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农村体育项目发展研究类的论文

发布时间:

农村体育项目发展研究类的论文

1、与体育相结合的特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探索2、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分析3、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基于体育部门的会计管理模式探究5、体育彩票的经济学特征及管理策略6、对完善我国体育运动品牌价格定位管理的思考7、论体育训练单位的财务管理8、竞技体育精神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9、体育类专业财务管理教材及教学方法的研究10、体育企业管理中家族成员问题初探11、上海儿童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12、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查研究13、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CUVA)的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分析14、山西晋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15、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摘要:欠发达的经济、落后的观念等综合因素制约着农村中学体育事业的发展,解放思想,发扬舆论监督与管理,走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困境。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困境;出路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因受到乡镇经济与落后观念的制约,体育教学开展难度大。学生体育运动达不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一个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感觉到为这一困境找到出路的的紧迫性。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困境分析

困境一:器材缺乏与师资短缺

目前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最大困境就是体育器材、体育设施短缺。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上篮球课应该达到两个学生玩一个篮球,然而,这个要求离农村中学学校的实际情况显然太遥远了。大部分农村中学学校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教师兼职的,即使在某所中学有个别专职教师,也不能保证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来,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也被忽略,加上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其他授课教师低,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自尊和积极性。

困境二: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体育教学功能的丧失

在广大农村,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劳动可以代替体育’、‘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已经成为了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1]包括大部分老师在内的,人们很大程度上仍然把分数和智育放在第一位。这种观念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学校体育很难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

困境三:体育观念的落后与淡薄

体育的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2]其社会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大多数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与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具体执行者,并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部分教育部门领导与农村中学负责人承认也体育的.重要性,令人尴尬的是现在社会和上级领导评价一所学校标准就是升学率或能考几个省重点,体育及其他活动开展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各学校间的考试竞赛成为制约了农村中学体育运动的开展的最大障碍。

困境四: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未形成有效的体育教育管理体系,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大多数农村中学的体育教研室形同虚设,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体育场地以及器材的建设、体育教学的目的等系列要求非常模糊。农村中学领导者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

困境五:教师业务素质低,专业教师少

我国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配备非常不合理,而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足则更为突出。据调查,一般一所农村普通中学能最多两名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没有一定认识,更谈不上改革创新。其次由于外出教研学习机会少,信息相对闭塞,体育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二、走出困境的出路的探讨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

学校要教育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进行大量的宣传,以提高群众的特别是体育意识,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使广大家长和学生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以期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感受到,通过体育训练,不但可以促进自己身体结构和肌肉更好的发展,增强自身体质以及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以培养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情感、情操以及审美价值观。[3]同时,我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自己成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更好服务的合格人才。   2、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职能,将在其教学成果上有显著的改观。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者要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列入督导检查重要内容,依据相关部门制订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行管理,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估。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中学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中学体育的教学更规范,更科学。

3、提高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的意识

加强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教育管理部门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中学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4、学校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农村中学领导者应认识到加强农村中学体育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不但是增强农村学生的体质的重要举措之一,还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更是增强民族素质,改善农村生活方式以及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各农村中学要向教育管理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与加强对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改善对体育教师必要的待遇。我们可以做的是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发挥各自学校的特点,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

5、大力加强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优质教育的前提,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综合水平。“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通过各种培训班、学习班、观摩课等形式提高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为兼职教师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完善体育教研组功能,通过研讨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方法。”[4]

关于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的出路的探讨并不至这些,以我们湘西为例,可以开设具有民族地区的特色体育项目。比如练习武术,学习苗鼓等,既对场地要求不高,又能有效地缓解体育教学资金不足的压力,同时也是对民族技艺的有效传承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曦.对发展农村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乌蒙论坛,2007(6)

○2 林翠鹃.论中国农村体育的出路[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5(22).

○3 谢晓丹,王世良.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

○4 卫洪斌.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农村根本就没有什么体育,现在农村小学连个蓝球场都没有,农村勤工俭学与种地本身就是一种体育,体育本来就是强身健体,如果能发扬光大,为什么不发挥到农作物上呢,又有收获又锻炼身体

以下是复制过来的,仅供参考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显的尤为重要,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村群众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有效措施。为此,近年来农村体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在全国陆续开展了“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下乡”等活动。XX市是豫北地区的一个中小城市,是全国“篮球城市”,农村篮球运动也得到快速发展。2 建立体育工作站。乡镇文化体育站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重要机构,对农村体育工作推进有很大帮助,所以,健全乡镇文化体育站是开展农村体育的前提。在建立工作站后还要选出具有号召力的带头人,只有选好了负责人,农民的体育运动就会持续开展,使更多的人都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3 充分发挥各级基层的积极作用。由于广大农村客观上存在篮球器材、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等实际困难,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要在发挥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协会、农村体育指导站、农村体育健身点等基层组织的积极协调配合作用,利用农闲时间和传统节日开展篮球比赛及表演活动。同时在竞赛的形式上应坚持多样化,适当的开展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篮球活动,以扩大篮球运动的影响,提高各年龄阶层的农民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 4 强化学校体育,促进习惯养成。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小学所,中学所。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软硬件设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积极报道全民健身,认真关注农村体育运动发展,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五星体育新闻采访部和广播部记者 尚颖 、程晨 、王廷珏再次深入上海宝山区的村镇地区,关注在那里举办的第二届“百村篮球”赛。2009宝山“百村篮球”赛在罗泾镇罗泾中学启动。作为“宝山篮球城”建设的群众项目之一,罗泾镇已是连续第二年承办开幕式。去年,罗泾镇获得“三分王”第一、总分和“三对三”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该镇也因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取得可喜成绩,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本届大赛共吸引宝山区内超过上百个村组队参赛,比赛都将在6月的每个双休日进行,本月堪称宝山火热的“篮球月”。作为打造“宝山篮球城”建设的一项重要群众项目,本届赛事吸引了宝山区上百个村组队参赛。而为了使篮球这项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更走进村民,目前宝山已有近百个村和社区建立了标准的塑胶篮球场,另有百余所中小学篮球场向社区居民开放。宝山区体育局举办“百村篮球”裁判员培训班 为确保即将进行的宝山区“百村篮球”比赛顺利进行,推动基层群众体育尤其是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宝山区体育局去年在顾村镇举办宝山区农村篮球裁判员培训班,邀请区篮球协会的专业篮球裁判员为大家讲课,来自罗店、月浦、顾村、扬行等镇下属的50来个村的59名篮球爱好者参加了培训。至此,通过先期罗泾镇开展的村村篮球裁判培训,宝山区将在70多个村拥有国家三级篮球裁判员,为基层篮球运动的开展发挥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由宝山区体育局主办、宝山区篮球协会承办的“百村篮球”比赛几乎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整个比赛分村选拔赛、分区赛和总决赛三个阶段进行,他们还邀请上海东方男、女篮等篮球明星与农民篮球队进行互动和比赛。此次活动吸引宝山农村地区近万名篮球爱好者的参与,对推动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宝山区举行“百村篮球赛”,组织100个村的农民篮球爱好者参赛,这对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全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在体育文化需求方面的人文关怀,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宝山以“百村篮球赛”为契机,掀起农村地区全民健身的高潮,这是为全民健身的蓬勃开展献上的最好礼物。宝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群众健身运动,年投入500万的资金,加快农村地区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在北部农村实现体育设施的全覆盖。举行“百村篮球赛”将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农村体育发展及路径研究论文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摘要:欠发达的经济、落后的观念等综合因素制约着农村中学体育事业的发展,解放思想,发扬舆论监督与管理,走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困境。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困境;出路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因受到乡镇经济与落后观念的制约,体育教学开展难度大。学生体育运动达不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一个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感觉到为这一困境找到出路的的紧迫性。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困境分析

困境一:器材缺乏与师资短缺

目前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最大困境就是体育器材、体育设施短缺。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上篮球课应该达到两个学生玩一个篮球,然而,这个要求离农村中学学校的实际情况显然太遥远了。大部分农村中学学校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教师兼职的,即使在某所中学有个别专职教师,也不能保证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来,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也被忽略,加上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其他授课教师低,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自尊和积极性。

困境二: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体育教学功能的丧失

在广大农村,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劳动可以代替体育’、‘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已经成为了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1]包括大部分老师在内的,人们很大程度上仍然把分数和智育放在第一位。这种观念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学校体育很难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

困境三:体育观念的落后与淡薄

体育的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2]其社会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大多数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与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具体执行者,并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部分教育部门领导与农村中学负责人承认也体育的.重要性,令人尴尬的是现在社会和上级领导评价一所学校标准就是升学率或能考几个省重点,体育及其他活动开展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各学校间的考试竞赛成为制约了农村中学体育运动的开展的最大障碍。

困境四: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未形成有效的体育教育管理体系,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大多数农村中学的体育教研室形同虚设,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体育场地以及器材的建设、体育教学的目的等系列要求非常模糊。农村中学领导者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

困境五:教师业务素质低,专业教师少

我国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配备非常不合理,而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足则更为突出。据调查,一般一所农村普通中学能最多两名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没有一定认识,更谈不上改革创新。其次由于外出教研学习机会少,信息相对闭塞,体育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二、走出困境的出路的探讨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

学校要教育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进行大量的宣传,以提高群众的特别是体育意识,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使广大家长和学生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以期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感受到,通过体育训练,不但可以促进自己身体结构和肌肉更好的发展,增强自身体质以及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以培养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情感、情操以及审美价值观。[3]同时,我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自己成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更好服务的合格人才。   2、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职能,将在其教学成果上有显著的改观。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者要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列入督导检查重要内容,依据相关部门制订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行管理,以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估。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中学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中学体育的教学更规范,更科学。

3、提高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的意识

加强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教育管理部门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中学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4、学校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农村中学领导者应认识到加强农村中学体育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不但是增强农村学生的体质的重要举措之一,还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更是增强民族素质,改善农村生活方式以及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各农村中学要向教育管理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与加强对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改善对体育教师必要的待遇。我们可以做的是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发挥各自学校的特点,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

5、大力加强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优质教育的前提,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综合水平。“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通过各种培训班、学习班、观摩课等形式提高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为兼职教师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完善体育教研组功能,通过研讨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方法。”[4]

关于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的出路的探讨并不至这些,以我们湘西为例,可以开设具有民族地区的特色体育项目。比如练习武术,学习苗鼓等,既对场地要求不高,又能有效地缓解体育教学资金不足的压力,同时也是对民族技艺的有效传承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曦.对发展农村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乌蒙论坛,2007(6)

○2 林翠鹃.论中国农村体育的出路[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5(22).

○3 谢晓丹,王世良.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

○4 卫洪斌.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以下是复制过来的,仅供参考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显的尤为重要,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村群众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有效措施。为此,近年来农村体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在全国陆续开展了“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下乡”等活动。XX市是豫北地区的一个中小城市,是全国“篮球城市”,农村篮球运动也得到快速发展。2 建立体育工作站。乡镇文化体育站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重要机构,对农村体育工作推进有很大帮助,所以,健全乡镇文化体育站是开展农村体育的前提。在建立工作站后还要选出具有号召力的带头人,只有选好了负责人,农民的体育运动就会持续开展,使更多的人都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3 充分发挥各级基层的积极作用。由于广大农村客观上存在篮球器材、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等实际困难,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要在发挥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协会、农村体育指导站、农村体育健身点等基层组织的积极协调配合作用,利用农闲时间和传统节日开展篮球比赛及表演活动。同时在竞赛的形式上应坚持多样化,适当的开展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篮球活动,以扩大篮球运动的影响,提高各年龄阶层的农民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 4 强化学校体育,促进习惯养成。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小学所,中学所。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软硬件设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积极报道全民健身,认真关注农村体育运动发展,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五星体育新闻采访部和广播部记者 尚颖 、程晨 、王廷珏再次深入上海宝山区的村镇地区,关注在那里举办的第二届“百村篮球”赛。2009宝山“百村篮球”赛在罗泾镇罗泾中学启动。作为“宝山篮球城”建设的群众项目之一,罗泾镇已是连续第二年承办开幕式。去年,罗泾镇获得“三分王”第一、总分和“三对三”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该镇也因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取得可喜成绩,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本届大赛共吸引宝山区内超过上百个村组队参赛,比赛都将在6月的每个双休日进行,本月堪称宝山火热的“篮球月”。作为打造“宝山篮球城”建设的一项重要群众项目,本届赛事吸引了宝山区上百个村组队参赛。而为了使篮球这项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更走进村民,目前宝山已有近百个村和社区建立了标准的塑胶篮球场,另有百余所中小学篮球场向社区居民开放。宝山区体育局举办“百村篮球”裁判员培训班 为确保即将进行的宝山区“百村篮球”比赛顺利进行,推动基层群众体育尤其是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宝山区体育局去年在顾村镇举办宝山区农村篮球裁判员培训班,邀请区篮球协会的专业篮球裁判员为大家讲课,来自罗店、月浦、顾村、扬行等镇下属的50来个村的59名篮球爱好者参加了培训。至此,通过先期罗泾镇开展的村村篮球裁判培训,宝山区将在70多个村拥有国家三级篮球裁判员,为基层篮球运动的开展发挥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由宝山区体育局主办、宝山区篮球协会承办的“百村篮球”比赛几乎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整个比赛分村选拔赛、分区赛和总决赛三个阶段进行,他们还邀请上海东方男、女篮等篮球明星与农民篮球队进行互动和比赛。此次活动吸引宝山农村地区近万名篮球爱好者的参与,对推动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宝山区举行“百村篮球赛”,组织100个村的农民篮球爱好者参赛,这对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全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在体育文化需求方面的人文关怀,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宝山以“百村篮球赛”为契机,掀起农村地区全民健身的高潮,这是为全民健身的蓬勃开展献上的最好礼物。宝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群众健身运动,年投入500万的资金,加快农村地区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在北部农村实现体育设施的全覆盖。举行“百村篮球赛”将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在这里找论文?还是自己写吧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做了全面性的分析,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 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1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学校,许多中小学已经建有体育场馆,建有塑胶的运动场地,体育教学的环境非常的舒适,但是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却仍在为体育教学条件发愁。在有些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体育场地和器材。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怎样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为教学服务, 让每个农村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2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体育课开课率不足根据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体育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校也必须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省广大的农村学校中有众多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很不规范,有些学校开设的课时不够,有些山区小学就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体育师资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 显然是空泛之谈, 目前我省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但因人口众多, 教育规模大, 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学校的需要, 加之学校编制等问题, 造成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不合格的兼职或是代课的体育教师, 特别是农村乡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师更为缺乏。另外由于社会的偏见, 不公正的待遇, 造成了一部分已在体育教学岗位的体育教师流失。因此,这种局面无疑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省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开展体育的需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决定了其投入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但是与所需要的体育经费差距仍然较大, 贫困地区和不重视体育的学校其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许多学校体育教师反映, 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体育经费不能保证。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 一直阻碍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体育教学质量较差某些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态度, 为了保证升学率, 以牺牲体育为代价, 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文化课的学习。 “以劳代体”的思想严重, 认为农村学生离家和学校较远, 走的路多,再加之家务劳动及农活繁忙, 所以就不需要体育了。特别是在偏远的乡镇中学, 学校领导对体育是很少过问。这无形中导致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体育场地器材匮乏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和短缺。从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层次越低,学校规模越小,场地、器材缺乏越严重。农村学校的场地缺乏和器材缺乏相伴,有的学校场地凹凸不平,全是泥土场地,更不用说田径场了。可见,许多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与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短缺,是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严惩影响的重要原因。3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并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以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农村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和体育器械比较少,所以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简易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程,从而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应有时代的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及水平的不足,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并且要积极地参加体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地撰写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帮助其提高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4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原则教学内容手段创新原则农村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善于根据体育教学规律以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手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或周边的地形(如空地、通道、斜坡、台阶)等,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体育游戏或比赛,增加学生体会体育运动乐趣的机会。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农村学校体育是培养农村体育人口的重要环节,是为广大农村传播体育文化的主渠道。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结合农村文化传统和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加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宣传,组织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小型多样的简单体育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成年人在各种节日举行的体育比赛,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农村学校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农村学校体育应坚持以传统体育为基础,结合现有场地,器材条件组织进行,传统体育是农民体育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如龙灯、舞狮、龙舟竞渡、登山、射箭、摔跤、拔河以及结合农活操作技能的特点而创编的体育活动等都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作灵活的修改并将其作为中小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内容。5结束语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才会有新的局面,才能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 集体化农村市场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大 报告 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将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 农村集体化经济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集体化经济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集体规划,公共管理,大家共同制规矩,设程序,定制度,有政府部门负责实施,村民负责监督。由村委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的合作化经济发展模式。把科学发展观和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经济。是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转变。是科学技术进驻农村。是农村实现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发展,并且集体化经济能集中力量统筹协调,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它能够组织资源开发和协调资源利用,兴办农村集体企业。它能够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灵活采用各种经营模式 ,实现劳动者自助能力,对刚兴起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建设,在内外部关系的设置和运行规则上,起到依托、中介和对照作用。国家在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全局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尤为重要。农村集体化经济可以集中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村和平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科技种田,集中管理。建立第三产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这样农民的收入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转化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多方面。且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品牌。开拓销路,提高价格。使得新型工业在农村得以发展。

在1955年全国25省区进行的“百县百村”问卷调查显示:有74%的从干部和农民认为有必要建立健全全乡村的集体化经济组织。这就说明集体化经济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本人来自马铃薯之乡,虽然家乡胜产马铃薯,可农民从中获得的经济收入很少。经我的分析有以下原因:(1)对马铃薯的 种植 仍采用传统的模式,使得产量不高;(2)种子品种更换不勤,是同一品种在同样的土壤中产生适应性,不适合生长。使得马铃薯质量和产量大幅下降;(3)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只从是对马铃薯的种植,价格不高。而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和加工商获得。这使得农民收入不高。如果农村实现集体化经济有以下好处:(1)种植模式可以由原来的传统模式向科学种植转化,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种植,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种植技能知识,实现科学种田;(2)建立马铃薯育种基地,每年培育优良品种,让农民种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3)同时建立对马铃薯进行加工、销售,以减少中间利润的流失。这样农民的收入将从单一的生产向加工、销售多方面。且能切实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是农村由农业向新型工业转化。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二.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当前农村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有56%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市场的发展必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应重视农村市场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农村市场,农村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使得农村市场又好又快发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农村要积极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消费,吸引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加快农村的发展。国家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上,给农村市场带来了机遇。农村政府部门要抓住这一机遇,在加快经济转型,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大功夫。是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三. 农村 教育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见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一大批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为农村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是农民切实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工作。为孩子成长受教育做出积极贡献。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民的 文化 水平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加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取得新胜利。

农村集体化道路和农村市场的开发,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前途命运。我们应该思考和规划这个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次仅为本人的一点想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摘要阐述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发展历史概况,在分析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 措施 ,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措施

城市是以工业生产为基础形成的行政、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农村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土地和农民为主要元素的区域,两者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城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两大平台,只有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我国整体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1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历史概况

我国农村改革的目标是面向世界,实现土地的私有化和经营主体的法人化;面向未来,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促使农村向现代农庄的转变,减少农业人口;面向现代化,改变农业传统经营理念,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1-2]。

我国的农业走过了分田到户经营到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再到分田到户经营的过程。建国之初,我国的城市化率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城市规模较小,我国的大部分公民只能分散在农村,农村广阔的天地养活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因此,在我国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实行分田到户的形式是科学的、正确的。后来实行的人民公社化经营模式违反了自然规律,抹杀了人们个性的发展空间与能力,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结束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基于对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及时确立了农田承包责任制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国在短期内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广大农民被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了流动创业的自由;农民和宅基地密切结合,难以摆脱[2]。

2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转

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为农民向城市流转提供了空间,农民通过在城里买房,实现了进城定居;二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壮大,工商业的繁荣,为进城农民提供了就业的舞台,使他们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实现了就业,成为了城市的固定成员;三是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形成了农民工大潮;四是农民子女通过高考等形式实现了进城工作的梦想。

农村宅基地无序扩张,土地与房产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由于有些农村人口实质已成为城市固定人员,而农村房产的闲置造成宅基地与房产的浪费;二是从贫困地区来到较发达地区落户的农民也在村庄中建房,造成当地宅基地无序扩张,形成无形的浪费。这就使本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而缩小的农村宅基地面积反而出现了扩大的局面。三是城市里的一些老人想回到农村过清静的生活,却找不到合适的房源,因为按现行的有关政策,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不准买卖和出租,阻碍了农村剩余房产的利用。农村空房子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有关宅基地改革政策的滞后是主要原因。

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难以实现

由于农村土地分属各家各户,经营农户多、规模小,大型现代化农机难以施展,只能靠小型机械耕作,不仅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3农村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城的思潮将越来越强烈。对此,国家和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要因势利导,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要从农村的发展目标出发,在国家财力,城市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首先考虑取消我国公民的二元制结构问题,同时,在城市逐步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城市应实行定岗不定员的就业政策,实行城市人口合理流动,实现自主流动择业,让农民和城市居民通过公平竞争机制进入各行各业实现就业,拓宽农民就业 渠道 。另外,还要逐步取消他们与城镇居民在福利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让农民进城要进得来,稳得住,吸引农民不断进入城镇生活,实现农村城镇化[1-3]。 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各级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让土地资源进入市场运作,不断提高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放被土地束缚的农民,使农民一身轻松地进入城镇[4]。

改革宅基地制度

改变对宅基地的现行政策,对宅基地发放房产证,让其在市场中流转,这样就可把农村流转出去的人口的房屋卖给一些需要建房的人,以减少宅基地面积,避免造成土地和房产的巨大浪费,也使一些想回农村居住的城里人有房可住,减少城市的承载压力,发挥宅基地的最大效益。

政府率先做好农村城镇化规划

政府规划滞后,已经造成农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农民从贫困山区先向平原地区流动,然后又从平原地区向较发达地区流动,最后才向城镇流动。在每次流动过程中,都要花钱建房置业,把原房产土地闲置,这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浪费。如果国家提早规划,并适当给予财政支持,让农民一次流动到位,可节省不必要的浪费。

加快城市改革步伐,配合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为了推动农村改革目标的实现,城乡要互相促进,实现共赢,具体措施如下:城市要率先实行工作岗位的聘用制,对于招聘对象,农民与城市居民要公平对待;同时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展就业渠道,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就业。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城里的职工要逐步实现从正式固定职业向自主流动择业的方向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实现个性价值,也增加了农民就业的灵活性。总之,加快城乡互动,提供农民进城的条件,一定能促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4参考文献

[1] 张晓山.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解读“十一五”建议中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J].中国改革,2005(12):29-31.

[2] 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3] 康就升.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深层突破[J].农业经济问题,1999(8):51-53.

[4] 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2.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3.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4.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5.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6.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7.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8. 农村区域发展论文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和。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 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二)、增大陆海碳汇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当于减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 。2005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 (合96000万hm )计算,相当于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05.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00年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 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五、结束语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参考文献:[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7A):33—35.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 (4): 71—74.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发展农村电商的研究论文

(本回答来源于学术堂)摘要:经济市场规模扩大, 农业电子商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电商生态逐步得到完善.在新时代的带领下, 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电子商务为农业带来了新的福音.但农业电子商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在农产品质量、优质电商人才及物流基础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不断加以改正和完善, 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近几十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农业电子商务得以形成, 并在近几年得到较大提升.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至今, 仍有物流、发展模式及人才等方面的弊端, 对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通过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提出改进的措施, 对农业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作积极展望.1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物流短板普遍存在.一直以来,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 我国农村地区较多, 且农业发展较为落后.虽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农业电子商务逐渐成型, 但农村地区大多位置偏僻, 交通不便, 导致物流配送系统难以成功建立, 因此, 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呈现配送周期长、网点不足等尴尬局面.与此同时, 生鲜农产品由于储存条件及环境要求较高, 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极度落后, 导致运输成本极高, 且容易造成损耗, 长期制约着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发展. 专业人才缺乏.农村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 大部分电商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 导致农村地区人才引入难, 而农村的福利待遇条件较差, 也难以留住优质人才.另外, 目前我国农业电商培训虽然已经逐步开展, 但由于师资及队伍的缺乏, 导致农业电商培训课程实操性不强, 无法实现实操目的, 制约了人才的发展. 持续盈利模式尚未形成.我国农村数量多, 各个村之间、各个县城之间, 联系并不紧密, 各个地区的电商创业者纷纷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发展路径明显个性化[1].虽然各个农村环境不同, 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但从整体发展来看, 必须形成一定的通用法则, 才能实现"共赢".农业电子商务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持续盈利模式, 多数农村固步自封, 有些农村甚至直接复制他人的发展模式, 但并没有成效. 盲目扩张, 竞争无序.在农业电子商务备受关注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农业电子商务这一行业中, 但有时出现了盲目扩张的严重现象.有些农村地区在同村内设立了多个网点, 但缺乏规范管理及统筹, 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 由于行业竞争激烈, 但缺乏合理监管, 导致竞争无序, 伪劣产品不断出现, 营商环境被恶化.2 发展趋势展望 加深电子商务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加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农业生产与电子商务相互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农业电子商务的形成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2].未来要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首先应在农业产业源头一端加深电商化.过去的电商平台大部分服务于下游企业, 包括批发商及采购商, 未来农业电商应从源头出发, 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积极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条件, 两者互相结合, 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电子商务. 注重品牌化和标准化.我国的农业电商发展至今已有些许年头, 粗放发展阶段已经过去, 即将来临的是提质升级阶段.在这一升级过程中, 必须加强农产品及服务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具体来说, 第一, 品牌化作为核心, 是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互联网环境下, 要想摆脱低价竞争的困境, 农产品及服务必须进行品牌化, 从而拥有独特的标签, 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从本质上提升产品及服务的竞争力.第二, 标准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在农产品的经营和流通过程中, 各个企业应当结合当地环境, 制定农产品电商标准, 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 有利于改善目前的农业电商现状. 加强技术与服务创新.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农业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技术与服务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级技术将对农业电商的发展带来活力源泉及利益推动力, 使得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可以得到规范管理和监控, 提高供应链运转效率, 对目前生鲜电商现存的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此外, 农业电商通过技术与服务的创新, 逐渐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防止资源浪费, 还能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及时调整自身产品、优化服务质量, 对农业电商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结论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和带领下, 农业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可观, 应当正视现存的问题, 分析市场环境, 有针对性地改善农业电商, 逐步加深农业产业电子商务化、注重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加强技术及服务创新, 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科学发展.参考文献[1]周玲, 王明宇."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商论, 2015 (13) :48-50.[2]郭佩, 闫利叶, 王颖.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12 (2) :71-73.

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论文作者:童鞋论文网 论文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16 8:34:23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一)农村电子商务概述为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模式应运而生。农村产品及服务由原来的传统交易模式转变为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交易,而这种交易过程就被称为农村电子商务。这一新型模式既具有数字信息技术方便灵活的特点,又能够在密集的乡村建立连锁网点,能够有效降低农村生产运营成本、拓宽农村商业活动领域,使得农户成为农村电商平台中最大的获利者,同时各商家也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可以说,农村电商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立足于农村服务并真正服务于“三农”,使“三农”服务落地扎根。(二)农村电子商务的形式农村电子商务产品与服务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产品交易形式,农村地区丰富的资源可以以网络平台作为媒介进行交易,多形式多样化的农村电子商务形式带动着农村地区各个服务领域飞速发展。1. 网上农贸市场。快速掌握信息是交易市场的关键,如今的网上农贸市场打破了传统交易模式,能够将供求信息第一时间准确地传达给交易双方,市场的规模也不再受限于地理条件,农户可以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迈进国际市场的大门。由于传统市场信息闭塞,不能及时掌握农贸市场的实时动态和行情,农户错失了许多交易机会,而网上农贸市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交易双方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2. 特色旅游与特色经济。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拥有着大量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对当地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推广,可以不断提升地区知名度,使其影响力也随之增加。网络平台既能够清晰地规划出完整的旅游路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旅游效率,同时也能够将当地特色产品和商户信息呈现出来,通过对地区相关企业和特色产品的介绍,宣传推广当地企业的产品,无形之中为企业拓宽了销售的道路。3. 数字农家乐。农家乐作为农村地区最有特色的娱乐项目,也从传统纸质地图的形式转变为数字形式。如今,我们可以从电子地图上找到各个农家乐的地区分布情况。不仅如此,农家乐的基本情况,如农家乐周边风景、特色饮食和农家娱乐项目等特色均被采集到电子地图中。电子地图的出现帮助农家乐商户拓宽了客户渠道,提高了城乡之间的互动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 招商引资。为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政府将对农村部分地区进行规划与开发,而农村电子商务能够为其建立起招商引资的桥梁,将农村开发区及其投资环境介绍给各投资者。一方面,意向投资者可以节省搜寻开发地信息的时间,更有效地掌握了投资信息;另一方面,招商信息的介绍和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三)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和区块链的发展和普及,使得金融业可以利用它们作为工具,实现以自身发展促民生普惠的目标,从而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金融服务上的便捷服务。有统计显示,农村电商消费主力人群较为年轻,该市场消费者的年龄主要在20~29岁之间,且该年龄段的人群占总数的32%。与城市网络使用人群相比,农村电商消费人群整体呈现年轻化的状态。其次,通过对农村电商消费者的需求特征的研究,发现农户对产品的需求有别于普通网购消费者。网购消费者会在电商消费中偏向于购买日常用品,而大部分农户会选择购买日常买不到的产品,可见帮助农户买到日常无法购买到的产品是电商为农户带来的最大价值。截至2019年,我国国内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已达4 400余个,这些市场不仅规模大且功能较为齐全。此外,国家农业农村部联合商业部关注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发展,为拓宽市场交易渠道,积极采取多形式多方面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模式。统计显示,2012—2019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万亿元。2019年,中国农产品期货、期权线上交易额高达万亿元,同比2018年交易规模,大幅上涨。至2025年,我国将在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这一重要进程也将成为我国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使数字金融技术与农村生产经营体系相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数字农村电商发展进入新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数字金融飞速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也不断出现。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新行业,存在获得收益较少且回报周期慢的缺点,与城市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相比明显滞后。如何突破农村电商发展瓶颈,加快提高其发展水平,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二、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农村电子商务在信息时代中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农村地区电商的发展仍然受到其特殊地理条件、环境以及人文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大部分地区较偏远,其交通不便的弱点造成其运输成本过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无法达到组织生产经营的要求,导致其无缘与各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农村地区缺少电商专业人才,已有电商专业人员的电子商务知识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培训。(一)农村电商融资难,普惠金融推广困难正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提供融资,而农村电商主体总体而言具有资产薄弱且规模小的特点,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农村电商主体的实际盈利能力,对其经营情况也难以做出一个有效的评估,而民间融资凭借其灵活方便、周转时间短的特点能够满足农户融资的需求。但仅仅依靠民间融资是远远无法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农村电商的发展急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因为发展环境和人文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互联网、智能电子产品等新技术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地区,尚未形成将智能产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习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电商专业人员的缺乏,数字支付等普惠金融技术无法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同时农村客户对产品使用的顾虑也间接阻碍了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工作。(二)金融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体系不健全大多数农产品运输需要投入冷链保鲜物流设施,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少足量的冷藏设备进行运输工作,所以农产品的保鲜质量难以达到标准。企业的信誉是进行长期交易的根本保证,而农产品的质量下滑给企业造成了信誉和收益的双重损失。此外,受环境限制,各中小电商与农户之间无法建立标准化的冷链物流平台,平台的缺失也使得农产品的线上交易更为困难。(三)农村电商人才缺失,缺乏激励机制一个新产业的出现需要优良的专业人才带领,才能够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持续向前发展。农村村级站点需要寻找电商运行人才作为长期负责人与专业运营商对接工作,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而电商专业人才的缺失正是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之一。现有电商人才在专业知识方面尚有不足,设计方案、包装以及销售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有待提高。此外,专业培训的层次浅也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其次,电商企业缺少分享行业数据的动力,针对电商企业制定的激励机制有待健全,而电商扶贫的政策和社会的认可有助于激励机制的完善。三、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与普惠金融相结合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服务于农村电商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困难之一。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提高农村电商平台质量,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链各个环节需要及时获得准确完整的信息,这就要求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自身质量,为农业经营产业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由于现有交易模式丰富多样,平台应支持商农两户之间运用B2B、C2C、B2C等模式进行交易,为两者搭建更坚固的桥梁。与此同时,平台应适当降低从事电子商务的门槛,放宽资金限制,让更多的企业和农户拥有商业机会。农村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更为薄弱,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在农村各乡、镇、村地区覆盖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电子通讯设备等手段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应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的信息咨询队伍,使其服务于农村建设的发展,帮助农民正确使用电子设备,同时使农民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技能。(二)积极拓宽金融供给渠道,推进农村电商市场化发展农村电商的稳步发展依靠资金链提供大力支持,目前农村地区互联网信贷方面还存在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的现象。农村电商企业的贷款需求量大,而面向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运用多样化的金融模式来扩大农村资金储备量。首先,金融机构应积极为农村电商提供健全的融资平台并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使其成为农村电商有力的后备军。其次,保险机构应针对农村电商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数字保险业务,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分担。最后,应加快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网络体系发展,成熟的网络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存量资金的合理配置。(三)加强普惠金融的宣传推广,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相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上受其环境的限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户对于数字技术的接受度远远低于城市地区的居民。大多数农户对于互联网信贷、数字支付业务等新名词的了解和认识度依然处于零基础状态,甚至对于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持以怀疑的态度。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积极宣传普惠金融的相关内容,定期定点地向农户普及金融知识。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政策的出台能够吸引农户积极投身于农村经济发展事业,因此政府需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渠道加以辅佐。一方面,政府的引导可以使市场资金流向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有助于发展农村电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往往根据政府的偏向寻找潜力市场,而政府引导资金流向农村电商这一举措将会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农村电商产业。参考文献[1]王道发.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安保责任研究[J].中国法学,2019,(6):282-300.[2]曾亿武,万粒,郭红东.农业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2016,(3):82-93.[3]汤英汉.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5,(5):9-14.[4]郑称德,王倩,刘涴潇,倪亮亮,吴宜真.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4,(6):90-102.[5]金虹,林晓伟.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与策略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5,(9):40-49.[6]曾亿武,郭红东.电子商务协会促进淘宝村发展的机理及其运行机制---以广东省揭阳市军埔村的实践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6,(6):51-60.

农村发展模式研究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农业发展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2、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对"三农"工作新形势的综合判断3、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4、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5、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6、国外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启示7、生态农村--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维8、"十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9、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探索10、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利用和农户收入的影响11、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12、生物质能与农村能源及农业发展的关系13、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述评14、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定义与内涵15、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 SARD的理论与实践

浅议农业保险模式选择与农村金融稳健发展一、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剖析频频发生的农业自然灾害,在带来巨大的灾害损失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外人士对农业保险问题的反思:在商业保险发达的今天,为何农业保险仍然处于真空?其一,发展缓慢,救灾复产作用未有效发挥。农业生产经营的高风险,不仅是农业风险的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更重要的是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大。目前,我国农业受灾的比例每年大约在40%以上,比一般发达国家高出10%至20%。农业的高风险,也意味着经营农业保险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使得保险公司缺乏拓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动力,农业保险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农业保险的缺位,农业自然灾害后救灾复产的资金基本来源于政府及社会捐献。农业保险对平抑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村防灾防损能力及灾后恢复能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以浙江省为例,由于地处沿海,农业自然灾害在全国风险区划中属于最高之列,保险财产因台风洪水造成的损失率是上海的46-59倍。仅2005年,全省就有万公顷农作物、万公顷水产遭受台风袭击受灾,万头大牲畜死亡。由于近年来该省每年保费收入只有一两百万元,形成了农民、保险公司“两不愿保”的局面,因此这些损失几乎没有得到商业保险补偿。其二,机制缺失,未能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对农业、农民、农村企业均具有通过风险支持获得收益的共性特征。但是,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目前却未能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让农村金融独自承担“三农”信贷支持的风险和收益。如果农业保险介入,通过与银行机构打造风险利益共同体,则可以使其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吴兴区东林镇为例,全镇龟鳖养殖量最高时超过2000万只,养殖农户数1200多户,已从传统的粮产区变为龟鳖养殖大镇,走出一条特色水产规模化、产业化之路。但2003年开始龟鳖市场行情“突变”,一夜之间造成70%以上的养殖户亏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龟鳖养殖业贷款逾期贷款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凸现。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下,通过调减温室龟鳖养殖量、调整养殖品种、建立龟鳖专业合作社等措施,该镇龟鳖养殖业已走出大面积亏损的困境,农户贷款基本上能够正常周转。虽然市场风险基本得到化解,但假若龟鳖行情未能如期转好,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0多万元龟鳖养殖业贷款潜在风险将是巨大的。如果有农业保险分担风险,将使农业贷款的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增加农村金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三,立法滞后,导致政策扶持落实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五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行政法规至今没有出台。目前,国外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国家都对农业保险进行专门立法,界定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户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我国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立法,农业保险也就无法可依。由于立法滞后,国家提出对农业保险的扶持都是宏观层面的,往往因缺少具体支持政策而落不到实处,这也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除免征种植业、养殖业保险的营业税之外,对农业保险没有其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没有直接的保费补贴。由于缺乏政府扶持,受农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所限,如果保险公司完全按照市场价格制定保险费率,农民买不起;如果按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定保险费率,保险公司赔不起。二、发展农业保险需要创新思路由于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承担支农重任的银行机构也处在这一风险之下。如果农业保险这个屏障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银行机构潜在风险都是巨大的,这将影响“三农” 的信贷投入,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笔者以为,在农业保险问题上,需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加快发展。模式一:政策性保险,市场化经营。农业保险有其特性,它针对弱质产业和支付能力弱的群体,属于准公共产品。而农业又属于基础产业,农业保险对整个和谐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农业保险应实行政策性保险。但政府直接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容易产生垄断,效率低下。因此,要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的经验和现有资源,采用由政府补贴方式,将农业保险交给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实现政府、保险公司、银行机构和农民“四赢”。如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于2006年3月1日在杭州成立,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平安等十家成员公司共同签署了共保体章程,标志着业内期待已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浙江开始破题。由于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遵循“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在试点阶段实行5倍封顶方案,其中农业险累计赔付在保费2倍以内,由共保体全额承担;2至3倍部分,政府与共保体按1:1承担;3至5倍部分,政府与共保体按2:1承担,因此可以较好地化解单家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调动保险公司拓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模式二:专业化机构,综合性经营。由商业保险公司、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出资,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同时,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允许农业保险公司综合性经营,鼓励其在从事政策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村地区商业性保险业务,起到“以险养险”的功效,增强农业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其开发农村保险产品特别是农作物保险产品的能力,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以2004年12月30日挂牌成立的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借鉴了法国安盟“专业化机构,综合性经营”的“大农险”模式,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根据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风险特点、农民保险需求,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种养业险、家财险、人身意外险等“一揽子”保险产品。2005年,该公司就实现保费5506万元,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为1114万元,常规性保险业务保费4392万元,开办保险险种55个,使其在完善农村风险保障体系,开发培育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以商业化运营方式开办各类涉农保险业务的农业保险公司,进而实现较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模式三:相互制保险,自己保自己。相互制保险公司是所有参加保险的人为自己办理保险而成立的法人组织,也是国际上比较成熟和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保险组织形式。与股份制公司相比,相互制保险公司在组织形式、资金来源、经营模式、经营目标和分配机制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会员利益的最大化。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一是相互保险形式适用于道德风险较高的保险;二是相互保险成本较低,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人群寻求保险保障提供了机会;三是由于相互保险公司的投保人具有双重性,因此公司可以灵活调整保险费率,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利差损、费差损等问题。目前,相互制保险成为国外保险市场的主流形式之一,公司数量和市场份额比重都占到全球2/5左右。在我国,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在原黑龙江农垦总局风险互助体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并于2005年1月11日正式开业,填补了我国尚无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空白。由于相互农险公司较少需要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利用这种形式发展农业保险被很多业内人士看好,渔业、全国总工会下属的中国职工互助保险等有望在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走得更远。模式四:银行办保险,尝试双赢路。鉴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其与农业保险休戚相关的因素,结合“十一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建议认真研究在省(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中开展设立农业保险公司的试点。在省(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中设立农业保险公司,一是符合其作为全省(市、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的角色,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和交叉销售优势,符合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有效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实力;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有其特殊性,它往往由小而大,由此及彼,一旦发生风险,作为信贷支持主体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影响最大,而农业保险公司的设立,可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负面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有效提高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三是以省(市、区)为单位设立农业保险公司,可以推进农业保险的地方性行政法规立法试点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的、性质与定位、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条款的制订以及对农业保险的监管等做出规定,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并借助税收杠杆的财政积累支持农业保险,有利于促进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落到实处。模式五:政府设基金,防巨灾风险。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在农业保险立法中对保险费的分担作了明确的规定,美国法律规定政府补贴保费的30%,加拿大法律规定政府补贴50%。同时,通过提供再保险或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的形式为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如美国和日本,政府为农业保险,包括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提供高额补贴;在德国和法国,农业保险运作方式虽然市场化,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和疫情,仍有政府基金作坚强后盾。在我国,由于没有巨灾支持保护体系,巨灾损失完全由保险公司独立承担,大量风险集中于经营主体自身,使得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公司的积极性、承保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议抓紧建立中央和省(市、区)两级政府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供给主体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从农业保险供给主体的年度经营盈余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以及赈灾捐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等等。同时,对农业保险业务免去营业税的同时,建议减免所得税,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业保险业务。所减免的税收转入专项农业保险基金,用作应对农业大灾补偿的积累。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和。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知道有几本期刊上的文献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可以看下(农业科学、可持续能源、城镇化与集约用地),或者也直接去他们出版社的官网找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