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三国演义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三国演义的论文题目

我感觉可以渗透一下他个人家里的情况,比如他岳父(摆石头镇的老者),妻子(阿丑),他弟弟的情况和对诸葛亮的影响帮助等,烘托一下个人的品德情怀。

诸葛亮与营销可以借用《三国演义》描述的徐庶走马荐诸葛,通过司马徽等当时这些名仕介绍,以及茅庐附近的民众对他的印象,造成强有力的社会形象,最终成功推销了自己。虽然是推销给一个当时的小军阀,但是大的也不要他呀,没有工作经验,没有背景,不是正好证明诸葛亮能审时度势,正确给自己定位吗?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正应该学习他这点。

如果有人问你,“三国”中你最崇拜的是谁?你会怎样回答?是叱咤风云的张飞?他虽武艺高强,但却性情暴烈;是文武兼备的周瑜?他虽智勇双全,但却心胸狭隘……。而驻足于我心中的三国英雄是那个长得像神仙一样,气度非凡,手上摇着鹅毛扇,身上披着长灰袍,一身散发着儒雅睿智气息的-------诸葛亮。提起“诸葛亮”这三个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从“三顾茅庐”的故事和 “隆中对”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仿佛天地间,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天下大势一切都在他的运筹之中!所以才有了刘备的“吾得亮如鱼得水耳”的如获至宝的感慨!每当我再次读起这些故事时,我总会感慨万千,平时,我取得一点好成绩,就开始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和诸葛亮比起来,真是多么令人惭愧啊!《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的故事,无不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足智多谋。“孔明灯”、“木牛流马”、“八阵图”的横空出世,我们能够体会出诸葛先生的那种创新精神,也正是这些新奇古怪的发明,解决了那个时代传递信息、山地运输粮草的等等难题。他之所以拥有这些渊博的军事、政治和科学知识,这与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努力做到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善于开动脑筋,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言辞恳切,感人泪下,充分地体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对工作的细心,对人事的热心和对兴复汉室的决心。难怪陆游曾高度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也是诸葛先生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诸葛先生!您虽手无缚鸡之力,弱不禁风,但您的聪明才智、您的创新精神、您的高尚品德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敬佩您,您是我心目中的三国英雄!

历史地位:千古第一相 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行军打仗: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本人感觉: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国演义论文题目

群雄逐鹿,谁主沉浮!

历史地位:千古第一相 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行军打仗: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本人感觉: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与营销可以借用《三国演义》描述的徐庶走马荐诸葛,通过司马徽等当时这些名仕介绍,以及茅庐附近的民众对他的印象,造成强有力的社会形象,最终成功推销了自己。虽然是推销给一个当时的小军阀,但是大的也不要他呀,没有工作经验,没有背景,不是正好证明诸葛亮能审时度势,正确给自己定位吗?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正应该学习他这点。

如果有人问你,“三国”中你最崇拜的是谁?你会怎样回答?是叱咤风云的张飞?他虽武艺高强,但却性情暴烈;是文武兼备的周瑜?他虽智勇双全,但却心胸狭隘……。而驻足于我心中的三国英雄是那个长得像神仙一样,气度非凡,手上摇着鹅毛扇,身上披着长灰袍,一身散发着儒雅睿智气息的-------诸葛亮。提起“诸葛亮”这三个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从“三顾茅庐”的故事和 “隆中对”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仿佛天地间,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天下大势一切都在他的运筹之中!所以才有了刘备的“吾得亮如鱼得水耳”的如获至宝的感慨!每当我再次读起这些故事时,我总会感慨万千,平时,我取得一点好成绩,就开始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和诸葛亮比起来,真是多么令人惭愧啊!《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的故事,无不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足智多谋。“孔明灯”、“木牛流马”、“八阵图”的横空出世,我们能够体会出诸葛先生的那种创新精神,也正是这些新奇古怪的发明,解决了那个时代传递信息、山地运输粮草的等等难题。他之所以拥有这些渊博的军事、政治和科学知识,这与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努力做到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善于开动脑筋,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言辞恳切,感人泪下,充分地体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对工作的细心,对人事的热心和对兴复汉室的决心。难怪陆游曾高度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也是诸葛先生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诸葛先生!您虽手无缚鸡之力,弱不禁风,但您的聪明才智、您的创新精神、您的高尚品德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敬佩您,您是我心目中的三国英雄!

三国演义主题论文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之陈宫 三国中英雄人物辈出,纵观《三国演义》中的历史,陈宫出场次数并不多,辨其才能:并非能武之人;作为谋士,他的本事肯定又不若诸葛那么神;就连性格也非三国中非常典型的人物。然而人物分析会想写他,只因他辅佐吕布到了最后…… 初识陈宫是因其捉曹操又放曹操一事,看此事件就觉得陈宫是一个忠义之人,他对忠义之士也是相当敬重的,以天下为己任,有着抱负的他,当见到曹操是位为天下的忠义之士时,便毅然弃官从操而逃,对县令一职无留恋,并不在乎名利一事,他所在乎的是国家天下吧,一般说来是难得有人有如此气魄的,所以在我眼中他算得上是英雄了。 而出逃没多远所发生的事情却不好判断陈宫究竟是如何想的了。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又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令陈宫察觉其实曹操也是狼心之徒,留操,必有后患,欲杀操又觉不义,只得弃操而投东郡。说到这里,陈宫是力求自己为忠义之士,具有儒家传统思想,他人不义也罢,但自己是应当做一个忠义之人的,这里不杀曹操也没有报官出卖曹操,我也可以猜测陈宫认为曹操是识人之人,两人其实是彼此欣赏的,杀操陈宫心中也有不舍;而他心中也应该知道,此时留下曹操,对自己的未来肯定是巨大的威胁,即使弃操之时无法完全看透以后的国家形势发展,但他还是了解曹操为成大事之人,以后若被操擒,自己必是无后路可退的,这件事算是为陈宫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陈宫在弃操之后辗转投奔了东郡、陈留,后被张超引荐,恰巧吕布来投张邈,宫劝邈结吕布攻衮州,此时是陈宫谋士的身份第一次在《三国演义》中展现,而攻略的对象为曹军之地——衮州。其实刚到陈留的陈宫应该也不非常了解张邈究竟是否为可得天下的明主,但他却直接劝张邈攻衮州,其意图真的是在想帮张邈谋天下?亦或其实是因为知道曹操欲尽杀徐州百姓,而陈宫心中不忍,才出此策略,一方面可令曹操退出徐州,另一方面,又可得新主的信任? 尔后,陈宫便一直辅佐吕布,在很多人看来吕布是骁勇之人,但却是典型的有勇无谋,因此在后面的几场战役中只要吕布听从了陈宫的谋略,便获得了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宫确实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在战场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陈宫在与曹操的对战中也算是将曹操的性格分析的透彻了,了解曹操会在何时使用什么计谋,因此陈宫在促吕布成业时是有大功劳的,那时的吕布很多事情也肯听陈宫之言,只可惜后来吕布鲜少听从陈宫的谏言,才拖累属下一起被操所缚。 在关于陈宫后来一直辅佐吕布一事,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陈宫已经由一个忠义之士,变成了一个放弃国家利益、只图自身发展、摇摆不定、为虎作伥之人,但这里我却有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陈宫是个很有责任的人,他完全的履行着“居其职,司其责”的原则,一开始弃官是因为执政之人已非陈宫想效忠的人,而后几经辗转,跟随吕布;虽然《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实在是个除了武力无什么可取之处的人,但当时的情况,陈宫不另择明主,我觉得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我个人有少许猜测如下:俗语说“伴君如伴虎”,在君王属下做事是要伴着被杀的危险的,此时,选择一个心胸相对宽广的上司于自身是比较好的,曹操虽然惜才,但他也是妒才之人,陈宫已觉他不仁,肯定是不愿再跟随曹操了;但对于吕布,陈宫自己也说布虽无谋,却不似操诡诈奸险,为吕布谋略可尽其所能,因为吕布即使不听陈宫的策略也不会对陈宫如何,而曹操则不一定了……想想杨修之死,自然是觉得辅吕布要来得安心得多;那就又有疑问,为何陈宫当时不去投刘备呢?在《三国演义》里,作者其实是偏向蜀国的,所以在作品中陈宫的做法对刘备算是不仁不义了,一开始刘备以徐州相让时,陈宫说“强宾不压主”,后来又主张吕布攻徐州,再到后来的连袁术灭刘备,看到这里,恐怕又有人要说,陈宫果然已非忠义之人,当日刘备给了吕布安身之地,如今陈宫却又纵布反噬恩主,自是有很多人对陈宫不满了,但我也还是要提那句话“居其职,司其责”,陈宫那时并不了解刘备是否为仁义之人,而当时也没有机会了解,便遇到刘备让徐州之事,即使当时刘备是真有心让吕布掌徐州,此事在陈宫看来恐怕也觉得刘备有疑人之意,才会说“请使君勿疑”一话吧,而后他当然得为自己所伺之主考虑,小沛本来也就不是久居之地,有机会将徐州攻下而获得治理权则更显得名正言顺,本来在天下姓未定之时,大家各伺一人,都是为统领大业发展,谁也不知道最后谁是可得天下的人,而如今他确实应该是尽其作为吕布谋士的职责,从有利于吕布的角度来考虑究竟该如何发展,而后陈宫知晓袁术欲结亲的本意为杀刘备,他主张杀刘备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在陈宫眼中刘备可能本也有些虚伪,外加徐州一事可能对刘备造成积怨,此人不灭对吕布是一大威胁,所以这里并不是陈宫看得不远,而是有些事尽自己的本职就必须那么做。也有人说刘备太虚伪,所以陈宫才不愿投他,具体史实我没有去研究,但仅作品中陈宫的做法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个人是比较欣赏他这么做的,陈宫跟夏商周的闻仲是一样的:效一主,尽其职。不过说起易主,我想起了吕布屡次不听宫言,陈宫当时意欲弃布而往,却又不忍,又怕被人嗤笑,这里的心情可真的是矛盾,而这里也看得出陈宫还是在乎面子的人。 陈宫最后被俘,实在是吕布听妻而不听陈宫劝言的结果,说起来陈宫也算得上是死于妇人手了,不过却也是死的有志气,曹操欲留,陈宫却就那么平然的赴死了。其实看到这里我是很感动的,可是这里的感慨我又无法很好的表达,只说其实是看到这里才真的觉得陈宫是一个忠义的人才,才想过陈宫在辅佐吕布时矛盾的心情,才想到陈宫是位尽职尽责的谋士了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之陈宫 三国中英雄人物辈出,纵观《三国演义》中的历史,陈宫出场次数并不多,辨其才能:并非能武之人;作为谋士,他的本事肯定又不若诸葛那么神;就连性格也非三国中非常典型的人物。然而人物分析会想写他,只因他辅佐吕布到了最后…… 初识陈宫是因其捉曹操又放曹操一事,看此事件就觉得陈宫是一个忠义之人,他对忠义之士也是相当敬重的,以天下为己任,有着抱负的他,当见到曹操是位为天下的忠义之士时,便毅然弃官从操而逃,对县令一职无留恋,并不在乎名利一事,他所在乎的是国家天下吧,一般说来是难得有人有如此气魄的,所以在我眼中他算得上是英雄了。 而出逃没多远所发生的事情却不好判断陈宫究竟是如何想的了。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又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令陈宫察觉其实曹操也是狼心之徒,留操,必有后患,欲杀操又觉不义,只得弃操而投东郡。说到这里,陈宫是力求自己为忠义之士,具有儒家传统思想,他人不义也罢,但自己是应当做一个忠义之人的,这里不杀曹操也没有报官出卖曹操,我也可以猜测陈宫认为曹操是识人之人,两人其实是彼此欣赏的,杀操陈宫心中也有不舍;而他心中也应该知道,此时留下曹操,对自己的未来肯定是巨大的威胁,即使弃操之时无法完全看透以后的国家形势发展,但他还是了解曹操为成大事之人,以后若被操擒,自己必是无后路可退的,这件事算是为陈宫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陈宫在弃操之后辗转投奔了东郡、陈留,后被张超引荐,恰巧吕布来投张邈,宫劝邈结吕布攻衮州,此时是陈宫谋士的身份第一次在《三国演义》中展现,而攻略的对象为曹军之地——衮州。其实刚到陈留的陈宫应该也不非常了解张邈究竟是否为可得天下的明主,但他却直接劝张邈攻衮州,其意图真的是在想帮张邈谋天下?亦或其实是因为知道曹操欲尽杀徐州百姓,而陈宫心中不忍,才出此策略,一方面可令曹操退出徐州,另一方面,又可得新主的信任? 尔后,陈宫便一直辅佐吕布,在很多人看来吕布是骁勇之人,但却是典型的有勇无谋,因此在后面的几场战役中只要吕布听从了陈宫的谋略,便获得了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宫确实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在战场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陈宫在与曹操的对战中也算是将曹操的性格分析的透彻了,了解曹操会在何时使用什么计谋,因此陈宫在促吕布成业时是有大功劳的,那时的吕布很多事情也肯听陈宫之言,只可惜后来吕布鲜少听从陈宫的谏言,才拖累属下一起被操所缚。 在关于陈宫后来一直辅佐吕布一事,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陈宫已经由一个忠义之士,变成了一个放弃国家利益、只图自身发展、摇摆不定、为虎作伥之人,但这里我却有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陈宫是个很有责任的人,他完全的履行着“居其职,司其责”的原则,一开始弃官是因为执政之人已非陈宫想效忠的人,而后几经辗转,跟随吕布;虽然《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实在是个除了武力无什么可取之处的人,但当时的情况,陈宫不另择明主,我觉得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我个人有少许猜测如下:俗语说“伴君如伴虎”,在君王属下做事是要伴着被杀的危险的,此时,选择一个心胸相对宽广的上司于自身是比较好的,曹操虽然惜才,但他也是妒才之人,陈宫已觉他不仁,肯定是不愿再跟随曹操了;但对于吕布,陈宫自己也说布虽无谋,却不似操诡诈奸险,为吕布谋略可尽其所能,因为吕布即使不听陈宫的策略也不会对陈宫如何,而曹操则不一定了……想想杨修之死,自然是觉得辅吕布要来得安心得多;那就又有疑问,为何陈宫当时不去投刘备呢?在《三国演义》里,作者其实是偏向蜀国的,所以在作品中陈宫的做法对刘备算是不仁不义了,一开始刘备以徐州相让时,陈宫说“强宾不压主”,后来又主张吕布攻徐州,再到后来的连袁术灭刘备,看到这里,恐怕又有人要说,陈宫果然已非忠义之人,当日刘备给了吕布安身之地,如今陈宫却又纵布反噬恩主,自是有很多人对陈宫不满了,但我也还是要提那句话“居其职,司其责”,陈宫那时并不了解刘备是否为仁义之人,而当时也没有机会了解,便遇到刘备让徐州之事,即使当时刘备是真有心让吕布掌徐州,此事在陈宫看来恐怕也觉得刘备有疑人之意,才会说“请使君勿疑”一话吧,而后他当然得为自己所伺之主考虑,小沛本来也就不是久居之地,有机会将徐州攻下而获得治理权则更显得名正言顺,本来在天下姓未定之时,大家各伺一人,都是为统领大业发展,谁也不知道最后谁是可得天下的人,而如今他确实应该是尽其作为吕布谋士的职责,从有利于吕布的角度来考虑究竟该如何发展,而后陈宫知晓袁术欲结亲的本意为杀刘备,他主张杀刘备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在陈宫眼中刘备可能本也有些虚伪,外加徐州一事可能对刘备造成积怨,此人不灭对吕布是一大威胁,所以这里并不是陈宫看得不远,而是有些事尽自己的本职就必须那么做。也有人说刘备太虚伪,所以陈宫才不愿投他,具体史实我没有去研究,但仅作品中陈宫的做法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个人是比较欣赏他这么做的,陈宫跟夏商周的闻仲是一样的:效一主,尽其职。不过说起易主,我想起了吕布屡次不听宫言,陈宫当时意欲弃布而往,却又不忍,又怕被人嗤笑,这里的心情可真的是矛盾,而这里也看得出陈宫还是在乎面子的人。 陈宫最后被俘,实在是吕布听妻而不听陈宫劝言的结果,说起来陈宫也算得上是死于妇人手了,不过却也是死的有志气,曹操欲留,陈宫却就那么平然的赴死了。其实看到这里我是很感动的,可是这里的感慨我又无法很好的表达,只说其实是看到这里才真的觉得陈宫是一个忠义的人才,才想过陈宫在辅佐吕布时矛盾的心情,才想到陈宫是位尽职尽责的谋士了。PS《孤独的勇者——陈宫悲剧形象解读》这篇论文就可以借鉴一下。如果在学校里下载,CNKI,万方之类的网站应该是免费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题记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品读《三国演义》时的兴奋与激动,以至现在对《三国演义》还有一种念念不忘之情,最后一次品味后的领悟与感受还记忆犹新……奸绝——曹操第一次读完《三国演义》后,印象最深的便是曹操。再读完后,便毫不犹豫地把曹操定位于反动派角色这一范围内,尤其在看到他怒杀亲戚一家时,更是厌恶到极点。但后来自己细细品味时,方才明白其中内涵。 如果站在曹操的立场上想想,在那样情况下,听到要杀什么的时候,心中想到的一定是杀自己。这样的话,失手杀自己亲戚一家也情有可原,假如是我的话自然如此。其实,我在这里也很佩服曹操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一点值得肯定。 想通这一点,后面曹操所做的事便值得理解。作者罗贯中曾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也是我对曹操的评价。所谓“奸雄”就是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有时,他却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有时却具有宽容的态度,当刘备、关羽屈居于他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这样看似矛盾的言行,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 智绝——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后,伴随着的便是诸葛孔明的出山。他的出山,意味着三分天下的局面拉开了序幕;他的去世,则意味着三国局面的瓦解。 诸葛亮被作者赋予了超人的智慧,因此,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也深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却为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所打动,毅然投入到了“复兴汉室”的事业中,知其不可而为之,构成了《三国演义》最为悲壮的故事情节。 其实,我认为诸葛亮并不是“智绝”,而应该是“恋绝”。纵观诸葛亮一生,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隆中决策,拉开三分天下的序幕;舌战群儒,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三气周瑜,稳定荆州根据地;刘备伐吴,白帝托孤于孔明。诸葛亮忠心耿耿,为蜀南征北伐,七擒孟获,大出祁山以及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进一步充实了他的智慧形象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人格。 还记得当自己看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时,自己哭了很久,对诸葛亮既感到可怜,又感到可悲。还记得诸葛孔明病逝前的那段话:“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不禁让我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回神而思,或许作者取名《三国演义》是有一定涵义在内的。仔细想想,又觉得实在意味深长。“义”字谐音“绎”,即“演绎”。或许作者这样写便是为了“演绎”出一个道理,那便是——“义”。而这种“义”就是一种源于社会下层的团结互助、肝胆相照的高贵品质,温润的兄弟之谊和手足之情。“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作者反复强调着这句话的思想,实在令人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我至今还未理解这句话,但我知道,我会继续探究下去的。

还需要吗,需要的话可以联系

三国演义的目录研究论文

三国演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敦拔矢啖睛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朝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除凶暴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听贾诩

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李?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水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损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战?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张郃中计

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十十三回: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锺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的成就与影响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三国演义》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国读者的欢迎。早在明隆庆三年(1569)已传至朝鲜,崇祯八年(1635)有一种明刊《三国志传》就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自日僧湖南文山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极高的评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共120回,具体目录如下:

第001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002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003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004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005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006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007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008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009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010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011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012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穗大战吕布

第013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014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015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016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017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018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拨矢啖睛

第019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020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021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022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023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024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025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026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0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028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029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030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031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032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033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034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035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036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037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038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039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040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041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042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043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044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045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046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047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048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049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050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051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052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053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054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055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056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057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058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059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060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061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062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063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064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065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066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067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068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069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070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071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072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073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074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075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076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077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078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079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080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081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082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083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084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085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086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087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088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089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090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091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092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093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094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095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096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097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098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099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100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101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第102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103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104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105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106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107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108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109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110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111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112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113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114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115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116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117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118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119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120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一、1-20回

二、21-40回

三、41-60回

四、61-80回

五、81-100回

六、101-120回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经典情节介绍:

1、单刀赴会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逐渐形成。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本属东吴。东吴一直想找机会讨回。

鲁肃又献上一计: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便遣请关羽赴宴。关羽明知是计坦然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

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

周仓会意,退出去。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到江边。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2、三顾茅庐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这天恰巧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的。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3、火烧赤壁

曹操率领大军占领荆州,虽然威震四海,势如破竹,但是却十分骄傲,警惕性不高,认为孙刘联军不堪一击,一举就可以击破。

所以,曹操对孙刘联盟估计不足.而孙刘联军水陆两军人马不足五万,虽然力量弱小,但是上下军民团结一心,所以士气大增,并在周瑜的正确指挥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帮助下,找到对方的弱点。

11月,曹操率领10万大军,进攻刘备。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

江南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放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蒙上当。而联军充分利用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论文的开题报告

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29日电(翁璟 王鑫方)记者28日从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现场获悉,中日两国动画公司正在合作拍摄动画版《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名著将首次以动画片形式搬上中国电视荧幕。 全片共52集,每集25分钟,总长1300分钟,由中国辉煌动画公司和日本知名文化企业未来行星株式会社共同创 意、策划和制作,中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和日本玩具生产业巨头株式会社多美加盟联合出品。 据了解,这是中国首部高清动画电视连续剧,也是目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的第一个中日合拍动画项目。其中,中日双方各扬所长,中方负责创作剧本,日方承担产品开发和营销,拍摄制作由双方合作完成。 辉煌动画公司说,这部中国原创动画片首次将主力收视人群锁定在中外青年观众上。它将大规模进入日本及西方主流媒体播放,包括玩具、文具、服装、网络游戏等在内的衍生产品开发也将突破传统方式,采用全新的国际划产业模式进军国际市场。 日方总制片人石畑俊三郎介绍,《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名著在日本家喻户晓,日本曾两度搬上动画荧幕。对于这部"原汁原味的中国原创",日本投资方和业内高层人士看过样片后非常震惊地说:"《三国演义》的拍摄成功将彻底改变日本人对中国动画的认识。" 全片眼下正在紧张制作中,预计今年上半年全部完成,6、7月份提交央视电视剧频道和少儿频道播出。(完)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军遭遇,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既然你说是三国演义,应该就不是正史了吧?那我就按照演义说咯~其实三国的用人之道很简单。我们应先从为官之道来说最为适合。我们就以势力最强大的魏国来说。简单说,学习贾诩,忌仿二旬。贾诩是降将,在曹操手下开始其实不太受重用。他也知道自己的地位和二旬、郭嘉、程昱等人无法比,因此很少为曹操设计,很少抢出风头,所以是曹操手下少有的善终的谋士。再看看二旬,荀彧和荀攸(说是叔侄,荀攸还比荀彧大不少呢),为了劝谏曹操不要篡位登基,被赐死了,可惜了王佐之才啊,一生设计无数,到头来还是被曹操杀了。三国演义看到这里我就激动到了,感慨万千啊!再看看司马懿比他们聪明多了,他一生小心谨慎,懂得曹操、曹丕的心思才能助其子孙成就霸业。而君主就忌这样的臣子。用人之道就是这样。既要能辅佐自己成就霸业,又要对自己没有危害。而且通常君主成就霸业后,就会杀掉帮自己成就霸业的统帅级人物,像最典型的刘邦,专文的萧何没事,专武的 也没事,有事的就是统帅级的人物韩信!而三国也是一样,用荀彧,用荀攸,用郭嘉,用程昱,用贾诩,用元让,用妙才,用虎痴,用文远(虽说也是文武双全,但是是忠义之人),用曹仁曹洪曹彰……就是忌用司马仲达。不能重用,但是又只能用他。为什么?还不是以为只有他能克制诸葛亮?像司马懿这样的人物怎么会在西城放走诸葛亮?呵呵,个中原因他们两个最心知肚明了吧。诸葛亮和司马懿都知道,曹操用司马懿,但是又忌他,曹丕用司马懿,更忌他,也许只要诸葛亮一死,司马懿也就到头了,因为君主认为这样的人最可怕。他能帮你打江山,也能打走你的江山。这样满意吗?不满意可以详细说说,我再帮你分析。

曹操,一个被三国演义歪曲的历史伟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