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谈谈对学术论文创新性的理解

发布时间:

谈谈对学术论文创新性的理解

浅谈毕业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大学生活又即将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毕业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明确创新的含义

明确了毕业论文创新的含义,才能明确毕业论文创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创新(Innovotion)一词,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创新,就字面而言,就是创造,做出新的东西。其中包含了两个要素:一是创新主体,就是指人,就是说,新东西必须是通过人的努力做出来的。二是这个东西必须是过去所没有的,即新的,否则就不成其为创新。创新主要以下面三种情况表现出来:一是原来人类没有的, 有人研究了,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做出来了。这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工作。二是前人虽然研究过、做过,但不成功,或是错了,有人通过研究,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使之成功了。第三类情况是,前人研究过、做过,也是正确的、成功的,有人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又增添了自己独到的、新的东西,把前人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发展了。

毕业论文的创新,主要是一种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指人类在开拓进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研究对象作出新的理性升华。理论创新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原则、模式和视野的创新,即方法层次的创新,它对新的理论观点、理论原则、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人的思维规律、有效探索社会实践新领域的基础上,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范畴,特别是形成新原理、新的科学体系;三是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并以此为检验标准,对前人创立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的基础上作补充,进行新的论证和发挥,对其中错误的成分加以纠正,陈旧的成分加以扬弃;四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对前人科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观点进行重新梳理,清除由于后人的错误理解而混杂其中的不正确的或随意附加的东西,重提或凸显前人提出的某些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理论原则和观点,并赋于其新的意义。

二、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同样也是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所以,写作毕业论文要想求得创新,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论文写作活动。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毕业论文创新放在一起,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做学问是精研深思,上穷碧落下黄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获得其一毛一毫成果的苦差事。做学问如果不讲究学术规范,心浮气躁,东拼西凑,想着用假功、虚功蒙混过关,就不能刻苦钻研,就不能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有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学术道德是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联的,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写出创新性的论文,只能是“浊其源而欲流清, 伐其根而欲叶茂” 的空想。

四、关注社会现实目光敏锐,关注社会现实,密切注意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善于抓住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才能写出创新的毕业论文

相反,如果一头扎进书本理论中,对现实社会生活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无所知,或知之不深不透,就不可能找到针对性较强的课题、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因此,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五、选择创新课题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首先必须选择创新性的课题。

1、选择开创性研究课题

在各个专业领域内,都有一些本来未被研究,但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了的问题;也有一些过去没有必要或没有条件进行研究、而现在有了研究的必要和条件的问题;还有一些在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不断产生出来的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就是开创性研究,这些问题也就是开创性研究的课题。

从事开创性研究,一般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利用,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借鉴,因而困难较大。但同时,这类研究的意义又是十分重大的。科学研究是创造性活动, 探索未知世界,是科研的使命,看到并提出别人没有看到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发现。研究这样的问题,最容易有所创造,而且研究成果往往具有填补科学空白,或者及时指导社会实践的作用。

2、选择发展性研究课题

有些问题,尽管已经有人作过一些研究,但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这样的问题也可以选作创造性研究课题。

研究新课题,是进行科学创造的一种方式,研究旧课题(已经有人研究过的问题),也未必不能有所创造,关键是要看能否提出新的见解。科学研究的实践早已多次证明,研究同一课题, 人们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样的题目,能做出不同的文章来。

既然是发展性研究,就要比已有的研究有所深入、有所提高,要同已有的研究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进行发展性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补充、深化已有的观点。这主要是指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到丰富或发展,使已有的理论观点得到深化或补充。在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观点的形成,任何一种理论的完善,都要经过一个从不够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够深入到比较深入的发展、演化过程。一般来说,一个科研课题,不会一下子就得到彻底的解决;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不会一次就彻底完成。学术观点就是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中,不断得以深化和发展,最后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科学理论。

(2)赋于已有理论以新的社会意义。能动地指导社会实践,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生活,是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理论的基本功用。有些问题虽然早已被探讨过,而且已经有了众所周知的结论,仅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失去了重新研究的意义,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形势和社会条件下,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重新强调某些已经非常明确然而又有些淡漠了的理论观点,以引起人们对某一现象和规律的重视,能够调整认识,纠正偏颇,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因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批驳、修正已有的观点。研究同一课题,得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论观点,是很正常的现象。批驳、修正已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发现已成通说定论的观点有错误、有偏颇, 及时加以批驳、纠正。批驳、纠正通说的毕业论文,往往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

另一种情况是参加学术争论,就一个正在讨论、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同一课题研究中,不同的观点并存,就产生了学术争论。进行学术争论,能澄清问题,深化认识,使科学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参加学术争论,容易使自己写出的毕业论文产生创新。

六、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

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而人类一切复杂的创造活动的进行,都要以创造性思维为心理过程的核心,科学研究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发现问题、感知外界信息,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发端,也是引发灵感的契机。一个人的感知力强,感觉灵敏,才能对外界信息的刺激迅速作出反应,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接通信息点。这是取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必要条件。

集中精力、潜心思索,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思维成果的取得要以紧张的思维活动为前题,即便是以灵感状态出现的思维成果的取得,也是如此。科学创造需要灵感,而突如其来的灵感,正是研究者潜心思索的结果。

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注意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努力克服思维的从众倾向。科学研究要从资料出发,思维要在已有思维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因而容易受其束缚;作为思维主体的人又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各种社会观念、特定的文化氛围不能不对他产生影响。摆脱束缚,排除干扰,真正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才会取得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

二是努力避免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完成离不开对问题的潜心思索,人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集中思考一个问题,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路,思维完全定向运动,心理活动表现出较强的惯性和明显的趋向性。当沿着一个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屡遭失败,久无突破时,就要主动考虑调整思路,变换思维的角度,谋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避免思维定势造成的消极影响。

为了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同别人讨论,或翻阅新的资料,以接受新的刺激,用新的信息启发自己的思想;另一种方法是把正在研究的问题搁置一段时间,使原有的思路逐渐淡化,使思维跳出原来的圈子, 走出“原地转”的境地。

三是努力消除妨碍创造性思维的非智力因素。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非智力因素很多,包括研究者自身性格特征中的一些不利方面,都可能会对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生妨碍,因而要注意克服。

七、勤学多思

创新必须要有继承。要创新,就要学习,通过学习前人和别人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并加以消化吸收和扬弃,这样才能比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才能产生创新。

此外,思维必须以一定的信息内容为材料才行。新的思维产品的产生是各种信息在人的大脑中反复作用的结果,思维的灵感状态是人脑中的某些信息点的突发性联结,是信息所呈现出的一种较佳结合态。人脑中的适用信息的贮存量,直接关系到创造性思维的质量。一般说来,研究者大脑中的关联信息越多, 信息间相互作用、信息点联结的机会也就会越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概率也就越大。加大信息的贮存量,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提高创造性思维效率的条件,所以,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就要通过勤奋学习,来增加头脑中贮存的有用信息。

作为思维材料的信息内容存贮于人脑的不同区域中,信息点的联结需要纽带,信息间的作用要以信息的运动为前提。而要使信息“动”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能动地持久不断地“思考”。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创新性的毕业论文,还必须多思考,勤思考,边学边思考。

八、重视行文,提炼新颖观点,运用富有新意的材料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行文,不仅仅是对写作形式的谋求,更不是对研究成果的机械反映,行文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行文中,观点可能会得到加工、深化和修正;某些资料可能会被重新认识,或者新的东西被发掘出来,或者新的疑点产生,又被破除。可见,行文是使研究成果更加成熟,或得以深化的重要途径,是一个进一步研究的过程,因而必须高度重视。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活动,毕业论文的特点之一是独创性,新颖独特的理论观点是科学创造的产物,同时也是构成毕业论文独创性的首要因素。撰写毕业论文,要“发前人所未发,言别人所未言”,要有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和看法,而不能人云亦云,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说法,因而必须注意提炼新观点。

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但观点应该是新颖独特的,所用的材料也要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新颖独特的理论观点的提出和确立,其实是同新鲜材料的使用分不开的。选用富有新意的材料,主要包括下面几种情况:一是把新的事实、新的思想观念作为材料使用;二是把早已存在,但并未被发现或未引起人们普遍注意的事物作为材料使用;三是从新的角度使用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材料,把材料所包含的新内涵揭示出来,以使旧的材料产生新意,或者说使陈旧的材料成为有新意的材料。

一、论文创新的具体是什么?

论文的本质是创新,这个创新也不是大家认为的只有核心观点新才是创新,而是多层的.,大体上分为:敏锐地发现了其他人没有发现的问题;科学道出了其他人没能说出的论据;总结出来前人没能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论题选择新、核心观点新、使用材料新、写作手法新、论证方法新。

二、论文创新的方法

1、有创新意识。要做到论文创新,主要是写作者有创新意识,关键是需要批判意识或问题意识,生活和学习并不是为了安逸,要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2、科研扫盲。可以了解前人的研究轨迹,即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学术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和没有成功的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等全部都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某一个领域还能做哪些研究,千万不要重复或者相似,以免浪费时间。

3、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做到这些,需要加强科研的基本功和转换科研思考的方式,这就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多参加名师的讲座,观察分析讲师是怎么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问题的,又是怎么用冷静理性客观的方式去思考和分解问题的。

4、加强积累。平常的学习注重上课的质量,注重课后看书的效率和效果,要做研究,要使论文有创新性,就一定多看文献,通过期刊和网络资源。随身杯一个好本子,将新的观点和某一瞬间的灵感记录下来。

5、学科交叉进行。学生可以多方积累,这就包括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也可以走进大自然去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

创新是现代许多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要考察点之一。一个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懂得创新,创造自己的成功之路的。墨守成规,随大流很容易便会淹没在人群里。创新是一项优秀品质,也是学生的重要资本之一,能够让他们在毕业大流中更加容易脱颖而出。

1. 对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进行定性判断,看有没有创新性对学术论文有没有创新性定性判断的工作应主要由学术期刊编辑来做,如果有无法判断或不懂的地方应请教国内外专家或由专家评判。一要对学术论文的创新性有比较明确的属性界定,使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评判有明确标准。二要对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进行单项评判。学术论文的创新点, 分布在论文的各个部分,这里可以根据学术论文的结构对学术论文的前置部分、主体部分、主要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进行单项评判;也可以通过对学术论文创新性鉴审应把握的关键要素如创新内容、创新类别、创新价值、学术价值、创新真实性、论据的考证、创新结论、稿件来源、作者信息等进行单项评判。三要对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进行综合评判。即在上述单项评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判。可考虑采用的方法之一是认真分析论文各部分的逻辑相关性,判断其创新性;方法之二是可以将单项判断的每一项根据其重要性给予不同的赋分(也可以同时考虑对审稿专家意见赋分,这时对单项分和专家分设定不同的权重),然后再加和;方法之三是运用现代检索手段进行综合评判。2. 对学术论文的创新度进行定量判断,看其创新性程度不难理解,由于学术论文创新性判断的复杂性,仅进行定性判断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进行定性判断,就会形成稍有一点“新意”就被认定为“创新”的现象,最终导致学术创新泛化、“创新”满天飞的局面。我国目前的学术创新整体上就是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这就是我国学术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创新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如果仅进行定性判断,即使能确定一篇学术论文的创新水平,也难以回答和解决如下问题:对均具有某种程度创新的若干篇论文,这些论文的创新达到了多高的程度或水平? 哪一篇更高? 因为定性分析无法判断学术论文的创新度,而创新度是判断学术论文的创新是否是真创新的关键标准。所谓创新度,就是指对学术论文的整体创新所达到的程度或水平的测度。有些学术创新(如研究方法的创新)难以进行量化分析或不能简单量化,我们也不能仅进行定量而不进行定性分析。因此,我们应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最终判断学术论文的创新度。怎样确定学术论文的创新度?这是个可能在短时间内很难明确,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深度探讨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创新度是个多元非线性函数。因此,我们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创新度各维度变量进行科学的模型化研究,力争找到学术论文创新度的科学测度方法。应该说,对此的探索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挑战性,特别是对社会科学创新度的研究更是如此。在找到这一方法之前,我们可以先应用创新性指标打分法作为过渡办法。即把学术论文的整体创新划分成不同的创新性要素或创新性类别,对应不同的创新性指标,每一项创新性指标依据其反映学术论文创新性的情况,分为若干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最后计算总分值。3. 进一步完善编辑审稿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学术论文的创新是专门学术领域内的知识创新,由于编辑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对所审读的文章肯定有一些是看不懂的,所以,论文的创新性应主要由匿名审稿专家来评判。但由于专家特别是知名专家都很忙,有的专家审稿很认真,有的专家不太认真,极有可能做出不公正的评价。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匿名专家的评审没有统一的创新性标准,这样容易造成评审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进一步加强编辑在创新因素与创新水平界定中的组织、管理与决策功能,为此,一是为匿名评审专家制定创新性评审标准;二是要求作者对自己的学术论文进行创新因素与创新水平的自我评定;三是加强编辑的把关职能。

如何理解创新性是学术论文的灵魂一、引言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更成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重要的标准。学术研究当然也不例外。文科研究生作为人文学科研究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撰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然而当今文科研究生一般都是科研新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原创性的东西,导致东拼西抄,低水平重复,论文毫无新意。基于这样的现实,本文从创新的最基本的概念、特征、本质谈起,论述了创新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在学术创新应具备的条件以及论文写作中创新的途径,旨在加深文科研究生对创新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更多的运用到论文写作过程,提高论文写作水平。二、创新与学术论文写作(一)创新创新一词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一般还是公认来自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从经济学角度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并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中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熊彼特的创新是纯经济学的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也大大的扩张和深入。创新也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而扩展到科技、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创新概念,如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学术创新等等。很显然,创新是人类社会普遍现象。但是,到底创新的含义是什么呢?关于创新的概念,理论界、学术界正在讨论还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定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年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对创新给出了一个语义学的解释: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这样的解释虽然没有错,不过过于笼统不能概括创新丰富深刻的内涵。创新虽然没有公认的定义,不过有其公认的特征:1)创新的主体性:创新是人们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2)创新的新颖性:创新必须能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3)创新的价值性:创新必须能够适应人们一定的需要。学术界认为:创新活动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手记资料和有关信息,为创新活动作事前准备。2)酝酿阶段:这是创新活动的运作阶段。经过长期系统的准备之后,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经验已有了相当的积累,并进入了深思熟虑和探索试验阶段。3)领悟阶段:这是创新过程的收获阶段。经过长期的酝酿之后,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次次的探索和逼近,终于使创新过程临近了成功的大门。4)评估反馈:这是创新活动的最后一步。在获得成果之后,我们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站在他人的角度对获得的成果横挑鼻子竖挑眼,认真评判它的功能实现情况、新颖程度和推广实用价值。(二)学术创新和学术论文写作学术创新属于理论创新。在谈学术创新之前肯定要谈一谈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指人们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而赋予理论以新的形态或新的内涵。理论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使理论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途径。理论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先导。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关于学术创新,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中国海洋大学杨自俭曾追根溯源的对其进行了解释。他汉语的学术原义为学问,道术,后来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英语中表示学术含义常用Learning,Learned有时也用Science,Academics。从中英学术的含义来看,它主要指系统而专门的理论性的学问,一般不包含技术与应用问题。他认为学术创新主要指各类学术领域推翻、改造、修正旧的或者创建新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学术论文是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现象的科学规律的理论文章,它以科学性、理论性和独创性的特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实际上就是表述科学研究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的文章,也就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而这样的研究必须具备科学性、理论性和独创性。文科研究生的主要科研活动就是学术论文写作,所以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学术论文就是记录学术创新活动的文章,学术论文写作的本质就是学术创新活动,是一个由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领悟阶段和评估反馈组成的学术创新过程。下一部分本文将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做出详细介绍。三、论文写作各个阶段应具备的条件和要求(一)准备阶段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的任务是收集资料和有关信息,为论文写作做事前准备。虽然只是准备阶段,却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阶段。一个人在从事创新活动之前,都需要对前人所积累的同类问题的知识和经验有所了解,然后才能从就问题中发现新问题,从旧关系中发现新关系,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启示,在积累的过程中选择创新的课题,确定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想要使写出来的论文有学术创新,就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丰富而系统的知识。2)详尽占有所需资料。所谓丰富而系统的知识就要求知识面广而且深,并且成体系。作为文科研究生不仅有人文社科领域的系统知识,还要有自然科学的知识;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了解它们的历史,总之就是要文理兼修,博古通今。所谓详尽占有所需资料就是要对自己所研究课题的各种理论、观点、看法都详细了解,同时要有充分的能够论证自己观点的证据。比如要对汉英火的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不但要占有国内外对火的隐喻的对比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汉英各自对火的隐喻研究的资料,而且还要占有汉英词汇中关于火的语料以及需要的各种理论来源。然而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要求文科研究生制定严格的读书计划,博览群书,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及时的阅读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的著作和论文,紧跟学术潮流。只有这样才能从前人的研究中获得启示,写出有创新性的论文。关于读书很多学者都给文科研究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本文总结他们的观点,本文认为读书一要有计划,研究生读书已经不能像本科时期那样仅凭自己的兴趣读书,而要从为科研做准备的角度制定详实的读书计划,这一计划要包括基础知识读书计划、研究方向读书计划以及专业读书计划。二要广泛阅读基础理论著作,培养深厚的理论修养和逻辑修养。不管研究哪个学科、哪个方向,都应该通读中外哲学和史和逻辑史。三要史、著、论相结合。所谓史不仅指每个专业、研究方向甚至选题的学说史。所谓著就是指古今中外关于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选题的经典著作和文献。所谓论就是学术论文。按照史、著、论相结合去读书、做学问,才能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又掌握学术的动向。除此之外,读书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要与笔记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总之,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读书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四川大学教授王寅在多次讲座中都说:做学问就是吃饱了撑的,只有先吃饱了,才能撑出文章来。他说的吃饱了就是指要读足够的书。(二)酝酿阶段和领悟阶段论文写作的酝酿阶段和领悟阶段是创新活动的运作阶段。也就是我们的论文从粗略的想法到完成初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精神高度兴奋,心情不定。因为这一阶段是我们创新的攻坚阶段。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的想法新颖、独特、有研究的价值,有时候又会陷入自我怀疑,觉得好像研究没什么意义,或者研究起来太难,想要放弃。这个时候,如何冷静下来,客观、理性、科学的分析我们遇到的问题、克服困难,把研究活动进行下去就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创新思维。2)科学精神。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有创新品格的思维。在这种思维过程中,人们往往是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想象力、联想力,提出新思想,总结新理论,得到科研成果。创新思维是学术创新的基本条件。科学精神是怀疑精神、求真精神、献身精神、自由精神、宽容精神更包含了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学术创新的支柱。要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就要求文科研究生在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人格修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孜孜以求的精神,同时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从知识、经验中发现问题,在困难面前不退缩,达到学术创新的彼岸。创新思维看似很玄,其实很简单。要培养创新思维我们就要一、简单的思考。简单的思考指的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不能受到太多约束。构思必须单纯,坦率,自由,简单。日本著名的机器人专家金出武雄特别提倡简单的思考,他认为很多重大成就在其最初阶段的想法实际上都是有点幼稚、天真、甚至是牵强的但是这种自由简单的思考往往是产生学术创新的源泉。二、勤于思考。新颖的构想不是灵光闪现,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最终得出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一天和灵感的缪斯相遇。三、集中精力思考。金出武雄教授造了一个词智慧体力指的是长时间连续思考同一个问题或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而不觉得厌烦的能力。作为研究人员都要培养自己的智慧体力,因为没有那种可以打败对未知的不安,为得出研究结果而持之以恒的智慧体力,是很难研究出什么成果的。四、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思考。交流是培养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可以使自己的想法升华为他人接受;在和别人的交流中也可以发现自己想不到的地方,从而完善自己的构思。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求我们端正学习、研究的动机,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拥有正确的学术创新动力。(三)评估阶段论文写作的评估阶段是论文写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从论文初稿形成到修改润色最后定稿的过程,也是创新活动的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敢于自我否定的勇气;2)重复修改的耐心。论文的初稿完成对很多研究生来说,就觉得工作已经完成了90%。其实不然,论文的自我评估阶段才刚刚开始。在这一阶段,我们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站在他人的角度对自己的论文成品横挑鼻子竖挑眼,认真评判它的功能实现情况、新颖程度和推广实用价值;还可以请有经验的教授,老师进行评估,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论文的创新水平。这个时候敢于自我否定的勇气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在论文创作时可能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这个阶段就要勇于承认不足,积极改进。重复修改是自我评估论文的必要环节,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四、结语创新是学术论文写作的本质。文科研究生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一定要坚持创新。本文按阶段给出了论文写作各个阶段所应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希望广大文科研究生可以对照自己,找出差距,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水平。

谈谈对学术论文写作的理解

学术写作指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扩展资料:

基本类别:

1、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2、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3、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术论文

#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近期我在思考学术写作(以文科为主)的特殊之处,以及具体的写作流程。昨天读到了一段略显讽刺,但较为精准的描述: 学术写作的难点似乎在于,如何将很少的几个观点用大段的文字写出来,然后,又用尽可能多的术语和复杂词汇以及一些含糊不清的抽象词汇来掩盖这个事实。(亚当·罗宾逊) 这段话基本符合我长期以来对学术写作的感受。既然学术写作是这样一种形式,从它的特点和要求出发去要求自己就会事半功倍。 我们看到这段话有如下关键词:很少的 观点 、 大段 的文字、尽可能多的 术语 、 复杂词汇 、含糊不清的 抽象词汇 这些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先从理解这些关键词开始: 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在论文写作中,即作者对所写主题的看法。这段话认为一篇论文有“很少的观点”是没错的,我们不需要写太多。但想把观点写的深入透彻却并不容易,这需要大量阅读专业文献,对宏大学术走向和认知有系统、全面、较为深刻的认知。 启示 :大量阅读总结观点和想法、形成自己的宏观认知、熟悉本学科的话语体系,这样写论文不仅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而且有分寸感。 你对学术的思考越深入、积累的知识与信息越丰富,越会发现知识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你的论文本身不只要前后连贯、逻辑清晰、细节联络紧密,而且要精心地通过引用(赞同)、回应、反驳、补充等方式把这篇文章编织到整个学术话语当中。这是系统工程,当然需要大段的文字。 启示 :每段文字都有核心句,其他句子一边进一步阐述它、一边编织逻辑网,这是个复杂的过程,绝不是为了凑字数。 跟上面提到的原因一样,想要获得某种学科内部的有效交流,必须掌握一定的术语和抽象词汇,这样可以提高交流效率,同时也能证明你的知识积淀。如果说文学写作的功力体现在对文字的敏感和描述的精确上,则学术写作可通过术语、复杂词汇、抽象词汇等方面的积累展现自己的功力。 启示 :我们平常要专门搜集和整理术语、并清楚地界定和理解它们。笑来常常说“所谓的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脑子里拥有足够多的清楚、正确、必要的概念,并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足够多的清楚、准确、必要的关联”。其实所谓的学术能力也是如此,“毕业论文是你学术武功的总集合”(王泛森),你在其中能够自如驾驭的术语、复杂词汇、抽象词汇越多,当然是你学术能力的体现。以后读书不仅要读内容,而且要以词汇为中心去总结思考。

学术沦为对于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学术论文的发表能提升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论文是体现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基本素养、信息检索能力、逻辑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象征。其次,助力海外院校申请。对于国外院校来说,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招生委员会最看重的一环。拥有科研论文发表经历可以让简历脱颖而出,增加获得录取的几率。保研加分,科研论文作为保研申请资料之一,对申请保研名额提供很大帮助,优秀的论文质量、发表刊物等级都能够提供给申请者不同程度的加分。增加求职砝码。创作论文的过程中,锻炼人的思辨、逻辑、细致程度、文字表达能力,这些都是用人单位看重的良好品质。众多名企网申中均有学术或科研信息需求职者填写。

不是很清楚,不过可以帮你问一下

谈谈对主题的理解的论文

不知道你自考报的是哪方面的。论文的选题对论文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说一篇论文,其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这文章的价值与水平。 选题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点,不然很可能会通不过的。从实际应用价值层面出发的选题价值性打,而且适合社会人士和飞专业人士来写。说白了,文章看的就是内容的价值性好创新性。当然不能胡吹乱写,要有事实根据才行。 理论性文章重前沿性与价值性,实践性文章重前瞻性与整体性。 预祝你通过。发给你邮箱

选对主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让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省下很多力气。

怎样提炼和表现文章的主题 黄高才主旨,即我们平常讲的中心思想。《现代汉语词典》对“主旨”一词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这一解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进文章中的材料本身所蕴含的主要思想意义;二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材料本身所隐含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是主观的,主旨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没有客观材料这一思想载体,作者的意图就无法表现;没有作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蕴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意义也就不能被发掘和表现出来。材料是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得以表现的基础,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是材料中自然存在的思想意义得以升华和表现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说,主旨由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和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两个要素构成,最终体现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观点和主张等。现在,人们习惯于把主旨称作主题,二者有没有区别呢?主题是指通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体现出来的一种主要的思想。这种思想既包括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又包括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见解,所以也叫主题思想。原来人们把一般记事、抒情类文章的中心思想称做主题,而把论述类文章的中心思想称做主旨。现在,各类文章的中心思想都称被作主题。主题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由于文章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者总是力图通过文章来说明某个问题或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因此,任何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性,即它来自现实生活,是作者通过观察社会、体验生活而得到的客观结论;二是主观性,即带有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三是观念性,即主题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作者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结果;四是时代性,即任何一部作品的主题都体现着时代精神。由主题所具有的这几个特征来看,它不仅包含作者思想方面的观点和主张,而且包含着感情方面的褒贬和爱憎,比主旨涵盖的范围更大一些,用它作为文章中心思想的代名词更合适一些。主题的另一涵义相当于广义的题材概念,指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爱情主题”、“战争主题”等。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在一篇文章中,主题的正误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二是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谋篇布局和写作技法的使用等。在动笔前首先确定好主题,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法的使用等就有章可循,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那么,怎样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呢?要谈主题的提炼问题,首先要看主题的获得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是再细微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人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使人有所认识和感悟,形成一个确定的主题,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在与人的交往中,对方细小的一个动作,可能使你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让你产生一种亲切感,可能引发你的联想与思考,继而使你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在与人的交谈中,对方一句无意识的话语,也可能给予你一种启示或启发,使你的思想深处有所触动,从而形成一篇短章。闲暇时散步,目光所触及的一景一物,都可能引起你的想象与联想,在你的大脑中幻化出优美的意境,在你的笔下成为一篇美文。在阅读图书或浏览报刊时,其中所写引发了你的联想,使你对某个问题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或感悟,在大脑中凝结为一种的思想,一个明确的主题就产生了。由此可见,主题的获得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感悟,是以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基础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记、可议、可评的现象和事实,我们会时时处处有感悟、有感想、有感动,所以主题的提炼就显得十分容易了。从主题产生和获得的过程来看,提炼主题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充分地发挥想象和联想,发掘客观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二是要用心去感知和体验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来寻找和发现问题,去寻求感悟和感动,从中提炼出好的主题。联想是发现客观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联想总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事、某物为出发点的,联想的翅膀一旦张开,就必然会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把这一事、一物和生活中的种种事物联系起来,促使作者的想象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使作者有所感悟和发现,最终发掘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讲,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通过联想,使生活中存在的客观事实与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使其内心深处迸发出思想与感情的火花,继而使其思想和感情得以“燃烧”、“升华”,最终凝成好的主题。在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由于我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思想尚处于一种“成长期”,因而在提炼主题时不要一味地求“大”,主题过大,以我们大部分同学现有的知识与思想实际不易做深做透,难免会出现主题不突出、不鲜明的问题。事实上,一篇文章是否感人并不在于主题的大小。例如:回报母爱吃面条时,不小心掉了一根在地上。不知什么时候,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刚孵出不久的小鸡来到身旁。那些小东西一见地上的面条,便抢着拉扯,可惜力气太小,彼此拖拉了一阵,面条依然完好无损。在一旁的母鸡见了,便上前一步,用嘴把面条啄成一段一段,让小鸡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它自己却一点也没吃。看着这个场景,我想到了人类的母爱。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一个母亲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无私的奉献:扶子学走路,教子学说话,送子去求学……每一个母亲在为孩子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从孩子那里得到回报——世间的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据说,鸟类有着回报母爱的美德——当母亲年迈不能自己去觅食的时候,小鸟会捧着食物回来奉养自己的母亲。和鸟类相比,人更应该懂得回报——我们将拿什么来回报那无私的母爱呢? (湖南屈妙和)这篇习作从一只母鸡对小鸡的关爱与呵护展开联想,以鸟类回报母爱的美德做铺垫,提炼出了人类“回报母爱”的主题。联想不仅仅是一种提炼主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升华主题的重要方法。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如果仅仅写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样的实景,而没有借助于联想的翅膀,由自身的不幸遭遇联想到普天下的受苦人,由衷地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激情呼喊,其诗味与情味就淡而又淡了。文章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人与事是构成生活的主体,因而写文章其实也就是写人和事。任何人和事都有文章可作,写得怎样,作得如何?在于大脑的加工和提炼。主题的提炼,实际上就是在平凡的人和事当中,去寻找和发现问题,去寻求感悟和感动。例如:元宵今天是元宵佳节。早晨,一觉醒来,睡眼朦胧地来到饭桌前一看,我眼睛即刻瞪得跟元宵似的——桌上放着炸元霄、蒸元霄、煮元宵,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吃了一肚子元霄。妈妈见我没吃多少,便说:“早上吃不下东西,妈给你留着中午吃吧。”一句话,我差点没让最后一口元霄噎住。 中午,逃难到奶奶家。奶奶见我来了, 高兴得不得了,忙摆桌子吃饭。一边往桌上放碗,一边笑呵呵地对我说:“快来吃,奶奶特意为你煮的元霄。”一句话说得让我叫苦连天。既然特意给我煮的,胜情难却,只得硬着头皮吃了。晚上,为了不再受“煎熬”,我拒绝再去奶奶家,一口跑回我的家,这时,我宁可吃点残羹剩菜也不想再见到那“可爱”的元霄。妈妈见我回来,很高兴地冲我喊到:“怎么才回来呀?元宵我还给你留着呢”。一句话说得差点让我背过气去。哎,饥肠辘辘,没办法,我只好龇牙咧嘴地又吃了一肚子元霄。晚餐过后,我再没心思看元宵晚会了,怕又看见元霄。于是,便愁眉苦脸的一头倒在那元霄似的被窝里。(吉林董雪扬)这篇习作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直笔实写,表现了“爱的伤害”这样一个主题,读来让人深思。类似于文中所写的事情,我们同学大都经历过,如妈妈拆看女儿的信件、不让孩子一个人出门,等等。为什么我们未能将其写成文章呢?主要还是缺少分析和提炼,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方面下点功夫。主题提炼出来了,怎样在文中表现和突显呢?突显主题的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1.标题点旨所谓标题点旨是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人们习惯于把标题比做文章的眼睛,用集中概括文章主题的句子做文章的标题,可以突显文章的主题。2. 开宗明义所谓开宗明义,就是一开篇就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刘增山的《秋魂》的开篇——“人们啊,你可知秋天为何有一个丰厚的收获?因为它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一开篇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使得文章主题明确、突出。3.片言居要所为片言居要,就是在行文的关键处设置“文眼”句来突显文章的主题。“文眼”句是指诗文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凝聚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到文章的全部精神。如《弈喻》中的“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就是能够揭示和突显文章主题的文眼句。4.呼应显旨所谓前后呼应,就是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提一下。前后呼应是强调和突出文章主旨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想家》一文开头写“在外求学的哥姐回家喊想家”,末尾写“等到下次回家,我也要喊:好想家!”就是前后照应,能够很好地突显“想家”这一主题。5.篇末点题篇末点题是指在文章的末尾用简明的语言直接点明主题,或运用议论、叙议结合或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等手法揭示和突出文章的主题。如《石缝间的生命》末尾的一段文字——“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憾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这段议论文字揭示和突显了文章的主题。6. 紧紧围绕主题选择和组织材料主题从材料中提炼出来,还要依靠材料来支撑。紧紧围绕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是突显主题的根本方法。如《想家》一文所用的材料都是紧紧围绕着“家”来选的,因而主题十分明确、集中和突出。7. 欲扬先抑,突出主题所谓欲扬先抑,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时先贬抑它,然后笔锋一转,对其进行褒扬。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参考资料:

问题一:什么是论文主题 就是一篇论文中讨论的中心啊。就和作文主题一个意思。 问题二:论文主题词什么意思 把整个论文的说明都加上了 在第标(三)中的第4小项是主题词或关键词的说明: 正确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完成所学专业并完满毕业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家写好论文,现将一些应规范的问题说明附后: 一、什么是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用以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提出作为考核和评审的文章。学位论文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 1、学士论文: 学士论文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难点,选择题目还应避免过小、过旧和过长。 2、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3、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导的指导下,能够自己选择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掌握相当渊博的本学科有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能够提供创造性的见解,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位论文的总体原则要求是什么?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 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三、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是什么? 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 问题三:不太懂这故事的主题意思,这论文的主体应该怎么写,在网上找应该找什么?应该怎么写呢,论文题目应该叫什 我只回复这一句,你在线就速度喊我。 问题四:什么叫论文?怎么写? 一、定义: 所谓论文就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的外延是文章,其内涵是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因此,它是一种说理文章。这里着重是要理解“讨论”和“研究”,这是论文的本质属性。 二、分类: 一是科研论文。就是对某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成的调查报告;对某种问题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实验报告;对某项经验进行总结,并上升的理论高度写成的经验报告。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明确的实践过程,反映了撰写者已进行的实践与研究过程。它们往往通过测量、统计数据、事例旁证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如果作为一个课题研究,那就是研究报告。 二是学术论文。它是对某个问题尚未进行实验或实践,但依赖与某种理论或查阅文献资料,在理论上进行构想、探索,提出策略性思考的论文。或对某一理论问题进行思辩性思考的论文。 上述两类论文不一定完全是独立的个体,不存在截然划分的界线。 三、形式: 目前教育界的论文大多数出自于一线老师,经验总结论文居多。也有课题研究报告和理论研究文章。这给人们造成了一个错觉,似乎论文就是上述三种形式。其实,课题的方案、个案研究报告、甚至一篇说课稿均属于论文。如果把它们排斥在外是错误的。如果不是论文,难道是文艺作品或者是新闻报道?或者说是鲁迅的杂文! 不管是毕业论文,还是职称论文,都需要按照标准格式进行排版。 论文的格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题目格式:(在标题下注明作者,邮编,工作单位,学生就写所在学校)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 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 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 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 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 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 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 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 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 版物信息。 刚才已经讲过,不管是用来发表的论文,还是在校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都需要按照上面的论文格式进行排版,否则,你的论文或毕业论文就可能通不过审核。 补充: 简单的说,论文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论点, 论据 ,论证。一般论点的提出要看你选的论文题目,可以就题论题,比如说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言论,一些 社会现象 。论据就是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来论述。一般的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采纳哦 问题五:这个论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请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热点问题,预设计一个主题类型为设计类得活动方案。” 这句话的中心内容是“设计一个活动方案”这个方案是“设计类”的 活动方案一般由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或形式)和活动步骤四个部分组成,设计时可遵循以下思路或方法。 1.活动主题。有些活动方案的主题已经给定,我们只要围绕给定的主题设计其他部分即可。切忌偏离主题。当然,也有的没有给定主题,要求考生自拟主题。自拟主题应该做到两点:第一,从内容上看,要与给定的材料密切相关,不可脱离材料设计活动主题。第二,从形式上看,要做到简洁明快,具有启发性、鼓动性和号召力。 2.活动目的。活动目的要从落实行动、激 *** 感、提高认识等方面作答。语言应简练、概括性强。 3.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网络或直接到公共场所进行环保宣传,可以向青少年学生发出环保倡议书,可以组织义务植树、种花、种草活动。可以以学校或班级、小组、个人为单位,开展诸如城镇环境调查、公共场所卫生大扫除、争做环保小卫士等一系列的环保活动。 4.活动步骤。活动步骤是活动方案的主体,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活动的具体内容。使活动张弛有序 问题六:论文题目右下角的以什么为例 是什么意思 我会 来 解决 问题七:ki论文题目右上角的简和优啥意思 “简”字表示该文章是知网快速上传的文章,没有到达正式上网的时间,还在加工的过程中,会在1-2个月后正式上网恢复正常。 “优”字表示的是该篇论文是优先出版的文章。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也称On-line First,是指以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出版方式提前出版印刷版期刊的内容。 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产生是出版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出版时滞问题的有效方式。出版时滞过长一直是困扰出版行业发展的难题之一,过长的出版时滞不但导致作者的科研成果丧失首创性、时效性、前沿性,影响作者职称、奖励的评定,也会使读者难以及时获得科研动态、研究进展及最新的技术应用状况,难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甚至错过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出版时滞过长也会使期刊失去对国内外优秀稿件的吸引力与核心竞争能力。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中国知网”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开启了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新纪元。 问题八:论文的格式是什么`` 论文格式要求 一、论文篇幅: 3000―4500字,论文必须包含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及3-4个关键词。 二、论文格式: (一)题目、署名及层次格式、文字、字数要求:1、文稿采用A4幅面word文档;中文标题为三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仿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标题字号为三号,字母全部大写;如有副标题,另起一行,首字母大写,正文为小四号字体;文稿应加注页码。 2、题目居中,署名及单位标在题目下,例如: 数字城市化进程 王** 赵** (***大学***系,北京100001)(***设计院,天津300001) 需作叙述时,可在当页下方划一条横线,在横线下加说明。 3、摘要和关键词,写在题目下、正文前。 4、论文的层次,统一要求采用: 1 ******* ******* (占一行或接排。 当接排时,标题后要加标点) ******* ******* (二)文稿和图稿其它要求: 1、正确阐述技术内容。名词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如所采用的名词术语尚未编定时,可采用各业务部门和科研单位常用的名词术语,不要任意用简称、方言。 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 (1)标题、图题、表名后及公式后不用标点; (2) *** 数字的起止(范围)号用“~”,如: “20~30”,“8%~10%”,“0~10oC” 3、对正文中的某些问题需加以说明时,可用“呼应注”(也叫脚注),即在所要加注处的右上角标注“①、②……”,同时在本页末留出位置,划一横线与正文隔开,在横线下注明“①、②……”。 4、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一律用拉丁文书写。 5、外文字母写成印刷体,同时注意将正斜体、大小写分清楚。 6、数字的书写(统计数、各种计量及图表编号等各种顺序号)均用 *** 数字,世纪、年代、月、日和时刻均用 *** 数字,并一概用全称。 7、表格、公式、样图均要编号,每篇论文加注流水号,例如: 图1、图2,表1、表2,公式⑴、公式⑵。 8、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非彩印书尽量用黑白照片。墨线图要大小适当,图线要规整。照片、图稿等电子文件需备份一份随稿件一并提交。 9、参考文献的项目要列全,例如: [1]*****主编.结构力学.北京:*****出版社,2003 [2]*****主编.城市规划.上海:*****出版社,2001 (三)文稿最后应有附件页,注明作者个人信息,内容见下表: 作者基本情况表 姓名 性别 职称 工作单位 职务 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请注明本地区号) 传真 通信地址 邮编 E-mail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问题九:如果论文老师发来论文定稿了是什么意思 论文常被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论文格式封面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1]。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的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 结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2]。 题目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3.英文题名方法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问题十:科研论文主题 撰写教科研论文本无什么限制,从积累资料,确定课题,提出观点,选择论据到安排篇章结构都应因人因时因地因题而异。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和写作实践,分析了一些优秀的受欢迎的论文,也剖析了一些不够理想的文稿,从成功与不足中又感悟到写教科研论文还是有一些特征可遵循的,逐渐归纳出以下几点,本着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宗旨,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题好一半文 一般说来,提出论题比解决论题更困难,对于给定的论题增加一些文字色彩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少一些“严肃”面孔,多一些“活泼”气氛,因为可读性强的文章必然会抓住更多的读者,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仅以文章的题目看,当前充斥刊物的“例说……”,“一道……题的推广”,“浅说……的教学”,“关于……的探讨”,“从一项调查(实践)看……”,“也谈……”,给人以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故需注意这方面的工作,比如《答疑不答,贵在启发》,《碰壁点拨──高三数学教学的好模试》等等,既点明主题又耐人寻味。不必讳言,刚开始撰写教科研论文,确实感到写作功底稍差一点,但主要不在于基础薄弱而在于锻炼不够,即非不能而在于不为也。 二,论题的来源 凡事需要研究,才会明白,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是最重要的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被认为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与创造才能的一个极其重要指标。那么,良好的论题从哪里来?在这几年的笔耕实践中,笔者感到论题可来自如下四个方面。 1,从教学实践中来 这是因为,通过实践就有可能本来处于游离状态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方法自然而然地围绕某个中心凝聚积集起来,从而孕育出某个论题,很多论题植根于教学实践,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析出结晶。其实,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可写的题目确实很多,如学生在想什么?同行在想什么?在当今研究些什么?著名女作家冰心告诫人们:“不要写经验以外的东西”,真是至理名言,教科研论题完全可以在来自实践基础上酝酿、形成、选定。 2,从潜心思索中来 我国古代学训甚多,宋朝大学者程T说过“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者不得也”,平常要经常留心发生在身边的问题,应具备问题意识,如果能对问题的直觉有所发现,在发现中有所思索,那么就不愁没有论题。 3,从外界信息中来 “时间是金钱,信息是资本”这两句话是否符合当今时宜,另当别论。但对于教科研人员来说,信息确实是一种重要资源,是产生论题的肥沃土壤,搞任何研究必须捕捉来自各个方面的新思想,新动态,新观点,因为只有新的信息输入到人脑,知识才会发生新旧冲突,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构造出好的论题,有志于研究的人,要像蜘蛛那样能张开收集信息之网,像蜜蜂一样那样及时处理与加工收集的信息。信息两大来源──阅读书刊杂志(或上网)和参与学术交流,经过筛选索取有用的成份。 4,从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来 研究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论文是作者德,才,学,识,语言修养与写作技巧等综合能力的反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天,人人是创造之人,要舍得花时间,费心血,在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中,在有益的追索中,论题会在无意之中得到。 三,提笔三思 在论题决定以后,也要想好了才能下笔,怎样才称得上想好了呢?应注意提笔三思。 思考一,主题是否明确? 有了题目,不等于主题就明确了。同样一个题目,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用不同的方法,写出几篇不同的文章。例如,就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研究而言,可以讨论的多种解法,可以写一种未经人发现的解法,也可以简化别人的解法,可以研究它的引申和变化,也可以讨论它的推广,还可说明它的应用,它与实际联系等等。还有,同一题目,对不同对象,有不同写法。因此,下笔之......>>

谈谈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论文

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本文从整体上概述了幼儿园教学中课程与游戏的区别和联系,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对当前幼儿园教学课程与游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 游戏 渗透 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游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线索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游戏与群体的要求与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协调,在智力、社会性、体质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活动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

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真实生活,渗透了课程意义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游戏和课程的渗透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之相似,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课程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体验来辨别游戏是否真正存在。如果课程中游戏成分较多,就会因其富有趣味性而深深吸引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反之,教师可能因不自觉地猜疑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过分使外部受到控制。如,教师的过多命令,提供经过精心准备,便于控制的材料,课程内容因而显得枯燥,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厌烦、劳累。

(二)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

各种各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但是,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智力游戏绝对不可能只发展智力,就像角色游戏也有智力的价值一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作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因此,幼儿园课程各个领域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帮助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三)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

离开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好像是没有源头的枯水,缺乏生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当幼儿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很多时候,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贫瘠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变换主题、改变游戏形式甚至有无所事事的打闹现象,从而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课程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一日生活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所有活动都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下以游戏或游戏性的方式出现。师幼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互动性,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关怀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努力地研究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把活动引向深入。

结 语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教学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课程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探讨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黎安林,走近幼教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师 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过去,家长在教师的心中只是一个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费者、监督者;而今,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中。幼儿园应从管理上找差距、寻原因,依托园本培训,深入理解《纲要》、《细则》精神,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生活有机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有关信息,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使教师、家长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级课程实施中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真正成为育儿的伙伴。

近年来,教育活动有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但各领域活动的领域性特征却呈弱化现象。不少教师对课程领域目标和关键经验把握不到位,特别是新进园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如果再一味地上综合活动,就会造成对课程领域活动不熟悉。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课程本体性知识,帮助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对目标的理解,对问题的预设及对策等。一是加强领域教研组的建立。开展领域活动特点和关键经验研讨,把握领域核心经验,凸显领域目标,在基础模式上进行自我特点调整,使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同模式推广。二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忠实课程取向,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帮助教师重温各领域的目标,掌握其特点,了解其核心经验,同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每个教学活动中,尽量将每个活动中的重点目标由教师转化到幼儿身上。三是幼儿园应在原基础上进行细化,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尽量利用幼儿园资源,多形式地进行小组或结对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加强读书与学习,帮助教师提高自我管理与提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学的作用。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努力缩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为的落差,通过园级、组级、班级三个不同层面的师资培训及有效互动的课程管理机制来培育教师,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牵线搭桥,搭建研究和培训的实践平台,为各层面的教师架设新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行为的互动共生的桥梁,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实施中成为有意义的实践者和管理者,从而保障和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的发展。

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论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过去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以人为本的管理基本原则:

1、重视人的需要;

2、鼓励员工为主;

3、培养员工;

4、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胡锦涛同志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我们也讲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它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我们讲民,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以人为本的管理有那些基本原则? (1)重视人的需要; (2)激励员工为主; (3)培养员工; (4)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发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人———为了人在更好的环境里生活。发展依靠什么?当然依靠的也是人。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曾一度变得模糊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浪费、城市缺水,这一系列问题都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类的行为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今年上半年非典毒魔的肆虐,也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个警告。其实,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而今天,我们依然在“交学费”。这一切告诉我们:决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找到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上,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亟待扭转。近年来城市困难群体的出现,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极不协调。二是在很多人眼中,发展似乎就是增长,从而造成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我国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却没有相应调整,社会事业还没有得到相应发展。三是在经济日趋活跃、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四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要讲究“效率”,社会发展要讲究“公平”。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往往只重视效率,不重视公平。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而没有社会发展不叫全面发展,同样,只有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没有人的发展也不叫全面发展。新发展观突出发展是以人为本,正是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本质。为此,要逐步增加各项社会发展、生态资源、环境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对那些能够帮助贫困群体、失业群体和弱势群体重新融入社会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新获得机会发展的项目,更应给予优先考虑,尽快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无法设想,在一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利益存在严重对立和冲突的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处于“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状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其次,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之间、各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其三,必须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总之,上述三个和谐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三个和谐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权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物质财富极端匮乏的年代,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是必然的、合理的。然而,当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而人的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之后,如果“只见物不见人”,不去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会付出沉重代价。这就需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物质基础。在当代中国,提出以人为本是相对以物为本而言的,是对过去只追求经济增长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的超越。人又是一切活动的手段。因而,以人为本又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人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首先要创造成果,人要凭其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为此,就必须为劳动者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反对不劳而获和坐享其成。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在当前特别要求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由此,它要求公正合理地解决社会上存在的贫困群体和精英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权,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他们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大多数人在社会转型中丧失利益且得不到有效帮助,改革不仅难以继续下去,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一个社会和谐不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取决于精英群体对待贫困群体的态度。所以,贫困群体更应受到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要让贫困群体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也要求尊重社会精英群体的独创个性、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这里的精英群体,主要指靠能力、业绩而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也应该尊重精英群体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应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一个社会是否具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社会精英人才的创新能力与贡献。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人的解放和开发。如果仅把人看作成本,就容易把劳动者当做物,而不是当做人,就会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如果把人当做组织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够充分接受教育,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能力作为基本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开始关注人类发展,并强调把人的能力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这对我国来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当人凭其能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就必然要求社会给予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是对人的能力和贡献的尊重和肯定,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由此,社会应尽力让每个人能各得其所,对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尊重。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必须澄清一种模糊认识,即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主张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在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讲,有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以人为本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把人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既强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又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以人为本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及其缺陷。从逻辑上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人又以主体的姿态面对自然,要认识、改造自然。但在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到了近代,出现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伴随着科技理性主义的发展,西方社会发生了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人们真的成了自然界的主人。这种对理性主义的弘扬,对主体的赞美,使得人类只承认人的价值,而轻视人以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如果说自然有价值,也仅仅是作为工具的价值。这就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对立的两极,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模式。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在这种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人们通过改造自然,获得财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却由于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从而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到了人的生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也因此受到广泛的批评。面对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上述缺陷,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者就把这种只关心人自身的存在和利益,把其他自然物仅仅作为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的占有物来对待的观点,称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他们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主张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主张人类应放弃一切干涉、破坏生态系统的技术、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存在物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和平共处。这实际上主张的是一种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在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以人为本是将人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的。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从自然界获取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这应是一种合理的生存活动。自然界不会自动地把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一一提供完备,因此,人类要不断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正是在同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才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而且也通过不断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而发展自己。但在人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如果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对自然的破坏,从而也会造成人类生存危机。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以人为本,是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首先,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改造自然界,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生活资料的活动,是合理的、应该肯定的生存活动,人要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其次,人在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人区别动物之所在。就是说,人类能够超脱自身需要的狭隘束缚,而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出发,去进行促进自然万物共存共荣共进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系统平衡许可的范围内,或者说,可以坚持以人类为中心,但不能以牺牲人以外的价值为代价。只有当人类尊重人以外的价值时,才能真正实现以人类为中心。这就是以人为本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区别。以人为本与公民社会、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臣民社会,这一社会的特征就是臣对君、民对官的服从与依附的等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往往是以权力为本或以官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现代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是由臣民社会走向公民社会。所谓公民社会,就是人和人之间具有平等的权利、独立人格、机会和规则的社会。在这一社会,法治高于人治,权利大于权力,法理高于人情,自主高于依附,公权高于特权,治理高于管制,能力因素高于非能力因素,非权力因素高于权力因素,民本高于官本。显然,这种公民社会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建立公民社会需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即从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在实现以人为本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政府较注重对人的管制,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管制型政府。这种管制型政府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理念支撑,就是“官本位”。在管制型政府的框架内,难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从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对这种政府可以做这样理解:首先,个人的政治权利、独立人格、主体性以及民意能受到政府的保障。其次,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一种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这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身份制、等级制、劳动管理体制和户籍制,以及不同单位和不同行业之间缺乏的合理流动机制,是影响以人为本实现的体制障碍。市场经济自身也在要求社会转型,即由权力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由身份社会走向实力社会,由依附社会走向自立社会,由静态社会走向流动社会,由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这样的社会要求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如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等,其目的就在于把被束缚的、依附的和狭隘的“单位的人”变成开放的、独立的和靠能力素质立足的“社会的人”,并给人以相对平等的权利、人格、机会和规则。这种人的解放,不仅可以克服人的自身局限、地域局限、职业局限和社会关系局限,还可以促进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和世界的广泛交往与交流,并在这种交往和交流中,充分学习和利用社会的发展成果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最后,在政府的政治生活中,人们政治行为的理性自觉程度较高,多数人遵循法大于权、理大于“情”的原则,注重使自己的政治行为受法治、制度和程序约束,限制公共权力运行中的随意性。显然,在这种政府与个人的关系中,以人为本的地位得到了应有体现。

就是考虑问题的时候,把人的需要放在最根本的位置,最重要的位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