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天文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天文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自动生成:

知网

百度学术:

谷歌学术:

查找参考文献的网站

1、文献党下载器()一款资源集成的文献下载平台,几乎整合了所有中外文献数据库资源,覆盖全科以及各种文献类型。整合资源包括知网、万方、维普、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Wiley 、Web of Science、PubMed 、EI、ProQuest(国外学位论文)等数据库资源,还有大量的世界知名期刊,如: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CELL《细胞》、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等等。只要有互联网,在哪里都可以查找下载文献。

2、知网:全球最大的中文数据库。提供中国学术文献、外文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并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涵盖领域包括:基础科学、文史哲、工程科技、社会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信息科技等。

3、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的,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也是和中国知网齐名的中国专业的学术数据库。

学科分类:综合,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信息科学,能源/动力工程,建筑/土木工程,艺术,社会科学,语言/文学,教育,哲学,政治,生物,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化学/化工,物理,数学。

4、Web of Science是获取全球学术信息的重要数据库。其中以SCIE、SSCI、A&HCI等引文索引数据库,JCR期刊引证报告和ESI基本科学指标享誉全球科技和教育界。Web of Science收录了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通过独特的引文索引,用户可以用一篇文章、一个专利号、一篇会议文献、一本期刊或者一本书作为检索词,检索它们的被引用情况,轻松回溯某一研究文献的起源与历史,或者追踪其最新进展;可以越查越广、越查越新、越查越深。

5、Wiley 作为全球最大、最全面的经同行评审的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研究的在线多学科资源平台之一,Wiley及旗下的子品牌出版了超过50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Wiley Online Library”覆盖了生命科学、健康科学、自然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等全面的学科领域。Wiley Online Library上有1600多种经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20000本电子图书,170多种在线参考工具书,580多种在线参考书,19种生物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实验室指南(Current Protocols),17种化学、光谱和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

6、Elsevier(sciencedirect)是荷兰一家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商,每年出版大量的学术图书和期刊,大部分期刊被SCI、SSCI、EI收录,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scienceDirect是爱思唯尔公司的全文数据库平台,是全球最大的科学、技术与医学全文电子资源数据库,提供2500余种学术期刊以及37000余种图书的全文内容。包括全球影响力极高的CELL《细胞杂志》、THE LANCET《柳叶刀杂志》等。

7、SpringerLink是全球最大的在线科学、技术和医学(STM)领域学术资源平台。Springer 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包括各种的Springer图书产品,如专著、教科书、手册、地图集、参考工具书、丛书等。具体学科涉及:数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经济学、法律。

8、PubMed 是一个免费的搜寻引擎,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的数据库。它的数据库来源为MEDLINE。其核心主题为医学,但亦包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领域,像是护理学或者其他健康学科。PubMed 的资讯并不包括期刊论文的全文,但可提供指向全文提供者(付费或免费)的链接。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1、参考文献类型:

普通图书[M]、期刊文章[J]、报纸文章[N]、论文集[C]、学位论 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 子公告[EB]、联机网络[OL]、网上期刊[J/OL]、网上电子公告[EB/OL]、其他未 说明文献[z]。

2.参考文献格式及示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5—18.

[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4.

[3]Radden G&Kovecses 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T].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4]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T].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5]Hubscher—Davidson S E.Personal diversity and diverse personalities in translation: A stud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J].Perspectives&u西es in Translatology,2009,1 7 (3):175-192.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原文献主要 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6]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 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68-471.

[7]Barcelona A.Reviewing the properties and prototype structure of metonymy[C]//Benczes R,Barcelona A.Defining Metonym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Towards a Consensus View.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 11:7—57.

(4)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El报,1998—12—25(10).

(5)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9]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6)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0]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7)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发表或 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 16)[1998—10—04].http:H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

[12]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8)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 版年.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十周年增订本)》¥ 《时间简史续编》¥ 《果壳中的宇宙 插图本(史蒂芬·霍金著)》 ¥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第一推动丛书》 ¥《图说相对论(了解你不了解的相对论)》 ¥ 《剑桥插图天文史》¥ 《从哈勃看宇宙(初入天文探索的新手,遥望星空多年专家--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宇宙之美不可多得的一本佳作)》 ¥ 《宇宙/支点丛书》¥《几何学的故事》 ¥ 《站在巨人的肩上(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伟大著作集上下)(精)》 ¥ 《物理天文学前沿/第一推动丛书》 ¥《鹦鹉的定理》(小说+数学史) ¥《月球的故事/盗火者译丛》 ¥ 《时空的未来/第一推动丛书》 ¥ 《果壳里的60年/第一推动丛书》 ¥ 《物理学的进化(精)/世界科普名著精选》 ¥ 《天文学(物理新视野)》 ¥ 科幻小说:《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前奏(上下)》 ¥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与帝国》¥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与地球(上下)》 ¥ 《高危地带》 ¥《沙丘/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 《沙丘救世主/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 《沙丘之子/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星际驿站/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 《比你想像的更黑暗/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 《严厉的月亮/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 《月亮孩子/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 《千年战争/世界科幻大师丛书》¥《进入盛夏之门/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 《日暮/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 《浪漫服务公司(谢克里最佳科幻小说集续)/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 《球状闪电》 ¥ 《天网的坠落》¥ 《机器人与帝国(上下)/机器人系列》 ¥ 《钢穴/机器人系列》 ¥ 《裸阳/机器人系列》 ¥ 《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机器人系列》 ¥ 其它:《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上下 )/哲人石丛书》 ¥ 《消失的地平线》 ¥ 《大自然的日历/普里什文文集》 ¥ 《白鲸》 ¥ 《街头男孩》 ¥ 《帝企鹅日记(DVD)(简装)》 ¥ 《雾都孤儿》¥ 《淘气包日记》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共4册)》 ¥ 《月亮宝石/世界侦探推理名著精选》 ¥ 《世界通史(全三册》 ¥

天文观测精确地检验了牛顿力学,并把它推上科学巅峰 1845年,当时的巴黎天文台台长阿喇果(Dominique F. J. Arago)建议勒威耶(Urbain Le Verrier)研究天王星运动的反常问题。勒威耶利用有关天王星的大量观测资料,运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对天王星起摄动作用的未知行星的轨道和质量,并且预测了它的位置。他将计算结果呈送给法国科学院,与此同时他还写信给当时拥有较大望远镜的几位天文学家,请求帮助观测。他的工作在法国同行中受到了冷遇,但是却获得了德国天文学家伽勒(Johann G. Galle)的协助。1846年9月23日,伽勒收到勒威耶信的当天晚上就进行了观测搜寻。他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在偏离勒威耶预言的位置52′处观测到了这颗当时星图上没有的星,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海王星。海王星的发现把牛顿力学推上了科学的巅峰。 后来,勒威耶发现水星的近日点进动,在排除太阳引力和其它已知天体的轨道摄动影响后,还有每百年43角秒的多余进动。这是牛顿引力所不能解释的。受海王星发现的启示,勒威耶由此预言了“水内行星”的存在。然而勒威耶穷其一生也无法找到这颗预言的行星。他的水星近日点进动观测结果后来被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成功地加以解释。与牛顿力学不同,在广义相对论中,两个没有自转的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自转起来之后的引力是不同的。这一效应会引起自转轴的进动,水星进动就是由这一效应所产生的。 天文观测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广义相对论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天文观测进行的。“天文验证”之一是用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计算的进动值在扣除了其它行星的影响后为每100年移动〃,与观测值——43〃十分吻合。后来观测到的地球、金星等行星近日点的进动值也与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值吻合得相当好。 “天文验证”之二是利用日全食的观测,验证了引力场中光线弯曲的量是符合广义相对论的。1911年,爱因斯坦就在理论上预言了这一现象。他认为在发生日全食时,可以通过测量太阳附近引力场的某一恒星的星光,与先前这颗恒星的位置相比较,便可以测出偏转的角度。从1912年到1922年,天文学家进行了多次日全食观测。特别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爱丁顿(Arthur S. Eddington)自爱因斯坦提出这一理论开始就支持他的预言,并为此做了大量的日全食观测。爱因斯坦关于“太阳的引力可能引起恒星光线偏折”预言的正确性,经坎普贝尔(William W. Campbell)1922年的观测结果的检验才最终被主流科学界所确认。。 “天文验证”之三是在一颗白矮星上观测到了谱线的引力红移。广义相对论认为,光线在引力场中传播时,它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当光线从引力场强的地方传播到引力场弱的地方时,其频率会略有降低,即发生引力红移现象。1911年,爱因斯坦计算从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的相对引力红移变化是2×10-6。这个数值很小,测量起来相当困难。而白矮星的质量与太阳接近,但半径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其发出光的引力红移效应比较显著。1925年,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Walter S. Adams)观测了一颗白矮星(天狼星B),测到的引力红移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计算值基本相符。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4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斯(Russell A. Hulse)和泰勒(Joseph H. Taylor)发现了一颗新的脉冲双星PSR1913+16。通过对这颗脉冲星的转动周期衰减测量,间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波。赫尔斯和泰勒也由于此项工作而荣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天文观测推翻了托勒玫地心说的统治地位 哥白尼通过三十年的天象观测,渐渐地对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托勒玫地心说产生了怀疑。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详细讨论太阳、地球、月亮和各个行星的运动,认为太阳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转动的普通行星。 1609年,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并以此发现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后,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盈亏的发现暴露了托勒玫地心说体系的错误。然而,由于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数据与支持托勒玫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当时仍不具有优势。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与地心说的长期斗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人类终于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哥白尼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揭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然而,太阳真的位于宇宙中心吗?这是人们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自从18世纪以来,包括赫歇尔等在内的许多著名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是在银河系中心。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Harlow Shapley)通过观测发现球状星团并不均匀地分布在全天,而是比较集中在南天,尤其是人马座一带。他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这是由于太阳并不在银河系中心,而是远离中心的缘故,银河系中心在人马座方向。沙普利把太阳从银河系中心挪开,放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其见解意义重大。 1924年,哈勃利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米望远镜分析一批造父变星的亮度以后断定,这些造父变星和它们所在的“星云”距离我们远达几十万光年,因而一定位于银河系外。这一发现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对宇宙的看法,即银河系在宇宙中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星系。1925年,哈勃对河外星系的最新观测显示星系看起来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且距离越远,远离的速度越快。这项发现是20世纪天文学的重大成就,它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已往的理解与认识。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宇宙是静止的,而现在发现宇宙是在膨胀的,这一结论意义深远。今天,通过天文观测,人类终于认识到宇宙是没有中心的,整个宇宙各个部分都在彼此远离,并正在加速膨胀。 天文观测正逐渐推翻地球是宇宙生命中心说 人类在抛弃地球是宇宙中心地位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家园,即地球是不是宇宙生命中心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寻找着上述问题的答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思考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史中。新的科学发现使我们更为接近揭开太阳系外生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但又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人类希望凭借自己掌握和拥有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来回答这些最古老和深奥的问题。虽然对此问题尚无确切的答案,但是至少太阳系外行星存在的理论已为近年的最新天文观测所证实。90年代以来,通过大口径光学望远镜观测,对发现具有类似太阳系的恒星行星系统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确定了400余颗有行星系统的恒星候选体。观测还表明,这些具有行星环绕的恒星系统和行星本身都存在多样性。约40颗恒星行星系统具有多行星存在,其中一个恒星系统拥有5颗行星,2个恒星系统拥有4颗行星。从统计来看,至少5%的类太阳恒星存在行星系统。最近已探测到一颗质量大约为2个地球质量的类地行星候选体。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天文学家相继在多个行星状星云和多颗行星上发现了生命所必需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大气谱线。天文学家甚至已经能够通过大望远镜和先进的技术方法直接观测到围绕恒星旋转的行星了。目前,通过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正朝着推翻宇宙生命中心说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是驱动人们进行太阳系外行星及其生命搜寻的原动力。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并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这种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必将为人类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无穷的益处。

论文参考文献可以找的网站如下:

1、知网国内最大知识库,还有批量导出参考文献功能。

2、谷歌学术收录各个领域学术资料的免费搜索引擎。ScienceDirect收录的期刊是世界上公认的高质量学术期刊。

3、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反映科学研究水准的数据库。检索精确到文献被收录的期刊、出版公司、作者、日期、页码等。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天文学报参考文献格式

一:专著、论文集、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二: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例如:[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四:学位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例如:[4]赵天书.诺西肽分阶段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优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3.五: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六: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例如:[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1.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

1、专著、论文集、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4、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4]赵天书.诺西肽分阶段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优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3.

5、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6、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例如:[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1.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扩展资料:

依据ISO 690-2国际标准增加电子文献的著录规则。为了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电子文献的著录需求,不仅参照ISO 690-2,在“4 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部分为电子文献的著录增加了“ 电子文献”。

而且为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分别在“4 . 1专著”、“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连续出版物”、“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专利文献”中增设了“引用日期”和“获取和访问路径”2个著录单元。

1、为了便于人们理解本标准,在“3 术语和定义”部分增加了“主要责任者、专著、连续出版物、析出文献、电子文献、顺序编码制、著者-出版年制、合订题名、并列题名”等9 个名词解释。

2、为了便于读者利用文后参考文献查找原文献,在 GB/T 7714-1987著录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文献类型标志”。

3、根据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实际需求简化了文献著录规则,删除了GB/T 7714-19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专著”与“连续出版物”中的“文献数量、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4个供选择的著录项目。

4、在“10参考文献标注法”中解决了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的著录问题,规定了标注方法。明确规定本标准的著录用符号为前置符,规范了标志符号的使用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文献类型不同,符号不同(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7)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另外,不同学校对于参考文献格式不同,详细的问论文指导老师

在正文书写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居中),“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一律书写在论文正文结束后,不得放在各章(节)之后。

参考文献引用的技巧

如果我们在论文中有引用了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材料、结构等,就一定要记得详细的标注出来的。我们引用参考文献也应该要规范,如果我们在论文中标注的参考文献不规范,也从侧面反映出论文写作者的水平和态度。

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文献的多少能体现出论文占有资料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中文论文的参考文献偏少,但也不能简单以文献引用量达到多少简单划分,不同性质的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多少页相差很大。

天文学的杂志参考文献

美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开源期刊,期刊质量好。

一般天文文章都发表在天文三大期刊:美国: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ApJ)英国:Monthly Notice of Royal Astronomy Society (MNRAS) 法国和德国: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A)

中国国家天文,天文爱好者,目前国内最有名、历史最久的天文杂志;希望能有帮助.....@杂志铺订阅杂志

《天文爱好者手册》如果读者是在没有长时间去啃大部头的大众天文学,那么这本书是一个弥补,它的内容跟大众天文学差不多.虽然语言插图排版等等不及大众天文学,但是可以做为亡羊补牢的书.此外还有浩如烟海的同类爱好者手册之类的,也不一一赘述.《天文·时间·历法》这是一本介绍时间立法的小册子,顺带一些天体测量学的知识,对立法,有详尽的介绍.推荐作为一本辅助的书籍来看.而且这本书还有对中国立法的描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极高,但是由于系统复杂所以比较不好学习.不够了解一些总是没有坏处的.(这本书估计现在挺难找到的,不知道有没有再版)《现代天文学十五讲》这本书适合大学非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以及高中学生阅读,用浅显的高中数学知识,介绍现代天文学的各个领域突出的问题.这本书读起来毫不费力,很适合茶余饭后聊以为读.《天文学新概论》这个是高中时代参加天文奥赛的人都因该知道一本书,说白了和大众天文学讲的东西差不多,只不过加入了数学公式和方程,并且冠以现代天文学的体系.所以只是被重新排版了.当然,一些近代天文学的新知识,也被加入书中.书里面的共识不算多,但是微积分啊,微分方程啊都有出现,所以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大学数学水平.

天文论文参考文献

《果壳中的宇宙》霍金写的!~~

论文参考文献可以找的网站如下:

1、知网国内最大知识库,还有批量导出参考文献功能。

2、谷歌学术收录各个领域学术资料的免费搜索引擎。ScienceDirect收录的期刊是世界上公认的高质量学术期刊。

3、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反映科学研究水准的数据库。检索精确到文献被收录的期刊、出版公司、作者、日期、页码等。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天文观测精确地检验了牛顿力学,并把它推上科学巅峰 1845年,当时的巴黎天文台台长阿喇果(Dominique F. J. Arago)建议勒威耶(Urbain Le Verrier)研究天王星运动的反常问题。勒威耶利用有关天王星的大量观测资料,运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对天王星起摄动作用的未知行星的轨道和质量,并且预测了它的位置。他将计算结果呈送给法国科学院,与此同时他还写信给当时拥有较大望远镜的几位天文学家,请求帮助观测。他的工作在法国同行中受到了冷遇,但是却获得了德国天文学家伽勒(Johann G. Galle)的协助。1846年9月23日,伽勒收到勒威耶信的当天晚上就进行了观测搜寻。他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在偏离勒威耶预言的位置52′处观测到了这颗当时星图上没有的星,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海王星。海王星的发现把牛顿力学推上了科学的巅峰。 后来,勒威耶发现水星的近日点进动,在排除太阳引力和其它已知天体的轨道摄动影响后,还有每百年43角秒的多余进动。这是牛顿引力所不能解释的。受海王星发现的启示,勒威耶由此预言了“水内行星”的存在。然而勒威耶穷其一生也无法找到这颗预言的行星。他的水星近日点进动观测结果后来被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成功地加以解释。与牛顿力学不同,在广义相对论中,两个没有自转的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自转起来之后的引力是不同的。这一效应会引起自转轴的进动,水星进动就是由这一效应所产生的。 天文观测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广义相对论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天文观测进行的。“天文验证”之一是用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计算的进动值在扣除了其它行星的影响后为每100年移动〃,与观测值——43〃十分吻合。后来观测到的地球、金星等行星近日点的进动值也与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值吻合得相当好。 “天文验证”之二是利用日全食的观测,验证了引力场中光线弯曲的量是符合广义相对论的。1911年,爱因斯坦就在理论上预言了这一现象。他认为在发生日全食时,可以通过测量太阳附近引力场的某一恒星的星光,与先前这颗恒星的位置相比较,便可以测出偏转的角度。从1912年到1922年,天文学家进行了多次日全食观测。特别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爱丁顿(Arthur S. Eddington)自爱因斯坦提出这一理论开始就支持他的预言,并为此做了大量的日全食观测。爱因斯坦关于“太阳的引力可能引起恒星光线偏折”预言的正确性,经坎普贝尔(William W. Campbell)1922年的观测结果的检验才最终被主流科学界所确认。。 “天文验证”之三是在一颗白矮星上观测到了谱线的引力红移。广义相对论认为,光线在引力场中传播时,它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当光线从引力场强的地方传播到引力场弱的地方时,其频率会略有降低,即发生引力红移现象。1911年,爱因斯坦计算从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的相对引力红移变化是2×10-6。这个数值很小,测量起来相当困难。而白矮星的质量与太阳接近,但半径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其发出光的引力红移效应比较显著。1925年,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Walter S. Adams)观测了一颗白矮星(天狼星B),测到的引力红移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计算值基本相符。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4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斯(Russell A. Hulse)和泰勒(Joseph H. Taylor)发现了一颗新的脉冲双星PSR1913+16。通过对这颗脉冲星的转动周期衰减测量,间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波。赫尔斯和泰勒也由于此项工作而荣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天文观测推翻了托勒玫地心说的统治地位 哥白尼通过三十年的天象观测,渐渐地对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托勒玫地心说产生了怀疑。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详细讨论太阳、地球、月亮和各个行星的运动,认为太阳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转动的普通行星。 1609年,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并以此发现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后,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盈亏的发现暴露了托勒玫地心说体系的错误。然而,由于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数据与支持托勒玫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当时仍不具有优势。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与地心说的长期斗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人类终于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哥白尼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揭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然而,太阳真的位于宇宙中心吗?这是人们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自从18世纪以来,包括赫歇尔等在内的许多著名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是在银河系中心。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Harlow Shapley)通过观测发现球状星团并不均匀地分布在全天,而是比较集中在南天,尤其是人马座一带。他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这是由于太阳并不在银河系中心,而是远离中心的缘故,银河系中心在人马座方向。沙普利把太阳从银河系中心挪开,放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其见解意义重大。 1924年,哈勃利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米望远镜分析一批造父变星的亮度以后断定,这些造父变星和它们所在的“星云”距离我们远达几十万光年,因而一定位于银河系外。这一发现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对宇宙的看法,即银河系在宇宙中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星系。1925年,哈勃对河外星系的最新观测显示星系看起来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且距离越远,远离的速度越快。这项发现是20世纪天文学的重大成就,它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已往的理解与认识。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宇宙是静止的,而现在发现宇宙是在膨胀的,这一结论意义深远。今天,通过天文观测,人类终于认识到宇宙是没有中心的,整个宇宙各个部分都在彼此远离,并正在加速膨胀。 天文观测正逐渐推翻地球是宇宙生命中心说 人类在抛弃地球是宇宙中心地位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家园,即地球是不是宇宙生命中心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寻找着上述问题的答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思考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史中。新的科学发现使我们更为接近揭开太阳系外生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但又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人类希望凭借自己掌握和拥有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来回答这些最古老和深奥的问题。虽然对此问题尚无确切的答案,但是至少太阳系外行星存在的理论已为近年的最新天文观测所证实。90年代以来,通过大口径光学望远镜观测,对发现具有类似太阳系的恒星行星系统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确定了400余颗有行星系统的恒星候选体。观测还表明,这些具有行星环绕的恒星系统和行星本身都存在多样性。约40颗恒星行星系统具有多行星存在,其中一个恒星系统拥有5颗行星,2个恒星系统拥有4颗行星。从统计来看,至少5%的类太阳恒星存在行星系统。最近已探测到一颗质量大约为2个地球质量的类地行星候选体。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天文学家相继在多个行星状星云和多颗行星上发现了生命所必需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大气谱线。天文学家甚至已经能够通过大望远镜和先进的技术方法直接观测到围绕恒星旋转的行星了。目前,通过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正朝着推翻宇宙生命中心说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是驱动人们进行太阳系外行星及其生命搜寻的原动力。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并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这种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必将为人类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无穷的益处。

如今,中国天文正努力向前,走上世界舞台 | 图源:

导 读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中国先民对于宇宙的好奇与 探索 古已有之,中国天文也曾有过辉煌灿烂的 历史 ,拥有世界上最完美的彗星以及超新星记录。四百多年前,随着望远镜的诞生,中国天文、 科技 反而逐渐落后于人,令人痛心遗憾。如今,随着一代代天文人的努力,中国天文正努力向前,走上世界舞台。

天体很远,而天文很近。对于大多数天文学家来说, 探索 宇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源于人类对于宇宙超脱世俗和浩瀚无垠的热爱。今天,我们重新刊发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毛淑德的评论文章,谈谈天文学术圈的轶事杂谈,以飨读者。文章首发于2017年7月18日《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

撰文 | 毛淑德

责编 | 郑晓晨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关乎存亡。

学术气氛 ,对一个一流的研究所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如同空气之于人类的重要性一样。但学术气氛这一科研要素,却很难定量评估,不如基金项目和发表论文的多寡那么直观、定量可比,往往不得重视。

图1 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 Peyton Hall:典雅的两层建筑(地上和地下各一层)。这里有我敬仰的教授和四年的美好回忆,摄于2015年7月17号。

这些年来,我访问过众多国内外研究所、天文机构,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有些研究所内门庭紧闭,大家互不交流往来,沉闷感油然而生,有些则不然。

拿我曾多次访问的 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 为例,该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第一任所长是工作比肩诺贝尔奖的 Fred Hoyle 教授 [1] 。天文所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次茶歇,大家自发地聚集在一个开放空间进行学术讨论,其中不乏皇家学会会员 [2] ,那种沸沸扬扬的讨论场面足以震撼每一位访客,浓郁的学术气氛扑面而来。

我的母校 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 也是一个学术气氛相当浓厚的地方。1988-1992年,我在那里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博士还是四年学制 (现已改为五年) 。彼时,系里不过只有15名教授,与学生总数相当。四年下来,每位教授平均指导一名学生。研究生前两年主修基础课,课程倒是不多,不过五门 (恒星物理、星际间界质、星系动力学、高能天体物理、河外天文学/宇宙学) 。

除此之外,每名研究生每年还需要准备两次前沿报告,分别关于理论天体物理和观测天文学。其余时间,学生们每学期将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完成相应课题并发表。如此两年下来,学生们往往能够深入了解天文学各领域知识和进展,明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从而选定合适的博士论文题目,最终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业。

与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一样,普林斯顿天体物理系里每天下午三点也有个 茶歇 ,少不了众多教授和学生的参与,大家习惯于一边惬意地喝茶,一边严谨地讨论科学问题。

这些年过去,很多事很多人渐渐在脑海中淡去,唯有茶歇时的某些讨论仍令我记忆犹新,比如某次关于1987A超新星的讨论。当时,有人声称1987A超新星产生了一个周期为半秒的脉冲星信号 [3] ,但理论上讲,转速如此快的脉冲星不应或很难存在,因为巨大的离心力会将中子星撕地粉碎 (见附录) 。

大家对发表的观测结果很是困惑,茶歇时议论纷纷,系主任 Jerry Ostriker 教授也加入了讨论,面对大家的问询,他想也没想地回道:“应该是噪音,”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如果不是噪音,我还有三个理论解释”。有意思的是,这个所谓的 “半秒脉冲星信号”,最终被证明确实是假的。

后来,Jerry在一次喝茶时调侃,称自己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所有文章也都是有错误的,因为《自然》杂志往往过于追求新闻效应而缺乏足够考证,并不能盲信。喝茶时能听到教授们对那些尚无定论的课题展开激烈讨论,这一过程往往比上课还要获益良多。

图2 普林斯顿幽静的研究生宿舍(graduate college,笔者摄于2017年7月)

提及 Jerry Ostriker 教授,他的思维敏捷、能言善辩 (有人说是诡辩) 在天文圈里是出了名的。我曾担任过他半年的研究助理,不时找他讨论,往往进门前坚信他的错漏,出来时却已被他说服。如此反复,最终常常难以达成共识 (不过,后来的观测表明,由他提出的 “BL Lac天体是由于微引力透镜效应造成的” 这一理论确实不对) 。

犹记得第一次见到 Jerry Ostriker 教授,是在1988年的一个秋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拜访他,希望可以在他的指导下开展一些课题研究。他问我:“你想做什么?”,“量子宇宙学。” 我答道。他愣了足足半分钟才道:“这个比较难,除了这个,你可以在我的一百多篇文章中任意挑选一个题目”。我研读了半年文献后,选择了一个有关微波背景辐射的课题。

时值天文学家通过火箭实验发现,微波背景辐射的能谱偏离黑体辐射 (见图3左) ,而 Jerry Ostriker 教授恰巧有个理论可以解释这一偏离,于是他建议我计算一下。可惜,当时我初到美国,迷上了计算机,在课题上花的时间寥寥,进展缓慢。更不幸的是,这个课题尚未完成,就在1990年被 COBE卫星发现之前的观测结果是错误的,微波背景辐射能谱明明是完美的普朗克黑体谱 (见图3右) 。

这次并不成功的合作,有部分原因可归于科学的不可预见性,但却令我深以为憾。直到2004年,我以及另外两名天文学家终于和他一起合作完成了一篇关于引力透镜和暗物质子结构的文章,总算是了了遗憾,达成了与他合作的心愿!

图3 左)Matsumoto et al. (1988)用火箭观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能谱。其中黑点2,3明显偏离温度为(摄氏零下度)的黑体辐射谱。右)COBE 卫星观测到的能谱是完美的普朗克黑体曲线;黑点为数据点,红线为普朗克曲线。

除了 Jerry Ostriker 教授,系里的其他教授也都是天文界的翘楚,包括我的导师,Bohdan Paczynski 教授 (我已另有撰文纪念他 [4]) 、James Gunn 教授、Richard Gott 等。其中,James Gunn 教授是天文界唯一一位能够同时兼顾理论、观测和仪器制造的全能科学家。据我所知,在仪器制造方面,他曾参与设计了Palomar天文台的双色光谱仪和哈勃望远镜上的仪器 (WFPC) ,也正是他所制造的五色相机保证了SLOAN数字巡天计划能在2000年顺利开展。

目前,基于SLOAN数字巡天计划的文章、引文成千上万,这一计划也成为天文史上最成功的巡天计划,将在几十年内对天文学领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另一位教授 Richard Gott 对 James Gunn 教授的评价非常贴切, “如若末日降临,世间只剩Gunn教授一名天文学家,他也能恢复重建整个天文学。”

James Gunn 教授的夫人 Jill Knapp 也是系里的教授,且在观测方面颇有建树。我申请普林斯顿研究生时,她恰好负责系里的招生,曾警告我美国官僚主义的严重,早早地打破了我的美好幻想。他们夫妻伉俪情深,几乎每天都同时上、下班,有一次还见他们肩并肩坐在系所楼前的石阶上,仰望星空,真是无尽的浪漫!

Richard Gott 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教授。他非常健谈,且能畅聊数个小时不休,这一点曾让许多学生很是无奈。所以,如若必须见他,大家都会选择即将下班的时间点,或者提前和其他学生约好,定点 ‘驰援’。他是相对论和宇宙大尺度结构领域的专家,我曾有幸和他一起合作完成了一篇关于宇宙拓扑结构的论文。也正是他,与北大的李立新教授联合发现了利用宇宙弦或可实现时空穿越。

有人玩笑说,时空穿越对其他人来讲或许不可能,但Gott 不同,他是万能的上帝 (Gott原为德文,有 “上帝” 之意) 。有一次,办公楼前的一棵树被闪电击中而拦腰折断,大家调侃道:“这大概是来自上帝的警告,因为我们弄错了宇宙学。”

普林斯顿天体物理系除了这些声名赫赫的教授外,每周三还会邀请一位国际知名学者前来做学术报告 (colloquium) ,这是拓宽知识面的宝贵机会,几乎每个教授和学生都会自发参加。高年级学长甚至曾告诫我,一定要去参加学术报告,哪怕在那里睡觉。

实际上,曾被费曼在书中多次提及的天体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大名鼎鼎的 Henry Russell 教授,他就是逢报告必睡的典型 [5] 。这一优良传统显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据我博士生期间观察,当时的系主任 Jerry Ostriker 教授听报告时也几乎场场入睡,不过令人拍案称奇的是,报告一结束,他便能立马醒来提问,且问题往往犀利而正中要害。

图4 普林斯顿Nassau街上的Hoagie Haven 小店 | 图源:

学术报告之外,物理系的学生们常邀请报告人共进午餐 (Wednesday Lunch,Wunch) ,餐点通常是采购于普林斯顿人尽皆知的小餐馆Hoagie Haven [6] 中的三明治。大家不遗余力地利用午餐时间,一方面向报告人宣传自己的工作,一方面打听物理系之外的讯息。这样的餐会,我参加过多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 ,James Binney 和 Peter Goldreich 三位教授。

图5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教授 ()| 图源:芝加哥大学

Chandrasekhar教授供职于芝加哥大学,他是 Jerry Ostriker 教授的导师,曾因发现白矮星的质量上限而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据说,他授课时,曾创造了班内所有成员 (李政道和杨振宁,包括他自己) 都获得诺贝尔奖的 “奇迹” [7] 。他一生涉猎极广 [8] ,且工作方式奇特:某一时期只专注于一个领域的工作,解决问题发表专著后,进入下一个领域,并从此再不涉足上一个领域。

某次,Chandrasekhar教授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期间,两位印度研究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他请来参加我们的午餐会,大家都非常激动。按照惯例,大家依次介绍自己的工作,期待他的评价,结果他仅说了一句 “你们做的东西我都不清楚”,便开始重点描述他自己手头的工作,当时他正在研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对牛顿推崇备至 [9] 。不得不说,他的言行中处处透露出一名学者的清高与孤傲,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一句话让我牢记至今—— 科学追求,永无止境 (the endless pursuit of science) 。

图6 牛津大学James Binney 教授 | 笔者摄于2017年3月30日

另一位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 Peter Goldreich 教授也对我影响深远,他曾在行星形成、动力学以及脉冲星原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午餐会时,他坦率地提及,科研往往会碰壁 (run into a brick wall) ,碰壁时也无需泄气,不过是换一个课题或改变一下研究方式,仅此而已。此后几十年漫漫科研路,我每每碰到困难时,不时忆起他的话,方能保持初心坚持至今。

我们的午餐会也曾邀请过牛津大学的 James Binney 教授,他撰写的《星系天文学》和《星系动力学》颇为流行,天文界几乎人手一册。James Binney教授知识面极广,午餐会时能够对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做出详细评点。

后来,我应邀前往牛津去参加一位博士生的毕业答辩,再次与 James Binney 教授相遇。英国的博士毕业答辩 (viva) 委员会通常由一个校外考官和一个校内考官组成。答辩前,由每个教授各自撰写评语。答辩时,学生可以在5-10分钟内做一个简短的工作总结,重点是提问环节,教授可就论文中的任何内容提问,时间不限, (往往) 问到学生答不出来为止。答辩结束后,两位教授将一起撰写答辩和综合评语。

在英国,参加一位学生的博士论文答辩,从论文研读到评语撰写,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报酬却很少,大约150英镑左右。相比而言,国内的答辩往往流于形式。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教授反映,英国的博士文凭含金量正在逐年下降。当时,我担任那位博士生的校外考官,而 James Binney 教授恰好是那场博士答辩的校内考官。

答辩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我们正聊得高兴,他突然一拍脑袋,“糟了,我忘了穿学位袍 (academic gown) ”,立马带着我大步流星地前往他的Merton学院去取学位袍,总算是保证了答辩的合规有效。答辩时,他精力充沛,不停发问,三个小时后仍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我最后不得不打断他,算是解救了那位答辩的学生——Vaslily Belokurov,现已成为剑桥大学教授。

2017年3月末,James Binney 教授作为中科院的国际杰出学者,应邀访问了国内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在受邀在清华大学作报告时,快到报告时间,才见他自远处大步流星的走来,与三十年前匆忙取学位袍的他殊无二致。

前些年,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偶遇了 Jill Knapp 教授,她对我说,“讨论才是我们天文学家必须要做的事情 (all we astronomers do is talk) ”,令我颇为触动,毕竟,我们这些天文人都不是急功近利的商人,平生所愿不过是能留下一些可传于世,可表于书的工作,周围良好的学术气氛,专业互补的讨论至关重要。

但愿不久的未来, 大多数天文研究院所、机构都能敞开大门,以开放的胸襟让每一位访客都能感受到其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浓郁学术气氛 ,虽然,这本应是一个科研单位永葆活力的根本,却也正是跻身世界一流的关键之所在!

附 录

让我们考虑一个恒星(见图),其质量为M, 半径为R,转动角频率为ω。在旋转坐标系下,处于恒星表面的粒子上将受到两个力:万有引力和离心力。为了保证脉冲星不被撕碎,则万有引力(F)必须大于离心力(F’):F=mGM/R2 F’=mω2R , ω=2π/T ,其中T为周期。据此,我们可得出 :

对于一个脉冲星,M 太阳质量=*1030kg,R 10km,则T 1ms。除非质量很大,或半径很小 (这需要比较特殊的状态方程),旋转周期很难小于1毫秒。

参考文献:

Rees (皇家学会前会长), Richard Ellis, Max Pettini, Andy Fabian, Robert Kennicutt 和 Donald Lynden-Bell.

, P. 1990, Nature, 347, 511.

4.赛先生天文,“Bohdan Paczynski教授去世十周年祭”,毛淑德

5.“If Professor Russell falls asleep -- and he will undoubtedly fall asleep -- it doesn't mean that the seminar is bad; …” 摘自费曼 “Surely, you are Joking, Mr. Feynman”

7.后来发现这是个误传,其实另一位著名天天物理学家,Donald Osterbrock 其实也在班上。

8.详见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恒星结构,星系动力学,辐射转移,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和磁流体不稳定性,椭球体的平衡态(ellipsoidal figures of equilibrium),黑洞的数学理论,还有下面提到的对牛顿的研究。

. Chandrasekhar, “Newton's Principia for the Common Reader”

毛淑德

《知识分子》总编

毛淑德,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分子》总编。1987年考取由李政道先生主持的CUSPEA项目,次年赴美,1992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博士学位,博士后期间供职于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马普天体物理所;2000年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006年升任教授。2010年回国。现为清华大学天文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星系动力学、系外行星搜寻、引力透镜以及暗物质研究。

天体物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强烈推荐使用seek68数字图书馆,里头中外学术文献数据库应有尽有。

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

1. The 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 世界最大免费全文网站,超过300,000篇全文 主要学科:天体物理学 2. HighWire Press -- 世界第二大免费全文网站,超过235,812篇全文 主要学科:生物学、医学 3. 主要学科:物理、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文件格式以PostScript为主,如没有相应的阅读软件,可以选择生成PDF文件格式。 4.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主要学科:行为科学、脑科学 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主要学科:医学 6. CogPrints 主要学科: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哲学 7. GPO Access 美国政府文献 8.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ICPSR) 世界最大的社会科学文献网站 9. National Academy Press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协会等机构报告 10.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CHS) 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统计报告 11. NCSTRL 计算机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 12. Project Gutenberg Electronic Public Library 电子图书,2002前提供10000种全文电子图书 13. Thomas Legisl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美国国会图书馆提供的美国国会报告和历史文献 14. 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文档 15.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美国地质考察报告 16. World Development Sources (World Bank) 世界银行报告 17. Delphion 世界各国专利,可看到前十三页全文 18 美国数学学会(AMS)的三种免费期刊 BulletinElectronic Research Announcements Notice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 Physics Today 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提供的免费杂志 20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生物科学期刊和图书,文章被Biosis、CA、Medline等重要二次文献数据库引用 21 The World Wide Web Journal of Biology 被Biosis Previews引用 22 Science Magazine 23 Scientific American 24 ACM Digital Library 25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学与技术问题》,美国。 1984年创刊,全年4期,ISSN 0748-5492,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探讨和阐述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中的政策问题。 26 Bulletin of Symbolic Logic 《符号逻辑通报》,美国。 1995年创刊,全年4期,ISSN 1079-8986,刊载数学、哲学、计算机、语言学等领域中有关符号逻辑方面的论文、书评和会议论文摘要。 27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理论物理学进展》,日本。 1946年创刊,全年12期,ISSN 0033-068X,发表日本理论物理学者的研究成果。文章用英文、德文、法文发表。 28 Australian Journal of Physics 《澳大利亚物理学杂志》,澳大利亚。 1948年创刊,全年6期,ISSN 0004-9506,刊载物理学(从基本粒子到天体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简讯和评论。 29 New Journal of Physics 《新物理学杂志》,英国。 1998年创刊,ISSN 1367-2630,是一种全文电子杂志,它在物理学领域相当具有权威性。该杂志编辑竭力通过出版对物理学家有益并能引起物理学家关注的高品质文章,从而把《新物理学杂志》办成本领域最主要的科学杂志。 30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生物化学杂志》,美国。 1905年创刊,全年52期,ISSN 0021-9258,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Subscription,刊载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高价刊。 31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化学与药学通报》,日本。 1953年创刊,全年12期,ISSN 0009-2363,发表生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和生物药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及报告,用英文出版。 32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微型机械与微型工程杂志》,英国。 1991年创刊,全年4期,ISSN 0960-1317,刊载微型机电、微型机械和真空微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涉及微型系统的控制、程序和建造、微型结构和器件、集成电路、电子与光子器件等基本结构、器械和系统设计研究。 33 VDI-Z 《德国工程师协会综合生产杂志》,德国。 1857年创刊,全年12期,ISSN 0042-1766,刊载机器制造、金属加工工艺、生产规划管理、生产系统、生产评价以及金属加工设备与系统等方面的论文,兼及行业新闻、新产品介绍。 34 Modern Machine Shop 《现代机械车间》,美国。 1928年创刊,全年12期,ISSN 0026-8003,全面报道制造与机械工业的新闻和技术信息,内容包括工程、工业机器人、研究与开发、程序设计、安全规则与设备等。 35 Process Engineering 《加工工程》,英国。 1920年创刊,全年12期,ISSN 0370-1859,刊载化工加工技术以及设备、材料和保养等方面的文章。 36 Signal 《信号》,美国。请采纳,谢谢

WASP-76b 是一颗位于双鱼座的超热木星,距离地球约 640 光年。几年前,它因太热以至于铁像雨一样落下而臭名昭著。它被潮汐锁定在它的恒星上,这颗行星面向恒星的半球温度可高达 2400 摄氏度,远高于铁的 1538 摄氏度熔点。

自 2013 年发现这颗行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它,新的证据表明它比想象的还要热。但是,几乎令人失望的是,终究可能没有铁雨。

WASP-76b 可能比想象中更热的发现是基于对这颗系外行星的多年观测。一篇基于其中一些观察结果的新论文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其标题是“在超热木星 WASP-76b 的大气中检测离子钙”。

天文学家正在开发新的方法来 寻找更多的系外行星并开始研究它们的大气层 。这项新研究基于一个名为 ExoGemS——带双子星光谱的系外行星的项目。它使用莫纳克亚山上的双子座北望远镜和高分辨率光谱仪来 探索 系外行星大气的多样性。 ExoGemS 调查旨在研究至少 30 颗天文学家感兴趣的系外行星,WASP-76b 作为调查的基准。

对WASP-76b 的一项研究发现它可能会下雨。白天的温度足以使铁汽化,而夜晚的温度低得足以使铁凝结成雨。这个想法是在靠近潮汐锁定行星终结者的某个地方,铁会凝结成液体并落到地表。这可能不是真的。这项新研究表明 WASP-76b 实际上可能比想象的要热。它源于在大气中发现了罕见的三组电离钙光谱线。

这颗系外行星具有复杂的大气层,天文学家正在数百光年外对其进行研究,因此任何结论都可能不是最终的。WASP-76b 可 能有一个逃逸的大气层 ,大气的流体动力学正在影响光谱中的离子钙谱线。更高的温度会导致离子钙的产生增加,从而产生强吸收特性。离子钙的这种光谱特征可能表明这颗系外行星具有非常强的高层大气风, 或者系外行星的大气温度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WASP-76b 可能是该系统中唯一的行星,它的质量约为木星的 92% 。它的轨道周期不到两天。它频繁的过境使它成为一个很好的研究目标。

何谓“铁雨”?

科学家对是否真的有”“铁雨”目前还存在争议。一篇题为“不需要雨伞:用后处理处理 WASP-76b 上的铁雨假设”的论文中大环流模型表示,铁雨不太可能发生,其他因素可以解释这些观察结果,温度不对称是在大气的前缘和后缘之间,但现有数据无法区分实际铁雨和温度不对称。事实证明,恒星 WASP-76 可能有一个距离我们大约 85 个天文单位的恒星伴星。那颗恒星发出的光可能存在于 WASP-76b 的一些原始哈勃光谱中,从而污染了数据。

2021 年发表的另一篇题为“使用 3D 蒙特卡罗辐射传递分解传输中超热木星 WASP-76b 的铁互相关信号”的论文也反对铁雨结论。

为了公平起见最初提出 WASP-76b 上存在铁雨的研究人员,他们只是说这是一种可能性,因为他们拥有的数据。

所以就目前而言, 没有人确定有一颗如此热的行星会下铁雨 。但它肯定会很有趣。更强大的仪器,比如即将推出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应该可以帮助我们确定。

参考文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