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学术界对青年创新现象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学术界对青年创新现象的研究论文

大学生创新论文范文篇三:《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的运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了创新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创新教育,并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国外学术界在创新教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把创新教育发展带入正轨,走向成熟。我国创新教育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九所大学作为试点高校,积极开展将创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活动探索,在国内掀起了创新教育的研究热潮。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行改革方案,越来越多的院校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探索。 本文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未来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文字资料,对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输入“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培养”,发现第1篇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论文发表于1983年,自1998年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起来,但都是本科院校的相关研究,最早有关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发表于1999年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08年第1篇硕士论文发表,至此有关高职学生创新培养研究方面的论文逐渐热起来。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潜力很大。 从研究角度看,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很有意义,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何小青[1]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关乎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 想象力 、挑战性、意志力、进取心等六个方面的创造性入手,构建有利于实施创新个性培养的高职教育体系。孔英[2]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创新第二课堂活动,设置创新情景,培养创新技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和突出创新能力的考查等方面入手。汤云珠[3]指出职业学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民主氛围,切实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基地,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吴兴富[4]强调必须从积极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技能,重视动手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积极学习和积累社会科学的宽厚基础知识等几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于创新及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不同研究者根据不同的领域有不同认识,陈霞[5]认为创新的字面意思是更新、出心与改变等,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个人、集体或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改进或创造新事物、新方法、新环境等活动及其获得的有益效果。温江寒[6]认为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即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劳动热情、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二是创造性思维,即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它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三是实践、动手能力。何勇向[7]认为创新能力应该由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良好的智力,结构合理的知识积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素构成。陈青[8]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在20世纪末才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相对滞后,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不成熟,刘滨滨[9]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构建适用于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重新架构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和优化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内容。杭国英[10]强调建立人文与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增强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创新 思维训练 系列课程、扶持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培养系列课程。强伟纲[11]强调要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构建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双维度培养的课程体系。胡清认为课程设置应以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创新课程为提升,以开放式活动课程为拓展,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陈涛[13]通过考察高职院校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概括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学者认为,当前推动高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 (2)我国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高职创新培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深度逐渐增加,目前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有: ①以项目驱动的三元制创新培养模式;依托由学校、校办生产基地和社会企业三方联动的专家工作室,以课题项目驱动,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将校外元素引入校内学习活动中,使产品研发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项目实施与专业技能操作相结合,使学校的教学紧跟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②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自主成长规律,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优秀潜能,优化校园 文化 氛围,培育有效的创新教育环境,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 ③基于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创设创新工坊,为学生创新提供各类工具、仪器、材料等,对有创新意愿、创新意识的学生开放,同时还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创新氛围,培育创客文化; ④基于三育人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打造创新校园文化、建立文化创意基地、构建“三化”创新教育体系,通过复合育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⑤“二进、三做、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进是企业项目进课程,企业人员进课堂,三做是实施项目引领、旧案新作、实案真做,实现教室和实训室结合,办公室和工作室结合,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的“四结合”; ⑥“五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专业社团、工作室、合作企业及虚拟公司,形成第一、二、三、四、五课堂的“五课堂联动”机制,多层次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以上创新培养模式都是各学校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而成,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成功的案例和可借鉴的 经验 ,当然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总结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3.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者们对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徐艳琴[20]通过调查认为缺乏对创新的认识,缺乏系统的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单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缺乏等。瞿丹英认为一是缺乏校园创新文化,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未能形成开放性、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缺乏创新教育培养计划,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学生缺乏创新原动力,满足于常规学习;四是创新教育体制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局限于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技能竞赛等,尽管对创新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但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还有学者集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尚处于开发阶段,缺少可模仿的创新案例,缺乏对学生创新激情的适当引导[22]。李文芳[23]将我国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方面:①较多专注局部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培育体系;②缺乏实施考核和效果评价;③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④重视相关理论的研究,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4.解决创新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①以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导向为主线,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②搜集整理创新素材,形成创新案例集,开展创新项目剖析、指导、创新技能训练及实践等;③深化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④依托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校园众创空间;⑤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科技社团、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品质;⑥制定合理有效的创新培养考核体系;⑦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24]。此外高职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引导、激励学生创新,并通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业、就业与职业发展能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学生长远职业生涯角度考虑,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学的重要使命。纵观近年来高职创新教育的发展情况,研究总体上表现为认识不断深化,视角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从以往的多数以定性的理论分析、探讨为主,向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等方面转变,越来越贴近实际,对于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但距离高职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心得体会 2. 关于写创新的议论文 3. 创新成长科技论文2000字 4. 探讨五大发展理念有关创新的毛概论文 5. 科技创新科技论文800字

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马原论文

今天, 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 爸爸带我和妹妹到九江公园去玩. 坐上公汽来到桥头, 那里种着花草、树,一簇簇绿叶衬托着一朵朵各色各样的花朵,来到桥上,大桥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江面上,许多汽车在大桥上快速的行驶着。 来到公园,公园里风景如画,令人陶醉,宽敞的喷水池里,碧波荡漾,漂亮的小石桥直通湖中的小亭子,有时小亭子里还有人下棋。 来到湖边, 爸爸给我们租了一艘电动船, 我们的船像木头一样飘浮在湖面上, 我把手伸进水里, 全身都觉得清清爽爽的, 妹妹也顽皮的扑腾着水花. 我手把着方向舵, 那小船在我手里就像驾驭着一匹小马似的, 轻快地驯顺地从亮晶晶的浪尖上跳跃首飞了起来. 突然一个急刹车, 原来船被鱼网缠住了, 爸爸急忙把船前进档换成后退档, 再把船轻轻左右摇摆, 过了一会儿, 船终于从网里逃出来了. 我们租船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游玩, 来到蹦床前, 上面有许多小朋友兴奋的又蹦又跳, 活泼得像一只只小猴子. 我被吸引住了, 马上和妹妹爬上去和他们一起玩起来, 我们在上面蹦呀跳呀活像一只快乐的小白兔. 我又在里面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我们一起在像皇宫一样的房子里钻来钻去, 还骑了老虎、大象、马,玩过翘翘板。里面的东西我们玩遍了。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就到了下午,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家了。 一天, 我正捧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突然,妈妈大声问我:“红红,你在看什么书啊?是语文《每课一练》,还是数学《同步练习》?”说完又走了过来,突然,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叫起来:“你怎么在看这种书啊?赶紧让这种书消失,不然我就让它变成碎片!”妈妈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她敢作敢为。但我还是请求妈妈说:“妈,这不是一般的书,它是高尔基写的《童年》。再说这书是我向同学借的,你可不能乱来。”“我可不管你什么高尔基、低尔基。马上要考试了,你不看看同步练习、每课一练,却看这种书,你太让我失望了。”说完,又来抢我的书。我连忙拿起书往楼上跑去,直到把书藏好才放心地下楼来,接受妈妈的教育…… 妈妈,我真想对您说:请您理解我。复习果然重要,可课外书也重要啊!老师经常要我们看一些课外书来开阔视野,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您却一天到晚要我看什么同步练习、每课一练。我已不小了,加上我平时的成绩也不错,我自有分寸,请给我一点空间吧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曹操>>,因为我比较喜欢历史一类的书,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所以我仅花了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共209页的书。 当我们一提起曹操,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阴险的笑声,想起他那种种恶行。可是,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才觉得曹操了有很多优点,比如: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能求访人才;战争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这个中队长,也很受启发,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个道理,还知道了不少历史知识。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不要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了,那可是些守旧的看法,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要向他学习呢!如果有时间的话,也请大家去读一读曹操写的诗《短歌行》,也许你也会体会到曹操那种求才心切的心情。 今天中午,我家下了一场“暴雨”,这场“暴雨”是因为午睡这样一件小事引起的。我则是这场“暴雨”的主角。 吃过午饭,我打开电脑,兴致勃勃地准备上网,妈妈见了便催我快去午睡。我一听可就不耐烦了:“睡觉,睡觉,你就知道睡觉!”“要你睡觉,这都是为你好!”妈妈也有些生气了。可是妈妈的话我一句也听不进去,便和妈妈顶起嘴来,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最终,我理屈词穷,忍不住哭了。 事后,细细回想事情经过,我觉得挺后悔的。妈妈说的话的确有道理,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健康,还会影响学习。我真不应该不讲道理,和妈妈顶嘴。 星期天的早晨,我起了个早床,漫步荔城街头,去领略都市早晨的怡人景色。 走在街上,我眺望东方,看到一缕缕霞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向大地,洒在人们的脸上,给每一个人的头发镀上一层金辉,好像朝霞要赐给每一个人一顶桂冠。同时,我感受到早晨的清爽,耳边没有喧嚣的吵闹声,没有汽车喇叭的嘀哒声,只有晨风在我耳边低唱,替我吹理着有点散乱的头发。 晨跑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天然美景,他们悠闲地跑着。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由衷的向往,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晨跑的队伍。跑着跑着,眼前出现一道“亮丽景观”,在路边的一个广场,有几十个穿着红色衣服的老阿姨,手持花扇,面带笑容,摆手扭腰,在晨风中翩翩起舞,看上去她们很开心。驻足观看的人群,有的也为之动“武”,看来她们也想身入其“境”。 早晨,多少人想往的时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悠闲的心境,我深深地为之动情,油然想起老师教过的一句话:一日之计在于晨。我想,以后每个周日的早晨都要起得早,出去逛逛,融入环境,融入社会,从早晨走向美好明天。 每当我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在溜冰场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溜冰时,总有一种羡慕的感觉涌上心头。瞧!他们多自在呀,有的顺溜,有的倒溜,还有的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张开双臂,犹如轻盈的燕子在空中翱翔。而我,只能傻傻地呆在一旁看着看着…… 暑假的一天,表哥来到我家,他把我拖到一边,神秘地说:“咱们去溜冰怎样”?“真的?太好了!”我兴奋地答应着,心里又担心自己摔个四脚朝天闹笑话。 来到溜冰场,买了票,换上溜冰鞋。哥哥给我讲溜冰的要领:“身体稍微向前倾斜,腿往下弯一点……”哥哥边说边作示范,可我怎么也不敢挪动半步。于是哥哥又牵着我的手,慢慢向后退,而我紧紧抓着哥哥的手,嘴里还嘀咕着:“你可不能放手啊!”哥哥见状生气地说:“总是依赖我是学不会的。”我赶忙说:“不行,不要嘛。”哥哥还是放手了。我后退了几步,又抓紧了扶杆不肯放,一边像老奶奶走路一样挪动着步伐。哥哥见了,瞪了我一眼说:“这么胆小,怎么能学会呢?”我脸红了,心想:我可不是什么笨小孩,一定要勇敢点才行。想到这儿,我又一次鼓足勇气,学着哥哥的样滑了起来。谁知没滑几步“啪”一下摔了个正着,我揉了揉生疼的屁股,一骨碌爬起来,继续滑了起来。哥哥在一旁为我鼓掌加油。渐渐地,渐渐地,我好象找到了感觉,越溜越大胆,越溜越顺,乐得哥哥直夸我:“妹妹,你真棒!比我学得还快。” 现在,我溜冰的姿态可美了,不信,就来看看吧。 想起我刚才所做的事,忍不住就得哈哈大笑。 刚放学的时候,我小跑赶回家,因为今天可以看十分钟的电视。虽然只是十分钟,但是我也要好好珍惜。 跑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向往长一样,把手伸进脖子里拿钥匙。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我心想:一定是在书包里,我又把手伸进书包里,翻来覆去的找,可还是没有找到。我急坏了,钥匙丢了妈妈会生气的。不,决不对能让妈妈生气。 哦,我忘了,刚才在校门口的时候,我还跟孙韵玩儿了一会儿呢,钥匙一定掉在那里了。我又跑回学校,在我们玩儿的地方找了半天,可还是没找着。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后背上全是汗,痒痒急了,我一挠,摸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原来是钥匙,我刚要发怒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的前仰后合。小朋友,你要是亲身经验这件事之后,会不会也哈哈大笑呢? 今天,我和妈妈以及姑姑她们去了佛山。 来到佛山,首先,我们来到了祖庙路。只见祖庙路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既热闹又拥挤。但是,这里虽然繁华,可空气太差了。汽车排出的废气,路边的服装店为了引人注目而装修的木方砖的油漆味儿,难闻极了,真令人身心烦躁。 接着我们来到旧街燎原路。这一条街道上古木参天,树木葱茏,行人稀少,空气清新,真令人神清气爽。一阵微风吹来,路旁青翠欲滴的树木的叶子微微摆动。人一看,便觉得心旷神怡。路旁的一家家物廉价美的服装店、精品店,装修得朴素自然,一点也不显得过分,摆设别致且玲珑悦目。 仅仅两条路,也有如此大的区别!一条路深受商业气味与废气的污染,而另一条路却空气清新,纯朴自然。这不都是我们人类一手所为吗?亲爱的人们,在地球母亲尚未完全绝望之时, 醒悟吧!从现在开始,珍惜你身边的每一滴水珠,珍惜你身边的每一片绿色,珍惜你身边的每一把土壤,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美好的环境,珍惜你身边的每一阵清香,珍惜你身边的每一声欢乐的鸟啼,珍惜你身边的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儿。总而言之,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所有美好的一切!从今天开始,为了我们能拥有这鸟语花香的环境,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还能拥有。学会珍惜每一片美丽的赏心悦目的绿色吧! 练字 自从读书以来,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几乎我的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求我们把字写好,要求我们练字。那时虽然听老师说,但并未坚持下来,只是偶尔练一练,现在看着自己的字还真的有点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没有把字练好。正好今年放寒假时学校校长给我们布置寒假作业,我想就利用寒假时间来练一练字吧。 但是坚持三天后,每天练两页,到了第四天,心就有点痒了,想想还是算了吧,反正一下子字也不会写好的,但另一个声音又在耳边想起,要坚持,不要轻言放弃呀。最后经过矛盾的争扎,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尤其是当我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我就拿出纸和笔,安静的练起字来,结果什么烦心事都没了。现在练字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习惯,如里哪天不练倒觉得好像还有一件事情没完成。经过自己的努力,现在我的字有了一定的进步,今后我还将继续坚持下去

陈:王老师,您好!您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学教育》早就计划采访您了。最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您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作为“华大博雅”品牌书的一种,听说上海社科院的陈伯海先生、上海大学的董乃斌先生、中国社科院的刘扬忠先生、复旦大学的黄霖先生、南京大学的莫砺锋先生、武汉大学的王兆鹏先生都对这部教程给予了较高评价,我代表《文学教育》编辑部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真正有创新的不是很多,《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些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赞许呢? 王:专家学者们之所以肯定我主编的这部教材,主要是觉得其中有些创新的东西,包括一些理论性的思考。一部教材,首先要照顾到它的通用性,即要向学生介绍通行的公认的文学史知识,不然,它就难以被师生所接受,所以教材最不容易创新。然而,一部好的文学史教材,它必须有编写者对于文学的理论思考和文学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然,它就不会有自己的特色,也失去了编写这部教材的必要。黄霖先生指出,“教材不同于个人专著。个人专著注重原创性,强调有独到的见解”,而教材“当以一时间普遍认可的内容为佳”,“王齐洲先生对一系列中国古代小说深有研究,时有独到的见解,但在他所写的第六章《小说的发展》中,多综合时贤的共识,使人感到平允、客观……这也反映了编史者应有的气度”。董乃斌先生则指出,这部教程“高出同类著作的根本特点,那就是《教程》显示出编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刻意的理论追求。这主要表现在全书绪论之中,也表现在全书一以贯之的理论线索之中”。如“《绪论》的第二节,从文学发展的阶段性、地域性、文学与文论的关系、诸文体在文坛地位的变化等方面对文学史发展规律做了有重点的概述……其中提出了不少值得学界重视的探索性观点。例如说‘如果以书面文学的主流文体的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为依据,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贵族文学时代、精英文学时代、市民文学时代、大众文学时代。’这个说法就很新鲜很有意思。对此,作者还可作更详尽的阐述,文学史界也不妨进行一番争议。又如从社会文化群体消费的角度来区分文体的主流和非主流,并论证中国文学史应以各时代主流文体为对象来清理和描述文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这实际上便给已行之多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点提供了一种新的论据和论述角度。再如论到传统的应用文体中也有许多美文,指出这正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等等,都是很精彩的。”而所有这些理论创新,都是作者“多年研究、思考的结晶”。这样的评论,使我深受鼓舞,也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 陈:据我所知,您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而90年代中期以后,您把重点转到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理论问题上来,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研究,新论迭出,2004年您还出版了36万多字的《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您为什么要抓住观念问题不放?这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有什么联系? 王:文学观念问题不仅是文学史编撰的逻辑起点,也是文学史研究的理论前提。观念不清,对象自然不明。而观念的转换,一定会带来研究格局的重大变化。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引进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学科的建立,而且改变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传统面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白话文学史》、郑振铎的《俗文学史》等等,都是在新文学观念指导下产生的学术经典。而百来年中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古代文学研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只能从转变观念入手。1998年前后,我在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学科建设和古代文学研究成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呼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需要转换观念”,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中国文学观念的符号学探原》、《论孔子的文学观念》等论文,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希望在古代文学研究中能注意到文学观念的问题。在编写《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的过程中,我和其他编撰者尽量做到尊重历史,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按照当时人所理解的文学观念去客观描写当时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探讨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与文学发展的内在联系,追寻造成文学观念变化和文学历史发展的各种原因,以期编写出既符合历史实际又具有逻辑联系的中国文学史。 陈:这样富于创见的中国文学史,肯定会受到广大师生和文学爱好者欢迎。在《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中,我看到您对思想创新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也注意到,您的文章大多发表在比较有影响的刊物上。像《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您都有文章发表。这是不是与您的创新意识有关呢? 王:也许是吧。我认为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文学研究更应如此。创新的基础是材料,创新的手段是方法,而创新的关键是思想。有人说我写文章善于使用材料。其实,材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传统学科,许多材料都被前人研究过,如果没有新的思想,研究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以,我做研究总希望能够有所创新或突破。而只有创新或突破,才能真正形成学术积累,促进学术发展。1985年我在《文学遗产》发表的《中国小说起源探迹》、1988年在《文学评论》发表的《象征主义――中国文学的传统方法》等文,一直为学者们所引用,近5年的引用也不下20篇次,这说明真正有创新的学术研究是不会被学术界遗忘的。近几年我发表的有关文学观念的论文引用率则更高,反响也更强烈。如去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一文,不仅《新华文摘》全文摘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也予以转载或摘登。创新是学术的生命,而思想是学术的灵魂。武汉大学尚永亮先生评论我的《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一书时,说我追求“有思想的学术”,深契我心。 陈: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我想您的这些话对学术界同仁肯定会有不小的启发。这些成果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您对其中的哪一项最满意呢? 王:写文章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写之前豪情万丈,写之中筋疲力尽,写完后有几分自得,发表后又总是留有遗憾。正如刘勰所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对所写的文章都不十分满意,还要继续努力。 陈:从您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您渊博的学识与您的广泛涉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都想知道您是怎样读书的?读了哪些书?哪些书对您有比较深刻的影响? 王:我读的书范围比较广,类别比较杂。走上学术道路之前,完全凭兴趣读书,并无目的。我从小爱静不爱动,坐得住。记得上初小时读了不少小人书(连环画),上高小时我完整地读过《西游记》、《封神榜》,不少字不认识,跳过去再读,觉得很有意思。上初中时我读完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也读了《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等当代小说,还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牛虻》等外国名著。在我的读书经历中,有三个时期特别重要,那是比较集中的读书时间,与一般情况下“闲庭散步”式的读书不大相同。 第一个时期是1966年我从洪湖一中毕业以后。那时洪湖西四区的小学毕业生上初中都在二中,我是当地唯一洪湖一中毕业的初中生,虽然只有15岁,当地政府还是安排我到学校去教书。文革初期,农村“破四旧”,许多书都作为“四旧”收起来,放在生产大队的仓库里。有一个生产队的会计特别喜欢看古代小说,他家里收藏的古小说应有尽有,也被“红卫兵”们收到了大队部。我工作的学校与大队部一墙之隔。我不喜欢参加那些打打闹闹的事情,工作之余,无事可干。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那些堆在仓库里的旧书,便偷偷拿出来看。《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今古传奇》、《东周列国志》、《荡寇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杨家府演义》、《龙图公案》、《海公案》、《镜花缘》、《再生缘》等古典小说,以及《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古代戏曲,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书是偷着读的,因而感觉特别刺激。当然,也有一些书是可以公开读的,例如《红楼梦》。可惜那些旧书中惟独没有《红楼梦》,我很沮丧。后来托已经入伍的我小学的同学谢从江从部队给我弄到一部,反复阅读。至今我仍然保留着这部书。此外,就是读马列的书。60年代末期,中央提倡读马列的六本书,《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我都认真细致的阅读过,有的还做了读书笔记;《自然辩证法》我也读过,只是不太懂。我还读过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觉得很有收获。 第二个时期是1972年我在荆州师范学校毕业留校以后。留校后我除了在中文系教课,还同时在教务处工作。学校的图书馆由教务处管理,由于正值“文革”时期,图书馆并不开放,长期锁着。教学工作没什么压力,愿意读书的人很少。我做好了管理图书馆的丁克英老师的工作,让她打开图书馆的门,把我锁在里面,让我一个人在里面读书。从1973年到1976年的几年时间里,我一有空就钻进图书馆,读一切我感兴趣的书。不论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也不管是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凭着兴趣去看,自由自在,感觉特别惬意。中国的如郭沫若的新诗,巴金、茅盾、老舍的小说,曹禺的戏剧,外国的如希腊神话,荷马、但丁、歌德、拜伦、雪莱、海涅、普希金、裴多菲的诗歌,莎士比亚、布莱希特、莱辛、席勒、高乃依、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薄伽丘、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左拉、罗曼・罗兰、大仲马、小仲马、斯丹达尔、莫泊桑、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塞万提斯、马克・吐温、泰戈尔的小说,安徒生的童话,谢德林的寓言,卢梭、蒙田、惠特曼的散文。作品读得很多,其中巴尔扎克和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基本上都读过一遍。 我对这段读书的经历特别怀念。当图书馆的门从外面被锁上,我一个人徜徉在高高的书架中间,找到一本书,然后选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阅读。看一本喜欢的书,就像交一个新朋友,与朋友谈心,没人打扰,全身心地投入,与功利无关,与外面闹嚷嚷的世界无涉。这里只有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激荡,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那种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一种最高级的精神享受。我在1993年出版的《古典小说新探》的后记中,还专门提到这一时期的读书经历,特别感谢丁克英老师。 我最喜欢读那些以描写不屈不饶与命运抗争的人物为主人翁的作品,这些人物能够与我产生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 陈:许多人的青春与梦想,都被“文革”这个时代葬送了,您却有这样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真令人羡慕。那个动乱的年代没有耽误您,却将您由一个文学爱好者锻造成了一名学者。 王: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与“中原突围”有关,这里就不谈了),我被另类化了,也因此对“文革”没有热情,在“文革”中成了逍遥派。这在当时是受歧视的,现在看来确实是好事。这个时期我读的书虽然很多,但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我的学术研究开始于我读书生涯的第三个时期,那是1978年春我到湖北大学进修以后。在湖大,我一边旁听元明清文学研究生课程,一边参加中文系青年教师读书班。这个读书班由张国光先生主讲,我在听张先生讲《庄子》以后,有所感悟,写了一篇心得,请张先生指导,张先生看后大加赞许,写了很长一段批语,从此我成了他最关照的学生。当时,湖北省图书馆古籍部只对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高校教师开放,张先生便带我到省图书馆古籍部看书。以他的名义借出,我们一起阅读。为了节约还书和借书的时间,中午总是不回家,两个人轮流到附近餐馆吃点面条充饥。这样的读书生活持续到我进修结束,前后共一年多时间。这一年多里所看的书主要是古籍,有一些还是善本书。就在这一年,《文学评论》复刊,发表了王俊年、裴效维、金宁芬合写的《〈水浒传〉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一文,是想纠正“文革”中“评《水浒》、批投降”运动对《水浒传》的错误评价,我读了以后不赞成他们的观点,就写了一篇争鸣文章,寄给《文学评论》编辑部。很快就收到编辑部回信,肯定我有自己的思考,指出由于是驳论,影响了自己观点的表达,建议我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寄他们。于是我就宋江形象谈了自己的看法,写成《宋江是地主阶级的革新派》一文寄上,发表在《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从此以后,我便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后来我才听说,给我回信并推荐发表的是时任《文学评论》编辑后来担任过主编的侯敏泽先生。这篇文章写成后,曾请湖北大学的郁沅先生审读,郁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走上学术道路,是与这许多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分不开的。 80年代以后,我又系统地读了一些书,以西方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为多。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名著”、三联书店出版的“学术文库”和“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等,加起来有十来种,选读的著作有几十部。符号学、现象学、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理论,都给我以启发。我注意揣摩这些思想,吸取其精华,但很少在论文中直接套用。现在更忙了,集中读书的时间不多。为了完成科研课题,也会有选择地阅读,但那都是边工作边读书,感受也就不一样了。 陈:您这样全身心地读书、写作,真令我们青年人感动。不过,现在文学似乎没有以前那样的吸引力了,文学界对文学的前途也大多不乐观,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你提的问题很尖锐。的确,当下普遍流行着一种文学悲观情绪,以为社会现代化使得文学被边缘化,文学不是在发展而是在慢慢萎缩,已经看不到它的前途,甚至出现了“文学消亡论”的悲观论调。实际上,持这种看法的人正是用传统文学观在看当下的文学,以为文学就是诗歌、散文、小说、戏曲这些所谓纯文学样式,这些文体的不景气就是文学的不景气。应该看到,现阶段除纸质文本的传统文学作品以外,那些与现代技术相伴生的新文学与新文体,也应该被纳入文学视野之内,如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电子文学、网络文学等等,只要它们运用了文学手段,倾注了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和形象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就都可以视它们为文学。如果这样,那么,文学的地盘就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文学的消费群体不是在萎缩而是在激增。作为文学工作者或文学爱好者,不能用宗法思想和精英意识来排斥这些新生的文学,而应该充满热情地关心它们,扶植它们,甚至投身其间,为它们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观点,我在一些文章里谈到过,在一些大学讲演时也进行过阐述。 陈:您对广大的文学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有什么要说的吗? 王:西方19世纪的实证主义和20世纪科学主义全方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文学变成了“小儿科”,有些人开始“玩文学”,文学慢慢被边缘化了。然而,我一直以为,文学不是简单的审美活动,也不只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文学更多的是人格塑造的一种手段,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文学升华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情操,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人生。文学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品质修养、人格修养、文化修养。孔子提倡把文学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孟子主张文学的人化,荀子强调人的文学化,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学化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理想的人生;文学化的民族,是文明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也是有凝聚力的民族。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纵观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学来进行的,而且这种影响将会也必然会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对待文学的态度应该是亲切而严肃的。作为以文学教育为宗旨的杂志,《文学教育》的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责任也是重大的。 陈:谢谢您对《文学教育》的勉励,也谢谢您接受采访! 陈卫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生。

论文研究对象创新

关于论文的创新性,一般分为三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应用创新第一种,理论创新。在进行论文研究时,一般会运用一些理论作为研究的依据。所以同学们寻找创新点可以从理论方面入手,将运用到的观点、思维、理论作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创新是在论文中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是理论体系,并且在正文中你要论述其合理性,理论创新对于学习水平的要求比较高。第二种,实践创新。实践创新一般分为两种,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对象创新。第一种研究方法创新。比如以往针对XX问题的研究,都是采用XX方法,而本论文采取的是综合分析法,将某个问题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分析,为这类问题的研究提供多元化的思考方式。第二,研究对象创新,针对XX问题的研究,以往的方法都是集中在某一个层面上。而本次的研究则是从中提取一个点,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个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对这个问题起到深化的作用第三种,应用创新。应用创新是把一个知识理论尝试运用在新的行业或者是领域去探究它的可操作行以及实践性。这对于同学来说其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但同时这个创新是最具意义和地位的。

论文的创新点怎么写?这你算是问对人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关论文创新点的写作技巧:一篇有创意的论文,那么你的理论一定要是足够创新的。理论创新是指人类在开括进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研究对象作出新的理性升华。理论创新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原则、模式和视野的创新,即方法层次的创新。二是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人的思维规律、有效探索社会实践新领域的基础上,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范畴,特别是形成新原理、新的科学体系。三是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并以此为检验标准,对前人创立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的基础上作补充。四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对前人科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观点进行重新梳理,清除由于后人的错误理解而混杂其中的不正确的或随意附加的东西。了解了论文创新点该怎么写之后,小伙伴们对于自己的论文该如何进行创作是不是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了呢?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在茅茅虫论文写作助手上去写论文,里面有很多论文可以参考,都是免费的哦。

论文创新点是研究对象上的创新。也就是和别的文献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可以根据时间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对象,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别人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主要的研究方式有别访谈问卷调查SPSS等等,可选择的研究方式还是非常多的。

论文创新点的要求

论文创新点是研究领域上的创新,这一种写法难度最大,这种创新实际上要求有着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换而言之就是需要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方向,研究意义上自然是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理论空缺,对于硕士论文来说没有创新的论文都是很难通过外审。

而论文的创新实际上也很好找,就是直接去知网数据库搜关键字,举例说明找创新的思路,论文框架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外审考核当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算你的论文创新再好框架有问题,章节与章节之间衔接的不紧密,写出花来也难通过外审。

现象学对文学现象的研究论文

胡塞尔的现象学(Husserl‘S Phenomenology)由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倡导的一种哲学流派。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胡塞尔则认为两者有区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两者相关的意动结构。 “现象学”一词可上溯至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和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但其含义均与胡塞尔的用法不同。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 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它既非客观存在的经验的事实,也非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胡塞尔认为,经验事实是模糊的靠不住的。当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同一立方体时,所获得的是关于这一立方体的不同外观。按照“自然观点”,我们会认为这些知觉都是那个立方体的种种外观,但他却说,必须摆脱这种非反省的、常识的看法,因为知觉并不能以其连续的侧面图形告诉人们本然的真实性。所以他认为应当中止对这样一种客体存在的信念,而通过凝神于具体现象,直观其本质。这种暂时“中止”对客体存在的信念的态度和方法,就被称作“现象学还原”,即从感觉经验返回纯粹现象之意。这种做法又可叫作“悬搁”,或把外间世界“加括号”,使其失去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主体先把立方体看作不存在,以便能专注于自身的经验和对这些经验的体验。 胡塞尔的现象学来自布伦塔诺有关意识行动的意动性问题。他批评现象主义把现象只看作类似于影片上的影像系列。实际上,现象流有一种“意动结构”,有其“深度”,在透明的意识的直接材料背后有其意动性核心。因而,在他看来,意动性也不如布伦塔诺所说的只是“客体指向性”,意动的参照体是一复合结构,意动性客体是全部参照体的轴心,此客体的身份与参照它的种种方式一致,如知觉、思想、怀疑等。此外,意动性具有同一核心。同一客体的每一个方面,都与形成其“边缘域”的相关方面有参照关系。如一正面头像总会关涉到侧面像,而且也模糊地涉及背面像,就是说正面像会引起我们对进一步经验的合法的预期。 胡塞尔运用还原法向始源深掘,他没有在意动性意识的现象本质处止住,而是进一步向“主观深处”走去。这样,现象学就达到了遭致广泛非议的“先验性还原”阶段。在这一阶段,胡塞尔用加括号的方式把一切经验性因素排除在考虑之外,最后留下的部分叫做“现象学剩余”。它包括: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这三部分组成了胡塞尔称作绝对的,必然的或纯粹的意识领域。他说过,“我”也正如立方体的外观一样,可以被体验或被看作是现象学还原的结果。这个“我”是心理自我本位,仍然属于经验范围。此外,还有一个隐蔽的我(我自己),它是先验的自我本位,这才是全部还原过程的最终产物。头两步还原是使人们从事实的经验普遍性向本质普遍性的推移,“先验性还原”则是从现象中根本排除事实性。 在胡塞尔看来,唯有还原作为一切意义的基础和意识构成基础的先验自我,才能领悟意义的产生以及“意义如何以意义为基础”。构成作用是胡塞尔现象学一个中心概念,构成不只是一个客体的静态结构,而且是一个客体被构成的动态过程。当他追溯构成作用时,最后进入了关于时间意识的研究领域。他认为,时间意识的构成就是通过先验自我在“时间作用”的过程中积极而又隐蔽的时间流的原始构成。经过这么一番解释,一切意识中的其他构成就都被说成是从作为“最终生产性根源”的先验自我中导引出来的。

1、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简论,《外国文学研究》,2001第一期;2、现象学视域中的自然美,《社会科学战线》,(2001第二期;3、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江苏社会科学》,2001第三期;4、审美深度论,《文艺理论研究》,2001第三期;5、从现象学角度看审美对象的构成,《学术月刊》,2001第六期;6、生活世界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学习与探索》,2001第五期;7、汉语语境中的审美对象与审美客体,《江苏社会科学》,2002第五期;8、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理论对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人文杂志》,2003第二期;9、论现象学悬搁在美学和文学研究领域的方法论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第四期;10、西方学界论现象学及对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学术月刊》,2004第八期;11、从思维方式看现象学对新世纪中国美学建设的意义,《学术月刊》,2005第十期;12、论作为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的交互主体性,《人文杂志》,2006第五期。

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学作品而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征。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孕育了外国文化,同时也推动了外国文学走上巅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新课改要求突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理论,在文学阅读教学的革新中可以增加对外国文学的多角度解读。本文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着重讨论这一理论对外国文学阅读教学的影响,并提出教学关键所在。

关键词:接受美学;经典文学;阅读教学法

引言

接受美学的核心在于以读者为基础,它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根基产生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的文艺理论,它的出现改变了“以作者为核心”的传统文艺理论模式。该理论传入中国后,必然会改变我国文学阅读教学的现有模式。而实际上,这种文艺理论在我国很容易被接受。中国的传统美学向来注重内敛含蓄,这种美学观点在国画里的体现是意蕴幽深的“留白”,在文学理论中的体现则为“言在此而意在彼”。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含蓄美与接受美学的内核有十分契合的地方,这就为其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民间基础”。一类理论是否可以被一个国家文化所接受,关键之处是其能否真正的本土化,而接受美学就有了这种本土化的良好基础。所以,该理论成为指导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理论也是时代发展需要。[1]

一、外国文学阅读教学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的必要性

接受理论是一类以读者为重点,关注阅读接受的文学理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该理论产生的根基是现象学与解释学,它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根基产生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读者看作文学作品的重要构成之一,其内核是将文本观点从创作者——作品转移至文本——读者,从而凸显读者“阅读”对于文本含义的构建作用。该理论首次从本体论的角度指出了长期以来都被众人忽略的读者和其阅读接受的问题,并且肯定了作品是作家和读者一同完成创造的。这一理论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历程来看待文学作品,此处提到的“接受”并非大众以为的被动接受,实际上这一种“接受”是指读者将作品看作给予的对象,将其“占为己有”。读者首先要接受活动,然后进行再创造,凭借自身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加工,然后将作品中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2]这种行为不是被动的接受并且吸收,其真正意义在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想象与再创造。这一理论强调的是读者在阅读理解的历程中对文本产生的关键性影响,可以说该理论的最大意义是发掘了读者的作用。接受理论弘扬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品质,其凸显的是面对读者的开放性思维,凸显了个人的主体特性,而这些都是以往阅读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

二、接受美学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影响

(一)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解读作品

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在首要地位,并且着重凸显阅读时的过程和感受的意义。在学生阅读作品的时候,同时也是对审美、历史与文学的整合过程。传统的教学思路是把外国小说当作典范进行学习,这对学生而言,限制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展现学生自身对于作品的再创作。在阅读时,学生与作者及文本是在同等的地位上展开对话的。学生对文本产生的困惑,利用其自身的经验与视野糅合了文本历史中的异域视野,这对他们而言,可以很好地提升自我修养与理解力。理解文学作品并非强迫人们接受文字信息,在文本可以给当代解读留下空间的时候,文学作品才能够永葆活力。学生就是当下的解读者,他们把过去的作品从被人遗忘的角落捡起来,而作品又反过来给人以新的启迪,促使他们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与素养。[3]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的低级需求在学习时无法被满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难以再生出对于求知审美的高级需要。学生在高校求学时正处在自我意识的独立时期,自尊心也强于以往,他们可以对自己展开深入合理的自我评估,因此,被区别化对待与被尊重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接受美学给了学生们充分的自我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可以从传统的墨守陈规的文本解读中挣脱出来,让他们可以积极地把自己的经验与文学作品关联在一起。这种教学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文本的多元化诠释当中。

(二)推动教学目标更好的达成

接受美学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体验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挣脱文本的束缚,从而给文学作品注入新的内涵,这些要求对于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十分有益。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只关注作者与作品背景,着重于解析作品的内涵与创作方式。多元化教学目标则要求在教学时需要多方面的提升与完善知识储备、过程方式与价值态度。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将文学生活化,解析的重点要转移到人类学的样式分析。[4]这就需要从作者以外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来思索文学作品的创作。只有生活化地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才可以实现与学生个体经历的完美对接,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在生活领域的思考能力,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深度与行为能力都很有帮助。在实践学中,老师可以利用接受美学的视域,促使学生充分激发出自己对文学和历史的观点,从而让他们体会历史并非客观精神的连续发展。他们会发现自身的解读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并积极加入到这种自我创造与开创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将领悟创作文学作品并让其得到广泛传播,时代因素可以造就一部经典文学。所以还需从历史的角度对作品展开多元化的诠释,深入发掘这部作品在当代的意义。让学生和作品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解读,这对提升其文学素养与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很有帮助。

三、接受美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一)充分解释作品中的多样化特点与一致性特点的关系

在现实中,文学结构里不存在完全的自由,这点在阐释外国文学作品时同样成立。此时就要在作品的多样性与一致性间寻找平衡。在解读过程中,可能有时候一致的情况多点,也可能多样的情况多点。要以创作者的立场为起点,意识到其在创作时就已经设置了“隐含读者”的位置,即创作者已经提前预估了各类读者可能对作品做出的诠释。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读者也需要设定出创作者的位置,依据其给出的预定条件进行再次创作,即想象。这个过程中,作者地位不会比读者高,或反之,这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进行多样化阐释的基础是作品中预留的空白和未定点,只有作品中留给读者想象与再创作空间才有利于进行多样化解释。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得到的所有信息均为文本所提供,即作品已经设定了阅读目标与可以采取的思考路径,能做出怎样的阐释实际上是作品本身已给出范围,所以作品的客观属性通常会限制人们的多元化解读。老师应对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规避出现技术功利主义的情况。[5]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课的意义阐释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创作者设定的意义、结构和语言等本身的意义,还有读者参与理解的解读意义。对作品诠释的“一元”与“多元”可以区分不同的诠释层次,基础层面是对创作者设定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等本身的诠释,发展层面是对读者参与理解的解读意义,这是读者加入自己的理解后得出的衍生含义。以接受美学为基础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应该将这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

(二)协调学生再创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在授课时,相较于老师的讲授,学生是客体,相较于学生的学,其又变为了主体。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处于主导位置。两者的关系与接受美学中创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存在类似之处。相同的是,两者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不同点是,授课时老师为了达成教学目的需要加入其额外的意图。教学时,师生之间的讨论对作品解读十分有利,而在阅读时,创作者和读者之间则是一对一的联系。这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各方的关系,让外国文学教学有序开展。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感受力

创设情境是教学中一类常见的导入形式,用在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理论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中十分合适。单独使用这种方式通常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一般老师在教学时还会使用多媒体导入或形象叙事导入等方式。创设情境导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利用自身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同时给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视界融合打下基础。例如,在教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可以播放影片让学生观看和海洋有关的内容,同时让他们到海洋馆或自行准备阅读资料做好理解准备。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并且控制好情境与其经验间的适应度,以课本主题为基础,不可以让人感觉太熟悉也不能太陌生。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别的课程资源帮助教学。例如,上课之前播放《老人与海》的动画短片,利用其帮助交代文本的背景。课后也可用同样的方式播放与文本相关的动画,让文学作品与动画相互关联,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6]在授课的初始阶段,学生就需要在整体上很好地了解文本内容,在解读作品时如果碰到疑惑再予以深入解析,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课堂上选择的教学文本大多是外国文学作品的节选或是短篇小说,所以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就十分关键。学生在阅读时要创建一个结构上较为封闭的整体去体会文本内容。需要细心体会作品中的每一个场景、角色与细节,包括每一个情感的末梢,表现方式等。课堂上选择的不同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内容。例如,《娜塔莎》的文本节选,学生在阅读每一段对话时都可以体会到作者情感上的各种细微的改变,要让学生对这些改变进行合理的描述。在教授《清兵卫与葫芦》时,他们体会到的是作品利用矛盾推进故事情节,在《墙上的斑点》中,他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其以点带面的意识流表现方式。上述内容都不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通过阅读就能体会到。

四、结语

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根基的外国文学阅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作品的角度。该理论着重于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提倡的是平等自由精神,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样化阐释,以此培养他们的理解力与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宋雅鹏.论英美文学阅读的方法与教学[J].语文建设,2015(32).

[3]李涛.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01).

[4]贾彦德.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徐文君.外国文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J].语文建设,2015(23).

[6]赵宁.英美文学阅读技巧对教学有效性影响[J].语文建设,2015(26).

摘要:在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当前,高校开展外国文学教学时,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实践的进行。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高校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前言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据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多,短暂的大学时间无法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系统的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重视作家个性及流派特征的学习与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和学习作品。新生入学后,教师将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并逐步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从而实现审美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作业中创造美

在学生的阅读中,课外阅读笔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学期开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状况,规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并形成阅读笔记,教师并不对阅读笔记进行命题,而是由学生依据阅读的书目自行撰写。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和讲评,并挑出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中穿越,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状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2]。此外,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作品指定学生写作小论文。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讨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针对整个作品来开展,也可以针对作家、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运用的某个词汇等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的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水平[3]。如在进行巴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心理描写词汇进行讨论,可以针对高觉新这个人物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并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有效的弥补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展示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介绍、作品插图、精彩片段、改编的电影、配备的音乐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美,进而在心中产生认同感与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美,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阅读作品、讨论教学、课外作业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渗透审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20-121.

[2]曹晓青.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外国文学教学与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83-85.

论文的创新之处研究对象

关于论文的创新性,一般分为三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应用创新第一种,理论创新。在进行论文研究时,一般会运用一些理论作为研究的依据。所以同学们寻找创新点可以从理论方面入手,将运用到的观点、思维、理论作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创新是在论文中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是理论体系,并且在正文中你要论述其合理性,理论创新对于学习水平的要求比较高。第二种,实践创新。实践创新一般分为两种,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对象创新。第一种研究方法创新。比如以往针对XX问题的研究,都是采用XX方法,而本论文采取的是综合分析法,将某个问题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分析,为这类问题的研究提供多元化的思考方式。第二,研究对象创新,针对XX问题的研究,以往的方法都是集中在某一个层面上。而本次的研究则是从中提取一个点,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个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对这个问题起到深化的作用第三种,应用创新。应用创新是把一个知识理论尝试运用在新的行业或者是领域去探究它的可操作行以及实践性。这对于同学来说其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但同时这个创新是最具意义和地位的。

创新点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研究对象上的创新。也就是和别的文献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可以根据时间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对象。

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别人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主要的研究方式有别访谈、问卷调查,SPSS等等,可选择的研究方式还是非常多的。

三.是研究领域上的创新。这一种写法难度最大,这种创新实际上要求有着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换而言之,就是需要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方向,研究意义上,自然是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理论空缺。

对于硕士论文来说,没有创新的论文,都是很难通过外审。

创新点如何找

而论文的创新实际上也很好找,就是直接去知网数据库搜关键字,举例说明找创新的思路。

第一步,在知网数据库搜微信运营关键字,可以发现,对写的人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就算换了研究对象,也比较难通过外审,主要原因就是,同类型的研究对象写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例如纸媒微信运营。如果要写这一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写,例如你可以写其他相关机构微信运营策略研究,这就是研究对象上的创新。

当然,后来,又了解到了媒介生态位,接着搜索相关内容,这样来看,写的人就非常少了,结合媒介生态学去写微信运营的,只有2篇硕士论文。这样的话,找一个比较冷门的研究对象去写,外审肯定可以通过。

字幕翻译研究的创新点的意思是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论文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新,俄汉字幕翻译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翻译领域,论文以此为对象,有积极的研究价值,动态对等理论下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的创新一、动态对等理论按照奈达的定义。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论文研究对象是什么问题一:什么是论文的研究对象?10分论文需要有一个主体,也就是说你研究的论文是针对哪个群体或人或物来研究的,这就是研究对象问题二:论文的研究对象怎么确立?占有的资料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要典型。即占有面要广,更重要的要典型。问题三:求助,论文研究对象是什么比如你的论文主题是教师自我评价研究,那研究对象就是教师,你的论文题目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研究,那研究对象就是学生问题四:如何界定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参加了两篇博士论文的预答辩,一个是关于行政问责制度的研究,一个是关于乡镇领导人责任的研究。两篇都做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或者长期的田野调查,让人惊喜,也有很多启发。但是,他们的论文是否还有点问题。于是,答辩以后接到另一位同学的来信:今天下午旁听了博士论文的答辩,也听到了您的点评,你在点评中提到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的区别,但是我不明白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的区别到底在哪?什么是研究问题?怎样找到研究问题?在第一个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您说行政问责制只是研究的对象,而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设计、制度实践成果才是研究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就是行政学当中某一个理论就是研究问题,在这个研究问题的指导下(某个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一个理论的解释框架),选择一个研究对象就行了。我的回答是:基本上你的理解是对的。在很大程度上,研究问题可以将论证的层次提升。第一个同学,只有研究的对象(问责制度),但没有可以在学科发展中找到对话的问题。他的选择有两种:一是简单点,最后将问题提升到委托代理关系层面。因为其论文最重要发现是:在中国的问责制度框架下,委托者与代理者实际上处于同一科层体系内,因此,代理权实际上被内化而变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二是直接将这一研究问题贯穿全文始终,而问责制度只是他需要论证的问题的承载工具而已。后者更难把握。第二个同学:实际上是有研究问题的,只是他没有厘清到底论证权责结构、还是责任机构、还是权力结构,还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个不清楚,因此论文看起来讨论非常集中,但实际上比较分散,而且前后表述也很难统一。研究问题实际上是一种问题意识,其提出有赖于理论的积累。当然,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研究问题可能是“内隐的”而不是“外显的”。问题五: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研究对象怎么写如题谢谢了写1些研究内容、研究的方向、研究渊源、研究的目的、研究现状查看更多答案>>问题六:毕业论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怎么写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研究对象你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以及人口学变量。二、研究工具调查采用的问卷、实验使用仪器工具等。三、研究程序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何调查、如何实验等。四、研究假设你所研究的题目所要得到的结果,预期结果就是你所要的假设。问题七: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区别是什么?3、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广的重要形式。(跨越时空)4、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研究水平、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的又一次重要实践活动。二、研究报告的类型和结构(一)类型1、实证性研究报告2、文献性研究报告3、理论性研究报告(二)结构题目、署名、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1、实证性研究报告:如教育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主要是用事实说明问题,材料力求具体典型,翔实可靠、格式规范。这类报告要求通过有关资料、数据及典型事例的介绍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种研究报告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往往跟接触性的研究方法有关。2、文献性研究报告:主要以文献情报资料作为研究材料,以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为主,以文献的考证、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信息、进展、动态,以述评、综述类文章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学、文献评论研究中用得较多。3、理论性研究报告:狭义上的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为主要内容,重在研究对象本质及规律性认识的研究。独特的看法、创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严密的逻辑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是其内在特点。理论性研究报告没有实证研究过程,因此对研究者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论文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为论题,即真实性将被验证(论证)的命题、观点。论题的主要来源就是研究课题提出的假设及研究对假设验证的结果。论文最终是要论证论题的真实性而提出明确的论点。二为论据,即证明论题真实性的依据。论据的来源应该是研究过程所获得的信度、效度高的事实材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材料。三为论证,即以论据证明论题的论述过程。论证是文章的结构层次、材料组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文章思想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与深刻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技巧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论文与实证性研究报告有区别,它一般将科研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和结果加以提炼,用较简明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达,论文不包括过多的具体研究方法和过程,而更强调内容的创新和学术价值。任何研究课题的成果都可以用论文来表达。三、写作内容和要求(一)题目1、题目的内容类型、定位、作用2、写作要求标题要准确标题要新颖题式可多样标题要简洁(二)署名1、署名的方式集体署名个人署名2、署名的规则贡献大小:提出研究设想、承担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惯例(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四)前言(三)内容提要关键词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属于支柱性概念。(四)前言1、内容: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课题的界定(概念术语的解释)及问题的陈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写作要求:课题阐述要清楚准确,中心突出;客观公正、科学准确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简明扼要介绍课题研究的动机和意义。(五)正文1、内容:它必须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研究报告又分: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研究的内容和假设3、研究的步骤及过程4、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的重点部分。A.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B.研究结果的讨论。结果......余下全文>>问题八:科研论文研究对象与方法的内容包括可以去搜下国淘论文写作,希望能帮到你!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本文适宜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对驳论文的这一特征予以探析。列现象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问题九:论文研究对象所属领域,范围,性质是什么意思就是您写的论文是什么专业的,再围绕您本专业所属类型来进行论文的写作

研究对象是从研究目标到研究内容的过渡。

研究对象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通过专门的研究方法为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研究目标是悬空的,而研究内容是要落地的,否则研究思路、方法就没法写。很多人认为,研究思路、方法就不是研究内容吗?三个部分不都是在写研究什么吗?

其实,这些部分的侧重点是有明显区别的,我们在写作时需要仔细分析目标、内容、思路、方法之间的不同以及逻辑关系,不能各部分都写成“我要做什么”,否则整个课题申请书都是在重复。

具体来讲,研究目标是指课题研究在两年、三年之后要实现什么,所以讲是悬空的;研究内容是立项之后马上要展开的,所以应该落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