探索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最后,幼儿通过交流体验后再去体验并继续交流,在创造性操作活动中,感知同种物体和不同物体二等分的多种等分形式。在此教学过程中,操作过程环环相扣,操作型别相辅相成,幼儿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步步接近和抽象出二等分的数学内涵。

此外,在数学活动中应拓展语言操作形式,采用多样的方式提问。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语言可促进孩子理解数学概念、增强逻辑思维。数学活动中的提问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都不利于促进幼儿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教师的启导语必须生动、简洁、准确,并进行同一问题多角度提问,积极引导幼儿理解数学情景中的多种逻辑关系,启迪幼儿发散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幼儿数学思维的空间,提高幼儿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结束语:总之,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要树立“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的基本观点,贯彻“数学教育联络儿童生活”的原则,并抓住教育内容、活动目标、活动情境和实施途径等几个关键点将数学教育生活化真正落到实处。最终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设计使幼儿喜欢学习数学,并体验数学对其生活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菊琴.浅谈幼儿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012.

[2]吴连琴,许魂霖.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方法与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25.

[3]王雪珍.亦谈幼儿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8.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在幼儿园 教育 中,数学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幼教界非常关注的方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 文化 素养之一。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 逻辑思维 发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

一、数学学习应有趣味性

数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抽象、孩子觉得学习数学很难。如果我们 教学 方法 不得当的话,会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之情。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 经验 。例如:数学活动6的组成。以情境导入: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熟了,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吧!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来到果园,果园里的叔叔请我们帮助来分苹果,要求把6个苹果分成两份,一共有几种方法,边分边进行记录。孩子们在分的过程中学习了6的分成,同时学会了正确的记录方法。老师在 总结 的时候,让孩子们自己来探索怎样记录又准确又快。共同寻找有规律的记录方法。最后,大家开心地摘苹果。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每个小朋友只能摘两个苹果,而且两个苹果上的数字相加是6。孩子们的兴趣非常地高,开开心心地摘着苹果,摘对的小朋友还可以把苹果带回家。整节课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6的组成,效果非常好。

二、幼儿数学教学在游戏中进行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首先,根据不同的年龄编制数学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班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

其次,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第三,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三、尽可能选用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幼儿的认识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幼儿自主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儿才会去探索,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也只有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这样,数学才能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成为孩子喜欢的数学!

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一个《超市》的活动,幼儿按照不同特性摆放商品(学习归类),摆放时要注意美观、方便拿取(学习排序),用多少钱来买什么东西(学习计算),卖出多少,收了多少钱(学习统计、对应)。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结论,留给孩子尝试、讨论、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我们不直接教孩子应怎样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规律……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实验:把吸管往杯中抛,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分)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合),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在操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中,幼儿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容易遗忘的。正如一位 儿童 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当皮亚杰问一位达到守恒认识的儿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时,儿童说出了上面的话,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四、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促使孩子们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能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孩子们的抽屉上有自己的学号,这样幼儿不但能记住自己的学号,也能记住同伴的学号,孩子们看着抽屉上的数字还可以进行顺数、倒数的练习,同时进行了单双数的区分。

在我们的活动室里还有着各种学习数学的机会。如:椅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桌子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我们的活动室里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他们的大小一样吗?给幼儿点名的时候,我们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今天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来?我们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而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与他们对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多媒体以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的吸引着幼儿,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

【关键词】幼儿 多媒体 数学活动

幼儿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能给孩子留下无穷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在这期间孩子天生对色彩和声音极为敏感,集鲜艳色彩、夸张形象、动听音乐于一体的动画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最爱。看见宝宝睁大着眼睛,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样子,毋庸置疑,动画片会给宝宝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孩子离不开的童年伴侣。

利用电脑辅助教学,能圆幼儿在课堂上看动画片的梦,也是当今幼儿教育的新课题。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幼儿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使幼儿“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使我们园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使我们老师的课在也不感到难上了,孩子们更喜欢这片有色彩的学习园地了。以下是我这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1.多媒体是教师手里的魔法棒,能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较为枯燥、死板的数学教学变得和音乐、游戏一样的有趣,好玩,正是多媒体教育手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魅力。如我在讲解 小班“找规律排序”这一课时,我先引用了动画片里“喜羊羊”这一聪明、可爱形象,喜羊羊说:“小朋友,我有一个万能口袋,它能变出许许多多的东西。”老师就接着说: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它的万能口袋里装了什么?这时从喜羊羊的口袋里依次出现苹果、香蕉、苹果、香蕉、这时提问幼儿下一个会是什么?孩子会一起回答苹果,气氛非常活跃。接着“美羊羊”的出现,同样学习更为复杂的AAB和AABB形式的排序,这些引入激发了幼儿兴趣,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能通过多媒体技术现实情境游戏,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直接进入的引入形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借助图像,动态情境,加深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

传统数学教学中,往往通过一些贴绒教具或实物教具,让幼儿理解数概念及其表达的含义显得更抽象。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用清晰的图象,形象生动,动态情境,使幼儿在短时间内就能理解数的概念。如我在大班数学《学习4的减法》中,先在电脑大屏幕上出现:草地上有4只可爱的小白兔,其中跳走了两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观看了动态情境后,幼儿很快就能列出算式,并掌握算式中各数字、符号的含义。又如我在大班数学《5的分解》"一课时,我先进行游戏让每位幼儿扮成小兔子到菜地里拔萝卜,并要求每位幼儿只能拨表示数字5的萝卜,之后让幼儿分别把萝卜放到两个筐里,列出对应的分解式。就这我准备了大量的萝卜图片,又费时又费事。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几乎乱做了一团。当我运用了课件效果就不一样了,我让幼儿一起随着电脑娃娃一起来操作,结果作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按传统教学要准备大量的图形数卡和幼儿操作材料,而利用了电脑大屏幕后,我们只须准备一份教学课件就能将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可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加深了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2.多媒体能帮幼儿突破重点和难点

大家都知道一节好课就是要看教师怎样把重点突出和把难点攻破,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全面展现出来,可突出重点,又可突破难点.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大班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向幼儿介绍,今天老师带了几位图形朋友,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一个个都象真的飞到了我们面前似的,展示在了屏幕上来到幼儿面前,幼儿们兴奋不已地报着这些图形的名称。在认识长方形对边相等时,采用了相对两条线演示重叠使幼儿一眼就看明白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也一样的方法。这就不需要我们去示范去量,也减少了误差,同时掌握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如,教学简单的加法时,首先展示了青蛙在草地和水里的情景图,之后岸上的青蛙下到水里,让幼儿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这时在通过屏幕出现加法算式,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边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做到了数形结合,声情并茂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幼儿学得非常轻松。

3.多媒体能帮幼儿形成自主探索

听一位老教师说过:“老师教,不如让孩子主动去学”。我感觉说的一点也不错。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如果能启迪幼儿思维,促进幼儿自主探索,培养实践操作能力,那幼儿就会把新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由于不易观察或操作不够规范而给教学带来的弊端。例如,如:《认识时钟》一课,认识时钟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掌握。于是我设计了生动有趣、蕴涵丰富、色彩明快的课件《有趣的钟》。首先我用了“时间象小马车”这一律动曲导入,之后向幼儿展现我收集的世界各国各种精美的时钟图片,还介绍了古代人们各种记时的方法及工具,再录制了本班孩子们不同时间的生活片段,制作了可转动并报时的时钟,设计了相关的连接“说一说”、“画一画”、“填一填”等游戏。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自然生成了幼儿的研究问题,为幼儿创造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空间,成功地将幼儿引向了对问题的探索,让幼儿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幼儿,打破常规思维束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4.多媒体的运用,体现出幼儿思维过程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儿园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我们利用多媒体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潜能,使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变难为易,提身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如,在水波荡漾的湖面上,漫漫地游来了一只黄绒绒的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小朋友们一下来了劲,根据老师的提问,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湖面上游来了一只小鸭子,我问孩子一只鸭子用数字几来表示呀?孩子们说用数字1来表示。一会儿,又游来了一只小鸭子,这次没等老师提问,小朋友们已经说出了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1+1=2的内涵。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道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数学中抽象的东西,通过图象、动画等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有利于幼儿深化认识,强化记忆,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5.多媒体的出现,充分的体现了数学美

在大家的心目中,数学一直都是枯燥无味的单调学科,没有生机,没有情趣没有色彩,它怎么会体现美呢?当多媒体的引入后就不一样,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天空。当展现在孩子眼前的画面是:鸟语花香的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快乐地做游戏、各类可爱的会动小动物……难道你能说不美吗?在课件中孩子即看到大自然的美,活灵活现的动物,又能感到数学学科也象音乐,语言,美术那样是一种美的教育.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利用,使事物形、色、声直接作用于幼儿感觉器官,将教材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形象,重点突出,难点易破,从而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开拓了幼儿新的视野,让幼儿在一个情境生动的世界里学习。但是多媒体手段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与传统的手段有机结合。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优化了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

[2]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数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实践,而对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更决定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摆弄、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积极性,在老师提供的适宜的数学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去动手做、动脑想、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

关键词:数学;操作材料;探索发现

从事幼儿园教育已经十几年,对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我着重从材料的准备和幼儿学数学的方法这两方面讲一讲自己的心得。

幼儿是如何学数学呢,不是看看、记住就算学了,也不是编成儿歌背两遍就是学了,而是由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这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数学,学好数学,必须实践,而对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更决定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一、材料的准备

1.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的数学材料。

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数学材料是幼儿园数学材料准备的很重要的途径之一。

首先,要向家长说明收集材料的意义所在,让孩子参与收集过程。

其次,收集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比如一些废弃的瓶子,可以用来区分大小、颜色,可以将瓶盖单独收集,可以按大小分,用来练习按大小排序,也可以按颜色分,练习按颜色排序。又如一些旧衣物,一些有图案的衣物,可以从中发现事物排列的规律。

另外,注重挖掘材料的潜在教育价值,拓宽收集材料的范畴,如废弃的扣子,可以点数,可以对应比较,又可以排序,说不定多次的探索后,它们还会有更多的教育价值呢。

2.教师制作的材料

数学有很多材料应该是很精确的,比如各种形状,数字,体现时间的钟表等,这些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以体现数学的准确性。教师制作,在选材上应注意这几点:

首先是材料的安全性,要无毒、无味,保证与幼儿的接触是安全的。

其次数学操作的材料应该是耐用的,幼儿会经常地探索、操作这些材料,所以再选材上要注意这一点。

另外就是材料的多样性,可以是纸制的、塑料的、布料的,以及一些木制的、竹制的等等。

3.幼儿制作,及师幼共同制作的数学材料

这也是幼儿园数学材料收集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幼儿制作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学习数学,比如制作点卡,教师准备好规范的白纸卡片,引导幼儿依次在上面点上一个、两个、三个,及更多的圆点,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巩固了点数的经验,而且幼儿亲手做的卡片,他们会有更多的兴趣支操作、探索的,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在中大班的数学教学中,这一点体现的更为突出,比如,制作图形卡片,数字卡片,自制的小钟表,认识钟表也许对幼儿来说并不难,但认识整点、半点却不是很容易就能掌握的,所以,让幼儿和老师或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钟表,让幼儿参与其中,不仅培养了兴趣,更加深了印象,非常有助于幼儿认识整点和半点。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

之前已经谈到,幼儿是在操作中学习数学的,所以这第一个方法就是操作法,其次就是探索发现法,这两种方法是构建幼儿数学知识结构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下面,我就着重论述一下这两种方法。

1.操作法――幼儿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中,操作法是很重要的,操作法其实就是动手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与技能的一种 学习方法 。

首先,操作法是老师在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主动地学习,而主动学习的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比如,幼儿学习数字“4”,如果老师对幼儿说这个数字是“4”,并出示4个实物,数给幼儿看,这样,幼儿就掌握了“4”的概念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怎么样做,幼儿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个概念呢,方法就是让幼儿反复地对4个物体摆弄,反复地操作,才能把数字“4”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区分开来,理解“4”是所有4样物品的集合,从而真正理解数字4的真正含义。

其次,操作法是老师在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构建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必须通过亲自的体验,即幼儿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自身所吸收。

第三,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操作法。幼儿处于直觉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思维还不能摆脱动作的影响。动作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相反,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动作的发展。

2.探索发现法――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探索发现法强调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反对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反对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幼儿。探索发现法与启发式教学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都强调根据幼儿身心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引导幼儿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但相比之下,探索发现法着重于幼儿主动的探索和积极的思维,给幼儿创造自己发现学习内容的机会。

比如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在通过操作法帮幼儿理解并掌握了2和3的组成以后,就可以引导幼儿探索性地去学习4至10之间的数的组成了。给幼儿提供材料,让他们充分地进行分合操作,以2、3的组成为经验,让幼儿总结出4可为分成1和3、2和2、3和1,而1和3合起来、2和2合起来、3和1和起来是4。依次类推,让幼儿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去探索、发现数的组成,让幼儿多动手、多动脑、多思考,既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除此之外,数的守恒、相邻数、单双数等等都可以用探索发现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幼儿学习数学,应该是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摆弄、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积极性,在老师提供的适宜的数学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去动手做、动脑想、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当然不能缺乏大量适宜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的准备和收集当然也是要更利于幼儿的学习,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永远都是我们所渴求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4]周希冰,《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潜能》,教育导刊, 1999(5).

[5]吴雪英,周俞慈,《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探索》,学前教育文荟,2000(5).

1.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2. 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3.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4. 有关幼儿园教育论文

5. 大学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6. 数学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征,幼儿受到直观形象思维的限制,对数学知识的领悟和接受能力不强。文章从“兴趣教学”入手,就如何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幼儿 数学 兴趣 游戏 氛围

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征。由于幼儿年龄小,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往往受直观形象思维的限制,再加上有些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幼儿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和乏味。鲁迅说过:“如果学习没有兴趣,就是一种负担,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天真好奇、求知欲强、注意力不集中、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孩子们凸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教学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为孩子创造学习数学的快乐氛围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教育上的环境,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愉快、自由、宽松的环境是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要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学习的氛围,老师除了为孩子创造物质的环境,最重要的是精神环境,所以教师要将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势放下,活动中要充满激情地感染孩子,和他们打成一片,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把孩子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对教师创设的活动蠢蠢欲试。如:教师的体态语言,精神面貌,动作的夸张等都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导入别出心裁,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开头语我都会特别设计一下。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儿歌、故事、谜语等,因而在大班数学“5的加减”时,我用了《孙悟空海底探宝》的故事稍加情节改动来导入新课的: “在大海深处,有一座神奇的宝库,宝库里藏着一棵长满智慧果实的大树,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想获得智慧果实吗?”幼儿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孩子们在充满童趣的故事中开始学习数学知识,显得格外开心、格外专注。

三、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之一,因而,它也是向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之一。数学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它不仅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结合游戏活动进行数学教育可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让幼儿在欢愉、轻松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因此,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数学游戏,既能避免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 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如:在小班的数学活动“认识1和许多”中,我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教师、幼儿分别扮演“1兔妈妈”和“许多小兔”。“兔妈妈”在游戏中要求“小兔”:“今天天气真好,妈妈带你们到草地上去采蘑菇,每只小兔采1个蘑菇,然后来交给妈妈。一个蘑菇一个蘑菇合起来就是‘许多’蘑菇。”在这一系列情节中渗透“1”和“许多”的数学概念。从游戏中让幼儿知道数字的概念,教师和孩子是共同的游戏者,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幼儿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兴趣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幼儿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先让幼儿看到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它们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幼儿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同学们看完后都说:“这也不行,坐上去谁受得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他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了幼儿探究的愿望,诱发了幼儿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幼儿在积极的状态下,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

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稳定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量、形知识的内容,我们要及时抓住不同时机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上下楼梯时让幼儿一边走一边数数楼梯有几个台阶;整理玩具或积木时,请幼儿想想如何分类;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杯子、碗等装沙和水。幼儿在反复翻倒过程中逐步感知量的笔尖和守恒。同样,在组织幼儿散步时,找找、看看花园里的树木,你可以问幼儿有几棵树,哪棵树高,哪颗树矮,哪颗树粗,哪颗树细,这会让幼儿觉得连小树都在和我们一起游戏,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能在看看、找找、数数、比比中愉快地学习数学。增进了对数量的了解,培养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六、提供丰富的材料,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使幼儿主动操作,充分利用一切条件让幼儿动起来。要让幼儿真正理解数学,必须让他们与丰富多彩的材料互动。于是,凡是要教给幼儿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转化为可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小班孩子按颜色标记进行分类时,我不仅制作了各种颜色的形状卡片,各种颜色的水果卡片,还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豆豆、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孩子们将红豆豆、红瓶盖、红苹果、红色的圆纸片一一放入贴有红色标记的盒子里,他们反复摆弄、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乐的喜悦中。

七、运用恰当的鼓励手段,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鼓励和赞扬,特别是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教师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幼儿,让幼儿对学习时刻充满信心。我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幼儿的行为或言论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奖,哪怕是一句赞扬的话语:“你真棒!”“你听的很认真!”……都会增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鼓励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也可以是肢体鼓励,如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拥抱。还可以是物质上的,如一朵小红花、一个五角星、一面小红旗、一张小笑脸等。得到鼓励的孩子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加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数学抽象而富有逻辑,他对学前阶段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孩子引入这神秘而又绚丽的世界,让他们在这个世界里畅游,我确信兴趣的培养是第一步。

幼儿园数学学科教育教学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新的教育理念已逐步在幼儿教育课程中渗透。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有效的实施好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时期重要的学习内容。幼儿的思维是一个整体结构,在数学教育中,幼儿的数学发展只是表面现象,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数学知识是变化的,而数学思维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对他们深入的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意义。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班开展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应该说是赋予幼儿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智力上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幼儿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特别是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如果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那么,就会失去数学知识对幼儿大脑、思维等各方面的开发过程,不能使幼儿得到有效的培养。为此,在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将计算作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应将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对数学的兴趣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积极的通过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实现变“苦学”为“乐学”,变 “低效学习”为“高效吸收”。只有这样,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去引导孩子积极学习,在使孩子学习好知识的同时,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二、数学学习应积极发挥趣味游戏的作用

数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容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与乏味。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教学中班数学——守恒教育的内容时,笔者用自制的扑克牌,通过玩“抽牌配对”或“抽牌比大小”的游戏帮助学生学习守恒的相关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幼儿,提供给他们的是同一花色的扑克牌,形状和颜色相同,且排列的形式也比较规则和单一。让幼儿彼此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牌大或谁的牌小,对于水平较高的幼儿,则使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由于这些扑克牌中花色、形状、颜色及排列的形式都不同,他们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多向的思维,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去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牌中花色图案的数量,使每个幼儿在不同起点上都得到发展。再如,笔者设计游戏《铺路》的主要意图就在于,使幼儿在铺路的过程中,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游戏《逛超市》中,幼儿通过认识超市物品——摆超市——购物的途径,轻松掌握了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的数学知识。玩水、玩沙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来感知容量守恒。此外,沙子和水泥合成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抢椅子游戏,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幼儿年龄小,记忆力都不是很强,在数学的学习中,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学习而没有实践,孩子则不会记忆太久,会很快忘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特别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更为明显。为此,在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玩中学的同时,教师还应极其的重视让学生的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引导孩子实践,巩固、强化所学习的知识,培养能力,让孩子明白学有学有所用。例如,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加减后,教师可模拟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十块钱,让学生当顾客,教师当商家,出示一些布娃娃、玩具等之类的商品,标上价格,让学生用手中的钱来买东西,看看手中的钱能买到些什么,钱不够了该如何?超过了又该找回多少?等等。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进行实践体验,在强化孩子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

当然在学习数的组成过程中,仅仅依靠正式的集体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简单、耐玩,又具有数组成功能的学具,放在幼儿容易取放的地方,便于幼儿选择、调换、整理、取放。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充分接触,积累相关的具体操作经验,使这些非正式活动的操作经验为幼儿正式学习组成奠定初步认知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去探索发现,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数学、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的知识,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乐意与同伴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自己的教学,幼儿的发展进行反思,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真正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的同时收获知识,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不在感觉到数学是枯燥无味,怕学数学的心理,同时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喜欢学科学。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征,幼儿受到直观形象思维的限制,对数学知识的领悟和接受能力不强。文章从“兴趣教学”入手,就如何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幼儿 数学 兴趣 游戏 氛围

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征。由于幼儿年龄小,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往往受直观形象思维的限制,再加上有些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幼儿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和乏味。鲁迅说过:“如果学习没有兴趣,就是一种负担,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天真好奇、求知欲强、注意力不集中、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孩子们凸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教学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为孩子创造学习数学的快乐氛围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教育上的环境,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愉快、自由、宽松的环境是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要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学习的氛围,老师除了为孩子创造物质的环境,最重要的是精神环境,所以教师要将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势放下,活动中要充满激情地感染孩子,和他们打成一片,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把孩子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对教师创设的活动蠢蠢欲试。如:教师的体态语言,精神面貌,动作的夸张等都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导入别出心裁,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开头语我都会特别设计一下。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儿歌、故事、谜语等,因而在大班数学“5的加减”时,我用了《孙悟空海底探宝》的故事稍加情节改动来导入新课的: “在大海深处,有一座神奇的宝库,宝库里藏着一棵长满智慧果实的大树,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想获得智慧果实吗?”幼儿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孩子们在充满童趣的故事中开始学习数学知识,显得格外开心、格外专注。

三、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之一,因而,它也是向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之一。数学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它不仅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结合游戏活动进行数学教育可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让幼儿在欢愉、轻松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因此,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数学游戏,既能避免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 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如:在小班的数学活动“认识1和许多”中,我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教师、幼儿分别扮演“1兔妈妈”和“许多小兔”。“兔妈妈”在游戏中要求“小兔”:“今天天气真好,妈妈带你们到草地上去采蘑菇,每只小兔采1个蘑菇,然后来交给妈妈。一个蘑菇一个蘑菇合起来就是‘许多’蘑菇。”在这一系列情节中渗透“1”和“许多”的数学概念。从游戏中让幼儿知道数字的概念,教师和孩子是共同的游戏者,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幼儿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兴趣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幼儿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先让幼儿看到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它们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幼儿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同学们看完后都说:“这也不行,坐上去谁受得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他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了幼儿探究的愿望,诱发了幼儿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幼儿在积极的状态下,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

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稳定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量、形知识的内容,我们要及时抓住不同时机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上下楼梯时让幼儿一边走一边数数楼梯有几个台阶;整理玩具或积木时,请幼儿想想如何分类;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杯子、碗等装沙和水。幼儿在反复翻倒过程中逐步感知量的笔尖和守恒。同样,在组织幼儿散步时,找找、看看花园里的树木,你可以问幼儿有几棵树,哪棵树高,哪颗树矮,哪颗树粗,哪颗树细,这会让幼儿觉得连小树都在和我们一起游戏,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能在看看、找找、数数、比比中愉快地学习数学。增进了对数量的了解,培养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六、提供丰富的材料,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使幼儿主动操作,充分利用一切条件让幼儿动起来。要让幼儿真正理解数学,必须让他们与丰富多彩的材料互动。于是,凡是要教给幼儿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转化为可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小班孩子按颜色标记进行分类时,我不仅制作了各种颜色的形状卡片,各种颜色的水果卡片,还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豆豆、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孩子们将红豆豆、红瓶盖、红苹果、红色的圆纸片一一放入贴有红色标记的盒子里,他们反复摆弄、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乐的喜悦中。

七、运用恰当的鼓励手段,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鼓励和赞扬,特别是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教师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幼儿,让幼儿对学习时刻充满信心。我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幼儿的行为或言论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奖,哪怕是一句赞扬的话语:“你真棒!”“你听的很认真!”……都会增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鼓励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也可以是肢体鼓励,如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拥抱。还可以是物质上的,如一朵小红花、一个五角星、一面小红旗、一张小笑脸等。得到鼓励的孩子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加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数学抽象而富有逻辑,他对学前阶段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孩子引入这神秘而又绚丽的世界,让他们在这个世界里畅游,我确信兴趣的培养是第一步。

在幼儿园 教育 中,数学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幼教界非常关注的方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 文化 素养之一。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 逻辑思维 发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

一、数学学习应有趣味性

数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抽象、孩子觉得学习数学很难。如果我们 教学 方法 不得当的话,会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之情。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 经验 。例如:数学活动6的组成。以情境导入: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熟了,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吧!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来到果园,果园里的叔叔请我们帮助来分苹果,要求把6个苹果分成两份,一共有几种方法,边分边进行记录。孩子们在分的过程中学习了6的分成,同时学会了正确的记录方法。老师在 总结 的时候,让孩子们自己来探索怎样记录又准确又快。共同寻找有规律的记录方法。最后,大家开心地摘苹果。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每个小朋友只能摘两个苹果,而且两个苹果上的数字相加是6。孩子们的兴趣非常地高,开开心心地摘着苹果,摘对的小朋友还可以把苹果带回家。整节课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6的组成,效果非常好。

二、幼儿数学教学在游戏中进行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首先,根据不同的年龄编制数学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班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

其次,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第三,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三、尽可能选用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幼儿的认识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幼儿自主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儿才会去探索,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也只有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这样,数学才能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成为孩子喜欢的数学!

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一个《超市》的活动,幼儿按照不同特性摆放商品(学习归类),摆放时要注意美观、方便拿取(学习排序),用多少钱来买什么东西(学习计算),卖出多少,收了多少钱(学习统计、对应)。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结论,留给孩子尝试、讨论、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我们不直接教孩子应怎样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规律……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实验:把吸管往杯中抛,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分)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合),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在操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中,幼儿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容易遗忘的。正如一位 儿童 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当皮亚杰问一位达到守恒认识的儿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时,儿童说出了上面的话,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四、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促使孩子们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能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孩子们的抽屉上有自己的学号,这样幼儿不但能记住自己的学号,也能记住同伴的学号,孩子们看着抽屉上的数字还可以进行顺数、倒数的练习,同时进行了单双数的区分。

在我们的活动室里还有着各种学习数学的机会。如:椅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桌子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我们的活动室里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他们的大小一样吗?给幼儿点名的时候,我们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今天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来?我们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而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与他们对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多媒体以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的吸引着幼儿,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

【关键词】幼儿 多媒体 数学活动

幼儿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能给孩子留下无穷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在这期间孩子天生对色彩和声音极为敏感,集鲜艳色彩、夸张形象、动听音乐于一体的动画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最爱。看见宝宝睁大着眼睛,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样子,毋庸置疑,动画片会给宝宝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孩子离不开的童年伴侣。

利用电脑辅助教学,能圆幼儿在课堂上看动画片的梦,也是当今幼儿教育的新课题。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幼儿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使幼儿“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使我们园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使我们老师的课在也不感到难上了,孩子们更喜欢这片有色彩的学习园地了。以下是我这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1.多媒体是教师手里的魔法棒,能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较为枯燥、死板的数学教学变得和音乐、游戏一样的有趣,好玩,正是多媒体教育手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魅力。如我在讲解 小班“找规律排序”这一课时,我先引用了动画片里“喜羊羊”这一聪明、可爱形象,喜羊羊说:“小朋友,我有一个万能口袋,它能变出许许多多的东西。”老师就接着说: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它的万能口袋里装了什么?这时从喜羊羊的口袋里依次出现苹果、香蕉、苹果、香蕉、这时提问幼儿下一个会是什么?孩子会一起回答苹果,气氛非常活跃。接着“美羊羊”的出现,同样学习更为复杂的AAB和AABB形式的排序,这些引入激发了幼儿兴趣,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能通过多媒体技术现实情境游戏,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直接进入的引入形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借助图像,动态情境,加深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

传统数学教学中,往往通过一些贴绒教具或实物教具,让幼儿理解数概念及其表达的含义显得更抽象。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用清晰的图象,形象生动,动态情境,使幼儿在短时间内就能理解数的概念。如我在大班数学《学习4的减法》中,先在电脑大屏幕上出现:草地上有4只可爱的小白兔,其中跳走了两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观看了动态情境后,幼儿很快就能列出算式,并掌握算式中各数字、符号的含义。又如我在大班数学《5的分解》"一课时,我先进行游戏让每位幼儿扮成小兔子到菜地里拔萝卜,并要求每位幼儿只能拨表示数字5的萝卜,之后让幼儿分别把萝卜放到两个筐里,列出对应的分解式。就这我准备了大量的萝卜图片,又费时又费事。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几乎乱做了一团。当我运用了课件效果就不一样了,我让幼儿一起随着电脑娃娃一起来操作,结果作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按传统教学要准备大量的图形数卡和幼儿操作材料,而利用了电脑大屏幕后,我们只须准备一份教学课件就能将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可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加深了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2.多媒体能帮幼儿突破重点和难点

大家都知道一节好课就是要看教师怎样把重点突出和把难点攻破,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全面展现出来,可突出重点,又可突破难点.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大班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向幼儿介绍,今天老师带了几位图形朋友,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一个个都象真的飞到了我们面前似的,展示在了屏幕上来到幼儿面前,幼儿们兴奋不已地报着这些图形的名称。在认识长方形对边相等时,采用了相对两条线演示重叠使幼儿一眼就看明白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也一样的方法。这就不需要我们去示范去量,也减少了误差,同时掌握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如,教学简单的加法时,首先展示了青蛙在草地和水里的情景图,之后岸上的青蛙下到水里,让幼儿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这时在通过屏幕出现加法算式,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边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做到了数形结合,声情并茂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幼儿学得非常轻松。

3.多媒体能帮幼儿形成自主探索

听一位老教师说过:“老师教,不如让孩子主动去学”。我感觉说的一点也不错。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如果能启迪幼儿思维,促进幼儿自主探索,培养实践操作能力,那幼儿就会把新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由于不易观察或操作不够规范而给教学带来的弊端。例如,如:《认识时钟》一课,认识时钟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掌握。于是我设计了生动有趣、蕴涵丰富、色彩明快的课件《有趣的钟》。首先我用了“时间象小马车”这一律动曲导入,之后向幼儿展现我收集的世界各国各种精美的时钟图片,还介绍了古代人们各种记时的方法及工具,再录制了本班孩子们不同时间的生活片段,制作了可转动并报时的时钟,设计了相关的连接“说一说”、“画一画”、“填一填”等游戏。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自然生成了幼儿的研究问题,为幼儿创造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空间,成功地将幼儿引向了对问题的探索,让幼儿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幼儿,打破常规思维束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4.多媒体的运用,体现出幼儿思维过程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儿园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我们利用多媒体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潜能,使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变难为易,提身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如,在水波荡漾的湖面上,漫漫地游来了一只黄绒绒的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小朋友们一下来了劲,根据老师的提问,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湖面上游来了一只小鸭子,我问孩子一只鸭子用数字几来表示呀?孩子们说用数字1来表示。一会儿,又游来了一只小鸭子,这次没等老师提问,小朋友们已经说出了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1+1=2的内涵。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道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数学中抽象的东西,通过图象、动画等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有利于幼儿深化认识,强化记忆,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5.多媒体的出现,充分的体现了数学美

在大家的心目中,数学一直都是枯燥无味的单调学科,没有生机,没有情趣没有色彩,它怎么会体现美呢?当多媒体的引入后就不一样,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天空。当展现在孩子眼前的画面是:鸟语花香的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快乐地做游戏、各类可爱的会动小动物……难道你能说不美吗?在课件中孩子即看到大自然的美,活灵活现的动物,又能感到数学学科也象音乐,语言,美术那样是一种美的教育.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利用,使事物形、色、声直接作用于幼儿感觉器官,将教材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形象,重点突出,难点易破,从而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开拓了幼儿新的视野,让幼儿在一个情境生动的世界里学习。但是多媒体手段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与传统的手段有机结合。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优化了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

[2]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数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实践,而对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更决定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摆弄、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积极性,在老师提供的适宜的数学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去动手做、动脑想、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

关键词:数学;操作材料;探索发现

从事幼儿园教育已经十几年,对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我着重从材料的准备和幼儿学数学的方法这两方面讲一讲自己的心得。

幼儿是如何学数学呢,不是看看、记住就算学了,也不是编成儿歌背两遍就是学了,而是由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这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数学,学好数学,必须实践,而对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更决定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一、材料的准备

1.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的数学材料。

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数学材料是幼儿园数学材料准备的很重要的途径之一。

首先,要向家长说明收集材料的意义所在,让孩子参与收集过程。

其次,收集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比如一些废弃的瓶子,可以用来区分大小、颜色,可以将瓶盖单独收集,可以按大小分,用来练习按大小排序,也可以按颜色分,练习按颜色排序。又如一些旧衣物,一些有图案的衣物,可以从中发现事物排列的规律。

另外,注重挖掘材料的潜在教育价值,拓宽收集材料的范畴,如废弃的扣子,可以点数,可以对应比较,又可以排序,说不定多次的探索后,它们还会有更多的教育价值呢。

2.教师制作的材料

数学有很多材料应该是很精确的,比如各种形状,数字,体现时间的钟表等,这些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以体现数学的准确性。教师制作,在选材上应注意这几点:

首先是材料的安全性,要无毒、无味,保证与幼儿的接触是安全的。

其次数学操作的材料应该是耐用的,幼儿会经常地探索、操作这些材料,所以再选材上要注意这一点。

另外就是材料的多样性,可以是纸制的、塑料的、布料的,以及一些木制的、竹制的等等。

3.幼儿制作,及师幼共同制作的数学材料

这也是幼儿园数学材料收集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幼儿制作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学习数学,比如制作点卡,教师准备好规范的白纸卡片,引导幼儿依次在上面点上一个、两个、三个,及更多的圆点,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巩固了点数的经验,而且幼儿亲手做的卡片,他们会有更多的兴趣支操作、探索的,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在中大班的数学教学中,这一点体现的更为突出,比如,制作图形卡片,数字卡片,自制的小钟表,认识钟表也许对幼儿来说并不难,但认识整点、半点却不是很容易就能掌握的,所以,让幼儿和老师或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钟表,让幼儿参与其中,不仅培养了兴趣,更加深了印象,非常有助于幼儿认识整点和半点。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

之前已经谈到,幼儿是在操作中学习数学的,所以这第一个方法就是操作法,其次就是探索发现法,这两种方法是构建幼儿数学知识结构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下面,我就着重论述一下这两种方法。

1.操作法――幼儿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中,操作法是很重要的,操作法其实就是动手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与技能的一种 学习方法 。

首先,操作法是老师在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主动地学习,而主动学习的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比如,幼儿学习数字“4”,如果老师对幼儿说这个数字是“4”,并出示4个实物,数给幼儿看,这样,幼儿就掌握了“4”的概念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怎么样做,幼儿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个概念呢,方法就是让幼儿反复地对4个物体摆弄,反复地操作,才能把数字“4”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区分开来,理解“4”是所有4样物品的集合,从而真正理解数字4的真正含义。

其次,操作法是老师在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构建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必须通过亲自的体验,即幼儿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自身所吸收。

第三,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操作法。幼儿处于直觉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思维还不能摆脱动作的影响。动作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相反,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动作的发展。

2.探索发现法――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探索发现法强调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反对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反对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幼儿。探索发现法与启发式教学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都强调根据幼儿身心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引导幼儿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但相比之下,探索发现法着重于幼儿主动的探索和积极的思维,给幼儿创造自己发现学习内容的机会。

比如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在通过操作法帮幼儿理解并掌握了2和3的组成以后,就可以引导幼儿探索性地去学习4至10之间的数的组成了。给幼儿提供材料,让他们充分地进行分合操作,以2、3的组成为经验,让幼儿总结出4可为分成1和3、2和2、3和1,而1和3合起来、2和2合起来、3和1和起来是4。依次类推,让幼儿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去探索、发现数的组成,让幼儿多动手、多动脑、多思考,既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除此之外,数的守恒、相邻数、单双数等等都可以用探索发现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幼儿学习数学,应该是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摆弄、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积极性,在老师提供的适宜的数学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去动手做、动脑想、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当然不能缺乏大量适宜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的准备和收集当然也是要更利于幼儿的学习,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永远都是我们所渴求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4]周希冰,《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潜能》,教育导刊, 1999(5).

[5]吴雪英,周俞慈,《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探索》,学前教育文荟,2000(5).

1.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2. 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3.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4. 有关幼儿园教育论文

5. 大学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6. 数学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数学教学论文幼儿园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新的教育理念已逐步在幼儿教育课程中渗透。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有效的实施好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时期重要的学习内容。幼儿的思维是一个整体结构,在数学教育中,幼儿的数学发展只是表面现象,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数学知识是变化的,而数学思维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对他们深入的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意义。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班开展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应该说是赋予幼儿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智力上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幼儿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特别是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如果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那么,就会失去数学知识对幼儿大脑、思维等各方面的开发过程,不能使幼儿得到有效的培养。为此,在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将计算作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应将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对数学的兴趣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积极的通过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实现变“苦学”为“乐学”,变 “低效学习”为“高效吸收”。只有这样,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去引导孩子积极学习,在使孩子学习好知识的同时,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二、数学学习应积极发挥趣味游戏的作用

数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容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与乏味。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教学中班数学——守恒教育的内容时,笔者用自制的扑克牌,通过玩“抽牌配对”或“抽牌比大小”的游戏帮助学生学习守恒的相关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幼儿,提供给他们的是同一花色的扑克牌,形状和颜色相同,且排列的形式也比较规则和单一。让幼儿彼此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牌大或谁的牌小,对于水平较高的幼儿,则使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由于这些扑克牌中花色、形状、颜色及排列的形式都不同,他们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多向的思维,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去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牌中花色图案的数量,使每个幼儿在不同起点上都得到发展。再如,笔者设计游戏《铺路》的主要意图就在于,使幼儿在铺路的过程中,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游戏《逛超市》中,幼儿通过认识超市物品——摆超市——购物的途径,轻松掌握了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的数学知识。玩水、玩沙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来感知容量守恒。此外,沙子和水泥合成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抢椅子游戏,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幼儿年龄小,记忆力都不是很强,在数学的学习中,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学习而没有实践,孩子则不会记忆太久,会很快忘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特别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更为明显。为此,在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玩中学的同时,教师还应极其的重视让学生的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引导孩子实践,巩固、强化所学习的知识,培养能力,让孩子明白学有学有所用。例如,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加减后,教师可模拟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十块钱,让学生当顾客,教师当商家,出示一些布娃娃、玩具等之类的商品,标上价格,让学生用手中的钱来买东西,看看手中的钱能买到些什么,钱不够了该如何?超过了又该找回多少?等等。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进行实践体验,在强化孩子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

当然在学习数的组成过程中,仅仅依靠正式的集体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简单、耐玩,又具有数组成功能的学具,放在幼儿容易取放的地方,便于幼儿选择、调换、整理、取放。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充分接触,积累相关的具体操作经验,使这些非正式活动的操作经验为幼儿正式学习组成奠定初步认知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去探索发现,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数学、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的知识,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乐意与同伴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自己的教学,幼儿的发展进行反思,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真正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的同时收获知识,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不在感觉到数学是枯燥无味,怕学数学的心理,同时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喜欢学科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的学科,幼儿的逻辑思维都是以具体的、形象的为主要形式,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只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掌握一些知识。那么,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学时有哪些方法能使幼儿既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又能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幼儿的智力又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呢?一、故事情境导入法故事情境导入法就是把一个活动主题编成一个故事向幼儿进行引导。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你的活动主题编在一个故事里,引导幼儿,幼儿的兴趣会更浓,更易接受。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倾听能力,更进一步地培养了幼儿对一个故事的理解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班数学活动《给图形宝宝分类》的时候,我就把这节活动编在一个故事里,小熊伯伯开了一间超市,里面买了很多饼干,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都想去买饼干,可是,小熊伯伯有要求:什么样形状的盒子里面就只能放什么样形状的饼干。本来很枯燥的一个活动,因为有了这个故事的导入,幼儿一下兴趣就来了,他们都想买小熊伯伯的饼干,就积极动脑筋的来想给每个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故事情境导入法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在这个方法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当节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听了一个动听的故事,真是一举夺得。二、操作法操作活动是幼儿形成数概念和掌握数学技能的基本方法。每位幼儿都要有一套小教具,如雪花积木、小木棒、点子卡、数字卡等,教师利用教具,组织全体幼儿根据内容进行活动。我个人认为操作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研究证明,幼儿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及形成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形成的。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采用多种操作方法,不断提要求,要人人动手,手脑并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数的形成》时,如果教师干巴巴的给幼儿讲1个填上1个是2个,幼儿听着就很厌烦,但是,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了雪花积木,让幼儿自己来操作,幼儿兴趣就很浓厚,而且效果非常好,在操作过程中,就掌握了1个填上1个是几个,很快就掌握了10以内数的形成。三、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最自然的形式。数学游戏内容要符合数、形基本知识和运算能力的训练,游戏的动作要符合幼儿学习数的特点,如运用多种感官看看、听听、摸摸、跳跳等动作来掌握数学知识。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方式。而且《新纲要》提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我们的游戏法是多么重要。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班数学活动《相邻数》时,我们就可以和幼儿来玩《小鸡找朋友》的游戏,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一张1到5的数的字卡片,然后带上小鸡的头饰,念儿歌:“小小鸡,叽叽叽,4的朋友请上来”。拿到数字卡片3和5的幼儿上来和小鸡握握手,并讲:“我是3,3是4的好朋友。”“我是5,5是4的好朋友。”幼儿在游戏中很快就掌握了4的相邻数这个数学知识。四、演示法演示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最直观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具对幼儿进行操作、演示,使幼儿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演示操作活动中,配上优美、动听的语言讲解,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教学大班数学活动《2、3的组成》时,对幼儿首先进行实物演示,我先出示2只茶杯,要放在2只盘子里,怎样放?左边盘里放1只,右边盘里放几只呢?老师有3朵花,要插在2个里,如果左边花瓶里插2朵,右边花瓶里插几朵?通过实物的演示操作,幼儿理解了一个整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整数。我们在使用演示法时,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以及思考什么,都要提得很明确才行。在演示时,使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使每位幼儿都能看清楚每一个动作,充分发挥演示的作用,从而使幼儿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就这样,我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游戏,在游戏中操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比如比较法、类推法等等。我们在开展活动时,需要遵循的是幼儿的思维特点,又要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摘要:幼儿是民族的希望,人类的未来。数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幼儿阶段就为他们打好理性思维的基础,是幼儿园数学教育应重视和深究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对如何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及差异化教学活动设计开展数学教育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使幼儿喜欢学习数学,并能通过教育活动体验数学对其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数学;学习心理;教学环境;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092-02

一、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

教育活动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育活动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首先分析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

一从具体到抽象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获得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他无关特征。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甚至借助于动作从对具体事物的抽象中获得,他们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

二从个别到一般

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存在一个逐渐摆脱具体形象,达到抽象水平的过程,同时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上,也存在一个从理解个别具体事物到理解其一般和普遍意义的过程。例如,当幼儿对数的概括意义还不完全理解时,在按数取物的活动中,幼儿往往会认为与一张数字卡相对应的只能取放一张相同数量物体的卡片,只有当他真正理解了数的概括意义以后,才会认为可以取多张,只要数量相等就行。对于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幼儿也经历了同样的概括过程。

三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

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着外显的动作。比如,年龄小的幼儿,在数数时往往要用手来一一点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计数能力的提高,他们能逐渐把动作内化,能够依靠视觉在头脑中进行数和物的对应,甚至能直接用目测来确定1O以内物体的数量。在幼儿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初期阶段,特别需要这种外部的动作。大班幼儿已具有了较强的动作内化能力,他们在学习l0以内的加减时,已经具有在动作水平上进行加减操作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内化,而不是凭空出现在头脑中的。

四从不自觉到自觉

心理学所说的“自觉”,指的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幼儿往往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自我意识,他们思维的自觉程度和动作的内化有关。如,小班幼儿在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类时,往往会出现做的和说的不一致的情况。不少幼儿能根据感官判断其共同特征如形状特征并进行归类,但在语言表达上却出现了不一致。显然,幼儿这时的语言表达往往是不随意的,仅仅作为动作的伴随物,而不是思维过程的外化。

二、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开展数学教育

创设数学环境时,教师不能着眼于活动室的一面墙、一个角,而是把幼儿周围的所有环境都充分利用起来,变单一为多种,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 *** 为多种 *** 。

一活动室

主要是充分利用活动室的墙面和角落。室内墙面有大有小,在设计时,要根据墙面的大小把材料制成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画面,并在下方设有活动材料,供幼儿操作。例如,在大班活动室的主墙上,布置上组成、加减、时间、空间、分类:守恒、排序等方面的数学内容,下方留一块空间,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验证。在利用活动室角落设计数学角时,要注意到: 材料和工具要便于幼儿取放,每个数学角的内容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更新。

二盥洗室

结合幼儿爱玩水的特点,可以把吹塑纸剪成各种几何图形,供幼儿在盥洗室开展“水贴画”游戏。幼儿只需将吹塑纸片放入水中溼一下,然后往平滑的瓷砖墙上一贴,图形就牢牢地贴在墙上了。刚开始幼儿可能只是无目的地利用各种图形进行简单的拼贴、排列,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就会逐渐有目的、有主题地根据图形的特点拼贴、排序、分类,比较大小以及加减运算。幼儿在兴致勃勃的“玩”中增长了知识,并且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及观察力。

三卫生间

幼儿在卫生间中相对来说是比较放松的,因此,要通过创设了一定的数学环境,以激发幼儿的“无意注意”,让幼儿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如在平滑的瓷砖上用水将各种几何图形拼贴成一些可变换的图案,让幼儿观察、操作。

四楼梯

可以通过在楼梯上设计各种颜色的数字及与之相对应的圆点,让幼儿有意无意地去感知数序、序数、相邻数。同时,把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及按规律排序等多方面的内容也融到其中,幼儿在进进出出、上下楼梯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力。

五阳台与走廊

阳台与走廊虽然并不开阔,但它是幼儿经常玩耍的地方,所以,要也充分利用这一环境,如在地板上画迷宫、房子,让幼儿自由地游戏。

三、通过差异化教学活动设计开展数学教育

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最为突出。教师可以把应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根据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将各种型别操作活动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此,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开展需要我们创设数学活动角,投放丰富、可操作、安全而有吸引力的蕴含着有关数学概念属性的各种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与内在需要,自主地选择、操作,探索、揭示有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孩子在操作中可以学会自我纠正、归纳、发现规律。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操作,在操作中可请操作较规范的幼儿进行演示,以指导较差的幼儿;或教师在观察的同时,适时帮助幼儿体验成功,使他们学会自信、自主、自立、合作,产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慢慢地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呈阶梯状层层递进,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以发挥个体的优势和整体功能。

在数学活动中,操作型别单一,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操作组织形式一致,不利于体现教育的层次性;操作材料贫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只重视正规性操作活动,不利于渗透教育的随机性。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设计合适的操作型别,合理选择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创造性操作并有机配合,使幼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有关归纳、概括,揭示有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二等份的过程中,首先在探索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教师给每组幼儿提供足量的不同材料,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体验将各种形状的纸张、不同长度的绳、一定量的米和水分成二等分,请幼儿说说自己进行二等分的方法;其次,在验证性操作活动中,巩固对二等分含义的理解并探索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最后,幼儿通过交流体验后再去体验并继续交流,在创造性操作活动中,感知同种物体和不同物体二等分的多种等分形式。在此教学过程中,操作过程环环相扣,操作型别相辅相成,幼儿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步步接近和抽象出二等分的数学内涵。

此外,在数学活动中应拓展语言操作形式,采用多样的方式提问。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语言可促进孩子理解数学概念、增强逻辑思维。数学活动中的提问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都不利于促进幼儿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教师的启导语必须生动、简洁、准确,并进行同一问题多角度提问,积极引导幼儿理解数学情景中的多种逻辑关系,启迪幼儿发散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幼儿数学思维的空间,提高幼儿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结束语:总之,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要树立“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的基本观点,贯彻“数学教育联络儿童生活”的原则,并抓住教育内容、活动目标、活动情境和实施途径等几个关键点将数学教育生活化真正落到实处。最终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设计使幼儿喜欢学习数学,并体验数学对其生活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菊琴.浅谈幼儿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012.

[2]吴连琴,许魂霖.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方法与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25.

[3]王雪珍.亦谈幼儿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8.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幼儿园教育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也要放眼未来,从新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真正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关键词: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是指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它是我国学制中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党和各级的关怀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长足进步。

一、打好性格基础,努力提高情商

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儿最终创造辉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儿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态度、家庭气氛,以后都会慢慢形成幼儿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习惯在其养成的前期特别重要,因此,每件事一开头就坚持按要求做,不该做的事一开头就坚决不做,从不迁就,慢慢习惯就会养成。幼儿期儿童意志行为还很差,不能较长时间控制自己,幼儿行动的目的性也较差,行动缺乏明确目标,往往与直接兴趣或需要、个人愿望相联系。例如:做好事为了得到一朵小红花或是为了得到教师表扬。因此,要培养幼儿是先有目的,努力实现目标,自觉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并为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所谓习惯,是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养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人们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便会提高。研究表明,3~12岁是年轻一代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然而,家长总是以孩子小为借口,纵容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在饮食方面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有的甚至追在孩子后面跑着喂饭,生怕孩子饿着,或是一味满足孩子的胃口,一日三餐都是孩子喜欢吃的饭菜,这样只能造成营养失衡;合理、科学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除此之外,家长应该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陪伴在孩子左右,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说起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不关注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是由感觉动作、听知觉和视知觉三大功能决定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①从小培养;

②从小事抓起;

③不能有例外;

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制定规范并合理运用强化机制;

⑤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借用英国的一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养成好习惯,贵在行动。

总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三、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条件,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动力。责任心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呢?

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学校里,教师是幼儿的领路人,应做到真心与他们做朋友,善于倾听,启发他们热爱生活和社会,关爱家人和朋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谐的处世习惯,从而产生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一方而,锻炼承担责任的能力。每一种能力的锻炼都应该来自于实践,因此,给予幼儿适当的承担责任的机会。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作业,如分发玩具、收交作品、整理书桌等,或者通过游戏、故事中的角色表演等,让孩子逐渐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一方面要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养护、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负有许多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一个不尽社会责任的人是一个对人类无益的人,而一个不会做事、无能为力的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要鼓励孩子从小融入集体,有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也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影响,从而生出自豪感和责任心。

四、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有健康的躯体,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

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又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角度,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为幼儿营造出一个能够相互接纳、信任、尊重、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经过数学学习,感受到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亲自操作。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得出的相关结论在幼儿的脑海里会留下深刻印象,然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补充和说明,知识便会扎实牢固地被幼儿接收。数学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和整理习惯,从而提高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幼儿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期待着幼教事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摘要: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良好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园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对幼儿进行教育,它是幼儿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关键词: 游戏;智慧;兴趣

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助其学到知识,增长智慧,提高动手能力,学会主动分辨事物,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学会合作,主动地体验社会生活。幼儿在玩游戏时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发挥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增强自信心,借助游戏认识周围的事物。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游戏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幼儿天性好动,不宜长时间的保持一种姿态,否则他们会感到疲劳和厌倦。游戏能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掌握教学常规,乐于与人交往,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1、常规游戏,增强体质

常规游戏形式简单、取材随意、灵活多变,深受幼儿的喜爱。它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其轻松愉快的游戏方式也给幼儿带去了无限欢乐。在常规游戏中,幼儿能反应敏捷、记忆准确,集中全部注意力,充分调动身体的各部分积极参与活动,使眼、耳、手、脚和腰协调一致。如跳绳、接力跑、打溜溜球、捉迷藏、跳皮筋、跳房子、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规游戏。在活动中,幼儿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享受充足的阳光,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促进骨骼生长,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锻炼体能。

2、竞争游戏,培养个性

幼儿年龄小,做事缺少思维,但是好胜心很强。教师在幼儿做游戏时,采用积极鼓励、肯定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游戏表现,运用赏识的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赞一声“你最棒”或轻轻抚摩一下幼儿的头,给予一个微笑,伸出大拇指。如:在玩石头、剪子、布或跳绳比赛游戏时,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胜利时,就会心花怒放;失败时,就会闷闷不乐。教师及时开导,让幼儿继续努力,找到自己的不足,改变方法,必须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样在竞争游戏中能够培养幼儿的个性和积极的情感,良好个性也会逐渐养成。

二、游戏在幼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教师以“发展幼儿多元智能”为价值取向,依托游戏资源整体设计幼儿课堂教学游戏活动,使幼儿的情绪在游戏中积极高涨,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乐而不厌。

1、数学游戏,开拓思维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因此幼儿不爱学习。如果数学教学与游戏巧妙结合,就能减少幼儿的疲劳,满足幼儿对游戏的欲望,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幼儿学到应有的数学知识。如:教学《2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参观动物园”的游戏。出示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认真观察:“有几只野鸡呀?”(2只野鸡)教师设计爬台阶游戏,谁能说出野鸡身上有关“2”的事物,就可以爬上一个台阶,谁先爬上最高的台阶,谁就获得胜利。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数量是“2”的事物。野鸡有2只脚,2个翅膀,2只耳朵,2只眼睛。幼儿们兴致勃勃地玩着,很怕老师没听到,把全部精力都投入游戏中去。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数字“2”,突出了生活中数学的意识,调动了幼儿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唤起了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使幼儿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语言游戏,张扬个性

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又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活动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掌握语音词汇和口语形式。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游戏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有机会说。如:玩“过家家”的角色游戏时,让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小朋友等不同角色。吃早饭时,爸爸、妈妈是怎样给爷爷、奶奶夹菜的,他们会说什么?小朋友在吃饭时是怎样挑食的,妈妈、爸爸会说什么?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幼儿们扮演得惟妙惟肖,语言也很精彩,幼儿们体验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懂得了尊老爱幼,了解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职责。扮演不同的角色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也使幼儿学会了换位思考,增加了表达的机会,从而促使其语言能力不断提高,为幼儿的语言表达夯实了基础。

总之,幼儿人小心不小,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可塑性强。教师要巧用游戏,愉悦幼儿的身心,培养其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 教育 观念的不断提高,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狭隘的幼儿教师技能观已日益为人们所摈弃。为促进自身教育技能的完善与提高,幼儿教师应善于抓住情、趣、恒、细、诚等关键点,用无私的爱与付出赢得幼儿的充分信任与尊重;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教育活动吸引幼儿;用坚持不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做事做人;用深入细致的成长档案记录幼儿的点滴进步;用诚心诚意的交流与沟通打动家长,形成家园合力。

[关键词]教育技能;专业发展;幼儿教师。

过去,人们衡量一位幼儿教师教育水平的标准就是看这位教师弹琴、 唱歌 、跳舞、说普通话、绘画的技能如何。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教育技能观越来越为实践所淘汰。人们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有了更深入与开阔的理解。[1]总的来说,幼儿教师应善于抓住情、趣、恒、细、诚等关键点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才能不断适应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在建立师幼关系上应善于抓住一个“情”字。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幼关系是 儿童 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重要前提,[2]而要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就需要教师像父母那样付出真诚的爱,才能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重。为此,教师每天都应高高兴兴地、面带微笑地接待每一个孩子,蹲下身来摸摸孩子的头,亲亲、抱抱他们,平时用温和、亲切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话,即使孩子们做错了事,也不大声责备、训斥,而是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找找错误的原因。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教师更要给予加倍的关心与照顾。如入园前,力邀家长带孩子到幼儿园来试读,参加亲子活动,开展游戏活动,玩玩具等;正式入园编班后,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和各种需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给他们擦鼻涕,帮他们提裤子,为他们梳头发,替他们剪指甲,午睡时拍拍那些难入睡的幼儿,并来回不停地巡视,给他们盖被子等,让孩子们真实而充分地感受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以此改变孩子们不安的心理状态,稳定情绪,因为依恋教师而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在组织教育活动上应善于抓住一个“趣”字。

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师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将对幼儿的兴趣与教育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时应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营造充满趣味的环境,[3]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如数学活动对孩子们来说通常是很枯燥、抽象的,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游戏的形式,使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用找伙伴的游戏学习比较数的大小,用图形娃娃找家的游戏学习区分各种图形,用小猫钓鱼的游戏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孩子们就能很快掌握基本的数概念,并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数概念体系。

为给予孩子们轻松、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教师还应善于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征,激发幼儿参与,共同创设适宜的富有趣味的活动区。如小班孩子恋家,教师就可以为他们设置“电话亭”“娃娃家”等活动区,满足他们与家庭联系的心理需要。大班幼儿的生活比较丰富,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小超市”的活动区,根据孩子能力和水平为他们提供具有不同难度的趣味操作材料,并鼓励幼儿自主分配角色,以促使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在培养儿童常规上应善于抓住一个“恒”字。

幼儿每天在园时间通常比较长,要使幼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生活得充实、愉快,并且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除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外,良好的常规是有力的保证。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具有好模仿、易学、易忘等特点,为此教师首先应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引导幼儿理解这些要求的具体内涵与意义;其次,教师应不厌其烦地时时提醒幼儿遵守各项规则,对常规教育常抓不懈,使幼儿知道什么时侯做什么,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从而保证各项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教师应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与独立性的发展,使常规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要求与行为,最终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良好常规,并发展独立做事、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特别在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在争取家长理解与配合的前提下,坚持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让幼儿从小坚持自己吃饭、擦嘴、漱口,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自己喝水、盥洗、大小便等,以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性的良好发展,同时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保护自己。

四、在观察评估上应善于抓住一个“细”字。

观察评估幼儿的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幼儿均衡发展。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内心想法常常通过外部动作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的观察记录必须是深入细致的,才有可能是准确的。为此,教师应重视每天的观察记录,建立幼儿个人成长档案,随时系统地记录幼儿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观察结果,不断变化教育对策,以有效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重视天天观察记录。

为了如实地记录幼儿成长中有价值的事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老师可随身携带照相机,以便随时拍下幼儿精彩的瞬间和有趣的现象,下班后再追记为文字。由于班上幼儿人数多,不可能同时对每一位幼儿做详细记录,教师可以每个月选择6名有代表性的幼儿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并保证每月对这6名儿童分别记录4次,其他幼儿做一般记录。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随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表现,如他们在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如何,对教师的引导有何反应等,同时对幼儿的各种表现做出评价,以此分析和判断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记录幼儿活动的同时,教师也可记下自己的 反思 或与幼儿的讨论,以改进自己的教育 方法 、途径或策略等。 (二)为每个幼儿建立“小天使档案”。

为确保对所有幼儿都进行了一定量的观察与评估,教师应为每个幼儿建立“小天使档案”。为此,教师首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拟定观察目标及评判标准,设计观察记录表格,并印刷成册。观察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学习、生活、生长发育,然后再确定每个领域的具体指标,及每项指标的水平等级,从而方便教师确定幼儿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并采取富有针对性的补救 措施 或补充策略,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均衡全面发展。这种高度个别化的、内容丰富综合的幼儿成长档案也有助于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发展变化,从而促进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

五、在家长工作上应善于抓住一个“诚”字。

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取得高效而高质的教育效果。为此,在开展家长工作时,教师应特别注重一个“诚”字,即用诚心打动家长,赢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当今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在入园之前通常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备受祖辈与父辈的宠爱与呵护,因此大大加剧了当今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难度,他们在入园初期通常都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上幼儿园很抵触,有的幼儿甚至会出现一上幼儿园就生病,一回家就好了的怪现象。不知其根源的家长,特别是祖父母通常难以接受这种局面,甚至会将幼儿的生病归罪于教师照顾不周。此时,教师就必须能换位思考,不计较家长的猜疑与不信任,一如既往地无私细致地照顾幼儿,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与方式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向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园的点滴进步,同时鼓励孩子坚持上幼儿园。通过这样诚心诚意的交流与沟通,绝大部分家长都会逐渐认可和支持教师与幼儿园的工作,并愿意配合教师的要求,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为更好地做好家园联系工作,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如在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园地里设立“育儿妙招”的小栏目,由教师根据家长们普遍存在的育儿困惑,给予解答。一封又一封说理而又传情的书信一定会深深打动家长们的心;在教室门口,教师可以设立家长信箱,鼓励家长向教师反馈有关儿童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任何意见与建议;每学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开办家长座谈会,举办家教讲坛;通过《家园联系册》建立日常性家园联系等。无论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与家长沟通,教师都应态度诚恳,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总之,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改善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育技能作为教师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行为方式,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实践的磨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幼儿园应根据本园条件与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化的研讨方式与途径,[4]促进全园教师对教育技能的深刻认识,在相互交流成功 经验 中促进自身教育技能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

[2]黄慧兰。要加强对幼儿教师教育技能的培训。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1)

[3]金艳。幼儿园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0,(9)

[4]石艳,潘虹岚,于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教研管理。学前教育研究,2010,(4)

摘要:幼儿素质发展代表着未来国民的整体水平,要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张扬儿童心理”的游戏 童谣 法、“看得见、学得上”的榜样示范法、“源于生活”的情境体验法、“示范——演习——指导”的行为训练法、“潜移默化”的标记提示法,有力促进对幼儿进行产生一生影响的品质培养,为幼儿的后续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施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养成好习惯,提升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有效方法

礼仪是教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能反映个体的知识和教养水平、人们的行为习惯如何,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缺乏了解,缺乏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生活礼仪培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1.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学习基本的仪容仪态,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 三八妇女节 、 五一劳动节 、 元旦 、六一 儿童节 等节日礼仪。

2.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分享(物质层面)、 自我介绍 、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以及传统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 春节 等节日礼仪教育。

3.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有所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分享礼仪(精神分享)、基本礼仪中的 电话礼仪 、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 拜访 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在外用餐、购物、交通乘车、参观、安全(突发事件),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 教师节 、 重阳节 、 中秋节 、春节、 元宵节 、 清明 节、 母亲节 、 端午节 、 父亲节 等节日礼仪内容。

二、“张扬儿童心理”的游戏童谣法

童谣语言明快、生动,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对于孩子有着挡不住的诱惑。如:小班的“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搓出许多小泡泡;手心冲冲,手背冲冲,冲出干净小小手”;中班的“有来客,说请坐,端茶倒水摆糖果。

客人走,说再见,挥手目送到外面”;大班的“交通规则要牢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横穿马路离不了“……琅琅上口的童谣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能让幼儿在游戏童谣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具有现实操作性,成了幼儿园礼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看得见、学得上”的榜样示范法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说出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榜样示范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示范、家长示范和礼仪之星示范。在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好”、“谢谢”,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

四、“源于生活”的情境体验法

情境演练能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情境体验法通常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如:中班开展“接打电话礼仪”的活动,大班幼儿表演正确的接打电话礼仪后,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接、打电话才是懂礼仪的,当幼儿了解之后组织“打电话游戏”的情境表演,最后在再现幼儿的表演中引导幼儿进行辨析与评价,进一步巩固“铃声不过三”、“礼貌问候”、“对方挂了电话才能挂电话”等接打电话礼仪的学习。

五、“示范——演习——指导”的行为训练法

人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不良的行为可以通过行为训练来纠正。如:小班幼儿搬动椅子有时喜欢拖着走或将椅子高举过头,这些行为既不安全也不文明。我们在“小椅子笑了”的活动中,通过 故事 的形式,教师正确示范,幼儿模仿练习,反复提醒操作,让幼儿了解了正确搬动椅子的方法,促进了幼儿轻拿轻放椅子的良好行为的养成。

六、“潜移默化”的标记提示法

标记是为了规范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共同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规范,不影响和干扰他人;提示图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某些能力和技能。如:活动室的玩具柜和筐都贴上图形或编号等对应的整理标签,让幼儿懂得物归原处,从而规范幼儿整理的习惯。幼儿一旦在幼儿园生活中形成了看标记和提示做事情的习惯,他们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寻找便捷的生活方法。

开展 文明礼仪 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寻求礼仪教育的有效方法,将有力促进对幼儿进行产生一生影响的品质培养,为幼儿的后续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德育教育;良好品质

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幼儿园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要把德育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使幼儿从小就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大事,也是我们要承担的重要使命。怎样实施幼儿园的德育教育,怎样培养幼儿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关键。

1利用一切日常活动的机会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纷繁琐碎的互动中,老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将良好的品德教育及时 种植 在幼儿的心田中。比如站队,教师要和幼儿说清楚,这是遵守秩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体现。坚持站队就是坚持秩序,就是为未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中坚持德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必须要遵守的关键。在午餐前,要让幼儿学会感恩,感谢农民的辛苦劳动,感谢食堂阿姨的辛苦劳动。体会到别人的劳动和付出是不容易的。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做人。我们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采取了一个最为便捷的方法,将幼儿带入到食堂进行参观,亲历午餐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和辛苦。孩子们在参观后,理解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的辛苦,再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挑食,不随便丢饭粒。这样在细小的环节中,就培养了孩子的感恩的心。还比如教育幼儿保持室内卫生,这是一个人的修养的表现。让幼儿观察保育员老师拖地的辛苦,一遍又一遍地拖地,幼儿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之后就再也没有随意丢垃圾的现象发生了。孩子们内心的爱自然就形成了。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幼儿都是在两代人的爱中生活,他们自小就享受到了无边无际的爱,这样极容易导致他们的自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具有爱心,孝敬父母、友爱小朋友。学会关心他人,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基础内容。培养幼儿的爱心可以从爱护身边的小植物和小动物入手,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幼儿具有爱心。比如我们建立的植物角,让幼儿自己种植小植物,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让幼儿感受生命的伟大,在关心植物和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的爱心自然就形成了。幼儿园里的一切物品都应该受到幼儿的爱护,老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幼儿珍惜物品,珍惜别人的辛勤劳动。

这样长久的坚持,那么幼儿的爱心自然会形成。比如在三八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幼儿园开展“我帮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幼儿还小,他们甚至要妈妈为他们洗脚,但是我们针对中、大班孩子年龄的特点,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爱父母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修养。一个孩子从小养成的爱父母的习惯和品质,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在父亲节到来时,我们开展“给爸爸写一张爱心 贺卡 ”活动。幼儿在这样的活动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反省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父爱的。、幼儿在贺卡上写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的每一个字都写的那么样认真,抒发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很多家长都反映看到孩子给自己写的贺卡,都感动的掉泪了。这样的活动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孝心,促进他们学会爱父母,关心父母。再比如,我们提倡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的小手帕、自己的小袜子,都要自己洗。为此,我们要求家长配合我们的活动,在家里监督孩子完成以上这些活动。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就可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提高自立能力。

3实施家园共建进行幼儿的德育教育

家园共建是幼儿成长的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所以对幼儿的教育要实施家园共建的形式,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家长的支持。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提高教学的效果。建立家园联系卡,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将孩子在家的情况和在园的情况互相交流,使孩子的成长过程透明化,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及时矫正幼儿的德育问题。这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苗,徐远火.我国幼儿园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品牌.2015(06)

[2]林敏.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4)

[3]池玉萍.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6)

1. 有关幼儿园教育论文

2. 有关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3.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4. 论幼儿教育与儿童天性论文

5.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由于其特殊性也得到长足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需要加强对在职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尤其是针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多安排幼儿科学活动领域、物化生基础知识及小实验等方面的培训。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

幼儿自呱呱坠地起就开始不断地汲取知识,到了幼儿园阶段开展系统地学习,幼儿园成为幼儿首次系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基地,幼儿的兴趣所向伴随孩子一生。为此,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均衡,突出趣味性。本次开展的幼儿园常规教学中科学领域教育教学调查,在北京、天津、扬州、宁波、辽宁、长春、黑龙江等地共发放50份问卷,有效回收50份。调查从教师基本情况、幼儿园基本情况、教育教学情况、个人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意在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提供第一手有关科学领域方面的资料。

一、基本情况

(一)幼儿教师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0-25岁,占74%;而35岁以上的幼儿教师没有,20岁以下的教师占12%,教师的年龄结构较年轻。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只有1名男幼儿教师,其余均为女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高中或大专院校,占92%,初中或中专学历仅为1人。幼儿教师毕业院校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占88%。所学专业非师范类的仅为1人,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占90%。幼儿教师在校期间接受过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课程学习的占92%,接受过科学小实验课程的占10%,接受过数学课程的占24%,接受过幼儿数学发展研究课程的占16%。根据幼儿教师上述采集到的基本信息来看,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方面都比较合理。

(二)幼儿园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公立幼儿园占6%,私立幼儿园占94%。幼儿园教师设置中,动物角的占88%、科技角的占62%。幼儿园中的配套玩具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的占86%。有专门的业务园长的幼儿园占90%。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园硬件设备较好,符合基本办园条件。

二、教育教学情况调查

(一)科学教学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从使用教材角度来看,有40%的幼儿园使用的是国家编订的适合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材,20%的幼儿园使用的是地方编订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教材,14%的幼儿园使用的是校本教材,其余的为其它。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有28%的教师进行天文、地理等常识的活动安排,38%的教师进行简单科学小实验活动安排。从每周进行的科学领域活动课角度来看,38%的班级每周有一次科学领域活动课,36%的班级每周有两次科学领域活动课,6%的班级每周有三次科学领域活动课,16%的班级没有安排科学领域活动课。从科学领域活动课注重角度来看,58%的幼儿教师认为注重孩子的动手创造能力,46%的教师认为注重孩子对科普知识兴趣的培养,12%的教师认为注重对孩子知识的传授,尽可能多学一些。从教师设计科学活动内容时候遇到问题的角度来看,40%的教师存在知识掌握不准确、不敢确定,36%的教师在准备小实验的材料存在难度,12%的教师对实验原理掌握不准确,仅有10%的教师认为没有任何问题。此外,还有64%的教师认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课中最难开展的是科学领域。

(二)数学教学情况

从每周进行的数学活动课角度来看,40%的班级每周有三次科学领域活动课,34%的班级每周有两次科学领域活动课,20%的班级每周有一次科学领域活动课,6%的班级没有安排数学活动课。从教师设计数学活动内容时候遇到问题的角度来看,44%的教师存在基础概念记不清楚,不能准确表达,14%的教师存在其他问题,32%的教师认为没有任何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幼儿园中常见的数学知识:数字歌、数的认识、数字书写、单双数、排序、1和许多、珠心算、10以上加减、连加连减、应用题、平均分、图形的认识、认识时间、认识方位、基数和序数等15个,教师曾进行过所占比。对于进行上述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原因,88%的教师认为是基于幼儿发展需要,12%教师认为是入小学需要,6%的教师认为是家长要求,4%的教师认为是便于管理。

三、教师发展情况调查

在本次调查的50名幼儿教师中,有20%的幼儿教师参加过国培计划、28%的幼儿教师进修提高学历、2%的幼儿教师参加过培训、40%的幼儿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进修。本次调查过程中,幼儿教师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在科学领域活动上有所成绩,需要开展的理科培训统计如下:34%的幼儿教师认为需要开展数学基本概念的培训、56%的幼儿教师认为需要开展物化生等基础知识及小实验的培训、36%的幼儿教师认为需要开展天文地理知识的培训、82%的幼儿教师认为需要开展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的继续教育。如果再回到大学,幼儿教师希望可以增加的理科课程统计如下:28%的幼儿教师希望可以增加有关数学基本概念的课程、50%的幼儿教师希望可以增加有关物化生等基础知识及小实验的课程、38%的幼儿教师希望增加有关天文地理知识的课程、78%的幼儿教师希望增加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的课程。

四、讨论与建议

(一)幼儿教师年龄、学缘分析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本次调查的幼儿教师年轻化比较严重。虽然,年轻教师更有活力和精力从事此工作,但也存在工作经验不足、幼儿园教师缺少梯队建设等缺点。本次调查的幼儿教师,从学历和专业上看都非常适合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师范性和专业性。

(二)科学领域教育教学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中,有关科学领域的教材大多数选用比较适合幼儿的发展。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有关科学小实验、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活动较少、数学知识点也不够全面。在课程安排上,科学和数学活动较少,每天需安排一次科学、数学的活动。

(三)教师发展情况分析

需要加强对在职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尤其是针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多安排幼儿科学活动领域、物化生基础知识及小实验等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学设计研究与思考王瑶;北方音乐2010-01-15

2、教育评价与幼儿园教学颜棱植;成功(教育)2011-03-15

摘要: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通过引导幼儿认识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美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三、结语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通过引导幼儿认识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中美感教育的特点,使幼儿的自主创造与美感能力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幼儿艺术综合能力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应凸显对“人”的关照王小英;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7-15

幼儿园劳动教育论文数据

《给孩子树立自信心》

摘 要:幼儿时期孩子的自我评价、个性等都还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有极重要的意义,必将使孩子终生受益。“自信”是成功之后的“良性情感”,可以引导我们继续做有利于我们存在的事情。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期自信心的培养对一个人的一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 自信心 培养策略

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生活在家长的“保护”下,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来到集体中后,孩子们有的害羞、有的霸道、有的胆怯、有的好强、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落落大方……孩子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幼儿园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如何让孩子们正确面对这一切呢?自信心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基石,是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勇气。“有自信心”是《新纲要》社会领域中的一条重要目标,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深刻的影响。然而目前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培养幼儿的智力素质,而忽略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许多幼儿表现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心。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成为新时期高素质的人才,是幼儿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任务。

一、自信心的意义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位哲人说:“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幼儿期是个性品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对提高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自信”是成功之后的“良性情感”,可以引导我们继续做有利于我们存在的事情。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期自信的培养对一个人的一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自信心的培养

(一)自信是捧出来的。

1.鼓励与赞赏是培养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

一位教育家说:“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自信带来更大的成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孩子,用欣赏、信任、期待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给孩子以鼓励和力量,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地进行创造、想象和活动。同时,老师应及时肯定、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和优点,哪怕在成人眼中只是微不足道的成功,也不要轻易放过,因为老师的鼓励和积极评价是孩子获得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你真棒”、“你的进步真大”、“你真聪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等正面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从而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2.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我们要善于抓住孩子身上的长处,以鼓励孩子克服自身的不足,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树立自信心。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缺乏自信的小朋友,我们更应多接近他们,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多为他们提供锻炼、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分析、找出原因,并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循序渐进,不包办代替,敢于放手,相信孩子。一旦他们取得进步和成功,老师要马上给予热情的赞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树立自信心。

(二)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败与挫折。

当遇到失败或其他挫折时,孩子最需要的绝对不是父母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或者阴阳怪气的嘲讽。他们不需要父母无原则的安慰与同情,最需要的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的理解、支持与鼓励。很多家长在孩子考试失败或遇到其他挫折时,首先会觉得孩子给自己丢了面子,非常生气。但这恰恰极大地损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对于承受着失败打击的孩子的幼小心灵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时家长最需要做的是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挫折与失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找出孩子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继续努力。父母必须首先对孩子有信心,然后孩子才能对自己有信心。当父母满怀信心和热情地鼓励孩子时,会极大地激发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游戏能充分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起孩子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愿望,使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我请乐乐当“妈妈”,完成“搓洗”、“拧干”、“晾晒”的整个“洗衣”过程,再到“幼儿园”接“孩子”。分析:让乐乐当“大人”模仿妈妈“洗衣”的过程,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她体会当“大人”的成就感,又使她懂得关心和爱护其他同伴(特别是对弱小同伴的关心),达到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互相关心、有责任感等良好思想品德的目的。在角色游戏中,让乐乐当“邮递员”跑来跑去执行送信任务。因为乐乐性格较内向,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我让她当“邮递员”为同伴送信,受同伴的影响,她也对游戏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大伙的鼓励下,她接受了此角色,慢慢地她的情绪高涨了,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多了,性格逐渐开朗了。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仅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老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加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使他们在自信中学习,在自信中成长。总之,帮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自信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成为强者的重要条件之一,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百折不挠,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班杜拉.叶浩生主编.社会学习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2]姚云.家庭教育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也要放眼未来,从新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真正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关键词: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是指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它是我国学制中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党和各级的关怀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长足进步。

一、打好性格基础,努力提高情商

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儿最终创造辉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儿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态度、家庭气氛,以后都会慢慢形成幼儿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习惯在其养成的前期特别重要,因此,每件事一开头就坚持按要求做,不该做的事一开头就坚决不做,从不迁就,慢慢习惯就会养成。幼儿期儿童意志行为还很差,不能较长时间控制自己,幼儿行动的目的性也较差,行动缺乏明确目标,往往与直接兴趣或需要、个人愿望相联系。例如:做好事为了得到一朵小红花或是为了得到教师表扬。因此,要培养幼儿是先有目的,努力实现目标,自觉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并为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所谓习惯,是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养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人们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便会提高。研究表明,3~12岁是年轻一代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然而,家长总是以孩子小为借口,纵容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在饮食方面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有的甚至追在孩子后面跑着喂饭,生怕孩子饿着,或是一味满足孩子的胃口,一日三餐都是孩子喜欢吃的饭菜,这样只能造成营养失衡;合理、科学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除此之外,家长应该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陪伴在孩子左右,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说起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不关注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是由感觉动作、听知觉和视知觉三大功能决定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①从小培养;

②从小事抓起;

③不能有例外;

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制定规范并合理运用强化机制;

⑤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借用英国的一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养成好习惯,贵在行动。

总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三、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条件,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动力。责任心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呢?

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学校里,教师是幼儿的领路人,应做到真心与他们做朋友,善于倾听,启发他们热爱生活和社会,关爱家人和朋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谐的处世习惯,从而产生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一方而,锻炼承担责任的能力。每一种能力的锻炼都应该来自于实践,因此,给予幼儿适当的承担责任的机会。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作业,如分发玩具、收交作品、整理书桌等,或者通过游戏、故事中的角色表演等,让孩子逐渐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一方面要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养护、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负有许多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一个不尽社会责任的人是一个对人类无益的人,而一个不会做事、无能为力的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要鼓励孩子从小融入集体,有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也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影响,从而生出自豪感和责任心。

四、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有健康的躯体,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

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又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角度,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为幼儿营造出一个能够相互接纳、信任、尊重、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经过数学学习,感受到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亲自操作。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得出的相关结论在幼儿的脑海里会留下深刻印象,然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补充和说明,知识便会扎实牢固地被幼儿接收。数学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和整理习惯,从而提高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幼儿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期待着幼教事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摘要: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良好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园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对幼儿进行教育,它是幼儿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关键词: 游戏;智慧;兴趣

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助其学到知识,增长智慧,提高动手能力,学会主动分辨事物,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学会合作,主动地体验社会生活。幼儿在玩游戏时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发挥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增强自信心,借助游戏认识周围的事物。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游戏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幼儿天性好动,不宜长时间的保持一种姿态,否则他们会感到疲劳和厌倦。游戏能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掌握教学常规,乐于与人交往,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1、常规游戏,增强体质

常规游戏形式简单、取材随意、灵活多变,深受幼儿的喜爱。它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其轻松愉快的游戏方式也给幼儿带去了无限欢乐。在常规游戏中,幼儿能反应敏捷、记忆准确,集中全部注意力,充分调动身体的各部分积极参与活动,使眼、耳、手、脚和腰协调一致。如跳绳、接力跑、打溜溜球、捉迷藏、跳皮筋、跳房子、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规游戏。在活动中,幼儿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享受充足的阳光,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促进骨骼生长,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锻炼体能。

2、竞争游戏,培养个性

幼儿年龄小,做事缺少思维,但是好胜心很强。教师在幼儿做游戏时,采用积极鼓励、肯定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游戏表现,运用赏识的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赞一声“你最棒”或轻轻抚摩一下幼儿的头,给予一个微笑,伸出大拇指。如:在玩石头、剪子、布或跳绳比赛游戏时,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胜利时,就会心花怒放;失败时,就会闷闷不乐。教师及时开导,让幼儿继续努力,找到自己的不足,改变方法,必须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样在竞争游戏中能够培养幼儿的个性和积极的情感,良好个性也会逐渐养成。

二、游戏在幼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教师以“发展幼儿多元智能”为价值取向,依托游戏资源整体设计幼儿课堂教学游戏活动,使幼儿的情绪在游戏中积极高涨,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乐而不厌。

1、数学游戏,开拓思维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因此幼儿不爱学习。如果数学教学与游戏巧妙结合,就能减少幼儿的疲劳,满足幼儿对游戏的欲望,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幼儿学到应有的数学知识。如:教学《2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参观动物园”的游戏。出示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认真观察:“有几只野鸡呀?”(2只野鸡)教师设计爬台阶游戏,谁能说出野鸡身上有关“2”的事物,就可以爬上一个台阶,谁先爬上最高的台阶,谁就获得胜利。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数量是“2”的事物。野鸡有2只脚,2个翅膀,2只耳朵,2只眼睛。幼儿们兴致勃勃地玩着,很怕老师没听到,把全部精力都投入游戏中去。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数字“2”,突出了生活中数学的意识,调动了幼儿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唤起了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使幼儿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语言游戏,张扬个性

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又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活动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掌握语音词汇和口语形式。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游戏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有机会说。如:玩“过家家”的角色游戏时,让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小朋友等不同角色。吃早饭时,爸爸、妈妈是怎样给爷爷、奶奶夹菜的,他们会说什么?小朋友在吃饭时是怎样挑食的,妈妈、爸爸会说什么?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幼儿们扮演得惟妙惟肖,语言也很精彩,幼儿们体验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懂得了尊老爱幼,了解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职责。扮演不同的角色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也使幼儿学会了换位思考,增加了表达的机会,从而促使其语言能力不断提高,为幼儿的语言表达夯实了基础。

总之,幼儿人小心不小,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可塑性强。教师要巧用游戏,愉悦幼儿的身心,培养其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